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现状(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16:04: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现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现状》。

第一篇: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现状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现状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现状 集体经济网

赵子祥

2010-11-24

一、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

由于没有全国性的综合统计资料,只能依据各地零星报道来推算。

2009年至今是国家多灾多难的年代,2009年春季有华北地区大面积的干旱,秋冬并持续到2010年春天有西南地区广大区域的大旱,今年又是全国性大洪灾,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展,这些对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总趋势并没有改变,仍是继续发展的态势。沿海地区:

特别是江苏、浙江、广东、山东、河北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最快的几个省份。

苏州太仓市2007年时全市111个村(涉农社区)村级集体经济年平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48.64万元。现市政府规划,到2012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年可支配收入总额达到5亿元,村均达500万元;消灭年可支配收入不足100万元的集体经济薄弱村(太仓市:《关于推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2010-04-08;这份文件颇令人兴奋:其他地区争取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3-5万元,太仓市却把年收入不足100万元的村列为“经济薄弱村”!)。江阴市主管新农村建设的一位官员也说:现时我们这里村级经济收入平均为1000万元,低于150万元的属于薄弱村。统计显示,2009年江阴市年收入在150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只占村总数的五分之一(中新网江阴2010-09-26)。南京市浦口区石桥镇,今年1-9月份,全镇7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已全部超百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27%(南京市农业委员会网站2010-10-26)。

杭州市拱墅区2007年时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825万元。2008年,全区40个村(社区)级集体经济组织平均收入1055万元。全区村(社区)级集体可分配收入最少为50-100万元的只有1个,占村(社区)总数的2.5%;100-500万元的10个,占25%;500-1000万元的16个,占40%;1000万元以上的13个,占32.5%(安徽马鞍山市驻拱墅区挂职干部供稿2010-05-13)。宁波市2006年全市村级单位2692个,平均每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85.6万元。如今仅江北区109个村,2009年平均年收入近200万元,最高的村超千万元。(浙江在线2010年3月23日)。下属慈溪市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可用收入40万元以下的村数从2006年的41个减少到2009年的10个(慈溪党建网2010-06-23)。舟山市普陀区145个农业村2009年村均收入51.15万元,同比增长7.2%(普陀农林网2010-04-13)。桐乡市2009年平均每个村集体可支配收入89.8万元,比2007年增长27.4%(桐乡网2010-04-15)

广州市洛浦街道沙溪村截至2010年 5月25日,集体经济仅上半年总收入1880万元,支出406万元(大洋新闻番禹日报2010-07-02)。东莞市村组集体经济聚集着全市七成以上经济总量、七成以上工业企业,农村集体资产总量占全省近四成、农民人均纯收入全省第一。(东莞市农资办主任苏韩暖文章,东莞日报数字报2009-09-22)。深圳市龙岗区各街道共251家村(组)级股份合作公司,资产总额2009年底为244.44亿元,比年初增加11.61亿元,增长4.99%;股民人数82283人,人均集体分配9145元,同比增长6.05%。(龙岗区干部罗志渊,光明网2010-04-13)。惠州市全市6县1057个村(居)中,2008年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的138个,占13%,5万以上百万以下的626个,占59.2%,低于5万元的293个,仅占27.7%(惠州政府网2010-03-17)。中山市东风镇全镇14个村,2008年集体经济收入村均953万元(南方日报记者郑平通讯员黄春光)。湛江市村(社区)共建立经济联合社1668个,占应建数的100%;建立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经济社)12290个,占应建数的100 %(湛江新闻网2010-09-28)。

河北省邢台市下属沙河市290个行政村中2008年集体有收益的村242个,占村总数的83.4%。其中年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村108个,占37.2%(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该市市委组织部部长沙连根文)。隆化县共362个村,集体经济人均收入20―50元的村达到149个,人均收入50―100元的村有89个,人均收入100元以上的村达到了38个,彻底消灭了“空壳村”的存在。(承德农业网2010-04-26)

沿海各省区也有比较薄弱的村,但比例正在迅速缩小。苏北淮安市淮阴区2007年时,全区251个村中有106个村全无集体经济收入,2008年区委区政府号召开展“脱贫、破零、超千万”(低收入户脱贫、村级集体经济破零、乡镇财政收入超千万)工程,到2009年底,106个村中已有一半的集体经济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淮安新闻网2010-07-15)。中部地区 :

近几年集体经济也在全面推进。比较突出的是湖北省。湖北当前是全国各省中集体经济发展最活跃的省。互联网上报道出现的频率也最多。湖北日报2009年9月21日发布了全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先进村名单(100个)。2010年3月8日,成立了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4月15日又在荆门市召开了首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现场动员大会,要求到2012年底,全省90%以上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要达到5万元以上,基本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会议以后,全省都行动起来。

湖北省2009年部分地、县(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过5万元的情况:地

县(市)

所轄行政村数

年收入过 5万元的村

占行政村总数的%荆门市

1399

701

50.2

东宝区

84.1襄樊市

627

26.6

保康县

257

55.6 襄阳区

456

121

26.54荆州市

荆州区(6万元以上)

132

60.6孝感市

大悟县

356

126

35.39

汉川市

54.6宜昌市

宜都市

兴山县

43.47

五峰县

17.8黄岗市

蘄春县

71恩施州

宣恩县

279

很少或没有

第二篇: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分析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全面推行,我国农村经营体制开始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同时农村财务管理体制存在和运作的社会基础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该体制所服务的对象由原来的人民公社体制下的集体经济转变为以农户为基础的经济组织。农村的财务管理体制由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暴露出一些问题,并由此探索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对策等长效机制。

关键词:集体经济 ;农村会计;财务管理;信息披露;税费改革

序 言

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在全国的范围内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在经济上翻了身,在政治上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从而极大地激发到了他们生产积极性并大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1952年随着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推行以及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公社化运动在全国的范围内普遍展开并在乡村的范围内建立了一统天下的人民公社。这种大集体经济的特点就是穷富拉平、强调公有化的程度越高越好,把一切生产资料包括社员的自留地、家禽家畜等都收归公有。这种集体经济模式过度超越了当时的国情和乡情。集体经济的各种财产物资统一归于集体按照”按需分配“这种平均主义分配方式进行运作,集体生产采取大包干,不进行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的分析和核算。最终导致农业大幅减产,人民公社最终也被迫退出历史舞台。

十一届三种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等正确的思想路线。随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如雨后春笋迅速在全国推广开来。由于“包产到户”符合我国的国情,适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符合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我国农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种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但没有削弱集体经济的实力,反而大大增强了集体“统”的能力,集体经济的规模也随之壮大。那么集体经济财务管理问题的重要性随之凸显出来,但是其本身的一些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目前,农村新的税费改革正在全国农村如火如荼地展开。新税制下农村集体财务的收取方式和数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那么对农村财务管理体制和制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基于我国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模式和运行机制,并对其财务管理制度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分析和探索具有一定效度的建议和措施,以使得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体制趋于良性运行和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制度的历史演变

(一)集体经济的含义

集体经济,即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是指由部分劳动群体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它是劳动群众根据自愿互利原则组织起来的,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合作经济组织。

(二)人民公社时期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制度

人民公社化时期,在自然乡村的范围内,由农户自愿联合,将其所有的生产资料(土地、较大型农具、耕畜等)投入集体所有。集体利用整合的资源优势进行统一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农民进行集体劳动。人民公社化时期,实行政社合一,强调一大二公,搞一平二调。这种生产经营模式虽然强化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行政化管理,但却脱离了当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的性质和规律,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体制存在的基础是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体制。该体制下土地等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农产品和各种经营收入由生产队统一支配,农民个人和农户没有生产和经营自主权,对农产品没有支配权。生产队每年上交给大队一定数额的公积金和公益金。与之相适应,公社、大队、小队逐级设立了附属于行政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也应运而生。农村的财务管理体制是农村社会制度高度集体化、公有化的象征,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农村政策体系中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

(三)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及其财务管理模式

1978年12月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种全会提出了“必须在经济上充分关心农民的物质利益,必须在政治上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广大农村普遍展开。其实质是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转变到市场经济体制上来,并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农村经济体制与基层的管理体制。这种经营体制的重要特征就是土地归集体所有的性质不变,把经营权即耕种权承包给农民家庭。其所得产品在交纳国家税收和集体提留之后的剩余归自己支配。这一改革从根本上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制度,抛弃了大锅饭,平均主义体制。把集体所有的土地这一基本的生产资料交给了农民去管理和经营。这一政策的出台使广大农民得到了自主、自由和实惠,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充分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是集体经济中的一部分,并非分田单干和私有化。与人民公社时期的不同之处在于,已经由过去的那种集中经营变化为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组成的两个经营层次。家庭经营在集体经营双层经营中属于分散经营层次。但仍属于集体经济的范畴。与此同时,农村的财务管理体制和运作的社会基础发生根本的变化。该体系所服务的对象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原来为人民公设体制下的集体经济服务开始转向服务于以农户为基础的农村经济组织。

二、双层经营体制下的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财务管理也由此而产生,其本身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村财务制度执行不严,集体资金管理类混乱、物资管理手续不全,财务帐目混乱,财务信息披露不准确及时,以及集体资产流失严重等。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之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以自主经营取得收益来维持基层政权稳定,履行农村社会管理和经济经营管与理的双层职能。从而也说明了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同时上述特点也反映出我国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及其制度与执行层面的复杂性。

(一)、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制度的特征及其问题

1.村级财务管理设置特点,改革开放前,由于集体经济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与之相对应的农村集体经济财务设置相对比较简单。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推行,农村集体经济整体实力大大增强,但农村财务管理的制度设置并没有实现较大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会计科目设置不健全、不规范。总账与明细帐,总账与日记账不分。甚至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村集体连正式的账簿都没有,随意用一个个本本充当账簿。由于会计科目与账簿设置上出现诸多漏洞,致使一些集体经济业务无法反映和控制以及集体资产流失。尤其是一些涉及到修路、移民以及占用耕地而补偿的款项因为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会计账务处理程序而无法清晰地反映。

2.财会人员设置特征。随着集体经济的逐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在每一村级经济组织中设置会计与出纳人员。村级会计等财务人员负有对本村一切经济经营活动和所有的收支业务进行真实、全面系统、连续地反映与核算职能,并对本村的经济经营活动拥有一定程度的监督权。换句话说,会计等财务管理人员在村级这一特殊的管理体制中具有相当重要作用和意义。但是就目前总体状况来看,农村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甚至在一些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村财务人员对现行的会计制度和财务处理程序不了解,在做账方式上长期采用单式记账法,只简单地记录现金收支业务,而对其他会计核算内容不记录,从而不能全面反映和监督集体资产的全貌,有的甚至继续沿用传统的单式记账法和收付实现制的做账法进行账务处理。在调查中竟然发现个别村不记账形成包包账和空账等。

3.货币资金管理制度特征。货币资金管理是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的核心和重点。货币资金主要指农村集体经济在日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一货币形态存在的资产,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形式的货币资金。由于农村集体经济业务量少,业务范围相对狭窄,故主要以现金、银行存款的形式而存在。因为货币资金流动性很强,因此。每一个村组织包括村民小组都设有会计人员负责管理具体的账务,出纳人员负责货币资金的收支及其日记账业务。但由于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实施缺乏力度,以及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在一些村集体经济组织离出现了职责不分,收支不分,会计出纳人员于一身等现象。由于财务人员本身素质相对不高以及个人反映与监督作用发挥不利,致使农村货币资金管理方面漏洞百出,不规范运作方面经常发生,如多头开户,多人插手管账,村干部随意坐支,钱账不分,出纳人员常年无掌控现金。而一些村书记、主任甚至是一些村民小组长随意操纵现金收支。长期存在多人收钱、多人管钱、多人用钱,长期不到账、不记账、不对账和不结账现象。

4.村级财务收支预算制度,财务收支预算制度是一个组织进行财务管理与核算的重要制度和原则。农村集体经济财务支出应做到量入为出。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一个集基层行政与经济管理于一身的特殊的双层职能的组织,因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必须建立收支预决算制度,以做到收入有源、支出有度,坚持量入为出。村级财务预算收入一般包括:集体资源包租收入、财政转移支付收入、集体资产投资、变现收入等等。而预算支出一般包括:村干部的薪金报酬、五保户特殊困难户的供养和扶助。村级行政费用以及村级债务等。根据农村村务公开制度及原则要求,村级财务应于结束时及时公布村级财务收支预算和决算情况,接受群众的监督和审查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审计监督等等。但是村级两委一些主要干部特别是村主任或村支书责任心不强,对各种支出审批不严,而民主理财、收支预决算制度以及民主议事制度形同虚设。预算决算具体实施时寅吃卯粮现象是时有发生。村级财产不仅无法实现基本的保值增值,反而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资产流失现象。甚至有些村干部在其位不谋其职,而是想方设法以权谋私,贪污、挪用集体资金、挥霍公款等。非生产性开支过大,经常导致村级财政入不敷出等。

5.村级财务信息披露制度。信息公开是现代经济运行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层面。而信息不对称也往往增加了经济运行的成本。作为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财务会计信息,是否存在与之相对应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集体经济的发展,更为严重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建设。作为对农村集体经济及财政资金运行始末进行反映的信息披露,必须做到及时、有效。而且必须坚持内容的真实性,即有用性、相关性、可靠性及中立性。但是就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运行机制而言,财务信息披露是一种非商品化信息,而且披露过程需要成本,也增加了村级组织披露的惰性。更为严重的是一些村级财务运作机制与管理缺乏透明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级财务信息披露的积极性。虽然有些地区响应国家所提出的村务公开等,但大部分往往流于形式,如公开力度不够,内容不具体,比较空洞,避实就虚。对一些重大项目及核心内容往往避而不谈,大谈空、大、虚的东西。而且相当部分的村公开披露一次应付一下就不再见下文信息公开栏就冷淡下来。在调查中一些村竟然连着十几年没有公开过村级财务信息。

6.干部与会计人员离任审计制度;相关职能人员离任审计制度是对相应职能人员在职期间的管理与经营的结果进行盘点,以做到账实相符,并且无违规操作等事项。因此该制度不仅是对上届人员的离职监督,也是上下交接并对下届进行明晰监督的需要。由于在传统的农村财务管理体制下,收支监督不透明,收支管理不到位、不规范,出现了相当数量的村干部自行进行税费征收、自行开支、直接坐支等现象。更甚者一些村干部直接取代了会计和出纳的职能包办代管,挥霍公款现象较为严重,公款私存,挪用现金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村干部长期借用集体货币资金不还,实际占有集体财产不返还等。对于农村会计人员,目前大部分村的财会人员实际上是由村干部指定和任免,任免原则是根据亲疏远近。这些在一定程度违背了财务管理规范中的回避制度。每逢村两委换届,会计出纳也随之走马换将,造成村级财务工作专业性和连续性差,导致断头帐和节节账。一旦审计就会暴露出一些人营私舞弊的行为。所以经常换人而相关人不愿交账现象。另外,一些新任领导不愿接受前任出现的累累债务而不愿接账,而是另立会计出纳另做新账。节节账就随之产生。而目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财务离任审计制度并没有产生,即使有些村实施了财务公开,包括新老交替的盘账现象,但大都流于形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作用。

7.集体财产物资管理与价值评估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村集体财产的价值管理体系也在发生着变化,但农村集体财产特别是各种实物物资的管理和技术评估方式并没有改进,导致我国集体财产价值出现虚增和缩水现象,从而导致集体资产流失,侵占集体利益现象市场有之。如以集体所有或支配的土地、树木。果木,工厂。矿山等资源的价值确认数十年不加调整,这种做法也不完全符合历史成本计价原则,特别是一些资产价值已经变动很大,但对外进行发包,租赁时仍然按照原有价值评估体系下的价格出租,承包,尤其是一些村干部借此损公肥私,侵害集体利益,一些村承包出去多年的土地承包收入收不上来,所欠多年债务不予偿还,严重影响了集体经济的正常发展和运行。

三、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1.体制过渡期间的原因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我国农村农业经营体制实现了逐步向市场经济运行体制过渡。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体制存在和运作的社会基础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该体系所服务队的对象也发了一系列变化,但是财务管理体制的并没有实现同步的的过度,改革和变化。于是体制所能提供的服务的质量与需求的标准发生了严重的脱节。从而出现了一系列体制所不能弥补的空缺与漏洞,给一些法不法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

2.农村社会生产力与政治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与广大农户经济都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农村物质生产力水平也明显提高。但与城市这种高效集中的管理经营模式相比,农村分散性的社会运作模式总体上仍是低效的。具体表现在工业经济的的总体生产效率仍远远低于城市经济。农村政治民主、文明与文化的普及与发展程度仍然与我国的发展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具体到财务管理模块,广大农村没有系统化和标准化的财务管理制度;广大农村干部和财会人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最终致使农村财务管理漏洞百出,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热情不高。

四、对策与建议

针对我国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出现的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我们映积极及时地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从而规避和防止上述问题及新问题的出现和发生。从而使制度、运行监督等方面趋于完善。

1.完善农村经济会计的反映与控制制度,尤其是对会计科目与账簿的设置必须个呢倨农村经济模式和发展的需要。做到科目健全,设置规范,总账与日记账、明细账根据具体经济业务的需要加以设置和记账等。做到不记错账,不漏记和做到账实、账证与账帐相符。财务信息内容做到内容真实、数字正确、条理清晰等。

2.建立财务人员互派和上级总体控制与监督制度

建立和健全会计反映与监督、核算与控制制度的同时,必须配备良好的财务人员核算制度。虽然村级集体经济日常业务量不是频繁发生,有其在新税制下,村级财务管理的的内容趋于简单化。但是由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兼经济正直双重管理,而且是一种拥有微观层面的直接管理的基层式管理,故如果完全取消村级财务即财务管理退出村级组织,在一定意义上违背了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之一即会计主体的要求。既然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兼具 企与事业单位双重特点,如果撤出村级财务,就无法对村级经济业务行为进行具体的、及时地反映和核算。那么失去了一个直接密切相对应的财务管理与控制制度,村级财务管理体统是否会出现紊乱现象呢?结果可想而知。建立双层财务人员核算监督和控制制度更符合我国农村既分又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特点。具体做法在分的层面改变本村人担任本村会计,尤其是直接由村两委任命的会计人员产生制度而是采用互派制。由比较大的村民小组在镇级政府统一筹划和管理下实行财务人员互派制度,互派的财务人员必须经镇乡政府统一组织考核并对合格人员进行互派与轮派制度。在统的层面,由乡镇组织一批专业素质高,业务时间能力强而且熟悉村级集体经济运行与业务管理的财务人员。一方面对个村集体经济财务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审查与监督,另一方面,定期对各互派财务人员进行能够轮训等业务内容的培训,以适应新农村新形势尤其农村改革的需要。

3.加强货币资金管理与稽核

货币资金是村级集体经济中很重要的一笔资产,主要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等。是村两委的日常管理活动以及村级集体活动所需经费的必要来源。因为货币资金流动性很强,被称为速冻资产,故最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侵占、挪用与贪污。故村级货币资金必须加强管理,做到严格职责分工明确,钱账分开,管钱的不能管账,管账的不能管钱。鉴于村级货币收支环节随意性较大,出现的一些村级干部以收代支,所收公款私带私存现象,必须做到收支分开,将货币资金尤其是现金支出业务与收入业务分开处理。建立稽核制度,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稽核及时发现和纠正货币资金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4.建立村级财务预算和决算制度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像纯粹的企业一样,不是一个单纯的经营与营利性单位。但他却是一个兼基层(村级)行政与经济管理双重管理的组织。因此,收入源的相对匮乏而支出面的宽大使得大部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出现了入不敷出的局面。由此可知,村级财务建立预算和决算制度的重要性,每年年初,应召开村民大会,充分发扬民主。并兼顾各方利益基础上,坚持量入为出,留有余地的原则,编制财务预算方案。收支预算编制应做到呵护财经法律法规的规定的基础上,内容要做到详实、可靠、实用等。而且预算方案必须经全体村民表决通过,在实施的过程中西部严格按照预算方案执行。有需要重大调整项目,必须经村民大会表决通过,年终应根据本年实际收支情况编制决算方案并公布于众,接受群众审查监督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审计和监查。

参考文献

[1] 郑文凯.新编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教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11 [2] 曾培清.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操作指南[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管理问题[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 [4] 曹明贵,盛正国等.新农村的制度建设[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8 [5] 陈吉元等.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4 [6] 贺雪峰.乡村研究的国情意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9 [7]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生,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5-2006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 [8] 周志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农业发展道路[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 [9] 张根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M].广东:海天出版社,2004

第三篇:我国农村现状和发展浅谈

我国农村现状和发展浅谈

摘要:农民和农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我国现阶段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国家相继实施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使农村不断向前发展。虽然前进的道路崎岖不平,新农村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前途是光明的,农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关键词:农村现状农民和农村问题惠农政策发展

一、引言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跟随芳草社二团到滁州市来安县半塔镇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下乡活动。开始,我对滁州的印象是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而来的,“环滁皆山也”,脑海中就是茫茫的一片山,雾气缭绕,我怀着十分好奇和激动的心情踏上了滁州半塔这片热土。当我们坐着车在一座一座的山上环绕时,我们远眺这里的景色,小山上雾气腾腾,村落在山间若隐若现。偶尔可见羊儿在路边吃草,水牛在小河中享受着他们的自由自在。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狗,犬吠声在村落间此起彼伏,好不热闹。说老实话,当我踏上这片土地时,我是由衷地喜欢。

在这几天对农村的参观过程中,我是真正看到了农村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之中。首先我们能够看到在镇上,许多人家都住上了崭新的楼房,而且柏油路是通到了基本上村里的每条主干道上,农民们都很朴实热情。新农村建设的土地置换政策给这个小村子带来了切实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把住房统一集中到一起,把以前的住地变成耕地,从而使得农民的平均耕地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并且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楼房,篮球架、桌球台等公共设施也都迅速建设起来。我切身感受到农村在渐渐变得富裕,农民的生活渐渐幸福起来。

同时在走访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农村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比如说,留守老人的问题,许多老人的子女长年在外面打工,甚至过年都难得回来一次,老人孤独地守在家里,辛勤地耕耘好几亩地。更加令人气愤的是有些子女根本不关心老人的生活,老人在物质上,精神上,心理上都得不到很好的照顾。有许多小青年很早就放弃上学而选择出外打工,而且这在当地还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由其对那些家庭比较贫困的孩子来说,这种现象更加普遍,他们退学打工的年龄更加的早,可以说这对当地的长期发展是一个很大的阻碍。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民和农村问题是重中之重

农民和农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在民主革命时期,已被我党领导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胜利道路所证实,可以说,这已成为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共识。但是,在工业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大中城市日益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今天,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下,农民和农村问题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

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社会的安定和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这一科学论断,集中地反映了一个伟大真理:广大的农村是我国稳定的基础,繁荣与发展的基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而无农不稳,没有农村的稳定,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稳定。

三、现阶段农村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不容乐观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劳动力总量较大,特别是农村待转移劳动力数量众多、转移情况复杂。从1990年开始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以及从业劳动人数一直在增加,到2004年底,农村劳动力总数达49695.3万人,比2003年同比增长2.1%。与此相对应的是,农业生产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量减少。据专家测算,农业实际需要的劳动力约为 1.7亿,占现有农业劳动力的31%,即我国目前还有约69%的农业劳动力需要转移。从劳动力质量上看,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总体文化素质较低,据统计,2001年在我国4.82亿农村劳动力中, 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87.8%,高中程度的占9.7%,中专程度的占2.0%,大专及以上程度的比重为0.5%。此外,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

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现状是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东、中、西部的空间差

异性;转移渠道单

一、多以外出务工为主,务工行业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中的体力型、无技术含量的工作,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环境条件差、安全保障系数低;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高,如农民进城务工至少需要“六证”:暂住证、就业证、务工证、健康证、消防证、婚育证等,合计每人每年要缴费600-1000元。

究其原因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动力素质低下及对城市外来劳动力行业限制。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要求,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坚持“适度转移、机构优化、合理布局、效益互补”的原则,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拓展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空间,以循序渐进方式逐步缓解农村就业的压力,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飞跃。

具体说来,有如下的解决对策: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实现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进一步重视劳务输出工作;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以及巩固和发展乡镇企业,扩大农民本地就业机会。

2、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形势严峻

我国由于人口较多,教育底子薄弱,基础教育的发展一直是我国加紧建设的重点。虽然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果,但是经济落后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由于历史、自然、经济等原因,基础教育的发展不仅落后于国内其他地区,也落后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关调查表明,少数民族儿童教育、女童教育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难点。另外,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师资队伍较为薄弱。代课教师尚占一定比例,教师负担较重,师生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缓慢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应试教育根深蒂固。为了升学,许多地区尤其是在贫困地区的农村中小学,人为的留级、变相的体罚、分数至上、升学第一的思想十分普遍,使得学生厌学情绪十分严重,从而导致留级率高,辍学率高、普及义务教育步伐缓慢。另外,为使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有所改观,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加强城市、农村教师交流及支援,提高农村教师业务水平,将城市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农村学校,克服农村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同时,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对于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条件艰苦地区工作的农村教师,应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使农村教师能够安心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2)、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提高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及教学环境。我国的教育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而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样就导致教育经费十分紧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低于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投入比例,而这有限经费中的大部分又没有投入到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之中。

(3)、加强农村女童教育,提高农村未来科技人才数量。在我国农村地区,女孩失学问题还十分严重。以广西隆林县的某些乡镇为例,04年女孩不入学率和辍学率达55%。分析根本原因,在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认为“女孩读书没用,反正将来是嫁人”。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不少未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女孩子加入到了打工妹的行列。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及有效实施还需要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这中间要通过国家资金投入的加大、教师进修机会、教育资源支援等一系列手段来加快农村基础教育的步伐。同时还需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上去了,农民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才能加大投入。

3、现阶段我国农村还存在的问题有:留守老人较多,他们的权益得不到保障;部分耕地、农田闲置,无人耕种;医疗卫生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等等。

四、近年来国家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性的根本问题。而不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谈不上现代化社会的完全建立。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也已表明,在农村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势在必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这是我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大规模的投入,截至2004年12月,全国共有310个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1945万户,6899万农民参合,参合率达到了72.6%。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2010年的覆盖面达到农村的80%以上。

这一举措具有重大的建设意义。由于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很窄,不足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广大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处于“空白地带”。疾病,像一把利剑挂在农民兄弟的头上,“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中国农村比较普遍的现象。因此,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问题本身,解决农民的看病难,不仅仅是尊重农民起码的生存权的问题,更是建设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是新时期建设新农村题中应有之意,是非常必要的。

2、国家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随着我国经济企稳向好,企业用工增加较多,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一些地方农村劳动力紧缺,给春耕生产特别是春季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带来较大困难。另外,从支撑农业的条件看,一些“三农”学者认为,6年来全国粮食面积恢复增加了1.44亿亩,继续扩大面积的空间有限,基础脆弱、科技薄弱、后劲不足的问题凸显。由于这些原因,国家进一步加大农业补贴力度,从2003年至今是财政补贴支农政策的创新时期。除了已有的政策继续执行并加大力度外,提出并开始实施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政策,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补贴支出主要用于农村,同时在基本建设投资包括国债资金方面加大了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变财政支农方式,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改革农业税制。

国家为什么要进行农业补贴,而且额度越来越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工业化初期,由于工业落后,比如一个农民可以生产100单位的粮食,他可以用10单位来换一辆自行车。那

么他还有90单位的粮食,所以农民相对比较富裕。工业生产率由于是指数化的增长,30年前,生产一辆自行车的人工,现在可以生产5辆摩托车,但是农业生产可不会亩产万斤的,一亩地的粮食产量没多大增长,而工业产品的附加值大幅增长,那么农民需要用90单位的粮食,才能换回一辆摩托车,也就是说农民需要90单位的粮食,才能过30年前相对地位的生活水平。所以,越发展,农民就会越贫穷,这就叫《悲惨性增长》。所以,没有内需,摩托车也卖不出去,农民也不愿意再种田了,就需要粮食进口,没有消费,工业也不能发展,摩托车也不生产了,你想会是什么后果?就是经济崩溃,饿殍遍野,国家垮台。

3、新农保制度建立并不断完善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新农保”的概念,并明确规定了基本原则和筹资结构。直到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印发《指导意见》,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式启动实施。

建立新农保制度意义深远:第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决策。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还是一个农民占人口多数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已经初步具备了建立新农保制度的条件,以使亿万老年农民得到基本生活保障,让广大农民群众解除养老的后顾之忧,更好地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第二,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工程。我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尽快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农保制度,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迫切任务。第三,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和推动农村减贫的客观要求。2009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有1.67亿,占人口总数比重达12.5%,农村约占三分之二,而且农村老年贫困化的现象日益突出。4000多万农村低保人口中,老年人占28.8%。建立新农保制度,是解决农村老年贫困化和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本之策。第四,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增加农民收入、解除农民养老等后顾之忧,是扩大农村需求的前提。

建立普惠与激励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使8亿农民有了养老保障,是我国继免除农业税、实行农村直补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之后实施的又一重大惠农政策,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实现城乡社会和谐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无古人的一大德政。

五、结束语

农村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需要我们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发展,才能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在这次调研中,农民群众各有各的观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他们都感受到祖国的进步,自己的日子正过得越来越好。我爱我的祖国,爱她的一草一木,爱她的一山一水,爱她勤劳的人民。祖国有进步,我们欢欣鼓舞;社会有问题,咱们勇敢面对,认真解决。大学生是将来社会的栋梁,在社会的各个岗位上起着顶梁柱的作用。我们将会以这次三下乡的收获作为我们前行的动力,努力学习增长才干,为祖国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周总理说过一句话:“我爱我的祖国,这是我们自信的源泉。”我们将会以这种自信的力量面对挑战,绝不退缩,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我坚信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取得全面胜利,农村的未来必定更加美好,我们的祖国也必将越来越富强,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参考文献:

[1] 赵馨蕾,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M].西南教育出版社,2000,6.

[2] 李勋来,李国平.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及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5.6 [3] 李立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人民出版社,2009.5

第四篇:农村集体经济

农村集体经济

陈垣霖 2013级农村与区域发展 21131233001 农村集体经济亦称。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变化很大。传统农村集体经济,是指区域性农村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是农民按照自愿互利原则组织起来,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在生产与交换过程中实行某种程度的合作经营,在分配上实行一定程度的按劳分配的集体所有制经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农村集体经济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了较大突破。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现状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从人民公社时期的生产队演变过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改变了原来集体经济集中经营、集体劳动、集体分配的管理体制,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制。在承包制下,集体经济组织实行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开,有利于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首先,它扩大了农户的经营自主权,使土地、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资源得到了比较合理的利用;其次,它突破了家庭经营的局限性,坚持基本生产资料如土地、重要自然资源和农田水利设施仍归集体所有,同时保留了某些必要的集体经营,如制订生产计划,管理使用大型农机,兴建和管理农田水利设施,安排国家和集体用工,统筹协调和实施不同程度的统一经营项目,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等。但由于生产条件的制约,农村集体经营的比重不大,集体的实力较弱,这就需要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充实集体经营的内容,增强集体经济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同时,全国各地在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大力发展集体统一经营和乡村企业,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出现了乡村办企业发展迅速,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的主体。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领域不断拓宽,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逐步由农业向工、商、建、运、服务多产业拓展。农村集体经济经营形式由单一转向多元,向更高层次跨越。随着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引入了承包制、股份制、合作制、租赁制等经营形式,打破了社区和所有制的界限,不断发展与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及外国企业合 作,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对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资源等生产要素进行全方位多元化组合,出现了一大批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新型集体经济形态。

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格局的划分,农业专家王景新在对我国新形势下农村村域经济发展进行的大量调研之后提出,我国农村目前主要存在三种经济实体,呈现出三足鼎立的态势。其一,农户家庭经济继续维持村域经济主体的地位;其二,以行政村、组为单位的传统集体经济组织继续发展,在东部及一些发达村域,集体经济能力逐年增强,仍然发挥重要作用,也就是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其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股份合作企业合作与合伙企业)及私营企业等在村域内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它的资本积累和收入能力正在赶上或超过农户,逐渐成为村域经济中最具备活力最强大的支柱和主体。

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是指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实现形式和路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经济发展的模式对经济效率具有重大的决定性影响,同样的资源享赋和经济条件,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将取得不同的经济绩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引入了承包制、股份制、合作制、租赁制等多种发展模式,打破了社区和所有制的界限,不断发展与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及外资企业的合作,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对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资源等生产要素进行全方位多元化组合,出现了一大批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新型集体经济形态。从全国来看,主要形成了苏南模式、华西模式、珠江模式、南街模式四种比较成功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许多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形成了一些具有特色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例如,广东省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模式:(1)征地补偿收入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各种开发园区和城镇周边地区的农村,这些地方的村社将征地补偿收入作为启动资金,充分利用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市场经济比较发达、毗邻港澳台等有利条件,通过招商引资、兴建厂房商铺出租、创办乡村集体企业等多种途径,运用股份制、租赁制、承包制等多种经营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2)行政手段扶持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集中在东南西翼和粤北山区的贫困村,主要通过政府财政拨款扶贫、领导挂点扶贫、工作队驻点扶贫、部门挂钩扶贫及结对帮扶等形式,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输血造血。(3)自我谋求发展型。这类村庄具备基本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有一定的山林、水电等可供开发利用的集体资源,村庄领导班子团结有力,主要通过开发集体资源依托龙头企业,为家庭经营提供服务等方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存在制度和结构上的缺陷,并由此导致了其功能上的障碍。

一、制度缺陷问题。(1)管理体制落后。我国现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体制仍 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模式,即乡村两级都带有浓厚的行政和计划色彩。土地所有权 归属不清。农村土地制度是当前理论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土地所有权制度不清是核心。因为农村土地从理论上属于集体所有,但实际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并不具有最终所有权,集体土地所有权虚置,没有利益保障,也没有土地证等土地界定证明。民主管理难以落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农村的民主管理只是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落实。虽然一些地区采取许多措施推进村级民主管理进程,如财务公开制度、村民选举制度等,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结构缺陷问题。管理结构混乱,职责不清。乡镇和村两级都是独立的主体,其职责应是明确的。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乡(镇)和村表面上是相互独立的,实际上村一级根本没有独立性,村级行为就是执行乡镇任务。由于没有制度约束,乡村两级权责分不清,管理交叉混乱。组织结构不合理,效率低下。乡(镇)、村和农户是三个独立的主体,有着各自的行为目标,而乡村级目标因各个领导不同而具有多变性,导致农户与乡村级目标经常出现矛盾,致使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率低下。功能障碍问题。任璨体经济组织职能弱化。目前我国大多数地方的集体经济组织处于一种松散或半松散状态,其组织和联合功能几乎丧失。集体经济组织不能代表广大农户的利益,也不能保护农民的利益,更不能为广大农户谋利益,农民对集体组织十分不满。集体经济组织负担沉重,失去了。统。的功能。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政策,但由于认识的不足,长期以来一直存在重。分。轻。统。的思想,导致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在推行联产承包责

任制初期,许多地方将集体资产分光、吃净,有的地方集体资产无人管理,浪费严

重。许多集体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加上各部门收费繁多、政府平调以及农户 对集体欠款等。空壳村。现象比比皆是。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举措

1、观念认识转变:重新定位集体经济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并不是要走人民公社的老路,更不是否定家庭经营,而是倡导新型的、股份制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十五大报告曾提出: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尤其要提倡和发展。从而明确了集体经济的实质,即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强调的是共同劳动,共同积累,按劳分配,民主管理,劳动者的资本联合强调的则是劳动者拥有产权,按资分红。然而,过去我们只承认了集体经济是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弱化以至否认了集体经济还具有劳动者资本联合的特征。因此,在新时期新阶段赋予集体经济新的内涵、新的定义,就是要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推行股份合作制,坚持土地股份化,农民股东化,产权明晰化,经营股权的原则,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股份合作制是在家庭经济进一步发展需要生产要素联合,重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新的经济组织形式,是乡镇集体企业由承包经营走向资产经营和产权改革的一种新形式,也是按邓小平两个飞跃思想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实践。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坚持搞市场经济,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我们提出的历史性任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农村人民公社解体和重新构建了农村的微观经济组织。随着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加剧,家庭经济为适应自身发展需要和克服家庭组织难以适应扩大生产规模之弱点,迫切需要一种新的产权制度安排来发展生产要素的联合和重组,协调由资产联合、重组形成的新的经济关系。因此,从承包制走向股份合作制,是改革进入产权领域的需要,也是集体经济进行产权改革的新形式。

2、人才管理创新: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村级管理人才缺乏是制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瓶颈。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必须有大批大公无私、责任心强、有经济头脑和组织协调与指挥能力、有开拓精神的干部。随着基础教育在农村的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应该提高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选举产生的村干部质量,为保证候选人的质与量,村级干部候选人不应被动地服从本村有什么人选什么人地状况,应该积极扩大高素质村干部候选人的有效供给,要通过引入市场观念,拓宽选人用人渠道,为社会各个阶层中有志到农村的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建立有一定人才储备的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因此,地方政府应该有计划地培养受过高等教育的后备力量。受农村的复杂地缘、血缘关系、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现行相关法律的限制,每年政府应该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选拔一批土生土长地本乡高中毕业生,送他们到相关院校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毕业后回村参加管理建设,在治理村庄的过程中接受基层民主的锻炼,以便日后可以通过村民选举的方式当选,以新的理念治理村庄。

3、组织载体创新: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

继党的十六大提出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要求之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推进制度创新,增强服务功能,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增强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我国农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双层经营体制的载体,坚持农村公有制,必须坚持不懈地健全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当前不少地方采取乡党委乡政府乡经联社和村党支部村委会村经济合作社的班子成员交叉任职,一般是村支两成员兼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负责人,农村经济组织与村级党政组织高度重合,形成了所谓的一套人马(村庄干部)三块牌子(村党支部,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中间站着一个人(支部书记主持全局)的党政社三者同构的格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发挥的是经济管制功能,从而不能市场经济的逻辑发展农村经济。因此,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应该改变过去以管制为主的职能,转变为集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服务型组织。

4、产权制度创新:从共同共有到按份共有转变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在总结国有企业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提出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本质是,改变农村集体经济过去那种村社自然人天赋产权式的公有制为劳动者的份额共有制,实现集体资产在成员间的份额共有。词较理想的形式是社区股份合作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股份制)。农民在这种新型集体经济中的财产份额是量化的、清楚的,即所谓产权明晰,不像旧模式的模糊;甚至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也可以股权化,为土地承包权的股权化流转建立制度基础;改革后的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边界也是确定的,不像传统模式的生在哪个村,上了户口就自然是集体成员,天赋产权,生不带来,离不带走的村社社会所有制。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完成这样的改造之后,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延伸到乡镇一级联社,就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乡镇一级联社实际上更像一个由各个村社集体经济组织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在实行农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经过这样的改革,就形成了新的三级体制:村级是基本环节,往下把农业生产承包到户,往上实行股份制联合,发展二三产业延伸农业产业化链条和推进城镇化进程,使乡镇层次成为二、三产业的集聚地,解决乡镇企业分散布局而与农村城镇化衔接不好的问题;中间的村级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承上启下。在一般农业地区,村级经济组织实际上就是一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一新体制的本质是农户(承包户)加村级社区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加乡镇现代企业制度(有限责任公司或联社)。通过这种社区集体经济的产权制度改革,解决了旧模式的地域封闭性问题,其成员可以有条件地进出。城乡之间的相互流动,由于财产己经股权化了,也便于通过分配机制和股权的有条件流转进行调节。所以,这种制度安排可以适应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对经济体制和经济组织形式的要求,可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环境的要求,可以通过社办公司的形式与现代企业制度对接,与城市经济对接,不论是农业产业化企业,还是城市二、三产业企业,都可以参股、持股进行合作,也可以在企业层面进行兼并、合并。这样的制度安排,也适应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我国当前农村地区,集体资产主要是土地资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必须积极探索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我国现行的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是以一家一户为基本单位的分散的经营方式。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承包经营形式在已经调动广大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各种矛盾也日益显现,如人地矛盾、人均分田与适度规模经营的矛盾等。在坚定不移地贯彻土地承包期再延长承包期的同时,必须适应农村社会分工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和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当前必须正确处理延长土地承包制与促进土地流转的辩证统一关系。延长的目的是保护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合法权利,是流转的基本前提,流转则是赋予农民土地使用权商品化的权利,是延长的必然结果。因此必须按照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要求,适应社会分工需要,尊重农民的意愿,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重新组合方式,支持和鼓励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入股或租赁等组建新的土地经营实体,推行适度规模经营,逐步推进社会主义农业的第二个飞跃。

第五篇:农村集体经济(模版)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主要特点、主要模式、成功经验和对策建议:

农村级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科教文卫事业发展、村庄环境整治,以及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等都离不开村级集体经济的有力支撑。

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合作化和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要素合作两个历史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集体化是农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促进农业“第二次飞跃”、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坚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要因地制宜,采取灵活的形式和途径。

“集体所有制”最早由马克思提出。1874年,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失败的重要教训时指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将以政府的身份采取措施,“一开始就应当促进土地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的过渡,让农民自己通过经济的道路来实现这种过渡;但不能采取得罪农民的措施,例如宣布废除继承权或废除农民所有权”。从马克思这段话可看出,集体所有制是区别于私有制的一种公有制形式,不能以废除农民个人所有权,而是要通过经济的道路来实现农民土地私有制到集体所有制的过渡。但马克思没有提出经济道路的具体形式。列宁在《论合作制》一文中明确地说:“在我国现存制度下,合作企业与私 人资本主义企业不同,因为合作企业就是集体企业”。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这种合作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在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政权管理之下的劳动人民群众的集体经济组织”。我国现阶段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过去传统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相比,最显著的特征在于:第一,现阶段的集体经济组织是以土地为核心的主要生产资料归组织内部农民集体所有的经济组织,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其追求的目标。第二,现阶段的集体经济组织是民事法律主体的组织。它依法律和政策规定而建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拥有独立的财产和自主进行生产经营的权力和能力,并能在一定的财产范围内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历程,总体上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人民公社下的农村合作化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至1978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造,在自然乡村范围内,由农民自愿联合,将其各自所有的生产资料(土地、较大型农具、耕畜)投入集体所有,由集体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农民进行集体劳动,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特别是伴随“大跃进”运动,在广大农村,公社、生产大队及生产小队都不同程度创办了不同数量和规模的社办、队办企业。这些社办、队办集体企业,在生产经营、用工制度、分配制度、福利制度等方面接受国家或当地政府的计划和政策约束,在其人民公社内部实行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企业的领导人往往也由人民公社或生产大队的领导成员亲自担任或任命委派。由于在 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实行政社合一,强调“一大二公”,搞“一平二调”,严重脱离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性质和发展规律,严重侵害了农民的利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农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要素合作时期(1978年以来)。1978年后,我国广大农村(除了华西村等极少数村庄外)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组织替代了低效率的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一方面,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结束了农产品供给长期短缺时代。另一方面,由于原来集体所有的以土地为核心的生产资料平均分给了农户,使改革开放初期农村中的集体经济出现了“空壳”现象。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不断涌现,并且越来越多样化。如,对原有的人民公社体制下的集体企业采取了个人承包、租赁经营;以乡或村的名义投资兴办新的企业;以乡或村的名义将原集体企业改制为与个体或私营企业或外资企业联合投资的股份制企业;乡民或村民联合投资将原集体企业改制为股份合作经济或其它形式的合作制经济;村委会将已承包的土地在农民自愿并得到上级部门的批准的前提下,将土地使用权收回,并对全村土地进行统一规划,发展村集体非农产业,等等。目前,我国广大农村集体经济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

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是充分利用集体土地资产,做到以地生财,保证村集体经济的经常性收入。土地作为村级集体资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村级集体组 织最主要的资源。因此,如何顺应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趋势,合理开发、利用集体土地资产,使土地这一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得到最优配置,对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近些年来,一些“经济强村”在土地资源的使用上,采取物业租赁经营形式,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凡采取这种经营方式的村,其集体经济收入大多非常稳定,而且集体资产增长较快,村集体经济整体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是依托原有资源,走改革发展之路,争取多种措施盘活集体资产,激活集体经济活力。村级集体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定量的固定资产,如土地、房屋等,一些村还有企业遗留资产,盘活这些资产,对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的资金优势,开展资本经营,实现村集体经济的保值增值。近年来,随着我区城镇一体化战略的推进,有的城郊型的村土地征用较多,积累了大量的土地征用补偿金;有的村在城镇建设过程中村集体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资产。如何管好、用好这些货币资产,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是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关键。我镇一些村在货币资产的管理和使用上采用投资房地产业、兴办企业、旅游开发等方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有效地实现了资产的保值、增值。此外,还有一些村以资本为纽带,通过股份合作、独资、合资、参股投资等方式参与项目开发,创办企业实体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四是充分考虑村民利益和村民福利,为村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壮大 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随着农村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我镇的村集体土地资源越来越少,有些村土地资源基本已经没有了。由此带来了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失业”问题,这些人低不成高不就,“低档”的工作不要做,“高档”的工作又不会做,整天游手好闲,当经济遇到困难时,就会把目光集中在村集体资产上,要求把村集体经济分掉,并经常以此为理由,到村两委聚众闹事,给农村社会带来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诸如此类的事要是处理不好,就会对村集体经济的稳定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要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同时要充分考虑村民利益和村民福利,让村民感受到村集体发展壮大后给自身所带来的好处,从村民心理上消除其瓜分村集体资产的念头。我镇一些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通过以下几种办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是集体投资兴办企业。二是为村民搞好福利。三是进行再分配,让村民享受集体经济发展成果。四是用村集体资金改善村干部的福利待遇,增强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五是搞好精神文明创建,营造和谐的发展环境。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小富即安的思想在村民中渐渐滋生,为此,我镇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村,着力开展了“富而思源,富而思进”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这种措施的出台,维护了社会稳定,并为该村集体经济的稳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农村集体企业的发展遇到较大困难,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给技术含量偏低、竞争力较弱的乡村企业带来了 巨大的冲击,多数集体企业纷纷关停并转,集体经济该如何发展,集体企业应走向何方,成为全体村民关心、焦心的热点问题。在此问题上,村领导要主动出击,带领村领导班子外出参观、学习、实地考察,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统一村干部的思想,决定继续走巩固壮大集体经济之路,共谋发展之策。

面对市场经济的新形势,针对农业企业裹足不前、效益低下,村办企业竞争力不强,连年亏损的现状,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经研究后,决定发展一产,做大龙头企业;强化二产,使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优化三产,为全方位、多层次的投资主体搭建平台。

1、改革创新,盘活壮大集体企业。通过对村办集体企业的清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对原有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以公开招标等方法进行企业改制,对所有的企业会计进行培训、考核、竞争上岗,推行会计委派制,加大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在重组形式上,一是对规模大、效益较好的企业,继续由村集体统一经营,加大监管力度;二是将投入较大、效益不理想的企业投放市场,实行公开招标,实现利润最大化;三是对规模小、亏损或负债严重的企业采取租赁或买断经营,企业负债全部由村集体承担。通过大胆改革,使集体企业重新焕发了生机。另外,对分配制度也进行了大胆改革,重奖有功人员,在全村形成了人人抓机遇、争发展的氛围。

2、合资参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村领导班子围绕本村优势,紧抓机遇,制定以“引进促开发,以开发带危改”的战略思路,引进实力较强的房地产开发商与村集体合作开发。

3、盘引并举,保持集体经济的快速增长。对村内闲置资产进行广泛招商,以引进开发为重点,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新的领导集体上任之初,要敏锐地把握全村发展的脉搏,明确前进的方向,用先进的理念、创新的态度,科学地谋划集体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

1、明确发展方向。村领导班子外出考察、学习,使大家找到了差距,认识到本村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终达成共识。即要走巩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在不同的时期,还根据实际提出具体的发展战略。

2、树立诚信理念。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和最为宝贵的无形资产,是现代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石。以xxx为班长的村领导集体,带头在全体村民和企业中饯行诚信,严格执行合同,模范遵守自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尽最大努力为企业提供服务。面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融资困难,村集体以自己的资产为企业担保,组织银企合作,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立足诚信,使该村赢得了良好的信誉,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实现了自身发展。

3、健全管理制度。在发展过程中,该村实施了“一分五统”的方式,即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还建立健全了一整套管理制度,用以规范村民、企业和村领导干部。尤其对实行集体承包、厂长负责的村属企业,在承包合同中明确规定要达到四个10%。即职工工资每年递增10%、税收每年增长10%、集体净资产每年增值10%、上交集体利润每年递增10%。在对集体所属企业或参股经营的企业中,实行会计委派制,使企业财务更加阳光、透明,既维护企业自身的利益,同时也保障村集体的利益,实现双赢。

4、科学民主决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该村领导班子积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讨论决定问题时,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严格执行规定。他们始终坚持事不论大小都先由班子会研究方案或请专家进行论证,然后交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如发展新项目或是与商企代表洽谈合作等事宜,在事前都要经过班子会研究同意,经村民代表会讨论通过后授权,村领导才能与之洽谈。让村民对村政事务和经济发展情况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的同时,也对未来入驻的商企是一个有效的保护(村民与企业永远不会出现矛盾)。另外,村领导班子始终紧密团结,事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发展中能够握紧拳头、形成合力。

5、共享发展成果。该村实现了个人、企业与集体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村内实现了全民就业,并且还为周围的村民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二是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部分企业在完成自身上交利润的同时,还自愿拿出资金以不同方式回馈村民;三是村民充分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村集体不断提高村民福利待。该村集体、企业、农民间的良性互动,形成了“以发展促和谐、以和谐利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必须遵循如下基本原则:一是自愿民主原则。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应注重实现“民办、民管、民受益”。民办是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生命力所在。要由农民自愿自主地参加劳动合作、技术合作、营销合作和资本合作;民管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制度保障和凝聚力所在。要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充分保障成员对组织内部各项事务的知情权、决策权和参与权;民受益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吸引力所在。要通过合作经营和服务获取更高经济效益,按照惠益返还原则,增加成员收入,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二是多种形式发展原则。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既可开展单项的技术、信息合作,也可兴办加工、流通实体,开展产加销一体化的经济合作与贸易服务;既可在本地、本专业范围内开展合作与联合,也可跨地域、跨所有制开展合作与联合。三是示范引导原则。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是一个发展过程,要充分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和农民意愿,不能搞强迫命令,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要通过试点示范,不断增强集体经济对农民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正确引导和促进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二)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过去有些贫困村在发展集体经济中,没有从本地实际出发,不顾客观条件办项目,贪大求高,急于求成,脱离实际,不但经济发展不起来,而且还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为此,我们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时,要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根据当前各地实践情况,立足当地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合 适的发展项目。

(三)强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素养。农村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现实中,一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起来,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乡村干部素质不高,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存在“等、靠、要”思想。因此,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过程中,培养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和他们的领导带动能力非常关键。要使他们能立足本村,放眼世界,瞄准市场,成为团结农民发展经济的带动力量。

(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各级政府要贯彻“多予少取”的方针,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一是要有积极的举措化解村级债务,减轻村级债务负担。兴办村级企业的债务,可在核实情况的基础上,采用债务剥离给企业的办法;为兴办教育、电力设施形成的债务,可根据产权的变化,用划转的办法剥离债务;对有债权的村,在金融、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加大清收债权力度,加快偿还债务的速度。二是增加对村集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在税收、用地、用电、综合项目开发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三是建立对集体经济薄弱村的财政补助制度,对经济薄弱村给予一定扶持。四是加大农民负担监督检查力度。坚决制止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行为,切实减轻村集体经济和农民负担。

下载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现状(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现状(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积累的现状和出路

    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积累的现状和出路 中共阿市苗族彝族乡委员会 罗馨 农村村级经济积累的多少,反映了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村村级经济积累的多少,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现状浅析

    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现状浅析 摘要 本文以安徽省长丰县“鸿路钢杯”运动会为背景,浅析我国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初步探索积极发展我国现代化农村体育事业的途径,以......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浅谈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浅谈 经管站 刘广秋 农村集体经济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是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积......

    2006年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计划

    根据县委组织部《关于印发〈*县2006——2010年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吴党组通(2006)3号]文件精神、乡党委关于《*乡2006——2010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党发(2006)2号......

    农村集体经济调查报告

    “农村集体经济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定制服务定制原创材料,由写作老师24小时内创作完成,仅供客户你一人参考学习,无后顾之忧。 发表论文根据客户的需要,将论文发表在指定类别......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思考 农业综合局 毕重伟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按照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四......

    如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村级集体经济是否富裕是农村发展的基础,也是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个别村却因受思想束缚,资源......

    关于2006年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计划

    文章标题:关于2006年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计划根据县委组织部《关于印发〈*县2006——2010年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吴党组通(2006)3号]文件精神、乡党委关于《*乡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