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局行使自由裁量权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19-05-15 07:02: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工商局行使自由裁量权经验交流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工商局行使自由裁量权经验交流材料》。

第一篇:工商局行使自由裁量权经验交流材料

工商局行使自由裁量权经验交流材料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市政府于初组织开展了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市工商局作为试点单位之一,为把这项工作做实做好,抽调人员成立了工作专班,对该项工作进行了精心组织和专题研究,通过建立完善行政执法制度,规范执法行为,行政处罚过程公开、透明等举措,从源头

防止滥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提高了工商执法人员办案水平和效率,提升了工商队伍文明公正形象,有效地保证了各项法律、法规全面正确实施。

一、领导重视,提高对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认识

行政处罚权是行政机关和法律授权组织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予以惩处的权力,是一种具有国家强制性的行政制裁权,行政处罚权从法条中产生时起就带着自由裁量权的性质。国家赋予行政执法机关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针对具体案件而有选择性地作出或者不作出行政处罚的权力。任何一项权利都有腐蚀性和侵犯性,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也不例外。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行政机关的执法人员个人素质和价值取向不同,导致对法律法规的理解不同,从而也会产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被滥用,造成行政执法不公,成为滋生腐败的重要根源。全面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合理缩小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空间,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公正执法,加强廉政建设,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全面促进依法行政的需要。

(二)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是破解行政机关“执法不公”难题的有效举措。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行政执法涉及的法律越来越多,而其中的自由裁量也逐渐增多,并且处罚裁量空间相对较大。执法人员由于对法律理解的局限性和情绪化执法,尤其是受执法干扰因素影响,在处罚时往往不同情况相同处理,相同情况不同对待,同案不同罚,合法不合理,办人情案、态度案、关系案,使执法相对人和广大群众对执法的公正性产生怀疑,严重影响了行政机关的执法权威和公信度。因此,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是进一步破解“执法不公”难题的有效举措,是提高行政执法水平的必由之路。

(三)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是加强廉政建设、提升执法队伍形象的有效措施。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不正当行使容易助长执法腐败和以案谋私。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也会助长执法人员的特权思想,很容易产生腐败行为,损害执法机关廉洁公正形象。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从源头上防止滥用和乱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有利于防止违法违纪和腐败行为的发生,树立执法机关的良好形象。

(四)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是改善执法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通过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有效规范行政处罚实施主体的行为,为行政执法人员提供了更加细化量化、切合实际、有操作性的处罚参考标准,执法人员按照处罚参考标准进行对号入座作出行政处罚,真正做到过罚相当、合理合法,避免出现畸重畸轻、讨价还价的现象,这既推进了依法行政,做到了执法公开、公平,也为执法人员减轻了压力,提供了良好的执法工作环境。

由于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涉及的法律、法规和规章面广量多,规范自由裁量权工作难度大、专业性强。为此,局领导高度重视,由分管局长亲自抓,局法规科具体负责实施,采取以局法规科牵头,各业务科室配合的工作模式,通过加强组织领导保证此次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是成立了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副局长、党组成员及有关科室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做好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组织、协调、指导、督查等工作,分管法制工作的副局长具体负责,并从全系统抽调了3名法律素质较高的人员,进行情况调研、法规梳理和标准的制定。

二是结合工商系统工作实际制定了工作方案。按照市政府实施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于4月中旬制定了《市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目标要求和实施步骤,促进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有序开展。

三是召开全市工商系统动员大会。传达了全市依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和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意见,在动员会上提出了严格要求,并对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进行周密部署。

四是做好骨干人员的培训工作。为进一步将此项工作做细、做实,我们对执法科室负责人及抽调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目标要求,对法律涉及的处罚条款进行了认真学习,为制定规范自由裁量处罚标准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认真梳理,科学界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参照标准

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核心工作就是认真梳理所执行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并将其中具有自由裁量内容的条款科学地进行细化,将法律原则和工商执法规范具体化、实在化、系统化,做到职权法定,权责明确,幅度合理,罚当其过。我局是执行法律、法规、规章较多的执法部门之一,共执行法律法规105部,执行部门规章119部,在细化相关处罚条款过程中,我们首先

将违法行为分为五类不同情况:

一类是根据当事人违反法规时间的长短来确定相应等次的处罚。如不按规定的时间申报年检的行为,对于逾期时间的长短不同来确定处罚的幅度。

二类是经根据违法经营额的多少来确应相应等次的处罚。如在无照经营案件中,根据当事人违法经营额的多少来确定处罚的幅度。

三类是根据违法所得金额的多少来确定相应等次的处罚。

四类是根据当事人的违法行为是否存在主观故意来确定相应等次的处罚。

五类是根据当事人实施该项违法行为次数的多少来确定相应等次的处罚。

其次,法津、法规、规章对行政处罚一般都规定了处罚的种类和幅度,行政主体可以根据违法事实予以裁量,在规定的种类和幅度内作出选择。正确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要充分考虑到违法行为的性质、危害结果、当事人的责任能力、实施违法行为的心理状态及案发后的表现等各种情况和因素,给予从轻、减轻、免除和从重处罚。我局主要通过对以下四个方面存在的不同情况对处罚幅度进行科学的细化:

一是考虑到违法行为是否存在主观故意。违法者是否存在主观故意是违法者的主观心理态度,是违法行为结构中的重要一环,实施行政处罚时,理应充分考虑,否则,处罚的结果有失公正或显失公正便是必然。

二是正确评估违法行为的危害程度。立法对同一违法行为之所以设定有多个罚种,就是充分考虑行政违法行为已造成或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后果和程度的多样性,要求执法者在实施时,公正地、科学地评估违法行为的危害结果及其危害程度,从而适度地、理性地决定罚种的适用使过罚相当。

三是考虑到行政相对人的承受能力。传统的司法理念讲究责任自负,而现代司法追求的是“社会集体安全”,降低对个人责任的追究(如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在我们处罚过程中来说,让处罚在相对人可承受的范围内执行,否则处罚超过其生存权的底线,只会造成两个结果,一是相对人的生活困苦不堪,对其生存权造成威胁,二是相对人对整个社会的报复。处罚超过相对人可接受的程度便是极大的不公正、不正当,也就没有合理性可言。

四是考虑到《行政处罚法》规定的应当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情节。从轻处罚,是指在法定处罚范围内对违法行为人适用较轻的处罚各类或者较少的罚款。减轻处罚,是指在法定处罚范围内对违法行为人适用最轻处罚各类以下处罚。

在细化处罚标准过程中,专班人员本着过罚相当、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四宽四严”、“四高四低”标准,以及人性化执法的要求,结合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等对所执行的法律、法规、规章中带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处罚条款进行了统计梳理,确定了49部常用法律、法规、规章中的181项处罚条款为重点进行细化、规范。同时还组织一线执法人员(基层法制员)对制定的处罚标准进行认真的研究和论证,确保制定的标准更加符合实际,最终细化处罚款项数量达700余条。并将其汇总制定了《市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行政处罚自由载量权参照执行标准》,印制成册,下发到办案机构及基层单位。通过对违法情节和处罚幅度的进一步细化,使执法人员更好地理解法律,启迪思维,从中获得参考借鉴,避免了在执法过程中同样的案件结果会畸轻畸重,加强了对办案机构办理行政执法案件的实务指导。

三、严格把关,切实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行为

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在日常工作中,具体在行政处罚案件的办理上,我局在行政处罚案件办理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确保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落实得卓有成效。

一是建立健全案审机构。在系统内综合局里建立了案审委员会,在派出机构设立了案审小组,对行政处罚案件进行最终认定,通过机构和组织保障,对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进行最终把关,避免在实施行政处罚行为中一人说了算,使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流入形式。

二是确立法制员制度。从市局到基层,每个办案单位都确定一名法制员,根据办理行政处罚案件相关程序规定,对案件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确保所办案件适用法规正确,证据确凿,处罚适当。

三是规范行政处罚文书的使用。一方面是规定所有适用一般程序的行政处罚案件,在调查终结时,执法人员必须在调查终结报告中专项说明适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参照标准中的处罚条款及处罚幅度,并说明其违法情节及相关从轻或从重的事实理由。另一方面是使用说理式行政处罚文书,对当事人说明作出处罚决定的事实、依据、从轻或从重情节。

四是完善案件审核程序。对核审人员进行严格培训,使之熟悉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的标准与规则。同时规定,核审机构在核审案件时,必须将适用《市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参照执行标准》的情况作为一个专项内容,逐一进行必要的审查核对,确保对违法企业违法行为的处罚合法、公正,否则不予核准通过。

五是完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我局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规定,对于行政执法个案要分别进行每月自查、季度抽查、半年检查、年度考评,进行评查打分,与目标责任制相结合。

六是严肃工作纪律。对于实施行政处罚不符合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参照标准的人员,将根据实际情况分别给予通报批评和追究纪律责任等处分。

一年来,我局法规机构核审本级一般程序案件367件,其中68件因不符合上述规定而在初审中被驳回。

四、建章立制,建立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长效机制

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工作,根据各行政机关承担的职能不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千差万别,各不同的部门应当结合本部门实际,具体案件具体分析。为了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确保落到实处,我们在全面推行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了与之相配套的工作制度,确保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

一是行政执法公示制度。通过红盾信息网就工商行政管理的执法依据、处罚种类、自由裁量权标准等向社会公开。

二是行政处罚案件核审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行政处罚案件核审办法》,要求在听证报告、案件调查终结报告、行政处罚决定书或者其他处理决定中将处罚裁量的情况进行表述,不予行政处罚、减轻行政处罚、从轻行政处罚、从重行政处罚的,必须说明理由。在处罚案件核审过程中,核审机构对处罚裁量部分加强审查力度。

三是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市工商局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办法》,将行政处罚裁量公的执行情况纳入年度工作考核体系,要求在进行案卷评查、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等考评工作中,特别关注行政处罚中的处罚裁量行为,增加处罚裁量权行使情况的考评,对于不规范行使处罚裁量权情况严重的,坚决取消其评先评优资格。

四是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制度。进一步充实完善《市工商局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制度》,对不严格执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视情节追究过错责任。

五是完善重大行政处罚案件集体讨论与备案制度。成立案件评审委员会,对重大疑难案件集体讨论决定并对违法行为的罚款幅度进行审定。

在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试点工作中,我们做了一些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我们今后将以这次会议为动力,认真贯彻会议精神,虚心向兄弟单位学习,把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作为全市工商系统依法行政的重要工作来抓,列入考核算指标,加大督查力度,提高执法水平,树立良好执法形象,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为推进“四个”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第二篇:浅论法官自由裁量权行使

浅论法官自由裁量权行使

摘要

本文第一部分指出了法官自由裁量权对当今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若干需要探讨的问题;第二部分介绍了法官自由裁量权的理论渊源和实质内涵,讨论了其与法官职业伦理的关系,并尝试限定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边界来明确其职业伦理的具体要求;最后一部分本文以第二部分的探讨结论为工具,分析了中国现今的法官自由裁量权问题,并尝试给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法官自由裁量权,中国司法环境,自由裁量权限制

正文

一、问题和意义

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人类社会的生活规则,法律被认为具有规则的一般特征,即确定性,正因如此人们才能根据法律规范来引导自己的行为,而法律的确定性也造就了法律对人们行为的指引作用。但是,在法律的适用过程中,法律的确定性却要不断地被妥协和缓和,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法官自由裁量权。对于法官这样一个法律职业而言,在法律适用中维护公平正义是其出发点和价值归宿,但是实际上在法官的司法实践中,法官却经常不得不在严格适用法条与维护公平正义之间做出权衡。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边界究竟应该限制在何处?

当下的中国是一个转型的社会,社会问题层出,法治不成熟。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写在纸上的法律一次次地被现实中各种层出的新型杂难案件所考验,无数次地引发整个社会的激烈争论。很多法律在适用到具体案件中来时,就需要中国法官运用自由裁量权来变通,否则就会导致明显的不公正。正如德沃金在他的《法律帝国》中写道的:“一位法官的点头给人们带来的得失往往要比国会或者议会的一般性法案带来的得失更大。”

西方的一些调查表明,那些没有受过法律教育的公民对于法律制度的知识以及公正观念的养成,与法院处理案件的过程以及媒体对于法院活动的报道有密切的关系。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是法官权力中最能动的一个方面,法官自由裁量的过程也难以规制、预测,自由裁量的最终结果基本上因法官而异。可以说,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既是个体法官职业伦理的体现,也承载着社会和公众对公平正义的价值期盼,“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自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而始。然而在中国现今的社会环境、法律环境和司法环境下,中国法官究竟有没有自身的自由裁量权?如果有,那么其边界应限制在何处?中国法官应当怎样行使自由裁量权?本文将尝试着解决这些问题并给出一些建议和设想。

二、法官自由裁量权与职业伦理(一)理论渊源

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最早在古希腊就有精神体现,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法官自由裁量权以“衡平”(epieikeia)的面目出现。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只是一般的陈述,有些事情不能只靠一般的陈述来解决,法律每制定一条规则就会有例外,当法律的一般性不能涵盖这种例外时,就需要法官来纠正法律的缺陷,来说出立法者自己如果身临其境会说出的东西。因此,法官为了实现公正,有些时候就必须要摒弃既定法律规则的适用而诉诸“衡平”,此时,法官就是立法者。

14世纪末,以“正义、良心和公正”为基本原则,以实现和体现自然正义为主要任务,英国的衡平法开始形成并与普通法平行发展。在运用衡平法裁决法律诉讼时,如果在法律和公平正义之间产生分歧,那么公平原则应占上风,法庭并会按此作出裁决。启蒙运动时期对自然法的推崇使得一些国家在司法实践中,赋予了法官可以超越实在法将判决建立在自然法价值上的权力。

可以看出,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存在就是为了通过缓和法律的一般性和严峻性的缺陷,从而实现公平正义,因此法官自由裁量权本身就直接与价值伦理挂钩,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的适当与否也直接体现出该法官的职业伦理。(二)职业伦理与自由裁量权的限制

事实上,与律师这样的法律职业不同,法官的职业性质决定了法官不会面临当事人利益和国家法律规定冲突时的两难抉择,法官只负责适用国家的法律,当事人的利益得失都与其无关。甚至可以说,在法官这样的法律职业中很少存在法官个人的职业伦理,绝大部分都在社会制度中规制好了,法官只需严格适用法律,法官的工作与法官个人的价值判断无涉。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甚至写道:“国家的法官只不过是法律的代言人,不过是一些呆板的人物,既不能缓和法律的威力,也不能缓和法律的严峻”,因此在立法、司法、行政三权中,“司法权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不存在的”。这样看来,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可以说是法官这一职业唯一能动地体现职业伦理的地方了。

那么法官职业伦理要求怎样行使自由裁量权?首先,应当明确行使自由裁量权的价值追求,正如上文所述,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的价值归宿是实现案件判决的公正,因此法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的整个过程必须遵循一条贯穿始终的价值主线,那就是公平正义。法官自由裁量的行使和最终裁量都必须旨在维护公平正义。其次,法官的职业伦理还要求法官既不能怠于行使自由裁量权也不能滥用自由裁量权,因此必须把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落实在一定的范围内,即必须在其形式和实质上划定其限制边界,使得当案件有某一因素落在这一范围内时,法官就必须行使自由裁量权且行使得合理合法,下面对这两种边界进行探讨:

1、形式边界——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条件

实现案件处理的公正只是法官自由裁量权行使的价值出发点,然而还要确定一个形式边界,解决法官具体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行使自由裁量权。首先要提出一组概念范畴:“简单案件和疑难案件”。简单案件和疑难案件的划分起源于英美法系的普通法,最初,简单案件是指那些已有先例的案件,且比照特定先例来裁决待决案件不会造成法律共同体中的分歧;疑难案件是指法官对于待决案件能否类推适用某个先例意见不一,或者法官虽然对应当适用的先例没有争议,但是对先例体现的法律原则如何意见不一。而对于大陆法系而言,最初对立法者理性和抽象概念涵摄能力的高度信赖,使得大陆法系的理论曾经认为一切案件都能被涵摄到某个制定法的抽象规范里去,从而通过演绎逻辑推理,获得一个唯一的正确裁判。然而,哈特在他的法学研究中通过运用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进而指出:因为制定法也是通过日常语言表达的行为规范,因此制定法的语言也具有一般语言的特性,会出现意思明确的中心和含义模糊的边缘地带,在制定法语义模糊的边缘地带,法官往往也会争议一个案件究竟是适用A法规还是B法规。因此,哈特的研究不仅确证了成文法国家法官有通过解释法律来发展法律的作用,也使得英美法系传统中对于简单案件和疑难案件的划分引入大陆成文法系成为必要和可能。这样一来,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都可以有简单案件和疑难案件这对概念,而其定义也得以完善:简单案件是指对法律适用的演绎推理中作为逻辑大前提的法律规范或其解释达成共识的案件;而疑难案件是指对法律适用的演绎推理中作为逻辑大前提的法律规范是否存在或对其解释存有争议的案件(本文后续提到的“简单案件”和“疑难案件”均采用此定义)。根据英国法学学者尼尔·麦考密克(NeilMacCormick)的表述,如果把演绎逻辑看作一次证明的话,疑难案件就是还需要证明逻辑大前提的案件,即需要二次证明的案件,正如他所说:“二次证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若干裁判规则之间做出选择。”

关于疑难案件,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就是上文探讨过的哈特通过语言学视角阐述的由法律规则语言语义模糊的边缘地带所产生的疑难案件;第二种是由法律体系的整体自洽性得出的,那就是案件虽然被法律规则中的语词明确地涵摄到了,但是却与其他法律规则或法律原则相冲突;第三种则是根本就没有法律规定的案件。

疑难案件才会有分歧的存在,才有法官能动选择的可能和必要,因此法官自由裁量权只依附于疑难案件,这样一来,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形式边界就是: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只限于疑难案件中。而疑难案件的判定标准归结成一点就是:对演绎推理逻辑大前提的不确定。

2、实质边界——法官自由裁量权的价值正当性(1)后果主义论辩模式的限定

上文提到,法官只有才疑难案件中才能行使自由裁量权,根据麦考密克的表述,疑难案件需要二次证明。在二次证明中,法官面临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可适用法律规则或者原则的对立和竞争,法官怎样自由裁量才具有价值正当性呢?根据麦考密克的理论,在处理疑难案件时,法官应当首先考虑好适用不同规范所得出的不同后果,然后再在这些后果之间权衡,这种方法被称为后果主义论辩模式,这种模式在司法实践中经常被法官用来处理疑难案件。

后果主义论辩模式其实是一种价值宣告,当法官在处理疑难案件时,如果适用不同的法律规则或者法律原则最终保护的是几种不同的社会利益,那么运用后果主义论辩模式最终就把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指向那几种不同社会利益的权衡,并最终选择一种利益保护从而形成某种价值宣告。这个过程将会不同社会利益间的价值比较充分展开讨论,有助于帮助判断法官是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权还是滥用自由裁量权。例如,当公民的生命权与娱乐权发生冲突时,生命权很显然处于价值优先地位,如果这个时候法官还做出了保护娱乐权的裁判,那么显然就是在滥用自由裁量权了。接下来本文尝试运用后果主义论辩解决中国的一个实际案件——“赵C改名案”:赵C,江西省鹰潭市月湖区居民,1986年出生。鹰潭市公安局月湖分局以“C”为外文文字为由拒绝给他换第二代身份证,因为“赵C”进不了公安部户籍网络程序,建议赵C改名。多次沟通无果后,赵C将鹰潭市公安局月湖分局告上法庭。法院一审判决认为,姓名权属于公民的人身权利,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或规章的禁止性规定就可以使用,责令月湖分局允许赵C以“赵C”为姓名申办第二代身份证。判决后,月湖分局提出上诉,二审过程中,双方经协商,达成和解,赵C改名。

该案被称作 “中国姓名权第一案”,最终以调解结案,回避了法律难题。但是假设二审只能以判决结案,那么根据后果主义论辩模式,法官势必要就两种价值做出宣告和衡量。该案中,如果支持赵C,那么背后的价值就是公民权利、权利本位法律理念、限制权力滥用的原则;如果支持公安部,那么背后的价值就是国家经济利益(因为公安部的户籍管理系统就必须修改,耗资巨大且耗时耗力)。假设中国的司法环境允许,那么法官在本案中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就应该查明公安部更改户籍系统究竟成本几何,然后比较论证两方面的价值谁更重要,最终做出价值宣判。

(2)“融贯性”和“一致性”的限定

后果主义论辩当然也有其不足之处,那就是当法官面对的不同后果所代表的不同价值没有明显的优劣区分时,法官就难以做出裁量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实质边界除了由后果主义论辩限定外,还需要一些其他原则帮助补充限定。

“融贯性”对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的限定在于,当法官面临不同后果代表的价值之间难以做出优先选择时,他应当恪守“整个现行法律体系的价值应当统一融贯”这一准则进行权衡。比如,在美国,公民有迁徙自由,但是这个价值在中国《户籍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形成的法律体系下,并不属于中国法律体系的基本价值,因此当法官只能在为现行法律体系所许可的价值、利益、原则之间进行权衡。

“一致性”要求是指,无论法官最终的裁判多么符合后果主义的考虑,但只要这个裁判和一些有约束力的既存制度规则相冲突,就不能被采纳。一国的法律制度是一个一致协调的规则整体,法官的使命就是通过适用法律来实现社会公正,因此法官自由裁量权只能在法律所设定的框架体系下行使,并自觉与其保持一致。

三、中国问题分析与对策

当我们分析中国的法官司法实践现状时,通常会在两个互相对立的现象间困惑:一个是中国法官在审判中僵硬适用法律,怠于行使自由裁判权,导致机械司法;另一个则与之相反,认为中国法官在人治传统下,随意司法,滥用自由裁量权。

(一)机械司法

关于第一个现象,即中国法官缺乏司法能动性、机械适用法律的现象,学术界有观点解释为:中国法官没有或几乎没有自由裁量权,因为现行体制严重限制甚至剥夺了中国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这种观点的理由主要是中国司法领域的以下现状:

1、由于法院管理运行行政化,以及审判委员会的存在和运作规则,使得法官审而不判,宣布的往往是法院“领导”或者审委会的决定,法官因而没有自由裁量权。

2、中国《立法法》规定,当法官在法律适用中面临规范冲突,尤其是认为下位法违反了上位法时,只能逐级上报,无自行判断权。如果越权进行了判断和选择的话,法官将面临严重后果,著名的河南女法官李慧娟就是一个因此被处罚的典型。

3、中国当下盛行错案追究制,也在积极推进办案法官案件终身负责制,这使得很多法官不敢运用自由裁量权。

但是本文认为,中国法官是享有自由裁量权的。首先中国是大陆成文法国家,法律规范当然是使用一般语言表达的,因此法律解释方法对于疑难案件的局限在中国也会存在。对于上文的三个否定中国法官自由裁量权的理由,本文驳斥如下:第一,审委会的权力使得审案法官能审不能判,连裁判权都没有,更谈不上自由裁量权。但是此时的自由裁量权还是存在的,只不过行使主体到了审委会身上。审委会制度的弊病并不在于剥夺了自由裁量权,而在于审与判的分离。第二,中国《立法法》确实剥夺了中国法官在面临规范冲突时的选择权,但是这种选择权并不是自由裁量权中的规范选择权,而是一种法律审查权,换言之,《立法法》禁止的是法官的法规审查权而非自由裁量权。第三,错案追究制并不影响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正如上文探讨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形式边界时指出,法官自由裁量权行使只在于疑难案件中,而疑难案件就意味着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法官面临的是不同裁判后果之间价值的权衡,不同的法官会有不同的权衡,因此只会形成一个可能答案的范围,只要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判决结果最终落在这个区间内,就不能算错案。错案追究制在心理上阻碍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的根本原因其实在于,当前中国的法官队伍职业素质较一个成熟的法治国家法官的素质要求差距尚远,中国的法官对自身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缺乏自信。

“许霆案”的一审裁判就是法官机械司法的典型,同样应该行使自由裁量权而没有行使的案子还有因为机械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而造成的“同命不同价”案。

(二)滥用自由裁量权

关于第二个现象,即中国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本文认为其根本原因是司法界对法官自由裁量权性质认识不充分以及法官队伍素质的不足。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滥用通常包括这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法官在简单案件中就运用自由裁量权(这往往是法官受某种利益诱惑枉法裁判);第二种是法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不理性,突破了上文所探讨的自由裁量权的实质边界,恣意而为。

第一种情况就无需讨论了,中国的司法腐败毫无疑问是阻碍社会公正的一大烂疮。第二种情况值得进一步分析,正如上一小节所说,“许霆案”的一审裁判是法官机械司法、怠于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典型,但如果我们附加一些条件,该案就又成为了这里讨论的滥用自由裁量权的了情况了,这个条件就是:一审法官已经意识到有两个可以使用的逻辑大前提——《刑法》第63条和264条,但他最终没有依照后果主义论辩进行价值权衡就随意排除了63条的适用,这就僭越了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实质边界,违背了法官的职业伦理。

(三)应对之策简述

对于中国当今司法环境下暴露出的法官自由裁量权行使问题,应对之策的核心还应该是提升法官队伍的职业素质、实现司法独立,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短期内无法改变。在司法体制和环境短期不能改变的情况下,学界和司法界可以运用上文探讨的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形式边界与实质边界来规范中国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这里不再赘述。最高法院今后也可以出台一些案例指导汇编,借助案例指导来帮助法官学习把握自由裁量权的行使。

对于中国法官本身而言,除了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以外,要想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克服中国现今体制弊端给自身带来的风险,可以采用如下两点权宜之策:

1、借助舆论的支持。在司法不独立的情况下,为了抗衡其他权力给司法施加的影响,法官可以借助于舆论的支持。在现代社会,媒体已经成为第四种权力,媒体的支持往往会给法官独立审判案件、自由裁量增强信心。

2、法学专家的支持。法官在做出自由裁量的时候,可以寻求法学专家的支持,通过学理上的支持,或许法官的判决就更容易被社会所接受,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外来的不正当干预。

参考文献

[1] 梁迎修:《法官自由裁量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2] 庄晓华:《法官自由裁量权及其限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 [美] 德沃金:《法律帝国》,李常青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4] [英] 尼克·麦考密克:《法律推理与法律理论》,姜峰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第三篇:警察如何行使自由裁量权(精选)

警察如何行使自由裁量权

执法工作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如何做到公平正义执法,让受罚者心服口服,使受害方的理解满意,赢造和谐的执法环境,我认为正确把握好执法办案中的自由裁量权,就显得尤为关键。

一、自由裁量的定义和原则

自由裁量是行政执法主体依行政裁量权作出的一种行政行为,即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办案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和自己的意志,自行判断,自行选择采用最为合适的行为方式及其内容的一个过程。自由裁量权是现代行政法的一个基本概念和发展的结果,简单地说就是公安机关在对违法行为人作出行政处罚时,可在法定的处罚幅度内自由选择。

为了正确适用自由裁量权,公安民警在行政执法中必须把握和遵循下列原则:

一是自由裁量必须符合法律的原则。

公安机关在对违反治安管理人员进行处罚上时,自由裁量必须合乎法律所规定的目的。目的是必须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安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如果背离了

这一目的,就会陷入滥用自由裁量权的泥潭。应当出于正当、合理的动机,自由裁量权不应是专制的,含糊不清的,捉摸不定的权力,而应是法定的、有一定之规的权力,是一种明辩真与假、对与错的艺术和判断力。

二是自由裁量必须符合公平正义的原则。

公平正义应是行政执法的核心,民警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增强公平、正义意识,既要求做到一视同仁,反对歧视,前后一致,又要反对反复无常,受外部压力的干扰,对所处罚之人和事存在成见或偏见。克服倾向从重处罚、以罚代刑的观念,既要依法惩治违法者,同时又要依法维护其合法权利,坚持做到不偏不倚、不枉不纵、公平正义地裁量案件。

三是自由裁量必须符合错罚相当的原则。

违法行为一旦实施,就成为一种客观事实,其行为性质、情节、对社会造成危害的程度等都有一定的量的规定性。要准确地确定性质、确定应当适用处罚的种类和幅度,依法自由裁量的结果应当是重错重罚、轻错轻罚、过罚相当。

二、导致自由裁量权滥用的原因

公安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的范围广泛,几乎渗透到执法的全过程。但是,所谓“自由”是相对的,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不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就是违反法律法规的目的,超越自由裁量范围,导致自由裁量权出现滥用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立法上的不尽合理。如《旅馆业治安管理办法》第十五条规定:未经登记申请,私自开办旅馆的违法行为,公安机关只可以酌情给予警告或者处以二百元以下罚款;而《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六条规定:有证照的旅馆不按规定进行登记的,公安机关可以处以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先行颁布的法律与新近颁布的法律在处罚幅度上明显有失公允。

二是行政处罚幅度过大。如《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未按规定核对、登记上网消费者的有效身份证件的,公安机关可以给予警告并处15000元以下罚款。处罚上限与下限幅度太大,导致办案民警的自由裁量权太大,应考虑当地的经济水平、网吧的经营规模、业主的整改态度等因素予以裁量处罚。

三是对情节轻重认定词语模糊。部分公安行政法律、法规中有“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尚不够追究刑事责任的”等这类语义模糊的词语,加之又没有规定认定情节轻重的法定条件,这样客观上对情节轻重的认定就有了自由裁量权。如卖淫、嫖娼案件中,对已经付给钱物并着手实施,但尚未发生性关系的;或者已经发生性关系的,但尚未付给钱物的;既付给钱物,又发生性关系,但因一时冲动,且认错态度较好,社会危害不大的,都可以按情节较轻予以处罚。就造成了查处卖淫嫖娼行为后果由罚款、拘留、拘留并处罚款、劳动教养等巨大幅度差别。

四是治安调解范围扩大化。治安案件的调解是“可以”,而不是“应当”、“必须”调解。有的还把治安调解范围扩大化,把治安调解当作“百宝箱”,什么案件,什么情形都往里面装,就连禁止调解的案件也照样往里套。无需裁量处罚,造成该罚的不罚,该拘的不拘,只要受害人安抚好,就可以一了百了,置法律、法规于不顾。

五是案件汇报审批上有漏洞。有的办案民警在汇报案件时,不能正确全面地汇报案件,尤其是忽略和隐瞒从重或从轻的处罚情节,当然存在着汇报水平上和思想意识上的差别;二是审核审批人工作较忙,没有耐心和时间仔细的看卷宗,只要认为定性不错就草草审批了事。一些基层所队审核的案件,办案民警有意或无意绕过法制员审核,直接找所领导审批。还有的一些案情复杂、处罚额度较大的案件,没有通过所务会、办公会分析讨论,而是暗箱操作处理,上述问题的存在都给不正当的自由裁量开了绿灯。

六是有的民警法律规定学得不透,掌握不准,运用不熟,致使在执法工作中出现问题。没有从案件的本质上深刻把握,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工作,分析问题,对自身素质与当前执法要求存在的差距,没有危机感,仍然沉醉于过去老的经验、套路,致使对自由裁量拿捏不准。

三、自由裁量权滥用的危害

自由裁量权是一把双刃剑,用好这个权,掌握好它的度,可以取得当事人的理解、老百姓的支持,达到教育和处罚的目的;否则会导致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危害性巨大。轻则引发执法投诉和群众不满,破坏执法环境;重则会导致民警产生特权思想,违法乱纪,违背人民警察的根本宗旨。具体危害表现如下:

危害一是职权滥用。它是滥用自由裁量权的最典型表现,其导致的法律后果就是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无效。主要表现为执法人员假公济私、公报私仇、以权谋私,恃权自傲,以权抗法,故意违法办案等。

危害二是执法不公,对同等违法行为不能同等对待。比如同是打麻将赌博的四个人,有的罚款300元,有的罚款200元,自由裁量就

有失公正,会给工作带来被动,何谈法律面前不能人人平等,破坏公平的执法环境。

危害三是执法不规范。今天这样罚,明天却那样罚,此处这样罚,彼处却那样罚。根本不是依法行使自由裁量,而是随心所欲、任意裁量,结果造成行政处罚的幅度十分悬殊,明显地损害有关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危害四是执法随意。自由裁量权滥用,就会在处罚时产生随意性,处罚有警告、罚款、拘留等种类,但拘留处罚运用的少,罚款处罚运用的多。并且不分情节、数额就高不就低,有的还以罚代拘,以罚代教,办人情案、关系案,为单位或个人谋取私利。

四、监督行驶自由裁量权的对策

由于公安行政自由裁量权具有较大的“自由”性,滥用自由裁量权或任意裁量就难以避免。因此,公安机关要充分认识到滥用自由裁量权的危害性,我认为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监控。

(一)认清形势,打牢思想根基

公安机关肩负着国家的安全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公安民警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如果缺乏正确的遵法守法意识,依法执法的思想树

立的不牢,在工作中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会背离我们执法的目的和宗旨。要牢固树立忠于法律、依法办案的理念,做到准确执法、严格执法,树立公正、文明的执法形象。

(二)依法行政,强化服务意识。

人民警察来自于人民,执法中不能忘却我们手中的权力来自何处,用于何方,增强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正确理解公安机关的权力与权限。知道什么该做,该怎样做,从而保证权力的正确行使,不专权、不超权、不越权,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服务意识,大力倡导人性化执法、亲情化执法,切实尊重和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法为民所执。

(三)完善机制,加大监督力度。

一是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办案程序,执行行政责任过错追究制,加大案件审核力度,加强执法队伍廉政建设,从制度上杜绝不当处罚行为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二是实行行政案件合议制度。对案情复杂、处罚额度较大的案件,区分案件情节、细化处罚幅度,召开案件分析会,对案情进行公开评

析决断,以防止出现处罚的片面性,杜绝了处罚的随意性,增强了执法的透明度。

三是统一制定自由裁量标准。研究公安机关常用法规中的相关条款,按照违法情节对应处罚幅度进行细化。沈阳市公安局和北京市法制办相继出台自由裁量权工作实施方案,从根本上避免执法随意的问题。

四是加大执法检查和监督力度。充分发挥法制、督察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对执法人员运用法规的罚则是否适当进行督察检查,以有效防止行政自由裁量权被随意滥用。对存在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行为,一经发现即做出严肃处理;另一方面,严格落实听证制度,使当事人的陈述、申辩权得以充分行使。

(四)提高民警业务素质。

公安机关要加强执法人员的能力建设,经常组织开展业务知识、法律知识学习培训,利用案例分析、谈案说法等方式,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技能和办案技巧,灵活恰当地行驶好自由裁量权,真正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公安行政执法队伍。

五、减少执法投诉,实现和谐执法

执法不公是民警执法办案的大忌,很容易因此招致投诉,虽然在裁决处罚上有一定的灵活性,但不得超过法律规定的幅度。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必须遵循,客观、适度、合理原则,才能使之达到宽严相济、过罚相当,实现社会的和谐。

实现和谐执法,关键是在执法方式上做到依法执法、公正执法,在执法态度上做到以人为本、与民为善,执法目的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办案中要依照相关法律规定和法定程序,客观全面地收集证据,准确查明案件事实,自觉做到不偏不倚,不枉不纵,定性准确,适用法律得当,使违法犯罪受到追究、公平正义得到伸张、公私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实现和谐执法,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把握。充分考虑被执法对象的客观承受能力和主观感受,对生活困难,确无经济支付能力的单位或个人作出较大数额的罚款,不仅使行政机关做出的决定无法执行到位,也起不到真正教育、规范的目的。因此在行使自由裁量时,应符合常理、常情,也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序和稳定。

实现和谐执法,还要注重教育和处罚的有机结合。要牢固树立人权意识,始终带着感情与和谐的心态去工作、去执法,对轻微的违法行为坚持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变粗放执法为人性化执法,变高压

执法为和谐执法,变当事人事后被动接受处罚为事前主动规范自己行为,把执法过程变成普法过程,把处罚过程变成教育过程,让执法对象感受到法律尊严的同时,也感受到法律的温情,使每一次执法都能为社会增添一份和谐。

实现和谐执法,还要把好亲情关、友情关、人情关。自觉做到严而有度,严而有情,不办关系案、人情案。对于同事、朋友打招呼的案件,也要秉公裁量,依法处罚。事后讲明情况,用诚心赢得同事、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总之,只有正确把握好执法办案中的自由裁量权,熟练掌握运用,公平正义执法,才能让被处罚者心服口服,坚决杜绝执法投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驾护航。

第四篇:对行使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思考

对行使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思考

[摘要]肯定立法上存在自由裁量的客观现象,查找影响合理运用自由裁量权的因素,提出合理运用自由裁量权应把握的原则,分析滥用自由裁量权的危害后果,得出“必须合理运用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结论。建议:国家税务总局、省级税务机关应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框架内,研究、探索相关税务行政处罚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明确办法的指导思想、处罚原则、责任追究等内容,以利于基层合理运用自由裁量权,从而正确贯彻税收立法精神。省级税务机关应在总局管理办法的指导下,因地制宜,细化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合理运用自由裁量权标准。最后,结合工作实际探讨性地提出省级税务机关(或基层税务机关)规范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运行的方案。

[正文]据国家税务总局通报:2004年,全国各级税务机关受理并作出复议决定的案件中,维持的占66%,撤销、变更等占34%;同期的税务行政应诉案件中,税务机关的胜诉率为83%。税务行政复议、诉讼呈高发势态,究其根源,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不合理运用是引发税务行政复议、诉讼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及其合理运用成为当务之急。

一、影响合理运用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因素

根据《行政处罚法》、《税收征管法》和《发票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税务行政处罚的种类主要有警告(即责令限期改正)、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和没收非法财物、提请吊销营业执照和停止出口退税权。法律、法规规定的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幅度较大,主要表现为:

——决定罚款多少的“自由”。税法设置的罚款包括倍数罚款和金额罚款,但条文规定较粗略。《税收征管法》法律责任条款中,有的倍数罚款最高差额达10倍(如偷税处50%以上至5倍以下),有的金额罚款最高差额达40万元(如金融机构拒不协助税收征管处十万元以上至五十万元以下),有的罚款只有上限而无下限,即可罚款可不罚款(如编造虚假计税依据处五万元以下);《发票管理办法》罚则条款中,对“私自印制、伪造变造、倒买倒卖发票,私自制作发票监制章、发票防伪专用品”的行为,倍数罚款差额也高达5倍。总之,何种行为按下限处罚?何种行为按上限处罚?税收法律法规或税收规范性文件都未作出明确规定。

——选择行为方式的“自由”。对罚款类税务行政处罚,违法(章)行为“处罚”与“不处罚”界限较模糊。经统计,《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法律责任条款中,出现“可以处”字样的条款有9处;《发票管理办法》罚则条款中出现“可以并处”或“可以分别处”字样的条款为5处。总之,相关违法(章)行为应不应处罚“模棱两可”。

——认定情节轻重的“自由”。税收执法过程中,违法(章)行为性质难以掌握。《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对当事人的税收违法行为追究法律责任出现“情节轻微”字样的条款为1处,出现“情节严重”字样的条款有9处,但都没有对情节轻重的法定条件作出规定,法律条文语义含糊,孰轻孰重缺乏操作性。

——权力行使时限的“自由”。对警告类税务行政处罚,税法未作具体时限规定的情况下,税务机关对权力的行使时限享有完全的自由裁量权;在规定了一定期限时,税务机关在规定的时限内享有自由裁量权。如《税收征管法》中“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均未对“限期”作具体的规定,税务机关享有完全的自由裁量权。

——决定是否执行的“自由”。《税收征管法》第八十八条第三款规定:“当事人对税务机关的处罚决定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的,作出处罚决定的税务机关可以采取本法第四十条规定的强制执行措施,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这表明税务机关可以对“逾期处罚”是否由自己执行进行自由裁量。

上述五个“自由”在立法上是客观存在的,符合中国国情。但实际工作中,部分单位和个人悖于立法精神,产生了在法律、法规规定幅度范围内想怎么处罚就怎么处罚的错误认识,甚至出现相同的违法事实,在不同执法人员之间、不同部门(如征管和稽查、国税和地税)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处罚差异较大的客观现象。既不适应营造和谐社会的需要,也不符合依法行政的要求。

二、把握合理运用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原则

剖析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不难看出,法律赋予税务机关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目的,是为了使执法主体能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原则和幅度内,根据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情况更准确地体现法律的立法宗旨。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决不能任意裁量。

经统计,仅《税收征管法》二十七条法律责任条文中就有十三条包含自由裁量,约占50%。可见,如何把握自由裁量权的合理运用对于做好税收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正面分析,合理运用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应把握三个主要原则:

——符合过罚相当原则。《行政处罚法》第四条规定:行政处罚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可见,以违法事实及性质作处罚基准,以情节及危害程度作为细化点来细化自由裁量权,是符合行政处罚法的立法本意的。通过这样的细化,更能体现惩罚与宽大相结合的处罚政策,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处罚原则,保障行政处罚积极功能的充分发挥和处罚目的的有效实现。

——降低执法风险原则。在处罚实践中,如果处罚缺乏证据情节支撑,单凭感性臆断行使自由裁量权,就有可能该从轻的未从轻,该重处的未重处,甚至不该处罚也违法处罚,造成执法混乱。如充分考虑了违法(章)行为的具体情节来处罚,把平时积累的、合乎常理的处罚方法进行梳理、总结、归纳、细化,上升为普遍遵循的处罚标准,统一自由裁量的行使方法,限制执法的过度“自由”,就能有效地监督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从而有效避免执法风险。

——净化法制环境原则。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运用,与税务执法人员的素质、价值判断、经验和执法水平等因素相关。不同的执法人员由于主观上的差异,对类似违法行为可能会决定不同的处罚额度,这样,就容易造成类似的事实在不同的税务机关、不同的执法人员、甚至处罚的不同时间对处罚的额度产生不同的结果,这不符合税收立法精神。

滥用税务行政自由裁量权,必将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一是违背了“法治、公平、文明、效率”的治税思想,阻碍依法治税进程;二是导致“人情案”、“关系案”、“油水案”发生,助长税务人员的不廉洁行为,破坏税收征纳关系,也必将影响税务部门乃至政府的威信和形象;三是“无论情节轻重,全部实行最低限罚款”的做法,必将使税法宣传显得苍白无力,极易使税收违法行为滋长蔓延。

三、构建合理运用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基本框架

国家税务总局、省级税务机关应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框架内,研究、探索相关税务行政处罚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明确办法的指导思想、处罚原则、责任追究等内容,以利于基层合理运用自由裁量权,从而正确贯彻税收立法精神。省级税务机关或省级授权的区(市)级税务机关应在总局管理办法的指导下,因地制宜,细化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合理运用自由裁量权标准。各县(市)税务部门须按照细化后的标准,合理运用自由裁量权实施税务行政处罚。

细化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是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内在要求,是正确运行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重要保障。如涪陵区地税局于2004年对发票违章案件的处罚进行了有益探索,研究推行了《发票检查实施办法》,重点限制了执法人员的处罚自由裁量权,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突出原则性,遵循处罚法定原则、公正公开原则、集体审理原则、过罚相当原则;二是涵盖内容具体,明确了发票违章所涉及的具体情形,根据其情节轻重确定不同程度处罚标准;三是操作性强,对达到立案标准的一般程序案件均要求按照调查、审理、决定、执行四个程序进行。一年来,该举措在打击发票涉税违法(章)行为、规范执法行为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

结合实际工作,下面提出部份涉税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范运行的方案,供探讨。

(一)违反税收日常管理制度的处罚方案

税收日常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税务登记管理制度、账簿凭证管理制度、纳税申报管理制度和税控装置管理制度,《税收征管法》对违反税收日常管理制度的行为,都是以金额罚款的形式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处罚设定建议考虑:

1、细化处罚金额标准:按违法行为逾期日数(即当事人应当知道该项税收政策之日至税务人员发现违法之日),每日处罚一定数额的罚款,且“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及应建账个体户”罚款额大于“不需建账个体户”罚款额;

2、明确《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发出时间:设定为税务人员发现违法行为之日起3日内;

3、明确责令限期改正时限:最长不超过15日;

4、明确何为“情况严重”:限期内未改正的,应视为情节严重。

(二)妨害税务检查行为的处罚方案

根据实施违法行为主体的不同,处罚设定建议区别考虑:

1、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逃避、拒绝或者以其他方式阻挠税务机关检查的行为。处罚标准设定为:由税务机关责令违法行为人改正其行为,接受并配合主管税务机关检查,可以对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限期内不改正,或不接受、不配合税务机关检查,影响恶劣的,视为情节严重,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2、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拒绝接受税务机关依法检查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存款账户,造成税款流失的行为。处罚标准根据“造成税款流失”的多少而设定:造成税款流失较少,处十万罚款;造成税款流失较大,处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造成税款流失巨大,处三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三)拒绝执行税务机关依法作出行政决定行为的处罚方案

主要是指: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拒绝执行税务机关作出的冻结存款或者扣缴税款的决定,或者在接到税务机关的书面通知后帮助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转移存款,造成税款流失的,处罚标准设定:造成税款流失较少,处十万罚款;造成税款流失较大,处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造成税款流失巨大,处三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四)直接妨害税款征收的处罚方案

《税收征管法》第六十三条至第六十九条,追究当事人直接妨害税款征收的法律责任,多数是倍数罚款或司法移送的法律形式。对不同违法行为罚款作如下处罚设定。

1、对偷税行为。国家税务总局稽查局于2000年2月印发的《偷税案件行政处罚标准(试行)》(国税稽函[2000]10号),在规范偷税案件行政处罚实施,维护纳税秩序和国家利益,保护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该文件是在新《税收征管法》出台前印发的,未完全涵盖新《税收征管法》规定的偷税行为。根据违法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危害程度,对偷税案件的行政处罚应区别对待:

(1)情节较重的,包括:

A、采取擅自销毁或者隐匿账簿、会计凭证的手段进行偷税的,处以偷税数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B、构成偷税有下列四种情形之一的,处以偷税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a、伪造、变造账簿、会计凭证的;b、不按照规定取得、开具发票的;c、账外经营或者利用虚假合同、协议隐瞒应税收入、项目的;d、经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的。

(2)情节较轻的,包括:

A、偷税有下列两种情形之一的,处以偷税数额0.5倍以上2.5倍以下的罚款:a、虚列成本费用减少应纳税所得额的;b、骗取减免税款或者先征后退税款等税收优惠的。

B、偷税有下列七种情形之一的,处以偷税数额0.5倍以上1.5倍以下的罚款:a、实现应税收入、项目不按照规定正确入账且不如实进行纳税申报的;b、销售收入或者视同销售的收入不按照规定计提销项税金的;c、将规定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申报抵扣或者不按照规定从进项税额中转出的;d、超标准列支或者不能税前列支的项目不按照规定申报调增应纳税所得额的;e、境内外投资收益不按照规定申报补税的;f、应税收入、项目擅自从低适用税率的;g、减免、返还的流转税款不按照规定并入应纳税所得额的。

(3)实施两种以上偷税行为的,根据各偷税数额依照标准的相应档次分别确定处罚数额;同一偷税行为涉及标准规定两种以上情形的,依照较高档次确定处罚。

(4)从轻或减轻的适用:初次实施偷税行为,但能够积极配合税务机关调查并及时补缴所偷税款及滞纳金的,根据其偷税手段依照标准规定的相应档次最低限处罚。

(5)从重处罚的适用,即依照标准规定的最高档次处罚,包括:

A、因偷税被处罚又采取同样的手段进行偷税的;

B、妨碍追查,干扰检查,拒绝提供情况,或者故意提供虚假情况,或者阻挠他人提供情况的;

C、为逃避追缴税款、滞纳金而转移、隐匿资金、货物及其他财产的。

(6)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2、对编造虚假计税依据行为处罚标准的设定。国税函〔2005〕190号第三条规定:“企业依法享受免征企业所得税优惠或处于亏损发生虚报亏损行为,在行为当年或相关未造成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适用《征管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对虚报亏损而定性为编造虚假计税依据行为,处罚标准应根据“虚报亏损的绝对数和相对数”而设定,如:

(1)编造虚假计税依据5万元以下(含),或虚报亏损数占当年自核亏损额的5%(含)以下,罚款2000元以下。

(2)编造虚假计税依据5万以上10万元以下(含),或虚报亏损数占当年自核亏损额的5%以上10%(含)以下,罚款5000元。

依此类推,以上两项标准不统一时,从低适用。

3、纳税人不进行纳税申报、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拒绝缴纳税款和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应收而不收税款五种行为处罚标准的设定:未经纳税辅导或税收宣传的,处不缴或少缴税款,或应扣未扣、应收未收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一倍以下的罚款;经纳税辅导或税收宣传的,处不缴或少缴税款两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处应扣未扣、应收未收税款两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五)妨害发票管理的处罚方案

1、对非法印制发票、非法生产发票相关物品的行为。主要包括四类:一是没有发票印制权的企业或者个人非法印制发票(《税收征管法》第二十二条、第七十一条);二是有发票印制权的企业违法印制发票(《办法》第三十六条);三是非法制造发票防伪专用品(《办法》第三十六条);四是私自制作发票监制章(第三十八条)。处罚标准建议设定:

(1)对第一类、第四类行为,根据行为危害后果,区分“危害后果轻微或主动纠正危害后果、危害后果严重”两种情况,分别设定10000元、30000元的罚款下限,上限为50000元;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对第二类、第三类行为,根据行为危害后果,区分“未造成危害后果、危害后果轻微或主动纠正危害后果、危害后果严重”三种情况,分别设定0元、2000元、5000元的罚款下限,上限为10000元。

2、未按规定规定领购、开具、取得、保管发票,未按规定接受税务机关对发票的检查的行为(《办法》第三十六条)。处罚标准建议设定:根据行为危害后果,区分“未造成危害后果、危害后果轻微或主动纠正危害后果、危害后果严重”三种情况,分别设定0元、2000元、5000元的罚款下限,上限为10000元。

3、非法携带、邮寄、运输、存放空白发票的行为(《办法》第三十七条)。处罚标准建议设定:根据行为危害后果,区分“未造成危害后果、危害后果轻微或主动纠正危害后果、危害后果严重”三种情况,分别设定0元、2000元、5000元的罚款下限,上限为10000元。

4、倒买倒卖发票、发票防伪专用品的行为(《办法》第三十八条)。处罚标准建议设定:根据行为危害后果,区分“危害后果轻微或主动纠正危害后果、危害后果严重”两种情况,分别设定10000元、30000元的罚款下限,上限为50000元;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违反发票管理法规,导致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未缴、少缴或者骗取税款的(《办法》第三十九条),处罚标准建议设定:由税务机关没收非法所得,行为导致未缴、少缴或者骗取税款10000元(含)以下的,设置不低于百分之十的处罚下限;行为导致未缴、少缴或者骗取税款10000元以上的,设置不低于百分之二十的处罚下限,上限为一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

3、《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

4、《税收执法基础知识》P313-319(全国税务人员执法资格统一考试用书,主编:郝昭成)

作者单位:重庆市涪陵区地方税务局稽查局

作者:张旭 王峰 王军 傅维德

第五篇:金华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暂行规定

金华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

暂行规定

来源: 发布者: 2010年12月1日 点击率: 175 金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文 件

金工商发[2010]158号

关于印发《金华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使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暂行规定》的通知

各县(市)工商局、市局各分局:

根据《关于进一步完善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工作的通知》,市局对原制定的八个自由裁量指导意见进行了修订,现下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原市局制定的八个自由裁量指导意见即日起予以废止。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五日

金华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

暂 行 规 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进一步促进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正确行使行政处罚工作,提高工商行政执法的社会效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正确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指导意见》等相关规定,结合本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适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实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是指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时,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在职权范围内选择对当事人是否处罚以及处罚种类和幅度的权限。

第三条 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原则。

实施行政处罚应当平等对待被处罚的当事人,不得以案件事实以外的因素差别对待当事人,对违法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基本相同的违法当事人实施行政处罚时,适用的法律依据、作出的处罚种类和幅度应当基本一致。

第四条 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遵循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原则。实施行政处罚,应当符合法律目的,既要制裁违法行为,又要教育当事人自觉遵守法律。对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参照《金华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预警办法》不予处罚。

第五条 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遵循过罚相当原则。

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的事实、性质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所采取的措施应当必要、适当。

第六条 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遵循程序正当原则。

实施行政处罚,必须遵循法定的程序,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依法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陈述申辩权和救济权。减轻、从轻、从重处罚的,应当在《行政处罚告知书》或者《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上,一并告知拟作出减轻、从轻、从重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

第七条 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遵循综合裁量原则。

实施行政处罚,应当全面分析违法行为的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及社会危害后果等因素,应用逻辑、公理、常规和经验,对违法行为处罚与否以及处罚种类和幅度进行综合判断,作出相应的处理决定,不能偏执一端,片面考虑某一情节对当事人进行行政处罚。

第八条 在实施罚款行政处罚时,选择最低限处罚,或者在从最低限到最高限这一幅度当中,选择较低的30%部分处罚,可视为从轻行政处罚。在实施罚款行政处罚时,选择最高限处罚,或者在从最低限到最高限这一幅度当中,选择较高的30%部分处罚,可视为从重行政处罚。

第九条 有从轻情节的可在该违法行为法定可以选择的几种行政处罚中选择较轻的处罚种类进行处罚。

第十条 涉嫌构成刑事犯罪的,必须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不能以罚代刑。

第十一条 承办人、办案机构或业务科室负责人按对应或确定的自由裁量标准行使建议权,需要超出或者不足对应的量罚标准实施处罚的,承办人在调查终结报告中提出,办案机构应书面提出理由报案审委讨论决定。

第十二条 本规定中所称“以上”、”以下”均包括本数。

第十三条 本规定由金华市工商局法规处负责解释。

第二章

无照经营行为的处罚

第一条 对一般的无照经营行为:经营额无法计算的,处3千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经营额在20万元以下的,处经营额5%以上10%以下的罚款。

第二条 对规模较大社会危害严重的无照经营行为:经营额无法计算或不足20万元,但经营场地达200平方米以上(生产型企业500平方米以上)或雇工人数15人以上的,处2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非法经营额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处3万元以上6万元以下的罚款;非法经营额50万元以上80万元以下的,处6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非法经营额8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处10万元以上15万元以下的罚款;非法经营额100万元以上的处1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条 对危害人体健康、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威胁公共安全、破坏环境资源的无照经营行为:非法经营额无法计算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非法经营额在20万元以下的,处5万元以上8万元以下的罚款;非法经营额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处8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非法经营额50万元以上80万元以下的,处2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非法经营额8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处30万元以上40万元以下的罚款;非法经营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处4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条 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属于无照经营行为而为其提供生产经营场所、运输、保管、仓储等条件的,属于个人的处5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属于单位的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为危害人体健康、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威胁公共安全、破坏环境资源的无照经营行为提供生产经营场所、运输、保管、仓储等条件的,属于个人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属于单位的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在罚款的基本标准数上减轻罚款(不低于法律法规规定的幅度):

(一)能积极配合工商机关的检查,在规定时间内接受询问,及时、详实地向工商机关提供由其掌握的与违法行为有关的证据的,减少罚款数额的10%;

(二)在工商机关未掌握其违法线索前主动交代其它违法事实,并提供有关证据材料的,减少罚款数额的20%;

(三)无照经营时间不超过2个月且经营额不足5千元(不属本指导意见第三、四条规定情形的),减少罚款数额的30%。

第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在罚款的基本标准数上加处20%罚款(不高于法律法规规定的幅度):

(一)属《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四条第一款第(一)、(二)项规定的情形的(经营时间不超过2个月且经营额不足5千元的情形除外);

(二)逃避调查,不履行法定举证义务的;

(三)采取粗暴手段抗拒执法或故意销毁证据的;

(四)受到行政处罚后,再次实施同类违法行为的;

(五)其他可以从重量罚的情形。

第七条 各单位可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本地实际,在上述规定的罚款标准基础上上下浮动20%(不得超过法律法规规定的幅度)。

第三章

商标侵权违法行为的处罚

第一条 当事人实施下列违法行为,处非法经营额2倍以上3倍以下(含本数,下同)的罚款;非法经营额无法计算的,处7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1)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

(2)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

第二条 当事人实施下列违法行为,处非法经营额2倍以上2.5倍以下的额罚款;非法经营额无法计算的,处5万元以上8万元以下的罚款。

(1)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的;

(2)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商标标识;

第三条 当事人实施下列违法行为,处非法经营额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非法经营额无法计算的,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1)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在同种商品上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近似商标的;

(2)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

(3)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近似的商标

(4)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

(5)在同一种或者类似商品上,将与他人注册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标志作为商品名称或者商品装潢使用,误导公众的;

(6)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相近似的文字作为企业的字号在相同或者类似商品上突出使用,容易使相关公众产生误认的;

(7)复制、摹仿、翻译他人注册的驰名商标或其主要部分在不相同或者不相类似商品上作为商标使用,误导公众,致使该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

(8)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相近似的文字注册为域名,并且通过该域名进行相关商品交易的电子商务,容易使相关公众产生误认的。

(9)商标印制单位违反《商标印制管理办法》第7条规定且印制的商标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

第四条 当事人实施下列违法行为,处非法经营额1倍以上1.5倍以下的罚款;非法经营额无法计算的,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

(1)销售第3条(1)至(7)项所列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2)故意为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提供仓储、运输、邮寄、隐匿等便利条件的;

第五条 违法行为有下列情节的,在按以上规定确定基本标准额罚款的基础上增加10%-30%,但罚款数额合计最高不得超出法定的最高罚款限额:

(1)被侵权商标是驰名商标或省著名商标的;

(2)在食品类、农资类、保健品类、化妆品、电器类、危险化学品等涉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上侵权他人注册商标的;

(3)商标侵权行为发生两次或两次以上的。

(4)侵犯两种以上注册商标专用权的。

(5)隐瞒有关事实,提供虚假材料的;

(6)拒绝监督检查,采用暴力或者非暴力手段阻碍执法人员进入其经营场所或者其他违法行为实施地,抢夺与违法行为有关的财物、资料等;

(7)采取销毁或者隐匿进销票据、记假帐等手段,逃避监督检查的;

第六条 违法行为有下列情节的,在按以上规定确定基本标准额罚款的基础上下浮30%以内,但合计的下浮比例不得超过50%。:

(一);在工商机关发现之前,已经采取措施主动消除违法行为后果的;

(二)受他人胁迫的;

(三)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四)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

(五)其他依法应当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

第七条 违法行为有下列情节的,在按以上规定确定基本标准额罚款的基础上下浮20%以内,但合计的下浮比例不得超过30%。:

(1)侵权人与被侵权人达成和解协议或赔偿协议的(2)有充分证据证明侵权商品尚未销售的;

(3)委托加工中被委托方履行了审慎的审查义务并有证据证明不知道受委托加工商品的商标是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

(4)对工商机关的检查积极配合,在规定的时间内,接受询问,如实回答问题,并提供有关帐册、协议、单据、文件、记录、业务函电和其他资料的,(5)在工商机关未掌握其违法线索前主动交代违法事实,并提供有关材料;

第八条 罚款计算公式为:罚款的基本标准额+上浮罚款额-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下浮罚款额;

第四章 危险化学品违法行为的处罚

第一条 对未经工商登记注册,擅自从事生产经营储存危险化学品违法行为罚款的基本标准:

(一)违法所得10万元以上

1.违法经营额30万元以下的,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

2.违法经营额在3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处以违法所得2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3.违法经营额在50万元以上80万元以下的,处以违法所得2.5倍以上4倍以下的罚款;

4.违法经营额在80万元以上,处以违法所得4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二)违法所得不足10万元

1.违法经营额30万元以下的,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1.5倍以下,但不得低于5万元的罚款;

2.违法经营额在3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处以违法所得1.5倍以上2.5倍以下,但不得低于10万元的罚款;

3.违法经营额在50万元以上80万元以下的,处以违法所得2.5倍以上3.5倍以下,但不得低于15万元的罚款;

4.违法经营额在80万元以上的,处以违法所得3.5倍以上的罚款,但不得低于20万元和高于50万元。

(三)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无法计算

1.违法经营额30万元以下的,处以5万元以上8万元以下的罚款;

2.违法经营额在3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处以8万元以上11万元以下的罚款;

3.违法经营额在50万元以上80万元以下的,处以11万元以上14万元以下的罚款;

4.违法经营额在80万元以上的,处以14万元以上的罚款(最高不超过50万元)。

对未领取危险化学品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适用上限;对危险化学品许可证被取消继续经营或者超出危险化学品许可证范围和营业执照范围的,适用中限;对已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且有证据证明因客观原因致使危险化学品许可证过期的,适用下限。

第二条 对危险化学品生产或者销售企业从未取得危险化学品生产或者经营许可证企业采购或者销售危险化学品的违法行为罚款的基本标准:

(一)违法所得5万元以上

1.违法经营额30万元以下的,处以违法所得1倍的罚款;

2.违法经营额在3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处以违法所得1.5倍以上2.5倍以下的罚款;

3.违法经营额在50万元以上80万元以下的,处以违法所得2.5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4.违法经营额在80万元以上的,处以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二)违法所得不足5万元

1.违法经营额30万元以下的,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下,但不得低于2万元的罚款;

2.违法经营额在3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1.5倍以下,但不得低于3万元的罚款;

3.违法经营额在50万元以上80万元以下的,处以违法所得1.5倍以上2倍以下,但不得低于4万元的罚款;

4.违法经营额在80万元以上的,处以违法所得2倍以上,但不得高于20万元的罚款。

(三)没有违法所得或违法所得无法计算

1.违法经营额30万元以下的,处以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2.违法经营额在3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处以5万元以上8万元以下的罚款;

3.违法经营额在50万元以上80万元以下的,处以8万元以上11万元以下的罚款;

4.违法经营额在80万元以上的,处以1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条 除《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外,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适用本规定下限的标准量罚:

(一)能积极配合工商机关的检查,在规定时间内接受询问,及时、详实地向工商机关提供由其掌握的与违法行为有关的证据的;

(二)在工商机关未掌握其违法线索前主动交代其它违法事实,并提供有关证据材料的;

(三)其他依法应当从轻处罚的情形。

第四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在本规定标准范围内从重量罚:

(一)明知或应知国家明令禁止生产、经营、使用的危险化学品的;

(二)逃避执法调查,不履行法定义务或采取粗暴手段抗拒执法以及故意销毁证据的;

(三)更换、转移、隐匿、变卖、损毁被查封、扣押财物的;

(四)受到行政处罚后,再次实施违法行为的;

(五)违法行为造成危害后果或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六)违法行为造成群访群诉的;

(七)其他依法应当从重处罚的情形。

第五章 产品质量违法行为的处罚

第一条 产品质量违法行为罚款的基本标准:

(一)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产品,已销售的,按货值金额2倍以上2.5倍以下罚款;未销售的,按货值金额1倍以上2倍以下罚款;

(二)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已销售的,按货值金额1.5倍以上2.5倍以下罚款;未销售的按货值金额1倍以上1.5倍以下罚款;

(三)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或者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产品,已销售的,按货值金额的60%以上80%以下罚款;未销售的,按货值金额的40%以上60%以下罚款;

(四)销售失效、变质的产品的,已销售的,按货值金额1倍以上1.5倍以下罚款;未销售的按货值金额60%以上1倍以下罚款;

(五)伪造产地,伪造或冒用他人厂名、厂址的,已销售的按货值金额60%以上80%以下罚款;未销售的,按货值金额40%以上60%以下罚款;

(六)产品标识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二十七条第(四)项、第(五)项规定,情节严重(对产品使用者的人身、财产构成重大威胁,或者因此造成消费者人身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等),已销售的,按货值金额15%以上20%以下罚款;未销售的,按货值金额10%以上15%以下罚款;

(七)生产、销售虚假标注生产日期、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的产品,伪造、冒用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证明的产品,已销售的,按货值金额的60%以上80%以下罚款;未销售的,按货值金额的40%以上60%以下罚款。

(八)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属依法禁止生产、销售的产品而为其提供运输、保管、仓储等便利条件的,按违法收入1倍以上2倍以下罚款。

(九)隐匿、转移、变卖、损毁被查封扣压的物品的,按被隐匿、转移、变卖、损毁的物品金额2倍以上2.5倍以下罚款。

第二条 部分产品已销售部分产品未销售的,应当按照上述标准分别计算,合并确定罚款额。

第三条 产品质量违法行为受到处罚后,再次实施的,增加0.5倍的罚款额(不超过法律所规定的上限)。

第四条 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执法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按法定幅度最高限罚款。

第五条 销售者销售禁止销售的产品,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不知道该产品为禁止销售的产品并如实说明其进货来源的,按上述规定的30%给予罚款。

第六条 各单位可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本地实际,在上述规定的罚款标准基础上上下浮动20%(不得超过法律法规规定的幅度)。

第六章 虚假广告违法行为的处罚

第一条 本规定所称的虚假广告是指以下几类违法行为:

1.广告中宣传的商品或者服务不存在的;2.广告中宣传的商品的生产者、质量、价格、制作成分、性能、用途、有效期限、产地或者服务的提供者、内容、形式、效用(效能)等信息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符的;3.广告中与商品或者服务有关的承诺不兑现的;4.未经国家主管部门或者授权单位认证合格或者审查批准,谎称商品或者服务认证合格,获得荣誉称号等内容的;5.在广告中使用虚构、伪造的科研成果、统计资料、调查成果、文摘、引用语以及其他证明材料的;6.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中宣传的产品功效、适应症(功能主治)、适应范围或者适用人群超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范围的;7.医疗广告宣传诊疗效果、医疗技术、诊疗方法的,或者宣传的诊疗科目超出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范围的;8.特殊用途化妆品广告中宣传的产品效用或者性能超出国家卫生主管部门批准范围的;9.广告中涉及专利产品或者专利方法,属于未取得专利权谎称取得专利权的或利用还未被授予专利权的专利申请及已经终止、撤销、无效的专利做广告的;10.其他主要信息虚假的。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A类广告是指医疗服务广告,B类广告是指药品、保健食品、特殊化妆品、医疗器械、农药、兽药等商品的广告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进行审查的其他广告,C类广告是指其他的普通商品的广告。

第三条 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发布虚假广告,一般情况下应处以广告费用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有以下情形的,按以下规定罚款:

(一)属于A、B类广告的,应处以4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二)属于A、B类广告的,能够主动在相应的媒体上公开更正、消除影响且未造成实际损害后果的,可处以3.5倍以上4.5倍以下的罚款。

(三)属于C类广告的,有消费者投诉且造成实际损害后果的,处以3倍以上4倍以下的罚款。

(四)属于C类广告的,能够主动在相应的媒体上公开更正、消除影响且未造成实际损害后果的,可处以3倍以上3.5倍以下的罚款。

(五)有证据证明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不明知的,且属于A、B类广告未经出证或广告审查机关审查的,属于应负责任的行为,可在相应的处罚标准下下降一至二倍罚款;属于C类广告的,可不予以处罚。

第七章 公司出资违法行为的处罚

第一条 本规定所称公司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出资违法行为包括:

(一)《公司法》第199条规定的虚报注册资本违法行为;

(二)《公司法》第200条规定的虚假出资违法行为;

(三)《公司法》第201条规定的抽逃出资违法行为。

第三条 当事人实施下列出资违法行为按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或抽逃出资金额7%以上15%以下从重处罚:

(一)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取得公司登记后进行骗贷、恶意负债等行为的;

(二)取得公司登记后抽逃实收资本数额在100万元以上,有限责任公股东尚未达到实缴出资额60%的,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股东尚未达到实缴出资额30%的;或者抽逃比例占80%以上,有限责任公股东尚未达到30万元的,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股东尚未达到300万元的。

(三)伪造或参与伪造资产证明文件(验资报告、资产评估报告等)取得公司登记的;

(四)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取得公司登记或抽逃出资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五)因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或抽逃出资曾受到行政处罚又实施该行为的;

(六)因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或抽逃出资后实收资本低于法定最低注册资本的。

第四条 当事人实施下列出资违法行为按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或抽逃出资金额5%以上7%以下处罚:

(一)有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行为但公司登记后经营情况良好且无其他违法情节的;

(二)取得公司登记后抽逃实收资本数额在30万元以下的(不低于法定最低注册资本);

(三)公司的发起人、股东未按期交付作为出资的非货币财产的。

第五条 当事人有下列情形的,按5%的下限从轻或依法减轻处罚:

(一)公司净资产大于注册资本,因验资时出资方式选择错误等客观原因,造成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取得公司登记的;

(二)主动通过置换方式重新验资消除违法行为的。

第六条 各单位可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本地实际,在上述规定的罚款标准基础上上下浮动20%(不得超过法律法规规定的幅度)。

第八章 企业逾期年检违法行为的处罚

第一条 企业申请延期年检有正当理由,并在6月30日年检材料提交日期截止后的30日内补交年检材料的,不予处罚。

第二条 企业不按照规定接受检验的,责令其限期接受检验,对能主动申报补检的企业按下列标准予以处罚:

(一)在7月1日至7月31日期间申报年检的,属于公司及非公司企业法人的,处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分公司、非公司企业法人分支机构、来华从事经营活动的外国(地区)企业,以及其他经营单位的,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的,处500元以上1500元以下的罚款。

(二)在8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申报年检的,属于公司及非公司企业法人的,处3000元以上6000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分公司、非公司企业法人分支机构、来华从事经营活动的外国(地区)企业,以及其他经营单位的,处1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的,处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

(三)在10月1日至10月30日期间(听证公告期间)申报年检的,属于公司及非公司企业法人的,处6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分公司、非公司企业法人分支机构、来华从事经营活动的外国(地区)企业,以及其他经营单位的,处3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的,处1500元以上2500元以下的罚款。

(四)企业在逾期年检行政处罚听证公告发布后,吊销营业执照公告发布前申报年检的,属于公司的,处20000元罚款;属于分公司、非公司企业法人及其分支机构、来华从事经营活动的外国(地区)企业,以及其他经营单位的,处5000元罚款;属于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的,处3000元罚款。

第三条 企业在年检中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责令限期改正:

1.属于公司的,由公司登记机关参照以下标准处以罚款,并限期改正:

(1)隐瞒有关企业注册登记前置许可事项和财务报告真实情况的,处以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2)隐瞒其他真实情况的,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3)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2.属于分公司、非公司企业法人及其分支机构、来华从事经营活动的外国(地区)企业,以及其他经营单位的:

(1)隐瞒有关企业注册登记前置许可事项真实情况的,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2)隐瞒其他真实情况的,处以1万元以下罚款。

3.属于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的:

(1)隐瞒有关企业注册登记前置许可事项真实情况的,处以2千元以上3千元以下的罚款;

(2)隐瞒其他真实情况的,处以2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九章

商业贿赂违法行为的处罚

第一条 商业贿赂违法行为罚款的基本标准:

(一)贿赂额在2千元以上5千元以下的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二)贿赂额在5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处1.5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三)贿赂额在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处2万元以上4万元以下罚款;

(四)贿赂额在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五)贿赂额在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处10万元以上15万元以下罚款;

(六)贿赂额在10万元以上15万元以下的,处15万元以上18万元以下罚款;

(七)贿赂额在15万元以上的,处18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

(八)贿赂额在2千元以下,无法定或者本指导意见规定的,从重情节的,不再罚款。有从重情节的,处罚款1万元。

第二条 涉及供水、供电、邮政、电讯、交通、医院、学校等公用企业、事业单位的商业贿赂案件,在罚款的基本标准基数上加处30%的罚款(最高不超过20万元)。

第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在罚款的基本标准基数上加处罚款(最高不超过20万元)。

(一)商业贿赂行为受到处罚后,再次实施的,加处罚款数额的20%;

(二)凭借优势地位,强制索取贿赂的,加处罚款数额的30%;

(三)提供虚假材料、隐瞒事实的,加处罚款数额的30%;

(四)阻碍执法人员进入其经营场所或者抢夺与违法行为有关财物、资料的,加处罚款数额的30%;

(五)无正当理由不按《询问通知书》指定的时间和地点接受询问的,加处罚款数额的10%;拒不接受询问的,加处罚款数额的20%;

(六)经告知后仍然拒不提供有关帐册、协议、单据、文件、业务函电和其他资料的,加处罚款数额的20%;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从重情形。

第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在罚款的基本标准基数上减轻罚款(不低于法律法规规定的幅度)。

(一)在工商机关发现之前,已经采取措施主动消除违法行为后果的,减少罚款数额的20%;

(二)受他人协迫,被强行索取贿赂的,减少罚款数额的30%;

(三)主动检举他人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减少罚款数额的20%;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从轻情形。

第五条 各单位可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本地实际,在上述规定的罚款标准基础上上下浮动30%(不得超过法律法规规定的幅度)。

主题词:依法行政 行政处罚 自由裁量 规定 通知

────────────────────────────────────

抄送:省工商局 ,市政府法制办公室。

──────────────────────────────────── 金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办公室

2010年11月5日印发 ────────────────────────────────────

下载工商局行使自由裁量权经验交流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工商局行使自由裁量权经验交流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由裁量权

    自由裁量权 自由裁量权的大致涵义是:合法合理地进行自由选择的权力。由此,司法自由裁量权的涵义也就凸现而出,它指法院或法官在司法活动中合法合理地进行自由选择的权力。 含......

    工商局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经验交流材料2[优秀范文五篇]

    工商局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经验交流材料2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推进依法行政进程,实现工商执法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局坚持科学办案指导思想,坚决摒弃“以案件数......

    江西省工商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适用规则

    关于印发《江西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适用规则》的通知 赣工商法字[2008]6号 各设区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广西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规定

    广西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规定 桂工商发〔2008〕134号 为规范我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案执法行为,提高办案执法水平,避免行政处罚的随意性,确保行政处罚的......

    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行使之法律考虑[定稿]

    工商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行使之法律考虑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市场监督管理的职能部门,负有确保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职责。为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履行好这一职责,国家法律法......

    自由裁量权材料

    关于规范自由裁量权的思考 http://www.xiexiebang.com 来源: 发布时间: 2010-08-17 15:30 规范自由裁量权,缩小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弹性空间,逐步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

    自由裁量权总结

    开县公路路政管理大队 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情况总结 根据开县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报送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有关材料的通知》精神......

    目前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行使中存在问题及原因

    目前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行使中存在问题及原因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就像一把双刃剑,如果行使得当,则能实现个案正义;如被滥用,则极易侵犯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通过调研发现,行政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