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期国企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探讨(精选)
新时期国企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探讨
【摘要】在我国的经济组织结构中,国企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党建工作与国企的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它对国企的核心竞争力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负责的是在思想上的政治指导。但是,国企党建工作所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其中的许多问题通过创新改革之后也逐渐的暴露出来。
【关键词】新时期;国企;党建工作;挑战
引言
国企为我党执政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对于我国国民经济而言它也是重要支柱之一。在市场经济环境的大背景下,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在不断地加剧,一些国企采用多种创新改革措施以寻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效果。但是由于党建工作的力度不够,从而对于国企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了一定的制约性。因此社会各界开始广泛关注有关于新时期加强国企党建工作问题。
1.在新时期国企党建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新时期国企党建工作除了面临着科技进步和体制改革所带来的一些发展问题外,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错位
文化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它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尤其是在新时期,不同文化之间的渗透与碰撞在网络媒体的发展下得到了一定的加速,员工开始重视自身发展的自由性、独立性以及多维性。国企党建组织要注重员工的个人发展,使员工的幸福指数有所提高,在凸显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和维护企业利益的同时,也要对自己的文化体系进行合理的调整。但是还有一些国企不愿意抛弃传统的文化党建工作,无法做到很好的维护员工的利益,因此对企业的稳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性。而且国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不断上升,虽然在工作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党建工作依然举步维艰。党建工作的思想指导由于新旧文化出现错位现象,致使其功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退化。
(2)体制改革
很多国有企业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改变了党建工作的工作重心,也对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党委在传统国企管理组织结构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他们主要是由一把手直接负责。通过一些改革,现行的国企运营模式建立了不同的管理制度,由多个组织机构共同负责,领导核心不再完全归属党建组织,而党建组织对企业中各项资源的调度权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部分企业主对党组织形式提出了一些要求,要求其在开展相关工作时以利润最大化为核心,以此谋求更多的利益。这使得党建工作的向心力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削弱,而且组织的相关活动也缺乏一定的有效性,许多工作都是走走形式,无法确保员工的利益。所以体制改革对国企党建工作提出了极大挑战。
(3)思想变化
要保证党建工作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最主要的就是为思想主导行为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新时期,市场经济所提出的重重挑战是国有企业面临的重要难题,而我们的党建工作也需要更进一步的改革。但通过调查发现,一些国企党建组织没有完全做到解放思想,他们忽视了对于思想观念的创新段,无法放弃落后的传统工作模式,从而使党建工作的效果甚微。甚至一些党员对于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还没有产生深刻的意识,没有做到端正自己的态度,得过且过,这样的心理对于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另外党建工作繁杂量的却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撑,也是阻碍党建工作持续发展的一大重要原因。
2.有关新时期强化国企党建工作的一些建议
通过对上文中新时期国企党建工作挑战的一些分析,以此为强化国企党建工作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1)要重视文化建设
就国有企业而言不论发展到哪一阶段,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其价值都应该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并且要努力将文化建设付诸于实践。总而言之,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发展观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科学经营理念的指导下焙养良好的行事习惯和道德规范,为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打下扎实的基础。
新型社会下,党建组织对国企的文化发展历程及特点的认真分析是十分重要的,要学会将实现的党建文化和企业的特色文化有效地结合起来,努力满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所有需求。同时要为企业树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并使企业内部有一个良好的精神风貌,努力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员工的个人利益和企业的公共利益得到双重发展,以此使企业可以更好的面对各种恶劣的竞争环境,并且在各种环境中都可以稳步发展。
(2)完善工作机制
国企要充分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以此使建立的一些领导机制能够更加符合现代企业的管理特征,党建工作机制在创建中应该以党组织为政治核心、将董事会做为经营决策中心、把职工代表作为履行机构。项目部党建组织应该在这一基础上建立更加完善的工作机制并且积极对精细化管理进行实践。总而言之在国企大的发展目标的指引下党建组织需要不断细化自身的工作目标,并对各阶段的工作重点进行贯彻落实。
(3)加快思想上的转变
在新时期国企党建工作中,树立创新发展意识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社会发展及任务发展的了解,创造新的思维方式,努力争取不再受到落后思想的束缚。就党组织而言,在实践过程中让党员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是极为重要的。党员应该起到带头作用,要做到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的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通过不同的培训途径来提升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水平。作为党员还要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另外,党组织要注重新生力量的注入,让更多优秀的青年骨干加入到其中,以使相关的组织结??得到不断的优化,并且使青年团体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价值和优势,通过彼此之间的优势互补来创建一支优秀的专业化工作团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结:总之,新时期党建工作将会面临许多不同的挑战,所以对其相关工作的加强就显得极为重要。对于这些挑战我们应该去正视它们,在挑战中积极探索寻求机遇,通过基层党建工作的优化来促进各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慧.论新时期国企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4,21:5+8.[2]付立勤,黄燕林.浅谈新时期国企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02:96.[3]章元.关于新时期国企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A].中国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基于公共管理学视角的决策研讨会论文集(上)[C].中国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5:1.
第二篇:2022年党课:关于新时期国企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
2022年党课:关于新时期国企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
国企党建工作是提升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武器和制胜法宝,国企党建工作开展质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未来。新时期,随着国企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企党建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越来越多。为了能够实现国企在新时期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国企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领军作用,对新时期国企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有效的党建工作问题解决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企作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建设是否能够顺利进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企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经过不断发展已经取得显著的成就。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国企的发展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党建工作是国企工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对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意义重大。因此,在新时期,透彻地分析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存在问题,积极探索有效加强企业党建工作的方法。
一、新时期国企党建工作中面临的挑战
(一)党建工作思想观念落后
新时期,部分国企党建工作思想观念落后,在开展党建工作时仍旧采用传统落后的工作方法和模式。使得党建工作效率低下,效果差。有些国企的领导缺乏对加强企业党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一味的抓企业经济效益,而往往忽视党建工作,甚至是不重视该工作。党建工作的长期缺失,使得企业的凝聚力严重的削弱,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二)党建组织工作机制有待完善
当前,部分国企的党组织工作机制不够完善,存在问题较多。特别是那些经营起来比较吃力,经济效益不好的国企其党组织结构问题更为严重。比如,有的国企党组织过了换届时间还未组织换届选举活动,同时也没有发展新的党员,党组织委员变动后也未及时的增补。有些国企领导对党建工作认识程度不够,不能严格按照上级所提出要求科学合理安排党建工作,往往是对党建工作敷衍了事,流于形式。
(三)党组织活动缺乏有效性
国企未改制前,企业党组织拥有对企业各项资源调动的权力,可满足开展党组织活动的需求。而国企改制后,产权多样化使得企业主可以对党组织活动进行干预,对党建组织活动的是否开展拥有发言权。但往往是企业主出于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考虑,对党组织提出了比较多的要求,要求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要在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效益最大化为中心开展党组织活动,党组织开展党建活动的自主权力削弱,影响了党组织党建活动的有效开展,党建活动有效性缺失。
(四)国企职工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
职工是国企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职工合法权益能否得到有效维护从某种程度上讲关系国企的生存和发展。但是,有些国企没有认识到职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职工工资报酬和福利待遇方面做得不够好,对职工关注不够,职工的合理诉求得不到满足,职工对企业的重大决策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也未得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势必会影响职工工作积极性,进而造成企业生产效率低下,企业生产经营管理难度增大。
二、新时期国企党建工作问题解决对策
(一)更新观念,改变思想
新时期,国企应结合社会和企业自身发展实际情况及时地更新观念、改变思想,摆脱传统落后思想的束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企业党建改革和创新。首先要创新党建工作思路,鼓励企业党员干部加强党建理论知识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水平。其次,要加强对企业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以提升党员干部的个人素养和工作能力;最后,企业党组织成员要贯彻落实我党的方针路线及精神,以企业生产经营为主线创新党建工作手段和方法,推进企业健康发展。
(二)建立健全企业党建工作机制
结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我国国情,创建完善的现代国企领导机制。要站在党领导市场经济的战略高度,遵循现代企业相关制度,建立“以党组织为企业的政治核心,以董事会为企业经营决策中心,监事会及职工代表大会根据相关的章程充分履行自身的监督以及管理职能”的党建工作机制。同时,国企建立健全党建工作机制后,还需保证党建各种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确保党建工作作用能够充分发挥。
(三)对党组织活动形式优化
国企在开展党建工作过程中要对党组织活动内容进行优化,要强调党组织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要注重党组织活动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党员干部应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对党组织活动形式优化。比如通过开展企业岗位大练兵、党员干部责任区等活动,让党员干部充分地掌握企业及单位实际的经营状况,使其切身感受到党建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提高其工作责任心。
(四)维护好企业职工合法权益
国企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充分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为重要工作内容,比如职工的知情权、监督权以及参与权等。结合企业经济状况为职工提供合理薪资待遇,尽可能地为职工办理五险一金,发放福利。应充分尊重职工,维护好职工的民主权利。应维护好职工的参与权和知情权,让职工了解企业实际发展状况及企业未来发展规划。党建工作者要同企业职工建立良好关系,加强同职工群众的交流和沟通,增进情感,激发职工主动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结语
综上,新时期国企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较多,为了能够实现国企的长效发展,应结合企业发展实际状况对现有的党建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积极探索适合新时期国企发展的党建工作新方法。
第三篇:新时期税收面临的挑战
新时期税收面临的挑战
一、税收在宏观经济运行周期中的作用
当前,社会各界对宏观经济运行形势非常关注,对宏观形势进行预测的机构很多,理论界研究这类问题的文章也很多。应该说这是我国宏观经济管理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经济大起大落的现象非常严重,现在几乎不可能再出现那样的情况。因为政府机构和学术界中的专业人士都在密切地关注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动向,一些问题刚出现苗头,正所谓 “风起于青萍之末”,就会被一些专家、学者抓住。这些问题抓住以后,由于经济形势分析的传递渠道很畅通,很快就能够反映到决策上。2004年第二季度我国集中出台了一系列调控的政策和措施,与1993年相比,可以说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从总体上看,2004年以来实施的宏观调控措施要比1993年早,因此效果也比较好,这说明我国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对宏观调控的认识水平和把握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在这些宏观调控措施里,税收也应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但是,就目前来看,研究税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税收在经济运行周期中的作用的文章并不多。在经济过热时,哪些税收因素对过热的经济起了推波助澜或降温的作用 ; 在实施紧缩性宏观调控时,税务部门又采取了哪些措施进行反周期调节,使过热的经济降温了。至今我还没有看到一篇有关这方面比较全面的、高质量的分析文章。就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而言,在税收政策中有很多因素值得关注。举一个例子,2004年出口退税机制的改革是一项对经济有较大影响的税收政策,对保持外贸进出口的良好形势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从宏观经济发展来看,这项政策中的某些因素的短期效应对2004年的经济过热也产生了一些推波助澜的作用。2004年我们把以前政府欠企业的出口退税全部还清了,这就相当于增加了企业的流动资金,这对宏观经济显然是一个 “升温” 的政策。还有一些政策起到了反周期调节的作用,如2004年欠税清理了不少,欠税是企业占压政府资金,清理欠税就是反周期调节,相当于紧缩银根的政策。还有,加强征管也是反周期调节,征管加强了,征收率提高了,企业偷逃税就少了,有利于抑制投资膨胀。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在我国的税收政策中,有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正向调节作用的,也有产生逆向调节作用的。当然,有时一项政策的实行,既有正向作用,也有逆向作用,是很复杂的,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问题。我觉得税收理论界在这个方面分析不够,研究不深,而这样的分析又是政府决策迫切需要的。税务部门对于税收政策效应的研究,分析具体效应的多,分析宏观效应的少,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欠缺。这说明一个问题,就是税收研究人员对于宏观经济运行把握不够,对宏观经济理论学习不够。所以,在经济运行周期中,很少有人提出来,税收应该进行哪些反周期调节。当前,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必须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减少波动,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这其中税收是论文格式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但是我们对此的分析和研究都不够,全国性的研究不够,各省的研究也不够。这是税收科研领域一个薄弱的方面。在社会各界研究宏观经济的时候,很多部门的研究人员和学者都发表了很多意见,较少听到税务界的声音,这说明我们这方面研究的水平还比较低。所以,税收研究工作要提高研究质量,必须要大力加强税收综合性研究,加强对税收政策宏观效应的研究。否则,我们的很多成果在操作环节有用,到了宏观经济领域就发挥不了作用。我们很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提高税收研究的水平,使税收研究工作再上一个台阶。在社会上研究宏观经济发展重大问题的时候,应该有税务界的声音。应该让社会各界认识到,在讨论这些宏观经济问题时,一定要听听税务界的意见。
二、财税工作的中长期战略目标
这个问题是由财税系统长期致力于提高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以下简称“两个比重”)的战略联想起来的。最近一段时间,财税部门的领导和财税理论界对“两个比重”问题很少提了,原因何在?因为近年来“两个比重” 逐年提高,已经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不考虑社会保障费,与一些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也相差不大。现在的情况是,在 “两个比重” 问题上,过去的战略不合时宜了,但能够在社会各界达成共识、既科学又合乎我国实际、并且能够指导下一步财税工作的战略提法还没有,这说明现在是一个模糊的时期,是需要研究人员发挥作用的时期。我们应当分析 “两个比重”,为确定今后财税工作战略提出我们的意见。我的基本看法是,现在我国政府占用的财力资源(包括预算内的收入和预算外的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已经不是很低了。我国的预算口径跟西方国家的预算口径相差很大。最重要的差别是,他们的政府收入中包括社会保障收入,并且社会保障收入占政府全部收入的比重一般都要达到1/3左右(如美国、日本、英国等市场经济国家),一些高福利国家的上述比重还要高(如瑞典、芬兰)。美国政府收入(不包括社会保障收入)占GDP的比重在21%左右,日本在20%上下。2004年我国的预算收入(不包括4 000多亿元的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19%,与日本相似。加上社会保障收入,我国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将近23%。但我国社会保障收入总体水平比较低,仅占GDP的3%~4%,美国社会保障收入占GDP比重超过10%。另外,我国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自1994年以来也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近年来大体保持在55%左右,2004年已达到60%左右,基本实现了实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初衷。因此,我们现在有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 我国财政收入比市场经济国家低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保障收入部分过低。而我国不包括社会保障收入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已经不是很低了。政府履行职责、维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到底应该从GDP里拿多少钱用于政府的开支,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国债也是一种政府占用的财力资源,其发行额度确定在什么水平比较合适,值得研究。对于政府在全社会财力资源中的集中度的问题,为什么前几年没有给予关注,现在要给予关注?因为前几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比较低,要保证政府履行基本职责,就一定要提高这一比重。但现在情况发生变化了,从未来3~5年税收收入的发展趋势来看,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我国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还会继续提高,这个趋势至少还会持续几年。但是,这个比重不应该无限提高。因此,我们要研究提高比重的目标应该是多少。这个问题值得认真研究,既要做规范性研究,也要做实证性研究,因为需要政府确定一个比较合适的比重作为财税工作的战略目标。
三、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怎样看待我国的现行税制?我个人认为,现行税制已经运行11年了,应该重新设计。因为现行税制是1993年设计的,今天的现实状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按当时的经济形势、当时的指导思想设计的税制已经不适应今天经济发展的要求了,应该根据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按照新的指导思想,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来设计新的税制。1993年设计现行税制的时候,把治理通货膨胀、遏制经济过热作为税制设计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因此就有了实行生产型增值税等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现在看有不妥之处。因为通货膨胀是经济运行周期中的短期现象,治理通货膨胀也是一项短期任务,而税制是要在一段较长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不能朝令夕改。因此,在设计一个长期的税收制度时,如果过多地容纳了短期的政策目标,显然是不合适的。比如1998年,虽然出现通货紧缩、投资低迷情况,却还要维持对投资课以重税的政策,而当时不可能根据经济运行周期来重新设计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税制。我认为,一个税制和经济周期的联系应该是比较小的,不应该和经济周期的某个阶段有非常大的关联。否则,经济运行稍有波动,税制对经济发展就会产生负面影响。1993年税制改革时还有一个原则,就是保持原税负不变。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当时要推出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税制改革必须为分税制提供基础。保持原税负就是要确保税收收入不能有太大的波动。按照这样的原则,设计税制时,就要预先进行收入的测算,主要税种的税率(比如增值税税率、企业所得税税率等)就是根据这样的测算确定的。当时的原税负是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税收负担水平,而新的税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适用的。这样确定税收负担的结果是 :在若干个主体税种上,现行法定税负水平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该承担的税负水平相比是偏高的。当前研究税制改革,必须改变保留原税负这个原则,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科学地确定税负水平。那么,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税收负担是按什么原则确立的呢?我认为,第一,是保证政府的基本论文格式需要。市场经济的政府也需要维持政府运转的各项支出,因此税收必须要有一定的规模,否则政府无法维持。税收规模太小就得借债,但是借债是有限度的(比如占GDP的比重不宜超过3%,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不宜超过60%)。第二,要使我国的经济有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再来看看1986年美国里根政府所实施的税制改革。里根总统进行以减税为主要特征的税制改革有两个目的 : 第一,要保持美国技术创新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第二,要进一步增强美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这是美国1986年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很多研究美国历史发展的人认为,那次深受供给学派影响的税制改革,是美国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发展带动经济腾飞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政府的税制改革能够促进经济的大发展,与其指导思想的正确确立密不可分。我国现行税制中某些因素对于技术创新、技术进步鼓励支持不够。比如,企业所得税的税前扣除标准有很多的限制,包括研究与开发费用(R&D)。在这样的税收环境下,我国企业R&D占销售收入比重只占1%,这几年略有增长,但是还不到2%,而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的跨国公司都在10%以上。技术进步是需要投入的,我国对于技术研发的低投入必然导致技术进步缓慢。设计税制改革方案应该从遵循市场经济的税制原则来考虑。在税负设计的问题上,至今在我国还没有形成共识,社会上还没有普遍认识到应该如何鼓励技术创新,如何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现在的经济发展靠什么?靠技术。目前我国低水平重复建设很严重,很多投资是没有技术含量的,比如年产20万吨的小水泥厂,类似这样的低水平生产太普遍了。市场经济是在竞争中发展的,竞争的核心是技术创新。目前我国的税制中缺少鼓励技术创新的内容。当前研究税制改革,可以借鉴美国1986年税制改革时的一些设计思想。我国在这方面确实比较落后,但是落后并不可怕,关键是我国现在的制度还没有提供缩小差距的机制,这才是令人非常担心的。我们一定要努力缩小这方面的差距,调整原来计划经济时期确定的税负水平,设计一个能够鼓励创新,鼓励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税制,这种税制才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行之有效的税制。今天我们用鼓励创新,鼓励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这样的原则来评估现行税制,就会对新税制的设计方向有很多新的认识。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一个税种、一项政策进行研究,一定要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以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来考虑税制问题,这样才能建设一个促进我国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税收制度。
四、税收调节收入差距,保证社会公平的作用
现在我国面临的一个主要矛盾就是收入差距拉大,在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这是一个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其实收入差距拉大说到底还是经济学里的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当前,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以及不同的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都在拉大,有关反映公平的各项指标都表明,尽管政府采取了不少措施,我国的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仍在发展之中。从社会公平方面来看,我国的税制应该是什么样的税制?我认为这个问题现在也没有论证清楚。例如,关于个人所得税改革,在税制形式上的转变讨论很多,是实行分类税制,还是综合税制,还是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税制,但对于个人所得税的功能(即如何调节收入差距)、个人所得税改革的目标(即改革后能够使基尼系数降到什么水平)等一些基本问题研究得很不够。这里讨论有关个人所得税的功能,即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对股息、红利的重复征税问题。现在各国都意识到了这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也纷纷采取措施来消除重复征税(当然目前做不到全部消除,只能部分消除)。消除重复征税的方案很多,问题的核心是减少对企业所得税的征收,还是减少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美国总统布什的做法是减轻股息、红利的个人所得税,这一做法引起了美国国内广泛的批评,说这一做法有利于富人,不利于穷人,会使美国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布什总统如此为自己辩护:给富人的投资收益减税以后,将增加富人的收入,富人就会增加投资,从而给穷人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这样对富人、穷人都有利。所以,尽管此项政策会拉大收入差距,但是从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来说,达到了“帕累托改进”,因为穷人、富人的处境均有改善。那么,我国应该如何消除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对股息、红利的重复征税?肯定有不同意见,但是我认为在研究这个问题时要注意两点:1.我国居民收入的增加将直接增加居民储蓄。在中国,大部分储蓄的目的是为了将来的消费支出,包括可预期的和不可预期的,储蓄增加可能不会提高私人投资的意愿。2.要综合考虑股息、红利与居民储蓄存款利息之间个人所得税的负担平衡问题,以及股息、红利这类非勤劳所得与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等勤劳所得之间个人所得税的负担平衡问题。个人所得税收入在全部税收收入中所占比例不是很大,但这个税种的政治性、政策性很强,对它的功能一定要深入研究。我国的个人所得税,不论是对工资、薪金征收,对劳务报酬征收,还是对居民储蓄存款利息征收,都必须明确征税的目的,目的不明确,税制无法设计。公平有很多种,比如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个人所得税主要针对结果公平。当然,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所得税,还有机会公平、竞争环境的公平问题,等等,需要其他政策、措施来解决、规范。比如,本届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包括减免农业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增值税、营业税的起征点,等等,采取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在解决结果公平上扮演什么角色关系重大,税务部门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个问题研究清楚。因为这对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等国家大政方针是非常重要的。
要推动全社会在这个问题上统一思想,统一认识。
第四篇:对新时期国企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新时期国企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
伴随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步入攻坚阶段,国有企业党的先进性建设工作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适应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面对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开拓新时期国企党建工作的新局面,实现体制机制的新转变,是当前国企改革发展和党建工作亟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
一、新时期国企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原单一型的“纯”国有资本企业,转制为国有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及参股的资本多元化“混合型”企业,致使企业党建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和新挑战。
(一)党建工作的组织架构关系发生了新变化
企业党组织由原来与企业行政或经营层之间的单一关系,变成了与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多角关系,从而提出了党委应如何理顺和处理好与董事会决策层的制衡关系、如何理顺和处理好与监事会之间对决策管理层的监督关系、如何理顺和处理好与经营层之间的工作关系等,这是改制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二)党建工作的内容和运作行为发生了新变化
企业股份的多元化,使原“纯”国有企业职工的身份发生了转变,企业的就业模式、岗位设置、收入分配方式、内部组织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员工的自主择业、人才的自由流动、企业对员工实行岗位聘用、企业根据岗位的重要程度及技术“含金量”实行的分配方式、企业根据市场的变化自主调节员工的去留等等,使员工与企业的经济关系和市场行为显现化,党组织的政治关系出现了微妙性“衍化”。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党建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与运作行为如何创新,是党建工作必须面对的新挑战。
(三)党员群体的变化带来日常教育管理新问题
随着企业改革改制力度加大,下岗分流自谋出路的党员和离退休党员占有较大比重,流动党员增加,党员教育管理出现许多问题。一方面,困难企业面对大量矛盾和问题,受经费、人员等限制,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企业根据党员的分布状况,将分流党员的组织关系转至党员居住地,但由于企业党组织与街道、社区党组织协调衔接不够等原因,有的街道、社区党组织不愿接纳“外来党员”,即使接纳,也不积极履行管理职责。另一方面,外出务工党员流动性大,党组织难以找到得力措施进行管理。有的流动党员主要精力放在重新就业、忙于生计上,或是长期外出务工,与组织失去联系;有的流动党员受市场经济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负面影响,价值观发生偏移,逐渐丧失党性原则,认为“温饱都不能解决,还搞什么学习教育”;有的流动党员在非公有制企业另谋职业,不愿暴露或无人知其党员身份;有的企业有关职能部门教育管理滞后,没有及时根据党员分布状况调整党组织设置,导致下岗分流和离退休党员成了无组织管理、无活动经费,不过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的“两无、两不党员”。
(四)党员群众所反映问题新变化
在企业改制过程中,由于利益重新分配与调整,暴露出的矛盾和问题较多。有的改制企业对下岗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问题未能有效解决,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有的企业管理层实行年薪制,而一线员工的收入水平较低,收入差距明显过大。有的职工群众对国有企业的腐败现象反映较大,主要表现为在企业改制资产变现、重要岗位人事安排变动、重大工程招投标、大额度资金使用、大宗物资采购、产品销售、“转磨账”等方面的“权力寻租”,以及利用职务之便为个人捞取经济上的实惠,为亲戚朋友提供发财机会,等等,职工群众对此深恶痛绝。
(五)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发生了新变化
在一些改制企业里党建工作出现了滞后情况,其工作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五化”现象:党建活动简单化;党建工作执行机械化;党建工作遇到企业内部矛盾回避化;党员教育形式套路化;党建活动机关化。党建工作在旧体制下形成的某些方式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企业党建工作的有效进行,“创新难、难创新”仍困惑着不少党建工作者,少数企业党建活动缺乏吸引力、感召力,活动质量亟待提高。
二、新时期国企党建工作新对策
在加强国企党建工作中,必须实行观念、思维和思路的新转变,实现体制、机制、制度和人才的新突破,构筑工作内容、组织方式、活动载体和运作格局的新模式。
(一)创新党建工作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创新是整个创新活动的起点,它决定着党建工作思维和思路的创新。首先,从“纯”国有企业改制为多元股份的有限责任公司,这种观念上的更新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明确了这个前提,才能有效强化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者的市场意识、改革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服务意识,提高党建工作者自身素质。改制企业的发展对党建工作者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企业党委应从企业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对企业党建工作者的选拔、使用和培养,拓宽选人渠道,以“党建工作者也是人才”的观念为新人创造公平、公正的环境,注意培养、挖掘和树立党建工作中的创新典型,善于发现并敢于启用创新人才。其次,要不断更新观念,提高党建工作的创新能力。改制后的企业要提高党建工作的领悟和拓展能力,精通对事物进行理论归纳并概括出规律、道理、做法,创造性地贯彻上级精神;提高党建工作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当好企业上下内外关系的协调畅通使者,成为内精党建、外通生产经营管理的多面手;提高党建工作的规范和激活能力,运用有效制度和载体,科学规范党员行为,提高运用有效激励手段,促进党员最大地释放出工作能量;提高党建工作的策划与提升能力,运用党建活动、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活动,对企业形象的提升予以谋划,不断通过策划党组织的活动,推动企业形象的改进与升华。
(二)加快党建工作重心的转变
要使党建工作植根于企业生产经营这块“田”上,为企业党组织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必须找准企业党建工作的方位和重心。企业党建工作必须围绕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心,及时调整及转换思路,由过去单纯靠完成所谓上级党委指示、命令和依赖企业行政支配合为主线,向以市场为中心和以企业生产经营为主导的方位转移。与此同时,变党建工作的“切块式”为“融合式”、“渗透式”,使企业的党建工作紧密围绕生产经营全面展开,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难点作为企业党建工作的重点,形成思想上时刻想到企业生产经营这个“中心”,工作中处处围绕这个“中心”,检验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成效必须依据这个“中心”,把党建工作渗透到生产经营的深层次环节之中,“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以新的姿态和全新的工作方式,取得党建工作的主动权。
(三)切实解决职工群众实际问题
一是有效遏制国有企业的腐败问题。要通过体制改革、机制转换、制度创新、管理规范等方法,建立健全不想腐败、不敢腐败、不能腐败的体制和机制。二是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充分发挥经营管理人员、科技人员、营销人员的积极性,重视生产一线广大普通工人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尊重职工群众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首创精神,采取有效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方式,引导和发动职工群众在《公司法》、《劳动法》和《工会法》等法律框架下,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真正成为企业改革发展的支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三是千方百计解决职工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切实关注困难群体,关注特困职工、双下岗职工、一家几代人同时下岗以及老、弱、病、残、遗属等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努力做到精神上给予慰籍、感情上给予关怀、生活上给予照顾。四是强化技能培训,提高职工群众的就业和再就业能力。通过采取筹措技能培训基金、建立培训基地、组织培训考核等措施,向下岗职工发布、传递就业信息等途径,帮助职工提高竞争能力,使之竞聘能上岗、在岗能增收、转岗能适应、下岗创业能成功。
(四)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按照“依托实体,分块集结,以变应变,逐步规范”的原则,理顺管理机制,改进管理方法,建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新体制。对流动到党组织健全企业的党员,实行再就业企业管理,由所在企业党组织负责接纳管理;对流动到个体工商的党员,实行行业归口管理,由工商等行政职能和行业管理部门党组织进行管理;对离退休党员和下岗党员流动到社区的,实行社区管理,加强企业党建与社区党建的协调衔接,街道、社区居委会要主动接纳流动党员,履行好教育管理职责;对外出经商、务工的下岗党员,原企业党组织健全的,由原企业党组织管理,原企业党组织无法正常管理的,可实行属地管理,征求党员意见后,开具临时组织关系由所在地党组织托管。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国有企业广泛开展的“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活动,使流动党员异地有“家”,切实感受到组织的关怀,这种方式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探索。
(五)进一步理顺党建工作内部“关系”
在改制后的企业中,党组织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格局应该是:在某些方面既超越法人治理结构,又植根于法人治理结构。所谓超越法人治理结构,就是指要保证国有控股企业生产经营的既快又好的稳健发展,保证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所谓植根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就是要维护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维护企业的正当利益,确保员工的合法权益。失去前者,就会使党对国有控股企业的政治核心地位落空;失去后者,党组织就会失去在企业生存的根基,党建工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党委主要领导成员要通过正常法定程序进入董事会、决策层,从权力运作上保证对人才的决策和重大问题及全过程的参与,推动党建与经济工作有效地融合,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在改制企业中的政治推动作用。
(六)拓展党建工作的载体
应根据企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特点,创新设计党建活动贴近企业生产经营实际、贴近企业最基层和贴近职工群众最为关切的热点、难点工作的有效载体,增强党建工作的影响力、吸引力、感染力和战斗力。当前,应着重从三个方面创新党建活动载体:一是创新组织载体,通过党建把企业中基层组织、优秀份子整合起来,形成促进企业发展的党建共同体;二是创新服务载体,党组织运用宣传、教育、思想工作和丰富多彩的活动等载体更新干部员工思想观念,启迪全体员工的新思想,使之振奋精神,弘扬企业文化,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思想动力;三是创新制度载体,建立起与企业改制相一致的党建工作环境氛围,创新符合企业实际的新制度,如“创先争优制度”、“党员奉献日活动制度”、“党员岗位承诺制度”、“建设学习型党委制度”、“‘四好’党委创建活动”等,为党组织服务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政治制度保证。
第五篇:新时期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变革及挑战
新时期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变革及挑战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是在传统财务管理基础上的扬弃发展,与封闭、事后、静态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财务管理有很大差异,它更强调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涉及企业管理各个方面,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而且从中外财务管理发展过程中,可以总结出一条基本规律:财务管理发展与创新的动力来自财务管理环境的变迁。所以新时期下,对于财务管理发展趋势的认识,同样离不开对当前与未来一段时间内企业所处的环境分析。
对于财务管理的环境变迁,可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从宏观环境看,主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知识经济的兴起;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等等。而从微观环境分析,又表现为:公司内部及公司间的机构重组、购并组;人才环境的变化等方面。而每一方面的特点及其对财务管理,都提出了挑战。
1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最近几十年来,在技术进步与各国开放政策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步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规模扩大,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在21世纪可预见的时期内,经济全球化将呈现出新特征:一是网络经济将带动电信、银行、保险和运输等全球服务业市场继续扩张,已经形成的时间上相互连续、价格上联动的国际金融交易网络,随着交易手段和方式的不断创新,交易量迅猛增长。二是跨国公司已突破反垄断法约束,全球购并将涉及更多领域,规模不断扩大,跨国公司规模和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又将使生产、营销、消费日益具有全球性。三是WTO等多边组织、国际政策协调集团、非政府组织的国际网络和区域性经济组织,通过全球范围或区城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安排,将在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对财务管理有着直接影响的是金融全球化。金融已经成了改变我们生活的关键性力量,在某种意义上,未来不是信息时代而是金融时代。金融全球化对企业来说是一柄双刃剑。它使企业筹资、投资有更多的选择机会,选择权更具有价值性,所以说,金融全球化客观上提升了企业的价值;但从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可以看出,在金融全球化的背后是极大的风险。在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的今天,如何寻求机遇、规避风险,是财务管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所面临的最重要课题。
2知识经济的兴起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首次正式使用了“知识经济”这一概念,并对“知识经济”下了明确的定义,即“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经验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知识经济对企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微观视野看主要有以下方面:
2.1企业资产形态的变化
传统工业经济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设备,有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占绝对优势;而知识经济是以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投入为主,无形资产在企业经营中起决定作用。现代企业中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重的不断上升己表现为一个明显的趋势。
2.2企业竞争力要素的变化
在典型的工业经济形态中,市场占有率和较大的市场份额是企业补偿投入成本、形成和增加企业利润、维持满意市场结构的决定要素;同时,由于固定资本的经营杠杆效应和企业以有形物质资产投入为主的特征,企业总是力求通过扩大产出规模来增加财务成果,从而获取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但是,随着经济逐渐朝知识经济方向发展,市场份额和产出绝对规模只是企业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在内涵上,企业竞争力更主要是源于企业对各类知识的占有和知识资本的运用程度。企业在一定时期积累的知识量越大、其知识资产的结构及其动态组合与社会对知识的要求结构越一致,企业知识资产的转化效率就越高,企业竞争力,特别是长期竞争力就越强。
2.3企业经营行为的变化
知识投入的增加,特别是网络和信息技术在知识化和企业资产形态的无形化,企业投资转向以资源的开发利用为重点的新领域,随着经验决策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科学决策转变,企业投资决策和投资管理日益知识化,对知识资产的评估和管理是知识决策的中心内容之一;由于知识成为企业的主体资产形式,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日益柔性化。生产方式的柔性化表现为小型灵活的生产日益成为主流。组织结构的柔性化发展出灵活的工作时间、场所和报酬制度,企业更强调知识、信息的收集、传播和利用,并通过网络在企业内部分享、重组和创新,整个企业发展成为一个网络化的信息结构;由于知识的共享性和可转移性克服了物质资源的稀缺性和使用上的排他性,企业对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与社会对知识的要求形成经常性的正向互动关系,使企业经营目标与社会整体目标日趋一致。
2.4企业产品的变化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产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一是产品的知识含量提高,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二是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主要由其所含的知识量决定,知识的重复使用使产品生产中物质消耗的制造成本在产品价格中的比重越来越小;三是经济信息的广泛流通和网络购物的兴起,使市场信息接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顾客要求企业以最低的价格快速进行市场订货并提供多种类和个性的产品和服务,企业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变革提上日程。3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
电子商务是由美国IBM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率先提出的,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两
者结合的成果。与传统商业模式相比,电子商务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传统的财务管理也演化到网络财务时代。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软件是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引发了企业经营环境的革命性变化也必然冲击着传统财务管理并导致发生相应的变化。
3.1会计功能的变化
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很多企业将成为全球网络供应链中的一个结点,企业的众多业务处理活动都将在网上进行。
传统会计的单一货币计量将被打破,取而代之的将是多国货币、电子货币。其支付方式也将由现有的纸质现金、支票、汇票等结算方式转变为电子现金、电子支票、电子信用卡等网上结算方式。财务软件在设计中就必须具备电子货币交易结算系统。同时,财务所提供的数据信息不仅仅是以货币计量的财务数据,更重要的是诸如网络创新能力、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虚拟企业创建速度等反映企业竞争力方面的信息,从而为企业的经营、领导决策提供全方位服务。
3.2财务管理信息的实时动态化
互联网时代,企业的经营跨越了时空的限制,普通企业同样可以拥有原来只有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才具有的一些优势和资源。这样,企业经营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及各种虚拟企业,其业务分散在全球各地,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的CEO、CFO们可以随时随地将企业全球的信息尽在掌握,为财务的集中化管理创造了条件,互联网环境下的财务管理信息将得到快速便捷的反映,从而实现财务信息的动态实时处理。
3.3财务管理的国际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电子商务浪潮的影响,财务的国际化已是必然选择,企业要走出国门、展开国际竞争更要强调财务的国际化。财务国际化的目的就是要提供具有国际可比的会计信息,这需要做各方面的工作,必须打破传统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接轨,符合多国和国际会计准则,支持多国语言,支持多币种和电子结算,并将财务融入Internet时代,最终解决财务的国际化问题。
4企业组织的重构
企业重构自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兴起以来,愈演愈烈,现已成为席卷全球的浪潮。企业重购内部因素来源于公司内部组织的重构,即压缩管理层次,使管理更灵活机动,剥离公司非核心业务,增强公司核心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公司的全球竞争能力。
企业重构的外部因素是来自全球企业间激烈竞争的压力以及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内部原因则是为了增强其竞争优势而必须的战略调整。企业重构对企业本身,甚至对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对财务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
公司内部重构时如何进行资产剥离;公司之间的购并如何进行资本运作;跨国购并时如何进行国际财务管理。
5人才环境的变化
加入WTO后,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将更加激烈,如何留住优秀人才,甚至吸引国外管理人才流入,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课题。在企业经营国际化的进程中,高级财务管理人员不但要精通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熟练掌握外语和计算机知识,而且必须具有全局观念和组织协调能力,有敏锐的洞察力、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目前,我国财务管理人员还远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提高人员素质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任务。
6税制法规环境的变化
现代企业国际间的发展必然涉及到贸易、结算、财务等诸多方面的新规则,这就要求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熟悉和遵循这些新的法律法规,否则就可能导致财务决策失误,或招致不必要的诉讼及处罚,更有甚者,可能将企业推入破产或被恶意并购的深渊。各个国家加入WTO后,国家间关税的大幅度削减,非关税壁垒的逐步消除,其他主要税种的收入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将直接影响各国的税收筹划。因此,加强财务管理就显得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