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由裁量权问题及原因
三、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表现
(一)滥用职权
因为执法者的介入,从而使得行政自由裁量的合理性受到影响。由于人并不是完全受到理性条件的控制,在执法者决策的同时,往往会受到个人感情的影响。英国的行政法中,不合理的裁量主要包括以下两种,分别是考虑了没必要考虑的内容和误解相关信息。而日本的行政法中不合理的裁量主要是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是考虑了没必要内容,其次是未能考虑应该考虑的内容,随后是在考虑过程中未能形成正确的评价和认识,最后则是没有遵守相关程序。法国的行政法则认为,一些不符合公众利益的裁决,但与此同时符合某些人或少数团体的决策,以及一些符合我国大多数公众利益的,但不符合其法律规定的决策,都是裁量不合理的行为。我国行政主体裁量不合理通常有下面几种形式:
1、考虑了不应该考虑的因素
国家行政机关的相关人员应切实的形式我国法律给予的相关权利,工作人员所使用的自由裁量权应该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依照其最终目的,选择正确的执法方式和路径,从而达到应有的执法效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行政执法裁量权是依靠相关执法人员来进行具体操作的,所以,相关执法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其个人倾向以及情感的因素都可能会导致执法人员在进行具体操作中存在偏差,从而影响执法的效果。而影响的主要因素则是我国长达几千年来存在的“人情社会”,由于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有着其交际圈和生活圈,例如朋友、亲戚、领导、同事、邻居等一系列人情关系,而这些人情关系则是影响执法效果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相关工作人员的情感也是裁量不合理的主要因素之一,首先,每一个人都有着情绪的变化,例如喜怒哀乐,这些情绪必然会导致相关执法人员的执法决策。另外,当工作人员的情绪波动较大、情绪激动、或与当事人存在某些利益之争时,其裁量的决策可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影响因素,例如压力、威胁、利益等因素。当相关工作人员受到来自其他方面的压力是,其裁量决策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受到一些黑恶势力的威胁时,执法人员的决策可能会从轻或减轻处罚。而工作人员受到相关利益的驱使时,则可能出现从轻、减轻甚至是开绿灯的现象,从而影响自由裁量的公平公正性。
2、没有考虑应该考虑的因素
在我国,很多行政主体在进行具体决策时,将法律所赋予的一些权力当做是自身本应具有的权力,为所欲为的进行决策,没有充分考虑应该考虑的各种因素,从而导致我国行政主体裁量的不合理性。在日本,相关法律规定其行政主体比须遵守相关法律,且有着标准的程序及完善的考虑因素表,同时,要求在相关执法人员进行执法裁量时,必须考虑日本国民的相关权益以及人权,尽可能的考虑到较多人民的利益,在可以实现的情况之下,要求将环境保护也加以重点考虑。但是,目前在我国行政主体的裁量工作中,其考虑因素相对单一,其依据相对较少,更为严重的是,我国的行政裁量机构中,很多部门存在着以权谋私、收受贿赂、牺牲民众利益而获取不良利益的现象。
3、决策反复无常,失去严肃性和公信力
我国法律法规中赋予了相关行政主体具有相关决策的权利,同时,为了保证其决策的公平性和公正性,相关法律法规也赋予了行政主体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撤销或更改其决策的自由裁量权。决策的可变更性,是我国法律法规对于正确裁量决策的不断追求,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追求正确的裁量决策。而我国在行政主体对于更改裁量决策的依据往往是不可得知的。而由于其裁量决策的随意性,使得其裁量决策容易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而变更裁量决策。从而使当事人的一些应有权利变得没有相应的保证。在我国的实际操作中,有非常多的案例,例如,某县的行政主管部门首先允许某公司承建某工程,但是随后,又因为某些原因,随意的撤销了此决定,从而对某公司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这种不合理的裁量决策,人们对相关部门的不透明做法受到怀疑,使得政府公信力下降。基于这种现状,行政主体在需要撤销或变更决策时,应该出示正当的理由,同时,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和相应程序。如果行政主体没有相应理由或无正当理由而随意撤销或更改相应的裁量决策,则是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为。
(二)行政处罚不公平、不公正
行政处罚的不公正和不公平主要是指国家的某些行政机关或相关工作人员在行使处罚自由裁量权时,使得公民、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破坏,造成处罚结果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其表现行使主要有下面几种形式:
1、行政处罚偏轻或偏重
对于某一案例来说,其所受到的处罚结果和与其违法程度、后果、性质和影响相比,行政处罚结果存在偏轻或偏重的现象。例如,一些治安违法案例,其违法情节相对较小,未造成严重的后果,相关行政机关却给予拘留的处罚结果。而对于一些明显违法或造成严重后果的犯法行为,行政机关却只是给予警告或罚款处罚。这些处罚结果与案件本身的违法程度、后果及性质不匹配的现象,往往会使得行政处罚结果的不公平和不公正
2、责任相同而处罚结果不同
在两种相同违法结果处理过程中,其处罚结果相差较大,其处罚结果肯定存在偏差。例如对于某些斗殴事件中,由于给对一方造成了轻微伤后,相关行政机构对某人处以拘留的决定,而对另一责任人处以警告的处罚。其处罚结果的不同,说明至少有一个处罚结果不公平。
3、不同责任而处罚结果相同
主要是指针对不同的犯罪行为,行政机关贸然的给予相同的处罚结果。例如,双方斗殴事件中,均造成对方轻微伤,而公安行政部门却不考虑哪一方为主要过错方,而直接对双方处以行政拘留的决定,显然有失公平。
4、引用法律不全而使得处罚结果不公平
当违法事件发生后,相关行政机构未能依照现有法律或引用法律条款不同,从而导致行政处罚结果相对不公平。例如未成年人王某在学校将李某打伤,经法医判定为轻微伤,而公安机关根据相关条例向王某处以拘留的处罚,而没有考虑到对未成年人从轻处罚的条例,从而使得处罚结果相对不准确。
(三)拖延履行法定职责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对履行相关的职责的时限有着相应的要求,主要有两种,一方面为行政许可行为,另一方面则是行政保护行为。对于这两方面,我国法律法规对于时限性的规定,有的相对清晰,有些相对模糊。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行政机构具有在何时进行自由裁量的权利。依据我国行政管理的效率原则,相关行政机构应及时的行使其行政权力,从而发挥其责任,而行政主体在行使其权力时存在拖延的表现时,则可能会为国家或人木讷的利益到来不可挽回的重要损失。基于这种现状,相关行政主体应该切实地按照相关规定,在规定的时限之内行使其法律职责,从而保证其自由裁量权的合理性。反之,则会由于耽误其良好的时机而造成人民或社会利益受到损坏,造成对自由裁量权的不合理运用。
四、对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原因分析
由于自由裁量权必须由执法工作者来行使,而执法工作者由于其个人原因和我国行政立法机构方面原因,使得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使其行使效果存在一定的偏差,从而导致了自由裁量权的不合理运用,影响裁量决策的公平性。从原因上来探析,目前导致我国行政自由裁量权不合理运用的运用主要有行政立法不完善、缺乏系统监控系统以及控权法缺失等原因。
(一)行政立法不完善
行政自由裁量权具有国家意志性、法律性、强制性以及主动性等一些列行政的特征。而其也存在着一些自身的特征,例如涉及对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等,另外行使数量较多,适用范围较广。行政主体机关可以根据具体事件,既可以做出相应的抽象自由裁量决定,又可以根据具体时间来作出具体的自由裁量行为。美国著名的法学家杜尔肯曾对自由裁量权进行深人的分析,并以强弱来进行研究,弱的自由裁量权的形式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遵守相关的原则与标准来实行,如果没有遵守相关标准或程序,或者形式方式不当,则可能会被推翻。而强的自由裁量权的形式则主要是根据行使人自身的判断标准,除滥用自由裁量权之外,其所作决定不会被推翻。而从这一方面来说,行政自由裁量权本身意义上来说属于强的自由裁量权。同时,其具有非常大的灵活性,追溯到权力本上来看,其普遍存在着腐蚀性的现象,而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从而使得其更容易被导致滥用。另外,从行政机关与当事人的相对地位来看,具有一定的不对等性。行政机关对于当事人来说,其可以实施相关行为、改变当事人行政法律关系,以及强制要求当事人来执行某种义务。
(二)缺乏相应的监控系统
目前,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对于行政自由裁量的规范条例或法律相对较少,同时,对裁量的规范相对较为宽泛,对于其实施范围、实施力度、幅度等因素的规定相对较宽松,其具体标准对于裁量没有较高的借鉴价值,更为甚者,在一些方面,还无具体的标准,从而影响自由裁量权的效果。
再具体的案例中,也有着较为直接的体现,尤其在处罚性自由裁量标准中,其标准范围和处罚范围相对较大,从而影响其执法效果。例如,在一些规定中,频频以情节严重为关键词,处罚结果跨度较大,从而使其执法效果降低。在此过程中,常常以情节严重为标准,没有具体量化情节严重的程度,且对处罚力度也没有进行量化,从而导致在具体的执法过程中存在问题。而我国执法者的专业素质相对较低,而我国这种宽泛的法律标准则可为一些执法者留下了以权谋私的环境。
三、控权法的缺失
对于人来说,权力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而历史和实际经验也告诉人们,每一个拥有权力的人,都会不同程度的滥用手中的权力,这是也一个必然的事实。而不受约束的权力则会逐渐的走向腐败,甚至会走向灭亡。所以,约束权力的实施就显得非常有必要。由于权力的外在表现主要是对于个人的统治或强制的执行,所以他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往往会反过来侵犯人权,而由于行政裁量权的自由性,使得其更容易被不法者加以滥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非常有必要对相关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从而有效地防止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另外,我国行政管理中还存在权力较大,而授权体系乏力的现状。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为了促进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于一些地方机关,给予了其更大的自由裁量权,但是,由于未建立相应的授权系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影响了权力的滥用程度。
第二篇:自由裁量权材料
关于规范自由裁量权的思考
http://www.xiexiebang.com 来源: 发布时间: 2010-08-17 15:30
规范自由裁量权,缩小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弹性空间,逐步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公平统一、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形成真正为市场主体服务的政务环境,对促进海西建设加快南平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法律、法规
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执法 规定的原则和范围内有选择余地的处置权力,活动中由法律、法规授予的职权。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行政执法的自由裁量权都是存在的。行政自由裁量权是一把双刃剑,是行政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但在运用这种手段的过程中,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既要合乎法律条款要求,又要合乎“法理”精神。
一、深入思想发动,推动权力“自我革命”
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其实质是政府职能的转变、部门利益的调整、行政行为的规范,是政府“自由”权力的自我变革。
一是坚持改革的精神,打破权力利益格局。行政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机关权力的“自留地”,是部门权力空间的利益,一般不容许外力的不当干涉。要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必须打破固有的权力利益格局,突破既得利益的重围,尊重社会的普遍需求和大多数民众的感受,借助外部竞争的“示范压力”及时代进步潮流发展的要求,通过政府主导推动,促使政府部门自我转型,编制出本部门或单位职权目录,绘制出权力运行流程图,并向社会公布权力清单,把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收费的自由裁量权进行规范,并逐步向行政决策、行政征收、行政强制、行政确认等领域拓展,挤掉那些可以用于单位和个人捞“油水”的成分,减少行政权力“自由”裁量的空间,从而制约和监督自由裁量权的行使。
二是按照发展的思路,规范权力运行方向。“执政为民、服务发展”是建立服务型政府基本要求,是权力本源的理性回归,是权力运行方向的现实选择。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发展环境,发展的竞争就是制度的竞争、发展环境的竞争,在建设“海西”服务“海西”进程中,我们现实中存在的行政资源、公共资源却掌握在少数部门的少数人手中,权力授权过于集中、支配随意性比较大,特别是行使权力的依据、标准、幅度不全面、不规范、不统一的问题还比较突出,造成了闽北发展的区位劣势,影响了经济发展的竞争环境,导致了闽北与其它地区差距扩大。因此,必须围绕优化发展软环境,服务市场经济主体,履行政府服务职能,打造欠发达地区的制度优势、环境优势、竞争优势,不断优化发展软环境,逐步形成闽北发展的区域优势,促进闽北经济社会跃升发展。
三是发挥市场的作用,防止权力寻租滥用。行政权力对公共资源配置的不当干预,最容易引发“权力寻租”,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途经,就是采用釜底抽薪的办法,推行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逐步取消行政权力对“竞争性、有限性、垄断性”资源的指令性配置方式,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在公共资源的重要领域建立公共资源综合交易平台,通过政府对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授权,发挥市场竞争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实行管办分离的办法,阻断政府有关部门与招投标中介机构的内在联系,减少行政干预招投标的行为,有效预防公共资源使用和交易中腐败问题的发生。通过建立公共资源市场交易机制,促进转变政府职能、节约政府财政开支、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二、探索实践机制,规范权力“自由裁量”
规范自由裁量权,就是从源头规范基准制度、从程序上制约执行过程、从结果上监督执行效果,使自由裁量权逐步从合法走向合理,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一是从源头上规范自由裁量权。从源头上规范自由裁量权,首先是要清理审批(许可)项目。对照国务院及省审改办的行政审批项目和有关文件汇编精神,随着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针对审批服务项目的依据、审批环节、申报材料、承诺时限、收费标准进行梳理,对行政审批(许可)项目进行逐一清理,对合法的行政许可的审批项目依法予以保留,取消无合法依据的审批项目,减少行政审批、行政许可项目。其次量化自由裁量权。根据立法意图、立法目的尽量将立法意图、立法目的成文化、明确化,避免歧义和模糊,克服法律因稳定性较强的局限性,处理好法律条文的“弹性”和执法操作的“弹性”关系,根据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和当事人主观过错等因素,把法定自由裁量的处罚划分为特别轻微违法行为、轻微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特别严重违法行为等若干等级,在此基础上又划分为若干档次,列明适用每个等级、档次的具体条件,简化、细化、量化自由裁量权,制定自由裁量权的基准制度。
二是从程序上制约自由裁量权。从我们国家法律实践上看,程序法的重要性超过实体法,现在行政立法主要是职权法,规定部门职权,缺少行政程序法,由于对行政程序缺乏详细具体的规定,行政人员容易养成不按规矩办事的习惯。因此,要以严密、刚性的程序,对自由裁量权运行实行全过程制约,对行政权力(行政审批、处罚、收费)运行进行分解,针对不同单位、不同类别、不同项目的权力,在每个具体环节上明确规定“谁来办”、“怎么办”、“何时办结”等,编制出行政裁量流程图;并建立身份明示、理由说明、规定告知、意见征询、案例汇编、执法负责制等程序性规定,实行调查、审核、决定等执法职能相分离制度,对重大行政裁量事项实行集体讨论决定,对有利害关系人实行回避制度,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依据、条件、过程、决定意向、结果予以公开,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为公众瞩目,促进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行使,减少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做到自由裁量权控而不死,用而不滥,以程序规范保证权力行使的规范。
三是从结果上监督自由裁量权。规范自由裁量权既要从程序上实行内部制约,更要从结果上实行外部监督,建立监督制约的长效机制。自由裁量权事后救济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是行政复议。这是目前乃至今后一定时期内对行政自由裁量权最主要的一种行政救济方式。目前的《国家赔偿法》将不合理的行政行为给受害人造成的损失排除在行政赔偿范围之外,行政自由裁量权滥用所导致行政相对人权益的损害不予赔偿。第二行政问责。有权就有责,追究行政执法人员因过错所作出的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的法律责任是事后救济的关键。从我们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来看,自由裁量权行为原则上不纳入行政诉讼的视野,合理性原则就仅仅只是一项行政法原则,而不是诉讼法原则。
(作者单位:南平市监察学会)
第三篇:自由裁量权
自由裁量权
自由裁量权的大致涵义是:合法合理地进行自由选择的权力。由此,司法自由裁量权的涵义也就凸现而出,它指法院或法官在司法活动中合法合理地进行自由选择的权力。含义
自由裁量权涵义的基本内核之一是:自由选择的权力。有位英国法官曾言:“什么是自由裁量决定?……至少,这个概念包括个人对结论作出选择时的广泛自由——在法庭上依据一般原则,考虑相关因素、不随个人观念而作出决定的权力。”以色列希伯莱大学法学院教授、最高法院法官A·巴拉克指出:“自由裁量权是在两个或更多的可选择项之间作出选择的权力,其中每一个可选择项皆是合法的。”《布莱克法律词典》解释司法自由裁量权,“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条件是存在两种可供选择的具有适用力的法律规定,法院可以根据其中任何一种规定行事”。中国学者在论及自由裁量权时,也突出了其中的基本内涵:选择。用法
“自由裁量权”(discretion)一词系舶来品,在西方,有着多种意义。英国学者R·帕滕顿归结有以下六种用法:
(一)指一种思维性质(mental quality),一种审慎的、思虑周详的态度。这个用法没有特别的法律意义。
(二)表示法官不是依据硬性的法律规则(如果条件A满足,法官必须做B)来决定问题,而是享有选择权,可以根据案件事实作出决定(如果条件A满足,法官可以做B)。这种用法可进一步分为两个意义:一是法官拥有个人自由裁量权(personal discretion),仅凭藉其个人的好恶办案;二是法官的裁判必须有理由,且受法律原则的指导,但不存在特定的法规或规则制约其裁判。
(三)指法官在某硬性规则诸要素已满足的情况下,必须自觉地按某种特定方式行事。但该规则含有一个标准,要求法官对具体情况作出个人判断。由于对标准是否符合,存在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形(特殊情况例外),所以法官实际上在进行选择。所有包纳有“合理”、“相关”、“公平”或“正义”等标准的规则都涉及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这种用法与第二种用法之间的区别在实践中很难分清。因为有较多情形是规则蕴涵着模棱两可的标准,虽然规则本意是一旦法官就标准是否满足作出决定,就会产生特定的结果(表面上的硬性),但标准的不确定性使法官在实际上操纵了结果。
(四)指法官在决定下列初步性事实问题时行使的判断权:某孩童是否有能力发誓举证?证人是否敌视要求其举证的一方?证人的精神状态是否适于作证?证人是否有资格作为专家提供证据?等等。在这里,既没有规则也没有标准可赖以指导,法官必须依靠证人举证给他的印象:如提供证据是否自我矛盾、冲突等。这种“事实自由裁量权”与第二种用法的区别是:事实问题一般被认为是可以证明的,虽然法官对事实的认定很难说与事实真相一致,但法院通常相信,事实问题有客观的、正确的答案;而行使第二种意义的自由裁量权所找到的答案只可说其合理或不合理,不能评论其是正确还是错误。
(五)指法官裁判权的终局性,即对其裁决不得上诉。
(六)指具有立法意义的裁判权。英国法哲学家哈特(H.L.A.Hart)认为,由于法律语言的开放性、立法者模糊立法目的、相对地忽视事实以及判例制度的不确定性,就会产生没有规则可以适用的情形。这时,法官就行使了立法性自由裁量权。一旦法官作出选择,根据遵循先例原则,法官就不大可能再以完全相同的方式重新行使此项权力了。这与第二种用法不同,后者的自由裁量权力明确地受制于法律,并可反复运用。观点
巴拉克教授以“可选择项皆是合法的”为其定义自由裁量权的第二个基本组成。至于“合法性”(lawfulness)由谁来确定,他认为是一个困难的、但又不得轻置一边的问题。他提出“法律界”(legal community)概念来说明。
法律没有提供精密仪器或先进的实验器具,以判定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禁止的、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不合法的,但必然存在着每一个睿智的法律工作者(组成法律界)都视其为合法或不合法的可选择项。
当然,这个标准也是不确定的,因为在公认的合法与不合法这两极之间,仍有法律界本身存在分歧的不定区域,这时就依靠自由裁量主体自己来明确合法性了。无论“合法性”具体涵义如何,究竟由谁来判断,概念中不变的要义是“合法选择”。另外,虽然巴拉克的定义中未曾体现,但多数学者把“依据立法目的和公正合理的原则”、“根据具体情况”、“依照法律的目的、法律的精神实质”、“受法律的精神和原则指导”等掺进对自由裁量权涵义的阐释中。自由裁量权
可见,这里引申出自由裁量权涵义的基本内核之二——一个相对模糊意义上的客观限制标准。学者们的不同只是表现在对这个标准的具体表述上。为什么人们要用一个模糊的、主观色彩十分浓烈的标准,去指导另一个几乎纯凭主观意志的活动呢?这会不会劳而无功呢?孟德斯鸠曾经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界限模糊但总有其相对确定的内核,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总有其相对肯定的公平正义观,有此限制,胜过毫无阻碍,任自由裁量者为所欲为。应用
自由裁量权一般与行政行为结合在一起,是国家赋予行政机关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幅度、范围内有一定选择余地的处置权力。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可能穷尽一切可能。因此,行政机构的自由裁量权是客观存在的,任何行政部门都多多少少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2009年7月4日,广州市政府出台了《广州市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并在市城管局、规划局等5个部门开始试行。该规定预示着全市9782项行政执法行为将逐步细化,以最大限度地压缩执法人员手中的“弹性空间”。这是全国第一部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地方性政府规章。
中国已有部分地区对规范自由裁量权作出了相应规定,但大多是规范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中的自由裁量权。而广州市的规定则以政府令形式,规范了所有的行政执法中的自由裁量权。按照规定,广州市的各级行政执法主体,都必须对本部门执行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有裁量幅度的各种执法行为的裁量权进行细化、量化,并对外公布实施。司法
法官自由裁量权作为司法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客观现实中还是在法学研究中,都是值得共同重视的法律问题。法官自由裁量权是指在疑难案件中,当法律空白、冲突时,法官依据案情和公平正义的要求,独立判断、权衡并作出合理决定的权力。现代社会法治的要求,提升了人们对法律的社会控制功能的期待,但法律却未能给人们带来所有合理的预期,人们开始困惑于法律的局限性。因此,作为法律局限性的补充和救济,为实现实质正义,法官自由裁量权就为司法过程之必须。但是法官的个体特性及自由裁量权本身的权力特性决定了权力有被滥用的风险,因此,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控制又必不可少。严格的规则与适当的自由裁量权相结合是实现实质正义的最好方式。税务
税务机关的自由裁量权,是指税务机关在税收执法过程中,对一些征纳事项享有的具有选择余地的处置权力。自由裁量权如果应用得当,可以更好地发挥税收的职能和作用;但如果不加约束、泛滥成灾,就会成为谋取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工具,进而产生大量的税收违法违规行为。因此,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也须规范,不能太自由。
税务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不仅严重影响国家税收政策的执行和税款征收,而且也影响税务机关的形象和行政权威。
首先,需要细化征收标准,削减征税弹性。征收标准不明确、弹性大是导致税务机关自由裁量权过大的根本的原因。目前当务之急就是对征收项目进行细化,对标准进行细化,尽可能缩小标准中存在的弹性范围,缩减标准之间的绝对差距,将征收的弹性压缩至最低。没有了弹性,自由裁量也就难以为继。
其次,公开税务信息,让自由裁量权在阳光下运行。自由裁量权泛滥的前提,就在于相关税收政策信息的不公开,对某个征收对象征收信息的隐秘和保密,难以引起公众的注意和各种监督力量的的关注。因此,税务机关在征税过程中,应坚持凡不涉及国家秘密、当事人隐私以及商业秘密的政策和数据信息,一律对外公布,并建立定期检查和申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和新闻舆论监督的效力。
再其次,完善问责机制,建立自由裁量责任追究制度。责任意识不强、问责机制不严是导致自由裁量权泛滥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对征税行为实施科学的问责管理,对征收管理和税收执法行为,实行责任追究机制。对随意更改征收标准、执法失偏失软的行为,以及导致税款流失的人情税、关系税等行为,一律严肃处理,严厉追究责任。行政
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是为打造“阳光执法”,将“放在抽屉中”的自由裁量权,拿到桌面上来。裁量标准的细化,较好地规范了行政执法行为,使行政相对人能够对号入座,自觉接受处罚,从根本上消除因条件模糊、人为因素,造成行政自由裁量的随意性和不公开、不公正性。
行政执法主体应当以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对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标准、条件、种类、幅度、方式、时限予以合理细化、量化,报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审查后公布实施。”按照规定,广州市的各级行政执法主体,都必须对本部门执行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有裁量幅度的各种执法行为的裁量权进行细化、量化,并对外公布实施。难点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行有效法律、行政法规1200多部,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地方规章及部门规章约21000件左右。在这个庞大的体系中,涉及行政处罚条款的占95%以上,授予行政机关处罚裁量条款的有90%以上。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机关进行行政管理不可或缺的条件,不过,对自由裁量权的不当行使也造成了行政执法的消极一面。
其实,与违法行使自由裁量权相比,现实中,不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权的问题更多,监督难度更大。建议
规范自由裁量权,应避免运动式规范。在运动中拿出细化标准,过一段时间可能就与执法实践产生距离,因此要考虑建立长效制度,行政机关需要拥有不断调整细化标准的自觉性。
实践中,各市县自行制定裁量标准,出现了市与市、县与县之间不相一致,同一违法行为所受处罚幅度因地区而异的问题。一些涉及公共利益和环境保护的违法行为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极易导致行政处罚过宽或难以落实;还有,在上位法未作修改之前,由于所设定的处罚下限较高,与违法行政的过错和管理相对人的承受能力不成比例,往往容易造成裁量标准难以执行。
规范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机关的自我限权、自我约束。中国尽管做了很多探讨也下了很大决心,但执行监督制约方面的法律尚属空白。就行政处罚裁量权而言,法律未提供避免执行走调或不作为的监督保障机制。应设立国家和省级的量罚指导委员会,通过制定明确的量罚指南,规范有关处罚的量罚执法,建立指导性案例制度,形成相对统一的量罚统计数据网络体系等,统一负责指导量罚活动。
第四篇:目前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行使中存在问题及原因
目前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行使中存在问题及原因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就像一把双刃剑,如果行使得当,则能实现个案正义;如被滥用,则极易侵犯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通过调研发现,行政执法机关及其执法人员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处罚不公。由于行政处罚的具体作出者是执法人员,执法人员对法律理解的局限性及受不良外部因素的影响,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往往发生自由裁量超过一定的标准,或自由裁量超出一定的范围、种类,出现畸轻畸重、显失公平的现象,造成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二)处罚创收。基层一些执法部门因经费不足等原因,存在给执法人员下达罚款指标、任务的现象,促使执法人员以罚代管、滥用处罚裁量权,严重损害群众利益,损坏政府形象。
(三)裁量权运用不当。在执法办案中,法律规定对同一类案件可以根据自由裁量权作出不同处理,执法人员往往考虑相对人的社会地位、政治背景、经济状况等因素,对类似的事实、情节、后果作出不一致的处罚,导致自由裁量权运用不当。
造成行政处罚处罚自由裁量权不当行使的主要原因:
(一)法律规定不一致。国家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法(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都是行政执法的依据。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确定了执法机关及其执法人员的职责,规定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种类及幅度。地方法则是根据国家法的精神原则结合本地区的实际作出的具体规定。国家法与地方法在一些具体条文规定上难免会出现一些差异。因而,在实际执法工作中,面对“执法多据”现象,由执法人员自由选择适用的法律,可以导致同类违法行为适用不同法律处罚的处理结果。
(二)法律规定幅度过宽。不确定法律概念导致了过于宽泛的裁量权,一是许多法律规范对行政处罚权的授权仅规定了处罚的一般原则或权限,而对于具体如何处罚的问题缺乏解释或规定。二是行政法律规范,包括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政府规章,普遍存在较大处罚幅度的问题,给行政执法人员较大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造成实际执法中处罚的随意性。
(三)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运用得如何,和执法人员的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在现有的行政执法人员中,相当一部分执法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法律专业知识和行政管理知识培训,理解法律条文比较肤浅,对案件性质和情节的认定,常因个人能力、水平的限制而出现偏差。
(四)价值取向和感情因素的影响。国家赋予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是由执法人员操作的,执法人员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特别是价值判断标准如果受到地方利益、部门利益乃至个人利益的影响,再加上“人情关系”,自由裁量权就会发生偏差,甚至被当作寻租手段而出现执法腐败。
(五)监督不力。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涉及范围广,加之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力量不足,很难对每种处罚行为都实施有限的监督。由于缺乏严密的监督,对自由裁量的各个环节得不到有效制约,为“权力寻租”留下空间,导致行政处罚合法不合理,合法不合情。
三、建立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的建议
建立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不是创设新的处罚标准,而是对处罚标准的阶梯化、细化,使行政处罚更具操作性,其积极意义:
一是建立和完善裁量基准,对授权过于宽泛的法律、法规、规章条文进行细化,以弥补法律不周延的固有缺陷,延伸法律的功能和作用,规范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
二是压缩了自由裁量的空间,使模糊的规定明确化,将宽泛的幅度具体化,减少了自由裁量权被滥用的可能性。
三是裁量基准直观,容易操作,对行政执法人员形成约束,有效减少了权力寻租的机会,控制和减少了执法过程中的腐败现象。
《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明确要求,要抓紧组织行政执法机关对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有裁量幅度的行政处罚、行政许可条款进行梳理,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行政裁量权予以细化,能够量化的予以量化,并将细化、量化的行政裁量标准予以公布、执行。按照国务院要求,我们应当学习借鉴外省经验,结合我省实际,制定《陕西省行政处罚自由裁量适用规则》,明确由省级各部门结合本部门实际,对本部门、本系统组织实施的法律、法规、规章中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进行细化、量化。明确标准,报省政府审定后向社会公布实施。具体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据过罚相当原则,科学设定裁量标准。
科学设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运行边界,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执法人员综合素质等相关因素,做到权力授予与权力的行使、权力的控制相适应,以实现自由裁量权的“授而不滥”和“控而不死”。
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具体情况,制定客观公正的裁量标准。在法律的处罚行为、种类和幅度范围内,将违法行为再细分成几个阶次,每个阶次制定不同的量罚标准,防止轻错重罚,重错轻罚,同案不同罚。
(二)定期进行跟踪检查,不断完善裁量标准。
实行裁量基准制度,涉及上千部法律,数万种行政行为,细化、量化裁量标准一定要坚持合法、合理原则。法制机构应当建立动态检查和静态审核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加强对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细化、量化工作的指导。对裁量标准有疑义的,法制机构应当尽快予以解释,对检查和审核中发现的裁量问题,法制机构应当定期进行梳理、及时修改,不断完善裁量标准。
(三)公开裁量标准,接受社会监督。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制度应向社会公开,让社会公众了解有关量罚标准。裁量基准作为明晰的准线,不仅使执法者心中有谱,当事人也可以对照自己的违法行为,得出行政机关将要给予他的量罚尺度,这样行政处罚的标准既得到社会的认可、得到当事人的认可,也有利于社会公众、新闻媒体对行政执法的监督,使行政执法在阳光下运作,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努力实现公平公正。
第五篇:行政自由裁量权问题调研报告
不正确地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滥用职权,它是不正确地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最典型表现;行政处罚显失公正;拖延履行法定
职责。鉴于以上问题和自由裁量权在执法活动中的广泛运用,以及它对经营者权利义务的重大影响,本文就行政自由裁量权及其问题、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谈谈看法。
一、行政自由裁量权及其问题
所谓行政自由裁量权是指法律、法规赋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一种“机动”权利。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据立法目的和公正合理原则,自行判断行政
行为的条件,自行选择行政行为的方式和自由做出行政决定的权力就是行政自由裁量权
。自由裁量权具体表现为:
1、行政处罚幅度和种类方面,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做出行
政处罚时,可在法定的处罚幅度内自由选择,包括在处罚种类幅度的自由选择和处罚种
类的自由选择。
2、行为方式方面: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选择具体行政行为的方式时,自由裁量作为与不作为。
3、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时限方面,如《行政处罚法》第42条第2项“行政机关应当在听证的7日前,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只要符合“
听证的7日前”,具体哪一天通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自行决定。这说明工商行政管
理机关在何时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上有自由选择的余地。
4、对事实性质认定方面,即工
商行政管理机关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的行为性质或者被管理事项的性质的认定有自由裁量的权力。
5、对情节轻重认定方面,如我国的行政法律、法规不少都有“情节较轻的”、“情节较重的”“情节严重的”这样的词语,在没有规定认定情节轻重的法定条件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情节轻重的认定就有自由裁量权。
6、决定是否执行方面,即对
具体执行的行政决定,法律、法规大都规定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决定是否执行。
由此可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较之司法实践中的自由裁量权“自由度”更大,使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管理过程中有更大的主观能动性
。法律之所以赋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如此大的自由裁量权,是由行政活动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国家公共事务纷繁复杂,具体情况千变万化,立法不可能预见复杂的社会事务,所以,法律(作广义的理解,以下同)在许多条款中只能作一些原则性、概括性的规
定,这一方面赋予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又便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和幅度内根据具体情况行使行政管理职责,实现管理目标。
但是,自由度如此大的行政自由裁量权是有它的隐含要求的。其中核心的要求有两条,一是依法行政,二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具有
较高素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只有合理地行使自由裁量权,才能达到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维护法治的目的。从行政自由裁量权自身的“自由”属性来看,存在着职权滥用的条
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极大的影响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社会信义,也是对法治
社会的破坏。因此,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机制是否完善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二、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
明确原则。对行政自由裁量行为进行控制确立和遵守一定的基本原则。在西方国家,常常根据所谓“法律精神”等理论,通过具体的判例等形式提
出一些执法、适法的原则来认定行政自由裁量权的使用是否合理。例如,美国、法国通
常认定的不适当的自由裁量行为有:行政行为的目的不是公共利益;符合公共利益但不
符合法律所规定的特别目的;程序滥用等。还有学者提出,一个合理的行政自由裁量行
为应符合以下原则:行政自由裁量行为的理由应是合理的;据以作出决定的理由应与授
权的目的有直接的关系;公务人员应没有偏私;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行为之间应保持一
定的连续性。参照一些学者的观点,我认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对自由裁量权的控制
中必须明确三条原则:一是正当原则,即行政行为符合立法原意,使行政主体能够根据
复杂多变的具体情况、具体对象作出唯一正确、合理、公正的选择和判断,保障社会公
众利益。如果为不正当的目的、动机去行使,则是自由裁量权的滥用,比如出于个人好
恶、谋取小团体或个人私利,考虑了当事人的“背景”、“关系”和照顾情面等不应考
虑的因素等等,毫无疑问,与立法原意是背道而驰的。二是平等原则,即“同等情况同
等
对待”。要求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平等对待相对人,不得以事实和法律原则以外的因
素而歧视或优待某些人。首先要做到在认定事实上人人平等对待,即在事实的性质、情
节、后果的确定上要求体现人人平等,不得因行政相对人的特殊身份或与自已的特殊利
害关系而有所区别。其次还要求行政主体在适用法律上贯彻人人平等的原
则,不得因与
行政相对人的特别关系而故意规避、曲解、误用法律和法律原则。三是先例原则,即行
使行政自由裁量权要保持标准的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对同一类事件的认定和处理要有
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同样的事情或行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其处理前后不一致,与
法律适用的稳定性不相容,对被处理人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公民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活
动的预测,总是以“同样的事以前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如何处理的”为标准和参照系,遵循惯例和先例也就成为公平行政的基本要求。基层执法部门对每类事件确定一个相对
统一的标准,减轻、消除地区内差别对待。在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内可逐步建立参照先例
制度,由国家总局定期编发本系统内的各种典型案例,供执法时参照,平衡不同地区间
处罚的巨大差异。当然这些标准或先例不是绝对的,并不妨碍执法主体在说明特殊理由的前提下做出例外裁量。四是比例原则,即“责罚相当”。《行政处罚法》第4条规定
“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
害程度相当”,杜绝畸轻畸重的行政处罚。比例原则还要求行使自由裁量权时要做到裁
量的具体手段和裁量的目的相协调、相适应,比如说,可以不采取查封、扣押等强制措
施的,就不应采取,否则就是手段过量。五是程序原则,程序的公正是实体公正的前提
和保证,事实也证明许多自由裁量权的不正确行使往往与程序相伴随,因此还必须严格
遵守各项程序规则,认真履行告知、听证、职能分离(调查取证与案件审理相分离)、回避、不单方面接触等制度,确保自由裁量权在公正程序的轨道内运行。
为了防止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把自由
裁量权变成一种专断的权力,笔者认为应当采取如下对策:
1、健全行政执法监督体系。监督主体不仅有党、国家机关
(包括立法机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还有企业事业单位、社
会团体、基层群众组织和公民。对已有的法定监督方式还应当根据形势的需要,继续补
充、完善;对没有法定监督方式的,要通过立法或制定规章,以保证卓有成效的监督。
同时,要有对滥用职权的人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还要有对监督有功人员的奖励和保护。
2、在立法方面,要处理好法律条文的“弹性”和执法的“
可操作性”的关系,尽量做到明确、具体,减少“弹性”,尤其是对涉及到经营者合法
权益的条款,更应如此。
3、要强调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说明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理由,以便确定其行政目的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授予这种权力的目的。对说不出理由、理由
阐述不充分或者不符合立法本意的,应认定为滥用职权。
4、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现在行政执法
人员素质不高是个较普遍的问题,这与我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很不适应,有些行政
执法人员有“占据一方,唯我独尊”的思想。为此,一方面要加紧通过各种渠道培训行
政执法人员,另一方面对那些不再适宜从事行政执法活动的人要坚决调出,使得行政执
法队伍廉正而富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