关于“十一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评估工作情况的报告

时间:2019-05-12 18:15: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十一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评估工作情况的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十一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评估工作情况的报告》。

第一篇:关于“十一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评估工作情况的报告

关于“十一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评估工作情况的报告淮滨县环境保护局

按照县政府的通知要求,我局高度重视,组织有关人员从环境应急管理及协调机制建设情况,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情况,环境应急机构、队伍、预案建立及宣传教育情况等4个 方面逐项开展了分析评估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总如下:

一、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建设情况

一是重点加强对全县危化品单位的监管,提高企业风险防范意识和突发事件应急能力。以来,我局着力推进危化品行业管理分级负责制,通过下发文件、开展培训、现场指导、组织危化品企业环境安全隐患排查等方式,使区县环保部门对危化品企业的管理意识得到提高,并逐步建立起了县区两级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同时,按照“属地管理、逐步推进”的原则,督促区县环保部门报送辖区内重点危化品单位应急预案备案的年度计划,并将其纳入年度政府目标任务考核内容,使危化品生产、贮存、使用及危废产生、利用和处置单位内部应急机制得到逐步完善。二是我局积极与市环科所合作,开展危化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试点工作,并准备形成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的编制指南,为下一步开展危化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工作提供指导。三是我局一直将建立危险废物和危化品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协调机制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在进一步明确职责的基础上,我局以12369应急中心为平台建立了与县安监、县交通、县公安、县消防等部门应急联动机制。一旦发生涉及危险废物、危化品的环境污染事件,我局将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参与应急处置工作,并及时与相关部门密切协调,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安全信息共享机制、安全联动检查机制、安全隐患通报移送机制和重大安全隐患联合整治机制等。四是以淮河流域纽带建立了跨省、县流域断面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应急联动、协作机制。

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

我县环保应急管理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环境应急管理,以开展环境安全隐患和整改落实情况检查为抓手,督促企业完善应急预案各项措施,有效减少较大、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确保了我县环境安全。一是做好应急工作准备。在汛期及节假日期间等特殊时期,切实做好本地区的环境应急预案管理、检查和演练工作。做好环境应急准备,确保环境监察、环境监测等应急人员迅速到位,环境应急仪器、设备、车辆等状态良好,环境应急指挥决策、调度安排、信息反馈等应急环节衔接有序,为环境应急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二是组织督促隐患排查、检查。围绕一年一度全国环保专项行动、百日安全督查专项行动等工作建立健全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长效机制。三是加强应急值班,及时上报信息。严肃值班纪律,要求有关企业加强应急值守,实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坚守工作岗位,确保通讯畅通;严格执行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送的有关规定,责成有关企业将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情况及时报县12369环境应急指挥中心。四是妥善处置,保障安全。我县环保系统在抓机制、抓建设、完善预案、排除隐患的同时积极应对突发环境事件。

三、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情况

一是在省环保厅和县政府的支持下,投入资金,加强包括环境应急指挥、监察、监测、预警在内的环境应急设备的现代化建设,使我县环保系统处理突发性环境事件的应对能力逐步加强,2010年,我县新增应急执法车辆2辆、应急监测车2辆、环境应急监测设备3套。

二是强化了12369环境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和管理,加强了环境应急支撑体系的建设,开发了应急平台,完善了污染源环境安全隐患动态档案、应急专家和应急监测数据库,使全县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信息化,应急响应更加科学、快速。三是加强了全县的 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培训与指导,我局今年以来共举办培训班4次,有效提高了全县各级环境应急人员的应对水平,每年通过进行突发环境应急演练等手段,锻炼了应急队伍的响应能力和提高了环境风险防范整体实力。

四、环境应急机构、队伍、预案建立及宣传教育情况

近三年,全县环境保护系统共举办事故灾难类(含安全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案演练10次、科普宣教13次。县环保局成立了环境应急管理机构,并根据应急预案确定了相应的环境应急管理规章制度,同时组建了相应的环境监察、监测应急队伍,目前,全县环保系统拥有各类环境应急监测与防护设备7台套、专用环境应急指挥和监测车8辆。目前,我局与相邻县环保局正协作调研制定我县跨区域、流域突发水环境污染应急预案。

五、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我县环境应急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尚未编制,尚未完成统一的应急平台规划建设,在面对突发环境事件时,各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协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判断能力,采取应急措施的有效性、应急处置的及时性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个别企业环境意识较差,诚信排污信誉度低。个别企业心存侥幸,不时有不正当排污或擅自停运设施、不正常使用污染防治设施等违法行为,给环境应急工作造成潜在压力。三是交通事故、安全生产事故诱发次生环境污染事件的突发性给环境应急处理带来严峻挑战。

第二篇: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十一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评估工作情况的报告

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十一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评估工作情况的报告

按照《关于开展“十一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局高度重视,组织有关专家和专业人员依照《规划》,从环境应急管理及协调机制建设情况,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情况,环境应急机构、队伍、预案建立及宣传教育情况等4个

方面逐项开展了分析评估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总如下:

一、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建设情况

一是重点加强对全市危化品单位的监管,提高企业风险防范意识和突发事件应急能力。以来,我局着力推进危化品行业管理分级负责制,通过下发文件、开展培训、现场指导、组织危化品企业环境安全隐患排查等方式,使区县环保部门对危化品企业的管理意识得到提高,并逐步建立起了市区两级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同时,按照“属地管理、逐步推进”的原则,督促区县环保部门报送辖区内重点危化品单位应急预案备案的计划,并将其纳入政府目标任务考核内容,使危化品生产、贮存、使用及危废产生、利用和处置单位内部应急机制得到逐步完善。

二是我局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危化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试点工作,并准备形成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的编制指南,为下一步开展危化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工作提供指导。

三是我局一直将建立危险废物和危化品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协调机制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在进一步明确职责的基础上,我局以12369应急中心为平台建立了与市安监、市交通、市公安、市消防等部门应急联动机制。一旦发生涉及危险废物、危化品的环境污染事件,我局将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参与应急处置工作,并及时与相关部门密切协调,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安全信息共享机制、安全联动检查机制、安全隐患通报移送机制和重大安全隐患联合整治机制等。

四是以环保部西南环保督查中心为纽带建立了跨省、市流域断面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应急联动、协作机制。

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

我市环保应急管理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环境应急管理,以开展环境安全隐患和整改落实情况检查为抓手,督促企业完善应急预案各项措施,有效减少较大、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确保了我市环境安全。通过近三年的努力,我局对全市200余家重点危化品企业的应急预案实行备案管理,目前该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一是从起在全市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环保部门与重点企事业单位环境风险防范两套环境应急预案体系,并督促定期修改和完善,增强其可操作性。

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全市纵向、横向环境应急联动机制。确定了万州、涪陵、永川等七个环境应急分中心区域职责,并构建了市级与区县(自治县)级、环保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应急联动网络体系,使我市环保系统的应急预案体系运行更加有效。

三是从机构与职责、接警与出警、现场处置、信息报告、应急保障、奖励与处罚等方面进行规范和创新,建立和完善严格的环境应急考核体系,实行了全市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半年工作情况公布。

四是做好应急工作准备。在汛期、三峡库区175米蓄水及节假日期间等特殊时期,积极督促各区县切实做好本地区的环境应急预案管理、检查和演练工作。做好环境应急准备,确保环境监察、环境监测等应急人员迅速到位,环境应急仪器、设备、车辆等状态良好,环境应急指挥决策、调度安排、信息反馈等应急环节衔接有序,为环境应急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五是组织督促隐患排查、检查。围绕一年一度全国环保专项行动、百日安全督查专项行动等工作建立健全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长效机制。

六是加强应急值班,及时上报信息。严肃值班纪律,要求各区县和有关企业加强应急值守,实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坚守工作岗位,确保通讯畅通;严格执行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送的有关规定,责成各区县、有关企业将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情况及时报市12369环境应急指挥中心。

七是妥善处置,保障安全。我市环保系统在抓机制、抓建设、完善预案、排除隐患的同时积极应对突发环境事件,近三年来,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100余件。

三、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情况

一是在环保部和市政府的支持下,投入资金,加强包括环境应急指挥、监察、监测、预警在内的环境应急设备的现代化建设,使我市环保系统处理突发性环境事件的应对能力逐步加强,上半年,我市40个区县新增应急执法车辆25辆、应急监测车2辆、环境应急监测设备35套。

二是强化了12369环境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和管理,加强了环境应急支撑体系的建设,开发了《**市环境事件应急指挥系统》等应急平台,完善了污染源环境安全隐患动态档案、应急专家和应急监测数据库,完成了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下达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技术资源库相关子项目的信息整合工作,使全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信息化,应急响应更加科学、快速。

三是加强了全市的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培训与指导,我局今年以来共举办培训班4次,有效提高了全市各级环境应急人员的应对水平,每年通过督促全市40个区县进行突发环境应急演练等手段,锻炼了应急队伍的响应能力和提高了环境风险防范整体实力。

四、环境应急机构、队伍、预案建立及宣传教育情况

截至9月30日,全市环保系统已经制定印发各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

案111个,各重点环境风险防范企事业单位编制突发环境污染应急预案共计244个,初步建立了**市环境应急指挥中心平台。近三年,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举办事故灾难类(含安全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案演练46次、科普宣教13次。市环保局及其直属单位、40个区县环保部门均成立了环境应急管理机构,并根据应急预案确定了相应的环境应急管理规章制度,同时组建了相应的环境监察、监测应急队伍,目前,全市环保系统拥有各类环境应急监测与防护设备780台套、专用环境应急指挥和监测车13辆。目前,我局与相邻省环保局正协作调研制定我市跨区域、流域突发水环境污染应急预案。

五、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我市环境应急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尚未编制,全市尚未完成统一的应急平台规划建设,在面对突发环境事件时,各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协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判断能力,采取应急措施的有效性、应急处置的及时性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是个别企业环境意识较差,诚信排污信誉度低。特别是极个别企业心存侥幸,不时有不正当排污或擅自停运设施、不正常使用污染防治设施等违法行为,给环境应急工作造成潜在压力。

三是交通事故、安全生产事故诱发次生环境污染事件的突发性给环境应急处理带来严峻挑战。

此函。

附件:市政府部门和单位“十一五”期间应急体系建设情况汇总表

年十月二十二日

主题词:环保应急规划评估

**市环境保护局办公室10月23日印发

附件:

市政府部门和单位“十一五”期间应急体系建设情况汇总表

填报单位:**市环境保护局(10月14日)

序号建设内容“十一五”规划前建设情况“十一五”规划

实施至今建设情况备注

1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部门(单位)突发事件监测预警系统以12369投诉举报中心为依托初步建立了环境响应系统;一是成立了专门的监测预警队伍,各部门建立了相关的应急机构。二是整合12369中心功能,建立了以投诉、应急、在线监测(控)三个平台合一的环境应急预警和指挥系统。

部门(单位)突发事件信息发布系统制定**市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发布管理办法,由我局宣教处统一发布信息

利用媒体及其他方法发布预警信息情况通过我局网站进行环境质量的监测信息发布

2信息与指挥系统建设部门(单位)应急平台建设未建立已建立环境应急指挥中心平台

城市应急联动建设

部门(单位)突发事件信息数据系统建设未建立已建立

3专兼职队伍建设公安消防特勤队伍建设//

武警应急装备建设//

相关突发事件专业队伍建设//

基层民兵预备役抢险队伍建设//

专家队伍建设已建立环境应急专家库

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

4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建设应急物资生产、储备库(点)及种类、数量建立了以市监测中心为重心、40个区县环境监测站为网络的环境应急监测设备库、并在各区县环境监察部门中基本建立了应急处置扩防护设备物资储备

5应急运输保障能力建设平战结合、战备交通与应急交通保障能力建设/市环境监察总队配备应急指挥车1辆、市监测中心配备应急监测车4辆、40个区县均配备了1-2辆环境监测、执法车辆。

铁路、公路、水交通应急(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www.xiexiebang.com)抢险能力建设仅在巫山配备1只监测船新增监测船5艘(市监测中心、库区四个区县各1艘)

应急交通“绿色通道”落实情况//

警务航空、空中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无

6通信保障能力建设部门专用应急通信系统建设(包括卫星、集群通信配备)未建立已初步建立以cdma无线网络为主的专用应急通信系统,但区县尚未配备,未形成网络

部门应急移动车、应急通信配备情况/除应急指挥车1辆、尚未配备

7恢复重建能力建设生命工程恢复重建能力(包括水、电、气、油、市政设施等)建设//

突发事件救助、补偿、怃恤、安置标准修定/

突发事件总结评估能力建设/

受突发事件影响群众心理援助、社区捐助站(点)情况/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建设/

8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企业安全标准化达标活动情况正在推行

应急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情况正在实施

市级部门(单位)应急实验室建设已建立以市环境监测中心为主,40个区县环境监测站为网络的应急实验室

应急管理人员资质管理和考核情况建立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和考核制度

9应急培训演练与宣教工作学校加强公共安全教育,相关教材进学校、进课堂情况/

编印发放公共安全宣传册(图)/

开展公共安全专题宣传活动情况/

组织开展应急管理培训情况每年均组织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十一五期间累计举行各类应急管理、应急监测培训20余次,受训人员达1000人次

组织开展各类应急演练情况从以来每年将各区县开展应急演练纳入年终考核,十一五期间各区县累计进行50余次。

应急宣传教育基地建设/

出境人员应急管理知识培训情况十一五期间选派10余人次自主组织或参加环保部组织的出境应急演培训。

10应急管理示范项目建设承担国家、市级各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示范项目建设/

11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现已编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已建立万州、涪陵、黔江、永川、江津、合川、长寿7个环境应急分中心。

注:

1、本表“十一五”前时间为5月前,“十一五”期间时间为6月至9月。

2、表格中没有内容的,可填“无”,如内容过多,可另加附页。

第三篇:柳江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

柳江县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

二〇一三年四月

目录

前言

一、应急体系建设基础和形势

(一)“十一五”时期取得的成就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建设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深化“一案三制”建设

(二)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三)加强应急队伍体系建设

(四)推进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五)加强科普宣教体系建设

(六)完善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七)提升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八)加强恢复重建能力建设

(九)推进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机构保障

(二)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和补偿机制

(三)充分发挥全社会参与应急管理的积极作用

(四)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政策法规保障

(五)建立规划监督评估机制 9 10 12 13 14 16 17 17 18 18 18 18 18 19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应急体系建设,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着力提高综合应急管理能力的关键时期。为推进我县应急体系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柳州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柳州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编制本规划,主要阐述“十二五”期间全县应急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全县应急体系建设的行动纲领。

一、应急体系建设基础和形势

(一)“十一五”时期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十一五”期间广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按照《柳州市实施“十一五”期间广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工作方案》,全面推进应急体系建设,努力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有效防范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十一五”期间,全县有效应对了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2009年重大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有效维护了社会安全稳定,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建立。成立以县长为主任的柳江县人民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下设18个应急专项指挥部;成立县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下辖的12个乡镇均成立了应急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专项机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建立。

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得到完善。加强值守应急制度建设,实行24小时值班。建立完善突发事件的信息报告制度,规范突发事件信息接

收、采集和报送工作。健全监测预警机制,推进公安、防汛抗旱、安全生产、森林防火、环境污染、交通安全、地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建立决策与处置机制,做到科学决策、处置高效。建立健全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机制,统一、准确、及时发布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处置工作的信息。建立军地应急联动机制,全县民兵应急力量发挥了积极作用,驻柳江部队支援高效到位。

应急管理法制建设不断加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柳江县应急管理工作组织原则》、《柳江县应急值守工作制度》等制度,规范应急管理工作。开展领导干部防灾减灾法律讲座活动,提高领导干部依法预防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

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制订《柳江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18件专项预案和43件部门预案;乡镇、村(居)委、学校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预案编制工作也在积极推进,初步形成覆盖县(区)、乡(镇)、学校、企事业单位和重大活动等多层级、多领域的应急预案体系。按照“统一规划、分类实施、分级负责、突出重点、适应需求”的原则,积极组织开展各项应急预案演练。

应急队伍建设全面推进。依托消防部队建立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目前已建立了县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1支,县级专业应急队伍3支,县级兼职应急队伍7支。建立专业和半专业相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县水利、国土、住建、林业、安监、环保、卫生、水产畜牧、地震、供电、通讯等部门结合监管职能组建应急队伍。建立应急管理专家组,16名专家涵盖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大领域。

应急保障能力逐步提高。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和防灾减灾公共投入机制,将自然灾害预防和应急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将重点工程建设列入预算内基本建设计划,财政投入向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倾斜。建立健全应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基本生活必需的食品、饮

用水、衣物、帐篷、药品等调集和发放机制。建立健全应急资源征集、调用工作机制,建立应急物资储备数据库,确保应急物资随时拿得出、用得上。

应急管理宣教工作全面推开。广泛开展应急管理宣传工作,各级各部门结合“全国防灾减灾日”、“公共安全生产周”等主题活动,深入开展应急知识进课堂、进社区、进农村、进基层单位等活动,在全县城乡家庭免费发放发放市、县应急手册、应急知识读本8.6万册、应急宣传挂图7500份、办板报132版等,普及和提高公众的应急防护知识和能力,增强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举办学习讲座,宣传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防灾减灾法律、法规,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的责任意识。加强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提高应急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柳江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柳江、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时期。可以说,柳江正处在历史最好的发展机遇期。同时,“十二五”时期,我县各种自然、社会和技术安全风险将交织并存,公共安全面临着更严峻的形势和挑战。

自然灾害方面。我县气候、地形和水系复杂,受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高温热浪、严重干旱、强降雨、强对流天气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危害不断增加,防汛抗旱、地质灾害和森林防火形势更加严峻,各种自然灾害种类繁多,防灾减灾任务更为艰巨。

事故灾难方面。受生产力发展总体水平的制约,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工矿商贸企业生产事故仍有发生,各种火灾事故较多,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影响电网安全运行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大电网动态稳定问题成为电网安全的主要威胁;随着公路建设的加快和机动车辆的快速增加,交通事故发生机率加大;水上交通突发事件呈上升态势;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问题开始凸显,突发环境事件由城镇向农

村扩展。

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加。输入性急性传染病和新兴的不明原因疾病发生的风险不断增加,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防控形势仍然严峻;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及各类中毒事故仍有发生;重大动物疫病病原不断变异,新发疫病不断出现;学校等人群密集场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比例较高,社会影响大。公共卫生应急工作仍将面临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社会安全事件方面。传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非传统安全威胁有所上升。刑事犯罪主体呈多元化趋势,案件仍然高发。侵财犯罪、恶性暴力犯罪、青少年犯罪问题时有发生;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经济犯罪比较严重;随着经济社会加速转型,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将不断出现,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不断增大,社会安全应对工作压力日趋加大。网络舆论传播日趋复杂,舆情监控与管理工作难度加大。

我县应急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案三制”建设亟待深化;监测预警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应急救援队伍装备与能力有待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和基层应急管理基础薄弱;公众危机意识不强,自救能力不足。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资源整合、科学应对的原则,以提高应急防范能力、应急救援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应急基础设施、应急队伍、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强化社会参与,构建公共安全文化,全面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为我县实现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创造和谐

有序的社会环境。

(二)基本原则

分级负责、分步实施。按照事权财权,合理划分各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单位的建设任务,根据现实需要和实际能力确定建设项目,按轻重缓急分步组织实施。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既与上级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保持承接,又紧密结合我县实际,统筹规划全县应急体系建设。各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单位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突发事件的类型特点,制定相应的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加强防范能力和保障能力建设。根据应急资源的存量和布局等方面的情况,制定落实规划的工作方案。

整合资源、突出重点。以现有各种应急队伍、装备、物资、信息等资源为基础,用好存量、建好增量,使各种资源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资源合理共享。围绕预防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和恢复重建四个环节,重点优先考虑加强监测预警系统、指挥信息系统、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保障、运输保障、现场通讯保障等方面能力建设。

科技支撑、统一规范。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运用科技手段加强应急防御能力建设,配置先进装备,提升队伍应急救援能力。推进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逐步完善和制定应急管理标准,并对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工作进行科学评价,实现应急体系建设与运行的规范化。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政府主导,构建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和应急管理相互联系与支持的社会管理机制。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人民团体在宣传教育、社会监督等方面的作用;鼓励各种社会组织招募和培训志愿者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形成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局面。

军地联合、协同联防。建立健全指挥顺畅、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军地联合应急处置机制,发挥驻我县部队的职能作用,建立健全军事指挥机关与政府各职能部门常态化工作运行机制,按照专

业对口、人员精干、应急有效的原则,动员和组织全县国防后备力量积极参加应急管理、抢险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必要时通过军分区、人武部协调驻柳江部队支援和参与全县重大应急行动。

(三)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按照“规划引领,项目带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思路,全面加强“一案三制”、应急队伍、监测预警、应急平台、科普宣教、应急保障、基层应急能力、恢复重建和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着力强化组织机构、保障机制、政策支持、法规保障、监督评估五大保障措施。到“十二五”期末,建成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实现对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的全过程管理,全县的应急防范能力、应急救援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公众安全文化素养和应急能力显著提高,全社会应急管理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更充分的保障。

2.分类目标

自然灾害类:灾害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高,灾民12小时内得到基本救助;暴雨、大风、冰雹、寒潮、大雪等灾害性天气短期预报准确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大江大河洪水预报提前24—48小时发布,准确率达到85%以上,一般中等河流洪水预报提前3—10小时发布,准确率达到75%以上;加强地质灾害基础数据库建设、测报网络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和避险搬迁;森林火灾受害率低于0.8‰,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5‰以内。

事故灾难类: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10万就业人员生产事故死亡率分别下降40%、30%以上;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32%以上;特种设备事故死亡率控制在万台0.38人以下、民爆重大危险源监控率达100%;全县所有三类以上班线客车、旅游包车、“两危一化”车辆(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

道路专用车辆)安装使用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水上突发事件人命救助成功率不低于93%;全县80%的重点污染源纳入在线监控范围。市政公用事业中的公共供水、燃气重大危险源、市政桥梁等100%纳入在线监控范围。

公共卫生事件类: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的网络直报率县级以上达到100%、乡镇卫生院达到100%以上,报告的及时率达到100%以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效处置率达到100%。全县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和报告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应急预备队在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后24小时内到位率提高到100%。

社会安全事件类:信息研判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社会安全事件综合防控能力进一步提高。突发群体性事件、社会治安事件和恐怖袭击事件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银行业、证券期货业、保险业等金融系统突发事件得到有效处置;粮食、重要生活必需品的市场异常波动事件能够有效应对。

三、主要任务

根据自治区、柳州市的工作部署和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相关要求,明确“一案三制”、应急队伍、监测预警、应急平台、科普宣教、应急保障、基层应急能力、恢复重建、科技支撑体系等主要建设任务。

(一)深化“一案三制”建设 1.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制定柳江县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实现预案管理规范化、制度化,规范应急预案的编制、评估、修订工作,提高预案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用性。建立全县应急预案数据库,实现应急预案动态管理,提高应急预案的智能化水平。深入做好基层单位应急预案建设工作,重点加强大中型企业,学校、幼儿园、医院、商场、车站、会展中心、娱乐等人员密集场所,交通运输、通信、供水、供

电等公共设施,高危行业、工矿企业和群众性活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和修订工作。有危险源或处于危险区域的单位100%制定应急预案。规范应急演练工作,完善演练计划、组织、评估等流程,强化跨部门、跨系统、跨区域的联动演练,促使演练工作常态化。建设突发事件桌面演习近平台,重点开展防震抗灾、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防治、公安消防、森林防火、矿山救护、医疗救治、水上搜救、反恐处突、道路交通救援、危险化学品救援、公交事故、特种设备事故救援等综合或专项演练,达到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的目的。

2.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建设,理顺各级应急管理机构职能,充实专职工作人员;建立健全乡镇应急管理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工作机制,到“十二五”期末,形成机构完善、人员到位、职责明确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加强公安、民政、卫生、安全监管等专项预案牵头部门的组织机构建设,夯实应急管理职能。农村、社区、学校、企事业等基层单位进一步建立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责任制,整合现有基层信息员队伍和资源,建立基层应急综合信息员队伍,建立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及奖惩机制。建立和完善风险隐患排查、监测预警、资金保障、物资管理、社会动员、救援队伍调用等应急管理机制,提升应急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不断探索跨行政区域的应急管理模式,建立高效的应急联动机制。

3.推进政策法规制度建设

推进应急管理法制化、规范化进程。建立完善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应急准备金制度,对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及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完善应急管理财政扶持和配套政策,建立完善应急救援设备、设施、场地、交通工具和其它物资的征用补偿制度。形成社会物资调度、征用管理的长效机制。研究制定相关保险政策,鼓励保险行业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参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工作。完善救援人员和志愿者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制度,探索建立

人员密集场所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研究制定促进应急产业发展等相关政策。研究制定志愿者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和规范社会各界从事应急志愿服务;研究建立应急管理公益性基金,鼓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展捐赠,形成团结互助、和衷共济的社会风尚。

(二)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1.大力推进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充分依托常态行政管理体制,健全科学、规范、系统、动态的公共安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扎实开展各类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建立和完善风险数据库,对风险隐患和苗头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和信息共享。开展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和鉴定工作。编制全县自然灾害频发易发地区风险图,加大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力度,开展人群居住区域的矿山采空区调查。加强国省干线和乡村危险隐患路段治理和客运站场安全监控检查设备建设,将GPS监控范围扩大到全部客运车辆和水上交通安全领域。继续做好危险化学品贮罐区(贮罐)、库区(库)、生产场所、压力管道、锅炉、压力容器、井工开采煤矿、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尾矿库等重大危险源调查与评估,建立完善重大危险源远程监控预警系统。加强重大传染病、重大动物疫情、食品安全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调查评估,建立公共卫生和食品药品基础信息数据库。建立公共供水水质监测网和监测数据库。加强核设施场内外辐射监测能力建设,开展口岸核与辐射、生化恐怖因子监测,严密防范核与辐射、生化恐怖因子从境外输入。开展社会安全事件定期排查,完善重大项目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

2.加强突发事件监测网络建设

扩大监测覆盖面,改进监测预警技术手段,加强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大活动和关键基础设施监测监控。重点加强气象、防汛抗旱、地震、地质灾害、森林火险、环境污染、旅游安全、质量安全、铁路事故、煤矿灾害、重大疫情、重大有害生物和各类群体性事件等监测

预警预报系统建设,积极推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系统、药品电子监管系统、食品安全信息分析预警系统建设;不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系统、生活必需品市场监测系统、人防空情预警系统、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系统、旅游安全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建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网络和地震烈度速报台网,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基本建成山洪灾害易发区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建设主要江河和重要水源地水质监测及预警网络。

3.建立健全预警信息发布体系

建立与广播、电视、手机短信、互联网、报纸等大众媒体间的信息传输通道和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机制,强化高风险区域广播、电视、警报器、宣传车等紧急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在城镇公共场所、繁华街道、交通道口、公交站等场所设立电子屏幕,在偏僻农村、高风险地区、危化企业等区位加强广播、安全站(点)、宣传栏、宣传车、警报器等紧急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能力,建立完善的应急指挥系统与新闻媒体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建成权威、畅通、及时、有效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

(三)加强应急队伍体系建设 1.强化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

全面推进县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积极建立以乡镇基干民兵为基础的应急救援队伍。按照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原则,依托公安、武警、消防队伍及其他优势专业应急救援力量组建综合救援队伍,不断充实力量,加大装备投入,进一步加强综合救援队伍建设,实现“一队多用、一专多能、多灾种综合救援”的目标。街道、乡镇通过整合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保安员等具有相关救援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组建“一队多能”基层应急队伍。

2.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推进防汛抗旱、矿山、危险化学品、地震灾害、卫生、突发环境事件、重大动植物疫情、食品药品安全、气象、地质灾害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反恐处突、森林消防、电力、核与辐射事故、特种设备、市政公用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支持驻柳江部队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支持武警部队应急能力建设。推进政府有关部门与部队应急队伍的联建、联管、联用机制建设。建立企事业单位专兼职应急队伍。

3.加强公安特警、消防特勤建设

强化防暴、攻击保护、抢险救援等装备配备,建立完善协调联动机制,全面提高队伍应急处突、反恐维稳和专业救援能力。加强应急管理机制与国防动员机制的衔接,充分发挥民兵预备役部队和国防动员专业保障队伍在应急抢险中的作用。

4.完善专家队伍建设

抓好县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建设,健全应急专家决策、咨询机制和专家管理制度,建立专家在常态和非常态下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良好机制,处突专家组人员构成科学合理,加强培训和演练。组织专家参与应急管理学术研究、分析会商、应急能力评估、应急处置、科普宣教培训和绩效考评等活动。有计划组织专家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充分发挥专家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决策建议、专业咨询、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作用。

5.积极发展志愿者队伍

推动高风险行业生产经营单位和乡村、学校、社区等基层组织单位加强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依托共青团、红十字会及其他群团组织,重点加强青年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构筑社会参与平台,建立形式多样的应急志愿者队伍。鼓励现有各类志愿者在工作范围内充实和加强应急志愿服务内容,充分发挥志愿者队伍在科普宣教、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中的作用。

6.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

培育发展灾害信息员、气象信息员、群测群防员等基层综合信息员队伍,为其配备必要的装备,给予必要经费补助,发挥其在灾害信息采集报送、预警信息传播、协调社会资源、重建社会关系、恢复社会功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推进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1.体系结构

县人民政府应急平台。继续完善县应急平台功能,实现县人民政府应急平台与市人民政府应急平台及部门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实现监测监控、信息报告、调度指挥、异地会商、现场图像采集等主要功能。按照区、市应急平台建设要求完成有关任务,提供所需的相关数据、图像和资料等。逐步探索应急平台向企业、乡镇、社区、学校和重点部位等基层应急管理单位延伸。

部门应急平台。建设完善部门应急平台,实现预测预警、信息报告、综合研判、指挥调度、异地会商等功能,向县人民政府应急平台提供所需的专业数据和实时图像信息,并与相关应急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2.建设内容

基础支撑系统。由应急指挥场所、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数据交换与共享系统、安全支撑系统和存储备份系统构成。

综合应用系统。包括综合业务管理、风险隐患预测防控、预测预警、智能辅助方案、指挥调度、应急保障、应急评估、模拟演练等应用系统。

数据库系统。包括基础信息、基础地理信息、事件信息、模型、预案、知识、案例和文档等数据。

移动应急平台。整合现有移动应急资源,按照有关技术要求和标准,根据应急指挥决策需要,建设县移动应急平台和移动信息平台,逐步探索向乡镇街道和基层单位延伸,实现与市人民政府应急平台和

其他相关应急平台的连接。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深度和广度应用。有效利用国土、规划等部门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整合、加工、处理、共享、发布各部门各类应急专题数据,为各级各类应急平台提供空间基础数据支撑和地理信息服务。

(五)加强科普宣教体系建设 1.建立完善应急管理教育体系

在各级各部门和单位举办的领导干部、管理干部培训班开设应急管理教育课程,提高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推动应急管理、人防教育、防灾减灾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开设相关课程。

2.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培训体系

制定县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方案,以各级行政学院及相关专业机构成立的应急管理培训基地为依托,建立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应急管理人员和应急队伍负责人培训、轮训机制,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应急专业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抓好应急队伍和各类志愿者队伍应急救援技能培训。加强学校师生、高危行业从业人员自救互救能力培训。开展公众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城乡社区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普及应急基础知识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广泛普及应急基础知识。深入开展“公共安全宣传周”、“全国安全生产月”、“国际减灾日”、“全国消防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和“全国药品安全用药月”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积极推动应急管理基础知识进企业、进学校、进街道、进乡村,引导、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防灾减灾工作。

4.加强应急管理合作交流

建立应急管理人员交流机制,组织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学习借鉴国内外应急管理、应急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加强周边县的多

边、双边应急管理合作,尤其是应急管理信息、科技、培训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共同提高应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六)完善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1.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

按照统筹规划、规模适度、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原则,建立县级和基层单位应急物资分级储备制度,加快推进区域性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和县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鼓励企业、社会组织进行必要的应急物资储备。实现实物储备、市场储备、生产和技术能力储备等的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物资储备目录和标准。完善应急物资紧急生产、政府采购、征用补偿、余缺调剂和高效调运机制,加强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应急物资协同保障、监测预警和信息共享能力。加强防汛抗旱、生产安全、环境保护、森林防火、反恐处突、重大动物疫病防治、重大农业生物灾害防治等物资储备和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完善重要物资政府监管、紧急生产、租用征用、调拨配送体系,抓好粮油、成品油、卫生应急药品器械等重要应急物资储备。加大已挂牌组建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应急队伍的装备储备、培训、演练经费投入。

2.加强交通运输和通信保障建设

加强公路、水路、铁路、民航等部门的联动机制。整合社会运输力量,强化交通运输应急保障。依托有关部门、单位,合理配备交通抢险应急保障装备,提高公路、水路、铁路、民航抢险应急保通能力。与交通战备动员机制相衔接,建立健全紧急情况下社会运输工具征用、补偿机制,以及应急指挥、应急队伍、应急救援、物资运输车辆紧急通行应急通道制度和运行机制,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应急运输工作。依托公众通信网络和公用通信系统,建立完善应急管理指挥通信网络,充分利用有线、无线和卫星、短波、集群通信技术,提升移动通信车等保障设备设施功能,保障突发事件现场与各级指挥机构之间通信畅通。

3.提高紧急医学救援保障能力

探索建立突发事件医疗救治储备金制度和重大药品不良事件公共赔偿金制度。逐步建立综合与专项医学救援兼顾,陆地、水上与空中医疗救援相结合的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网络。积极推进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反应快捷、指挥统一、处置高效”的院前急救体系。着力打造2小时紧急医学救援圈,依托市、县级医疗机构,建设区域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实现重大突发事件有效医疗救援力量2小时全覆盖。加强高速公路沿线各出口医疗机构医疗救援能力建设。在高速公路各出口就近指定相关医疗机构承担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救援任务,成立救援队伍,配备相应的救援设备,逐步开展医务人员院前急救培训,提高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医疗救援能力。

4.提高突发事件保险保障能力

发挥保险公司自身优势,督促引导投保单位和个人做好重大灾害事故防灾防损工作。在出现紧急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时,相关承保公司启动应急理赔机制,提高理赔速度。

5.健全社会动员机制

充分发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作用,建立健全有效的社会动员体制机制,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应急格局。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与国防动员机制的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平战结合、优势互补、协调联动、资源共享的突发事件应对体系。

6.推进应急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城乡建筑特别是学校、医院、体育场等公共设施的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农村民居抗灾能力;加强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桥梁隧道、生命线工程和重大工业设施等重要基础设施和保护目标的脆弱性评估、隐患排查治理及分级分类管理,制定并实施保护计划;根据区域灾害风险特点,利用公园、学校、人防工程、体育场馆、广场、绿地等公共场所,统筹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设置明显标志,并配备必要的救生避险设施,按照上级要求建成避难场所;加快中小河流

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实施山洪地质灾害高风险区防灾避险和重点治理工程。加强城镇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增加城市雨洪蓄泄空间。

(七)提升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1.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县级、乡镇要建立完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确定相关责任人员。村(居)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将应急管理作为自治管理的重要内容,落实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人。基层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在属地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2.完善基层应急预案体系

所有乡镇、村(居)委和各类企事业单位要根据应急管理工作要求编制应急预案,基层应急预案要符合实际,职责清晰,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加强基层应急预案编制、衔接、备案、修订等管理工作。乡镇、基层组织和单位要针对本区域、本单位常发突发事件,组织开展应急预案演练。

3.加强基层综合应急队伍建设

乡镇要组织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物业保安、企事业单位应急队伍和志愿者等,建立基层应急队伍;村(居)委会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可根据有关要求和实际情况,做好应急队伍组建工作。要充分发挥卫生、住建、国土、农业、林业、海事、渔业等基层管理工作人员,以及有相关救援经验人员的作用。

4.加快基层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村镇规划,合理避让隐患区域;加强抗御本地区常发突发事件的基础设备、设施及避难场所建设,提高乡村自身防灾抗灾能力;加强公用卫生设备设施建设,防止农村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加强城市社区的消防、避难场所、医疗卫生等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按要求配备应急器材。做好学校教室、宿舍、集体活动场所等建筑、设施的安全加固工作,加强学生食堂、宿舍、厕

所等卫生设备设施和校内交通安全标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校园安全监控系统。

(八)加强恢复重建能力建设 1.健全灾情评估体系

建立各类突发事件灾情评估体系,进一步规范评估程序、内容和方法,建立调查评估信息通报制度,健全调查评估机制。建设灾情评估数据库,对各类突发事件受灾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

2.提高恢复重建能力

完善灾后基本生活保障、心理救助服务和志愿者服务制度,为灾民提供基本生活救助和人文关怀,稳定公众情绪,维护灾区社会治安,对供电、供水、供气、交通和通信枢纽等生命线工程进行快速抢修,对现场污染物及时清理和无害化处理,严防次生及衍生灾害发生。加强基层社区医疗救护、康复保健、心理援助、卫生防疫、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公众服务能力建设,及时救治并协助受害者康复和保护公众健康。制定灾害恢复重建规划,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完善对事后恢复重建的救助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监督有力、运转高效的恢复重建机制。

(九)推进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1.开展应急理论研究

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合作,积极开展应急管理理论研究,在突发事件发生机理研究、重特大事故和危险源监测、预警、防治、应急救援、事故分析处理、安全监管等方面组织开展科技攻关。

2.加强关键技术研发

建立应急产业创新机制,鼓励应急产业科技创新,加强应急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究。重点开展气象、地震、火灾、矿山事故、危险化学品泄漏、放射性物质泄漏、交通运输事故、特种设备事故、群体性中毒、重大疫病病情、生物安全及社会安全等领域的重大应急技术、装备和防护产品研发,完善应急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应急产

业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机构保障

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行政领导负责制,完善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工作机构,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根据规划明确应急体系建设任务的要求,制定应急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层层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进一步理顺应急管理体制,完善监督检查与沟通协调机制,落实相关责任,保证规划实施效果。

(二)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和补偿机制

加快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应急资金保障机制和补偿机制。建立应急管理经费和应急体系建设资金保障机制,县人民政府在编制财政预算时,将应急管理日常经费和应急体系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制定应急管理经费和应急体系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社会资源依法征用与补偿机制,鼓励金融业、其他企业及社会力量对应急管理工作给予支持,开辟多元化筹资渠道。

(三)充分发挥全社会参与应急管理的积极作用

充分发挥保险机制的事前防灾防损和事后经济补偿作用,推动发展高危行业、环境污染等责任保险。通过建立落实有利于应急产业发展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推进应急产业发展。建立健全鼓励应急新技术、新装备研发等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建立应急管理公益性基金的思路,鼓励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开展捐赠。

(四)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政策法规保障

依照法律法规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按照制度规范应急管理工作,制定政策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政策激励机制,建立起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应急体系建设的良好政策环境。形成政府、企业及全社会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通过争取重点项目立项,建立应急管理基金、救

援有偿服务、救援设备器材租赁等制度,研究制定并协调出台应急管理和救援相关财政政策,鼓励行业和社会投资等方式,解决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和运行经费问题。

(五)建立规划监督评估机制

制定规划实施总体方案和具体方案,各单位、各部门要及时跟踪本行业“十二五”期间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情况,适时对规划落实情况进行评估、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找准规划落实偏差,提出对策建议,合理修订规划。建立健全规划监督机制,明确规划实施各方面的责任。由各级应急管理办事机构牵头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对规划落实情况进行督查,确保规划建设任务和目标全面实现。

第四篇: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情况评估报告

市排水公司《安徽省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制度和应急管理机构建设情况:市排水公司有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制度及应急管理机构。在市排水公司领导下,设公司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小组,由公司总经理文才兵担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小组组长,公司分管领导担任小组副组长。应急处置工作小组下设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办公室、专家组、应急救援组及事故调查及善后处理组。应急工作小组主要职责是负责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所属泵站的安全生产运行,突发排水事故的抢险、抢修、清理等处理。

(二)应急预案的制定及演练情况:目前,市排水公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已编制完成,正报市城管局组织评审。市排水公司分别在2017年6月及2018年1月在凤凰桥污水处理厂和新城污水处理厂组织开展了两次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和火灾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消防演练,提高了公司员工安全意识和遇突发事件后的应急处置能力。

(三)应急知识和管理等方面教育培训情况:2018年上半年,市排水公司积极组织新建污水处理厂开展新进员工安全生产培训、汛期应急预案学习并组织公司全员进行消防突发事件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及应急能力。

(四)应急队伍建设情况:我公司高度重视应急队伍建设,在应急处置工作小组下设应急救援队伍,分别为污水处理厂应急处置小组、污水处理提升泵站应急处置小组、污水管道事故应急处置小组及后勤保障小组。各应急处置小组组长分别由王红、张蕾、王剑担任,应急装备齐全,后勤保障完善。

(五)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情况:为加强安全生产管理,2018年一月,公司安委会组织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各分管领导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明确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坚持“每周自查、每月督查、随机暗查、年终考核”的原则,谁的隐患谁整改,并形成整改台帐存档。同时积极制定公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细化不同级别的事故的应急响应,提高公司全员应急能力。

(六)应急物资装备保障体系建设情况:市排水公司按照“因地适宜、规模适当、合理分布、有效利用”的应急物资装备保障原则,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应急物资装备保障制度,应急物资由后勤保障组统一管理,禁止随意调用,确保应急调用,提前储备。具体包含:无线对讲机10部,灭火器18只,堵漏设备若干,有毒气体检测仪1套,便携式水质分析仪1套,长管式送风呼吸机2套,过滤式防毒面具10套,防尘口罩100个,防护手套100双,安全带10个,安全帽10个,轴流风机2台,急救箱1套,抽水泵3台,不间断电源4套。

(七)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情况:在排水防涝应急队伍建设上,市排水公司应急处置工作小组下设污水管道事故处置小组,主要职责是排水防涝的应急事故处理。在排水防涝设施建设上,2018年上半年,市排水公司实施了管网提标改造工程、南华路排口截污工程、淠河路污水管道连通工程,有效解决区域内污水排放问题。

(八)应急宣传工作开展情况:市排水公司积极通过幻灯片、网络、组织讲座等方式,有效宣传了防火和防汛的应急知识,切实加强了对公司全体职工防灾减灾和防汛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了应急安全知识和技能。

(九)其他应急体系建设情况:市排水公司积极制定防汛专项应急预案,建立防汛应急领导小组及防汛应急队伍。在汛期前,提前做好物资储备、人员排班,确保各厂站汛期安全生产运行。

二、存在问题

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工作存在的问题:一是应急管理及防灾自救的宣传载体和形式还不多,应急自救知识相对欠缺,自救能力还不强。二是是应急演练联动性不高,针对性尚需加强。

三、下一步计划:

为进一步推动《规划》顺利实施,我公司将采取以下工作措施:

1、加强实战演练,提高应急处置水平:通过开展应急演练,检验公司应急处置工作能力及水平,查找不足,不断应急工作完善预案及协作模式。

2、加强应急知识培训宣传:继续开展安全培训及应急知识宣传的活动,提高公司全员安全意识及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确保全员熟悉掌握应急工作处理程序。

3、理顺机制,推进协同处置:完善公司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分工和职责,加强各应急处置小组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建立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同应对的危机处置机制,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第五篇:“十一五”期间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材料

“十一五”期间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

材料(消防部分)

一、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省共发生火灾14455起,死471人,伤217人,直接财产损失2.7亿元。消防部队出动16741次,出动人员158859人次,出动车辆29249辆次,抢救人员1209人,疏散人员40353人,抢救财产价值6.3亿元。火灾特点如下:

(一)农村火灾高居不下。我省农村(村、寨、屯等)共发生火灾4808起,死亡325 人,受伤104人,直接财产损失1.2亿元,分别占总数的39.8%、69%、47.9%和44.6%。城市市区火灾共发生3494起,死亡61人,受伤39人,直接财产损失4015.6万元,分别占总数的28.9%、13%、18%和15.1%。

(二)1至2月火灾高发,3至5月逐月下降。1至2月份,我省共发生火灾3525起,死亡122人,受伤40人,直接财产损失7629.4万元,分别占总数的29.1%、25.9%、18.4%和28.7%。3至5月份火灾呈大幅下降趋势,火灾起数平均每月下降20%。11至12月火灾起数回升,共发生1628起,死亡74人,受伤23人,直接财产损失4078.2万元,分别占总数的13.5%、15.7%、10.6%和15.3%。

(三)生活用火不慎、电气火灾是引发火灾的主要原因,放火是亡人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我省生活用火不慎类火灾最多,共3491起,死亡161人,分别占总数的28.9%和34.2%,电气火灾次之,共发生2753起,死亡46人,分别占总数的22.8%和9.8。放火类火灾共发生799起,死亡92人,分别占总数的6.6%和19.5%。

(四)特大火灾起数、直接财产损失下降,死亡人数上升;重大火灾全面下降。我省发生特大火灾1起,死亡10人,受伤2人,直接财产损失10.2万元;重大火灾共发生11起,死亡10人,直接财产损失532.8万元。‚十五‛期间特大火灾共发生2起,受伤2人,直接财产损失166.8万元;重大火灾共发生52起,死亡94人,受伤34人,直接财产损失1500.8万元。

二、“十一五”时期消防应急体系建设情况

‚十一五‛期间,全省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按照《云南省‚十一五‛时期消防工作发展规划》要求,主要建设指标基本达到‚十一五‛规划确定目标。

(一)力量体系日益完善。省、市、县、乡四级应急救援网络建设正稳步推进。省、16个州市和129个县市区全部依托消防部队组建了综合应急救援总队、支队、大队,15个县区所属的乡镇组建了应急救援分队。按照重型、轻型搜救队各1支的编程组建150人的省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在昆明、玉溪、大理、曲靖等13个特勤大(中)队组建了15个作业面450人 的州市紧急救援队,形成了省有特勤支队,州市有特勤大(中)队的两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力量网络。各地共新建特勤消防站9个、普通消防站33个,消除了所有县级以上城市消防站的空白点。依托特勤中队,全省成立了高层建筑、地下工程、石油化工、山岳救援、水域救援等专业救援队伍共20支。依托昆明特勤大队,成立了50人的云南省公安消防部队反生化袭击特别行动队。在原来昆明支队搜救犬中队基础上,作为全国仅有的两个搜救犬培训基地,组建公安消防部队搜救犬培训基地。依托特勤班、战斗班,在全省共建立155个攻坚组,我们还在44个乡镇组建了政府专职消防队,能够保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为应急救援赢得宝贵时间。

(二)工作机制更加健全。建立了灭火救援全勤指挥部工作机制,实行全勤指挥部人员遂行作战制度,有效提高了应急救援组织指挥快速反应和协调作战能力。组织指挥的高效。完善了滇中、滇南、滇西应急救援协作区作战响应机制,确保了一旦遇到重大灾害事故能有效整合资源,跨区域联合作战。各地对运行协调体系建设中的日常管理、应急响应、联勤、联动、联战机制的建立进行了探索,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从政策层面规范运行机制。

(三)专业训练成效显著。狠抓执勤岗位练兵和应急救援专业化训练,采取总队、支队集中轮训的方式,重点开展了侦检、防化、堵漏、洗消、救生等应急救援勤务知识学习和技战 术训练,加强对各类抢险救援装备器材操作规程的学习和操作应用的训练,熟练掌握各种器材装备的性能和实战应用,制定了处臵本类灾害事故的综合战斗编程、处臵程序和技、战术方法,增强了应急处臵和攻坚能力。

(四)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十一五‛期间,各地共购臵消防战斗车辆338辆、装备51900多件(套),涡轮喷射车、举高喷射车、抢险救援车等一大批新型装备配备部队。地震灾害专业训练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建成了省级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和滇中、滇南、滇西3个协作区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储存常用的侦检、破拆、救助、顶撑、防化、洗消等应急救援器材装备。

(五)救援优势充分凸显。近年来全省群众遇险报警求助、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呈逐年增加态势,据统计,消防部队参与灾害事故处臵远远超过了灭火救援战斗,与‚十五‛期间相比,我省应急救援增加了近10倍,危险化学品事故、交通事故增加了8.5倍,消防部队处臵各类灾害事故平均每天13.3起。‚十一五‛时期,全省消防部队灭火和应急救援出动30439次,营救遇险群众7801人,救助受灾群众61280人,抢救财产价值11.2元,为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已经成为社会日常应急救援的主力军,成为重大灾害事故救援的一支骨干力量。云南消防在汶川‚5〃12‛、楚雄‚7〃9‛地震、大理‚11〃2‛地震、昆明‚9〃26‛管道事故救援、曲靖‚10〃10‛井喷事故 处臵、昭通‚4〃26‛山体滑坡、和今年‚1〃03‛昆明新机场候机楼配套引桥垮塌事故、‚6.25‛马龙抗洪救灾、‚7.13‛巧家特大洪涝泥石流灾害事故救援中充分发挥了突击队和多功能服务的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全省各级各部门都高度重视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加快了专业救援队伍的建设步伐,民政、交通、卫生、电力、通信等部门都先后成立了专门的应急救援队伍。但是,与全国许多省市应急体系建设相比,还存在着诸多不适应应急救援工作的突出问题:

一是作战指挥体系不完备,缺乏完善的综合应急指挥系统。辽宁、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将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在综合应急救援总队,湖北省依托政府应急办或公安消防部队,建立通信手段多样化、情报信息多元化、指挥调度科学化、辅助决策智能化的各级应急救援指挥平台。辽宁旅顺口区构建了一体化调度响应、扁平化决策指挥、全域化作战保障和信息化应用管理的应急救援运行平台;湖北赤壁市、郧西县、江苏张家港市将政府的应急救援中心建在应急救援大队,并建成了应急救援指挥调度运行平台,通过政府统一的指挥调度平台实现政府统一调度、指挥、处臵。从目前我省救援体系来看,参战的多方救援力量因领导体制不同、隶属关系各异、利益差别等原因,在行动中缺乏组织上的严密性和纪律上的约束性,多头指挥、各自为战的格局依然没有打破。各个救援力量之间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各种专业救援力量和相关职能部门之间不能实行整体联动,没有统一的调度、指挥和协调功能,缺少科学性和联动性,既造成了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又耽误了宝贵的救援时间。这主要是由于缺乏统一高效的应急救援机制,缺乏统一组织指挥和综合协调能力,平时无法进行必要的合成训练和演练。

二是条块分割缺乏整体合力,职能单一缺乏常备主力。从全国情况看,目前已有20个省级政府挂牌成立了应急救援总队,153个地级政府挂牌成立了应急救援支队,821个县级政府挂牌成立了应急救援大队。其中,辽宁、山东、湖北、湖南的省、市、县三级政府,均成立了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而我省多支职能单一的应急救援力量并存,互不隶属;多个应急抢险救援方面的‚中心‛并存,各自为阵,客观上造成遇险求助不便、接警出动迟缓、联动响应滞后、合成指挥不力等。加之受本位主义驱使,少数部门在应急救援准备和行动中追求权利和利益最大化、责任和风险最小化,推诿、扯皮时有发生。各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在建队上都是立足某一类事故灾害处臵的需要,没有一支政府直接指挥下、能妥善处臵各种事故灾害的常规、常备、综合性应急救援力量。

三是救援资源配置不合理,有限的经费无法用在刀刃上。辽宁省投入资金2亿余元,构筑了覆盖全省的‚三级装备物资 保障平台‛,并与应急物资储备企业、单位签订了装备物资保障协议,确保常备重型工程机械和应急装备物资,随时满足应急救援现场的调度需求。湖北省以省应急物资储备库为中心,武汉、黄石、襄樊、荆州和宜昌为支撑点,建立了‚一中五点‛的战勤保障体系,实行集装箱式、模块化保障,全省基本形成了‚本地1小时,增援2小时‛的战勤保障网络。而我省多头投入必然造成投入总量增大,高精尖的设备不多,浪费严重,造成各部门不可避免地存在救援装备和人力资源重复投入、大量闲臵的状况,应急能力和管理水平往往也参差不齐。有的部门即使建立了一些应急救援组织,在队伍建设、救援装备配备、维护和响应机制等方面也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导致快速反应和灾害现场应变能力不强。此外,地方政府面对众多的应急救援体系,无论从经费上、人员上、装备上,还是从救援体系的建立和管理上都是捉襟见肘,使有限的救援经费只能分摊使用,造成高成本、低效能的不利局面。

四是救援装备数量不足和落后,实战救援能力还不强。辽宁大连市政府一次性投资2.6亿元对全市应急救援装备进行了升级换代,抢险救援车辆占战斗车辆总数的三分之一;建设了海上救援基地、消防码头和直升机库,将配臵12艘消防艇和1架多功能直升机,构建起‚陆海空‛一体化的应急救援格局。宁夏自治区在应急救援总队特勤支队设臵了防化、搜索、建筑灾害和警务航空四个专业大队,投入1.4亿元购臵两架消防直 升机,打造‚一小时救援圈‛;将特勤支队建设经费列入自治区十项改善民生计划目标,计划今年投入2.34亿元进行建设。但我省目前应急救装备配备方面普遍存在数量不足、技术落后等问题,严重缺乏针对性强、特殊专用的先进救援装备,远不能满足处臵各种灾害事故的需要。虽然消防部队已经配备了一定数量较为先进的救援器材装备,但与地震等重大抢险救援实战需要仍存在较大差距。

四、工作建议

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总体思路,努力构建‚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处臵‛的应急救援工作格局,着力打造一支素质过硬、装备配套、协同作战、精干高效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立健全我省应急救援工作体系,切实提升各级政府防范、应对和处臵突发事件能力和水平,全力保障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到2015年,应急响应指挥体系健全完善;以公安消防队伍为依托的综合应急救援力量形成网络;省、市、县应急救援预案体系和统一指挥、反应快速、协同紧密、有效联动的应急运行机制普遍建立;应急救援保障能力基本满足实战需要。

组织指挥体系健全完善。成立当地应急救援管理工作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依托公安消防通信指挥系统,推动建立政府统一指挥下的综合应急救援响应和指挥平台,覆盖省、市、县三级的通信、指挥系统建设基本形成;省、市、县应急救援预案体系全部建立,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同紧密、通信畅通的应急响应机制基本形成。

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形成网络。依托公安消防部队建立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政府综合应急救援总队、支队、大队,力争把总队做精、支队做强、大队做实。基本形成以公安消防队伍为主体、各相关警种密切协同、其他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和地方多种形式消防队伍有效联动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运行协调体系运转有效。日常管理职责明确,应急响应划分清楚,联动、联勤、联战制度基本建立,灾害事故现场指挥关系和指挥权限明确,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其他应急救援专业队伍以及政府各部门、各行业在平时和战时根据制度履行各自职责,行动迅速、协调配合,运转有效。

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基本满足实战需要。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人员配备基本满足日常灾害事故的处臵要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与工作经费纳入政府同级财政预算,应急救援装备配臵总体上满足灾害事故处臵需要,各级政府应急救援物资、技术等保障支持水平明显提高,警地联储、紧急调用、机动运输等社会化应急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五、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昆明新机场候机楼配套引桥垮塌事故抢险救援案例 2010年1月3日14时20分,昆明新机场建设工地航站楼配套引桥工程东引桥在浇筑混凝土施工作业过程中突发支架垮塌事故,40余名工人被埋压在废墟中。昆明市公安消防支队接到报警后,立即启动全勤指挥程序,先后调动6个消防中队、28辆消防车、106名官兵、3只搜救犬赶赴事故现场展开救援行动。经救援官兵长达7个小时的英勇奋战,共成功营救出41名被困群众,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此次救援行动受到了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各大媒体纷纷予以报道。昆明市副市长王道兴指出,消防部队第一时间接警出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救援,第一时间抢救被困人员,充分发挥了应急救援突击队的作用,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吴凡高度赞扬消防部队的救援成绩,他指出,事故发生后,消防部队能够快速反应、行动迅速,英勇顽强、不畏艰难,全力以赴搜救被困人员,展现了云南消防部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顽强的战斗意志。刘平副省长高度评价了消防部队在此次救援任务中展现出的专业能力,他强调,此次救援中,消防部队组织有序,措施得力,处臵及时,成效显著,充分发挥了在应急救援中的人员、装备和专业技术优势,经过连续奋战,抢救和疏散大量群众,为减少人员伤亡和损失,作出了突出贡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三句话的铮铮誓言,并要求将昆明消防部队的丰功伟绩记入会议纪要,大力 表彰昆明消防部队在此次救援中的突出表现。

1.基本情况。建设中的昆明新机场位于官渡区大板桥镇,是国家‚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规划总投资230多亿元,设计年旅客吞吐量3800万人次,计划于2010年投入使用。昆明新机场航站楼建筑面积共54.83万平方米,站坪停机位84个。配套引桥工程为机场高速与航站楼各功能区衔接的道路系统,设计范围为机场高速终点至航站楼,直线距离为940m。发生坍塌的为F2线桥中的9~10跨,本跨桥长约38.5米,宽约13.2米,浇灌高度约8米,混凝土约为400立方,钢筋约为72吨。这次抢险救援行动在受困人员多、现场环境较复杂的情况下,消防官兵运用科学的方法、较短的时间、较快的速度,一个不漏地将被困人员救出,且无一人受到二次伤害,充分体现了消防部队在抢险救援中的专业性。

2.灾害特点。一是事故发生时,工人正在进行紧张的施工作业,因此导致多名工人被埋压在废墟下。二是坍塌面较大,受困人员位臵不清,坍塌桥面长38.5米,宽约13.2米,由于坍塌中发生的移位,导致不能快速确定被困人员位臵。三是桥梁正在施工,大量钢筋水泥纵横,将大批施工人员埋压在钢筋搭建的网状箍筋内,加之混凝土还未凝固,倒塌后不能整块顶撑和吊升,救援难度极大。四是用于支撑的钢管、建筑材料很多,现场凌乱,救援队伍难以展开作业。五是现场人员众多,给搜救犬的搜救带来阻碍。3.救援经过

(1)力量调集。14时54分,昆明市公安消防支队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立即调派官渡一中队、特勤二中队和搜救犬中队赶往现场,随即启动一级全勤指挥程序和《昆明市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抢险救援预案》,调派支队全勤指挥部、特勤一中队、官渡二中队、盘龙二中队和战勤保障大队106名官兵、28辆消防车火速奔赴事故现场增援。指挥中心向市政府和省消防总队报告了灾情,相关联动单位接到指令后先后到达事故现场,展开营救。

(2)决策指挥。省、市相关领导闻讯赶到现场后,立即成立了事故现场救援指挥部,在听取消防支队张国建支队的情况汇报后,为防止大量人员涌入现场发生危险,影响生命探测仪和搜救犬的功效,根据现场情况,指挥部决定:一是加强警戒,疏散围观群众,控制人员接近事故现场,公安民警、武警和施工工人在警戒区以外待命;二是利用生命探测仪和搜救犬进行搜索,同时询问施工方负责人和被救人员,问清现场情况,确定被困人员具体位臵;三是以公安消防部队为主,在部分工人的协同配合下实施营救;四是参战官兵必须作好安全防护,增调液压剪、千斤顶、金属切割机等抢险救援装备到达现场;五是官渡区政府和施工方必须全力落实救援保障工作,调集起吊车、挖掘车等大型工程车辆到场予以协助配合,确保救援工作顺利开展。指挥部的科学决策,为消防官兵全力投入搜索救人 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明确职责

15时21分,官渡一中队到达事故现场,在公安民警和施工方的配合下,对在坍塌面上施救的工人进行了合理分配和疏散,对埋压不深的人员实施营救。

15时38分,支队二级指挥长、特勤二中队、搜救犬中队到达事故现场,官渡一中队指挥员向二级指挥长报告了情况,按照指挥长的统一部署,三个中队根据分工组成了6个搜索救援小组,分点展开搜索救援工作。

15时45分,救援官兵使用液压剪切钳、扩张器、机动链锯等器材,清除钢模板水泥块,剪断钢筋支撑架,将第一个被困工人救出。15时53分、16时13分、16时15分,又连续救出3名被困人员。

16时38分,特勤一中队、官渡二中队、盘龙二中队、战勤保障大队也先后到达事故现场,在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各项救援保障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16时41分,昆明市人民政府王道兴副市长到达事故现场,成立了政府现场指挥部,在听取了消防救援进展情况汇报后,授权消防支队张国建支队长担任现场搜救总指挥,全权负责现场的组织指挥工作。

17时05分,省消防总队梁志能副政委、闫文华副部长也随后到达事故现场指导救援工作。22时05分,刘平副省长到达现场看望了救援官兵,了解救援情况并召开指挥部会议,会上对消防部队参加抢险救援给予了充分肯定。

截至20时10分,消防官兵共疏散轻伤员26人,搜索营救出埋压群众15人,6人经120急救中心鉴定已现场死亡,1人在送往医院途中死亡。

在指挥部的统一组织指挥下,搜索小组利用搜救犬和生命探测仪对事故现场再次进行全面仔细搜索,确认垮塌区没有新的生命迹象,救援工作于22时17分结束。

4.成功经验

(1)应急救援机制健全,省市领导科学决策、消防专业指挥为抢险救援工作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事故发生后,省、市领导及时做出批示,并亲临现场指挥,及时有效地调集了相关联动单位协助消防部队展开救援,政府领导授权公安消防部队进行专业指挥,以公安消防部队为主要的抢险救援力量展开救援,各联动单位协同配合,使救援工作得以紧张有序展开。

(2)执勤备战制度落实,指挥中心启动全勤指挥迅速,调集力量集中为抢救人员生命赢得了时间。支队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按照‚五个第一时间‛的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调集6个消防中队、28辆消防车、106名官兵、3只搜救犬赶赴事故现场进行救援,并随即启动全勤指挥,报请政府调集社会各联动力量参与处臵,为抢救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3)战术装备运用合理,指挥程序严密,处臵措施得力是抢险救援工作取得胜利的关键。一是指挥部及时启动了《建筑垮塌抢险救援预案》,指挥员将事故现场划分7个战区,由支队、大队指挥员分片负责,实施内部独立指挥。二是在救人的过程中,采取对被困人员安抚、对话、送水、输液等方式,防止带来心理上的恐惧感。三是在战术运用上采取轮番梯次救援,按照打持久战和攻坚战的要求,合理安排官兵战斗和休息,保持旺盛战斗力。四是在装备器材的使用上就地取材,施工现场的材料、工具成为这次救援的重要补充器材。如利用施工用的氧乙炔切割器切割钢筋;利用吊升设备起吊承重梁;利用木板铺设简易道路;利用钢管、木料现场制作支撑顶杆等,为迅速营救被困人员赢得了时间。

(4)参战官兵英勇顽强,队员攻坚能力凸显,各项保障到位是抢险救援工作胜利的基础。在这次抢险救援中,广大参战官兵英勇无畏,面对危险毫不退却,面对困难毫不气馁,积极克服天气寒冷、空间狭小、持续时间长、救援条件有限等不利条件,成功营救出了全部被困人员,充分体现了昆明消防铁军的英雄本色。

5.存在的不足

(1)部分官兵因救人心切,在进行人员搜救过程中安全意识不强,未能严格按照作战行动安全要则中的要求展开行动。

(2)各参战单位间的协同配合还不够密切,少数官兵对装 备器材的技术性能掌握不够全面、操作使用不够熟练,未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装备器材的效能。

(3)现场记录不规范,部分参战中队未按支队要求带齐照相、摄像器材,致使救援现场的影视资料不全。

案例二:云南贡山县“8·18”特大泥石流灾害事故抢险救援案例

2010年8月18日凌晨1时30分左右,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普拉底乡力透底村东月各村民小组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39人死亡,53人失踪,9人重伤,30人轻伤,275人受灾,冲毁道路2350多米、桥梁1座,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毁损严重,直接经济损失1.4亿元。事故发生后,云南省公安消防总队迅速调集优势力量赶赴现场展开救援行动,经过连续5昼夜奋战,成功疏散转移遇险被困群众1000余人,搜救遇难者遗体13具,帮助抢通道路、恢复通信和照明,充分发挥了抢险救援主力军作用,赢得了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怒江州委、州政府专门致信表示感谢,8月24日省政府秦光荣省长组织召开第四十六次常务会议,研究地质灾害应对措施,负责指挥此次特大泥石流救灾工作的刘平副省长专门表扬公安消防部队,指出:‚贡山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公安消防部队反应迅速,立即启动跨区域救援预案,调集力量全力投入到抢险救援中,是第一支出动的救援力量,也是第一支到达现场组织搜救的救援力量。在救援中,消防官兵不畏艰苦,连续奋战,及时疏散被困群众,搜救失踪人员,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实际行动忠实履行了胡锦涛总书记‘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的三句话总要求。‛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褒扬。现将此次救援工作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灾情情况

贡山县普拉底乡位于怒江州西北部的碧罗雪山山脉上,距离贡山县城20公里,以傈僳族居民为主(占总人口的97%),力透底村除60亩稍微平整的田地外,其余均处在10-15度坡地上,是典型的山区贫困少数民族村寨。境内的东月各河是一条中频泥石流沟,沟口斜交于怒江,交汇处海拨1380米。自今年7月以来,贡山县降雨明显偏多,进入8月后,持续的降雨导致土体呈饱和状态,东月各河经流量增大,河流侵蚀作用加强了对斜坡的冲击,诱发滑坡阻断溪沟形成堰塞湖,8月18日凌晨1时30分许,堰塞湖溃决形成溃块型泥石流。

此次特大泥石流灾害呈现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一是突发性强。灾害发生前没有任何预兆,突然发生,短时间内即造成严重损失。二是处臵难度大。泥石流冲积物约有60万立方米,冲击面积达6.89平方公里,造成当地交通、通信、电力中断,加之灾害现场地位于山区,现场降雨量大,随时可能发生次生灾害,救援工作十分艰难;贡山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力透底村又是典型的山区贫困少数民族村寨,群众收入水平低、自防自救能力弱,救灾安臵工作异常艰巨。三是灾情影响大。灾害引 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及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牵动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心,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先后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力救灾。

2.处臵措施

(1)迅速调集力量展开救援。2时45分,贡山县消防大队接到报警后,立即出动1车7人,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展开救援。怒江支队迅速调集支队机关和临近的泸水、福贡2个中队10辆战斗车、60名官兵赶往增援。总队接报后,陈育坤总队长、邹志强政委紧急组织全勤指挥部迅即作出部署,成立抢险救援总指挥部,启动《云南省公安消防部队重大灾害跨区域应急救援预案》,调集大理、保山、丽江3个支队特勤中队11辆战斗车、60名官兵赶往增援,派遣王信友副总队长担任现场总指挥,随警出动,指挥现场救援工作,集结总队特勤支队、楚雄、德宏特勤中队和昆明搜救犬中队120名官兵做好增援准备。18日晚20时10分,总队跨区域增援力量全部到达灾害现场,投入抢险救灾工作。

(2)充分发挥优势全力救灾。怒江消防支队官兵赶到现场后,迅速派出搜救小组,在崎岖陡峭的山沟里展开搜救工作,并利用拉梯和救生绳索,在平均厚度达5米的泥石流堆积区铺设了长约400米的便道,迅速打通了生命通道,成功疏散转移遇险被困群众1000余人。总队跨区域增援力量达到后,现场指挥部立即设立了前沿指挥部、抢险救援组、通信保障组、后勤 保障组、社会联络组,按照划区域作战、分组作战和联合作战的部署,迅速展开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抽调6名身体素质优秀、作战经验丰富的攻坚组队员组成搜救小组,顺泥石流向源头方向徒步挺进,展开侦查和搜救,摸清溃决处情况。二是划分作业面,利用生命探测仪,在泥石流堆积区内展开地毯式搜索,寻找生命迹象,定位遇难者遗体位臵。三是充分发挥扩张钳、无齿锯等专业工具的效用,在大型机械设备的配合下,挖掘被埋压人员和遗体。四是积极配合当地党政干部做好灾民安臵和医疗救助工作,利用照明车、车载电台为道路、通信、电力抢修提供照明和通信保障,全力为救灾工作服务。在连续5昼夜的战斗中,参战官兵充分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作风,坚持战斗在最危险、最艰苦、最关键的地方,对6.89平方公里的堆积区和东月各河溃决处进行反复侦搜,挖掘清理遇难者遗体13具、现金6000元以及贵重物品75件,充分发挥了抢险救援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3)紧跟战斗进程遂行保障。灾害发生后,总队抢险救援指挥部立即要求怒江支队按照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作战保障方案,就近调集储备物资和联动单位物资,为救援工作提供作战保障,同时要求大理战勤保障大队启动保障预案,调集应急救援装备、油料和救灾物资,随警出动,遂行保障。在5天的战斗进程中,前线现场指挥部与后方总指挥部密切协同,先后从泸水、福贡、贡山等地调运帐篷、饮用水、食品和医疗卫生 用品等生活保障物资580件,从大理、保山、丽江调运生命探测仪、多功能剪切钳、多功能担架等应急救援器材装备262件(套),有力地保障了前线官兵吃上饭、喝上水、用上管用装备,确保了整个战斗进程无伤亡、无病患,为部队保持充沛的体能和旺盛的战斗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服务保障。

(4)及时跟进深入宣传发动。接到出动命令后,各参战部队按照重特大灭火救援行动思想政治工作规则,派出政工干部随警作战,通过灵活机动地开展战斗动员、随机教育和心理输导,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激发了官兵的战斗意志,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保证功能。总队第一时间启动处臵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宣传预案,及时协调中央、省、州(市)等主要媒体报道消防部队参与救援的情况,准确发布抢险救援信息,牢牢掌握了宣传报道的主动权。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消防在线、云南省电视台、广播电台、云南日报等中央和省级媒体都在第一时间内报道了消防部队抢险救援情况,并连续刊发反应部队抢险救援情况的新闻稿件230余篇,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树立了消防部队的良好形象。

3.主要经验和启示

8月25日,‚8〃18‛特大泥石流抢险救援阶段工作结束后,总队迅即召开战评总结,从成功经验和需要改进的两个方面对此次救援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其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1)第一时间调集优势兵力,形成强有力的救援力量,为顺利开展救灾工作发挥了关键作用。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消防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始终把消防部队作为应急救援的首要力量来建设。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和公安部长沙会议精神,加快消防队站和特勤力量建设,努力消灭县级城市消防现役力量空白点,延伸消防特勤机动救援力量覆盖范围,基本形成了省有机动力量、州(市)有特勤力量、县有现役力量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为快速集结部队形成强势兵力投入应急救援提供了可靠保障。此次特大泥石流灾害抢险救援,总队迅速调集4个州(市)的兵力,跨区域增援作战,形成了一点报警、多点出动、集中优势兵力的救援格局,为快速高效展开救灾工作发挥了关键作用。

(2)深入实施打造‚云岭消防铁军‛建设,着力提高部队攻坚作战实力,为完成抢险救援任务提供了根本保证。我们始终坚持以战斗力为标准,深入实施打造‚云岭消防铁军‛建设,大力推进执勤训练改革,扎实开展专业化、实战化练兵,采取轮值轮训方式举办了6期1021名灭火救援攻坚组集中培训,组建了155个攻坚组,部队攻坚作战实力有了显著提升。在特大泥石流灾害抢险救援中,全体参战官兵不怕牺牲、不顾疲劳,始终战斗在最危险、最艰苦、最关键的第一线,是现场救援效率最高的救援队伍,充分显示铁军建设取得的成效。在现场指挥救灾工作的云南省刘平副省长对消防部队给予高度肯定,并 专程亲切看望慰问了奋战在救援一线的消防官兵,(3)坚持面向实战,建立健全反应迅速、协调联动的应急救援组织指挥机制,为有序有力完成救援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云南是我国自然灾害形势最严峻的省区之一,尤其是近两年来,受极端季候和地壳运动影响,灾害事故频繁发生。我们坚持战评制度,认真总结历次抢险救援的经验教训,结合省情实际,建立了全勤指挥、灾害事故等级力量调集和滇中、滇南、滇西协作区灭火救援机制,健全跨区域救援、重大灾害事故战勤保障、宣传报道预案和战时思想政治工作规则,不断完善地震灾害、建筑倒塌、危险化学品泄露等灾害事故处臵规程,经常组织开展灾害事故处臵实兵实装实战演练,强化部队对作战预案、力量编成、处臵规则的熟练掌握和运用,有效保证了遇有情况能够快速响应、协调联动、科学应对。此次救援行动,总队全勤指挥部反应灵敏、各项机制运行顺畅、参战部队出动迅速、前后方配合密切,确保了救援行动有力有序、高效运转。

此次特大泥石流抢险救援也暴露出部队在应急救援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消防救援力量仍很单薄。我省万人消防警力比例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消防现役编制员额有限,需要保卫的县级城市多,造成部队小远散特点突出,单个消防站保护面积大、任务重、力量弱。此次发生灾害的怒江州,面积1.47万平方公里,人口50万,是地质灾害频发地区,但全支队消防现役编制仅73人,救援力量十分单薄。二是 装备建设仍需加强。虽然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消防工作,不断加大消防投入力度,但由于我省县级财政保障能力弱,消防投入地区差异大,装备建设极不平衡,要解决长期投入不足造成的底子薄、基础弱的问题,仍需付出艰苦努力。怒江州全州4个县均为国家级贫困县,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消防部队装备欠账大、特种救援装备奇缺,远难以满足承担重特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任务的需要,装备建设亟待加强。三是应急救援通信保障能力仍不强。我省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网络覆盖面积有限,加之境内高山林立、山区面积高达94%,对通信的干扰影响大,更加剧了应急救援通信保障的难度。目前,部队无线通信中继保障能力有限,短波通信设备还很缺乏,卫星通信组网刚刚起步,应急救援通信保障能力仍显滞后。下一步,我们将针对以上问题,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以推进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为突破口,争取政策支撑,健全完善应急救援力量网络,抓紧改善部队装备,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着力提升部队综合应急救援实力,更好地承担起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职责。

下载关于“十一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评估工作情况的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十一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评估工作情况的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县委“十一五”规划期间评估报告(大全)

    一、“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一)经济增长目标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据统计,我县2006-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26.01亿元、33.60亿元......

    县委“十一五”规划期间评估情况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其他 >> 工作报告 >>正文 县委“十一五”规划期间评估情况报告县委“十一五”规划期间评估情况报告来源:《3COME文档频道》-时间:2010-02-19收藏本页:内......

    十二五期间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情况总结评估报告

    十二五期间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情况总结评估报告 根据县应急办《关于开展“十二五”期间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情况总结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我乡对“十二五”期间应急体系......

    应急体系规划

    黄冈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调研报告 省政府应急办: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省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调研工作的通知》(鄂政办电„2011‟22号)文件精神,现将我市......

    珙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珙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十三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珙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十三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是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客观要求,是关系我县......

    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期间的规划(共5篇)

    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期间的规划一、序言 (一)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有关法律法规。......

    食药监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情况报告

    市政府: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全市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情况调查的通知》(攀办函〔2012〕45号)要求,现将我局开展餐饮服务、保健食品、化妆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事件应急预......

    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沈仕成近年以来,南江县以预案编制为基础,以应急演练为抓手,强化组织协调,综合统筹规划,突出实战效果,不断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应对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