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特别纳税调整工作规程(试行)
附件4:
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特别纳税调整工作规程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适应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核查企业申报纳税情况为重点,以构建“上下联动、横向互动、内外协动”的运行机制为保障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的需要,明确各级国税机关在特别纳税调整工作中的相应职责和操作流程,促进特别纳税调整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国家税务总局有关特别纳税调整的规定,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本规程所称特别纳税调整工作是指国税机关对企业的转让定价、预约定价安排、成本分摊协议、受控外国企业、资本弱化以及一般反避税等事项的管理工作。
第三条
特别纳税调整工作应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以公平交易为基本准则,加强风险识别和应对,完善内控机制。
第四条 各级国税机关对企业的关联申报管理、同期资料管理,以及上述特别纳税调整事项的立案、调查、结案、跟踪管理等内部管理事项,适用本规程。
第五条 我省国税系统的特别纳税调整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第六条 省级国税机关主要负责企业同期资料的审核以及特别纳税调整的立案、调查和结案工作。
第七条 市级以下的国税机关主要负责关联申报管理、督促并受理企业的同期资料,以及特别纳税调整案件的跟踪管理工作。
第二章 关联申报管理
第八条 主管国税机关应认真辅导、督促企业依法履行关联申报的法定义务,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审核。
第九条 主管国税机关应于每年6月20日前筛选出关联申报检查对象,组织关联申报核查。
对已进行关联申报的企业,重点选择以下企业作为核查对象:
(一)关联交易金额较大的企业;
(二)处于跟踪管理期的企业。
对未进行关联申报的企业,重点选择以下企业作为核查对象:
(一)大中型外资企业;
(二)有境外投资项目的企业;
(三)进出口金额较大的企业;
(四)对外支付金额较大的企业。
第十条 主管国税机关开展关联申报情况核查时,应向企业送达《税务检查通知书
(二)》。第十一条 对已进行关联申报的企业,主管国税机关应重点检查其申报的数据与账簿资料的记录是否相符。
对未办理关联申报的企业,主管国税机关应重点检查其与关联方之间是否存在业务往来。
第十二条 主管国税机关对企业进行关联申报情况核查后,应当分别下列情况进行处理:
(一)企业的关联申报数据与账簿资料的记录不符或者有关联交易而未进行关联申报的,应责令其限期改正,并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
(二)企业存在避税风险的,连同有关证据材料报安徽省国家税务局国际税务管理处(以下简称省局国际处)。
(三)企业涉嫌其他税务问题的,应按照税源专业化管理确定的职责及时移交相关部门处理。
第三章 同期资料管理
第十三条 各级国税机关应加强对企业的政策宣传和辅导,督促企业按照规定准备和保存同期资料。
第十四条 主管国税机关应于每年6月10日前根据企业报送的《年度关联业务往来报告表》及其他相关资料,确定辖区内应准备同期资料的企业名单,向企业送达《税务事项通知书》,要求企业于20日内报送上年度的同期资料,并将应准备同期资料的企业名单报省局国际处。第十五条 省局国际处应及时筛选出待审核的企业名单,确定人员组成审核小组,并书面通知企业的主管国税机关。
对已准备同期资料的企业,应重点选择以下企业作为审核对象:
(一)境外关联交易金额较大的企业;
(二)处于跟踪管理期的企业。
对未准备同期资料的企业,应重点选择以下企业作为审核对象:
(一)大中型外资企业;
(二)有境外投资项目的企业;
(三)进出口金额较大的企业;
(四)对外支付金额较大的企业;
(五)承担有限功能和风险的企业。第十六条 审核小组应重点审核以下内容:
(一)企业组织结构的描述是否详实;
(二)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描述是否详实;
(三)企业关联交易情况的描述是否详实;
(四)可比性分析的内容是否详实;
(五)转让定价方法的选择理由是否充分;
(六)相关的数据支持是否真实准确。
第十七条 审核小组在对企业的同期资料进行审核后,应当分别下列情形进行处理:
(一)企业准备的同期资料不符合形式要求或者应准备但实际未准备的,由主管国税机关责令其限期改正,并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
(二)企业存在避税风险的,连同有关证据材料报省局国际处。
(三)企业涉嫌其他税务问题的,应按照税源专业化管理确定的职责及时移交相关部门处理。
第十八条 企业拒绝提供同期资料或连续多次提供的同期资料不符合形式要求的,由主管国税机关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章 立案
第十九条 省局国际处应将以下案源提交安徽省国家税务局征管和科技发展处(以下简称省局征科处),作为反避税风险评估对象的来源:
(一)国家税务总局布臵的反避税调查任务;
(二)省局相关职能部门利用反避税指标模型筛选出的避税风险企业;
(三)省局国际处分析筛选出的避税风险企业;
(四)在评估和稽查过程中发现的避税风险企业;
(五)关联申报管理工作中发现的避税风险企业;
(六)同期资料管理工作中发现的避税风险企业;
(七)反避税案件跟踪管理工作中发现的避税风险企业;
(八)其他案件来源。
第二十条 省局征科处将拟定的反避税风险评估对象报经分管领导审批后转交省局国际处,由省局国际处组成调查小组具体实施风险评估,同时将相关情况通知企业的主管国税机关。
第二十一条 调查小组应由4名以上调查人员组成。调查小组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应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纳税申报情况、关联交易情况及关联交易流程等,以评估企业的关联交易是否存在避税风险。
第二十二条 调查小组在风险评估中,要求被调查企业提供相关资料的,应以主管国税机关的名义向企业送达《税务事项通知书》。
调查小组需要现场调查取证的,应以主管国税机关的名义向企业送达《税务检查通知书
(二)》。
第二十三条 调查小组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估后,应向省局国际处书面汇报评估情况。省局国际处应组织人员对企业避税风险评估情况进行审核,经审核后排除避税风险或有其他涉税违法行为的,应书面反馈省局征科处;经审核后认为企业确实存在避税风险,需要立案调查的,应通知调查小组填报《特别纳税调整立案审批表》并附立案报告,由省局国际处呈报省局分管领导审批。
第二十四条
省局分管领导同意立案的,省局国际处应将《特别纳税调整立案审批表》、立案报告及有关资料一并上报国家税务总局国际税务司(以下简称税务总局国际司)审核。
第二十五条 税务总局国际司批准立案的,省局国际处应启动调查程序,并将立案结果通知企业的主管国税机关。
第五章 调查
第二十六条 调查小组对被调查企业实施特别纳税调整调查,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采取实地调查、调取账簿资料、询问、发函协查、跨区域核查等方法。
第二十七条 调查小组实地调查应向被调查对象出示税务检查证,并以主管国税机关的名义送达《税务检查通知书
(一)》。
第二十八条 调查小组调取账簿、凭证、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时,应依法向被调查对象出具《调取账簿资料通知书》,并填写《调取账簿资料清单》交其核对后签章确认。调查人员调取的账簿、凭证等资料,应妥善保管,并在法定时限内如数退还。
第二十九条 询问应当由2名以上调查人员实施。除在被调查对象生产、经营场所询问外,应当向被询问人送达《询问通知书》。
第三十条 当事人、证人口头陈述或者提供证言的,调查人员可以笔录、录音、录像。
笔录应有专人记录《询问(调查)笔录》,《询问(调查)笔录》应由2名以上调查人员签字,并交被询问人核对确认并签章。被询问人拒绝在询问笔录上签章的,可由2名以上调查人员签字备案,并注明被询问人拒签理由。
制作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的,调查人员应当在视听资料中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和证明对象等内容。
第三十一条 以电子数据的内容证明案件事实的,调查小组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取证:
(一)要求当事人将电子数据打印成纸质资料,在纸质资料上注明数据出处、打印场所,注明“与电子数据核对无误”,并由当事人签章。
(二)采用有形载体形式固定电子数据,由调查人员与提供电子数据的个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财务负责人将电子数据复制到只读存储介质上并封存。在封存包装物上注明证据名称、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文件格式等,并注明“与原始载体记载的电子数据核对无误”,由电子数据提供人签章。
第三十二条 对于采用电子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和核算的被调查对象,调查小组可以要求其开放该电子信息系统,或者提供与原始电子数据、电子信息系统技术资料一致的复制件。被调查对象拒不开放或者拒不提供的,可以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对该电子信息系统进行直接检查,或者提取、复制电子数据进行检查。
第三十三条 企业采用拒绝提供资料、拒绝回答问题、故意拖延时间或其他方式抗拒、逃避或阻挠调查的,调查小组应提请主管国税机关责令企业限期改正,并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三十四条 调查过程中,调查小组要求被调查企业、关联方或可比企业提供相关资料的,应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一)如需被调查企业提供相关资料的,应提请主管国税机关向企业送达《税务事项通知书》。涉及境外相关资料的,国税机关可要求其提供公证机构证明。
(二)如关联方或可比企业同属被调查企业的主管国税机关管辖的,应提请主管国税机关向关联方或可比企业送达《税务事项通知书》,要求关联方或可比企业提供资料,也可向关联方或可比企业送达《税务检查通知书
(二)》进行现场调查取证。
(三)如关联方或可比企业属我省其他国税机关管辖的,调查小组应填写《特别纳税调整工作联系单》,报省局国际处,由其转发办理。
(四)如关联方或可比企业属其他省税务机关管辖的,调查小组应填写《特别纳税调整工作联系单》,报省局国际处,由其发函与有关省级税务机关联系办理。
(五)如需在全国范围收集关联方或可比企业信息资料的,调查小组应填写拟收集的行业和企业名称、地点及资料等具体内容,层报省局国际处,由省局国际处上报税务总局国际司审核后发函联系办理。
(六)如需查询中央各部委或境外有关价格信息资料的,应报省局国际处,由省局国际处上报税务总局国际司联系办理。第三十五条 调查小组确需跨省或跨境实地调查取证的,应报省局国际处,上报税务总局国际司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三十六条 调查小组与企业协商谈判,应做好双方主谈人签字确认的《协商内容记录》。若企业拒签,可由2名以上调查人员签字备案,并注明企业拒签理由。
第三十七条
调查小组应填制《企业关联关系认定表》、《企业关联交易认定表》和《企业可比性因素分析认定表》,并由被调查企业核对确认。企业拒绝确认的,应提请主管国税机关向企业送达《税务事项通知书》,附送上述表格。
调查小组应当制作工作底稿,记录案件事实,归集相关证据材料,并签字、注明日期。
第三十八条 调查结束后,调查小组应当依据工作底稿及相关证据材料分别下列情形进行处理:
(一)开展转让定价调查的,应确定关联方及关联交易的金额和流程,通过对所交易资产或劳务的特性、交易各方的功能和风险、合同条款、经济环境、经营策略的分析,寻找可比对象并对可比对象与关联交易之间的差异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拟定调整方案或不予调整意见。
(二)开展资本弱化调查的,应确定关联债权和股东权益的金额,计算企业从其全部关联方接受的债权性投资占企业接受的权益性投资的比例,在此基础上拟定调整方案或不予调整意见。
(三)开展受控外国公司调查的,应确定受控外国公司的名单,确定应分配及已分配的股息,在此基础上拟定调整方案或不予调整意见。
(四)开展一般反避税调查的,应深入了解交易的实质,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拟定调整方案或不予调整意见。
第六章 结案
第三十九条 调查小组拟定调整方案或不予调整意见后,应填写《特别纳税调整结案审批表》,附结案报告及有关资料,报省局国际处。
第四十条 省局国际处应组织会审小组,对调查小组拟定的调整方案或不予调整意见及相关证据资料进行会审。经审核同意调整方案或不予调整意见的,应呈报省局分管领导审批。
第四十一条 省局分管领导同意结案的,由省局国际处上报税务总局国际司审核。
第四十二条 税务总局国际司批准结案的,省局国际处应当将相关结果通知主管国税机关。
第四十三条 税务总局国际司同意调整方案的,主管国税机关应向企业送达《特别纳税调查初步调整通知书》。
税务总局国际司同意不予调整意见的,主管国税机关应向企业送达《特别纳税调查结论通知书》。
第四十四条 企业对调整意见有异议的,主管国税机关应在收到企业回复意见后报省局国际处。经省局国际处内部审议后,通知主管国税机关向企业送达《税务事项通知书》,告知审议结果。
经审议认为确实需要修改调整方案的,应在呈报省局分管领导批准后,通知调查小组补充调查,参考企业的意见重新拟定调整方案,和企业再次协商谈判后重新上报结案。
第四十五条 企业对调整意见无异议、逾期未提出异议或省局国际处未采纳企业提出的异议的,主管国税机关应及时向企业送达《特别纳税调查调整通知书》,并督促企业缴清税款、滞纳金和利息。
第七章 跟踪管理
第四十六条 主管国税机关应于每年1月30日前对辖区内本年度被跟踪企业的名单进行核对,因企业股权变更、注销等原因无需实施跟踪管理的,应将企业名单及原因报省局国际处备案。
第四十七条 主管国税机关应于每年6月10日前对被跟踪管理企业上年度的利润率与原调整方案的利润率进行比较,如发现被跟踪管理企业的利润率出现异常的,应根据被跟踪管理企业的同期资料、关联申报资料、汇算清缴资料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分析、评估企业生产经营及关联交易情况。
第四十八条 主管国税机关根据分析结果,认为需要询问企业相关人员的,应向企业送达《询问通知书》。第四十九条 主管国税机关经过分析与约谈程序,认为被跟踪企业涉嫌避税或其他税务问题的,应当分别下列情形进行处理:
(一)被跟踪企业可能存在与调整前相同或类似避税问题的,应向企业送达《税务事项通知书》,提示企业存在的问题及风险,并要求企业在限期内自行调整申报。
(二)被跟踪企业关联交易发生较大变化且明显存在避税风险的,连同有关证据材料报省局国际处。
(三)被跟踪企业存在其他税务问题的,应及时移交其他相关部门处理。
第五十条 企业拒绝自行调整,或自行调整申报后利润率仍然异常的,主管国税机关应连同相关证据材料报省局国际处。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一条 各市级国税机关应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利用所得税汇算清缴、进出口税收以及外购数据库等信息,并加强与发改委、财政、商务、海关、工商、外管、统计、银行、证券等部门的联系,通过整合内外部信息,建立适合特别纳税调整工作需要的信息资料库。
第五十二条 特别纳税调整工作实行一案一卷宗。每起案件结案后,调查小组应将自风险评估至结案全过程的证据、文书及相关资料整理成一式两份的卷宗,分别由主管国税机关和省局国际处按照相关档案管理的规定妥善保管。第五十三条 各级国税机关在特别纳税调整工作中对企业信息资料和调查情况应依法履行保密义务。
第五十四条 各市级国税机关应在国际税务管理部门设臵专职岗位,配备专职人员。
各级国税机关应为专职人员的培训和发展创造条件,稳定专职队伍,积极培养后备人才,满足长期开展特别纳税调整工作的需要。
第五十五条 各级国税机关应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使用反避税专项经费,并做好经费使用绩效考评等工作。
第五十六条
本规程所涉及的“以上”、“以下”、“日内”、“之日”、“之前”等均包含本数。
第五十七条 本规程所称的主管国税机关,由各市国家税务局确定并报省局国际处备案。
第五十八条 本规程由安徽省国家税务局负责解释。第五十九条 本规程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特别纳税调整工作流程图
特别纳税调整调查流程省局领导会审小组省局征科处省局国际处主管税务机关税务事项通知书布置调查任务成立调查小组审批是是否立案风险评估税务检查通知书
(二)接收调查结果立案阶段否正式立案否案件调查税务检查通知书
(一)谈判协商调取账簿资料通知书调查阶段制作结案报告询问通知书审批是是否结案审核特别纳税调查初步调整通知书特别纳税调查调整通知书上报结案特别纳税调查结论通知书反馈结案结果结案阶段接收调查执行结果反馈调查执行情况监控执行 执行阶段关联申报管理流程省局主管国税机关流程编号P1企业确定核查对象通知企业税务检查通知书
(二)配合调查开展调查资料是否完整、准确否,限期改正或处罚更正申报转入立案流程是是否发现避税风险是否发现其他风险是移交相关部门
同期资料管理流程省局主管国税机关流程编号流程编号P2P2企业确定核查名单确定核查名单成立审核小组成立审核小组应准备同期资料的企业名单确定准备同期确定准备同期资料的企业资料的企业通知企业通知企业资料审核资料审核同期资料存档同期资料存档报送同期资料报送同期资料同期资料是同期资料是否形式合格否形式合格否通知企业通知企业限期改正或处罚补充完善后补充完善后重新上报重新上报是否发现是否发现避税风险避税风险是转入立案流程转入立案流程是否发现是否发现其他风险其他风险否移交其他部门移交其他部门
反避税立案流程省局主管国税机关流程编号流程编号P3P3企业总局布置的工作任务指标模型产生的案源国际处分析的案源评估稽查移交的案源关联申报管理的案源同期资料管理的案源案件跟踪管理的案源其他案源审核报告风险评估选择案源并确定调查人员领导审批成立调查小组通知企业税务事项通知书或检查通知书
(二)接受调查提供资料立案审批表领导审批上报总局立案转入调查流程
反避税调查流程省局主管国税机关流程编号流程编号P4P4企业立案流程转入通知主管税务机关结案流程转入通知企业协助调查税务检查通知书
(一)接受调查提供资料转让定价调查资本弱化调查受控外国企业调查一般反避税调查谈判协商转入结案流程
反避税结案流程省局主管国税机关流程编号流程编号P5P5企业调查流程转入是否调整补税转入调查流程否会审结案报告制作结案报告补税,初步调整通知书反馈意见不补税,结论签收文书是,结案审批表领导审批是否有异议领导审批上报总局审核是反馈审核结果否,调整通知书是否修改方案内部审议是反馈审议结果通知企业税务事项通知书签收文书否通知企业调整通知书执行调整决定
跟踪管理流程省局确定跟踪确定跟踪企业名单企业名单流程编号流程编号P6P6主管国税机关企业备案变动情况备案变动情况变动情况变动情况上报备案上报备案利润率利润率是否异常是否异常是案头分析案头分析约谈当事人约谈当事人询问通知书配合调查配合调查转入立案流程转入立案流程否相同和类相同和类似问题似问题是是否存在是否存在避税风险避税风险是否是否自是否自行纠正行纠正是,税务事项通知书自行纠正自行纠正
第二篇:特别纳税调整内部工作规程(试行)(国税发[2012]13号)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印发《特别纳税调整内部工作规程(试行)》的通知
国税发〔2012〕1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现将《特别纳税调整内部工作规程(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附件:1.特别纳税调整工作联系单(适用于信息交换)2.特别纳税调整立案审核表
3.特别纳税调整工作联系单(适用于协查)4.特别纳税调整结案审核表
5.特别纳税调整补征税款、加收利息和滞纳金情况统计表 6.单边预约定价安排受理正式申请审核表 7.单边预约定价安排签订审核表 8.预约定价安排统计表
二○一二年二月十日
(对下只发电子文件)
特别纳税调整内部工作规程(试行)
为明确各级税务机关在特别纳税调整工作中的相应职责和操作流程,完善内控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国转让定价管理、预约定价安排管理、成本分摊协议管理、受控外国企业管理、资本弱化管理以及一般反避税管理等特别纳税调整工作实践,制定本规程。
一、各级税务机关应在国际税务管理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设置专职机构(或岗位),配备专职人员,对本地区特别纳税调整工作实施集中统一管理。
各级税务机关应为专职人员的培训和发展创造条件,稳定专职队伍,积极培养后备人才,满足长期开展特别纳税调整工作的需要。
二、各级税务机关应辅导、督促纳税人依法履行关联申报的法定义务,加强关联申报的审核,定期实施检查。
三、各级税务机关应加强对同期资料的政策宣传和管理,并根据工作需要进行抽查审核,重点审核定价体系的描述、功能风险分析、定价方法的选择、定价的数据支持以及纳税人其他相关信息。
四、主管税务机关应通过关联申报审核、同期资料管理、特别纳税调整遵从引导等手段,鼓励纳税人依据有关规定自行调增应纳税收入或者所得额,并按有关规定将调整数据通过特别纳税调整案件管理系统层报税务总局审核。
各级税务机关对做出上述自行调整的纳税人仍可进行特别纳税调整调查。
五、各级税务机关应结合本地实际,利用所得税汇算清缴、进出口退税等内部征管信息,海关、银行、工商、统计、证券、商务、外汇管理等其他政府部门信息以及外购信息等信息资料,建立特别纳税调整工作信息资料库。
六、各级税务机关应将特别纳税调整工作与其他税收征管工作相结合,建立各部门信息共享、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负责特别纳税调整工作的部门发现纳税人存在其他税务违法行为的,应及时移交相关部门处理;其他部门发现需对纳税人进行特别纳税调整的,应及时移交负责特别纳税调整工作的部门处理。
各地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应加强特别纳税调整工作的协调配合。同时涉及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管辖税种的,应向对方税务机关发出《特别纳税调整工作联系单(适用于信息交换)》(附件1),并可联合开展特别纳税调整工作;仅涉及对方税务机关管辖税种的,应向对方发出《特别纳税调整工作联系单(适用于信息交换)》。
税务总局组织的全国行业或集团联查案件,相关部门应予以配合。
七、各级税务机关在特别纳税调整工作中对纳税人信息资料和调查调整情况应按有关规定履行保密义务。
八、各级税务机关应利用多种渠道宣传特别纳税调整工作,涉及具体案件宣传的,应层报税务总局审核。
九、各级税务机关应依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反避税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行〔2011〕173号)等规定,使用反避税经费,并做好经费绩效考评等工作。
十、各级税务机关应结合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评估、售付汇管理、税收协定执行等征管工作,开展特别纳税调整案源筛选,建立特别纳税调整案源筛选工作机制。
十一、各级税务机关应通过集体研究讨论的方式确定调查对象。对税务总局确定的特别纳税调整联查案件,主管税务机关应将联查范围内的纳税人确定为调查对象。
十二、调查对象确定后,主管税务机关应填制《特别纳税调整立案审核表》(附件2),附立案报告及有关资料,通过特别纳税调整案件管理系统层报省税务机关复核。
省税务机关复核后同意上报税务总局立案的,应将《特别纳税调整立案审核表》、立案报告及有关资料通过特别纳税调整案件管理系统呈报税务总局审核。
十三、税务总局审核通过的立案申请,省税务机关应及时通过特别纳税调整案件管理系统将批准后的《特别纳税调整立案审核表》及有关资料转发给主管税务机关组织实施调查。
税务总局审核不同意立案的,省税务机关应将审核结论通过特别纳税调整案件管理系统转发给主管税务机关。
十四、在调查过程中,主管税务机关要求异地的关联方或可比企业提供相关资料的,应填写《特别纳税调整工作联系单(适用于协查)》(附件3),层报省税务机关,由省税务机关转发办理。
主管税务机关如需在全国范围收集关联方或可比企业信息资料的,应填写拟收集的行业和纳税人名称、地点及资料等具体内容,层报税务总局,由税务总局审核后发函联系办理。
主管税务机关如需查询中央各部委或境外有关价格信息资料的,应层报税务总局,由税务总局审核后按规定程序办理或根据有关规定通过税收协定的情报交换程序进行。
主管税务机关确需跨省实地调查取证的,应层报税务总局批准后方可实施。
十五、对于行业联查、集团联查等案件,税务总局可根据工作需要组成案件调查小组实施调查。
十六、主管税务机关在调查后,应形成案件初步调整方案或不予调整的意见和理由,填制《特别纳税调整结案审核表》(附件4),附结案报告及有关资料,通过特别纳税调整案件管理系统层报省税务机关,省税务机关应组成案件审核小组,集中对案件进行审核。
省税务机关审核同意后,通过特别纳税调整案件管理系统呈报税务总局审核。重大案件的确定及审核程序,由税务总局另行规定。
十七、主管税务机关应根据税务总局对案件调整方案的决定,分以下情况进行处理:
(一)同意不予调整意见的,向被调查纳税人下发《特别纳税调查结论通知书》;
(二)同意初步调整方案的,向被调查纳税人下发《特别纳税调查初步调整通知书》;
(三)不同意不予调整意见或初步调整方案的,按照税务总局的修改意见完善后,依照本通知的相关规定再次层报审核。
被调查纳税人在接到《特别纳税调查初步调整通知书》后,在法定时限内未提出异议的,或者虽提出异议但经审议后不予采纳的,主管税务机关应下发《特别纳税调整通知书》。
被调查纳税人在接到《特别纳税调查初步调整通知书》后,在法定时限内提出异议,主管税务机关经审议后认为确需对调整方案进行修改的,应将修改后的调整方案依照本通知的相关规定再次层报审核。
十八、主管税务机关应及时跟踪税款、利息、滞纳金入库情况,并在纳税人实际缴纳之日起30日内,将补征税款、利息、滞纳金情况通过特别纳税调整案件管理系统填制《特别纳税调整补征税款、加收利息和滞纳金情况统计表》(附件5)层报税务总局备案。
十九、主管税务机关应在对纳税人实施特别纳税调整工作结束后,将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文书、工作底稿、证据等材料,按相关规定集中归档。税务机关内部需要调阅的,应严格执行档案转出、接收和调阅手续。
二十、主管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实施转让定价调查调整后,应重点关注纳税人在跟踪管理的生产经营及关联交易变化情况,引导纳税人按照独立交易原则自我规范关联业务往来。若被跟踪纳税人存在与调整前相同或类似特别纳税调整问题,应与纳税人协商,要求纳税人自行调整,并将调增的应纳税收入或者所得额通过特别纳税调整案件管理系统层报税务总局备案。
纳税人拒绝自行调整,自行调整不合理,或者关联交易发生较大变化且需要进行特别纳税调整的,主管税务机关应重新立案实施调查。
二十一、单边预约定价安排由主管税务机关组织谈签。
主管税务机关应在预备会谈和企业取得一致意见后、在向企业送达《预约定价安排正式会谈通知书》前,填制《单边预约定价安排受理正式申请审核表》(附件6),附预备会谈报告及有关资料,通过特别纳税调整案件管理系统层报税务总局审核。经审核同意后向企业送达《预约定价安排正式会谈通知书》。
主管税务机关就审核评估结论与企业进行磋商并达成一致的,应填制《单边预约定价安排签订审核表》(附件7),附预约定价安排草案和审核评估报告及有关资料,通过特别纳税调整案件管理系统层报税务总局审核。
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省税务机关的单边预约定价安排,由税务总局统一受理正式申请并签订安排后,转发各地执行。
同时涉及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的单边预约定价安排,由税务总局协调有关税务机关开展谈签工作,并监控执行情况。
二十二、省税务机关应加强预约定价安排的管理和监控执行,并在终了后30日内通过特别纳税调整案件管理系统填报《预约定价安排统计表》(附件8)。
二十三、省税务机关应加强本地区特别纳税调整工作的统筹协调,税务总局对省税务机关特别纳税调整工作在以下方面进行考核:
(一)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及培训;
(二)基础管理,主要包括关联申报、同期资料等税源监控管理,信息资料管理,协调配合、保密、宣传等工作的执行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等;
(三)案件管理,主要包括案源筛选,调查调整程序,立结案审核制度执行,案卷归档,税款入库,跟踪管理及案件联查协查等;
(四)单边预约定价的组织谈签和预约定价安排执行等。
二十四、税务总局对省税务机关特别纳税调整工作考核情况进行通报;对工作成绩突出的税务机关或人员,给予通报表扬或记功建议。
二十五、税务总局定点联系企业的特别纳税调整工作由税务总局大企业税收管理司负责审核和组织开展,涉及双边磋商的案件另行规定。其他企业的特别纳税调整工作由税务总局国际税务司负责审核和组织开展。
二十六、本规程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
信息公开选项:不予公开
国家税务总局 2012年2月16日封发 校对:国际税务司
第三篇: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工作规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税收基础管理,促进纳税人自觉、如实、全面申报纳税,提高税收遵从度,加强国税机关对纳税申报的监控力度,保证国家税款及时足额入库,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本规程所称纳税评估是指国税机关根据纳税人的申报资料及其他征管信息,按照一定的程序,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进行审核、比对、分析、核查,对纳税人一定时期内申报纳税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综合评估的工作。包括行业评估和个案评估。
第三条 本规程适用于国税机关管辖范围内各税种的纳税评估。
第四条 市、县级国家税务局应指定一个业务部门负责本地区纳税评估的组织、协调、计划安排、考核等工作,相关业务部门要密切配合。
第五条 纳税评估属于税务机关日常性税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纳税评估中,要将案头资料分析与必要的实地核查结合起来,对纳税评估发现需要进一步核实的问题,评估人员可进行实地核查。
第六条 纳税评估分为对象确定、评估分析、约谈说明、实地核查、评估处理和评估复核等六个步骤。纳税评估的结果应并入“一户式”纳税信息资料管理系统。
第七条 纳税评估业务管理部门应建立与稽查部门的信息交换制度和与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联系制度,加强部门配合,减少对纳税人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第八条 各级国税机关应加强纳税评估工作的考核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健全考核机制。要加强对评估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和责任意识的教育,不断提高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责任意识。
第二章 对象确定
第九条 纳税评估对象确定是指纳税评估业务管理部门,按照一定的方法,对纳税人进行筛选并确定纳税评估对象的过程。
纳税评估对象确定的方法分为利用资料稽核的结果确定和根据其他信息来源直接确定两种。
第十条 资料稽核是市、县级国税机关按设置的参数利用计算机进行分析、筛选,并产生结果的过程。利用资料稽核结果确定对象是指国税机关利用资料稽核结果按异常程度从高到低确定或按特定要求确定评估对象。资料稽核参数的设置由省、市、县国税机关根据规定的权限确定和修改。
第十一条 直接确定对象是指各级国税机关根据日常管理所掌握的信息、资料,认为需要进行纳税评估而直接确定评估对象的方法。直接确定对象包括上级交办、责任区管理部门和税源监控分析部门等其他职能部门认为需要进行评估的纳税人或项目。
第十二条 纳税评估对象的确定,一定时期内可以省辖市国税机关确定为主,并在加强业务培训、指导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以区(县)级国税机关确定为主。
省局也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确定不同时期的纳税评估重点及评估方法,由省辖市国税机关确定具体评估对象。
县(市、区)税源管理部门可以结合上级下达的评估任务和本地实际情况,除上级下达的必评任务外,在保证税源管理质量的前提下,可结合工作量和实际税情自行调整并确定当前的重点评估对象。
第十三条 省辖市及县(市、区)国税机关的纳税评估业务管理部门在确定纳税评估对象时,应与本级稽查部门进行信息交换,对已纳入稽查对象或拟列入稽查对象的纳税人不作为纳税评估对象,但必须将有关疑点告知稽查部门。对已确定的纳税评估对象应分税种制作《纳税评估对象清册》和《纳税评估项目建议书》,并下达给具体纳税评估工作单位或部门。
第三章 评估分析
第十四条 评估分析是指评估人员采取人机结合方式,利用所掌握的信息对纳税评估对象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综合分析,查找并初步确定申报中存在问题的过程。
第十五条 在评税分析过程中,评税人员对发现的疑点问题,应利用“一户式”系统所提供的相关信息,以及日常管理所掌握的信息逐一进行审核分析,并将审核分析的详细情况列入《纳税评估工作底稿》。
第十六条 评估分析过程中,评估部门因信息不全,需要补充收集评估对象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信息的,应将所需信息列出清单,交相关责任区管理部门调查了解。责任区管理部门应在5个工作日内将调查了解的情况反馈给纳税评估部门。
第十七条 纳税评估岗位人员在对评估对象评估分析后,应根据评估分析结果,区别不同情况分别按如下原则处理:
(一)疑点全部被排除,未发现新的疑点的,直接转评估处理环节;
(二)发现评估对象明显存在虚开或接受虚开发票现象的,应直接转入评估处理环节;
(三)明显存在不符合税前扣除条件及减免税条件事项的,应直接转入评估处理环节;
(四)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额小于评估分析判断的应纳税额,且差异额?万元以上(含5万元)的,应直接转入实地核查环节;
(五)其他情形的,应转入约谈说明环节处理。
第四章 约谈说明
第十八条 约谈说明是评估人员在评估分析的基础上,就需要纳税人说明的疑点问题,约请纳税人进行说明的过程。
第十九条 评估部门可采取信函、电话两种方式向纳税人提出约谈建议。采用信函方式提出约谈建议的,应统一采用《纳税评估约谈说明建议书》;采用电话联系方式提出约谈建议的,应及时做好电话记录,内容包括接电人姓名、电话号码、通话内容和时间等。约谈对象应为纳税人的代表人或其授权的财务负责人.为保证约谈说明的效果,主管税务机关在向纳税人提出约谈建议时,可将要求说明的主要问题一并告知纳税人,但不得涉及发现疑点的具体评估方法。
第二十条 约谈说明可以采用当面说明、电话说明、书面说明、电子邮件说明等多种形式。当采用当面说明形式的,原则上要有二名评估人员同时参加,并做好《纳税评估约谈说明记录》;当采用电话说明形式的,可由一名评估人员负责交流,并做好《纳税评估约谈说明记录》。如约谈后纳税人愿意
第四篇: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工作规程
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提供海量管理资料免费下载!
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工作规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税收基础管理,促进纳税人自觉、如实、全面申报纳税,提高税收遵从度,加强国税机关对纳税申报的监控力度,保证国家税款及时足额入库,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本规程所称纳税评估是指国税机关根据纳税人的申报资料及其他征管信息,按照一定的程序,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进行审核、比对、分析、核查,对纳税人一定时期内申报纳税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综合评估的工作。包括行业评估和个案评估。
第三条 本规程适用于国税机关管辖范围内各税种的纳税评估。
第四条 市、县级国家税务局应指定一个业务部门负责本地区纳税评估的组织、协调、计划安排、考核等工作,相关业务部门要密切配合。
第五条 纳税评估属于税务机关日常性税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纳税评估中,要将案头资料分析与必要的实地核查结合起来,对纳税评估发现需要进一步核实的问题,评估人员可进行实地核查。
第六条 纳税评估分为对象确定、评估分析、约谈说明、实地核查、评估处理和评估复核等六个步骤。纳税评估的结果应并入“一户式”纳税信息资料管理系统。
第七条 纳税评估业务管理部门应建立与稽查部门的信息交换制度和与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联系制度,加强部门配合,减少对纳税人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第八条 各级国税机关应加强纳税评估工作的考核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健全考核机制。要加强对评估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和责任意识的教育,不断提高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责任意识。
第二章 对象确定
第九条 纳税评估对象确定是指纳税评估业务管理部门,按照一定的方法,对纳税人进行筛选并确定纳税评估对象的过程。
纳税评估对象确定的方法分为利用资料稽核的结果确定和根据其他信息来源直接确定两种。
更多免费下载,尽在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提供海量管理资料免费下载!
第十条 资料稽核是市、县级国税机关按设置的参数利用计算机进行分析、筛选,并产生结果的过程。利用资料稽核结果确定对象是指国税机关利用资料稽核结果按异常程度从高到低确定或按特定要求确定评估对象。资料稽核参数的设置由省、市、县国税机关根据规定的权限确定和修改。
第十一条 直接确定对象是指各级国税机关根据日常管理所掌握的信息、资料,认为需要进行纳税评估而直接确定评估对象的方法。直接确定对象包括上级交办、责任区管理部门和税源监控分析部门等其他职能部门认为需要进行评估的纳税人或项目。
第十二条 纳税评估对象的确定,一定时期内可以省辖市国税机关确定为主,并在加强业务培训、指导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以区(县)级国税机关确定为主。
省局也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确定不同时期的纳税评估重点及评估方法,由省辖市国税机关确定具体评估对象。
县(市、区)税源管理部门可以结合上级下达的评估任务和本地实际情况,除上级下达的必评任务外,在保证税源管理质量的前提下,可结合工作量和实际税情自行调整并确定当前的重点评估对象。
第十三条 省辖市及县(市、区)国税机关的纳税评估业务管理部门在确定纳税评估对象时,应与本级稽查部门进行信息交换,对已纳入稽查对象或拟列入稽查对象的纳税人不作为纳税评估对象,但必须将有关疑点告知稽查部门。对已确定的纳税评估对象应分税种制作《纳税评估对象清册》和《纳税评估项目建议书》,并下达给具体纳税评估工作单位或部门。
第三章 评估分析
第十四条 评估分析是指评估人员采取人机结合方式,利用所掌握的信息对纳税评估对象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综合分析,查找并初步确定申报中存在问题的过程。
第十五条 在评税分析过程中,评税人员对发现的疑点问题,应利用“一户式”系统所提供的相关信息,以及日常管理所掌握的信息逐一进行审核分析,并将审核分析的详细情况列入《纳税评估工作底稿》。
第十六条 评估分析过程中,评估部门因信息不全,需要补充收集评估对象其他更多免费下载,尽在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提供海量管理资料免费下载!
与生产、经营有关信息的,应将所需信息列出清单,交相关责任区管理部门调查了解。责任区管理部门应在5个工作日内将调查了解的情况反馈给纳税评估部门。
第十七条 纳税评估岗位人员在对评估对象评估分析后,应根据评估分析结果,区别不同情况分别按如下原则处理:
(一)疑点全部被排除,未发现新的疑点的,直接转评估处理环节;
(二)发现评估对象明显存在虚开或接受虚开发票现象的,应直接转入评估处理环节;
(三)明显存在不符合税前扣除条件及减免税条件事项的,应直接转入评估处理环节;
(四)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额小于评估分析判断的应纳税额,且差异额?万元以上(含5万元)的,应直接转入实地核查环节;
(五)其他情形的,应转入约谈说明环节处理。
第四章 约谈说明
第十八条 约谈说明是评估人员在评估分析的基础上,就需要纳税人说明的疑点问题,约请纳税人进行说明的过程。
第十九条 评估部门可采取信函、电话两种方式向纳税人提出约谈建议。采用信函方式提出约谈建议的,应统一采用《纳税评估约谈说明建议书》;采用电话联系方式提出约谈建议的,应及时做好电话记录,内容包括接电人姓名、电话号码、通话内容和时间等。约谈对象应为纳税人的代表人或其授权的财务负责人.为保证约谈说明的效果,主管税务机关在向纳税人提出约谈建议时,可将要求说明的主要问题一并告知纳税人,但不得涉及发现疑点的具体评估方法。第二十条 约谈说明可以采用当面说明、电话说明、书面说明、电子邮件说明等多种形式。当采用当面说明形式的,原则上要有二名评估人员同时参加,并做好《纳税评估约谈说明记录》;当采用电话说明形式的,可由一名评估人员负责交流,并做好《纳税评估约谈说明记录》。如约谈后纳税人愿意自查补税的,应将此意见作为约谈说明内容,在《纳税评估约谈说明记录》上进行记录。对通过当面说明或电话说明等形式仍不能说明问题的,可要求纳税人提供更多免费下载,尽在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提供海量管理资料免费下载!
书面说明材料。
第二十一条 纳税人因某种合理原因不能按税务机关建议的时间说明情况,需要延期的,可在税务机关建议的时间到期前1日向税务机关的联系人说明情况,重新约定说明时间。重新约定的说明时间到期后,纳税人未能履约的,视同纳税人拒绝约谈。
第二十二条 为减少约谈工作量,税务机关在向纳税人提出约谈建议时,如纳税人主动选择以自查补报代替约谈说明的,应在约定的约谈日到期的前1天提出,并在约定的时间内向税务机关纳税评估部门反馈自查补税资料(包括自查补税的项目内容、纳税申报表、完税凭证的复印件)。
第二十三条 在完成与纳税人的约谈说明后,评估人员应就疑点问题的评估结果提出初步的处理意见,及时转入评估处理环节。
第二十四条 在实施约谈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形,应转入实地核查环节:
(一)纳税人拒绝主管国税机关约谈建议或不能在约定的期限内履行约谈承诺的。
(二)纳税人在约谈说明中拒不解释评估人员提出的问题,或对评估人员提出的问题未能说明清楚的。
(三)约谈后同意自查补税,或者选择以自查补税代替约谈说明,但未在约定的期限内自查补税且无正当理由的。
(四)省辖市国税局确定的其他情形。
第五章 实地核查
第二十五条 实地核查是指评估人员根据纳税评估中发现的问题按照日常检查的要求,对纳税人生产经营、财务核算及纳税等情况进行实地检查的过程。评估人员对评估对象的有关问题进行实地核查时,可根据需要会同责任区管理员参与核查,责任区管理员应积极配合评估人员开展核查工作。
第二十六条 实地核查完成后,评估人员应将核查的有关情况及处理建议书面记载,与相关证据材料一道转入评估处理环节。
第二十七条 纳税人拒绝评估人员实地核查,或者以各种方式阻挠、刁难评估人员核查的,评估人员不得强行核查,应以书面形式说明未能实施实地核查的原更多免费下载,尽在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提供海量管理资料免费下载!
因,直接将该纳税人转入评估处理环节。
第六章 评估处理
第二十八条 评估处理是指评估处理岗位人员根据评估分析和约谈说明、实地核查过程中所掌握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后,对评估对象存在的疑点问题做出相应处理意见的过程。
第二十九条 评估处理应按以下原则进行:
(一)疑点全部被排除,未发现新的疑点,由评估分析环节的评估人员制作《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并注明“未发现违法行为,审定后归档”的建议。
(二)税务机关发出约谈建议后,凡纳税人已按期进行约谈说明,而且对税务机关提出的疑点问题已说明清楚,并同意自查补税的,由评估人员制作《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并注明“由纳税人自查后补税”的意见和少缴税款的项目内容以及估计应补交的税额。
(三)税务机关发出约谈建议后,凡纳税人选择以自查申报代替约谈说明,并已按期自查补税,而且自查结果与税务机关的评估结果基本一致的,由评估人员制作《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并注明“纳税人自查后已补税”的意见和纳税人少缴税款的项目内容以及实际补交的税额。
(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评估人员制作《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并注明“转稽查部门进一步检查”的意见。
1、明显存在虚开或接受虚开发票现象的;
2、纳税人拒绝评估人员实地核查,或者以各种方式阻挠、刁难评估人员核查的;
3、纳税人主动选择以自查申报代替约谈说明后,未能在规定期限内自查补税且未向税务机关说明正当理由的,以及自查补税结果与税务机关的评估结果差距较大且不能说明正当理由的;
4、纳税评估过程中发现纳税人涉嫌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行为;
5、在一个内,发现评估对象在以前纳税评估时已被发现并得以纠正的问题再次发生的。
第三十条 纳税评估部门在评估处理中,如发现税收征管中存在明显薄弱环节,应将存在的问题和管理建议填写《管理建议书》,并提交管理部门。
更多免费下载,尽在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提供海量管理资料免费下载!
第七章 评估复核
第三十一条 评估复核是指对评估处理环节已提出处理意见的评估资料进行审查复核的过程。评估复核岗位的人员不得兼职同一评估对象的评估分析、约谈说明、实地核查和评估处理工作。
第三十二条 纳税评估复核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纳税评估工作程序是否符合规程要求,评估所涉文书资料是否齐全并按规定制作;
(二)评估分析和约谈说明环节对应分析、说明的问题是否都进行了分析、说明,有无遗漏;
(三)评估处理环节提出的拟办意见是否符合规定,有无不恰当之处;
(四)省辖市国税局确定的其他复核内容。
第三十三条、复核人员对规定的复核内容必须认真进行复核,并根据复核结果提出复核意见。
(一)对评估工作程序不符合要求,或者工作程序虽符合规程要求,但评估资料不全的,应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并退回相关资料,限期补正。
(二)发现评估分析和约谈说明环节对疑点问题未分析、说明不清楚的,以及分析、说明时将疑点问题遗漏的,应指出存在的问题,并退回相关资料,限期补充分析、说明材料。
(三)对《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的拟办意见有疑义的,应在复核人员意见栏签注自己的意见后,报分局领导审定。
(四)对拟办意见中包含“自查补税”意见的,如未说明应补税的项目内容,退回评估处理环节补充。
(五)对《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的拟办意见无疑义的,应在复核人员意见栏签“同意拟办意见”后,报分局领导审定。第三十四条 复核岗位人员还应完成下列工作:
(一)根据纳税评估工作情况登记《纳税评估处理情况登记表》,并向上级机关反馈。
(二)对纳税评估后需转交稽查部门进一步检查的纳税人,制作《纳税评估转办单》,经分局领导审定后,向稽查局办理移交手续。
更多免费下载,尽在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提供海量管理资料免费下载!
(三)对已完结的纳税评估户的评估资料整理归档。其中,自查补税纳税人的纳税评估档案资料,应有纳税人自查补税的纳税申报表(复印件)和税收缴款凭证(复印件);移送稽查部门进一步检查纳税户的纳税评估档案资料,应有稽查局接收的有关资料。
(四)向相关管理部门发出《管理建议书》。
(五)完成纳税评估中典型案例的收集整理工作。
(六)上级机关要求报送的各项资料。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纳税评估工作所涉文书,除发给纳税人或其他部门以外,均可用电子文档形式进行保存,并及时做好备份工作。
第三十六条 各级国税机关及从事纳税评估工作的人员要加强对纳税评估中所涉指标和指标运用方法的保密,不得外泄。
第三十七条 各省辖市国税机关应建立纳税评估工作的复查制度,定期开展对所属县(市、区)国税机关纳税评估工作的检查,复查面不低于5%。并将其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加大考核力度。
第三十八条 国税机关对纳税评估过程中发现评估对象存在违规行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应予以处罚的,应按法定程序给予处罚。
第三十九条 各税种的具体评估方法、评估工作考核指标及考核方法等,由省局相关业务部门另行制定具体的指导意见。省辖市国家税务局可根据本规程及各税种纳税评估指导意见制定具体实施意见。第四十条 本规程自2005年1月1日起执行。
更多免费下载,尽在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组织查办案件工作规程(试行)
附件9:
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组织查办案件工作规程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推动稽查管理方式创新试点工作,进一步规范省局组织查办税务案件的管理,根据安徽省国税局税源专业化管理、风险应对和集约稽查工作的要求,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本规程是立足于全省现有稽查机构和人员基础上,采取省局牵头组织、在全省范围抽调稽查业务骨干的方式,通过竞争与合作的“主辅查”和预案检查模式,按照《税务稽查工作规程》规定的程序和权限,对纳税人一定时期内的申报纳税情况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检查核实并作出处理的工作流程。
第三条 本规程共包括案源接收、查前准备、检查实施、案件审理和执行入库五个环节。
第二章 案源接收
第四条 省局组织查办案件的案源主要包括:总局下达的稽查案源,经省局领导审批后由征管科技处转交的稽查案源。
总局下达的稽查案源是指总局布臵的协查、专项检查涉及的案件。
经省局领导审批后由征管科技处转交的稽查案源是指:对省局每年必须稽查的重点税源企业、行业税收风险模型识别的高风险纳税人、经纳税评估后符合移交稽查条件的纳税人,由省局征管科技处统一汇总并报省局领导审批同意后转交给稽查局。
第五条 省局稽查局案源处理岗接收总局下达的各项稽查任务,并筛选出具体检查对象,或接收省局征科处发布的检查对象名单,然后制作检查对象清册。
检查对象清册内容应包括纳税人识别号、纳税人名称、行业明细、主管税务机关等。
第六条 省局稽查局领导根据检查对象清册,研究确定一名检查组织岗人员具体负责案件的组织查办工作。
第三章 查前准备
第七条 检查组织岗根据检查对象清册制订实施计划,交省局稽查局领导审核。
实施计划应包括的内容有:1.实施检查的纳税人及需要延伸检查的关联纳税人名单;2.实施检查的税种和所属期;3.抽调检查人员的来源地、数量;4.检查工作实施期限;5.检查过程中的阶段报告制度、督查督办制度;6.负责协助检查的单位(即稽查
文书出具单位,原则上是被查纳税人所在地市级稽查局,以下简称当地稽查局)在检查过程中的职责;7.其他应明确的事项。
第八条 省局稽查局领导对实施计划是否可行、是否恰当等方面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批准实施,如属于重大案件或一次性抽调人员较多的大型检查,报经省局分管领导审批同意后实施。
第九条 实施计划获准实施后,检查组织岗将稽查任务下发当地稽查局,由当地稽查局按规定向检查对象送达《税务检查查前告知书》和《分税种分自查情况统计表》,约谈检查对象,给予7天时间要求纳税人自查自纠(重大违法案件、举报案件等不适合提前告知的除外),并要求纳税人在自查完成后向当地稽查局提交自查情况书面报告和《分税种分自查情况统计表》。
对同一企业集团开展的系统性检查,由省局稽查局直接约谈检查对象省级管理机构,各市稽查局组织当地检查对象开展自查。
第十条 检查组织岗根据实施计划提出具体的检查实施岗抽调人员名单,报省局稽查局领导批准后,通知抽调人员所在市局稽查局,并为抽调人员制作临时检查证。
检查实施岗抽调人员标准及其数量按以下原则确定:1.同一个检查组的人员原则上在同一个市范围内抽调;2.检查组应至少有2名总局或省市级稽查人才库成员或稽查岗位能手;3.根据检查对象的行业及检查税种,按专业及以往检查工作经历抽调检查人员;4.如需抽调其他单位或岗位的专业人员参与检查的,提出建议,经省局分管领导同意后进行抽调;5.抽调检查人员数量根
据检查对象的数量多少、业务规模大小、检查税种的多少、检查所属期的长短确定,一般每个检查组人数不少于2人,不多于7人,但对于采取审计型检查或对经营规模特别大的纳税人及企业集团开展检查,可不受此限制。
第十一条 检查实施岗按照《安徽省国税系统主、辅评(查)工作办法(试行)》中有关预案的基本要求,独立制作稽查预案。
第十二条 省局稽查局按照《安徽省国税系统主、辅评(查)工作办法(试行)》中稽查预案评审的相关规定,组织预案评审工作,确定主、辅查人选,成立检查组。主查人员牵头组织检查组对稽查预案进一步修改完善。
第十三条 检查组织岗根据实施计划和检查预案,形成最终的工作方案,并按程序下发。
第四章 检查实施
第十四条 检查组按照工作方案的规定,向检查对象送达《税务检查通知书》,对检查对象开展检查。检查组按照《税务稽查工作规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开展检查,可调取账簿资料、其它有关证据材料、询问有关人员、查询存款账户、开展外调或函调,当地稽查局应积极配合检查组进行检查工作。
第十五条 当地稽查局负责给检查组提供检查所需的各类执法文书及检查对象自查资料,并负责《税务稽查立案审批表》、《税务稽查任务通知书》等内部文书的制作。
检查过程中,当地稽查局应确定专人负责联系检查过程中的相关工作。
第十六条 检查进程达到工作方案规定的阶段汇报的时限,或检查组已经完成全部检查工作,或检查过程中发现重大涉税疑点问题,或出现致使检查无法继续进行等情形,主查人员经由检查组织岗请示省局稽查局领导同意后,进行检查情况汇报。
省局稽查局也可根据实际检查情况主动对检查工作开展督查、督办,听取检查组汇报。
检查情况汇报可采取书面汇报、会议汇报等形式;督查、督办一般采取现场督导的方式。
第十七条 检查过程中,如发现被查对象有避税嫌疑的,检查组应及时向省局稽查局提出反避税调查建议,经省局稽查局负责人审核同意后,按照《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规程》有关规定,将反避税调查建议提交省局征管科技处处理。
第十八条 检查组织岗根据检查组实际汇报情况,提出相应建议,经省局稽查局领导批准后,对检查实施工作进行跟踪管理。
若检查仍需继续进行的,应收集、分析、整理检查发现的问题,并反馈给各检查组以指导后期检查工作;若检查中发现重大涉税违法问题需要公安机关提前介入的,向公安机关通报案情,并提请提前介入;若检查中出现了造成检查中止的情形,当地稽查局按规定办理中止检查手续,并继续跟踪关注被查纳税人情况,若发现造成中止检查的情形消失,应在2日内向省局稽查局汇报,检查组按省局稽查局指令恢复检查;若检查中出现了造成检查终结的情形,当地稽查局应按规定办理终结检查手续并向省局稽查局书面汇报,检查组织岗整理有关资料归档,并向案源布臵单位进行反馈。
第十九条 检查实施工作完成并向省局稽查局汇报后,检查组会同当地稽查局将检查发现的违法事实向被查纳税人书面告知,听取纳税人的陈述申辩意见,并接受纳税人提交的陈述申辩证据和书面反馈,然后整理案卷资料、制作《税务稽查报告》。
第五章 案件审理
第二十条 省局稽查局按照《安徽省国税局组织查办案件前臵性审查工作规程(试行)》的规定牵头组织案件的前臵性审查工作,形成审理指导性意见。
第二十一条 当地稽查局参考省局审理指导性意见,按规定进行案件审理。
经审理没有税收违法行为的,按规定制作《税务稽查结论》;经审理属于一般税务违法问题的,按规定将拟处理、处罚意见向检查对象进行告知,并组织听取检查对象的陈述、申辩或听证;
经审理应补税款大于300万元(包括本数)或存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涉嫌犯罪行为的,当地稽查局将案件提交当地国税局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审理,由当地国税局作出拟处理、处罚意见,拟处理、处罚意见应向检查对象进行告知,并由当地国税局组织听取检查对象的陈述、申辩或听证;在审理中发现新的违法事实的,当地稽查局向省局稽查局书面汇报并经省局稽查局同意后,对新发现的违法事实自行补证后审理。
第二十二条 告知检查对象拟处理、处罚意见,检查对象放弃陈述、申辩或听证的,或经陈述、申辩或听证后,对纳税人的理由未予采纳的,当地稽查局将《税务稽查审理报告》上报省局稽查局。
经陈述、申辩或听证后,对纳税人的理由倾向采纳或部分采纳的,应收集有关证据材料,并书面报告省局稽查局,参考省局稽查局意见重新审理后,将《税务稽查审理报告》上报省局稽查局。
第六章 执行入库
第二十三条 当地稽查局按规定将《税务稽查结论》、《税务处理决定书》、《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不予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等文书送达纳税人。
如税收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应同时按规定依法移送公安机关。
第二十四条 被执行人按规定的时限缴纳税款及滞纳金、罚款后,当地稽查局向省局稽查局书面报告执行情况。
被执行人因不可抗力或其他特殊情况无法在规定期限内履行处理、处罚事项的,当地稽查局应在3个工作日内向省局稽查局书面报告并提出初步处理意见,需要延期缴纳税款的,应附被执行人分期缴款书面计划,经省局稽查局审查确定后执行。当地稽查局在执行完毕后上报执行结果。
被执行人在规定期限内拒不履行处理、处罚事项的,当地税务机关应依法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执行到位后,当地稽查局上报执行结果。
执行过程中发现涉嫌犯罪的,当地稽查局按程序规定办理有关移送手续。
第二十五条 被执行人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除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二十条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的停止执行的情形,一般不停止执行。
因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中止执行的,当地稽查局应及时向省局稽查局书面报告,待复议、诉讼结束后,根据相应结果恢复或终结执行,并向省局稽查局书面报告执行结果。
第二十六条 待执行结束后,检查组织岗整理有关资料,登记台账,并向案源布臵单位反馈检查结果。
对经省局领导审批后由征管科技处转交的稽查案源,在每批检查任务结束后,省局稽查局整理分户的稽查结果,提炼纳税人违法违章行为的共同特征,提出分类型、分行业的管理建议和行业税收风险模型指标完善建议等,编写汇报总结材料,提交省局征管科技处。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本规程由安徽省国家税务局负责解释。第二十八条 本规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组织查办案件工作流程图省局稽查局接收案源检查组当地稽查局外部门或外单位案源接收分配任务制订、审核审批实施计划是否是企业集团检查是省局稽查局组织纳税人自查制作检查预案评审检查预案否当地稽查局组织纳税人自查查前准备确定主查和辅查制作工作方案主查修改补充预案并接受工作方案实施检查检查情况汇报跟踪管理检查终止中止检查,待合适机会恢复检查检查终结需公安提前介入终结检查公安提前介入案件审理检查实施完成检查告知检查结果省局前置性审查案件审理报告审理结果制作、送达文书解缴税款是否复议、诉讼结果反馈否执行入库是行政复议、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