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粮食局十二五粮食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大全
睢 宁 县
“十二五”粮食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为科学谋划、统筹安排各项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强化“十二五”期间粮食应急体系建设,及时应对各种因素导致的粮食不安全情况,确保全县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务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睢宁县粮食应急预案》的要求,特制定本建设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粮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在《睢寧縣粮食应急预案》、《睢寧縣粮食应急预案实施法案》制定并公布后,全县粮食应急管理工作全面启动。县粮食局成立了组织机构,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县粮食局购销调控科承担了本县粮油价格监测工作,及时向上级报告,并通过徐州粮网的粮油价格信息专栏及时向社会公布;按照《江苏省地方储备粮管理条例》的要求,进一步强化了县级储备粮食管理,确保应急时“调得动、用得上”。从总体上看,全县粮食应急体系初步建立,各项应急管理工作正在平稳推进。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工作中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粮食调控能力薄弱,县级储备粮规模与城市(非农)人口激增的速度不成比例,现有储粮规模难以保障县域粮食
安全。二是应急措施难适应县域经济发展。三是应急保供体系建设滞后,粮情监测网点不专业,监测不能及时、准确地反馈粮情动态。四是粮食市场监督、监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五是粮食应急加工、应急供应以及应急物资的保障能力不适应新形势应急情况的需要,有待进一步充实和提高。
随着我县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影响粮食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将会增多,因粮食不安全对经济社会造成的危害将会增大。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粮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有效控制和减少粮食应急事件及其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二、十二五粮食应急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粮食应急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充分依靠法制和人民群众,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粮食应急事件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粮食应急管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粮食应急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维护全县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为实施“突破睢宁”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建设满意睢宁、跨入全面小康、冲刺全国百强”的目标,构建和谐睢宁做出积极贡献。
(二)粮食应急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先进适用,标准规范;分级负责,分步实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三)粮食应急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
在“十二五”期间,建成覆盖各镇、园区以及相关单位衔接配套、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粮食应急管理体系;落实政府领导下的部门负责制,健全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粮食应急管理体制;加强粮食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粮食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粮食应急事件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和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粮食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大力提高粮食应急事件预警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和应对处理能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粮食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三、十二五粮食应急体系建设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完善粮食应急管理制度建设
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要求,修定和完善《睢宁县粮食应急预案实施方案》,并制定方案的《贯彻实施意见》;结合工作实际,建立健全全县粮食应急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办法,推进粮食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同时,加强对粮食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不断增强粮食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完善粮食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
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是本行政区域粮食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要根据《睢宁县粮食应急预案》的要求及应对各种粮食应急事件的需要,结合实际,明确粮食应急管理的组织机构及其工作职责。县粮食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粮食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要认真履行好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能,充分发挥粮食应急管理工作的运转枢纽作用。加强粮食应急各职能部门的协调联动工作,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加快粮食应急事件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建设。
(三)粮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点
1、积极推进粮食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粮食应急信息平台建设,加强信息沟通。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积极推进粮食紧急信息接报平台整合,建立统一接报、分级处置的工作机制。
2、加强粮食应急加工企业建设。积极向上级争取粮食扶持性补助资金,在县域内选择交通条件好、企业信誉佳的粮食加工企业,落实粮食应急加工单位,确保在粮食供应紧张或其他特殊情况下承担应急粮食的加工任务。
3、加强粮食应急供应网点建设。根据驻军、城镇居民及城乡救济需要,确定军粮供应站、国有粮食购销网点、大型零售
商店、连锁超市等粮食销售点为粮食应急供应网点,保在粮食供应紧张或其他特殊情况下承担应急粮食的供应任务。
4、加强应急粮源的管理工作。县级储备粮食是应对粮食应急事件的重要物资。在“十二五”期间,要按照《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各省(区、市)储备数量按“产区保持3个月销量、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要求,”和《江苏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第十一条第二款“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在省人民政府下达的计划的基础上,根据本地需要自行增加本级储备粮数量”的精神。争取县级储备粮食规模达到县域应急规模的要求。县粮食局要认真指导和督促所属企业切实做好储备粮食的规范化管理工作,大力推行科学储粮技术,确保储备粮食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在粮食应急时“调得动、用得上”。
四、十二五粮食应急体系建设工作的保障措施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在政府领导下,建立和完善粮食应急事件处置工作责任制,并将落实情况纳入干部绩效考核的内容,纳入目标管理。实行粮食应急管理工作一把手负责制,粮食局长为粮食应急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并明确一名副局长分管粮食应急管理工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粮食应急管理工作,深入一线,加强组织指挥,不断增强处置粮食应急事件的能力。建立并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
究制度,对有失职、渎职、玩忽职守等行为的,要依法追究责任。实行粮食应急管理工作请示报告制度,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定期向上一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本地开展粮食应急管理工作的情况。各职能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理顺关系,明确职责,搞好条块之间的衔接和配合。建立和完善粮食应急事件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定期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加强粮食应急管理工作督促检查力度,确保粮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〇一一年四月八日
第二篇:柳江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
柳江县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
二〇一三年四月
目录
前言
一、应急体系建设基础和形势
(一)“十一五”时期取得的成就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建设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深化“一案三制”建设
(二)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三)加强应急队伍体系建设
(四)推进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五)加强科普宣教体系建设
(六)完善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七)提升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八)加强恢复重建能力建设
(九)推进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机构保障
(二)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和补偿机制
(三)充分发挥全社会参与应急管理的积极作用
(四)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政策法规保障
(五)建立规划监督评估机制 9 10 12 13 14 16 17 17 18 18 18 18 18 19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应急体系建设,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着力提高综合应急管理能力的关键时期。为推进我县应急体系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柳州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柳州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编制本规划,主要阐述“十二五”期间全县应急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全县应急体系建设的行动纲领。
一、应急体系建设基础和形势
(一)“十一五”时期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十一五”期间广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按照《柳州市实施“十一五”期间广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工作方案》,全面推进应急体系建设,努力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有效防范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十一五”期间,全县有效应对了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2009年重大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有效维护了社会安全稳定,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建立。成立以县长为主任的柳江县人民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下设18个应急专项指挥部;成立县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下辖的12个乡镇均成立了应急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专项机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建立。
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得到完善。加强值守应急制度建设,实行24小时值班。建立完善突发事件的信息报告制度,规范突发事件信息接
收、采集和报送工作。健全监测预警机制,推进公安、防汛抗旱、安全生产、森林防火、环境污染、交通安全、地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建立决策与处置机制,做到科学决策、处置高效。建立健全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机制,统一、准确、及时发布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处置工作的信息。建立军地应急联动机制,全县民兵应急力量发挥了积极作用,驻柳江部队支援高效到位。
应急管理法制建设不断加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柳江县应急管理工作组织原则》、《柳江县应急值守工作制度》等制度,规范应急管理工作。开展领导干部防灾减灾法律讲座活动,提高领导干部依法预防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
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制订《柳江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18件专项预案和43件部门预案;乡镇、村(居)委、学校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预案编制工作也在积极推进,初步形成覆盖县(区)、乡(镇)、学校、企事业单位和重大活动等多层级、多领域的应急预案体系。按照“统一规划、分类实施、分级负责、突出重点、适应需求”的原则,积极组织开展各项应急预案演练。
应急队伍建设全面推进。依托消防部队建立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目前已建立了县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1支,县级专业应急队伍3支,县级兼职应急队伍7支。建立专业和半专业相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县水利、国土、住建、林业、安监、环保、卫生、水产畜牧、地震、供电、通讯等部门结合监管职能组建应急队伍。建立应急管理专家组,16名专家涵盖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大领域。
应急保障能力逐步提高。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和防灾减灾公共投入机制,将自然灾害预防和应急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将重点工程建设列入预算内基本建设计划,财政投入向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倾斜。建立健全应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基本生活必需的食品、饮
用水、衣物、帐篷、药品等调集和发放机制。建立健全应急资源征集、调用工作机制,建立应急物资储备数据库,确保应急物资随时拿得出、用得上。
应急管理宣教工作全面推开。广泛开展应急管理宣传工作,各级各部门结合“全国防灾减灾日”、“公共安全生产周”等主题活动,深入开展应急知识进课堂、进社区、进农村、进基层单位等活动,在全县城乡家庭免费发放发放市、县应急手册、应急知识读本8.6万册、应急宣传挂图7500份、办板报132版等,普及和提高公众的应急防护知识和能力,增强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举办学习讲座,宣传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防灾减灾法律、法规,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的责任意识。加强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提高应急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柳江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柳江、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时期。可以说,柳江正处在历史最好的发展机遇期。同时,“十二五”时期,我县各种自然、社会和技术安全风险将交织并存,公共安全面临着更严峻的形势和挑战。
自然灾害方面。我县气候、地形和水系复杂,受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高温热浪、严重干旱、强降雨、强对流天气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危害不断增加,防汛抗旱、地质灾害和森林防火形势更加严峻,各种自然灾害种类繁多,防灾减灾任务更为艰巨。
事故灾难方面。受生产力发展总体水平的制约,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工矿商贸企业生产事故仍有发生,各种火灾事故较多,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影响电网安全运行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大电网动态稳定问题成为电网安全的主要威胁;随着公路建设的加快和机动车辆的快速增加,交通事故发生机率加大;水上交通突发事件呈上升态势;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问题开始凸显,突发环境事件由城镇向农
村扩展。
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加。输入性急性传染病和新兴的不明原因疾病发生的风险不断增加,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防控形势仍然严峻;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及各类中毒事故仍有发生;重大动物疫病病原不断变异,新发疫病不断出现;学校等人群密集场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比例较高,社会影响大。公共卫生应急工作仍将面临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社会安全事件方面。传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非传统安全威胁有所上升。刑事犯罪主体呈多元化趋势,案件仍然高发。侵财犯罪、恶性暴力犯罪、青少年犯罪问题时有发生;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经济犯罪比较严重;随着经济社会加速转型,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将不断出现,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不断增大,社会安全应对工作压力日趋加大。网络舆论传播日趋复杂,舆情监控与管理工作难度加大。
我县应急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案三制”建设亟待深化;监测预警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应急救援队伍装备与能力有待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和基层应急管理基础薄弱;公众危机意识不强,自救能力不足。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资源整合、科学应对的原则,以提高应急防范能力、应急救援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应急基础设施、应急队伍、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强化社会参与,构建公共安全文化,全面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为我县实现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创造和谐
有序的社会环境。
(二)基本原则
分级负责、分步实施。按照事权财权,合理划分各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单位的建设任务,根据现实需要和实际能力确定建设项目,按轻重缓急分步组织实施。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既与上级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保持承接,又紧密结合我县实际,统筹规划全县应急体系建设。各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单位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突发事件的类型特点,制定相应的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加强防范能力和保障能力建设。根据应急资源的存量和布局等方面的情况,制定落实规划的工作方案。
整合资源、突出重点。以现有各种应急队伍、装备、物资、信息等资源为基础,用好存量、建好增量,使各种资源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资源合理共享。围绕预防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和恢复重建四个环节,重点优先考虑加强监测预警系统、指挥信息系统、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保障、运输保障、现场通讯保障等方面能力建设。
科技支撑、统一规范。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运用科技手段加强应急防御能力建设,配置先进装备,提升队伍应急救援能力。推进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逐步完善和制定应急管理标准,并对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工作进行科学评价,实现应急体系建设与运行的规范化。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政府主导,构建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和应急管理相互联系与支持的社会管理机制。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人民团体在宣传教育、社会监督等方面的作用;鼓励各种社会组织招募和培训志愿者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形成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局面。
军地联合、协同联防。建立健全指挥顺畅、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军地联合应急处置机制,发挥驻我县部队的职能作用,建立健全军事指挥机关与政府各职能部门常态化工作运行机制,按照专
业对口、人员精干、应急有效的原则,动员和组织全县国防后备力量积极参加应急管理、抢险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必要时通过军分区、人武部协调驻柳江部队支援和参与全县重大应急行动。
(三)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按照“规划引领,项目带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思路,全面加强“一案三制”、应急队伍、监测预警、应急平台、科普宣教、应急保障、基层应急能力、恢复重建和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着力强化组织机构、保障机制、政策支持、法规保障、监督评估五大保障措施。到“十二五”期末,建成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实现对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的全过程管理,全县的应急防范能力、应急救援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公众安全文化素养和应急能力显著提高,全社会应急管理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更充分的保障。
2.分类目标
自然灾害类:灾害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高,灾民12小时内得到基本救助;暴雨、大风、冰雹、寒潮、大雪等灾害性天气短期预报准确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大江大河洪水预报提前24—48小时发布,准确率达到85%以上,一般中等河流洪水预报提前3—10小时发布,准确率达到75%以上;加强地质灾害基础数据库建设、测报网络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和避险搬迁;森林火灾受害率低于0.8‰,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5‰以内。
事故灾难类: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10万就业人员生产事故死亡率分别下降40%、30%以上;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32%以上;特种设备事故死亡率控制在万台0.38人以下、民爆重大危险源监控率达100%;全县所有三类以上班线客车、旅游包车、“两危一化”车辆(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
道路专用车辆)安装使用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水上突发事件人命救助成功率不低于93%;全县80%的重点污染源纳入在线监控范围。市政公用事业中的公共供水、燃气重大危险源、市政桥梁等100%纳入在线监控范围。
公共卫生事件类: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的网络直报率县级以上达到100%、乡镇卫生院达到100%以上,报告的及时率达到100%以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效处置率达到100%。全县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和报告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应急预备队在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后24小时内到位率提高到100%。
社会安全事件类:信息研判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社会安全事件综合防控能力进一步提高。突发群体性事件、社会治安事件和恐怖袭击事件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银行业、证券期货业、保险业等金融系统突发事件得到有效处置;粮食、重要生活必需品的市场异常波动事件能够有效应对。
三、主要任务
根据自治区、柳州市的工作部署和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相关要求,明确“一案三制”、应急队伍、监测预警、应急平台、科普宣教、应急保障、基层应急能力、恢复重建、科技支撑体系等主要建设任务。
(一)深化“一案三制”建设 1.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制定柳江县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实现预案管理规范化、制度化,规范应急预案的编制、评估、修订工作,提高预案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用性。建立全县应急预案数据库,实现应急预案动态管理,提高应急预案的智能化水平。深入做好基层单位应急预案建设工作,重点加强大中型企业,学校、幼儿园、医院、商场、车站、会展中心、娱乐等人员密集场所,交通运输、通信、供水、供
电等公共设施,高危行业、工矿企业和群众性活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和修订工作。有危险源或处于危险区域的单位100%制定应急预案。规范应急演练工作,完善演练计划、组织、评估等流程,强化跨部门、跨系统、跨区域的联动演练,促使演练工作常态化。建设突发事件桌面演习近平台,重点开展防震抗灾、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防治、公安消防、森林防火、矿山救护、医疗救治、水上搜救、反恐处突、道路交通救援、危险化学品救援、公交事故、特种设备事故救援等综合或专项演练,达到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的目的。
2.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建设,理顺各级应急管理机构职能,充实专职工作人员;建立健全乡镇应急管理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工作机制,到“十二五”期末,形成机构完善、人员到位、职责明确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加强公安、民政、卫生、安全监管等专项预案牵头部门的组织机构建设,夯实应急管理职能。农村、社区、学校、企事业等基层单位进一步建立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责任制,整合现有基层信息员队伍和资源,建立基层应急综合信息员队伍,建立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及奖惩机制。建立和完善风险隐患排查、监测预警、资金保障、物资管理、社会动员、救援队伍调用等应急管理机制,提升应急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不断探索跨行政区域的应急管理模式,建立高效的应急联动机制。
3.推进政策法规制度建设
推进应急管理法制化、规范化进程。建立完善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应急准备金制度,对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及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完善应急管理财政扶持和配套政策,建立完善应急救援设备、设施、场地、交通工具和其它物资的征用补偿制度。形成社会物资调度、征用管理的长效机制。研究制定相关保险政策,鼓励保险行业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参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工作。完善救援人员和志愿者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制度,探索建立
人员密集场所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研究制定促进应急产业发展等相关政策。研究制定志愿者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和规范社会各界从事应急志愿服务;研究建立应急管理公益性基金,鼓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展捐赠,形成团结互助、和衷共济的社会风尚。
(二)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1.大力推进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充分依托常态行政管理体制,健全科学、规范、系统、动态的公共安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扎实开展各类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建立和完善风险数据库,对风险隐患和苗头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和信息共享。开展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和鉴定工作。编制全县自然灾害频发易发地区风险图,加大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力度,开展人群居住区域的矿山采空区调查。加强国省干线和乡村危险隐患路段治理和客运站场安全监控检查设备建设,将GPS监控范围扩大到全部客运车辆和水上交通安全领域。继续做好危险化学品贮罐区(贮罐)、库区(库)、生产场所、压力管道、锅炉、压力容器、井工开采煤矿、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尾矿库等重大危险源调查与评估,建立完善重大危险源远程监控预警系统。加强重大传染病、重大动物疫情、食品安全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调查评估,建立公共卫生和食品药品基础信息数据库。建立公共供水水质监测网和监测数据库。加强核设施场内外辐射监测能力建设,开展口岸核与辐射、生化恐怖因子监测,严密防范核与辐射、生化恐怖因子从境外输入。开展社会安全事件定期排查,完善重大项目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
2.加强突发事件监测网络建设
扩大监测覆盖面,改进监测预警技术手段,加强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大活动和关键基础设施监测监控。重点加强气象、防汛抗旱、地震、地质灾害、森林火险、环境污染、旅游安全、质量安全、铁路事故、煤矿灾害、重大疫情、重大有害生物和各类群体性事件等监测
预警预报系统建设,积极推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系统、药品电子监管系统、食品安全信息分析预警系统建设;不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系统、生活必需品市场监测系统、人防空情预警系统、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系统、旅游安全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建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网络和地震烈度速报台网,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基本建成山洪灾害易发区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建设主要江河和重要水源地水质监测及预警网络。
3.建立健全预警信息发布体系
建立与广播、电视、手机短信、互联网、报纸等大众媒体间的信息传输通道和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机制,强化高风险区域广播、电视、警报器、宣传车等紧急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在城镇公共场所、繁华街道、交通道口、公交站等场所设立电子屏幕,在偏僻农村、高风险地区、危化企业等区位加强广播、安全站(点)、宣传栏、宣传车、警报器等紧急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能力,建立完善的应急指挥系统与新闻媒体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建成权威、畅通、及时、有效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
(三)加强应急队伍体系建设 1.强化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
全面推进县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积极建立以乡镇基干民兵为基础的应急救援队伍。按照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原则,依托公安、武警、消防队伍及其他优势专业应急救援力量组建综合救援队伍,不断充实力量,加大装备投入,进一步加强综合救援队伍建设,实现“一队多用、一专多能、多灾种综合救援”的目标。街道、乡镇通过整合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保安员等具有相关救援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组建“一队多能”基层应急队伍。
2.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推进防汛抗旱、矿山、危险化学品、地震灾害、卫生、突发环境事件、重大动植物疫情、食品药品安全、气象、地质灾害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反恐处突、森林消防、电力、核与辐射事故、特种设备、市政公用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支持驻柳江部队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支持武警部队应急能力建设。推进政府有关部门与部队应急队伍的联建、联管、联用机制建设。建立企事业单位专兼职应急队伍。
3.加强公安特警、消防特勤建设
强化防暴、攻击保护、抢险救援等装备配备,建立完善协调联动机制,全面提高队伍应急处突、反恐维稳和专业救援能力。加强应急管理机制与国防动员机制的衔接,充分发挥民兵预备役部队和国防动员专业保障队伍在应急抢险中的作用。
4.完善专家队伍建设
抓好县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建设,健全应急专家决策、咨询机制和专家管理制度,建立专家在常态和非常态下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良好机制,处突专家组人员构成科学合理,加强培训和演练。组织专家参与应急管理学术研究、分析会商、应急能力评估、应急处置、科普宣教培训和绩效考评等活动。有计划组织专家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充分发挥专家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决策建议、专业咨询、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作用。
5.积极发展志愿者队伍
推动高风险行业生产经营单位和乡村、学校、社区等基层组织单位加强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依托共青团、红十字会及其他群团组织,重点加强青年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构筑社会参与平台,建立形式多样的应急志愿者队伍。鼓励现有各类志愿者在工作范围内充实和加强应急志愿服务内容,充分发挥志愿者队伍在科普宣教、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中的作用。
6.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
培育发展灾害信息员、气象信息员、群测群防员等基层综合信息员队伍,为其配备必要的装备,给予必要经费补助,发挥其在灾害信息采集报送、预警信息传播、协调社会资源、重建社会关系、恢复社会功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推进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1.体系结构
县人民政府应急平台。继续完善县应急平台功能,实现县人民政府应急平台与市人民政府应急平台及部门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实现监测监控、信息报告、调度指挥、异地会商、现场图像采集等主要功能。按照区、市应急平台建设要求完成有关任务,提供所需的相关数据、图像和资料等。逐步探索应急平台向企业、乡镇、社区、学校和重点部位等基层应急管理单位延伸。
部门应急平台。建设完善部门应急平台,实现预测预警、信息报告、综合研判、指挥调度、异地会商等功能,向县人民政府应急平台提供所需的专业数据和实时图像信息,并与相关应急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2.建设内容
基础支撑系统。由应急指挥场所、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数据交换与共享系统、安全支撑系统和存储备份系统构成。
综合应用系统。包括综合业务管理、风险隐患预测防控、预测预警、智能辅助方案、指挥调度、应急保障、应急评估、模拟演练等应用系统。
数据库系统。包括基础信息、基础地理信息、事件信息、模型、预案、知识、案例和文档等数据。
移动应急平台。整合现有移动应急资源,按照有关技术要求和标准,根据应急指挥决策需要,建设县移动应急平台和移动信息平台,逐步探索向乡镇街道和基层单位延伸,实现与市人民政府应急平台和
其他相关应急平台的连接。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深度和广度应用。有效利用国土、规划等部门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整合、加工、处理、共享、发布各部门各类应急专题数据,为各级各类应急平台提供空间基础数据支撑和地理信息服务。
(五)加强科普宣教体系建设 1.建立完善应急管理教育体系
在各级各部门和单位举办的领导干部、管理干部培训班开设应急管理教育课程,提高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推动应急管理、人防教育、防灾减灾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开设相关课程。
2.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培训体系
制定县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方案,以各级行政学院及相关专业机构成立的应急管理培训基地为依托,建立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应急管理人员和应急队伍负责人培训、轮训机制,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应急专业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抓好应急队伍和各类志愿者队伍应急救援技能培训。加强学校师生、高危行业从业人员自救互救能力培训。开展公众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城乡社区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普及应急基础知识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广泛普及应急基础知识。深入开展“公共安全宣传周”、“全国安全生产月”、“国际减灾日”、“全国消防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和“全国药品安全用药月”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积极推动应急管理基础知识进企业、进学校、进街道、进乡村,引导、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防灾减灾工作。
4.加强应急管理合作交流
建立应急管理人员交流机制,组织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学习借鉴国内外应急管理、应急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加强周边县的多
边、双边应急管理合作,尤其是应急管理信息、科技、培训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共同提高应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六)完善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1.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
按照统筹规划、规模适度、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原则,建立县级和基层单位应急物资分级储备制度,加快推进区域性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和县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鼓励企业、社会组织进行必要的应急物资储备。实现实物储备、市场储备、生产和技术能力储备等的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物资储备目录和标准。完善应急物资紧急生产、政府采购、征用补偿、余缺调剂和高效调运机制,加强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应急物资协同保障、监测预警和信息共享能力。加强防汛抗旱、生产安全、环境保护、森林防火、反恐处突、重大动物疫病防治、重大农业生物灾害防治等物资储备和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完善重要物资政府监管、紧急生产、租用征用、调拨配送体系,抓好粮油、成品油、卫生应急药品器械等重要应急物资储备。加大已挂牌组建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应急队伍的装备储备、培训、演练经费投入。
2.加强交通运输和通信保障建设
加强公路、水路、铁路、民航等部门的联动机制。整合社会运输力量,强化交通运输应急保障。依托有关部门、单位,合理配备交通抢险应急保障装备,提高公路、水路、铁路、民航抢险应急保通能力。与交通战备动员机制相衔接,建立健全紧急情况下社会运输工具征用、补偿机制,以及应急指挥、应急队伍、应急救援、物资运输车辆紧急通行应急通道制度和运行机制,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应急运输工作。依托公众通信网络和公用通信系统,建立完善应急管理指挥通信网络,充分利用有线、无线和卫星、短波、集群通信技术,提升移动通信车等保障设备设施功能,保障突发事件现场与各级指挥机构之间通信畅通。
3.提高紧急医学救援保障能力
探索建立突发事件医疗救治储备金制度和重大药品不良事件公共赔偿金制度。逐步建立综合与专项医学救援兼顾,陆地、水上与空中医疗救援相结合的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网络。积极推进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反应快捷、指挥统一、处置高效”的院前急救体系。着力打造2小时紧急医学救援圈,依托市、县级医疗机构,建设区域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实现重大突发事件有效医疗救援力量2小时全覆盖。加强高速公路沿线各出口医疗机构医疗救援能力建设。在高速公路各出口就近指定相关医疗机构承担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救援任务,成立救援队伍,配备相应的救援设备,逐步开展医务人员院前急救培训,提高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医疗救援能力。
4.提高突发事件保险保障能力
发挥保险公司自身优势,督促引导投保单位和个人做好重大灾害事故防灾防损工作。在出现紧急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时,相关承保公司启动应急理赔机制,提高理赔速度。
5.健全社会动员机制
充分发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作用,建立健全有效的社会动员体制机制,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应急格局。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与国防动员机制的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平战结合、优势互补、协调联动、资源共享的突发事件应对体系。
6.推进应急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城乡建筑特别是学校、医院、体育场等公共设施的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农村民居抗灾能力;加强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桥梁隧道、生命线工程和重大工业设施等重要基础设施和保护目标的脆弱性评估、隐患排查治理及分级分类管理,制定并实施保护计划;根据区域灾害风险特点,利用公园、学校、人防工程、体育场馆、广场、绿地等公共场所,统筹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设置明显标志,并配备必要的救生避险设施,按照上级要求建成避难场所;加快中小河流
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实施山洪地质灾害高风险区防灾避险和重点治理工程。加强城镇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增加城市雨洪蓄泄空间。
(七)提升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1.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县级、乡镇要建立完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确定相关责任人员。村(居)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将应急管理作为自治管理的重要内容,落实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人。基层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在属地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2.完善基层应急预案体系
所有乡镇、村(居)委和各类企事业单位要根据应急管理工作要求编制应急预案,基层应急预案要符合实际,职责清晰,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加强基层应急预案编制、衔接、备案、修订等管理工作。乡镇、基层组织和单位要针对本区域、本单位常发突发事件,组织开展应急预案演练。
3.加强基层综合应急队伍建设
乡镇要组织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物业保安、企事业单位应急队伍和志愿者等,建立基层应急队伍;村(居)委会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可根据有关要求和实际情况,做好应急队伍组建工作。要充分发挥卫生、住建、国土、农业、林业、海事、渔业等基层管理工作人员,以及有相关救援经验人员的作用。
4.加快基层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村镇规划,合理避让隐患区域;加强抗御本地区常发突发事件的基础设备、设施及避难场所建设,提高乡村自身防灾抗灾能力;加强公用卫生设备设施建设,防止农村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加强城市社区的消防、避难场所、医疗卫生等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按要求配备应急器材。做好学校教室、宿舍、集体活动场所等建筑、设施的安全加固工作,加强学生食堂、宿舍、厕
所等卫生设备设施和校内交通安全标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校园安全监控系统。
(八)加强恢复重建能力建设 1.健全灾情评估体系
建立各类突发事件灾情评估体系,进一步规范评估程序、内容和方法,建立调查评估信息通报制度,健全调查评估机制。建设灾情评估数据库,对各类突发事件受灾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
2.提高恢复重建能力
完善灾后基本生活保障、心理救助服务和志愿者服务制度,为灾民提供基本生活救助和人文关怀,稳定公众情绪,维护灾区社会治安,对供电、供水、供气、交通和通信枢纽等生命线工程进行快速抢修,对现场污染物及时清理和无害化处理,严防次生及衍生灾害发生。加强基层社区医疗救护、康复保健、心理援助、卫生防疫、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公众服务能力建设,及时救治并协助受害者康复和保护公众健康。制定灾害恢复重建规划,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完善对事后恢复重建的救助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监督有力、运转高效的恢复重建机制。
(九)推进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1.开展应急理论研究
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合作,积极开展应急管理理论研究,在突发事件发生机理研究、重特大事故和危险源监测、预警、防治、应急救援、事故分析处理、安全监管等方面组织开展科技攻关。
2.加强关键技术研发
建立应急产业创新机制,鼓励应急产业科技创新,加强应急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究。重点开展气象、地震、火灾、矿山事故、危险化学品泄漏、放射性物质泄漏、交通运输事故、特种设备事故、群体性中毒、重大疫病病情、生物安全及社会安全等领域的重大应急技术、装备和防护产品研发,完善应急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应急产
业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机构保障
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行政领导负责制,完善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工作机构,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根据规划明确应急体系建设任务的要求,制定应急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层层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进一步理顺应急管理体制,完善监督检查与沟通协调机制,落实相关责任,保证规划实施效果。
(二)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和补偿机制
加快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应急资金保障机制和补偿机制。建立应急管理经费和应急体系建设资金保障机制,县人民政府在编制财政预算时,将应急管理日常经费和应急体系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制定应急管理经费和应急体系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社会资源依法征用与补偿机制,鼓励金融业、其他企业及社会力量对应急管理工作给予支持,开辟多元化筹资渠道。
(三)充分发挥全社会参与应急管理的积极作用
充分发挥保险机制的事前防灾防损和事后经济补偿作用,推动发展高危行业、环境污染等责任保险。通过建立落实有利于应急产业发展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推进应急产业发展。建立健全鼓励应急新技术、新装备研发等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建立应急管理公益性基金的思路,鼓励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开展捐赠。
(四)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政策法规保障
依照法律法规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按照制度规范应急管理工作,制定政策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政策激励机制,建立起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应急体系建设的良好政策环境。形成政府、企业及全社会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通过争取重点项目立项,建立应急管理基金、救
援有偿服务、救援设备器材租赁等制度,研究制定并协调出台应急管理和救援相关财政政策,鼓励行业和社会投资等方式,解决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和运行经费问题。
(五)建立规划监督评估机制
制定规划实施总体方案和具体方案,各单位、各部门要及时跟踪本行业“十二五”期间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情况,适时对规划落实情况进行评估、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找准规划落实偏差,提出对策建议,合理修订规划。建立健全规划监督机制,明确规划实施各方面的责任。由各级应急管理办事机构牵头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对规划落实情况进行督查,确保规划建设任务和目标全面实现。
第三篇:“十二五”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十二五”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关于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在我区“十一五”期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治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十二五”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
一、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全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工作原则,按照突出重点、着眼长远、注重实效、服务社会的总体要求,立足区情,实事求是,完善机制,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全面提升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保障我区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为推进城乡统筹提供有力保障。
(二)建设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切实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坚持预防和应急相结合,常态和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2、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我区结合实际制定突发公共卫生应急 体系建设规划,根据现实需要和实际能力确定建设项目,坚持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相结合,分级分步组织实施。
3、整合资源、合理布局。充分利用现有卫生应急资源,挖掘潜力,提高效率,实现队伍、信息、装备、物资等方面的有机整合,提高整体卫生应急反应能力。重点加强卫生应急体系薄弱环节建设,优先解决制约卫生应急响应时效的突出问题,提高第一时间快速响应的能力。
4、先进适用、标准规范。采用国内外成熟的监测、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兼顾先进性和适用性,确保卫生应急体系的高效、可靠运行。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标准化体系,实现应急体系建设与运行的规范化。
5、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入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应急体系建设的积极性。把政府管理与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化程度。
(三)建设目标
到2015年,初步形成统一指挥、布局合理、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应急保障等能力明显增强,卫生应急综合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具体目标有:
——区级卫生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体系基本健全,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率达100%,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网络直报率达100%,报告完整率和及时率达95%以上。
——区卫生应急队伍齐备,装备达标,完善专家库管理系统,实现卫生应急队伍及专家库的自动化管理。
——传染病疫情、中毒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等卫生应急培训覆盖率,二级以上医院医务人员达10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达90%。区级卫生应急综合演练每年至少开展1次。
——区卫生应急基本物资储备完成率达80%。
——公众常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我防范知识知晓率,城市居民达50%。
——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及时、有效、规范处置率达100%。
三、主要建设任务
(一)组织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大力推进基层卫生应急管理机构建设,逐步建立完整的卫生应急体系,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强化卫生应急管理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制。
1、卫生应急指挥机构
区卫生局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国家、省、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建立健全区卫生应急指挥机构,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指挥、协调任务。
2、卫生应急管理办事机构
在区卫生局设置卫生应急办公室。统一组织协调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平台建设,承担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划、组织、协调、指导、检查工作,审核专项应急预案,指导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参与指挥和协调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演练、应急处置、调查评估、信息发布、应急保障和宣传培训等工作,督促落实上级卫生应急工作任务。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卫生监督所和二级以上医院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控的专业技术机构,要设立专门的卫生应急工作管理科室,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二)预案体系建设
1、健全和完善预案体系
做好各级各类相关预案的衔接工作和动态管理,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重点加强区卫生行政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应急预案建设,注重向基层单位和重点部位延伸,通过预案编制促进应急管理工作进社区,确保应急有预案、救援有队伍、联动有机制、处置有措施。
2、推进预案数字化建设
重视规范化、电子化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加强规范化、电子化应急预案的相关基础研究工作。进一步推进卫生应急预案数字化 试点工作,完成预案数字化建设任务。
3、完善各类卫生应急技术方案
按照已颁布的应急预案,区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在已有的卫生应急技术标准和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拾遗补缺、不断完善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各类卫生应急技术标准和技术方案。
(三)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1、完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系统
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监测系统,逐步建立覆盖全区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建立公共卫生风险隐患信息的收集体系,完成重大传染病、职业中毒、食物中毒、核与辐射事件等公共卫生风险隐患调查。进一步加强部门间、医疗卫生机构间卫生监测预警体系的信息沟通和工作协作联动,建立并完善健康相关监测系统、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公共场所空调卫生监测系统、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等。加强实验室建设,切实增强病因快速调查诊断能力和有毒物质的检测能力。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加强对外来人口集居地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2、加强预警系统建设
加快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预警体系建设,提高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和综合分析能力,实现预警信息汇总、分析、研判和发布功能。建立完善与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间的信息通道,建立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机制。建立公共卫生危险因素和事件信息的流行病学风险评估体系,制定客观、科学、规范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评估方案。完善区政府、各街道办事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网络,重点建设区级、街道信息报告网络。
(四)卫生应急决策指挥信息系统建设
1、完善卫生应急决策指挥平台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业务资源和专业信息管理系统资源,构建完善区级卫生应急平台体系,满足应急值守、信息汇总、指挥协调、专家研判等基本功能。
2、加大信息资源共享和整合力度
依托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平台和卫生系统专业信息系统,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实现卫生应急信息资源整合、传输与共享,为卫生应急指挥决策提供信息支撑。加快应急信息数据库建设,以应急预案为主线,以各类应急资源数据库为基础,建立并健全应急预案、应急政策法规、卫生监督、传染源、疫源地、诊疗方法、检验检测、解毒药物、中毒症状、中毒事件等公共卫生信息数据库。
(五)应急队伍建设与培训演练
重点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队伍和急救医疗队伍建设,发展专家队伍和志愿者队伍,补充更新专业队伍技术装备,加强应急队伍的培训与演练,完善联动协调机制,形成共同参与、功能齐全,反应迅速的应急队伍体系。
1、专家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各级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应急专家库信息系统,逐 步完善专家信息共享机制,形成分级管理、分类设置、覆盖全面的应急专家资源信息网络。完善专家参与应急工作的机制,开展专家会商、研判、培训和演练等活动。
2、卫生应急处置队伍建设
完善和扩充现有的卫生应急专业队伍,加强卫生应急处置和急救医疗队伍建设,完善各级卫生应急专家库,提高应急专业队伍现场应急处置能力。大力改善和提升应急装备水平,根据需要适当为应急队伍配置技术先进、性能优良的应急处置专业器械设施和安全防护装备,逐步实现配置现代化和配备合理化。加强装备管理,保证应急装备必须处于完好状态。配备疫情调查和处置所需的交通、通讯和监测防护等设备,实现信息无障碍传输。
3、应急队伍培训
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完善培训网络。依托现有资源,加强专业培训与演练基地建设,重点提高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的应急决策指挥能力。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为重点,应急专业队伍人员每年至少集中轮训1次。
4、开展应急演练
制定计划,周密安排,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工作。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演练,按专业分类编制应急演练指南,制订演练管理办法。创新应急演练方式,开展多场景、多措施、低成本的演练。建立演练评估机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修订预案。组织公众积极参与各级 各类演练,积极推动社区、乡村、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的卫生应急演练工作。继续推行专项演练评价工作,提升实战效果和卫生行政部门、各类卫生专业机构的统筹协调、配合能力。
(六)应急物资储备及调用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区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制定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和标准,合理确定物资储备种类、方式和数量。统筹建设公共卫生专业物资储备库,形成覆盖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物资保障和储备体系。加强抗洪救灾、重大传染病、职业中毒救治、群体性伤亡灾害事故等所需药品、器械的储备,储备一批经常性的疫苗、药物,实时跟踪国际和国内公共卫生安全的形势,增加应对新型公共卫生事件的药物储备。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生产、调拨、配送和监督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实现各类应急物资综合动态管理和资源共享。
(七)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依托现有实验室,适当加强设施和技术装备建设,采用科学的监测、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提高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中毒等监测、检测、检验等方面的科研能力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指挥能力。
建立多部门、多学科的科研合作机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应急管理、病因检测等技术研究。组织联合攻关,开展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预防、控制等技术研究。积极开展卫生应急管理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密切跟踪国内外卫生应急管理发展的动态和趋势,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的卫生应急的先进经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理论、技术、设施与管理模式,提高早期发现、防范和处置能力。
(八)卫生应急宣传
加大卫生应急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公共卫生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开展卫生应急宣传教育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活动,加强宣教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规范化、经常化宣传教育。依托现有的教育培训机构,为劳动者提供职业卫生安全培训。对外来民工、暂住流动人口和外籍在华人员,采用集中宣讲卫生应急知识的方法进行宣教。
加强广播、电视、网站等各类媒体对各类卫生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在有关媒体栏目、节目中刊播卫生应急知识,到2015年城乡公众卫生应急知识宣传覆盖率社区达到80%。动员社会力量建设公共卫生安全文化,举办多形式的讲座、科普展览、知识竞赛,从不同层面加大公共卫生应急工作的研讨、交流和宣传力度。
四、重点工程
(一)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救医疗指挥中心
根据“统一指挥、资源共享,安全可靠、风险分解”的原则,加快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救医疗指挥中心(区级人民医院)建设步伐,实现院前、院内急救医疗资源网络化管理,统筹协调调度管理急救医疗资源,全面完成区急救医疗指挥中心建设任务;进一步 完善以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为主体的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切实承担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监测预警、检测检验、疫苗试剂消杀物资储备、应急处置队伍技术培训演练、疾控应急资源库管理、应急处置技术支持、卫生应急宣教等任务。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实验室检测网络工程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检测能力建设,以区级疾控中心实验室为基础,医院和社会相关机构实验室为补充,建立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实验室网络。要重点装备重大传染病实验室检测和中毒检测设施,提高病因检测能力。各级各类实验室要明确建设标准和职能,完善检验项目,提高检验效率,确保检验质量。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培训基地
以区级人民医院、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卫生监督所建立卫生应急培训基地。明确卫生应急培训基地的建设标准和条件,组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定期分层次组织开展卫生应急专题培训。通过较为全面、系统的培训,提高卫生应急管理干部的卫生应急意识、政策、理论和管理水平,提高卫生应急专业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向社会公众普及卫生应急知识。要把专题培训与人员继续教育和业务进修结合起来,与卫生应急演练结合起来。培训内容要切合卫生应急工作实际,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战性。建立健全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需要的卫生应急培训体系,全面提升我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应对能力。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深化全区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H1N1流感、霍乱等重大疾病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完善监测项目,提高监测水平,确保监测质量。继续完善和开展流行性感冒、学校因病缺课、食源性疾病、鼠疫疫情、狂犬病等专项监测预警项目。各级医疗机构按规定完善感染性疾病门诊(发热门诊、肠道门诊),严格依法规范疫情报告制度。
(五)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
按照统一规划、分类编配,分级储备、品量适当,功能实用、现场易带的储备原则,做好卫生应急基本物资储备,建立规范的卫生应急基本物资储备库(点),储备适量的医疗急救包、便携式紧急抢救设施设备、急救和消杀药品器械、移动通讯设备、后勤保障车辆与设备等,作为应急状态下可立即随救援队出发的物资储备。建立完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管理运行机制,明确各级职责权限,规范卫生部门应急基本物资储备管理调用制度。
五、相关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并强化应急管理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加强基层卫生应急机构建设,强化其职能。明确实施本规划相关建设任务的责任主体,保证应急体系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实施,保障各项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加大行政监督力度,促进应急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卫生行政部门要着眼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要求,组织力量制定相关政策规定和应急技术标准,逐步建立完善各项应急工作制度,营造有利于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落实的政策制度环境。
(二)建立应急管理投入机制
遵循公共财政服从于公共政策的原则,“十二五”期间,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要成为财政资源配置的重要取向,给予优先安排和保障。卫生应急体系建设项目所需资金,按原有渠道申请报批。本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按建设程序报批,按照事权划分原则,由政府和社会有关方面共同承担。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多方力量投入。
(三)拓宽应急保障渠道
建立应急管理公益性基金,鼓励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开展捐赠和援助活动,为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处置和恢复重建等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四)加强规划间的配合与衔接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配合与管理协调机制,做好各级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之间、以及与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充分用好存量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明确各方职责,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保障规划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
(五)建立健全规划监督评估机制
建立应急体系规划制定、实施的监督评估机制,及时跟踪规划编制和实施情况,对规划的进展和落实进行评估,检查规划落实情 况,分析规划实施效果,找出规划实施中的问题,根据需要对规划进行修订调整。
卫生局
二〇一一年八月三十日
第四篇:十二五期间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情况总结评估报告
十二五期间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情况总结评估报告
根据县应急办《关于开展“十二五”期间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情况总结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我乡对“十二五”期间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了认真评估、分析。现将评估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建设目标实现情况
(一)自然灾害。“十二五”期间我乡受庐山地震波及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无人员伤亡。**路建设路段山体小面积滑坡,无人员伤亡。滑坡发生后,我乡及县级相关部门及时应对,通过爆破方式清除了危岩,确保了无进一步事故发生,保证了道路畅通。
(二)事故灾难。“十二五”期间我乡未发生一般安全生产事故。
(三)公共卫生。“十二五”期间我乡未发生一般食物中毒事件,未发生Ⅲ级以上公共卫生事件。
(四)社会安全。“十二五”期间我乡未发生一般群体性事件。未发生Ⅲ级以上的社会安全类事件。
二、主要任务落实情况
(一)加强应急管理组织建设是前提。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将其作为安全稳定的一项重要内容摆上议事日程,常抓不懈。一是成立了由书记、乡长任组长、副乡长任副组长的乡政府应急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党政办,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社会事务办、农业服务中心等部门明确承担应急管理工作的具体事项。同时,各村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二是建立健全了管理制度。乡政府建立了乡级领导和各村、社区领导带班和值班制度。实行各级领导对防汛、安全生产、道路交通等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包片,抓住易突发公共事件关键环节。工作人员学习,熟悉预案内容和管理规程,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
(二)加强应急演练和队伍建设是根本。建立了乡、村、组干部,民兵等为应急救援的骨干力量,进一步加强地震、森林防火、防汛、卫生、等专业救援队伍建设,队伍常年保持在100人以上,做到拉得出、过得硬、叫得响,为有效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先后组织开展了地震应急、地质灾害点紧急避险、森林防火等专项演练。
(三)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是保障。一是强化信息报送工作。各村(社区)、各相关部门按照要求,及时上报信息。二是建立风险隐患排查责任制。办公室定期组织力量开展风险隐患普查工作,全面掌握辖区内风险隐患情况,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制。三是加强预警预测工作,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统计信息按月报送和公共安全形势定期会商制度。按月统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起数、伤亡人数和造成的经济损失等相关情况。
(四)广泛开展应急管理宣传工作是基础。通过印发预案、科普资料等形式,利用广播、电视、会议、宣传栏等形式宣传应急救援工作,增强公共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存在问题
我乡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工作存在的问题:一是应急管理及防灾自救的宣传载体和形式还不多,公众对应急管理了解不全面,应急自救知识相对欠缺,自救能力还不强。二是预案还不够细。应急预案编制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少数预案的科学性和操作性还不够强。三是应急演练联动性不高,针对性尚需加强。四是应急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专题培训工作需继续加强。
四、下步打算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乡将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推进我乡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强化制度,全面落实责任。按照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原则和“一岗双责”的要求,重点落实领导责任制,层层抓好落实,并依照应急目标管理考核程序和制度,对于责任和措施落实不到位的部门和责任人,一抓到底,严肃追究领导责任。
(二)突出重点,推进常态管理。一是抓好预案编制的完善。进一步抓好应急管理业务培训,不断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预案体系。二是抓好应急演练和宣传。在全乡有计划组织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消防等行业主管部门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演练,同步加大对各行业和民众的宣传力度,提高民众面对危机的自救能力和专业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三是抓好日常监管,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四是强化安全生产检查,消除安全隐患。坚持重点下移、关口前移,做好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食品药品和烟花爆竹、消防等重点领域、重点场所的安全大检查,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和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三)理顺机制,推进协同处置。理顺协同处置机制。制定应急计划,进一步明确分工和职责,加强乡村两级及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建立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同应对的危机处置机制,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四)强化管理,加快队伍建设。加强应急队伍的建设管理,开展教育培训,严明组织纪律,强化协调联动,提高合成应急、协同应急能力。
第五篇: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
**县“十二五”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
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
为加强全县应急管理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下简称《应对法》)、《万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万载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总体预案》)和《江西省“十二五”期间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等有关规定,特制定《万载县“十二五”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
一、应急体系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工作基础
1、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2007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全县各乡镇、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预案编制工作全面展开,应急预案覆盖领域不断扩大,全县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截止2010年底,我县共编制总体应急预案1个;专项应急预案25个;部门单位应急预案78个;应急预案进乡镇、进社区、进企业、进工地、进学校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为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建立。按照统一领导、属地为主、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要求,我县成立了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的应急管理工作。全县部分工作部门、单位、乡镇、村组、学校、重点企业组建了应急管理机构,落实了专人负责,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同时,安全生产、森林防火、防汛抗旱、公共卫生、公安消防等专项应急管理机构得到明显加强。
3、应急队伍初具规模。全县在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卫生、消防等领域组建了相应的应急救援队伍。目前,初步建立起以公安、武警、民兵预备役为骨干,以水利、公安、消防、医疗救护等为专业力量,企业、基础单位为兼职辅助力量的应急救援队伍,部门之间,救援队伍之间的协调联动能力有所提高。
4、物资保障能力得到加强。全县用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投入经费不断增加,应急基金拨付、应急救援器材、物资储备制度初步形成。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备初具规模,公安消防灭火和抢险救援能力得到提高,医疗救治和疾病防控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备得到加强。物资储备设施得到改善,物资保障能力得到加强。
5、应急机制逐步完善。完善了预警预测、隐患排查应急机制,加强了气象、地质灾害、森林防火等灾害监测预警
系统建设。公安、水利、森林、卫生、气象等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监测网络、预警体系和信息指挥系统,监测预警覆盖面逐步扩大。政府组织协调、部门分工负责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初步形成。各乡镇以抵御自然灾害、预防事故灾难、防范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社会安全事件等方面入手,加大了隐患排查、预测预警、分析研判的工作力度,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能力有所提高,灾后恢复重建能力明显增强。
6、应急预案演练和应急知识宣传效果明显。各乡镇、各相关部门单位按照应急预案经常性地组织和开展了灾害自救应急疏散、重大森林火灾、传染病疫情卫生应急处置等演练,提高了应急处置和应变能力。并通过电视、政府门户网站等媒体,结合“卫生应急知识宣传周”、“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全国消防日”活动,加强了对预案和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全民防范突发公共事件意识明显提高。2007县应急办在我县高城乡成功举办了“突发公共事件综合应急演练”,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7、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各地、各有关部门对突发事件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应急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能力有了明显提升,成功应对了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2009年甲型H1N1流感事件以及2010年特大洪涝灾害等突发事件。
(二)存在问题
1、我县应急管理工作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认识上、机制上,还是工作措施上,与面临的应急管理工作新形势、新要求有明显差距,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应急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县级各有关部门和乡镇应急管理机关不够完善,职责不够明确,难以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运转枢纽作用。
2、应急运行机制不健全。部门、乡镇、条块之间以及预防与处置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多方协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时,人员、信息、资源等难以快速集成;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与日常应急管理存在脱节现象,应急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经验尚需积累,亟需建立规范、协调、有序的长效机制。
3、专业应急队伍力量薄弱。各类专业应急队伍和装备数量不足,布局不尽合理,大型和特种装备缺乏;专业培训演练基础条件欠缺,与实战需要存在较大差距;快速拉动和协同能力较差,现场处置能力尤其是第一时间对遇险人员的搜救能力亟待增强,志愿者等社会应急力量组织薄弱。
4、应急物资和紧急运输的保障能力有待提高。现有应急物资缺乏统筹管理,采购、征收、征用、调拨和配送机制尚未形成;存储实施不足,布局不尽合理,储备方式单一,物资数量偏少,品种不全,一些关键性物资的储备处于空白,第一时间保障能力较弱。物资更新、替换、补偿政策不健全。缺少紧急运输综合协调、保障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
5、监测预警和信息指挥系统建设滞后,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底数不清,监测手段相对落后,综合预警能力急需加强。
6、科技支撑基础亟待加强。专业人才匮乏,应急平台、信息管理、资源管理、装备配置、能力评估和灾情评估等缺乏标准规范。
7、宣传教育和社会参与不够。宣传教育方式单一,社会认知程度不高。社会公众危机意识不强,自救、互救能力不强。工矿、医院、学校等大的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参与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机制尚不健全,没有形成有效合力。
(三)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自然和社会的安全风险将交织并存,公共安全面临严峻的考验。
自然灾害方面:我县洪涝旱灾发生较多,有时农作物受灾面积较大。森林防火任务日趋繁重,特别是随着林区植被和地被物的增加,林区可燃物增多,火险等级提高。
事故灾难方面:花炮产业是我县的传统产业,也是我县经济的支柱产业,但安全风险也十分之大,使得我县监管和应急救援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交通运输迅猛发展,交通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呈上升势头。社会防控火灾能力较低,火
灾事故处在的高风险时期。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隐患仍然复杂,事故预防与处置难度越来越大。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安全状况的根本好转,是我县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长期任务。
公共卫生事件方面:鼠疫、霍乱等重大急性突发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风险增加,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甲型H1N1等新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发生率增加且危害较大。学校住校食宿学生较多,尤其是民办托幼机构日益增加,食堂卫生不可忽视。人畜流行疫病频繁发生,有效监测难度不断增加。
社会安全事件方面:由于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摩擦和冲突错综复杂。刑事案件总量在高位徘徊,重复访增加。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立足县情、事实求是,完善法制、体制、机制,依靠科学技术,强化社会参会,重点解决应对特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提高我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全县应急体系,全面推进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和应急保障方面能力建设。重点加强薄弱环节,优先解决制约应急响应时效等突出问题,着力提高第一时间快速响应能力。
——整合资源、合理布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力,提高效率,实现各乡镇和各行业信息、队伍、装备、物资等方面的有机整合,提高整体有机反应能力,避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总体把握应急资源合理布局,提高整体应急反应能力。
——技术先进、标准规范。采用国内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设施,提高应急体系科学性、高效性、可靠性。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标准化体系,实现应急体系建设与运行的规范化。
——分级负责、分部实施。按事权合理划分全县各部门、乡镇的建设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根据实现需要和实际能力确定建设项目,分级分布组织实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避难场所等示范项目建设。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面履行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加大政府投入,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入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应急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良性互动机制,专群结合,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化程度。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形成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运行机制,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协调有序、恢复重建和应急保障能力明显增加,应急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有效减少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保障。
1、完成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应急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政策法规体系等应急体系建设。
2、完成监测预警机制、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机制和处置机制、信息发布机制、社会动员机制、恢复重建机制和调查评估机制等应急机制建设。
3、完成一批重点基础项目建设。包括通信保障系统、监测预警系统、构建县级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平台,满足应急值守、信息汇总、指挥协调、专家研判、视频会商和现场调度等基本功能。
4、完成县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实验室建设。依托现有县级实验室,建立健全卫生应急处置实验室检测的标准方法和质量管理系统,切实增强病因快速调查和有毒物质的检测能力,显著提高我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实验室整体检测水平。
5、增加应急队伍、物资保障、紧急运输保障能力,加大科技支撑、宣传培训、预案演练力度。
6、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率达到100%。全县突发动物疫情报告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应急处置队伍在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后24小时内到位率提高到98%以上。食品药品重大事故及时报告率和处置率达100%.三、总体布局与主要任务
(一)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建立风险隐患排查机制,全面调查各类风险隐患,建立和完善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加强重点领域的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逐步完善覆盖全县各地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监测预警网络。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综合预警系统,提高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监测预警和综合分析能力。
1、开展各类风险隐患调查。
建立风险隐患排查机制。充分发挥部门和专业队伍作用,全面调查我县重点区域各类风险隐患。建立和完善风险隐患数据库。编制完成灾害风险图,开展地质灾害易发地段隐患排查,及时更新完善隐患数据库,实现隐患动态管理;开展森林火灾风险隐患调查,建立火险隐患数据库,编制森林火险区域分布图;全面完成危险化学品贮罐区(贮罐)、库区(库)、生产场所、压力管道、锅炉、压力容器、井工开采煤矿等重大危险源调查与评估分级工作,建立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和远程监控系统;开展环境污染源基本情况调查,建立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污染物和环境敏感资源档案库,编制有毒、有害、放射性危险品分布图;开展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建立公共卫生类风险隐患数据库和全县区域风险地理信息系统;完成全县关键基础实施、重要防护目标、隐患调查,建立社会安全隐患数据库。
2、完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监测网络系统。
逐步完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监测网络系统,把握突发公共事件的发展动态。在扩充和完善现有气象、水文、公共卫生和环境等监测站网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监测点密度,准确掌握全县信息。山洪灾害防治区内各乡镇政府要完善区域天气监测网络,并依托汇集及信息共享平台,为城镇、居民点提供山洪灾害预警信息。建立公路气象灾害预报系统和完善主要道路通行情况信息分布系统。以气象、防汛网络为骨干,建立县级涉灾部门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对洪涝、干旱、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和快捷反应能力。逐步完善全县森林火险预测预报、林火信息指挥、林火瞭望监测和防火阻隔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网络系统,健全传染和群众性不明原因疾病、中毒、动植物疫情、植物病虫害和药品安全等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完善社会安全事件应急防控手段,加强人口密集场所、群体性事件和金融突发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系统建设。
3、加强预警系统建设,及时准确发布预警信息。
建立县级应急平台,尽快建成公安、气象、水利、民政、林业、农业、国土资源、卫生、交通等涉灾等部门的应急指挥和应急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预警信息汇总、分析研判和发布功能。建立完善与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的信息传输通道,建立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机制;重点加强偏高风险地区的广播、电视、警报器、宣传车、手机短信等紧急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开展传染病自动预警,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众媒体监测,开展农村地区传染病综合监测,构建包括症状监测、药房销量监测、学生缺课监测在内的综合传染病监测体系,为早期发现和预警传染病疫情提供信息。完善现有气象、水旱、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预测预警系统,建立协作机制,实现对相关自然灾害的综合预警。建立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信息评估、预测和综合预警系统。整合各类安全事件的情报信息,建立情报信息汇总研判机制,健全社会安全事件综合预警系统。
(二)信息与指挥系统建设
规划建设县级应急平台,向上与市应急平台相连接,向下与全县各部门、各乡镇信息共享、互有侧重、互为支撑的应急平台系统,形成完整、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信息与指挥协调体系,实现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集成与发布和综合研判、辅助决策、指挥调度、总结评估等主要功能,提升综合应急指挥能力。
1、县政府系统综合应急平台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办公业务资源和专业系统资源,构建县、乡二级政府综合应急平台体系,实现县政府与部门、乡镇之间的互联互通,满足应急值守、信息汇总与发布、指挥协调、专家研判和视频会商等基本功能。基本完成县、乡二级应急平台的应急指挥场所和基础支撑系统建设,初步完成综合应用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整合,实现县与市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以及视频会议和指挥协调等功能;2012年,全面完成县、乡二级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按照“信息统一接报、分级类处理”的原则,逐步推进公安、医疗急救、市政抢险等应急接警服务平台的整合。
2、完善专业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
依托各部门现有专业信息系统和指挥系统,适当增加投入,拓展功能,实现应急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应急指挥决策支持和指挥指令的上传与下达,并与政府应急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支持已有基础的公安、民政、国土资源、水利、农业、卫生、交通、铁路、科技、气象、林业等部门,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发挥示范作用。依托民政、气象、水利和公安等部门的信息系统,根据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指挥的需要,分级建设集成灾情信息管理、救助决策支持,救助指挥调度等功能的灾害应急救助信息与指挥系统,形成
完整的县、乡二级灾害应急救助指挥体系。依托安监、公安消防等部门、建立县、乡二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形成完整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加快建设强震灾情应急监控系统、地震灾害应急联动协调系统和地震紧急救援技术平台。加强林火信息传输处理系统建设,逐步健全全县森林防火信息指挥系统。到“十二五”末,完成县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平台建设,实现对传染病疫情、不明原因疾病、中毒等的统一应急协调指挥。
(三)应急队伍建设
整合现有应急队伍资源,改善技术装备,开展培训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到2012年,形成以公安、武警为骨干和突出力量,以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森林消防、矿山救护、危险化学品救援、医疗救护等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企事业单位、社会救助团体专兼职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队伍体系。
1、管理队伍。按照《应对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及办事机构,明确县直相关部门负责应急管理工作的处室,逐步建立乡镇(街道)、村和中小企业应急管理工作机构,确定机构组织形式、工作职责和行政运行程序等,构建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2、强化公安、武警等骨干的队伍应急能力建设。
以公安消防特勤和民兵应急连为主要力量,进一步推进公安消防特勤队伍建设,加强公安巡警、特警队伍建设,增强快速有效处置突发性治安事件的能力。加强武警机动部队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在森林火险等级较高的乡镇组建机动能力较强的森林扑灭预备队,形成处置森林火灾的攻坚队伍。
2、加强专业队伍处置能力建设。
对现有专业队伍进行布局调整和装备补充更新,形成以森林消防、矿山救护、危险化学品救援、铁路救援、医疗救护为核心的专业队伍体系。加强森林消防队伍建设,逐步健全县级专业森林消防队伍。依托企业专业应急队伍,通过增配大型、特种救援生装备,完善现有矿山救援队伍,适当扩建区域矿山队伍,形成安全生产区域性专业救援体系。分级组建县级卫生应急队伍,到“十二五”末,依托县直相关医疗卫生单位组建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不明原因疾病、医疗卫生救援、健康教育与心理防护等七大类的14支县级卫生应急队伍。完善县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预备队,建立健全突发动物疫情应急处置队伍;建立突发野生动物重大疫情应急处置队伍。
3、推进企事业单位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
推进煤矿、危险化学品电力和电信等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救助团体应急队伍建设,按有关标准和规范配备专业及兼职救援人员和应急技术装备,提高现场先期快速处置能力。
加强政府监管机构,加大依法监督检查力度,确保企业将队伍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实到位。企事业单位应急队伍要在县政府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下参与应急处置工作;鼓励企事业单位建立应急互助机制。重点抓好企业消防队、矿山救护队、危险化学品救援队、城市水电气抢修队建设,发挥这些队伍在区域联防和救援互助中的关键作用。鼓励支持具有灾害救助职能的社会团体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发挥其在灾害救助工作中的补充作用。
4、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
县应急办负责县级专家库的建立。开展专家信息收集、分类、建档工作,建立相应数据库,逐步完善专家信息共享机制,形成分级分类、覆盖全面的应急专家资源信息网络;完善专家参与应急工作的机制,开展专家会商、研判、培训和演练等活动;充分发挥专家的咨询与辅助决策作用,提高科学处置水平。
5、大力发展应急志愿队伍。
依托共青团组织、基层社区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建立形成多样的应急志愿者队伍,到2012年达到每万人中有100名应急志愿者。重点加强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通过探索实施重点项目,构筑社会参与平台,制定相关鼓励政策,逐步建立应急志愿者抚恤基金,建立健全政府支持、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应急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发挥志愿者队伍在
应急知识科普宣教、应急处置好恢复重建等方面重要作用。
(四)物资保障能力建设
合理规划布局现有各级各类应急物资储备,整合实物储备信息资源,调整物资种类和数量,合理选定储备方式,重点建设县级重要应急物资储备,形成覆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实现各类应急物资综合动态管理和资源共享,提高物资统一调配能力。
1、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加强应急物资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形成以县级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为枢纽,以部门应急物资管理系统和地市级应急物资保障责任机构为支撑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各乡镇要适当调整和丰富应急物资的实物储备,建立应急物资储备更新、轮换的财政补偿政策和核销制度;建立应急物资综合管理调度系统,完善应急物资政府采购、征收征用、市场调控与调运机制;充分利于市场资源和商业储备,完善应急物资投放网络,建立区域间应急物资余缺调剂和联动工作机制,健全救灾物资社会捐赠机制,提高社会应急救灾物资紧急动员能力。
2、加强专业应急物资储备。
充分利用现有各类物资储备设施和资源,对现有生活类、应急抢险、公共卫生类储备物资及专业队伍装备进行优化和完善,形成布局合理、种类比较完整的专业应急物资储
备体系。改造现有民政、水利等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完善物资储备种类,保证县内中心城市在紧急状态下生活类救灾物资4小时内装运完毕,8小时内运抵灾区。依托防汛储备库和其他仓储设施,储备必要的抗旱物资。强化森林草原防灭火、减灾物资储备能力建设,为草原防火配备专用设备,建设防火物资储备库和森林防火物储中心。建立县级重大动物疫情和植物病虫害应急防控物资储备制度,完善县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设立2个公共卫生类应急物资储备库点;强化公安应急物资储备,建设1个县级库点。加强县级消防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依托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组建应急通信保障物资储备中心。
(五)紧急交通运输保障体系建设
1、组建全县应急交通运输保障综合管理机构和完善应急交通运输保障机制。
尽快建立由县交通局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突发公共事件紧急交通运输保障综合协调管理机构,行使紧急状态下的交通运输指挥、调度、组织、保障及沟通职责。建立并完善紧急状态下的交通运输保障机制;依法建立紧急状态下社会交通运输工具征用程序、补偿机制和紧急通行绿色通道制度;建立交通战备保障与应急交通保障间的统筹协调机制,建立军、地密切配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交通运输协作机制;保障紧急状态下重大危险源、物资和生命抢救所需交通
运输保障的通达能力。
2、提高公路应急运输保障能力。
充分发挥和利用现有公路运输系统紧急运输保障能力和应急运输体系,建立紧急运输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交通运输线路与运营监测、薄弱环节改造、重点枢纽控制、主要道路智能化建设、道路交通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等综合治理机制;加强对主要运输线路的智能监测、预警、疏导、清障和修复,提高通畅能力;加强重点线路交通道路的监控力度。
(六)通信保障能力建设
依托公众通信网络和公用应急通信网络、建立完善各级、各类应急管理和指挥机构间的通信网络;为各级应急指挥机构和应急队伍配备适用的通信装备,形成公众与专用、保密与非保密相结合的应急通信保障网络体系。
1、加强公众信息通信网络及公用通信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提高公众通信网络应急通信服务能力。逐步完善公众通信网络紧急呼叫的优先接通、优先权控制、网络互联互通以及终端用户定位等能力。加强公众信息通信网络安全应急体系建设,开展信息安全监控、应急响应、密码保障和网络信任体系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网络安全长效机制,不断提高网络安全事件的监测、跟踪和处置能力,引导
和帮助群众养成文明上网的习惯,积极构建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2、完善各部门专用应急通信系统。
利用公用应急通信网络以及公众通信网络资源,进一步完善公安、民政、交通、水利、农业、卫生、林业、气象、质监、商务等部门现有应急通信系统,确保应急状态下的互联互通,并根据自身需要增加保密通信设备,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沟通能力。加强公用应急通信网络覆盖不到地区的专用应急通信网络建设;水利部门完善大型及重点中型水库语音、数据和图像综合业务传输系统并实现有效备份,完善蓄滞洪区通信预警反馈系统,逐步建立山洪灾害重点易发区预警通信系统,建设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各流域的应急机动通信系统,改造流域微波通信电路及通信设施,完善全县水情分中心和早情分中心信息传输系统;农业和林业部门完善重大病虫害、动物疫病、森林火灾、草原火灾和沙尘暴信息通信系统,实现灾情、疫情信息数字化网络传输。卫生部门建立和完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引起的疾病、中毒等现场卫生应急专用通信系统,实现信息障碍传输。各级各类应急救援机构和队伍按标准配备适用的无线通信设备,实现互联互通。
3、加强地方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通信网络资源,建立各级应急管理机构间 的指挥调度通信网络,实现互联互通。统筹规划其他专业部门的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以专业应急通信为主、公用应急通信为支撑,形成快速搭建现场应急通信平台的能力。
(七)恢复重建能力建设
加强灾民安置和现场恢复建设,确保灾区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尽快恢复。按照国家有关要求,采用科学的灾情评估系统,制定恢复重建规划,为后续恢复重建打下基础。
1、加强事发现场恢复能力建设。
开展对中小学校、民房及供电、供水、交通和通信枢纽等生命线工程系统的损失普查,在科学评估现实和潜在损失的基础上,制定恢复重建规划,避让危险区段,最大限度减轻灾害对生命线工程造成的影响。建设1个规模较大、功能齐全的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站,建立现场灾情信息通报机制,提供心理危机干预,稳定灾民情绪。在国家提高恢复重建补助标准的基础上,逐步加大恢复重建投入,推行恢复重建项目管理制度、资金监管机制和定期通报制度,确保恢复重建工作顺利进行。加强民政、水利、卫生、交通等部门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做好县乡物资储备库建设的资助工作,不断加强受损生命线工程的恢复能力建设。
2、加强调查评估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灾情评估机制,建立灾情评估标准体系,规范灾情评估程序、内容和方法等。组建突发
公共事件评估中心,开展洪涝、干旱、冰雹等突发公共事件调查评估工作。
3、加强城乡避难场所建设。
制定避难场所建设规划和相关标准,进行应急避难场所和紧急疏散通道建设,拓展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的应急避难功能,设置必要的基本生活设施,储备一定数量的食品、帐篷、移动厕所等。
(八)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强化科学技术对应急管理工作的支撑作用。建设县级应急管理技术支撑机构,加快应急管理学科建设,配合国家应急管理标准,形成较完整的县级应急科技支撑体系。
2015年底建成县级应急实验室网络,实现与上级应急实验室的对接。更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设备,适当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检疫参考实验室的设施和技术装备建设,提高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检测等方面的能力。
(九)培训与演练体系建设
加强专业培训与演练基地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培训与演练体系。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全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公共安全意识和素养。
1、加强专业培训演练基地建设。
“十二五”期间,完善现有公共安全、应急救援培训与
演练设施,建立应急知识培训机制,到2011年,将全县所有干部职工轮训一遍,专业救援人员每年至少集中轮训二次。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培训纳入全县公务员培训的整体规划。依托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我县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培训基地。依托县人民医院,建设我县紧急医疗救援基地,主要承担全县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紧急医疗救援的培训、演练及保障工作。每年进行2次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演练。依托县红十字会建立红十字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培训与演练基地。
2、开展应急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
发放《公众应急知识指南》,达到一户一册。在教学中增加公共安全教育内容,广泛开展应急科普宣教和应急演练活动。建立应急机构与媒体联系体制,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各类媒体在相关栏目、节目中刊播应急知识,加强应包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到2011年,城镇居民应急知识的宣传覆盖率平均达到70%,建立减灾宣传教育基地。开展“社区减灾”活动,不断提高社区防灾减灾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建立出境人员应急知识培训制度,2011年起出境旅游团体要接受应急知识教育。
(十)应急管理示范项目建设
建设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应急管理示范项目,探索应急管理规律,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
1、开展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示范点建设。针对不同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优先考虑在农村和部分社区启动应急管理示范项目。重点开展预防和应对暴雨、洪水、冰雹、地质灾害、火灾、煤矿瓦斯事故、烟花爆竹爆炸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突发环境事件、疫病疫情、群体性事件等方面的示范项目。
2、推动县政府建设应急综合管理示范项目。在小城镇建设规划中要规划建设1个能容纳2000至5000人的应急避难场所。2013年,在县城建设1个能容纳2万人的应急避难场所,2014年在人口密集社区、机关和学校至少各开展1个紧急疏散示范项目;2015年完成1个企业预防和处置工业事故、环境污染示范项目。
四、重点建设项目
“十二五”期间,在整合现有应急资源的基础上,重点规划了以下几个面的重点建设项目。
(一)应急通信系统建设
为县应急办配置应急指挥车,向上级争取车载通讯设备,实现突发事件现场事态跟踪、移动指挥与信息采集、传递等工作。
(二)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
1、建设县级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依托气象局业务系统和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扩建其信息
收集、传输渠道及与之配套的业务系统,增加信息发布内容,建设针对不同群体的智能手机接收子系统、预警专用接收机子系统、预警电子显示屏子系统、预警专用调频接收机子,系统、有线广播前端接收系统和卫星预警接收机子系统等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2、重点城市供水源监测监控系统。
在大申号水库、稍湾水库运期备用水源和将要建成的沙西沟水库建设3个自动监测站,配备水质自动采样与分析系统、水质信息处理与传输系统等,实现城市供水水源地的水质自动监测、动态监测,以应对突发性的水污染事故,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三)县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1、建设县应急平台。2011年,完成县级应急平台的建设,实现与上级应急平台的对接,实现应急值守、信息汇总、事态跟踪、指挥协调、专家研判和视频会商等功能。
2、建立县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负责指挥协调我县救援队与上级专业救援队伍的培训、演练指导和紧急状态下的组织调用工作。
3、建立卫生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平台。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业务资源和专业信息管理系统资源,到2012年,构建县级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平台,满足应急值守、信息汇总、指挥协调、专家研判、视频会商和现场调度等基本功能。达到统一事件报告、统一通讯平台、统一协调指挥、统一决策调度的目标。
(四)专业应急队伍建设
1、以公安消防特勤和预备役部队为主要力量,不断改进专业应急队伍装备,组建应急救援总队。
2、扩充现有煤矿救护队伍。各生产和试产煤矿要分别建立1支煤矿应急救援队伍。
3、分级组建县级卫生应急队伍。到“十二五”末,依托县直相关医疗卫生单位组建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不明原因疾病、医疗卫生救援、健康教育与心理防护等七大类的14支县级卫生应急队伍。
(五)县级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
1、以县发改委为牵头单位,建立全县应急物资保障机制。2012年,建成县级应急物资保障调度指挥平台,综合汇总各类应急物资信息,快速组织重要应急物资的紧急调运。2、2013年,建立和完善应急物资紧急采购、仓储和配送环节的能力储备和运行机制。
五、相关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依法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和《万载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
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全县各级、各类应急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建立并强化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规划》的责任主体,保障各项建设内容落到实处。依法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加大应急管理执法、监督力度。
(二)建立应急管理投入机制
将应急管理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
本规划的建设任务,主要由县财政投资建设同时,相关部门也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减轻我县的财政负担;其中,依托企业等有关方面建设的项目,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所需资金主要由企业和有关方面共同承担。
(三)制定相关经济保障政策
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辅助管理功能,使其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处置和恢复重建等工作,鼓励保险公司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保险服务。结合实际,建立应急管理公益性基金,鼓励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进行捐赠。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社会资源依法征用与补偿机制。建立政府采购应急产品制度。
(四)加强协调配合和规划衔接
各部门要密切配合,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健全各种协调机制。做好各级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之间以及与相关规划之间的
衔接,加强规划的审批和落实。在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等规划中充分考虑各类危险源、重点目标、应急避难场所等因素,统筹安排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
(五)建立健全规划监督评估机制
建立健全全县各级应急体系规划制定、实施的监督评估机制。各部门、各乡镇应及时跟踪本行业、本乡镇规划编制和实施情况,对规划进展和落实情况进行评估,提出对策建议。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确保我县“十二五”期间应急体系建设任务全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