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 夔 教学设计 教案

时间:2019-05-13 22:50: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 夔 教学设计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 夔 教学设计 教案》。

第一篇: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 夔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先播《几多愁》歌曲,为学生创设感时伤世氛围; 师生谈感悟,并板书词题和作者。投放情景式填空

出示需要探究的题目,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题目 出示练习:《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 曾觌 链接网络资料,加深对“黍离之悲”的理解 发挥想象把本词改写成一篇800字散文。反思授课中的得与失,成与败。学生活动: 认真倾听音乐,并口头表达自己的感受 两生白板展示,其他学生做在学案上 自主思考、小组合作交流 在听写本上完成练习

诵读文字,赏析图片,感悟主旨 作业写在阅读笔记上

课堂小结

1、学生利用搜索工具进行前置预习,老师在放手给学生自主时间和空间的同时,学生也在自由中竞出了效率。

2、利用播放音乐进行铺陈渲染,利用形象得体的画面给学生直观性的体验,在音画的欣赏中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热望,让学生对古今扬州形成条理清晰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在语文复习中能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种图文并茂、音画结合、情景交融的教学方式,更加形象直观,更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课堂上巧用文档软件、幻灯片演示软件、电子白板和投影仪,激活语文教学,全面展示文本,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有利于文本阅读的即时生成。

4、眼、脑、口、手动的多种方式的结合以及课堂知识由具体到规律的总结,实现了教学的深度。

总之,利用电化教学,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它能充分展示文中的语言环境,突出生动优美的“语文味儿“,让学生如临其境地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激起阅读兴趣,让学生的收益更大,更利于学生的进步提升。

第二篇:《扬州慢·淮左名都》三维目标教案

扬州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结合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历史背景理解本词的主旨

2、反复诵读,从整体上把握其情感基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词中“黍离之悲”。

2、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写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扬州,导入新课

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地处江苏中部,有2500多年的建成史,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旧唐书•地理志》。扬州富庶甲天下。——《资治通鉴》.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以及美丽风光,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一起来欣赏扬州美好风光以及杜牧的诗词。几百年后,到南宋词人姜夔生活的时代,扬州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一起来学习《扬州慢》。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

1、姜夔,南宋词人,有《白石道诗集》、《白石道歌曲》,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姜夔词的风格:清新峻拔,立意幽远,炼字琢句,倚声协律,属于婉约派词人。人称“江湖雅士”。

词人生活的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攻破扬州,大肆掳掠,导致“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严重。15年后,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满目疮痍。

2、创作背景

南宋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此后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绍兴三十一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扬州再次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变成一座空城。隆兴二年,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扬州再次受到影响。在1176年冬至,诗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的扬州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3、本词的小序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词作时间、所见所闻、写作缘由、别人的评价

4、什么是“黍离之悲”?

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悲切伤感之情

三、整体感知,分析鉴赏

一)、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自读,齐读。

淳chún 熙 xī

霁jì

荠 qí

怆chuāng

黍shǔ

鞍ān

蔻 kîu

荠jì

二)、分析鉴赏

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词人眼前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空城”——破败荒凉。

2、“空城” 之“空” 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

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

3、下阕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 “惊”。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曾经在杜牧笔下流淌过无数赞美扬州诗文,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

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可以称之为:名都。

5、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

繁华热闹。

小结: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6、今昔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的呢?词人的对战争的厌恶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胡马窥江去后,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残破不堪。“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显示战争摧毁的程度。拟人的手法写出,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敌人的痛恨。

7、“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难生”好在哪里?

词人在这里荡开一笔,写二十四桥边的芍药。设想来年春天红药蓬勃生长出来,开出绚丽的花朵,只可惜如此美丽却不知为谁而绽放。这种情景就更让人伤感。词人用拟人的手法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诗中用物来表达情感的有杜甫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还有毛泽东的《咏梅》“驿路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8、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昔日的扬州:虚写。眼前的扬州:实写。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四、总结全文

《扬州慢》主要是写作者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五、作业:背诵这首词

第三篇:《扬州慢》 姜夔 教学设计

扬州慢 姜夔

教学目标 :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掌握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3、鉴赏本词用典的技法

德育目标:

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教学方法:探讨、点拔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师生一起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指出词分婉约、豪放。重点复习婉约派词的特点,指出本词的作者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二、解题

作者简介: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介绍姜夔,教师稍作补充。他一生未仕,精通音律,能自度曲。所以他的词牌往往和词题是一致的。扬州慢可以看出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教师放录音,学生跟读,进一步体会本词传达的情感,讨论明确本词的情感基调(诗人为国家的残破以及人民的不幸而及其沉痛的心情)

四、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进行探讨,把握本词的文意及结构

问:本词的写作背景和缘由从哪儿可以找到?

引导学生讨论明确:

在小序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何写这首词,以及写本词的目的,即抒发“黍离之悲”。(要求学生找出有关词句)

追问:作者是如何书法自己的“黍离之悲”的?(即本词的文意及结构如何)

讨论明确:(结构示意)

所见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萧条冷落)

空城 二十四桥明月

所闻 清角吹寒(凄清)

所感 杜郎须惊(难言之痛)对比手法

“黍离之悲”

冷月无声(凄清)

桥边红药(感时伤乱)

教师在和学生分析的过程中重点解决以下字词:

霁,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冷月,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五、引导学生研究探讨本词和前面的几首婉约词的不同

要求学生结合前面的婉约派词来感受(文学史指出‘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对传统的婉约派词的表现艺术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

明确:语言由“俗”变雅,内容有开拓(如本词跳出了以往的词为表现个人的狭隘情感的范围,把国家 和个人联系在一起),具体分析略。

六、要求学生进一步探究本词独特的写作技巧

①明确:本词着重用了虚实相生的写作技巧

具体分析:词的一开头,使用虚写“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是作者想象中的昔日扬州繁华的景象。接着是虚实相结合的写法,“春风十里”是虚写,“尽荠麦青青”是实写,这对比鲜明的图景,自然有昔胜今衰的感慨!由此词人直抒胸臆,最后从听觉处渲染。

词的下片分两层,第一 层虚写,以杜牧的难赋深情杜郎须惊反衬出今日扬州的凄凉,后一层实写,写二十四桥明月,发出年年知为谁生的感慨。综观全词,有实有虚,有情有景跌宕生姿,情景交融。

②引用前人诗句(杜牧)是本词的另一特色(引导学生和辛弃疾词作比)

明确:引用前人诗句是词中用典的又一种方式,引用的目的是加深词中意境,使人联想而寻于言外。(举例略)

拓展延伸:词中引用杜牧词的用处?

通过对比,抚今追昔,有力地 表达了作者对扬州的昔胜今衰的感伤。

七、课堂小结并完成课后练习

附:板书设计

所见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萧条冷落)

空城 二十四桥明月

所闻 清角吹寒(凄清)

所感 杜郎须惊(难言之痛)对比手法

“黍离之悲”

冷月无声(凄清)桥边红药(感时伤乱)

扬州慢 姜夔(设计二)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扬州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同时扬州亦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除此之外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致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并留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名句,几百年后,南宋时金兵两次侵犯扬州,又有一位文人路过此地,感慨今昔,化用了这一名句,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词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诗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

慢:慢词,所谓慢词就是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的词。可见本词是曲调舒缓,宜于抒情的“慢词”;它不同于“长调”,长调是就篇幅而言(91字以上)。慢词应该慢读的,调子还要低沉一点。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姜夔(1155—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著有《白石道人诗集》。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由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工典雅,意韵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隐晦等特点。同时他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留下了十七首当时用于演奏的古乐谱,对研究唐宋音乐极有价值。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姜夔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昔盛今衰悲凉痛惜的情绪。

三、分析小序

1、序作为词的一个部分,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由,概括了写作的主旨。

2、小序中的“黍离”的来源

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此词出自《诗经“王风”黍离》,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3、这段序中的内容,在词中都有相对应的词句。请把这些对应的词句找出来。

明确:“余过维扬”对应:“过春风十里”

“荠麦弥望”对应:“尽荠麦青青”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对应:“废池乔木”

“戍角悲吟”对应:“清角吹寒”

4、序的最后一句:“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在词中,最能形象地表达这种悲情的句子是哪一句?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四、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提问: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悲(悲凉、凄凉、凄冷等)

2.提问: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

明确: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

3提问: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色(视觉)、声(听觉)

(以上学生边回答边板书)

视觉:青青荠麦

听觉:清角吹寒

——耳边之声

废池乔木

二十四桥

冷月无声

寂寞红药

——眼前之景

五、课文分析鉴赏

扬州于宋高宗在位期间,曾两次遭到金兵的侵扰。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烧杀掳掠。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烽火连年,扬州自然受到影响。诗人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这一天,即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残破景象,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词,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景象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反映了南宋时人民遭受的战争灾难。

词的上阕写景,着重写词人亲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整个扬州城一片萧条、凄凉:“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开篇便点明扬州是淮左著名的都城,竹西又是这著名都城中名胜所在,吸引着作者驻足观瞻。在这里解下马鞍,小住停留,这是远行中开始的一段路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然而昔日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竹西亭已不复存在了,眼前只有“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这一番凄凉荒芜的景象,哪里还有什么绮丽风光,处处亭台楼阁的十里长街,这里的居民大多数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了,景象显得无比萧条,今昔的巨大反差让人丧乱之感顿生。“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作者没有直接写战争,而是以“胡马窥江”来写金兵的南侵,含蓄委婉。着重写战争后,以战后之景衬托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这种痛苦是可想而知的。名城被毁、风光不再已是其次,人们心灵深处的创伤才是最难抚平的。战乱造成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之痛让人们极度痛恨战争,但作者却没有写人们如何痛恨战争的,而仅以“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来写废池与古树都“犹厌言兵”,物尚如此,人何已堪?无限伤乱之语尽现无限伤乱之情。“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进犯长江回去以后,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苑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因为怕引起痛苦的回忆,谁也不愿再提起那两次残暴的战争,让自己的心灵重新受到折磨“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天气渐渐到了黄昏时分,戍楼上又吹起了凄凉清苦的号角,使行人感到阵阵的寒意,号角声不断地在劫后的空城上回荡,以号角之声来衬托空城的孤寂,更让人感到凄凉静寂。

下阕抒情,运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伤今怀古,抒发感慨:“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牧是最欣赏扬州的诗人,他歌咏扬州的诗篇,表现出了卓越的鉴赏水平.杜牧眼中笔下的扬州是何等的繁华绮丽,他又如何能想到曾经盛况至极的扬州会变成今日这般荒凉冷落,即使杜牧重回扬州也会愕然震惊的。作者在这里借杜牧来写自己内心的震撼.“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杜牧才华横溢,但纵有赞美“豆蔻’芳华的精工丽词,纵有歌咏青楼一梦的绝妙才能,恐怕面对今日的扬州之景,也难有当年的兴致和情思了。杜牧当年写“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那样春风得意的文笔,也难以表达此时悲怆的心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所谓物是人非莫过于此。“二十四桥仍在”而吹箫之人安在?杜牧曾有《寄扬州韩绰判官》一诗中写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二十四桥仍然存在,可如今再也听不到美人吹箫的声音了。作者徘徊亭边,凄冷的月光沉浸在水中,桥下江中波涛激荡,显得十分清冷、空寂。“桥”虽在而“玉人”不在,水波空自荡漾,唯有“冷月无声”当年遗踪全无,唯有满目萧瑟之景,满腔悲怆之情。“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想那桥边的红芍药,现在已经无人有心情来欣赏它们了,可是它们还是一年一度地盛开着鲜艳的花朵,它们究竟是为谁生长为谁开呢?这桥边盛开的红芍药或许也曾是一景,让人流年往返。可是战乱之后,死的死去,生的逃亡,纵有留下的,恐怕也无赏花之雅兴了。花依然红艳,却无赏花之人,美景被白白辜负了。战乱让花不知为谁而生,那人呢?纵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却难免“年年知为谁生”的命运。

本词用语凝练精警,诗意含蓄,即景抒情,言有尽而意无穷。化用杜牧诗句信手拈来,浑然一体,不留斧凿痕迹。既揭示了战争给人民所造成的灾难,又对南宋王朝的偏安一隅有所谴责,是一首反映现实比较深刻的作品。词的上片主要是写景,以对比的手法表现古今之变,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片萧索、空阔、冷落、荒凉的景象,让人不得不深思带来这种巨大反差的原因何在,引起人们对战争的思考。下片主要写情,作者并不直接写情,而是采用化入的方法将杜牧的诗句引入词中,今昔对比,含蓄的抒发了作者伤今怀古之情。这首词情、景结合的很好,可称的上慢词中的经典之作了,词中很多语句引发深思,引起共鸣,给人以美的享受。

六、比较阅读《京口北固亭怀古》《书愤》和《扬州慢》:

我们知道,南宋的文人中,把家国忧患作为创作的主旋律的,主要有辛弃疾和陆游,请回忆《永遇乐.北固亭怀古》和《书愤》,想一想它们和《扬州慢》有什么不同。(生讨论,发言)

生:它们主题一样,风格不同,感觉辛弃疾和陆游的作品更悲壮一些。《扬州慢》的情调是衰凉而低沉的,它只是无奈的感慨、哀愁的叹息,却缺乏激昂亢奋的精神力量和博大的胸怀。这正是词人独特的风格,过去人谓之“清空”。[板书:清空]本词即是“清空”的代表作,它的胜人之处在于:词的情感蕴藉含蓄,少有豪壮激烈的情怀;词的语言、意象,不是色彩鲜丽或雍容华贵的,而是偏向于淡雅素净;词的意境,避免过于狭小逼仄或密集拥挤,而是疏朗开阔。

[教学构想]“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语)一语中的地揭示了“读”与“思”(赏)之间的有机关系,然现在学生大多忽视文学作品的赏读,他们的读往往带有较大的功利性。或为完成背诵而有口无心地速读,或为对作品有所了解而一目十行地默读,这极大程度地抹杀了作品的内涵和意蕴。本节课我即意在倡导或强化学生的赏读意识。[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阅读所发材料

2阅读课文,把握音节的停顿及语气等,并根据课文注释了解词作的大意。一.诵读

这是习词的第一步,通过直觉的感应去体验词的内涵。这是古人传给我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新的《教学大纲》对诗词教学的要求。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指名朗读〔注意两个层面:字正句顺;语感(语气、语速、节奏)〕

[补充] 诵读的要领:平仄和押韵服从乐律的需要。词牌不同,则平仄和押韵的规定不同。①词的节拍不像诗那样整齐划一,诵读时要注意音节的停顿。如“犹/厌言兵”、“算而今/重到须惊”、“年年知/为谁生”等。………………节奏

②词里的特殊句式,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其义直贯本句及下句,称“一字逗”,要读出提示语气。如“过春风十里”的“过”;“尽荠麦青青”的“尽”;“自胡窥江去后,……”的“自”;“纵豆蔻词工,……”的“纵”;“念桥边红药,……”的“念”等。………………语气 ③《扬州慢》的韵脚依次是程、青、兵、城、惊、情、声、生;这些字要读得短促而又清晰。………………轻重

2、学生再读.(语速要缓慢、绵长,语调要低沉、悲吟)

3、教师配乐范读.4、全班齐读。

二.整体感知1.提问: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指名或集体回答)——悲(悲凉、凄凉、凄冷等)

2.提问:我请一个同学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

——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

3提问: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

——景(色)、声 4.提问: 如果用词作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此时所见的扬州城,它应该是?(指名或集体回答)

——空城(废池)

5.这两个词哪一个更形象? ——(略)

(以上学生边回答边板书)

青青荠麦

废池乔木

二十四桥

空城

无声冷月

眼前之景

寂寞红药 声―― 清角吹寒

5.提问:诗人为何“解鞍少驻初程”?他心目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用词中词句回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6.扬州城自古以繁华富庶而闻名,你能从词中找出杜牧盛赞扬州的句子吗?

——(出示摘录的杜牧及历代文人盛赞扬州的句子)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唐·杜牧《赠别》)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唐·张祜《纵游淮南》)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唐·王建《夜看扬州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徐凝《忆扬州》)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唐·罗隐《炀帝陵》)

尽管这些诗句细究起来有断章取义、移花接木之嫌,但它所透射出的扬州城的繁华兴盛应是不争的事实。

7.词的过片(下片的首句)“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牧为何而惊?该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

连缀全词,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姜夔目睹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缅怀往昔的繁华,立即想到晚唐风流俊逸的著名诗人杜牧。当时杜牧应牛僧孺之召,任职于淮南节度府,和判官韩绰一起寻佳访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如脍炙人口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等。从这些诗句的表层意思看,它表现了当时文士狎妓的轻薄行为。妓女,在我们看来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心目中,则是都市繁华的象征。词人欲以“豆蔻词”“青楼梦”这些象征扬州繁华的艳句,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的衬托下,使劫后扬州的荒凉更加突出,当然说它带有自况的意味也未尝不可。衬托,有时比直抒胸臆感时伤乱,更为含蓄有致。

8.仿照“眼前之景”句式,你能用一短语概括出诗人的“心中之景”吗?

——(分小组讨论推荐,教师点评板书)

8.是什么原因使昔日繁华的扬州城变成了一座“空城”的呢? ——“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之事。尤其是绍兴四十一年(1161)那一回。金主完颜亮亲率金兵攻占扬州,在瓜洲望江亭对其下属说:“朕不久入浙,誓不返国”,并改亭名为“不归亭”。

9.古代战乱频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你能从读过的诗词中再举几个例子吗? ——君不闻曹操的悲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君不闻杜甫的哀叹“武皇开边意未已,边廷流血成海水”。

10.归纳主旨

揭露鞭挞了金人南侵的罪恶以及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恢复失土的错误政策。三.鉴赏(和前面分析同步进行)

[补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①青青荠麦――对比(名都、佳处、春风十里)-→萧条冷落,昔盛今衰

[补充]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荠麦,一片荒凉景象。造成了强烈反差。②废池乔木――拟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痛恨战争

[补充]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他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姜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咎为“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

③二十四桥/无声冷月――移就-→“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凄清冷落

[补充] “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④寂寞红药――直抒胸臆-→“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感时伤乱

[补充] 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更何况国难未息,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先高潮。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

⑤“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补充]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唐朝,扬州有内城和外城,商业繁华、景致优美,杜牧曾赞美道:“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而今仅剩一座空城,满目疮痍,军号凄厉,不由人不生感慨。四.点拨归结

姜夔的词,是由凄清的境界和幽冷的色调及作者“少年情事老来悲”的惆怅心情所形成的“清冷”风格.“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让我们思接千载,再次走进诗人深沉幽怨的意境之中,去体味他那“此恨绵绵无绝期”的《黍离》之悲吧!五.全班齐背 六.课堂练习

赏读姜夔的另一首词: 淡黄柳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摧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第四篇: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公开课

姜夔《扬州慢》教学设计

方案一:借助《扬州慢》指导读词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因为喜欢一座城,所以为她写下一首歌,于是

盐城有《盐城》,成都有《成都》,上海有《上海滩》,北京有《北京北京》,大理有《去大理》,大丰有《大丰》,扬州有

《扬州慢》

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扬州,那么扬州城在南宋词人姜夔的眼里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今天我们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扬州慢》。

二、方法指引

《扬州慢》是一首词,我们拿到一首词,该如何读它呢? 1.读准字音 2.读出意思 3.读出情感 4.读出问题

三、按上述四个“读”理解和分析词作。

(一)读准字音

1.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词作,了解内容。2.提人朗读,其他同学注意他的读音是否正确。

3.集体朗读,教者注意听其中不合拍的读音,结束后进行纠正和强调。

(二)读出意思

1.根据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词意,圈出不懂的地方。2.质疑讨论。

3.根据内容探讨下面的问题。

(1)小序中交待了词作的()()()和千岩老人的()。(2)词人进入扬州成,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

(三)读出情感 和学生探讨如何读出 方法: 理解内容 把握词作情感

利用停顿、节奏、重读、轻读、语气语调等方法表达出来 学生试读,师生评论,教者点拨。听音频朗读,评价朗读者的处理方法。

(四)读出问题 1.读了这首词,你有怎样的疑问?(学生质疑,师生探讨解答)2.老师的问题:

(1)诗歌的本质是抒情。这首词作者抒发的是“黍离之悲”,那么他是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呢?(2)有人说,这首词里写了两个人的两座城。请你解释一下这个结论。

(3)想象是创作和鉴赏必不可少的能力。在这首词中作者只是设想一下杜牧“重到须惊”的心理,现在我们再往前一步,来一次穿越,如果南宋的姜夔在扬州城里遇见唐朝的杜牧,他们之间会有一场怎样的对话呢?

请大家两人一小组,一个是“姜夔”,一个是“杜牧”,模拟一下。

四、拓展延伸

问题:是谁令昔日繁华的扬州城如此残破?人们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城市废墟? 预设:

(1)是金人的野蛮入侵,更是南宋王朝懦弱投降的结果

(2)在姜夔所处的南宋时期,宋金局势相对“承平”,小朝廷偏安一隅,文恬武嬉,对金人铁蹄践踏下的扬州等地区不闻不问,抗战派呼声渐趋微弱,国家风雨飘摇,民不聊生,满目疮痍。

时年21岁的姜夔,身为一介布衣,却心怀黍离之悲,家国之思,令人低回不尽。

千百年来,无论是“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心里只有忧和伤)的悲吟慨叹,还是“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英勇豪迈;无论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的赤胆忠心,还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壮怀激烈;无论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义无反顾,还是“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情辞激越,他们都心怀一腔爱国热忱,挺直中华民族的脊梁!

五、推荐阅读

陶映竹《论姜夔词对前人作品的创作接受》 刘楷《赋到沧桑句便工——姜夔〈扬州慢〉赏析》 洪烛《扬州慢》

上完这节课,我有两点感受:1.时间控制前松后紧,该让学生发挥的地方用时不足。2.模拟对话学生上台后冷场,这个教学设计是否可行? 听课者意见:

1.四读法,有贴标签之嫌,课堂结构不灵动,缺乏生成,比较僵化。2.应该寻求一个突破点,进行课堂探究性学习。经过几天紧张的修改和调整,第二个方案终于出来了。

方案二:揣测学情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因为喜欢一座城,所以为它写下一首歌,于是 大丰有《大丰》,成都有《成都》,盐城有《盐城》,上海有《上海滩》,大理有《去大理》,扬州有 《扬州慢》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扬州,那么在南宋词人姜夔眼里它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今天我们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扬州慢》。

二、文本研习

(一)朗读理解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初步了解内容。2.提人朗读,师生共同正音。

3.让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词意,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解决两个问题:(1)小序主要交待了哪些信息?有何作用?

(2)阅读词的上下阕思考,词人进入扬州城后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词人想借此表达什么? 参考答案:

(1)小序交代了词作是时间、地点、写作缘由和千岩老人的评价。介绍写作的背景,便于读者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词的主旨。

补充“黍离之悲”出处: 《诗经•王风》节选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释意:

行迈:行走。靡(mǐ)靡:行步迟缓貌。中心:心中。摇摇:心神不定的样子。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心里只有忧和伤。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悠远的苍天啊,这是什么人啊?

这首诗主要写周朝的大夫行役至旧都,过访故宗庙宫室时,见到的一片庄稼,当年的繁盛奢华不见了,不胜感慨,哀婉悲伤地表达故国之思。

(2)看到——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无声 听到——清角吹寒

想到——杜郎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红药年年生发 词人想借此表达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黍离之悲。4.再次提人朗读诗歌,鼓励学生读出情感。5.听音频朗读,感受朗读者的情感处理。

(二)品读探讨

1.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通过阅读,这首词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一句或者哪个词?理由是什么?(请写在书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鉴赏,体悟诗歌的情感美和艺术技巧)补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犹厌言兵”的“厌”字,写得极其传神。意谓扬州遭兵火后,荒废的池沼、尚存的大树,至今仍厌恶谈论战事。“无数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2.有人说,这首词里写了两个人的两座城。请你解释一下这个结论。预设:

杜牧笔下的扬州——繁盛 富丽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青楼梦好

二十四桥 玉人吹箫

姜夔眼前的扬州——衰败 萧条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冷月无声

桥边红药无人欣赏 追问:如何理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

明确: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在对比中表达出作者的“黍离之悲”。

想象情境:

想象是创作和鉴赏必不可少的能力。在这首词中词人只是设想了一下杜牧的“重到须惊”,现在我们再往前一步,来一次穿越,如果南宋的姜夔在扬州城里遇见了唐朝的杜牧,他会对杜牧说什么呢?(请你写下来,不少于30字)

三、拓展延伸

问题:是谁令昔日繁华的扬州城如此残破?人们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城市废墟? 预设:

(1)是金人的野蛮入侵,更是南宋王朝懦弱投降的结果

(2)在姜夔所处的南宋时期,宋金局势相对“承平”,小朝廷偏安一隅,文恬武嬉,对金人铁蹄践踏下的扬州等地区不闻不问,抗战派呼声渐趋微弱,国家风雨飘摇,民不聊生,满目疮痍。

时年21岁的姜夔,身为一介布衣,却心怀黍离之悲,家国之思,令人低回不尽。

四、指导背诵

“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姜夔的这份忧伤穿越840年的风霜,透过文字扑面而来,就让我们再次朗读一下这首词,感受他那深沉的家国情怀吧!

指导学生运用首字背诵法背诵词作。

五、推荐阅读及作业

陶映竹《论姜夔词对前人作品的创作接受》 刘楷《赋到沧桑句便工——姜夔〈扬州慢〉赏析》 洪烛《扬州慢》

第五篇: 扬州慢/姜夔_教学设计_教案(共)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语言特点。

2.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3.理解本文的抒情方式。

2.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文的抒情方式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1.阅读所发材料

2.阅读课文,把握音节的停顿及语气等,并根据课文注释了解词作的大意。一.诵读

这是习词的第一步,通过直觉的感应去体验词的内涵。这是古人传给我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新的《教学大纲》对诗词教学的要求。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指名朗读〔注意两个层面:字正句顺;语感(语气、语速、节奏)〕

[补充] 诵读的要领:平仄和押韵服从乐律的需要。词牌不同,则平仄和押韵的规定不同。

①词的节拍不像诗那样整齐划一,诵读时要注意音节的停顿。如“犹/厌言兵”、“算而今/重到须惊”、“年年知/为谁生”等。„„„„„„节奏

②词里的特殊句式,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其义直贯本句及下句,称“一字逗”,要读出提示语气。如“过春风十里”的“过”;“尽荠麦青青”的“尽”;“自胡窥江去后,„„”的“自”;“纵豆蔻词工,„„”的“纵”;“念桥边红药,„„”的“念”等。„„„„„„语气

③《扬州慢》的韵脚依次是程、青、兵、城、惊、情、声、生;这些字要读得短促而又清晰。

2.学生再读.(语速要缓慢、绵长,语调要低沉、悲吟)

3.教师配乐范读.4.全班齐读。二.整体感知

1.提问: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指名或集体回答)

——悲(悲凉、凄凉、凄冷等)

2.提问:我请一个同学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

——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

3提问: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

——景(色)、声

4.提问: 如果用词作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此时所见的扬州城,它应该是?(指名或集体回答)——空城(废池)

5.这两个词哪一个更形象? ——(略)

(以上学生边回答边板书)

青青荠麦

废池乔木景——二十四桥

空城无声冷月-眼前之景

寂寞红药声――

清角吹寒

5.提问:诗人为何“解鞍少驻初程”?他心目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用词中词句回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6.扬州城自古以繁华富庶而闻名,你能从词中找出杜牧盛赞扬州的句子吗?

——(出示摘录的杜牧及历代文人盛赞扬州的句子)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唐•杜牧《赠别》)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唐•张祜《纵游淮南》)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唐•王建《夜看扬州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徐凝《忆扬州》)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唐•罗隐《炀帝陵》)

尽管这些诗句细究起来有断章取义、移花接木之嫌,但它所透射出的扬州城的繁华兴盛应是不争的事实。

7.词的过片(下片的首句)“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牧为何而惊?该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连缀全词,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姜夔目睹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缅怀往昔的繁华,立即想到晚唐风流俊逸的著名诗人杜牧。当时杜牧应牛僧孺之召,任职于淮南节度府,和判官韩绰一起寻佳访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如脍炙人口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等。从这些诗句的表层意思看,它表现了当时文士狎妓的轻薄行为。妓女,在我们看来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心目中,则是都市繁华的象征。词人欲以“豆蔻词”“青楼梦”这些象征扬州繁华的艳句,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的衬托下,使劫后扬州的荒凉更加突出,当然说它带有自况的意味也未尝不可。衬托,有时比直抒胸臆感时伤乱,更为含蓄有致。

仿照“眼前之景”句式,你能用一短语概括出诗人的“心中之景”吗?

——(分小组讨论推荐,教师点评板书)

8.是什么原因使昔日繁华的扬州城变成了一座“空城”的呢?

——“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之事。尤其是绍兴四十一年(1161)那一回。金主完颜亮亲率金兵攻占扬州,在瓜洲望江亭对其下属说:“朕不久入浙,誓不返国”,并改亭名为“不归亭”。

9.古代战乱频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你能从读过的诗词中再举几个例子吗?

——君不闻曹操的悲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君不闻杜甫的哀叹“武皇开边意未已,边廷流血成海水”。

10.归纳主旨

揭露鞭挞了金人南侵的罪恶以及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恢复失土的错误政策。

三.鉴赏(和前面分析同步进行)

[补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①青青荠麦――对比(名都、佳处、春风十里)-→萧条冷落,昔盛今衰

[补充]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荠麦,一片荒凉景象。造成了强烈反差。

②废池乔木――拟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痛恨战争

[补充]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他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姜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咎为“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

③二十四桥/无声冷月――移就-→“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凄清冷落

[补充] “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④寂寞红药――直抒胸臆-→“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感时伤乱 [补充] 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更何况国难未息,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先高潮。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

⑤“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补充]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唐朝,扬州有内城和外城,商业繁华、景致优美,杜牧曾赞美道:“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而今仅剩一座空城,满目疮痍,军号凄厉,不由人不生感慨。

课堂小结

姜夔的词,是由凄清的境界和幽冷的色调及作者“少年情事老来悲”的惆怅心情所形成的“清冷”风格.“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让我们思接千载,再次走进诗人深沉幽怨的意境之中,去体味他那“此恨绵绵无绝期”的《黍离》之悲吧!

课后习题

赏读姜夔的另一首词:

淡黄柳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摧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下载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 夔 教学设计 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 夔 教学设计 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扬州慢》(姜夔)诵读课设计(范文模版)

    姜夔《扬州慢》诵读课设计 周代兴QQ476067924 对于中学古诗词教学,笔者从现实中和网络上观摩过不少课程,从青年教师优质课到名师示范课,也曾被花样翻新的过程设计所打动,抑或为......

    走近姜夔《扬州慢》(获奖教学设计导学案课件)

    走近姜夔《扬州慢》(获奖教学设计、导学案、课件) 走近姜夔《扬州慢》 (获奖教学设计、导学案、课件) 《扬州慢》教学设计 陕西省商洛中学王晓鹏 一、【教材依据】 《扬州慢》......

    粤教版语文 姜夔 扬州慢 公开课教案(大全)

    粤教版高中语文 姜夔 扬州慢 教案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

    姜夔《扬州慢》宋词注释翻译(共五篇)

    导读:《扬州慢》乃姜夔自作调,"白石因游扬州而作,创为新调,即以词意名题,其所言即扬州之事。"(万树《词律》)此词作于淳熙丙申(1176年)冬至日,距金人兵临扬州已有十六年。当年繁华......

    以《扬州慢》为中心论述姜夔词的论文

    摘要: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引言概述姜夔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第二部分以《扬州慢》为中心论述姜夔词的艺术特色:姜夔词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和诗意;姜夔词往往虚处传神,善用虚笔;在白......

    《扬州慢》教学设计

    《扬州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3、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1、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2、......

    扬州慢教学设计

    《扬州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本文主旨《黍离》之悲 2、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

    扬州慢教学设计

    走进历史文化名城——扬州 ——《扬州慢》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姜夔及其词风; 2、学习虚实结合、化用诗词、对比、反衬等表现手法及拟人等修辞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