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怎样进行幼儿园体育活动教育改革 改
浅谈怎样进行幼儿园体育活动教学改革
大圣幼儿园 孙亚平
幼儿园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许多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行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要求我们体育工作者要理性地分析教学现状,转变观念,认清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本质区别,在实践中找到突破口,完成素质教育赋予我们的重任。
一、不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传统旧模式
体育教师自身的习惯。每位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都能在不自觉中形成一种符合自己特征的教学模式,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但是却能束缚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使自己陷入条框之中,直接影响体育教学和改革和创新。如在准备过程中,体育教师一般采用慢跑,跑完之后就是做徒手操,无论遇到什么课题都是如此。这种固定的模式时间一长,会给幼儿带来很大负面影响,限制了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力,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没有达到体育课所要求的多种教育的作用。过分强调课堂结构。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上课中一般采用“四部分”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结构由于对科地几部分限制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视了其他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也被限制了手脚,一味追求时间在各个部分的合理分配,以达到整节课在结构上的平衡,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传统的教育模式有碍于新时代的教育
教育在改革,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就在课堂教学,优化课堂结构的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好方法。从教学最优化的实现条件来讲,教学过程最优化是由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习活动最优化一起构成的。
传统的模式不适应现代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需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对八九十年代的幼儿,形成了一定的效应,但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是随着时代而不断地变化进步的。现实中,我们面对的是在优越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小太阳、小皇帝”,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易产生兴趣,思维敏捷,活泼好动,爱上体育课,却不愿参加剧烈或难度较大的活动,跟不愿在活动中受到太多约束。再加上班级人数多,肥胖儿多,客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弱,给我们的体育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我们本来可以利用这些因素有针对性地加以突破,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条条框框,无形中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
传统的授课模式不能和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教学目标相适应。现代教育注重幼儿的个性发展,而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幼儿的身体好,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教授给他们,面向全体幼儿,让他们掌握方法,通过正确的身心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发展人际关系,开发幼儿认识事物的能力,掌握对美好的认识和理解。传统的教学是在应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生长并形成的一种固定模式,片面强调了身体锻炼,而忽视了对幼儿的全面培养和教育,不能以大多数幼儿为主要教学目标,这与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任务是不相符的。
三、突破传统授课模式
“教无定法”,现代体育教学提倡课堂教学、结构的多元化,根据课的类型。教材内容、组织形式,幼儿的实际情况和人有机体的活动变化规律,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并在实际操作中灵活掌握和运用,即完成一节课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也要在内容之间巧妙转换,体现教育教学的连贯性,不断发展和突破,提高教学质量。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是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日本,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逐步被发展幼儿自主能力和乐趣为主的新方法所代替,表现在教材由原来的六项运动改为“基本运动”和”比赛“两大类,使教师有更多的主动权去选择教材教法。德、美、等教育较先进的国家也都大幅度地安排选项教材,不强求教材的一致性和比重。近年来“音乐舞蹈进课堂”,“情景式教学”、“能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为我们体育教育开拓了新的天地。随着新思想的不断涌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新生事物所代替。
孙亚平2012年11月
第二篇:浅谈幼儿园教育改革
浅谈幼儿园教育改革
湖南省衡阳市政府第二幼儿园 傅冰丽
当今世界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建设迫切需求,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担负培养人才重任的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这一课题必须摆上教育工作者的议事日程。作为教育前沿和基础的幼儿教育,应该如何进行改革以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吧!我认为,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幼儿园的目标和特点,转变观念,确定改革方向 首先根据教育的目的,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只考虑教师怎样教的传说观念,变为先研究了解幼儿怎样学,再考虑教师怎样教。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和具有个性的人才。从这一任务出发,现代教育要求我们把学习过程看作是教师引导下受教育者个体认识发展过程。即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长久以来,幼儿园教学的模式是教师从体智,德、美、各科教学的具体要求出发,向幼儿提供众多的外界刺激,这实际上是单向式灌输教学。例如,上一节课,教师写出教案,做好教具,上课时幼儿安静听,要求他们“顺利”地回答老 师提出的问题,按教案完成各个程序步骤。这种教育,从教的角度看一节课完了,任务完成,教学也就终止了。然后从学的角度看,孩子究竟学到了什么?那些“安静”听课的孩子们,脑子是不是在积极活动,答问题的孩子,是否真的学到了新知识,还是众多已经知道的知识,没有发言的孩子听懂了没有,学到了什么没有?设计教具发挥了什么作用?是在哪种程度上发挥作用的?如果老师对这些问题不关心不研究,心中无数。那么只能说是向幼儿园灌输知识,在进行强化训练。这样只是注意了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幼儿潜在主题作用。幼儿没有得到充分的自我表现,自我发挥的机会,在集体生活上,很少有个性的暴露,这就必然使幼儿的个性发展收到压抑,显然与儿童发展的观点相背离,不符合教育的根本目的。
现代教育观要求我们除了要考虑教师怎么教法的问题外,更要着眼于培养幼儿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具有个性的人才,鼓励幼儿发展积极、主动性、在实施体、智、德、美各种教育活动中,充分让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幼儿习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集体问题,从而培养幼儿观察力、创造力和独立的个性,促进幼儿充分发展。这是对幼儿教育目标理想的,全面的理解,符合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如果我们不是从教育的双向性来研究教学过程,只是没袭旧的教育模式,那么无论怎么费力,教学也很难取得实际效益,更不能适应新时期形势的要求。
其次,根据幼儿本身发展的特点来确定教育方法。幼儿发展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进行,教育的作用也必须通过活动得到发挥,对孩子放任自流,因然不能促使他们得到很好的发展,但教师包办代替更会妨碍他们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造成的损失更严重,放任自流,毕竟还给了幼儿的活动机会。包办代替,把孩子的手脚捆住,把他们口脑封住,又怎能使他们得到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有个过程,这就是:通过各种感言,接触外界的事物、人,吸收各种信息,用口说出,用手脚或力体表达出这些东西,在头脑里想问题,我们的教育作用就是要尽力为孩子创造作用的条件,提供这样的机会,让他们在直接感和基础上发展直接的思维。
再次,根据因材施教的原理进行教育
一个班的年龄不全相等,即使是同年龄的幼儿,他们的发展程度也不会相同。各自的长处、缺点、爱好也不一样。要把每个幼儿教育好,就要针对每个人的特点进行有差别的教育扬长避短,发挥其潜在力。目前在我们的教师中,习惯对班上顽皮的孩子严加管束,因为害怕他可能会影响“一大片”,从而增加教育难度和工作量。然而对这种顽皮孩子出现原因却分析得少,没有探究顽皮背后的“为什么”,上课时听不懂,“吃不了”,还是早学会了,吃不饱。游戏时不听 老师话去做,是不会玩,还是“不好玩”?如果先不把这些问题弄明白,就把孩子们的调皮引为当作“纪律”问题来处理不恰当的,甚至不妨碍孩子的发展。还有一种孩子的类型的孩子更需要受到重视,就是那些很少说话,获得不多,不给老师“找麻烦”的幼儿。他们往往有许多不会,不懂,而班上的活动很难给他们的机会或充足的时间“学会”,很少尝到学会某种本领时的愉快。他们并不表露出来,易被教师忽视,久了由被动学习造成智力发展迟缓。作用的幼儿如果能及时受到老师的注意,得到有针对性的帮助,从被动转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但使他们积极愉快地过好幼儿期,而且能及时地发展他们的智能,对他们终身有益。
二、随着教育观的改变,教学内容和方法也要随之改变,要从实现教育目的和提高教育效益出发来考虑教育措施与手段。
目前,幼教实践中需要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是如何面向全体幼儿教育任务落实到美国幼儿身上,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把做到:
1、教师制定的教学期、周、人、日计划的内容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幼儿的生理特点,精简实用。首先(教育纲要)规定的幼儿时期必须掌握的教学内容要教德充分,让幼儿学得扎实,保证学会。例如生活能力、学习能力、劳动习惯、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等。要有系统,有步骤地、有重点地 来用各种方法较、练、实践,做到学一点、会一点、懂一点,培养成习惯和能力,打好基础。其次,就是要组织各种活动,解放幼儿,鼓励幼儿善于表达自己,让幼儿通过动作和身体的活动来表达思想与感受。例如,通过画画,做手工的活动,使每个幼儿能画、能做、能操作,加强幼儿手指的小肌内发展;通过唱歌表演,听音乐做运作,让幼儿领会不同的声音、音调、音色、节拍等表意,创造声音形象。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应在入学前加强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模仿中学会的,但不能满足于幼儿机械地众多的成人的语言,而要在幼儿模范的基础上,鼓励是发幼儿独立创造性,例如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扮演角色正是无拘无束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交友的良好会。加强口语训练,使每个幼儿做到能听、能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能为以后识字造句,作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单纯的追求提前认字,忽视基础教育,反而造得其反,造成以后学习的困难。再次,在现实生活中,本是相互联系结合起来教的东西,也不必过分强调分析教学,而硬性分割教学。但是也要防止单纯地从式上勉强“综合”忽视教学内容的有机联系,搞大杂烩。综合的目的是为了有利于幼儿学习,有利于幼儿对信息的吸收,加工、输出、反馈,从而提高学习能力,促进各方面的发展。
2、教育教学方法从“灌输”转变为启发指导幼儿怎样学习,除了示范讲解,专门训练以外,注重结合,日常生活 的学习练习,特别重要的是,生活常规需要严格训练,给幼儿提供安逸和稳定的秩序;培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则要组织幼儿参加互相交往的实际活动,例如:共同游戏、劳动、散步、参观等,通过这种集体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形成能力,要保证每个孩子学会怎样学习,就需要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为此在上课和游戏活动中,要多采用个别练习和分组活动的方式,因为这些方式适宜教师因材施教。分组活动牵涉到教室面积(活动场地)和教师配备的条件问题,如果上、下、午有两位老师,只有一定户外活动场地,则可由两位老师各指导一组的活动,如果只有一位老师,可把上课和自由游戏搭配起来,老师重点指导一组,其余幼儿独立玩桌面游戏或户外游戏,让幼儿自己练习,互教互学,学会处理各种问题,教育教学的方法应服从教学内容和效果,要结合教育效果来评价教学方法,防止追求形式,不重实效的倾向。
3、教具的制作和运用要为教育目的服务。教育是教师教孩子学习的工具,在幼儿园中许多教具往往体现为玩具。玩具是孩子玩的工具,是通过游戏进行学习的工具,运用教玩具是实行直观感知教学的有效途径,能吸收到儿童兴趣,调动其积极主动性。促进幼儿动手、动脑、活动身体各个部分,使各个方面得到发展,在具体教学中,教玩具在色彩、形象、质料等方面应符合一定的要求。除此以外,首要的是 可以让孩子自由摆弄,用它来开展活动。如:一把豆子、一根绳子、几块石子等,都可以用来作教具,可用来数数,分类、排列、解棚子、摆图案、跳房子等,在教学时,根据数学的具体需要来确定数学手段。需要幼儿动手摆弄的,就要提供适合操作的教具;需求幼儿借助形象进行思考的,就要提供适应的视听教具。过多繁杂的教具和缺少应有的教具同样不制于幼儿智力的发展。
三、合理安排,严格执行生活制度
幼儿园教育质量如何,不能光看某一节课或某一项活动完成得怎么样需要看领导是否能使幼儿园各方面的工作高效率地运转。要看教育的整体的连贯效应作用。管理水平和教育水平应该通过幼儿的日常生活组织的良好坏来评定,因为它可以反映幼儿园领导及工作人员是职业道德,文化业务素质的整个教育质量的高低。幼儿的生活制度的每项内容都富有科学性、教育性和政策性,例如:《幼儿园纲要》规定的,幼儿制度,这是根据幼儿不同年龄主动注意时间的长短来规定的,如果教师长时间地增加上课的时间,教学内容和方法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则将使幼儿负担过重,不利分心展,再如幼儿的户外活动每天应不少于3小时,就是由幼儿分体新陈代谢旺威,呼吸系统发育不完美,需要新鲜空气和日光的特点决定的,如果户外活动不是则不利于幼儿分体成长,因此幼儿园的领导要管理好幼儿园,就必须制定合理 的生活制度,督促全园工作人员严格执行。作用既利于幼儿发育成长,又能通过日常生活对幼儿进行教育,建立动力定型,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身心都能健康发展。
四、培养建设师资力量是教育改革的关键
古语云:“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进行幼儿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需要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
1、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搞好幼儿教育工作的保证。首先必须做到热爱孩子,这是师德的核心。即具体表现要善于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思想,热爱和尊重每一个幼儿,坚持教育的科学性和趣味性。那种只照本宣科地灌输和机械地完成教学的教师,是培养不出符合现代化要求的人才的,其次自身要有高尚的思想品德,这样才足为人师。
2、具有较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现代社会的发展,使科学出现了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学科间的纵横交叉,互相渗透的新局面,仅仅靠单一的知识技能是无法胜任的,这样就必须时刻留心,搜集新的信息,刻苦自学,吸取新的理论,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还应加强以下几方面教学基本能力的培养。
①提高合理组织管理,安排一日活动的能力。一个只会上好一节课的教师不算是好教师,只有合理、科学地组织班上几十个孩子一日的活动(游戏、午餐、午餐 及各个生活环节的能力),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才会有教学效益。教师应会理解分析教材,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及教学的针对性。对半日的活动中教具与教学手段运用都要认真研究,分析重视实践效果。因领导采取互相观察的活动,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给予评价,以不断提高他们的能力。
②实践的操作演示和示范的能力
幼儿园教学以形象教学为主,它需要教师有操作教具,拼搭积木,塑造表演,演奏等直接示范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和熟悉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师的号召力。
③语言的表达能力的形态的表现能力,教师的语言必须规范形象,儿童化,同时必须强调教师的形态姿势的表现能力,使自己的言、神、行等带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以此来吸引感染幼儿,达到提高教学的目的。
④自学和总结能力,教师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它是成为一个好教师的基本条件,每学期、每季段,应善于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3、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师做好工作的保证
幼儿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问题目前还不被人们重视,我认为教师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开朗活泼的性格,坚强的意志和热情真挚的情感是幼儿教师所应具有的心理品质。否则,就不能完成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任务,不能为人师表。提高教育效益,做到教育方面向全体儿童,使教育任务落实到每个孩子身上,是改革的出发点的落脚点,对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我们每个园领导及教师都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提高层次的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但在吸取别人经验的同时,要通过自己的头脑思考,要亲身实践,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理性认识。这样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实践和理论水平,才能使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最终建立起具有我园特色的幼儿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出大批合格人才。
第三篇:怎样进行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
怎样进行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
我们所说的区域活动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带有学习的游戏。它不是由教师事先设定教学程序,引导幼儿一步一步按教师的思路完成的活动,而是在教师创设的有利于幼儿成长的环境中,由教师自己设定目标、规则、方法、玩中学,自主地完成整个活动。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设想,并鼓励幼儿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向自己挑战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更困难的任务。区域活动的这种特性,使幼儿能在某种程度上控制周围的环境和人,成为一个有主见、有主意、有办法、能独立做事和不断地向自己挑战的人:另一方面,促使幼儿能主动与他人建立联系,并在人际交往冲突中,通过坚持、妥协、形成一致意见、分头行动等过程,学会合作分享。显然,区域活动对于幼儿建立健全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其他形式的活动所不能代替的。下面我就结合实例从不同的年龄班分别来说一说,在日常工作中怎么样开展和指导区域活动。
小班区域活动的开展
一、目标:
1、在一些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
2、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一些简单地交往技能,发展语言能力。
二、内容形式:
1、以角色游戏为主,开展的活动:娃娃家、小厨房、小医院等等。
2、培养自理方面的活动:小巧手穿衣、系系小扣子、谁的小手最灵敏等等。
三、指导策略: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在区域活动中应着重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和情感教育方面的培养。小班幼儿从妈妈的怀抱刚刚来到幼儿园,他们对什么都感到很胆怯、很陌生。我们教师就要通过观察去了解幼儿、了解每个幼儿的特点,去发现幼儿的潜力和需要,去积累判断、决策的依据,去确定适合每个幼儿能力个性的相互作用方法。比如,我发现很多孩子每天早上来幼儿园,总是哭着闹着找妈妈、想回家。这样,我们就在活动室里布置了“娃娃家”,根据幼儿心中“家”的印象,布置的娃娃家要让他们感到很亲切、很温暖,就像自己的家一样。这样幼儿可以再娃娃家里自由的玩耍、交往。(举例、照片)
小班幼儿喜欢角色游戏,喜欢装模做样的模仿一些大人们做的事情,除了在娃娃家里扮演爸爸妈妈哄宝宝、喂宝宝外,他们也喜欢模仿其他的角色,比如:小厨师、小医生等等。根据他们这些特点,我们也可以在活动室里布置小厨房、小医院等。(照片、举例)
我们知道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很差,大多数幼儿到幼儿园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动手能力很差。比如:吃饭、穿衣、系扣子、穿鞋、入厕等,这些基本的活动中,都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在区域活动,我们可以制定目标,培养、锻炼他们的这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举例:系扣子,附照片)
我们教师在区域活动在活动中要善于观察,通过观察来抓住反映幼儿某一活动发展水平的标志性表现,从而较准确地把握幼儿活动的动态和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灵活地投放或变换材料,并提供适时适当的指导。比如我们小班老师在指导幼儿练习剥蚕豆时,并不要急于教他们怎样剥,而是首先注意观察他们的剥法。开始很多幼儿拿蚕豆用手剥,可就是剥不下皮,有的干脆不剥了,有的就用牙齿咬。这时,教师就要及时观察到这一现象,发现难点所在,再次活动时及时调整目标,就把蚕豆换成发了芽的蚕豆。于是,幼儿从裂口出入手剥,成功率大大提高,活动的人次也增加了。
小班区域不仅可以开展以上活动,还有很多适合他们的、有意思的活动呢!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组照片,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播放课件,举例说明)材料投放的安全性和柔软性、一物多用的特点。
中班区域活动的开展
一、目标:
1、区域活动时,在一些搭建游戏和排序游戏中培养幼儿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区域活动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相结合,重视幼儿对知识的运用,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和语言的发展。
二、内容形式:
搭建游戏、排序游戏、烧烤店、小厨房、小商店等。
三、指导策略:
区域活动的最大特点是为幼儿提供适合其本身需要的活动环境,如果教师在指导上不因人施教的话,区域活动的长处就荡然无存了。对于中班幼儿来说,一些操作性的活动、交往性较强的活动和一些搭建游戏,对他们的吸引力是比较大的。幼儿到了中班,喜欢探讨、分析的问题多了,有时会喜欢挑战一些有些难度的事情。我们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他们创造一些机会。比如,为了提高幼儿利用分类、排序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曾投放扑克牌,让幼儿按数字大小,对相同花色的扑克牌排序。通过仔细观察,我发现幼儿的操作方式各异。有的把所有的扑克牌混在一起,逐一寻找,又慢又杂乱;而有的先按数字归类,再排序,或先按花色归类,再排序,速度相对就快多了。尽管都会分类排序,但幼儿的操作水平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层次行。我并没有急于去干涉幼儿的操作方式,而是当大部分幼儿都操作体验过后,我在集体活动中以竞赛的方式,让幼儿明显地看到不同方法所产生的速度差异,经过共同讨论,幼儿认识到:把花色相同或数字相同的归在一个家里,就能更快、更方便地进行排序。同时,对幼儿在操作中表现出的新颖性和创造性,我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如数字大小顺序不变,花色则按一红一黑间隔的排法,或是完全按四种花色间隔的排法(红桃1,草花1,方块1,黑桃1,红桃2,草花2„„)。当然对个别有困难的幼儿,我开始为他们提供单种花色的扑克牌,然后逐渐增加难度,因此,只有重视活动的过程,才能发现幼儿不同的思维特点和个性差异,才能培养幼儿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的学习来源于生活和实践,中班幼儿对生活中的一些细节的东西也是比较感兴趣的,有时他们可以自发的组织一些模仿游戏。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贴近生活的环境,让幼儿得到充分的发展和验体。比如:烧烤店、小商店、小餐厅等等。(烧烤店,照片说明)(播放课件,举例说明)
大班区域活动的开展
一、目标:
1、针对幼儿的特点,有目的的投放材料,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大胆的尝试、学习知识。
2、在操作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思维。
3、区域活动中,教师注重培养幼儿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二、内容形式:
美工区:折纸、剪纸、泥工和一些自然材料的运用。(比如:玉米娃、水果蔬菜小精灵)科学区:有趣的沉浮、好玩的磁铁等。数学区:棋牌游戏、超市购物等。
三、指导策略:
大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可以表现出综合方面的能力。所以我们在创设区域活动时,要考虑到更多适合他们年龄发展的一些因素。首先,要根据个体差异,让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实现自己富有特色的发展。活动区是最适宜于个性化教育的形式,其最大特点是为幼儿提供适合其本身需要的活动环境。比如大班幼儿喜欢竞技性强的游戏,我就在班里开展了棋牌游戏。
开始,很多幼儿由于不会玩,所以对这些游戏不是很感兴趣。可是,有几个男孩对这些游戏特别的钟爱,每次活动时他们总是玩的不亦乐乎。他们还经常自发地组织比赛,用擂台赛的形式来打擂,看谁最后可以当上擂主。在棋牌活动的开展中,激发了幼儿学习棋牌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养成了幼儿做事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知道“胜不骄,败不馁”。
其次,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操作材料和工具,刺激幼儿的操作欲望。
皮亚杰曾指出:“幼儿的主动活动与教师根据目标精心设计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及投放的材料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区域材料作为幼儿活动的操作对象,是幼儿建构、学习、发展的媒介,因此选择、投放、变更活动材料也是教师影响和规范幼儿的活动行为,支持和引导幼儿学习发展的指导策略之一。区域的材料虽然是静态的,但生态式区域活动则强调最大限度地利用材料,使材料充分地“活”起来,以材料为影响幼儿的媒介,充分发挥其价值。比如在美工区的活动中,我们开展的玉米娃活动,为幼儿提供的材料和工具:带皮的玉米(教师整理好的)、各种果壳、豆类、剪刀、彩纸、胶带、糨糊等,都放在较矮的架子上,幼儿可以按需要随意取用。活动时,幼儿利用这些丰富的材料,亲手设计、制作玉米娃。最后他们做出了形态各异、千奇百怪的娃娃,大家在一起欣赏的同时,不但感受到了别人的奇妙的想法,而且学习了别人的制作方法和特点。玉米娃活动我们开展了几次,但是每次都有不同的效果。而且每次孩子们都是热情高涨,兴趣十足。
以前我们还开展过超市购物的活动,我们和幼儿一起搜集了丰富的材料:各种食品的包装盒、各种瓶类、生活用品的包装盒、还有幼儿搜集的各种玩具等等。大家把搜集的商品摆放在超市里,一起布置我们的小超市,然后孩子们在超市里开始了购物游戏。不但培养了交往能力,而且把学过的数学知识有机的融入到了游戏中,进而巩固了知识。我们大班,还开展了水果蔬菜小精灵的活动,我们教师搜集很多蔬菜和水果,在操作区里,为幼儿提供其他辅助材料:牙签、橡皮泥、各种植物的种子等等,然后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制作水果蔬菜娃娃和小动物等,孩子们的作品也是千奇百怪、形态各异,看着那些可爱、幼稚的作品,真让人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照片,举例)
最后,根据幼儿的兴奋点,因势利导,促进幼儿的“自我学习”。
我们大班开展的泥工活动,孩子们十分感兴趣。开始接触到泥,他们就有一种比较新奇的感觉。教师又给孩子们准备了不同品种的土,让他们认识不同的土,可以活出不同的泥。比如:黄土、黑土、红土等等。孩子们对黄土认识的较多,但是对黑土和红土就不是很熟悉了。当老师把黑土和红土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时,立刻吸引了他们惊奇的目光,大家都嚷嚷着:“老师,怎么还有这样的土哇?”“老师,这些土活出来的泥是什么样的呀?”孩子们提出了很多问题。这时,老师就要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耐心的引导他们,逐步解决问题。当老师把活好的泥,投放给孩子们的时候,他们立即兴高采烈的卷起袖子,和老师一起玩起了泥。在一次一次的活动中,他们发挥了独特的思维,制作了很多可爱的泥工作品。正因为泥工活动是幼儿感兴趣的,所以他们会一直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对泥,可以说是百玩不厌。(照片,举例)
在美工区的活动中,我们让幼儿通过观察、思考、尝试进行知识技能的自我学习。比如在剪纸和折纸活动中,当幼儿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后,我们就可以把作品的制作过程用分步图示的方式贴在墙上,让幼儿边观察、边对比、边操作,做到自我思考,自我纠正。如果幼儿多次探索后仍不能成功,我们教师就要清楚的发现其难点所在,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指导。在这种自我学习过程中,幼儿既有探索体验的机会,又不至于因尝试失败而丧失信心,每个幼儿都能按自己的方法学会剪纸和折纸。在这些探索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掌握了一定技能,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去获得知识。
主题背景下学习型的区域活动是老师们关心的课题,是小朋友的好玩伴。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在区域活动的欢乐中获得知识和经验的提升,让孩子们玩出名堂来呢?首先,我园的教师对区域活动观念的提升,动脑筋,想办法,结合本园实际,因地制宜,分割区域,突出个性化,其次充分利用丰富的家长资源,号召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参与收集材料,使家长在教育理念上有一定的提升,形成家园互动,保证区域活动丰富多彩并顺利开展。
今天下午,越城区的部分名园领导、专家及一线教师约70余人来我园参观指导,他们对我园的以“本土化”为特色的区域活动感到新奇和亲切。小班的“亲亲热热一家人”;中班的“春天又来了”、“水乡绍兴”;大班的“昆虫王国”、“美丽的花”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自主开放、展示能力、个性化学习的快乐天地。
第四篇: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改革
为什么要改革基础教育?
开场白:吴老师上节课对于基础教育的本性做了很全面的分析,实际上也就是揭示了为什么要改革基础教育,回答了这个问题的原因。
其实,我这个发言课件也是我在阅读一些相关的文献和书目的基础上,对一些学者们的观点,和反映出的基础教育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纳,有些相关的东西是在吴老师讲述的有关基础教育几个本性内容基础上进行一个细节的展开阐述而已。回答为什么要改革基础教育,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基础教育的内涵。(任何问题都应从了解它其概念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因此,只有理解了基础教育的内涵是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为什么进行改,这是起点。)
第二,基础教育的的重要性以及作用。(这个方面,我认为只要把握好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作用,那么对于回答“为什么”自然是显而易见的。)
第三,当下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要改革,当然是因为有问题才会改。所谓改革,就是改掉存在的、不合理的部分,使之更加合理完善。因此,了解当下如此重要的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必要也是迫切的。正是因为存在了这些问题,所以才要迫切地需要改革,我认为这是对于“为什么”改革,最直接正面的回答。也只有了解了问题所在,才能采取有针对性地措施“对症下药”。)
综合起来,基础教育的地位这么重要,而其中又存在诸多问题,要改则是必然。
一、理解基础教育的内涵
基础教育的内涵是什么,这是我们办基础教育的人必须弄清楚而不能产生误解的一个问题。基础教育的“基础”应是促进人的发展、培养合格公民、打下“成人”的基础。
杨启亮教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基础教育的“基础”作了如下描述:“首先它不张扬不显赫,呈现着平平常常踏踏实实的品格;其二它全面、深刻而且厚重,如高层建筑的基础就都像筑桥墩一样,深到百米以下与硬岩层相结合,它使用的钢筋粗壮、水泥质量优良,还必须真正夯实,而且它必定是能够全面支撑着建筑物,绝不会允许任何支柱如同虚设;其三它在表现形式上却往往不精致,甚至比较粗糙,无须精雕细刻。[1]杨启亮.基础教育改造中几个基础性问题的解释[J].当代教育科学,2003(7).“平实、全面、粗糙”是基础教育的最基本要求和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基础教育所要培养人才的基本特点。
孙喜亭教授认为“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什么,这是研究基础教育改革的立足点。基础教育应奠定好儿童、少年的健康身体的基础、公民品德素养的基础、专门人才的基础、从事劳动的基础。”[2]孙喜亭,基础教育的基础何在?(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4)。
吴美燕《解读中国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通常是指中小学教育,受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和少年。基础教育突出特点是它的基础性,全民性和普及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基础教育作过一个定义性的论证,认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其目的是使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我的抱负和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因此,基础教育可以说是人生之本、民族之本、国家之本,也是教育之本。
二、基础教育的地位及重要性
对于基础教育的地位,其重要性是绝对的毋庸置疑。这里就简略带过。
朱永新,夯实基础教育的基础——简论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理念[J],天津教育,2010(5)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三个阶段。“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有强调“: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不仅在《纲要》第二部分用三章专门的篇幅讨论基础教育各个阶段的目标、任务、重点和难点,在“体制改革和保障措施”部分,基础教育也是重中之重。基础教育在《纲要》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反映了基础教育在教育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三、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忽略其基础性的本性)
吴老师上节课对于基础教育的本性做了很全面的阐述,我觉得已经比较全面地揭示了为什么要改革基础教育,回答了这个问题的原因。
其实,我这个发言也是我在阅读相关的一些文献和书目的基础上,对其加以整理的,在吴老师讲述的基础教育几个本性的内容基础上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存在地问题做一个简单概括,从阐述问题的角度回答为什么要改革。
所谓改革,就是改掉存在的、不合理的部分,使之更加合理完善。因此,要回答为什么要改革基础教育,那么就应该可以从了解分析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的弊端、存在的问题这个角度,进一步理解。正如海德格尔曾经说过,任何一种发问都是一种寻求,任何寻求都有从它所寻求的东西方面而来的事先引导。所以,我这个课件就是对一些学者们的文献中所反映的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加之自己的有些现实的感受基础上来呈现的。
通过分析和整理文献,不难发现现有的研究反映出学者们对中国的基础教育问题一致的态度:我国的基础教育虽然高扬着素质教育的旗帜,但实际进行的却依然是扎扎实实的以追求升学率为目标的应试教育。
其表现可以归类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忽视其基础性&认识性:教育目的
(1)基础教育的“基础”目标被遗忘了。人们对基础教育的认识陷入了误区,大众所关注的似乎不是基础教育的最基础、最本质的东西,而是更多地关注基础之上、本质之外的东西。基础教育过多地承担了本身不该由它承担的任务,其中最大的误区就是把基础教育的办学目标理解成“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几十年来,这一认识误导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它使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将基础教育等同于考试选拔教育。为了应试,把初一的学生当初三教,高一的学生当高三教,设计再好的课程方案都被老师死死地绑在应考的“战车”上,在“教学一线”严重变形走调。高二就把高中所有课程内容学完,然后在高三整个一年里就是一遍遍地机械操练。“上小学是为了上好的初中,上好的初中是为了上好的高中,上好的高中是为了上名牌大学”,一级为了一级,一级选拔下一级,下一级的目标盯着上一级的需求,让人无可奈何的“择校风”就是这种趋势演变的结果。家长可以通过择校满足自己的需要,学校可以通过择校得到合理的利益分配。基础教育就这样“合理而有序”地展开着。)
(2)功利的高扬,误导教育目的
功利的高扬,是现代社会的突出特征。现代教育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一开始就置于现代功利的关照之下。社会赋予教育以发展的使命,教育把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置于首位,湮没了教育内在的育人的功能,更多关注的是个体如何获得品德、知识、技能、体格,以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需要,放弃或者说遗忘了教育以谋求个体心灵的发展的内在目的。
尽管我国的教育大政方针清楚明白地写着:“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在我国的公众看来,读书—出人头地,谋得更好的职业,直接跳出农门,生活可以改善等等的目的才是接受教育更为现实的一面,也是他们之所以会为了孩子的教育而不惜倾家荡产的动因所在。反思现代中国的基础教育,我们有此质疑:无论一校之校长,一班之教师,还是一生之家长,他们在为孩子呕心沥血的付出之时,有多少思考的是如何才能提供孩子本身更好发展而需要的条件?他们忧虑最多的恐怕仍然是孩子能不能在同伴的竞争中胜出,能不能在以后的社会中立足吧!那么,孩子哪里去了?人哪里去了?被丢弃了,从接受教育的那一刻起就被丢弃了。但教育除了功利性目的之外,还有更为重要的目的,人接受教育也不是仅仅为了生存。“如果说人的第一天性是生存或活着的话,受教育则是人的拓展与升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扩充与丰富,是人在精神层面上的‘直立行走’或‘独立行走’。受教育的过程是真正的‘成人’、‘为人’过程。”可以说,使人为“人”才
是接受教育的真正目的。
第二,片面性:教育内容&教育评估
(1)教育内容的片面性
由于以考试为选拔的主要手段,加上现行考试制度不完善,导致学校教育内容被分为考试内容和非考试内容。考试内容被大大强化和扭曲,学生学业过重,不仅德育、体育、劳动教育被削弱,智育也存在严重片面性。非考试科目的学习走过场,非考试能力,如书写能力、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计算机使用能力等这些在未来社会非常重要的基础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被重视,造成学生素质的许多缺陷,影响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提高。
特别是我国的基础教育内容结构明显偏重于科学知识,并且,这些知识明显地越来越艰深,因为知识积累的多寡成为教育效果好坏的重要评价尺度,而科学知识的测查又是如此的客观与容易,因此,基础教育的内容便理所当然的把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主流。特别是建国以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深入人心,教育更是把掌握科学知识看作是学生谋生的重要手段,而很少去考虑科学知识背后的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
但也正是认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观念使我们的基础教育忽略了科学精神的引导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头脑,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科学的真谛;去领略用掌握的科学方法自主获得知识,用永远好奇的心去探索科学魅力的乐趣,而这才是科学教育的精髓所在。
(2)教育评估的有限性
随着大学的扩招,以及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影响下,在现行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所学校无不都是以考试结果作为教育效果,作为对教育工作者教育的评价。于是,出现了社会和政府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学校以升学率评价班级,班级以升学率评价老师,老师以升学率高低的全部标准——考试分数——评价学生,学生也以考试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自己是优是劣的标志性存在。按照人们惯常的认识标准,排名第二者较之于排名第一者,就是失败者。这一点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的低年级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
由于用来要求和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是分数,用来要求和评价老师的唯一尺度也是分数,就造成教育难以帮助每个学生在他自己的起点上前进。考试是一种教育的手段,本无可厚非,而应试教育模式以“应试”为目的,特别是以应试升学、招生考试为目的,这样出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完全扭曲了基础教育的实质性内容。(例如,现在孩子们上的满天飞的各式各样的辅导班补习班。现在补课、参加课外培训,已经成为一种家长文化。在现存的以分数定成败的评价系统下,家长不甘落后地把孩子扔进这个或那个培训班中,其实这也是成人社会竞争压力的一种转嫁。孩子们在家长的“捆绑”中成长,最后,家长们收获的只有无奈:自己培养出的只是一个物质上的富翁、精神上的贫民、幸福指数的乞丐、价值观上的糊涂虫。释放孩子的天性,关注孩子的心灵健康发展应该比单纯的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更被家长们重视。)
第三,公平性:教育机会&教育资源缺乏公平性
(1)教育机会和资源不公成为教育的一大伤痛。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机会的不公平是很普遍的,不仅存在与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的教育机会不公平也是怵目惊心。最为突出的就是农民工子女异地就学、农村儿童就学问题。长期以来,教育投资重大城市轻小城市,重城市轻农村,重重点学校轻一般学校,人为导致不同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相差悬殊。有权有势家庭的孩子、城市中的孩子、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上的重点学校,接受的是优质教育;没权没钱家庭的孩子、农村孩子、学习成绩不佳的孩子上的是一般学校,接受的是劣质教育,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到城市上学更是难上加难。什么择校生、高价生、自费生等将弱势群体的子女统统拦在了优质教育资源之外,重点学校可以收取不菲的各种费用,再加上我们的地方政府、教育部门也热衷于重点学校投资,无论是在政策导向上,还是土地的划拨上、师资的配备上无不向重点学校倾斜,而一般学校不仅收不到应收的学费、杂费,连政府的正常教育投资也难以保障,使得重点学校锦上添花,一般学校雪上加霜,更加剧了原有的差距,哪有教育机会公平?这就是择校热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之一。(例如:一些学校“因财施教”,所办的重点班、实验班、创新班”等等,莫不如此。)
(2)另外,“精英”教育的观念剥夺了多数学生的教育资源
“精英”教育在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喊了这么些年以后依然坚如磐石。应试教育的主要表现之一也在于此。学生在那么苦,那么枯燥,那么沉重的学业压力下依然自我加压,依然孜孜不倦;家长在那么心疼子女的肩膀被压弯的情况下依然为孩子提供一个尽可能多学点儿的环境与机会。为什么?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必须成为精英。只有这样,才能不被层层的考试淘汰,才能不被现存的教育制度抛弃。一旦被淘汰,那就注定成为渣滓,成为陪衬;一旦被 抛弃,就要付出比升学艰辛几倍的努力才能获得一个等价的社会认同。尽管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是最快的路却只有一条。目前,我国的一切教育资源如:教师的鼓励和期许,家长的赞扬和疼爱,学校的设备与表现的机会等等其实都是为精英而准备的。只有成为精英,才能享受这本该属于每个学生的资源,如果不是精英,得到的只有更多的挫折感与屈辱感和越来越少的关怀与机会。然而,我国的教育培养出来的这些脱颖而出的精英呢?他们大多是一个模式,一种思维。因为他们是先消解了自己,最快适应了统一的教育模式的积极牺牲者。当然,这里所说的牺牲,乃是指个性的泯灭和批判性、创造性的丧失。
《学会生存》中明确指出;“现在教育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这样的新人不再只是一少部分精英,而是每一个有独特个性的,有发展潜力的人。
第四,教育本制的偏离
当下的基础教育是目中无“人”的教育
(1)基础教育培养出来的不是优秀的学生,而是卓越的考生。
尽管各级各类学校在总结教育成果和办学成就时,都以八股文式的文字,罗列出育人的种种辉煌和卓越。但从教育本身来看,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都程度不等地存在着漠视人的存在、忽视人的发展、甚至是亵渎人的尊严的严重问题。突出的表现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围着知识转、学生围着分数转、家长围着考试转,这成了学校教育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常态形式。“一切为了考试、为了一切的考试、为了考试的一切”,成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的终极目标。“得分数者得天下”成为教师、学生和家长高度一致的共识。
(2)教师的权威膨胀漠视了学生的人格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权威可以说是极高,不仅体现在对学生传授知识时,而且己经成为对学生随意审判,执行“家法”的大族长。(举例:江西3名小学生相约跳楼:死了就不用写作业了。因为班主任如果发现她们没写完作业就会要她到教室外面罚站或者站在学校外面,直到老师让她进来为止。)
(3)规训化教育过程中的“带线木偶”
在功利主导的当代中国的应试教育中,无论是教育目标还是实现目标的过程、手段都与福柯的发现是不谋而合的。现代学校的教育以追求科学化与规范化为荣耀,规范化被人们视为衡量一所学校现代化水平高低的关键要素。在追求规范化的过程中,规则多如牛毛,训练触及肉体,规训无处不在,监控滴水不漏,教育过程充满强制、监督、训练和检查。规训以一种高雅的、人道的、隐蔽的方式嵌入到学校生活的各个细节。毫不夸张地说当下的校园就是一个典型的由规训组成、由规训维系、由规训控制的场域。通过规训而对受教育者进行控制,已是教育的不二法宝。服从、听话成为好学生的重要标准。
教育者直接操纵了学习者的一切,为什么学,学什么,什么时候学,以什么方式学,都已被事先决定好,学生所要做的就是使自己的思考与判断自动按教育控制的秩序要求,得出那早已为学习者准备好的结论。教育通过身体、知识、学习的控制,无形中实现了对学生精神和灵魂的控制,教育培养出的是奴性十足的学生,学生灵魂深处的想象力、创造力丧失殆尽。从小学到大学,人各个阶段的成长已被教育预先规定的程序和价值所控制,似乎学生已接受了完整的教育,但却沾染上了喜欢依赖和被安排的“毒瘾”,进而彻底丧失了自我。控制教育所培养的只不过是一群带线的木偶,让你动你才能动,让你动左脚,你就不能动右脚,人被教育完全“遥控”,它把人当做一种手段,当做一种工具来“造就”,彻底实现了与个体的生命性生成和精神成长的疏离,失去了真正的人的情感、灵性与感悟人生的能力。
因此,在这种严重偏离教育主旨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作为活生生的人的存在,被完全的忽视和漠视了。
四、基础教育的深层危机分析 1.教育的价值被质疑
当政府在历史上第一次以“科教兴国”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时;当教育的功能被空前地关注时;当教师的地位一步一步提升时;当校舍越来越漂亮和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越来越先进时;当科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红火的时候,学生也一天比一天厌恶学校,报纸也一版一版地披露教育问题,家长也一个接一个地都对学校教育究竟给孩子了什么发生了质疑。这种全社会范围的对教育价值的深刻怀疑是当前教育必须面对且要深刻反思的问题。那么,为什么当代中国的基础教育会使人们对教育的价值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呢?答案只有一个:当代教育被异化了!教育内在的精神性与精髓被剥离和抽空,外在的表象淹没了本质,结果变成了初始的目标;手段代替了目的,外部利益成为教育的内驱力。教育变成了它自身结果的奴隶,被彻底异化了。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本应关注人自身价值的弘扬,关注人性精神层面的构建,然而由于教育自身的媚俗和随波逐流,在现代大工业条件下,它日益成为经济的附庸,成为实利下贱的使女,成为追逐欲望的工具。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一种经济、社会需求,教育由此变成了一种适应性的教育,一种引导人片面追求利益(金钱、权力等),满足人的物质欲望解放的教育,教育自身日渐陷入了功利主义的泥潭,教育的实然追求只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实然的教育已经沦落成为单纯的谋生手段,从而忽略对人的整体精神培养,导致把其所直接指向的求教者看作一种达到社会经济利益目的的手段,人由此成为了计算和追逐欲望的工具,从而丧失了人之为人的内在价值和品行,丧失了人的尊严。人也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是被割裂为日渐远离自身精神性的客观物的存在。人正如现代体制庞大机器上微不足道的齿轮和螺丝钉,只有在机器(社会)运转时,作为其上的一个零件才发挥功能和作用,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延伸和扩大自己器官的功能,以在追求利益中发挥最大的功效。
在当下的教育中,只看到功名利禄,竞争与倾轧,争夺与占有,而丝毫不见人和生命,至于“价值”、“意义”、“情感”与“幸福”更是荡然无存,甚至这样的字眼的出现就显得形单影只和不合时宜,说出来只会让汲汲名利的人们嗤笑!教育沦落得如此世俗化和沾满了铜臭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忽略人甚至湮没人只能使教育走向穷途末路,没有前景可言。
教育这样迫切的危机感使我们也不得不冷静地分析:教育的本真价值是什么?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他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品质?为什么人要受教育?什么样的教育对孩子是有益的?这一连串的发问把教育带入了一个深沉的思维空间中,而教育价值的神圣崇高与沉重的责任也同时从隐蔽的角落姗姗而出,暴露在人们严格审视的目光之下与不断追问的唇舌之中。
基于此,我国的基础教育必须发生转向,转向对教育本真价值的追求与拓展。
2.教育方向发生偏差
教育应使人得到完整而和谐的发展,无论是人的理性还是非理性,无论是理智还是情感,无论是知识技能还是能力精神都要得到和谐的发展。培养和谐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方向。但是,现在中国的基础教育却发生了方向上的偏差:过度重视人的理性而湮没了人的非理性,人格的完整性被割裂!
折射在今天教育中,就是过度的主智主义或者说是科学精神的教育,学校擅长用一大堆抽象的概念、命题、观念去填塞学生的头脑与心智,只注重记忆、比较、练习等等理智的训练;缺乏热情的活力与高涨的生命力,缺乏强有力的生命冲动,缺乏深深的感动和情感的撼动与宣泄。正因为忽略了人的非理性成分,所以精神和价值离人们远去。那么作为理性的精髓—科学精神也就逐渐地被人们从科学知识,科学技能中剥离出来,抛在了一边。一旦求真、求实,不懈探索的科学精神被抽掉,那么所谓科学理性也就成了真正的“奇技淫巧”,丧失了科学之所以存在的根基。目前的学生普遍存在着的人格缺失的情况,其中一点就是学生的感受力下降,认知兴趣的泯灭和扭曲。科学精神的缺失使学生再也没有了对事物探究的好奇心和兴趣。
我们可以扣心自问:理性除了能告诉我们外部世界的知识以外,它要如何解释我们为什么在需要这些之外还会渴望爱与激情,为什么会笑、会哭、会忧伤、会感动?!这些与生命意义性命恢关的问题是数字理性所不可能回答的。即使“理性为自身立法”的伦理规范中,在理性把人抽象成体现理性法则的普遍必然性的对象性工具时,面对那些不受理性规则制约,灵魂深处涌现而出的生命激情,理性也无可奈何,望“情”而叹!那是理性无论如何也压制不了,介入不了的自成体系的世界!
基于此,我国的教育必须转向,把理性过度张扬的教育目光转向培养完整人格和谐发展的人,转向关注人的需要和张扬人的激情与鲜活的生命的蓬勃成长的教育,让理性与非理性的力量在人身上和谐的发展!
第五篇:小班体育活动设计.doc改
小班体育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游戏是幼儿活动的基本形式。在《纲要》中也明确提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通过多种活动促进幼儿的发展。小班幼儿活泼可爱,他们喜欢爬行、蹦跳、奔跑„„,并喜欢在一定的情景游戏中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达到快乐的高潮,在入园的体育活动中,我们相即开展了一些爬行、跳跃、投掷活动,在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动作发展协调。
春天来到了,小动物都出来迎接这美丽的季节。春天也是农忙的季节,农民伯伯辛苦种的庄稼被害虫吃掉了,勤劳能干的小青蛙要帮助农民伯伯捉虫子。因此设计了此节活动,重意在发展孩子双脚立定跳跃能力,初步了解跳跃有多种方法。也教育他们青蛙是益虫,建立保护益虫的意识。活动内容:体育活动----“小青蛙捉害虫” 活动目标:
1.练习双脚向前跳和连续跳的技能,增强幼儿的跳跃能力,并能遵守游戏规则。
2.激发幼儿保护益虫的意识,并体验体育活动的快乐。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课前认识过青蛙的基本特征、有较好的活动规则。物质材料准备——每人一个小青蛙胸饰、小虫子(自制)、呼啦圈(绿色)、毛线辫一条、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
老师带领幼儿跟随音乐做热身运动,为下活动环节做铺垫,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我是青蛙妈妈,你们是?(小青蛙!)“我是一只小青蛙,捉虫本领大,手儿伸一伸,腿儿蹬一蹬,蹲下---找找小虫子,跳起来---吃掉它!”
二、二、基本动作练习:
师:小青蛙,你们已经长大了,要学捉害虫,保护庄稼。你们愿意吗?(愿意)1.双脚向前跳
教师动作示范,身体往下蹲,双脚往前跳,轻轻落地。师:“现在,妈妈来教你们跳的本领” “小青蛙跳的真棒,我们一起捉害虫吧。”
练习跳小沟——小沟设计有宽窄,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参与练习。(毛线辫)2.连续行进跳
练习跳荷叶(呼啦圈),将幼儿按男女站成两队分别练习连续行进跳的动作,教师进行指导。
师:“小青蛙,学本领,跳一跳,呱—呱,跳一跳,呱—呱,跳跳跳,呱呱呱,小青蛙,真正棒!”(教师帮助幼儿了解手臂和腿的动作要配合好,才能连续跳。)
三、游戏活动,熟悉游戏规则
1.教师交待游戏规则:“我们一起去田里捉害虫,在去田里的路上要经过小河(连续跳荷叶)、越过小水沟(双脚跳皮筋)。找到虫子,捡起虫子,和下个小朋友拍手后下一个小青蛙再出发捉害虫。
2.教师将幼儿分为两组进行比赛,看哪组捉到的虫子最多。3.教师为幼儿游戏结果小结。
四、放松运动。
教师与幼儿一起在轻松、柔美的音乐中结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