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美育还需要点什么
中国美育还需要点什么
檀传宝
随着美育的地位在国家教育方针中得到肯定等有利因素的增加,中国的学校美育已经面临一个更好的发展阶段。但是,学校美育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所以中国的学校美育迫切需要有一些调整与提升。
中国美育,还需要点什么?以下谈三点个人的感受。
一、美育需要灵魂
美的精神是什么?美育的灵魂是什么?这是一个美育工作者不能不经常反思的问题。在中国的美育家中,李泽厚说美是自由的形式;蒋孔阳说美是自由的形象;高尔太说美是自由的象征……他们对美的界定中都有一个相同内容就是肯定美是一种“自由”。从现代学校美育的实践看,美育之所以重要,也在于它能够使学生在审美和立美的生活中欣赏、获得人性的解放和个性自由。因此,如果说美育有一个灵魂或精神的本质的话,那么它就是对主体的自由和解放精神的弘扬。目前的学校美育实践在百花齐放、色彩缤纷的同时也有许多与美育精神不相和谐的音调存在。一些学校将美育作为只向外人展示的应景事物,而不做校内教育工作的日常和实在的功夫;一些教师着眼于培养少数艺术尖子而置学校美育对全体学生的心性陶冶的根本任务于不顾,更有甚者,在一些学校的美育活动中,学生完全被视为成人利用的工具而存在,被玩弄于股掌之中,毫无自由可言。所以,扎实的美育需要我们经常反思什么是美育、美育的灵魂是什么等等这样抽象但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否则,表面上的热热闹闹之后剩下的却是一堆心灵的瓦砾。
所以,中国美育需要审美精神。
二、美育需要风格
曾经有报载:一位美国的教育专家在北京某高校观摩一堂课堂教学之后,对中国学校的课堂教学赞不绝口。但是当他南下上海、广州看到的几乎全是北京那堂课的复制品之后,不得不表示震惊和遗憾。实际上中国教育的最大弊病之一正在于它缺乏不同的风格。本来审美或立美及其教育活动是最需要讲个性、讲风格的。但是中国的学校美育目前最大问题之一也在于不讲风格。一样的歌、一样的舞,一样的课堂教学、一样的展示模式……偌大的中国美育舞台,能够相互区别的“节目”少得惊人。所以中国的学校美育已到了应当注意追求风格的时候了。所谓的美育风格既指民族风格,也指地区、学校特色和具体美育过程中教与学的特色。只有各国美育确立各自的风格,世界美育才有活力;只有各地、各校、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美育风格,中国的美育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生命力。在江西省樟树市,有一所农村中学——清江中学,他们无法找到北京、上海、广州那样优越的美育条件,但是他们利用了一个最廉价的美育工具——广播。一年多来,他们组织全校学生不间断地收听每周一次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周日特别奉献”节目。来自全世界的真善美的事迹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源源不断地流入学生的心田,既是美育,又是德育,真可谓“美善相谐!”学校美育应当像江西这所农村中学那样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甚至因人制宜,扬长避短,生动活泼。果真如此,万紫千红的美育局面就不难形成。
所以,美育需要自己的风格。
三、美育需要生活
在美育概念体系中,有小美育(艺术教育),也有大美育(自然、社会和艺术教育);有形式上的美育(美育课程),也有实质性的美育(精神陶冶)。两对概念的后者都是指向将美育与真正的生活联系起来。换一句话说就是:真正的美育应当成为一种“生活”。美育当然要教会欣赏和创造美的方法、技术。对于艺术教育来说,就更是如此。但是艺术教育首先要教会孩子的是艺术精神,审美教育要教给孩子的首先应当是美的精神、趣味等日用的生活美的发现、趣味等日用的生活美的发现、感受和创造眼光与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一个孩子惊叹一枚秋叶的纹路和颜色时,他就是在接受美育。因此在路边,在人群里,最普通不过的生活里发现美好、追求美的生活情趣才是对于所有学生来说最重要的美育目标。要使美育成为一种生活,艺术和非艺术的审美或立美活动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的层面。它应当渗透进校园生活,成为无处不在的风景。这就要求至少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学校环境中应当尽力杜绝“丑育”现象。我们在参观一些学校时,常常会看到一些质量低劣的绘画、雕望和音乐存在于学校环境中。其结果是由于教育者自身欣赏品位不高,他们认为正在进行的美育的实际效果也就适得其反。第二,要使美育与教学合一,换言之,不仅要挖掘各科教学中的美育资源进行适时和适当的教育,而且应当确立教学美、教育美的观念,使每堂课本身成为一种美的存在。所以,除了自然美育、社会美育、艺术美育之外,还应当提倡“教育(教学)美育”!在我们的学校生活中,时间最多的分配是在教与学上。一旦我们认真地确立了教育美育的观念,真正的审美环境和美育“生活”就会形成。生活在这样的情境中,谁都会其乐融融!教育美育应当成为美育乃至整个教育努力追求的最高境界。
所以,中国美育需要与生活相统一。
第二篇:斯坦福大学校长:中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还需20年[推荐]
斯坦福大学校长:中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还需20年
中国高校距离世界一流大学到底还有多大的差距?在耶鲁、牛津、剑桥、斯坦福这些国外顶尖大学校长的眼中,中国高校当前最需要变革的是什么?怎么才能解答“钱学森之问”,让高校培养出杰出人才?在昨天于南京举行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20所世界知名大学的校长,及121位国内大学校长济济一堂。记者专访了5位国内外著名高校的校长,请他们为中国高校把脉、“挑刺”,多位校长不约而同地认为,中国的大学绝对能办成世界一流大学,只是还需要一点时间,最快估计,需要20年。
专访大学校长
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 中国大学最缺评判性思维的培养
作为世界顶尖名校,理查德·莱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缺乏两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第一,就是缺乏跨学科的广度;第二,就是对于评判性思维的培养。
中国本科教育还缺两个内容
绝大多数的亚洲的学校和欧洲大学一样,本科教育是专识教育,一般来说学生在18岁的时候就选择了自己的终身职业,之后就不再学别的东西了。和一些一流的欧洲大学及美国大学不同的是,中国的教学法是一种生搬硬套的模式,学生总是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他们把注意力放在对于知识要点的掌握上,不去开发独立和评判性思维的能力,这样的一种传统亚洲模式,对于培养一些流水线上的工程师或者是中层的管理干部可能是有用的,但是如果我们要去培养具有领导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那就不行了。这对于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也是不利的。
美国通识教育模式可以借鉴
如何才能改变这一切?莱文认为,可以借鉴美国的通识教育。美国的本科学生在头两年会尝试各种学科,然后会再选择一个主科。因为通过对多个学科的接触,会有不同的视角,使他们有能力以创造性的方式解决新的问题。设想一个政府的领导以前学过历史,又学过道德哲学,同时还学过经济、心理学的话,那么他胜任的几率也会更高一些。目前中国有许多的一流大学已经开始借鉴美国通识教育的模式,北京大学在2001年推出了元培项目,选出一些优秀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他们生活在一起,同时在两年过程中学各种各样的学科。在复旦大学,所有学生第一年都接受公共学科的教育,之后再去选定一个主科。在南京大学,也开始按大类招生,学生在报考的时候不再需要去填报某一个专业,而且第一年会有60多门通识教育的课程供他们选择。
互动式讨论让学生学会挑战
具体到教学方式上,牛津、剑桥大学的导师系统,要求学生必须自己进行立论,进行辩论。而美国的模式就是一些互动式的讨论会,或者说是一种小班授课,他们会挑战彼此,而不是盲目接受导师的观点。现在美国的顶级大学的考试,一般来说不会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事实,而是让他们去解决以前从来没有碰到过的问题,去分析某一个观点的两个方面,同时表达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教学风格要改变起来更困难。因为进行小班授课成本会更高,而且即便进行了小班授课也不能够保证学生就一定会进行互动式的交流。因此教师就应该采取新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主动的思维,让学生能够挑战彼此,挑战教师。对于中国来说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尽管中国大学的校长们已经认识到了这种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困难不少,可见对教师教学方法进行培训相当重要。而那些在国外学习过的大学教授,他们改变起来可能更容易。另外中外学生之间的交流,各个大学之间校际的交流,也会加快这一个过程。总之,莱文认为通识教育对中国来说好处大于坏处,而培养学生这样的评判性思维和独立思维能力,对中国来说也是好处大于坏处。
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 中国需要敢挑战权威的学生
和耶鲁不同的是,牛津大学并未采取通识教育,他认为,各国应根据国情来采取自己的教育方式,目的是一致的,就是使学生可以分析问题,有思辩的能力,而中国最缺的就是敢挑战权威的学生。
是否敢挑战权威是中西方教育的最大不同
汉密尔顿说,在我的职业生涯当中,作为一个科学家,也有很多来自中国的学生在我的博士生项目里面学习,他们非常优秀。因此从教育的结果来说,我觉得东西方之间并没有太多的差别。如果要说到差异,在我看来最大的差异,是中国的学生缺乏自主的思维和创造性的思维,缺乏挑战学术权威的勇气。这也是我们要做的工作,要鼓励中国的学生成为更加主动的研究者、挑战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倾听者。不过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中国学生也在发生变化,3月份,我来到北京,在北大和清华做了一些讲座,一些非常年轻的中国学生问了一些非常难的问题,对我进行了挑战,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变化,我们也希望这种变化能够持续下去,慢慢形成一种习惯。
英国采取的不是通识而是专业教育 汉密尔顿说,在大学我们是通过课程来提高学生的才能,就像刚才前一位校长所说的,我们教育的目标,特别是一些名校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使学生可以分析问题,有思辩的能力,不同的国家,有不同办法,比如在美国有很多的大学开展通识教育。英国则形成鲜明对比,采取的是专业化教育。英国的中等教育本身就非常专业化,到了高等教育也是非常专业化的。在牛津大学我们的本科生参加一些独立的学习、研究、讲座,我们有一些每周几个小时的一对一或一对二教学。可以说,这些学生面对挑战的时候,已经无处可藏了,必须要直接面对一些问题。同时,使得学习有自我学习、自我激励的习惯。牛津大学导师制的一个结果,就是在学生接受教育的同时会挑战导师的解读。可以发现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教育做法都存在着,显然我们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方案,但有一点共性,就是我们都应该把人才当做最重要的资源,并且不断反思如何更好支持他们的发展。
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
中国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最快还要20年
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差距到底在哪里?斯坦福大学校长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当前中国高校应该从数量扩张发展到质量建设上来,而中国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最快需20年。
现在到了中国大学重视质量建设的时候
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认为,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这个说法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引起了激烈的讨论。约翰·汉尼斯认为,当前中国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在我看来主要是在质量建设上。在过去的20—30年间,中国大学更注重的是学生数量的扩张上,现在则已经到了重视质量的时候了。世界上只有少数一些大学能够成为顶级大学,中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大约快则20年,慢则50年。在这一点上,斯坦福大学发展的例子可供借鉴,在20世纪50年代时,斯坦福并不是世界知名高校,而20年后她已跻身世界一流高校之列,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充分利用政府的资源和支持。二是重点发展工程、计算机、软件和医药等学科。三是建设硅谷,与企业之间建立特殊联系。
给中国大学“挑两点刺”
如果要给当前中国大学“挑刺”的话,汉尼斯认为主要有两点:第一是课程设置中,讲座式为主,而小组讨论的方式很少,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收获。在斯坦福也有不少中国学生,他们刚来的时候,不敢提问不敢质疑,但看到身边的其他同学经常挑战老师,自己也慢慢在改变。第二点,中国高校让学生选择专业的时间太早了。学生在18岁的时候,还不了解大学课程,更谈不上感兴趣,这时候就让他们选择专业,并灌输就业的观念,这限制了他们的视野。在我看来,本科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得到第一份工作,而是第二份、第三份工作,让他在未来的20年到30年中,获得整个人生的基础。当然也有不少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目的的职业学校,这就另当别论了。
卓越的大学也不可能事事完美
汉尼斯认为,卓越是大学的一个核心的价值观,希望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实现卓越。但在每个领域都很完美,又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源。所以关键的就是要找到重点,这个原则在每个国家都可以使用。比如在斯坦福也有这样的情况,以前也有过护士及建筑学方面的项目,但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就把这些项目都关闭了,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源把它们做好。还有一种可能性,在某一个领域,你没法做到一流,但是又觉得在这个领域我必须做下去,这个时候就要针对那个领域建立一些新的策略,对它进行重造重建,可能需要新的领导,然后有一个非常好的战略规划,这才能够去保证我们所做的所有投资和资源不会被浪费。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
整个东亚要培养创新人才都很难
谈到中国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差距时,刘遵义表示差距很难量化,但20年内中国应该会有世界一流大学。他认为,培养创新人才不仅是中国高校面临的难题,也是整个东亚面临的困惑,这与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关。
整个东亚培养创新人才很难
“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环境”是本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热门议题。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尊师重道是个悠久传统,学生尊重权威,课堂上对教授观点不敢有异议,100%相信老师。在这种学术氛围下,何来创新。“爱因斯坦如果不是怀疑牛顿的观点,挑战权威,也不会有创新。”刘遵义说,受文化差异的影响,中国大学培养创新人才比西方更困难。“如果一个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都不敢质疑老师,你怎么能指望他到大学能质疑老师,挑战权威?”
“我不敢说香港中文大学创新氛围很浓,我们在积极营造这样的环境。”刘遵义说,在中文大学有很独特的书院制度,中文大学有四个书院:崇基、新亚、联合、逸夫书院。学生入校后,除了选择不同专业外,还要选择自己的书院。所有老师也都隶属于某个书院。主要进行通识教育,包括中国哲学、法国音乐等。所有本科生都会在这个书院里面,甚至吃饭都在一起,三四年下来,大家成为好朋友,跟老师非常熟悉。这种模式非常受学生欢迎。
18岁就决定读什么专业太早了 在填报志愿方面,刘遵义认为,其实18岁就要让学生来决定读什么专业,未来从事什么工作,的确太难了。很多学生、家长对专业的概念很模糊,比如有的学生听从建议选了医科,结果看到流血会晕倒。高校应该建立弹性机制,让学生可以更换专业,学生应选择最喜欢的事来做,如果做喜欢的事那会是一种享受,而家长则应充分尊重孩子。
剑桥大学副校长尹·莱斯里: 一流高校两方面缺一不可
已经走过八个多世纪的剑桥大学最青睐什么样的中国学生?剑桥大学副校长尹·莱斯里昨天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给出了答案:有潜力的学生。
挖掘有潜力的学生
剑桥大学更需要学生有专业学习能力。尹·莱斯里透露,剑桥大学在录取学生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潜力,“面试中,考官可能会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确定学生是否有潜力。”中国培养出来的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把握相对牢固,因此中国学生在国内的在校成绩,也将被列为选择时的重要标准。剑桥会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同时尽可能地向他们提供良好稳定的环境,以便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潜力。而剑桥大学录取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程序有所不同,研究生能否被录取,最关键要看导师,最好能够先明确你准备跟哪个导师,他认为你适合他的团队,才是最重要的。
一流高校包括两方面
谈到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一话题时,尹·莱斯里副校长认为世界一流大学不能太多,多了肯定称不上一流了,中国完全有希望发展世界一流大学。他表示,建设一流大学首先表现在强大的科研竞争上,需要充足的科研经费,有一流的科研;其次,不仅是科研一流,教育一流不可或缺,且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中国的大学无论是教育体制还是如何发现真正有才华的学生方面都有非常惊人的变化。至于现在的中国大学,应该有更多的大学成为研究带头人,同时还应该有能接纳大量学生的教育体制。
观点交锋
本科教育为就业还是培养未来人才
一位国内大学校长说,我们常说在本科阶段要面向社会需求来培养人才,要以市场需求或者是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来设置专业,培养人才。本科阶段到底需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在这一观点上,中国的大学和西方大学始终有一些交锋。耶鲁大学莱文校长认为,美国有不同的教育机构,有很多的层次。有一些教育机构是专门培养最有竞争力、最高端的那些学生或者未来的人才。这些教育机构数量是比较少的,他们比较注重通识教育。还有很多的教育机构是职业培训机构。而我们今天所讲的是最高端的大学,也就是美国的最优秀的大学或者说是中国最好的100所大学,我们的任务不光是要培训一些以后能够找到好工作的,具有某种技能的人,而是能够培养一批未来创造中国、创新能力,培养出下一代领导人的一些人。而非常狭隘的职业教育是不足以迎接这些中国未来的挑战的。
一位国内大学校长向清华校长顾秉林提问:清华本科毕业的出国读硕士博士比例有多高?三年或者五年回国的比例有多高?如果不太高的话,这个原因是个人的原因还是国情的原因,或者是我们的教育原因?
顾校长回答说:出国学习是不是好事?我认为是好事!我们在座的大学校长,我算是比较老的,有几个没有出过国?所以不要把出国当成坏事。我透露一个数据,最近这三年,清华本科生直接毕业以后出国的是15%,硕士生毕业直接出国的大概25%,因为这些学生基本上都得到了美国学校的全额奖学金。我个人认为本科生有15%到25%出国,这是正常的比例,太少了,说明你那个国家开放度不够;太多了,说明你的教育很成问题。
第二,对回国怎么看?不要以为,暂时没有回来就不爱国了,是两码事。回来我们欢迎,不回来,他们在国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很好。其实你们可以感觉到,我们现在和国外非常紧密的合作和交流,很多是靠那些在国外工作的人所起的桥梁作用,因此暂时不回国也没什么关系。认为回国就非常好,不回国就怎么不爱国,我想这个观点太陈旧。
“圈外人”看大学教育
微软公司首席研究及战略官科瑞格·蒙迪: 希望大学培养出敢冒险的学生
本届中外校长论坛与以往不同的一点是,主办方还邀请了4位企业代表,微软公司首席研究及战略官科瑞格·蒙迪主要负责公司的技术战略和长期投资,并掌管微软研究院。他从企业的角度对大学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蒙迪说,我们作为企业来说,是希望能够看到跨学科思考这样的一些学生,跨学科思考的能力在未来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最终我们需要去和世界各地以及各个不同科学领域的人打交道,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跨学科的能力非常重要,合作能力也非常重要。此外,我认为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项能力之一,就是敢于冒险的能力。如果作为商业界的领袖,不敢去冒风险,或者不适应一个冒风险的环境的话,我相信他未来是不会适应相关挑战的。
花絮
第一个留学牛津中国人来自南京
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是第一次到南京。他讲了南京和牛津之间的一个不寻常的故事。
汉密尔顿说,第一次踏上英伦岛的中国人是南京人,名叫沈福宗。他也是到牛津学习的第一个中国人。早在1604年,牛津图书馆里就有了中文书,但是没有人能阅读。1687年,30岁的沈福宗让这些中文书第一次有了读者。“此后,我们和中国的学术联系开始加强,现在我们有700多个中国学生”。
尽管中国史籍很少提及沈福宗,但西方史料却对他的经历和事迹有诸多描述。顺治十四年(1657年),沈福宗生于江苏省江宁府(今南京)。他没有参加科举。他结识了当时在江南传教的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后,从其学习拉丁文。沈福宗于1685年应邀出访英国,在伦敦与英国国王詹姆斯二世会面。詹姆斯二世年轻时就对中国历史文物感兴趣,还是王储时就观看中国戏剧、阅读中国书籍。在与沈福宗会面之后,詹姆斯二世邀请他出席宫廷宴会,并让英国宫廷画师克内勒爵士为沈画像,并将画挂于其国王卧室。沈福宗在牛津用拉丁语跟人交流,对博德利图书馆的中国书籍一一分类,同时描述它们的内容,这都是那个时期没人能够做到的事情。
1692年,沈福宗搭载荷兰商船启程返华,沿大西洋南下至非洲西海岸时,突然染病,于9月2日在非洲东南葡属东非(今莫桑比克)附近去世。
第三篇:美育教育
美育教育
自古以来,中国就十分重视美育。孔子提倡诗教、乐教,诗教、乐教就是美育。他提出一个人的人格塑造的步骤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他看来,美育在整个人格的塑造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美育和艺术教育能影响一个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能影响人的无意识的层面,这对于培育全面发展的、健康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
美感教育即美育。它不仅仅包括绘画、雕刻、建筑等方面,而“凡有美化的程度者,均所在包”,所以说这是一种广义的“大美育观”。它与上述所说的人格教育密切,人格教育强调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是对人的全面的、健全的人格进行培养和塑造,这本身也是美育的方向和前提。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原理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蔡元培美育论集》)他认为,在现象世界,凡人皆有爱恶惊惧喜怒悲乐之情,这种感情随离合生死祸福利害之现象而流转,只有美感教育能够使人脱离杂念,脱离现象世界相对之感情,与造物为友。因此,这种教育的目是在于超越现实利害,架起进入绝对自由的观念世界之桥梁。
蔡元培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说道:“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美育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为目的,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欲知更详尽的答案请参考百度百科。
美术的基础教育作用
第四篇:美育自查报告
2015-2016学
高州市榭村小学美育自查报告
一、指导思想:
近年来,我校坚持以《规程》为指导,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普及和发展学校艺术教育为重点,深入推进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学校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对艺术教育的功能、地位以及重要性有正确、全面的认识,熟悉并能够很好地贯彻有关艺术教育的法规政策。能够很好地处理艺术教育与学校其它各项工作的关系,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工作得到协调发展。现对艺术教育工作进行自查如下:
二、制度建设与机制创新
(一)有健全的艺术教育组织管理机构和相应的管理办法、规章制度。学校制定了《学校艺术教育岗位责任制》 《艺术教育成果奖励制度》,同时我们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工作,把它列入了学校重要工作,无论在资金,还是师资、场地都进行了重点倾斜。为加强领导力量,专门组建成立了艺术教育创建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校中层及体艺组组长为组员。实施“工作层层负责,人员分项调配、目标分项确定、任务分头落实、问题协调解决”的工作管理机制,为艺术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通过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引导、激励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使人、财、物等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使用。
(二)有艺术教育规划或实施方案,并纳入学校工作的总体安排。学校相继制订了一系列规划和方案,如《学校艺术教育规划》 《艺术教育日常检查方案》等,形成艺术教育的软环境,从而确保了各项活动在实施过程中的规范动作。全校各年级均按有关规定开齐开足艺术教育课程。
(三)将创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的工作纳入对班级、教师的考核。在每学期的教师工作考核和优良班集体评比中,都把指导学生艺术活动情况,及班级学生第二课堂的参与情况作为重要考核依据之一,让每一位师生都能充分认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三、教师队伍专业成长
(一)有符合本校艺术教育需要的艺术教师队伍。只有教师的发展,才有学生的发展,只有学生的发展,才能形成学校的特色。学校对艺术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了五个“需要”:需要“时刻准备着”变化;需要“时刻准备着”思考;需要“时刻准备着”学习;需要“时刻准备着”应对;需要“时刻准备着”在新的变化、思考、学习、应对中,再准备!我校现有艺术教师专职艺术教师3人。有1位美术教师。两位音乐教师擅长舞蹈和器乐。使得学校的艺术教学呈现勃勃生机。
(二)学校重视艺术教育教师的业务培训,支持艺术教育教师进修、观摩和到文艺团体实践。艺术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需要广博的素养、广阔的视野和广泛的实践。因此,我们尝试实行多种形式教师培训模式:由教师列出自身需求目录,由学校“埋单”为其提供艺术课程开发及培训所需的运作经费。如:为艺术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开通 2 绿色通道,把重视艺术教师继续教育落到实处。
(三)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组织教师开展专题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不断提高艺术教育教师的理论和执教水平。为了使学校拥有自己的办学特色,走上理性发展之路,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成为一个拥有先进教育思想的教育实践者。几年来,我们倡导面对实际问题确立课题进行研究,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张显学校特色。至今,学校1篇论文获省级优秀论文二等奖,学校2篇论文获市级优秀论文一等奖。
(四)鼓励教师着手编写校本课程。我们编写了剪纸、结艺校本教材,改变原先教学时的随意或只凭经验开展教学的现象,以课程的校本化,促使学校艺术教育的不断规范和发展。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是对教师群体的主动性和潜力的开发和提升,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和特色发展。通过编写教材,使教师不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及特色发展。
四、学生艺术素养提高
(一)广泛开展校内、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建立艺术社团和兴趣小组。为保证艺术活动正常、有实效地开展,学校艺术活动具体采取“分类进行、定时开展”的方法让每一位中心学生参与艺术活动,让每一位学生在艺术领域得到不同的发展。学校的艺术活动大致分成两类:(1)全体学生参与的:每间周一次的剪纸、结艺校本教学活动、每周午间的器乐练习、合唱练习和舞蹈训练,每天一小时的快乐大课间活动。这些普及性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艺术修养。(2)自主选择参加的:学校还开设了一系列的艺 3 术活动兴趣小组供学生自主选择。主要有绘画、中英文课本剧社、民乐、剪纸、书法、棋类等一系列活动项目,让学生走出班级、按需选择、个性化发展。
(二)每年举办艺术节,定期开展活动,以多种形式吸引全校师生参与艺术实践。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为学生艺术成果展示搭建了平台。如:每年一次的校艺术节活动、中国文化节、校园运动会。
第五篇:美育自查报告
和政五中学校美育课程建设与实施现状情况自查总结
我们和政县第五中学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坐落在县城东部的城乡结合部上,有特殊的地理位置,是我县农村学校的窗口学校,因此,为我们学校的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为了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我校根据《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全省基础教育学校美育课程建设与实施现状进行督导调研的通知》对学校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学校美育课程基本情况:
和政五中现有教学班12个,在校学生436名,教职工65人。其中美育教师总数10人,美术专业毕业教师7人,音乐专业毕业教师3人。音乐课与美术课的开设,七、八、九各年级每周2节,美育校本课程每周2节。学校开发的美育校本课程名称为:《电子琴演奏》、《合唱训练》、《舞蹈基本技能》、《美术写生》、《手工制作》、《象棋入门》、《播音与主持》、《太极拳》、《篮球》、《语文与生活》、《武术训练》。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实践“培养良好习惯、奠定人生基础”的办学宗旨,坚持科学规范管理,初步形成了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二、管理制度、条件保障、教学实施和课程评价情况
通过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学校课程构建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利用学校课程确定具体的活动方式,确定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进一步优化教学环境,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把制度建设落到了实处,以制度规范了师生的教与学。相继制定了《和政县第五中学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和政县第五中学学校课程管理制度》、《学校课程评价检查制度》、《和政县第五中学实施学校课程工作计划》、《和政县第五中学<艺术生活>课程纲要和教学活动方案》及《课程评价办法》。我校美术专用教室0间,音乐专用教室0间,其他美育功能室5间。现有美育器材设备(具体名称及数量)有:钢琴一架、电子琴45架、几何形体一套、石膏像2个、画板30个。学校目前最需要的设备有:画架50个、美术文具100套、手工制作材料、颜料20套、电子钢琴两架、架子鼓一台。我校每学期举行学生才艺展示比赛、举行“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合唱比赛”、“演讲比赛”等各类综艺活动。
三、学校课程建设的主要做法
通过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学校课程构建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利用学校课程确定具体的活动方式,确定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进一步优化教学环境,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主要做法是:
(一)把制度建设落到了实处,以制度规范了师生的教与学。相继制定了《和政县第五中学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和政县第五中学学校课程管理制度》、《学校课程评价检查制度》、《和政县第五中学实施学校课程工作计划》、《和政县第五中学<艺术生活>课程纲要和教学活动方案》及《课程评价办法》。
(二)通过组织培训,教师转变观念的同时提高了理论水平。通过组织任课教师认真学习专业理论,利用网络观看相关的教学视频,了解了先进的理念,提高认知和授课水平。项目前期教师撰写了调查报告,在学校课程实施中撰写了教育教学论文和心得体会。组织课题组成员确定了既体现地方特色,又贴近学校实际,还符合学生需求的 学校课程,编写了学校课程《艺术生活》,共包含三部分内容即《美术写生》、《电子琴演奏》、《舞蹈基本技能训练》。制定了《课程纲要》和《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三)对授课教师的任职资格及考核评价做出了具体要求。学校对学校课程任课教师从学历、职称、专业水平、教学经验及爱岗敬业等方面做出了相关要求,并在考核和评优选先上给予了适当倾斜。
(四)保障经费投入,夯实物质基础,创设了良好的授课环境。为确保学校课程顺利实施,学校在人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购置了相应的设施,在舞蹈排练厅安装了矫形镜、扶手栏、铺设了地板革、配备了音响、灯光、钢琴、服装道具和化妆品;在电子琴室装备电子琴50架、配备有音响、电脑;绘画室购置集合体模型、画板、画架和纸张颜料等。
(五)收集了相关材料,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前期调查报告3份,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教学论文3份,学校课程教材《艺术生活》1本,《特色办学与学生个性发展》影像资料1份,《教学活动记录》6本,学校课程建设项目经验交流材料2份。
二、课程实施具体情况
(一)加强宣传与学习,树立新的课程理念
1、为确保顺利、有效地落实课程实施,学校制定了新课程理念学习制度,以集体与自学相结合为学习方式,每位教师都建立了教育理论学习笔记,并通过论文撰写、课堂实践等形式作为检查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
2、广泛宣传新课程,让课改精神深入人心。学校组织全体教师集中学习课改理论、课程标准和高效课堂有关材料,通过向家长发放公开信、家访、召开家长会、填写家校联系卡等渠道,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在学校文化建设上,能够紧紧围绕先进的教学理念,使校园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和谐统一。在新课程实施中,结合学校实际,确立了符合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学校的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总结都体现了新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教学理念。
(二)按照《方案》开全课程,开足课时
1、严格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设置课程。开齐了国家课程科目,不随意增减每周的课时数,做到三表统一,教师个人课程表与学校总课程表、班级课程表完全一致,严格遵守统一的作息时间。
2、严格按照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要求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校本课程:3—5年级开设了《国学启蒙》、《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教育》;1—2年级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写字》。地方课程:五年级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传统文化》、《安全教育》等;
三、四年级开设了《传统文化》、《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等;
一、二年级开设了《传统文化》。另外学校还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班队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等。同时为了丰富学生生活,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唱诗比赛、书画比赛、乒乓球等文体活动。
猜你喜欢时代硬度仪历史 一对一老师同泰时代中心 均价一年级下册英语学习高中历史培优时代尊城房源flash课件制作公司七年级语文辅导机构七年级政治辅导时代星园二手房
(三)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资源
1、按照课程方案要求配齐、配足了各门课程专(兼)职教师,学校建立了相应的考核机制,鼓励教师从事一线教学,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
2、加大教学设施的配备和利用。学校各室齐全,按照配备标准配齐各项设施和设备,达到一类配备标准,学校有图书室一处,共藏书24620册,生均10册。我校对师生开展外借、阅览、宣传推荐工作,保证开放时间,每日对教师开放不少于6小时。对学生以班级借阅形式,开展外借,并组织了学生的读书活动,演讲比赛等。学校建有实验室、实验器材室、音体美器材室、多媒体教室、微机教室等。同时,学校加大各室的管理和运用,最大限度满足师生的需要,各室建有完整的规章制度,使用记录,充分发挥设备设施的作用。
3、合理开发和利用家庭和校外资源。成立了家长委员会,教育教学工作家校互补,按需求引领家长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读书活动等各项工作,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学校根据需要,合理开发校外资源。
(四)遵循课程方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1、扎实开展教学研究。做到了教研机构健全、制度完善、计划具有针对性,便于操作;定期开展主题明确、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发挥教研组长作用,抓好教研活动。制定好教研活动计划,拟订好教研专题,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本学科教师学习教育理论,传递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