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实行问责的暂行办法 6(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16:57: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实行问责的暂行办法 6(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实行问责的暂行办法 6(共)》。

第一篇:关于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实行问责的暂行办法 6(共)

兴办文[2012]6号

通知

县委办公室

县政府办公室

印发《关于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实行问责 的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乡镇党委、人民政府,县人武部党委,县委各部(办)委,县级国家机关各办局(公司),各人民团体:

《关于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实行问责的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已经县委、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兴山县委办公室

兴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2年2月3日

(三)对应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的行政审批事项,未做到“应进必进”或授权不到位,导致服务中心窗口和部门内设机构“两头受理”,增加群众办事难度的;

(四)违反规定委托或者默许其他组织代行行政审批的;

(五)对应实行联审联办的事项不按规定办理,群众意见较大的;

(六)在办理行政审批、许可、认证、裁决等事项过程中,徇私舞弊、滥用职权,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七)其他违反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规定而损害服务对象合法权益的情形。

第七条 违反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或者对已经明令取消、降低标准的收费项目,仍按原定项目、标准收费的;

(二)下达或变相下达行政事业性收费指标并与个人待遇挂钩的;

(三)要求服务对象为其报销费用,以冲抵收费金额的;强制或变相要求服务对象缴纳各种会费的;在年检或各项管理服务过程中“搭车”收费的;无偿服务变相收费,有偿服务只收费不服务或者只提供部分服务的;

(四)未经批准,擅自通过中介组织进行收费或者指定、介绍中介机构从中收受好处费的;

(五)不按规定开具收费专用票据的;

(六)未告知服务对象有关收费依据、收费标准等法定权利导致服务对象对收费有异议的;

(七)其他违反收费规定的情形。

第八条 违反行政处罚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不具备行政处罚主体资格或者没有法律依据实施行政处罚的;违规滥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未按规定的处罚程序、处罚种类和幅度实施行政处罚的;

(二)下达或变相下达行政处罚指标并与个人待遇挂钩的;

(三)实施罚款或者没收财物时,违反罚缴分离规定,未使用法定票据或者自行收取罚款的,以及未按规定处置罚没财物的;

(四)使用扣押财物或者因故意、重大过失造成财物毁损的;

(五)以行政处罚代替行政管理以及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的;

(六)未依法告知被处罚人法定权利的;

(七)其他违反行政处罚规定的情形。

第九条 在实施行政征收、行政检查过程中,违反有关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不履行或者消极履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征收职责的;

第二篇:关于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实行问责的暂行办法

关于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实行问责的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作风建设,促进依法、高效、廉洁履行职责,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推动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等党内法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我省相关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及其他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省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工作人员,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行政机关依法委托从事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是指违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和政策规定,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工作职责,作风不实、服务不优、效率不高、行为不端,对经济发展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

第四条 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实行问责,应当坚持严格要求、实事求是,权责一致、惩教结合,依靠群众、依法有序的原则。

第五条 损害经济发展环境受到问责,同时需要追究纪律责

任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章 问责的情形

第六条 违反国家、省政策规定和重大决策,损害经济发展环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在规划布局、招商引资等方面违反国家和省政策规定,自行其是的;

(二)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决策失误或违反规定干预下级机关决策的;

(三)对国家和省政策规定和重大决策贯彻执行不力而贻误工作的;

(四)其他违反国家、省政策规定和重大决策的情形。

第七条 违反规范行政审批、行政确认、行政裁决、行政备案行为的有关规定,损害经济发展环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不落实省政府关于“一门受理、并联审批”的行政审批改革规定的;

(二)对符合法定条件,应当受理的行政审批申请,或应当颁发许可证、执照、资质证、合格证等法律法规规定的证照证书,或对有关法律事实应当依法予以确认,无正当理由拒不受理或办理,或不依法说明不予受理或办理理由的;

(三)在审批、确认、裁决过程中,未向申请人、利害关系

人履行法定告知义务的;

(四)依法应当举行听证而未举行听证的;

(五)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审批决定或办理确认、裁决事宜的;

(六)违反审批、确认、裁决程序,或者超过承诺时限或法定时限的;

(七)在年检等事项办理过程中搭车收费、推销商品,或者强制服务对象缴纳各种会费的;

(八)在行政裁决过程中违反规定,经上级主管部门认定为裁决不公的;

(九)在行政备案管理过程中搞变相审批,以备案取代审批的;

(十)其他违反规范行政审批、行政确认、行政裁决、行政备案行为有关规定的情形。

第八条 违反规范行政征收、行政征用、行政给付、行政拨款、行政奖励行为的有关规定,损害经济发展环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不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规定,擅自设立征收项目、扩大征收范围、提高征收标准,或者对已经明令取消、变更标准的征收项目,仍按原定项目和标准收取的;

(二)下达或变相下达行政征收指标的;

(三)不按税、费票据管理规定开具完税凭证、缴费凭证或者使用虚假完税凭证、缴费凭证的;

(四)不执行收缴分离规定或截留、挪用、私分、坐收坐支税费的;

(五)在行政征用中擅自征用,或者征用后补偿不公、不及时的;

(六)在行政给付、行政拨款过程中违反政策规定,办事不公,或者不及时、足额拨付到位的;

(七)违反规定条件和程序实施行政奖励工作的;

(八)其他违反规范行政征收、行政征用、行政给付、行政拨款、行政奖励行为有关规定的情形。

第九条 违反规范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为的有关规定,损害经济发展环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对应予检查、处罚、采取强制措施而徇私不采取相应措施的;

(二)无法定依据,随意实施检查、处罚、采取强制措施的;

(三)擅自改变处罚、强制措施种类、幅度或标准,或者违反法定程序实施检查、处罚、强制措施的;

(四)在委托执法过程中,对受委托执法者的执法行为疏于监督,或者指使、纵容、暗示受委托执法者滥施检查、处罚、违法采取强制措施,或者违法与受委托者订立利益分配协定的;

(五)违反罚没收入收支脱钩管理规定,下达或变相下达处罚指标,并与单位或个人待遇挂钩的;

(六)收取罚款不及时足额上缴财政或坐收坐支的;

(七)以罚代管,或者不履行提醒、告知义务,放任甚至诱导行政相对人实施违法违规行为,然后实施处罚的;

(八)其他违反规范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为有关规定的情形。

第十条 违反规范行政服务行为的有关规定,损害经济发展环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服务申请不予受理、不提供或者不在规定期限内提供行政服务的;

(二)在受理、核查、决定行政服务过程中,不依法向服务对象履行告知义务的;

(三)作出不予受理行政服务或者不予提供行政服务的决定,不按规定出具书面材料或者不说明理由的;

(四)接受服务对象提供的宴请、娱乐、旅游等活动或者在服务对象处报销费用、收取好处的;

(五)擅自收费、搭车收费或者不按规定项目和标准收费的;

(六)对法定的服务收费项目只收费不提供服务或者只提供部分服务的;

(七)采取或者变相采取强制措施以及其他方式迫使服务对象接受服务的;

(八)通过其他组织或个人以有偿服务方式提供行政服务的;

(九)对有关行政服务的投诉、举报应受理、查处而不受理、不查处的;

(十)其他违反规范行政服务行为有关规定的情形。

第十一条 违反规范政务公开行为的有关规定,损害经济发展环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有关规定公开政府信息的;

(二)不落实首问负责制、一次告知制等规定,影响行政相对人办事效率的;

(三)不严格执行政务公开政策规定,应公开的不公开,或公开内容不真实、不全面,透明度不高,增加投资者负担,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四)其他违反规范政务公开行为有关规定的情形。

第十二条 违反不得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或者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的有关规定,损害经济发展环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违法责令企业停产、停业,或者查封、划拨企业的财产、资金和冻结银行账户,或者传唤企业法定代表人的;

(二)不兑现法定的减、免、缓及出口退税等收费、税收优惠政策或在执行时擅自增加条件的;

(三)违规对企业实施检查,或者违规在企业开展审计、考核、评比、达标、培训、研讨等活动的;

(四)利用职务或者工作上的便利,到企业吃、拿、卡、要,或要企业报销有关费用的;

(五)违规向企业征收财物、摊派或者索要赞助费,要求企业出资、陪同外出旅游观光,强迫企业订购报刊、杂志、图书、音像制品以及参加各类经贸洽谈会,强迫企业购买指定商品或接受指定检验、检疫、检测等服务的;

(六)违规要求企业无偿提供劳务或者提供廉价劳务,以及无偿占用企业财物的;

(七)违规向企业借款借物、推销商品或者强迫企业为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提供担保和贷款的;

(八)在企业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放任、支持、怂恿亲友、乡邻甚至黑恶势力滋事,影响或者阻挠施工的;

(九)违规对企业采取停水、停电、停气等行为的;

(十)其他违反不得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或者侵害企业合法权益有关规定的情形。

第十三条 违反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有关规定,损害经济发展环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违规设卡对过路车辆强行进行检查,或者违规扣车、扣证、罚款的;

(二)对在本地投资或者设立分支机构的外地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实行歧视性待遇,侵害其合法权益的;

(三)对属地管辖范围内的强揽工程,强装强卸,强行参工、参运、阻工,强买强卖等行为不制止、不查处或者制止、查处不

力的;

(四)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对投资者给予违法承诺,或对投资者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在职责范围内不及时解决,影响投资项目进展,严重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或虚报招商引资相关数据的;

(五)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国有资产产权交易、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和工程建设、技术交易、特许经营权出让及政府采购事务等应当进行招标或拍卖而未进行招标、拍卖,或者未按规定的招标方式和招标组织形式招标,或者不按规定进场交易,或者在招投标活动中有弄虚作假、泄露保密信息等行为的;

(六)其他违反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有关规定的情形。

第十四条 违反发展、规范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机构的有关规定,损害经济发展环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擅自成立协会,赋予管理或服务职能,以给予资格、提供服务等为条件,强制或者变相强制企业入会并支付会费、保证金等费用的;

(二)不按规定与协会、中介机构等脱钩,或者违反规定把属于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转移或委托给中介机构,搞有偿服务或从所管理的中介机构获利的;

(三)向中介机构收取管理费或者巧立名目变相向中介机构收取、摊派费用的;

(四)在办理行政审批、登记、认证、裁决等事项时,强制

行政相对人接受其指定的中介机构提供服务的;

(五)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对中介机构的监管职能,以致发生行业协会、中介机构严重违法违规操作,弄虚作假、超标收费,或者授意、指使、强迫中介机构出具虚假报告或者提供虚假证明的;

(六)违反规定在中介机构合股、参股经营,或者兼职取酬、报销费用的;

(七)其他违反发展、规范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机构有关规定的情形。

第十五条 违反作风建设有关规定,损害经济发展环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拒不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政策规定,或者变相抵制、反对,工作不落实的;

(二)对上级交办的有关经济发展环境方面的事项拒不办理或者敷衍塞责、落实不到位的;

(三)对职责范围内的事项拖延、推诿,不按规定时限或承诺时限办理,或者人为设置障碍,歧视、刁难服务对象,或者在工作时间有违规炒股、上网聊天、玩电脑游戏、打牌等行为的;

(四)对服务对象态度恶劣或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或对服务对象的投诉不及时受理、不调查核实、不认真处理的;

(五)对单位之间依法提请支持的有关服务企业的事务不配合、不协助,消极应付的;

(六)对提供行政管理和服务的工作人员资格准入不严、教育培训不到位,导致工作人员思想不解放、能力不胜任,对应办理事项不能及时办理的;

(七)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有责不追、追责不严,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八)其他违反作风建设有关规定的情形。

第十六条 审判、检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有关规定,损害经济发展环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对涉及经济发展环境的投诉、检举、控告、申诉无故不予受理或故意拖延、处理不力的;

(二)应立案而不立案或不应立案而立案的;

(三)隐瞒案件真相、歪曲案件事实、瞒案不报、压案不查的;

(四)在法定或规定期限内,无故不结案或者不执行的;

(五)在办案对象、当事人处报销有关费用或者吃、拿、卡、要的;

(六)违反办案纪律、职业道德,失职、渎职致使司法不公的;

(七)其他违反有关规定的情形。

第十七条其他损害经济发展环境应当问责的情形。

第三章 问责的方式及适用

第十八条 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实行问责的方式为:

(一)批评教育;

(二)诫勉谈话;

(三)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四)通报批评;

(五)责令公开道歉;

(六)停职检查;

(七)调离岗位;

(八)引咎辞职或者责令辞职;

(九)免职;

(十)辞退或者解聘。

前款规定可以单独或者合并使用。

发生受到问责事项并且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单位,取消当年考核评优和评选各类先进的资格,并视情节轻重,对主要负责人给予诫勉谈话、通报批评直至停职检查或者调离岗位处理。

受到第(四)至

(七)项问责方式问责的人员,取消当年考核评优和评选各类先进的资格;受到第(七)项问责方式问责的人员,一年内不得提拔;受到第(八)、(九)项问责方式问责的人员,考核为不称职,一年内不得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

务相当的领导职务。

第十九条 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实行问责,应当区别情况,分清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以及直接责任、主要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

经领导班子集体研究作出的决策、决定与法律、法规和上级规定相抵触,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由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承担主要责任,参与决策的班子其他成员按照各自所起的作用和应负的职责承担相应责任,提出明确反对意见而未被采纳的不承担责任;经领导人员批准作出的决策、决定与法律、法规和上级规定相抵触,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由领导人员承担主要责任,承办人员承担次要责任,提出明确反对意见而未被采纳的不承担责任,但是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的应依法承担相应责任;由于工作人员的故意或过失,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由工作人员承担责任,但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由工作人员承担主要责任,领导人员承担次要责任。

有本办法第二章所列情形,除对负有直接责任者实行问责外,还应当视情形对负有主要领导责任者和重要领导责任者实行问责。

第二十条 有本办法第二章所列情形,情节较轻的,给予批评教育、诫勉谈话或者责令作出书面检查;情节较重的,给予通报批评、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调离岗位;情节严重的,给予引咎辞职或者责令辞职、免职、辞退或者解聘。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二十一条 有本办法第二章所列情形,并且具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应当从重问责:

(一)干扰、妨碍问责调查的;

(二)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的;

(三)对投诉人、证人及其他相关人员打击、报复、陷害的;

(四)一年内被问责两次以上(含两次)的;

(五)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从重情节。

第二十二条 有本办法第二章所列情形,但具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可以从轻问责:

(一)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损失或者挽回影响的;

(二)积极配合问责调查,并且主动承担责任的。

第二十三条 对违反本办法所获经济和非经济的各种利益,国家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没有明确规定的,对所得经济利益责令退赔或者予以收缴,非经济利益予以取消或者纠正。

第四章 实行问责的程序

第二十四条 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实行问责,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有关规定进行。纪检监察机关(机构)、组织人事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履行本办法中的有关职责。

第二十五条 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实行问责,严格按照

受理、调查、决定等程序进行。

第二十六条 受理。纪检监察机关(机构)、组织人事部门等有权机构依据有关规定,按照职责权限,分别对以下应当问责的线索予以受理:

(一)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投诉的;

(二)上级机关、上级领导指示、批示的;

(三)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问责建议的;

(四)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司法、审计、信访、法制及其他行政执法部门或者仲裁机构提出问责建议的;

(五)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

(六)新闻媒体或者网络舆情据实曝光的;

(七)其他需要问责的。

纪检监察机关(机构)、组织人事部门等有权机构依据有关规定,根据工作需要,建立相应线索处理和情况通报协调机制。

第二十七条 调查。纪检监察机关(机构)、组织人事部门等有权机构按照权限和程序对受理的线索进行调查。对需要实行问责的,按照管理权限向问责决定机关提出问责建议,同时提供有关事实材料和情况说明,以及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对没有事实依据的,不启动问责调查程序,并向线索提供方报告或告知理由。

调查工作应当在正式启动调查程序后30个工作日内完成。情况复杂的,经问责实施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30个

工作日。

第二十八条 决定。问责决定机关按照管理权限,根据问责建议,经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在5个工作日内作出问责决定。对事实清楚、不需要进行问责调查的,可以直接作出问责决定。

作出问责决定前,应当听取问责对象的陈述和申辩,并且记录在案。对其合理意见,应当予以采纳。

第二十九条 问责决定机关作出问责决定后,由组织人事部门办理相关事宜,或者由问责决定机关责成有关部门办理相关事宜。

第三十条 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实行问责,应当制作《问责决定书》,并在问责决定作出后5个工作日内送达问责对象本人及其所在单位和相关部门。《问责决定书》应当写明问责事实、问责依据、问责方式、批准机关、生效时间、当事人的申诉期限及受理机关等。作出责令公开道歉决定的,还应当写明公开道歉的方式、范围等。

第三十一条 组织人事部门应当及时将问责对象的有关问责材料归入其个人档案,并且将执行情况报告问责决定机关,回复问责建议机关或建议人,报送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备案。

第三十二条 问责决定应当在一定范围公开。

第三十三条 对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人员采用本办法第十八条第(六)至

(十)项问责方式进行问责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三十四条 问责对象对问责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问责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问责决定机关提出书面申诉。问责决定机关在接到书面申诉后,应当在30个工作日内做出申诉处理决定,并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诉单位或申诉人及其所在单位。

申诉期间,不停止问责决定的执行。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对各级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作人员和机关聘用、借调人员实行问责,参照本办法执行。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由省纪律检查委员会、省委组织部、省监察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2012年10月31日印发)

第三篇:关于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问责的暂行办法

关于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问责的

暂 行 办 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打造最优的经济发展环境,坚决纠正和查处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各种行为,促进依法行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及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问责的暂行办法》(襄办发[2011]36号),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是指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违反行政效能、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务公开、中介机构管理、作风建设等规定,干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侵害企业合法权益,对本地经济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各种行为。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县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及法律法规授权或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委托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损害经济发展环境应当问责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条 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进行问责坚持实事求是、依纪依法、公平公正、权责一致、责罚适当的原则。

第二章 问责情形

第五条 违反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有关决定决议,阻碍政令畅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对国家和省、市、县有关改善发展环境的政策措施和重大决策贯彻执行不力而贻误工作,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

(二)违反国家和省、市、县文件规定损害经济发展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三)对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大局意识不强、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清晰、工作不落实或因本部门本单位决策失误而损害经济发展环境,造成重大损失或者不良影响的;

(四)在招商引资工作中,不讲诚信,因主观原因对承诺事项不兑现落实,服务不到位,或对投资者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在职责范围内不及时解决,影响投资项目进展,严重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的;

(五)对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损害发展环境的行为,包庇护短、有责不究、执纪不严,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环境,造成不良后果的;

(六)不认真执行重要情况报告制度,迟报、漏报、误报、瞒报、拒报工作情况,造成严重后果的;

(七)其他违反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决策部署,损害发展环境的情形。

第六条 干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或者侵害企业合法权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违法责令企业停产、停业,或者查封、划拨企业的财产、资金和冻结银行账户,或者违法传唤企业法定代表人的;

(二)违法对企业实施检查,违规在企业开展评比、达标、考核、审计等活动的;

(三)违反有关规定向企业征收财物、摊派或者索要赞助费;要求企业出资、陪同外出旅游观光;强迫企业订购报刊、杂志、图书、音像制品以及参加各类经贸洽谈会;强迫企业购买指定商品或接受无法定依据的检验、检疫、检测等服务的;

(四)利用职务或者工作上的便利,故意刁难企业经营者和办事人员,到企业吃、拿、卡、要、报的;

(五)违反有关规定要求企业无偿或者提供廉价劳务以及无偿占用企业财物的;向企业借款借物、推销商品或者强迫企业为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提供担保和贷款的;

(六)违规对企业采取停水、停电、停气等行为,给企业造成损失的;

(七)其他干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或者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的情形。

第七条 违反行政效能建设有关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实施问责:

(一)拒不执行国家和省、市、县有关提高工作效能、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政策规定,或者变相抵制、反对,工作不落实的;

(二)对职责范围内的事项故意拖延、相互推诿,不按规定时限或承诺时限办理,或者人为设臵障碍,刁难服务对象的;

(三)对上级交办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方面事项拒不办理,或者敷衍塞责,处理不到位的;对服务对象的投诉不及时受理、不调查核实,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四)对服务对象耍特权,态度恶劣;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

(五)其他违反行政效能建设有关规定严重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情形。

第八条 违反行政审批管理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对行政审批事项已明令取消、合并,而不取消、不合并的;擅自设臵行政审批事项,增加审批前臵条件和环节,或者将备案事项变相审批的;

(二)对符合法定条件且资料齐全,应当颁发许可证、执照、资质证、合格证等法律法规规定的证照证书,无正当理由拒不办理或超过承诺时限的;

(三)对应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的行政审批事项,未做到“应进必进”或授权不到位,导致服务中心窗口和部门内设机构“两头受理”的;

(四)对全县重点项目和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未按规定实行“联审联办”、“全程代办”、“限时办结”等制度的;

(五)其他违反行政审批管理规定损害服务对象合法权益的情形。

第九条 违反行政处罚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不具备行政处罚主体资格或者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和违法事实实施行政处罚,以及违反法律关于委托处罚规定的;

(二)违反罚没收入收支脱钩管理规定,下达或变相下达行政处罚指标,并与单位或个人待遇挂钩;收取罚款不及时足额上缴财政或坐收坐支的;

(三)不开展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对行政处罚应当细化而不细化,或者在实施行政处罚时滥用自由裁量权的;

(四)实施罚款或者没收财物时,违反罚缴分离规定,未使用法定票据,以及未按规定处臵罚没财物的;

(五)对一般性违反行政法规案件未严格按照先教育规范、再限期整改、最后依法处罚的“三步式”执法要求实施行政处罚,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六)应举行听证而不举行听证的;

(七)使用扣押财物或者因故意、重大过失造成扣押财物损毁的;

(八)其他违反行政处罚有关规定的情形。

第十条 违反行政事业性收费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在行政事业性收费中不执行国家和省、县有关政策规定,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或者对已经明令取消、降低标准的收费项目,仍按原定项目或标准收费的;

(二)在行政事业收费中不认真执行县委、县政府有关优惠政策的;

(三)下达行政事业性收费指标并与单位或个人待遇挂钩的;

(四)在年检或各项管理服务过程中搭车收费,强制服务对象缴纳各种会费的;

(五)无偿服务变相收费,有偿服务只收费不服务或者只提供部分服务的;

(六)未告知服务对象有关收费依据、收费标准、救济途径等法定权利,导致服务对象对收费有异议的;

(七)不按收费票据管理规定开具发票或使用虚假发票的;

(八)其他违反行政事业性收费有关规定的情形。第十一条 违反政务公开有关政策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未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有关规定,对社会公布审批程序、审批条件、审批时限、收费依据、收费标准等事项,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二)未贯彻落实一次性告知、首问负责制等规定,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三)未严格执行政务公开政策规定,应公开的不公开,或公开内容不真实、不全面,透明度不高,增加投资者负担,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四)其他违反政务公开有关政策规定,损害投资发展环境的情形。

第十二条 违反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管理有关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违反规定把属于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转移或者委托给中介机构、行业协会,搞有偿服务或者从所管理的中介机构获利的;

(二)向中介机构、行业协会收取管理费,或者巧立名目变相向中介机构收取、摊派费用的;

(三)在办理行政许可、审批、登记、认证、裁决等事项时,强行要求行政相对人接受中介服务、加入行业协会,或者指定中介机构、行业协会为其服务的;

(四)不履行对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的监管职能,以致发生中介机构严重违法违规操作,弄虚作假、超标准收费的,或者授意、指示、强迫中介机构出具虚假报告或者提供虚假证明的;

(五)其他违反国家发展和规范社会中介机构、行业协会有关规定的情形。

第十三条 违反关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法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违反规定设卡对过路车辆强行进行检查,或者违规扣车、扣证、罚款;

(二)对属地管辖范围内的“三强”(强装、强卸、强揽)和“三霸”(沙霸、石霸、砖霸)等行为打击不力,致使社会治安和企业周边环境混乱,给企业造成损失的;

(三)其他违反规范县场经济秩序法律法规的情形。第十四条 不认真履行法定职责,行政不作为,有下列情形的,应当问责:

(一)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出的有关申请、投诉和举报应受理而不依法受理的;

(二)应履行现场管理职责而不及时履行或无故拖延的;

(三)应予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身权、财产权和其他权利而不予保护的;

(四)应立案、查处、执行和撤案而未予立案、查处、执行和撤案的;

(五)应移送司法机关查处而未予移送的;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其他应作为而不作为的情形。第十五条 违反干部作风建设有关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违反工作纪律规定,在工作时间炒股、上网聊天、玩电脑游戏等行为,造成不良影响的;

(二)擅自脱离工作岗位、怠误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的;

(三)工作日午间饮酒的;

(四)在工作期间、公共场所以及与管理和服务对象“带彩”打牌的;

(五)上级机关检查指导工作期间,基层违反规定搞迎来送往的,领导干部异地出差、学习,为其举办饯行、接风和专门看望活动的;

(六)不按规定参加会议,不遵守会场纪律,无故缺席、中途溜号,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七)其他违反作风建设规定的情形。

第三章 问责方式

第十六条 对违反本办法第二章所列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按下列方式实行问责:

(一)通报批评;

(二)诫勉;

(三)调离岗位;

(四)停职检查;

(五)责令辞职;

(六)免职;

(七)辞退或者解聘。

以上问责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合并使用。

第十七条 实施问责要分清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直接责任、主要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要视其行为性质、情节轻重和危害程度进行问责。对问责对象有本办法第五条至第十五条所列情形,情节较轻的,给予通报批评、诫勉;情节较重的,给予调离岗位、停职检查;情节严重的,给予责令辞职、免职、辞退或者解聘处理。其中,有第十五条第四款情形的,停职检查;有第七条、第十五条第二款情形的调离岗位;有第五条、第六条、第八条一、二款、第九条一、二、三、四、六、七款、第十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情形的,给予免职、责令辞职处理。党政机关授权或者委托、委派、聘用的其他人员违反第二章所列情形的,要作出辞退或解聘处理。第十八条 问责对象受到问责,同时需要追究纪律责任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四章 问责程序

第十九条 问责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县监察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实施,主要履行下列职责:

(一)受理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的举报投诉;

(二)开展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的调查核实;

(三)做出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的处理决定。第二十条 对问责对象实施问责,按干部管理权限进行。对副科级以上(含副科级)领导干部的问责,由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县监察局提出问责建议,报县委、县政府决定;对县直各单位、各乡镇其他工作人员的问责,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县监察局提出问责建议,由被问责人员所在单位组织实施。

组织人事部门或有关部门应当将问责决定及其执行的有关材料归入被问责人员的档案。

第二十一条 问责实施机关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受理:

(一)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举报投诉的;

(二)上级领导批示、上级机关督办或其他部门移送,经调查属实需要问责的;

(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过议案、提案或其他形式提出问责建议的;

(四)司法机关提出问责建议的;

(五)新闻媒体曝光的;

(六)在监督检查中发现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应当问责的;

(七)其他需要问责的。第二十二条 被问责的对象对问责决定不服的,可以向问责决定机关提出书面申诉。问责决定机关接到书面申诉后,应当依据有关规定作出申诉处理决定,并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诉人及其所在单位。

申诉期间,不停止问责决定的执行。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县监察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关于对损害生态环境行为实行问责的暂行规定

关于对损害生态环境行为实行问责的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生态立省战略顺利实施,促进全省各级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生态与环境管理和生产经营活动中认真、全面、正确履行职责,切实做到责任行政、依法行政、恪尽职守、守法经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机关、其他行政管理机关(以下简称“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组织(以下简称“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各类事业单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以下简称“国有企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损害生态环境行为,是指机关、组织、国有企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生态与环境管理和生产经营活动中,违反国家和省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决策部署,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滥用职权、失职渎职、违法经营,对生态环境造成或可能造成影响和破坏的行为。

第四条 对损害生态环境行为实行问责,要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权责一致、惩教结合,依靠群众、依法有序的原则,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

第二章 问责事项

第五条 党委、政府在组织领导和决策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制定与国家、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定相违背的文件及规定的;

(二)因决策失误或者违反国家产业政策,造成本辖区环境质量下降,产生重大环境污染或者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和不可恢复利用的;

(三)未按要求完成本地区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或者其他环境保护目标任务的;

(四)改善生态环境专项考核不合格的;

(五)擅自变更已批准实施的城乡建设规划,导致产业布局失衡的;

(六)指使、授意或者放任行政管理机关对不符合产业政策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管理要求等相关环境保护规定的建设项目批准立项、建设或者投产(使用)的;

(七)对辖区内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事业单位不按规定责令其限期治理或者停产、关闭的;或者支持、放任已被依法停产整顿、关闭的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或者项目恢复生产、经营的;

(八)对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两侧直观可视范围内的露采矿山,未完成限期关闭和逐步退出任务,未研究制定具体治理行动方案、实施矿山复绿工程的;或者未完成公路建筑控制区内违法建筑、临时建筑拆除任务的;

(九)限制、干扰、阻碍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对保护环境资源进行监督管理和对破坏环境资源案件进行查处的;

(十)县(市、区)范围内发现两起以上(含两起)未进行环评或未经环保审批擅自投入生产一年以上的违法建设项目,不予制止或上报的;

(十一)未履行居民搬迁等政府承诺,导致发生群体性事件或严重污染等后果的;

(十二)对群众反映强烈或者上级督办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等问题不依法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处理或久拖不决、处理不力,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等后果的;

(十三)因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不正常、流域污染、发生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等情况,导致国家对本辖区进行区域限批的;

(十四)环境质量超标,不按规定制定达标实施方案的,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项目指标不落实或未完成工作任务的;

(十五)不按规定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或者擅自变更保护区范围的,或者不按规定取缔排污口的;(十六)因监管和防控不力,导致本辖区发生Ⅰ、Ⅱ、Ⅲ级突发环境事件的;或者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处置不当或不及时公布相关信息,导致群体性事件或其他严重后果的;

(十七)迟报、谎报、瞒报、漏报有关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或者通报、报送、公布虚假信息的;(十八)其他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定的行为。

第六条 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机关在监督管理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规定,对不符合规定的建设项目或按规定应由上级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擅自审批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报告的;

(二)违反规定和程序核发排污许可证、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经营许可证、核与辐射安全许可证以及其他环境保护许可证照的;

(三)对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组织听证的环境保护行政许可事项,不依法组织听证的;或者在环境保护行政许可过程中,未依法向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履行法定告知义务的;

(四)不按规定对排污单位进行监督检查,隐瞒不报或者与被检查单位串通,妨碍上级机关依法进行监督检查的;

(五)违法批准减缴、免缴、缓缴排污费的;

(六)发现或者接到举报环境违法行为不及时制止、不依法调查处理的;

(七)不按法定条件和程序对环境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或者对环境违法行为无合法理由减轻或者免予处罚的;

(八)对依法应当移送有关机关处理的环境违法违纪案件不移送,致使应当受到追究的人员逃脱处分、处罚或者刑事责任的;

(九)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弄虚作假的;

(十)在总量核查或审批中弄虚作假的;

(十一)不按规定及时处理、报告突发环境事件或者在报告时弄虚作假,导致延误事故处理,或者通报、报送、公布虚假信息,造成恶劣影响的;

(十二)发现环境安全隐患不督促整改的;

(十三)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其他法定环境保护职责的行为。

第七条 其他行政管理机关或组织在监督管理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擅自为未批先建(含已建成)或者依法不予批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办理审批、核准、规划、用地、供电、供水、设计、竣工验收等项目管理手续的;

(二)不按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定的要求,对未经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机关批准的排污单位、个人核发生产、经营许可证照的;

(三)允许或放任单位或者个人继续生产、使用国家和省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产品的;或者未按照规定完成淘汰运营“黄标车”工作任务的;

(四)未经水资源论证,擅自在地下水超采区和严重超采区审批非生活用水取水许可证的;

(五)在水资源保护区内批准新建、改建和扩建影响或可能影响水源保护项目的;

(六)违反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规定,对不符合规定或按规定应由上级机关审批的生产建设项目,擅自审批其水土保持方案、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报告的;

(七)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以及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其它区域开办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项目,没有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就进行审批的;

(八)发现在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专门存放地以外的区域倾倒砂、石、土、矸石、尾矿、废渣等,不制止、不查处的;

(九)对新建、扩建和整合的矿产资源开采项目,没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和环境影响评价批复文件,就进行审批的;

(十)没有建立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的;

(十一)对应由本机关负责查处的突发环境事件不依法进行查处的;

(十二)擅自审批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进行矿产开采活动的;或者未经批准,擅自撤销自然保护区或者擅自调整、改变自然保护区的性质、范围、界限、功能区划的;

(十三)未经林业行政管理机关审核同意,批准勘查、开采矿藏和修建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工程征占用林地的;

(十四)发生滥砍滥伐林木和毁坏草原、湿地开荒等现象不制止,不查处的;

(十五)发生焚烧农作物秸秆或者不按规定要求处置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废旧农膜及畜禽养殖废弃物,造成污染,不制止、不查处的;

(十六)未严格控制超限定指标用能,对超限定指标用能的企业未及时预警,未实行限产限排措施的;未按规定对能源消耗超过国家和省定能(电)耗限额标准的企业和工序落实惩罚性电价政策的;未严控用电量增速,未加强对发、用电大户监测和调控的;

(十七)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产能过剩项目,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或进行融资,不检查、不及时制止和督促整改的;

(十八)其他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影响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的行为。

第八条 国有企事业单位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未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

(二)违反国家和省绿色信贷政策,擅自为环境违法企业发放贷款的;

(三)不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制度以及排污申报登记与许可制度的;

(四)不执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制度的;

(五)被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限期治理的企业,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或者在被关停、取缔后擅自恢复生产的;

(六)不按规定缴纳排污费和水土保持补偿费的;

(七)拒绝、阻碍行政执法机关履行保护环境资源公务,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履行行政执法机关对破坏环境资源违法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或者不配合司法机关对破坏环境资源犯罪行为进行查处的;

(八)擅自闲置、拆除或者不正常使用环境保护设施,造成环境污染或严重超标排污的;

(九)发现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进水口水质严重超标未及时报告的;

(十)发生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不及时报告或者隐瞒不报,不及时采取应急措施的;

(十一)不按规定开展重金属监测并及时报告,或者不按规定及时发布企业环境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

(十二)未经批准擅自对防风固沙林网、林带进行采伐的;

(十三)发生滥砍滥伐林木和毁坏草原、湿地开荒等现象的;

(十四)擅自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引供水渠道和生态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或倾倒垃圾的;

(十五)关闭矿山未提出矿山闭坑报告及有关环境保护、土地复垦资料并按国家规定报请审查批准的;(十六)在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两侧直观可视范围内露天采矿的;

(十七)不制定或者不履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的;

(十八)擅自在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风景区、重要地质遗迹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重点治理区和文物保护单位限定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的;

(十九)擅自在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专门存放地之外,随意倾倒砂、石、土、矸石、尾矿、废渣等的;(二十)擅自开工建设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产能过剩项目或者扩大产能的;

(二十一)对环境安全隐患经指出仍不及时整改或者整改不到位的;

(二十二)其他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定的行为。

第九条 有其他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应当问责的,适用本规定。

第三章 问责方式、程序

第十条 问责方式、程序参照省纪委、省监察厅《关于对损害发展环境行为实行问责的暂行规定》(冀纪字〔2012〕37号)执行。

第十一条 问责事项涉及党委和政府、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机关、其他行政管理机关共同行为的,按法定职责和其行为在决策、执行、监督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责任。

第十二条 工作人员受到问责,同时需要追究纪律责任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机关、组织、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同时需要给予行政处罚、或者应当承担其他法律责任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十三条 本规定所称突发环境事件分级,按环境保护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执行,分Ⅰ、Ⅱ、Ⅲ、Ⅳ级。

因不可抗拒因素导致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可从轻、减轻或免予问责。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需要追究有关人员行政管理责任的,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组织实施。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应急处置不当或者信息不公开,造成群体性事件或其他严重后果的,由各级人民政府或者监察机关、任免机关按照职责权限,组织调查,追究应急管理行政责任。国家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行政责任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四条 对工作人员的考核、任用、奖励、表彰应当考虑其被问责的情况。

受到问责的工作人员,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当年不能晋升技术职务、不得提拔重用。

受到引咎辞去领导职务、责令辞去领导职务、免去领导职务问责的工作人员,一年内不得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

同时受到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的按影响期较长的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工作人员受到停职检查、待岗培训、调离岗位问责的,机关工作人员当年公务员考核定为基本称职或者不称职;法律法规授权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组织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可先予告诫,告诫期满有明显改进的,可定为合格等次,仍表现不好的,定为不合格等次;国有企业工作人员予以经济处罚。第十六条 组织改善生态环境专项考核、重点检查和专项检查时,应向纪检监察机关或任免机关通报考核、检查结果或者提出问责建议。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七条 对人民团体、街道和农村基层组织、中央驻冀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单位临时聘用人员实行问责,参照本规定。

第十八条 本规定由省纪委、监察厅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关于“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考核问责实施办法》同时废止。

第五篇:贵州省生态环境损害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

贵州省生态环境损害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全省生态环境安全,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意识,督促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管理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门及其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市(自治州)、县(市、区)、乡(镇)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领导成员,上列工作部门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法律法规授权履行公共管理职能单位的领导干部;各类事业单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干部。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生态环境损害领导干部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在经济社会发展决策和生态环境监管、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违反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责任。

第四条生态环境损害领导干部问责坚持依法依规、实事求是、公平公正、权责一致的原则。

第五条领导干部受到问责,同时需要追究纪律责任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章问责的情形

第六条各级党委、政府在组织领导和决策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实行问责:

(一)制定与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和我省生态环境保护法规相违背的文件及规定,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

(二)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中出现重大失误或者违反国家产业政策,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或恶劣社会影响的;

(三)辖区内环境质量明显恶化,影响群众健康,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四)因监管和防控不力,导致本地区发生重大突发环境事件,或者发生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处置不力以及不及时公布相关信息,导致群体性事件或其他严重后果的;

(五)连续两年未完成本地区环境保护目标责任,造成环境污染或不良社会影响的;

(六)擅自变更已批准实施的城乡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生态红线保护管控区规划等涉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或不良社会影响的;

(七)依法对辖区内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事业单位应当作出责令停业、关闭的决定而未作出的;

(八)对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两侧可视范围内的露采矿山,未完成限期关闭和逐步退出任务,未督促矿山企业开展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对生态环境安全造成威胁的;

(九)不按规定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或者擅自变更保护区范围的,或者不按规定取缔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排污口的;

(十)因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力,导致环境保护部对本地区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区域限批的;

(十一)对群众反映强烈或者上级机关督办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不依法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处理或久拖不决、处理不力,造成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

(十二)限制、干扰、阻碍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对保护生态环境进行监督管理和对破坏生态环境案件进行查处的;

(十三)谎报、瞒报有关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信息,迟报、漏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信息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第七条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管理职能的部门在监督管理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实行问责:

(一)违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有关规定擅自审批,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的;

(二)不按规定对违法排污单位进行查处,或者支持、放任已被依法停产整顿、关闭的严重污染环境企业恢复生产、经营的;

(三)违法批准缓缴、减缴、免缴排污费及水土保持费等相关规费的;

(四)不依法履行职责,取缔淘汰落后产能不力的;

(五)在山区、河谷区、陡坡区等水土流失易发区域开办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建设项目,没有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擅自审批,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或恶劣社会影响的;

(六)对在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专门存放地以外的区域倾倒砂、石、土、歼石、尾矿、废渣等行为,不制止、不查处的;

(七)违反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规定,对不符合规定或按规定应由上级机关审批的建设项目,擅自审批水土保持方案、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报告,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或恶劣社会影响的;

(八)擅自批准勘查、开采矿藏和修建道路、水利、电力、通讯、宾馆等工程项目,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或恶劣社会影响的。

(九)对依法应当移送有关机关处理的生态环境违法违纪案件不移送,致使应当受到追究的人员未受到处分、处罚或者追究刑事责任的;

(十)其他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法定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职责的。

第八条国有企事业单位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实行问责:

(一)因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直接责任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负有领导责任的;

(二)偷排或篡改、伪造数据,逃避监管的;

(三)不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防治污染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擅自投入生产,造成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的;

(四)向对生态环境有较大损害,未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发放贷款的;

(五)发生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事故,不及时报告或者隐瞒不报,不及时采取应急措施的;

(六)擅自闲置、拆除或者不正常使用环境保护设施造成环境污染的;

(七)擅自在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专门存放地以外的区域倾倒砂、石、土、矸石、尾矿、废渣等,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的;

(八)擅自在城乡建设规划区内开矿采石、挖沙取土、掘坑填塘等改变地形地貌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或恶劣社会影响的;

(九)擅自更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确定的生产工艺流程,造成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的;

(十)对生态环境安全隐患不及时整改或者整改不到位的;

(十一)拒绝、阻碍行政执法机关执行生态环境保护法规,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履行行政执法机关对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

第九条有其他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造成严重生态破坏或恶劣社会影响,应当问责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章问责的方式及问责结果的运用

第十条问责方式:

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

本条所列问责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视情况合并使用。

第十一条具有本办法第六、七、八条所列情形,并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从重问责:

(一)干扰、阻碍问责调查的;

(二)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的;

(三)对检举人、控告人打击、报复、陷害的;

(四)因损害生态环境问题,两次以上(含两次)被问责的;

(五)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从重情节。

第十二条具有本办法第六、七、八条所列情形,并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从轻问责:

(一)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或挽回影响的;

(二)积极配合问责调查,并且主动承担责任的。

第十三条问责的情况,应当作为被问责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和考核的重要内容:

(一)受到问责的领导干部,取消当年考核评优和评选各类先进的资格。

(二)引咎辞职和受到责令辞职、免职处理的领导部,根据问责情形至少一年内不安排职务,期间可酌情安排从事临时性、专项性工作;至少两年不得担任高于原职务层次的职务。同时受纪律处分的,按照影响期长的规定执行。

(三)引咎辞职和受到责令辞职、免职处理的领导干部,重新任职的岗位,应当根据问责情形、工作需要和个人综合情况考虑,可低于原职务层次安排,也可安排担任与其原职务层次相当的领导职务或者非领导职务。不得担任原任职务或者原任职务监管部门的领导职务,一般不安排担任党政正职。

(四)对拟重新任职的,除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履行审批手续外,还应当征求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的意见。

第四章问责的程序

第十四条对领导干部实行问责,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相关部门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通知》(中办发[2009]25号)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实行问责,依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对因检举、控告、处理重大事故事件、监督检查、查办案件、审计或者其他方式发现的领导干部应当进行问责的线索,由纪检监察机关按照权限和程序,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后,对需要实行问责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向问责决定机关提出问责建议。

(二)对在干部监督工作中发现的领导干部应当进行问责的线索,组织人事部门按照权限和程序进行调查后,对需要实行问责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向问责决定机关提出问责建议。

(三)问责决定机关可以根据纪检监察机关或者组织人事部门提出的问责建议,经领导班子集体研究讨论作出问责决定。

(四)问责决定机关作出问责决定后,由组织人事部门办理相关事宜,或者由问责决定机关责成有关部门办理相关事宜。

第十六条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提出问责建议的同时,向问责决定机关提供有关事实材料和情况说明,以及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第十七条作出问责决定前,应当听取被问责领导干部的陈述和申辩,记录在案,对其合理意见,应予以采纳。

第十八条对于事实清楚、不需要进行问责调查的,问责决定机关可以直接作出问责决定。

第十九条对领导干部实行问责,应当制作《领导干部问责决定书》。《领导干部问责决定书》由负责调查的纪检监察机关或者组织人事部门代问责决定机关草拟。《领导干部问责决定书》应当送达被问责的领导干部本人及其所在单位。

第二十条组织人事部门应当及时将被问责的领导干部的有关问责材料归入其个人档案,并且将办理情况向问责决定机关报告,向问责建议机关回复。纪检监察机关应当及时将被问责的领导干部的有关问责材料归入其廉政档案。

领导干部问责情况应当及时报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备案。

第二十一条问责决定一般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二条对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领导干部实行问责,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二十三条被问责的领导干部对问责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领导干部问责决定书》之日起巧日内,向问责决定机关提出书面申诉,问责决定机关接到书面申诉后,应当在30日内作出申诉处理决定,申诉处理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诉人及其所在单位。

第二十四条被问责的领导干部申诉期间,不停止问责决定的执行。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关于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实行问责的暂行办法 6(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实行问责的暂行办法 6(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损害经济发展环境实行责任追究暂行规定

    第一条为进一步优化我县经济发展环境,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办事效率,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损害经济发展环境实行责任追究暂行规定(5篇)

    第一条 为进一步优化我县经济发展环境,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办事效率,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

    实行行政问责

    实行行政问责 辽宁省卫生厅重拳整治行业不正之风 2012/6/24 对发生影响较大的违法违纪案件,不但要处理当事人、当事单位,还将加大对监管部门的问责力度 群众对医疗卫生系统的......

    河北损害发展环境问责规定(合集5篇)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省委、省政府关于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和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实施意见落到实处,10月18日,省纪委、省监察厅印发《关于对损害发展环境行为实行问......

    《吉林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实行问责的暂行办法》考试题

    《吉林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实行问责的暂行办法》试题 一、单选题 1、《吉林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实行问责的暂行办法》是根据( )法规、国家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结合我省国税系统......

    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

    X农组„2010‟8号 关于印发《X城区农林局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的通 知 局机关各股室、局属各二级单位: 《X城区农林局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已经局党委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

    机关效能问责暂行办法

    机关效能问责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

    案件问责管理暂行办法

    案件问责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案件问责工作,落实案件风险责任,促进案件风险防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