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转发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农民工工资清偿工作(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16:47: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乌鲁木齐市转发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农民工工资清偿工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乌鲁木齐市转发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农民工工资清偿工作》。

第一篇:乌鲁木齐市转发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农民工工资清偿工作

【发布单位】乌鲁木齐市 【发布文号】乌政办[2004]167号 【发布日期】2004-08-27 【生效日期】2004-08-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

乌鲁木齐市转发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加快农民工工资清偿工作的紧急通知

(乌政办[2004]167号)

乌鲁木齐县、各区人民政府,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市属各委、局、办,各县级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大中型企业,中央、自治区、兵团、军区、武警驻乌各单位:

现将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农民工工资清偿工作的紧急通知》(新政办发明电〔2004〕201号)转发给你们,并提出以下要求,请一并认真贯彻执行。

一、各区(县)人民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印发乌鲁木齐市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实施方案的通知》(乌政办〔2004〕123号)文件精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实施机构、扎实开展工作,要把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工作作为当前乃至一定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来抓,要确保用三年时间基本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和2004年底前将施工企业拖欠的农民工工资全部清偿完毕。

二、市发改委、财政、建委等部门尽快针对历年来政府投资项目包括行政事业单位自筹资金项目认真开展拖欠工程款的调查,并积极协调、督促存在拖欠款的单位尽快清偿或制定还款计划,确保2006年10月前全部清偿完毕。

三、市清欠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我市清欠工作顺利实施,同时在清理拖欠工程款工作中,建立有效地约束机制,加强对已清偿工程款必须优先支付拖欠的农民工和企业自有职工(包括退休职工)工资的监督。

四、市监察部门要把解决拖欠工程款工作作为当前监察工作的重点,对发现存在无合理理由恶意拖欠施工企业工程款的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应给予处理,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后果的将追究单位主要领导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五、各区县人民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要认真按照市清欠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确定的目标认真开展工作,及时上报工作开展情况,凡存在工作不落实、责任不到位、目标不能按期实现的将严格追究责任。

二○○四年八月二十七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水产畜牧局关于加快实施

【发布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 【发布文号】桂政办发[2004]99号 【发布日期】2004-06-28 【生效日期】2004-06-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水产畜牧局

关于加快实施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意见的通知

(桂政办发[2004]99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区直各委、办、厅、局:

自治区水产畜牧局《关于加快实施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的意见》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水域、滩涂养殖证是水产养殖生产者使用水域、滩涂从事水产养殖的合法凭证和判断养殖使用功能的依据;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是一项法定的基本渔业制度,是稳定和完善养殖水面经营管理体制的重要制度基础,是维护水产养殖生产者权益,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实施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加强领导,依法行政,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OO四年六月二十八日

关于加快实施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的意见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畜牧局

(二oo四年六月十五日)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水域、滩涂养殖管理,维护水产养殖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以下简称《渔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农业部《关于印发(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试行方案)的通知》(农渔发[2002]5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加快实施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实施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的重要意义

《渔业法》第十一条规定“国家对水域利用进行统一规划,确定可以用于养殖业的水域和滩涂。单位和个人使用国家规划确定用于养殖业的全民所有的水域、滩涂的,使用者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本级人民政府核发养殖证,许可其使用该水域、滩涂从事养殖生产”。可见,水域、滩涂养殖证是水产养殖生产者使用水域、滩涂从事水产养殖的合法凭证和判断养殖使用功能的依据;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是一项法定的基本渔业制度,是稳定和完善养殖水面经营管理体制的重要制度基础,是维护水产养殖生产者权益,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按照农业部的部署,自治区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从2002年起在我区部分地区开展实施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的试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试点中也存在着一些地方对实施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认识不到位、部门间配合不够等问题,影响了工作进度。根据农业部的要求,2002年底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养水域、滩涂的发证率要达到30%以上。目前我区水域、滩涂养殖证的发证工作明显滞后,已养水域、滩涂的发证率仅为17.24%。因此,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增强紧迫感,统一思想认识,自觉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将加快实施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作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的一个具体行动,切实抓紧抓好。

二、认真编制水域滩涂养殖规划

科学的养殖规划,是实现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建立养殖规划制度,是水产养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成立水域、滩涂养殖规划编制工作机构,组织编制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对管辖范围内宜渔水域、滩涂使用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在此基础上,根据农渔发[2002]5号文件附件1《(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规范》、附件2《(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大纲》的要求,以促进水域、滩涂科学合理利用和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按照国家渔业发展方针,结合农业、国土、水利、环保、海洋功能区划以及我区北部湾渔民转产转业的实际需要,本着科学规划、长远发展、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编制管辖范围内水域、滩涂养殖规划。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的编制工作,原则上以县级为主体,省、市的养殖规划在县级养殖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编制的养殖规划,在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发布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跨行政区域的水域,设有统一的渔业管理机构的,由该机构负责编制养殖规划,并与有关市、县的养殖规划相衔接;未设统一的渔业管理机构的,由所属行政区域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编制养殖规划,在养殖规划上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前,须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跨行政区域且有争议的养殖水域、滩涂的规划,由毗邻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协商编制,并分别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同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协商未果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处理。在编制养殖规划时,要维护水产养殖生产者的合法权益,尤其要为沿海捕捞渔民转产转业预留基本生活保障区。

三、依法做好养殖证的核发工作

根据《渔业法》和农渔发[2002]5号文件精神,在核发养殖证中要坚持以下原则和政策:

(一)利用全民所有的水域、滩涂从事养殖生产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依法取得养殖证。

(二)实施养殖证制度要充分体现“合理规划、尊重历史、照顾现实、保持稳定、促进发展”的基本原则,逐步建立起以养殖证制度为基础的水产养殖业管理制度。发放养殖证要公开、公平、公正,发证前要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管辖范围内水域、滩涂养殖证申请的受理、审核及养殖证发放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要配合做好有关工作。

(四)符合养殖规划、使用全民所有的水域、滩涂的养殖,申领全民所有水域、滩涂养殖证。在养殖证制度实施前已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全民所有的水域、滩涂,仍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申请领取养殖证,确认其水域、滩涂养殖使用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再以承包方式将其具有使用权的水域、滩涂发包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并以签订承包合同形式确定双方的承包经营关系。对水产养殖企业使用的水域、滩涂,养殖证发放给养殖企业,养殖企业可再以承包方式将这些水域、滩涂发包给养殖户,并以签订承包合同形式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养殖证制度实施前,凡是各地人民政府依法向养殖水域、滩涂开发者发放的长期有效的养殖水域、滩涂使用权证书,由开发者依法申请换发养殖证。

(五)已领取土地承包权证书的农用土地依法改用于养殖生产的,养殖证不改变原土地的权属性质及土地基本用途。

(六)已开展水产养殖的水域、滩涂,符合养殖规划并按旧《渔业法》办理了养殖证手续的,可凭旧证换发新证。

(七)不符合养殖规划,但已经办有养殖证的水域、滩涂,使用者要服从主管部门的调整;逾期不调整而且继续用于养殖的,视为违法养殖。

(八)新规划用于养殖开发的全民所有的水域、滩涂,必须在核发养殖证后,方可进行水产养殖。发证时,应优先考虑发给以下人员:因中越北部湾划界转产转业渔民中从事水产养殖的人员;因当地渔业产业结构调整转产从事水产养殖的人员;因养殖规划调整需另行安排养殖场所的当地水产养殖生产者;当地传统水产养殖生产者。

(九)对兼有调蓄、行洪、航运、养殖等多功能的水库、江河、湖泊等水域、滩涂,可在保证其他功能正常行使的情况下,发放临时养殖证。在水域规划的主功能与养殖功能发生矛盾时,临时养殖证有效期自然终止。如遇重大建设项目等公益性事业需要,发证机关可中止该水域、滩涂的养殖使用,并由有关单位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补偿。

(十)因养殖方式不同而造成使用功能交叉的同一养殖水域、滩涂,原则上不得确定给两个以上的使用者。

(十一)航道、锚地、港口及渔业产卵场、重要苗种场、传统捕捞作业渔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风景名胜区、规划的集中式排污区等具有特殊功能的水域不得发放养殖证。

(十二)养殖证由农业部统一印制,发证程序按农渔发[2002]5号文件的规定执行。养殖证要载明以下内容:持证单位或个人基本情况;养殖水域、滩涂地理概位及平面界至图;养殖面积及范围(方位坐标);养殖类型、养殖方式;养殖证有效期限;养殖证编号等。养殖证登记事项如有变动,需提前30日到原发证机关办理变更手续。养殖证期满后,需要继续使用该水域、滩涂进行水产养殖的,持证人应当在有效期满前30日向原发证机关申请办理延期手续。

(十三)养殖证有效期的最高年限分别为:浅海、滩涂15年,深海30年,池塘30年,湖泊、水库、河沟等10年,临时养殖区2年。已经领取海域使用证或已经签订承包合同的水域、滩涂,养殖证有效期应与海域使用证或承包合同期限相一致。

(十四)有争议的水域、滩涂,在其权属未依法明确前,一律不发养殖证。

四、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推动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的有效实施

各级渔业执法机构要根据《渔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养殖证制度实施工作的执法检查力度。对在养殖规划区内无证从事水产养殖的生产者,其养殖符合养殖规划容量、养殖类型和养殖方式要求的,给其补办养殖证;对在非养殖规划区内从事水产养殖的,责令其停止养殖生产活动,限期拆除养殖设施;对不服从养殖管理,劝告无效的,依照《渔业法》第四十条等规定给予处罚。各地要通过加强渔业执法推动养殖证的核发工作,强化养殖管理,规范养殖行为,促进养殖业发展。

五、加强对实施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工作的领导

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把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实施工作纳人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为做好这项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落实责任制,加快推进实施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工作。国土、水利、环保、交通、农业综合开发等有关主管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确保这项工作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由于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实施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各级人民政府要成立由政府分管负责人牵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实施养殖证制度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和协调管辖范围内水域、滩涂养殖证核发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负责养殖证核发的具体工作。

根据我区实际,2004年12月底前各地要完成水域、滩涂养殖规划的编制工作,并确保本地区全民所有的养殖水域、滩涂发证率达50%;2005年12月底,全面完成全民所有的养殖水域、滩涂养殖证的发放工作。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进一步

【发布单位】内蒙古自治区 【发布文号】内政办字〔2006〕95号 【发布日期】2006-03-28 【生效日期】2006-03-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促进

自治区经济快速发展意见的通知

(内政办字〔2006〕95号)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

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促进自治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意见》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06年3月28日

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促进自治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意见

(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 二○○六年三月一日)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 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为促进自治区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敞开市场准入大门,鼓励更多的自然人及社会组织成为市场主体

(一)凡依法符合出资条件的自然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法人、非公司法人、事业法人、社团法人、民办非企业单位、居民委员会、社区服务中心、村民委员会等,均可投资设立公司。

(二)鼓励、支持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各类人员自主创业,兴办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一人有限公司、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鼓励、支持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参与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领域的投资与经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及时予以登记,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规定外,不得随意增加登记前置许可项目。

(三)投资者申请名称预先核准登记,提交的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当场作出预先核准或者驳回决定,并当场核发《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或《名称驳回通知书》。

二、放宽注册资本限制,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源成为创业资本

(一)全面实行公司最低注册资本限额制度。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

(二)公司注册资本可以分期到位。除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外,凡公司制企业,可以不受行业、区域和企业规模限制,都可以实行注册资本分期到位制。只要公司发起人、股东按期交付出资的,允许其依法办理设立子公司、增加注册资本、增加经营范围、增设分支机构等手续。

(三)申请人可自主选择公司类型。只要符合法定条件,有限责任公司可以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可以变更为有限责任公司;多人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可以变更为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可以变更为多人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

三、保护不同所有制经济,推动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

(一)对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设立的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股东出资方式、股东人数限制、股东资格、住所及登记程序方面都按同一标准进行注册登记。在名称使用上享有同等待遇,注册资本300万元以上的法人企业均可冠“内蒙古”行政区划。

(二)自然人、各类企业法人、事业法人、社团法人都可以单独投资设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鼓励国有、集体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公司制企业。允许民营资本投资设立各类公司或者参与国家企业、事业单位改制,登记上享有与国有资本的同等待遇。

(三)鼓励各类主体以发起设立、变更设立、改制设立等多种形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二人以上发起设立的股份公司,只要符合法定条件,可直接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设立登记。

四、服务社区,拓宽下岗职工和城镇失业人员的就业门路

(一)大力支持兴办中介服务、家政服务实体,完善服务网点,积极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鼓励下岗职工和城镇失业人员发挥自身特点和业务专长,自办或合伙兴办社区服务组织,或通过小时工、非全日制工和阶段性就业等灵活方式参与社区服务,实现在社区内就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为其提供方便。

(二)鼓励旗县(市、区)街道办事处的社区服务中心、居委会兴办为社区服务的各类企业法人。街道办事处的社区服务中心、居委会可以独家出资兴办集体性质的企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也可以与他人合资共同兴办有限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份公司。

(三)社区服务中心、居委会利用暂无产权证明的依法兴建的房屋作为企业住所的,旗县(市、区)社区服务中心提交了旗县(市、区)政府办公室的证明文件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居委会提交了办事处证明文件的,其提供的房屋可以作为企业法人的住所予以登记注册。

五、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努力营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一)采取多种形式,积极鼓励、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归国留学生、退役士兵、残疾人员及其他新增待业人员兴办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吸纳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及新增待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经济在扩大社会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基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设立专门窗口,为下岗失业人员及新增待业人员申办个体或企业登记免费提供开业指导,以及相关政策、法规和信息的咨询服务;要设立“绿色通道”,符合条件的及时依法登记;对下岗失业等人员从事临时性经营、季节性经营的,可以核发临时营业执照。继续严格执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优惠政策,对下岗失业人员凭《再就业优惠证》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发照之日起3年内免收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费、个体工商户管理费、集贸市场管理费、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工本费;扶持下岗失业等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新贡献。

(三)充分发挥基层工商所点多面广的优势,方便群众就近申办登记个体工商户,提高办事效率。对农村流动商贩实行备案制,免于工商登记,对农民进入集贸市场销售自产农副产品的,可不予登记。

(四)切实为港澳居民在内地申办个体工商户提供登记服务。认真落实《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的有关规定,允许香港、澳门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依照内地有关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在自治区境内设立个体工商户,无需经过外资审批。要认真执行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登记管理办法,改进工作作风,为港澳居民申办个体工商户排忧解难,提供良好的服务,积极支持港澳居民在内地发展个体经济。

六、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登记管理。各类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均可以申请工商登记,取得市场主体资格。对农民个人申办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符合个人合伙设立条件的,按合伙企业登记;符合有限公司设立条件的,按有限公司登记。对其他投资者根据农业产业化和多种经营的需要申办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根据投资人身份和出资财产的性质,本着谁出资谁所有的原则,依照现行登记法规核定企业类型。

(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村民委员会可以作为投资人兴办苏木乡镇、嘎查村资产管理企业及其他各类企业。积极引导支持农村种养殖专业户组建以经营特色农副产品为特点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进行工商登记时,除房屋土地管理部门出具的权属证明外,当地政府或其派出机构出具的住所(经营场所)使用文件,可以视为企业住所(经营场所)、个体工商户经营场所的证明。村民委员会出具的在本村范围内的住所(经营场所)使用文件,可以视为企业住所(经营场所)、个体工商户经营场所的证明。

七、扩大对外开放,为全国性大企业(集团)进驻我区提供优质服务

(一)凡全国性大企业(集团)总部迁移自治区境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主动上门服务,做到事先介入,提供相关法规依据,并落实专人负责注册登记。涉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外省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关登记事宜的,应积极做好协调、申报、服务工作,提高办事效率。

(二)对于注册资本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大集团,经企业申请,公司名称可不反映行业或经营特点。大集团的企业名称,需免冠“内蒙古”字样的,由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牵头协助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并争取核准。

(三)支持和保护大企业(集团)名称专用权。全国性大企业(集团)合并、收购自治区境内企业的,被合并、收购的企业其名称属老字号或者名称字号需保留的,可予以登记保留。

(四)凡全国性大企业(集团)总部,包括这些大企业(集团)的子公司迁移自治区境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办理注册登记时可按变更登记受理。

八、支持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改组改制

(一)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目录,依法把好市场主体准入关。对国家禁止和限制发展的产业,特别是“五小”企业,申请登记时要严把准入关口;仍在经营的,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行清理整顿,依法责令其办理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配合有关部门调整产能过剩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依法做好调整、关闭那些产能过剩、技术落后、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的变更或注销登记工作。对国家支持发展的产业,要优化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特别要大力支持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行业和经营项目。

(二)支持引导原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要积极主动掌握企业情况,加强政策指导,优质高效地为改制企业做好登记服务工作;要严格依法行政,规范改制行为,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继续积极支持集体企业深化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

(三)企业对科技人员或其他员工实施股权奖励的,凭企业最高权力机构的决议或决定以及其它有关的文件、证件,予以办理股东等登记事项的变更登记。奖励股权涉及国有资产的,应经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涉及集体资产的,应经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同意,并经集体企业资产管理部门批准。

九、积极吸引外资、简化外资企业登记程序

(一)允许个体工商户、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投资与外商合资、合作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投资领域限于国家鼓励类和允许类项目。自然人投资设立的公司制企业,通过引进外资转变为外商投资企业的,原企业名称可以保留,中方投资人身份可以体现为自然人。

(二)投资资格审查中,净资产比例的限制规定不再作为审查内容。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登记时,不再提交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批准文件。企业除增(减)注册资本需提交验资报告外,对等股权转让可不提交验资报告。

(三)确有特殊情况需要办理执照延期手续的,经企业申请、确认,可以酌情办理延期换照。注册登记不再审查投资总额与注册资本的比例限制,以审批机关批件为准。

十、依法履行职责,完善市场准入服务体系

(一)企业登记注册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将企业登记的相关信息,及时提供给有关部门;有关部门也应将其对企业有关行政许可和管理的相关信息及时提供给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二)实行企业、个体工商户当场登记制度。申请人提交的登记注册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无需实质审查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当场作出准予登记或不予登记决定,并当场核发《准予登记通知书》或《不予登记通知书》。《准予登记通知书》发出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颁发营业执照。

(三)在营业执照有效期内,企业可以随时申请增加一般经营项目,不受申请时间和变更次数的限制,投资性企业可以投资其他企业,不受注册资本(金)是否缴足的限制。

(四)逐步实行网上登记服务。申请人可以在互联网上申请登记注册、名称核准、检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根据申请人的申请,通过互联网为企业提供登记注册服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投资人成本。

十一、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完善企业退出制度

(一)企业、个体工商户申请注销登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办理,不得要求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交法律、法规规定以外的文件、证件。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个体工商户办理注销登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和《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不再提交税务机关完税证明,只需在清算报告中明确债权债务清理完毕、税款已缴清即可办理。

(二)因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的企业,其法定代表人负有个人责任的,自该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之日起,其法定代表人的相关信息记入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并在3年内不得担任其他公司的董事、监事或高级管理人员。

(三)企业不办理注销手续,非法退出市场,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将被录入企业信用信息系统,3年内禁止其新任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十二、支持行业协会树立本行业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

(一)支持、帮助各类行业协会对本行业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传授专业技能。个体工商户、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受到盟市级行业协会奖励表彰的,行业协会可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将其奖励表彰记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信用信息系统。

(二)支持中介机构发展壮大,强化中介机构的法律责任。资产评估机构、验资机构出具虚假评估报告、验资报告的,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严厉处罚外,3年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其出具的评估报告、验资证明不予认可。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社会治安综

【发布单位】82802

【发布文号】宁党办[2000]46号 【发布日期】2000-09-20 【生效日期】2000-09-2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宁党办〔2000〕46号2000年9月20日)

各地、市、县(区)党委、行署和人民政府,自治区党委各部委,自治区各厅局,各人民团体,各大专院校:

自治区党委、政府同意自治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自治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

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进一步维护全社会政治稳定,为我区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创良好的治安环境,根据我区实际,对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是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是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重要举措。全区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把做好这项工作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作为“保一方平安”的第一责任人,必须思想认识到位,把维护本地区、本部门的社会稳定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要经常过问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情况,对可能影响本地区社会稳定的重大矛盾和突出问题,要亲自动手,深入实际,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认真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分管政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领导同志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直接责任人,要积极组织协调各有关方面,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提供保障。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要始终坚持维护社会稳定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根本任务。把排查调处矛盾纠纷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预防和减少犯罪及群众性事件当作首要环节。各级综治委及其办公室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当好参谋和助手,积极协助党委、政府,认真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主动、扎实地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要把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当作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来抓。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针对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突出重点,进行组织安排。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结合本地区改革、发展的形势,深入研究重大改革措施出台后可能产生的社会矛盾,预测可能引发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及时掌握社会动向,特别是对那些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措施,热点问题,要跟踪调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要情况和突出问题,广泛搜集社会反映,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及时通报有关信息,主动向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工作建议,适时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整处工作。对那些可能引发重大治安问题和群体性事件找矛盾纠纷,要坚持“及时排查、各负其责、工作在前、预防为主”的工作原则,要树立超前意识,尽可能及时化解,把各种步安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酿成事端。对已经发生的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要认真检查决策及其执行过程中的失误,总结教训,引以为戒,该追究领导责任的,一定要严当时追究。

二、二、狠抓基层,突出重点,健全和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

全区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要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外工作的重心放在基层。针对本地区矛盾纠纷的突出问题,尤其对可能引发重大治安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的苗头应予以高度警惕,及时列入排查调整外工作日程,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掌握事态的来龙去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要把集中排查调整处和经常性排查调整处结合起来,既要针对一个地区、一个时期的突出问题,集中排查调整处矛盾纠纷;又要把矛盾纠纷排查调整处作为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形成制度,健全机制,长期坚持下去。要坚持定期召开矛盾纠纷排查调整处工作协调会议的制度,县级以上单位每个月召开一次,乡镇、街道每半月召开一次,矛盾纠纷比较集中的单位要根据需要及时召开。每次会议必须形成会议纪要,写清排查出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并注明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会议纪要要报告同级党委、政府和上一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经过排查没有发现问题的,也要记录在案,并向上级报告,实行“零报告”制度。排查工作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对排查出的问题不夸大、不缩小、不隐瞒,如实上报。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重点在基层。县(市、区)特别是乡镇、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要把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作为首要任务和当务之急,因地制宜,尽快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加强督促检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及村(居)委会、治保会、调委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落到实处。

三、三、齐抓共管,明确职责,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一定要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分级负责、归口调处的制度,把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决不允许推诿扯皮,把本部门、本单位矛盾推向社会,把应该本级解决的问题推给上级。地方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尤其是县、乡两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要组织、协调辖区内的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共同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主动积极相互配合,共同解决问题”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既有明确分工,又要齐抓共管,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按照中央有关规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部门分工如下: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发放问题,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负责,有关部门协助配合;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按部门分工牵头负责;农民负担过重和“三乱”问题,由农业部门牵头,纪检、监察、财政、计划(物价)、法制等部门共同负责;企业(包括乡镇企业)“三乱”问题,由经贸部门牵头负责;因社会集资、企业债券不能正常兑付和金融诈骗引发的矛盾,由政府协调政法、计划、财政、金融等部门共同负责;因金融债券、存储款等不能正常兑付而引发的矛盾,由有关金融部门牵头,计划、财政等部门共同负责;土地、山林、草场等边界纠纷,由民政部门牵头,国土资源、林业等部门共同负责;学校问题,凡因学校或教育系统内部因素引发的矛盾纠纷,由教育部门牵头负责;因学校或教育系统以外因素引发的矛盾纠纷,由地方政府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牵头,教育及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共同负责;因宗教、民族问题引发的矛盾,由统战部门牵头,民族、宗教等部门共同负责;因房地产交易及住房拆迁、建筑施工等城市建设工作引发的问题,由建设部门牵头负责;婚姻、家庭、邻里等民间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以司法行政部门为主,公安、民政、法院和妇联等部门各负其责。

四、四、加强督查,责任到人,确保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全区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要采取有力措施,制定工作计划,加强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督促检查。督促检查工作要一级抓一级,责任到人。对排查出来的重大矛盾纠纷,应由本级解决的,要挂牌督办,限期解决;本级解决不了的,要及时上报。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决议的落实情况,特别是化解工作过程及其效果,要进行检查并写出专门报告。对下一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上报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要建立档案,密切关注落实情况,必要时要进行实地考核。要严格执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和一票否决权制,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特别是要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开展情况和实际效果纳入半年、年终对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和考核。考核结果要与责任人的政绩、晋职晋级、奖惩等紧密挂钩。对工作得力、成绩显著的,要记录在案,形成专门报告,在报送党政主要领导的同时,送交组织、人事部门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材料;对因工作不力或隐瞒情况,酿成重大治安问题或群体性事件,造成严重后果的,要坚决行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权,对有关领导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自治区综治委适时对全区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重点检查,以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云南省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云南省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txt同志们:别炒股,风险太大了,还是做豆腐最安全!做硬了是豆腐干,做稀了是豆腐脑,做薄了是豆腐皮,做没了是豆浆,放臭了是臭豆腐!稳赚不亏呀!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云南省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为规范我省建设领域用工单位支付工资行为,预防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维护建设领域农民工合法权益,省劳动保障厅、建设厅、总工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及劳动保障部制定的《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劳部发〔1994〕489号)、《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暂行办法》(劳社部发〔2004〕22号)等有关规定,结合实际,提出了《云南省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试行办法》。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切实维护好建设领域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二〇〇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云南省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试行办法

省劳动保障厅 省建设厅 省总工会

第一条 为了规范用工单位支付工资行为,预防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维护建设领域农民工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劳部发〔1994)489号)和《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暂行办法》(劳社部发〔2004〕22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建设活动的建设单位、用工单位和与其形成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工资支付适用本办法。本办法所称的用工单位指施工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劳务分包企业。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工资,是指用工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通过劳动合同约定或者根据事实形成的劳动关系,应当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农民工的劳动报酬。第四条 各级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工会组织按各自职责做好本办法的实施工作,并协同对用工单位执行本办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第五条 建设单位应落实建设资金,不得拖欠工程款。第六条 用工单位使用农民工应当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并在劳动合同中明确工资支付项目、支付标准、支付形式、支付时间及双方约定的其他工资事项。

用工单位支付农民工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工资支付标准未约定或者不明确的,按照不低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标准支付。

工资应当以法定货币形式支付,不得以实物或者有价证券抵付。第七条 用工单位应当每月按时支付农民工工资。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结算周期超过一个月的,应当每月预付工资,预付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余额部分到工资结算周期满时一次结清,并足额支付。

第八条 用工单位应当将工资直接支付给农民工本人,不得将农民工工资拨付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和个人代发。用工单位可委托银行代发农民工工资。委托银行代发工资的,应当与银行签订委托代发工资协议,受委托银行应当按时将农民工工资拨到其个人账户,农民工持卡或存折支取工资。

第九条 用工单位支付农民工工资应当编制工资发放表,载明支付单位、支付时间、支付对象的姓名、支付的明细项目和金额、扣除的项目和金额等事项,办理工资支付的签收手续,并将工资支付记录保存两年以上。

第十条 在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对农民工与用工单位发生的有关工资支付的纠纷和争议,用工单位在规定的期限内不能提供或者拒绝提供相关凭证的,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可责成用工单位按照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标准支付农民工工资。第十一条 用工单位因生产经营困难暂时无法按期支付工资的,应当向农民工说明情况,同时就工资支付时间与工会或农民工代表协商一致,并报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后,可以延期支付工资,但最长不得超过30 日。超过30 日不支付农民工工资的,视为无故拖欠工资行为。

第十二条 用工单位应当在施工工地醒目位置设立公示牌,公示每月工资支付情况、每次工资结算情况,公示投诉举报受理部门和电话。

第十三条 用工单位与农民工依法解除劳动关系的,应当自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五日内一次性付清农民工工资和相关费用。工资计发到解除劳动关系之日。第十四条 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应当将劳务分包给有用工资格的劳务分包企业。将劳务分包给不具备用工资格的个人或组织的,拖欠的农民工工资由发包方承担相应的支付义务。第十五条跨县(市)施工或者省外来滇施工的用工单位,应当在开工前到工程项目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用工情况,办理用工登记、备案手续。

第十六条建立工资保障金制度。工程总承包企业应当在工程项目所在地的商业银行开设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存款专户。建设单位应当按合同工程价款的3 %向该帐户预存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工期超过1 年的,可按工程预算的3 %预存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农民工工资保障金专项用于该工程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垫付。

工资保障金包含在工程总造价内,从应付工程款中列支。第十七条 建设单位办理施工许可时,必须提供由工资保障金开户银行出具的工资保障金存入凭证和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工资保障金查验证明。

第十八条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农民工工资保障金的使用进行监督和管理。

第十九条用工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由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责令该企业限期支付拖欠的农民工工资。逾期不支付的,由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开户银行和施工总承包企业从工资保障金内支付拖欠的农民工工资。同时,将支付情况书面通知建设单位,建设单位应当在接到通知后30 日内补足农民工工资保障金。第二十条 工程竣工验收后,用工单位凭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取款证明到开户银行提取剩余工资保障金本息。

建设单位在申请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备案时,需出具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核实认定的用工单位已足额支付农民工工资的证明。

第二十一条 实行用工单位工资监督员制度。用工单位应当由工会指派或者农民工民主推选1 一3 名工资监督员,工资监督员负责对本企业农民工工资支付行为进行监督和向上级工会组织、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反馈工资发放情况。工资监督员选定后应当报上级工会组织和当地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备案,遇有人员变动应当按程序调整,并及时通报有关部门。第二十二条 上级工会组织应当依法派员帮助和指导用工单位职工组建工会,监督指导工资监督员履行职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

第二十三条 工资监督员有权查验企业工资发放表和工资支付记录,了解农民工工资发放情况,监督企业按规定发放农民工工资。工资监督员在查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当要求企业及时纠正;问题严重的,应当及时报告有关工会组织和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四条 用工单位应当于每季度末工资支付后3 日内向当地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农民工工资发放情况;年内有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的,应当每月报告。

第二十五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有权向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举报:

(一)用工单位未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

(二)用工单位未按期支付农民工工资的;

(三)用工单位未按劳动合同约定标准支付农民工工资的;

(四)工资支付标准约定不明确时,用工单位支付的工资低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

(五)用工单位未按期按标准预付农民工工资的;

(六)用工单位未按期与农民工结算并足额支付剩余工资的;

(七)用工单位不按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设置公示牌公示规定内容的;

(八)其它影响农民工工资发放情形的。第二十六条 建立用工单位工资支付信用制度。用工单位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作为不良信用单位记入用工单位工资支付信用档案。一年内发生两次以上拖欠农民工工资或者拖欠农民工工资达一年以上的,由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通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会组织以及行业协会,并会同有关部门在劳动力市场、建筑市场、相关网站和新闻媒体上曝光。

第二十七条 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未按期完成清欠或者发生新的拖欠,造成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不得进行新建项目招标投标,不予办理施工许可。第二十八条 用工单位违反本办法拖欠农民工工资,情节严重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其市场准入和招标投标资格进行限制,停止其新建项目的招标投标。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6 年1 月1 日起施行。

下载乌鲁木齐市转发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农民工工资清偿工作(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乌鲁木齐市转发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农民工工资清偿工作(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