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榕政综〔2007〕136号)
【发布单位】福州市
【发布文号】榕政综〔2007〕136号 【发布日期】2007-05-30 【生效日期】2007-05-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州市
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榕政综〔2007〕13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公司):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闽政文〔2006〕425号)文件精神,更好地发挥气象工作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中的作用,结合福州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十五”期间,我市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建立了天气、气候业务和科研体系,提高了气象监测、预报、预测和服务水平,在防灾减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市气象事业还存在气象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尚未健全,预报预测精细化水平亟待提高,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滞后,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科技支撑能力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
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应对气象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是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水资源、粮食产量、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的迫切需要;是应对资源压力,保障合理开发利用生态气候资源和空中云水资源的迫切需要。我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既拥有丰富的气候资源,也是气象灾害频发区域之一,每年因台风、暴雨、冰雹、雷电、干旱、高温、寒潮等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都在10亿元以上,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给城市化建设、防灾减灾、农业发展、生态建设进程等都带来重大影响。建立覆盖面广、技术层次高的气象工作体系,有效提高气象监测、预报、预测和服务水平,对于促进各级政府科学决策、扎实做好防灾减灾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紧紧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按照温家宝总理提出的“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进一步强化中小尺度观测基础,提高预测预报水平,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大力提升气象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支撑能力,为我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奋斗目标:大力实施我市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到2010年,初步建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科技支撑保障系统,使气象现代化建设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气象预报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气象整体实力有较大幅度提升,基本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到2020年,气象现代化体系进一步完善,气象科技水平和服务质量全面提升,气象整体实力达到全国省会城市先进水平。
三、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已将《福州市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列入其中。气象部门要根据“十一五”规划的原则,强化服务意识,加快建设一个与全国、全省气象大网络、大格局、大思路相衔接,与福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项目建设基础设施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一致。主要任务是: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1、建设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要以提高对气象灾害,特别是突发气象灾害监测能力为重点,在气象灾害多发区、乡村、林区、海岛、岸基、主要城区和交通主干线等布设自动气象观测站,构建自动化、高密度的中小尺度区域气象观测网。大力加强海洋、地质灾害、城市、交通、雷电、生态与农业气象和大气成份等观测能力建设。各级政府要将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加大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力度。气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统筹规划,做到统一布局、共同建设。
2、构建功能先进的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加快市、县宽带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建成先进的市级气象信息共享平台,提高气象信息的存储、加工、分发和共享能力。气象部门负责协调水文、海洋、地质、环保、民航等部门的气象观测数据共享工作,建立资源互补、信息共享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综合效益。
3、完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以提高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准确率为核心,进一步完善台风、暴雨、冰雹、雷电、干旱、寒潮等重大灾害性天气预警报系统,加快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系统建设,推进预报精细化进程,提高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警预报能力。加强对重大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建立滚动的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系统,重点提高季节预测水平。
4、加强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服务。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坚持避害与趋利并举,建立由政府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加强突发气象灾害和相关突发公共事件监测预警应急响应系统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气象部门要切实做好低温灾害、流域洪涝、海洋和交通气象灾害、雷电灾害、城市内涝、空气污染,以及地质灾害、森林火灾、海事搜救、有毒有害气体扩散等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预警和应急保障服务。开展气象灾害调查和影响评估工作,增强气象服务的主动性、及时性和准确性,为各级党政部门指挥防灾抗灾提供决策依据。
(二)强化公共服务功能,拓展气象事业发展空间
1、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气象工作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各级政府要将公共气象服务系统作为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开设和办好广播电台、电视气象栏目,报刊气象专版(专栏),加强海上、社区、农村、学校和企业的气象预警系统建设,在公共场所、交通要道、重点渔区、大型居住社区等建立气象信息播发设施,扩大气象信息的覆盖面。各媒体、网络和通信部门要依法积极配合气象部门做好气象信息的播发工作,提供畅通的传播渠道,确保气象信息的播出时间,并及时插播预警信息,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时效性。
2、加强海洋气象服务。为满足福州海洋经济强市建设的需求,加快我市海洋气象监测预警报系统建设,力争2009年基本完成项目建设,并不断完善。建成市级海洋气象台和海洋气象综合观测基地。积极开展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港口建设、滨海旅游、海上搜救和海上环境保护等气象服务,为海洋经济、海上安全、两岸通航和海洋资源开发等提供保障。
3、强化农业气象服务。加强对影响农业的重大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报服务工作,建立和完善农林业病虫害、森林火险、作物产量和粮食安全等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建设生态农业气象保障工程,开展农田、森林、海洋、设施农业等典型生态系统气象监测预测和评估。各地要充分应用农业气候资源区划等新成果指导种植结构的调整,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农业气象适用技术,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供优质服务,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气象保障。
4、深入开展专业气象服务。建立健全公路、铁路、内河航运、城市、旅游、建筑、公共卫生等专业气象服务体系。积极开展交通、旅游气象服务工作,重点抓好高速公路道路结冰、降雪、大雾和能见度预报服务,旅游景点的晴雨预报服务。加强城市和公共卫生气象监测,气象、市政、公安、环保、卫生等部门要建立高效灵活的合作机制和信息共享渠道。开展城市交通、城市建设、城市渍涝、城市能源、城市空气污染、城市生态环境预估,重大社会活动和重点工程建设的气象服务决策咨询。
(三)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
1、做好气候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工作。建立气候资源区划和开发利用服务系统,开展风能、太阳能等监测、普查、评估和区划工作,积极开发和推广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应用技术,为我市可再生能源的规划、建设和运行提供气象服务。市气象主管机构要依法组织对城市规划编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工程建设、重大区域经济开发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为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提供科学依据。
2、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建立稳定可靠的人员、经费和设备保障机制。建成资源性与应急性相结合、功能完备的市、县两级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作业体系。完成市、县、作业点三级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指挥作业系统,逐步实现可视化。建立人工影响天气研究示范基地,将作业安全责任制落到实处。根据抗旱、水库增水和特种农业生产的需要,组织开展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积极开发和利用空中云水资源。拓展人工影响天气服务领域,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作用。
(四)加强气象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1、建立气象科技创新平台。各级科技部门要重视气象科研工作,将气象科研内容纳入当地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建立持续稳定的气象科技投入机制。加大对气象科学研究课题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气象开放实验室、野外气象科学试验基地、气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建设。增强气象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气象、农业、林业、水利、海洋、环保、地质等部门间的科技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气象科普场馆建设,广泛宣传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增强公众防御意识。
2、加强气象科技重点项目的实施。在实施重大科技计划中重视气象领域的科学研究,给予气象科研稳定的投入支持。在重大气象工程建设中,设立气象科技研发专项资金。加强相关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围绕台风、旱涝、区域性致灾暴雨等预警预报、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开展集中攻关,加快气象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四、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加强统筹规划与管理。各级政府要在将气象事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加快实施气象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按照合理布局、有效利用的原则,统筹编制和实施重要气象设施、气象台站布局与建设规划,推进气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避免重复建设。要进一步改进行业管理,通过建立协调机制,将相关部门自建的气象观测设施纳入总体布局,由气象部门实行统一监督、指导。
2、推进气象依法行政工作。认真贯彻实施《气象法》、《福建省气象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完善相关配套法规和规章制度,落实气象行政执法经费与装备。各级政府及规划、建设和国土资源等部门要依照《福州市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规定》,加大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力度,将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范围纳入城市、乡镇和开发区规划,及时制止和纠正违法行为。在审批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范围内的建设项目时,要事先征得气象主管部门的同意,防止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受到影响和破坏。要进一步加强雷电灾害防御的管理,加大农村防雷减灾的工作力度,严格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认真落实防雷装置的安装和检测等安全措施。广电、通信、建设、安监、公安、消防、民航等部门要积极支持气象部门依法管理气象信息发布、防雷减灾、人工影响天气、施放气球等活动。气象部门要严格执法,加强监督,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3、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按照气象部门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和财政投入分级负担的原则,各级财政要切实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增强地方气象能力的项目建设投资和相应的运行经费纳入同级财政专项经费预算。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做好气象部门职工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工作。
4、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各级气象部门要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引进气象人才,加强气象教育培训工作,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气象事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为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人事、教育等部门要进一步关心和支持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将气象科技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纳入当地计划。要切实保障气象部门干部职工享受地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同类人员的待遇,为稳定气象队伍创造良好的条件。
5、切实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气象工作当作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摆上重要位置,及时研究解决气象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要根据本实施意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贯彻落实意见和措施,加强指导,抓好落实,扎实推进我市气象事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二○○七年五月三十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推进人民防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新区管委会,市坡头、黄堡工业园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各区县武装部: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省军区《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进一步推进人民防空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08〕66号),促进我市人民防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完善人民防空工作领导管理体制
(一)坚持人民政府领导的主体地位。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人民防空工作负主要领导责任,要把人民防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协调发展;要把人民防空建设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同步建设;要把人民防空工作纳入本级政府任期目标和国防动员责任制目标,同时布置,同步考核。
(二)发挥军事机关的领导作用。各级军事机关对本区域的人民防空工作负领导责任,要把人民防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明确人民防空工作的管理部门和人员,落实军事干部兼任同级人民防空部门领导副职制度,积极主动地配合同级人民政府做好人民防空工作,及时协调解决人民防空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建立健全军地分管人防工作领导联席会议和联合办公制度,把人民防空工作作为军事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三)加强人民防空组织建设。各区县政府人民防空主管部门依法管理本行政区域的人民防空工作。要加强各级人民防空部门组织力量,规范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人民防空机构设置。条件成熟的印台区、耀州区人民防空机构应单设,宜君县、新区人民防空机构应明确代管部门和专职人员,城市街道和重点镇(乡)要落实专职人员,明确工作职责,积极开展人民防空工作。
(四)加强人民防空机关“准军事化”建设。按照“准军事化”建设的要求,切实加强人民防空机关和队伍建设,建立正规的战备秩序、工作秩序和训练秩序,加强作风纪律建设,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依法保障人民防空系统工作人员的劳保待遇和合法权益。人民防空系统人员长期处于地下空间这一特殊工作环境,要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按照兰州军区有关规定和省政府文件要求,落实下洞费补贴等福利待遇。
二、提高人民防空组织指挥能力
(五)健全人民防空指挥体制。针对信息化战争特点,按照联合防空、区域防空的要求,建立军地联合、平战结合、统一高效的人民防空指挥体制。市、区县成立人民防空指挥部,街、重点镇(乡)和重要目标单位依托现行领导体制建立人民防空指挥班子,明确职责和任务。要结合人民防空向民防体制转变,理顺人民防空指挥机构与其他防灾指挥机构的关系,规范指挥程序,明确指挥职责。各级人民防空部门要及时充实完善防空袭预案,配套形成各项保障计划和平战转换措施,完善战备值班制度,开展必要的各种训练和适应性训练,组织人民防空演练,不断提高人民防空组织指挥能力。
(六)加快人民防空指挥所建设。各区县政府和军事机关要严格按照国家要求,重视和加快人民防空指挥所建设,完善指挥信息系统和空情接收系统,配齐指挥所机动指挥、移动通信、技术保障等系列车辆和装备。“十一五”末,力争完成人防应急指挥中心指挥自动化系统建设,积极筹建市级基本指挥所。人民防空指挥设备设施要有专门人员负责维护和管理,确保处于良好状态。
(七)加强群众防空组织建设。各区县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依法完善城市抢险抢修、医疗救护、通信、治安、消防、防化防疫、运输等群众防空组织,按照兰州军区国动委〔2008〕2号文件要求,积极探索组建城市平战转换、伪装设障、引偏诱爆、信息与联络防护等新型群众防空组织。
(八)加强人民防空疏散体系建设。各区县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加强人民防空疏散体系建设,科学确定城市人口、物资疏散地域、疏散基地、疏散点和接收安置单位。健全紧急征用、调用、储备重要物资器材制度。交通、通信部门要优先安排疏散地域内的公路建设工程和通信工程。人防部门、疏散单位要与疏散地区的人民政府、接收单位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及时交流情况,协调有关事宜,落实疏散措施。
三、切实加强人民防空通信建设
(九)加强人民防空信息化建设。各区县政府、各级军事机关在编制信息化建设规划时,要考虑人民防空信息化建设的需要,统筹安排。切实加强人民防空信息网络建设,构建纵横贯通、全覆盖的人民防空信息网络体系,依托军队网络资源与省军区综合信息系统对接;依托政府电子政务内外网平台与各级政府电子政务系统对接,并与本级政府应急联动系统互联互通。要加强防空监视系统建设,对所属重点目标、重点区位,有计划地建设防空监视系统,有关部门在设置城市实时图像监视系统时要考试人防需求,预留人防接口,以实现与人防、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全面提高城市防护抗毁能力和应急求援能力。
(十)强化人民防空信息化保障。信息产业(含通信管理)、广播电视等部门,军队作战、通信、机要、情报、雷达等部门,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等单位要为人民防空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网络、管线、信道、频谱、数据、空情信号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实现资源共享。要加强信息安全管理,落实网络保密要求,确保人民防空信息系统安全运行。
(十一)加强人防通信、警报建设。根据城市发展规模,及时增加警报器数量,实行人防警报器集中控制,实现固定、机动、广播、电视、移动通信等多种手段发放防空防灾警报信号,提高警报音响覆盖率和警报信号接收率。全市区警报音响覆盖率要达到95%以上。人民防空专用通信频率,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混同。
四、促进人民防空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
(十二)城市建设要兼顾人民防空要求。人民防空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由各级人民防空部门与规划部门共同组织编制。要将人民防空规划的重要要求及主要指标作为强制性内容及控制性指标,具体落实到城市分区规划、城市详细规划与近期建设规划编制中。各级人民防空部门是同级城市规划委员会成员单位,要履行职责,积极主动地参加各项活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公共绿地、广场、地下交通干线以及其他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必须有人民防空部门参与并提出防护要求,兼顾人民防空功能。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必须依法落实人民防空建设要求,经济发展较快的镇(乡)逐步规划和建设人民防空工程。
(十三)人民防空建设要促进城市发展。要抓住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大机遇,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要与人民防空工程建设相结合,与地面设施建设相衔接。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大型工程项目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要按规定建设地下防护工程。人民防空疏散干道和连接通道,要尽可能与城市地下交通干线及其他地下工程结合修建。
(十四)依法修建民用建筑防空地下室。城市新建民用建筑要依法修建防空地下室,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由人民防空主管部门依法履行行政审批职能.要严格规范城市应建防空地下室民用建筑的计划和项目报建审批程序,应建防空地下室的民用建筑在向城市规划部门报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应由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对防空地下室的面积、抗力等级、战时用途和防护设计进行审批,施工图设计文件的人防审查应与技术性审查同步进行,由省人民防空主管部门认可的具有相应资质的施工图审查机构进行审查。确因地质等原因难以修建的,经人民防空主管部门批准,按规定缴纳人民防空工程易地建设费,未经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审批的应建防空地下室或未缴纳人民防空工程易地建设费的建设项目,在行政许可证规定时限内,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得颁发规划许可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得颁发施工许可证,建设单位不得组织开工。越权审核防空地下室设计文件,越权批准减免应建防空地下室建筑面积和人民防空工程易地建设费,或者降低防空地下室防护标准的,由同级人民防空部门或者上级人民防空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移送司法部门处理。
(十五)加强人民防空工程质量监督和安全管理。人民防空工程建设按照国家规定的防护标准和质量标准,严格项目审批、设计审查、施工监理、质量监督和竣工验收管理。建设单位应依法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工程设计、施工、监理。人民防空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应向人民防空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申请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人民防空工程竣工验收应有人民防空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参加并由其出具质量监督报告或认可文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人民防空工程竣工验收实行备案制度,建设单位在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时,同时向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备案,未经人民防空主管部门验收的或未到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办理“结建”审批手续的建设项目,建设部门不得办理验收备案,房管部门不予办理产权手续。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监理和防护设备生产分别实行资质认定和市场准入制度。无资质或未获得市场准入的单位不得承担人民防空工程(包括防空地下室)的设计、监理以及防护设备的生产。
(十六)加强人民防空工程使用管理。城市结合民用建筑修建的防空地下室,平时由建设单位使用,战时由人民防空主管部门统一安排使用。
平时利用人民防空工程,不得影响其防护效能。使用人民防空工程,使用者应事先向人民防空主管部门申领人民防空工程平时使用证,并按规定交纳人民防空工程使用费。人民防空工程由所属单位或使用单位负责维护管理,人民防空主管部门负责对其使用管理维护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对违反人民防空工程平时使用规定的,由人民防空主管部门给予处罚,以确保人民防空工程符合使用安全及其他有关要求,始终处于完好的战备状态。
(十七)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人民防空建设。采用合资、合作、股份制、独资等多种投融资形式,加快人民防空建设步伐。除涉密项目外,其他人民防空建设项目要实行公开招标。
(十八)切实落实人民防空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人民防空建设项目(含配套设施及附属工程)属于国防工程和社会公益性建设项目,其用地按国防用地实行行政划拨,工程建设选点、施工、出入口设置(含旧工程口部改造)及相关地面配套工程等,须减免各类行政性收费。人民防空工程建设项目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国防工程、社会公益工程、城市市政工程同等优惠政策。
(十九)积极开展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工作。按照政府主导、部门监督、属地管理,单位落实的原则,建立由各级人民政府和同级军事机关领导,发展改革部门牵头,人民防空等部门和重要经济目标主管部门监督指导,重要经济目标单位具体落实的管理体制。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和同级军事机关要研究确定本区域的重要经济目标。人民防空重点城市要尽快制定重要经济目标防护规划,确定重要经济目标等级和防护标准,区分防护任务,不断提高防护能力。有关部门和重要经济目标单位要建立健全人民防空工作管理机构,制订防护规划,完善防护方案,切实抓好防护工作的落实;人民防空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凡涉及人民防空要求的重要工程布局和重大项目,投资主管部门在审批、核准或备案前,要征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意见。加强重要经济目标隐蔽伪装、信息防护等手段建设,组建求援队伍,加强平时训练和组织必要的演练,推动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工作的落实。
五、积极推进防空防灾一体化建设
(二十)积极推进人民防空向民防体制转变。要按照平战结合方针,进一步完善人民防空系统防灾功能,建立健全防空防灾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各区县政府要把人民防空部门作为本级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力量,赋予相应的防灾救灾职责任务。结合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积极稳妥地深化人民防空向防空防灾相结合的民防体制转变。
(二十一)充分发挥人民防空资源优势。要发挥人民防空指挥设施、信息传输网络和警报设备及专业队伍的作用,把人民防空指挥纳入政府应急指挥体系,将各级群众防空专业组织纳入应急求援队伍的体系之中,把人防宣传教育纳入需要的应急教育宣传内容,把人防设施纳入应急指挥设施。、六、落空人民防空经费,严格国有资产管理
(二十三)加大对人民防空建设的资金投入。认真落实兰州军区及西北五省区〔2003〕242号文件“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按照事权和财权相匹配的原则,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列支人民防空建设费,并随着财力增长逐年递增的规定,市、区县人民防空建设费要按照本级财政收入的千分之一至三列支。”人民防空建设费主要用于由政府修建人民防空指挥工程和其他地下防护工程、制(修)订人民防空规划、组织人民防空演练、人民防空信息化建设、人民防空指挥所及配套设备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管理等方面。人民防空经费实行专款专用。
(二十四)依法征缴人民防空经费。人民防空部门要按照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征收民用建筑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资金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专项用于易地建设人民防空工程,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截留和挪用。各级财政、审计、人民防空部门要加强对易地建设费征缴、使用、管理情况的审计、监督和检查。
严格执行省财政厅、省人防办陕财综〔2000〕038号和省人防办、省财政厅陕人防办发〔2003〕113号文件“县级以上人防主管部门收取的人防易地建设费,应专项用于人防建设,其中10% 逐级上解”的规定。坚持部门综合预算原则,统筹预算内外资金,合理安排支出。
(二十五)加强人民防空国有资产管理。人民防空国有资产归国家所有,按照权属关系,由各级财政部门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进行综合管理和监督,由人民防空部门实施专业管。加强对人民防空国有资产经营活动的管理,确保人民防空国有资产的安全,提高使用效益。
七、加强人民防空法制建设和宣传教育
(二十六)加大人民防空行政执法力度。推行人民防空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人民防空行政执法工作。市、区县人民防空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加强人民防空执法队伍力量,市级人民防空主管部门要单独组建5-7人的正科级编制的行政执法大队,对严重违反人民防空法的案件要实行市、区县联合查处,确保人民防空建设任务落实。
(二十七)广泛开展人民防空宣传教育。要把人民防空教育界纳入国民教育和国防教育,把人民防空法制教育纳入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社区和企事业单位人民防空宣传教育活动,增强群众的国防观念和人民防空意识。加强对领导干部和群众防空组织业务骨干培训。新闻媒体要积极做好人民防空宣传工作,为人民防空建设营造良好氛围。人民防空宣传教育要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
(二十八)完善配套人民防空法规政策,健全人民防空法律法规体系。依据国家人民防空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出台人民防空工程建设、使用管理和通信、警报器管理等规章制度,使人民防空各项建设和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人民防空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O一一年九月二日
第三篇: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实施意见
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实施意见
各村、镇直部门、企业: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潍坊市、寿光市和市残联关于加快推进我镇残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经镇委主要领导同意,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望各单位、部门认真抓好落实,工作中积极实施惠民工程,加快我镇残疾人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又好又快发展,使我镇残疾人事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针,全民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力打造经济强镇,奋力建设幸福上口”,这一主题,以实现残疾人事业与经济同步发展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从解决残疾人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入手,政策扶持、市场推动、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加大政府投入,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积极营造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社会环境,努力使我镇的残疾人事业有新的创新和发展,使我镇残疾人生活和工作水平,有一个较大的起点。
(二)工作目标
到2013年下半年,基本建成覆盖全镇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出台一系列残疾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政策,建立完善残疾人康复、就业、维权、文体等服务机制,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安全住房、康复服务;残疾儿童少年,人人享有义务教育。到2015年,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形成残疾人社会救助特惠化、社会保险专项化、社会福利多样化、服务机制专业化的发展模式,实现“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普惠加特惠镇、村全覆盖为“构建打造经济强镇,建设幸福上口”,作出积极贡献。
二、建立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
(三)提高残疾人生活保障水平。
按照重点保障和特殊救助的要求,残联、社保、财政、民政等有关部门要在已经实施的城乡重度残疾人由政府免费参加新农保和新农合的基础上,政府再进一步加大投入力量,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贫困残疾人生活救助制度,提高贫困残疾人生活救助标准,进一步落实对享受低保重度残疾人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70元的生活补贴政策,所需资金由省、市、镇三级财政负担;对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特殊困难家庭和低收入残疾人家庭实行重点救助;建立残疾人社会福利政策,逐步扩大残疾人社会福利范围,适当提高残疾人福利待遇。
(四)建立完善贫困残疾人家庭住房保障机制。
将住房困难的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纳入城市住房保障和城乡住房救助体系。将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优先纳入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对象,纳入全镇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总体规划优先实施,并纳入统一的筹资渠道,切实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的住房困难,并将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纳入政府议事日程。
(五)大力发展残疾人教育。
进一步完善残疾学生助学政策,教育、财政、民政、残联等部门,要联合研究制定残疾学生学费补贴办法,保障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对造成进入普通幼儿园学习的儿童给予学费减免,在校初中生、高中生(含中专)及高等院校学生要按照上级政策给予一定的学费补贴,并建立个人信息档案,逐步建立完善0-15岁的残疾儿童档案,积极动员残疾儿童家长送子女入特殊教育学校学习,接受义务教育,确保入学率达到100%。
(六)确保残疾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卫生、残联、财政、社保、民政等有关部门要在重度残疾人和享受低保待遇的残疾人免费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贴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残疾人参加医疗保险的政策措施,保障残疾人康复需求。对负担较重,政府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确保基本医疗水平得到保障。
三、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
(七)大力发展残疾人托养服务。
残联、社保、财政、卫生、民政等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定残疾人托养扶持政策,建立残疾人机构、居家托养服务补贴制度。依托现有福利机构、家庭居家安养等多种形式对享受低保的智力残疾人、精神残疾人和各类重度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多种形式的残疾人托养机构,政府通过对财政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给与扶持。
(八)健全残疾人康复服务保障体系
政府不断加大康复经费投入,将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由卫生行政部门列入责任目标考核,实施白内障复明、假肢安装、聋儿语训、精神病防治、轮椅配备等重点康复工程,着力解决贫困残疾人康复需求。对0-6岁、8-16岁儿童、少年建立、健全康复档案,制定康复训练计划,依托镇康复指导站和社区康复站,配备专业康复人员,每个社区配备好康复员,指导残疾人开展专门康复训练,配备康复器材,按照规划要求,使镇残疾人都享有康复权利并取得良好效果。
(九)建立健全残疾预防体系
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有关社会团体及专家参与协作的残疾预防体系。建立健全新生儿筛查预防报告制度,加强信息政策监测和研究,免费开展婚前医学检查和孕产优生检测。卫生、教育、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要建立、健全出生缺陷和0-6岁残疾儿童信息管理制度,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
(十)积极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
落实好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按比例优先安排残疾人士就业,提高全镇残疾人就业人数,多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让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残疾人实现就业,享有与社会职工平等权利,进一步完善残疾人自主创业扶持办法,对自主创业的残疾人提供优惠政策,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鼓励、引导更多的残疾人通过自主创业实现自食其力,大力推进残疾人扶贫基地和培训基地建设,鼓励残疾人学习专业职能,促进就业、创业,各单位、部门要积极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加大资金支持,使我镇残疾人就业比例和自主创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十一)大力发展繁荣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
宣传、残联、文化、体育等有关部门要联合研究制定加强残疾人文化、体育工作实施意见,加快发展为残疾人服务的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残疾人参加市级以上体育比赛取得良好成绩,享受与健全人同等奖励,且教练员与运动员同奖。
(十二)健全残疾人法律法规服务体系。
依法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起以各级司法行政部门要联合研究制定残疾人法律援助实施意见。有关部门社会力量等提供法律援助为补充的残疾人法律救助体系。加强残疾人信访工作,加大对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案件的查处力度,充分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
四、进一步优化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十三)加大残疾人事业宣传力度,大力倡导“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残疾人观。
特别是每年5月份全国助残日期间,宣传部门要将宣传残疾人事业发展,残疾人自强模范和扶持助残事业宣传计划,加大宣传力度。把扶残助残作为文明城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创建的重要指标,实行动态考核。
五、加强对残疾人工作的组织领导
(十四)加强组织领导,深化政府职能
各村、各企业、部门都要把残疾人工作纳入工作议事日程,成立相关的领导机构,配齐人员,网络健全,把残疾人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各村、各单位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工作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对残疾人各项指标进行量化管理,用一流的业绩回报社会,残疾人事业是伟大而光荣的事业,各级、各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关心、爱护、帮助残疾人自强、自立,共享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为打造经济强镇,建设幸福上口而努力奋斗。
中国共产党上口党委
上口镇人民政府
第四篇: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中共桐梓县委
桐梓县人民政府 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2010年10月18日)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文件精神,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为建设“新型工业大县、绿色产业之乡、特色旅游胜地、重庆卫星城市”作出更大贡献,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政府主导、财政投入,整合资源、社会参与,立足基层、分类指导,重在农村、协同共进”的原则,切实保障全县残疾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促进全县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
二、工作措施
(一)提高残疾人生活救助水平。民政部门要按照重点保障、特殊扶助的要求,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将符合保障条件的贫困残疾人纳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后,生活仍特别困难的残疾人家庭,要采取特惠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对无固定收入、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三无”残疾人,要实行“五保”供养、“居家养老”等救助措施;对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残疾人,民政部门救助机构要及时救助,妥善安置。
(二)改善残疾人居住条件。各乡镇人民政府、建设、(五)做好残疾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力资源局、卫生局、残联等部门要建立完善我县残疾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城乡贫困残疾人实行医疗救助补贴,切实为残疾人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对贫困残疾人就医,各类医疗机构要免收挂号费,减半收取常规体检费;对白内障复明、肢体残疾矫治、麻风畸残矫治手术,3—7岁聋儿听力语言康复训练、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和脑瘫、截瘫、心血管意外造成的偏瘫患者所需的康复训练、肢体残疾康复训练、精神病患者服药及住院治疗、自闭症儿童康复、肢残人装配普及型假肢矫形器装配等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从2011年1月1日起,要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参加新农合的一、二级重度残疾人在原报销的基础上提高10%,二级以下的残疾人报销提高5%。
(六)加强残疾预防工作。人口计生局、卫生局、公安局、盐业公司等部门要建立残疾报告制度,落实残疾预防措施,广泛开展以社区为基础、以一级预防为重点的三级预防工作,努力降低先天性残疾和后天性残疾发生;要广泛开展社会宣传和健康教育,做好补碘、降氟、改灶、改水等工作,积极开展营养素补充和孕前优生健康筛查等技术干预措施,做好产前检查,减少出生缺陷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要
学前康复训练机构;各级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认真落实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特殊岗位津贴政策,大力扫除残疾青壮年文盲;各级各类学校在招生、入学等方面,不得对符合国家规定的残疾学生设立歧视性条件。从2011年起在本县入读高中的残疾考生给予照顾加分15分后录取。
(十)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机制,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由财政代扣、企业由地税代征。依法推进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在财政出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中,各级政府要按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在公务员招考、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时,不得拒绝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报考,不得拒绝录用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要按不低于1.5%的比例,带头安置残疾人就业。对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高校残疾人毕业生,要按规定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对有就业能力且有就业要求,无业、无劳动报酬,男年满18周岁不满55周岁、女年满18周岁不满50周岁的残疾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推行城镇残疾人失业登记制度,有效组织或资助他们接受残疾人职业培训和指导;对难以实现就业的残疾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将其列入就业困难人员范围,重点提供就业援助。在扶持残疾人创业上,相关部门要制定和执行资金扶持、税费减免、贷款贴息、重点加强残疾人维权机构建设,充分保障残疾人的平等权益,增强全社会依法维护残疾人权益的法制观念,提高残疾人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切实将残疾人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等工作落到实处。即时建立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站,对残疾人免30%诉讼费,特困、重度残疾人,免诉讼费和代理费。
(十四)建立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要求,调剂好建设用地,安排好配套资金,完善好基础设施,不断建立健全以专业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邻里为依托的残疾人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残疾人服务业,提高残疾人服务水平。
(十五)加快无障碍城市建设步伐。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遵义市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将无障碍设施作为城市建设验收的标准,对没有设立无障碍的不予验收,并列入人大代表视察范畴。
(十六)公安部门将残疾人代步车纳入规划管理的范畴,并免收相关费用。
(十七)城管部门要优先安排残疾人在县城街道的经营摊位,并减收或免收相关费用。
(十八)工商部门要积极促进残疾人再就业。鼓励残疾人办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
(二十二)完善领导体制。各乡镇必须健全镇村残疾人工作机构,及时调整充实镇残联专干和村残协专职委员,乡镇残联理事长享受正股级待遇,乡镇和县直机关部门必须有班子成员分管残疾人工作。
(二十三)完善考核机制。县委、政府将残疾人工作纳入各乡镇、机关目标考核内容。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统筹协调重大事项,促进残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各乡镇、县直机关各部门要将残疾人工作纳入职责范围和目标管理,密切协作,切实提高为残疾人提供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水平。
(二十四)建立投入机制。县人民政府和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建立稳定的残疾人事业经费保障机制,将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维权、扶贫等,按全县总人口0.2元的工作业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长。
(二十五)加强队伍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将残联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加大培养、使用和交流力度,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爱护,努力造就一支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职业道德和高素质残疾人工作干部队伍。
第五篇: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中共凉山州委 凉山州人民政府
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凉委发〔2010〕3号
各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州直各部门,州属各事企业单位,垂管系统驻州各单位:
为进一步促进我州残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川委发〔2009〕14号),结合我州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增强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川委发〔2009〕14号文件。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残疾人的特殊关爱和对残疾人事业的高度重视,是指导我省今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认真学习贯彻,自觉增强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促进我州残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认清我州残疾人事业发展形势。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州有30.69万残疾人,分布广、困难多、情况复杂。为残疾人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环境,保障他们以平等的权利、均等的机会,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努力使全州广大残疾人残有所助、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凉山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历年来我州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残疾人事业,特别是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力推动了残疾人事业发展。但是,残疾人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法规政策还不够健全,社会保障措施还不够完善,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就业等基本需求还难以得到满足,总体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参与社会生活还有许多障碍,歧视残疾人、侵害残疾人权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开创我州残疾人工作新局面。
(三)明确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凉山目标,突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着力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国家扶持、市场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立足基层、面向群众”的原则,促进我州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加强残疾人医疗卫生康复和残疾预防工作
(四)保障残疾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将残疾人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落实和完善残疾人医疗保障有关补贴政策。逐步将残疾人医疗康复费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保障残疾人的基本医疗康复需求。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要将贫困残疾人作为重点救助对象,对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持证重度残疾人,由各级政府代其缴纳个人应负担的参保资金或参合资金。特殊困难的非重度残疾人按照现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给予适当补助。城镇残疾职工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有困难的,由所在单位给予补助;因灾致残人员、无依无靠残疾人和未就业孤残人员的医疗
费用在相关规定范围内报销。参加工伤保险的,按工伤保险规定报销。在按规定报销后,仍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贫困残疾人, 各地要按照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的要求,研究制定针对残疾人特殊困难和需求的社会保障政策措施。
(五)健全残疾人康复服务保障措施。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各级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内容,逐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各县市政府要积极建立健全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落实和完善残疾人医疗保障、辅助用具和康复训练等有关政府补贴政策,保障残疾人的基本医疗康复需求。广泛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残疾人康复工作。各地要在政府的领导下采取社会化工作方式,利用社区内的人力、物力、财力、文化等资源,以街道、乡镇为平台,为残疾人提供就近就便的康复医疗、训练指导、心理支持、知识普及、用品用具以及康复咨询、转介、信息等多种服务。实施重点康复工程,着力解决孤残人员、农村及边远地区贫困残疾人康复问题。优先开展残疾儿童抢救性治疗和康复,对贫困残疾儿童康复给予医疗救助。
(六)建立健全残疾预防体系。将残疾预防、提高人口素质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卫生部门要协同人口计生、民政、残联、妇联等部门制定残疾预防计划,形成信息准确、方法科学、管理完善、监控有效的残疾预防机制。广泛开展以社区为基础、以一级预防为重点的三级预防工作。做好补碘、改水、孕妇环境改善、孕期保健服务和孕期安全用药等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注重精神残疾预防。强化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和交通安全等措施,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普及残疾预防知识,提高公众残疾预防意识。
三、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
(七)做好救助工作。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等生活救助制度,保证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有关生活救助待遇。着力解决好重度残疾、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特殊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应当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予以重点保障。对持证重度残疾人进行特别救助,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步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标准。要认真组织实施涉及残疾人的民生工程项目,确保项目任务顺利完成。妥善解决因公致残和见义勇为致残人员的生活救助问题。按照有关规定安置和照顾伤残军人。将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残疾人,纳入城乡社会福利机构集中供养。
(八)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险政策。按照有关规定,认真落实好城镇残疾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落实城镇贫困残疾人个体户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补贴政策,鼓励自谋职业的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并予以适当补贴。对企业吸纳或公益岗位安置的贫困残疾人给予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补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要帮助农村残疾人参加养老保险。
(九)发展残疾人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完善残疾人社会福利政策,逐步扩大残疾人社会福利范围,适当提高残疾人社会福利水平。研究制定孤残人员的社会福利综合性政策。做好残疾老人、残疾儿童的福利服务。支持发展残疾人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逐步加大彩票公益金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工作力度,提高用于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彩票公益金在总量中所占的比例。
四、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
(十)发展残疾人教育。建立完善以经费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发展特殊教育政策保障体系。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人口在30万以上的县市要建立特殊教育
学校(中心)。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鼓励各类教育、福利、康复和其他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举办残疾儿童学前班,或接受学前残疾儿童入园(院)。完善残疾学生助学机制,保障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教育部门要制定发展高中阶段特殊教育、职业教育方案积极和扫除残疾青壮年文盲的措施。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开设职业教育课程,对残疾人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给予学费减免等优惠。各级各类学校在招生、入学等方面,不得拒收或歧视残疾学生。认真落实扶持政策,对贫困残疾大学生和残疾人家庭的大学生给予资助。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的学杂费、课本费、住校学生住宿费,给予住校学生生活补助。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和从事手语、盲文翻译的人员,享受国家规定的特殊教育津贴。从事特殊教育累计满15年并在特殊教育岗位退休的,其享受的特殊教育津贴计入退休金。
(十一)促进残疾人就业。依法推进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鼓励和扶持兴办福利企业、盲人按摩机构、工(农)疗机构、辅助性工场等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积极扶持残疾人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多形式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新建彩票投注站、邮亭等,在满足经营要求的条件下,优先安置残疾人从事经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要按照政策规定比例带头安置残疾人就业。未达到安置残疾人就业人数的单位,应当依法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财政、残联、税务等相关部门,要将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纳入工作规划和考核范围。要做好依法足额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工作,不得违反法律法规规定自定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缴纳标准。各地地税和财政部门要配合当地残联做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代征和代扣工作,保证应缴尽缴,足额收取。拓宽使用渠道,发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作用,鼓励和扶持兴办福利企业、盲人按摩机构等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多形式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并积极落实补贴政策。对在残疾人就业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和奖励。加强各级政府和基层组织的残疾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将残疾人公共就业服务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采取多种形式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援助,完善残疾人就业保护政策措施,积极扶持残疾人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加强盲人按摩行业管理,规范盲人按摩市场。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公开考试录用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和事业单位公开聘用工作人员,除岗位有特殊要求外不得拒绝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报考,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录用(聘用)。完善资金扶持、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专产专营等残疾人就业保护政策措施。同等条件下,政府及由财政拨款的单位,优先采购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的产品和服务。将难以实现就业的残疾人列入就业困难人员范围,提供就业援助。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搞好残疾人就业培训服务,增强残疾人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对吸纳残疾人就业的企业,要按规定落实好免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政策措施。
(十二)搞好残疾人扶贫。将农村贫困残疾人纳入扶贫开发规划,制定、完善和落实特别扶持政策。积极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种养业、手工业和多种经营。有序组织农村残疾人转移就业,促进残疾人增加收入。采取措施切实解决贫困残疾人家庭住房困难问题,改善住房困难残疾人家庭的居住条件。
(十三)繁荣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制定我州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总体发展规划。公众文化、体育、旅游、娱乐场所普遍对残疾人开放,为残疾人提供免费或优惠、方便的服务。在州公共图书馆开辟盲人有声读物室。组织残疾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艺术、娱乐活动,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
引导、支持、鼓励以残疾人事业为题材的文学艺术创作。繁荣残疾人文化事业,激发残疾人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热情和潜能。培养优秀特殊艺术、体育人才,发展残疾人特殊艺术和体育。文化部门在艺术辅导、器材提供等方面给予帮助。体育部门要把残疾人纳入全民健身计划,组织引导残疾人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并积极配合当地残联选拨残疾人运动员积极参加残奥、特奥、聋奥运动,在训练指导、器材和场地提供上给予支持。积极组织参加州内外重大残疾人体育赛事,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
五、切实改善对残疾人的服务
(十四)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针对残疾人特殊性、多样性、类别化的服务需求,建立健全以专业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邻里为依托,以生活照料、医疗卫生、康复、社会保障、教育、就业、文化体育、维权为主要内容的残疾人服务体系。公共服务机构要为残疾人提供优先优惠的服务。
(十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将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及康复、医疗卫生、教育、就业服务、托养、文化体育等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公益性建设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已落实国家对建设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补助的县市政府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排配套资金、划拨建设用地。加大对贫困地区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十六)加快无障碍建设和改造。严格执行国家无障碍建设的法律法规、设计规范和行业标准。建设部门要会同民政部门和残联、老龄办等依据省有关部门的要求制定我州无障碍建设实施意见,建立监督检查、处罚和情况通报制度,推进我州无障碍建设。新建改建、灾区恢复重建的城市道路、建筑物等必须建设规范的无障碍设施,已经建成的要加快无障碍改造。加快推进与残疾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住宅、社区、学校、福利机构、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的无障碍建设和改造,积极推进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有关部门要对残疾人、老年人住宅无障碍改造提供方便和经费支持。盲人和重度残疾人凭《残疾人证》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全州交通运输、铁路、城市公共交通,要力争在3年内完成无障碍设施改造。完成公共交通工具的无障碍设备配置。公安部门要制定和完善残疾人驾驶机动车管理办法,保障残疾人机动车代步权。公共停车区要优先设置残疾人专用停车泊位,供残疾人免费停放。积极推进信息和交流无障碍,州电视台重要新闻节目应争取加配手语,公共机构要提供语音、文字提示、盲文、手语等无障碍服务,影视作品和节目要加配字幕,网络、电子信息和通信产品要方便残疾人使用。
(十七)发展残疾人服务业。依托社区为精神、智力、重度和老年残疾人等提供生活照料、康复养护、心理服务、技能培养、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公益性、综合性服务项目。鼓励发展残疾人居家服务,有条件的地区要建立残疾人居家服务补贴制度。培育专门面向残疾人服务的社会组织,通过民办公助、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鼓励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建设残疾人服务设施。州、县市都要建立示范性的托养服务机构,重点开展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符合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和城乡生活救助条件的贫困残疾人,进入托养机构后享受相同保障水平,由当地政府给予适当补助。鼓励和支持残疾人服务领域的科技研究、引进、应用和创新。加强残疾人事业信息化建设,为残疾人提供方便、快捷、安全、无障碍的信息服务。扶持残疾人辅助技术和辅助器具研发、生产和推广,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六、优化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十八)增强全社会扶残助残意识。大力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形成人人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大力宣传残疾人自强模范和扶残助残先进事迹,激励广大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融入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组织开展“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活动。宣传、文化、新闻、出版等部门和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力度。州级新闻媒体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办和完善残疾人专栏、专题节目、电视手语新闻节目。教育部门要结合中小学德育等课程,在学生中深入开展人道主义、自强与助残教育。
(十九)推进残疾人事业对外交流合作。加强与国内外慈善机构的合作,拓展对外交流领域。履行《残疾人权利公约》,充分展示我州社会发展和残疾人人权保障成就。积极借鉴先进市(州)的有益经验,促进我州残疾人事业发展。
七、加强残疾人事业法规体系和制度建设
(二十)健全政策法规体系。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四川省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凉山州残疾人优惠办法》,将残疾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各级普法宣传规划,增强全社会依法维护残疾人权益的法制观念。
(二十一)健全残疾人法制工作机制。建立由人大、政法委、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保障、教育、卫生、残联等部门和单位组成的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构,协调解决残疾人在法律保障、法律服务、法律援助、鉴定援助和司法救助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各级司法机关和法律援助、法律服务机构要将残疾人列为重点救助对象。加大对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案件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各县市、乡镇要有专(兼)职人员负责残疾人维权工作。(二十二)加强残疾人事业政策研究。各地要建立健全残疾人统计制度,将残疾人生存发展状况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纳入社会事业发展统计内容。建立残疾人状况定期监测报告制度,开展残疾人状况抽样调查和专项调查。加强残疾人事业理论研究,拓展政策理论研究领域,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提供支持。
八、加强对残疾人工作的领导
(二十三)健全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把残疾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党委、政府要分别明确一位领导联系和分管残疾人工作,定期听取汇报,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各级政府要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和计划。各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要强化职责,明确责任,统筹协调有关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法规、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监督检查落实情况。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将残疾人工作纳入职责范围,密切配合协作。凡制定出台关系民生的政策措施时,要考虑残疾人的利益,征求残联的意见,切实提高为残疾人提供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农村基层组织要抓好残疾人工作的落实。
(二十四)建立残疾人事业经费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经费的投入,建立稳定增长的残疾人事业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各级残联所属残疾人服务机构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州财政每年安排残疾人专项扶贫资金,县市财政也要予以相应安排。
(二十五)发挥残疾人组织作用。各级残联是党委、政府联系广大残疾人的桥梁和纽带,要切实加强对残疾人工作的指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支持残联依照
法律、法规和章程开展工作,参与残疾人事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对残联承办的社会事务和专业服务项目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充分发挥残疾人组织和残疾人代表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中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拓宽残疾人组织民主参与渠道。要将基层残疾人工作列入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工作职责范围。
(二十六)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老龄协会等社会组织要发挥各自优势,支持残疾人工作,维护残疾职工、残疾青年、残疾妇女、残疾儿童和残疾老人的合法权益。红十字会、慈善协会、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等慈善团体要积极为残疾人事业筹集善款,开展爱心捐助活动。各企事业单位要增强社会责任感,为残疾人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二十七)加强残疾人工作干部队伍建设。选好配强残联领导班子,将残联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加大培养、选拔和交流力度,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爱护,造就一支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残疾人工作干部队伍。大力选拔优秀残疾人干部充实残联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各地在安排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大常委、政协常委名额时,要适当安排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加强康复、教育、职业培训等方面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基层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发展壮大助残志愿者队伍。
(二十八)加大残疾人工作考核力度。各级党委、政府要将残疾人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加大督促检查和目标考核力度。各级人大、政协要将残疾人事业发展情况纳入执法监督、检查和视察范围。
各县市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川委发〔2009〕14号和本实施意见的要求,研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中共凉山州委
凉山州人民政府
2010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