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育与班主任工作
美育与班主任工作
内容提要
契诃夫说:“人的一切:外貌、衣裳、思想、心灵都应该是美的。” 而美育正是培养人们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最佳途径。
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它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而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有教育作用的活动。具体地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学校美育虽然不是一种知识教育,但是却是一种能力教育,它在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感受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思想家、美学家的言行都充分证明了。
而近几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对重知识而轻能力的教育观的否定也对我们该如何对待美育以极大的启示,特别是如今坚定地把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更证明了学校美育不仅仅只是一两节美术课、音乐课,也不是个别学科的简单渗透所能替代的,而应该作为一门与德、智、体、劳既有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重要课程。加强学校美育势在必行。
目 录
内容提要„„„„„„„„„„„„„„„„„„„„„„„3
一、问 题 的 提 出„„„„„„„„„„„„„„„„„„„„5
二、研 究 的 主 要 内 容„„„„„„„„„„„„„„„„6
三、研 究 途 径„„„„„„„„„„„„„„„„„„„„„6
四、研 究 方 法„„„„„„„„„„„„„„„„„„„„„7
五、研 究 过 程:„„„„„„„„„„„„„„„„„„„„7
六、美 育 教 育 的 效 果„„„„„„„„„„„„„„„„8
七、总 结 与 反 思 „„„„„„„„„„„„„„„„„„„9 参 考 文 献 „„„„„„„„„„„„„„„„„„„„„„10
美育与班主任工作
摘要:
契诃夫说:“人的一切:外貌、衣裳、思想、心灵都应该是美的。” 而美育正是培养人们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最佳途径。
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它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而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有教育作用的活动。具体地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学校美育虽然不是一种知识教育,但是却是一种能力教育,它在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感受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思想家、美学家的言行都充分证明了。
而近几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对重知识而轻能力的教育观的否定也对我们该如何对待美育以极大的启示,特别是如今坚定地把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更证明了学校美育不仅仅只是一两节美术课、音乐课,也不是个别学科的简单渗透所能替代的,而应该作为一门与德、智、体、劳既有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重要课程。加强学校美育势在必行。关键词:
一、问题的提出:
1.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是为人的基本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内容比较广泛,我认为,最主要的为爱心、创造力、自我心理调控力这三种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不是单独进行的,它潜在于智育、德育、美育、体育等以及各种日常的活动。美育由于它自身的特点,在培养人的优良素质方面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把美育仅仅当作艺术特长或技能技术教育来施行,这既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又违背了美育自身的规律和宗旨。我国现代美育理论奠基者蔡元培先生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教师要把美育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并积极付诸实施。美育是一种塑造美、创造美的教育。通过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美育的一个重要社会功能是促进青少年、儿童的高尚品德,引导他们遵循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
2.贯彻“以德治国”方针的需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道德建设有许多问题和新的矛盾需要解决,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抓住有利时机,巩固已有成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创新,把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纲要》又指出:学校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班级是学校的细胞,为创建新型的班集体,班主任应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实践。通过体验美、发现美、创造美的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探索出一条班集体建设的新路子。
3.促进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都有这样的困惑,话没少谈,道理没少讲,要求没少提,可班主任工作收效甚微,有时甚至是“言之谆谆,听之藐藐”的无效劳动。随着中国加入WTO,外来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使得班集体建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矛盾、新挑战。班主任工作亟待改革,急盼创新,这是全体教师发自内心的要求,也是促进学校自身发展的重要一环。
4.凸现美育功能的需要。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美育的地位和作用,这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意义重大。为什么美育应该受到如此重视呢?这与美育的根本宗旨有关。美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是要美化人自身,即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因而,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学生的人格和心灵。无疑这是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重要方面。近人王国维认为,教育应分心育与体育两大领域,心育应包括智育、德育、美育3个方面。他说:“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三部,智育、德育、美育是也。”在我们看来,真善美不仅相互区分,而且还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智育、德育和美育处于对立统一之中。所以,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美育不仅与智育、德育、体育相辅而行,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规律,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认为树人育人的初始和终极,都是美育的用武之地。换言之,美育,包括艺术教育,不但是人格修养的入门途径,而且能使它达到成熟的、高级的境界。孔子对弟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就是在实施美育。今天,我们的学校教育,只有从培养“备真善美之三德”的“完全之人物”的高度来认识美育的根本宗旨,才能充分尊重美育的规律,从而正确地施行学校美育。
5、中学班主任工作面临的是活生生的青少年,他们正处在人生之晨向人生之午过渡的关键时期。他们那纷飞的思绪、澎湃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都是生命中最优秀的特质,这些特质正好与美育的特质相契合,与处处政治灌输与说教水火不相容。保护这些特质,让这些优秀特质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是新时期班主任的首要任务。因此,杜绝班主任工作的机械呆板,把美育纳入班级工作中,本世纪班主任不可回避的选择。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以“以美载德、潜移默化”为主线,以“知美、情美、意美、行美”为内容,构建农村高中班集体建设的目标体系。
2.探索在班主任工作中实施美育教育的基本途径,优化实施手段,加强调节反馈,实现全面发展,形成美育渗透班主任工作中的操作体系。
3.突出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突出交互性,改变一成不变的说教式教育,提倡师生民主平等;突出实践性,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升华;突出创造性,用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吸引学生、感化学生,构建班集体建设的活动体系。
4.班集体建设评估全程化,效果与过程并重,将“以美载德、以德治校”贯穿德育教育全过程,创建班集体建设评价体系。
三、研究途径:
1.美在班级,潜移默化。班主任要经常教育学生保持学习与生活环境的整洁,美化环境、充分发掘和品味自己生活空间的美丽,教育学生学会时时打扫自己的心理卫生,揩试心灵,摒弃消极情绪,营造良好的心境。
2.美在规范,教育感化。将规范要求以美的形式呈现,从学生怕角度提出,在学生的心目中扎根,使学校德育渗透到学生心灵的深处。
3.美在活动,催人奋进。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采用生动活泼的手段,达到以德感人、以美感人,让德、美像: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实现从事事、处处、时时的目的。
四、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2.调查法 3.运用教育观察法
五、研究过程:
1、对“美”要有正确、恰当的理解
中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旅途中最美好的阶段。这个阶段正是他们最爱美,最想表现美的时期,同时也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因此,对“美”有一个正确、恰当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在这一阶段能够树立一种健康、正确的“美”的观念,那么对他们今后创造完美人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由于处于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中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需要我们教育者特别是班主任加以正确的引导。据我的观察和调查知:目前中学生中存在着 追求美,却不善于识别美;只追求外在美,而不善于追求内在美。具体表现在:他们常把“新”、“特”、“奇”视为美,这种 现象当前比较集中地表现为:校园追星现象。他们把港台歌星、影视红星视为自己的偶像加以迷恋、崇拜,有的甚至达到了癫狂的程度。再有一种现象,就是误以丑为美。由于特殊的家庭、或社会环境,一些中学生年龄虽小却非常世故,他们主要以江湖义气和“英雄主义”为特征,把广交朋友、出手大方,为朋友两肋插刀等视为美。还有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垃圾乱丢,值日工作不肯认真去完成,怕劳动。尽管这一部分学生比例不大,但影响却极深,对于审美观还不健全的中学生来讲,这类学生起着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
针对这些现象,我设计了一些问题:美,究竟是什么?评价美的标准又是什么?究竟什么样的美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美?请列举和我们中学生不相符的穿着打扮、语言,行规等。你认为中学生的穿着打扮、语言,行规等应是怎样的,中学生应追求一种什么样的美?让学生思考!同时召开了一次主题班会。同学们对美的理解和看法是不一样的:有学生说:“自然就是美。”也有学生说:“双眼皮才是美。”杨贵妃时代,人人觉得胖才是美。西施时代,也有人说病态的美才是美。现代人认为健康就是美,勤俭也是美,当然孝顺更是美。而有学生认为:考试得满分才是美。也有学生说:“美就像流星一样光鲜亮丽的。”有学生说:“拥有外表的美丽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也有学生说:“外表的美固然重要,但最关键的还是拥有一个美丽的心灵。同学们也列举了和我们中学生不相符的现象如:随着黑人音乐的流行,一些学生的穿衣也随之而变,过膝的T恤,拖地或吊裆的裤子。有些女中学生穿低胸、透明的裸背衫,超短裾,戴手钸,耳朵上耳洞二、三个;男生留长发,抽烟、酗酒、赌博、打群架、上网吧、语言粗鲁、乱扔垃圾等。主题班会上大多数同学认为:有的学生喜欢打架斗殴,且屡禁不止,不是因为这些学生会从打架斗殴中得到什么益处或愉快,主要原因恐怕是他觉得敢于打架斗殴是一种勇敢无畏的表现,可以让别人觉得自己有面子、有风度。这说明这位学生错误地把打架斗殴看作是一种美的行为去追求。有的学生学着大人偷偷地吸烟,这也不是因为他会从中得到什么快感,而是他觉得吸烟有风度;有的学生喜欢在大家面前搞恶作剧,引起大家轰堂大笑,也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做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实现自己的价值。
2、营造以环境美为中心的班级文化
新加坡近于苛刻的环境意识不能仅仅从“洁净生活空间”的意义上去理解,实际上是用环境美环境文化来塑造国民的道德人格。一个环境脏乱差的城市,市民的素质也不会高到哪去。相反,凡去过大连的人都佩服大连洁净的环境和大连人的素质。这是因为环境美,环境文化与人格之间有必然联系。班级是学生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环境的美丑,环境文化的优劣,影响着学生心灵人格的好坏。所谓“环境决定人”即是此意。接新班开始,我首先着手建设以环境美为中心的 环境文化。制定了 “净、静、竞、敬”的班训:干净的卫生、安静的自习、竞争的学生氛围、文明的行为举止,这实际上也是“班级无小事”原则的体现。不准扔一块纸屑、赃物,既减少了值日生的负担,又养成了体贴别人的美德;安静的自习,既提高了学生质量,又形成了“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风气。我们学校在班级外面的走廊上种植了几株花要求同学们精心呵护它们,在同学们的呵护下,四盆小花虽不能争奇斗艳,却也是生机勃勃。在冬季寒风阵阵虽无鲜花却也立于风中斗志坚强。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不是一个装饰,或者随意涂抹应付学校检查的风景。那是一块肥沃的美育田野,那是一片广阔的思想教育海洋。在班主任计划中根据学校的要求和本班的实际,我确定每月板报工作计划。如“素质教育在身边”,“健康与安全”,“毒品宣传与画报”等,同时配合“五一、五四、十一、元旦,教师节”节日专题既有文学美学性,又结合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实际的需要。
六、美育教育的效果: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们达到这样的共识:1.中学生的仪表美要适合自己的年龄,要适合自己的身份,还要适合自己的生活的环境。穿在身上的服装能够告诉别人自己懂不懂美术,懂不懂美学。服装是审美的亮相。服装的语言会告诉别人你欣赏审美的水平的高低。服装的语言是无声的,但是有时候是能胜于有声的。修饰打扮应以清雅素淡、大方自然、洒脱活泼为主,要显出青春的朝气和魅力。老舍先生曾说过:“真正美丽的人是不多施脂粉,不乱穿衣的。”还要结合自身的条件,扬长避短;要整洁宽松,有利于健康;要注意场合,不标新立异。周恩来同志在南开学校读书时,曾在衣镜上方挂着一幅仪表格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扣;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他的一生风度仪表堪称楷模,为世人所敬仰。而目前我们有的中学生留着长发,敞着衣服,穿着松高鞋,戴着手饰,满口港台腔,嗲声嗲气,实在有悖于美。2.中学生应注意礼貌用语,注意语言的纯洁、文明,是一个人美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风度,是一种荣誉.3.美应该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高度统一。外在美,它包括外表美和仪表美。人的外表美诸如肤色、五官、高矮、胖瘦等是天生的,一般情况下是无法改变的;而仪表美诸如服饰、仪态、风度、言谈举止等,则反映了人的审美品味,它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改变。内在美则是指人的心灵美、人格美、精神美,包括思想、品德、学识、修养等,它同样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培养、提高。当然,对于一个人来说,内在美才是最重要的。正如歌德说的:“外貌美只能取悦一时,内在美方能经久不衰。”为此中学生还应时刻注意培养自己的内在美。一个人如果光有躯壳的美,而没有灵魂的美,这是假美。那么内在美可以体现在:热爱祖国,尊纪守法,追求真理,关心集体,助人为乐,正直诚实,不畏艰难险阻,不图个人私利等等。培根说过:“就形貌而言,自然美要胜于粉饰之美,而优雅的行为之美又胜于单纯的仪容之美。”
七、总结与反思 :
1. 时下校园中盛行的追星热、打游戏机热、上网聊天热、染发热及不愿穿校服、出口成“脏”等现象,都说明了他们没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对于学生的这些错误行为,过去的思想教育往往局限于谈心、批评、或制定守则、规范去要求学生去做什么、禁止他们不做什么,这种做法,就好像是用脚踢汽车想它发动一样,效果不会好。最好的做法应该是让美育与思想教育联姻,用美去引起学生心灵的沉醉于神往。
2.美育,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美的能力。让他们正确地辩别美和丑。有的学生爱着奇装异服,那是因为他(她)觉得奇装异服就是一种美,你去禁止他(她),他(她)会觉得委屈,不会接受;而你要是培养和提高了他(她)对美的认识能力,让他(她)认识到奇装异服不是一种美,而是一种丑时,他(她)就不会刻意去追求。
3.作为教育者,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去认识美,使学生美的观念的需求得到满足,产生美和感动。学生是孩子,有时他们虽然认识到什么是美的,但自己还不知道如何去表现美、创造美,也就是不一定知道怎样使自己的语言、行为以及心灵等美丽起来。当我们用形而上的美育去熏陶感染时,学接生的灵魂像沐浴在春风春雨中的桃李,娇艳青翠,满园芬芳。用美育进行思想教育,这是给学生的灵魂注入阳光,注入清泉,注入钙质。更新观念,提高素质,让我们用美育使班主任工作闪烁出璀璨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校德育与美育工作创新》 2.《教育创新素质与方法》
3.《美育与素质教育》 作者:陈望衡 《教育研究》
第二篇:试论中学班主任工作的美育原则
试论中学班主任工作的美育原则
中学时期,正是青少年处于“青年期的剧变”和意识到成长为“边际公民”关键时期,这时的中学生们对于美得爱好与追求尤其强烈。担负中学班主任工作的老师如果能够正确掌握和恰当地运用美育原则,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无疑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本文将结合中学实际和自己在中学班主任工作中饿体会,试提出和论证中学班主任工作的美育原则,即平等性、形象性、娱乐性、完整性。
一、中学班主任工作中美育的平等性原则
所谓平等性原则,就是要造成一种实施美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和谐的情感交流的原则。
中学普通教育与美育工作相比,与其相似之处是:它们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种信息交流活动,先由教师发出一定信息,引起学生反应,这种反应反过来再引起教师的反应。其区别是:从内容方面讲,一般教育的内容是社会及自然科学知识,而美育的内容则广泛得多,而且都带着浓厚的情感色彩;从表现方式上讲,普通教育主要是以语言、公式和其他一些符号作媒介来交流信息,而后者却要辅以激情、想象、好奇心或具象形式来交流信息;前者大都是由教师单方向学生传递,具有一种权威性和强迫性,或者说,其中那个一方是较主动的,而另一方是较被动的;后者则不然,它不是一方向另一方说教和灌输,而是双方平等,其气氛是活跃、轻松和自由的。也就是说,用来实施美育的对象是一种类主体的对象,它同美育主体是对等的。
在中学班主任工作中,一般来说,班主任愈是偏重于说教而不重视美育,往往有单向灌输的填鸭式的弊病。要改变这种状态,在教育中贯彻美育的原则是十分必要。美育需要感情为中介,班主任工作同样需要感情为纽带。这种纽带应该首先 教师抛向学生。这样,教师成为学生热爱的朋友,血色很难过成为教师友好的美育的对象,创造出彼此和谐、生动的气氛和情景。
九四年秋,我任初三班主任,一上任便宣布了几条纪律,其中有不准留长发、穿奇装异服等。第二天,竟有一个“胆大妄为”的学生,不仅长发未理,还穿出上下极不相称、颜色极为刺眼的衣服。我气坏了,把该生叫到办公室,当着极为老师的面怒斥:“昨天宣布纪律,你今天就犯,你。。。想干什么?”谁知他满不在乎地辩解道:“老师,冷静点,你宣布的纪律,我没有违犯。我头发长长不过女同学,衣服别人都说很好看,这是个人自由,哪本法律书上也没有说不准穿我这种衣服,不信,找出来我看看!”我说一句,他竟然回敬我三句。我更火了,彼此不欢而散。事后我想,这次教育失败,一方面是我采取的方式欠妥,刺伤了他的自尊心;另一方面是现在的青少年审美观并不成熟,辨别不清美与不美,接受了教训,过两天,我单独将这学生叫到一边,先伸手将他帽子正一正,未扣好的扣子扣一扣,把不平整的衣服拉一拉,心平气和地从青少年追求仪表美来说起,消除他心里屏障;又从美学角度阐述了青少年应该怎样追求心灵美和仪表美,并结合本班学生实际举出了一些实例来说明。该生态度大为改变。然后,我利用仔细时间,组织全班学生开展中学生仪表美问题讨论会,观看了有关图片、资料。我也一般集体成员的身份发了言,效果令人满意。这位学生和全班同学都能正确对待装束发型的问题了。
同是这个班,一天,我带他们去植树,同学们都抢着干,突然,我发现一个叫李军的学生居然站在那儿悠闲自在,丝毫没有要干一番的意思。我一股怒火:“装什么样子!你看看周围同学,是一种什么精神面貌,汗流浃背;你是什么态度,怕劳动,简直象个少爷。。。。不愿劳动,就请回去。。。。”他站在那,侧目怒视我。“老师,他病了!” 一位同学对我说,我心里猛一震,“他刚才发烧还在干呢!”又一个同学告诉我。这下子,几十双眼睛目不转睛地望着我,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曾要求学生们实事求是,有错认
错,积极地改正自己的过失。现在,我的工作出现失误,该怎么办?
我是这样做的:“是在抱歉!李军同学,我没有了解原因,让你委屈了,请原谅!请坐下休息。”李军眼里涌出了泪花。我深深吸口气,又说:“我看到全班铜鼓邪恶都在挥汗如雨地干,感到欣慰;看到你站在一旁,批评了你,老师今天错了,再次向你表示道歉!”几十双眼睛在闪光,我话一转:“同学们,我和你们一样,是个普通的人,会犯错误,同学们会把我当朋友看、会原谅我的吧?!”我没有以势压人,学生自然口服心服。在后来,一个学生在作文中《一件难忘的事》写到:“我真佩服数学老师,她象一位喷嚏有一样,用她
第三篇:美育与德育
美育与德育
美育与德育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我国的传统教育虽然有其特长,但与目前改革开放的积极形势相比,则仍然显得观念陈旧、方法落后和弊病众多。‛这是滕守尧先生对中国目前教育状况的点评,并指出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教育观念的落后。相对于二十世纪世界教育经历的三个阶段:灌输式教育、园丁式教育与融合式教育,中国至今仍未脱离灌输式教育的窠臼。
教育问题永远都是热点问题,尤其是这十几年来,从高等教育的大学扩招,到中小学新课标改革,再到高考制度的争论,可谓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社会对教育的关注程度可见一斑。人们似乎从最初对曾经业已习惯的教育状态中苏醒过来,面对现在由上而下社会各方面深层的变革,突然发现我们在现行教育模式中收获的知识已经无法使自己能够从容地掌控自己、面对社会。我们接受教育的方式更令受教育者要么如带线木偶,在装饰的舞台上做一个失魂的舞者,依然能享受来自同伴的掌声;要么如风中柳叶,在漫天飞舞的自由中渐渐褪去青春的绿色。我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却总是在一个个失望中去憧憬下一个希望。人们可以在无数次的荒诞里上演人间喜(悲)剧,在令人激情澎湃的号召与激辩中投入描绘教育未来的‚宏伟‛蓝图,又在现实 ‚明智‛的生存法则里扭曲着初衷。也许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相互依赖,双方都期待着能从对方的改变得到自身问题一劳永逸的解决,同时又担心对方前行的太远太快,使自己成为阻碍人类前进的藩篱。
值得思考的问题太多了,在还存在权力意志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在世界的范围内,教育还要继续反映其所在国家与地区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继续体现国家(或政党的)意志。体现在具体的
美育与德育
教学过程中,就是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的情感教育渗透,即德育。我们的教育从来不缺乏上述的内容,在极左的年代,甚至直接以‚政治‛学习取代道德伦理的教育。改革开放后逐渐放弃了简单空洞的说教,但形式化的情感教育依然阴魂不散,只不过采取了更为隐蔽的方式(也更为拙劣)。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近来媒体网络热议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的问题,颇能给我们以启示。如刊登在《南方都市报》的一篇文章,摘抄部分如下:
‚我的书房外面,有几竿竹;读书疲倦了,常走出去散散步。有一天,正在散步的时候,忽然听得竹枝上有呢喃的声音;抬头一看,见一燕子站在竹枝上,仿佛笑着和竹说:‘竹兄,你夏天不能避太阳,冬天不能避霜雪。试看我秋凉就去,春暖就来,接着时令,换栖息的地方,何等自由自在呢?’
竹好像也回答道:‘我有忍耐的性质,所以不避极热的太阳,和极冷的霜雪;并且当草木凋零的时候,我仍旧是枝叶扶疏,和那松柏一样茂盛。燕兄,你看我何等自由自在呢?’
我听了这些话,心中想了一会儿,说道:‘有理!有理!燕有燕的习性,竹有竹的特质,它们都是能够适应环境的。’便把它们回答的话,用笔记了下来。‛
—《新教育教科书国文读本(高小)》第一册第四课,任熔等编辑,中华书局1921年版
编者按【‚燕有燕的习性,竹有竹的特质,它们都是能够适应环境的。‛这般见识,我们的语文课本一定不屑,非要拔高到‚燕子怯懦立场不坚定,竹子品质高洁岁寒而后凋,小朋友们要学习竹子‛这样恶俗混账的结论来,败坏人的胃口,才肯收手。】
此外,《收获》杂志的副编审叶开炮轰小学语文教材而引发的大讨论也已经在媒体和互联网上展开。叶开在其博客中列举了一些现实 42
美育与德育
实例,借以痛斥目前教育的弊病。如:
‚事情还要从一堂作假的语文公开课说起‛。叶开受邀来到女儿乔乔的学校,参加一堂语文公开课,内容是一篇没有作者的课文《带刺的朋友》。教室宽敞明亮,一人一桌一椅。课桌的摆设六人一组,面对面拼在一起,便于分组讨论,气氛民主、平等、交融,这种‚典型的欧美式(圆桌)模式‛的设计让叶开感到新鲜有趣,但是随之而来的课堂内容却让他近乎绝望:与三十多年前相比,语文课的教学竟没有任何进步!
据叶开回忆:‚这是一堂公然作假的公开课:一切都是预先排练好的,哪个问题由哪位学生回答,语文教师事先都安排好。我女儿说,隔壁班更夸张,老师要求每个人都举手假装提问,但是只有举左手的才会被叫起来回答问题。‛经过认真阅读和分析这篇《带刺的朋友》,叶开发现,文章逻辑完全不通。后来查到了原文,课文居然进行了彻底的篡改。经过篡改的课文,因逻辑不通变成‚带刺的敌人‛了。此后,叶开开始从这本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第二册(试用版)入手,进行逐篇的对比分析———总共四十篇文章中,只有一篇署了作者名,其他大部分是‚剽窃‛和‚篡改‛的,包括严文井的《小溪流的歌》,王安忆的《我们家里的男子汉》等作品。叶开又在博客上以女儿的课本中巴金名作《鸟的天堂》和安徒生《一颗小豌豆》为例,比对分析了原作和被改写后的小学语文课文间的差别,并发出了后来被媒体广泛引用的‚小学语文垃圾教材危害远胜三聚氰胺奶粉‛的感叹。
多少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了一种变味的语文教材和课堂:教学不是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体验出发,而是为了弄懂语法结构;解读作品不是从作品本身出发,而是对‚中心思想‛的提炼;看待作家,不是从作家的时代背景和完整作品中出发,而是寻找‚微言大义‛。43
美育与德育
什么是语文的回归?用叶开的话说,就是回归到‚人的教育‛上来。‚这个人,就是有独特的、独立的个人价值的‘人’,对‘人’的核心价值的确认,对以‘人的价值’为核心的综合价值的彻底考量,这也是现代文明的最新和最高的成果。‛所以,我们需要这样一部教材:更富有人性化,更具备基本常识,更靠近普世价值,更具有审美感,更有逻辑性。而叶开推崇的《小王子》乃至《哈利波特》等一系列经典儿童作品所诉说的人道主义精神、尊重人的价值正是将这些价值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们。
语文教学存在着上面所提到问题,其他课程呢?基础科学数理化的教学问题相对单纯点,因为评价的标准比较明晰也较少异议,除了教学内容固定(教材的变化仍然要以人类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主观的选择只能局限在内容与形式的编排上),而且标准答案仍然具有稳定的权威性。政治与历史课在意识形态教育上倒是起着主要作用,然而在教材的编撰上似乎还没有受到像语文教材那般非议,何况它们本身就是在直接培养一种价值观,比起语文课在知识传授与情感渗透之间的度的两难把握,自己的目标还是单纯的。你可以不喜欢,但也无法去太多的指责。同语文课面临的窘境最为相似的可能就是美术课了(音乐暂且不论)。当然,美术课不必去应付高考,无形中避免了成绩与成材的矛盾,可以相对自由地去探索教育之道。
中小学美术课是素质教育倡导的最直接的受益者,从多年来边缘化的尴尬地位逐渐转变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在人们还没有弄清楚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和如何实现素质教育的时候,美育也许是能掩盖以往片面强调‚智‛育的最好的一块遮羞布了。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前两育被畸形地放大,后三者渐渐成为形式的口号。什么原因?很简单,国家意志与高考的应试制度。对于任何形态的社会统治者而言,教育用来训练有一定服务技能(特定群体)又能服从统 44
美育与德育
治意志的人远比培养有批判思想和独立精神的自由的人安全的多。美育兼具了上述两种功能,既辅助了‚智‛育对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又又舒缓了个性自由发展上对于意识形态过多的关注。当然,保持这种相对的平衡会随着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出现操作上的困难,毕竟意识的觉醒不会使人的精神层面仅仅停留在艺术本身的问题上,正是这种两难的矛盾,造成我们社会教育中美育价值取向的犹豫,即美育与德育之间的取舍,进而影响到美术教育形式的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的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利源泉。‛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欣赏对学生思想、意志、情感有很大的影响,而思想、意志、情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德育和美育两者虽有联系,但不能互相替代和包含。德育是抽象的概念,是一抽象思维的形式来进行的,它自成理论体系,成为人们接受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而美育主要是借助形象思维的形式来进行的,属于感情陶冶的工作,引起人们的情感变化,潜移默化,以达教育目的。鲁迅先生说过:‚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鲁迅虽然提到了美育辅助德育的功能,但也强调了美育‚与道德不尽符‛。美育也不能简单地概括为德育的附属物,美育自身的价值仍具有独立性。曾经无数次唤起的美感而最终被引向某种程式性的意识观念判断,最终‚压抑了美,弘扬了善‛。美术教育最直终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以美感去认识世界,通过训练感性和发散性思维,与训练逻辑性思维的认知性教育分别开来,授课以感性形式为主,而不是理性概念的判断。正如本文开篇所言,我们不缺乏 45
美育与德育
概念式的灌输教育,缺的是引导学生走向思维自由独立的素质教育。真善美的统一谈起来容易,做起来何其不容易!美术教育要避免舍本逐末,美术课不是思想品德课,而是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的感染首先来树立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这是美术教育的主旨。
此外,在教育、美育问题本身还存在诸多争论的时候,我们对于美术课教学的评价最好不要去尝试建立一种普遍有效地绝对标准,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可以用经验的方式,但要考虑到学生的要求。一位再出色的教师所能做到的也只是人生成长教育中阶段性的胜利,良好的开始能持续多久不得而知。一旦学生进入新的学校,重新适应新的环境,前期的良性开端是否还能延续下去?教育是一个整体,贯穿了人生的成长时期,每一个人都期望社会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健康持久的教育环境,以得到相对公平有益的教育。受到文化、经济、资源、环境等社会诸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教育阶段,不同的学校,都会出现教育发展的不公平。在目前情况下,我们还不敢奢望能达到一种普遍公平、健康、科学的教育水准,而且从个性的培养来看,教育最好选择合适的,而不是所谓‚最好的‛(还是标准的判断问题)。因此,对于老师教学评价也要因时而异,避免在意义本身还亟待辨明的情况下,过早地从形式上建立一套绝对的样板标准。
教育本身经常是错误的,及由于施教的方法不善,造成本来不好不坏的教材成为了客观的阻碍因素。换句话说,因为教育是在服从人类的传统和习俗,所以它又在反方向上极大地发展了社会的劣根性。我们成年人已经习惯性地用自己的意识与价值观(且不论科学与否)去‚指导‛未成年人,以己之经验积累替孩子们提前预设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这种做法(牺牲精神的可贵)诚然可以使青少年们少走弯路,多快好省地达到大人们心中期望的社会性安全临界点,但对孩子 46
美育与德育 的独立无益,使其在成长的过程中失去‚试错‛的发现快乐,而挫折教育正是我们缺少的。正如伊斯拉尔〃舍弗勒所言:‚我们不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是引导他们走进许许多多前人留给我们的大厦中。这些大厦是我们努力生活于其中的地方,也是我们赖以改进的地方‛。
‚先入为主‛的观念使得素质教育有名无实,而形式化的情感渗透使美术教育改革未能走的更远。
第四篇:传统美育与美育传统
摘要:文章着重从先秦儒、道的教育思想中提炼,挖掘传统美育资源,并将其蕴藏着的厚重的人文精髓,作为一种美育传统移植于现代审美教育的创建,构建现代意义的感性人生教育,强化情感作用与体验效应的审美教育。
关键词:传统美育;教育思想;审美教育
美育是把审美的价值转化为一种教育资源,通过这种资源的开发、利用来达到育人的目的。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大国,自先秦以来便蕴藏着丰富的审美教育资源,这是传统美育思想的积淀,也是中国自古便注重审美教育传统的体现。对传统丰富的美育资源和一以贯之的审美教育传统,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延续――在延续中借鉴,在借鉴中创新。
一、传统美育的归纳、融合正如先秦文化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一样,先秦美育思想奠定中国传统美育的基础。因此,本文所说的传统美育主要侧重于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的审美教育内涵,而其中儒家美育思想和道家美育思想作为两大支柱,架构起传统美育的框架,它们闪烁着传统人文精神的光辉,既是传统美育思想的体现,又是审美教育传统的彰显。
首先就传统美育的内容而言,中国古人具有极为敏锐的审美眼光和独到的审美感受力,他们擅长从自然和艺术的形式中挖掘美的因质,追求审美物生活化或通过主体的创造性实现人生各方面的审美化。一方面,他们从艺术形式中寻找审美空间,如儒家的孔子就非常重视“诗教”、“乐教”,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1],闻韶乐能“三月不知肉味”[2],传统美育从“诗”、“乐”等艺术形式开始,通过主体的创造性发挥来调和情感,使之成性,进而达到个体生命体验的完满,即乐的境界。而对乐的追求不只是诗歌、音乐等艺术形式,同时是通过对这些艺术形式的观照达到的一种心情愉悦的人生境界,来实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3]。另一方面,他们又从自然这个更为广阔的领域去延伸美与人的关系,通过回归自然的途径将世俗的人提升为审美的人。庄子是这一思想的代表性典型,庄子认为宇宙生命就是最高的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人类认识自然更重要的目的是从自然中寻求和发展符合人类天性的自然之美,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体会自然之道,感受自然之美,是庄子的审美追求。因此,庄子重“游”的审美状态,主张通过“逍遥”的感受实现审美的快乐。孔子也认为自然中有无尽的审美资源,“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4]是对美与人的赞喻,“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5]是对自然美好生活的推崇。孔子和庄子的美育思想都强调从美的形式中提取美的内容,并将其置于人生境界的高度,通过主体的创造性来实现个人生命的审美化。
其次,传统美育的功能在于通过自然或艺术来给个体心灵赋予一定的理性、秩序、规范,从而引导个体精神存在走向某种恒定不变的理论信仰。从某种程度而言,传统美育可谓是人格美育。由于先秦思想家们对社会和个人的认同并非一致,儒家偏重社会,强调理想人格的生成,其审美教育“在于把伦理规范内化为个体内在的情感要求,使感性的、个性的、受动的情感转化为感性与理性、个性与社会,受动与主动相协调的情感,由此实现一种新的人格状态,即‘温柔敦厚’、‘文质彬彬’”[6],这是儒家的审美教育追求。它强调人格的培养,忽略个体的存在价值,将个体情感纳入社会性的理性规范之中,走向了伦理化的极端。而道家的审美教育侧重于个体,追求自由人格的美育正好弥补了这一缺失,庄子的美学构造了几乎没有文化和价值参照,纯然关注人的情感,潜在能力和自由创造的审美范示。他否定教育的社会职能,即社会品德的修炼,专注教育在实现人生自由和人生幸福方面的作用,强调人精神世界的净化和提升。他倡导以审美的态度去关照万物,体察人生,从而悟到生命的真谛,实现个体生存的自由。
再次从审美教育实现的途径来看,古人认为美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化育过程,是通过怡情养性的方式,陶冶主体的精神境界,达到人格的完满。传统美育提倡用诱导、感化实现主体人格的提升。儒家采用“教化”来“化民成俗”,在陶冶中使带有强制性的社会伦理变为个体的内在的自觉的心理要求,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一致。道家则采用具有直觉思维的独特认知方式“体道”,在实现主体与客体的交融、渗透、契合的过程中使心灵体验最终获得超越现实的解放及精神的高度自由。因此,无论是儒家强调的“中和”,从“化”入手,实现道德提升,达到主体内心的调和,还是道家主张“至和”,注重感悟,寻求大化,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无间,他们都突出了审美主体的作用,是主体通过对美的形式的感悟,借助情感的推动力,涤荡心灵,完满人生的过程。
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美育探讨的“核心问题不是美为何物,而是审美对人生有何意义,是人的生存如何实现艺术化、审美化,是人如何借助艺术和自然景观来达到生命的完整和精神的自由”[7],它将审美的境界与人生境界融而为一,探讨人生问题,是一种人格美育。它强调审美主体的创造性参与及情感推动力的作用,而“教化”、“体悟”是行之有效的实现途径。传统美育中的这些特色作为一种传统,在现代社会的审美教育中应得到继承性、创新,即进行美育要加强感性人生教育,强调情感美育,注重陶冶作用,发挥体验效应。
二、美育传统的借鉴、创新
(一)加强感性人生教育
传统美育的审美人生教育强调主体性“生命”的存在,要求从人性、人格方面进行。这作为美及美存在的本质,首先肯定个体人的存在,突出审美主体的地位。这种地位在传统美育中的独特之处在于,不论是强调伦理修养的儒家,还是讲求物我同一的道家,其共同理想都是如何使人格高尚完满,并一致认为这种完满的境界只有在美中才能充分实现,而形成理想人格就是至美。古人对理想人格培养的美育传统置于现代的审美教育中仍处于核心地位。虽由于一定时代文化模式的内化影响,理想人格的内涵有所不同,但这种对主体人格的传扬方式,便是美育的内核所在,只要再融入现时代的人格要求,便形成现代的感性人生教育,即美育的过程就是个体感性生命的成长过程。教育要保持人的感性自发性,触发生命的活力和原创力,维护人的天性,使人在美的感受中不仅能自我实现,而且能自我创新,人能够超越自然生命的界限,创造多维的生存空间,来实现丰富的生命价值。现代美育要注重感性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培养直觉、顿悟、灵感等创造性思维能力,激活学生生命活力。
(二)强调情感美育
古代美育极为注重情感问题,并针对人格的培养提出了主养气的情感论和主教化的怡情论,但传统情感往往被道德情感或生活情感所统摄,忽略个性情感的存在。对情感的强调无疑是美育的要旨所在,这种情感教育传统延续到现代便发展为审美情感的培养。审美情感是一种自由情感,追求的是个体精神上的舒畅、愉悦和超脱的快感,是超越道德情感的个性自由。现代美育的目标之一是要促进个性情感生命的成长,而美育过程的动力亦来自个体情感要求的满足。现代意义上的情感教育,一方面是个性情感的调节与释放。美育要使“强烈的感情在与美的世界交互的过程中,让主体缺失而渴望的情感得到弥补和充实,使失衡和压抑的情感得到宣泄和净化”[8],美育活动应提供足够和适当的手段来实现情感的协调。另一方面是实现情感的创造性表现和升华。情感的创造性表现是人的内在潜能的发挥,强调的是自由而无约束的情感。美育要启迪生命力勃发的自由,使得个体生命丰富而饱满。
(三)注重陶冶的作用、发挥体验效应
传统美育一方面注重陶冶的作用,认为美育对人的情感是一个陶冶的过程,是在潜移默中实现的,另一方面传统美育又极强调主体的作用,认为审美不必通过任何外在手段来实现其价值,它以个体的内心体验直接体现生存的价值。但由于时代的限制,传统美育常常以“预设”的方式在“陶冶”和“体验”中完成。时至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多样化的今天,美育也需要陶冶和体验,但它是在美的感染下无束缚的陶冶和无拘束的体验。这一过程中不再有限制、训示和灌输,而是劝诱、引导和启发。美育中的陶冶是对美的自由的体悟,是心灵的启发和精神的升华,而审美中的体验是在充分调动主体能动性基础上,人内在潜能的发掘和自由创造的发挥。陶冶和体验能使人的认识不断深化,达到精神对现实的超越。现代美育要注重陶冶的作用,是主客体在交融、渗透、契合中发挥体验效应,形成具有审美直觉性的特殊的审美认知,达到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提升。
中国古代悠久的审美教育,体现着厚重的人文精神传统,这种传统延续到现在指引着现代审美教育的发展,在感性人生教育,情感教育的倡导下,注重的是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的是人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激发。
参考文献
[1]论语.阳货诸子集成[m].上海书店,1986.[2]杜卫.美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美走在自由之前――美育本质的一种看法”[j].浙江师大学报,1999,(1).作者简介:黄俊(1978-),女,湖北武汉人,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讲师。
第五篇:浅论美育与德育
浅论美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
摘要:美育是培养学生美的修养,发展审美能力,使青少年身心更加完美。德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人才,使受教育者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方向。智育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智力,具有从事现代化建设的业务本领。所以,德、智、美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几个方面.长期以来,一些学校普遍忽视德育,更不重视智育和美育。认为美育是“空任务”, 德育是“软任务” ,智育是“硬任务” ,这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极为不利。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本文从教育工作角度谈谈美育、德育、智育之间的关系。
一、揭开美育的面纱
美育在全面发展人的性格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人们完善品格,荡涤心胸,丰富感情,开拓思路,增长才干等。美育即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审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人们对美的感受能力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低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同样人们如果要欣赏瑰丽的大自然的美,欣赏、追求社会生活的美,探求人们心灵美的奥秘,就需要有相应的感受能力。美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审美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和提高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
美存在于自然、社会、艺术和科学等客观事物和客观的活动过程之中。浩瀚的大海,高峻的山脉,无垠的草原,一泻千里的江水,都蕴含着美意,这是大自然的美;刘胡兰的慷慨就义,“八一”南昌起义的壮烈,抗洪抢险中人民子弟兵的非凡表现,李四光的地质之光,这些都是社会美;贝多芬的交响曲,达·芬奇的绘画,更是被世界公认的艺术之至美;我们学生的生活中同样无处不在存在美:“您好”、“谢谢”、“再见”、“请”等的语言美;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待人接物彬彬有礼的行为美,;诚实热情、乐于助人的心灵美,都是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去实践。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线条、形体、色彩、表现方法的知识、技巧,必须训练他们的视觉器官,提高其视觉感受力;引导学生接触英模人物的事迹,领略名山大川的奇异风光,参观科技成果的展览„„都能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人类生产劳动的伟大美。
二、德育蕴美育
一个全面发展的新人,首先应该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教育,主要是使人对善恶的原则界限加深理解,它偏重于说理,并要求人们用一系列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美育主要是靠美的形象打动人,把思想品德教育富于美育之中,心美引善,使人在效仿榜样的潜移默化之中实现道德教育,使人乐善好为,美育在道德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历来重视美育的人也都重视其德育的效果,实施美育就是使人在对于美的追求中,明确善恶,振奋精神,使人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归心”向善,从而乐于接受道德教育。
三、智育之花常开
启示人们认识和掌握事物规律性的智育,是教育活动的基本环节。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一定的劳动技能,美育对于智育的实施,也有着不可忽略的独特作。通过美育,能够心美导真,人们通过对于自然,社会美,艺术美的欣赏,可以在愉悦精神的同时,了解历史,自然,社会,获得各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同时,审美需要和审美修养可以推动人的科学研究,这是为科学发展史上的许多整合所证明了的。世界著名科学家,相对论的发现者,他的研究方法称为在本质上是“美善的,直觉的”,深信大自然定是合乎规律的,而事物的美和大自然的和谐是相一致的;因而能更深刻地反映事物的真。以美导真,吸引着科学家探索真理的奥秘,能够大大开拓人们的视野,充分调动人们学习,钻研的积极性。就在日常学校教育中,运用以美导真的原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便于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内存规律,例如:对称、均衡,文艺作品的、美术写生、参观、浏览等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引导学生辨视事物的异同,发现特征,掌握变化,提高对新生事物的热情和敏感等。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客观事物的规律,提高驾驭客观变化的能力。
结语: 总之,良好的审美活动,可以使人们情绪饱满,积极向上,对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和智力的发展有很大益处。美、德、智、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又是不可相互代替的。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的。因此,要培养优秀的建设社会主义新人,就不能不从教育出发培养学生的美育、德育、智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