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食堂外包模式下的权利让渡与风险控制
高校食堂外包模式下的权利让渡和风险管理
湘潭职业技术学院 向立志
摘要:高校食堂外包模式比自供模式显然具有更大的效率优势,但同时也有较大的风险存在。充分运用高校对食堂拥有的各种权力和利益,周密监控,适时适当地给予权、利的让渡,是规避风险、确保安稳、提高师生满意度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食堂,外包,让渡,风险。
现在,高校食堂对外发包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投资商投资建设食堂后对外发包,办法是由学校把食堂的经营收益权在一定时期内让渡给投资商,然后由投资商对外发包。投资商获取投资利润,承包经营商获取经营利润。另一种是高校自有食堂对外发包。现在的发包有别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甩手式承包。现在采用的一般是“目标管理”的合作模式:承包经营商接受学校设定的安全卫生经营管理及师生满意度等目标,高校则履行监督协调等管理职责,双方共担责任共享利益共御风险。
一、高校食堂外包的效率优势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目的是逐步剥离计划经济体制积淀下来的庞大的行政后勤系统,实行市场经济下社会化的后勤服务,以减少投入,提高效率,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从这一目标来看,食堂外包模式比自供模式显然具有更大的效率优势。自供模式就是高校自办食堂,目前大多是高校所属的后勤实体自办食堂。由于后勤实体的高校所有制、管理人员的行政任命制、管理模式的企业化和员工身份复杂性(事业编制、合同工、集体工、临时工)之间的矛盾,自办食堂往往管理人员多,员工平均工资远高于所在行业平均工资,采购、保管、生产、销售过程中的漏洞较多,固定资产的过度
购臵、使用,浪费严重,成本远高于社会企业所办食堂。
高校食堂客源稳定、就餐人数多、需求相似和价格低廉,最需要也最适宜的是低成本经营思路,标准化、精细化的管理方法,薄利多销的营销策略。而社会餐饮企业管理人员少,员工工资标准符合同行业平均工资标准,采购保管生产销售过程中的漏洞少,固定资产投入恰当,管理精细,浪费较少,当然他们的生产效率高于后勤实体的生产效率。
二、高校食堂外包模式下的风险
资本的天性就是追逐利润。对于高校食堂来说,无论是自供模式还是外包模式的经营者,都有逐利的动机,但相对于自供模式而言,外包模式下的风险因素更多。过去人们说,全国的安稳在北京,北京的安稳看高校,高校的安稳看食堂,原因就在于此。报告显示,“2007年学校发生的食物中毒为117起,中毒3773人,死亡6人。其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报告起数和中毒人数最多,分别占学校食物中毒总数的47.01%和59.42%。学校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集体食堂,主要是以食物污染或变质以及加工储存不当引起的中毒为主”。①
(一)逐利动机过强的风险。集体食物中毒的起因一是食品原料,二是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外包模式下,尤其是在融资建设的食堂中,由于投资商投资额大,投资回报期长,所以投资商为了在固定的回收期内尽快回收成本并获取利润,他们一般选择在固定时期内回报额最高的经营商承包。而承包经营商在对投资商高额的回报和自己逐利动机的双重压力驱使下,会尽量降低总成本、提高售价以谋取较高利润。食品原材料的采购中,他们往往不顾质量甚至不讲安全,只顾价格低廉,致使劣质甚至带病毒的原材料进入了库房。其次是食品加工过程中没有严格按操作规程执行,易于产生病菌。
三是在销售之后,对该销毁的剩余食品没有销毁,对该妥善保存的余料没有妥善保存,致使病毒产生。四是偶然也有人为的投毒事故的产生。
(二)质量低劣的风险。原材料质量差必然带来食品质量低劣。其次,加工过程中原材料配比降低,也是常见的质量低劣现象,如荤菜中降低荤料比例,提高素菜比例。这对于营养尤其是蛋白质需要量大的青年人来说,同样是不能忍受的劣质食品。三是加工过程中工艺粗糙产生的质量低劣,如口味过咸、过淡、过辣、过苦、过酸、异味等。
(三)管理混乱的风险。社会餐饮企业尤其是私人企业,大多为家族式管理,经常是以家庭成员为主组成管理队伍,员工中的骨干成员也以家族成员或亲友为主。家族式企业的优点是互相了解,易于沟通,诚信度高,凝聚力较强。但其缺点也十分明显,有意无意干预管理事务者多,政出多门;其次,人际关系复杂,矛盾纠结,任人唯亲,制度不严,使员工思想与工作混乱;另外,家族成员依仗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一般在薪酬分配中都有较高的期望。一旦期望不能达到,便产生怨恨心里,碍于面子关系,愤怒得不到宣泄,就可能导致怠工、贪污甚至投毒事故。
(四)态度恶劣的风险。食堂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集中、工作环境较差,销售人员大多来自农村或城镇下岗工人,其中个别性格修养较差的员工面对个别态度恶劣的学生,容易产生对立情绪,发生口角甚至斗殴,引起青年学生的公愤,发生群体性抗议事件。
(五)“自己人”寻租的风险。外包模式下,食堂经营者为了获得高额利润,很容易主动向学校食堂管理者行贿,而由于制度不够严格、管理者素质有限,管理者也比较容易发生寻租现象。这样的风险极其容易带来以上各种各样的风险,最后致使学生群体性事件或食物中毒的严重后果。
三、高校食堂管理中的权利分类
高校食堂经营管理牵涉主要到以下十种权力与利益的运作。
1、进入退出权。对进入食堂经营者,学校可以设立相应的资质条件,如企业(个人)注册资金、资质、技术等级,行业从业时间及荣誉,风险抵押金,经营承诺等。一般来说,门槛越高,可能进入的企业(个人)越少,但其资信可靠性和合作诚信度越大。反之,对于不能守法经营、履行合同或者发生了严重责任事故的商家,学校可以要求他们提前退出;同时,也可以建立商家正常退出机制。
2、人员选择权。人员素质高低决定其经营成功的程度:人员素质越高,工作胜任度越大,成功几率越大,风险越小;反之亦然。高校对于食堂员工都应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定设立相应的标准。同时,在外包模式下,还应当关注并督促食堂经营者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保障工人的劳动权益,杜绝因劳资矛盾引发的恶性事故。
3、采购控制权。采购控制是对食堂燃料原料包括煤、米、肉、油、面粉、食盐、干货、冻货、调味品及蔬菜等的进货渠道和价格的控制。只有保证原料合格,才能保证成品的合格。其次是对数量的控制,尤其是对荤菜类中的荤素原料比例的搭配,保证了合理的比例,才能保证营养的充足与平衡,保证合理的性价比。三是价格的控制。不过,外包模式下,经营者自己会尽量控制原材料的进价。只要渠道正规,学校一般不太干涉。
4、菜品更新权。顾客的口味不断变化,菜品应该相应地调整。
5、生产管理权。中式菜品的制作过程,一般没有统一的生产、制作工艺,不同的厨师对同一菜品有不同的辅料配比、制作工艺、加工时间和火候,结果相同的菜品却有不同的口感。但对于食堂来讲,保证基本菜品的标准化
生产、大众化口感,既可保证质量,也可保证销量。
6、销售控制权。销售控制的目的不是销售总量的控制,而是份量、价格的控制。份量控制的实质仍然是价格的控制。食堂所服务的顾客是没有收入的学生群体,应该保证对他们的公益性。价格控制是保证公益性的有效手段,中低档菜品价格的控制是广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学生营养得到基本保证的关键手段。
7、环境监督权。食堂必须有清洁的环境以保证食品卫生安全。
8、经济收益权。作为投资和管理者,高校应该具有经济收益权,但因为食堂的公益性,高校一般没有从中获利。有些学校虽然收取了目标管理费或设备维修费,但一般也只是收回部分成本。在当前物价上涨严重的时期,这些资金仍然以补贴的形式返回给学生或(和)食堂。
9、补贴分配权。学校食堂享受免税政策;国务院、教育部经常要求各级政府和高校给予食堂和学生一定的伙食补贴,并减免水电气等费用;2007年以来,教育部还拨出巨款补贴学生伙食费。高校对学生、学生食堂具有补贴分配权。在外包模式下,资金更多地补贴了学生,较少地补贴食堂。学生获得补贴后,具有更大的消费自主选择权。校内外食堂、餐馆竞争更加激烈。国家、学校的补贴因此获得更大的边际效益。
10、竞争引入权。学校为了防止或减少垄断、降低价格、提高服务质量,一般会引入两家或多家企业来经营食堂,使企业之间产生竞争,促进质量提高、价格降低。
四、高校食堂外包模式下的权利让渡与风险管理
高校作为食堂的投资者、管理者,其投资、管理食堂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经济收益,而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服务。高校只能促使食
堂提供优质低价的服务获得学生对学校整体教育服务的认同,从而获得办学的美誉度。同时,由于高校对食堂具有垄断管理的部分条件,有些食堂同时具有地缘垄断和行政垄断。因此,外包模式下,学校能够充分运用自己掌握的权力,适时适当进行权力与利益的让渡,严格控制各种风险的扩大和发生。
高校有一些领导觉得社会企业“无奸不商”,很难驾驭,又担心引进社会企业后,本校教职员工丧失创收的机遇,弄不好还会把学校的产权丢失,因而不肯把业务让给社会企业。其实,在比较成熟的法律环境下,随着行业的逐渐成熟,企业自律性的加强,社会企业中的绝大多数乐意守法经营并取得合法利润。如“上海市为高校服务的社会企业已超过120家,约占市场总量的34%,安徽省高校296个食堂,社会企业经营155个,占52.4%”。②高校及食堂管理者首先要转变观念,积极引进社会企业参与后勤服务与竞争。
其次,在设计食堂外包的合作模式时,要充分调查,分析学校所处环境对学生就餐的影响,了解校内食堂所具有的固定资产、资金资源、就餐者消费资源及管理者人力资源。在此基础上,对我们掌握的权力与利益按照重要与可能的程度实行有条件的让渡。首先,对于进入退出权、采购定点权、销售价格权、环境控制权、竞争引入权、补贴分配权,任何时候都要牢牢把握,不可过多让给企业。如果校外餐饮业十分发达,而校内就餐人数较少,则校内竞争程度可以降低;相反,学校处于郊区,周围没有餐馆,校内竞争就要加强。在物价上涨幅度较大的时期,可以减少学校的收益、较多地给予学生与食堂直接的现金补贴,同时控制价格上涨幅度,保证质量不降低。而对于人员选择权、采购价格权、菜品调整权、生产控制权、高档菜品销售权则要更多让渡给经营者,这样既利于经营者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利润,又可减少学校的管理成本。
第二篇:浅析企业业务外包风险与控制
浅析企业业务外包的风险与控制
——以物探培训中心为例
物探培训中心主要负责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员工培训项目的具体实施,履行集团公司赋予的国际化人才培训中心和物探技术培训中心职能,承担集团公司各类培训项目。为进一步做专、做强培训主营业务,优化用工模式,按照集团公司《关于促进业务外包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公司关于业务外包相关工作要求,中心将部分餐饮、住宿、会议服务、物业等项目进行了外包,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以物探培训中心业务外包工作为例,对业务外包各个环节风险及控制措施做一分析。
一、业务外包的内涵
业务外包是指企业整合用其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的迅速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企业为了获得比单纯利用内部资源更多的竞争优势,将其非核心业务交由合作企业完成。
二、业务外包流程
业务外包流程主要包括:制定业务外包实施方案、审核批准、选择承包商、签订业务外包合同、组织实施业务外包活动、业务外包过程管理、验收等环节。
如图所示。
业务外包基本流程图
三、业务外包各环节的主要风险及管控措施
(一)制定业务外包实施方案
制定业务外包实施方案,是指企业根据生产经营计划和业务外包管理制度,结合确定的业务外包范围,制定实施方案。
主要风险:缺乏业务外包管理制度,导致制定实施方案时无据可依;业务外包管理制度未明确业务外包范围,可能导致有关部门在制定实施方案时,将不宜外包的核心业务进行外包;实施方案不合理、不符合生产经营实际或内容不完整,可能导致业务外包失败。
主要控制措施:
①建立和完善业务外包管理制度,根据各类业务与核心业务的关联度、对外包业务的控制程度以及外部市场成熟度等标准,合理确定业务外包的范围、方式、条件、程序和实施等相关内容。
②严格按照业务外包管理制度规定的业务外包范围、方式、条件、程序和实施等内容制定实施方案,同时确保方案的完整性。
③根据企业预算以及生产经营计划,对实施方案的重点内容 进行深入评估,包括选商、成本效益及风险、合同期限、外包方式、员工培训计划等,确保方案的可行性。
(二)审核批准
审核批准,是指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核批准业务外包实施方案。
主要风险:审批制度不健全,导致对业务外包的审批不规范或业务外包决策出现重大疏漏,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未能对业务外包实施方案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进行合理审核以及做出恰当判断,导致业务外包不经济。
主要管控措施:
①建立和完善业务外包的审核批准制度。明确授权批准的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审查和评价外包实施方案时,应着重对比分析该项目在自营与外包情况下的风险和收益,以确定其合理性和可行性。
②企业分管财务经营工作的负责人应当参与重大业务外包的决策,对业务外包的经济效益做出合理评价,同时将方案提交领导班子研究、审批。
(三)选择承包商
选择承包商,是指企业应当按照批准的业务外包实施方案选择承包商。
主要风险:承包商不是合法设立的法人主体,缺乏应有的专业资质,从业人员也不具备应有的专业技术资格,缺乏从事相关项目的经 验,导致企业遭受损失甚至陷入法律纠纷;外包价格不合理,业务外包成本过高导致难以发挥业务外包的优势;存在接受商业贿赂的舞弊行为,导致相关人员涉案。
主要管控措施:
①充分调查候选承包商的合法性,是否依法成立、合法经营,是否具有相应的经营范围和固定的办公场所;是否具有相应专业资质和技术实力(包括其从业人员的履历和专业技能);是否具有企业市场准入手续。
②综合考虑企业内外部因素,对业务外包的人工成本、业务收入、人力资源等指标进行测算分析,合理确定外包价格。
③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公司规定的程序和权限,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用招投标等适当方式,择优选择承包商,避免相关人员在选择承包商过程中出现受贿和舞弊行为。
(四)签订业务外包合同
企业签订业务外包合同时,应约定业务外包的内容和范围,双方权利和义务,服务和质量标准,保密事项,费用结算标准和违约责任等事项。
主要风险:合同条款未能针对业务外包风险做出明确的约定,对承包方的违约责任界定不够清晰,导致合同纠纷和诉讼。
主要管控措施:
①在订立外包合同前,充分考虑、识别出业务外包方案中的重要风险因素,通过合同条款予以有效规避或降低。②在合同的内容和范围方面,明确承包商提供的服务类型、数量、成本,明确界定服务的环节、作业方式、作业时间、服务费用等细节。
③在合同的权利和义务方面,明确企业有权督促承包商改进服务流程和方法,承包商有义务按照合同协议规定的方式和频次,将外包实施的进度和现状告知企业,并对存在问题进行有效沟通。
④在合同的服务和质量标准方面,应当规定外包商应达到的最低服务标准、要求及如果未能满足标准实施的补救措施及违约责任。
⑤在合同的保密事项方面,应具体约定对于涉及本企业商业秘密的业务和事项,承包商必须履行保密义务。
⑥在费用结算标准方面,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合理确定外包价格,严格控制业务外包成本。
(五)组织实施业务外包
组织实施业务外包,是指企业严格按照业务外包制度、工作流程和项目实施计划,组织业务外包过程中人、财、物等方面的资源分配。
主要风险:组织实施业务外包的工作不充分或未落实到位,影响业务外包过程管理的有效实施,导致难以实现业务外包的目标。
主要管控措施:
①制定业务外包实施全过程的管控措施,包括落实与承包商之间的信息资料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安全保密管理等机制,确保承包商在履行合同时有章可循。
②做好与承包商的对接工作,通过培训等方式确保承包商充分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和质量要求。同时保持畅通的沟通协调机制,以便 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业务外包过程存在的问题。
③梳理有关工作流程,建立对应的即时监控机制,及时检查、收集、反馈业务外包实施过程的相关信息。
(六)业务外包过程管理
业务外包过程是指承包商持续提供服务的整个过程。
主要风险:承包商在合同期内因市场变化等原因不能保持履约能力,无法继续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导致业务外包失败和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断;承包商出现未按照业务外包合同约定的质量要求持续提供合格的服务等违约行为,导致企业遭受重大损失。
主要管控措施:
①在承包商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密切关注承包商的履约能力,对其履约能力进行持续评估,采取承包商动态管理方式,对承包商开展日常绩效评价和定期考核。
②建立即时监控机制,一旦发现偏离合同目标等情况,应及时要求承包商调整改进。对业务外包的各种意外情况做出充分预计,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制定临时替代方案,避免业务外包失败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断而造成重大损失。
③切实加强对业务外包过程中形成的商业信息资料的管理,发现有确凿证据表明承包商存在重大违约行为,导致业务外包合同无法履行的,应及时终止合同,并指定相关部门按照法律程序向承包商索赔。
(七)验收
在业务外包合同执行完成后需要验收的,企业应当组织相关部门 或人员对完成的业务外包合同进行验收。
主要风险:验收方式与外包成果交付方式不匹配,验收标准不明确,验收程序不规范,使验收工作流于形式,可能导致企业遭受损失。
主要管控措施:
①根据业务外包成果交付方式,可以在整个外包过程中分阶段验收。同时根据业务外包合同的约定,结合在日常绩效评价基础上对外包业务质量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基本评价,确定验收标准。
②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如人事、财务、安全质量等相关人员,严格按照验收标准对承包商提供的服务进行全面审查和测试,确保服务符合需求,并出具验收报告。验收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的,应当立即报告,查明原因,视问题的严重性与承包商协商采取恰当的补救措施。
③根据验收结果对业务外包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做出总体评价,据此对业务外包管理制度和流程进行改进和优化。
企业实施业务外包,不仅可以降低经营成本,集中资源发展自己的核心业务,增强市场竞争力,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弥补自身能力的不足。然而,由于制定和实施业务外包过程中会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从而给企业经营带来一定的风险,仍需要我们在工作中进行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因此,充分考虑和分析影响业务外包的因素对利用外包优势,规避业务外包风险至关重要。
第三篇:新体制下高校食堂成本控制的探讨论文
摘要:高校食堂在经营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特殊情况,作为高校后勤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降低食堂运行的成本,提高高校食堂经营的可持续性,成为了高校食堂成本控制的重要内容。目前在高校食堂成本控制的过程中面临着比较多的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内部组织管理和变革,实施全面成本管理的相关方案,确保高校食堂成本控制工作能够得到有效地落实。
关键词:高校食堂;成本控制;策略
在新体制下,高校食堂成本控制工作面临着比较大的挑战和压力,高校食堂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取得公益性与微利性之间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食堂的服务和保障功能。因此在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实现全成本管理和追踪,对食堂运行过程中的各项成本进行监督;同时还应当完善经营标准和目标,做好成本规划工作,为成本控制提供科学的依据,最终促使高校食堂成本控制工作能够取得真正的实效,更好地为高校的发展服务。
一、高校食堂成本管理中的特殊性分析
(一)公益性要求比较高
对于我国高校食堂来说,在公益性方面要求比较高,因此在价格管理方面需要贴合大部分学生的消费实际,这就需要在价格方面进行妥协。同时在高校食堂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和学校也给予了食堂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例如在政策方面优惠措施比较多,在税收、租赁费以及水电气费用方面价格非常优惠;同时在资金方面每年都有专门的财政拨款,这就在客观上要求高校食堂应当坚持公益性的原则。因此在成本控制的过程中,虽然高校食堂成本核算方式在不断地变革和进步,但是其公益性质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二)利润微薄
对于高校食堂来说,在经营的过程中其利润是非常微薄的,甚至常常出现亏本的现象。为了更好地照顾学生,高校食堂价格与市场价格相比,其价格较低,具有微利性的特点。高校食堂在经营的过程中通过采取一定的策略,部分食品的价格适当高一些,部分食品的价格低一些,从而维持一定的盈利空间,适当地控制食堂运行的成本。虽然在高校食堂改革的过程中,其市场化程度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比较严格,但是由于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学生,为了照顾学生的利益,在高校成本经营的过程中仍然坚持了微利性的特点。
(三)适度的垄断性
高校食堂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虽然学生就餐选择比较灵活,但是食堂就餐的学生仍然占据了大部分,因此在经营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垄断性。对于高校食堂来说,虽然其价格比较低,但是在饭菜的质量以及数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保障,能够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就餐需求。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在食堂就餐比较省钱,同时味道、价格等非常合理,因此也更加愿意在食堂中就餐,在校外就餐的次数相对就比较有限,导致高校食堂在客观上就表现出一定的垄断性。这种垄断性具有两方面的影响,例如当市场饭菜价格上涨时,高校食堂价格相对比较稳定;同时这种垄断性也导致高校食堂的竞争性不足,表现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积极性不够,对成本控制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价格比较稳定
对于高校食堂饭菜价格来说,其调整的间隔期比较长,价格与校外相比稳定性比较强,当市场饭菜价格波动比较大时,高校食堂饭菜价格表现的比较稳定,甚至部分高校食堂饭菜价格多年以来都保持不变,这在客观上对高校食堂成本控制工作带来了比较大的挑战。为了确保大部分学生特别是经济能力比较差学生的就餐需求,食堂饭菜的价格难以跟随市场的变化而上涨,这就导致饭菜价格比较稳定。但是在实际经营的过程中,食堂常常面临着比较大的成本压力,特别是物价的不断上涨,导致饭菜价格的稳定性受到比较大的影响,虽然食堂有专项拨款和优惠政策,但是与成本投入相比仍然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大部分高校食堂基本上都处于亏损的状态。
二、高校食堂成本管理面临的困难和阻碍
(一)市场化发展的矛盾
对于高校食堂来说,作为后勤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确保学生群体的稳定,满足大学生的生活需求,确保大学生较稳定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我国在高等教育资金投入方面逐年加大,但是高校的成本支出项目比较多,对于高校食堂成本控制工作来说,常常面临着市场化发展与公益性之间的矛盾。例如在高校食堂经营的过程中,当物价上涨比较大时,高校在成本投入方面相对也会增加,但是在食堂价格方面常常保持不变,导致高校食堂在成本控制的过程中比较被动。特别是物价水平的上涨与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物价的波动也是市场经济的规律,对于高校食堂来说,不仅面临着原材料上涨的压力,同时也面临着人力成本等成本的上升,对于校外的餐厅来说,常常将成本转移到饭菜的价格上,但是高校食堂的特殊性,导致这样的方式难以实现。甚至在市场价格上涨的过程中,食堂还需要进行补贴等多种方式来确保饭菜价格的稳定,导致食堂成本控制面临着两难的局面,而且这种矛盾也越来越激化,亟需寻找更好的解决办法。
(二)食堂发展与学生利益之间的矛盾
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处于社会中的特殊位置,一方面他们已经成年,但是又没有经济能力;另外一方面他们是社会储备的人才资源,对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学生之间在经济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他们对于高校食堂价格上涨之间的感受是不同的,对于家庭处于高收入群体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水平不会有比较大的变化;但是对于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来说,消费所占据的支出就可能变大,对于他们来说,如果食堂饭菜价格上涨,就只能牺牲自己的生活水平,保持自己的支出不变,可能存在着吃不饱等问题,所以他们更加希望食堂的饭菜价格保持稳定。但是对于高校后勤集团来说,在应用公司化模式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其盈利水平就会受到物价的影响,导致高校食堂的发展与学生利益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矛盾,而食堂的发展常常让位于学生的利益,导致食堂常常处于亏损的状态。
三、做好高校食堂成本控制的对策
(一)提高全体职工的成本控制意识
在调查中发现高校食堂在饭菜浪费方面的情况比较普遍,职工在成本控制方面的意识不够强,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常常存在着打菜量过多或过少的问题,或者在售卖的过程中存在着随意性的问题,可能会导致学生的饭菜分量不足,也不利于成本控制。为了更好地推动成本控制目标的思想,应当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重视成本控制的宣传工作,提高职工的成本控制意识,将成本控制内化到职工工作行为的各个方面,从而提高职工的节约意识,减少食堂资源浪费的现象。在日常的工作中,应当规范工作流程,将成本控制贯彻到食堂运行的各个过程,对于表现比较好的班组进行奖励,对于存在着资源浪费的班组进行处罚等,从而在内部塑造良好的成本控制风气。为了提高职工在成本控制过程中的积极性,在日常的培训过程中应当将成本管理工作放到关键的地方,将成本控制与员工的绩效考核等相结合,从而使成本控制工作能够真正地落实,提高广大职工在成本控制方面的自觉性。
(二)加强物资采购管理
原材料在高校食堂成本中占据了比较大的份额,因此应当重视物资采购管理,采取多种措施,发挥高校食堂在物资采购过程中的规模优势,从而降低物资采购过程中的成本。财务人员应当参与到物资采购过程中,加强对物资采购的规划,结合当地蔬菜等的种植和上市情况,进行准确的判断,提前做好物资采购的洽谈工作,实现对物资采购的统筹安排,这样对于提高物资采购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帮助。对于物资采购来说,应当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分别管理,例如对于米、面、油等需求比较稳定的物资来说,应当通过采购平台进行集中采购,一方面能够确保价格上的优惠,同时也能够确保质量;对于时令蔬菜,应当就地选择供应商,可以与当地的农业合作社建立稳定的供应关系,通过这种方式能够确保蔬菜的新鲜度,减少了采购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对于降低采购费用具有重要的帮助;同时也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创收,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调料、肉蛋类的物资,应当确保食品的质量,同时提高商品的可追溯性。在物资采购的过程中,应当杜绝浪费,特别是对于时令新鲜蔬菜来说,应当根据食堂的用餐规律和需求,合理地进行安排,确定采购量。在物资采购的过程中,应当建立规范化的采购流程,明确采购过程中的物资、供应商、数量以及价格等信息,防止弄虚作假的现象。
(三)加强销售过程中的成本管理
在高校食堂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应当重视销售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在调查中发现销售过程对于成本控制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当销售窗口的职工服务态度不好、饭菜质量不佳时,就可能导致做好的成品难以销售出去,最终导致资源的浪费。在销售阶段,应当加强对职工的培训工作,提高职工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从而切实地做好成本控制工作。在销售过程中,销售人员应当做到统一着装,笑脸迎人,为师生服务时应当面带微笑,掌握基本的礼仪知识。在销售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职工工作的反馈,这样能够便于后勤集团及时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意见,从而及时地吸纳学生的意见,这样能够实现与师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对于促进销售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菜品销售阶段,菜品的分量与成本之间存在着正比例的关系,因此应当设定菜品的销售量,防止多打导致的浪费现象,对于学生主动要求多打一些分量时,可以适当进行增添。饭菜的质量对于成本控制的影响是直接的,如果饭菜的质量难以得到师生的认可,那么就难以销售出去,最终就会导致食材的浪费,因此应当加强对饭菜质量的管理,通过设置菜品销售排行榜,提高职工的积极性,同时也便于接受学生的监督,从而不断地优化销售方案,提高服务的效率。
四、结束语
高校食堂成本作为高校成本管理和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直接面对学生的重要窗口。高校后勤集团应当在满足公益性的基本要求上,加强食堂内部的成本控制和管理,优化内部的组织结构和行为,加强内部改革。在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全面成本管理的应用,设立科学的成本管理目标,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以成本控制为出发点,不断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食堂的服务水平,使食堂能够真正地成为高校对外宣传的名片。
参考文献:
[1]刘家惠.高校后勤饮食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措施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14):180-181
[2]赵淑慧.高等学校食堂降低成本的途径[J].高校后勤研究,2017(06):26-27
[3]冯希胜.从财务会计角度谈高校食堂物资采购、成本控制的管理[J].财会学习,2017(07):104
[4]林永庆.高校食堂成本控制问题与实施策略分析[J].经济师,2016(10):237-239+241
[5]刘子莹.试析高校食堂成本控制的必要性[J].中外企业家,2016(24):86
第四篇:仓单服务的业务模式与风险控制探讨
近年来,我国以能源、矿产、农产品为代表的大宗商品贸易蓬勃发展,大宗商品期货交易量剧增,由此带来企业将大量货物存放在标准交割仓库,制成期货标准仓单。以上期所的金属库存为例,进入2013年,库存基本保持在铜8万吨左右、铝25万吨左右、锌22万吨左右、铅13万吨左右,总货值近130亿元。
数量庞大的标准仓单多数具有变现或质押的需求。由于期货交易具有合约标准化、不能长期持有、到期必须交割的特性,从而形成了品种的标准化与实体经济需求的多样化、期货交割时间的相对固定性与实体经济生产经营的连续性之间的矛盾。风险管理子公司提供相应的仓单服务,直接出售、购买、串换、质押仓单,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客户参与期货交割品质及交割地点不确定、运作资金短缺等问题。
此外,市场流通中商品种类繁多,并不局限于期货市场交易的商品。即使是期货市场交易的商品,由于种种原因,也不可能都进入期货交割仓库并制成标准仓单。这些商品在某些时期也有出售、质押等需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标准仓单市场的规模约为200亿元,非标准仓单市场规模则达到25万亿元。多数现货生产、贸易及流通企业对于市场波动和货物监管的风险控制能力低于期货交易所和期货公司,对高风控能力合作伙伴的需求十分迫切。
在具体业务模式上,针对仓单区域不匹配、品牌等级不适合、期转现无对手等难题,风险管理子公司可以发挥信息平台优势,将各方持有的期货标准仓单串换转让,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方需求。此外,客户持有仓单,不急于出售现有货物但又缺乏流动资金,也产生了仓单质押的需求。标准仓单服务的业务模式
1.仓单提前交割业务。依托期货公司现有的产业客户群,为下游中小企业买入交割提供便利的同时为产业客户提前收回货款。风险管理子公司可以分别与有买入、卖出交割意向的客户联系,明确交割意向或特定品牌、仓库、地理区域等要求,为买卖双方提供信息资源;或者将客户拥有的交割品牌仓单汇成仓单池,建立信息平台,在客户提出意向后代为联系,提前交割完成后收取相应的服务费。
2.仓单串换业务。通过提前交割业务生成仓单池后,风险管理子公司就可以为客户提供标准仓单串换服务。协调仓单持有方、需求方、仓库、期货交易所等,串换企业正常生产不受影响,风险管理子公司收取服务费或赚取价差。
案例1 标准仓单串换业务
以上期所锌锭交割品牌为例,无品牌升贴水和地区仓库升贴水。其中,火炬牌锌锭在华东市场实际现货销售中均高出普通交割锌锭500-1000元/吨,南华牌锌锭在华南市场高于普通锌锭500-1000元/吨。甲、乙两公司通过期货公司在上期所分别买入交割仓单100吨,交割结算价为15000元/吨。甲公司因生产需要指定火炬牌锌锭,高于一般仓单1000元/吨;乙公司得到火炬牌锌锭,但在企业生产无法产生超额收益。
鉴于以上情况,风险管理子公司分别联系甲、乙公司,通过贸易进行仓单串换。经协商如下:甲、乙公司分别以15000元/吨、15500元/吨的价格将仓单销售给风险管理子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以15600元/吨的价格将乙公司仓单销售给甲公司,同时将甲公司仓单以15000元/吨的价格销售给乙公司。
通过以上串换业务,甲公司以低于市场400元/吨的价格获取企业所需仓单,乙公司获得500元/吨的超额收益,而风险管理子公司则获取100元/吨贸易利润作为服务费用。
3.仓单代理交割业务。部分客户有交割买入或卖出需求,但交割额度不足,风险管理子公司可以在最后交易日当日接受客户委托,为客户买入或卖出交割,并收取价差作为服务费用。
案例2 标准仓单采购交割业务
持有标准仓单的客户需以市场价格销售仓单,风险管理子公司采购客户仓单,同时在期货市场卖出交割(目前上期所金属期货大多具有高于银行利息的获利机会)。客户可以快速地以市场价格卖出货物,获得流动资金,维持企业正常生产。
2012年11月1日,锌仓单价格为15000元/吨,锌期货1302价格为15400元/吨。采购成本:15000元;资金成本:(15000+15400×0.2)×6%/12×3.5=316.4元(期货保证金以20%计,利息以6%计);卖出交割:15400元;无风险利润400-316.4=83.6元。
子公司在买入仓单的同时,可以经过交易所质押,质押所获取资金可用于子公司充抵保证金;或通过银行标准仓单质押获取资金,用于其他业务操作。
相应的风险点及风控措施:
1.交割利润风险。采购后扣除利息杂费后,交割利润为零或负的财务风险。在具体业务中,业务部门可在获得仓单价格后,汇报主管领导,会同财务部门计算无风险利润,需涵盖同期银行贷款利息及杂费、仓储费。同时,按照约80%的货物比例建立套保头寸,进入交割月再建立20%剩下货物的头寸。
2.贸易风险。单一客户单一品种采购数量过大造成的风险。在具体业务中,可限定部门采购金额上限,每笔合同单价不超过200万,主管领导签字报总经理批准,协调财务准备货款,单笔业务超过500万元,需总经理签字报董事长批准,超1000万元需报董事会批准。此外,贸易合同过程中需建立客户资信档案。
3.增值税发票风险。客户在收到货款后应及时提供增值税发票,现货贸易形式中一般不晚于合同签订月当月25日。在具体业务中,可扣留部分货款,待收到发票后了结尾款。(如案例1)非标准仓单的业务模式
非标准仓单业务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期货品种,但因不在期货交割仓库,未生成标准仓单。客户如有注册仓单需求,可帮助注册仓单;客户如因市场价格较低不想销售,但又需要资金周转,可提供质押服务,并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2.非期货品种,但与某期货品种相关度较高。如合成橡胶、进口天然橡胶、液体散化等,虽然无法注册标准仓单,但可在期货相关品种上开展套期保值,风险管理子公司也可以提供相应服务。
3.非期货品种,同时也找不到期货相关品种。此类商品品种繁多,在实际业务中是对风险管理子公司风控能力的最大考验。具体业务开展中,风险管理子公司需要在对市场深入了解后,与客户签订商品购买合同,客户在一定时间后回购同数量、同品种、同规格商品,在降低质存比例的情况下为客户提供服务。
案例3 非标准仓单贸易销售业务
客户持有非标准仓单(期货相关品种,如合成橡胶),并与下游客户签订远期供货合同,目前为非供货期。风险管理子公司采购客户非标准仓单,同时与客户签署同数量、同商品、同规格远期销售合同(合同价格需高于采购自客户的合同价格,并需覆盖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及杂费、仓储费)。客户可以迅速获得流动资金,并保障与下游客户供货合同的执行。此外,风险管理子公司在买入客户非标准仓单的同时,还可以通过银行非标准仓单质押获取资金,用于其他业务操作。
2012年10月9日松香丁苯橡胶(1502)价格为19500元/吨,客户已与某轮胎厂签署(2012年12月7日交货)供货合同。子公司以19000元/吨采购,并与客户签署19500元/吨的销售合同。客户在签署销售合同时支付30%预付款。资金成本:19000×6%/12×2.25=213.75元(利息以6%计)。客户回购:19500元,无风险利润500-213.75=286.25元。
相应的风险点及防范措施如下:
1.货值下跌风险。货值下跌超过30%预付款的风险。针对此情况,须要求客户追加回购合同保证金。
2.客户不履约风险。货值下跌超过30%预付款,客户不履约。针对此情况,风险管理子公司应在合同中约定可获得货物处置权,除通过法律追偿损失外,为防范货物贬值,应在期货市场建立保值头寸。3.贸易风险和增值税发票风险。具体如上文所述。主要风险点及防范措施
1.企业信用风险。我国信用制度建设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企业信用的缺失,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遗废债务、偷税漏税等屡禁不止。因此,风险管理子公司在开展仓单服务时,首先要建立客户资信管理制度,通过了解客户身份、财产与收入、投资经验和风险偏好、信用状况等情况,全面、准确地评估、预测客户的资信能力和信用风险。对于客户资信的评定,既有助于子公司选择适当的客户,也有助于建立投资者诚信机制,提高信息透明度。
其次,实际操作过程中,重点考察企业的经营能力和信用状况。反映企业经营状况是否正常的最直接指标是主营业务的增长率,因此选择客户的主营业务增长率最好大于该行业的平均增长率。
再次,还要考察客户的资产负债率。一般而言,资产负债率控制在30%左右是企业财务状况稳健的表现。但随着市场经济和金融业的发展,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提高,无疑增大了企业的破产风险。因此,选择客户的资产负债率应小于50%。
2.非标准仓单风险。在目前的非标准仓单市场上,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操作模式及合同条款。仓单服务业务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长,还没有制定相对科学、合理、统一的作业规范。非期货标准仓单还是由各家仓库自己设计,每家仓储企业都开出自己的仓单,格式、内容、合同条款彼此不统一,操作流程更不相同。这使得仓单仅仅相当于存货凭证,流通性差。仓单市场的不成熟,给仓单服务业务带来额外风险。
防范非标准仓单的风险,首先要对仓单进行科学管理,使用固定格式,按固定方式印刷;同时派专人对仓单进行管理,严防操作失误和内部人员作案,保证仓单的真实性、唯一性和有效性;其次,从合同环节加强管理,主要是在合同的签订阶段和履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风险。针对合同签订过程中的风险,通过对合同的合规审核,确保合同文本各项条款符合相关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在合同中尽可能明确约定问题,避免出现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事项。针对合同履约过程中的风险,通过采取建立追偿机制、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事后评估等措施予以防范。3.商品价值评估风险。商品价值评估风险是一种技术风险。在仓单服务业务的风险控制中,商品价值的确定是极其关键的,确定合理的商品价值不仅需要选择科学的计算方法,还需要设定有效的合理性判断指标。目前,大宗商品现货的基准定价,基本上都可以通过相关行业的网站或作价机构来制定。在估价过程中,首先可参考此类网站每日现货价格的变动情况。同时,国内有不少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可将交易中心的价格作为评估标准,结合现货定价过程立体评估。(作者系海通期货副总经理)
第五篇:TCBS模式下国库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TCBS模式下国库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5)22-0083-02
摘要:2014年,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TCBS)在全国推广完成。TCBS的应用实现了国库会计“一本账”,账务数据全国集中存储,可有效防范人为调账改表、减少非正常挂账,为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结合TCBS上线后对人民银行国库风险管理产生的影响,从岗位设置、管理架构、业务操作、管理对象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结合本地国库风险管理实践,揭示了现行模式下国库风险管理的重点,并就今后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风险防范工作进行探讨。
关键词:数据集中 国库风险 防控体系
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TCBS)在全国范围内的成功建设推广,标志着以“3T”(即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TCBS、国库信息处理系统TIPS、国库管理信息系统TMIS)为核心的现代化国库信息系统总体构架基本形成,“数据集中、信息共享、安全高效”的目标初步达成。但是,“数据集中”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提高了国库资金运行效率,同时也带来新的国库风险管理难题。
一、TCBS模式对国库风险管理的影响
(一)岗位管理变化――从“人员分离”到“岗位分离”。TBS模式下,按照传统的钱账分管原则,综合核算岗、明细核算记账岗、资金清算记账岗位人员不得相互兼任,通过人员分离,控制资金风险。TCBS更加注重“岗位分离”。系统设置会计主管岗、系统管理岗、操作员岗,业务处理实行操作员制,在保证国库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可根据业务需要分配操作员权限,灵活调剂人力资源,充分优化劳动组合,合理均衡业务量,实现对国库业务的录入、复核、审核、授权的劳动组合,通过同一业务在岗位之间的分工处理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二)管理架构变化――管理层次和流程减少,国库管理扁平化。TCBS模式下,数据高度集中,网络通讯技术充分应用,国库内部管理层次和流程明显减少,省分库、中心支库与县支库在系统中属于同级核算主体,作为业务处理起点平行发起各类业务,减少了业务中间环节,管理者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有关信息,使得国库管理结构趋向扁平化,管理效率也得到明显提高。
(三)业务操作模式变化――收入直达入库,业务处理自动化。数据集中模式改变了传统模式下各级国库预算收入业务“批量处理、层层报解、逐级上划”的做法,实现业务全程计算机自动处理,财政收入业务的原始信息一经采集,即由数据处理中心根据“事项驱动、原子交易、一记双讫”的规则和量化设定的监督管理指标,进行逐笔实时处理,通过一系列的交易、计算过程,将资金直接记入目的国库账户,从技术上解决了库款报解“零在途”的目标,国库业务处理流程得以简化,业务处理效率明显提升。
(四)风险管理对象变化――由“封闭”到“开放”。TCBS模式下,由于信息系统的开放性、信息的分散性、数据的共享性,极大地改变了国库以往封闭集中状态下的运行环境,从而改变了传统的风险管理内容和方法。例如,随着集中化程度的不断深入,数据处理和存储高度集中,存储的数据有可能被不留痕迹地改写和删除,并且数据的存放形式增加了数据再现的难度,数据处理过程也无法观测。这些新的变化增加了国库的潜在风险,国库部门有必要更新风险控制理念,树立电子化意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作为风险防控的手段,扩大风险管理的范围,强化风险管理手段。
二、TCBS模式下的国库风险分析
TCBS模式下国库会计核算理念与管理模式出现重大转变。与之相对应,国库风险呈现“纵向集中,横向转移”的特点,纵向集中于总行业务处理中心,横向向国库、财政、税务、银行等关联单位之间转移。
(一)总行数据中心业务量集中,资金清算风险增加。国库数据集中后,在全国数据处理中心内,各级国库的会计业务信息按业务种类进行集中存储、处理,包括收支明细信息集中、会计账户集中、参数管理集中和处理结果集中。瞬时业务压力之大难以估量,资金清算风险上移总行。日常工作中可表现为资金汇划业务收不到“处理成功”回执,待中心日切后发现处理失败,需要重新提交处理,导致国库资金拨付延迟。如果相关业务信息返回不及时、不准确,可能影响资金清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二)资金出口成倍增加,风险关口前移。TCBS模式下,县支库、中心支库、省分库是平等的核算主体,均可以办理大、小额支付系统,原来TBS系统县级国库不能直接参加支付对外资金划转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资金汇路完全敞开,资金汇划等业务操作需独立完成,国库资金出口成倍增加,风险关口前移至一线基层国库,对国库资金风险管理的范围、深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形成对国库核算管理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的严峻挑战。
(三)核算理念更新,操作风险增加。根据TCBS系统设计理念,采用一记双讫的记账方式。一记双讫的记账方式以及更为细化的系统菜单对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种记账方式下,一旦系统参数设置错误或人为业务处理不当,就会出现账务平衡但实际业务处理错误现象,且不易发现和查找。另外,相对于原国库会计核算系统(TBS)而言,TCBS系统操作菜单更加细化,人为判断的情形增多,如遇有退回、系统外调拨等非常见业务往往出现错用菜单、错用摘要等情况,对基层国库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信息共享电子化程度提高,系统运维风险提高。数据集中后,全国“一本账”,将不同的业务系统通过各种方式接入TCBS,外联单位多,计算机终端多,数据集中带来的联机网络业务的不断拓展、网络的不断延伸,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越来越多,网络安全风险不断扩大。同时,关联系统运行效率将影响电子信息的传输,影响TCBS后续的账务处理,原来分散的系统运行风险集中于TCBS,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统运行风险扩大。
(五)系统应急处理办法缺失,风险应对能力有待提高。在TBS运行期间,基层国库应急处置无论是对个别或相关国库恢复备份,还是恢复手工操作,均能在应急处置预案的框架下,进行局部的和自主的处理。而TCBS上线后,若系统出现故障,则需由总库与全国上线的各级国库同时进行应急处置,基层国库一旦遇到异常情况,很难准确判断异常情况起因、波及范围等要素,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建议,影响应急管理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风险应对能力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