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工作 农村行政管理(专科)专业毕业论文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工作 农村行政管理(专科)专业毕业论文 关于铜山区三堡镇徐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的调查报告 学号姓名 巩固 学号 1232004408444 入学时间
2012
年
春
季
指导教师
职称
试点学校 徐州市广播电视大学铜山分校
目录
一、调查的目的„„„„„„„„„„„„„„„„„„„„„„„„„„„1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1
(一)调查时间„„„„„„„„„„„„„„„„„„„„„„„„„„„2
(二)调查地点„„„„„„„„„„„„„„„„„„„„„„„„„„„2
(三)调查方式„„„„„„„„„„„„„„„„„„„„„„„„„„„2
三、铜山区三堡镇徐村农村劳动力培训现状„„„„„„„„„„„„„„„2
(一)铜山区三堡镇徐村概况„„„„„„„„„„„„„„„„„„„„„2
(二)铜山区三堡镇徐村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现状„„„„„„„„„„„„„2
四、铜山区三堡镇徐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分析„„„„„„„„3
(一)政府对创业培训的重要性的认识有放松„„„„„„„„„„„„„„3
(二)村民普通文化水平低,对培训和就业产生影响„„„„„„„„„„„4
(三)培训内容老,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4
(四)农民对转移培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4
五、加强铜山区三堡镇徐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对策„„„„„„„„„„4
(一)村要明确转移培训的思想基础„„„„„„„„„„„„„„„„„„5
(二)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水平„„„„„„„„„„„„„„„„„„5
(三)科学设置和丰富培训内容„„„„„„„„„„„„„„„„„„„„5
(四)树立典型,引导农民正确看待培训„„„„„„„„„„„„„„„„6 参考文献„„„„„„„„„„„„„„„„„„„„„„„„„„„„„„6
关于铜山区三堡镇徐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的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约60%,农村人口基数大,且整体素质偏低是其现实状况。要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民。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升,关键在于为农民提供增收创收的途径和平台,这就需要国家和地方通过一系列措施,鼓励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而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关键就是要重视其中“人”的因素,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使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本文分析了铜山区三堡镇徐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相信经过努力,铜山区三堡镇徐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一定能够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培训 对策
一、调查的目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目前农村的农民越来越少,随着农村变成社区,尽管仍有相当多的以地为生的农民,但是农民失地问题越来越突出,这部分人土地随之越来越少,他们面临着转移就业的现状。然而,农民的转移培训情况,对农民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冷落,也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就业。本人在铜山区三堡镇徐村进行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调查。本次调查以走访调查的形式进行,走访了50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还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通过调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对策。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1
(一)调查时间 2013年11月5日至12月5日
(二)调查地点 铜山区三堡镇徐村
(三)调查方式 实地调查
三、铜山区三堡镇徐村农村劳动力培训现状
(一)铜山区三堡镇徐村概况 徐村位于徐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第五工业园区内,辖3个自然村,3700余人,耕地4700亩。村党委辖5个党总支,党员142名。近年来,徐村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全体村民依靠党的惠民富民政策,依托本地种植食用菌的传统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高效农业,深度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四有一责”建设,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创业,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先后荣获中国金针菇之乡、全国食用菌种植百强村、全国食用菌产品流通示范基地、江苏省生态建设示范村、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江苏省一村一品示范村,徐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生态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科技推动,打造活力徐村。近几年来,为破解食用菌这一传统种植的技术难题,村两委先后与上海农科院等单位建立技术合作关系,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建立食用菌研发中心。引进总投资3.6亿元的江苏康盛现代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项目,食用菌产业的标准化生产水平、市场竞争力和农民收益显著提高。产业带动,打造实力徐村。按照产业化经营的理念,投资6000万元建设村集体经济实体徐州康华食用菌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实现年产值2 亿元,利润200万元;成立徐州众联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并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一体化经营模式,有效地提高菇农收益。全村拥有菇棚4000余栋,年累计投料量1亿袋以上。2012年,村集体资产积累超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5万元,位居全市前列。
(二)铜山区三堡镇徐村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现状
1、加强培训组织管理 在铜山区三堡镇徐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由徐村专门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 2
移培训领导小组,吸收村副职为小组成员,负责对全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管理工作。目前在铜山区三堡镇徐村很多农民身价实现了转变,已有过去的“农业户口”转变为“非农业户口”,因此,在培训的管理上,这两年全村工作力度有所弱化和降低。
2、建立培训机构 在定点培训机构的建立过程中,铜山区三堡镇徐村出台了统一的标准和程序,在依托上级劳动保障部门的基础上,通过招投标方式,在社会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中确定定点培训机构。
3、丰富培训内容 在建立和完善系统的管理机制后,铜山区三堡镇徐村委将根据全村发展特点,利用上级的职教育资源,以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为诉求点,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内容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铜山区三堡镇徐村在培训方面主要面向对象是45周岁以下的全村劳动力将培训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11月份至次年3月份,培训学员需到上级社会保障服务部分领取《就业指导手册》,之后,然后参加全村的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有建筑业,服务业,焊接技术、机电一体化、电工、钳工、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技术、车工、轮机工程技术,园林技术等。培训基地的集中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员,真正做到了“一技在手,出穿不愁”。目前,铜山区三堡镇徐村平均每年培训500多名学员,而且培训效果逐年提高。
四、铜山区三堡镇徐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政府对创业培训的重要性的认识有放松 铜山区三堡镇徐村近两年所开展的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要形式是就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技能培训以及农村后备劳动力战略培训等,很少有全村劳动力创业培训。在调查时,铜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负责人指出:“即便在政府大力推动农民工就业的情况下,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政府事实上不可能提供如此多的岗位。”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作为徐村村委不能直接提供就业岗位,但是可能间接提供。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徐村对劳动力转移培训重要性认识有所放松。
(二)村民普通文化水平低,对培训和就业产生影响 3
调查的村50人中,初中文化程度的40人,仅有10人是高中文化程序。他们初中或高中毕业后,就没有在进行学习或学习一些技术。一方面是由于家庭穷的原因,另一方面是迫于没有部门,不知道去哪学,学什么?于是造成了整天无所事事。同时,由于这些人大多处于一个互联时代,40人中有30人喜欢上网,他们整天泡在网吧里。因此,可以看出,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普遍存在文化水平较低的问题。当需要就业时,或有企业单位招工时,因他们没有技术或学历较低而被拒之门外,实现不了就业。
(三)培训内容老,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
随着市场经济多元化的发展,特别是铜山区三堡镇徐村这两年突飞猛进的发展,劳动力市场所需的农民技术工人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针对市场需求开展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内容的门类也门类繁多起来,但是受政府投入力度的限制,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行程岗位工种齐全,专业门类繁多的局面尚需时日。大多数的培训机构在接到培训“订单”后被动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单一。而自身缺乏分析市场,填补市场空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培训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市场的发展。即使通过订单培训的方式为企业输送技术人才,也因为缺乏与市场相适应的相关培训而产生技术单一,适应性较差的尴尬境地。另外,2012年12月徐村在接受培训的200名农民种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受训者都希望接受到实地,实物指导的培训方式。特别是对于电气焊,数控机床,汽车维修与驾驶,计算机等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培训,受培训资金限制,培训资金不能及时足额拨付到位等原因,针对培训所需的现场操作设备和专业的师资力量也比较匾乏,限制了职业技能培训在实践应用层面的现场模拟指导以及在理论上的深层次挖掘。而陷入照本宣科,填鸭式培训的圈子。
(四)农民对转移培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从铜山区三堡镇徐村目前情况看,尽管全村农民对培训的需要很迫切,但是也有很大的盲目性,他们看到别人都纷纷通过不同方式进行培训后,实现了就业,认为自己如果不参加学习,就跟不上形势,就落后于别人,甚至在在村里就抬不起头来,于是产生了“盲目跟从”心理。尤其是“别人增加培训,我也要参加;别人到学校,我也去”的现象,在一部分农民中还普遍存在。
五、加强铜山区三堡镇徐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对策 4
(一)村要明确转移培训的思想基础 随着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特别是近几年,铜山区三堡镇徐村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对高素质人力资源需求也越来越大。在这种形势下,农村转移就业人口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问题日渐突出,政府应充分认识到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紧迫性。经济的飞速发展迫切的需要大量的富裕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入第二三产业,对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就是对产业工人的培训,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是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因此,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和其他的农民教育事业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些就是转移培训的思想基础,徐村要清楚的农村劳动力在经济发展道路上的推助力作用,有了明确的思想指引,政响才能更加有的放矢的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二)让农村剩余劳动力继续接受培训教育,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文化水平首先通过让农村剩余劳动力接收教育,让农村剩余劳动力认识到没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就难就业,没有文化知识就就不了业,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学习重要性认识。另外,议铜山区三堡镇徐村应该出资,举办一些公益性的学习活动,让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继续学习。
(三)科学设置和丰富培训内容 首先,建议铜山区三堡镇徐村,应该作一次调查,围绕培训内容,征求农民群众的意见。其次,根据当前全村经济发展的情况,特别一些企业用工情况,同时,还要放眼铜山区三堡镇徐村,了解企业用工情况,从而制定丰富的培训内容。第三,丰富培训方式。比如,可以采取“培训基地+加工点”模式,实行就近转移;“培训基地+创业”模式。以培养及提高农民专业技能和创业观念为主要目标,开展创业培训,提供创业咨询,提高创业能力,鼓励农民学会技术后自主创业;“培训基地+农户”模式。针对铜山区三堡镇徐村位和经济特色,因地制宜开设餐饮、服务等培训班;“培训基地+企业”模式,组织培训基地主动和就业中介及各用人单位、企业联系,开展校企合作培训,对企业职工进行技能提升培训,实现有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徐村应完善培训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必要时,应对负责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的单位适当倾斜,增强其 5
工作主动性。三是丰富培训形式,可以采取短期进修、请专家教授讲课、业务技能比赛、外出考察等形式,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培训实效。
(四)树立典型,引导农民正确看待培训 针对当前铜山区三堡镇徐村大多数是青年人的现状,在培训中首先需要帮助农村的青年们转变陈旧思想观念,畅想美好未来。生活在生活在农村的青年们阅历较浅,涉世不深,思想比较开化,受传统思想的束缚相对较小,更容易接受新的事物,但对于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所以经过引导他们更容易形成新的思想观念。徐村在进行培训工作的同时,应注意收集对于成功实现转移的青年人的案例,树立典型,用事实说话,以案例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转移培训的成果,引导群众形成成熟的从业思想。继续发扬下乡说教,宣传教育的方式,深入到村户之中,通过一批劳动力转移培训先行者的亲身经历和经验,向群众讲述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让农民能主动接受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稳定有重要的意义,当前铜山区三堡镇徐村应该加大对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力度,采取多种措施,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只有这样,农村劳动力能才顺利实现转移,才能构建和谐稳定的铜山区三堡镇徐村。
参考文献: [1] 刘平青,姜长云 《我国农民工培训需求调查与思考》 《上海经济研究》 2011年第9期 [2] 常婕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政府职能分析》 《经济论坛》 2012年第7期 [3] 熊思远,王文兵
《云南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第11期 [4] 赵耀辉《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以四川省为基础的研究》《经济研究》 2013年第2期 6
第二篇:云南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农村行政管理专业集中...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农村行政管理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大纲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由教育部组织、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实施的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远程高等教育。所设农村行政管理专业为农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从事农村基层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有效地保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教学质量,培养农村第一线“留得住、用得上”的管理人才,落实教学计划,实现培养目标,保证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教学大纲。
管理类农村行政管理专业集中实践环节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和毕业作业两部分。
一、社会调查
(一)社会调查的目的社会调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使学生进一步获得从事管理工作、生产技术工作等的初步训练,对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适应性,提高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通过调查了解当前管理或生产状况,使学生得到社会调查方法的训练,增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改进生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完成调查报告(即毕业作业),为今后工作打下基础。
(二)社会调查的要求
1.选题:要求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确定调查题目、调查提纲和调查内容。选题应符合本专业计划要求,要结合自己的工作,研究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等。题目不宜过大。
2.选点:调查地点一般可选学生所在乡镇,应就近安排。调查应取得当地领导的支持。应事先将调查提纲提交对方。
3.调查方法:社会调查可采取行政机关实习、实地综合考察、访谈、问卷等形式。要求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会设计问卷,能组织座谈会。
4.查阅文献资料和整理分析:了解国内有关主要期刊文献,掌握查询方法。应基本掌握资料的整理和综合分析方法。
5.社会调查的成绩考核以学生提供的社会调查报告为依据。参加社会调查的学生应独立完成调查报告,完整的调查报告包括:社会调查题目、参加时间、地点、方式、内容、过程、发现的问题、结论、效果和体会等。
6.撰写报告:调查报告由学生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要求学会撰写调查报告。报告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调查报告一般应包括所调查内容的意义、背景(问题的提出)、文献资料、现状等,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也可以是体会或建议)。
(三)社会调查的时间安排
社会调查安排8周,计8学分。可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安排,将所学理论知识、技能综合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四)社会调查的组织实施
1.各教学点应十分重视社会调查的组织,成立社会调查领导组。根据学生和社会调查开展情况,将学生分成社会调查小组,并确定组长。指导教师指导各组学生制定社会调查计划;
2.社会调查组织情况(包括调查计划、调查单位、指导教师、调查小组成员名单等)均报送上(省)级电大备案;
3.指导教师应根据教学实践工作的具体要求和安排,确定选题,对学生实践全过程进行指导,解决实践中的有关问题;指导学生制订反映社会调查成果的文字材料写作计划,检查写作提纲,审阅学生写作初稿,提出具体修改意见,指导学生进行文献检索,推荐参考书目和资料并指导阅读。
4.对社会调查指导教师的要求:应具有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丰富的专业知识,熟悉电大工作情况;应具有行政管理专业或相近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3年以上相应专业教学经历或实际工作经历。每一指导教师同时指导的学生不超过8人。
5.指导教师以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活动的情况、效果、撰写文字材料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水平,在社会调查过程中的表现以及调查单位的反馈意见等作为初评成绩的依据。
6.社会调查成绩由县级电大指导教师给出初评成绩,由省级电大验收,中央电大抽查、终审。
7.社会调查的实施细则由各地电大根据本大纲负责组织制定并实施。
二、毕业作业
毕业作业即调查报告。旨在检验学生所学知识和理论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毕业作业,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素养,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素质。
1.要求学员独立完成;
2.毕业作业安排5周,计5学分;
3.毕业作业的篇幅应不少于4000字;
4.定稿的毕业作业一律用统一的毕业作业专用稿纸誉写或打印,用统一的封面装订。
5.指导教师对毕业作业的评定:
(1)指导教师对毕业作业的评语内容,毕业作业工作量(学时数、字数等)的情况;毕业作业质量(文字、内容、结构、形式等)情况及其实用价值;学员独立完成毕业作业的情况;学员发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员完成毕业作业的表现(科学的态度、刻苦的精神等)。
(2)成绩评定标准 作业成绩评定采用四级记分制,分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等。
具体要求如下:
优:独立完成作业;有所在单位、地区的特色,问题有针对性和实际应用性、创造性;原始资料齐全,能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加工整理;分析问题正确、全面,具有一定的深度,对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或已经实施、实现;中心突出,论据充分,数据可靠,层次分明,逻辑清楚,文字结构严谨。
良:原始资料基本齐全,能较好地进行加工整理;分析问题正确、全面,对生产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中心突出,论据较充分,数据基本可靠,层次比较分明,文句通顺。
及格:有一定的原始资料,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整理;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论据,主要数据基本可靠,文字尚通顺。
不及格:原始资料残缺不全,加工整理差;问题分析有严重错误,层次混淆不清;基本内容属抄袭他人作品。
三、毕业作业参考题目
1.改进工作方法,扩大税收的建议
2.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发展××的报告
3.关于改进××农民技术(农村党员干部)培训的报告
4.××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5.推进××农村税费制度创新调查
6.推进××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创新调查
第三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
学生:陈文锋
专 业:行政管理 年 级:2010级春
班 级:2010行政管理专科班 学 号:1142001407634
指导教师:
工作单位:竹山县安监局
目
录
内容摘要······················································2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4
二、建设新农村的重大意义······································5
三、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6
(一)投入严重不足··········································6
(二)人才流失严重··········································7
(三)农民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7
(四)人口增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7
四、我国农村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的原因························7
(一)体制上的原因···········································8
(二)改革的负面影响·········································8
(三)基层党组织领导不力,作用发挥不够·························8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9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9
(二)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保护农民权益,增加农民收入·········9
(三)改革农村人才机制,充分发挥农村现有人才资源的作用·········9
六、科学规划保证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9
内 容 摘 要
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报告中,温总理再次强调了这项任务。那么,怎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呢?笔者认为,一是找问题——找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二是查“病因”——为何存在这些问题;最后才是“开药方”——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建设新农村的具体规划。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地涌现出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发展模式,梳理,研究和思考这些模式的发展,必须对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有益的借鉴。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
当前,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以及农业经营体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结构调整的内涵和农业的增长方式也在相应改变,“三农”问题的解决面临新的形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地涌现出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发展模式,梳理,研究和思考这些模式的发展,必须对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有益的借鉴。
二、建设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三、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近七成。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建设已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呈现出一系列明显而积极的趋势。但是,在总体上看,农业农村发展仍然面临很多挑战,仍处在艰难的爬坡过坎阶段,存在许多问题。
(一)投入严重不足,资金远远跟不上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形式
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88607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5096亿元,增长27.2%;农村增长18%,与城镇投资相比,差距明显。(1)投资的不足,一是严重影响农村水利设施的维修和建设。二是影响农业投资。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应用程度较低,农业装备技术水平不高,生产方式落后,大多地方仍旧是以“锄头加扁担”和家庭单干为主的传统方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业投资太少,特别是农业研究和推广缺乏足够的投入保障。(2)影响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我国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一直落后于城市,尽管近年来,这个问题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资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仍显滞后。(3)城市与农村在教育资源配制上也存在巨大差异。如河南省2003年全省生均教育事业费城市初中平均值为601元、小学为768元,而农村则分别为539元和728元。河南农村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不足城镇的三分之一。(4)我国农村很多家庭因为无力承担子女受教育的费用,导致大量农村学生失学辍学。据统计,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已有5%到10%的适龄儿童没机会入小学,更有15%到30%的小孩未能上初中。(5)高辍学率在农村的初中阶段已经很明显,有的地方甚至高达20%—30%.(二)人才流失严重
目前,我国农村面临着这样一种困境:一方面是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加,需要国家采取各种方式转移这些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是能够带领农村发展的有学历、有专长、高素质的人才极度缺乏,人才流失相当严重。这种人才的流失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优势劳动力外流,使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下降。二是农村原有教师的调离和农技人员的改行。三是通过高考,使农村特别优秀的人才跳出了农门,而国家又没有相应的政策,使这部分人返回农村。
(三)农民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农民的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首先,由于财政投资的不足,农村的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农民不能与城市居民同等地享有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生活等公共资源,农村广泛存在“看病难、读书难”的现象。其次,农民工的权益也屡屡受到侵犯。这几年来,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农民工的处境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侵犯农民工利益的事件仍然不断发生,特别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利得不到保证。三是改革过程中农民被侵权事件也不断发生。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大,农村土地被征用的现象越来越多,在征地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侵犯农民权益的问题,如征地中对农民的补偿标准过低、失地农民缺乏生活保障、地方部门和企业征地过程违规操作等现象。
(四)人口增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
目前,在我国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不协调的严重问题。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1号)文件公布的数字,我国人口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共增加了13215万人,增长11.66%,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具体到农村的话,每年增长近750多万人。同时,在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忽视农村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导致我国农村生态急剧恶化、环境污染严重,农村能源短缺。
四、我国农村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的原因
(一)体制上的原因
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从体制上形成了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改革的重心转移到城市,党在政策上对城市实行倾斜,主要表现在:第一,财政政策的倾斜。第二,设置严格的户籍制度。户籍制度的设置将数以千万计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禁锢在农村的土地上,农民不得随意迁往城市。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等壁垒,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交流,农民收入的增加受到严重影响,使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还带来了农村居民受教育、就业、投保等机会的不平等,从而引起收入不平等,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第三,用人机制的不健全。农村干部中大量存在不重视、不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现象,敢于坚持真理、说真话、办实事、讲实效的人才得不到提拔和重用,甚至受到打压排挤。
(二)改革的负面影响
第一,造成了农技人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实行企事业单位改制分流后,农村地区的农技站几乎成为一个空壳,主要原因是工资得不到保障。第二,造成了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资金、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城市比农村发展要快,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发展要快,城乡之间、东部和西部地区之间在工资待遇上存在很大差异,农村教师待遇普遍低于城镇或城市教师,部分农村教师生活比较困难,许多青年教师都想方设法离开农村,或“攀高枝”调离农村,或以升学的方式脱离农村教育事业,造成骨干教师的严重流失。
(三)基层党组织领导不力,作用发挥不够
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不力是农村建设滞后的一个关键因素。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众多问题,影响了党组织作用的发挥。第一,农村党员年龄偏大,青年党员新增人数不多,因此,一些支部班子缺乏独立工作的能力,解决新的矛盾的能力不强。第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内生活不健全,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不力,凝聚力不强。第三,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威信不高。第四,一些基层党组织的干部队伍存在严重的知识贫困,不能摆正经济建设与党的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把主要精力用于自己致富和迎来送往上,对村党建工作不是一抓到底,而是时紧时松,工作也只是停留在开会和一般号召、发文件上,缺乏具体措施和督促检查。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
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针对目前基层党组织所存在的众多问题,我们必须把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作为重点。首先,必须充实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力量,一是加大吸收优秀青年农民入党的力度,优化年龄结构。二是加大对一把手的培养力度,挑选好带头人,可以采取党员选举与上级组织举荐相结合的方式。其次,必须健全基层党组织的民主生活,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增强党员的群众观点和政策观念。第三,基层党组织成员必须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业科技知识,才能有针对性地带领群众致富,更好更快地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二)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保护农民权益,增加农民收入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必须把农民的利益作为建设新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不断满足农民的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当前,农民增收困难,农民工生存和生活条件恶劣,是农民所面临的一个最重大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必须关注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生存问题,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对已制定的各种保护性的政策法规,要贯彻落实,已经落实的则要不断完善。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增强就业优势。对新农村建设的方式方法的选择,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尊重农民、依靠农民、激发农民的创造性。
(三)改革农村人才机制,充分发挥农村现有人才资源的作用
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农村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充分利用。一要不断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的人才。要达到这个目标,不仅需要加大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力度,确保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农村的总体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还要不断发展针对农民所设置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大量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农民。二是要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人才资源。针对农村原有人才流失严重的情况,笔者认为,党和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村人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六、科学规划保证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受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影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仍然比较落后。从总体上来说,农村面貌没有根本改变,环境脏、乱、差,使得城乡差距表现得更明显、更突出。而中央“一号文件”专门提出了要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进行新农村建设。
某些地区农村建设规划的误区 目前,各地建设新农村的群众积极性不断升高,地方政府也在全力推动,主流情况是好的,但是有两种思想倾向值得注意。一种倾向是中央决定新农村建设后,有的地方没有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央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标与要求,缺乏对农村基层的调查,没有形成有针对性地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步骤,简单地将新农村建设理解为搞工程建设,盲目地搞运动,有能力要干、没有能力也要干。另一种倾向是惧怕做农民工作,怕接触农村的工作,担心矛盾复杂、政策性强、不易把握,担心没有钱不好做事、做不好事,不愿意负责任。
著名旅游规划策划机构——北京绿维规划设计院有关专家认为:城乡有别因地制宜有特色者生存。我国城市规划历来得到政府、学界与业界的高度关注,也取得了不少成就,那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将城市规划的经验照搬到农村规划建设中来呢?农村规划有着不同于城市规划的特点,只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才能使农村规划得到科学的发展。
1、因地制宜------全国现有村庄320多万个,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生活习俗等情况千差万别,东、中、西部地区有差别,同一个地区也有较大差别,村庄整治需要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和完善。立足已有条件开展村庄整治,凡是能用的或者经改造后能用的房屋和设施,都要加以充分利用。农民急需的是配套道路、供水、排水等设施,改变村容村貌。
2、量力而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政府财力有限,尽管中央已经和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增加财政向“三农”的投入,但短期内不可能增加大量投入,新农村建设只能立足已有的基础,解决农村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紧迫问题。
3、突出特色------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要把是否能尽量保留原有房屋、原有风格、原有绿化,突出农村特色,作为一项基本要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农村若是失去其特色,只会变成一个个微型城市,很难吸引到适合的投资与寻求差异化的城市游客。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
调查报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始终是难点和重点。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别是要在多予上下功夫,真正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全面推进农村的发展。经过全党全国的不懈努力,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切实加强,使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继续推进。归根到底,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
一、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1.新农村建设内容: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
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
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加快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农业机械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现代农业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必须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必须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建设新农村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必须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只有让农民了解建设新农村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使他们认识到建设新农村是关系到他们当前切身利益和未来美好生活的事业,才能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农民的素质放在首位,摆在突出的位置,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技能化、专业化工程,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努力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当前,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条件。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有了支持保护农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近年来,在起点较高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农村“六小工程”(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为新农村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我们有理由相信社会主义新农村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机遇,九亿农民的日子也会越过越宽裕。新农村建设已有一段时间了,而在我的家乡,新农村建设现状又如何呢?对此,我利用暑期返乡时间,对我家乡人民的农村现状进行了调查,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在我家乡的农村,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我村庄可以看做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况。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1. 时间:2012年8月17号至2012年9月7号。2. 地点: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茶厂村。3. 方式:在村委会干部的协助下,我入户咨询和提问,并做了较为系统的、详细的记录和统计。4. 内容:分别对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未成年人)对新农村建设的看法、想法以及意见做了详细的记录,尤其对新农村建设以来对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内容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5. 家乡基本情况:我村位于镇西北向,离镇1.5公里,距离县城75公里。村内有1条主要道路,宽约6米。现有耕地面积2160亩,人均1.4亩,全部为旱田。村总人口为1202人,其中校训文化50人,初中文化300人,高中60人,大专以上23人。老人、儿童以及迁出户口的学生不在统计之列。村年总收入为460万元,人均年收入3800元。村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较以前都有很大提高。就村民的生活条件而言,村中现有富裕户31户,小康户196户。定期的农村集市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村民的生活,便利了农产品的买卖活动。据统计,村中现有楼房24幢,其他住房均为砖混结构的平房,约为1260间。截止调查日至,有新房户数130户,旧房户数56户,全村破房、危房零户。通讯方面,村内共有固定电话约320部,手机780部。家用电器方面,现有洗衣机180余台,组合音响约70件,彩电360余台,电冰箱200余台,有线广播电视的入户率达到80%。交通工具方面,自行车人均一辆,摩托车150余辆,另有电动车100余辆,载重汽车6辆,农用三轮车 20余辆。其它方面,小学生入学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民参合率为100%。6. 调查的目的及意义:通过对新农村现状的调查,深入研究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好处和出现的问题,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有关方面起到一点借鉴和参考意义。
三、当前新农村总体现状
(一)经济发展:在公元2000年前我们乡村仅靠农业身产和农副产品作为家庭收入的全部来源,但是自从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农村人的思想观念不再保守,家中的剩余劳动生产力全部输出,到大城市去打工,这样,农村家庭收入就从单一务农转到了打工务农双收入,是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大大改善。
(二)能源问题:新农村建设中电热,燃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出现逐渐代替了以前的木材,糠,煤。这样,不仅仅提高了燃料利用率,还减少了空气污染源,减少了村民患病率。
(三)物质生活:在90年代的农村里,人们住的是土木结构的房屋,用的是煤油灯,蜡烛照明。走亲访友,上街赶集有80%的人只能靠步行,15%的人借助于自行车,二只有5%的人用的是花销大,噪音大,污染大的摩托车;出门走的是泥泞路,家中电器设备也是少而又少,全村只有5%的人看过黄河牌黑白电视。但是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在近几年里,房屋全是钢筋水泥转投房,房中的装饰和城里人不相上下,交通更是不用说,村村通的是水泥路,路上自行车的行驶量多如牛毛,摩托车也成了家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在农村,几乎95%的人家都有电视机,DVD,电冰箱等电气设备也在农家是常见的,特别是电话手机等联系设施,家家都有,人人必备。新农村建设不愧突出一个“新”字。
(四)文化思想教育:在社会型农村建设中,文化思想教育又是一个重点,现在的农村,义务教育完成率达80%以上,文化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农民素质不断提高,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对生活都有乐观的积极向上预期,宗教迷信活动日益减少。
(五)生活保障:从新世纪以来,农村各家积极参与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农村中也有贫困低保政策,使得农民生活更加有保障,看病不用担心付不起医疗费,生活上也不用再愁温饱问题。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新农村建设正在蓬勃地进行,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质量也有根本性变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生产生活不方便。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虽然现有水利设施经过近年来的除险加固,蓄水能力有所增强,但沟渠因无资金整修,形成了水利设施有“有肚无肠”的现状。二是交通设施建设滞后,虽然我村对主干道进行了硬化,但是路面狭窄,农村运输和农产品交易难,农民生产成本高,严重地影响着农民生产生活,制约了农村经济快速有效发展。
问题二:产业化建设深度不够,农业产业效益不明显。一是产业发展不平衡。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村没有形成任何有一定规模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也很单一。二是农村产业化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农业竞争力总体不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带动农民增收不明显,公司加农户和协会加农户等模式给农民增收带来的实惠农村产业化需要进一步调整。三是村民在种植作物的选择以及其他生产项目的确定上存在着盲目性。缺乏及时有效的指导,同时盲目的确定生产项目也使农民的生产面临着更高的风险。
问题三:受多种因素限制,农民增收空间不大。一是农资价格增长过快。走访中,农户反映最多的是希望政府从严打击一些不法商贩经营假冒伪劣农药、化肥、种子等坑农行为;部分农户还说,只要把农资价格降下来,国家给农民的补贴才算“到手”。据调查,今年农民购买玉米种、麦种平均价格每公斤为13.41元和18.48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张10.5%和24.6%;磷肥、碳氨、尿素等,与上年同期相比均有一定幅度的上涨。二是畜牧业生产出现停滞迹象,玉米、红薯等饲料作物播种面积在减少,加上牲猪饲养方法落后,目前农民牲猪、山羊、黄牛饲养量难以实现有效增长。三是自然灾害频繁。
问题四: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农民没有基本保障。一是农村教育负担仍然很重。一方面,教育布局调整不科学。因教育布局调整撤了学校,学生只有到较远的中心完小读书,家长因孩子太小只好实施“1+1”工程(即花一个劳动力去陪读)。一位家长给我们说:“国家虽然减免了学杂费,但现在要一个劳动力陪着,负担还是很重”。另一方面,教育成本过高。有位村民给我们算了一笔帐:送一个学生,每学期按400元计算,读完小学、初中9年需要7200元,读完高中要1万多元,读完大学要5~6万元,按目前我们人均收入计算,培养一个大学生要花费8年多的纯收入。二是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艰难。一方面,乡镇医院运转难。由于政策和经济条件的原因,目前乡镇医院条件差,医务人员待遇低,结构不合理,导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另一方面,看病难问题仍然严峻。调查发现,农村的“看病难”比想象严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给农村看病难带来了福音,但据一位农民反映:“原来看病只要50元的,现在需要100元,国家报销50元,自己还是要出50元,搞去搞来没有少花钱,捆着绑着一个样”。三是社会保障事业刚刚起步。目前,我县农村的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刚刚启动,社会救助体系还不,农村低保范围窄、金额少,失地农民、弱势群体救助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四 对新农村建设中几大问题的个人思考: 第一: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建设的经费从哪里来)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就此次的调查对象而言,村中没有一处集体经济,没有村办企业。农民增收也多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缺少统一的指导,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第二:新农村的建设是一项大的工程,它需要统筹的规划,需要村与村、与乡镇、与县市之间的合作,需要上级机构的扶植。就地理位置而言,我村离镇中心较远;就自然资源而言,它没有资源上的优势„„在这样的基础上要发展自己的集体经济,单纯依靠本村的力量,一方面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很容易在结构安排上或是项目选择上与其它地区重复,从而造成效益低下甚至是失败,新农村的建设需要上级的统筹。在这一方面,国内外都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例如意大利南部的小城镇加工业,我国浙江部分地区的村镇加工等。第三: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农 业项目,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乡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第四:务工人员素质较低成为农民其增加收入的瓶颈。随着农村劳动力专业到二、三产业的比例逐年增加,外出打工和就地转移的劳动力队伍庞大,但由于综合素质低,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工作,技术型、技能性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无法获得较高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受到控制。第五:村民文明程度滞后于其它方面,新农村建设出现木桶效应。新农村建设把重点放在了“村容整洁”上,而对“村风文明”投入甚少,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一方面,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另一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不足,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农民自办文化扶持基金,引导农民发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风情旅游;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五、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扎实推行农村建设新理念
1、成立领导小组,完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
2、明确部门责任,强化新农村建设监督考核。
3、作好建设规划,严格新农村建设操作程序。
(二)提高农民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注入农村建设新动力
1、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农民自主创新。
2、加强科技培训,推动农民自主创新
3、推行典型示范,带动农民自主创新。
4、落实优惠政策,引导农民自主创新。
(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新途径(四)乡镇干部多下乡体察民情,了解村民之所急需
(五)对城乡要求一视同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工农和谐化
陈文锋
第四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乡镇企业管理专业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乡镇企业管理专业
课程开放试点教学实施方案
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紧紧围绕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和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教育部决定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本计划探索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将高等教育资源送到乡村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农村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组织实施,依托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通过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形式开展。
为落实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保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乡镇企业管理专业试点的实施,发挥广播电视大学在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骨干作用,也发挥“高校农业科技与教育网络联盟”成员校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优势,合理利用教育资源,使其更充分地向我国农村、农业、农民开放,使广播电视大学的远程教育网络进一步向基层、农村延伸,使广播电视大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决定从2004年秋季起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课程开放试点工作,乡镇企业管理专业为试点专业之一。为保证该项试点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如下:
一、关于试点单位、试点教学点、试点学习点
(一)试点单位的确定
依照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试点单位为省级电大,原则上在“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开展较好,办学条件较好、又能面向农村招生的省级电大范围内确定。
试点单位应具备的教学基本条件是:
1.领导重视,领导班子办学思路清晰,对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有充分的认识;
2.有较强的本专业师资力量,能较好地执行电大系统教学和教学管理的规定;
3.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视听阅览、VBI接收、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反馈等学习支持服务条件;
4.与当地农科院校、农业主管部门、乡镇企业(中小企业)等有较好的合作关系,并能利用其师资力量和实习基地等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5.配备全套与所开设专业、课程有关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及学习参考资料,包括图书、杂志、音像、CAI等,有使用数字化图书馆的条件。
(二)试点教学点、学习点
1.试点教学点为县级电大,学习点设在具备条件的乡镇中小学、职教中心、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农技校等。
2.试点教学点应为本专业确定负责人,为所开设的课程配备辅导教师,并组织所聘请的兼职教师参加中央电大和省级电大的各种业务培训(以网上培训为主)。
3.试点教学点和学习点应配备多套与本专业及所开课程有关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及学习参考资料,包括图书、杂志、VCD、CAI等,供学生使用、借阅,提供学生使用数字化图书馆的条件。
4.必须落实实践性教学环节,根据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组织课程实习、社会调查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指导学生完成规定的文献调研、实地调查、实习报告、社会调查报告的撰写。
二、关于课程注册和教学管理工作
(一)原则要求
1.实行课程开放,实行学分制。学生所学课程考核合格,实践性教学环节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即可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和“课程成绩合格证”。
2.累计修满教学计划规定课程的毕业总学分,实践教学环节考核合格,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即可获得由中央电大统一颁发的国家承认的高等专科学历毕业证书。
(二)开放课程注册工作
1.课程注册时间为每年的春季和秋季。
2.除普通中学、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等在校生外,凡有志于接受农科高等教育者的农村人口均可注册参加课程开放学习。
3.试点电大必须建立学生档案,同时报中央电大备案。
(三)课程开放相应的教学计划
1.由中央电大制定“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乡镇企业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统一规定开放课程和集中实践环节。
2.本专业课程由中央电大统一开设,执行统一科类教学计划、选课规则、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
3、本专业属于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计划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实习和毕业集中实践环节)应占到总学时数的60%,由中央电大提出专业及课程实习要求,由省级电大负责组织落实。
4、只参加部分课程学习的学习者可自由选择开放课程进行学习。
(四)教学管理的组织与分工
1.中央电大的职责与任务
(1)提出各专业教学试点方案,制定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及实验(平时作业)、集中实践环节的教学大纲和要求;
(2)制定课程学习指南及教学设计方案,并对试点单位的教学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3)组织编制开设课程的文字、音像和CAI等多种媒体教材的教学包;
(4)组织培训辅导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为教学点和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教学服务;
(5)编制开设课程的考核说明。组织全国统一考试的命题工作,进行试卷抽样及考试成绩的统计分析工作;
2.试点电大的职责与任务
(l)根据中央电大提供的专业教学实施方案,确定本省本专业试点方案;
(2)根据中央电大制定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案,制定课程教学实施细则,并开展相应的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
(3)组织实施实验、实习和集中实践环节等教学活动;
(4)具体组织实施考核、考试和阅改、评卷以及相关的统计分析工作;
(5)每学期开学,由县级电大组织全体学生集中10天,进行以信息技术应用和专业思想教育为主的入学教育。
(五)课程考核
1.课程的总成绩由期末终结性考试成绩和形成性考核成绩(作业及实践环节等)两部分组成,后者一般占总成绩的20%~50%(见课程考核说明)。形成性考核成绩由平时作业、实习(社会调查)的成绩和参加课程集中辅导、学习小组活动、上网学习等的出勤情况考核综合形成。凡未完成实习(社会调查),或实习(社会调查)考核不及格,或平时作业完成未达到50%者,不能取得该课程学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均在及格及以上的,方能取得该课程学分。
2.首轮招生课程按学期开设,期末安排终结性考试,每门课程都可参加多次考试。
(六)毕业及发证
1.课程成绩合格者可获得中央电大统一印制的“课程成绩合格证”。
2.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毕业总学分,实践教学环节考核合格,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即准予毕业并颁发国家承认的大学专科学历毕业证书。
3.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名单,由试点电大统一上报中央电大审核,经教育行政部门验印后,合格者由中央电大按有关规定办理毕业证书。
三、教学工作
(一)原则要求
1.培养目标:学习者通过某一门或几门课程的学习,建立终身学习的兴趣,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某一方面的业务水平,成为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性人才;
通过整个专业的学习及实习,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点面向基层中小企业生产、管理岗位需要的,达到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要求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教学组织: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小组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收看VCD)、辅导答疑为辅。加强导学、学习方法指导和作业批改等教学过程管理。
3.教学媒体:课程采用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广播电视、面授辅导、网上辅导、VCD、VBI、IP、计算机课件等多种媒体及手段进行教学。
4.教学方式:中央电大通过各种方式培训辅导教师,由试点单位组织县级电大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答疑。学生学习方式以自学文字教材和收听收看VCD、广播、电视、录音、录像,浏览VBI、网上资源为主,接受必要的面授辅导,参加实验实习。
(二)支持服务
通过信函、电话、传真、电子信箱、网上咨询等促进信息反馈及师生沟通、交流,加强主讲、主持教师与辅导教师的联系,并为学生提供视听阅览室、电子信箱、答疑电话等必要的学习场所和条件,以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三)教学质量保证
1.师资:中央电大选聘优秀教师担任课程主讲、主编;试点电大专职教师要有管理类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并参加中央电大组织的大教研室及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试点电大应逐步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了解远程教育的兼职教师队伍。
2.教学过程:通过远程教育手段加强教学过程的教学与管理。试点电大的课程辅导教师应能够利用多种媒体教材进行教学,并加强集中辅导,加强对学习小组活动的指导;指导学生完成平时作业并认真阅改、及时发还;建立学生档案,记载学生参加辅导答疑、小组学习、完成作业、平时成绩等情况;同时,通过有效手段及时向省级电大、中央电大反馈教学信息。
3.检查评估:通过开展经常性的巡教、巡考等教学检查活动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指导与监控。严肃考风考纪。
第五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 题目: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浅析 专 业: 姓 名: 学 号: 分 校: 教 学 点: 指导教师: 上交日期: 目 录
写作提纲„„„„„„„„„„„„„„„„„„„„„„„„„„„„„„„1 论文摘要„„„„„„„„„„„„„„„„„„„„„„„„„„„„„„„2 关键词„„„„„„„„„„„„„„„„„„„„„„„„„„„„„„„„
2正文„„„„„„„„„„„„„„„„„„„„„„„„„„„„„„„„„3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及存在问题„„„„„„„„„„„„„„3
二、留守儿童形成的主要原因„„„„„„„„„„„„„„„„„„„„„4
三、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5 参考文献„„„„„„„„„„„„„„„„„„„„„„„„„„„„„„„7 【写作提纲】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及存在问题
1、留守儿童生活问题
2、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3、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4、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
5、留守儿童安全问题
二、留守儿童产生的主要原因
1、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
2、从家庭认识来看
3、从家长自身来看
4、从学校教育来看
三、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
1、政府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女学校
2、学校也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3、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4、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关注留守儿童 【论文摘要】
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成了研究当今教育问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我国留守儿童存在学习差、性格缺陷、心理障碍等问题,因范围广、影响大、形成因素复杂、解决难度大等原因,逐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留守儿童就是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孩子被迫离开父母,有些是被扔给了老人监护和寄养,厮守在当地读书的儿童。这些儿童由于过早脱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其生活、学习和心理都要经受前所未有的境遇。
关键词: 留守儿童 教育 贫困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浅析
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变革,在社会转型和制度转轨的过程中,城镇化的进程异常迅猛,受农村贫困及城市利益的驱动,涌现了民工潮及农民外出经商、学习等普遍的社会现象,人口迁移流动也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那么,什么叫留守儿童呢?就是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孩子被迫离开父母,厮守在当地读书的儿童。这些儿童由于过早脱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其生活、学习和心理都要经受前所未有的境遇。有的不适应,感到孤独无助,有的承受不了新的压力,诚惶诚恐,有的劳累过度,力不从心,等等。因此,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成了研究当今教育问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们期望家庭、学校和社会能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共同探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更为有效的途径。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及存在问题
我国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时代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有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部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留守儿童也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有关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占据绝大多数,所占比例竞高达86.5%。1.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2.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据统计,80%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己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性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不好,文盲的比例较高,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外出父母又管不到,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我们能够理解家长以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其无法亲自照顾子女的愧疚心理。但是,即使是再多的物质和经济补偿也弥补不了子女见不到父母对其造成的心理“创伤”。相反,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往往为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了温床,提供了条件,使他们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如沉溺于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临时没有钱引发偷盗、抢劫等犯罪行为。所以,父母应转变心态,更多的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谁关心子女的发展。
3.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城内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平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的觉得自己受歧视,9.5%的有过被遗弃的感觉。
4.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5.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儿童防护能力弱,同时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遭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强奸留守女童的恶性案件。
二、“留守儿童”产生的主要原因 留守儿童存在以上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2003年,我国农村流动人口已达到1.139亿,比2002年增加了8.8%,即增长了1000万农村流动人口。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从家庭认识来看,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农业部200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劳动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响子女上学”仅占第一、第二选择的6.7%。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3.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4.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三.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问题更加凸显,因此,我们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在于引导他们建立健康、乐观的心态,锻炼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从而促进他们自然、顺利成长,从而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女学校,逐渐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针对当前双亲外出打工的中小学学生双休日和暑假无人监管的情况,在有条件且必要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2.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设立咨询机构,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村委会应建立农产邻里管护网,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学校和教师应更多的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变化,增加情感投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还要与家长及代养人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发挥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3.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4.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留守儿童这一突出的社会现象首先是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应予足够的重视,能够从政策上、经济上给予支持和引导,加强政策的导向作用,充分保证留守儿童不受任何偏见和歧视的接受义务教育。其次,加强农村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优化社会育人环境,让留守儿童在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民工及其子女是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群体,打工村留守子女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当前必须立足于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歧视,建立城乡一体和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为千千万万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与注释:
[1]庄华峰等.社会政策导论[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徐愫.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朱力.社会问题概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303—468 [4]王思斌.社会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9—124. [5]徐经泽.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9. [6]毛晓光.人的成长与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7]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8610774.html [8]http://cnier.ac.cn/jyfz/xshd/jyfz_20060927095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