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级机关消防安全管理办法-江苏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江苏省省级机关消防安全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省级机关消防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火灾,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江苏省消防条例》、《南京市消防条例》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结合省级机关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省级机关及其下属单位(以下统称机关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省属单位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机关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立足消防安全自查、火灾隐患自除、消防安全责任自负,实行严格、规范、科学的管理,着力提升机关单位查改火灾隐患、扑救初起火灾、组织人员疏散逃生和宣传教育培训能力。
第四条
机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分管消防工作的领导为主要责任人,其他领导负责各自分管工作职责范围内的消防安全工作,各级、各岗位应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消防安全责任。
第五条
机关单位应当主动接受辖区公安消防机构的监督和指导,自觉履行消防安全责任,及时整改火灾隐患和消防安全违法行为。
第二章
省级机关消防联席会议制度
第六条
省级机关建立消防联席会议制度,消防联席会议主任由省政府秘书长担任,省政府分管机关事务的副秘书长任常务副主任,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省监察厅副厅长、省公安厅副厅长任副主任,成员由省财政厅、省国资委、省级机关事务管理局、省消防总队、南京市消防支队的负责同志担任。
省级机关消防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省级机关消防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级机关事务管理局,主任由省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分管领导担任。各机关单位明确消防工作归口管理部门负责人为省级机关消防联席会议的联络员。
第七条 省级机关消防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有:
(一)在省委、省政府和省消防安全委员会的领导下,研究、指导、协调省级机关消防工作;
(二)定期研判消防安全形势,研究加强机关消防安全管理措施,协调解决机关单位消防工作的重大问题;
(三)根据消防工作需要,组织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消防宣传培训教育等活动;
(四)对各机关单位的消防工作进行督查、检查和指导。第八条
省级机关消防联席会议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有:
(一)承办省级机关消防联席会议的重要活动;
(二)检查、了解和掌握各机关单位消防工作情况,定期汇总、分析并通报机关单位消防安全工作情况,提出改进和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
(三)针对省级机关消防安全重点、难点和突出问题做好调研,提请消防联席会议研究和协调解决;
(四)承办省级机关消防联席会议交办的其他工作。第九条 省级机关消防联席会议建立以下工作制度:
(一)省级机关消防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会议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必要时可紧急召开专题会议;省级机关消防联席会议办公室根据工作需要可随时召开有关单位联络员会议。
(二)定期组织对各机关单位的消防工作进行督查检查,必要时可组织抽查互查。
(三)受省委省政府委托,省级机关消防联席会议每年与各机关单位签订消防安全工作责任书,组织开展机关单位消防工作总结表彰活动,落实考核奖惩制度。
第三章
消防安全责任
第十条 机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工作职责:
(一)贯彻执行消防法律法规,保障机关单位消防安全符合规定,掌握本机关单位的消防安全情况;
(二)将消防工作与本单位管理等工作统筹安排,批准实施年度消防工作计划;
(三)为本单位的消防安全提供必要的经费和组织保障;
(四)确定逐级消防安全责任,批准实施消防安全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
(五)组织开展防火检查,督促整改火灾隐患,及时处理涉及消防安全的重大问题;
(六)根据消防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本单位志愿消防队;
(七)组织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实施演练。
第十一条 机关单位分管消防工作的领导负责实施和组织落实下列消防工作:
(一)拟订年度消防工作计划,组织实施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二)组织制订消防安全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并检查督促其落实;
(三)拟订消防安全工作的资金投入和组织保障方案;
(四)每月组织实施防火检查和火灾隐患整改工作;
(五)组织实施对本单位消防设施、灭火器材和消防安全标志的维护保养,确保其完好有效,确保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畅通;
(六)组织管理本单位志愿消防队;
(七)组织开展消防知识、技能的宣传教育和培训,组织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实施和演练;
(八)本单位主要负责人委托的其他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分管消防工作的领导至少每半年向单位主要负责人报告消防工作情况,涉及消防安全的重大问题要及时报告。
第十二条 机关单位应当明确本单位消防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确定专职或者兼职的消防管理人员。消防管理部门和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在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分管消防工作的主要责任人的领导下开展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
在多产权、多使用权建筑内的机关单位,共同设立消防安全管理委员会。原则上,面积最大的单位为管委会主任委员单位,也可以由各家单位协商确定主任委员单位。同时,应确定各方的消防安全责任,并明确该建筑的消防安全统一管理单位,机关各单位应自觉服从统一管理单位的管理。统一管理单位应当对共用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建筑消防设施和消防车通道进行管理。确定的统一管理单位应当报机关消防联席会议办公室和辖区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
第十四条
机关单位应加强房屋租赁的消防安全管理。出租方、承租方应在订立的合同中依照有关规定明确各方的消防安全责任,承租方在其使用范围内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出租方应当对承租方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各单位的居民住宅部分依照本规定监督管理。
第四章
消防安全管理
第十五条
机关单位在新建、扩建、改建、装修建筑时,其消防设计应符合国家消防技术规范的要求,并依法办理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或备案。
第十六条
机关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的特点,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并公布执行。
第十七条
机关单位应当将容易发生火灾、一旦发生火灾可能严重危及人身和财产安全以及对消防安全有重大影响的部位确定为消防安全重点部位,设置明显的防火标志,实行严格管理。
第十八条
机关单位应当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通畅,保持防火门、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完好有效。
第十九条
机关单位应当按照消防技术标准,定期组织对消防设施、器材进行检验、检测、维修和保养,对建筑消防设施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测,对故障或者损坏的自动消防设施应当及时组织维修。
第二十条
机关单位设有的自动消防设施应当接入城市火灾自动报警监控系统,保持联网,专人管理,确保正常使用,不得擅自关闭或者拆除。
消防控制室应实行双人值班,值班人员应持证上岗。第二十一条
机关单位应当对动用明火实行严格的消防安全管理。禁止在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使用明火;因特殊情况需要进行电、气焊等明火作业的,动火部门和人员应当按照单位的用火管理制度办理审批手续,落实现场监护人和监护措施,在确认无火灾、爆炸危险后方可动火施工。
动火施工人员应当遵守消防安全规定,并落实相应的消防安全措施。
第五章
防火检查和火灾隐患整改
第二十二条
机关单位应当至少每季度开展一次防火检查,并填写检查记录,存档备查。防火检查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新建、改建、扩建及装修工程消防行政许可情况;
(二)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措施及消防安全操作规程落实情况;
(三)消防(控制室)值班、建筑消防设施运行情况,消防器材配置和完好有效情况;
(四)消防安全重点部位和用火、用电、用油、用气管理情况;
(五)防火检查、巡查及火灾隐患整改情况;
(六)员工消防教育培训、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演练落实情况;
(七)消防安全管理档案记录情况;
(八)其他消防安全情况。
第二十三条
省级机关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每日进行防火巡查,并填写巡查记录,存档备查。防火巡查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用火用电用油用气有无违章;
(二)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是否畅通,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是否完好;
(三)常闭式防火门是否处于关闭状态,防火卷帘下是否堆放物品影响使用;
(四)消防设施器材、消防安全标志是否完好;
(五)重点部位员工在岗在位情况;
(六)其他消防安全情况。
第二十四条
机关单位员工应当每日进行岗位防火检查,检查包括下列内容:
(一)用火、用电、用油、用气有无违章;
(二)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是否畅通;
(三)消防器材、消防安全标志完好情况;
(四)场所有无遗留火种;
(五)其他消防安全情况。
第二十五条
防火检查、巡查应当填写检查记录,检查人员和被检查部门负责人应当在检查记录上签名。第二十六条
机关单位对发现的火灾隐患应当立即改正。不能立即改正的,应立即向单位消防工作归口管理部门或单位消防安全分管领导报告,由机关单位消防工作归口管理部门研究制定整改方案,确定整改措施、时限和责任人,并落实整改资金。整改期间应采取临时防范措施,确保消防安全。对随时可能引发火灾的隐患或重大火灾隐患的,危险部位应停止使用。
火灾隐患整改完毕,整改责任人应当将整改情况记录报送机关单位消防工作归口管理部门,由消防工作归口管理部门组织验收并做好记录。
第二十七条
对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依法提出的火灾隐患,机关单位应当按要求及时改正并将火灾隐患整改情况复函送公安机关消防机构。
第六章
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
第二十八条 机关单位应当建立并落实消防宣传教育制度,明确培训部门和人员,保障教育培训工作经费,按照下列规定对员工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培训:
(一)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二)对新上岗和进入新岗位的员工进行上岗前消防安全培训;
(三)对在岗员工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第二十九条
机关单位对员工的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消防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
(二)本单位消防安全职责、制度、操作规程;
(三)本单位、本岗位的火灾危险性和防火措施;
(四)有关消防设施、器材的操作使用方法;
(五)报警、扑救初起火灾、疏散逃生自救知识;
(六)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内容和处置火灾程序。第三十条 下列人员应当接受消防安全专门培训:
(一)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分管消防工作的领导;
(二)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
(三)消防控制室的值班、操作人员;
(四)其他依照规定应当接受消防安全专门培训的人员。上述规定中的第(三)项人员应当按规定参加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国家职业资格。
第三十一条
机关单位应当根据消防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建立志愿消防队,配备相应的消防装备、器材,并组织开展消防业务学习和灭火技能训练,提高预防和扑救火灾的能力。
第三十二条
机关单位应根据自身特点设置消防安全提示性标志、警示性标志和禁止性标志或图示,配备相应的疏散逃生装备和器材。
第三十三条
机关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和有高层建筑的单位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并根据演练情况及时修订完善预案内容。
第七章
火灾事故应急处置
第三十四条
任何人发现火灾应立即呼救并拨打“119”电话报警,起火部位现场工作人员应形成第一灭火应急力量,采取以下措施:
(一)靠近火灾报警按钮或电话附近的工作人员应立即摁下按钮或拨电话通知消防控制室或值班人员;
(二)靠近消防设施、器材附近的工作人员使用现场消火栓、灭火器等设施器材灭火;
(三)现场工作人员迅速引导人员疏散。
第三十五条
火灾确认后,消防控制室或值班人员应立即启动单位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形成第二灭火应急力量,采取以下措施:
(一)消防控制室启动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
(二)通讯联络组迅速通知员工赶赴火场,并与公安消防队保持联络,向火场指挥员报告火灾情况,将火场指挥员的指令下达有关员工;
(三)灭火行动组根据火灾情况使用建筑内的消防设施、器材扑救火灾;
(四)疏散引导组按分工组织疏散现场人员;
(五)安全救护组协助抢救、护送受伤人员;
(六)现场警戒组阻止无关人员进入火场,维持火场秩序。第三十六条
火灾发生后,机关单位应为公安消防机构抢救人员、扑救火灾提供便利和条件,并组织人员保护火灾现场。
第三十七条
火灾扑灭后,起火单位和建筑使用管理单位应当接受事故调查,如实提供火灾事故的情况,协助公安消防机构调查火灾原因,核定火灾损失,查明火灾事故责任。
第三十八条
起火单位和建筑使用管理单位应当对火灾事故进行认真总结分析,加强和改进本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火灾事故分析报告应当在火灾发生后30日内报省级机关消防联席会议办公室。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本规定自2012年3月1日起实施。
第四十条
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应包括:消防安全例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防火检查、巡查,安全疏散设施管理,消防(控制室)值班,消防设施、器材维护管理,火灾隐患整改,用火、用电安全管理,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和场所防火防爆,志愿消防队的组织管理,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演练,燃气和电气设备的检查和管理(包括防雷、防静电),消防安全工作考评和奖惩,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管理、消防档案管理和其他必要的消防安全管理内容。
第二篇:江苏卫生厅机关绩效管理实施办法-江苏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江苏省卫生厅机关绩效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快推进服务型机关建设,创新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能,根据《江苏省人民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办法(试行)》,结合厅机关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厅机关绩效管理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履行法定工作职责,完成工作任务,把握“目标规划、过程监管、绩效评估、持续改进、公众满意”的总体要求,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绩效管理制度,推动改革、激励创新、勤政廉政、优质高效,不断提升卫生行政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
第三条 绩效管理的原则
(一)科学合理。把握绩效管理的科学方法,逐步建立健全厅机关绩效管理制度体系,优化工作流程,完善工作机制,力求做到指标合理、职责明晰、操作简便、规范高效。
(二)突出重点。要把完成重点工作目标作为衡量绩效的重要考核指标,将规范高效运行作为行政行为的根本要求,将群众满意作为绩效考核的标准,不断改进行政管理,提高服务效能,提升厅机关整体工作水平。
(三)客观公正。实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定量考核为主,在重点评估履行职责的同时,注重对服务意识、创新精神、廉洁自律和行政效能的评估。实行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相结合,推动厅机关作风的不断改进。
(四)注重实效。强化目标实施过程的监督,确保时序进度,推进工作持续改进,科学运用绩效考核结果,激发创新创优热情,提升行政行为的实效性。
第四条 成立厅绩效管理领导小组,由厅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厅领导班子成员担任副组长,厅机关各处室负责人为成员,全面负责厅机关绩效管理的决策、组织、推进工作。主要职责:
(一)建立健全绩效管理工作规范、运行机制;
(二)研究制定绩效管理指标体系;
(三)部署督导绩效管理目标任务的实施;
(四)研究解决绩效管理工作的疑难、复杂问题;
(五)对申报附加分的项目进行确认;
(六)根据省政府反馈的厅机关绩效评估情况与建议、意见,研究、制订具体的改进措施。
(七)研究决定其他有关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事宜。第五条 厅绩效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驻厅监察室、人事处、办公室、直属机关党委组成,承担有关日常工作。主要职责:
(一)会同各处室研究拟定绩效管理目标任务;
(二)研究拟定基层满意度、社会公众满意度等民意调查方案,并组织实施;
(三)开展对绩效管理目标实施的日常指导、监督和考核,拟定评估工作报告;
(四)督促各处室执行厅绩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部署要求。
(五)根据省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报送厅机关绩效管理相关制度、指标体系、工作总结等。
(六)办理厅绩效管理领导小组指派的其他工作事项。
第二章 绩效管理内容
第六条 绩效管理方法。坚持工作考核、满意度测评相结合,分值分别占70%、30%。
(一)工作考核。厅绩效管理工作目标,按实施设置,分为职能工作目标、管理工作目标、创新创优目标三项指标。职能工作目标为70分,其中:重点工作为50分,常规工作为20分;管理工作目标为20分,其中:依法行政为7分,高效行政为6分,廉洁行政为7分;创新创优目标为10分。
(二)工作满意度。设领导满意度、处室互评满意度、基层满意度、社会公众满意度四项指标。
(三)对成绩特别突出的,在全国有特别重大影响的工作,设立附加分,由处室申报,厅绩效管理领导小组讨论审定。
第七条 厅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各处室根据厅重点工作任务、机构设置和事权分工,提出厅机关职能工作目标,经厅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审定确认,并会同各处室根据目标任务,结合卫生工作特点,提出满意度测评方案,经厅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审定后实施。
第三章
绩效管理的实施
第八条 厅机关各处室是绩效管理目标实施的责任主体,根据确定的绩效管理目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内部业务分工,落实承办人员及其工作责任,提出工作计划,明确时序进度和目标要求,落实工作措施,总结汇集工作成果,建立完善工作台帐。
第九条
绩效管理目标实施的牵头部门要具体主抓,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整合力量,推动工作任务的完成。各个配合部门要积极承担协同配合的责任。
第十条 绩效管理在部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采取厅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考核与工作满意度测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一)部门自我评价。各处室每月5日前向厅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上月工作总结和本月的工作计划;每季度填报动态进展情况;根据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年底自我评估一次,并于12月20日前报送绩效管理年终报告。
(二)厅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季度组织督导,半年对工作指标进行督查,年底对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形成绩效评估报告,并报送厅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审定。
(三)工作满意度测评。年底时由厅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负责对被评估处室开展满意度测评。领导满意度。由厅领导对各处室绩效管理进行综合评价,提出部门绩效评价意见,权重为40%。
处室互评满意度。由厅机关各处室就工作开展、指标完成和协调配合情况组织互评,权重为30%。
基层满意度。组织各市卫生局、厅直属单位对厅机关各处室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服务效率、工作成效进行民主测评,权重为15%。
社会公众满意度。对重要专项工作、民生工程等完成情况适时组织行风监督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代表进行满意度测评,权重为15%。
第十一条
考评总分计算:
工作考核得分=(职能工作得分+管理工作得分+创新创优得分)×70% 满意度得分=(领导测评得分×40%+处室互评得分×30%+基层测评得分×15%+社会公众测评得分×15%)×30% 最终评估得分=年终工作考核得分+满意度测评得分 附加分另计。
第四章
绩效管理结果的运用
第十二条 各处室及厅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绩效管理工作情况,明确专人,建立工作专档和台帐。建立绩效评估结果综合分析机制,总结好的做法和经验,查找薄弱环节,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建议,并反馈被评估处室,适时进行通报或点评。各处室要对反馈的意见进行认真分析,研究落实整改措施,并书面报厅绩效管理领导小组。
第十三条 厅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应针对省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或反馈的绩效目标考核情况、公众评议结果及督促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梳理,研究提出整改工作方案,明确改进措施,建立厅绩效管理改进工作专档、台帐。
第十四条 强化绩效评估结果运用,对工作实绩突出的、完成任务好的处室,设立优胜奖和单项奖,公务员考核“优秀”等次向考核优秀的处室倾斜。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对任务完成不力、工作不落实的,对处室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对存在违规决策、执行不力、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等问题,以及出现重大工作失误、发生重大责任事故、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按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实行问责。
第五章
第十五条 释。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2年4月1日起施行。
附 则
本办法由厅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
第三篇:采供血事业发展规划-江苏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江苏省“十三五”采供血事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重要时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新技术的应用,医疗临床用血需求量不断上升,群众对血液品种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建立健全我省采供血服务体系,加强采供血机构管理,推进采供血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保证人民群众用血需要和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原卫生部《血站管理办法》、《江苏省献血条例》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目标
落实各级政府无偿献血工作责任,健全血液供应保障体系,优化全省采供血机构设置,合理配置血站资源,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临床用血需求;推进血站标准化建设,实施血站规范化管理,加强各级血站的资源整合和纵向联系,实现区域内各级血站分工协作,逐步建立形成“质控上收、服务下沉”的采供血服务新模式;深化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与用血医院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互联互通,2018年底前,实现全部三级医疗机构与我省血液管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到2020年,献血率达15/千人口。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各地政府应当确保血站发展所需人员、经费及建设等资源需求,坚持采供血的公益性。遵循区域卫生规划工作
— 1 — 的有关要求,与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相衔接,政府应当落实其中与保障血液供应有关的要求,以满足临床用血需要为立足点,努力提高血站建设发展保障水平。
(二)保障供应。各地应当综合当地区域人口、经济、交通状况和群众需求等因素,统筹规划血站及其分支机构、采血点和储血点,明确功能任务、数量布局、服务区域范围。重点加强偏远、农村地区的血液供应保障,实现血液供应全覆盖。提高血液应急保障能力,有效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
(三)安全有效。严格血液采集、制备、检测、储存、使用过程管理,通过规划设置血液集中化检测实验室,提高血液质量,保证血液安全,严防发生经血传播疾病的现象。加强临床用血管理,促进临床合理用血,提高临床血液输注的有效性。
三、主要内容及指标
(一)健全无偿献血工作机制
加强各级政府对无偿献血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无偿献血长效协调联动机制。把无偿献血工作指标纳入小康社会、基本现代化、文明城市、文明单位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改革无偿献血领导管理体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群众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大各级政府统筹协调能力。
(二)拓展无偿献血模式
推动团体无偿献血和个人自愿无偿献血协调发展,提升无偿献血抗风险能力。在做好个人自愿无偿献血工作的同时,强化团体无— 2 — 偿献血工作,把无偿献血动员由街头向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和农村延伸,建立巩固相对稳定的无偿献血“五支队伍”(固定献血者队伍、应急献血者队伍、稀有血型献血者队伍、成分献血者队伍、志愿者服务队伍)。加强互助献血管理,严格互助献血启动的条件、标准和范围,原则上仅在稀有血型、血液紧张等情形下启动互助献血,不断降低互助献血率。探索预约式献血模式,提高血液的有效保障供应。
(三)完善采供血服务体系
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明确职责、提高效能,城乡兼顾、健全体系”的思路,科学评估当地采供血发展状况,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城乡的采供血服务体系,确保采供血服务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相适应,与医疗服务体系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促进。加强采供血机构标准化建设,切实保障采供血事业发展的经费需要。
1、血液中心。优化区域采供血资源,提高行业整体效率。省会城市南京设立血液中心,负责辖区内无偿献血者的招募、血液的采集与制备、临床用血供应以及医疗用血的业务指导、培训等工作,承担辖区内采供血分支机构的业务管理和质量控制、供血范围内血液储存的质量控制以及区域集中化检测任务。
2、中心血站。设区的市规划设置一所中心血站,负责辖区内无偿献血者的招募、血液的采集与制备、临床用血供应以及医疗用血的业务指导等工作,承担辖区内采供血分支机构的业务管理和质量
— 3 — 控制,以及供血范围内血液储存的质量控制。省卫生计生委统筹规划承担血液集中化检测任务的中心血站设置。
3、分站。根据采供血工作的需要,血站可以在年供血量超过5吨的县(市)设置分站,分站应当按照“血站名称+分站所在地行政区划名称+分站”进行规范命名。负责辖区内无偿献血者的招募、血液的采集、储存和临床用血供应服务等工作,并应接受所属血站管理。年采血量超过5吨的分站可开展除血液核酸检测项目外的血液实验室检测项目。
4、储血点。为满足区域内临床用血需求,血站可以设置储血点,负责开展血液储存和临床用血供应服务。储血点设置在当地县级综合医院内,所需场地和业务用房由医院免费提供。
5、采血点。血站(分站)可以设立固定采血点和流动采血点,负责开展血液采集服务。采血点由其所属的血站(分站)负责运行管理。采血点应当设置在人群聚集区或人流量较大的商业区。“十三五”期间各市新增固定采血点不少于1个。
储血点和采血点血液实验室检测由所属血站或分站负责。
6、特殊血站(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按国家相关规定设置。
7、单采血浆站。全省单采血浆站设置数量原则上控制在2至3个,地点设置在县或县级市,每个站原料血浆年采集量一般不少于30吨。单采血浆站不与一般血站设置在同一行政区划内。各单采血浆站应在省卫生计生委划定采浆区域内采浆。
8、临床输血科(血库)的设置。三级综合医院、中医院和妇幼— 4 — 保健院必须设置独立的输血科,年输血量超过5000单位的三级专科医院、二级医院也应设立独立的输血科,其余二级以上医院应设置血库。负责本院临床用血的计划制定、申报和血液储存、配血、临床用血管理以及推广血液保护相关技术,保证临床和急救用血的供给,确保医疗用血安全。医疗机构必须设立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临床用血的管理和技术指导,开展对本单位临床合理用血、科学用血的教育和培训。
(四)加强采供血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人员总量动态管理机制,按照《血站基本标准》中人员配备标准,制定出台与采血量挂钩的血站人员配备标准,核定人员总量,并根据业务量的变化动态调整,切实解决血站人员紧缺问题,稳定工作人员队伍,保障采供血机构人员权益。加强专业知识及综合素质培训,提升血站工作人员宣传招募、献血服务、质量安全的意识和能力。
(五)提升血液质量安全
健全以自愿无偿献血为基础的血液供应体系,完善献血屏蔽和淘汰制度,建立和完善献血者归队制度,从低危人群中招募无偿献血者。建立健全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血站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按照规定开展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为临床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合格血液。
(六)加强血液管理信息化建设
大力推进覆盖采供血和临床用血全过程的血液信息化建设,建
— 5 — 立完善统一的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区域内血站、医疗机构、献血者信息资料联网,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血液管理与服务的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实现采供血数据和区域卫生平台、居民健康档案等的数据对接交换。
(七)加强临床合理用血管理
针对临床用血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抓住用血审批、使用、监测、考评等关键环节,不断强化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合理用血意识。加强医务人员合理用血和先进诊疗模式、手段、技术的培训,推行节约用血的新型医疗技术,积极推动医疗机构开展自体输血,提高诊疗能力和水平,增强合理用血自觉性和规范性。建立健全临床用血考核评价、公示、奖惩等制度,加强考核奖惩力度,做到有错必纠、严格奖惩。
四、实施与评价
(一)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本规划是全省采供血事业发展“十三五”专项规划,是今后五年我省采供血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各地、各单位必须明确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以及指标要求,注重体制机制制度创新,注重采供血机构服务能力提升,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促进采供血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强化规划实施的主体责任。要明确各级政府在无偿献血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切实推动规划有效实施。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负责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将规划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计划,明确责任和进度要求。同时,要加强— 6 — 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明确目标、任务和职责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建立健全规划实施责任制,推动规划顺利实施,确保规划的落实。
(三)强化监督评估。建立规划实施监督评估、监测评价制度,增强规划的约束力,提高监测评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定期对规划实施进度和实施效果开展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通报地市级政府,确保取得预期成效。
第四篇:江苏卫生厅文件-江苏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江苏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2016年修订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中医药强省建设的战略部署,进一步传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完善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推广平台,探索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传承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及培养模式,“十三五”期间,省中医药局、省财政厅将继续组织开展第二批江苏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为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特对2011年制定的《江苏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修订,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
在全省遴选一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含中西医结合专家,下同),为其建设规范的具备较好条件的工作室,建立传承团队,搭建传承平台,全面深入整理、传承、推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推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二、建设周期
建设周期为3年。
三、建设任务
(一)条件建设
1.名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示教诊室。面积不小于15㎡,在场所安排、环境布置、物品摆放、工作程式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特色的元素。
2.名老中医药专家示教观摩室。面积不小于25㎡,能同时满足数十人观摩名老中医药专家的诊疗示教活动。
3.名老中医药专家资料室(阅览室)。面积不小于40㎡,在查阅资料功能的基础上,注重收集和展示名老中医药专家论文、论著、临床医案、处方等原始资料。
4.配置计算机、网络宽带、声像采集系统(摄录设备和编辑系统等)、实时记录设备(录音笔、移动存储设备等)。
(二)传承建设
1.收集资料。收集整理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典型医案(教案)、处方等原始资料,以及开展传承工作过程中的跟师笔记、跟师医案、读书临证心得等相关资料,建立临证经验和文献数据库。
2.整理分析。挖掘整理研究名老中医药专家的临床资料,提炼形成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建设周期内,传承团队在正式期刊上发表论文不少于6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3篇以-2
或返聘人员;
(2)具有丰富独到的中医药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具有较高声誉,得到同行公认;
(3)身体健康,能够坚持中医临床实践,并积极开展学术传承活动和培养后继人才工作;
(4)同等条件下,全国、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优先考虑。
2.工作室团队组成条件
(1)工作室团队由老中医专家本人、工作室负责人和继承人等人员构成,原则上不得少于8人。鼓励组建多学科人员参与的继承团队;
(2)工作室负责人由老中医专家推荐认可,具备高级技术职称,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0年以上,拥有较高的临床水平、较强的综合管理与沟通协调能力;
(3)继承人不少于6人,其中至少有1名是外单位的人员,具体人选由依托单位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组织遴选确定;
(4)工作室团队负责人及成员应优先考虑全国、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或全国、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3.工作室依托单位基本条件
(1)具有较好的中医药基础、较强的综合服务能力;
(2)单位领导重视,能够为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三)遴选程序
符合条件的老中医药专家本人申请,填写项目申报书,经依托单位审核同意后,逐级报省中医药局。
省中医药局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聘请有关专家对符合申报条件的单位进行评审,确定候选单位,经公示无异议后予以公布。
(四)组织管理
1.省中医药局负责建设项目的综合管理和统筹协调,制定实施方案、建设任务、考核及验收标准,组织开展项目立项、过程管理、验收总结工作。
2.各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导依托单位和工作室开展建设工作,负责本地区工作室的考核等过程管理、经费管理、验收总结等。
3.依托单位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与日常管理,为工作室建设提供人力、财力、场地、设备等各方面的支持,每季度对工作室运行情况、继承人跟师情况、老中医专家带教情况等进行检查督导。
4.老中医专家负责临床经验传承、继承人培养及带教指导工作。工作室项目负责人为项目建设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建设任务的落实和建设目标的实现,合理分配、统筹-6
第五篇:江苏级专利资助资金管理办法
江苏省省级专利资助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鼓励发明创造,充分调动我省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申请专利的积极性,增强专利意识,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全省专利申请数量的稳步增长和申请质量的提高,推进我省科技进步和创新型省份建设,根据《省政府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的通知》(苏政发[2006]5 3号)有关规定,省财政设立省级专利资助资金。为加强专利资助资金的管理,规范申请程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本省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获得受理的重大发明专利、向国外申请的专利及苏北地区获得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均可依照本办法申请资助。重大发明专利申请是指:对科技进步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或有较好的市场前景,能产生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三条
省级专利资助资金由省财政预算安排,对获得受理的重大国内发明专利以及向国外申请专利所需的申请费、实审费给予资助。
第四条
省级专利资助资金需求额度,由省知识产权局结合上发明专利申请量及向国外申请专利量提出预算申请,经省财政厅审核后列入财政预算。第二章
资助范围
第五条
申请省级专利资助资金的申请人,应为本省的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或者户籍在本省的个人。二个以上的申请人共同申请专利的,可由符合前款规定的任一申请人提出资助申请。一项申请只享受一次资助。
第六条
凡获得受理的重大国内发明专利以及向国外申请的专利,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申请人均可申请省级专利资助资金。对申请国外专利的,省级专利资助资金优先资助向美国、日本、欧盟的专利申请。
第七条
省级专利资助资金按以下标准给予资助:(一)国内发明专利的申请费、实审费,由省级专利资助资金资助50%,其余由申请人所在地市、县财政承担;(二)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苏北振兴的意见》(苏发[2005]10号)文件精神,省级专利资助资金对苏北地区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给予50%的补贴;
(三)申请国外专利的,每件专利申请按其实际费用发生额,由省级专利资助资金资助5 0%,其余由市、县财政承担;每件国外专利申请除特别重大的发明专利外,省级专利资助资金资助的最高额不超过15万,其余由市、县财政承担。第三章
申请程序
第八条
申请省级专利资助资金的单位和个人须向同级知识产权局(科技局)提交下列材料:(一)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南京代办处受理专利申请的受理通知书复印件一份,缴纳费用的收据原件及复印件一份[原件经所属县级知识产权局(科技局)核对后返还申请人];(二)个人申请的,须提交本人户口本复印件一份;(三)单位申请的,须提交企业营业执照、事业法人登记证或社团法人登记证复印件一份;
(四)申请人为单位,缴纳费用收据原件已报销入账的,须提供本单位出具的证明及缴纳费用收据复印件各一份:(五)申请国外专利的,需提供我省涉外专利代理机构代理的相关材料。
(六)提交《江苏省省级专利资助申请表》一份(见附件1)。第九条
市、县知识产权局(科技局)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对本地区的资助资金项目进行审核、汇总,并由各省辖市知识产权局、财政局签署意见后,制作本市《申报省级专利资助项目汇总表》一份(见附件2),于每年5月30日前报省知识产权局。
第十条
省知识产权局负责对各市申报的资助项目进行审核,并会同省财政厅下达资助经费。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一条
省级专利资助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并接受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第十二条
申请省级专利资助资金的单位和个人提供材料弄虚作假的,将追回已资助的费用,并给予通报批评;采取伪造申报材料或其他欺骗手段,套取资助资金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有关部门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三条
省财政厅会同省知识产权局每年对省级专利资助资金使用以及配套资金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对截留、挪用省级资助资金或配套资助资金不到位的市、县,停止该地区以后的省级专利资助资金,并给予通报批评。第十四条
各省辖市应于每年年终将省级资助资金使用情况的工作总结报省知识产权局,省知识产权局将情况汇总后报省财政厅。第五章
附则
第十五条
市县财政局、知识产权局应当按照《省政府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的规定,参照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本级专利资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并报省财政厅、省知识产权局备案。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知识产权局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此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此前的《江苏省省级专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苏财教[2001]103号)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