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2007年11月28日青海省第十届人民代(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16:08: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海省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2007年11月28日青海省第十届人民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海省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2007年11月28日青海省第十届人民代》。

第一篇:青海省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2007年11月28日青海省第十届人民代

【发布单位】青海省

【发布文号】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8号 【发布日期】2007-11-28 【生效日期】2008-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青海省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

(2007年11月28日青海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 2007年11月28日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8号公布 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加强水利工程的管理和保护,保障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发挥水利工程的功能和效益,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范围内水利工程的管理、保护,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水利工程,是指对地表水和地下水开发、利用、控制、调配和保护水资源的各类工程,包括堤防、水库、闸(坝)、涝池、渠道、机井、提灌站、水电站、村镇供水、污水处理厂及水文观测等工程及其附属设施。

第三条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由财政承担的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四条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水利工程的监督管理和保护工作。

州(市)、县人民政府和海东地区行政公署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利工程的监督管理和保护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水利工程管理机构(以下简称水利工程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运行和维护。

第五条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农牧、林业、环保、建设、交通、公安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第六条 国有企业所属的水利工程和非国有水利工程由水利工程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负责管理和保护,并接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鼓励省内外的个人、集体或者其他组织通过租赁、承包等形式管理和经营水利工程,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七条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制止、检举和控告侵占、损害水利工程的行为。

对管理和保护水利工程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当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二章 工程管理

第八条第八条 水利工程管理实行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省管水利工程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

受益范围在同一行政区域内的水利工程,由受益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跨行政区域的水利工程,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或者由其授权主要受益地的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

受益范围在一个行政村内的小型水利工程或者灌溉工程的末级渠系,由村(牧)民委员会或者用水合作组织负责管理。

第九条第九条 水利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建设单位向水利工程管理机构正式移交时,必须同时移交相应的管理设施、工程建设档案、划定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的文书。

第十条第十条 水利工程管理机构的基本职责是:

(一)依法保护、维修和养护水利工程,确保工程安全和正常运行;

(二)执行工程调度运行计划和防汛抗旱、水资源的调度命令;

(三)进行工程检查、观测,建立健全工程技术档案;

(四)进行工程管理范围内的环境保护和绿化工作;

(五)严格用水管理,保障安全供水,提高用水效率,降低供水成本,按规定计收水费;

(六)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工程安全隐患,并报告主管部门;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利工程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制定应急预案,预防并及时处理水利工程突发事件。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国有水利工程分为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三类。

公益性水利工程的管理、运行、维修养护经费,按照水利工程隶属关系,由同级财政承担。

准公益性水利工程的公益性功能部分所需经费,按照前款规定执行;经营性功能部分所需经费,由经营者自行承担。

经营性水利工程的管理、运行、维修养护经费,由经营者自行承担。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水利工程的所有权可以依法转让或者实行股份制改造,经营权可以依法租赁或者承包。依法取得水利工程所有权或者经营权的,不得擅自改变水利工程原设计的主要功能,确需改变的应当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报上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水利工程部分功能、基本功能丧失或者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确需降等使用或者报废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安全鉴定和技术论证,并按审批权限审批。

经批准报废的有安全隐患或者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水利工程,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督促工程所有者限期拆除、清理。

已经达到水利工程设计的使用期限,但工程的基本功能未丧失,符合安全运行要求的,报原审批部门批准后,可以延长工程的使用期。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水利工程应当实行计量供水,灌溉用水应当逐步实行按方计量。

使用水利工程供应的水,应当缴纳水费。供水价格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结合当地实际确定。

农牧业灌溉、牲畜饮用水、生态建设用水水费的优惠或者减免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供用水双方应当签订供用水合同,未签订合同的,供水单位可以不予供水。除不可抗力外,供水单位未按合同正常供水的,应当按合同约定承担责任。用水户无正当理由拒不缴纳水费的,由供水单位通知其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纳的,可以限制供水或者停止供水。

第三章 工程保护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划定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的土地或者水域。

划定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出,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在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破坏、损毁水利工程的建筑物及附属设施、设备;

(二)设置影响行水的障碍物或者种植高秆植物;

(三)擅自盖房、圈围墙、兴建其他建(构)筑物;

(四)堆放、倾倒、排放污染物、废弃物;

(五)非工程管理人员擅自操作蓄水、引水、输水、配水等设施或者强行放水、引水、挖渠、堵水等;

(六)其他危害水利工程安全及运行的行为。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在水利工程保护范围内,不得从事危害水利工程安全或者影响其运行的爆破、打井、采砂、采石、取土等活动。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水利工程管理机构应当在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边界设立固定标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或者破坏。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确需在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兴建其他建设项目,其建设方案应当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办理基本建设项目审批手续。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建设方案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书面决定。

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对经批准的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的项目建设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建设方案确需改变的,应当另行办理审批手续。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因建设需要,拆除、阻断或者损坏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单位必须向水利工程管理机构提出申请,由水利工程管理机构报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建设单位拆除、阻断或者损坏水利工程设施的,应当采取补救措施;无法补救的,应当承担该项水利工程的改建费用和损失补偿费。

因建设需要,占用农业灌溉水源、灌排工程设施以及造成工程设施报废或者失去部分功能的,应当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并由建设单位负责建设等效替代工程或者缴纳补偿费。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除防汛抢险、抗旱应急、工程管理和维护外,禁止机动车辆在堤顶、坝顶、水闸工作桥及渠岸上通行。

确需利用堤顶、坝顶、水闸、渠岸、护堤地等兼做公路的,由公路管理部门与水行政主管部门共同提出,经有管辖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并由公路管理部门负责路面(含路肩)的管理、维护。因管理、维护等原因影响水利工程安全和运行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提出暂时停止机动车辆通行的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利工程管理机构的执法人员应当持证上岗,文明执法。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水利工程管理机构及其执法人员依法进行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工作。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利工程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所在单位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服从防汛抗旱和水资源调度的;

(二)发现破坏水利工程的违法行为不及时制止或者报告的;

(三)发现水利工程安全隐患不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或者报告的;

(四)擅自拆除、变卖、转让、出租国有水利工程的;

(五)贪污、挪用水费或者水利工程管理维护经费、物资的;

(六)其他不履行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职责的行为。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改变水利工程原设计主要功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非工程管理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操作蓄水、引水、输水、配水等设施或者强行放水、引水、挖渠、堵水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由责任人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移动或者破坏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边界固定标志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或者赔偿损失。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本条例所称水利工程管理范围,是指依法划定并已征用的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占地,及其运行、维护、管理和观测设施占地;水利工程保护范围,是指依法划定的自管理范围边界线向外延伸的部分。

本条例所称公益性水利工程,是指承担防洪、排涝功能的河道堤防、水库、农业灌溉骨干工程、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公益性功能的工程;准公益性水利工程,是指既承担防洪、排涝、水资源调控等公益性功能,又有供水、水力发电等经营性功能的工程;经营性水利工程,是指承担水力发电等经营性功能的工程。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本条例应用中的具体问题,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本条例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青海省法律援助条例(2004修订)(2001年11月21日青海省第九届人民代

【发布单位】青海省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4-05-29 【生效日期】2004-07-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青海省法律援助条例(2004修订)

(2001年11月21日青海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 根据2004年5月29日青海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关于修改《青海省法律援助条

例》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规范法律援助工作,保障公民享受平等的法律保护,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本条例所称法律援助,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服务机构及法律援助人员,为经济困难或者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服务的活动。

第三条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负责管理和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的法律援助工作。

法律援助机构负责受理、审查法律援助申请,指导、协调并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法律援助工作。下级法律援助机构接受上级法律援助机构的业务指导。

第四条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法律援助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法律援助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法律援助机构可以通过接受社会捐赠等合法途径筹集资金,作为法律援助经费的补充。

法律援助经费应当专款专用,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五条第五条 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向法律援助人员提供与法律援助事项有关的材料,应当免收或者减收费用。

第六条第六条 鼓励社会团体、其他组织和法律专业人员,对经济困难或者有其他特殊困难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

第七条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司法行政部门对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法律援助的对象、范围和形式

第八条第八条 法律援助的对象:

(一)当事人因经济困难无能力或者无完全能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可以申请法律援助。

(二)人民法院指定辩护的刑事案件,被告人是盲、聋、哑或者未成年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没有委托辩护人的,应当获得法律援助。

(三)公诉人出庭公诉的案件,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可以获得法律援助。

经济困难的标准,参照省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执行。

第九条第九条 法律援助的范围:

(一)刑事案件;

(二)请求给付赡养费、扶养费、抚养费;

(三)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支付劳动报酬;

(四)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工伤事故或者其他人身伤害事故的受害人,追索医疗费和赔偿的;

(五)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妇女请求人身侵权赔偿;

(六)请求国家赔偿的案件;

(七)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事项;

(八)其他确需法律援助的事项。

第十条第十条 法律援助的形式:

(一)法律咨询、代拟法律文书;

(二)刑事辩护和刑事诉讼代理;

(三)民事、行政诉讼代理;

(四)非诉讼法律事务代理;

(五)其他形式的法律服务。

法律援助人员提供法律援助的形式,应当与其从业资格相适应。

第三章 法律援助的程序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人民法院依法指定辩护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由该人民法院所在地的同级法律援助机构受理。

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非指定辩护的刑事诉讼等需要法律援助的案件,由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所在地的同级法律援助机构受理。

非诉讼法律事务的法律援助申请,由申请人住所地或者就业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受理。

申请人向两个以上法律援助机构提出法律援助申请,法律援助机构之间受理有争议的,由共同的上级法律援助机构指定受理。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申请法律援助,申请人应当填写法律援助申请表,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居民身份证、户籍证明或者暂住证;

(二)申请人所在单位或者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出具的申请人及其家庭经济状况证明;

(三)申请法律援助的事项及相关证明、证据材料;

(四)法律援助机构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申请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由其监护人或者法定代理人代为申请。代为申请人应当向法律援助机构提交代理权资格证明和有关材料。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申请人可以直接向法律服务机构提出法律援助申请。法律服务机构认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应当书面报请当地的法律援助机构审查确定,但法律服务机构自愿提供法律援助的除外。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法律援助机构审查法律援助申请认为证明不完备或者不清楚的,应当通知申请人补充或者向有关单位、个人查证,有关单位、个人应当予以协助。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十日内作出是否给予法律援助的书面决定。

法律援助机构决定给予法律援助的,应当及时指派法律服务机构,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决定不予法律援助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法律服务机构接到法律援助的决定后,应当及时安排法律援助人员。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申请人对法律援助机构作出的不予法律援助的决定有异议的,在收到通知书之日起的五日内,可以要求法律援助机构重新审查,也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的同级司法行政部门申请复查。法律援助机构或者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后的十日内,作出审查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人民法院依法指定辩护的法律援助案件,应当在开庭十日前,将指定辩护通知书、起诉书或者一审判决书等法律文书副本,送达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符合本条例第八条规定指定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附送与指定事由相符的有关证明和材料。法律援助机构应当自接到指定辩护通知书和起诉书副本后三日内指派承办的法律服务机构。

已经获得人民法院司法救助的当事人,其诉讼请求事项属于本条例第九条规定的范围,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免于审查,提供法律援助;已经获得法律援助的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救助的,人民法院应当免于审查,予以司法救助。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法律援助机构负责审查批准法律援助申请的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申请人也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其回避:

(一)是所申请事项的申请人或者申请人亲属的;

(二)与所申请的事项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申请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受理的。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法律援助事项办结后,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在十五日内向法律援助机构提交结案报告和有关材料。

第四章 法律援助相关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受援人享有以下权利:

(一)向法律援助人员了解案件的进展情况;

(二)有事实证明法律援助人员未严格履行执业纪律的,可以要求法律援助机构更换法律援助人员。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受援人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一)如实陈述案件事实及相关情况;

(二)及时全面提供有关证明和证据材料;

(三)协助调查法律援助事项的事实;

(四)受援期间因经济状况改善,不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经与法律援助机构协商,可以继续接受法律服务,但应当支付服务费用。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律援助人员依据法律和本条例规定实施法律援助工作,不受单位和个人的非法干预。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律服务机构或者法律援助人员可以申请终止法律援助:

(一)因受援人不履行义务严重影响法律援助人员办案的;

(二)受援人提供虚假证明或者要求违法提供服务的;

(三)在法律援助过程中发现受援人不符合受援条件的。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一)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依法维护受援人的合法权益;

(二)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拖延或者终止承办的法律援助事项;

(三)保守国家秘密和有关的商业秘密,不得泄露受援人的隐私;

(四)不得利用法律援助事项牟取不正当利益;

(五)及时向受援人通报法律援助事项的进展情况;

(六)接受法律援助机构的监督。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法律援助机构对法律服务机构或者法律援助人员提出的终止法律援助的申请,受援人提出的更换法律援助人员的申请,应当及时审查,并在十五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法律援助人员提供法律援助的事项终结后,由法律援助机构给予补偿。补偿标准由省司法行政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核定,并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调整。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法律服务机构在法律援助过程中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由司法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法律援助人员拒不履行法律援助义务或者在法律援助过程中违法执业的,由县级以上司法行政部门按照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司法行政部门、法律援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视情节轻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本条例应用中的具体问题由省司法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本条例自2002年3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青海省著名商标认定管理和保护办法(试行)

青海省著名商标认定管理和保护办法(试行)

发文单位:青海省工商局

号:青政[2004]23号

发布日期:2004-4-1

执行日期:2004-4-1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认定和程序

第三章 保护和管理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青海省著名商标的认定和管理工作,保护著名商标所有人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我省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青海省著名商标是指在市场上享有较高信誉、较高市场占有率并为相关公众所熟知的注册商标。

第三条 著名商标的认定应当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第四条 为保证认定工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由省工商局会同省经委、省商务厅、省质监局、青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省消费者协会和有关行业协会,共同组成青海省著名商标认定工作小组,具体组织著名商标认定工作。

第五条 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青海省著名商标的主管职能部门,负责青海省著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工作。州(地、市)、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青海省著名商标的推荐、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二章 认定和程序

第六条 申请认定青海省著名商标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注册商标所有人为在我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二)该商标自核准注册之日起实际使用期限已满二年;

(三)使用该商标的商品在同类商品中质量优良、稳定,售后服务措施得力,具有较高的市场信誉;

(四)使用该商标的商品产量、销售额、利税、市场占有率等主要经济指标在本省同行业中领先;

(五)商标宣传面大、覆盖地域广、知晓程度鬲;

(六)商标所有人有较强的商标意识,注重商标的使用、管 理、保护工作。

第七条 申请认定青海省著名商标实行自愿原则,商标所有人认为自己的注册商标符合本办法第六条规定条件的,可以向其所在地的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出申请,并按照青海省著名商标条件提供有关材料。

第八条 申请认定著名商标的,应当如实填写《青海省著名商标申请认定书》,并提交下列证明文件:

(一)申请认定报告;

(二)营业执照和有效的商标注册证明文件;

(三)商标注册人对该商标的使用、管理和保护情况;

(四)使用该商标的商品在国内和国外的销售量及销售地区;

(五)使用该商标的商品近三年的主要经济指标及其在全国或我省同行业中的排名;

(六)该商标的广告宣传情况;

(七)该商标最早使用时间及连续使用时间;

(八)该商标被侵权假冒情况;

(九)其它证明该商标著名的有关材料。

第九条 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对申请的 材料进行初审,符合认定条件的,签署意见后向州(地、市)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推荐;不符合条件的,退回申请并说明理由。州(地、市)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推荐的认定申请进行复审,符合认定条件的,签署意见后向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推荐;不符合认定条件的,退回申请并书面说明理由。

申请人对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初审意见有异议的,可以向州(地、市)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求复核。州(地、市)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在受理复核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做出复核决定。异议成立的,由州(地、市)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直接受理;异议不成立的,退回申请并书面说明理由。

申请人对州(地、市)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受理的复核意见有异议的,可以向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求复议。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在受理复议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做出复议决定。异议成立的,由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直接受理;异议不成立的,退回申请并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条 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受理州(地、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推荐认定申请材料后对申请材料进行认真审核。并将初步认定符合申请条件的商标在省级报刊公告,进行市场调查;征求省消费者协会、行业主管部门和有关专家意见;综合各方面情况后交由青海省著名商标认定工作小组进行评审,对符合著名商标条件的,予以认定并公告,颁发《青海省著名商标证书》;不符合条件的,不予认定并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第十一条 申请人的注册商标被他人以“注册不当”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人民法院提出争议且审理未果的,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予认定。

第十二条 著名商标有效期限为三年,自公告之日起计算。

著名商标在有效期满前三个月或在有效期满后三个月内,著名商标所有人认为需要保持其称号的,可以按申请认定程序向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延 续,并附送近三年来的主要经济指标及有关材料。对符合著名商标条件的,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予以核准并公告。每次延续有效期为三年。期满后三个月内不提出重新认定申请,视为自动放弃。

第十三条 审查和认定著名商标,除按国家规定收取费用外,不得向申请人收取其他费用。

第三章 保护和管理

第十四条 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定期发布“青海省著名商标保护目录”,并抄告相关部门及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施重点保护。青海省著名商标所有人应当加强对商标的管理和自我保护,提高产品质量,维护商标信誉。

第十五条 著名商标所有人在著名商标的有效期内,可以在其注册商标核定使用的商品及包装、装潢、说明书、广告上使用“青海省著名商标”字样。

使用“青海省著名商标”字样,应当标明认定的具体时间。

第十六条 被认定为著名商标的,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从中择优推荐参加中国驰名商标的认定。

第十七条 青海省著名商标可以申请下列特殊保护:

(一)青海省著名商标可以扩大到企业字号的保护,禁止他人在相同行业或者相关领域内用青海省著名商标的名称作为企业字号,对认定前已存在的企业字号不具有追溯力;

(二)禁止他人擅自使用青海省著名商标商品上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

(三)青海省著名商标应适时申请扩大注册保护,对扩大注册有困难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予以帮助、协调;

(四)凡在外省被假冒的,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主动做好咨询、指导和协查工作。

第十八条 在非类似商品上,将与他人著名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文字、图形及其组合作为商品名称、装潢或者作为未注册商标使用,且暗示该商品与著名商标所有人存在某种联系,从而使著名商标所有人的权益受到损害的,著名商标所有人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两年内,请求县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予以制止。

在非类似商品上相同或近似的两个以上商标均被认定为著名商标的,互不适用前款规定。

第十九条 著名商标自公告之日起,他人用与著名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文字作为同行业企业名称或字号使用,可能引起消费者误认,并对著名商标所有人的利益造成损害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不予核准登记,但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除外:

(一)著名商标的文字为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名称的;

(二)著名商标的文字为全国或全省著名江河、湖泊、山川、历史文物等名胜古迹名称的;

(三)著名商标的文字为动物、植物名称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条 著名商标所有人变更所有人名称、地址或者其他注册事项的,应当在变更之日起三十日内将变更情况报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备案。

第二十一条 著名商标所有人依法许可他人使用其商标时,其许可合同内容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规定,许可人和被许可人应当在许可合同签订之日起三个月内将许可合同副本交送所在地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存查,由许可人报送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备案。

第二十二条 著名商标所有人依法转让其著名商标的,该商标的著名商标资格应当按本办法规定重新认定。

第二十三条 著名商标所有人以商标权投资的,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应当委托国家指定的商标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并报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备案。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 任何法人、公民或组织违反本办法规定,侵害著名商标所有人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赔偿。著名商标所有人可以自知道或应当知道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之日起二年内请求赔偿。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未经认定,擅自在商品及其包装、装潢、说明书、广告上使用“青海省著名商标”字样的,由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责令其改正,应承担其他法律责任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理。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七条 青海省著名商标所有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撤销其青海省著名商标资格,收回《青海省著名商标证书》,并予以公告。

(一)申请认定著名商标时提交虚假材料;

(二)著名商标所指商品已不符合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

(三)著名商标资格期限届满未延续或者申请延续但未经核准的;

(四)著名商标所有人依法转让其注册商标,该商标的著名商标资格未按本办法规定重新认定的;

(五)著名商标所有人超越核准的商标和核定的商品范围使用青海省著名商标字样、标志的;

(六)著名商标所有人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规定不履行备案手续,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责令改正后仍不改正的。

第二十八条 著名商标所有人滥施许可,变相买卖商标标识或者滥用著名商标信誉,粗制滥造,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的,由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理。

第二十九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工作人员在青海省著名商标认定、保护过程中,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索贿受贿的,由纪检监察部门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中有关商品商标的规定,适用服务商标。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青海省工商局

第四篇:青海省公路管理体制改革材料

青海省公路管理体制改革材料汇编

2001年,青海将本着”态度积极、步子稳妥”的原则,以”事企分开、精简机构、培育市场、量化养护”为目标,大力推进公路养管体制改革,初步建立起管理科学、运转高效的新公路养护管理体制。

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包括:

实行养管分离。在完成施工企业、养护生产单位和其他服务性、经营性单位剥离后,省公路局、名公路总段转化为单纯的公路养护管理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能是核定养护工程量,确定投资费用,进行招投标工作和合同管理、路产管理以及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

导、提供服务、检查监督、指标考核。各公路段作为总段的派出机构,主要行使对公路路产路权的管理和维护;对公路路况、交通量、自然灾害的调查统计;公路小修保养、大中修、减灾工程建议计划的编制;公路养护定额的实地考测;对公路养护工程的现场业主管理等5项职能。

培育和发展养护工程市场。各总段的工程队(路桥公司)和各公路段的养护生产队伍,由总段组织成立公路工程建设养护公司,暂由总段管理,并向正式的企业化公司过渡。各级公路管理机构所属的三产等服务性单位与管理机构分离,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进入市场。对原有的道班、工区进行合并、重组、扩大规模,使其成为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养护企业。同时,发展股份合作等所有制形式的施工、养护企业、路况检测中心、养护机械检测中心、养护工程监理中心,使其进入养护市场,促使养护市场规范

化运作。

推行定额养护和计量支付。养护工程采用先内部竞标的方式,过渡到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择优选用养护企业;并根据工程完成情况支付工程费用。新建公路再不设固定的养护队伍,公路管理机构对养护单位的管理,从行政管理变为合同管理。

公路养护生产企业不再套用事业行政级别,可自主根据生产岗位的不同特点决定用工数量、形式和条件,并以合同形式管理。各级公路管理机构要实行定岗定员,全面推行干部聘任制。分流到公路工程建设养护企业的职工,5年内保留原事业人员牌价不变;合制职工的各项劳动保障基金由原单位按规定缴纳,固定职工按有关规定转入社会保障体系。落聘人员按内部退养、承包养护工程劳务、参加各类培训或按下岗对待安置,也可出于本人自愿一次性买断工龄。

建立起一套公路养护工程管理、评

价办法和检查制度,其中包括养护工程招投标办法、养护合同管理办法、养护定额编制办法、养质量检查制度、评价标准、市场准入规定、养护资质资信评定规定、合同文件的规范等。

对现有国有资产,按有关规定进行评估、鉴定,凡各工程队战胜、使用的房屋、土地、机械、设备,划拨各养护分公司。鼓励各公司、分公司以筹集股金、使用公积金的方式购买划拨的国有资产,向民营制企业转化。

《青海省公路管理体制改革材料汇编》

青海省公路管理体制改革材料汇编

第五篇:青海省久治县林地保护利用研究

青海省久治县林地保护与利用研究

蔡燕宜

(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院,陕西 西安 710048)

摘要:基于青海省久治县林地保护与利用现状,提出了久治县林地保护与利用思路,阐述了久治县林地保护利用对策,为久治县有效保护及合理利用林地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青海;林地保护;林地利用;可持续发展

林地是森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加强林地保护利用管理,提升森林资源承载能力,是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国土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1]。对青海省久治县林地保护利用现状进行分析,为制定与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相适应的保护利用管理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区概况

久治县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东北部,33°02′~34°037′N和100°20′~101°47′E,地势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倾斜,大致四周高中间低,海拔在3553-5364m间,属典型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5.3℃-1.0℃、日照2314h、降水量600.0-921.2mm。土壤垂直地带分布明显,其中高山草甸土和山地草甸土分布面积最广,植被具有高寒旱特点,以山生柳、杜鹃为主。久治县地处三江源生态建设保护区,生态区位及其重要,全县森林资源总量少,没有乔木林,在巴颜喀拉山的北麓和南麓片状分布着大片的灌木林,全划入生态公益林,林业产业发展可依托资源十分有限,大面积的宜林地为高山灌木林建设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林地结构单一,生态环境脆弱,由于Ⅳ级质量以下的林地占85.5%多,林地植被一旦被破坏,恢复难度大、成本高、代价大。据2009年青海省最新森林资源更新调查数据[2],久治县林地面积177822.1hm2,占土地面积的20.4%,森林覆盖率16.6%。按地类分:灌木林地占81.3%、宜林地占18.7%。林地保护利用主要问题

2.1 林牧矛盾突出、产业发展滞后

久治县畜牧业为全县的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导致林牧矛盾普遍存在,尤其是草场与林地交叉、重叠的地方,一地两证、一地多证现象严重,已成为阻碍林业建设的限制因素,保护利用林业资源压力较大;同时林业产业发展缓慢,仍处于较低的层次,不能满足社会对林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2.2 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恢复缓慢

久治县地处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区,受气候条件制约,造林难度大、成本高、成活率低,灌木林地面积较大;现有保留下来的植物种类简单,植被稀疏,森林防护功能弱,生态恢复和质量提升的难度大。

3林地保护利用措施

3.1森林保有量规划

久治县现有森林面积144658.2hm2,以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国家级公益林体系建设等重点工程为基础,通过未成林地抚育管理、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到2020年使全县森林保有量达到212434.6hm2,新增森林面积67776.4hm2,确保实现生态立省战略中森林覆盖率达到24.4%的目标。

3.2实行用途管理

林地必须用于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不得擅自改变用途,严格限制将林地转为建设用地或其它农用地;进行勘查、开采矿藏和各项建设工程时,必须依法办理审核手续,不占少占林地;加强林地和森林生态系统的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建设,减少因自然灾害损毁林地数量,对灾毁林地应及时进行修复治理;通过退耕还林、临时占用林地以及矿区植被恢复等生态工程建设,增加林地面积;全面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和管护责任制,严禁擅自改变国家级公益林的性质、随意调整国家级公益林地的面积、范围或降低保护等级。

3.3林地保护等级与措施

坚持全面保护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原则,对久治县林地资源进行系统评价和定级[3]。Ⅰ级保护林地是重要生态功能区内予以特殊保护和禁止经营活动的区域,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特有自然景观、维持生态平衡为主要目的。实行全面封禁保护,禁止人为干扰和一切生产性经营活动;严禁各类建设项目(包括生产设施建设)征占林地而改变林地用途;禁止任何采伐活动。

Ⅱ级保护林地是重要生态调节功能区内予以保护和限制经营利用的区域,以生态修复、生态治理、构建生态屏障为主要目的,包括除Ⅰ级保护林地外的国家级公益林地、军事禁区、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国家森林公园、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的林地。实施局部封禁管护,采用人工促进自然修复为主的方式,保护生物多样性,适度开展经营活动,鼓励和引导抚育性管理,改善林分质量和森林健康状况,增强森林生态和社会功能;适度保障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用地,限制城镇建设和生态旅游用地,禁止非基础设施项目用地;禁止商业性采伐,适度开展抚育、改造和更新。

4林地保护利用区域布局与策略

根据久治县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青海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青海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久治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功能区规划中的定位,将全县划分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三类区域。

4.1重点开发区

包括智青松多镇和白玉乡,林地面积64400.5 hm2,其中灌木林47821.0 hm2、宜林地16579.5 hm2。积极支持城镇化、工业化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用林地的需求,支持主导产业及配套建设、循环经济产业使用林地,尽力保障久治县城建设对林地的需求;保证国家和省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民生项目、国防军工项目等重大项目建设使用林地;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使用林地。对于选址无特殊要求和限制的建设项目,按照不占或少占林地的原则,开展占用林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论证,优化占用林地方案,节约和合理占用林地。

4.2限制开发区

包括哇赛乡、哇尔依乡、门堂乡和苏乎日嘛乡,林地面积51425.7 hm2,其中灌木林42817.3 hm2、宜林地8608.4 hm2。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除国家能源、水利、交通、通讯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外,未经批准严格限制占用区内土地进行非林地建设,不得占用区内林地进行开垦、采矿、挖沙、取土等破坏森林以及植被的活动。严格控制其它一般项目使用林地;不得向国家禁止建设项目提供林地。确需占用的,应当在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中进行必要性和合理性论证。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适度支持环境友好型的特色产业、服务业、公益性建设项目使用林地,严格控制林地转为建设用地,减少工矿建设占用林地,禁止可能威胁生态系统稳定、生态功能发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各类林地利用方式和资源开发活动。各类建设项目占用林地应控制在经批准的占地规模和范围内。

4.3禁止开发区

包括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久治年保玉则国家地质公园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珍稀动物及湿地、森林、高寒草甸。青海久治年保玉则国家地质公园,保护对象为冰川地质遗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白玉寺,位于久治县白玉乡白玉村,保护对象为古建筑。区域内林地面积61995.9 hm2,其中灌木林54019.9 hm2、宜林地7976.0 hm2。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实施强制性保护,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禁止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引导超载人口有序转移,实现污染物排放“零增长”;规划期内各类建设项目确需使用林地的,需组织论证评估,尽量缩小使用林地规模。

5结论与建议

根据生态脆弱性、生态区位重要性以及林地生产力等指标,对久治县林地资源进行系统评价和定级,特殊保护(Ⅰ级保护)面积占林地面积的47.32%、严格保护(Ⅱ级保护)面积占52.68%。按照分区施策、分级保护分类经营的原则[4],借助“六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加快宜林地造林绿化和疏林地、灌木林封育改造,提高林地利用率,增加林地面积;加强中

幼林抚育和低产低效林改造,以提高林地生产率,逐步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优化林地保护利用结构布局,统筹区域林地保护利用,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体系,确保林地规模平稳增长。

参考文献:

[1]刘敏超.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生态功能分析及其价值评估[J].环境科学学报,2005,25(9):1280-1286.[2]青海省林业厅.青海省森林资源更新(补充)调查报告[R].2009.[3]国家林业局.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4]刘桐安,石长春,李春源,等.吉林省德惠市林地保护与利用问题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6):208-211.

下载青海省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2007年11月28日青海省第十届人民代(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海省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2007年11月28日青海省第十届人民代(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海省矿业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青海省矿业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作者: 出处:矿业权交易中心 发布:青海省国土资源厅科技信息中心 时间:2011-03-01 第一条 为培育和发展我省矿业权市场,规范矿业权交易行为,确保矿业......

    青海省公路管理体制改革材料(含5篇)

    2001年,青海将本着"态度积极、步子稳妥"的原则,以"事企分开、精简机构、培育市场、量化养护"为目标,大力推进公路养管体制改革,初步建立起管理科学、运转高效的新公路养护管理体......

    青海省小额贷款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精选]

    青海省小额贷款公司管理暂行办法 (省金融办 2012年2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规范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行为,保障小额贷款公司稳健运营,根据《中华人......

    青海省重点农田保护管理条例(共5篇)

    青海省重点农田保护管理条例 ------------------ 颁布单位:青海省人大常委会颁布日期:1993.09.18实施日期:1994.01.01全文 第一条为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

    青海省公共道德答题(样例5)

    附件1: 《青海省公民道德规范读本》知识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遵纪守法就是要求遵守( )。 A、社会主义法律B、所属组织的纪律C、社会主义法律和所属组织的纪律D、社会主义法律......

    青海省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青海省财政厅 青海 省 经 济 委 员 会 青海省科技厅 青海省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青财建字[2007]942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

    青海省粮食局离退休人员服务管理办公室

    青海省粮食局离退休人员服务管理办公室 2008年工作总结及2009年工作安排2008年省粮食局离退休人员服务管理办公室工作在局机关党委、局领导的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省老干部局......

    青海省律师服务收费管理实施办法

    关于印发《 青海省律师服务收费管理实施办法》 和《 青海省律师服务收费标准》 的通知 青发改收费[2007]1058 号 各州、地、市发展改革委、司法局: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