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计经委、省标准计量局关于加快我省条
【发布单位】81102
【发布文号】浙政办发[1995]17号 【发布日期】1995-01-28 【生效日期】1995-01-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
省计经委、省标准计量局关于加快我省
条码技术推广应用工作意见的通知
(浙政办发[1995]17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丽水地区行政公署,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省计经委、省标准计量局《关于加快我省条码技术推广应用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一九九五年一月二十八日
关于加快我省条码技术推广应用的意见
省人民政府:
条码技术是通过光电扫描把信息输入计算机实现自动识别的一项高新技术,它的应用将进一步发挥计算机的效率,提高商业及其他各个领域的自动化管理水平。
我国自1991年加入国际物品编码组织(EAN)以来,条码技术应用发展迅速。目前,我省已有1000余家企业的上万种商品采用了国际通用商品条码,提高了商品档次,为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提高了我省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由于历史的原因,我省条码普及率仍很低,很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加快我省条码技术应用工作的步伐,促进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一、加快我省企业产品采用条码标志的步伐
商品印上条码标志,提高条码普及率,是建立自动扫描销售商店(POS商店)的基础工作,并为商品出口创汇,为开展“金卡工程”和EDI(电子数据联通)创造必要条件。因此,下列销售包装商品应率先采用条码标志:食品,饮料,酒,卷烟;纺织品,针织品,服装,鞋帽及床上用品;香精,香料,香皂,牙膏,洗衣粉;胶卷,录音带,录像带,CD带,磁盘;生活用纸,文具,玩具,钟表,眼镜,手工工具,刀、剪、锁等五金制品;空调机、电视机、收音机、电风扇等家电产品;电话机,小仪表、小型医疗器械,照相机;旅游用品,化妆品,体育用品,工艺美术品,玻璃制品,家庭装饰品;塑料、皮革、橡胶制品,医药保健品,日用轻工、化工产品等。
各地经委(计经委)和技术监督(标准计量)部门要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提高社会各界和企业领导的条码意识;积极采用条码标志,认真组织好这项工作。
二、二、加速我省商品自动化管理建设
作为“市场大省”的浙江,改革传统落后的商业零售体制,加快发展和建设商业零售企业条码自动扫描销售系统(POS系统)势在必行。目前,全球已有二十多万家POS系统商店,日本、美国尤其多。我国近几年才开始建立,至今已有60-70家扫描商店,其中上海占一半左右。我省杭州解百超级商场POS系统于1992年在全国率先开发成功,但至今未有进展。今年开始,杭州已列入全国“金卡工程”试点市,解百、百大已列项,杭州市也已制订“金卡工程”试点规划,今年将有十大百货商店分别起步。为此要求“金卡工程”试点单位,将金融POS系统、商业POS系统、条码自动识别技术三位一体,一步到位。到1997年底之前,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商业零售企业要建设POS系统,其他适合开展条码扫描销售的商店也应积极建设,届时凡无条码的商品,不得进入这些商店销售,若要销售,必须承担粘贴不干胶条码的费用。各级商店、贸易、电子信息推广主管部门必须制订规划,落实措施,指导和督促企业克服重外轻内,重装饰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的思想,树立“科技兴商”的思想,加强自我积累,加快商业自动化管理建设的步伐。
三、三、促进条码技术产业的发展
条码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医药卫生、图书档案、金融、海关以及仓库管理等各个领域。条码技术的普及,必将促进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条码的设计、印刷、扫描、译码、识别、检测以及应用系统的研制,必将形成一个崭新的条码硬件设备制造和软件系统开发的高新技术产业。为此,要充分发挥我省电子工业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力量的优势,以重点科研、生产单位和高校为先导,开发条码在生产自动化、民航、火车、汽车运输、医院药品管理、银行、金融等系统的应用,以应用带开发,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根据市场需要有选择地开发条码扫描阅读器、译码器、打印机、检测仪、电子收银机和商业POS系统及其他应用系统软件,为全省乃至国内外市场提供先进的软硬件条码技术产品。请各级政府及经委(计经委)、科委、财政部门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
四、四、加强我省条码工作的管理
条码技术是一项标准化程度高、国际规范严格的高新技术,必须加强协调、统一管理。浙江省条码技术推广应用工作由省计经委统一协调,省标准计量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省条码工作发展规划和分步实施计划。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和省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的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浙江分中心(浙江省物品编码中心)是统一组织、开发、协调、管理我省条码工作的职能机构。为了保证条码质量,防止假冒,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必须加强管理,凡在我省境内企业生产的商品使用条码均须向省物品编码中心申请。已使用外商提供条码标志的企业应到省物品编码中心申请使用国际通用的“中国商品条码”,以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利益。任何企业和个人不得侵犯他人的条码使用权和假冒条码,不得将其条码标志使用权转让或与其他企业共享。商业零售企业开发POS系统,必须执行条码国家标准和条码技术应用规范。为确保商品条码的质量,商品条码的胶片必须到省物品编码中心制作,商品条码(含不干胶条码)的印刷企业须获得省物品编码中心的资格认可。条码印刷品的质量应接受监督检验。
各级经委(计经委)、行业主管部门和技术监督(标准计量)部门以及新技术推广机构,要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创造条件,加快条码推广应用,加快我省商业自动化步伐,为发展浙江经济和贸易作出贡献。
以上意见,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组织实施。
浙江省计划经济委员会
浙江省标准计量管理局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一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事厅等部门关于加快我省博士后事业
【发布单位】81102
【发布文号】浙政办发[2001]45号 【发布日期】2001-07-06 【生效日期】2001-07-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事厅等部门
关于加快我省博士后事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
(浙政办发〔2001〕45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省人事厅、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计委、省经贸委、省财政厅《关于加快我省博士后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一年七月六日
关于加快我省博士后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省人事厅、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计委、省经贸委、省财政厅 二00一年六月五日)
为加快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全力推进新世纪人才工程,努力为我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人才智力保证,现就加快我省博士后事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一、进一步加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
紧紧围绕浙江新世纪发展的战略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扩大现有流动站的规模,重点加强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现代农业、环保、城市管理与规划、经济管理与金融等学科的流动站建设;重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流动站的建设。要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国内外优秀博士进站从事科研工作。省内高校、科研机构要加强与省外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通过挂靠、联合建站或设立分站等形式,加快培养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二、二、大力发展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今后一个时期,在争取人事部扩大我省企业博士后工作站规模的同时,要积极创办一批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使更多具有研究实力和条件、有充足科研课题以及能够作为长期培养基地的大型企业、科研生产型事业单位逐步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同时,要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和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建立综合服务性的博士后工作站,使工作站成为区内企业发展的“智囊团”和提高企业科技含量的服务站,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快发展。
大力支持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科研开发事业。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设站企业的指导与协调,积极创造条件,采取扶持政策,优先支持设站企业建立国家级和省级研究开发机构,承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鼓励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承担科研项目,参与重大科技攻关和重点技术创新项目的招投标,并在立项、推荐列入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等方面予以支持。设站企业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流动站的联合,以高水平的研究项目和良好的科研、生活环境为依托,大力引进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从事科研开发工作,增强企业对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吸引力,使他们更好地为企业和本地经济建设服务。
进一步发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逐步形成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机制,通过博士后制度,推动产学研结合、使生产、科研紧密联系,把人才培养、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企业技术进步等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三、不断丰富创新博士后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努力拓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领域
进一步探索开发利用博士后人才资源的新途径,充分发挥博士后群体在我省经济建设和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省博士后联谊会的指导和协调,积极引导博士后研究人员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办好现有博士后科研开发基地、巩固发展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和产业特点,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为依托,以重大科研项目为重点,从需要和可能出发,积极创办各种有利于发挥博士后作用的有效载体,吸引更多的人才智力和技术,促进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科技、人才和经济的紧密结合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努力使浙江成为全国博士后科研成果的孵化中心和产学研结合的示范基地。要注重实效,经常性地组织博士后研究人员深入各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服务活动。鼓励和支持博士后流动站、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参与创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和农民提供科技服务,推动区域支柱产业的提升改造,促进区域经济科技进步。积极组织人文社会科学博士后研究人员参与对重大讨论和问题的研究。要及时提供科技项目、重大科技项目招投标、科技动态、政策法规等信息,搞好服务,逐步建立博士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开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一整套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博士后工作创造良好的空间和环境。
四、四、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吸引博士后研究人员期满出站后在浙江创新创业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地吸引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后继续留在高校、科研机构从事科研或教学工作;鼓励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后到创业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对携带高新技术成果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的博士后研究人员,要优先给予种子基金、申报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申请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等扶持。鼓励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博士后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或科技型企业,扶持博士后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申请上市。
要积极提供条件,优先安排部分出站的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发达国家从事合作研究和进修,确保其来去自由。
凡博士后研究人员期满出站后留在浙江工作的,按省政府印发的《浙江省大力引进国内外人才的若干规定》(浙江〔1994〕4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的意见》(浙政发〔2001〕28号)的规定,享受有关待遇。
五、五、广泛筹集资金,加大对博士后工作的投入力度
建立省级博士后工作专项经费,纳入新世界人才工程专项资金统筹安排,主要用于: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资助国内优秀应届博士生和海外留学博士科研项目;奖励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补助博士后研究人员期满出站后在浙创业的一次性安家费。博士后工作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由省人事厅会同省财政厅另行制定。
各地要采取切实措施,根据财力可能安排一部分博士后工作专项资金。同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引导和鼓励各设站单位和社会各界加大对博士后工作的投入,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促进我省博士后事业的深入发展。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三个一部分”原则,积极争取并落实博士后公寓建设配套经费,加快我省博士后公寓的建设,切实解决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的住房困难问题。
六、六、逐步建立和完善博士后工作的激励机制
省级有关部门要尽快研究制定我省奖励优秀博士后的有关规定,对在科学、教育事业和经济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后研究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同时,对符合有关条件的,可优先推荐、申报“中国优秀博士后奖”的候选人;推荐、申报国家或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候选人;申报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推荐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和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人选。
要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印发的《浙江省鼓励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若干规定》(浙政〔1998〕17号),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博士后研究人员从事科研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和领办、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积极性。
七、七、切实加强对博士后工作的领导
各地各部门要统一认识,切实加强对博士后管理工作的领导。要加快博士后工作管理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理顺关系,规范管理,提高效率,搞好服务,发挥我省作为经济大省的优势,为博士后研究人员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努力提升我省博士后工作的水平。同时,要加大博士后工作的宣传力度,宣传博士后工作的成果,激发广大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形成全社会支持博士后工作的氛围,为我省博士后事业的深入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事厅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事厅、省教育厅关于省政府机关分流人员学习和培训
实施方案的通知
皖政办〔2000〕79号
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人事厅、教育厅《关于省政府机关分流人员学习和培训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年八月二十七日
省政府机关分流人员学习和培训实施方案
安徽省人事厅、教育厅(二○○○年七月十七日)
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政府机关人员定岗实施办法〉和〈省政府机关人员分流 1
安排实施办法〉的通知》(皖办发〔2000〕6号)有关规定,参照国务院机构改革中的有关做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的和原则
组织省政府机关分流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是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中人员分流安排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开发人才资源、培养后备干部、建设一支适应社会多方面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的重要举措。做好分流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工作,对于保证机构改革的顺利进行,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和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习和培训的原则是:统一规划,形式多样,分类培训,按需施教。做到组织安排和个人选择相结合,统一安排与部门自行组织相结合。
二、学习和培训的形式
1、研究生学历教育。由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院校进行有关专业研究生学历教育(专业设置见附件,下同)。具有大学本 科学历或大专学历且有两年以上工龄、达到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分流人员均可报名,并经组织考试后入学,学制二年半。参加研究生学历教育的人员学完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后,由承办院校发给国家 承认的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
2、攻读专业硕士学位。由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农大、安师大等高等院校分别承担相关领域的硕
士生培养工作。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一般具有学士学位),年龄40岁以下的分流人员均可报名,参加全国联考合格后入学,学制三年。学习合格者授予相应学科领域的专业硕士学位。
3、工商管理硕士同等学力教育。由安徽工商管理学院统一组织考试、录取,报省教育厅备案,参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有关规定培养。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且工作二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且工作三年以上的分流人员均可报名。学员修完规定的课程并考试(核)合格,安徽工商管理学院发给视为MBA同等学力(省内享受同等待遇)的学业证书。学员的学籍进入本人档案,在省内晋级、评定职称和使用时,享受工商管理硕士同等待遇。具备条件者可按规定程序申请MBA学位。
4、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由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开设有关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分流人员均可报名,免试入学,学制二年。学习合格者由举办院校发给省学位办统一印制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结业证书,在省内享受毕业研究生同等待遇。其中符合条件并具有学士学位者可按国家有关规定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
5、本、专科学历教育。具有高、中专学历的分流人员,均可报名参加省自考办组织的应用型专业自学考试。学员免试入学,集中脱产学习,学习合格者颁发大学本科或专科学历证书。本科毕业生可按国家有关规定申请学士学位。
6、专业培训。对安排到其他国家机关或企业、事业单位工
作的分流人员,由接收单位组织开展专业岗位培训。有关培训内容、培训单位和培训时间等,由各部门自行确定。培训合格者可获得专业培训证书。
三、实施步骤
1、各部门要在人员定岗之后及时组织分流人员报名,一次性将参加学习和培训人员名单报省人事厅。
2、省人事厅将各部门的报名情况汇总并审核后,会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下达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3、各指定高校根据统一的培训计划,制定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组织实施教学和管理。分今年秋季和明年春季两次入学,有关入学事宜另行通知。
四、有关政策规定
1、学习、培训结束后,分流人员由原行政关系所在单位结合分流人员的考试、考核成绩,推荐安排工作。如机关有职位空缺和选派人员到企、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可优先选用。分流人员也可自愿进入人才市场择业。
2、参加学习和培训的分流人员,学习期间享受机关在职人员同等工资福利待遇,工龄连续计算。参加学习的分流人员,在三年之内人事行政关系由所在部门管理。
3、分流人员学习和培训所需经费,由省财政安排解决。
五、组织分工和有关要求
省政府机关分流人员学习和培训的组织工作,由省人事厅牵
头,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部门以及有关高校密切配合,按照统一要求,切实完成这次机构改革中有关分流人员的学习和培训任务。
1、省人事厅负责制定学习、培训实施方案和组织实施,并会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下达培训计划,会同有关部门检查、指导和督促学习、培训工作。
2、省人事厅、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共同审定培训人数与收费标准。由省财政厅会同省人事厅按有关规定具体审定省直各部门分流人员培训经费,并将培训经费拨至各部门,专款专用。
3、省政府各部门负责组织报名并及时了解参加学习和培训的分流人员的思想动态,关心和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培训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做好培训结束后的推荐安排工作。
4、有关高校和培训机构,负责具体的教学和管理工作。要针对分流人员特点和社会需求,制定教学计划,确定培训内容,确保培训效果。要按规定进行考核和管理,核发结业或毕业证书,授予相应学位。
对分流人员进行培训,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分流人员的关心和爱护。各部门各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扎扎实实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尤其是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和组织报名工作,周密安排,搞好衔接。
附件:安徽省政府机关分流人员学习和培训计划表
附件:安徽省政府机关分流人员学习和培训计划表(略)
第四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厅关于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发布单位】广东省
【发布文号】粤府办〔2005〕12号 【发布日期】2005-02-16 【生效日期】2005-02-1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广东省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厅关于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情况报告的通知
(粤府办〔2005〕12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卫生厅《关于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情况的报告》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五年二月十六日
关于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情况的报告
省人民政府:
为贯彻落实2004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和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会议精神,扎扎实实地推进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省卫生厅最近对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行了认真检查和总结,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合作医疗工作。2000年,省委、省政府《关于解决特困群众“四难”问题的意见》(粤发〔2000〕21号)明确提出,要通过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看病难问题。根据省人大九届四次会议关于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议案,省政府决定从2002年起,用9年时间,分阶段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要求到2006年,全省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60%以上,2010年达到85%,并要求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2003年,省委、省政府把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列入“十项民心工程”组织实施。2004年,省政府专门成立了省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协调小组,加强对全省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领导;省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卫生厅《关于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工作目标、基本内容、实施步骤和措施要求。为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省财政逐年加大了资金扶持力度。2002年,省财政安排了7150万元扶持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其中6000万元作为合作医疗引导资金,1000万元用于支持县级建立农村合作医疗救助资金,150万元作为培训推广经费。2003年,省财政安排扶持资金9150万元,其中将救助资金增加至3000万元。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02〕13号)精神,2004年省财政按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人均10元的标准安排扶持资金,资金总额达1.59亿元,并要求各地财政增加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资金扶持。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多年组织发动,特别是省人大关于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议案实施三年多以来,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至2004年上半年,全省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达到1807万人,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为34.8%;全省共有93个县(市、区)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其中25个县(市、区)实行县统筹的形式。东莞和佛山市建立了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农村人口200多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对缓解农民看病难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03年全省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总金额为4.04亿元,其中住院补助金额3.05亿元,补助31.8万人;享受医疗救助的特困人口7280人,救助资金543万元。2004年上半年,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补助人数为18.86万人,补助金额近3.05亿元;享受医疗救助的特困人口3053人,救助资金440.6万元。
二、存在问题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我省此项工作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制度还不够完善,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认识有待提高。部分地区领导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认识不足,没有真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措施不落实,资金不到位,严重影响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部分地方干部存在畏难情绪,工作不够积极主动。部分群众对农村合作医疗互助共济的意义缺乏认识,怕吃亏,怀疑合作医疗能否坚持,担心资金被挪用。
(二)农村合作医疗总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为 “三低”。一是统筹层次低,部分地区仍采取镇统筹,个别地方甚至还是村办形式,增加了规范制度和监督管理的难度,容易产生漏洞,有些镇村因参加人数少或工作制度不健全,难以举办和巩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二是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低。合作医疗的特点是互助共济,只有多数人参加,才能发挥其制度优越性,但目前全省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60%的县(市、区)只有27个,部分县(市、区)覆盖率只有百分之十几。三是保障标准低,部分地区农村合作医疗补助封顶线在2000元以下,对真正困难的群众帮助不大,难以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三)一些地方财政扶持资金不落实。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有部分市县没有按规定标准安排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有的市、县、镇三级财政安排的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低于人均5元的标准。农村税费改革后,大部分乡镇基本没有财力扶持农村合作医疗。
(四)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不规范。一些地区没有按照要求调整完善农村合作医疗方案,现有制度不科学、不合理、不统一。合作医疗资金管理监督制度仍不健全,没有落实钱帐分离、资金封闭运行的要求。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不健全,编制、人员、经费未落实,管理手段滞后。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各地要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重要意义,充分估计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坚决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深入发动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保障水平,千方百计巩固和完善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力争2005年一般地区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40%以上,工作基础好的地区达到50%,经济发达地区达到更高的标准;2006年全省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60%。
(二)落实财政扶持资金。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市、县、镇三级财政对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财力确有困难的地区,2005年市、县、镇三级财政对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要达到人均8元,2006年达到人均10元的标准。省财政的补助资金根据各地实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民人数和各级财政扶持农村合作医疗资金到位情况安排下拨。各地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财政扶持资金足额、按时到位,并视财力增长情况加大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资金扶持。各级财政还要安排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救助基金,用于特困人口大病救助等支出,解决特困农户看病难问题。各地要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安排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三)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要提高统筹层次,逐步实现县统筹,规范和统一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形式;二要规范筹资时间,农村合作医疗实行按一次性筹资,每年第四季度为下一的宣传发动期和缴费期,集中力量发动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原则上不再跨吸收缴费;三要合理确定支付比例和上限,筹资额达到人均30元的,住院费补助上限要在3000元以上,资金节余较多的,要提高保障标准;四要加强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的建设,按规定建立健全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加强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五要坚持农民自愿参加原则,严禁任何形式的强迫命令或要求基层干部、医生为农民垫资缴费。
(四)加强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管理。要将农村合作医疗资金注入县一级的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户,统一存储和管理。乡镇设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帐户,由县级主管部门根据其每月资金的使用量预拨。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基金的监管,实行钱帐分离、管用分开、封闭运行,县、乡级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以及其他部门不得从基金帐户直接提取现金。要建立监督机制,定期公开基金收支情况,接受社会和农民群众的监督,让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放心。审计部门要定期对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进行审计,切实加强监督。
(五)加强对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工作。要通过提高农村合作医疗统筹层次,把贫困镇村纳入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范围,帮助农村困难群众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对合作医疗补助后仍有较大困难的农户给予医疗救助。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救助基金制度,规范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救助基金的使用办法以及申请和批准程序。省财政继续安排资金扶持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救助基金,市、县级财政也要安排一定资金作为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救助基金,并列入财政的预算。同时,要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捐赠,拓宽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救助基金的筹集渠道。
(六)进一步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高服务质量。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把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有机统一起来,整体推进。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服务机构的监督,在保证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减轻农民医药费用负担。农村各级医疗机构要积极担负起为参合农民提供适宜的基本医疗服务责任,从农民切身利益出发,更新服务观念,转变服务模式,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积极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
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执行。
省卫生厅
二○○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口计生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口计生委
省财政厅关于实施计划生育家庭 特别扶助制度意见的通知
(皖政办„2008‟66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省人口计生委、省财政厅《关于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的意见》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关于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的意见
省人口计生委 省财政厅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发„2006‟22号)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皖发„2007‟18号),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财政部统一部署,从2008年开始,在我省全面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财政部关于印发全国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国人口发„2007‟78号),提出如下意见:
一、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的重大意义 建立和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是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完善和发展,是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实施这项制度,有利于缓解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实际困难,使他们精神上获得慰藉,生活上得到帮助;有利于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向依法管理和利益导向转变,更好地体现我国人口和计 划生育工作以人为本的政策理念,进一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率先解决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特殊困难,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更好地体现社会公平。
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的主要内容
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是为了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解决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特殊困难,更有效地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针对独生子女家庭所做的一项基本制度安排。
(一)扶助对象。
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扶助的对象是:城镇和农村独生子女死亡或伤、病残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家庭的夫妻。扶助对象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2.女方年满49周岁。
3.只生育一个子女或合法收养一个子女。
4.现无存活子女或独生子女被依法鉴定为残疾(伤病残达到三级以上)。
特别扶助条件的具体政策由省人口计生委负责解释。符合上述条件的对象,由政府发放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金。因丧偶或离婚的单亲家庭,男方或女方须年满49周岁方可 领取扶助金。已超过49周岁的,从其扶助资格被确认起发放扶助金。
享受特别扶助的人员,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终止领取扶助金:
1.死亡。
2.再生育或收养子女。3.户口迁出本省。4.残疾子女康复。
对于独生子女伤、病残或死亡而女方尚未达到49周岁的家庭,由各级政府、非政府组织为其提供精神抚慰、经济救助和医学咨询指导等服务,帮助有再生育意愿的家庭实现再生育。
(二)扶助标准。
独生子女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由政府给予每人每月100元的扶助金,其中只生育一个独生女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对象扶助金标准由省财政出资提高到每人每月110元,直至亡故为止;独生子女伤、病残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夫妻,由政府给予每人每月80元的扶助金,直至亡故或子女康复为止。
(三)扶助对象确认。
人口计生部门负责扶助对象的资格确认。具体程序是: 1.本人提出申请。2.村(居)委会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进行资格初审。
3.县级人口计生行政部门审批并公示。4.市级和省级人口计生行政部门备案。
独生子女死亡的,需提供乡级以上医疗机构或公安机关或户口所在地村(居)委会出具的死亡证明;独生子女三级以上残疾的,需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
三、资金来源、管理和发放
(一)资金来源。
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资金由各级财政负担,安排专项资金并分别纳入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预算。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发放的特别扶助金,由中央财政负担50%,省财政负担50%。提标经费由省财政全额负担。
(二)资金管理。
财政部门负责扶助资金的预算决算、转移支付和监督管理。财政总预算会计设立专账,分别核算中央财政拨付和地方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并及时足额将扶助金拨付到代理发放机构,监督代理发放机构将扶助金及时划转到个人账户。
人口计生部门负责核实扶助对象人数,编制资金需求计划,管理特别扶助制度信息管理系统,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及时掌握并监督代理发放机构建立扶助对象个人账户和资 金管理情况。
代理发放机构负责制定资金发放办法和操作规程,按照代理服务协议的要求和人口计生部门提供的扶助对象名单建立个人储蓄账户,将扶助金及时足额划转到个人账户,并将资金发放情况反馈财政和人口计生部门。
特别扶助资金管理的具体要求参照《安徽省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资金发放。
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资金依托现有金融服务体系,由财政、人口计生部门与有资质的金融机构签订代理服务协议,建立扶助对象个人账户,直接发放到人。农村地区特别扶助金发放按照我省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发放渠道和要求执行。
特别扶助金以个人为单位按月计算,一年发放一次。扶助对象凭有效证件到代理发放机构领取扶助金。
在开展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核算申请人家庭收入时,扶助金不计入家庭收入。
四、组织管理与监督考评
(一)组织管理。
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托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管理体系,由各级人 口计生和财政部门组织实施。各级人口计生部门明确专门人员和职能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和日常工作。
(二)监督评估
1.国家和省人口计生、财政部门每年组织一次制度实施情况的综合评估,并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开展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绩效考评,对扶助资金的到位、管理和发放情况进行监督。
2.建立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进行数据的汇总分析,及时反映专项资金的落实情况。
3.实行政务公开和群众举报制度,利用多种形式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4.各级监察、审计等部门对扶助对象确认、资金管理、资金发放、制度运行等情况定期进行检查监督。
(三)考核奖惩。
1.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实施工作纳入各地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对在实施过程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执行制度出现重大问题、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追究相关部门的责任。
2.严禁用扶助资金进行任何形式的盈利性投资、融资活动,不得将扶助金抵扣其他个人款项。对虚报、冒领、克扣、贪污、挪用、挤占扶助资金的单位和个人,一经发现,严肃查处,触 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资金代理发放机构不按代理服务协议履行资金发放责任,截留、拖欠、抵扣扶助资金的,取消代理发放资格,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建立经常性沟通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切实做好制度实施工作。
(二)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资格确认、资金管理、资金发放与监督评估“四权分离”的运行机制,确保政策执行的公平公正。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认真做好扶助对象的资格确认、建立个案信息档案和日常管理等工作,通过各种宣传形式,让广大计划生育家庭了解政策内容,增加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各级残联要负责残疾对象的甄别、核残与鉴定等工作,协助人口计生部门开展扶助对象的摸底调查登记和资格确认;财政部门要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并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公安、民政、卫生、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共同做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衔接工作;代理发放机构要按代理服务协议要求,确保扶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户到人;监察、审计等部门要积极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三)搞好政策衔接。认真做好特别扶助制度与奖励扶助 制度及其他相关政策的衔接,逐步形成完善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对于目前已经享受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且同时符合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资格条件的对象,全部纳入特别扶助范围,2009年起不再确认为奖励扶助对象;对于符合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资格条件的农村对象,年龄达到60周岁以后,仍继续执行本方案规定,不再重复执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要把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与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落实法律法规规定的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以及“关爱女孩”行动、“生育关怀”等工作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各项政策的综合效应。
各地要按照本意见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配套政策和具体实施细则,规范制度运行的标准和程序。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各项措施。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定期将制度实施情况报告省人口计生委和省财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