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永升老师的《祝福》和《扬州慢》教学

时间:2019-05-13 16:34: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寇永升老师的《祝福》和《扬州慢》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寇永升老师的《祝福》和《扬州慢》教学》。

第一篇:寇永升老师的《祝福》和《扬州慢》教学

执教者 寇永升观察者 高家风、刘祥

《祝福》教学实录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是谁写的?他是哪里人?写的是发生在哪里的事情?文中写的那个人物是谁?

学生:鲁迅,浙江绍兴作家写的发生在浙江的人和事,祥林嫂„„

教师:同学们是什么地方人?

学生:浙江人。

教师:同学们都是浙江人,又是小说所写的人物的同乡,从这两个方面看你们都是主人啊!看高一(5)班同学的啦!

二、研读文本

从第二部分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做工开始,问题预设与讨论、交流、概括生成:

教师:我请三名同学朗读第二部分1―3节,投影出示:男生:从年龄、外貌、身世遭遇、性格几个方面概括介绍祥林嫂;女生:概括介绍祥林嫂做工表现情况。

学生1:祥林嫂的年龄是二十六七岁,外貌是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红的。叫她祥林嫂,说说是自己母家的邻居,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

学生2:安分耐劳。

学生3:不很爱说话,人家问了才回答。

学生4:坚持不懈地做,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到了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全包揽了,而她反而满足,脸上有了笑影„„

教师:请大家把书翻到第一部分第2小节,范读:“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请问同学们一个问题:鲁四老爷家里雇用祥林嫂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学生5:“是为了准备年终的祝福,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杀鸡宰鹅等等的事情都需要雇人,他们雇祥林嫂主要是为了这件事情„„”

教师:请同学集体诵读第3小节(关注如何读“雇着了”三字,形成板书“雇着了”)。刚才那位怎么读的?

学生集体:雇着(zháo)了。

教师:什么意思?

学生6:雇对了。

教师:那还会雇错了吗?

学生7:是说祥林嫂很勤快,干得多„„

教师:雇着了,动机和目的一致了,很划算――还体现在哪些地方?

学生8:原来找不到女工,现在找到了。

学生7:祥林嫂干得多,但是挣得少,每月工钱五百文„„

教师:“着”(zháo):工具书的解释是,用在动词后边,表示达到目的。祥林嫂干得多,挣得少。吃不讲究,做工不偷懒。怎么能不是雇着了?这个“着”字,又点出了“大家”所关心的主要是在鲁四老爷家里一方,是鲁四老爷家划算,是鲁四老爷家里好打算!因为祥林嫂的做工丝毫没有懈,食物又不论好坏,力气是从来不惜。她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鲁四老爷家里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地煮福礼,全是祥林嫂一人担当,主人竟没有添短工,这怎么能不是“雇着了”呢!联系文中几次写到钱。祥林嫂的工钱是多少,她自己领取支配了吗,干了些什么?她的每月五百文的工钱在当时社会是高收入还是低收入?第一次“一千七百五十文”,即三个半月的收入,“她全存在主人家,一文也还没有用,便都交给了她的婆婆”。

福兴楼的鱼翅是多少钱一盘?

一个“着”(zháo)字,胜过多少聒噪!

请大家找到第四部分23节,请一位同学朗读,“鲁镇永远是过新年„„微雪点点的下来了”;第7节:学生齐读:“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四叔家里最重大是祭祀,即年终祝福;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是祝福,然而这回她却“清闲”了――清闲是什么意思?

学生9:有空闲,没有事情做。

教师追问:那么“清”呢?是真的“清静悠闲”、不劳而获吗?

学生摇头:――肯定不是!

教师:祥林嫂从第一次在鲁四老爷家里做工“忙”到第二次“清闲”,原因何在?这期间发生了哪些事情,使祥林嫂在祝福时节变得这样闲?请大家迅速回读,理清第三部分相关内容,概括归纳:

学生概括,学生10:祥林嫂被婆婆抢走,又被逼嫁到深山野�里,丈夫死了,唯一的儿子又被狼吃了„„

教师:写祥林嫂被逼嫁到深山野�里,通过什么角度写的?

学生11:由卫老婆子说出来的,是侧面描写。

教师:通过卫老婆子和四婶的对话,比较简略,这叫侧面描写。如果你细读卫老婆子口中叙述的祥林嫂被逼迫改嫁的情节,联系到第二部分祥林嫂淘米时被抢,那可都是精彩的动作场面描写啊!这暂且不说也就罢了,凡小说,这类精彩之处多了去了!但是这个卫老婆子可是只有鲁迅先生笔下才有,她和鲁迅都是浙江人啊。你看她的语言多么鲜明生动得体,多么具有亲和力,这肯定不是我们语文课堂上所能培养出来的。她是干什么的?(略)

机会又一次来了。第四部分第7―11节,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请一位同学跟老师一起读,老师读叙述语言,你来读四婶的语言。

与学生6一起朗读。

问:这位同学声音响亮,但是大家觉得“慌忙”的感觉有没有读出来?

学生摇头。

下面请两位同学来读,看看能不能读出“慌忙”的味道。

学生6积极举手,主动要求再次朗读。与学生11一起分角色朗读。

问:是否读出了“慌忙”?(大家摇头。学生6示意老师,还想朗读。)好,再给你一次机会,继续读四婶。(教师搂过那个学生,对其耳语道:“抢着读。”学生大笑,课堂又一次出彩了。)

学生6、11读:“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成功了,教师竖起大拇指,全班学生大笑,听课老师大笑,在场师生一起情不自禁鼓起掌来„„)

教师:(对学生)四婶说这句话是搞笑的还是严肃的?

学生6:严肃的。

教师:这是很庄重、很严肃的事情,不是搞笑。希望大家以庄重的心态来对待。

学生6、11继续朗读,效果越来越好。

教师:四婶为什么“慌忙”?

学生12:因为四叔曾经告诫过,祥林嫂虽然可怜,但是伤风败俗的,只能用她帮忙,祭祀是不能让她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教师:祥林嫂第一次在鲁四老爷家里做工,是那样忙,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情以后,而现在却闲着了,祥林嫂是自己闲着吗?

学生集体:不是„„

教师:对,是被闲着――这个词儿时髦吧!第一次她那样忙着做的时候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现在她被闲着了,人们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呢?请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

学生13、14:男人厌烦她,女人鄙薄她。

教师:祥林嫂只管和大家讲她的狼吃阿毛的故事――同学们,狼吃阿毛的故事是很经典的!《祝福》全文9100多字,祥林嫂几次讲这个故事占了一千多字,按常理,这会成为短篇小说的硬伤。但在鲁迅先生笔下,却是那样的合情合理。如果我们把两次对比着去读,会发现很多精彩――这个暂且不论。人们对祥林嫂没完没了的讲狼吃阿毛的故事很厌烦,这些都是面上的材料,你能找到“点”的材料吗?请往下文看。

学生集体:柳妈。

教师:柳妈怎样对待祥林嫂?

学生15:厌恶她,没有同情感,揭她的伤疤,嘲笑她„„

教师:先前她那样忙的时候,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现在她闲着了,人们是嘲笑她,厌弃她„„那么祥林嫂这时候有什么表现?

学生16:她只是默默地跑街、扫地、洗菜、淘米,忍受了无限的屈辱„„

教师:柳妈还给她出了一个主意――让她怎样解脱?

学生多数:让她捐门槛。

教师:祥林嫂捐了吗?

学生集体:捐了。

教师:祥林嫂捐门槛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集体:赎罪„„

教师:仅仅是赎罪吗?

学生17:她想安心地参加祝福时的祭祀。

教师:好啊!请看第四部分41节,“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她认为自己有资格参与祝福了。事实呢?

教师与一位同学朗读42、43节。再请两位同学合作朗读。

学生6再次主动站起来要求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

教师:请看四婶的这句话前后两次有什么变化?

学生6、17:前面只有“慌忙”,这次多了一个“大声”;还有语序也不同了。

教师:语气上有没有变化?

学生:有。

教师:能不能把这种不同读出来?再来一次。

学生6、17:“冬至的祭祖时节„„”(韵味全出,全班学生心领神会,大笑。)

教师:祥林嫂捐了门槛,以为自己有资格参与祝福了,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一声断喝:“你放着罢!”破碎了她的祝福梦。同学们:这一声之后,祥林嫂安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齐读第四部分44节部分:“这一会她的变化非常大„„”

教师:祥林嫂的这一变化还没有写完,请看第一部分第3节第三行,学生齐读:“五年前的花白头发„„”请大家再翻到22―30节“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

祥林嫂凄然死去。她死了之后,鲁四老爷家里和鲁镇的人们有何反应?请把鲁四老爷那句话齐声读出来。

学生齐读:“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教师:(板书“谬种”)。不早不迟,偏偏要在祝福的时候――祥林嫂被诅咒为谬种!同学们,祥林嫂“忙”为祝福而忙,“闲”为没有资格祝福而闲;生为给人家祝福而生,死为没资格参与祝福而死;死,又因死在临近祝福的时候而被人们诅咒为“谬种”。小说标题是“祝福”,其实写的是祥林嫂的故事,不直接命名为“祥林嫂的故事”或“祥林嫂”,而是冠之以“祝福”。原因就在于此。

三、总结与作业

投影出示:

《祝福》是经典。

经典就是你初读的时候感觉像是重读的书;重读的时候感觉好像是初读一样的书。无论你读多少遍,你都有新鲜感,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

给大家留几个课后思考题(投影出示作业)

下课。谢谢高一5班的同学们!

投影出示:

“善女人”柳妈,善在何处!?

透过祥林嫂那双眼„„

听,祥林嫂讲狼吃阿毛的故事„„

圆篮――祥林嫂一生的守候,祥林嫂唯一的思念,《祝福》不可或缺的道具。

惊心动魄:她两次被抢!

祝福时刻,那四场飞雪„„

【板书设计】

方案一:

祥林嫂

祝福忙:满足笑影白胖

闲:讪讪直着眼睛坐看

死:„„?!

人们

雇着了

厌烦―唾弃―厌弃

谬种 【课后反思】

2011年11月18日,作为国培学员,我在嵊州一中开设了《祝福》公开课,课堂上我自己感觉很顺利,课后自己也觉得没有多少漏洞。从学生开心的笑容和“老师再见”的音量判断,他们是满意的。从上百位听课教师的现场掌声判断,大家是认可的。

这堂课的成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设计新颖别致,抓文本的突破口独出心裁,多数人没有想到。课前福建和黑龙江的几位教师还替我捏把汗,如此长的文章,时代比较久远,学生不一定有时间预习。我们在课前不可能有机会和时间接触学生。而听课教师都是高中语文行家里手,实在是难以理解„„

我不能按照20多年前刚参加工作时那样讲《祝福》,族权、神权、婆权、夫权„„几条枷锁联合绞杀了祥林嫂。也不能把《祝福》仅仅当做短篇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单一地进行文体写作学的分析。对这样的经典文本,对这个永远新的旧故事,要讲出新意,但不是诸如“祥林嫂死因分析报告”之类的奇招怪招。长文短教,力求以个性化的文本解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要有一条主线,设计出主问题,引领学生感悟,不是教师讲教材。这样的文章,一节课内不一定按顺序从开头讲到结尾,一课时也不可能。我采取的做法是从第二部分的开头,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做工讲起。而到了课结束时才照应到文本开头的倒叙部分,即祥林嫂之死。

二是我怎样调动这些陌生的学生。我在与这批只有一面之交的孩子合作完成这堂课中,主要是通过肢体、表情和神态语言来燃烧他们的激情,来对他们的表现作出评价。一个学生朗读“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两次都读不出“慌忙”的感觉,我把她搂过来,在耳边悄悄说了三个字:“抢着读。”她心领神会了,瞬间露出满有把握的笑容。第三次读,全班同学和所有教师都情不自禁地为她鼓掌,其实也是为教师鼓掌。

课后,在走廊里,在饭桌上,在大巴车行驶过程中,都有人问我:“你对那个学生耳语了一句什么?”“你说了一句什么悄悄话,怎么那么快学生就读出了那种味道!”

这是一堂非常态课,学生是陌生的,与教师有距离,师生仅一面之交而已。处处用语言,可能时间不够,还会显得比较呆板沉闷。调动学生配合,需要教养和机智。我在课堂不止是评价学生的表现,更重在激励。“有效的课堂评价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行为的判定,评价具有欣赏、鼓励、导向的作用。但我们现在的课堂上,教师评价过于泛化,无论学生表现优良差异,总是说‘你回答得很好’‘表现不错’等笼统的话语,又或者评价语言缺乏真情实感,而评价形式单一,缺少互动。新课堂要求教师评价得具体,充满感情,能将学生过渡到正确的思考层面,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被欣赏、被鼓励的积极情绪。”(蔡伟《新语文教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国培项目负责人蔡伟教授说我的这堂课非常符合他的理念,大概就是指的这一点。

有教师问,我课堂上所讲的对文本的解读都是从哪里来的。备课,把时间和精力花在研读文本上,而不是制作PPT上;把功夫用在建立自己的个性化文本解读和新颖设计上,而不是到处去借鉴人家的教学设计;把心思用在一遍遍反反复复的磨课议课上,而不是模仿,更不是网络上去下载„„因为对教材有自己的研究,对文本很熟悉,课堂上既能走进文本,又能跳出文本,不会被文本所羁绊。教学设计不是下载拼接的,不是八宝粥,而是我自己多次精心琢磨过的,每一步都了然于心,自然课堂上无需分散过多精力去关注教学步骤。PPT只有少数三两张,除了题目就是结尾,一两句名言仅仅是为了给学生加强印象,当然我就用不着分出精力去想着播放PPT。

我的关注点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学习体验,小到他们的一个眼神表情,都是我捕捉的重要信息,都是我的课程资源。所以才有了精彩的生成!

【观察者语】

从教师的文本解读到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

高家风钱梦龙说:“‘会读’才能‘善教’。”“每教一篇课文之前,我总要反反复复地读,或朗读,或默想,或圈点,直到确实‘品’出了味儿,才决定怎样去教。”因此,相信大家都会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阅读教学的质量首先取决于教师文本解读的质量。而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情形如何呢?笔者将其归为四类:第一类是“一本教参一册书,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参怎么解读就怎么教学生,失去自我;第二类是打着个性化解读的旗号,误读歪解;第三类是学术化解读,深奥艰涩,不符合中学阅读教学的能力要求;第四类是既能深刻新颖地解读文本,又能把自己的解读变成切合实际的教学问题,组织起有效的语文活动。

从执教《祝福》这堂课看,寇老师应该属于第四类教师。寇老师对鲁迅的研究可谓深入,已有多篇研读鲁迅小说散文的文章发表,比如在《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底8期上发表的《也来点批〈祝福〉》,就是他对这篇经典的独特解读。下面让我们看看寇老师是如何将自己的解读转化成教学问题,展开有效教学的。

近万字,很有思想深度的《祝福》,一节课研读时间,实在是紧张,学浅了,对不住这样的精品;学深了,来不及。寇老师以自己对文本的透彻解读,抓住祥林嫂的三种生活情形――忙、闲、死――组织教学。“忙”,概括了祥林嫂一到鲁四老爷家的生活特征,而其中最忙的是准备祝福,这里以“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zháo)了女工”中“着”的读音为抓手,引导学生分析祥林嫂的做工情况――勤劳能干而很忙,再引导学生分析鲁四老爷给这样的雇工的工钱是多少,然后和“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钱一大盘,价廉物美”比较,从而得出结论:“着”(zháo),工具书的解释是,用在动词后边,表示达到目的。祥林嫂干得多,挣得少。吃不讲究,做工不偷懒。怎么能不是雇着了?这个“着”字,又点出了“大家”所关心的主要是在鲁四老爷家里一方,是鲁四老爷家划算,是鲁四老爷家里好打算!因为祥林嫂的做工丝毫没有懈,食物又不论好坏,力气是从来不惜。她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鲁四老爷家里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祥林嫂一人担当,主人竟没有添短工,这怎么能不是“雇着了”呢!这是寇老师在《也来点批〈祝福〉》中的一处精细解读,他巧妙地变成了教学问题,组织了有效的教学。

“闲”概括了祥林嫂二到鲁四老爷家准备祝福时的情形,老师很恰当地用“被闲着”来概括,真是神来之笔。然后从“被闲着”角度引领学生分析四婶如何“慌忙”地喊住祥林嫂,让学生反复读,读出味道,读出生活;再分析柳妈对祥林嫂的戕害,柳妈嘲讽祥林嫂,引导祥林嫂去捐门槛,不仅浪费了祥林嫂的血汗钱,还使祥林嫂在抱着希望的情况下遭受了最后一击,彻底失去了生活勇气,控诉了人们对弱者的摧残。“死”,并不是祥林嫂悲剧的结束,还要遭老主人的咒骂,可见鲁镇是人间地狱,而祥林嫂的命运更让人扼腕。寇老师如此解读,于是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她死了之后,鲁四老爷家里和鲁镇的人们有何反应?”,这里本来可以分析三个人物鲁四老爷、“冲茶的”短工、“我”,可惜时间不够,寇老师干脆让同学们“把鲁四老爷那句话齐声读出来”――“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然后草草结束了本课,没能再次出彩,实为遗憾。

说到遗憾,这里不能不再谈谈笔者的一点建议:课堂的枝枝蔓蔓可以再删刈一下,以突出主干问题。最要删除的是“写祥林嫂被逼嫁到深山野�里,通过什么角度写的?”该问题游离于主线,而且表述不规范,目的不明确;刚上课请三名同学朗读第二部分1―3节的环节必要性不大。主干问题的解决还可以更精细更深入些,比如分析祥林嫂之“忙”,下面一节中加点的词是不可不品析的,“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里不单是她“吃苦耐劳”,更主要是她暂时做稳了奴隶,准备祝福的大“忙”似乎给了她“尊严”,这为她以后争取这种“尊严”,做了铺垫。

在分析“闲”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品析第四部分中三处写祝福的文字,第一处中“她还记得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第二处中“祥林嫂„„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第三处中“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等文字不能不品咂,这里,她失望,羡慕,努力,绝望;又是祝福剥夺她仅有的一点“尊严”:祥林嫂可怜!至于“死”后的遭遇,可以设计几个小问题:

(1)一般情况下,听到曾经给自己打过几年工的、吃苦耐劳的、又被自己赶走的女佣人冻死街头,主人会有什么心理?(愧疚,难受)

(2)常言“死者为尊”,而鲁四老爷却用恶毒的语言咒骂死者,为什么呢?(死在祝福时,给他带来晦气)

(3)祥林嫂死后又因为祝福遭咒骂而毫无尊严,那么,“祝福”这种文化习俗还真的是祝大家幸福吗?你怎样理解?(可引用鲁迅话“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帮助理解,从而认识那种文化吃人的本质)。如此深入细致分析后,教师最后的结论才是水到渠成的。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说:“国语不是训治之学,而是活思想问题,是川流不息的生命。”这又引发笔者另一点建议:教师的解读变成教学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老师“要引导学生依据他们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审美情趣、直觉能力去积极参与文本的再创造,去感受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心理体验’„„去‘填充’那些‘空白’,实现学生经验与文本的融合”(《要朗朗书声,更要理解感悟》,作者唐江澎,《人民教育》2003年第10期)。在分析祥林嫂的“忙”与“闲”时,可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从无做人“尊严”的祥林嫂在似乎感到一点“尊严”时虽“忙”犹喜,在其被剥夺了这一“尊严”时“闲”得发慌,“闲”得绝望的感受,真正走进祥林嫂的内心,感知其悲剧的命运。

教师的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前提,钱老的会读才能善教,是毋庸置疑的,但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把自己的解读变成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问题。寇老师这节课做了很好的尝试。

长文短教,教学目标是根本――由《祝福》课案看叙事文学教学

刘祥《祝福》应该怎么教?一千名有追求的语文教师,就能设计出一千种课堂结构。同一位有追求的语文教师,也能在每一次和《祝福》相逢时,依照教材的目标要求、学情的差异和自身认知的变化,设计出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学流程。此种因教师的个性差异、学生的学情差异和教材的目标差异而形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特征,体现了教师对自身学养、学生学情和教材内容的个性化思考。然而,倘若将这众多的设计全部纳入语文学科教学体系的具体要求中进行检测,便可发现,一定会有相当数量的教学设计,并非真的紧扣了《祝福》这篇课文的单元学习目标和课时学习目标。很多时候,语文教师只是在教《祝福》这篇小说,而非教《祝福》这篇课文。

作为课文的《祝福》,其需要把握的教学资源并非无限丰富。面对这样的课文,语文教师必须学会依照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准确裁定教学内容。这里的“裁定”,就是要精研上述三个教学目标,并以此为依据,提炼出课文中能够服务于目标的内容,同时大量舍弃与教学目标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如此,原本很长篇幅的课文,走进课堂后,真正需要探究的内容便少了许多。这便是常规意义上的“长文短教”。长文短教的核心,在于依照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确立教学内容。

寇永升老师的这则《祝福》课案,就很好把握了《祝福》这篇课文的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贴近了高中一年级复杂记叙文学习与写作训练的学段重点。这节课,自始至终抓住了文本细读这一核心,借助于课文中最能体现人物性格悲剧的“被闲着”这一主线,串联起对祥林嫂的整体形象感知、做工表现、由“忙”至“闲”的身份变化、在鲁镇人心目中的地位等细节。这样的材料安排,很好地突出了依照教学目标取舍课文内容的课程观,彰显出寇老师强烈的课程意识。

一、裁剪繁冗,凸显主干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祝福》的核心形象,当然是祥林嫂。要在有限的45分钟内,尽可能客观地认识祥林嫂这个形象,唯一能够采用的教学技法,便是精选横截面,以最具代表性的情节,彰显主人公的性格悲剧。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寇老师在导入新课后,立刻借助一定的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直接将学生引导到了课堂主问题的探究中。这个环节中,寇老师采用了“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手法:

教师:我请三名同学朗读第二部分1―3节,投影出示:男生:从年龄、外貌、身世遭遇、性格几个方面概括介绍祥林嫂;女生:概括介绍祥林嫂做工表现情况。

男生们研究的问题,属于人物形象的整体感知,这是了解一个人的初步印象。这个问题,对于研习祥林嫂其人,有一定的帮扶作用,却不是关键作用。因而,这个问题,只能是一个课堂热身,是课堂由导入而进入深度研读的必要过渡。没有了这样的过渡,课堂便显得突兀。而如果此问题耗时过多,则又重心偏移,势必冲淡对核心内容的有效探究。

所以,寇老师很快便将这个环节收拢起来,进入到对祥林嫂做工表现的探究上。而这样的探究,便开始触及《祝福》这篇课文的内核意义了。让我们看一下课堂上学生们的表现:

教师:请大家把书翻到第一部分第2小节,范读:“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请问同学们一个问题:鲁四老爷家里雇用祥林嫂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学生7:“是为了准备年终的祝福,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杀鸡宰鹅等等的事情都需要雇人,他们雇祥林嫂主要是为了这件事情„„”

教师:很好,鲁四老爷家里雇佣祥林嫂的主要目的是帮忙操办年终的祝福大典。请同学集体诵读第3小节(关注如何读“雇着了”三字,形成板书“雇着了”)。

教师问学生3:你刚才怎么读的?你把这个字丢了。你现在读一遍,怎么读?

学生集体:着(zhaó)

教师:好。请问,解释为什么意思?

学生8:雇对了。

教师:那还会雇错了吗?

学生8:是说祥林嫂很勤快,干得多„„

教师:雇着了,动机和目的一致了,很划算――还体现在哪些地方?

学生9:原来找不到女工,现在找到了。

学生10:祥林嫂干得多,但是挣得少,每月工钱五百文„„

一个“雇着了”,简单的三个字,就把祥林嫂的所有勤劳能干都表现了出来。抓住了这个词汇,祥林嫂初到鲁镇时的各种工作表现,便无需一一述说,意义已全出。

这一教学环节,当然不是整节课的核心意义所在。《祝福》是出悲剧,最表象上的悲,首先就体现为这曾经被认为是“雇着了”的祥林嫂,却在后来的祝福活动中被剥夺了忙碌的权利。也就是说,“雇着了”在小说中的作用,不过是为了后文的命运悲剧做反向的铺垫。祥林嫂越是能干,故事的悲剧色彩便越是浓郁。

小说这样的结构特征,体现在寇老师的课堂活动中,自然也就是将探究的重点,由“雇着了”而转移到“被闲着”这一最重要的故事情节中。由“雇着了”到“被闲着”,构成了故事情节中最精华的内容,也构成了主人公性格的最大变化,更构成了人物命运的巨大逆转。“被闲着”就像一面硕大的镜子,不但一下子便照出整个鲁镇人的各色嘴脸,而且瞬间便照出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苦苦挣扎着的祥林嫂们的共同命运根源。

在“被闲着”环节的教学上,寇老师的设计极具匠心:

教师:祥林嫂第一次在鲁四老爷家里做工,是那样忙,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情以后,而现在却闲着了,祥林嫂是自己闲着吗?

学生集体:不是„„

教师:对,是被闲着――这个词儿时髦吧!第一次她那样忙着做的时候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现在她被闲着了,人们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呢?请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

学生17、18:男人厌烦她,女人鄙薄她。

寇老师并没有花费太多精力去研习这个“被闲着”,而是荡开一笔,引导学生从“被闲着”带来的影响的角度,探究相关细节。“人们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呢?”这一追问,比起对“被闲着”的原因分析而言,更能触及鲁迅作品对国民性的深刻思考。因而,当学生说出“男人厌烦她,女人鄙薄她”这一结论后,课堂自然就转到了柳妈、四婶、四叔以及鲁镇其他人对祥林嫂的态度及其影响之上。

二、涵泳细节,滋养生命

如果只引领学生了解《祝福》的主要情节、主要人物以及主题意义,那么,这样的语文课,便失去了温度、宽度和深度。因为,情节、人物与主题,都不过是一种已然客观存在的知识,并不会主动作用于学生生命成长,使学生能够在文字的背后,感悟到对自身成长有益的价值。

因而,优秀的语文教师,必然会在教文本之外,还要利用文本来教学生,把文本中隐藏着的那些对生命具有一定的引领或警示价值的意义,通过鲜明生动的文学语言呈现出来,让学生在一遍遍地品读涵泳之中,感受到来自经典的艺术魅力,并使其积极作用于自己的思想、情感、态度之中,成为自身审时度势的社会学依据。

寇老师在《祝福》的教学中,就很好地利用起文本资源,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冷峻地解剖人情世故:

教师:通过卫老婆子和四婶的对话,比较简略,这叫侧面描写。如果你细读卫老婆子口中叙述的祥林嫂被逼迫改嫁的情节,联系到第二部分祥林嫂淘米时被抢,那可都是精彩的动作场面描写啊!这暂且不说也就罢了,凡小说,这类精彩之处多了去了!但是这个卫老婆子可是只有鲁迅先生笔下才有,她和鲁迅都是浙江人啊。你看她的语言多么鲜明生动得体,多么具有亲和力,这肯定不是我们语文课堂上所能培养出来的。相信我们浙江同学语言运用都是高手啦!

请大家把书翻到第三部分的2―12节,祥林嫂被迫嫁到深山野�里的遭遇,侧面描写。

机会又一次来了。第四部分第7―11节,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请一位同学跟老师一起读,老师读叙述语言,你来读四婶的语言。

与学生6一起朗读。

问:这位同学声音响亮,但是大家觉得“慌忙”的感觉有没有读出来?

学生摇头。

下面请两位同学来读,看看能不能读出“慌忙”的味道。

学生6积极举手,主动要求再次朗读。与学生15一起分角色朗读。

问:是否读出了“慌忙”?(大家摇头感叹。学生6继续示意老师,还想朗读。)好,再给你一次机会,继续读四婶。(教师楼过那个学生,对其耳语道:“抢着读。”学生大笑,课堂又一次出彩了。)

学生6、15读:“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成功了,教师竖起大拇指,全班学生大笑,听课老师大笑,在场师生一起情不自禁鼓起掌来„„课堂再次出彩了。)

教师:(对学生14)四婶说这句话是搞笑的还是严肃的?

学生6:严肃的。

教师:这是很庄重、很严肃的事情,不是搞笑。希望大家以庄重的心态来对待。

学生6、15继续朗读,效果越来越好。

这个片段中,寇老师将文本学习和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陶冶与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在有效营造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还时刻关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这样的关注,同样还体现在本节课的首尾两个部分。寇老师开头时对鲁迅是浙江人的强调,结尾处对经典重读的价值的陈述,加之以留下的几道思考题,都促使学生超越于文本之外,思考一些更深刻更广泛意义上的语文学习问题、健康成长问题。这样的拓展,就将课文和生活联系起来,将原本有限的45分钟,拓展成了无限广阔的生活时空。

这节课中的闪光之处,远不止这两点,限于篇幅,只能选择最能体现语文学科长文短教特色的这两个点来阐述。其余的,比如课堂中高效的师生互动、学生学习心理的高效激活、问题意识的有效培养、主动学习精神的锤炼等等,不再做详细的分析。

总之,长文短教,核心在于取舍;取舍之道,核心在于目标;目标之魂,核心在于学生的成长。唯有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有利于学科高效课堂的建构,这样的教学,才有真正的价值。

寇老师的这节课,当得起这样的价值。

2、寇老师讲的是一首宋词《扬州慢》。

刚开始听课,也没觉的有什么特别之处。寇老师引入了《资治通鉴》《旧唐书 地理志》等资料来介绍扬州。紧接着让学生齐读《扬州慢》的序言,并让学生进行翻译。学生翻译的很一般,不少句子翻译的文不通,句不顺,寇老师也是简单的指正了一下,并没有做具体的强调,很快就进入赏读诗歌的环节。(我当时在想,寇老师为什么不从语法和语言习惯上指导学生呢!听完课才明白,寇老师的教学重点根本不在这里,所以没有必要在这里浪费时间。)

在赏读诗歌这一环节上,寇老师先安排学生读了一遍诗词,学生读完后,寇老师时,只是用一个“好”很概括的表扬了学生,就直接让学生思考第一个问题“《黍离》之悲,悲什么?”学生还没思考几分钟,就让学生回答。出乎意料的事,学生竟然能回答上来。(我当时想,要是让我上,我肯定留点时间让学生读诗,然后再让学生说。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我的做法是低效的。)寇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很快就和学生对“悲”的内容及写法进行梳理,让学生不仅明白了“悲”的内容,还明白了怎么写“悲”。

寇老师还从意象的角度对诗歌进行了赏析。寇老师讲解意象,没有直接讲出了意象的含义,而是引用了大量的典故和相关的诗句,让学生自己从资料中看出意象在本词中的意义。老师讲“二十四桥”讲到了隋炀帝的故事,讲到了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句……最后得出,“二十四桥”代表着扬州昔日的繁华;老师讲“芍药”讲到了宋朝的官服,扬州人的习俗,“韩琦赠芍药”的故事等,让学生从中明白,词人想通过写“芍药”来抒发国家衰败的感概。听着寇老师的课,在坐的教师和学生都沉醉在寇老师营造的情境中了,都仿佛来到了繁华的扬州,欣赏着扬州的美景。一位理科老师竟然感概到,他也想改行教语文,语文太美了。

寇老师在领着学生品读诗歌的美的同时不忘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的训练。寇老师紧扣文本,抓住了文中最能表现情感的一个字“空”字,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炼字训练。寇老师让学生结合全词分析“空”字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特别踊跃,我当时都想着能不能让我回答。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很快就把“空”的内容分析出来了。寇老师顺势将表现手法和学生一起梳理出来。一切环节,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不着痕迹。寇老师趁热打铁,从诗词中找出三个字“厌”“寒”两个字让学生分析。学生分析的相当不错。我想,看来我是平时低估了学生的水平了。

最后,寇老师,对诗词的朗读要领进行了简单明了的讲解。寇老师强调,朗读诗词应注意领字,并以《沁园春 长沙》为例,进行示范朗读。经寇老师一点拨,学生朗读的感觉立马就不一样了。我不由的赞叹道:高手,就是高手!

第二篇:《扬州慢》教学设计

《扬州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3、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词中“黍离之悲”。

教学方法:

探讨、点拔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词导入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引得多少文人骚客怀梦,痴叹着十里春风,烟花扬州。扬州人张若虚的一曲《春江花月夜》,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唱得多少人满眼思乡泪。徐凝来到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惹得多少动人的故事,发生在如此温婉的月光之下。

说不尽的扬州美景,道不尽的扬州风情都在诗词中得到体现,那到了南宋时期,扬州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一起来学习姜夔的《扬州慢》。

二、学习目标:

1、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3、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学案反馈

四、预习自测

1、“扬州慢”,既是词牌又是词题。

扬州——词的内容

慢——慢词(曲调舒缓)

2、作者介绍: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他一生清贫自守,以文艺创作自娱,诗词散文和音乐书法,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五、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南宋时姜夔眼中的扬州城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词中哪个字最能概括今日扬州城的特点?请选取词中让你心动又心疼的意象或句子,发挥想象和联想,用美的语言再现姜夔眼中的扬州城。

提示:

现在的扬州城破败、荒凉、萧条。

如果用上阕中的一个词来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的话,那么,如今的扬州城实际上等于是一座“空城”:空旷、空荡、空无一人、毫无生气。

探究点二:盛唐时杜牧眼中的扬州城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词中哪个字最能概括昔日扬州城的特点?请搜集描写昔日扬州的作品或故事说说昔日扬州的景象。

提示: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

繁华热闹。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可以称之为:名都。

补充介绍扬州:

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扬州的盛况亦见于古诗词,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繁华。

晚唐大诗人杜牧更是一生至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了他无数的动人诗篇。(多媒体投影杜牧的四首诗。)

小结:从这些诗词中,我们可以想见当时扬州的繁华,可谓盛极一时。

而这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也可以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一下:名都(佳处)

探究点三:词人为什么要写昔日的扬州城呢?试总结。

提示:

昔日的扬州:虚写。眼前的扬州:实写。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通过扬州今夕对比,表达作者感慨今昔的《黍离》之悲。一“名都”,一“空城”,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丰富了诗词的内涵。

探究点四:下片中,词人想象杜牧穿越时空来到扬州有什么样的感受?用文中一个字概括。作者借杜牧的感慨抒发自己怎样的深情呢?请结合背景和词前小序以及本词内容分析。

“惊”,为什么而“惊”?因“空”而“惊”,惊“十里扬州” 竟然变得“荠麦青青”。“惊”扬州昔日繁华,今日萧条,昔盛今衰、古今变化之大。(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的情况下,以杜牧之惊,从侧面衬托出劫后扬州的荒凉破败。

(多媒体投影创作背景)1127年,“靖康之变”后。在北宋的半边废墟上重建的南宋,是一个更加虚弱的王朝,金兵频繁发动的大规模南侵,使它长期面临着覆亡的严重危机。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大举南侵,曾攻破扬州,烧杀掳掠。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

1176年,虽然已过十五年,作者路过扬州时,映入视野的还是劫后的扬州一片荒芜,满目疮痍的萧条景象,联想起了昔日的繁盛,不禁思绪翻滚,感慨万千,写下此词,表达他因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极其沉痛的心情。

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悲。

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行役路过西周故都,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稷茂盛,因悲周室颠覆,乃作《黍离》诗。原文:“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黍、稷,是两种农作物。离离,指行列貌,整齐茂盛的样子。靡靡:行步迟缓貌。摇摇:形容心神不安。噎:忧深气逆不能呼吸。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感伤之情。

六、展示点评

七、总结全文:

综观全词,作者以今昔对比的手法写景抒情,把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有虚有实,从而突出了劫后扬州的荒凉,伤今怀古,抒发了“黍离”之悲。

让我们再来齐诵全词,进一步体会他的“黍离之悲”。(学生齐诵全词)

八、拓展延伸

大家对这首词今昔对比、虚实相济的表现手法领会得应当很深刻了。但这还不是终级目的,我们还要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阅读鉴赏同类作品。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请指出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

今昔(或时间):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2)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意思答对即可。)

九、当堂检测: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注释:⑴苏台:即姑苏台,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⑵旧苑:指苏台。苑:园林。

(1)诗歌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2)简析诗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

十、作业布置

1、背诵《扬州慢》

2、搜集积累有关扬州的诗歌。

板书设计:

扬州慢 姜夔

对比

(今)空(昔)佳

虚实

教学反思:

第三篇:《扬州慢》教学反思

《扬州慢》教学反思

《扬州慢》是南宋词人姜夔所作,属婉约词,词调缓慢,词风感伤。词作的特点决定了课堂氛围会比较沉闷。备课中我着重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调动学生的鉴赏兴趣。我的教学准备及授课过程立足于两点:

1、尽力创设情境。

2、尊重学生主体。

我以配乐朗诵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感伤、悲哀的情调氛围,学生沉浸其中,很多学生在聆听和诵读中有所动容。恰当的情境创设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置身词境,为进一步深入文本研读鉴赏做好了铺垫。

文本鉴赏是这节课的核心。我把话语权交给学生,从析意象到明手法,无不是学生自主探究,我仅是课堂过程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学生畅所欲言,积极思考,互相补充,完善赏析。我不断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散思维,课堂中学生对一个地方的解读很给我启发。“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不同的学生对这八个字的解读不一样,大致归纳有三种意见:

1、“犹厌言兵”的主语是人,人看到废池乔木,触目伤怀,不愿再提及曾经被侵略的历史,表现了词人及百姓对战争的痛恨。

2、“犹厌言兵”的主语是朝廷。朝廷不愿谈及战争,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主和大于主战,所以这一句表达了词人对朝廷不抵抗无作为的不满。

3、“犹厌言兵”的主语是废池乔木,是拟人手法也是移情,是词人借托外物来表达对战争的痛恨以及对被侵略的伤感。学生的发散思维让我感受到文本解读的无限可能,这也符合西方接受美学的观点。文本在文学生产和文学接受中获得生命。

学生在鉴赏中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沉浸文本,感受词情,但是教师忽略了对学生联想和想象的引导,因此鉴赏中对字词句的理解和领悟到位,却没有对画面的描述,在调动学生将整个心灵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中这一点上还显不足。

课堂是属于全体学生的,可是所有学生的全程参与做得不够,发言和回答问题只是局限于几个人,这一点也表明了教师的调动能力不足。

诗词鉴赏是难点,审美是主客观相统一的过程。学生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感受体验,才能真正读懂诗词,与作者产生共鸣。那么,对教师而言,最难解决也最核心的就是如何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审美热情、鉴赏兴趣。说句实话,这个问题我还没有答案,还得继续探索。

第四篇:扬州慢教学设计

《扬州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本文主旨《黍离》之悲

2、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内涵。

2、意象、修辞拓展训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诗歌鉴赏氛围

【教学重点】 如何走入诗境,感受诗人深沉的黍离之悲。【教学难点】对名句的赏析。

【教学方法】 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结合 【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南宋词人姜夔的一首词。本词的词牌为扬州慢,顾名思义就是关于扬州的一首慢词。大家也许没去过扬州,但是我们都听过大诗人李白送好朋友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的逸事,扬州自古以来就是旅游胜地,连帝王都对此心生向往,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那么如此美好的扬州在姜夔的眼中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来通过小序初步感知一下,齐读小序。

二、初读感知(齐读小序)

展示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的答题情况。

1、诗人眼前的扬州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夜雪初霁、满目荠麦青青、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的冬至日晚景图。

2、小序不仅交代了交待了词作的时间,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写作的缘由,其他词人的评价。也直接点出了这首词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即“黍离之悲”。那么何为“黍离之悲”? 《诗经·王风·黍离》篇写的是周平王东迁之后,故宫被废,长满禾黍,诗人见此,悼念故园,不忍离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1.离离:行列貌。一行行。2.迈:行走。3.靡靡:步缓貌。4.摇摇:心神不安。5.噎:忧闷极深,不能呼吸。

我们置身在和平时代仿佛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对诗人的家国之悲感同身受,但当我们又看到这些片段(播放圆明园被摧毁前后对比的视频)是否也勾起了沉淀在我们民族记忆中的那些伤痛,是啊,最大的痛不是爱情得不到实现,亲情得不到长久,而是生命得不到保障,国家的命运决定着个人的幸福感,所以当昔日繁华的街道再没有涌动的人潮,曾经辉煌灿烂的楼宇退去了斑斓的色彩,我们怎能不黯然销魂,潸然泪下。让我们带着这份忧伤齐读这首词,走进南宋那个飘摇在风雨中的朝代。

三、再读理解(齐读正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学诗之人要能够设身处地走进诗人所造之境,才能深切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板书。

1、词的上片写了一座空城,词人怎样表现城的空的?

明确:意象。春风十里,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

2、你认为这些句子中哪些词最能营造出意境?

春风十里本来为和煦温暖之景,但所望的尽是野麦子,亦即看不到人烟,顿感荒凉。

废池乔木使我们联想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自胡马窥江去后”已有十五年,时光如流水却没有洗去战争的伤痛,连被战火灼伤过的树木、摧毁过的城池都不愿提起,更何况人。一个拟人含蓄的写出战争的可恶可怖。

清角吹寒,“清”修饰“角”,有一种特别的味道,跟“寒”“空”用在一起,表明了扬州的荒凉冷落。“寒”不仅表明号角声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让人觉得心寒。空城之中回荡的是号角的声音,以这种声音更加反衬出城中的空,烘托一种肃杀的氛围。

提示:哪个词和空城形成对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空城与名都相对,鲜明的今昔对比,诗人满怀着对这个昔日名城的景仰而来却失望痛苦而去的心情。

意境:清雅空灵 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试着读出这种意境。

(一生单读上片

提示:词里的特殊句式,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其义直贯本句及下句,称“一字逗”,要读出提示语气。如“过春风十里”的“过”;“尽荠麦青青”的“尽”;“自胡窥江去后,„„”的“自”;“纵豆蔻词工,„„”的“纵”;“念桥边红药,„„”的“念”等。)

2、下片诗人没有写自己,却写到了唐代大诗人杜牧,上片已经暗引了他的名句“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写到扬州昔日的繁华,下片写杜牧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明确:下片暗引了许多杜牧的诗句,说明他的才华横溢。一个“惊”字道出出乎意料之意,拟想杜牧如果看到现在破败的扬州会有多么失望,痛苦,一个“纵”字点出即使才高如此,也写不出此时心中的难受。诗人表面上说杜牧实则在说自己,说杜牧写不出内心的痛苦,实则是说即使有再高的文学造诣也描摹不出此时自己心中的忧伤,极言痛苦之深。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写法,更见含蓄。

(一生单读下片

提示:“惊”和“深情”要读出情境。)

四、涵咏赏析(教师朗读)

朱熹说诗歌是有血脉贯通流转的活的整体,不能引外来的道理作硬性分解,破坏作品的艺术生命,而要反复涵咏感受,如嚼橄榄,如品香茶,才能获得作品的深层意蕴。下面让我们用这种方式来品味最后两个名句的意蕴。老师为大家朗读,在这个过程中大家细细地涵咏玩味。合作探究

1、赏析“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6分)

化用二十四桥的典故,说明桥仍在,美人却已逝,物是人非,顿感萧条,以乐景衬哀情。倒装句式,突出冷月。碧色的寒水本就给人无限寒冷之感,而又以冷月浸泡其中,更加寒气逼人。动静结合,凸显环境之冷清。

月本无声,此处表面写月,实则写人,诗人内心痛苦到哽噎难诉,乃痛苦的极至了。

2、赏析“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6分)

一个“念”字交代此句为诗人拟想,即是虚景。“年年知为谁生”使我们联想到“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名句。桥边野花本无主,何谓为谁生呢。诗人故意发问,无非是借景语说情语:经过战乱,这里的人有的死去,有的逃亡,即便留下来的,也没有赏花的心情了。芍药花的情怀是多么寂寞啊。物尚如此,何况是人?词人用带悬念的疑问作为词篇的结尾,将人的思绪导向茫茫的画面之外。以景作结,移情入景,催人泪下,言有尽而意无穷。

五、小结

扬州破败了,破败在荒淫无能的南宋小朝庭手中,破败在一大群贪生怕死的文官武将手里,布衣青衫的姜夔来此,为她唱一首挽歌。他没有杜牧的依红偎翠,春眠不晓,他匆匆地来,又匆匆地走了,在斜阳巷陌中,留下了瘦马枯缰的长长身影,留下他这首《扬州慢》。

六、拓展延伸

欣赏古典诗歌,要“入乎其内”,置身诗境,以便与诗人取得共鸣。但是,还要“出乎其外”,与作品拉开一定的距离,以便更好地把握作品。这首词诗人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带我们走进了他的世界,反观全词诗人善用对比创造诗境,巧借典故表情达意,故作疑问引人遐思。我们只有善于缘景才能明情,让我们以练带学,通过一道高考题来强化对这种方法的运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度破讷沙①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注释】:①破讷(nè)沙:沙漠名。②鸊鹈(bì tí)泉:泉水名。碛(qì):浅水中的沙石。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

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

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七、结束语

托尔斯泰说:只有热爱祖国,痛心祖国所受的严重苦难,憎恨敌人,这才给了我们参加斗争和取得胜利的力量。而我要说只有热爱祖国,痛心祖国所受的严重苦难,才有动力和压力去更好的继承传统,发展未来。懂史可以使我们了解过去,懂诗可以让我们穿越回过去。希望我们能既带着一份责任又带着一些浪漫学习和欣赏我们的传统文化。

第五篇:《扬州慢》教学案例

以读促懂,缘景明情,关注细节

——《扬州慢》教学案例

奉化高级中学

陆萍

一、诗歌教学现状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在简短的语言中包含中深刻的道理,沉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可正因为古诗词语言的“浓缩、简练”,使得学生在理解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考试时不知所云,得分率也相应低的可怜。

作为老师,我们就要做一个引导者:让学生慢慢爱上这种文化的精髓,教给他们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改变这种不尽如人意的现状。姜夔的《扬州慢》是一篇优秀的词作,意象蕴含着深刻的含义,表现手法的运用也非常突出,可作为教学古诗词的一个范本。

二、教学设想

1、缘景明情,置身诗境

在阅读某一篇作品时,我们要根据作品中意象的特点去体会独特的意境。《扬州慢》词中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词中“荠麦、废池、乔木、空城”等意象无不展现着如今扬州的萧条破败,由这一组意象构成的画面,定会使我们读者明白为何姜夔面对此景会心痛。因此为了让学生能轻松明白词人情感,我会先让他们去理解意象。

2、以读促懂,反复吟诵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诵读是学好古诗文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我们在诵读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理解诗词传达出来的情感。这首慢词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特别注意词中的“重低音、停顿、一字逗”等,反复吟诵也是教授这篇课文的重要环节。将朗诵穿插在整个课堂中,如在理解意象之后,在明了词人情感时等。

3、关注细节,注重手法

这首词最大的特色便是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将昔日繁华一时的扬州和今日残破的空城扬州形成对比,前后的意象、氛围也完全不一样。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特别关注。

三、教学环节

(一)导入

有句话很有道理“行者思名都,游者爱佳处”,既然是风景名胜,文人骚客总会驻足流连。很多人都介绍扬州是个好地方,晚唐大诗人杜牧更是一生挚爱扬州,在此流连十年之久。他说歌舞升平的地方便是扬州(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这里有他心中的女神,体态轻盈,芳龄十三,扬州十里的佳丽也无人能比(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赢得青楼薄幸名);在这里可以趁着二十四桥上的明月夜色,教着佳人吹箫(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带着这些美好的憧憬,姜夔踏上了前往扬州的路。

(二)缘景明情,置身诗境

1、在这样一个冬雪初停的晚上,词人独自骑着马前往扬州。这一路上,他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扬州?请大家齐声朗读小序。明确:荠麦弥漫、四顾萧条、戍角悲吟

2、这样的一个城市不再是杜牧笔下的春城,已经成了一个怎样的城市,请大家从文中找出一个能很好形容扬州的词。明确:空城

引导学生思考“空城”是怎么样的?(空旷、空荡、萧条、毫无生气等)

3、围绕这个空城,大家能设计哪些问题? 如:空城的“空”体现在哪些方面?

扬州为何会变成一座空城?

一个“空”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空城的“空”体现在哪些方面? 上片:荠麦青青、废弛乔木、清角吹寒 下片:二十四桥、波心冷月、桥边红药 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的深刻含义。

5、这样的一个扬州让姜夔悲从中来,他想象着杜牧再次来到扬州,会有怎样的感受? 明确:“惊”。因空城而惊,曾经在这里有无数美好回忆的杜牧必定难以接受,而对姜夔来说,这一些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

(三)关注细节,注重手法

1、为了展现扬州这些触目惊心的变化,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对比。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

虚实结合。一边是眼前实实在在的扬州,一边是因杜牧诗歌而得知的昔日的扬州。

2、今昔的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扬州变成了一座空城?请大家从文中找出原句。明确:自胡马窥江去后。表明了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战争

结合背景: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残败不堪。绍兴三十一年,金人十万铁骑大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虽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疮痍满目,不禁满怀追忆。

3、面对此情此景,词人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想借词抒发什么感情? 明确:怆然、黍离之悲、感慨今昔

提示:尤厌言兵中的“厌”采用拟人手法,词人将他们人格化。它们是十五年前惨案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留在他们心中,更何况人呢? “窥”写出了金人的可恨、可鄙。

(四)结尾

王国维曾经在《人间词话》中如此评价姜夔:苏辛,词中之狂。白石犹不失为狷。姜夔虽然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与苏辛有异,但作为一个有思想有血有责任心的知识分子,见到祖国面临灾难时,仍能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黍离之悲。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这首词,进一步体会姜夔的感情。

四、教学反思

一个教育家曾说过:经历+反思=成长。经常反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为了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提高自身教学素养。尽管知道反思对于一个年轻教师的重要性,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总是在教学后忽略对整堂课的反思。很少问自己的教学成功在哪里?失败在哪里?有没有切实的落实教学目标?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是否发生了冲突,有没有及时的解决„„今天我将就《扬州慢》一课的设计和效果进行反思。本堂课的亮点

1、找到适合的抓手

抓住了“空城”这个词眼,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空城”展开,设计了三个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大问题。如:空城的“空”体现在哪些方面?扬州为何会变成一座空城?一个“空”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找到了一个抓手,就可以贯穿全文,顺利引领学生进入文本。

2、注重意象的理解

本专题主要是希望学生能“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能够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品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从而得到审美享受。因而在教授这篇文章时,我抓住了这些意象:青青荠麦、废弛乔木、清角吹寒、波心冷月、桥边红药„„特别指导学生去思考这些问题:为何号角吹出来的声音会让人寒冷?月为何会“冷”?荠麦为何是“青青”?引导他们“青青”是说草木非常旺盛,一改昔日楼阁参差,与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冷月”就引导他们从观察视角这个角度和一切景语皆情语思考„„如果能真正理解这些意象,就能明白词人在其中想要营造一种凄凉、萧条、清冷的意境,想要表达的的忧虑、悲痛的情感就能凸显出来,拜读作品者也能被其悲痛的情感打动,真正融入到文本中去。

当然在教授《扬州慢》一文时,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

1、提问不明确

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出这么一个问题“空城的空体现在哪些方面?”其实我的本意是想问“哪些意象体现了空城的特点?”但因为表述不明确才使学生无从下手,不知道所云。尽管问题一问出就发觉了,也做了补充,但是过于复杂啰嗦的提问本身就是不恰当的。同时这个题目本身也没有切实的考虑到学情,授课班级是一个高一班级,在进高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只接触过《沁园春.长沙》一词,还不是非常明确什么是意象。这堂课就告诉了我两点:一是提问要明确简介;二便是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具有梯度和针对性。

2、缺乏教学机智

在上课前我对整堂课进行了设计、安排、策划,但是忽略了学生会出现的问题,所以在教学时就缺少纠正,缺乏合情合理的引导,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进步,也打乱了我整堂课的安排,使得教学环节变得非常凌乱。如提出第一个问题哪些景物体现了空城的特点?一个学生回答:“犹厌言兵。”这是完全错误的答案,但当时我就顺着他的话下去了,使得整堂课就乱起来,自己也无从下手。事后我在想,如果我这样引导:犹厌言兵这个不是景物,那是什么东西在“厌”言兵呢?这样一来就可以引出废弛乔木这个意象,同时也可顺势问,为何废弛乔木会“厌”言兵?这种教学机智的缺失其实也是备课不充分的表现,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会备足课,如学情、学生会问的问题等。

3、忽视文本中重要信息 第一、忽视小序。这一首词比较特殊,因为姜夔个人的喜好,在词的前面有一段小序。而我在处理教材时,基本上就放弃了小序。事后才发现其实小序当中包含了很多内容如词人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写作的时间、缘由及整首词的感情基调。特别不容忽视的是“感慨今昔、怆然、黍离之悲”。如果学生能很好理解小序,便可以大致理解词人想表达的情感。

第二、忽视助于情感表达的词。如“惊、难、仍、尽、犹”等。如这个惊,可引导学生去思考杜牧为何而惊:曾经在这里留下过无数诗篇,发生过很多美好事情的杜牧难以接受这个事实,也便更能明白姜夔是实实在在面对了这一些触目惊心的变化,想象和现实发生了巨大的冲突。如这个“仍”,仍是仍然、依旧的意思,二十四桥还是原来的样子,但是在桥上吹箫的人已不再,简单一个字,便传达出了物是人非的情感。

4、忽视朗读

这是我犯的最大的错误。诗文本应该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学生能够通过读,明白词的意思;通过读,再次体会词中的情感;通过朗读,来展现对词的理解。尽管我也知道朗读的重要,也有意识的让学生在读,可是缺少恰当合理的指导,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把每次的朗读变成有目的、有意义的过程,没有想着通过朗读去改变什么情况。当然很多老师也给我提了宝贵的意见,等到下次再教授这首词,我会做以下几点指导。

第一、在刚上课阶段,让他们多读几遍,目的便是熟悉文本。在读的过程中还可以解除一些字词上的障碍和一些破句。这首词要注意姜夔的夔字形和读音,可以去探讨“少”是第一声还是第三声,在读音的探讨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二、如果通过读的“慢”体现沉痛的心情。这个慢不仅要从语速、语调、节奏上去把握。因为整首词是悲伤的基调,所以读的时候语调尽量要低沉,在语速要上要尽量慢。通过读让别人感受到词中的情感。

第三、看词中的特殊句式,来选择停顿。本词很多句子采用“一字逗”,即用一字领起,其义贯穿本句及下句,因此读的时候要稍作停顿,读出其提示语气。如过春风十里的“过”,尽荠麦青青的“尽”,自胡马窥江去后的“自”,纵豆蔻词工的“纵”,念桥边红药的“念”,这些字读的时候我们尽量要重音和停顿。其实想想学生只是高一,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一字逗”,如果教师不引导不指导,他们如何指导呢?

第四、用读来区别情感。这首词通过对比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展现了想象中的扬州和现实中的扬州。既然在姜夔心中,原来的扬州时繁华至极,令人向往的,内心也是很激动很憧憬的。所以我觉得在读“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豆蔻辞工,青楼梦好”的时候就应该适当加快语速,不受整首是慢词基调的限制。而在读现在实实在在看到的衰败的扬州时,就要再放慢,感受姜夔内心的沉重。

第五、在理解意象的过程中,指导朗读。有时候不一定要每次都读整首词,可以在每次分析意象后,及时指导朗读。“荠麦青青、清角吹寒、冷月无声”等意象是要营造凄凉的意境,所以要放慢速度,同时这些景象都融在这座空城里,所以我觉得“都在空城”的“都”不仅要读的慢,也要注意停顿和加重语气。

这就是我在教授《扬州慢》一文后的反思,语言很平实,目的很简单,只是希望下次可以教的好一点。

下载寇永升老师的《祝福》和《扬州慢》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寇永升老师的《祝福》和《扬州慢》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扬州慢教学设计

    走进历史文化名城——扬州 ——《扬州慢》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姜夔及其词风; 2、学习虚实结合、化用诗词、对比、反衬等表现手法及拟人等修辞手......

    《扬州慢》教学设计

    《扬州慢》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姜夔及其词风。 2、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

    扬州慢教学设计(合集5篇)

    篇1:《扬州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学习理解宋词婉约派的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格律音调和谐;2。 重点领会两词情景交融的写法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教学重点]3。......

    对老师表达祝福和感恩的句子(五篇)

    对老师表达祝福和感恩的句子1在这美好的节日里,我们孩子要用老师教写的字,用老师教的美好词句,为老师写一首最美的小诗。愿您节日快乐!老师是神圣的职业,你们为了孩子的学习、成......

    《扬州慢》 姜夔 教学设计5则范文

    扬州慢 姜夔 教学目标 :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掌握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3、鉴赏本词用典的技法德育目标: 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

    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公开课

    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 方案一:借助《扬州慢》指导读词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 因为喜欢一座城,所以为她写下一首歌,于是 盐城有《盐城》,成都有《成都》,上海有《上海滩》,......

    扬州慢/姜夔_教学设计_教案(共5则范文)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语言特点。 2.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3.理解本文的抒情方式。 2.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文的抒情方式 3. 教学用具 多......

    走近姜夔《扬州慢》(获奖教学设计导学案课件)

    走近姜夔《扬州慢》(获奖教学设计、导学案、课件) 走近姜夔《扬州慢》 (获奖教学设计、导学案、课件) 《扬州慢》教学设计 陕西省商洛中学王晓鹏 一、【教材依据】 《扬州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