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委 广东省教育厅
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委 广东省教育厅
2010年工作要点
2010年广东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广东省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年)》,扎实推进教育五大工程,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努力使我省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适应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争当推动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1.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抓好第二批、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和整改工作,建立和完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继续抓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完善符合教育科学发展要求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加快推进教育强市、强县(市、区)和强镇(乡、街)建设。修订完善《广东省县域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案》,主要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开展督导验收,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2.抓好教育规划的制定和贯彻落实工作。抓好《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实施意见(2004—2010年)》、《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广东省普通高校设置“十一五”规划》的实
— 1 — 施监控工作,力争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科学制定《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广东省普通高校设置“十二五”规划》。
3.开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落实有关精神。积极配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和省委政研室做好会议文件等各项准备工作,确保会议圆满成功。组织教育系统认真学习贯彻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二)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
4.积极稳妥地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加快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建立县域内义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和校际共享机制,加大县域内特别是学区内教育资源、校外资源与校内资源的整合力度,合理配置教学设施设备、教师资源、公用经费、学校生源等义务教育资源。大力实施义务教育“千校扶千校”行动计划、“三室一场五有”工程和“广东省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开展“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试点工作。
5.大力加强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加大对民族地区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和寄宿制民族班生活条件的扶持力度。加强内地西藏班、新疆班管理工作。召开全省特殊教育工作会议,推进特殊教育发展。贯彻全国学前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学前教育发展。
— 2 — 6.积极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保障非户籍子女平等受教育的合法权益。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三)加快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程,发展壮大中等职业教育
7.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建校工作。提早部署2010年招生工作,抓好招生建校督查。进一步完善激励型资金分配机制。
8.加强高中阶段学校内涵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培训,重点打造校长队伍和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加大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改革力度,实施技能教学水平提升计划。完善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机制。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9.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加快建设南方重要职业教育基地,继续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战略性结构调整。省级职教基地争取全面开工建设;各市级职教基地建校工程要取得显著进展,学位建设满足扩招需求,完成省下达的招生任务。推进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建设一批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龙头骨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做好第二届全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大赛的组织工作。
10.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高职面向中职招生试点范围,完善招生办法和招生机制。全面统筹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建立职业院校专业教学和教材指导委员会,加强中、高职教学层面的衔接与配合。坚
— 3 — 持“分类推进,分步实施”,实现农村困难家庭子女、城镇低保家庭子女和涉农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免学费就读。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
(四)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提升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
11.加大对高校分类指导的力度。加强对高校办学功能类别、目标层次、服务面向等定位的引导,推动高校分类发展新格局的形成。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以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优势传统产业以及现代农业等学科专业为重点,加大学科专业调整力度,提高工科类学科专业比例,加强重点领域紧缺人才的培养。
12.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有关高等教育项目实施方案和新一轮“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加强素质教育和创业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开展有关学科领域和不同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广东省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具体实施办法,启动示范院校、示范专业和示范基地遴选与建设工作。抓好高校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训基地等质量工程项目的年度建设工作,启动省级特色专业、教学团队等建设项目。举办全省普通高校“工业设计”大赛。启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验区建设。
13.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探索依据各高校办学目标— 4 — 实现程度及绩效等进行科学评价和资源配置的机制。进一步完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指标、内容和方式。
14.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继续推进“985工程”建设,全面实施“211工程”三期建设。实施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和规范我省高校特色和优势重点学科建设。探索设立广东高校优秀科学研究成果奖励。
15.提高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质量。加强新增学位授权单位和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的建设和管理。继续实施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计划。推进人才培养类型改革,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五)加快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工程,提高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
16.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推进解决中小学代课人员问题。督促各地认真开展第二次“代转公”考试后的招录(聘)工作和代课人员转岗考试(考核)工作,指导各地积极稳妥地做好代课人员解除劳动关系、理顺社会保险关系的工作。建立防止代课教师问题反弹的长效机制。加快落实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和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推进解决教师工资福利待遇问题。重点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出台《关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并大力推进落实。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着力解决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的矛盾。进一步完善保障机
— 5 — 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与交流工作。深入实施基础教育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组织开展全省第八批特级教师评选工作。加快推进教师远程培训体系建设,启动中小学教师工作室和校长工作室建设工作。
17.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建立符合“双师型”教师特点的评价和专业职务评审制度。探索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名师”培养制度,推动中职学校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和继续教育制度。
18.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珠江学者的考核与管理。开展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六批培养对象的选拔和第四、五批培养对象的考核工作。加大力度引进教学、科研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指导全省高校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
19.加强师德建设和教师考核评价工作。探索建立健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探索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和全员聘用制度相结合的教师职称制度,完善教师职称评审标准,建立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0.继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贯彻落实全国课程改革会议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加强对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和义务教育课— 6 — 程计划、教育教学时间安排、课业负担等的规范管理。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校评价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建立义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加强对地方课程建设的研究和指导,以及对地方教材管理和使用的监督,进一步规范地方教材编写、审定工作。
21.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开展中小学校(中职学校)德育督促检查工作,建立德育工作绩效评价机制。推进实施“班主任能力建设计划”,加强名班主任培养,落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启动“学校德育能力建设计划”。组织中小学校(中职学校)开展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加强中小学(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完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干预”机制。加强中小学德育基地、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彩票公益金资助新建青少年宫的建设和管理。
22.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评估体系、课程教材教学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基地建设,推进校际帮扶,促进各高校均衡发展。加大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高校辅导员培养力度,继续开展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组织开展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和第16届广州亚运会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建设。
— 7 — 23.加强学校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工作。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加强学校卫生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做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建立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定期督导检查制度,从今年起,每3年进行一次体育卫生工作专项督导,每年进行抽查。加强对学校艺术教育课程、普通高校军事课的督导检查,推进我省学生军训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七)加强教育系统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为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24.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学习贯彻第十八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办好2010年高校领导干部暑期读书班。开展对高校领导班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考核工作。加大领导班子调整配备力度。完善《中职学校领导班子及其成员任期目标考核实施细则》等管理制度,规范直属学校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和任期管理,加强厅属中职学校领导班子建设。
25.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研究制定《广东省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继续推进高校固本强基工程示范点建设。指导高校进一步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对党员队伍的教育和管理。深入开展高校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启动高校二级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培训项目。
26.加大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力度。进一步理顺隶属关系,将广州地区以外民办高校的党组织划转所在地级以上市委隶属管— 8 — 理。继续推动民办高校成立党委,加强对民办高校党组织负责人和教育督导专员的选派与管理。研究制订《广东省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评估细则》。
27.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党风党纪教育,继续抓实抓好大中小学《廉洁修身》课程教学及教材的使用和管理,构建广东教育系统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加强制度创新,推进具有广东教育系统特色的开放、动态、创新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加强案件审理工作。进一步深化教育系统纠风工作,加强对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措施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招生、收费、基建工程、科研经费、财务及图书教材设备等大宗物资采购等方面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加强教育审计工作。推进政务公开、校务公开。抓好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设,严格依法依规办理行政审批事项。
28.做好高校统战工作。组织高校统战成员参与全省统一战线“三促进一保持”主题系列活动。配合省委统战部筹建我省高校统战成员信息库。落实《广东省高校统战工作考核方案》,进一步推动我省高校统战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八)加强教育法制建设,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
29.推进教育立法和教育法规的贯彻落实。推动《广东省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的立法进程,启动校园安全立法和教育经费投入立法。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推
— 9 — 进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工作,组织好第十三届推普宣传周活动和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贯彻落实《档案法》、《保密法》及相关法规,做好档案管理和保密工作。
30.继续推动教育普法和高校章程建设。组织指导全省教育系统做好“五五”普法规划的总结和检查验收工作。开展高校章程制定情况检查,推进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部署新一轮的依法治校评选。
31.促进民办教育和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建立完善促进和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成人教育管理制度,加大对违规招生、办学的查处力度。继续抓好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改制学校清理工作,进一步规范改制行为。
(九)加强教育经费统筹管理和装备、后勤管理,提高教育发展保障能力
32.加强教育经费统筹管理。完善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借读费、农村学校住宿费后经费缺口补充政策,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保障能力。积极化解义务教育债务。加快推进职业院校生均定额拨款改革。管好用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设、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解决代课人员问题和教师工资待遇“两相当”等教育专项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完善教育收费政策,配合制订学前教育收费管理政策,制订和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捐资助学资金管理办法。
33.加强对省属学校财务管理的指导监督。加强省属学校预— 10 — 算编制管理。加强省属学校的债务管理。进一步规范省属学校会计基础工作。
34.全力以赴做好我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作。科学、合理编制工程规划,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按时足额落实建设资金。充分发挥各级校舍安全工程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作用,加快推进工程前期审批手续。强化工程施工管理。完善校舍安全工程纸质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按时按质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35.推进全省教育系统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优化和健全采购交易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采购操作行为。
36.大力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推动建立高校后勤产业行业协会和后勤产业集团。推行高校大宗食品联合采购。推进大学生、中职学生医保改革。启动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学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抓好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工作。
(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着力推进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
37.开展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试点工作。制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开展创建一流大学的改革试点工作。开展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做好南方科技大学的筹建工作。引进国外、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来粤办学,探索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的可行途径和办法。选择省内一些高校、中职学校进行综合改革示范校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的试点工作。开展教师培养模
— 11 — 式改革试验,探索建立符合我省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教师教育体系。选择一些市、县(市、区)开展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市或县(市、区)试点工作。
38.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开展教育系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推进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实施。推进教育系统人员聘用工作,加强教育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39.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切实抓好《广东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调整方案》的实施,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规范体育、艺术、单考单招等特殊类型招生考试工作。积极探索在普通高校招生中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及录取模式的改革。
40.扩大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继续深化我省与外国地区政府教育部门的高层次合作,进一步拓展与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和斐济等国家的教育合作项目。加强和巩固与港澳地区的教育合作,扩大对台教育交流,促进粤港澳高校高层次合作办学,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粤港澳教育强区建设。
41.进一步健全学生助学体系。加强对“两免一补”资金使用和管理、中职资助政策落实情况等的检查。做好高校奖助学各项工作。加强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防范工作。
42.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加大就业政策宣传与落实工作力度。建立企业家到高校向学生宣讲报告制度。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加强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加强毕业生就业— 12 — 工作研究,做好相关数据分析。
43.进一步加强安全维稳工作。完善学校安全教育和信访管理机制,落实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责任制,建立和完善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绩效评估机制。排查和消除影响学校安全稳定的隐患,严厉打击侵害师生的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安全教育,完善校园责任保险机制。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抓好反邪教警示教育和禁毒教育。
44.进一步加强教育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成立教育新闻宣传信息中心。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积极向社会宣传介绍我省教育发展动态。加强教育宣传队伍建设,提高教育宣传水平。
45.进一步加强教育基本信息统计工作。切实完善广东教育统计信息网,指导基层做好数据库更新工作。加大对各地各高校基层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
(十一)加强委厅机关建设,进一步提高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
46.建立推进工作落实的监督机制,科学制定考核指标体系,统筹推进教育发展的评估考核工作。严格落实机关内部管理制度,切实提高工作效能。进一步完善网上办公系统,严格办文程序和规章。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加大干部培养培训力度,继续做好中青年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和到信访岗位学习锻炼工作。完善机关业务工作研究制度。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健全完善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推进学习型、创新型、和谐型、— 13 — 廉洁型、服务型和节约型机关建设。
— 14 —
第二篇:中共广东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新闻出版
【发布单位】81903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1-11-14 【生效日期】2001-11-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广东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关于纠正报刊发行工作中不正之风的若干规定
(二00一年十一月十四日)
报刊发行工作,是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并做好报刊的发行管理工作,是充分发挥党报党刊的喉舌作用,充分发挥报刊在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等方面作用的重要保证。近几年,一些报刊(尤其是行业报刊、社团报刊)及其主管、主办单位为了部门的经济利益,盲目追求发行量,导致在报刊发行中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特别是以权强行摊派征订报刊,引起基层干部和群众非常强烈的反应,这既增加了群众和基层的经济负担,损害了群众利益,又破坏了党的宣传媒体的形象,影响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同不符合人民意愿和利益的行为作斗争,使党的作风有新的明显改进,使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有新的明显改善,使广大群众看到实效,增强信心。省委指出,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要整体推进,标本兼治,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各种不正之风。为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的要求,坚决纠正我省报刊发行中的不正之风,进一步规范和改进我省报刊发行管理工作,现制定如下规定:
1、1、除中央主管、主办或中央委托中宣部主管、主办的报刊以及省委机关报外,省内其余报刊一律不得以党政机关的名义发文征订,也不得以党政机关名义召开各类发行会议。党政机关的领导不得在任何会议讲话中,公正要求或暗示征订超出中央和省委要求征订的报刊范围的其他报刊。
2、2、《人民日报》、《求是》杂志以及省委机关报为确保必要的覆盖面可以下达合理的征订指标,但要注意控制下达指标的数量,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严格防止出现一个支部或一个家庭被迫订阅多份相同报刊的做法,避免发生加重基层和群众经济负担的超数量征订的问题。
3、3、各级党政机关、部门不得借完成《人民日报》、《求是》杂志和省委机关报的发行任务之机“搭车”发行其他任何报刊。市、县区党委机关报刊以及各种行业报刊不得在社会或系统、行业内提出任何征订报刊的硬性规定、硬性指标或“参考数”等变相指标。
4、4、各种行业报刊、社团报刊的主管、主办单位一律不得将完成报刊征订指标或数量多少纳入对下级单位、部门的目标管理,作为考核、评先、达标的条件;任何单位、部门不得借核验、颁发(换发)证照、违规处罚以及办理其他业务手续之机强行要求订阅、购买报刊。
5、5、面向中小学师生的各种报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一律不得向所辖学校下达征订任务,各级各类学校一律不得强行从教师工资中扣下订报款,不得将订阅报刊纳入学生收费项目,也不得以其他形式强迫师生订阅,加重师生的经济负担。
6、6、凡属在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中征订的报刊,必须坚持以自愿为原则,不得强行推销,更不得强行摊派。任何报刊及其主管行政部门,不得摊派征订任务,不得把是否完成报刊征订任务作为其他任何工作的达标条件。基层单位和个人有权拒绝违反规定的征订任务,由此引发的不公正待遇可以向有关部门举报。
7、7、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内部资料出版物管理办法》的规定,经批准出版的在本系统、本行业、本单位内部,用于指导工作、交流信息的内部资料(以前称为“内部报刊”),要严格限定在本系统、本行业、本单位内部交流,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不得刊登广告,不得在社会上征订发行,不得传播到境外,不得拉赞助或搞有偿经营性活动,不得与外单位以“协办”之类形式进行印刷发行等。
8、8、自办发行的报刊要按读者自愿订阅的原则来组织报刊的发行,报刊社及其主管主办单位不得以自办发行为借口搞强行摊派。
9、9、省新闻出版局对全省的行业报刊、社团报刊和内部资料进行全面的清理整顿,对主管主办单位不履行管理职责,办报办刊指导思想不明确,严重违反国家有关报刊和内部资料管理规定的报刊和内部资料;对不顾思想内容、不思提高质量,滥用行政权力强行摊派,片面追求赢利的报刊和内部资料,坚决予以撤销。通过治散治滥,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报刊发行中的各种不正之风。10、10、对检查发现或群众举报的违规行为,经查实后,由省纪委、省监察厅和省政府纠风办依照党风廉政建设等的有关规定,追究主要责任者及主管部门、主管领导的责任,并在媒体上予以公开曝光;省新闻出版局依照新闻出版管理的有关法规,责令有关报刊社退还订阅款,公开道歉,然后视情节分别给予警告、罚款、停业整顿直至撤销登记的处罚。11、11、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党委宣传部和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报刊发行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向社会公布举行电话,对所辖地区的报刊以权摊派征订报刊等违纪行为从业查处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省纪委、省委宣传部和省新闻出版局在每年的第四季度抽调人员组成联合检查组成联合检查组,根据群众举报的情况,有重点地进行全面检查,对经查实严重违反规定的做法,要依时纠正并严肃处理。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
【发布单位】81902 【发布文号】粤发[2000]2号 【发布日期】2000-02-17 【生效日期】2000-02-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广东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
(粤发〔2000〕2号)
各市、县党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各局以上单位:
现将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的《广东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政府机构改革涉及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各有关部门、新组建机构的领导班子必须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保证机关日常工作正常运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确保机构改革顺利进行。
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
2000年2月17日
广东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中发〔1999〕2号)的精神,结合广东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根据党的十五大、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战略部署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广东省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广东省政府机构改革力度要大,在体制、机制上要有新突破,做到既积极又稳妥,既符合中央对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要求,又符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
改革的目标是:转变政府职能,调整组织机构,实行精兵简政,完善运行机制和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的原则是:转变职能,政企分开;划分事权,理顺关系;调整结构,精兵简政;规范行为,依法行政。
二、转变政府职能
省政府主要履行区域经济调节和社会管理的职能,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制定区域性社会发展战略和国民经济中长期规划,集中精力抓好区域经济调节、政策指导、执法监督、组织协调,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有序运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打破地区、条块分割,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
根据上述要求,省政府在转变职能方面,一是把政府与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资产纽带关系,政府按投入企业的资本享有所有者权益,将企业生产经营权和投资决策权还给企业,实现政企分开;二是逐步改变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三是大力推进政事、政社分开,将一些辅助性、技术性和服务性职能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去,转给事业单位和社会中介组织;四是合理划分省、市、县(市)政府的事权,明确各自的权力与责任,做到权责一致。
转变政府职能的主要措施:
(一)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对政府和各部门的审批事项进行全面清理,减少审批事项;对确实需要审批而不涉及全局范围事务的审批事项,尽可能下放给市、县(市)政府,简化审批程序和层次;对依法保留的审批事项,要改进审批方式,规范程序,简化环节;同时建立审批责任追究制度和审批检查监督制度,加强对审批行为的监管。
(二)撤销工业经济部门和行政性公司。一步到位,撤销所有工业经济部门,行政性公司不再挂政府机构的牌子,转为纯经济实体,其行政管理职能划归政府综合经济部门承担。
(三)政府主管部门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管理的直属企业彻底脱钩。解除企业与主管部门的行政隶属关系,取消企业行政级别。今后,政府部门不再直接办企业,不再直接管理企业,不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投资决策,并承担从企业剥离出来的社会事务。
(四)完善国有企业监管方式。政府向重点国有企业派出代表参加监事会,代表政府行使监督权力,以财务监督为核心,不参与和不干预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五)推进事业单位和机关后勤体制改革。合理划分政事范围,结合政府机构改革,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促进省政府各机关现有的机关服务中心与机关脱钩,组建服务集团,承担机关后勤服务工作,实行有偿服务,推动事业单位和机关后勤工作向社会化、企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六)积极培育和规范社会中介组织。将政府部门包揽的应由社会自我管理和调节的社会性事务,转给社会中介组织。规范社会中介组织的行为,使社会中介组织与政府主管部门脱钩,向独立的法人实体方向发展。
(七)建立高效、协调、规范的行政运行机制。按照权责一致、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由一个部门承担的原则,合理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责。各部门依法行政,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需要省政府解决的问题,首先由各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做好协调工作,协办部门积极配合。省政府办公厅原则上不再承担具体的协调任务,主要履行加强审核把关、督查落实和跟踪调研职能。
三、调整机构
省政府部门原则上对应国务院机构进行调整和设置,重点是加强综合经济和执法监管部门,精简撤并专业经济部门,适当调整社会管理部门和政务部门。
(一)综合经济部门
强化省政府发展计划、经济贸易和财政部门区域经济调节职能,减少具体审批事务,主要职能是:制订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及中长期发展规划,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以市场为导向,搞好总量平衡和结构调整,监测和协调国民经济日常运行,保证国家宏观调控目标和各项产业政策的顺利实施,促进本省经济社会发展。
计划委员会更名为发展计划委员会。
不再保留经济委员会、贸易委员会,组建经济贸易委员会,并挂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牌子。经济贸易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实施国家产业政策,制定经济运行调控目标和政策,指导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安全生产,研究和规划行业布局,对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实行宏观管理和指导。
不再保留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国有企业改革、股份公司设立、上市公司的审核及推荐职能划归经济贸易委员会,其余职能并入发展计划委员会。
保留财政厅。不再保留国有资产管理局,其职能并入财政厅。
(二)专业经济管理部门
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是:根据国家有关行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条例,制定行业规划和行业政策,进行行业管理,引导本行业产品结构调整,维护行业平等竞争秩序,取消对一般产品市场准入的审批权。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不再直接兴办和管理企业,从政府审批、行政管理为主转向依法管理和经济手段管理为主,以政策、法规引导企业,提供服务。
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更名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建设委员会更名为建设厅。
林业厅改为林业局,列入省政府直属机构序列,其主要职责是: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绿化国土,护林防火,加强林木行业管理。
海洋与水产厅改为海洋与渔业局。列入省政府直属机构序列,其主要职能是:拟订和实施海洋与渔业产业政策,规划协调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行海洋综合管理,监督保护海洋环境,发展外海和远洋捕捞,进行渔政海监综合执法,加强渔业行业管理。
保留交通厅、水利厅。
组建信息产业厅。不再保留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其职能并入信息产业厅。
不再保留农业办公室、农业厅、乡镇企业管理局,重新组建农业厅。
不再保留电子机械工业厅、重化工业厅、轻纺工业厅。除电子机械工业厅农业机械化管理职能划归农业厅外,三部门其他行政管理职能分别划归经济贸易委员会和信息产业厅。
不再保留粮食管理储备局,其行政管理职能并入发展计划委员会,对外挂粮食局的牌子。
不再保留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其行政管理职能划归经济贸易委员会。
不再保留电力集团公司所挂的电力工业局牌子,电力工业行政管理职能划归经济贸易委员会。
(三)执法监管部门
执法监管部门主要职能是:加强综合行政执法与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消除部门、地区、行业之间的分割和封锁,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
技术监督局更名为质量技术监督局。
保留地方税务局、环境保护局、物价局、工商行政管理局。
不再保留医药管理局,组建药品监督管理局。将药政、药检和药品生产流动监管职能划入药品监督管理局。
地方税务、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环境保护部门的管理体制改革改为双重领导以市、县(市)政府为主,加强省对市、县(市)环境保护部门的业务指导。
(四)社会管理部门和政务部门 强化社会管理部门和政务部门的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职能,着重宏观管理和指导。
科学技术委员会更名为科学技术厅;民族事务委员会(宗教事务局)更名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广播电影电视厅更名为广播电影电视局,体育运动委员会更名为体育局,列入省政府直属机构序列。
保留政府办公厅、公安厅、国家安全厅、监察厅(与省纪委机关合署办公)、民政厅、司法厅、人事厅、文化厅、卫生厅、计划生育委员会、审计厅、统计局、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外事办公室、侨务办公室。
不再保留劳动厅、社会保险管理局,组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原社会保险管理局负责的城镇职工、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卫生厅管理的机关事业单位公费医疗等管理职能统一划归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不再保留国土厅、地质矿产局,组建国土资源厅。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
不再保留高等教育厅、教育厅,重新组建教育厅(省委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与其合署办公)。
不再保留专利局,组建知识产权局。
旅游局由事业单位改为省政府直属机构,实行政事、政企分开,其主要职能是:负责旅游资源的规划、管理和开发利用,培育发展旅游市场,加强全省旅游行业管理。
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改组为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档案局与档案馆仍实行局馆合一体制,为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
法制局改为法制办公室。
不再保留研究室,其职能并入政府办公厅。
不再保留口岸办公室,其职能并入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
此外,中医药管理局更名为中医药局,副厅级,由卫生厅管理。保留监狱管理局、劳动教养工作管理局,副厅级,由司法厅管理。
保留人民防空办公室,为省国防动员委员会的常设办事机构,也是省政府人民防空工作的主管部门。
经上述调整,省政府工作部门共设41个(监察厅与省纪委机关合署办公,列入省政府工作部门序列,不计政府机构个数),即:政府办公厅、组成部门24个,直属机构17个。另设部门管理机构3个,议事协调机构的常设办事机构1个。具体设置见附表。
上述机构中,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直接向省政府负责。凡国务院称委、部的,省政府组成部门称委、厅;省政府直属机构除法制、外事、侨务称办外,其他机构一般称局;部门管理机构称局。
全面清理省政府议事协调和临时机构。凡职能可以交由常设机构承担的或任务已完成的原则上撤销;工作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协调任务较重的,暂予保留,但不设实体机构、不定级别、不配编制。今后省政府原则上不再新设立议事协调和临时机构,工作确实需要的,采取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的办法。清理后,省政府保留议事协调和临时机构29个,比原有118个精简89个。
四、精简编制和人员定岗分流
省政府机关行政编制由现有5931名减为3000名,减少2931名,精简49.4%;公安厅、国家安全厅、司法厅以及监狱管理局、劳动教养工作管理局机关(不包括公安派出所、监狱和劳教所等基层一线执法单位)政法专项编制由现有的3410名减为2560名,减少850名,精简25%。
政府部门的领导职数一般配备2至4名,不再配备部门领导助理。政府办公厅主任由秘书长兼任,副主任可由副秘书长兼任。厅级领导职数精简15%,处级领导职数精简25%。
人员编制精简实行一次性定编定岗,三年完成人员分流任务。省政府各部门都要按照精简要求重新核定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实行定编定员。同时,按照“带职分流、加强培训、充实企业、优化结构”的原则多途径、多渠道安排富余人员,主要渠道为:撤并的专业经济部门成建制转为经济实体,人员随建制分流;严格离退休制度;选派一批干部进行专业培训或学历教育,充实到需要加强的部门或竞争择优选派到省属国有大中型企业任职;选派部分同志参加重点国有企业监事会;选派有专业特长和管理经验的人员充实到本系统基层和部门所属或其他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中介组织工作;鼓励分流人员自谋职业或领办、创办经济实体、服务实体和公益性事业单位。
五、实施步骤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1999年重点搞好省政府机构改革,2000年一季度前基本完成省政府各部门“三定”和人员定岗工作。2000年第二季度开省委机关和市、县(市)、乡(镇)的机构改革。
这次省政府机构改革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由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组织实施,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机构改革的具体工作。
附:广东省人民政府机构设置表
广东省人民政府机构设置表
组成部门
办公厅
发展计划委员会
经济贸易委员会
教育厅
科学技术厅
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公安厅
国家安全厅
监察厅
民政厅
司法厅
财政厅
人事厅
劳动和社会保险厅
国土资源厅
建设厅 交通厅
信息产业厅
水利厅
农业厅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
文化厅
卫生厅
计划生育委员会
审计厅
直属机构
地方税务局
环境保护局
广播电影电视局
体育局
统计局
物价局
工商行政管理局
新闻出版局
林业局
海洋与渔业局
质量技术监督局
药品监督管理局
知识产权局
旅游局
法制办公室
外事办公室
侨务办公室
说明:
广东省人民政府设置工作部门41个,其中:办公厅、组成部门24个,直属机构17个;监察厅与省纪委机关合署办公,列入省政府工作部门序列,不计政府机构个数。发展计划委员会挂粮食局牌子,经济贸易委员会挂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牌子,教育厅与省委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合署办公,新闻出版局挂版权局牌子。
此外,设置部门管理机构3个,监狱管理局、劳动教养工作管理局由司法厅管理;中医药局由卫生厅管理。设置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1个,人民防空办公室为省国防动员委员会的常设办事机构,也是省政府人民防空工作主管部门。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关于执行〈关于
【发布单位】81902
【发布文号】粤府办[1997]22号 【发布日期】1997-10-23 【生效日期】1997-10-2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
《关于执行〈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
的规定〉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粤府办(1997)22号一九九七年十月二十三日)
各市、县党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各局以上单位:
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监察厅《关于执行〈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的若干意见》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关于执行《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
重大事项的规定》的若干意见
省委、省政府:
为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的通知》(中办发〔1997〕3号,以下简称《规定》),认真做好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工作,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现就执行《规定》的几个具体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一、除《规定》指定须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人员外,下列人员也必须报告个人重大事项:
1、省属处级或相当于处级以上、市属科级或相当于科级以上、县属股级或相当于股级以上国有企业中的党委(党总支、党支部)正副书记、纪委正副书记、工会主席,企业的正副董事长、执行董事、正副厂长(经理)、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
2、在《规定》和本意见所规定的须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人员范围中,已经办理退(离)休手续,又被返聘担负领导工作的和已到退(离)休年龄尚未办理退(离)休手续的相应级别的领导干部。
二、二、对《规定》第三条所列报告事项,有关人员必须在事后一个月内以书面形式向所在单位党组织报告。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报告的,应及时补报,并说明原因。下列事项必须事先向所在单位党组织报告:
1、本人、配偶营建私房;
2、本人、子女与外国人通婚;
3、配偶、子女出国(境)定居;
4、本人因私出国(境)。
三、三、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的报告,按以下办法办理:
1、担任正职的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的报告由同级党委(党组)负责受理,并报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备案。
2、对不需要答复的报告由报告人所在单位的党委(党组)或组织人事部门受理。
3、对需要答复的请示,由负责受理的党委(党组)或组织人事部门在接到报告人的请示后十天内予以答复。
受理报告的党委(党组)或组织人事部门未按上述时限答复的,视为同意;报告人不按党组织答复或审批意见办理的视为违纪。
四、四、领导干部有《规定》第三条所列事项,属《规定》发布以前发生,发布后仍在延续,以前未报告过的,须在今年11月底前报告一次。《规定》发布后发生的个人重大事项,按《规定》和本意见的要求报告。
每年1月10日和7月10日前,各级党组织应将受理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情况,向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书面综合报告一次,同时抄报上一级纪委。
以上意见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各单位执行。
附: 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情况统计表
填表单位:
填报时间:
------------------------------------ | 类 | 级 | 人 | 其 中 |
| 别| | |---------------------| |单 | | | 第 | 第 | 第 | 第 | 第 |第|其它| | 位 |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六| | | | 别 | 次 | 项 | 项 | 项 | 项 | 项 |项|事项| |----|---|---|---|---|--|--|--|-|--| | |厅
级| | | | | | | | |
|党政机关|---|---|---|---|--|--|--|-|--| | |处 级| | | | | | | | |
|----|---|---|---|---|--|--|--|-|--|
|社会团体|厅 级| | | | | | | | | | |---|---|---|---|--|--|--|-|--|
|事业单位|处 级| | | | | | | | | |----|---|---|---|---|--|--|--|-|--|
| | | | | | | | | | |
|企
业|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厅
级| | | | | | | | |
| |---|---|---|---|--|--|--|-|--|
|合 计|处 级| | | | | | | | | |---|---|---|---|--|--|--|-|--| | |企
业| | | | | | | | |
------------------------------------
注:表中所列第一项至第六项是指中办发[1997]3号文第三条所列报告事项。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
第五篇:中共广东省委关于贯彻
中共广东省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定》的实施意见(摘要)(2010年1月10日)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深刻领会《决定》精神,明确我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目标任务
1、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是在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2、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必须居安思危,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切实解决我省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更好地服务全省工作大局。
3、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为主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着力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着力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着力夯实党的基层基础,着力健全民主集中制,着力密切党群关系,着力完善惩防腐败体系,着力创新党建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我省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提供坚强保证。
二、大力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创建学习型党组织
4、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认真总结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经验。省委中心组每月举办l次“广东学习论坛”、每两个月举办1次集中学习讨论会,市、县两级党委中心组每两个月至少举办1次集体学习论坛或集中学习讨论会,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时间每年不少于8天。推进科学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5、广泛开展读书活动,提高党员干部学习能力。在全省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学习标兵”活动。各地各单位每年制定并上报读书计划,分期分批集中时间脱产开展读书活动。处级以上干部集中读书每年不少于5天,其他干部不少于3天。加强对读书活动的督查,把理论素养、学习能力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重要依据。
三、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
6、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注重使用那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态度坚决又有能力的干部。通过选好人用好人,扎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真正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实施《广东省市厅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及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引导党员群众按照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推荐干部、评价干部、监督干部。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形成老中青梯次配备;增强班子整体功能。建立领导班子定期务虚制度。充分发挥各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防止领导干部任职年龄层层递减。
7、完善适应科学发展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规范干部任用的初始提名。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力度,每年拿出若干党政领导职位进行公开选拔或公推公选。推行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票决。扩大党委决定任用重要干部票决的范围,由地方党政正职和党政工作部门正职逐步延伸到重要部门副职。积极探索与推进市场化选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制定适合事业单位特点的领导人员选拔管理办法。
8、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制度。县级党政领导班子中要保持半数以上有3年以上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等领导工作经历的成员。注重从县(市、区)、乡镇(街道)党政机关选调优秀干部到市级以上党政机关工作。加大从基层一线考录公务员的力度,到2012年,省级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以外,应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录。到2015年,省级机关工作部门领导班子成员中,具有基层领导工作经历的,应达到一半以上;省级机关处级领导干部中,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应达到三分之二以上。
9、从严管理干部。探索公务员聘任制。积极推进机关与基层、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干部双向交流,建立新提拔重要岗位干部异地任职制度。推进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和中层干部的交流轮岗。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在同一职位原则上应任满一届。完善对长期在基层和欠发达地区工作干部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干部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
10、培养集聚各类优秀人才。重点实施“千人计划”、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引进计划、珠江人才计划、百名南粤杰出人才培养工程、企业家培养工程、百万技能人才提升储备计划和“双百双向”师资培训成流计划,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吸引和培养一大批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创新创业人才和掌握先进工艺、技术精良的高技能人才。开展“南粤功勋奖”、“南粤创新奖”等评选表彰,帮助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解决配偶安置、子女入学、住房、医疗、保险等实际困难。
四、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的基层基础
11、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进一步理顺党员管理体制,建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工委,加大党组织组建力度,凡有3名党员以上的,单独建立党组织;不足3名的,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便于活动的原则联合建立党组织,实现应建尽建。努力实现50人以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15人以上社会组织有党员,100人以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30人以上社会组织建立党组织。
12、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注重从现任村干部、致富能手、复退军人、务工返乡人员以及到村任职的大学生中选拔优秀党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采取从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选派,从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中选拔等措施,配强社区党组织负责人。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担任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代表。完善基层党组织书记岗位目标责任制。
13、提高基层党的组织生活质量。围绕党委的中心任务和单位的工作业务,把组织生活与业务研讨、党员技能培训及单位集体活动等结合起来。紧密结合党员队伍和行业特点,创新组织生活载体。落实组织生活登记制度,把组织生活开展情况列入基层党组织书记考核的重要内容。
14、增强基层党页队伍生机活力。对被评为全国或连续两次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分别授予“南粤„七一‟奖状”和“南粤„七一‟奖章”,对50年以上党龄的老党员颁发“南粤„七一‟纪念奖章”。坚持每年从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街道)领导干部、从优秀大学生村官和事业单位职工中选拔乡镇(街道)公务员。建立党内关爱扶助机制。
15、结合“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工作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落实定点帮扶责任制。领导干部亲自挂点,领导班子成员轮流进驻。认真开展选派优秀年轻干部进驻定点帮扶村、帮扶单位党组织与帮扶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帮扶单位党员与帮扶村党员群众结对帮扶、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等活动。
16、建立稳定规范的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保障制度。进一步落实城市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包干经费。加大财政对运转困难村级组织经费的支持和监管力度,逐步形成以村级自我积累为主、财政支持为补充的经费保障体系。提高村干部补贴标准,确保村干部基本报酬不低于当地农村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组织的活动经费给予支持和帮助。
五、大力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健全民主集中制
17、充分发挥全委会的作用。全委会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并根据需要适当增加召开次数,进一步提高全委会的审议质量。全委会定期听取常委会工作报告,报告的主题和内容应事先征询委员意见。根据议题需要邀请党委委员列席常委会。建立党委委员意见建议答复反馈制度。实行委员调研制度。建立委员询问和质询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加强党委决策咨询工作。健全决策失误纠错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18、健全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省、市、县(市、区)党委常委会每年至少听取1次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党组(党委)的工作报告。建立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秘书长(办公室主任)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并统筹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联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制度。健全部门党组(党委)的组织设置和工作机制。
19、落实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积极运用党报、党刊、党建网站推进党务公开。建立省、市、县(市、区)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制度。实行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制度。探索建立信访举报函询明示制度,请有关党员对信访举报情况作出说明。
20、实行党代表任期制和试行党代会常任制。落实党代表提案和提议、参与重大决策、参加重要干部推荐和民主评议、列席党委有关会议、联系党员群众制度。推行党代表接待日、工作室制度,探索实行党代表由社区党组织安排走访居住地住户的制度。继续开展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
21、改进基层党内选举制度。村党组织换届全面实行“两推一选”(即群众推荐、党员推荐、党员大会选举)。社区党组织换届全面实行“三推一评一选”(即组织提名推荐、党员群众联名推荐和个人自我推荐,民主测评,党员大会选举)。积极探索采用“双直选”方式产生社区党组织正副书记。选择一些党政机关开展机关党委领导班子直选试点。
六、大力加强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关系
22、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省级、市厅级、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每年到县以下基层或企业调研分别不少干2个月、3个月、4个月。乡镇领导干部每年进村入户不少于半年。地级以上市党政领导干部每两个月至少安排1天时间接待群众来访,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每月至少安排l天时问接待群众来访,县(市、区)其他党政领导干部、省市县各级部门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乡镇(街道)领导干部随时接待群众来访。县级以上党政机关新任公务员和新提拔领导干部分批安排到信访部门挂职锻炼。健全干部下访制度。坚持每年公开承诺办一批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好事实事。
23、坚持求真务实。认真执行领导干部公务活动的规定。严格控制发文规格、数量和范围,严格控制会议数量、规模和开支。健全机关作风暗访长效机制。加强科学发展观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制止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
24、坚持艰苦奋斗。党政机关带头厉行节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严禁设立“小金库”、公款出国(境)旅游、违规建设装修办公楼等违纪行为。继续推进公务消费和公务接待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25、坚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严格执行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会制度和党员定期党性分析制度。建立健全通过民意调查等方式征求群众批评意见制度。完善谈心谈话制度,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与班子成员和下一级党政正职谈心每年至少1次,分管领导与所分管部门、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谈心每年至少1次。
七、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完善惩防腐败体系
26、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每年安排1次反腐倡廉理论学习,“广东学习论坛”每年安排1次反腐倡廉专题学习。实施公职人员反腐倡廉教育全员培训计划。实施廉政承诺制度。完善对配偶子女均已出国(境)定居的公职人员的管理制度。领导干部定期报告廉洁自律情况。
27、加大惩治腐败力度。加强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土地管理和矿产资源开发、国有资产管理、金融等领域专项治理。大力整治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健全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完善实名举报奖励机制,并向举报人反馈核查情况。定期向社会通报重大典型案件。
28、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规范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一把手”职权。党政机关正职一般不直接分管人事、财务等重要部门工作,不得违反程序干预、插手工程项目建设、城乡规划、征用地审批。逐步实行党政“一把手”家庭财产在一定范围内报告制度。探索实行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述责制度。重点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检查。对有群众实名举报的“一把手”,必须及时核查;对已不适合担任现职的,要及时调整。
29、提高反腐倡廉法制化水平。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和离退休领导干部从业规定。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对责任考核评价排名靠后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进行谈话。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教育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制定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完善重大项目专家评议和论证制度、公示和责任追究制度。
八、大力加强党建“主业”意识,创新党建工作机制
30、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各级党组织要坚持把党建工作作为“主业”,建立健全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各级党组织书记是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党员行政领导实行“一岗双责”。县(市、区)以上党委建立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推行常委会定期向全委会报告履行党建工作职责情况制度。
31、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坚持把党的建设放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局中去谋划、去部署。认真总结党建工作与改革发展紧密结合的成功经验,努力在以科学理论指导、科学制度保障、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见实效。
发布部门:广东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0年01月10日 实施日期:2010年01月10日(地方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