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澜沧县旅游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
澜沧县旅游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
为加强澜沧县旅游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全县保障旅游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根据中央、省、市、县有关“十二五”期间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编制有关文件精神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一、旅游应急体系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现有工作基础。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应急管理工作,坚持把旅游应急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县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一案三制”的工作重点,精心组织编制旅游应急预案,着力推进旅游应急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全县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明显增强。
1、旅游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
近年来,按照《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结合实际,认真编制旅游应急预案。
2、旅游应急管理体制逐步建立。
“十一五”期间,我县旅游应急管理和指挥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初步形成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旅游应急管理体制,县政府成立了突发事件旅游应急领导小组,组建了县旅游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履行值守旅游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发挥运转枢纽作用。
(二)薄弱环节。
我县旅游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刚刚起步,旅游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旅游应急管理体系存在薄弱环节。
1、旅游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备。
目前,旅游应急预案虽然已经编制完成,但离旅游应急预案体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有一定差距。旅游应急预案演练少的情况不同程度存在,影响了预案的操作性和可行性。
2、专业旅游应急队伍力量薄弱。
部分专业救援队伍数量不足,大型和特种装备缺乏;专业培训、演练不足,与实战需要存在较大差距;快速拉动和协同能力较差,现场处置能力尤其是第一时间的生命搜救能力亟待增强。
3、旅游应急物资和紧急运输的保障能力有待提高。
现有旅游应急物资缺乏统筹管理,紧急生产、采购、征收、征用、调拨和配送机制不完善;存储设施不足,布局不尽合理,储备方式单一,数量偏少,品种难以动态调整,更新、轮换、补偿政策不健全,物资储备品种需调整、增加。旅游应急运输综合协调机制和征用旅游应急运力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影响旅游应急运输的效力。
4、科技支撑基础亟待加强。
旅游应急科技整体水平不高,专业人才匮乏。预警模型、能力评估和灾情评估等缺乏规范。
5、宣传教育和社会参与缺乏力度。
旅游应急管理宣传动员不足,社会公众危机意识不强,自救、互救能力不高,旅游应急管理宣传动员工作亟需大力加强。广大企事业单位、公益性民间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参与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机制尚不健全。
(三)面临的形势。
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县旅游产业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建设和谐旅游的关键时期,各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安全风险将交织并存,旅游安全面临严峻的形势与挑战。
二、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全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以保障游客生命财产安全为出发点,坚持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整顿我县旅游市场秩序,着力抓好旅游安全工作,有效保护旅游经营和游客的合法权益,确保实现旅游“健康、安全、秩序、质量”的目标。
(二)建设原则。
1、统筹规划,整合资源。
从我县实际出发,总体把握全县旅游应急资源的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对全县旅游应急体系建设做出部署。充分利用和整合各有关单位旅游应急信息、队伍、装备、物资等现有存量资源,挖掘潜力,提高效率,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2、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根据我县旅游应急工作所涉及的重点领域,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建设。着重解决涉及我县旅游应急体系建设全局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重点提高各级政府旅游应急管理能力,提高旅游应急响应时效,提高预防和处置较大、重大、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坚持平战结合,将日常工作和旅游应急救援工作结合起来;坚持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相结合,注重实效,为我县各类旅游应急预案提供支撑基础,保障旅游应急预案的执行。
3、分级负责、分步实施。
积极做好旅游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实施工作,加强各方面旅游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按事权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建设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方案、按步骤、分阶段组织实施。
4、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入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旅游应急体系建设的积极性。把政府管理与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依靠公众力量,充分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提高旅游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化程度。
(三)建设目标。
从2011年起,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争当全市旅游应急管理工作排头兵。到2015年,全县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协同有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突发事件旅游应急体系,突发事件预防与旅游应急准备、监测预警、旅游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及旅游应急保障等能力明显增强,旅游应急管理综合能力显著提高,最大限度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到2020年,建成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完备的突发事件旅游应急体系,旅游应急管理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
三、建设任务
(一)总则
1、目的和依据
(1)为了迅速、有效地处置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尽可能地为旅游者提供救援和帮助,保护旅游者和旅游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维护澜沧旅游形象,制定本规划。
(2)制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
2、适用范围
(1)本预案适用于澜沧县境内处置旅游者因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发生的重大游客伤亡事件。
(2)突发公共事件的范围:
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导致的重大游客伤亡事件,包括:台风、暴雨、冰雹等气象灾害;地震、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铁路、公路、水运等重大交通运输事故;其他各类重大安全事故等。
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重大游客伤亡事件,包括:突发性重大传染性疾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等。
③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特指发生重大涉外旅游突发事件和大型旅游节庆活动事故,包括:发生港澳台和外国游客死亡事件,在大型旅游节庆活动中由于人群过度拥挤、火灾、建筑物倒塌等造成人员伤亡的突发事件。
④我县旅行社门市部组团在省外或境外遭遇突发公共事件,参照本预案。
⑤其他突发性公共事件。
3、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救援第一。在处理旅游突发公共事件中以保障旅游者生命安全为根本目的,尽一切可能为旅游者提供救援、救助。
(2)属地救护,就近处置。在当地政府领导下,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积极协助相关部门进行相关应急救援工作,运用一切力量,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将危害和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3)及时报告,信息畅通。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接到有关事件的救援报告后,要在第一时间内,立即向当地政府、上一级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逐级报告,或边救援边报告,并协助相关部门及时处理和做好有关的善后工作。
(二)组织领导和工作职责
1、组织机构
设立澜沧县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协调领导小组,组长为澜沧县人民政府县长,副组长为政府分管旅游副县长,小组成员为相关涉旅部门科局长,涉旅乡(镇)乡(镇)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澜沧县旅游局办公室。旅游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本地区旅游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和相关的协调处理工作。
2、工作职责
(1)澜沧县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涉及全县发生的重大旅游突发事件的相关处置工作,以及涉及澜沧县有关部门参加的重大旅游突发事件的处置、调查工作;有权决定本预案的启动和终止;对各类信息进行汇总分析。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负责有关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的收集、核实、传递、通报、执行和实施领导小组的决策,承办日常工作。
(2)澜沧县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协调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监督所属地区旅游景区(点)、旅行社落实有关旅游突发事件的预防措施;及时收集整理本地区有关危及旅游者安全的信息,适时向旅游企业和旅游者发出旅游警告或警示;本地区发生突发事件时,在本级政府领导下,积极协助相关部门为旅游者提供各种救援;及时向上级部门和有关单位报告有关救援信息;处理其他相关事项。
(三)预警发布
1、建立健全旅游行业警告、警示通报机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重大突发事件的预告信息,以及本地区有关涉及旅游安全的实际情况,适时通过媒体发布本地区相关旅游警告、警示,并及时将情况逐级上报。
2、澜沧县旅游局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情况,经报县政府批准,适时发布在本县行政区域内相关的旅游警告或者禁止令。
(四)救援机制
1、突发公共事件等级及响应
(1)突发公共事件按旅游者伤亡程度分为重大(І 级)、较大(Ⅱ级)、一般(Ш级)三级。
①重大级(І级)指一次突发事件造成旅游者10人以上重伤或5人以上死亡的,或一次造成50人以上严重食物中毒或造成5人以上中毒死亡的。
②较大级(Ⅱ级)指一次突发事件造成旅游者5至9人重伤或1至4人死亡,或一次造成20人至49人严重食物中毒且有1至4人死亡的。
③一般级(Ш级)指一次突发事件造成旅游者1至4人重伤,或一次造成1至19人严重食物中毒的。
(2)分级响应
①发生较大(Ⅱ级)以上突发事件时,县政府启动旅游应急预案。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在县人民政府领导下,及时掌握信息,参与和协调相关部门和乡镇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②发生一般(Ш级)突发事件由事发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决定启动相应的旅游应急预案。在县政府领导下参与和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2、突发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事件的应急救援处置程序(1)当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影响到旅游团队的人身安全时,随团导游人员在与当地有关部门取得联系争取救援的同时,应立即向当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报告情况。
(2)当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接到旅游团队、旅游区(点)等发生突发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报告后,应积极协助有关部门为旅游团队提供紧急救援,并立即将情况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同时,及时向组团旅行社所在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通报情况,配合处理有关事宜。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援处置程序
(1)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应急救援处置程序
①旅游团队在行程中发现疑似重大传染病疫情时,随团导游人员应立即向当地卫生防疫部门报告,服从卫生防疫部门作出的安排。同时向当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并提供团队的详细情况。
②旅游团队事发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接到疫情报告后,要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积极主动配合当地卫生防疫部门做好旅游团队住宿的旅游饭店的消毒防疫工作,以及游客的安抚、宣传工作。如果卫生防疫部门作出就地隔离观察的决定后,旅游团队事发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安排好旅游者的食宿等后勤保障工作;同时向上一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报告情况,并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组团社所在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
③经卫生防疫部门正式确诊为传染病病例后,旅游团队所在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卫生防疫部门做好消毒防疫工作,并监督相关旅游经营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消毒防疫措施;同时向团队需经过和已经过设区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通报有关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防疫措施。
④发生疫情所在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按到疫情确诊报告,要立即向上一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2)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救援处置程序
①旅游团队在行程中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时,随团导游人员应立即与卫生医疗部门取得联系,争取救助,同时向所在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②事发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协助卫生、检验检疫等部门认真检查团队用餐场所,找出毒源,采取相应措施。
③事发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向上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报告的同时,应向组团旅行社所在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通报有关情况,并积极协助处理有关事宜。
4、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救援处置程序
(1)当发生港澳台和外国旅游者伤亡事件时,有关各方除积极采取措施救援外,地接社及
事发地旅游局还要注意核查伤亡人员的团队名称、国籍、性别、护照号码以及在国内外的保险情况,由市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通过有关渠道,及时通知港澳台地区的急救组织、相关或有关国家的急救组织,请求配合处理有关救援事项。
(2)在大型旅游节庆活动中发生突发事件时,由活动主办部门按照活动应急预案,统一指挥协调有关部门维持现场秩序,疏导人群,提供救援。当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有关工作,并按有关规定及时上报事件有关情况。
5、国(境)外发生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处置程序
在组织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中发生突发事件时,旅行社领队要及时向所属旅行社报告,同时报告我国驻所在国或地区使(领)馆或有关机构,并通过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接待社或旅游机构等相关组织进行救援,要接受我国驻所在国或地区使(领)馆或有关机构的领导和帮助,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6、分级制定应急预案
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制定旅游突发公共事件救援预案,或与有关部门联合制定统一应急救援预案,建立联动机制,形成完整、健全的旅游救援体系,并进行必要的实际演练。要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修改完善本级应急救援预案,努力提高其科学性、实用性。
7、公布应急救援联络方式
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旅游救援电话,或共享有关部门的救援电话,并保证在旅游应急预案启动时24小时畅通。
8、新闻发布
对旅游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工作实行审核制。重大级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要经国家旅游局或省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由地方统一发布;较大级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要经省旅游局或相应设区市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由事发地人民政府统一发布;一般级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要经事发地县区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由事发地人民政府统一发布。
(五)信息报告
1、突发事件发生后,现场有关人员应立即向本单位和当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2、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接到一般(Ш级)以上突发事件报告后,要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3、县旅游局在接到报告后,对较大(Ⅱ级)和重大(І级)突发事件,在2小时内将有关情况上报县政府和市旅游局,并在事件处理完毕后,及时做出完整书面报告。5.4 对于发生的食物中毒事故,县旅游局接到报告后除按规定上报外,同时会同当地卫生防疫部门做好旅游团队餐饮场所的检查,以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六)应急保障和演练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围绕旅游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演习,做到熟悉相关应急预案和程序,了解有关应急支援力量、医疗救治、工程抢险等相关知识,保持信息畅通,保证各级响应的相互衔接与协调。要主动做好公众旅游安全知识、救助知识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旅游全行业与旅游者预防和处置旅游突发事件的能力。
(七)奖惩
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工作突出,做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对玩忽职守造成损失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相应处罚并追究其责任。责任追究制度是指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首问负责制度、限时办结制度,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以致影响执行力和公信力,贻误行政管理工作或者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等行为予以责任追究的制度。
四、政策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根据《澜沧县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建立健全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旅游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并强化旅游应急管理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加强旅游应急机构建设,强化其职能。要编制旅游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明确实施规划相关建设任务的责任主体,保障旅游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联动机制。
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各级政府、各有关单位,多方联动,密切配合至关重要。要借助旅游应急平台建设,加强统筹协调,加强指导,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旅游应急管理体系,确保旅游应急资源得到充分的整合和利用,效益达到最大化。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健全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舆情收集和分析机制,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三)进一步完善补偿机制。
进一步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相关资源征收、征用、调用、销毁的补偿机制,调动各方共同参与处置突发事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索建立对受突发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当补助或政策支持等机制,尽快消除突发事件带来的各种影响,确保社会稳定和和谐。
(四)进一步落实经济保障政策。
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提前介入突发事件的预防、处置和灾区的恢复重建等,鼓励保险公司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发挥防灾防损作用,为突发事件的旅游应急处置提供保险服务。建立旅游应急管理公益性基金,鼓励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开展捐赠活动。鼓励通过投保商业保险,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利用市场化手段提高公众保障水平。
(五)进一步加快人才培养。
实施旅游应急管理素质教育工程,对各级行政机关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全员旅游应急管理培训教育。尽快建立旅游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培训制度,强化对旅游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重视知识储备,全面提高旅游应急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建立完善旅游应急专业人才的评价激励机制。
(六)进一步发挥区域合作与交流的作用
加强与相邻县(市、区)之间旅游应急管理工作的交流和合作,学习、借鉴各类突发事件的防范、处置和旅游应急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全面提升旅游应急管理水平。
第二篇:柳江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
柳江县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
二〇一三年四月
目录
前言
一、应急体系建设基础和形势
(一)“十一五”时期取得的成就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建设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深化“一案三制”建设
(二)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三)加强应急队伍体系建设
(四)推进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五)加强科普宣教体系建设
(六)完善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七)提升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八)加强恢复重建能力建设
(九)推进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机构保障
(二)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和补偿机制
(三)充分发挥全社会参与应急管理的积极作用
(四)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政策法规保障
(五)建立规划监督评估机制 9 10 12 13 14 16 17 17 18 18 18 18 18 19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应急体系建设,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着力提高综合应急管理能力的关键时期。为推进我县应急体系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柳州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柳州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编制本规划,主要阐述“十二五”期间全县应急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全县应急体系建设的行动纲领。
一、应急体系建设基础和形势
(一)“十一五”时期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十一五”期间广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按照《柳州市实施“十一五”期间广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工作方案》,全面推进应急体系建设,努力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有效防范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十一五”期间,全县有效应对了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2009年重大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有效维护了社会安全稳定,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建立。成立以县长为主任的柳江县人民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下设18个应急专项指挥部;成立县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下辖的12个乡镇均成立了应急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专项机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建立。
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得到完善。加强值守应急制度建设,实行24小时值班。建立完善突发事件的信息报告制度,规范突发事件信息接
收、采集和报送工作。健全监测预警机制,推进公安、防汛抗旱、安全生产、森林防火、环境污染、交通安全、地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建立决策与处置机制,做到科学决策、处置高效。建立健全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机制,统一、准确、及时发布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处置工作的信息。建立军地应急联动机制,全县民兵应急力量发挥了积极作用,驻柳江部队支援高效到位。
应急管理法制建设不断加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柳江县应急管理工作组织原则》、《柳江县应急值守工作制度》等制度,规范应急管理工作。开展领导干部防灾减灾法律讲座活动,提高领导干部依法预防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
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制订《柳江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18件专项预案和43件部门预案;乡镇、村(居)委、学校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预案编制工作也在积极推进,初步形成覆盖县(区)、乡(镇)、学校、企事业单位和重大活动等多层级、多领域的应急预案体系。按照“统一规划、分类实施、分级负责、突出重点、适应需求”的原则,积极组织开展各项应急预案演练。
应急队伍建设全面推进。依托消防部队建立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目前已建立了县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1支,县级专业应急队伍3支,县级兼职应急队伍7支。建立专业和半专业相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县水利、国土、住建、林业、安监、环保、卫生、水产畜牧、地震、供电、通讯等部门结合监管职能组建应急队伍。建立应急管理专家组,16名专家涵盖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大领域。
应急保障能力逐步提高。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和防灾减灾公共投入机制,将自然灾害预防和应急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将重点工程建设列入预算内基本建设计划,财政投入向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倾斜。建立健全应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基本生活必需的食品、饮
用水、衣物、帐篷、药品等调集和发放机制。建立健全应急资源征集、调用工作机制,建立应急物资储备数据库,确保应急物资随时拿得出、用得上。
应急管理宣教工作全面推开。广泛开展应急管理宣传工作,各级各部门结合“全国防灾减灾日”、“公共安全生产周”等主题活动,深入开展应急知识进课堂、进社区、进农村、进基层单位等活动,在全县城乡家庭免费发放发放市、县应急手册、应急知识读本8.6万册、应急宣传挂图7500份、办板报132版等,普及和提高公众的应急防护知识和能力,增强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举办学习讲座,宣传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防灾减灾法律、法规,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的责任意识。加强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提高应急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柳江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柳江、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时期。可以说,柳江正处在历史最好的发展机遇期。同时,“十二五”时期,我县各种自然、社会和技术安全风险将交织并存,公共安全面临着更严峻的形势和挑战。
自然灾害方面。我县气候、地形和水系复杂,受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高温热浪、严重干旱、强降雨、强对流天气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危害不断增加,防汛抗旱、地质灾害和森林防火形势更加严峻,各种自然灾害种类繁多,防灾减灾任务更为艰巨。
事故灾难方面。受生产力发展总体水平的制约,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工矿商贸企业生产事故仍有发生,各种火灾事故较多,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影响电网安全运行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大电网动态稳定问题成为电网安全的主要威胁;随着公路建设的加快和机动车辆的快速增加,交通事故发生机率加大;水上交通突发事件呈上升态势;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问题开始凸显,突发环境事件由城镇向农
村扩展。
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加。输入性急性传染病和新兴的不明原因疾病发生的风险不断增加,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防控形势仍然严峻;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及各类中毒事故仍有发生;重大动物疫病病原不断变异,新发疫病不断出现;学校等人群密集场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比例较高,社会影响大。公共卫生应急工作仍将面临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社会安全事件方面。传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非传统安全威胁有所上升。刑事犯罪主体呈多元化趋势,案件仍然高发。侵财犯罪、恶性暴力犯罪、青少年犯罪问题时有发生;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经济犯罪比较严重;随着经济社会加速转型,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将不断出现,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不断增大,社会安全应对工作压力日趋加大。网络舆论传播日趋复杂,舆情监控与管理工作难度加大。
我县应急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案三制”建设亟待深化;监测预警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应急救援队伍装备与能力有待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和基层应急管理基础薄弱;公众危机意识不强,自救能力不足。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资源整合、科学应对的原则,以提高应急防范能力、应急救援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应急基础设施、应急队伍、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强化社会参与,构建公共安全文化,全面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为我县实现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创造和谐
有序的社会环境。
(二)基本原则
分级负责、分步实施。按照事权财权,合理划分各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单位的建设任务,根据现实需要和实际能力确定建设项目,按轻重缓急分步组织实施。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既与上级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保持承接,又紧密结合我县实际,统筹规划全县应急体系建设。各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单位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突发事件的类型特点,制定相应的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加强防范能力和保障能力建设。根据应急资源的存量和布局等方面的情况,制定落实规划的工作方案。
整合资源、突出重点。以现有各种应急队伍、装备、物资、信息等资源为基础,用好存量、建好增量,使各种资源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资源合理共享。围绕预防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和恢复重建四个环节,重点优先考虑加强监测预警系统、指挥信息系统、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保障、运输保障、现场通讯保障等方面能力建设。
科技支撑、统一规范。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运用科技手段加强应急防御能力建设,配置先进装备,提升队伍应急救援能力。推进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逐步完善和制定应急管理标准,并对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工作进行科学评价,实现应急体系建设与运行的规范化。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政府主导,构建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和应急管理相互联系与支持的社会管理机制。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人民团体在宣传教育、社会监督等方面的作用;鼓励各种社会组织招募和培训志愿者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形成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局面。
军地联合、协同联防。建立健全指挥顺畅、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军地联合应急处置机制,发挥驻我县部队的职能作用,建立健全军事指挥机关与政府各职能部门常态化工作运行机制,按照专
业对口、人员精干、应急有效的原则,动员和组织全县国防后备力量积极参加应急管理、抢险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必要时通过军分区、人武部协调驻柳江部队支援和参与全县重大应急行动。
(三)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按照“规划引领,项目带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思路,全面加强“一案三制”、应急队伍、监测预警、应急平台、科普宣教、应急保障、基层应急能力、恢复重建和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着力强化组织机构、保障机制、政策支持、法规保障、监督评估五大保障措施。到“十二五”期末,建成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实现对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的全过程管理,全县的应急防范能力、应急救援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公众安全文化素养和应急能力显著提高,全社会应急管理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更充分的保障。
2.分类目标
自然灾害类:灾害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高,灾民12小时内得到基本救助;暴雨、大风、冰雹、寒潮、大雪等灾害性天气短期预报准确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大江大河洪水预报提前24—48小时发布,准确率达到85%以上,一般中等河流洪水预报提前3—10小时发布,准确率达到75%以上;加强地质灾害基础数据库建设、测报网络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和避险搬迁;森林火灾受害率低于0.8‰,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5‰以内。
事故灾难类: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10万就业人员生产事故死亡率分别下降40%、30%以上;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32%以上;特种设备事故死亡率控制在万台0.38人以下、民爆重大危险源监控率达100%;全县所有三类以上班线客车、旅游包车、“两危一化”车辆(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
道路专用车辆)安装使用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水上突发事件人命救助成功率不低于93%;全县80%的重点污染源纳入在线监控范围。市政公用事业中的公共供水、燃气重大危险源、市政桥梁等100%纳入在线监控范围。
公共卫生事件类: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的网络直报率县级以上达到100%、乡镇卫生院达到100%以上,报告的及时率达到100%以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效处置率达到100%。全县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和报告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应急预备队在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后24小时内到位率提高到100%。
社会安全事件类:信息研判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社会安全事件综合防控能力进一步提高。突发群体性事件、社会治安事件和恐怖袭击事件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银行业、证券期货业、保险业等金融系统突发事件得到有效处置;粮食、重要生活必需品的市场异常波动事件能够有效应对。
三、主要任务
根据自治区、柳州市的工作部署和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相关要求,明确“一案三制”、应急队伍、监测预警、应急平台、科普宣教、应急保障、基层应急能力、恢复重建、科技支撑体系等主要建设任务。
(一)深化“一案三制”建设 1.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制定柳江县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实现预案管理规范化、制度化,规范应急预案的编制、评估、修订工作,提高预案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用性。建立全县应急预案数据库,实现应急预案动态管理,提高应急预案的智能化水平。深入做好基层单位应急预案建设工作,重点加强大中型企业,学校、幼儿园、医院、商场、车站、会展中心、娱乐等人员密集场所,交通运输、通信、供水、供
电等公共设施,高危行业、工矿企业和群众性活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和修订工作。有危险源或处于危险区域的单位100%制定应急预案。规范应急演练工作,完善演练计划、组织、评估等流程,强化跨部门、跨系统、跨区域的联动演练,促使演练工作常态化。建设突发事件桌面演习近平台,重点开展防震抗灾、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防治、公安消防、森林防火、矿山救护、医疗救治、水上搜救、反恐处突、道路交通救援、危险化学品救援、公交事故、特种设备事故救援等综合或专项演练,达到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的目的。
2.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建设,理顺各级应急管理机构职能,充实专职工作人员;建立健全乡镇应急管理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工作机制,到“十二五”期末,形成机构完善、人员到位、职责明确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加强公安、民政、卫生、安全监管等专项预案牵头部门的组织机构建设,夯实应急管理职能。农村、社区、学校、企事业等基层单位进一步建立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责任制,整合现有基层信息员队伍和资源,建立基层应急综合信息员队伍,建立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及奖惩机制。建立和完善风险隐患排查、监测预警、资金保障、物资管理、社会动员、救援队伍调用等应急管理机制,提升应急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不断探索跨行政区域的应急管理模式,建立高效的应急联动机制。
3.推进政策法规制度建设
推进应急管理法制化、规范化进程。建立完善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应急准备金制度,对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及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完善应急管理财政扶持和配套政策,建立完善应急救援设备、设施、场地、交通工具和其它物资的征用补偿制度。形成社会物资调度、征用管理的长效机制。研究制定相关保险政策,鼓励保险行业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参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工作。完善救援人员和志愿者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制度,探索建立
人员密集场所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研究制定促进应急产业发展等相关政策。研究制定志愿者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和规范社会各界从事应急志愿服务;研究建立应急管理公益性基金,鼓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展捐赠,形成团结互助、和衷共济的社会风尚。
(二)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1.大力推进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充分依托常态行政管理体制,健全科学、规范、系统、动态的公共安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扎实开展各类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建立和完善风险数据库,对风险隐患和苗头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和信息共享。开展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和鉴定工作。编制全县自然灾害频发易发地区风险图,加大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力度,开展人群居住区域的矿山采空区调查。加强国省干线和乡村危险隐患路段治理和客运站场安全监控检查设备建设,将GPS监控范围扩大到全部客运车辆和水上交通安全领域。继续做好危险化学品贮罐区(贮罐)、库区(库)、生产场所、压力管道、锅炉、压力容器、井工开采煤矿、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尾矿库等重大危险源调查与评估,建立完善重大危险源远程监控预警系统。加强重大传染病、重大动物疫情、食品安全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调查评估,建立公共卫生和食品药品基础信息数据库。建立公共供水水质监测网和监测数据库。加强核设施场内外辐射监测能力建设,开展口岸核与辐射、生化恐怖因子监测,严密防范核与辐射、生化恐怖因子从境外输入。开展社会安全事件定期排查,完善重大项目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
2.加强突发事件监测网络建设
扩大监测覆盖面,改进监测预警技术手段,加强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大活动和关键基础设施监测监控。重点加强气象、防汛抗旱、地震、地质灾害、森林火险、环境污染、旅游安全、质量安全、铁路事故、煤矿灾害、重大疫情、重大有害生物和各类群体性事件等监测
预警预报系统建设,积极推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系统、药品电子监管系统、食品安全信息分析预警系统建设;不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系统、生活必需品市场监测系统、人防空情预警系统、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系统、旅游安全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建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网络和地震烈度速报台网,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基本建成山洪灾害易发区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建设主要江河和重要水源地水质监测及预警网络。
3.建立健全预警信息发布体系
建立与广播、电视、手机短信、互联网、报纸等大众媒体间的信息传输通道和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机制,强化高风险区域广播、电视、警报器、宣传车等紧急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在城镇公共场所、繁华街道、交通道口、公交站等场所设立电子屏幕,在偏僻农村、高风险地区、危化企业等区位加强广播、安全站(点)、宣传栏、宣传车、警报器等紧急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能力,建立完善的应急指挥系统与新闻媒体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建成权威、畅通、及时、有效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
(三)加强应急队伍体系建设 1.强化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
全面推进县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积极建立以乡镇基干民兵为基础的应急救援队伍。按照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原则,依托公安、武警、消防队伍及其他优势专业应急救援力量组建综合救援队伍,不断充实力量,加大装备投入,进一步加强综合救援队伍建设,实现“一队多用、一专多能、多灾种综合救援”的目标。街道、乡镇通过整合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保安员等具有相关救援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组建“一队多能”基层应急队伍。
2.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推进防汛抗旱、矿山、危险化学品、地震灾害、卫生、突发环境事件、重大动植物疫情、食品药品安全、气象、地质灾害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反恐处突、森林消防、电力、核与辐射事故、特种设备、市政公用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支持驻柳江部队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支持武警部队应急能力建设。推进政府有关部门与部队应急队伍的联建、联管、联用机制建设。建立企事业单位专兼职应急队伍。
3.加强公安特警、消防特勤建设
强化防暴、攻击保护、抢险救援等装备配备,建立完善协调联动机制,全面提高队伍应急处突、反恐维稳和专业救援能力。加强应急管理机制与国防动员机制的衔接,充分发挥民兵预备役部队和国防动员专业保障队伍在应急抢险中的作用。
4.完善专家队伍建设
抓好县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建设,健全应急专家决策、咨询机制和专家管理制度,建立专家在常态和非常态下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良好机制,处突专家组人员构成科学合理,加强培训和演练。组织专家参与应急管理学术研究、分析会商、应急能力评估、应急处置、科普宣教培训和绩效考评等活动。有计划组织专家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充分发挥专家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决策建议、专业咨询、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作用。
5.积极发展志愿者队伍
推动高风险行业生产经营单位和乡村、学校、社区等基层组织单位加强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依托共青团、红十字会及其他群团组织,重点加强青年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构筑社会参与平台,建立形式多样的应急志愿者队伍。鼓励现有各类志愿者在工作范围内充实和加强应急志愿服务内容,充分发挥志愿者队伍在科普宣教、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中的作用。
6.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
培育发展灾害信息员、气象信息员、群测群防员等基层综合信息员队伍,为其配备必要的装备,给予必要经费补助,发挥其在灾害信息采集报送、预警信息传播、协调社会资源、重建社会关系、恢复社会功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推进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1.体系结构
县人民政府应急平台。继续完善县应急平台功能,实现县人民政府应急平台与市人民政府应急平台及部门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实现监测监控、信息报告、调度指挥、异地会商、现场图像采集等主要功能。按照区、市应急平台建设要求完成有关任务,提供所需的相关数据、图像和资料等。逐步探索应急平台向企业、乡镇、社区、学校和重点部位等基层应急管理单位延伸。
部门应急平台。建设完善部门应急平台,实现预测预警、信息报告、综合研判、指挥调度、异地会商等功能,向县人民政府应急平台提供所需的专业数据和实时图像信息,并与相关应急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2.建设内容
基础支撑系统。由应急指挥场所、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数据交换与共享系统、安全支撑系统和存储备份系统构成。
综合应用系统。包括综合业务管理、风险隐患预测防控、预测预警、智能辅助方案、指挥调度、应急保障、应急评估、模拟演练等应用系统。
数据库系统。包括基础信息、基础地理信息、事件信息、模型、预案、知识、案例和文档等数据。
移动应急平台。整合现有移动应急资源,按照有关技术要求和标准,根据应急指挥决策需要,建设县移动应急平台和移动信息平台,逐步探索向乡镇街道和基层单位延伸,实现与市人民政府应急平台和
其他相关应急平台的连接。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深度和广度应用。有效利用国土、规划等部门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整合、加工、处理、共享、发布各部门各类应急专题数据,为各级各类应急平台提供空间基础数据支撑和地理信息服务。
(五)加强科普宣教体系建设 1.建立完善应急管理教育体系
在各级各部门和单位举办的领导干部、管理干部培训班开设应急管理教育课程,提高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推动应急管理、人防教育、防灾减灾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开设相关课程。
2.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培训体系
制定县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方案,以各级行政学院及相关专业机构成立的应急管理培训基地为依托,建立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应急管理人员和应急队伍负责人培训、轮训机制,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应急专业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抓好应急队伍和各类志愿者队伍应急救援技能培训。加强学校师生、高危行业从业人员自救互救能力培训。开展公众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城乡社区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普及应急基础知识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广泛普及应急基础知识。深入开展“公共安全宣传周”、“全国安全生产月”、“国际减灾日”、“全国消防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和“全国药品安全用药月”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积极推动应急管理基础知识进企业、进学校、进街道、进乡村,引导、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防灾减灾工作。
4.加强应急管理合作交流
建立应急管理人员交流机制,组织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学习借鉴国内外应急管理、应急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加强周边县的多
边、双边应急管理合作,尤其是应急管理信息、科技、培训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共同提高应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六)完善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1.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
按照统筹规划、规模适度、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原则,建立县级和基层单位应急物资分级储备制度,加快推进区域性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和县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鼓励企业、社会组织进行必要的应急物资储备。实现实物储备、市场储备、生产和技术能力储备等的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物资储备目录和标准。完善应急物资紧急生产、政府采购、征用补偿、余缺调剂和高效调运机制,加强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应急物资协同保障、监测预警和信息共享能力。加强防汛抗旱、生产安全、环境保护、森林防火、反恐处突、重大动物疫病防治、重大农业生物灾害防治等物资储备和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完善重要物资政府监管、紧急生产、租用征用、调拨配送体系,抓好粮油、成品油、卫生应急药品器械等重要应急物资储备。加大已挂牌组建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应急队伍的装备储备、培训、演练经费投入。
2.加强交通运输和通信保障建设
加强公路、水路、铁路、民航等部门的联动机制。整合社会运输力量,强化交通运输应急保障。依托有关部门、单位,合理配备交通抢险应急保障装备,提高公路、水路、铁路、民航抢险应急保通能力。与交通战备动员机制相衔接,建立健全紧急情况下社会运输工具征用、补偿机制,以及应急指挥、应急队伍、应急救援、物资运输车辆紧急通行应急通道制度和运行机制,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应急运输工作。依托公众通信网络和公用通信系统,建立完善应急管理指挥通信网络,充分利用有线、无线和卫星、短波、集群通信技术,提升移动通信车等保障设备设施功能,保障突发事件现场与各级指挥机构之间通信畅通。
3.提高紧急医学救援保障能力
探索建立突发事件医疗救治储备金制度和重大药品不良事件公共赔偿金制度。逐步建立综合与专项医学救援兼顾,陆地、水上与空中医疗救援相结合的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网络。积极推进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反应快捷、指挥统一、处置高效”的院前急救体系。着力打造2小时紧急医学救援圈,依托市、县级医疗机构,建设区域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实现重大突发事件有效医疗救援力量2小时全覆盖。加强高速公路沿线各出口医疗机构医疗救援能力建设。在高速公路各出口就近指定相关医疗机构承担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救援任务,成立救援队伍,配备相应的救援设备,逐步开展医务人员院前急救培训,提高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医疗救援能力。
4.提高突发事件保险保障能力
发挥保险公司自身优势,督促引导投保单位和个人做好重大灾害事故防灾防损工作。在出现紧急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时,相关承保公司启动应急理赔机制,提高理赔速度。
5.健全社会动员机制
充分发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作用,建立健全有效的社会动员体制机制,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应急格局。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与国防动员机制的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平战结合、优势互补、协调联动、资源共享的突发事件应对体系。
6.推进应急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城乡建筑特别是学校、医院、体育场等公共设施的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农村民居抗灾能力;加强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桥梁隧道、生命线工程和重大工业设施等重要基础设施和保护目标的脆弱性评估、隐患排查治理及分级分类管理,制定并实施保护计划;根据区域灾害风险特点,利用公园、学校、人防工程、体育场馆、广场、绿地等公共场所,统筹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设置明显标志,并配备必要的救生避险设施,按照上级要求建成避难场所;加快中小河流
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实施山洪地质灾害高风险区防灾避险和重点治理工程。加强城镇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增加城市雨洪蓄泄空间。
(七)提升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1.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县级、乡镇要建立完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确定相关责任人员。村(居)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将应急管理作为自治管理的重要内容,落实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人。基层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在属地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2.完善基层应急预案体系
所有乡镇、村(居)委和各类企事业单位要根据应急管理工作要求编制应急预案,基层应急预案要符合实际,职责清晰,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加强基层应急预案编制、衔接、备案、修订等管理工作。乡镇、基层组织和单位要针对本区域、本单位常发突发事件,组织开展应急预案演练。
3.加强基层综合应急队伍建设
乡镇要组织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物业保安、企事业单位应急队伍和志愿者等,建立基层应急队伍;村(居)委会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可根据有关要求和实际情况,做好应急队伍组建工作。要充分发挥卫生、住建、国土、农业、林业、海事、渔业等基层管理工作人员,以及有相关救援经验人员的作用。
4.加快基层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村镇规划,合理避让隐患区域;加强抗御本地区常发突发事件的基础设备、设施及避难场所建设,提高乡村自身防灾抗灾能力;加强公用卫生设备设施建设,防止农村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加强城市社区的消防、避难场所、医疗卫生等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按要求配备应急器材。做好学校教室、宿舍、集体活动场所等建筑、设施的安全加固工作,加强学生食堂、宿舍、厕
所等卫生设备设施和校内交通安全标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校园安全监控系统。
(八)加强恢复重建能力建设 1.健全灾情评估体系
建立各类突发事件灾情评估体系,进一步规范评估程序、内容和方法,建立调查评估信息通报制度,健全调查评估机制。建设灾情评估数据库,对各类突发事件受灾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
2.提高恢复重建能力
完善灾后基本生活保障、心理救助服务和志愿者服务制度,为灾民提供基本生活救助和人文关怀,稳定公众情绪,维护灾区社会治安,对供电、供水、供气、交通和通信枢纽等生命线工程进行快速抢修,对现场污染物及时清理和无害化处理,严防次生及衍生灾害发生。加强基层社区医疗救护、康复保健、心理援助、卫生防疫、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公众服务能力建设,及时救治并协助受害者康复和保护公众健康。制定灾害恢复重建规划,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完善对事后恢复重建的救助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监督有力、运转高效的恢复重建机制。
(九)推进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1.开展应急理论研究
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合作,积极开展应急管理理论研究,在突发事件发生机理研究、重特大事故和危险源监测、预警、防治、应急救援、事故分析处理、安全监管等方面组织开展科技攻关。
2.加强关键技术研发
建立应急产业创新机制,鼓励应急产业科技创新,加强应急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究。重点开展气象、地震、火灾、矿山事故、危险化学品泄漏、放射性物质泄漏、交通运输事故、特种设备事故、群体性中毒、重大疫病病情、生物安全及社会安全等领域的重大应急技术、装备和防护产品研发,完善应急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应急产
业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机构保障
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行政领导负责制,完善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工作机构,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根据规划明确应急体系建设任务的要求,制定应急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层层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进一步理顺应急管理体制,完善监督检查与沟通协调机制,落实相关责任,保证规划实施效果。
(二)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和补偿机制
加快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应急资金保障机制和补偿机制。建立应急管理经费和应急体系建设资金保障机制,县人民政府在编制财政预算时,将应急管理日常经费和应急体系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制定应急管理经费和应急体系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社会资源依法征用与补偿机制,鼓励金融业、其他企业及社会力量对应急管理工作给予支持,开辟多元化筹资渠道。
(三)充分发挥全社会参与应急管理的积极作用
充分发挥保险机制的事前防灾防损和事后经济补偿作用,推动发展高危行业、环境污染等责任保险。通过建立落实有利于应急产业发展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推进应急产业发展。建立健全鼓励应急新技术、新装备研发等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建立应急管理公益性基金的思路,鼓励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开展捐赠。
(四)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政策法规保障
依照法律法规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按照制度规范应急管理工作,制定政策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政策激励机制,建立起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应急体系建设的良好政策环境。形成政府、企业及全社会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通过争取重点项目立项,建立应急管理基金、救
援有偿服务、救援设备器材租赁等制度,研究制定并协调出台应急管理和救援相关财政政策,鼓励行业和社会投资等方式,解决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和运行经费问题。
(五)建立规划监督评估机制
制定规划实施总体方案和具体方案,各单位、各部门要及时跟踪本行业“十二五”期间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情况,适时对规划落实情况进行评估、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找准规划落实偏差,提出对策建议,合理修订规划。建立健全规划监督机制,明确规划实施各方面的责任。由各级应急管理办事机构牵头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对规划落实情况进行督查,确保规划建设任务和目标全面实现。
第三篇:食药监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情况报告
市政府:
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全市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情况调查的通知》(攀办函〔2012〕45号)要求,现将我局开展餐饮服务、保健食品、化妆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截至xx年底,我局进一步完善了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原则、程序、方法及保障措施。在应对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方面,陆续制定出台了《攀枝花市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攀枝花市餐饮服务环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攀枝花市保健食品化妆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特殊药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药械群体不良事件应急预案》,《攀枝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等一系列保障制度,力求从制度上落实监管责任,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二、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紧紧围绕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这一根本目标,严格遵循“政府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应急工作方针,扎实做好事故应对基础工作,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人员和措施保障。妥善处置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了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对群众身体健康造成的损害,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保障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完善应急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一是完善组织领导体系。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食品药品安全应急领导小组,并设立了一名应急工作联络员;二是健全队伍和配备必要设备。建立了由15人组成的应急处置小分队,明确了应急车辆,配备了必要的通讯工具,进行了内部演练活动。三是加强应急网络建设。在市局网站上建设了“应急管理”窗口,公布了应急管理办公室联系方式和日常管理工作职能,与各县(区)和重点企业建立了通畅的网络信息体系,要求各县(区)局按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各项安全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理办法,明确职责分工。
(二)完善应急预案机制体系建设。根据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实际,进一步完善了相关预案。进一步修订了《攀枝花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攀枝花市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不断健全覆盖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的食品药品安全应急预案体系,督促各县(区)局做好区域应急管理工作,实行日常管理与动态管理相结合,不断提高预案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三)完善应急制度和长效机制建设。近年来,我们在建立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上进行了有效探索,努力加强涵盖应急管理在内的长效机制建设。将风险管理体制建设列入全年工作重点和重点考核项目,组织专门班子,对风险隐患排查、评估、预警、处置等各环节的工作进行了探讨,基本理清了路子,形成了一套可行的管理制度。作为突破口,我们重点加强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建设,建立了市、县(区)、乡三级监测网络工作例会制度、病例报告质量督查和认定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督促医疗机构实施药师进临床制度,通过以上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进一步加强了对各级监测站点的调度和现场督导,实现“五个及时”:及时收集整理各类药品不良反应病例,及时总结、分析、评估全市药品安全风险状况,及时发布药品不良反应预警信息,及时上报、反馈省、国家局,及时将不良反应大的药品清除出市场。
(四)进一步做好事故救援准备。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专家咨询小组,召开重点医疗机构座谈会,提高医疗机构对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医疗抢救的责任意识,确保一旦发生事故,能够及时组织协调现场救援,控制险情,减少损失。
(五)认真排查整治安全风险隐患。一是健全监测网络体系。建立假劣药品信息报告系统,一旦发现假劣药品,立即在全市范围内迅速实施控制;建立了一支食品药品安全群众协管员队伍。二是加强专项整治,扎实开展了农村食品、学校食堂、食品添加剂、“地沟油”专项治理、含罗丹明b火锅底料、重大节日等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集中整治和化妆品原料、痘痘美肤精华液681化妆品、化妆品违规标识等监督检查,经过整治,有力地规范了全市食品、保化品市场;全面开展和加强了基本药物、含麻黄碱复方制剂、疫苗、中药材中药饮片专项检查、打击制售假劣药品等重点工作。总体来看,突发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监测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和预测预警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
(六)注重科普宣传,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一是加大了食品安全宣传的力度,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及时、统一和公开发布,消除了公众疑虑,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在全市开展了“人人关心食品安全,家家享受健康生活”为主题的食品安全宣传活动;向全市统一发布了《关于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严格规范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使用的公告》;二是加大药品安全宣传力度,组织编印了《合理用药关爱生命 安全饮食健康生活》资料,在两会期间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发放;牵头开展了饮食用药安全科普宣传攀枝花启动仪式大型活动,编印发放了《饮食用药安全手册》;紧紧抓住“3·15”、“ 6·26”、“ 12.4”法制宣传日等活动契机,加大药品、医疗器械、食品管理法规的宣传教育,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七)积极介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工作。米易县普威镇发生家庭聚餐引发的群体性公共卫生事件后,我局在第一时间立即指派相关人员赶赴事发现场,对事故发生原因及前期处置进行了解,并协助指导米易食品药品监管局处置善后工作;同时,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农村家宴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强化对农村自办宴席和学校食堂等集体用餐的指导,不断完善工作措施,有效防控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八)做好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工作。一是建立健全了攀枝花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应急管理工作值班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应急值班、值守工作。设立了应急管理值班室和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设立了重大节假日或重大活动期间的流动值班制度,提前排好值班表,每逢重要节日来临,局领导带队、各处室负责人参加,轮流倒换,值班人员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并时刻加强对各县(区)局和重点企业的监督和调度,确保节日的食品药品安全。二是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工作信息报告制度。节日值班和应急值班人员全权负责对突发事件或突发事故的信息采集、报送和应急处置工作,确保在突发事件发后的规定时间内上报到市应急办。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是食品药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演练需要多部门衔接、协同配合,需要政府牵头,统一协调,统一指挥,统一组织,逐步形成相互衔接、完整配套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预案的演练,保障预案演练经费。二是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公众食品药品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仍待提高,突发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信息发布机制建设相对滞后。
为进一步提高防范应对食品药品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最大限度减少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特提出以下工作建议:
一是健全食品药品应急管理机构,成立应急办公室,配备专职应急办主任。重点开展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和药械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应急知识培训等活动,进一步强化企业和监管部门的应急能力。
二是强化风险防控。在各大医疗机构、药品零售企业、部分农村、社区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装触摸屏,为群众提供食品、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等信息查询服务,并公布举报电话,方便群众投诉举报。同时,在药品批发环节和特殊药品管理环节安装电子实时监控系统,实时掌握企业进销存情况。谋划全面启动对餐饮业、药械、保健食品、化妆品终端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开展预警预测和信息发布,提高事故防范水平,努力把风险控制在源头。
三是认真做好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应急管理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宣传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和政策措施,宣传应急预案和应急知识,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提高公众应急综合素质。
第四篇: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沈仕成
近年以来,南江县以预案编制为基础,以应急演练为抓手,强化组织协调,综合统筹规划,突出实战效果,不断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不断增强,最大程度地减少了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危害。
一、落实责任,预案建设强力推进
落实工作责任、严格问责是抓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关键。一是工作责任落实。县委、县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应急管理工作的决定》、《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应急管理工作实行“一岗双责”的通知》等文件,将辖区行政首长责任、行业部门主管责任、挂联单位监管责任、业主单位主体责任等预案体系工作责任一一明确。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预案体系建设工作,一名县级领导具体负责应急预案编制及演练的组织协调,各乡镇、县级各部门实行了“一把手亲自安排组织、副职领导各负其责”和学校、医院、企业、社区等基层单位落实了“一把手抓、抓一把手”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工作责任。二是工作任务落实。每年年初,县委、县政府均要印发《关于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的通知》文件,把需制定、修订的应急预案和演练任务下达给县级各部门及各乡镇,将责任单位、完成时间予以明确,由县应急办和县行政效能督查局加强督查督办。三是目标考核落实。县委、县政府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县级各部门、各乡镇综合目标考核,其中预案的制定、修订和演练是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具体考核上,由县应急办加强平时的督查和考核,实行“递进累加扣分”,凡是第一次出现应急工作过失按规定扣分,第二次加倍扣分,年终由县目标办和应急办进行评分,考核结果报县委、县政府,实行奖惩。
二、精心安排,应急预案编制科学 编制一套科学、实用的应急预案,是做好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基础。一是突出规范性。县应急办先后印发了《关于制定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关于切实抓好应急预案制定和修订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和演练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明确了各类应急预案的格式、结构和特点,规定了应急预案制定、修订的具体要求。同时对县总体应急预案、县专项应急预案组织专家评审团或相关单位评估,送县应急办把关,经县委常委会或县政府常务会讨论通过后,印发执行;部门应急预案、单项活动应急预案、基层单位应急预案经组织专家(业务人员)评审组评估,由乡镇党委、乡镇人民政府或县级有关部门审定后,印发实施。二是突出全面性。按照到2010年在全县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相互衔接”的应急预案体系目标,根据各地、各部门实际,县委、县政府要求所有县级部门、乡镇、工矿企业、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大型宾馆、林场、旅游景区、水库、学校、医院、地质灾害隐患点、农贸市场、娱乐场所均要制定应急预案。到目前为止,全县编制总体应急预案1个、专项应急预案52个、部门应急预案95个、基层应急预案2486个,其中今年以来,有针对性的制定了防范冰冻雪灾、甲型H1N1流感防治等应急预案15个。三是突出实效性。各地、各部门对应急预案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形势变化、科技进步、人员变动等新情况适时进行了修订完善,让应急预案更具合法性、合理性、科学性、时效性、针对性,使其真正成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纲领性文件”。去年以来,全县共修订完善各类应急预案1865个。
三、科学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扎实
应急演练是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保障。一是注重应急演练准备。县应急办印发预案演练具体要求文件,各演练预案责任单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演练方案,报县应急办把关后,经县政府领导审定后实施。每年县财政预算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应急演练补助,各演练责任单位安排一定专用资金用于应急演练经费;相关单位购置必备的应急设施、设备和物资。参演前,由演练指挥长组织召开参演单位协调会,由演练责任单位对参演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二是注重应急演练实效。按照“平战结合(平时和临战)、城乡结合、干群结合”的思路,对所有编制的应急预案全部进行演练,尤其对防洪度汛、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城乡消防、传染疾病、矿山救护、环境污染等常发的突发公共事件每年举行一至二次演练;预案演练杜绝形式主义,场地的选择、项目的选择、对象的选择均采取现场实际操作的方式,模拟突发公共事件的场景,突出实战特点,让演练者入脑入心,让参与者受到震撼。三是注重干部群众参与。演练时广泛发动公众参与,大型应急演练均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长,分管领导担任副指挥长。去年以来,全县各乡镇、县级有关部门开展病虫害防治、地震防范、防洪度汛、森林防火、矿山救护等综合应急演练35场次、单项应急演练326场次,组织各级干部参加演练18000多人次,发动群众参与应急演练8.6万多人次,特别是今年以来,加强了全方位应急预案演练,先后投入82万元,出动各类车辆1600余辆次,调动公安、消防、人武部、国土、安监、卫生、交通、水利等单位专业人员3000人次,调用各类设施设备4150台次,发动群众参与5.2万多人次,组织开展了甲型H1N1流感防治、矿山救护、森林防火、防洪度汛、消防安全、地质灾害避让和公共交通突发事件等应急演练,进一步检验了预案,磨合了机制,锻炼了队伍,教育了群众,提高了干部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
四、强化宣传,应急预案公众熟悉
熟悉公众应急预案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前提。一是宣传形式多样。各地、各部门采取广播、电视、板报、网络、宣传车、讲座、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各类应急预案内容。仅今年在“防灾减灾日”、“安全宣传月”等宣传活动中,就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咨询活动51场次,专项培训42场次,举办各类讲座16场次,出动宣传车226车次,发放宣传材料70余万份,张贴宣传标语1000多幅,开办宣传栏100余期。二是宣传对象广泛。在农村、社区、企业、学校、机关、家庭深入持久的宣传应急预案,使广大农民、工人、学生、干部等社会公众了解、掌握应急预案的内容和处置程序,截止目前,对全县所有中小学学生和成年人进行了应急预案宣传。三是宣传效果良好。通过宣传,社会公众的应急减灾意识普遍增强,中小学生和成年人80%熟悉所涉及的相关应急预案,掌握了应对突发事件的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应急防护知识,提升了广大干群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发挥作用,应急处置有效开展
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初衷和目的是充分发挥其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的“导航”作用,确保处置有力、有效开展,避免或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是确保了快速反应。县委、县政府接到突发事件信息后,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指挥部,召开专题会议,专门安排部署,明确应急防灾工作重点和工作任务,及时通知相关应急救援队伍赶赴事发现场,投入应急抢险救援战斗。去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10分钟内,迅速启动《县地震应急预案》等预案35个,一小时内,参与的有关部门和各类应急队伍投入抢险救援工作中。二是确保了处置有序。按照应急预案的设定,突发事件处置由指挥长统一指挥,指挥部下设多个小组,将参加应急抢险救援队伍编入各小组,实行分工合作、各负其责,保证了应急处置临危不乱、有序进行。今年“2.13”较大交通事故发生后,由县委副书记、县长刘凯任指挥部指挥长,下设现场处置、伤员抢救、善后处理、事故调查、维护稳定、舆论引导共6个小组,将参与的矿山救护队、民兵应急分队、医疗救援队等应急抢险救援队伍152人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能编入各小组,具体负责应急处置工作。三是确保了资源整合。处置突发事件常常需要多个部门、多行业人员参与和投入多种设施、设备、物资及一定数额的应急抢险救援资金,因此,将分散的应急力量、应急设施设备等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去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按照启动的地震应急预案内容,庚即调动108个部门、7.4万人员实行应急联动、参与应急抢险救援;迅速调拨财政应急处置资金850万元;从交通、水利、建设、卫生、民政等18个县级部门、26家企业及时调配抢险救援设施设备15200台(套、件)和价值650万元的大米、棉被、帐篷、彩条布、方便面等物资,保证了全县应急处置工作所需。
作者单位:湖南省南江县政府应急办主任
第五篇:旅游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旅游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为能及时、妥善、有效地处置旅游团队在旅游过程中可能遭遇的突发事件,防止损害后后果扩大,特制定本《旅游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
一、一级突发事件
一级突发事件:指由于不可抗力导致航班延误、取消,机场、公路、景点关闭,团队受阻、滞留,行程延误、变更,游客集体拒绝登机或单方中止行程,不接受旅行社或有关方面善意安排并采取极端行为等突发性事件。
处理办法:
(一)本地事件:事发第一时间,导游或领队应及时向业务部门报告,业务部门得知消息后,应立即向所在经营单位分管领导报告,分管领导应及时作出明确的处理意见,并赶赴现场协调处理。必要时,可请求省市旅游局派员协助处理。
(二)省内事件:突发事件在省内州、市发生的,分管领导应视情况紧急程度,亲自或指派负责人前往事发地协调处理。必要时,可请求省市旅游局与事发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联络,参与处理。
(三)省外事件:事件发生在国内其他省(市、区)时,一般情况下,分管领导应亲自与对方地接社(或全陪)协调,请求协助处理和取证,特殊情况,报经公司同意后,派人前往事发地协调处理。必要时,可通过省旅游局与事发地旅游局联络,请求协助。
(四)国外事件:事件发生在国外或港、澳、台地区,分管领导处理时,原则上应指令业务部门与境外地接社协调,通过领队督促地接社按我公司要求妥善处理。必要时,应请示旅游、公安、外事等政府主管部门,通过涉外渠道进行处理。黄金周期间,应向各假日办报告请示。发生一级突发事件时,领队、导游、组团社、地接社都有取证责任。
二、二级突发事件
二级突发事件:指由于旅行社或第三方的过失或疏忽,导致游客人身伤害、贵重物品(证件)损毁、被盗,出入境被拒,团队行程严重受阻,或旅游目的地突发重大疫情、恐怖事件,集体食物中毒、团队(游客)被强行留滞或团员失踪、弃置滞留不归、意外死亡等突发性事件。
处理办法:
发生上述突发事件时,分管领导接报后,应在第一时间摸清事件真实情况,立即报告公司周新民总经理,由周新民总经理召集负责人、当事部门及相关人员,研究处置方案,必要时请示省市旅游局。发生二级突发事件时,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向责任险或意外险承保保险公司及时报险,协调处理。
三、三级突发事件
三级突发事件:指由于自然灾害或重大交通事故,犯罪行为等导致游客多人伤亡(财产重大损失或集体境外滞留、失踪)等突发事件。
处理办法:
分管领导接报后,应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详情,并立即报告周新民总经理,由周新民总经理召集相关负责人,组成事件处理领导小组,研究方案,分头实施。
发生三级突发事件,应按程序及时向行政主管部门、保险公司、交通管理部门、公安边防、外事部门、国家旅游局和康辉总社领导报告请示。
注:所谓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本预案自2012年8月1日执行。执行中有什么问题,请及时报告公司旅游管理总部。处理事故及投诉的程序仍安国家旅游局及公司原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