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热点:培养选拔好干部系列报道之五

时间:2019-05-13 16:49: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热点:培养选拔好干部系列报道之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热点:培养选拔好干部系列报道之五》。

第一篇: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热点:培养选拔好干部系列报道之五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热点:培养选拔好干部系列报道之五

培养选拔好干部系列报道之五 ——健全机制 准确识别干部

用人得当,首在知人。知人、识人准确,方能实现用一贤人群贤毕至,见贤思齐蔚然成风,干部作风纯洁、党风清明。

然而,识人辨人自古以来就是一件难事。一个干部能不能干、清不清廉、与群众是不是打成一片„„这些重点要素都需要作出准确、客观的评价。如何才能把好干部真正辨识出来?干部的政绩如何考准考实?考察考核环节需要如何改进?新形势下,这些都是必答题。

拒绝急拿现用、凭印象用人——零距离观察 功夫下平时

“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识人是做好干部工作一项基础性工作,但是人的思想行为的复杂性、多变性和两面性也决定了识人的难度。

2011年8月下旬,河南省漯河市人民政府市长吕清海因涉嫌违纪被纪检部门“双规”。从全票当选到落马,吕清海在市长的位置上只干了40多天,被网友戏称为“最短命市长”。类似的案例在现实中并不鲜见,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知人识人中存在的问题。

“组织部门担负着选人用人重要职能。组织考察是选任干部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是否科学到位,直接关系到选任干部是否合格,也直接影响到当地的政治生态。”福建省泉州市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吴忠刘表示,“造成识人不准确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平时与干部接触不多,缺乏对干部日常情况的了解,对干部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感觉和印象上。”

此外,考察急拿现用也是原因之一。“目前干部考察往往集中于干部任职考察、年终例行性考察方面,其临时性、任务式、被动化的特点十分明显,日常、主动、灵活考察干部的方式和机制比较欠缺。”江苏省海门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李鑫钊表示,“想通过一次访谈,就想全面、深入了解一个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只靠突击式的考察来识别干部,往往导致一些不良的后果。一方面,群众会认为组织部门是在走形式。另一方面,由于识人不准,提交给领导决策的考察材料,呈现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信息量小、准确度不够等问题,给选准用好干部带来困扰,容易酿成用人不当、用人失误的后果,给事业发展带来损失。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考察识别干部,功夫要下在平时,要多近距离接触,这是干部群众共同的期待。该如何破题却是公认的难题——

以沿海某市为例,该市市管的县处级干部有500多人,靠传统的方式,单是人头都难以数清楚。有新从事干部工作的同志采用“笨办法”,拿起履历表就背,尽管很努力,但现实中的人究竟怎么样,却往往对不上号。

在这方面,厦门、湖北荆州的探索值得管窥。

自2012年3月以来,厦门市结合换届后领导班子回访,推行干部日常走访制度,由市委组织部主动深入班子、走近干部,全面真实了解班子成员履职情况。

“看似平常的走访,却是干部平时考核方式的突破!”厦门市委组织部干部三处处长林卫东说,“平时的了解渠道主要是汇报材料,不像在走访中了解印象这么

深刻。日常走访则是轻松的漫谈,干部愿意摆问题,有效提高了所获信息的真实度。” 与走访了解相配合,厦门市规定,走访人初访时要收集各部门单位近三年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班子成员分工,以及干部队伍建设自查报告等,建立日常走访文书档案。同时,与市效能办、统计局、发改委等单位建立联系,及时收集有关月度、季度简报和数据等反映班子工作、干部表现的信息,同步收入走访档案,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干部综合研判提供重要依据。

而湖北荆州市则把考察重点聚焦于重点工作一线。市委组织部专门组织“重点项目建设一线干部跟踪考察组”,到招商小分队、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一线,对干部进行跟踪培养考察。信息每月一汇总,详细记录在干部考察档案中,10多名一线成绩突出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

把考察干部功夫下在平时,无疑给组织部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地应大力加强干部动态信息库建设,注重将平时收集到的干部德才信息及时整理、存放,并将纪检、信访、审计、公安等部门掌握的信息对接到一个数据库中,从而形成真实反映干部情况的全景信息库,为准确识人用人打下基础。”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委组织部高文动建议。

大事上看德,小节中察德——多用广角镜 打好群众牌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们党的用人标准。然而,干部的“德”,比较抽象,好像“看不见摸不着”,加之受各种表象、多种因素的影响,考察识别干部的“德”容易出现“问题看不准、差别分不出、具体操作难”等情况。干部的德如何才能准确识别? “时穷节乃现,板荡识诚臣。”“在平时,一个干部是否德才兼备,或许不那么容易显现和评价;在抗震抗旱抗洪救灾等重大关头、关键时刻,一个干部何德何才,可谓高低立现。”广东清远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黄兆芬说。

“我们主要问3个问题:地震发生后你做了什么?效果怎么样?老百姓评价如何?”在四川北川,县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个月,北川县委启动了火线提拔干部工作,78名在抗震救灾中表现突出的党员干部得到提拔。据了解,地震后一年多时间里,四川灾区先后有1300多名在关键时刻表现突出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在广大党员干部中鲜明地树立了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近年来,在芦山地震、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大面积旱灾和冰冻雨雪灾害等抗灾抢险的第一线,各地组织部门不断探索在关键时刻、重大危急关头识别、提拔干部的机制,为好干部脱颖而出增添了有价值的标准和依据。

德根于内而形于外。一个人内在的德,往往在日常生活、工作的小节中有所体现。这也使德的考察可以有迹可循。

“没想到,那么细,那么具体。”回忆初见“考德试卷”,广西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杨娜玲连连感叹“没想到”。2011年7月,柳州出台《柳州市领导干部德的考核评价办法(试行)》,把领导干部的德行表现,作为其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柳州将干部德的考察分为党性修养、理论素养、坚持原则、道德品质

四大类,再细化为15个子项目,实行百分制考核。如“党性修养”下设“政治坚定”、“恪守宗旨”、“维护大局”等子项目,每个子项目下又有具体要求和要点。以细化、量化考核内容和标准为切入点,通过评价者打分,把考德工作具体化、显性化,有效破解了考德标准空泛化、方法简单化、结论公式化的问题。

干部业绩在实践,干部声名在民间。要准确识别干部的德,在乡语口碑中了解干部是最佳途径。在四川郫县,贴在小区门口的一纸“干部考察预告”常常会吸引小区众多居民的注意。近年来,郫县将干部工作圈、社交圈和生活圈纳入考察范围。通过让群众填写《考察测评表》,对考察对象人品修养、言行诚信、廉洁自律等9个方面进行打分,有效增强了对干部的辨识度,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山东省寿光市委组织部桑德春建议说,加深对干部八小时外的考察了解,要注意选择跟他们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群众,如服务对象、左邻右舍、社区负责人等,通过他们的评价来了解干部在生活中小节的情况。

此外,考察的方法是否科学也很关键。“多年来,各地运用个别访谈、反向测评、实地查看、追溯式考察等方式,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了解干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未来仍需要进一步坚持。”河南省淇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闫浩说。

既看显绩又看潜绩——不唯GDP 画准实绩像

一名干部,为追求一时的增长速度,盲目上项目、办企业、引投资,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使地方发展背上了长期的包袱。与之对比,另一名干部在任上虽然没有拉升太多GDP指标,但却为当地民生做了很多实事,为了保护环境阻止了重污染项目的上马,“政绩单”也许不那么炫目。到底哪种干部才算是好干部? 答案显而易见。但如何准确识别、评价准干部的政绩,却是一道需要完善的选择题。

选择的焦点是不同考核指标的权重。“既看干部显绩,又要看干部潜绩,这是中央一贯的要求,而不是最近才提出来的要求。只是各地在贯彻落实中,存在片面性。”河北省元氏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董志伟表示,不简单以GDP论英雄,不是不要经济发展了,而是指业绩考核不能再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主了,对此必须认识准确。

对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拍屁股走人的“三拍干部”进行“屏蔽”,关键是要建立科学的考核办法。要完善考核内容和指标设计,既要看发展,又要看基础,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既要看发展速度,也要看发展方式、发展质量,要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

近年来,过去那种重“显绩”轻“潜绩”的导向正在一些地方得到扭转,不少地方的考核越来越强调生态建设和民生改善等方面内容。吉林省通化县委常委、组织部长胡宗庆建议,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增加两个对比度:一是横向对比,对比相同水平地区情况,二是纵向对比,对比本地历年来民生投入、生态改善情况,真正促进干部以长效发展论英雄,以实绩论英雄。

但标准内容的明确,并非意味着就可以考准一个干部的实绩。现实中的一个难题是,一项重点工作,是主要领导作用发挥大,还是副职给力,在考察时,往往是一个成绩众人用,造成了识人不准。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近年来,福建泉州探索实行“3+1”实绩考察方法,正在尝试破解这一难题。

所谓“3+1”实绩考察方法,即考察干部最满意的3项工作和最不满意的1项工作,一改过去谈成绩浓墨重彩、谈不足一笔带过的状况。通过干部自我画像,之后晒绩亮像、测验评像、印证修像、会审定像等步骤,综合运用反向测评、行为科学、心理分析等现代技术手段,实现了对干部个人德才表现的准确把握。

画准干部像,是一个复杂工程,需要系统推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这无疑将成为未来识用干部的有力牵引。

山东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http://sd.offcn.com/html/gongxuan/

第二篇: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热点:培养选拔好干部系列报道之六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热点:培养选拔好干部系列报道之六

培养选拔好干部系列报道之六 ——组织把关 让好干部脱颖而出

如何让好干部脱颖而出?这样一个宏大命题,答案涉及方方面面,“组织把关”作为其保障机制中的重要一环,其地位不言自明。

总书记2013年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充分发扬民主结合起来,发挥党组织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领导和把关作用”。这为干部选任工作树立了新的目标。

组织把关主要针对什么问题?谁来代表组织?是否应兼顾群众公认?怎样才能把牢守住选任关口?这些问题,发人深思。

组织把关≠只讲程序 不可凭票数多寡识别好干部

“群众推荐得票高的不一定都是好干部,但大多数人不认可的一定不是好干部。”做过干部工作的人,多有这样的体会。

唯票取人近年来广受诟病。一旦仅凭票数说了算,信奉“只栽花不栽刺”的“老好人”必定层出不穷,党组织的领导把关作用也将在无形中被大幅削弱。早年间,有些地方把“竞争上岗”变成了“竞选上岗”,把“民主推荐”变成了“投票选举”,召集群众投票,并当场汇总按得票数宣布当选人。如今看来,都是不可想象的。

“把唯票取人当作推卸责任、避免争议、平衡矛盾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其实是间接放弃党对干部选任工作的领导把关权。”采访中,部分组工干部如是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人进一步分析:“有的是为了开脱用人责任,任用推荐票最高的干部,一旦出现‘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等问题,于己无关;有的是为了规避矛盾,使那些条件具备但还未能得到提拔的干部无话可说。”

“重程序、轻结果”的现象,在各地仍部分存在。比如,明知道此人不是最佳人选,因某种原因却要用他,领导就把责任交给程序,不惜提前打招呼做工作确保如愿。河北省唐山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解占久对此评价,“看似公平公正、程序合法,实际上却是利用程序使少数人的个人意志合法化了。”

或许有人会反驳,只要干部没有“硬伤”,谁的票数高就用谁,有什么错?这种观点是否站得住脚呢?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就民主推荐环节举例分析。受制于选拔范围、选拔条件和领导意志的影响,推荐票高并不一定说明干部业绩好。“如果推荐范围仅由相关领导划定,推荐标准和条件也由其根据意向制定,再加上推荐过程中领导的无形影响,高票有时是变了味的。” 采访中,有组工干部坦言。

更有甚者,只要是领导提名的干部,在以后的推荐、考察、决定任用等环节往往会“一路绿灯”,造成“程序空转”。有的对拟提拔干部应具备的标准、条件、考核结果等不予公开,甚至决定人选在先,推荐、考核及讨论变成“例行公事”,以形式上的公开掩盖本质上的不民主。

那么,究竟该如何正确分析对待票数?郑州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李喜安认为:“一要正确看待票的作用。推荐票只能作为用人的重要参考,不能作为唯一依据。二要对票进行分析甄别。要将推荐结果与平

时掌握情况、外部反映情况、干部群众认同情况相比较,分析是否存在其它影响投票结果的因素。三要科学运用投票结果。坚持从推荐得票较高的人选中确定考察对象,但不唯票取人,同时要研究一旦民主推荐结果失真组织如何决策,以制度的形式保障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合理、公正公平。”

组织把关≠主要领导把关 民主集中制杜绝“一言堂”

有一则顺口溜这样说的,“一把手说一不二,二把手说二不一,三把手说三道四,四把手是是是是,五六七八九把手,只做笔记不开口。”一把手的说一不二,尤其是在干部工作中的“一言堂”,导致少数地方组织把关异化成主要领导把关,让基层群众非常不满。

民主集中制,是党委科学决策的根本机制,其核心是在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决策参与者的前提下进行有效集中。在选人用人等重大决策中,如将集中等同于集权,必然产生是主要领导说了算,还是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说了算的矛盾冲突,继而出现推诿扯皮、议而不决、争功诿过等情况。

中央党校原教授王贵秀就曾指出,任何把民主集中制这一完整个体肢解为“民主”和“集中”两部分,或是在时间上有先有后的运作过程,都是一种误解。原因在于,不管是“先民主、再集中”,还是“先集中、再民主”,都容易导致书记垄断对重大问题的“拍板权”,其他班子成员至多只有一定的发言权。这就将党委决策变成了首长个人负责制,严重扭曲了党的集体领导机制。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为了打破“一言堂”,充分发挥组织把关作用,各地纷纷展开探索。如河南新密市近年来推行的“两推一述一票决”干部选用机制,就是其中代表。历经两轮推荐提名关、竞聘演讲关、市委全委会票决关,再经组织部门业绩考察,干部方能顺利提拔。

不经提名,干部无法纳入组织视野。提名由少数人说了算甚至一个人说了算,是“一言堂”的症结所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规范初始提名权,是组工干部的一大期待。许多组工干部表示,干部任用条例虽然有对初始提名的规范,但还有待进一步细化,这也造成一些地方在执行中钻空子。

针对这一问题,各地相应有所应对。2013年7月,青海西宁市出台新规,明确重要干部任免等事项应实行集体决策,不得以传阅、会签或个别征求意见等方式代替集体决策。此举对于管住“一支笔”,无疑是一个有益探索。

目前,安徽合肥市计划适当加强领导班子、分管领导和组织部门在推荐干部中的权重,把干部推荐得票情况与领导班子、分管领导、组织部门平时了解的情况,与干部一贯表现,与班子结构、工作需要结合起来,由党组织集体研究确定考察对象,杜绝“一把手”“一言堂”。

组织把关≠忽视民意 党管干部与群众公认并不矛盾

“如果我们的组织工作只限于把下面的干部摆平、关系理顺,而实际上事业不顺、人民不满意,这是根本的不平不顺。”2013年8月,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向全省组工干部强调道。

党管干部,是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保证。群众公认,一直是衡量各 项工作成效的一把标尺。两者本应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合二为一的,但是实践中,个别地方却出现把两者对立起来的错误倾向。

也正因此,个别地方个别单位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打着党管干部的“旗号”,否定各种体现群众公认的有效形式;或者仅仅走一下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等程序,放松了组织把关的职责。

比如,为了体现群众公认,组织把关加入了考察谈话环节。但是,把谈话人数多少与民主程度高低划等号,就不科学。能否发扬民主应该看参加谈话的人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是知情人、是否素质较高。如果某些方面或层次的人缺席,参加谈话的人参与意识不强、不敢讲真话,谈话的人再多,也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再如,针对异地交流提拔和平职调动的干部,组织把关一般采用民主测评方法。由于是向外单位推荐干部,群众重视程度不够,还有些人从本位主义出发,希望本单位多出干部“腾位子”。于是,使得群众对一些并不很优秀、在本单位不受欢迎的干部,违心地划出了优秀票、称职票,借机把他们“推荐”出去。这样的民主测评,能为组织把关提供的借鉴意见自然有限。

很多组工干部表示,在组织把关中兼顾民意,在党管干部统领下体现群众公认,必须多考虑实际效果及细节。其中,如何真实科学有效地体现民意,将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课题。

怎样把好选人用人关? 综合研判让组织把关有底气

重推荐、轻平时,重任用、轻管理,重个体、轻班子„„长期以来,这些现象在干部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由此直接导致了民意失真、管用脱节等问题。对班子运行和干部情况了解不及时、不准确或不到位,势必对党的事业产生不利影响,也不利于选准用对好干部。

“组织部门要经常坐下来,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和目标责任考核结果,分析和研判领导班子。”2008年,陕西省委组织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研判实施办法》,由此开启了综合研判的大幕。

综合研判通过“五步工作法”,实现层层还原、整体把握领导班子的本来面目:数据分析,通过由职能部门提供和平时掌握的工作数据,评估领导班子绩效;民意分析,从上级领导、内部干部职工、社会公众的意见,看上下左右对领导班子的评价和干部口碑怎么样;比较分析,纵向、横向比较班子成员的德才素质、履职尽责、能力特长、一贯表现和存在问题;条件分析,通过考察工作基础、资源禀赋等客观条件,评价领导干部主观努力程度和客观工作成效;案例分析,通过对个案深入剖析,掌握最鲜活、具体的情况,从中归纳概括出班子特点,等等。

坚持把研判结果作为选干部、配班子的主要依据,做到不研判就不提名、不推荐、不研究。陕西省委组织部将领导班子研判制度作为干部选任的必经程序。

郑州则将注意力集中在杜绝带病提拔、带病上岗、超职数配备等问题上。去年起,该市实行了干部选用“一报三审”办法,即对考察对象进行廉政报告,对拟提拔对象审资格、审程序、审职数,在干部选任工作中提前筑起“防火墙”。为配合办法运行,还建立了纪实制度,统一各类表样留存。提交部长办公会议讨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论研究的任免事项,必须做到任职资格条件联审表、推荐考察程序联审表、拟任人选职数联审表三表俱全。

不同于郑州,湖北黄冈市推出的“风险防控”体系,则更注重对可能出现的违规用人行为提前预判、对重点人群重点把关。针对“主要领导干部、其他领导干部、组织部长、其他组织人事干部、考察组人员、其他有关人员”这六类涉险对象,该市共总结梳理了45个选任流程风险点,每一个风险点背后都对应有相应的预防措施。“‘风险防控’就是组织部门选拔干部的‘警报器’,要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选人用人关口才能把住了。”黄冈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基家表示。

山东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http://sd.offcn.com/html/gongxuan/

第三篇:北京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培养选拔好干部系列报道之三

中央公开遴选考试网

http://bj.offcn.com/html/gongxuan/

北京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培养选拔好干部系列报道之三

北京公开选拔领导干部

践锻炼,为干部成长增底气

湖北省委党校开展的“年轻干部成长规律”调查结果显示,过半受访者认为,实践锻炼是年轻干部成长最重要的因素。在人民网开展的“群众最喜欢怎样成长起来的干部”调查中,59.2%的受访者选择了从基层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的成长渐进型干部。

从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干部,与群众感情深厚,群众工作能力强,处理实际问题有办法、有本事,成为干部群众心目中的好干部。与此同时,实践锻炼大熔炉被公认为培育好干部的重要手段。

然而,现实中也存在着到基层“镀金”等提拔、安排到基层就是组织不信任等错误观念和不良现象。如何进一步树立基层导向,积极搭建平台,让实践锻炼这个“练兵场”为干部成长积实力增底气?答案就在各级组织的探索中。

基层经历是好干部成功“基因”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成长路径,是这句古训的生动写照。

在现在的省部级领导干部中,就不乏从煤矿工人、普通技术员起步,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在组织的培养下,多岗位交流锻炼,从基层一线成长起来,凭着过硬的政治素质、全面的个人能力和扎扎实实的实绩,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的例子。

基层经历已成为各级党政领导的成功“基因”。数据显示,2012年7月省市县乡四级党委换届完成后,新提名省区市党委常委中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占61.6%,新一届市、县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分别占51.7%、66.1%。

实践锻炼就是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到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砥砺品质、提高本领,增加开展群众工作、应对复杂问题的底气。在直面群众的乡镇一级,实践锻炼在干部成长中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

河南邓州市委组织部对100名乡镇党委书记的成长历程深入调查后发现,他们的成长路径主要有直线渐进式、上下迂回式、偶尔跳跃式三种。几种成长方式的共同点是,都有多岗位锻炼经历,都有乡镇长等关键岗位的锻炼。尽管路径不同,成长的“起跳踏板”都是丰富的实践锻炼。

改革开放之初,干部队伍结构的突出矛盾是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如今,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问题已得到较好解决,“三门”干部多、基层经验少的矛盾却日益突出起来。

中央公开遴选考试网

http://bj.offcn.com/html/gongxuan/

河南夏邑县曾有一位从省里来的挂职副书记,下村调解村民宅基地纠纷时,搬出了土地法,一遍遍开会讲大道理,去了几次都没调解成功。同一件事,换了一位在基层干了大半辈子的乡镇干部,和村民唠家常、摆事实、谈感情,一趟就把事情搞定了,闹纠纷的村民还乐呵呵的。

“三门”干部现象得不到改善,将会造成干部队伍来源结构的根本性缺陷,一方面会增加领导机关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危险,一方面机关有不少高学历的年轻人因为缺少实际经验而难负重任。

《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明确,要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制度,对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机关年轻干部,要有计划地安排到基层培养锻炼。

旗帜鲜明地建立基层用人导向,体现了中央对到基层去、在实践中培养干部的重视,更说明了实践锻炼是培育“千里马”的重要方式,基层经历是好干部的重要特质。

实践锻炼不是“镀金”,“墩墩苗”不是组织不信任

干部到基层培养、在基层成长、从基层选拔——近年来,中央大力倡导建立来自基层一线的干部培养选拔链。基层一线用人导向的树立,引导很多缺乏实践经验的干部主动申请到实践中“补课”。

然而,基层工作经历逐渐成为干部成长的一道“门槛”,有些干部却萌生为了提拔到一线“镀金”的心态。甚至有个别干部“功利”地表示,没提拔的可能就不愿意到基层去。

“我们强调的是‘锻炼’而不是‘段练’!‘锻炼’就是要火烤、挤压、磨砺,‘段练’只是阶段性的练练手,比划一下。”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强调,不能为了经历完整、履历好看,搞徒有虚名的挂职锻炼。

到实践中,究竟要锻炼什么?

在云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崔茂虎看来,党性要在实践中锤炼,能力要在实践中提升,作风要在实践中磨炼。

“不下水永远学不会游泳。”崔茂虎用下水和游泳,比喻到一线去和这三项内容的关系。他认为,在实践中才能学会解决实际问题,深入群众才能培养群众感情,才有群众立场。

到基层身入而心不入的实践锻炼,只是一堂站在泳池边的游泳课,不但浪费了自己的时间,更是对基层干部群众的辜负和不尊重。这种有实践之名、无锻炼之实的“基层工作经历”,并没有培养出相应的基层工作能力,在干部成长中只是一发“空包弹”,弄虚作假,徒有形式,经不起实践检验,更没有实际意义。

还有一些干部,对基层工作的辛苦、艰难有畏难情绪。“刚知道要去后进村驻村一年时,真不愿意去,面对穷、乱、差的现实,怕转化任务完不成。”山东莱西市一位干部坦陈。

越是条件艰苦、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能锤炼人。尤其是对于年轻干部,不在基层“墩墩苗”,不经过千锤百炼、艰苦磨炼,很难在关键时刻经受住考验。这方面的教训是有的,在 中央公开遴选考试网

http://bj.offcn.com/html/gongxuan/

一些群体性事件中,主要负责人退避三舍,不敢与群众见面,以致惹出乱子。究其原因,群众工作能力不足不容忽视。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旨在培养干部的实践锻炼,现实中却存在一种“怪圈”,组织把谁放到艰苦岗位上去、放到基层去锻炼,干部本人以及周围的人往往会认为是组织上不信任他了。一些被派到基层任职的干部认为,这不是有预设时间段的挂职锻炼,“顾虑”下得去、回不来。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被安排到实践中经受锻炼的,恰恰是组织看得准、有潜力、有发展前途的干部。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原第一书记沈浩,对此感受深刻。“人生能有几个三年,如此这样的深入基层,深入农民,虽苦犹甜,是组织的信任与赐予,是花钱买不到的责任与荣誉。”从省财政厅到小岗村任第一书记后,沈浩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李民撰文指出,在实践中锻炼干部,是被实践证明的培养青年干部的有效途径和成功经验。对于基本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要加紧对他们在实践中的培养,年轻干部自己也要主动争取多一些的实践锻炼。

组织搭平台,让干部在实践中“淬火”

2010年10月,54个部委的65名中青年干部前往地方履新,与此同时,也有63名来自各地的厅局级干部到中央和国家机关任职。由此,中组部启动干部实践锻炼新模式:中央和国家机关与省区市中青年干部双向交流任职。

从以往的“挂职”到“任职”,一字之差体现了干部实践锻炼方式的进步,将有明确期限和计划的一线“旁听”,改为不设成长路线图的基层“补课”。中央党校教授张荣臣认为,挂职干部在工作上一般处于辅助地位,一些干部因此产生了“做客”、旁观思想,也就难以融入工作、进入“状态”。任职方式有利于克服这些问题,更能锻炼干部,更契合干部成长规律。

下基层锻炼“淬火”的尝试多种多样。1999年开始,中组部、团中央每年选派“博士服务团”到西部地区挂职锻炼,有的担任主管一方工作的副市长、有的担任科研院所负责人,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引领作用。实行多年的干部援藏援疆等项目,在为当地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着实锤炼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很多人已在党委政府的重要岗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到基层不代表心入基层。一些地方,干部身入基层而心不入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为了让干部在实践中炼真功、长本事,各地不断完善机制,为优化实践锻炼平台提供保障。

规范选派“源头”环节,选好苗子,提高选派干部质量,是各地的重要措施。挂职干部最大的苦恼来自两个方面,单位不愿派干部,尤其是业务骨干脱岗外出挂职;接收单位不信任,不愿意把重要工作、关键岗位交给挂职干部。对此,各地通过把好选派“源头”,明确选派干部

中央公开遴选考试网

http://bj.offcn.com/html/gongxuan/

标准,防止选派单位用能力不足的干部“充数”,也让接收单位看到高质量挂职干部更加放心进而“放手”。

压担子、给平台,让干部有职有责开展工作,是保障实践锻炼效果的基础。云南选派机关干部驻村(社区)任常务书记,与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一起,负责党组织日常工作。“在村里干出成绩得表扬,出了问题,板子就要打在两个书记身上。”云南省委组织部组织二处副处长业光远说,有职有责进农村极大地鼓舞了驻村干部的干劲。

针对少数实践锻炼期间选派单位和接收单位“两不管”,导致干部被“放羊”的管理难题,各地普遍采取了从严考核、平时期末两手抓、让群众评判等措施。陕西汉中市要求驻村干部记录“民情日记”,并对干部驻村情况进行明察暗访和满意度调查。对工作不到位或弄虚作假的,第一次给予通报批评,取消干部评先评优资格;第二次给予曝光、效能告诫,并追究选派单位负责人的责任。

江苏如皋市在新录用公务员驻村一年期满时,给了群众“话语权”。选派干部在镇村、选派单位分别开展群众测评和述职测评,形成工作实绩总分和测评总满意度。

干部到基层去,也要从基层来。“有奔头,才更有干头!”很多干部表示,树立面向基层一线的选人用人导向,是鼓励引导干部积极、踏实经受实践锻炼的制度保障。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

第四篇:北京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培养选拔好干部系列报道之三

中央公开遴选考试网

http://bj.offcn.com/html/gongxuan/

北京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培养选拔好干部系列报道之三

北京公开选拔领导干部

践锻炼,为干部成长增底气

湖北省委党校开展的“年轻干部成长规律”调查结果显示,过半受访者认为,实践锻炼是年轻干部成长最重要的因素。在人民网开展的“群众最喜欢怎样成长起来的干部”调查中,59.2%的受访者选择了从基层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的成长渐进型干部。

从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干部,与群众感情深厚,群众工作能力强,处理实际问题有办法、有本事,成为干部群众心目中的好干部。与此同时,实践锻炼大熔炉被公认为培育好干部的重要手段。

然而,现实中也存在着到基层“镀金”等提拔、安排到基层就是组织不信任等错误观念和不良现象。如何进一步树立基层导向,积极搭建平台,让实践锻炼这个“练兵场”为干部成长积实力增底气?答案就在各级组织的探索中。

基层经历是好干部成功“基因”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成长路径,是这句古训的生动写照。

在现在的省部级领导干部中,就不乏从煤矿工人、普通技术员起步,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在组织的培养下,多岗位交流锻炼,从基层一线成长起来,凭着过硬的政治素质、全面的个人能力和扎扎实实的实绩,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的例子。

基层经历已成为各级党政领导的成功“基因”。数据显示,2012年7月省市县乡四级党委换届完成后,新提名省区市党委常委中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占61.6%,新一届市、县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分别占51.7%、66.1%。

实践锻炼就是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到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砥砺品质、提高本领,增加开展群众工作、应对复杂问题的底气。在直面群众的乡镇一级,实践锻炼在干部成长中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

河南邓州市委组织部对100名乡镇党委书记的成长历程深入调查后发现,他们的成长路径主要有直线渐进式、上下迂回式、偶尔跳跃式三种。几种成长方式的共同点是,都有多岗位锻炼经历,都有乡镇长等关键岗位的锻炼。尽管路径不同,成长的“起跳踏板”都是丰富的实践锻炼。

改革开放之初,干部队伍结构的突出矛盾是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如今,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问题已得到较好解决,“三门”干部多、基层经验少的矛盾却日益突出起来。

河南夏邑县曾有一位从省里来的挂职副书记,下村调解村民宅基地纠纷时,搬出了土地法,一遍遍开会讲大道理,去了几次都没调解成功。同一件事,换了一位在基层干了大半辈子的乡镇干部,和村民唠家常、摆事实、谈感情,一趟就把事情搞定了,闹纠纷的村民还乐呵呵的。

“三门”干部现象得不到改善,将会造成干部队伍来源结构的根本性缺陷,一方面会增加领导机关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危险,一方面机关有不少高学历的年轻人因为缺少实际经验而难负重任。

《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明确,要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制度,对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机关年轻干部,要有计划地安排到基层培养锻炼。

旗帜鲜明地建立基层用人导向,体现了中央对到基层去、在实践中培养干部的重视,更说明了实践锻炼是培育“千里马”的重要方式,基层经历是好干部的重要特质。

实践锻炼不是“镀金”,“墩墩苗”不是组织不信任

干部到基层培养、在基层成长、从基层选拔——近年来,中央大力倡导建立来自基层一线的干部培养选拔链。基层一线用人导向的树立,引导很多缺乏实践经验的干部主动申请到实践中“补课”。

然而,基层工作经历逐渐成为干部成长的一道“门槛”,有些干部却萌生为了提拔到一线“镀金”的心态。甚至有个别干部“功利”地表示,没提拔的可能就不愿意到基层去。

“我们强调的是‘锻炼’而不是‘段练’!‘锻炼’就是要火烤、挤压、磨砺,‘段练’只是阶段性的练练手,比划一下。”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强调,不能为了经历完整、履历好看,搞徒有虚名的挂职锻炼。

到实践中,究竟要锻炼什么?

在云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崔茂虎看来,党性要在实践中锤炼,能力要在实践中提升,作风要在实践中磨炼。

“不下水永远学不会游泳。”崔茂虎用下水和游泳,比喻到一线去和这三项内容的关系。他认为,在实践中才能学会解决实际问题,深入群众才能培养群众感情,才有群众立场。

到基层身入而心不入的实践锻炼,只是一堂站在泳池边的游泳课,不但浪费了自己的时间,更是对基层干部群众的辜负和不尊重。这种有实践之名、无锻炼之实的“基层工作经历”,并没有培养出相应的基层工作能力,在干部成长中只是一发“空包弹”,弄虚作假,徒有形式,经不起实践检验,更没有实际意义。

还有一些干部,对基层工作的辛苦、艰难有畏难情绪。“刚知道要去后进村驻村一年时,真不愿意去,面对穷、乱、差的现实,怕转化任务完不成。”山东莱西市一位干部坦陈。

越是条件艰苦、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能锤炼人。尤其是对于年轻干部,不在基层“墩墩苗”,不经过千锤百炼、艰苦磨炼,很难在关键时刻经受住考验。这方面的教训是有的,在一些群体性事件中,主要负责人退避三舍,不敢与群众见面,以致惹出乱子。究其原因,群众工作能力不足不容忽视。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旨在培养干部的实践锻炼,现实中却存在一种“怪圈”,组织把谁放到艰苦岗位上去、放到基层去锻炼,干部本人以及周围的人往往会认为是组织上不信任他了。一些被派到基层任职的干部认为,这不是有预设时间段的挂职锻炼,“顾虑”下得去、回不来。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被安排到实践中经受锻炼的,恰恰是组织看得准、有潜力、有发展前途的干部。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原第一书记沈浩,对此感受深刻。“人生能有几个三年,如此这样的深入基层,深入农民,虽苦犹甜,是组织的信任与赐予,是花钱买不到的责任与荣誉。”从省财政厅到小岗村任第一书记后,沈浩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李民撰文指出,在实践中锻炼干部,是被实践证明的培养青年干部的有效途径和成功经验。对于基本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要加紧对他们在实践中的培养,年轻干部自己也要主动争取多一些的实践锻炼。

组织搭平台,让干部在实践中“淬火”

2010年10月,54个部委的65名中青年干部前往地方履新,与此同时,也有63名来自各地的厅局级干部到中央和国家机关任职。由此,中组部启动干部实践锻炼新模式:中央和国家机关与省区市中青年干部双向交流任职。

从以往的“挂职”到“任职”,一字之差体现了干部实践锻炼方式的进步,将有明确期限和计划的一线“旁听”,改为不设成长路线图的基层“补课”。中央党校教授张荣臣认为,挂职干部在工作上一般处于辅助地位,一些干部因此产生了“做客”、旁观思想,也就难以融入工作、进入“状态”。任职方式有利于克服这些问题,更能锻炼干部,更契合干部成长规律。

下基层锻炼“淬火”的尝试多种多样。1999年开始,中组部、团中央每年选派“博士服务团”到西部地区挂职锻炼,有的担任主管一方工作的副市长、有的担任科研院所负责人,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引领作用。实行多年的干部援藏援疆等项目,在为当地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着实锤炼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很多人已在党委政府的重要岗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到基层不代表心入基层。一些地方,干部身入基层而心不入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为了让干部在实践中炼真功、长本事,各地不断完善机制,为优化实践锻炼平台提供保障。

规范选派“源头”环节,选好苗子,提高选派干部质量,是各地的重要措施。挂职干部最大的苦恼来自两个方面,单位不愿派干部,尤其是业务骨干脱岗外出挂职;接收单位不信任,不愿意把重要工作、关键岗位交给挂职干部。对此,各地通过把好选派“源头”,明确选派干部

标准,防止选派单位用能力不足的干部“充数”,也让接收单位看到高质量挂职干部更加放心进而“放手”。

压担子、给平台,让干部有职有责开展工作,是保障实践锻炼效果的基础。云南选派机关干部驻村(社区)任常务书记,与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一起,负责党组织日常工作。“在村里干出成绩得表扬,出了问题,板子就要打在两个书记身上。”云南省委组织部组织二处副处长业光远说,有职有责进农村极大地鼓舞了驻村干部的干劲。

针对少数实践锻炼期间选派单位和接收单位“两不管”,导致干部被“放羊”的管理难题,各地普遍采取了从严考核、平时期末两手抓、让群众评判等措施。陕西汉中市要求驻村干部记录“民情日记”,并对干部驻村情况进行明察暗访和满意度调查。对工作不到位或弄虚作假的,第一次给予通报批评,取消干部评先评优资格;第二次给予曝光、效能告诫,并追究选派单位负责人的责任。

江苏如皋市在新录用公务员驻村一年期满时,给了群众“话语权”。选派干部在镇村、选派单位分别开展群众测评和述职测评,形成工作实绩总分和测评总满意度。

干部到基层去,也要从基层来。“有奔头,才更有干头!”很多干部表示,树立面向基层一线的选人用人导向,是鼓励引导干部积极、踏实经受实践锻炼的制度保障。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

第五篇:北京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培养选拔好干部系列报道之六

中央公开遴选考试网

http://bj.offcn.com/html/gongxuan/

北京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培养选拔好干部系列报道之六

北京公开选拔领导干部

组织把关 让好干部脱颖而出

如何让好干部脱颖而出?这样一个宏大命题,答案涉及方方面面,“组织把关”作为其保障机制中的重要一环,其地位不言自明。

总书记2013年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充分发扬民主结合起来,发挥党组织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领导和把关作用”。这为干部选任工作树立了新的目标。

组织把关主要针对什么问题?谁来代表组织?是否应兼顾群众公认?怎样才能把牢守住选任关口?这些问题,发人深思。

组织把关≠只讲程序

不可凭票数多寡识别好干部

“群众推荐得票高的不一定都是好干部,但大多数人不认可的一定不是好干部。”做过干部工作的人,多有这样的体会。

唯票取人近年来广受诟病。一旦仅凭票数说了算,信奉“只栽花不栽刺”的“老好人”必定层出不穷,党组织的领导把关作用也将在无形中被大幅削弱。早年间,有些地方把“竞争上岗”变成了“竞选上岗”,把“民主推荐”变成了“投票选举”,召集群众投票,并当场汇总按得票数宣布当选人。如今看来,都是不可想象的。

“把唯票取人当作推卸责任、避免争议、平衡矛盾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其实是间接放弃党对干部选任工作的领导把关权。”采访中,部分组工干部如是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人进一步分析:“有的是为了开脱用人责任,任用推荐票最高的干部,一旦出现‘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等问题,于己无关;有的是为了规避矛盾,使那些条件具备但还未能得到提拔的干部无话可说。”

“重程序、轻结果”的现象,在各地仍部分存在。比如,明知道此人不是最佳人选,因某种原因却要用他,领导就把责任交给程序,不惜提前打招呼做工作确保如愿。河北省唐山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解占久对此评价,“看似公平公正、程序合法,实际上却是利用程序使少数人的个人意志合法化了。”

或许有人会反驳,只要干部没有“硬伤”,谁的票数高就用谁,有什么错?这种观点是否站得住脚呢?

就民主推荐环节举例分析。受制于选拔范围、选拔条件和领导意志的影响,推荐票高并不一定说明干部业绩好。“如果推荐范围仅由相关领导划定,推荐标准和条件也由其根据意向制定,再加上推荐过程中领导的无形影响,高票有时是变了味的。” 采访中,有组工干部坦言。

更有甚者,只要是领导提名的干部,在以后的推荐、考察、决定任用等环节往往会“一路绿灯”,造成“程序空转”。有的对拟提拔干部应具备的标准、条件、考核结果等不予公开,甚至决定人选在先,推荐、考核及讨论变成“例行公事”,以形式上的公开掩盖本质上的不民主。

那么,究竟该如何正确分析对待票数?郑州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李喜安认为:“一要正确看待票的作用。推荐票只能作为用人的重要参考,不能作为唯一依据。二要对票进行分析甄别。要将推荐结果与平时掌握情况、外部反映情况、干部群众认同情况相比较,分析是否存在其它影响投票结果的因素。三要科学运用投票结果。坚持从推荐得票较高的人选中确定考察对象,但不唯票取人,同时要研究一旦民主推荐结果失真组织如何决策,以制度的形式保障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合理、公正公平。”

组织把关≠主要领导把关

民主集中制杜绝“一言堂”

有一则顺口溜这样说的,“一把手说一不二,二把手说二不一,三把手说三道四,四把手是是是是,五六七八九把手,只做笔记不开口。”一把手的说一不二,尤其是在干部工作中的“一言堂”,导致少数地方组织把关异化成主要领导把关,让基层群众非常不满。

民主集中制,是党委科学决策的根本机制,其核心是在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决策参与者的前提下进行有效集中。在选人用人等重大决策中,如将集中等同于集权,必然产生是主要领导说了算,还是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说了算的矛盾冲突,继而出现推诿扯皮、议而不决、争功诿过等情况。

中央党校原教授王贵秀就曾指出,任何把民主集中制这一完整个体肢解为“民主”和“集中”两部分,或是在时间上有先有后的运作过程,都是一种误解。原因在于,不管是“先民主、再集中”,还是“先集中、再民主”,都容易导致书记垄断对重大问题的“拍板权”,其他班子成员至多只有一定的发言权。这就将党委决策变成了首长个人负责制,严重扭曲了党的集体领导机制。

为了打破“一言堂”,充分发挥组织把关作用,各地纷纷展开探索。如河南新密市近年来推行的“两推一述一票决”干部选用机制,就是其中代表。历经两轮推荐提名关、竞聘演讲关、市委全委会票决关,再经组织部门业绩考察,干部方能顺利提拔。

不经提名,干部无法纳入组织视野。提名由少数人说了算甚至一个人说了算,是“一言堂”的症结所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规范初始提名权,是组工干部的一大期待。许多组工干部表示,干部任用条例虽然有对初始提名的规范,但还有待进一步细化,这也造成一些地方在执行中钻空子。

针对这一问题,各地相应有所应对。2013年7月,青海西宁市出台新规,明确重要干部任免等事项应实行集体决策,不得以传阅、会签或个别征求意见等方式代替集体决策。此举对于管住“一支笔”,无疑是一个有益探索。

目前,安徽合肥市计划适当加强领导班子、分管领导和组织部门在推荐干部中的权重,把干部推荐得票情况与领导班子、分管领导、组织部门平时了解的情况,与干部一贯表现,与班子结构、工作需要结合起来,由党组织集体研究确定考察对象,杜绝“一把手”“一言堂”。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

下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热点:培养选拔好干部系列报道之五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热点:培养选拔好干部系列报道之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选考试:培养选拔好干部系列报道之二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淬炼党性 让干部精神不缺“钙”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信念坚定是成为好干部的首要标准。“钙”缺不得,要常补,这原本是不容置疑的道理。然而,......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在基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解读】 现在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如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而很多事业单位招聘的也是基层工作人员。越来越多的......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热点:习近平为何鼓励干部批评与自我批评(五篇材料)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热点:习近平为何鼓励干部批评与自我批评 9月23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用了4个半天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举行这种以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主要......

    2013公开选拔副科级领导干部最新时政热点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最新时政热点 保障性住房: 意义:是为解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实现“居者有其屋”的重要政策,是照顾低收入弱势群体的一项惠民政策。 现象:旨在打造民心工......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如何抓住时政热点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说起申论,很多考生是“又爱又恨”。爱的是一些掌握方法的学生,会在较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自己的申论成绩,感觉很有成就感;恨的人也不少,原因是真题做了不少、......

    2012公开选拔副科级领导干部最新时政热点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最新时政热点 保障性住房: 意义:是为解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实现“居者有其屋”的重要政策,是照顾低收入弱势群体的一项惠民政策。 现象:旨在打造民心工......

    2012年公开选拔领导干部面试热点

    1、不要害怕 2、施加压力图 随时间增加而减小压力 3、让考官身同感受 4、每个人都会有四种心理:怕讲不好、怕没说到、怕没被考官接受、怕所说的考官都知道 5、写下纲领 6、开......

    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大纲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考试大纲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