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文明单位管理若干规
【发布单位】81902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4-11-17 【生效日期】1994-11-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广东省文明单位管理若干规定》的通知
各市、县党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属局以上单位:
现将《广东省文明单位管理若干规定》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十七日
广东省文明单位管理若干规定
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创建文明单位活动,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为使文明单位的评选和管理工作逐步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特作如下规定。
一、一、文明单位的范围
文明单位包括:文明城市、文明县(区)、文明街道、文明村镇(乡)、文明企业(工厂)、文明机关、文明学校、文明车站、文明码头、文明车队、文明列车、文明线路、文明商店、文明市场、文明医院、文明宾馆、文明影剧院、文明楼院、文明户等。
二、二、文明单位的基本条件
省级文明单位的基本条件是:
1、政治思想工作好。领导班子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思想明确,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学习和贯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自觉反腐保廉,同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重视并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自觉执行计划生育规定。
2、生产、业务工作好。干部群众富有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精神,生产和工作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居于当地或同行的先进行列,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社会风气好。社会主义文明新风普遍发扬;社会文化活动不断发展;“七害”等社会丑恶现象得到有效的遏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社会秩序、社会治安良好,城乡基层的文明单位,无重大责任事故,无重大刑事案件。
4、阵地设施好。科、教、文、卫、体设施不断发展完善。依据不同层次的不同要求,各市、县和有条件的乡镇、单位努力建设科学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体育场(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敬老院、文化中心(室)、广播电视中心(站)及科技普及网络,依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积极发展幼儿教育、成人教育,办好各级各类学校;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健康向上。
5、环境建设好。重视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大、中城市的环境治理达到国家有关规定的标准;工厂、农村、机关、学校等单位达到净化、绿化、美化的要求;干部、群众自觉维护公共卫生,建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应结合自己的实际,分别制定出各类文明单位的具体标准。
三、三、文明单位的评选和命名
1、文明单位的评选程序是:单位自荐或主管单位推荐,由同级精神文明建设主管机关组织考核、验收、评选;报上级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命名。
2、属于政权组织,如村、乡(镇)、县(区)、市等的文明单位,必须由上级党委和政府命名;其他文明单位可由党委和政府命名,也可以由县以上主管部门命名;县以上主管部门评选、命名本行业、本部门的文明单位,应征求当地精神文明建设主管部门的意见,并报当地精神文明建设主管部门备案,接受其检查监督。
3、文明单位的升格必须逐级晋升。凡由省委、省政府命名的文明单位,必须从市委、市政府和省直各系统主管部门命名的文明单位中产生。
4、文明单位的申报、评选和命名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严格掌握标准,不搞平衡照顾,如发现有弄虚作假行为的,要追究有关人员和单位领导的责任。
5、省级文明单位的评选、命名,原则上每两年进行一次。对个别在创建文明单位活动中做出显著成绩,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单位,各市和省直各系统主管部门可随时向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申报,经考核、验收后,报请省委、省政府批准命名。市、县(区)党委和政府对文明单位的评选、命名,一般每两年进行一次。县以上各主管部门对本系统文明单位的评比、命名,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6、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实行届期制。各类文明单位,在下次评选考核时,如不合格,其荣誉称号自动消失;文明单位如发生重大问题,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不再符合标准,由命名机关酌情处理,或限期改正,或撤销其荣誉称号。经评选不合格或被撤销荣誉称号的原文明单位所挂的牌匾,应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收回。
四、四、文明单位的表彰奖励
1、获得“文明单位”称号的单位,分别由批准、命名机关授予相应称号的匾版、奖旗(杯)和证书,并给予通报表扬。
2、凡是连续三届被评上省一级文明单位的,由批准、命名的机关给该单位一定的物质奖励。对单位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人晋升一级工资,授予“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积极分子”称号。
3、各级党委、政府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要把搞好创建文明单位的工作,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选拔干部的重要条件之一。
五、五、文明单位的管理
1、文明单位原则上实行分级管理,谁命名谁管理;几级同时命名的由几级共同管理,以该单位的上级管理为主。
2、文明单位的日常管理由各级精神文明建设的办事机构负责。各级精神文明建设办事机构应建立文明单位的管理档案,内容包括:文明单位的级别、性质、隶属关系、主要事迹、基本经验和历次检查评比的情况等。
3、文明单位如遇单位名称改变、合并或变更隶属关系等情况,应及时向命名机关和管理部门报告、备案。
4、各级精神文明建设领导机构每年要对其管理的文明单位复查一次。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要经常对各级文明单位进行检查监督,发现有问题的文明单位,有权进行处理直至建议撤销其荣誉称号。
5、各级精神文明建设领导机构应结合本地实际,不断完善本地各类文明单位的基本要求、评选办法和管理措施,制定年度文明建设活动规划和具体实施办法,指导检查督促创建文明单位活动的开展,总结和推广创建文明单位活动的经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
【发布单位】81902 【发布文号】粤发[2000]2号 【发布日期】2000-02-17 【生效日期】2000-02-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广东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
(粤发〔2000〕2号)
各市、县党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各局以上单位:
现将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的《广东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政府机构改革涉及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各有关部门、新组建机构的领导班子必须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保证机关日常工作正常运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确保机构改革顺利进行。
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
2000年2月17日
广东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中发〔1999〕2号)的精神,结合广东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根据党的十五大、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战略部署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广东省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广东省政府机构改革力度要大,在体制、机制上要有新突破,做到既积极又稳妥,既符合中央对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要求,又符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
改革的目标是:转变政府职能,调整组织机构,实行精兵简政,完善运行机制和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的原则是:转变职能,政企分开;划分事权,理顺关系;调整结构,精兵简政;规范行为,依法行政。
二、转变政府职能
省政府主要履行区域经济调节和社会管理的职能,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制定区域性社会发展战略和国民经济中长期规划,集中精力抓好区域经济调节、政策指导、执法监督、组织协调,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有序运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打破地区、条块分割,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
根据上述要求,省政府在转变职能方面,一是把政府与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资产纽带关系,政府按投入企业的资本享有所有者权益,将企业生产经营权和投资决策权还给企业,实现政企分开;二是逐步改变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三是大力推进政事、政社分开,将一些辅助性、技术性和服务性职能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去,转给事业单位和社会中介组织;四是合理划分省、市、县(市)政府的事权,明确各自的权力与责任,做到权责一致。
转变政府职能的主要措施:
(一)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对政府和各部门的审批事项进行全面清理,减少审批事项;对确实需要审批而不涉及全局范围事务的审批事项,尽可能下放给市、县(市)政府,简化审批程序和层次;对依法保留的审批事项,要改进审批方式,规范程序,简化环节;同时建立审批责任追究制度和审批检查监督制度,加强对审批行为的监管。
(二)撤销工业经济部门和行政性公司。一步到位,撤销所有工业经济部门,行政性公司不再挂政府机构的牌子,转为纯经济实体,其行政管理职能划归政府综合经济部门承担。
(三)政府主管部门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管理的直属企业彻底脱钩。解除企业与主管部门的行政隶属关系,取消企业行政级别。今后,政府部门不再直接办企业,不再直接管理企业,不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投资决策,并承担从企业剥离出来的社会事务。
(四)完善国有企业监管方式。政府向重点国有企业派出代表参加监事会,代表政府行使监督权力,以财务监督为核心,不参与和不干预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五)推进事业单位和机关后勤体制改革。合理划分政事范围,结合政府机构改革,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促进省政府各机关现有的机关服务中心与机关脱钩,组建服务集团,承担机关后勤服务工作,实行有偿服务,推动事业单位和机关后勤工作向社会化、企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六)积极培育和规范社会中介组织。将政府部门包揽的应由社会自我管理和调节的社会性事务,转给社会中介组织。规范社会中介组织的行为,使社会中介组织与政府主管部门脱钩,向独立的法人实体方向发展。
(七)建立高效、协调、规范的行政运行机制。按照权责一致、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由一个部门承担的原则,合理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责。各部门依法行政,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需要省政府解决的问题,首先由各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做好协调工作,协办部门积极配合。省政府办公厅原则上不再承担具体的协调任务,主要履行加强审核把关、督查落实和跟踪调研职能。
三、调整机构
省政府部门原则上对应国务院机构进行调整和设置,重点是加强综合经济和执法监管部门,精简撤并专业经济部门,适当调整社会管理部门和政务部门。
(一)综合经济部门
强化省政府发展计划、经济贸易和财政部门区域经济调节职能,减少具体审批事务,主要职能是:制订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及中长期发展规划,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以市场为导向,搞好总量平衡和结构调整,监测和协调国民经济日常运行,保证国家宏观调控目标和各项产业政策的顺利实施,促进本省经济社会发展。
计划委员会更名为发展计划委员会。
不再保留经济委员会、贸易委员会,组建经济贸易委员会,并挂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牌子。经济贸易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实施国家产业政策,制定经济运行调控目标和政策,指导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安全生产,研究和规划行业布局,对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实行宏观管理和指导。
不再保留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国有企业改革、股份公司设立、上市公司的审核及推荐职能划归经济贸易委员会,其余职能并入发展计划委员会。
保留财政厅。不再保留国有资产管理局,其职能并入财政厅。
(二)专业经济管理部门
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是:根据国家有关行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条例,制定行业规划和行业政策,进行行业管理,引导本行业产品结构调整,维护行业平等竞争秩序,取消对一般产品市场准入的审批权。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不再直接兴办和管理企业,从政府审批、行政管理为主转向依法管理和经济手段管理为主,以政策、法规引导企业,提供服务。
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更名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建设委员会更名为建设厅。
林业厅改为林业局,列入省政府直属机构序列,其主要职责是: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绿化国土,护林防火,加强林木行业管理。
海洋与水产厅改为海洋与渔业局。列入省政府直属机构序列,其主要职能是:拟订和实施海洋与渔业产业政策,规划协调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行海洋综合管理,监督保护海洋环境,发展外海和远洋捕捞,进行渔政海监综合执法,加强渔业行业管理。
保留交通厅、水利厅。
组建信息产业厅。不再保留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其职能并入信息产业厅。
不再保留农业办公室、农业厅、乡镇企业管理局,重新组建农业厅。
不再保留电子机械工业厅、重化工业厅、轻纺工业厅。除电子机械工业厅农业机械化管理职能划归农业厅外,三部门其他行政管理职能分别划归经济贸易委员会和信息产业厅。
不再保留粮食管理储备局,其行政管理职能并入发展计划委员会,对外挂粮食局的牌子。
不再保留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其行政管理职能划归经济贸易委员会。
不再保留电力集团公司所挂的电力工业局牌子,电力工业行政管理职能划归经济贸易委员会。
(三)执法监管部门
执法监管部门主要职能是:加强综合行政执法与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消除部门、地区、行业之间的分割和封锁,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
技术监督局更名为质量技术监督局。
保留地方税务局、环境保护局、物价局、工商行政管理局。
不再保留医药管理局,组建药品监督管理局。将药政、药检和药品生产流动监管职能划入药品监督管理局。
地方税务、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环境保护部门的管理体制改革改为双重领导以市、县(市)政府为主,加强省对市、县(市)环境保护部门的业务指导。
(四)社会管理部门和政务部门 强化社会管理部门和政务部门的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职能,着重宏观管理和指导。
科学技术委员会更名为科学技术厅;民族事务委员会(宗教事务局)更名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广播电影电视厅更名为广播电影电视局,体育运动委员会更名为体育局,列入省政府直属机构序列。
保留政府办公厅、公安厅、国家安全厅、监察厅(与省纪委机关合署办公)、民政厅、司法厅、人事厅、文化厅、卫生厅、计划生育委员会、审计厅、统计局、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外事办公室、侨务办公室。
不再保留劳动厅、社会保险管理局,组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原社会保险管理局负责的城镇职工、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卫生厅管理的机关事业单位公费医疗等管理职能统一划归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不再保留国土厅、地质矿产局,组建国土资源厅。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
不再保留高等教育厅、教育厅,重新组建教育厅(省委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与其合署办公)。
不再保留专利局,组建知识产权局。
旅游局由事业单位改为省政府直属机构,实行政事、政企分开,其主要职能是:负责旅游资源的规划、管理和开发利用,培育发展旅游市场,加强全省旅游行业管理。
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改组为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档案局与档案馆仍实行局馆合一体制,为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
法制局改为法制办公室。
不再保留研究室,其职能并入政府办公厅。
不再保留口岸办公室,其职能并入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
此外,中医药管理局更名为中医药局,副厅级,由卫生厅管理。保留监狱管理局、劳动教养工作管理局,副厅级,由司法厅管理。
保留人民防空办公室,为省国防动员委员会的常设办事机构,也是省政府人民防空工作的主管部门。
经上述调整,省政府工作部门共设41个(监察厅与省纪委机关合署办公,列入省政府工作部门序列,不计政府机构个数),即:政府办公厅、组成部门24个,直属机构17个。另设部门管理机构3个,议事协调机构的常设办事机构1个。具体设置见附表。
上述机构中,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直接向省政府负责。凡国务院称委、部的,省政府组成部门称委、厅;省政府直属机构除法制、外事、侨务称办外,其他机构一般称局;部门管理机构称局。
全面清理省政府议事协调和临时机构。凡职能可以交由常设机构承担的或任务已完成的原则上撤销;工作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协调任务较重的,暂予保留,但不设实体机构、不定级别、不配编制。今后省政府原则上不再新设立议事协调和临时机构,工作确实需要的,采取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的办法。清理后,省政府保留议事协调和临时机构29个,比原有118个精简89个。
四、精简编制和人员定岗分流
省政府机关行政编制由现有5931名减为3000名,减少2931名,精简49.4%;公安厅、国家安全厅、司法厅以及监狱管理局、劳动教养工作管理局机关(不包括公安派出所、监狱和劳教所等基层一线执法单位)政法专项编制由现有的3410名减为2560名,减少850名,精简25%。
政府部门的领导职数一般配备2至4名,不再配备部门领导助理。政府办公厅主任由秘书长兼任,副主任可由副秘书长兼任。厅级领导职数精简15%,处级领导职数精简25%。
人员编制精简实行一次性定编定岗,三年完成人员分流任务。省政府各部门都要按照精简要求重新核定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实行定编定员。同时,按照“带职分流、加强培训、充实企业、优化结构”的原则多途径、多渠道安排富余人员,主要渠道为:撤并的专业经济部门成建制转为经济实体,人员随建制分流;严格离退休制度;选派一批干部进行专业培训或学历教育,充实到需要加强的部门或竞争择优选派到省属国有大中型企业任职;选派部分同志参加重点国有企业监事会;选派有专业特长和管理经验的人员充实到本系统基层和部门所属或其他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中介组织工作;鼓励分流人员自谋职业或领办、创办经济实体、服务实体和公益性事业单位。
五、实施步骤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1999年重点搞好省政府机构改革,2000年一季度前基本完成省政府各部门“三定”和人员定岗工作。2000年第二季度开省委机关和市、县(市)、乡(镇)的机构改革。
这次省政府机构改革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由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组织实施,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机构改革的具体工作。
附:广东省人民政府机构设置表
广东省人民政府机构设置表
组成部门
办公厅
发展计划委员会
经济贸易委员会
教育厅
科学技术厅
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公安厅
国家安全厅
监察厅
民政厅
司法厅
财政厅
人事厅
劳动和社会保险厅
国土资源厅
建设厅 交通厅
信息产业厅
水利厅
农业厅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
文化厅
卫生厅
计划生育委员会
审计厅
直属机构
地方税务局
环境保护局
广播电影电视局
体育局
统计局
物价局
工商行政管理局
新闻出版局
林业局
海洋与渔业局
质量技术监督局
药品监督管理局
知识产权局
旅游局
法制办公室
外事办公室
侨务办公室
说明:
广东省人民政府设置工作部门41个,其中:办公厅、组成部门24个,直属机构17个;监察厅与省纪委机关合署办公,列入省政府工作部门序列,不计政府机构个数。发展计划委员会挂粮食局牌子,经济贸易委员会挂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牌子,教育厅与省委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合署办公,新闻出版局挂版权局牌子。
此外,设置部门管理机构3个,监狱管理局、劳动教养工作管理局由司法厅管理;中医药局由卫生厅管理。设置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1个,人民防空办公室为省国防动员委员会的常设办事机构,也是省政府人民防空工作主管部门。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选拔管理优秀专家(推荐)
【发布单位】81902
【发布文号】粤发[1999]18号 【发布日期】1999-11-25 【生效日期】1999-11-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
印发《广东省选拔管理优秀专家办法》的通知
(粤发〔1999〕18号)
各市、县党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各局以上单位:
省委、省政府同意《广东省选拔管理优秀专家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贯彻执行。
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 1999年11月25日
广东省选拔管理优秀专家办法
为加强我省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速我省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进一步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我省现代化建设,省委、省政府决定继续在全省范围内选拔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特制定本办法。
一、一、选拔对象与条件
我省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含中央驻粤单位人员,年龄在55周岁以下),凡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良好职业道德,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业基础扎实,学术造诣深,在专业技术方面作出突出成绩,特别是在机械与运载,信息与电子,化工、冶金与材料,能源与矿业,土木、水利与建筑,农业、轻纺与环境,医药卫生等工程科学技术方面有重大贡献,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仍在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作为省管优秀专家选拔对象:
1、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其中一项的前3名主要完成人;或获得部、省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其中一项的前2名主要完成人;
2、获得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者,或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者;
3、在宏观发展战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重点建设项目和对外经济技术交往中,在引进、消化、开发、创新、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方面,提出具有重大价值的建议或解决了关键性的问题,并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者;
4、长期在工农业生产第一线或边远地区和山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或科技服务,推广科技成果,为发展当地经济、改变贫穷面貌作出突出贡献者;
5、在医疗卫生第一线工作,医疗技术和临床实践效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特别是在诊断治疗疑难病症方面作出重大贡献,或者在预防保健等方面对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提出有效预防对策和防治措施,在国内外有影响的著名医务工作者;
6、获得部、省级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其中一项的前2名主要完成人;
7、在教育、体育、文化、艺术、新闻、出版等专业工作中,取得重要成果,获得国内同行业最高奖励,或出版学术水平较高的专著,被同行所公认,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者。
二、二、选拔方法与程序
选拔工作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听取同行专家和学术团体的意见,严格掌握条件,保证质量。具体工作由省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
1、根据选拔条件,省直单位人选由所在单位、同行专家推荐,市、县人选由地级以上市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从市管优秀人才中推荐。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并经所在单位同意后,填写《广东省优秀专家呈报表》一式三份,连同有关证明材料(复印件),逐级上报。
2、各市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直各单位归口主管部门(没有归口主管部门的单位由厅局)负责对所属各单位呈报的名单进行审核,并会同有关业务部门和相应层次的学术团体,按照选拔条件提出向省推荐的名单,连同推荐材料一并送省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3、省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选拔条件,对各市和各部门推荐的人选进行筛选,提出优秀专家建议名单报省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审批。经批准为省管优秀专家者,由省委、省政府颁发《广东省优秀专家证书》。
三、三、管理内容
1、建立联系制度。采取多种联系方式,经常了解优秀专家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听取他们的建议和要求。
2、省管优秀专家的工作岗位要相对稳定。尽量减少省管优秀专家的社会兼职和社会活动,使他们专心从事专业工作,发挥所长。
3、加强对省管优秀专家的培养教育,优先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关心省管优秀专家的进步,引导他们走与工农、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为我省的现代化建设服务。优秀专家所在单位和主管部门应优先解决专家在工作、学习、生活上遇到的实际问题;优先安排科研项目、科研经费、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公务用车、工作助手等;为优秀专家更新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创造条件;保证优秀专家每年达到中央规定的业务进修时间,并努力为专家参加学术会议、出国考察提供条件。
4、省管优秀专家的管理活动经费由省财政专项安排,拨给省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掌握,专款专用,主要用于优秀专家的培训、组织休假和疗养、慰问以及解决某些突出问题的开支等。
四、四、管理办法
1、省管优秀专家由省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管,各市和省直有关部门协管,所在单位具体管。主管部门负责加强同优秀专家的联系,掌握情况;协助有关部门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制定措施;组织优秀专家休假或疗养、体检。协管部门负责落实有关管理措施;加强对优秀专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审定省管专家所在单位与专家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并检查落实情况;及时向主管部门反映情况。省管专家所在单位负责日常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与专家签订专业工作“目标责任书”,解决专家的实际问题,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2、对省管优秀专家实行动态管理。省管优秀专家每届管理期限为5年,纳入管理后的第三年,协管部门及专家所在单位负责对省管优秀专家进行考核,提出考核意见;主管部门对优秀专家进行届满考核,并作出考核评价。优秀专家管理届满后,符合选拔条件的可重新申报下一届省管优秀专家;年龄超过55岁,在管理期间作出较突出成绩,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以上,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或是某一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得到省内外同行公认,仍从事专业工作的优秀专家,继续纳入省管专家队伍,管理至满60周岁。
3、省管优秀专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再列入省管范围:犯有严重错误;未经组织同意,出境逾期不归或擅自脱离原单位;因个人责任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不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在专业研究工作中连续3年不出成果(市厅级二等奖以上成果奖),又未取得明显社会或经济效益;已达到退休年龄。
4、广泛宣传省管优秀专家的先进事迹,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对在管理期间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给予表彰或奖励。
五、五、待遇
1、省管优秀专家申请科研立项,在同等条件下,由省有关部门优先安排。
2、夫妻两地分居的省管优秀专家,其配偶的户口可迁入专家所在市。子女不在身边的,照顾随迁子女1名,对其子女的入学(小学和中学),有关部门应优先安排。优秀专家的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属农村户口的,经所在单位提出申请,由专家所在市核实后转为城市户口。
优秀专家每年作一次身体健康检查。
在我省的中央直属单位及企业优秀专家的待遇,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劳动模
【发布单位】81902
【发布文号】粤办发[1997]28号 【发布日期】1997-12-13 【生效日期】1997-12-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印发《广东省劳动模范管理办法》的通知
(粤办发〔1997〕28号)
各市、县党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各局以上单位:
《广东省劳动模范管理办法》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三日
广东省劳动模范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做好广东省劳动模范的管理工作,更好地发挥劳动模范的作用,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广东省劳动模范管理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进行,日常工作由省总工会会同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负责。
第三条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广东省各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农村。中央和国务院各部授予的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管理工作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章 命名表彰
第四条 第四条 全国劳动模范的命名表彰工作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五条 第五条 广东省劳动模范、广东省先进工作者由省委、省政府命名表彰,命名表彰大会每三年举行一次。
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先进个人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其他方面的先进个人均授予“劳动模范”称号,两种荣誉称号同等待遇(以下统称劳动模范)。
第六条 第六条 建立广东省劳动模范评选工作会议制度。由省委、省政府负责同志主持、省有关部门参加的省劳动模范评选工作会议,代表省委、省政府审批广东省劳动模范,审议全国劳动模范推荐人选,审定省劳动模范表彰大会筹备工作方案及省劳动模范奖励办法,以衣其他需要确定的重大事项。
第七条 第七条 在筹备和召开省劳动模范表彰大会期间,设立劳动模范评选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总工会,省总工会负责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负责评选表彰的具体工作,以及省劳动模范工作会议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八条 第八条 省表彰奖励经费由省财政核拨专款解决。
第三章 评选表彰条件和名额
第九条 第九条 省劳动模范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在企业发展生产、深化改革、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作出显著贡献。
(二)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作出显著贡献。
(三)在发展“三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方面作出显著贡献。
(四)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进外来资金、技术及开拓国内外市场方面作出显著贡献。
(五)在发明创造、提合理化建议及技术革新、技术攻关、技术比赛中作出显著贡献。
(六)在能源、交通、通讯及原材料工业等重点工程建设中作出显著贡献。
(七)在科研、文化、卫生、体育、计生、环保等事业中作出显著贡献。
(八)在维护社会治安、保护国家、集体和人民生命财产方面作出显著贡献。
(九)在开展“五创”(创新、创先、创优、创佳、创文明)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创新劳动竞赛和“双增双节”活动中作出显著贡献。
(十)在苦、脏、累、险等平凡而艰苦的岗位上勤奋工作及其他方面作出显著贡献。
第十条 第十条 每次命名表彰劳动模范时可按照第九条制定具体要求。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省劳动模范名额控制在全省职工总数的万分之一左右,其中工人、农民劳动模范占劳动模范总额百分之五十以上。
第四章 评选的原则和程序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评选劳动模范的原则是:面向基层、面向经济建设第一线,群众公认及兼顾各行各业。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省劳动模范原则上从市劳动模范中选拔;全国劳动模范从省劳动模范中推荐。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评选推荐省劳动模范的程序是:
(一)基层单位推荐。被推荐的候选人应经本单位民主评议产生,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农村经村民委员会、街道经居民委员会)讨论同意。
(二)在同意推荐的基础上,县(市)党委和政府审核候选人的先进事迹并征求有关单位的意见。
(三)经各地级以上市委、市政府(省有关产业部门的党委、行政领导班子)审议后,确定推荐人选并报省劳动模范评选工作办公室。
(四)省劳动模范评选工作办公室审核后,提出初审意见报省委、省政府审批。
第五章 劳动模范的奖励和待遇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劳动模范的奖励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除命名时给予一次性奖励外,劳动模范还应在政治和物质生活方面享受相应的待遇。对省劳动模范实行荣誉津贴。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劳动模范应享受的各项物质生活待遇所需费用,由劳动模范所在单位承担。如遇特殊困难,由上级主管单位协商解决。
第六章 荣誉称号的取消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劳动模范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取消其荣誉称号:
(一)主要事迹是伪造的。
(二)触犯刑律的。
(三)因犯严重错误受到降级以上行政处分或撤销党内职务以上党纪处分的。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取消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必须由劳动模范所在单位提出书面报告,按评选审批程序逐级上报,经命名机关复核批准。
对被取消荣誉称号的人,由命名机关收回其荣誉奖章、证书,并停止其享有的有关待遇。
第七章 日常管理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省总工会会同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负责省和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管理。主要职责是:研究制定有关政策并检查落实;指导协调全省劳动模范日常管理工作,处理有关事项;拟定省劳动模范表彰大会筹备工作方案及全国劳动模范评选推荐方案,以及省委、省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劳动模范实行分级管理。产业与地方相结合,以地方管理为主;全省劳动模范日常管理工作以基层单位管理为主,重大情况要及时向上级报告。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劳动模范日常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一)弘扬劳动模范精神,总结推广他们创造的先进技术和先进工作方法。
(二)发挥劳动模范作用,积极向各级人大、政协及组织人事部门推荐符合条件的劳动模范人选。
(三)密切与劳动模范的联系,通过劳动模范协会、联谊会、座谈会等,倾听劳动模范的意见和建议。
(四)维护劳动模范的合法权益,落实劳动模范的奖励和待遇。
(五)加强对劳动模范的培养教育,引导他们保持荣誉称号。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各市(省各有关产业部门)可参照本办法,自行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省直各部门及所属单位劳动模范的奖励和待遇参照所在地区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由省总工会负责解释。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关于执行〈关于
【发布单位】81902
【发布文号】粤府办[1997]22号 【发布日期】1997-10-23 【生效日期】1997-10-2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
《关于执行〈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
的规定〉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粤府办(1997)22号一九九七年十月二十三日)
各市、县党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各局以上单位:
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监察厅《关于执行〈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的若干意见》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关于执行《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
重大事项的规定》的若干意见
省委、省政府:
为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的通知》(中办发〔1997〕3号,以下简称《规定》),认真做好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工作,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现就执行《规定》的几个具体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一、除《规定》指定须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人员外,下列人员也必须报告个人重大事项:
1、省属处级或相当于处级以上、市属科级或相当于科级以上、县属股级或相当于股级以上国有企业中的党委(党总支、党支部)正副书记、纪委正副书记、工会主席,企业的正副董事长、执行董事、正副厂长(经理)、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
2、在《规定》和本意见所规定的须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人员范围中,已经办理退(离)休手续,又被返聘担负领导工作的和已到退(离)休年龄尚未办理退(离)休手续的相应级别的领导干部。
二、二、对《规定》第三条所列报告事项,有关人员必须在事后一个月内以书面形式向所在单位党组织报告。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报告的,应及时补报,并说明原因。下列事项必须事先向所在单位党组织报告:
1、本人、配偶营建私房;
2、本人、子女与外国人通婚;
3、配偶、子女出国(境)定居;
4、本人因私出国(境)。
三、三、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的报告,按以下办法办理:
1、担任正职的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的报告由同级党委(党组)负责受理,并报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备案。
2、对不需要答复的报告由报告人所在单位的党委(党组)或组织人事部门受理。
3、对需要答复的请示,由负责受理的党委(党组)或组织人事部门在接到报告人的请示后十天内予以答复。
受理报告的党委(党组)或组织人事部门未按上述时限答复的,视为同意;报告人不按党组织答复或审批意见办理的视为违纪。
四、四、领导干部有《规定》第三条所列事项,属《规定》发布以前发生,发布后仍在延续,以前未报告过的,须在今年11月底前报告一次。《规定》发布后发生的个人重大事项,按《规定》和本意见的要求报告。
每年1月10日和7月10日前,各级党组织应将受理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情况,向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书面综合报告一次,同时抄报上一级纪委。
以上意见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各单位执行。
附: 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情况统计表
填表单位:
填报时间:
------------------------------------ | 类 | 级 | 人 | 其 中 |
| 别| | |---------------------| |单 | | | 第 | 第 | 第 | 第 | 第 |第|其它| | 位 |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六| | | | 别 | 次 | 项 | 项 | 项 | 项 | 项 |项|事项| |----|---|---|---|---|--|--|--|-|--| | |厅
级| | | | | | | | |
|党政机关|---|---|---|---|--|--|--|-|--| | |处 级| | | | | | | | |
|----|---|---|---|---|--|--|--|-|--|
|社会团体|厅 级| | | | | | | | | | |---|---|---|---|--|--|--|-|--|
|事业单位|处 级| | | | | | | | | |----|---|---|---|---|--|--|--|-|--|
| | | | | | | | | | |
|企
业|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厅
级| | | | | | | | |
| |---|---|---|---|--|--|--|-|--|
|合 计|处 级| | | | | | | | | |---|---|---|---|--|--|--|-|--| | |企
业| | | | | | | | |
------------------------------------
注:表中所列第一项至第六项是指中办发[1997]3号文第三条所列报告事项。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