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四编 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判断题)(本站推荐)
第四编 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
判断题
1.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1条
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贪污贿赂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报复陷害、非法搜查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犯罪案件。(对)2.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1条
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贪污贿赂犯罪、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报复陷害、非法搜查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犯罪案件。(错)3.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2条
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案件包括非法拘禁案、非法搜查案、刑讯逼供案等。(对)
4.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2条
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案件包括非法拘禁案、非法搜查案、刑讯逼供案、诬告陷害案等。(错)5.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2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案件包括非法拘禁案、非法搜查案、侮辱诽谤案、诬告陷害案等都属于人民检察院直接立案侦查管辖的案件。(错)6.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2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案件包括非法拘禁案、非法搜查案、暴力取证案、破坏选举案等都属于人民检察院直接立案侦查管辖的案件。(对)7.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5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重大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时候,经省级人民检察院决定,可以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错)
8.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6条
省级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收到提请批准直接受理书后的七日以内作出是否立案侦查的决定。(错)
9.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6条省级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收到提请批准直接受理书后的十五日以内作出是否立案侦查的决定。(错)
10.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9条
对于一人犯数罪、共同犯罪、多个犯罪嫌疑人实施的犯罪相互关联,并案处理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和诉讼进行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对相关犯罪案件并案处理。(错)11.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11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全国性的重大犯罪案件、中央单位和地方厅局级以上干部犯罪案件。(错)12.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13条
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案件,由犯罪嫌疑人户籍所在地的人民检察院管辖。(错)13.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14条
对管辖不明确的案件,可以由有关人民检察院协商确定管辖。对管辖有争议的或者情况特殊的案件,由共同的上级人民检察院指定管辖。(对)
14.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14条
对管辖不明确的案件,可以由共同的上级人民检察院指定管辖。(错)15.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14条
对管辖有争议的或者情况特殊的案件,由有关人民检察院协商确定管辖。(错)16.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15条
几个人民检察院都有权管辖的案件,由主要犯罪地的人民检察院管辖。(错)17.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15条
几个人民检察院都有权管辖的案件,由最初受理的人民检察院管辖。(对)
18.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20条
犯罪嫌疑人在当地党委担任主要领导职务的案件,下级人民检察院可以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指定改变管辖,上级人民检察院可以指定异地侦查。(对)
19.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20条 犯罪嫌疑人是同级人大领导成员的特定关系人的案件,下级人民检察院可以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指定改变管辖,上级人民检察院可以指定异地侦查。(对)20.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20条
犯罪嫌疑人在当地政府担任领导职务的案件,下级人民检察院可以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指定改变管辖,上级人民检察院可以指定异地侦查。(错)
21.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22条
上级人民检察院向下级人民检察院交办或者指定异地侦查职务犯罪案件,应当报经本院检察长批准。(对)22.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24条
上级人民检察院将本院管辖的案件指定下级人民检察院侦查,应当作出《交办案件决定书》,并抄送本院侦查监督、公诉部门。(对)
23.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33条
拘传持续的时间从犯罪嫌疑人到案时开始计算。(对)
24.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33条
拘传持续的时间从犯罪嫌疑人在拘传证上签名、捺指印或者盖章时开始计算。(错)
25.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33条
一次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十二小时。(对)
26.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33条
案情特别重大、复杂,需要采取拘留、逮捕措施的,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对)27.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33条
一次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错)
28.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33条
案情特别重大、复杂,需要采取拘留、逮捕措施的,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四十八小时。(错)
29.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33条
两次拘传间隔的时间一般不得少于十二小时,不得以连续拘传的方式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对)30.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33条
两次拘传间隔的时间一般不得少于二十四小时,不得以连续拘传的方式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错)31.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33条
拘传犯罪嫌疑人,应当保证犯罪嫌疑人的饮食和不少于8小时的休息时间。(错)32.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36条
对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取保候审。(对)
33.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36条
对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并处附加刑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取保候审。(错)
34.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36条
对患有严重疾病,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取保候审。(对)35.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36条
犯罪嫌疑人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的,可以取保候审。(对)36.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36条
对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取保候审。(对)37.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37条
人民检察院对于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嫌疑人,以及其他犯罪性质恶劣、情节严重的犯罪嫌疑人不得取保候审。(对)38.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39条
被羁押或者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向人民检察院申请取保候审,人民检察院应当在三日以内作出是否同意的答复。(对)
39.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39条
被羁押或者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向人民检察院申请取保候审,人民检察院应当在五日以内作出是否同意的答复。(错)40.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40条
对同一犯罪嫌疑人决定取保候审,不得同时使用保证人保证和保证金保证方式。(对)41.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40条
对同一犯罪嫌疑人决定取保候审,必要时可以同时使用保证人保证和保证金保证方式。(错)42.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40条
对符合取保候审条件,已满七十周岁的犯罪嫌疑人,人民检察院决定取保候审时,可以责令其提供保证人。(错)43.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40条
对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人民检察院决定取保候审时,可以责令其提供保证人。(对)
44.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43条
采取保证金担保方式的,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危险性,案件的性质、情节、危害后果,可能判处刑罚的轻重,犯罪嫌疑人的经济状况等,责令犯罪嫌疑人交纳五百元以上的保证金。(错)45.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43条
采取保证金担保方式的,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危险性,案件的性质、情节、危害后果,可能判处刑罚的轻重,犯罪嫌疑人的经济状况等,责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交纳一千元以上的保证金。(错)46.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48条
采取保证人保证方式的,如果保证人在取保候审期间不愿继续担保或者丧失担保条件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收到保证人不愿继续担保的申请或者发现其丧失担保条件后的五日以内,责令犯罪嫌疑人重新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将变更情况通知公安机关。(错)
47.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48条
采取保证人保证方式的,如果保证人在取保候审期间不愿继续担保或者丧失担保条件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收到保证人不愿继续担保的申请或者发现其丧失担保条件后的三日以内,责令犯罪嫌疑人重新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将变更情况通知公安机关。(对)
48.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52条
公安机关发现犯罪嫌疑人违反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提出没收保证金或者变更强制措施意见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收到意见后五日以内作出决定,并通知公安机关。(对)49.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52条
公安机关发现犯罪嫌疑人违反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提出没收保证金或者变更强制措施意见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收到意见后三日以内作出决定,并通知公安机关。(错)50.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53条
已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故意实施新的犯罪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对犯罪嫌疑人予以逮捕。(对)
51.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53条
已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实施新的犯罪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对犯罪嫌疑人予以逮捕。(错)52.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53条
已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实施毁灭、伪造证据,串供或者干扰证人作证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对犯罪嫌疑人予以逮捕。(错)
53.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53条
已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未经批准,擅自离开所居住的市、县,造成严重后果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对犯罪嫌疑人予以逮捕。(错)
54.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53条
已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经两次传讯不到案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对犯罪嫌疑人予以逮捕。(错)
55.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55条
对继续采取保证金方式取保候审的,被取保候审人没有违反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的,不变更保证金数额,不再重新收取保证金。(对)
56.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55条
对继续采取保证金方式取保候审的,被取保候审人没有违反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的,不变更保证金数额,重新收取保证金。(错)
57.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61条
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认为取保候审期限届满,向人民检察院提出解除取保候审要求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在三日以内审查决定。(对)
58.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61条
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认为取保候审期限届满,向人民检察院提出解除取保候审要求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在五日以内审查决定。(错)
59.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65条 对于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案件决定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人民检察院侦查部门应当自决定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之日起每二个月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必要性进行审查,没有必要继续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或者案件已经办结的,应当解除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或者变更强制措施。(对)60.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67条
对犯罪嫌疑人决定在指定的居所执行监视居住,除无法通知的以外,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执行监视居住后二十四小时以内,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原因通知被监视居住人的家属。(对)61.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73条
人民检察院决定对犯罪嫌疑人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一年。(错)
62.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75条
在监视居住期间,可以中断对案件的侦查、审查起诉。(错)63.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76条
监视居住期限届满或者发现不应当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的,应当解除或者撤销监视居住。(对)
64.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79条
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认为监视居住法定期限届满,向人民检察院提出解除监视居住要求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在三日以内审查决定。(对)65.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82条
拘留后,应当立即将被拘留人送看守所羁押,至迟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对)
66.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85条
对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应当在拘留后的二十四小时以内进行讯问。(对)
67.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87条
人民检察院拘留犯罪嫌疑人的羁押期限为十四日,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二日至五日。(错)
68.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91条
对于人民检察院正在侦查的案件,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认为羁押期限届满,向人民检察院提出释放犯罪嫌疑人或者变更逮捕措施要求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在三日以内审查决定。(对)
69.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91条
对于人民检察院正在侦查的案件,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认为羁押期限届满,向人民检察院提出释放犯罪嫌疑人或者变更逮捕措施要求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在五日以内审查决定。(错)70.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107条
对犯罪线索的初查应当在两个月以内终结。(对)
71.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107条
对犯罪线索的初查应当在两个月以内终结,案情复杂或者有其他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初查期限的,应当经检察长批准,但最长不得超过三个月。(错)
72.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109条
对于上级人民检察院交办、指定管辖或者按照规定应当向上级人民检察院备案的犯罪线索,应当在初查终结后十日以内向上级人民检察院报告初查结论。(对)
73.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110条
侦查部门收到举报中心移送的举报线索,应当在二个月以内将处理情况回复举报中心。(错)
74.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113条
对于属于错告的,如果对被控告人、被举报人造成不良影响的,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一个月以内向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部门通报初查结论,澄清事实。(对)75.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115条
对于本院举报中心、其他内设机构移送的犯罪线索,侦查部门应当自收到犯罪线索之日起三十日以内反馈审查处理情况。(对)
76.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116条
对负责抗诉工作的部门移送的线索决定立案侦查或者不予立案的,侦查部门应当在立案决定、不立案决定、侦查终结处理决定作出后十日以内书面反馈移送线索的部门。(对)
77.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120条
人民检察院决定不予立案的,如果是被害人控告的,应当制作不立案通知书,写明案由和案件来源、决定不立案的原因和法律依据,由侦查部门在十五日以内送达控告人,同时告知本院控告检察部门。(对)78.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147条
两次传唤间隔的时间一般不得少于八小时,不得以连续传唤的方式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错)79.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194条
在执行逮捕、拘留的时候,遇有犯罪嫌疑人可能随身携带凶器的,不另用搜查证也可以进行搜查。(对)
80.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194条 在执行逮捕、拘留的时候,遇有犯罪嫌疑人可能隐藏爆炸、剧毒等危险物品的,不另用搜查证也可以进行搜查。(对)
81.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194条 在执行逮捕、拘留的时候,遇有犯罪嫌疑人可能隐匿、毁弃、转移犯罪证据的,不另用搜查证也可以进行搜查。(对)
82.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194条
搜查结束后,搜查人员应当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检察长报告,及时补办有关手续。(对)83.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194条
搜查结束后,搜查人员应当在十二小时以内向检察长报告,及时补办有关手续。(错)
84.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244条
人民检察院查封、扣押、冻结、保管、处理涉案财物的相关法律文书送达或者制作完成后,侦查部门应当在三日以内将法律文书复印件送本院案件管理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错)
85.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259条
辨认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时,被辨认的人数为三到七人,照片三到七张。(错)
86.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270条
人民检察院决定通缉的,应商请同级公安机关将被通缉人信息上网,利用公安系统计算机网络追逃。对案情重大、情况紧急,来不及办理逮捕手续的在逃犯罪嫌疑人,经基层以上人民检察院负责人批准,可商公安机关先上网,上网后七日内补办逮捕手续。(对)
87.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275条
检察机关撤销案件、犯罪嫌疑人自首或经核实确已被抓获,不再需要通缉或边控,以及其他不再需要边控的,立案侦查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于四十八小时以内向当地公安机关通报。(对)88.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287条
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撤销案件的,侦查部门应当将撤销案件意见书连同本案全部案卷材料,在法定期限届满十日前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审查。(错)89.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289条
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审查下级人民检察院报送的拟撤销案件,应当于收到案件后七日以内批复下级人民检察院。(对)
90.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294条
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的案件,对犯罪嫌疑人没有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或者逮捕措施的,侦查部门应当在立案后二年以内提出移送审查起诉、移送审查不起诉或者撤销案件的意见。(对)91.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297条
各级人民检察院应当分别设立侦查指挥中心。(对)92.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322条
提供侦查协作一般应当在收到侦查协作请求后十日以内完成。(对)
93.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370条
办案中发生涉案人员死亡事故的,应当在十二小时以内层报最高人民检察院。(对)94.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370条 办案中发生涉案人员自伤、自残、脱逃等其他重大安全事故的,应当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层报最高人民检察院。(对)
95.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370条
办案中发生涉案人员死亡事故的,应当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层报最高人民检察院。(错)96.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370条
办案中发生涉案人员自伤、自残、脱逃等其他重大安全事故的,应当在十二小时以内层报最高人民检察院。(错)
97.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404条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主要职责有研究、制定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计划、规定;组织、协调和指导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总结、推广预防职务犯罪经验、方法;分析研究典型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向发案单位提出改进、防范建议等。(对)98.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404条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主要职责有分析职务犯罪的特点、规律,提出预防职务犯罪的研究报告和对策建议;开展预防咨询和警示宣传教育;发现和处置职务犯罪线索等。(对)99.执法规范
(四)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第4·404条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主要职责有发现和处置职务犯罪线索;管理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受理社会查询;制作年度职务犯罪发生情况、发展趋势和预防对策综合报告等。(对)
第二篇:全面加强和改进职务犯罪侦查和预防工作
曹建明:全面加强和改进职务犯罪侦查和预防工作
全国检察机关侦查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会议召开 曹建明强调
全面加强和改进职务犯罪侦查和预防工作
全国检察机关侦查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会议今天下午在大连召开。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检察机关要认真学习贯彻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全面加强和改进职务犯罪侦查和预防工作,更好发挥检察机关促进反腐倡廉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作用。
曹建明说,近年来,检察机关坚决贯彻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总体部署,坚持以执法办案为中心,加大办案力度,强化办案措施,针对影响国计民生、群众反映强烈的职务犯罪开展一系列专项工作,坚持办案数量、质量、效率、效果、安全有机统一,保持了办案工作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反渎职侵权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机制逐步健全,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明显提高;坚持惩防并举、注重预防,进一步提高了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水平和实效;坚持不懈地强化对自身执法办案活动的监督,狠抓队伍建设,执法水平和公信力有了新的提升。
曹建明指出,要充分认识职务犯罪侦查和预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党的十七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的明显进展,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检察机关一定要全面准确把握反腐败斗争形势,坚决贯彻党中央的要求和部署,有针对性地全面加强和改进侦查和预防工作,最大限度地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发生,努力使职务犯罪侦查和预防工作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和法治进步对检察机关执法理念、侦查模式、工作机制和队伍素质的更高要求和全面考验。
曹建明强调,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加强和改进职务犯罪侦查和预防工作。一要围绕服务保障经济发展推进职务犯罪侦查和预防工作,进一步加大查办和预防国家重点投资领域、资金密集行业以及房地产开发、土地管理和矿产资源开发、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中的职务犯罪力度,继续深化商业贿赂和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等专项治理,坚决遏制一些行业和领域职务犯罪易发多发的势头。正确处理执法办案与服务大局的关系,既认真履行职责、坚持依法办案,防止和克服脱离职能搞服务,又要坚持把执法办案放在大局中审视和判断,防止和克服就事论事、就案办案、机械执法。二要围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进职务犯罪侦查和预防工作,善于把握社会矛盾背后所反映的职务犯罪,有针对性地加大查办和预防工作力度,从源头上消除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严肃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中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的职务犯罪案件,社会管理权力集中部门和岗位的职务犯罪案件,以及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的职务犯罪案件。坚持把化解矛盾贯穿始终,通过有针对性地查办案件,促进群众信访和群体性事件的妥善解决,防止因自身执法不当激化矛盾和影响社会稳定大局。更加注重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针对办案中发现的问题加强犯罪预防,促进社会管理法治化、科学化。三要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职务犯罪侦查和预防工作,突出查办和预防征地拆迁、社会保障、矿产资源开发、教育、就业、医药购销等民生领域的职务犯罪,“地沟油”、“毒胶囊”等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背后的职务犯罪,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侵占国家、集体利益和侵害职工群众权益的职务犯罪,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中发生的贪污、挪用强农惠农富农资金、扶贫资金、救灾救济资金等职务犯罪,以及其他严重损害群众经济权益、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职务犯罪,继续抓好查办和预防涉农惠民领域贪污贿赂犯罪、危害民生民利渎职侵权犯罪等专项工作。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加大对群众举报线索的查处力度。四要围绕惩防腐败体系建设推进职务犯罪侦查和预防工作,正确把握和处理惩治与预防的关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在加大查办案件力度、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侦防一体化机制,完善预防调查、预防咨询、警示教育、报告、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等一系列制度和措施,提高预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宣传,促进社会主义廉政文化、法治文化建设。
曹建明指出,要以学习贯彻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为契机,大力提高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一要树立正确执法理念,紧密结合侦查工作的实际,强化人权意识、程序意识、证据意识、时效意识和监督意识,牢固树立、自觉践行“六观”、“六个有机统一”和“四个必须”,在执法办案中自觉坚持并切实体现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重、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并重。二要着力转变侦查模式,综合运用各种侦查措施、依法全面收集证据,有效整合资源、加强内外部协作和制约。切实保障律师在侦查阶段的会见权等各项权利,高度重视证据收集的合法性,综合运用各类强制措施,既保证侦查工作顺利进行,又重视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三要创新完善工作机制,规范上下级检察院在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中的任务和关系,更好形成上下紧密联系、地区之间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检察机关内部特别是侦查部门与侦查监督、公诉部门的协作配合与监督制约机制,进一步加强与行政执法机关、纪检监察机关的协调配合,形成惩治职务犯罪的合力。四要大力推进科技强侦,进一步加强侦查信息化和装备现代化建设,切实提高侦查工作的科技含量。
曹建明强调,要高度重视对侦查工作的监督制约,切实保障侦查权依法正确行使。一要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对执法办案各环节进行更为严格的规范,坚决及时纠正一切违反刑事诉讼法的行为。把案件管理机制建设作为规范执法的重要措施,促进侦查活动严格依法进行。二要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根据修改后刑诉法的新规定,认真梳理执法办案中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和部位,进一步健全内部监督制约体系。把保障辩护律师和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等作为内部执法监督的重点,加大检务督察力度。三要严格落实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
曹建明指出,要加强对职务犯罪侦查和预防工作的领导。各级检察院党组要加强对职务犯罪侦查和预防工作的研究,加强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把握正确发展方向。要高度重视职务犯罪侦查和预防队伍建设,以深入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和监督,始终保持这支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努力培养一批业务精通、经验丰富的办案能手,引进充实一批审讯、会计、计算机等专业人才。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执法办案环境,主动向党委和人大汇报侦查和预防工作的重大部署,紧紧依靠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排除干扰阻力。充分运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检察长会议、国际反贪局联合会等平台,进一步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更加有效地防范和打击跨国跨境腐败犯罪。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职务犯罪侦查和预防工作的社会认知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最高人民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胡泽君出席会议。高检院副检察长邱学强主持会议。
辽宁省委副书记夏德仁,省委常委、大连市委书记唐军,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苏宏章,高检院检委会专职委员杨振江,辽宁省检察院检察长肖声出席会议。高检院反贪污贿赂总局、渎职侵权检察厅、职务犯罪预防厅、纪检组监察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各省级检察院分管院领导、职务犯罪侦查预防部门负责人,军事检察院有关负责人参加会议。(记者肖玮 徐盈雁 徐日丹)
第三篇:职务犯罪侦查总结
职务犯罪侦查
职务犯罪侦查:人民检察院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过程中,为收集证据、查清案件事实、查获犯罪人,而依法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措施。(1)职务犯罪侦查的主体是 人民检察院
(2)客体是职务犯罪案件
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贪污受贿,非法谋取经济利益,或者在履行职责或行使职权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破坏国家的社会、组织管理职能,依照刑法应当受到处罚的犯罪行为。
侦查对象具体包括四类:一是贪污贿赂犯罪
二是渎职犯罪
三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非法搜查、暴力取证、刑讯逼供、报复陷害、虐待被监管人员、破坏选举等七种犯罪案件
四是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需要由
直接受理的重大犯罪案件。
(3)手段是 专门的调查工作
有关的强制性措施
(4)任务
收集证据、查明犯罪事实、查获犯罪嫌疑人 职务犯罪侦查的特点:1 侦查方式“由人到事”
(往往对象明显,犯罪事实属性不清,或者是事情性质清楚,但是具体的犯罪数额、结果、危害程度不明确,所以这些需要认真调查,依法收集证据加以支持)
案件线索难暴露(首先,职务犯罪的主体为国家工作人员,文化素质较高,通晓法律、工作程序,手段更为隐蔽;其次,多数没有确定的被害人;再次,这类案件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损失往往在短时间内难以表现出来,不易被人察觉,群众对案件的举报、控告也缺乏积极性)这一特点要求侦查工作要积极主动去发现、揭露案件。
犯罪嫌疑人反侦查能力强(一是自身的素质决定了反侦查能力强,二是犯罪主体易利用职权,地位编织关系网、制造保护层;三是与其他参与人、利害关系人之间订立攻守同盟,共同毁灭证据、转移赃款、逃跑等)言词证据突出,收集、固定证据难(首先,这类案件大多没有可供勘查的犯罪现场和痕迹,往往也没有直接的被害人和相关物证,主要通过证人证言、犯罪嫌疑人的口供等证据来证明。其次,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的时间间隔较大、犯罪事实发生的时就和被发现的时间间隔也较大,所以证实犯罪的直接证据、原始证据较少;间接证据、传闻证据较多,时过境迁,证据很难被取得、固定)
5职务犯罪往往与其他犯罪相关,部分案件“案中有案”(如涉及到伪证、包庇等犯罪案件,有些往往从偷税、虚报注册资本等犯罪入手;而渎职类犯罪案件的侦查,涉及到“原案”——一种是渎职犯罪构成要件,如徇私枉法罪、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等;一种原案是认定该类犯罪重要的事实和证据,如放纵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就要先查清是否构成了“销售伪劣商品罪”)这特点加大了侦查的工作量,而对于“原案”的取证更难。
职务犯罪案件的线索来源:
(1)单位和个人的报案、举报
(2)检察机关自行发现的线索(自侦部门的“以案带案”;相关业务部门发现的线索;侦查人员自行摸排的线索)
(3)犯罪嫌疑人自首(三机关都应接受,对不与属于自己管辖的,移送,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又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先采取紧急措施,再移送。)(4)被害人的控告
(5)有关部门移送的线索(海关、纪检、审计、税务等)(6)新闻媒体的披露
(7)领导机关交办的线索(上级人民检察院、同级党委、人大交办)线索的审查、处理(主体:举报中心、职务犯罪侦查部门)
举报中心:基本职能是接受自首、控告、举报、报案,审查确定管辖并管理案件线索
基本方式是 书面审查
一般不进行初查,但遇到性质不明、难以归口,情况紧急的除外
线索审查后,7日内分情况处理:(不属于管辖的,移送;属于的,讯送分流,移交有关部门;属于下级、其他的,移送)
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围绕“是否属于职务案件线索、是否具备可查性”展开。
线索审查后,不属于管辖的,返回举报中心
有犯罪嫌疑,但条件不成熟的,由专人保管、待时机成熟后再调查
认为可查性较大的,依法进行初查。
初查:检查机关在获取相关犯罪线索后,为进一步判明是否需要立案侦查,而对现有材料进行分析、鉴别、做必要的调查活动。
任务:1 审查是否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收集有利于办案工作的各种信息 基本要求:1一般应秘密进行
2一般不接触查对象
3不得采取限制被查对象人身、财产权利的措施
4书面审查与适度调查想结合 贪污犯罪案件的侦查:
贪污犯罪: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务财务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特点:1犯罪人为国家工作人员
2犯罪手段复杂多样
3犯罪事实一般有书证可查(原始单据、记账凭证等会计资料;白条、小金库等书证)
4赃款赃物是重要证据
(有书证可查,有赃款赃物可追)
主要侦查手段:
(一)查账
(二)综合运用侦查措施(1搜查、扣押,控制和保全涉案证据,其中,搜查、扣押强调突击性和保密性。2查询、冻结存款汇款,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3追缴赃款赃物 一是综合运用多种侦查措施,二是探索建立追赃工作长效机制,加强部门合作、建立信息通报制度等。三是加强国际合作,研究处理境外追逃追赃的途径和办法。)
查账
是贪污案件侦查工作的根本措施和中心环节
查账的步骤:做好查账前的准备
掌握被查单位的性质、业务范围、财产管理状况、会计核算方法等
控制会计资料,防止被涂改、销毁、隐匿
查账的重点:合理性、合法性、真实性 主要查账方法:现金账
银行存款帐
往来账
物质帐
贿赂犯罪案件的侦查
贿赂案件包括受贿、行贿、介绍贿赂 案件特点:
1犯罪手段日趋智能化
(一用合法形式掩盖非法活动
二以“期权化”规避制裁,在职为人办事,退休后再收钱
三“去刑事化”以正常的民事经济活动为掩护 顾问费、咨询费等
四 “跨国化” 打入境外账户,作案后潜逃境外 五 “现金化”)犯罪多发、高发领域向权力热点部位集中
(林业、国资、税务、工商)资金密集、垄断程度高、竞争激烈的行业
这与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行政执法运行不规范、行政权力配置不合理 直接证据难获取,间接证据作用突出
(首先,行贿方、受贿方,包括介绍贿赂方是利益共同体,相互利用,一损俱损,在利益同盟没有被打破的情况下案件难以被发现,即使发现了直接证据获取也难
其次,受贿主体反侦查意识较强,一般最大限度地减少知情面,非现金不收、第三人在场不收等,使得获取直接证据很困难
因此,间接证据在突破案件、认定犯罪中作用突出。)
“窝案”、“串案”突出(亲友勾结 亲、情、友
上下级勾结)
侦查重点:围绕犯罪构成要件
1注意收集犯罪嫌疑人利用职务上便利的证据(一是直接利用二是利用职权行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为他人谋取利益)
实施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的证据 为请托人谋取利益的证据
侦查途径1 从行贿人入手2从被索贿人入手3从介绍贿赂的人入手4 从共同受贿犯罪嫌疑人入手调查5 从受贿犯罪嫌疑人的其他违法犯罪问题入手 以收集 间接证据 为重点突破贿赂案件
1.对线索进行经营,对嫌疑人进行监控,伺机获取相关间接证据
2.利用再生证据突破
3.从行贿款物的来源和出处收集间接证据(这对防止翻供具有重要意义,注意调查行贿方近期银行汇款记录、会计账目等)
再生证据:是指在犯罪行为实施后,犯罪嫌疑人及其利害关系人为了掩盖犯罪事实,逃避法律制裁而进行串供、毁证等反侦查活动中派生出来的,能够证明犯罪事实存在、证明原始证据、直接证据存在或证明反侦查活动存在的一切事实材料。
法律规定,再生证据并不能直接作为诉讼证据使用,而是要进行必要的转化然后加以运用。而且有的再生证据并不能证明犯罪事实的存在,只能证明反侦查互动的存在,还需进一步运用侦查措施获取证据。
一方面要从犯罪嫌疑人的反侦查活动中发现并获取再生证据。(一是监控法,二是扣押、搜查获取书证物证,三是获取其他参与人的证言。)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调动犯罪嫌疑人进行反侦查活动,使其自我暴露,从而获取再生证据。
渎职犯罪案件侦查: 渎职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妨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致使国家与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滥用职权类、玩忽职守类、具有徇私舞弊情节的滥用职权或玩忽职守类)
特点:1涉案环节多,责任分散(涉及多个部门,甚至多个工作环节,造成损害结果的原因比较复杂,导致责任人难以确定)犯罪行为隐蔽性强,且常与其他犯罪交织(其一,被正常职务行为所掩盖,甚至为一些假象或工作失误所掩盖;其二,往往有深层次的利益驱动,往往与重大责任事故、诈骗、贿赂等犯罪交织在一起)侦查面临干扰阻力和公开说情(一方面,过失犯罪较多,涉及部门环节多,涉案人员多,涉案人员不论责任大小,极易形成利益共同体,互相遮掩;另一方面,贪利性不明显,是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容易引起同情,搞部门保护、地方保护。)犯罪损失严重,侦查启动具有较好的舆论支持(都是结果犯罪,社会影响较大)侦查的重点:
一 查明损害结果(查明物质性损害结果、非物质性损害结果、确定直损和间损、要有明确的群人标准和有效的确认文件,如物价局作价、权威机构鉴定等。
损害结果的表现形式:1人身伤亡、2经济损失 包括直损、间损<在正常情况下可以获得的利益,为恢复正常的管理活动、挽回经济损失所支付的开支费用>3重大影响)
二查明行为人的职责范围(由法律规定或国家机关授权,所在单位的制度或岗位的明文规定 其中,岗位职责证据是重点。
首先要查明行为人的身份、职务和岗位,其次要查明担任某项职务的制度规范、工作流程等职责要求,对于临时职务还要查明授权、会议记录、决定和任命等)
三确定渎职行为(1应当正确行使职权、履行职责的规范要求2实际行使职权、履行职责的行为3渎职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侦查步骤:
一找出损害后果的全部原因
二从原因中查出渎职行为(各原因中是否存在渎职行为,可能是直接导致,也可能只是损害结果的形成条件,还有可能是环节多,个人员所起的作用不同)
三确定渎职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可能是直接必然导致,多数情况是间接、偶然导致,但不能否认这种因果关系)
四确定相关责任人(分清直接责任人和间接责任人、主要责任人和次要责任人、直接负责的领导和具体实施人员的责任)侵权犯罪案件侦查
侵权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非法搜查、刑讯逼供、暴力取证、报复陷害、虐待被监管人员、破坏选举等七种犯罪案件
侵权犯罪的特征: 犯罪嫌疑人多为 基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侵权犯罪的被害人往往与犯罪嫌疑人有较长时间的接触(能够详细陈述犯罪嫌疑人的特征、犯罪工具、犯罪手段、犯罪过程)直接取证较难(现场除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外,一般没有证人,要善于在犯罪必经环节和周围环境中寻找证人,如御医、看守、同监犯、邻居等)多是共同犯罪(根据具体分工及实施情况确定责任大小)
侦查方法:
1从询问被害人入手,开展侦查 从询问证人及其他相关人员入手,开展侦查 3 提高现场勘验、检查的发现率、提取率、利用率,发现固定证据(要抢时间、及时 从实施暴力的场所、被害人身体等寻找)以证促供,制服犯罪嫌疑人(迅速讯问,注意策略)
从硬审讯法到软审讯法
硬刑讯——肉体折磨,刑讯逼供
软刑讯——精神折磨,疲劳审讯法、水板审讯法 软审讯法 不等于软刑讯
软审讯法是建立在心理科学和行为分析基础上的审讯方法;其基本模式是通过语言或其他人体行为来说服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创立者:美国佛雷德。英博教授以及约翰。雷德
这种审讯法包含“哄骗因素”但是
“不得使法庭和社会受到良心上的冲击;不会导致虚假供述”,成功的审讯往往需要审讯人员在合理程度上使用欺骗策略。
雷德审讯技术:第一环节 事实分析阶段
第二环节 询问嫌疑人 也可称为“行为分析询问”通过无关话题谈话了解嫌疑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在后面的正式讯问中,作为评断其陈述真伪的参照标准。
可以从共同兴趣或爱好作为话题,审讯人员使用的问题需要精心设计,以便掌握嫌疑人在真实陈述和说谎时可能出现的语言特征、准语言特征和非语言行为特征。
第三环节 正式讯问犯罪嫌疑人
供述的犯罪嫌疑人往往有着基本相同的心理变化程式:否认——辩解或反驳——沉默——模糊的承认——正式供述。在其沉默时是审讯人员进行说服的最佳时机。
雷德九步审讯法:
第一步,直接正面地告诉被审讯人,他已被视为本案的犯罪嫌疑人,然后观察其反应 第二步,审讯者说出自己对实施该犯罪行为的原因推测,从而给有罪的被审讯人提供一个可以在道德上为自己开脱的理由
第三步,打断无罪辩解,回到第二步的主题上
第四步,打断被审讯人关于该犯罪原因的辩解 第五步,抓住被审讯人的注意力
第六步,加强目光接触
第七步,使用选择疑问句让被审讯人以可以接受的方式承认该犯罪行为 第八步,让其讲出只有作案人自己知道的细节
第九步,让被审讯人讲出全部犯罪事实并制作书面供述 软审讯法的原理和运用:
审讯本身就可以使嫌疑人产生心理压力
理想的审讯室应该是空间比较狭小的,室内摆设尽量简单
“单向玻璃窗”,既可以使嫌疑人产生被人监视和观察的不舒适感,也可以让其他侦查人员和律师观看和监控审讯的过程。
设法减轻嫌疑人对说真话的不利后果的感知程度,对犯罪后果的描述要“软”,不要轻易谈及有关刑罚。但也不能随意许诺。
第四篇:职务犯罪侦查力度质量
职务犯罪侦查力度质量“双提升”
2013年前11个月全国检察机关立案查办职务犯罪案件36195件49579人 提起公诉40669人
戴佳
“录音录像是办案工作的‘第三只眼’,通过探索建立对录音录像与笔录一致性进行审查的新机制,一年多来,我院所办职务犯罪案件无一翻供。”日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检察院检察长陈飞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2013年,全国检察机关反贪、反渎部门积极适应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的新要求,在办案实践中不断转变执法理念、强化人权意识,进一步规范了执法行为,提升了侦查能力,提高了办案质量。
同步录音录像有效规范取证活动
对讯问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将侦查讯问置于镜头监控之下,侦查人员讯问时的一言一行都必须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
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总局、渎职侵权检察厅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修改后刑诉法规定了讯问全程录音录像制度,有效地规范了侦查人员的取证活动,反贪、反渎部门办案人员严格规范文明公正执法的自觉性不断提高。
上海、江苏等地检察机关制定相关工作办法,细化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操作流程和具体要求。吉林等一些省份检察机关建立内部协作配合机制,技术部门派员随案24小时提供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等技术保障。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检察院推行“讯问忌语”,建立和完善公示、举报、监督、查究等相关配套制度,助力规范文明办案。
树立以证据为中心的侦查理念
修改后刑诉法确立了“不得强迫自证有罪”、律师侦查阶段介入、非法证据排除等原则和制度,促使反贪、反渎部门必须摒弃以口供为中心的传统侦查思维,树立以证据为中心的侦查理念。
高检院反贪污贿赂总局、渎职侵权检察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修改后刑诉法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检察机关办案能力、办案效率和办案质量的提高。
2013年1月至11月,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犯罪案件27236件36907人,同比分别上升6.8%和6.3%,提起公诉31188人;立案侦查渎职侵权犯罪案件8959件12672人,同比分别上升14.4%和12%,提起公诉9481人。
高检院渎职侵权检察厅有关负责人说,修改后刑诉法延长了拘传、拘留时限,增加了证据种类,细化了证人作证和保护制度,明确了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和查办案件过程中收集的相关证据可以作为刑事证据,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反渎工作长期存在的发现难、立案难、查证难、处理难问题,为查办渎职侵权犯罪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在反贪办案方面,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促使办案人员更加注重综合运用策略、技巧和方法突破犯罪嫌疑人心理防线的能力。高检院反贪污贿赂总局负责人说,各级反贪部门积极探索运用各种信息化手段获取证据、突破案件,实现“由供到证、以证印供”到“以证促供、供证互动”的转变。强化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和律师执业保障
实施修改后刑诉法一年间,“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的执法理念在检察机关反贪、反渎部门深入人心。以宁夏为例,自治区检察院制定了反贪办案讯问、询问工作规定,要求严格遵守传唤、拘传一般不得超过12个小时的规定,严禁以连续传唤、拘传等方式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高检院反贪污贿赂总局有关负责人说,高检院高度重视保障辩护律
师依法执业的权利,明确要求各级检察机关依法配合律师执业活动,并在修订后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检察机关执法工作基本规范》中专门作出规定,细化了律师会见、阅卷以及申请检察机关收集、调取证据的具体程序和工作要求,为律师依法执业提供了“定心丸”。
第五篇:职务犯罪侦查机制研究
职务犯罪侦查机制研究
吕德赞
职务犯罪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犯罪,它是一种国家公职人员或其他受委托从事公务的人员不履行职务、不正确履行职务、滥用职权或逾越职权,严重危害国家机关正常运作的犯罪行为。职务犯罪的外表现形式为贪污、受贿、渎职等,其本质是公权力的腐败、异化。职务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直接危害一国政权的核心,导致某一政权的覆亡(或现代所谓的执政党更替)。我国政府历来都严厉打击职务犯罪,但在1949年10月至1979年这期间,打击职务犯罪没有制度化、法制化,而靠政治运动来打击职务犯罪。1979年,我国颁布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行为,并确定由检察机关负责职务犯罪侦查工作,我国打击职务犯罪才步入法制化的轨道。
检察机关通过对职务犯罪的侦查,严厉地打击了职务犯罪,而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索、发展,我国也初步完善了职务犯罪侦查机制。现行的职务犯罪侦查机制虽然在打击职务犯罪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现行的职务犯罪侦查机制是在政治、经济体制急剧转轨时建立的,职务犯罪侦查机制存在各种缺陷,跟不上时代转轨的步伐,特别是跟不上我国法制、法治发展的步伐,导致打击职务犯罪出现不太理想的情况,还不能有效遏制职务犯罪的发生。通过多年的职务犯罪侦查实践及理论研究,笔者认为我国现行职务犯罪侦查机制存在如下问题:
1随着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刑事诉讼中的证据规则日渐完善,而法律所规定的职务犯罪的侦查手段、措施、技术、方法却依然很落后、有限,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制约职务犯罪的侦查取证工作。我国于1979年颁布的《刑事诉讼法》和于1996年修正的《刑事诉讼法》对刑事诉讼证据规则规定都比较简单,但是1996年修正的《刑事诉讼法》确立了无罪推定原则(1),并由此引申出了罪疑从无规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限制、规范侦查机关取证手段、取证方法的诉讼规则、证据规则。而随着司法实践的发展及保护人权观念的不断强化,一些尚未被规则、法理观念也被用于指导司法实践,如沉默权规则、毒树之果规则等,也渐渐被融入司法实践中。从积极的角度来说,这些规则推动了我国法治的发展,促进司法的文明化。但是,相对于诉讼规则、证据规则的不断发展而言,1996年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赋予侦查机关的侦查手段、措施、技术、方法和修正前的《刑事诉讼法》相比,并没有任何的发展。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社会、经济都有了极大的发展,而犯罪的表现形式、方法、手段而日趋复杂化,职务犯罪发案就更隐蔽,作案手段更狡猾,在社会各方面都已得到发展,特别是证据规则日渐完善的情况下,侦查机关的侦查手段、措施、技术、方法却没有同步,职务犯罪的侦查取证工作变得更加困难,不利于打击职务犯罪。
2我国刑事司法制度朝强化保护犯罪嫌疑人权利和完善辩护制度的方向发展,进一步制约了侦查权,职务犯罪侦查手段、措施、技术、方法在没有获得同步发展的情况下,制约侦查权有可能会变成制约打击职务犯罪。据有关学者透露,我国刑事诉讼法新一轮的修改已正式启动,而修改刑事诉讼法实质是一项刑事司(1)在刑事诉讼法修正时,在学界和司法实践中,对于《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一规定是否确立了无罪推定原则是存在争议的,但经过多年的司法实践后,主流的观点都认为这一规定是确立了无罪推定原则。
法改革,而改革侦查程序的两条主线已经勾勒出来,一是通过强化对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及扩大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诉讼职能,制约侦查权;二是强化法官或检
(2)察官对侦查活动的司法审查权或法律监督权,制约侦查权。保护犯罪嫌疑人的权利及完善辩护制度的确是非常重要,犯罪嫌疑人的权利是否得到保障及保障的程度甚至是一国法治水平的标志,保护被害人及社会公共也同样重要,严格依法打击犯罪也是保护人权。因此,在强化保护犯罪嫌疑人权利、完善辩护制度的情况下,扩大律师在侦查阶段的权利,如讯问犯罪疑人时必须有律师在埸、连续讯问不得超过一定时限等,如果我们还固守原来侦查手段、措施、技术、方法,那么在侦查中就很取得合法、得有效的证据。职务犯罪的隐蔽性特点在强化保护犯罪嫌疑人权利、完善辩护制度情况下会显得更突出,取证工作的难度会更大。出现这种困境,其原因并不是由于强化保护犯罪嫌疑人权利、完善辩护制度,而其根源是侦查手段、措施、技术、方法没有获得同步发展。在合法的侦查手段、措施、技术、方法没有得到发展的情况下,侦查机关在查办复杂的职务犯罪时,难以以现有合法侦查手段、措施、技术、方法取证时,可能会陷入是两难的困境,要么放弃案件,要么使用不合法的方法、手段、措施来获取证据。这两种选择都是有害的。
3侦查职务犯罪的保密性要求与现行落后的合法的侦查手段、措施、技术、方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现行职务犯罪侦查手段、措施、技术、方法难以实现侦查职务犯罪的保密性要求,妨碍了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顺利进行。职务犯罪与其他类型的刑事犯罪相比较,具有隐蔽性、作案现场不留证据、犯罪证据由犯罪嫌疑人或与其有利害关系的人所控制、知情人与犯罪嫌疑人有密切利害关系等,犯罪嫌疑人在获知侦查机关对其犯罪进行调查时,往往出现串供、销毁证据、指使证人作伪证等情况,严重妨碍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在以现有合法侦查手段、措施、技术、方法对职务犯罪进行初查、侦查时,检察机关往往要通过向有关的单位、机构、个人调取证据,这就很难以使案件的侦查情况,特别是案件初查线索得到保密。如本院在接到举报某局长受贿、巨型财产来源不明的线索后,除调查权钱交易可能的基础性事实外,还要调查被举报人的财产关况,向有关知情人收集被举报人受贿的证据等,以现行合法的手段、措施、技术、方法作上述调查、侦查,必须交由其他单位、机构的人员协助经办,非侦查机关的其他人员就会接触到有关案件事实,导致每个环节都有泄密的可能。
4现行合法的侦查手段、措施、技术、方法的落后加剧了本来已非常严重的口供主义侦查模式,在引入沉默权规则呼声日渐高涨,而犯罪嫌疑人拒绝供认犯罪的情况下,侦查机关往往束手无策,难以有效地取得职务犯罪的证据。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重证据,不轻信口供”的证据规则,但是现行的侦查机制、刑事诉讼证明标准却以引导,甚至把侦查机关推向获取犯罪嫌疑人的口供的(3)侦查方向。在职务犯罪侦查的司法实践,侦查机关把侦查的重点放在讯问犯罪
嫌疑人,以讯问犯罪嫌疑人作为突破案件最重要的手段、方法。由于连续讯问犯罪嫌疑人有法定的时间限制,碰到拒绝供认犯罪事实的犯罪嫌疑人,侦查机关往往面临放弃与否的困境,放弃案件可能使犯罪嫌疑人逃出法网,继续讯问下去,则违法了。因此,现行合法的侦查手段、措施、技术、方法及口供主义侦查模式(2)
(3)郝宏奎:《侦查讯问改革与发展构想》,《法学》2004年第10期。在广东省法官协会、广东省检察学会、广东省警察学会、广东省律师协会于2004年16、17日举办的“刑事诉讼中当事人合法权益保护问题研讨会”上,北京大学教授、著名法学家陈瑞华认为,我国现行的侦查体制、证明标准使侦查机关在侦查过程中以获取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为最重要的侦查任务,是导致刑讯逼供的根源。
已使职务犯罪侦查走入了一条死胡同,迟早无路可走,不改进现行侦查手段、措施、技术、方法,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将无所作为。
5职务犯罪与从其衍生出来的犯罪案件管辖权的割裂,难以保障职务犯罪侦查机关顺利、高效地侦查取证,不利于有效打击职务犯罪。职务犯罪一般不会单独发生的,伴随职务犯罪的往往还还有其他犯罪行为,这些犯罪行为主要是为了掩蔽职务犯罪行为、转移职务犯罪所得赃款赃物等。如贪污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在作案后往往会自己或指使他人销毁会计凭证、资料;受贿犯罪嫌疑人也会自己或通过他人转移赃款赃物等,这些行为也构成犯罪,但这些案件的侦查由公安负责管辖而非由负责侦查职务犯罪的检察机关负责管辖。检察机关在侦查职务犯罪过程中如果发现职务犯罪嫌疑人或其他人员有销毁会计资料凭证、转移赃款等涉嫌犯罪的行为,虽可以移交公安机关立案或通过法律程序监督公安机关立案,但所有侦查取证工作实际上由检察机关完成,更重要的是,假手公安机关对这些相关案件的侦查既影响检察机关对有关职务犯罪侦查工作效率,又不利于检察机关对整个案件情况的有效控制。如我院在过去几年侦查的中保公司开平支公司经理劳某等贪污案、开平市社保局原局长梁某等人贪污案、开平市康源医药公司原经理方某等人贪污案等案件,都存在犯罪嫌疑人将会计资料销毁的情况,但公安机关都没有对销毁会计资料的行为进行立案侦查。正是由于这种管辖权安排的不当,一方面导致了对销毁会计资料等与职务犯罪有关的犯罪行为打击不力,另一方面也妨碍了检察机关对职务犯罪的侦查取证。
6对妨碍职务犯罪侦查取证行为缺乏合法的临时行政处置措施,导致侦查机关面对这些行为时束手无策,妨碍了侦查取证工作的顺利进行。笔者在侦查工作中,碰到过犯罪嫌疑人撕毁笔录、案件知情人拒绝作证并拒绝交出有关证据的情况,在缺乏法定手段的情况下,检察机关往往对这些行为无可奈何,这只会助长犯罪嫌疑人的嚣张气焰,不利于打击职务犯罪。
7对负有提供证据义务的机构及个人拒不履行或延迟履行义务时的法律责任的缺位,也妨碍了职务犯罪侦查取证工作。《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五条规定虽然侦查机关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收集、调取证据,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证据,也规定了伪造证据、隐匿证据、毁灭证据要负法律责任,但应负何种具体责任,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虽然在侦查工作中,胆敢伪造证据、隐匿证据、毁灭证据的情况极少出现,但是借故延迟履行提供证据义务或提供证据的过程中向有关人员泄露案情的情况却时有发生,对这些行为缺乏规制,会严重影响职务犯罪的侦查取证工作。
除上述问题外,我国现行的职务犯罪侦查体制还存在检察机关在侦查职务犯罪过程中要向地方党委政法委汇报案情、职务犯罪侦查机关所具有法定强制措施权力不完整、没有通缉权、没有侦查实验权等等不利于对职务犯罪进行有效侦查的问题。总的来说,我国现行职务犯罪侦查体制既不利有效保护人权、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也不适应打击职务犯罪、建设廉洁社会的时代要求。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因为正是这种有缺陷的侦查构造,才导致侦查机构失去提高侦查人员素质、改善侦查装备和改进侦查技术的动机,而将犯罪嫌疑的口供视为收集有罪证据的最佳途径;也正是这种侦查构造,才使得那种有罪推定、口供主义的传
(4)统法律观念有其存在的制度土壤。”因此,我国在修改刑事诉讼法过程中,有
必要借鉴西方国家及香港、新加坡成熟的反腐败制度,改革现行职务犯罪侦查体制,建立能有效打击职务犯罪的侦查体制。(4)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333页。
我国未来应建立的职务犯罪侦查机制模式
笔者认为,保护人权和确保侦查机关能合法有效地对犯罪进行侦查取证是我国修改刑事诉讼法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主线,这二者的共同内容是要杜绝刑讯逼供、杜绝冤假错案。要有效打击职务犯罪、防范刑讯逼供、防止出现冤假错案,应对我国职务犯罪侦查机制进行下改革:
1建立职务犯罪特别侦查制度,允许在侦查职务犯罪中使各种现代侦查技术。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都是在“文革”后建立的,因为受“文革”**的影响,我国立法机关对赋予检察机关在侦查职务犯罪中使用技术侦查措施抱有戒心,担心这些技术侦查措施会不当运用,会影响党的团结,所以,在立法中一直没赋予检察机关在侦查职务犯罪中使用技术侦查措施的权力。如彭真就主张“党内一律不准搞侦听、搞技术侦查。这是党中央决定的,是党中央多年来坚持的规定。在这个问题上,敌我、内外界限要分明,不能混淆。如果允许在党内使用此类侦查手段,此例一开,影响所及,势必损害同志关系,损害党内民主团结和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并且会被阴谋家、野心家和帮派分子用来为非作歹,这对共产主义
(5)事业是很不利的。”这种观念混淆了政治活动与司法活动的界限,甚至把这两
种不同性质的行为混为一体,把打击职务犯罪视同政治斗争的工具,这种观念是非常有害。在这种观念指引下,不仅不利于我国打击职务犯罪、惩治腐败,也不利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反,正是由于职务犯罪等腐败犯罪不断腐蚀着党的执政基础,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受到一些不必要的制约,可能使职务犯罪由小疾变成大患,终究可能危害全社会。因此,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出现了各种新问题、新情况,职务犯罪朝复杂性、隐蔽性、多样性发展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抛弃过时的、不合时宜的观念,建立职务犯罪特别侦查制度,赋予检察机关在侦查职务犯罪中可以使用各种现代技术侦查措施的权力。
特别侦查制度应包括在西方国家广泛应用的诱惑侦查制度、卧底侦查制度等,现代技术侦查措施应包括窃听、电子监控、秘密录音录像等。职务犯罪,特别是贿赂犯罪的隐蔽性特别强,以侦查普通犯罪的技术、方法、措施来侦查这类案件是很取证破案的。西方国家、我国的香港地区就常用诱惑侦查制度、卧底侦查及使用窃听、电子监控、秘密录音录的手段侦查贪污贿赂犯罪,如美国联邦调查局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在芝加哥开展的“银锹行动”就是通过派卧底、使用诱惑侦查的手段,共录下1100合录音录像作为证据,把六名市议员、十二名官员送
(6)进行监狱。香港廉政公署在侦查香港房屋署总屋宇装备工程师陈裘大受贿一案中,廉署搜集证据时,曾跟踪监视陈裘大达9个月,秘密在陈裘大的办公室安装偷拍仪器,偷拍得陈在办公室“数银纸”,成功指控陈裘大受贿三百万港币,陈最
(7)终被判刑七年。在西方国家和香港,所有影响巨大的贪污贿赂案件都是通过派
卧底、使用诱惑侦查及秘密录音录像来破案的,更有媒体报导,香港廉政公署反
(8)贪卧底专破大案,成功率100%。由此可见卧底、使用诱惑侦查等特别侦查制
度及秘密录音录像等技术侦查措施的巨大威力。
我国职务犯罪的现状是职务犯罪还是较为严重,特别是贿赂犯罪较为突出,社会各界对贿赂犯罪反映十分强烈,但我国检察机关所侦破的职务犯罪中,贿赂犯罪所占比例并不高,这显然同职务犯罪的发案现状不相称的。检察机关对会贿(5)彭真:《在中央政法委员会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要点》,载《论新中国的政法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03页。
(6)樊弓:《银锹行动 --美国反腐败见闻》。
(7)《香港商报》(2004年1月16日)。
(8)《环球时报》〔20040102 第12版〕。
赂犯罪的手段也相当有限,在行贿人和受贿人都拒绝供认犯罪行为的情况下,往往束手无策。检察机关陷入这种被动局面是由于检察机关所拥有的侦查手段太有限所造成的。因此,要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有力打击贿赂等职务犯罪,赋予检察机关使用卧底、使用诱惑侦查等特别侦查制度及秘密录音录像等技术侦查措施是非常必要的。检察机关有了这些有力的武器,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权、严禁刑讯逼供、完善辩护制度等证据规则、诉讼规则再也不是什么有争议的东西,而沉默权、严禁刑讯逼供证据规则也不会成为检察机关打击职务犯罪的拌脚石。使用卧底、使用诱惑侦查等特别侦查制度及秘密录音录像等侦查手段,也使侦查工作的保密性得到加强,检察机关侦查工作的重心也会由讯问犯罪嫌疑人转为立案前秘密取得能直接证明犯罪嫌疑人犯罪的证据,察机关打击职务犯罪的效率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当然,使用特别侦查制度和使用技术侦查措施都应受严密监督,否则会出现不当使用的情况,甚至会出现 “纵虎驱狼”的情况。因此,必须加大对侦查机关的监督力度,特别是加强司法审查的力度和公众媒体人监督,防范侦查机关滥用特别侦查制度和使用技术侦查措施。
2改革现行的案件管辖制度,将一切职务犯罪及从职务犯罪衍生出来的犯罪的侦查工作都交由检察机关管辖。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是在社会、经济急速转轨过程中制定出来的,不仅出台时机佳,立法指导思想仍然受意识形态的束缚,而且修正刑事诉讼法并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缺陷较多,其中之一是按发案单位所有制的不同人为贪污受贿和职务侵占、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等;其二是把职务犯罪与从职务犯罪衍生出来的其他犯罪的侦查管辖人为割裂,分别由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负责管辖。这种管辖制度按排,不利于检察机关完整收集职务犯罪的所有证据,不利于检察机关提高职务犯罪侦查工作效率。因为销毁会计资料、转移赃款赃物(洗钱)等违法犯罪行为往往是贪污受贿等犯罪的后续动作,这些行为除了本身是犯罪外,更重要的还是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的证据。既然检察机关负责侦查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作为重要证据的销毁会计资料、转移赃款赃物(洗钱)等违法犯罪行为的管辖是没任何理由完全公安机关负责管辖。对于这种由其他犯罪衍生出来的犯罪,应按其主罪来确定管辖,如果是因为贪污受贿而从事销毁会计资料、转移赃款赃物(洗钱)等违法犯罪行为的,那么,这些犯罪应由检察机关管辖;如果是由商业欺诈类犯罪、偷税类犯罪、毒品类犯罪而销毁会计资料、转移赃款赃物(洗钱)等违法犯罪行为,那么,这些犯罪应由公安机关负责侦查。只有实施这种灵活的管辖制度,才能高效地打击犯罪。
3建立负有提供证据义务、为职务犯罪侦查机构提供协助义务的机构及个人法律责任制度,包括应如实提供证据的义务、保密的义务等,拒不履行这些义务则应承担刑事责任。侦查职务犯罪工作就是收集职务犯罪的证据,无法收集证据就是无打击犯罪。检察机关侦查职务犯罪必须由相关机构和个人提供协助、证据,包括发案单位及该单位有关人员的协助。如前文所提到的香港廉政公署侦破的陈裘大一案,香港廉政公署就是在获得发案单位香港房屋署的协助,经房屋署署长苗学礼的“同意”后,在陈裘大的办公室安装秘密录像设备,拍录得陈裘大受贿的证据。在此案中,香港廉政公署如果没有房屋署的协助、房屋署署长苗学礼等人不履行保密义务,就很侦破陈裘大一案。要有力打击职务犯罪,我国很有必要借鉴香港这一侦查制度。
4赋予检察机关处理妨碍职务侦查工作行为的行政处置权及拘留、逮捕执行权和通缉权等,虽然这些权力对侦查职务犯罪工作影响不大,但还是很有必要的,它们实际上是完整职务犯罪侦查权中的必要组成部分。拘留、逮捕和通缉属于侦
查行为,刑事诉讼法规定得很清楚,既然检察机关负责侦查职务犯罪,又为何不赋予检察机关拘留、逮捕权和通缉权呢?为何还要假手公安机关执行拘留、逮捕权和通缉呢?这于理于法都是讲不通的。赋予检察机关处理妨碍职务侦查工作行为的行政处置权,有利于检察机关在侦查过程中灵活处理一些妨碍侦查工作的违法行为,有利于提高侦查工作的效率。
此外,还需要完善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障、加强对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监督等,在此无需多作论述。总的来说,我国将来要建立的职务犯罪侦查体制,既要符合保障人权的要求,又要符合能有效打击职务犯罪,建立清廉社会的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