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民生工程(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3 17:23: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民生工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民生工程》。

第一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民生工程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民生工程“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皖政〔2011〕83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安徽省民生工程“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九月五日

安徽省民生工程“十二五”规划

为科学系统实施民生工程,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民生工程实施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时期,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创新体制机制,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自2007年起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民生工程,并以此为抓手,逐步推动各类民生问题的解决。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民生工程已经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加速安徽崛起的重要政策平台,成为促进社会和谐、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品牌,开创了群众得实惠、政府得民心的良好局面。

一是惠及全省6000多万城乡居民。2007—2010年,4年间全省共实施34项民生工程(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2008年完成任务退出),全省6000多万群众人均受益1400多元,民生工程推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二是促进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7—2010年,全省民生工程累计投入853.8亿元,其中补助到人资金529.6亿元,项目建设资金324.2亿元。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解决了一些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拉动了消费,扩大了内需,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发展。

三是推进了和谐社会建设。各项民生工程的实施,促进了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基层公共服务体系;注重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助力度,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

四是支持了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民生工程涉农项目由2007年的10项,逐年增加到2010年的28项,累计投入资金662.4亿元,占民生工程总投入的77.6%,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五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社情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全省群众对民生工程知晓度、满意度均在80%以上,新农合、农村五保供养、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等项目满意度达到90%以上。民生工程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了生活变化,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普遍好评。

2007-2010年民生工程投入情况

2007年投入78.4亿元,惠及4000多万城乡群众,人均受益200多元;

2008年投入176.4亿元,惠及5000多万群众,人均受益300多元;

2009年投入254亿元,惠及6000多万群众,人均受益400多元;

2010年投入345亿元,惠及6000多万群众,人均受益500多元。

二、“十二五”时期改善民生工作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安徽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重要时期,也是全面转型、兴皖富民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国内外产业转移深入推进,政策叠加效应逐步释放,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更高水平,财政经济实力大幅跃升,也为我们进一步改善民生工作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十二五”时期我省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困难地区人口众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区域协调统筹发展任务艰巨。二是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资源和环境面临更大压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三是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人民群众改善民生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加强社会建设、保持和谐稳定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四是当前民生工程的实施还存在着政策措施不够系统完善、民生工程效应发挥不够到位等问题,必须继续加大工作力度,着力健全民生工程长效机制。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围绕“五有”目标,顺应新期待,优先保民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为安徽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做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顺应民意。坚持从安徽实际出发,将群众期盼并且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作为民生工程的重点。尊重群众意愿,适时调整项目和政策,有进有退,滚动发展。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新增财力向民生倾斜、向基层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民生工程,使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财政实力相匹配。

——注重普惠,突出特惠。既要健全制度体系,让广大城乡居民普遍得到实惠,共享发展成果;又要雪中送炭,对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给予特殊关照、更多关怀。

——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坚持保基本、先起步、全覆盖、再提高,逐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加强政策衔接、资源整合,逐步扩面提标,努力让群众直接得到更多实惠。

——建管并重,完善提高。进一步加强建成项目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努力提高民生工程政策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各负其责,合力推进。坚持财权事权相统一,强化落实责任,形成整体合力,确保供给有效扩大,服务方便可及,民生工程知晓度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三)总体目标。

通过5年的努力,扩大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就业服务覆盖范围,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事业均衡发展,着力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使全省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更加充分。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就业培训实效,增强劳动者就业创业和增收能力;加快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建设,2012年基本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完善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政策,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到2015年全省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水平提高到70%以上,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力争到2015年末城镇住房保障的覆盖面达到20%;建立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标准与物价挂钩和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城乡低保标准、五保供养标准年均增长10%以上;实施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对贫困残疾儿童实行免费抢救性康复,调整完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保障特困群体基本生活。通过建立健全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就业、养老、医保、住房等民生问题,努力实现就业持续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优先发展公共教育,全面完成校舍安全和农村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建设任务,加快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实施农村儿童安全保障项目,加快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力争2015年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5%,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计划,全面完成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任务,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中心卫生院建设,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积极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事业更加繁荣,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加快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完成社会(儿童)福利中心、光荣院建设任务。通过健全完善配置公平、发展均衡的社会事业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需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和均等化。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更加改善。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进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切实保障水库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惠及2000多万农村居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农村公路危桥改造,满足群众出行需要,全面开展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争覆盖全省95%以上的行政村;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继续实施农村沼气工程,推进农村使用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整合一事一议资金加大投入,显著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努力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强农业抵御风险能力,推进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提高城乡群众生活质量。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四、“十二五”时期重点实施的民生工程项目

围绕上述目标,建立安徽省2011——2015年重点民生工程项目库(见附件)。按照不低于16%的年均增幅,不断加大投入,重点实施八大类民生工程项目。

(一)公共教育类。围绕学有所教目标,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加快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校舍安全和农村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建设任务,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

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加强乡镇公办幼儿园建设,利用中小学闲置校舍改扩建公办幼儿园,积极引导、扶持民办幼儿园,努力构建覆盖城乡、主体多元、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争取201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5%。依托农村中小学校和乡镇文化站建设留守儿童之家,添置图书和体育活动器材,配备电视机、电话等,使农村留守儿童课余有去处、课外有关爱。实施农村儿童安全保障项目,明确部门职责,加强宣传教育,防止儿童溺水等安全事故发生。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逐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购置图书、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和教学实验仪器,开展县镇学校扩容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到2015年实现全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实施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改善农村教师基本工作生活条件。加快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对中小学校教学用房、学生宿舍和食堂3类重点校舍实施加固改造或迁移避险,提高防震能力和综合防灾能力,保障师生生命安全。

落实和完善各项助学政策。继续实施高校、中职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大受助学生比例,提高资助水平,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二)就业服务类。围绕劳有所得目标,建立覆盖对象广泛、培训形式多样、管理运作规范、保障措施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农民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推进实现全省到2015年城镇新增就业3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目标。

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技能培训。调整农民工培训政策,丰富培训手段,采取订单式、定向式等多种形式,分类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社会充分就业。到2015年,力争使有培训需求和就业愿望的城乡劳动者得到1次以上的技能培训,掌握1项实用技能。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公共就业服务,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落实鼓励自主创业政策,促进各类群体以创业带动就业。

加强新型农民培训。围绕一、二、三产业,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农业职业技能培训,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其中,阳光工程培训,重点面向现代农业、农村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从业人员,开展从业技能、农业经营管理等知识培训;农业专业技术培训,主要面向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农民、基层(县、乡)农技推广人员,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实用生产技术等培训;农民创业培训,主要对在农村有创业愿望并有创业基础的人员,开展创业必备知识和能力培训;农民科技示范培训,主要围绕当地主导产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开展培训,使技术指导员全面提升业务素质,科技示范户和辐射户提高应用农业科技能力。

(三)社会保障类。围绕老有所养目标,力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2012年基本实现全覆盖,逐步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加快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逐年提高全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实施孤儿基本生活保障项目,继续开展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实现困有所济、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目标。

解决城乡居民养老保障问题。逐步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11年覆盖60%的市、县(区),2012年基本实现全覆盖。开展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2011年覆盖60%的市、县(区),2012年基本实现全覆盖。建设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提升困难群体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全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月人均补差额年递增10%以上。逐步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和集中供养率。加快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步伐,全面完成社会(儿童)福利中心、光荣院建设任务。

加大对特殊群体的救助力度。实施孤儿基本生活保障项目,向社会散居孤儿和集中供养孤儿发放基本生活费。继续开展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实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建立奖扶(特扶)金标准动态增长机制,逐步推进长效节育措施奖励制度全覆盖。

(四)医疗卫生类。围绕病有所医目标,巩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新农合制度全覆盖,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待遇水平,到2015年将医保基金支付水平提高到70%以上。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计划,调整完善城乡医疗救助政策,切实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实现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基本全覆盖,逐步建立稳定的筹资增长机制,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建成具有较高保障能力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推进城镇居民医保市级统筹和普通门诊统筹,全面实现新农合“一卡通”和“异地结算”,逐步提高参保参合人员的医疗待遇水平,扩大政策受益面。到2015年,全省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水平提高到70%以上,参保参合率达到95%以上。

大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慢性疾病和重症精神病人管理、孕产妇保健、0-6岁儿童保健、老年保健、卫生监督协管等项目,逐步扩大服务人群、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到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机制基本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城乡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巩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任务。通过改扩建、新建、购买等形式,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建设。强化中心卫生院建设,提高中心卫生院的服务条件和服务能力。实施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项目,提供免费婚前保健服务,对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给予补助,进行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服务全覆盖,接种率达90%以上。

完善医疗救助体系。调整城乡医疗救助政策,将白血病、尿毒症两种重大疾病纳入保障范围,在医保报销后给予二次救助,切实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实施贫困残疾人康复工程,继续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向特困精神病患者发放药费补助,对贫困儿童开展免费抢救性康复,解决0-6岁贫困残疾儿童的康复需求问题。实施健全重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治机制,加强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进行晚期血吸虫病病人医疗救治。

(五)住房保障类。围绕住有所居目标,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完善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加快推进各类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

加强廉租房和公租房保障。实行租赁补贴和实物配租相结合,加快建设廉租房和公租房。到2015年,新增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各类棚户区改造以及农村危房改造等保障性住房200万套,使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到明显缓解。

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范围。重点对农村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和其他困难户的住房进行加固和重建,加快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居住安全问题。

(六)文化惠民类。以基层文化建设为重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实现民有所乐。

加强文化平台载体建设。继续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强城乡文化活动室建设,到2015年基本实现每村、每社区均有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中心)的目标。支持农村电影放映,保证每个行政村一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完成95万场电影放映任务。

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信息化网络。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建设,以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为载体,借助手机、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以互联网、移动通讯网、广电网、农远网等为通道,向社会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文化数字信息化服务。实行全省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文化站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免费开放。

(七)基础设施类。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切实改善农村环境状况,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

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中型、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切实保障水库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惠及2000多万农村居民,让广大农民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争覆盖全省95%以上的行政村,建成7.5万个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推进新农村建设。实行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基本完成公路养护统计年报中在册的县、乡、村道上并经过检测认定的6000多座四、五类危桥重建或加固、维修工程,完善农村交通出行安全网。

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继续实施农村沼气工程,推进农村使用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每年配套建设240个乡镇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整合一事一议资金加大投入,逐步向村级延伸,健全“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和卫生保洁制度,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和垃圾处理,显著改善农村卫生状况。

(八)其他。实施菜市场升级改造,优化城镇消费环境,搞活农产品流通,保障农产品安全稳定供应。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开展大宗农作物、重要畜禽产品和森林保险,不断扩大保险品种和范围,增强农业抵御风险能力,促进“三农”和农村金融的发展。推进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进一步扩大城乡消费,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五、实施“十二五”民生工程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协调高效的推进落实机制。坚持财权事权相统一,强化落实责任,形成整体合力。强化民生工程品牌理念,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推进民生工程机制科学化、系统化、长效化。落实工作责任制,健全协调推进机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省各主管部门充分发挥政策规划、分类指导、督促检查职责,市、县政府强化统筹协调、资金保障、政策落实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加强民生工程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增强协调力、执行力,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多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建立科学系统的项目选择机制。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取向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省委、省政府每年研究决定年度民生工程实施计划,项目主要从《安徽省2011—2015年重点民生工程项目库》中遴选。省各主管部门和各市、县(市、区)进一步细化措施,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逐年落实推进。在项目安排上向皖北和大别山革命老区倾斜。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市县,适当扩大实施范围,提高保障标准,更多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加强对项目有效性、合理性的系统论证,加强不同项目的有机衔接,完善民生工程项目储备和遴选机制,实现项目有进有退,循序渐进,滚动发展。统筹资源,细化措施,建立民生项目和资金整合机制,有效解决多头立项、重复建设、“撒胡椒面”等问题。

(三)形成稳定多元的资金筹措机制。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各级政府都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探索建立民生工程预算制度,将每年新增财力的主要部分用于改善民生。省级完善均衡性转移支付政策,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增强基层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市县对民生工程规划的重点项目,要优先安排,重点保障,落实配套资金。拓宽民生工程筹资渠道,鼓励引导社会、企业和个人投入,加快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多元筹资机制。加快民生工程资金支出进度,加强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严禁挤占、挪用、滞留以及虚报冒领等行为。

(四)健全规范长效的项目管理机制。对资金补助类项目,抓好调查摸底、审核评议、公开公布3个重点环节,确保基础数据核清、发放对象搞准、各项程序走实。对工程类项目,严格执行建设计划、建设标准,完善落实招投标、政府采购和竣工验收等各项制度,确保工程建一处、成一处。健全完善建成项目后期运行维护制度,确保项目持久发挥效益。省直各有关部门出台所有工程类项目管护指导性文件,项目所在地的市县和乡镇政府承担运行、管理和养护职责。实行民生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定期组织开展“回头看”活动,将建后管养纳入考核内容,逐步统一民生工程设施形象化标识,接受群众监督。

(五)巩固民主公开的政策宣传机制。倾听基层意见和群众呼声,适时调整完善政策措施。有效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用民主的办法推进民生工程,引导群众参与、支持、监督民生工程。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改进政策宣传方式,建立走访和社情民意调查长效机制,加强和改进服务,实行公开、便民、利民制度,努力提升群众的知晓度、满意度。

(六)完善严格透明的激励约束机制。将民生工程规划实施工作纳入各地各部门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逐步增加民生指标在各类综合性考核中的权重。加大执法监察、审计监督、财政检查力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民生工程建设进展情况,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引入绩效评价制度,继续实施民生工程年度考核评比,严格兑现奖惩措施。

附件:安徽省2011——2015年重点民生工程项目库

第二篇:安徽省民生工程问答

安徽省民生工程问答

什么是民生工程?

答:民生即为百姓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就业等基本问题。民生工程,是安徽为更有力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而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集中精力和财力,促进最突出民生问题的解决。简而言之,就是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民生工程主要解决那些问题?

答:2006年底,省委、省政府针对我省民生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主要矛盾进行深入分析,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提出实施民生工程。以民生工程为抓手,通过民生工程这一载体,运用工程化的措施、项目化的手段,加快解决部分群众“生活难”、“看病难”和“上学难”等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1、什么是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的对象和标准?

答: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对农村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的贫困居民给予差额补助的救助制度。农村低保对象是持有我省农业户口,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规定标准的农村居民。有下列情况,不列入保障范围:如家庭成员有使用非经营性机动车辆等非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两年内购买商品房或高标准装修现有住房的;经常出入餐饮、娱乐等场所的,因赌博、吸毒等违法行为而造成生活困难且尚未改正的;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但无正当理由不参加生产劳动等。

2012年,我省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补差水平提高10%,由各地结合实际确定具体执行标准。

2、农村“五保户”供养的对象和标准

答:农村“五保户”是指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农村居民。

2012年,我省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提高10%,由不低于1400元/年增加到不低于1540元/年,各地结合实际确定具体执行标准。

3、什么是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制度,救助的对象和标准?

答: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制度,是指对符合条件的贫困重度残疾人给予生活救助,着力提高城乡贫困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的一项救助制度。贫困重度残疾人是指我省享受城镇或农村低保待遇的、持有《残疾证》的且残疾等级在二级以上(含二级)的残疾人,标准为每人每月补助55元。

4、什么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答: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是指引导城乡居民积极自愿参保,建立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相配套,保障城乡居民老年基本生活的一项制度。

5、城乡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

答:覆盖范围: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和不符合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镇非从业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筹资标准:主要由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构成。个人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l0个档次,试点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政府对符合待遇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中央财政按照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试点地区补助,目前为每人每月55元。试点县(市、区)可根据当地实际,适当提高养老金水平。省财政和试点地区财政对参保人员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其中,省财政承担20元。对于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适当提高补贴标准,保障水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支付终身。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目前为每人每月55元,试点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139(与现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及新农保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相同)。

6、什么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的对象、资金来源和参合程序?

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主要目的是通过报销部分医药费用,让农民能看得起病、减少因病致贫返贫现象的发生。

新农合对象包括我省农村户口居民,失地农民、务工农民及虽有城镇户口但在城镇无固定职业且事实上长期居住在农村的居民,行政上独立的农、林、牧、渔场的农业工人和开发区、风景区的农民,长期居住在当地农村但尚未办理户籍转移手续的外籍农村居民及农村户口中小学生和少年儿童。

新农合资金的主要来源:一是农民以户为单位自愿参加,按人缴纳参合资金(2012年每人每年缴纳50元);二是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补助资金(2012年每人每年补助标准是240元)。

当地政府一般在10—12月收缴下一的参合资金。一般由乡镇政府派工作组与村干部进村入户收取,或在规定时间,由农民凭户口本(或身份证)到指定地点缴纳并领取新农合就诊证(或就诊IC卡),农村五保户及民政部门认定的医疗救助对象的个人缴费资金,由当地民政部门代交。

7、参合农民如何看病、报销?

答:参合农民须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诊证》(IC卡)并携带本人的身份证(或户口簿)看门诊或住院。原则上,首先在县(市、区)内定点医院看门诊或住院。如须转诊到县(市、区)外的医院住院,应提前通过电话或其他方式告知当地新农合管理部门,以便备案。

在县内定点医疗机构看普通门诊,由医疗机构按照规定的报销比例,当场减免相应部分的费用。在县内定点医院住院,出院时,在医院新农合结报窗口按照规定的比例和相关报销范围获得报销。凡是已经与省内省市级定点医院签订协议开展“即时结报”(异地结算)的地方,都能实现“在哪里住院、就在哪里报销”,出院当时就拿到报销款。对于不能在医院即时结报的,出院后,请持《新农合就诊证》(或IC卡)、身份证(或户口簿)、出院小结、医院住院发票、住院每日清单等材料,回县新农合中心或乡镇报销。

患有慢性病(包括20种常见慢性病和9种特殊慢性病)的,可以向县新农合管理中心申请鉴定,对符合条件的发给慢性病就诊证。常见慢性病的门诊费用半年或一年结报一次,补偿比例不低于40%。特殊慢性病的门诊费用,比照同级医院的住院补偿政策,定期结报。

8、参合农民的补偿待遇?

答:参合农民住院就医费用,符合“安徽省新农合药品目录”和“新农合基金可予支付的诊疗项目与医疗服务设施”范围的,按政策规定的比例予以报销。

医院等级不同,起付线和报销补偿比例也不同。乡镇卫生院等Ⅰ类医院最低起付线为100元,起付线以上的报销比例为85%;县城一级二级医院等Ⅱ类医院最低起付线为400元,报销比例为80%;城市一级二级医院等Ⅲ类医院最低起付线为500元,报销比例为75%;城市三级医院等Ⅳ类医院最低起付线为700元,报销比例为70%;被处罚的医院等Ⅴ类医院最低起付线为700元,报销比例为55%。大病保底补偿比例不低于40%。当年住院补偿封顶线不低于20万元。

鼓励参合病人在上级医院诊断明确后到下级医院住院诊治,多次住院,分次计算起付线,起付线以下费用个人自付,对重点优抚对象、五保户、低保对象不设起付线。参合产妇住院分娩定额补助500元,分娩合并症、并发症,其可补偿费用的1万元以下的部分按40%比例给予补偿,1万元以上的部分按同级医院疾病住院补偿比例执行,但不再享受定额补助。在非定点或被暂停、取消定点资格的医疗机构住院的费用不予报销。对有责任的各种意外伤害(如:交通肇事导致的他伤和自伤、刀枪伤、搏斗伤、在工厂作业时负伤等),新农合基金不予补偿。

9、什么是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答: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是指由政府出资,对因病无经济能力进行治疗的贫困群体实施的专项救助制度。

10、城乡医疗救助的对象和救助病种?

答:城乡医疗救助对象是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五保户、重点优抚对象、城乡低收入家庭重病患者、当地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

救助病种包括:(1)对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户、重点优抚对象不设病种限制。(2)对城乡低收入家庭重病患者和当地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实施医疗救助,必须是大病或重症慢性病。主要病种是:恶性肿瘤、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脑中风、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急性或亚急性重症肝炎、急性心肌梗塞、需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治疗的心脏大血管疾病、精神分裂症、艾滋病、晚期血吸虫病、重症慢性病和当地政府规定的其它病种等。

11、什么是农村危房改造和补助对象?

答:农村危房改造,是指从2011年开始,以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为重点,在全省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务院确定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县,全面启动我省农村困难群众的危房改造工作,逐步解决试点范围内农村困难家庭的居住安全问题。农村危房改造的补助对象是居住在危房中的农村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等贫困户。

12、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范围和农民筹资筹劳标准?

答:以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为基础的“村内户外”的公益事业建设属于财政奖补范围,具体包括村内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村内道路修建、植树造林、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环卫设施建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等,以及村民认为需要的其他村内公益事业建设。跨村以及村以上范围的公益事业建设投入,应主要由各级人民政府分级负责,按现行的投入渠道筹集资金,原则上不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办法来解决。农民房前屋后的修路、建厕、打井、植树等投资投劳,由农民自己负责。

农民每年每人筹资不超过15元,农村劳动力每年每人筹劳不超过10个工日。中央根据地方工作开展情况和奖补资金情况,按规定比例兑付奖补资金。省、县(市、区)根据参与一事一议的农业人口数分别按年人均10元、年人均5元以上的标准安排奖补资金。

13、家电下乡的补助对象和补贴标准?

答:凡具有我省户口的农民和国有农林场职工在指定销售网点购买家电下乡产品,给予销售价格13%的财政资金补贴,并设补贴上限。

各类家电下乡产品的最高补贴上限分别为:彩电455元,冰箱(含冰柜)325元,手机130元,洗衣机260元,空调(壁挂式空调325元,落地式空调520元),电脑455元,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520元,储水式电热水器195元,燃气热水器325元),电磁炉78元,微波炉130元,电动自行车260元。每户家庭每类家电下乡产品限购2台。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党的十七大报告

第三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2009年实施28项民生工程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2009年实施28项民生工程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中央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决策部署,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增强公共服务能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省政府决定,2009年实施28项民生工程。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深入推进原有的17项民生工程

按照“巩固、规范、完善、提高”的要求,认真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12项民生工程促进和谐安徽建设的意见》(皖政〔2007〕3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民生工程的意见》(皖政〔2008〕3号)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政策,提升水平,继续实施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户”供养、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费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医疗救助、重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治和生活救助、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高校和中职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保障、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17项民生工程。全省农村中小学304万平方米D级危房改造任务已于2008年圆满完成,自2009年起,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纳入正常工作安排,不再列入民生工程项目。

二、大力实施新增的11项民生工程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急事先办、务求实效”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2009年全省新增实施11项民生工程。

(一)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加大全省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新建、改建、扩建力度,提高集中供养率,2009-2012年计划新建敬老院1370所,新增入院五保对象13.45万人,总投资11.5亿元,集中供养率达50%。2009年投资3.99亿元,增加47500个床位。

(二)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2009年安排资金1.69亿元,对40.12万已享受低保的重度残疾人予以生活救助,其中城镇重度残疾人每人每年补助600元,农村重度残疾人每人每年补助360元,缓解重度残疾人医疗康复支出负担较重、生活水平偏低等困难。

(三)新型农民培训工程。2009年安排2.54亿元,培训新型农民56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30万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6万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20万人。

(四)农民工技能培训工程。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2009年安排1.5亿元,对50万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

(五)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计划用4年时间,使我省妇女儿童健康相关指标达到中部地区领先水平和东部地区平均水平。2009年安排2亿元,对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给予补助,实行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对县级妇幼保健所修缮房屋、购置设备,以及儿童免疫规划一类疫苗接种给予补助。

(六)“农家书屋”工程。满足基层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建设“农家书屋”,到2015年基本覆盖全省所有的行政村。2009年投入6000万元,在全省建设3000家“农家书屋”;每个农家书屋配置标准为2万元。

(七)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大力繁荣农村文化,到2010年全省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1150个,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建设目标。2009年投入1.3亿元,建设33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投资40万元,其中建设资金30万元,配套设施资金10万元。

(八)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提高农民体育健身设施水平,到2010年,我省规划在4000个行政村建设标准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009年投资1650万元,在550个行政村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每村投入3万元,建设一块混凝土标准篮球场,配备一副标准篮球架和2张室外乒乓球台。

(九)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创新支农方式,构建市场化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按照《关于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皖政〔2008〕42号)要求,进一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政策性农业保险资金由各级财政和投保户共同承担,2009年投入3.9亿元。

(十)农村沼气建设工程。推广使用沼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2009年安排2.2亿元,建设5万口沼气池,开展改厨、改厕、改圈,建设20个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和一批乡村沼气服务网点。

(十一)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快我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用3年时间完成全省89座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到2012年完成全省1820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2009年投资14.9亿元,对811座病险水库实施除险加固,其中继续实施2008年省计划内小

(二)型水库加固工程400座、新增开工省计划内小

(二)型水库加固工程300座、国家规划内重点小型病险水库93座、国家规划内大中型水库18座。

三、工作要求

实施民生工程具有扩大内需与改善民生的双重效应,已经上升为国家“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重民生”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内容。今年实施28项民生工程,是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2009年省政府重点工作之一,涉及领域更宽,受益面更广,工作强度更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一项一项抓好落实,不断抓出成效”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精心实施每一项民生工程,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健全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

(一)强化协调调度。民生工程的受益群体主要在基层、在农村,各地特别是县级人民政府要下移工作重心,搞好协调服务,加强督促检查。各地要对照省政府与各市政府签订责任书的要求,层层分解任务,做细实施方案,明确推进措施,精心组织,精细操作。省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上下联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工程类项目要简化审批程序,及早下达计划,争取早开工、早建设、早见效。

(二)强化资金保障。各地要加大民生工程资金筹集力度,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公用经费,加快资金拨付进度,确保应承担的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同时,省财政通过提前下达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等方式,保障民生工程投入。如国家出台有关提高民生工程项目补助标准的规定,将相应减少市县配套,缓解各地资金压力。各级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对民生工程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严防发生挤占、挪用、滞留以及虚报冒领等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强化制度建设。进一步扩大惠民直达工程试点范围,加大规范补助或发放到人的项目管理力度;推行工程类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资金报账制、竣工验收制“六制”管理。完善已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公路“村村通”、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民生工程设施运行、维护、管理等各项制度,充分发挥民生工程项目的效益。

(四)强化督查考核。各地要采取随机抽样、暗访、排查等多种方式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省民生工程协调小组将组织综合督查,督查结果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省政府各部门要加强分类指导,改进专项督查方法,推动各项工程平衡、有序实施。省政府将继续对民生工程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评比,严格兑现奖惩措施。

(五)提升实施效果。注重用民主的方法推进民生工程,坚持群众路线,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认真总结推广基层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研究、认真解决工作推进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使各项政策措施更加深入人心。广泛宣传各项惠民政策措施、民生工程实施成效等,让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支持和参与民生工程,提高社会影响力,为民生工程的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九年一月二十三日

王三运在全省民生工程暨财政工作会议上强调

着力提升民生工程质量效应 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1月18日,全省民生工程暨财政工作会议在合肥举行,省长王三运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表彰了2009民生工程工作先进市,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志刚代表省政府与各市政府签订2010年民生工程目标责任书,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万清,省政协副主席方兆本出席会议,省政府秘书长梁卫国主持会议。全省各市县人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全省各市县财政局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王三运指出,民生和财政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去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各级财政部门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全力以赴支持经济发展,积极促进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为促进经济回升向好,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28项民生工程的实施,充分发挥了扩内需、促消费的双重效应,实现了保增长、促和谐的双重作用,彰显了提信心、树形象的双重意义。去年,全省财政收入达到1551亿元。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方方面面共同努力的结果,更凝聚着财政系统同志们的汗水和辛劳。特别是省财政厅选派干部沈浩同志,用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篇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壮丽华章,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自觉学习的楷模。

王三运强调,从2007年起实施的民生工程,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推动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是推动科学发展、加速安徽崛起的重要工作抓手,是加强社会建设、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品牌,是始终亲民为民、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工作保障。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力度,不断把民生工程建设推向深入。民生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今年民生工程扩大到33项,计划投入330亿元,涵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信心,扎实工作,务求民生工程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王三运强调,民生工程要突出四项重点,着重抓好四个结合。将统筹规划和滚动发展结合起来,完善民生工程政策体系。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提升民生工程建设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在“十二五”规划编制过程中,要专题研究民生工程建设,广泛征求意见,科学深入论证,拿出系统的民生工程建设安排;将政府投入和社会资金结合起来,加强民生工程资金保障。公共财政也是“民生财政”,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上,财政必须发挥主力军作用。要形成稳定多元的民生工程筹资机制。各地要采取以奖代补、贴息、配套、担保等形式,鼓励和吸引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资金投入民生工程项目建设,形成政府主导、多方筹资、稳定多元的筹资机制;将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结合起来,确保民生工程持久发挥功效。随着民生工程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将不断有大批工程类项目投入建设或建成。要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将督查考核和群众评价结合起来,强化民生工程责任约束。要继续强化目标考核,不断丰富单项考核、综合考核、社情民意调查等考核形式,完善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工作创新和争先进位的积极性。

王三运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紧紧围绕中心,主动服务大局,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财政在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调节、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围绕扩内需,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积极加大财政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进一步优化公共投资结构,着力保障重点项目建设配套资金、汽车家电等下乡补贴、关键技术和设备进口贴息等资金需要,注重发挥政府性投入对社会投资的引导和拉动作用,增强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围绕调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要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城乡结构调整,区域结构调整方面,取得新突破;围绕强基础,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围绕惠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倾斜,积极支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国民收入分配力度,增加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

庐阳实施八大举措 织就民生保障网

1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创业,率先建成全省首家大学生创业园、农民工创业园;五年发放医疗救助金810万元,惠及城乡居民近万人;2000多万投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万多村民喝上自来水;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特别扶助标准翻一番,扶助标准全省最高……”近年来,合肥市庐阳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按照“提标扩面,规范高效”的总体要求,集中精力,集中财力,下大气力推动民生工程建设,切实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社区卫生、医疗救助、城乡低保、城乡教育统筹等多项改革全省率先,并连续两年荣获合肥市民生工程实施工作一等奖。据统计,仅2009年,该区就投入民生工程建设资金1亿多元,其中区财政配套资金3800多万元,比上年增长近50%。全民创业 1000万资金专项扶持

以创建创业型城区为目标,庐阳区专门设立了总额为1000万元的创业专项扶持资金,并在全省率先建成首家城区农民工创业园和大学生创业园,发展创业组织15家。庐阳百帮创业园先后吸纳了100余家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入驻,促进2000余人创业、就业,孵化各类中小企业近50家。全区新增就业人数12577人,并被评为全省就业工作先进县区。医改破冰 百姓看病就医更便宜

药品价格平均下降25%,收支两条线杜绝“大处方”。作为全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和全省32个医改试点县区之一,庐阳区在全省率先启动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零差率”销售,彻底取消过去的“以药养医”制度。同时将医务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责任、目标考核及单位整体运行效益相挂钩,杜绝“大处方”,老百姓看病就医更便宜。

教育均衡 城乡学校捆绑式发展

作为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庐阳区大幅度提高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小学由原来的30元/生年提高到90元/生年,初中由45元/生年提高到110元/生年。同时,为打破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庐阳区将8所乡镇小学与城区最好的8所小学直接“捆绑”发展,实现城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饮水工程 2万多村民喝上自来水

自2008年投入2000多万元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后,庐阳区又大力实施“自来水到户通水”工程,在三十岗乡的16个、大杨镇的5个新农村建设点铺设水管,将自来水支管接入农户家中。目前,该区三十岗乡和大杨镇西北部两万多村民已使用上自来水,彻底告别了“守着大水缸喝不上自来水”的日子,全区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村村通” 引领农民走向致富路

为更加方便农村车辆出行,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庐阳区在去年一年中共投资1359万元改造8条总里程达15.8公里的“村村通”道路,道路全部按照5~6米宽幅修建,比省定标准宽了1.5~2.5米,目前8条道路已全部竣工通车。为加强对已建道路的动态管理和维护,该区还特别出台《庐阳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实施方案》,为农村公路披上长效“保护衣”。医疗救助 惠及城乡居民近万人

被誉为全省医疗救助先进单位的庐阳区,在全省率先对城市三无人员、农村五保户实施门诊和住院全额报销制度;率先对因病致贫的非城乡低保家庭进行医疗救助;率先取消医疗救助病种和门槛限制。同时,加大对困难群体医前救助力度,形成医前、医中、医后、二次救助等多层次的救助体系。自2005年以来,庐阳区累计发放救助金810万元,惠及城乡居民近万人。

城乡并轨 农村低保户领起“月薪”

庐阳区自2005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低保“应保尽保”后,去年又再次提标扩面,在全省率先推出“城乡并轨”低保改革措施,将农村低保标准由原来的1200元/年提高到3120元/年,全区663户、1297名农村低保对象,人均月补差116元。同时,所有低保资金实行封闭运行,全部通过一卡通按月打入保障对象卡中,让农村低保户领起了“月薪”。标准翻番 计生补助金额全省最高

2009年,庐阳区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标准,在合肥市规定的标准基础上翻了一番,最多分别达到1920元和2880元,两项扶助金额标准为全省最高。同时,庐阳区对自觉落实绝育措施的农村双女户发放3000元一次性节育奖励金,并为每位奖扶对象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

肥西民生投入增四成

肥西县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力保全县33项民生工程顺利推进。今年截至目前,全县民生工程总投入6.08亿元,比上年增加1.81亿元,增长42.4%;截至11月底,全县已拨付、发放民生工程资金2.74亿元,其中各类补贴、补助资金1.93亿元,工程类资金0.81亿元。

肥西县设立了“民生办”,并建立民生工程联络员制度。各成员单位在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的同时,安排专人负责民生工作,明确目标任务,责任到人。对重点工程项目,定期调度,严把质量关,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追究制,注重民生工程监督管理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并采取明察暗访和广泛宣传相结合,接受社会监督,限期整改存在问题。

为把政策明明白白交给群众,该县通过发放民生工程政策明白纸、利用乡村广播网等,让相关政策家喻户晓。县里还开设了“民生工程资金专户”,对工程类项目资金进行专户管理,保证专款专用。县财政优先安排和落实民生工程配套资金,不留缺口。

王金山书记指出坚持不懈地保障改善民生 量力而行是原则尽力而为是责任

11月12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金山赴亳州市调研。王金山书记指出,要坚持不懈地推动跨越发展、推进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开放、保障改善民生、优化政治生态。王金山强调,要坚持不懈地保障改善民生,民生关系民心,民心关系稳定,只有民生问题解决好了,才有一个祥和稳定的发展环境,做好民生工作重要的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是原则,尽力而为是责任。

黄山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集体研究民生工程工作

11月11日,黄山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集中听取市民生工程工作汇报。市委书记王福宏强调,民生工程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各级政府、各部门将其认识要上升到执政为民的高度,实施好、落实好,确保在全省争先进位。一是要提前谋划明年项目,对省定项目不折不扣实施,市定项目要量力而行、实事求是,科学论证,长远谋划;二是民生工程的后期维护要坚持谁受益谁承担原则,结合市场运作、一事一议等方式综合考虑;三是对一些民生的重点、热点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应结合财力,通过一事一议逐步解决;四是各类资金要捆绑使用,各类资源要整合,集中精力和财力实施好民生工程;五是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向省主管部门汇报联系,紧密对接,吃透精神。

代市长宋国权、政协主席张开南、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范典明分别就民生工程项目和工作提出建议和要求。

池州力促农村公路“村村通”建管养一体化

一是出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确立建设、管理、养护并重的原则,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和交通部门的管养职能,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稳定的养护资金渠道,推进养护市场化的进程。各县区陆续出台政策,落实责任主体、机构人员、养护资金,并将养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二是建立健全三项工作机制,积极推行专业养护和农户承包养护相结合、养护管理与路政管理相结合、政府投入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的管理养护长效机制,健全“县有指导员、乡有管理员、村有监督员”三级养护管理网络和“县有路政员、乡有协管员、村有联络员”三级路政管理网络的管理机制,建立月检查、季考核、年考评等内容的养护考核机制,保障农村公路村村通、天天通、路路通。三是以奖代补促进管养机制建立,对完善附属设施和建立健全乡镇农村公路管理站的单位,路肩硬化每公里奖励1000元,设立标志标牌每公里奖励100元,有分管领导、专职工作人员、固定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规章制度的乡镇农村公路管理站奖励2000元。

霍邱县规范定点村卫生室门诊统筹结算程序

参合患者在村卫生室门诊就诊时,定点村卫生室通过新农合信息系统进行收费、打印票据和补偿单。定点村卫生室当场垫付补偿资金,参合患者凭门诊票据、处方以及身份证件领取补偿资金,同时在补偿单、补偿登记表上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定点村卫生室经办人员每月月底将补偿数据上传至县新农合管理平台,同时将门诊票据、补偿单分人汇总,连同补偿登记表交由乡镇卫生院初审,乡镇卫生院分卫生室填制补偿汇总表,统一上报县合管中心。县合管中心复审后,将垫付款拨付至乡镇卫生院账户,再由乡镇卫生院下拨至定点村卫生室。

大观区积极探索建立民生档案管理体系

大观区以民生工程基础数据库建设工作为契机,着力建立和完善民生档案管理体系。一是各民生工程实施单位均建立民生档案,实现民生档案管理工作全覆盖。二是完善民生档案归档制度,将民生档案管理纳入到档案基础业务建设范畴,及时对民生文件材料进行收集与归档,及时更新民生基础数据库。三是注重档案管理监督检查,将民生档案检查列为档案检查重要内容,将民生档案管理工作作为民生工程督查考核重点内容。四是探索建立服务人民群众的民生档案利用体系,开展民生档案资源跨单位、跨部门间的有效整合试点,向社会各界及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民生档案信息。

民生工程动态: l 日前,宣城市宣州区与芜湖市鸠江区正式启用民生工程标志图案,广泛用于民生工程标志牌、印刷品及宣传品上,推动民生工程宣传工作进一步规范和深入。

l近期,东至县10万城乡居民家庭将通过邮政网络陆续收到县民生办赠送的一份特殊礼品——民生工程宣传手册,提高民生工程全民关注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情况通报

截至10月底,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成投资149814万元,占计划任务的95%;建成工程受益人口263.35万人,占计划的83%。其中,2008年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的计划任务各市均已完成,2009年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任务六安、宿州等12个市已完成,2009年第三批扩大内需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任务亳州、阜阳等6个市完成,安庆、六安市完成率低于80%,2009年第四批投资计划任务淮南、芜湖、巢湖市已完成,蚌埠市仅完成63%。

省水利厅通报反映,安庆、六安、蚌埠市项目进展相对滞后,淮北、合肥等市建成工程受益人口比例低于计划任务的60%,蚌埠市低于40%。各地要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主体工程和入户工程进度,确保群众尽早受益。

2010年我省将实施33项民生工程

为促进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从2007年起,我省将实施民生工程作为社会建设的主要抓手,全面推动、带动和促进民生问题的解决。从2007年12项、2008年18项、到2009年的28项,全省共投入民生工程资金500多亿元,惠及5000多万城乡居民,使困难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逐步提高。2010年,我省将在继续实施2009年28项民生工程的基础上,拓宽范围、扩充内容,新增5个项目,实施33项民生工程,计划投入资金330亿元。

继续实施的28项民生工程,2010年将本着“巩固、规范、完善、提高”的原则,重点完善政策体系,提升保障水平,并对部分项目进行扩面提标。如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将全省尚未纳入民生工程的5911个村卫生室纳入建设计划,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年人均80元提高到年人均120元,将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学生免费教育纳入高校和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新增实施5个项目,主要是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循序渐进、滚动发展,重点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儿童、社会福利等问题。一是用三年时间,计划新建、改扩建61个县级社会(儿童)福利中心。二是用三年时间,在全省各乡镇创办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在农村地区确定2万个留守儿童之家。三是用三年时间,在全省建设30所标准化光荣院。四是用五年时间,在全省每个乡镇建设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五是开展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确保学校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

第四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人民政府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

【发布单位】81202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3-09-19 【生效日期】1993-09-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

人民政府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奖惩办法》的通知

(1993年9月19日皖政〔1993〕71号)

现将《安徽省人民政府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奖惩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省政府各工作部门和组织实施本届政府任期目标的其它责任单位认真执行。

各地、各部门可参照办法,建立健全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任期目标管理,以保障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三年大发展、五年上台阶”目标的顺利实施。

安徽省人民政府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奖惩办法

为科学评价省政府工作部门的工作实绩,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保障本届省政府“三年大发展,五年上台阶”任期目标的顺利实施,现根据《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制定本办法。

一、一、考核

(一)考核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一级考核一级,并实行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领导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考核与三年、五年全面考核相结合。

(二)考核内容:根据《关于组织实施本届政任期目标的分工意见》,省政府与各部门、直属单位及有关政府签订《安徽省人民政府任期目标责任书》。依据(责任书)进行考核。每年考核目标执行情况,第三年末和第五年末分别进行一次全面考核。

(三)考核程序:省政府各部门、直属单位及有关政府先自我考核,并向省政府任期目标管理考核委员会写出专题报告;省政府任期目标管理考核委员会对量化目标依据统计部门的数据进行复核,并分口组织检查、测评和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在此基础上,省政府任期目标管理考核委员会提出评价意见,确定考核等次。

(四)考核方法及等次划分:量化目标实行计分考核,得分=该项目标基本分×完成任务的百分比。完成任务百分比达不到80%的,该项目标不给分。定性目标实行测评,作出“完成”、“基本完成”、“未完成”三种评价。综合以上两方面的考核评价,确定“好”、“中”、“差”三个等次。“好”是指:完成全部预定目标。“中”是指:完成大部分预定目标。“差”是指:大部分(70%以上)目标完成结果达不到要求的。

二、二、奖惩

(一)考核为“好”的单位,省政府通报嘉奖,并发给责任单位领导班子奖金1000元,其中责任人奖金为其它成员的两倍(下同);三年考核为“好”的单位,记集体三等功一次,并发给责任单位领导班子奖金3000元,另给予责任人奖励晋升一级工资;五年全面考核为“好”的单位,记集体二等功一次,并发给奖金5000元,给予责任人奖励晋升一级工资,对其中成绩优异者给予“贡献奖”的奖励。

(二)对获“差”等的单位,省政府给予通报批评,并责其查出原因,提出整改措施;目标责任人失职、渎职,出现重大失误,造成严重损失的,要追究责任,给予必要的处分。

(三)对弄虚作假、谎报成绩的单位,取消评奖资格,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四)各责任单位的内部考核与奖惩,由责任单位自行组织。奖金自筹,总体发放标准报省政府任期目标管理考核委员会办公室核定。

三、三、组织领导

省政府任期目标管理考核委员会(为非常性机构)由省长任主任,省政府其它负责同志为成员。

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挂靠在省人事局)承办日常工作,省人事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

四、四、其它

(一)本办法适用于组织实施本届政府任期目标的其它单位。

(二)本办法由省人事局负责解释。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发布单位】81202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3-04-28 【生效日期】1993-04-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工程建设场地

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1993年4月28日皖政〔1993〕27号)

省人民政府同意省地震局、计划委员会、建设厅拟订的《安徽省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安徽省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第一条 为加强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管理,增强工程建设抗御地震灾害能力,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合理使用建设资金,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和工程建设抗震设防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是指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烈度复核、地震小区划等。

第三条 第三条 新建工程项目(计划项目、自筹资金项目)的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由省地震局统一管理,具体工作由省地震烈度评定委员会承担。

第四条 第四条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应遵守国家地震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实行自愿委托、协商服务的原则。

第五条 第五条 新建工程应执行《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和《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使用规定》。对已做过并经国家授权部门批准的地震烈度复核、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小区划、抗震设防区划,也可作为城市规划和一般工程建设抗震设防的依据。

第六条 第六条 在《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的基础上,应进行专门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工程和地区有:

(一)地震设防要求高于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设防标准的重大工程、特殊工程、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

(二)位于地震烈度区分界线附近的新建工程;

(三)某些地震研究程度和资料详细程度较差的地区;

(四)占地范围较大,距不同工程地质条件区域的大城市和大型厂矿企业,以及新建设开发区。

第七条 第七条 工程建设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论,应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列专门章节。工程建设抗震设防等级的划分,执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

第八条 第八条 凡按本办法需要做专门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必须报省地震烈度评安委员会办公室登记。经省地震烈度评定委员会确认后,其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原则上由建设单位择优选择有评价资格的单位承担。

第九条 第九条 在国家有关许可证制度颁布前,凡在本省境内承担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单位,必须向省地震烈度评定委员会申请资格审查,经审核后由省地震局核发临时许可证,持证承担具体工作。

经国家地震烈度评定委员会审查合格的单位,可免于审查,直接核发临时许可证。

第十条 第十条 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内容、深度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评价工作成果的审查验收分国家和省两级,属省级审查验收权限内的成果,由省地震烈度评定委员会负责审查,报省地震局批准;属国家级审查验收的成果,由省地震烈度评定委员会负责初审,提出初审意见报国家地震烈度评定委员会审查,由国家地震局批准。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对没有按上述规定,未做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工程建设项目,设计、施工单位不得设计、施工。对违反本办法并造成严重后果的工程建设单位,应追究有关直接责任者的责任。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省地震局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民生工程(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民生工程(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安徽省2011年实施33项民生工程(全文5篇)

    安徽省2011年实施33项民生工程。 一、新增3项民生工程 (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在全省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促进村级公益事业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新农村......

    安徽省农村危房改造民生工程绩效评价办法

    安徽省农村危房改造民生工程 绩效评价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农村危房改造民生工程绩效管理,严格贯彻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等国家有关农村危房改造政策精神,提......

    安徽省3521工程

    实施“3521工程”护航医改据安徽日报9月13日报道 记者从9月9日在合肥召开的全省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会议上了解到,我省将加快建设以电子健康档案为重点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以......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2010年实施33项民生工程的通知[小编整理]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2010年实施33项民生工程的通知2010-05-19 08:212010年2月5日 皖政〔2010〕1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决策......

    2007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2月20日 --2008年1月25日在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省人民政府代理省长王三运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

    201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抢抓机遇加速崛起的奋进历程 2010......

    安徽省人民政府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安徽华图 0551-3671136 3635899 3662985 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1月25日在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安徽省人民政府省长王三运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

    201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安徽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18日在安徽省第十一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省人民政府省长 王三运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