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县域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

时间:2019-05-13 17:42: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荆门市县域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荆门市县域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

第一篇:荆门市县域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

荆门市县域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

二○一六年三月

目 录

一、“十二五”县域经济发展回顾.....................1

(一)“十二五”县域经济取得的主要成效.............1

(二)“十二五”县域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2

二、“十三五”形势分析............................3

(一)面临的主要机遇..............................3

(二)面对的主要挑战..............................5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6

(一)指导思想....................................6

(二)基本原则....................................6

(三)总体目标....................................7

四、主要任务......................................8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壮大县域产业规模和实力..8

(二)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突破性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12

(三)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13

(四)积极推进服务业发展,努力扩大农村消费需求...14

(五)扩大开放和区域合作,大力发展民营经济.......16

(六)推进技术创新,提升信息化水平...............18

(七)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201

五、政策措施.....................................22

(一)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县域经济..............222

(二)加强改进和探索金融服务....................222

(三)建立集约用地激励机制......................233

(四)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233

(五)进一步优化投资发展环境.....................24 “十二五”时期,我市县域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态势,进入总量跃升、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后劲增强的新阶段,成为实施和促进全市经济在全省“缩差领跑”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力量。

一、“十二五”县域经济发展回顾

(一)“十二五”县域经济取得的主要成效

1、整体实力稳步提升。“十二五”时期,全市县域地区生产总值从600亿元突破发展到1250亿元,年均增长15.8%,县域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由“十一五”期末的83.5%提高到87.5%。京山县、钟祥市生产总值超过300亿元,沙洋县、东宝区、掇刀区生产总值超过200亿元,在“十一五”末基础上翻了一番;钟祥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2014年突破15亿元,京山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2013年突破10亿元。县域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基石”,地位日渐突出。

2、工业结构逐步优化。县域工业实力显著增强,县域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2.3%,高于全市平均增幅,带动了全市工业高速增长。工业经济结构不断改善,全市狠抓产业结构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轻重工业比重由“十一五”末33:67调整为43:56,重工业比重下降了10个百分点。顺利完成了水泥、平板玻璃、电力等行业19家企业的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五年来,共淘汰水泥熟料产能393万吨、铁合金产能3.5万吨、平板玻璃产能699万重量箱、火电机组产能45.2万千瓦、印染产能13500万米、造纸产能7.5万吨。

3、园区产业集聚发展。拥有省级开发区8个,市级工业集中区7个。各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坚持以项目集中、创新发展为重点,园区道路、供水、通信、供电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工业基础得到夯实,产业承载能力得到提高。2015年,各园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850亿元,占全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59.4%,同比增长12%,园区产业的集聚度达到50%以上,成为带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4、市场主体加快形成。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067家,五年净增427家。17家全国500强企业落户县域;在全省率先出台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黄金三十条”,建成各类创新创业载体31个,入驻项目304个、创客1140人。上市融资取得新进展,新洋丰、凯龙成功上市,固润科技成功登陆“新三板”,四板挂牌企业新增35家。

(二)“十二五”县域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全市县域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仍处于蓄势聚能的发展阶段,还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

1、总量发展不足。我市只有京山县、钟祥市生产总值超过300亿元,沙洋县、东宝区、掇刀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不足10亿元,县域经济实力不够强大仍然是当前最为突出的问题,其发展水平与百强县呈不断拉大的趋势。

2、投资速度放缓。一是固定资产投资逐年下滑。2015年,我市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为17.8%,比2014年(21.6%)低3.8个百分点,比2013年低10个百分点。二是县域工业投资对社会投资贡献率不高,县域工业投资额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数比重偏低。三是大项目明显减少。近年来投资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比以往大幅减少,目前明显低于黄石、孝感水平。四是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行的情况下,部分龙头企业生产、效益下滑明显,带动作用较弱。

3、要素供给趋紧。一是金融渠道不畅,“失血”严重。国有商业银行采取“垒大放小”的经营策略,收缩县级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业务,对县域的信贷总量大幅减少,充当县域经济发展主力军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二是技术投入少,留住人才难。这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三是建设用地困难。这是当前国家宏观调控、中部地区工业化进程中遇到的新问题。

二、“十三五”形势分析

“十三五”时期,国际和国内形势仍将呈现多样化、复杂化格局,发展环境继续发生着深刻变化,我市县域经济将面临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同时,也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面临的主要机遇

1、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相互交织深入发展,推动区域经济、产业分工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特别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加快推进,为县域经济加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加快向内陆转移。“十三五”时期,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我市具备资源丰富、生产要素成本较低的优势,为促进我市县域要素集聚和产业承接提供了有利条件。

3、国家实施扩大内需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十三五”时期,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利于我市县域经济充分发挥内生型优势,拓展和延伸发展的广阔空间。国家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支持湖北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围绕江汉平原中心城市战略发展,我市将在项目投资、体制改革、开放政策、产业布局等多方面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县域经济也将迎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发展黄金期。

4、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力度。2014年4月,省委、省政府出台《湖北省县域经济工作考核办法(试行)》(鄂办发〔2014〕21号),要求“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的升级版,为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提供县域经济支撑”。不断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不断营造争先进位浓厚氛围,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进一步改善,必将强力推进全省县域经济趁势而上,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

(二)面对的主要挑战

1、外部环境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复苏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超出预期,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要素的竞争更加激烈。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增长难以为继,依靠廉价劳动力推动产业低水平扩张不可持续,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产业发展竞争更趋激烈,对处于产业分工链条中低端的地区形成较大压力。

2、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市县域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缺乏强区域经济支撑;产业层次偏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市场主体偏少,缺乏大企业大集团引领带动;各种创新资源整合配置效率不高,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够;城乡区域发展中的二元结构问题依然突出,开放性经济发展不够,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薄弱等。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型的双重任务和压力。

3、资源环境硬约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资源能源供需矛盾突出,劳动力、资源成本进入上升通道,生产要素和资源环境约束增强,节能减排的压力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任务更加艰巨。

4、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省内具有资源、区位优势的地区竞相发展,纷纷加大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我市县域经济处于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包围夹击之中,面临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紧迫局面。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深入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按照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总体要求,以推进县域“四化同步”发展和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为重点,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富民强县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奋力推进全市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产业支撑,集聚发展的原则。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扩大特色品牌,做强支柱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大力实施“三个第一”战略,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推进县域经济集约、集聚、集群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强化城镇产业支撑,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城镇管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开放先导,创新发展的原则。坚定不移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承接资本和产业转移,吸纳各类资源聚集县域创业发展;依托我省科教优势,加强县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走创新驱动和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的原则。把建设“两型”社会、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加强污染治理,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走绿色发展之路。

——坚持市场主体,政府推动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立足于用市场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改善公共服务,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强化激励和压力机制,营造争先进位的浓厚氛围。

(三)总体目标

——总量规模明显壮大。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源资源消耗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到“十三五”期末,县域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生产总值过500亿元的县(市、区)数量达到4家;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10亿元的县(市、区)数量比“十二五”末翻一番;县域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90%;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力争纳入全省考核的京山县、钟祥市、东宝区保持在全省前列。

——经济结构明显改善。工业主导更加突出,新型工业化迈出坚实步伐。农业基础更加巩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能力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推动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县域城乡协调发展,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县域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产业布局更加合理。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两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循环经济加快推进,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明显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发展动力和活力明显增强。县域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对内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开放性经济水平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市场主体大量涌现,民营经济占县域经济的比重明显提高。

——保障和改善民生成效显著。努力实现县域居民收入增长和县域经济发展同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逐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特色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力争建成在全国、全省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5个以上,特色产业园区20个,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500亿元,上缴税金突破130亿元,特色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园区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70%以上。

四、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壮大县域产业规模和实力 “十三五”时期,我市县域产业发展要坚持壮大规模与调整结构并重,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提升发展的质量,加快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进程。

1、培育壮大主导优势产业

要围绕壮大县域主导优势产业,充分发挥我市化工、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电子信息等七大产业对县域工业的带动和支撑作用,加强县域产业配套协作能力,着力培育壮大县域主导优势产业。认真规划和组织实施化工、农产品加工“双千亿”倍增计划,即力争“十三五”末总量在2015年基础上翻一番。着力引进和培育领军企业,积极推进中央企业、著名企业、大型企业的对接与合作,大力服务和引导民间资本到县域投资兴业,支持民营经济做大做强,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的规模和实力。要大力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培育市场主体。在规模工业企业个数上尽快缩小与宜昌、襄阳等地的差距,保持与黄石、荆州等地的优势,每年争取新增规模工业企业个数超过100家;培育一批“航母”型企业,培育10家百亿龙头企业,百家10亿重点企业。

2、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要充分发挥我市现有的特色产业比较优势,在扬长避短中培育特色,在资源整合中放大特色,在技术进步中提升特色,要把特色产业变成市场的“话语权”。京山县要围绕“生态京山”建设主题,重点发展以智能制造、农机装备制造为主的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健康养老产业;沙洋县重点发展以新型玻璃建材、水晶材料为主的新型建材产业,以水产品、油菜籽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以及临港装备制造产业,促提升、扩总量;钟祥市要着力发展以精细磷化工为主的化工循环产业,以长寿食品为主的休闲农产品深加工业和数控机床产业及汽车电子产业;东宝要围绕“产城融合、四化同步”,加大推进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高新区·掇刀区要加快推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医疗健康)、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化工循环产业发展,服务、经营园区,增强激发活力;漳河新区要着力培育以特种飞行器研发制造及通用航空制造、通航运营与服务、航空培训及运动体验等为主的通用航空产业;屈家岭管理区要扎实推进生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种业,全面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

3、推动产业联合重组

重点加快全市磷化工整合力度,到2020年,全市化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占全市工业比重稳定在30%左右。磷化行业主要以新洋丰肥业、大峪口化工、鄂中化工等重点大型龙头企业、上市公司为依托,对全市磷化行业内规模较小、产品技术落后、能耗水平高、规模效益差、目前经营困难,但具有一定优质资产企业予以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利用率。

4、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

一是要扶“优”限“劣”。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继续开展对一批落后、低效产能企业的淘汰力度,坚决实行“关停并转”,对高耗能、污染严重企业,要建立倒逼机制,促进其快速转型。二是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在扩展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拓宽成果转化源头等方面,要研究出台各种激励政策和扶持措施,真正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的主体。三是大力培植新兴产业。要加大政策倾斜扶持力度,用足用活国家新兴产业有关政策,研究建立我市导向激励机制,通过产业基金优先跟进、用地指标优先匹配、项目申报优先支持来推动产业发展。推动装备制造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与国际国内新方向接轨,大健康产业向高品质、个性化服务转型。不断提高新兴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构筑新支点,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突出抓好特色产业园区建设

紧紧围绕重点培育和挂牌命名的特色园区建设目标,引导产业向园区聚集,提高产业集约发展水平,强力推进重点园区建设,致力把园区打造成“缩差领跑”的“加速器”。一是要抓好“产城”融合。明晰产业定位,突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促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二是加快提升园区发展平台承载能力。着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抢抓国家放宽投资和信贷政策机遇,抓好园区重资产融资工作。三是大力发展和培育特色产业园区。借鉴襄阳等地先进经验,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实行引入地和落户地税收、产值、招商业绩分享机制,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园区,全面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四是提档升级。要制定和完善园区准入标准,杜绝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劣质项目进驻。五是加快大项目建设步伐。要迅速遏制当前项目建设下滑、大项目缺乏的局面,加快创新驱动,激发信心和激情,全力促进项目入园,掀起新一轮大项目建设高潮,增添园区发展新动力。

(二)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突破性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逐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1、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推进中国农谷核心区“三区三中心”建设,实施“柴湖振兴”战略,努力实现“产业之谷、绿色之谷、创新之谷、富民之谷”的目标。大力实施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重点的田间工程建设;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把粮食主产县的基本农田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低丘岗地、低产林改造,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要求,继续推动水稻、双低油菜、棉花、生猪、禽蛋、水产品等6大优势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品牌农业,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农业气象、病虫害监测预警、动植物疫病防治等基础设施建设。

2、发挥比较优势,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立足农业产业资源基础,以农产品精深加工及产品高端化为方向,加快建立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推进产业链的延伸和资源综合利用,提升产品附加值,全力打造全国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参股、联合等方式,整合各自产业领域资源要素,实现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积极打造集团化、整体竞争力强的行业领军企业,以国宝桥米为龙头,壮大提升“一袋米”工程;以中粮祥瑞为龙头,壮大提升“一壶油”工程;以金龙泉、广源为龙头,实行产品开发和资产重组,加快发展食品制造业;以宝源木业为龙头,壮大提升“一块板”工程,加速发展森工产业。

3、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开拓销售新业态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方向,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完善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发展壮大农资连锁、信息中介、农民经纪人、行业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形成全方位、网络化的为农服务体系。结合互联网发展趋势,推进互联网与农产品加工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及物流信息化,建设食品安全及追溯系统服务平台,创新销售运输模式,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三)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大力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将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逐步打破城乡二元格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1、加强新型城镇化规划体系建设 按照“资源能源节约、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健全、人流物流便捷、经济文化繁荣、社会事业发达、城镇管理高效、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高标准、高起点搞好城镇规划,加快形成结构合理、布局协调、功能互补的城镇发展新格局。努力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和政策障碍,建立城乡一体、精简高效、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的城乡管理新体制,进一步提高管理效能。

2、支持县城、特色镇发展

按照资源状况、发展基础和环境容量,通过扩容提质。一是按照“连接大、中城市,辐射县域乡村”的定位,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打造特色产业,增强人口聚集能力,力争把每个县城建成规划科学、设施配套、经济发展、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新型中小城市,提升县城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力。二是探索推广“整镇推进”模式,加快基础设施、产业培育、生态文化建设。以五条城镇化带为纽带,以旅游名镇、“四化同步”示范镇、新农村建设试点镇为重点,推动建设一批特色小城镇。三是坚持产业兴镇,着力培育和壮大有实力、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城镇集聚,要把做大龙头企业与产业集聚结合起来,以产业壮大推动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工业重镇的建设发展。

3、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将城镇建设、市场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和交通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强化城镇综合功能,提高城镇的集聚效应和综合承载能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采取多种融资方式,整合各种资源,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和经营。

4、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的新形势,按照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的要求,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着力推广旧村改造型、园区带动型、能人推动型、村企共建型、规划引导型等模式,探索“农民自建、集体代建、招商建设、社会援建”等多种方式,建设200个左右新型农村社区,推动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和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实现全市三分之一左右的农村人口居住在新型农村社区。

(四)积极推进服务业发展,努力扩大农村消费需求 不断提高县域服务业发展水平,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突破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

1、加快发展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

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的互动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技咨询、研发设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科技服务业向制造业前期研发、设计等领域渗透,金融、信息等服务业向制造业融资、管理等领域渗透,现代物流、商贸、商务、创意设计等服务业向制造业产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领域渗透。围绕服务“三农”,在生产资料、技术中介、产品市场信息、售后服务等方面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和结构升级。同时,重点促进商贸、旅游、文化、体育、家庭服务的繁荣发展,特别要着重发展旅游业。积极发展各具特色的农家乐、乡村旅游和生态休闲游,提高旅游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

2、加强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

加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农超对接,着力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为扩大农村消费创造条件。进一步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加快农业生产资料、农村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农业信息和技术服务等农村流通、经营、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在商品生产地和集散地扶持发展一批辐射力强的全国性和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

(五)扩大开放和区域合作,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坚持敢开放、真开放、先开放、全开放,强化服务、优化环境,促进各种创新创业要素向县域集中,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培植各类市场主体。

1、提升使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紧紧抓住国际资本和沿海地区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的机遇,进一步积极合理有效地吸收外来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坚持以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为主,不断扩大使用外资规模;采取积极措施,引导外商重点投向县域开发重点特色产业园区;引导外商投向县域开发性农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重点引进能够提升县域现代制造业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工业项目;加快商贸、金融、科技、教育、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对外开放,增强县域经济社会服务功能;注重关联招商和配套引进,促进产业链和产业板块的形成;支持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合作和“走出去”,进一步推动县域外贸出口,拓宽县域经济市场领域,提升县域经济外向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2、大力引进和培育骨干企业

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弱势企业;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提高规模效益,实现优势互补;鼓励关联企业、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实现一体化经营,提高抗风险能力;高起点招商,大力引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龙头企业;建立领导包联、部门包点等常态帮扶机制,完善服务平台,搞好综合协调,提高工作实效,服务企业做大做强。

3、促进中小企业成长

中小企业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业、催生产业、扩大内需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为抓手,强化“小进规”目标管理,加强统计监测、检查考核和跟踪督办;制定全市促进小企业升级培育计划,建立小企业进入规模企业育成机制,对列入计划的小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加大贷款担保、人才培训、市场开拓、技术创新、管理咨询、专项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配”的发展路子。

4、努力推进全民创业

认真落实国家、省、市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积极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高新技术、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切实改善发展环境;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增量行动”,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健全创业服务体系,打造一批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等新型服务平台。全市创新创业载体数量达到100家,载体面积达到200万平米,为创业主体创造良好环境;大力引导民营企业转型发展和“二次创业”,进一步上规模、上档次、创品牌,培育壮大一批市场竞争能力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民营企业;鼓励多种形式的劳务创业、能人创业、知识创业,鼓励农村党员干部带头创业,吸引外来人员、外出务工者回乡创业,壮大创业群体,拓宽创业领域,提升创业层次,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县域居民收入,增强县域社会活力。

(六)推进技术创新,提升信息化水平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建立企业创新体系 建立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攻关活动,推动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坚持自主创新与有选择引进并重,在加速本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的同时,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切实把科技项目的引进作为县域招商引资的重点,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作用大、经济效益好的科技型项目,高起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大力实施人才战略

市场竞争的核心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要尽快改变目前县域大部分工业企业人才短缺、留不住人才现象。重点借鉴外地人才先进经验,开辟全市企业专业人才“绿色通道”,实行激励机制。要探索和研究建立县域“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消除人才流动的政策性壁垒。创新县域人才培养方式,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加快建设紧缺型人才培养基地;完善全民创业促进政策,引导激励外出学习、务工、经商人员回归创业;着力加强企业家、高技能人才和一批科技带头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3、加强和改善科技服务

全面落实支持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加强企业技术平台建设,支持面向企业的技术开发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服务。

4、提升县域信息化水平

积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信息化改造制造业,推进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优先选择县域企业进行“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围绕研发设计、过程控制、企业管理、物流库存、人力资源开发等环节推进工业技术研发信息化和产品数字化、生产流通过程自动化、企业管理信息化,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七)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统筹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加快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良性循环机制,走集聚、集约、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1、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

落实能源资源“节约优先、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的原则,提高能源资源保障和利用效率。一是大力推进节能降耗。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标准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坚决淘汰化肥、水泥、玻璃等行业落后生产能力;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把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增强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鼓励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倡导健康、节约、环保的建设模式和生活方式。二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加强能源和矿产资源地质勘查、保护、合理开发,提高矿石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以推进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为重点,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效率;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三是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加大规划环评落实力度,从源头控制新污染源产生;提高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

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建设生态工业园,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基础设施共享、废物交换利用、能源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污染物集中处理,使资源利用最大化和环境污染最小化;支持一批县域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形成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和县市,通过典型示范带动,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为核心,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和低碳服务业;开展低碳经济试点,探索区域低碳发展模式和有效运行机制;加快低碳技术引进、研发和推广应用,建立低碳技术支撑体系,积极创建好国家循环示范城市。

3、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创建

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严格生态保护。构建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系统,加快实施汉江、长湖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全面推进小流域综合整治,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大力开展清洁种植和清水养殖、化肥施用减量化和农药施用减量化、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创建等工程建设试点,推动村庄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强化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科学、文明、健康和生态的生活理念,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和行动;培育绿色消费体系,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和资源节约活动,推广绿色标识产品,推行政府绿色采购,扩大绿色消费市场,培育绿色消费新风尚;全面推进生态县(市)、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和绿色家庭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全民环保行动”。

五、政策措施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大战略,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建立严格完善的工作督查机制,切实解决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一)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县域经济。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特色发展、绿色发展,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总体要求,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发展产业集群;着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提高产品质量,争创名牌,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外向度;着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强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放大县域经济特色,乘势而上,加快发展。

(二)加强改进和探索金融服务。积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和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稳步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大力发展小额信贷组织、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进一步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健全政府、银行、企业三方协调机制,发挥镇村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金融借贷担保中介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和鼓励商业信贷资金、企业法人资金和民间资金加大对工业发展的资金投入。要积极探索各层次企业融资新模式:对处于初创性的企业,要大胆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对处于成长期暂时不具备足额抵押物的企业,要积极开展产业链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对处于成长期资信良好的企业,要大胆发放贷款,并积极支持其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开展直接融资。

(三)建立集约用地激励机制。严格执行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标准,尽量利用闲置土地、存量土地。顺应城镇化的发展要求,通过政策引导和促进农民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通过控制城市外延,挖掘城区存量用地潜力,促进市民向社区集中;通过老城区改造,使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调整县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研究建立县域主导优势产业用地优先支持制度,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用地。严格项目投资强度和容积率管理,积极探讨利用置换、停产或淘汰退出企业闲置土地方式,多渠道、多途径争取用地指标,努力保障工业项目用地需求。

(四)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引导、公益服务为基础、商业服务为支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整合行政资源,减少行政审批,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加快融资担保、技术创新、信用评价、人才培训、信息咨询、法律咨询等服务体系和服务平台建设,切实提供好资金、人才、技术、法律等服务。

(五)进一步优化投资发展环境。要牢固树立“环境是第一竞争力”的理念,自觉增强服务意识,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一是要牢固树立“发展第一,企业家老大”的思想,上下形成合力,建立健全专人专班跟踪服务和督办工作机制,主动为企业发展、项目建设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二是简政放权,创新激励机制。要重点研究对特色产业园区下放管理权限和“放水养鱼”的问题,增强企业发展的活力。三是要抓好已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督促各地已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实。要积极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减少办事环节,简化审批程序,实行企业收费“明白卡”制度,对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四是整合相关部门力量,对园区“两违”建设进行专项整治,实现“两违”建设的零增长。

第二篇:镇域经济发展规划

镇域经济发展规划

2008—2010年,是中江乡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我乡镇域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期。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镇域经济在中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重要。为了鼓励、支持和引导镇域经济更好更快地跨越式发展,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依据《平邑县第十二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结合全乡镇域经济发展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近几年,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乡镇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有了很大提高。镇域经济在调整经济结构、增加财政收入、活跃乡场、扩大就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促进全乡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体表现为“五个基本形成”:第一,发展基础基本形成。总的来看,主要体现在总量和速度两个指标上:2007年全乡镇域经济总量达到15亿元,增长速度连续几年保持在22%以上,为今后的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领导体制基本形成。发展领导小组,配备了工作人员,形成了统一领导、横向协作、上下贯通、齐抓共管的新格局;第三,政策体系基本形成。近年来,国家、省、市、县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引导镇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为镇域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第四,镇域企业队伍基本形成。涌现出了一批骨干企业,全乡镇域企业在数量与规模上也不断增加;第五,发展氛围基本形成。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密切配合,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政府表彰奖励力度不断加大,全社会积极支持、广泛参与镇域经济发展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镇域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07年全乡实现GDP4.2亿元,是2002年的2.8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是2002年的2.6倍;实现财政地方收入320万元,是2002年的1.2倍;农民纯收入4620万元,是2002年的1.8倍;招商引资实现合同利用外资1.3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9152万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5.1倍和4.5倍。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按照“五区一园一市场”的小城镇发展格局,完成了道路硬化和美化,架设了一条10千伏的工业电力专线。不断提升小城镇档次,使其真正成为镇域经济建设的平台和载体。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2008—2010年镇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镇域经济发展全局,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务实创新,大力实施科教兴邦、开放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构建先进工业化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加快全乡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全面建设惠及全乡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推进产业富民,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发展目标

1.定性目标

2008—2010年,进一步改善镇域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政务环境、舆论环

境、融资环境,大力拓展镇域经济的产业空间,全面提升镇域企业的发展质量。在产业集群化、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方面,促进镇域经济快速发展;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镇域经济成为中江经济增量的重要支撑,在吸纳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2.定量目标

镇域经济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20%左右。到2010年,全乡民营经济力争完成增加值5.2亿元,占全乡经济比重达到68%。

重点扶持一批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到2010年,销售收入超500万元的企业达到15户以上,超亿元的企业达到5户以上。

增强产业集群的产业竞争优势和特色集聚效应,全面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到2010年,全乡产业集群实现工业增加值3.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9亿元,年均增长30%左右,培育2个以上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产业集群。

镇域经济财政贡献能力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到2010年,全乡民营经济实缴税金占全乡税收比重达到80%。

镇域经济吸纳就业能力显著增强。到2010年,镇域经济从业人员达到2万人。

三、主要任务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引导企业做好资源的高效利用、综合利用和再生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鼓励企业循环式清洁生产、建设绿色工厂。综合利用各种建筑废弃物及秸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大力推广大中型沼气工程,促进沼气产业化发展,推动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使全乡民营企业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废弃物排放显著减少,初步建立起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工业化格局。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继续实施战略性调整,推动镇域经济产业结构转型。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注重技术进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努力把中江建设成为先进工业化基地。一是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充分发挥拜尔、金太阳、高明科技、等龙头企业的作用,积极推进瑞丰、阳光木业的规模化建设。二是巩固传统产业。木材加工业业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2.2亿元,年均递增21%。

(三)加快创新步伐,提高竞争能力。一是制度创新。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推动企业经营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改革,进一步理顺政企关系,建立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和机制,引导民营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监督和约束机制。二是管理创新。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逐步健全生产、质量、财务、人力资源等管理制度,使更多的民营企业转变为企业文化先进、战略目标明确、管理方法得当、运行状态良好的先进企业。三是技术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先进、适用、成熟技术的引进、开发和产业化,全面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建立镇域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和促进机构,引导和鼓励镇域企业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利用政府资金,引导、带动风险资本和各类社会资

金支持镇域企业的技术创新。

(四)引导产业集聚,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引导和支持镇域企业、中小企业产业集聚,促进产业集群、特色经济发展。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引导和规划,形成有特色、有规模、体系完整科学的产业集群,提高企业的聚集度,加快特色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引导同类产品生产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进行资源整合,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方式,加强上下游产业的纵向合作和产品研发、品种配套、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横向联合,形成专业化分工明显、企业间协作紧密、产业链完整、服务体系健全的产业集群。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推进产业融合,培育块状经济。到2010年,力争形成石膏开采、石膏加工、木材加工、花岗石开采和加工、纸业、新型饲料、规模养殖等一批专业化经营、社会化协作、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带、产业集聚区、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

(五)加强合作交流,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开拓国际市场。通过引进管理技术、人员培训、信息交流和产品展览等方式,与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国际贸易,促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吸收外商投资,切实改善投资环境,把引进外资和引进技术、引进智力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提高招商引资水平,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大力发展三资企业。加快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由初加工产品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转变。加快镇域企业从单纯的产品出口逐步开始探索资本、技术、管理的输出,从主要利用国内资源向利用国外资源转变。积极实施东引西进战略,加强我乡镇域企业与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民营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大引进资金、项目、技术、人才力度,鼓励镇域企业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收购、兼并、重组不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拓宽新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领域。

(六)运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企业要全面掌握国内外企业发展的趋势和动向,密切关注民营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全方位、多触角收集和发布各种信息,为企业发展提供快速、准确、及时的信息和政策导向;推进各企业实现电子政务,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信息手段,构建全社会网络化信息服务平台,逐步健全向全社会开放的民营企业信息服务系统,及时、准确地向企业提供急需的人才、技术、市场、融资信息以及法律政策咨询;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针对不同类型的镇域企业举办信息化培训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的技术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水平,在企业内部实现商务信息的快速、安全传输与共享。积极探索和尝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的贸易方式在镇域企业中的广泛推广和应用,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和系统化。

(七)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企业发展。要充分运用政府、社会中介组织、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金融机构、商业性公司等社会服务资源,围绕镇域企业的需求,构建市、县、乡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服务体系。建立以创业辅导、管理咨询、投资融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市场营销、产权交易、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今后发展镇域经济的措施

1、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一切影响镇域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思想的解放程度直接影响到镇域经济发展的快慢与成效。领导干部要敢于解决、善于解决镇域经济发展中思想观念不适应的深层次问题。坚持与时俱进,着眼于“创”,要

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机制,创新发展工作方法。坚持自力更生,着眼于“干”,要坚决摈弃过去依赖实际扶持的思想,充分发挥主动性,立足自身谋发展,依据资源求突破。坚持舍得付出,着眼于“闯”,按部就班因循守旧,是什么事都做不成的,要打破常规,大胆闯、大胆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于“转”,从过去主要依靠资源转到主要依靠市场,从过去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转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总之,要以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促进镇域经济的大发展。

2、以工业化为核心,园区为载体,发展壮大镇域经济总量。一是把做好工业园区的布局和发展规划,实现从工业项目向园区聚集作为发展工业主要方式,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按照“产业聚集发展”的原则,强力打造工业园区、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落实好已签约或在建的工业项目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引导工业有序向园区聚集,构筑产业链,推动企业集群发展,使工业园区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增长亮点。二是鼓励和支持企业以改革和创新为切入点。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切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发展动力和发展后劲,逐步走上规模扩张、产业升级、品牌带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三是要在工业发展认识上要有新提高、新境界,发展有新思路、新举措,借鉴先进乡镇工业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全力培育壮大规模企业和支柱产业,以形成后发优势,走出工业立镇之路。

3、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招商引资,增强镇域经济发展后劲和动力。镇域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招商引资是关键,项目建成是要领。要创新招商引资机制,要根据县委、县政府的部署要求,结合我乡实际,不断探索招商引资新路子,努力做到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快。要树立乡外以外都是外的思想,把乡外资金都当作外资引进。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经济能发展、农民能增收、乡财政收入能增加的原则,充分发挥优势,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全力加快推进镇域经济发展。

4、努力营造镇域经济发展环境,大力发展镇域经济。镇域经济是镇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也是希望所在。因此,发展镇域经济关键要鼓励发展镇域经济,努力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要进一步清理和废止一切歧视和限制镇域经济发展的规定,尽可能降低镇域经济投资创业成本。二要进一步规范镇域企业的税费管理,减轻企业负担。三要引导私营业主相信诚信敬业、守法经营观念,通过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人才,改变作坊式、家族式管理,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四要增强镇域农行、信用社信贷功能,改善金融服务,加强对镇域经济信贷支持。

5、加快小城镇规划建设。建设新农村,首先要把小城镇建设好。一是要突出重点、科学布局,高点定位,高标准规划建设好小城镇,当前要把建设的重点放在道路、给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上。二是要利用市场机制推进小城镇建设的进程,引导集体、个体、私营企业以各种形式参与小城镇建设。三是政府要着力在教育、卫生、文化、商业服务、居住小区等配套建设上,要有新的突破。

6、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发展镇域经济的过程就是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农村剩余劳动转移非农产业的过程。农村劳动力要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按照“农民知识化、知识技能化、技能实用化”的要求,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农业信息网络的优势。通过开展“科普村村通”、“科技入户”、“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阳光工程”,举办电视讲

座等方式方法,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市场、政策等信息的传播和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科技致富能力,努力使全乡适龄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

第三篇:十三五发展规划

山城镇中心校“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为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战略任务,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突出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根据教育局的有关指示精神,特制定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学校现状

(一)基本情况

梅河口市山城镇中心校坐落在美丽的红旗山下,始创于1936年,学校占地面积34395平方米,建筑面积10403平方米,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是一所名副其实的花园式学校。学校按照省颁标准配备各类专用教室,配齐仪器设备,建设了天网、地网,校园网,教学设备日臻完善,逐步走向现代化。

学校现有47个教学班,2252名学生,在职教职工138人,专任教师132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大专以上学历116人,占专任教师88%;省级骨干教师4人,地级骨干教师10人,县级骨干教师24人。

(二)办学经验和优势

1、山城镇政府尊师重教氛围浓厚,关心支持教育发展。

2、学校制度逐步健全,管理规范,运行机制初显高效。学校建立了如《山城镇中心校教师量化考核办法》、《山城镇中心校教职工考勤制度》、《山城镇中心校学生量化管理》等核心制度,学校基本形成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社会广泛参与的现代学校管理体系。

3、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具有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爱校如家、团结协作的传统职业精神,可塑性强;行政干部队伍廉洁团结、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勇于担当,积极性高。

4、学校秉承七十多年的优良办学传统,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形成学校办学特色。良好的团队精神、浓郁的学校文化、书香特色校园、“体艺2+1”特色教育、严格高效的教育管理等办学特色逐渐形成。

(三)面临的问题

1、社会需求对学校教育水平的提升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既关注学科成绩,又关注全面健康发展。社会及家庭对学校教育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学校及教师务必不断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2、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全域化教育综合改革对学校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当前教育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学校要抓住机遇,不断提高办学水平,要有新的发展思路和举措。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管理和教学行为。

3、教师年龄、学科结构的现状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思考。近年来,学校增加了一批新教师。年轻教师充满干劲和活力,但明显缺乏经验,同年级同学科急需有老教师进行专业引领,教师队伍齐而不尖,缺少名师的引领,骨干教师、名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另外,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体、音、美等技能学科师资薄弱,专职教师明显不足。

4、学校硬件设施的相对老化和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根据学校现有办学规模,配套的功能室也显得不完善,部分设备由于使用年限较久,老化陈旧,如信息技术设备、学生图书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发展,需要投入不小的资金,分阶段分步骤更新、添置。

5、学校管理方面:(1)缺乏与时俱进的制度创新。学校的有些规章制度和考评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有待更新。(2)学校在德育教育、校本研修、师生发展等方面没有建立起具有实效性和科学性的运行机制,没有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3)评价体制方面的改革要不断探索。

6、学校校园的周边环境亟待改善:附近居民车辆无序停放,家长接送车辆无处停放,雨天交通拥堵;流动商贩占道经营的现象严重影响学校师生安全等。

二、“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定位和办学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全局工作,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为指针,秉承学校的办学理念,坚持学校的办学宗旨,发扬学校蜜蜂精神,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发挥梅河口市名校的辐射带动作用,为梅河口教育做出新的贡献。

(二)发展定位:

1、办学理念:内涵发展育人 精细管理办校

2、办学宗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的专业成长领航,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服务。

3、办学愿景:学生快乐、教师幸福、学校和美

4、学校精神:包容 互融 共荣

5、办学特色:打造书香校园 发展“体艺2+1”特色学校

6、“三风一训”:

校训:修德 启智 健体 育能 校风:和谐 严肃 活泼 励学 教风:博学精业 厚爱育人 学风:善思好问 勤学求新

(三)办学目标:

总体目标:拓展学校的办学内涵,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夯实学校的人文品质,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和谐全面地发展,让每一位学生成为最好的自我;努力扩大教育空间,配置高标准设备,改善教育环境,强化安全保障;实施科研兴校战略,优化师资队伍,挖掘优质资源,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扎实推进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促进区域性教育均衡发展,为梅河口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1、学校发展目标

近期目标(2015-2016):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学校章程,健全和完善学校规章制度,规范学校管理,优化学校运行机制,强化干部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巩固养成教育成果,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大力开展学校新一轮创业,严格依法办学和依法治教,实现学校科学发展的目标。

中期目标(2016-2018):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行严格高效和精细化管理,向管理要质量,实现办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着力加快学校特色创建步伐,实现学校特色发展目标。

远期目标(2018-2020);努力实现学校愿景,这三年着力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总结、提炼、升华学校管理,形成管理示范学校、德育先进学校、“体艺2+1”特色学校、打造一批省、市、校名教师、骨干教师,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目标。

2、教师发展目标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合作探索、创新高效”的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教师队伍。主要表现在:

生命价值得到体现:教师在育人的同时育己,做到教学相长,在成事中成人,在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同时焕发教师自己的生命活力,真切地享受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

教师师德高尚清纯:爱心、公正、尊重、责任感是教师德性的核心,具体表现为教师能为人师表,对学生的爱心,对家长的热心,对同伴的贴心,对工作的尽心,对社会的善心。

教育教学技艺娴熟:教师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规律,智慧地、艺术地、无痕地教育学生,灵活地、巧妙地、游刃有余高效地驾驭课堂教学。

课程开发能力较强: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智慧开发者。

科研能力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较强,不再仅仅是一个教学“操作工”,而是一个不断学习者、思考者、思想者、研究者。

信息技术有效运用: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能灵活有效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3、学生发展目标 培养面向世界的现代社会人才,做到基础牢、习惯好、会实践、能创造,使山城镇中心校的学生形象特征鲜明,活泼开朗、自信大方、文明礼貌、幸福快乐。

基础牢:培养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积累学习底蕴、学习潜能得到开发,多方面主动获取知识,掌握网络技术,获得优良的学业成绩。有良好的心态、健强的体魄,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

习惯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明辨是非观,在生活上养成良好的做人习惯,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

会实践: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协调统一的意识,以各种社团、协会、小组活动为载体,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生活实践,熟练掌握相应的技能与本领。

能创造:学生对丰富多彩的世界充满好奇,有创新精神,遇事总爱思考为什么,并且能够积极地探索,多渠道地尝试,不断地形成认知冲突,不断地试图解决问题。

三、“十三五”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一)主要任务:

1、办学条件:(1)建设食堂,彻底解决学生分批吃午餐的现象。(2)各种专用室配备齐全达标,设备仪器充足,合理使用,满足日常教学需求。图书馆调整扩容,建设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实现图书管理现代化,创建示范图书馆。(3)信息技术设备方面:班级配备多媒体设备,实现校园网络全面覆盖。(4)建设橡胶跑道、人造草足球场等运动场地,添置体育运动器材,各种运动设施规范达标。(5)构建校园安全防护体系,提高学校物防技防设施水平,与社区相关部门实现联网,实现校园安全管理现代化。(6)校园文化质量明显提升:书香文化长廊以鲜明的主题展现;前后教学楼各楼层楼道文化氛围浓厚,各配套教室主题鲜明,班级文化布置体现个性。

2、规模与质量:(1)控制学生规模。班级数控制在40班以内,班生数控制在45人以内,全校学生总数控制在1800人以内。(2)人人接受教育。保证本学区内适龄儿童100%入学接受教育,应届毕业生毕业率100%,评价实行等级制,学生操行评定合格率≥99%,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健康文明,有礼有节,善于与人合作。(3)提高教育质量。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大力发展地方与校本课程,学生个性发展良好;配齐并提升音乐、美术、体育、科学、品生(品社)、综合实践等学科教师的教育水平,开足开好规定的课程。(4)增强学生体质。建立学生体质测试系统,及时监管学生体质情况;科学安排学生学习、生活、锻炼,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5)校内教育均衡。加强教师间的交流研讨活动,让每个学生享受同样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加强师德教育,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得到同质的教育教学对待,创造条件给予每一个学生均衡地表现、发挥、发展的机会等。

3、师资水平:(1)评价制度。建立健全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机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职称评审聘任和综合评价的首要内容。(2)学历达标。学历按要求100%达标,45周岁以下的专任教师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本科学历占80%以上。(3)信息技术。专任教师全员参加计算机培训,人人通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测试合格,人人熟练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设备辅助教学,不断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增强运用信息技术汲取优质教育资源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普通话全部达标。普通话人人达到二级乙等以上,50%达到二甲以上水平,其中语文老师人人达到二甲,不断鼓励教师提高普通话应用水平,并向更高等级迈进。(5)学科带头人。建立健全教师培养与使用机制,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搭建多元实践交流平台,让中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力求在“十三五”期间培养一批在本地区有影响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并辐射带动更多的年轻教师快速成长。(6)教育科研。建立健全教育科研制度,教育科研成果纳入教师的晋职与评先评优考核内容,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教育科研形成良好氛围,人人参与教育科研,人人有研究子课题,“十三五”期间学校至少完成五项市级以上立项课题的研究,科研成果得到推广。(7)进修培训。创造条件让更多的老师有进修培训以及外出参加教育教学研讨活动的机会,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或教研机构举办的各种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的活动,力争45周岁以下的专任教师每学年人人都有机会外出参加专业进修培训或教育教学研讨活动。

4、学校管理:(1)班子建设。行政班子团结协作,奋发有为,勤政廉政,积极进取,服务意识强,年龄结构合理,学科有专长,能有效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在教师中有较高威望。(2)制度创新。依法治校,以德育人,与时俱进,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引导人,以规范科学的制度激励人,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和相关教育法律规定、教育政策要求等,对学校现有“三五制”管理制度进行全面的修订与充实,以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守。(3)民主管理。坚持服务育人思想,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依靠广大教职员工不断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坚持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推行民主管理,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和民主评议监督制度。(4)完善评价机制。完善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教学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更新家校联系制度,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促进学校健康高效地发展。

5、安全工作:(1)建立健全安全工作管理制度。不断强化安全措施,完善安全设施设备,健全安全保护网络体系,加强各种应急预案的演练,确保师生及学校财产安全。(2)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安全网络。加强与部队、公安、社区联防队等共建单位联系,多元化地加强家校联系,密切关注安全动态,切实做好联共联防保安的工作制度,给学校多一分安全保障。(3)建立健全安全宣传教育网络。通过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早会、班队会、多媒体视频等多渠道多方面进行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4)切实落实安全责任。严格落实《学校教职工岗位安全工作指南》精神,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安全工作责任制,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处室、年段组各司其职,全体老师协作负责的安全体系。

6、办学特色。没有课程的支撑,任何办学特色的生命力都不能持久。学校坚持“和而不同”的课程理念,坚持严格执行省颁课程计划,上足上好国家课程。(1)体育教育特色。创建“体艺2+1”特色学校、吉林省武术传统学校,把篮球、足球项目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三到六年级每周一节,让学生在课程教育中掌握篮球、足球基本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体验团队合作,提升生命质量。(2)艺术教育特色。依托少年宫活动,创新艺术教育工作。让每一个学生在校既享受艺术教育的熏陶,又有机会展示自我,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学校每年开展“体育艺术节”,搭建学生展示的平台。(3)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室已按规定建设,我们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点,努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它教育的协调发展。(4)书香校园特色。在“书香校园”这一理念的引领下,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深入,凸显办学特色,体现优质教育,形成教育品牌,走出一条新课程改革校本化的成功之路。

(二)、工作措施:

1、强化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实施规划的执行力。(1)分工明确,落实工作责任。

校长室负责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章程制定,统筹协调各部门、处室的日常工作。

德育处负责学生德育工作的规划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安全卫生工作、学生自主化管理和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

教务处负责教学教科研工作的规划实施、教职工队伍建设、师生学习型创建、学生自主化学习培养和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

总务处负责学校总务工作的规划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资源节约型校园的创建和学校服务保障工作。

(2)规范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学校严格实行“三五制”管理,健全制度体系、目标管理体系、科学决策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包保责任制管理,加强部门工作责任,形成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抓一级的工作机制。完善学校会议制度,坚持安排部署和总结汇报工作的全体教职工周例会制。

2、优化用人机制,不断加强队伍建设。(1)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学校中层行政实行“四制”管理,分别为竞争上岗制、民主考核制、任期年限制、责任追究制,努力打造一个团结协作、步调一致、创先争优、富有战斗力的有机整体。

(2)教师要求刚柔相济。全体教师实行“五制”,即岗位目标责任制、全员聘任制、责任包保制、量化考核制和奖惩激励制。在制度刚性管理的基础上,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努力使教师集体形成自觉遵纪守规、团结协作、爱岗敬业、民主和谐的良好人文氛围,让这种柔性的人文自律成为学校刚性管理的补充。

(3)注重班主任队伍的培养和管理。强化班主任“八大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法规意识、公平意识、人本意识、团队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建立班主任的选拔、教育和管理的长效机制,着力培养班主任热爱班主任岗位、注重班级管理的创新和热爱学生的情怀,建设一支具有丰富班级管理水平和高度责任感的班主任队伍。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积极落实“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德育工作方针。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品行基础;以每月德育主题教育为抓手,夯实学校德育常规工作;以活动为载体,丰富德育工作内容;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体验,强化德育工作的直观性和时效性。学校的德育工作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德育基地两个主阵地的德育功能,做到人人参与、事事参与、全程参与,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逐步形成学校德育工作新特色。

(2)突出教学中心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管理,夯实教学常规工作;大力开展教学改革,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搭建教学合作交流平台,加强对外开放和内部交流;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学校教学工作按“抓六常、促五创”(常规、常态、常训、常查、常比、常测;创先、创优、创效、创特、创新)的管理理念,狠抓落实,常抓常新。

(3)大力推进“科研兴校”工程。以校本科研为基础,着力破解教学工作中的难题;以教师发展为根本,着力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以课题研究为引领,着力提高学校科研水平。

4、硬化环境建设,不断提高学校内涵发展。(1)努力加强学校硬环境建设。争取政策,多渠道筹措资金,实现办学条件改善的再次跨越,基本实现校园“四化”(美化、绿化、净化、现代化),教学配套多功能用房充足,教学设备齐全、领先、及时更新,教学手段现代化、网络化。学校周边环境得到根本治理,确保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

(2)努力强化学校软环境建设。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提升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按“物质文化打基础,制度文化强内力,行为文化塑形象,精神文化铸品牌”的文化建设理念,全面加强学校历史文化、道德文化、人文文化、艺术文化、管理文化、特色文化等方面的文化建设,让学校彰显艺苑色彩。

四、落实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保障体系

规划的落实,需要保障机制。学校将重视舆论宣传,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制定详尽的实施计划,确立资源保障体系。

(一)观念保障

1、注重舆论宣传

学校领导要率先垂范,首先组织学校中层干部、教研组长进行学习,充分把握办学的理念、内涵,切实把握精髓融为一体;其次,在全校教师中间进行充分的动员与宣传,使教师理解规划实施对于学校发展的战略意义与自己发展的关系,创造规划实施的良好舆论氛围。

2、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

如果不经常对已有观念进行反思、更新,已有观念往往成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因此,从领导到教师,通过学习、反思与研讨,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形成适应学生发展的现代学校的教育观、德育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质量观与管理观,从而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实的观念保障与文化自觉。

(二)组织保障

学校应本着职权清晰、责任明确、组织高效的原则,组建完善的组织机构。

1、健全组织,科学管理。发挥党总支在学校管理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保证作用;建立工会组织,建立教代会制度,发挥其的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作用;发挥领导班子的导向、凝聚、指导带头作用,形成团结、协调、勇于改革、务实创新的坚强集体。

2、依法治教,规范管理。依照有关法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执行规范,发展规范,依法治教。引导全校学生养成良好行为规范、学习习惯,引导全体教师端正教学行为,引导学校的管理部门端正领导和管理行为,做到建立规范——执行规范——发展规范——超越规范。

3、按需设立,配齐科室。学校要本着“按需设立”的原则,建立健全中层机构。各科室目标明确,职权清晰、责任到人。学校将给予各处室相应的权利,避免有职无权、有权无职的现象。

4、重心下移,人本管理。把教学管理的重心下移到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强化对教师的个案管理,为教师的个体发展提供条件、机会和宽松的氛围,创导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点。

(三)资源保障

1、后勤保障。后勤部门要强化细节管理,树立管理育人,管理服务的意识,提高办事效率。严格执行各项财务制度,严格收支两条线,杜绝乱收费,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建设工程招标”等规定。实施收费、招生“阳光工程”。要进一步加强学校财产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管理责任制,做到购物登记造册,借出登记办理手续。要管好、用好现代化教学设施,发挥其最大效益。全体教职工要强化校产保护管理意识,倡导厉行节约,杜绝浪费,教育学生爱护公物,养成良好习惯,构建节约型学校。学校将调整经费使用结构,不断地改善教育教学设施,保障教师科研、教师培训、课程改革、学生实践活动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合理使用学校有限的办学经费,避免经费使用上的无谓浪费与低效。

2、安全保障。不断加强校园综合治理,制订防范措施,落实上级、学校《校园安全管理条例》精神,建立应急机制,排除隐患,确保校园安全,创建平安文明校园。

3、资料保障。进一步规范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确保资料完整齐全,各部门继续负责做好文书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做到材料齐全,完整规范、数字准确。同时,全面实行电子化管理文书档案材料的方法,提高管理的效率。

(四)评估保障

1、制定工作目标和计划。为落实规划的实施,学校、各处室、各年级、各班级应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形成较为详尽的计划方案体系。学校除工作计划外,每学期将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把规划内容落实到位。

2、建立评估体系。根据学校发展规划的内容,制订相应的评估体系,每学年组织评估,监督规划的实施,并能够及时调整,修订规划。

“十三五”期间,学校要以《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为指导,统一思想认识与行动,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各种关系,在“崇德尚礼 笃学求真”核心理念引导下,以“现代”超一流的意识积极促进全面创新,为梅河口市基础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新贡献。

山城镇中心校 2015年9月

第四篇:荆门市物流业发展规划

为加快推进荆门市现代物流业健康有序发展,近期市交通运输局组织相关科室和单位就荆门当前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开展了相关调查,走访考察了全市各类型物流企业、货运企业,调查了解了货运枢纽型、生产服务型、商贸仓储服务型和综合服务型等各类物流园运营发展情况,从而对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物流业发展现状

荆门物流发展起步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进入二十一世纪,尤其是“十一五”时期,荆门物流业发展较为迅速,全社会物流总量不断增加,市场主体发展较快,物流业态日趋多元。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加速荆门物流转型升级,物流行业与地方社会经济互为支撑发展。据专家测算,荆门市公路货运量每增长一万吨,GDP就相应增长0.15亿元。

(一)物流行业规模持续壮大。2006年至2012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从500亿元增加到约3200亿元,年均增长36.9%;公路水路货物运输量从3499万吨增加到10661万吨,年均增长20.4%;公路水路货物运输周转量从30亿吨公里增加到191亿吨公里,年均增长36.1%,均高于全市GDP增幅。

(二)物流市场主体发展较快。全市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20多家,其中中心城区年产值过1亿元或接近1亿元的物流企业7家,即和瑞燃气、楚元石化物流、弘业物流、众诚物流、通旺达物流、腾飞达物流、北郊粮库等。国内知名企业看好荆门物流市场,先后来荆经营的,有中孚泰、仪邦集团、九禾公司、上海致盛、人民电器、东方海外物流、顺丰快递、德邦快递等一批实力雄厚的专业物流公司。

(三)物流通道网络日益完善。截止2012年底,全市现有通车公路1187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13公里,等级公路10939公里,“两 纵一横”的高速公路网、“四纵连五横,一环绕荆门”的干线公路网和农村路网基本建成。焦枝、长荆、荆沙铁路穿境而过,设站点26个,里程315公里,货运量约900万吨,主要承担煤炭、水泥、石膏、粮食、肥料等大宗货物运输。全市通航水域11处,通航里程425公里,年综合通过货运能力528万吨,主要承担磷矿石、石膏、黄沙、化肥、玻璃渣等货物运输。管道运输322公里,主要承担石油和天然气的运输。

(四)物流基地建设稳步推进。目前,全市有各类物流园约21个,其中已建8个,在建13个。上海商贸城、腾飞达物流园、荆门粮食现代物流园区(北郊粮库)、东方百货物流配送中心、众诚物流园、李宁物流园等园区相继投入使用,和瑞燃气LNG物流中心、荆铁佳洲铁路物流园、鑫港国际物流园、杨家桥物流中心、钟祥现代交通物流园、屈家岭农贸综合大市场等园区正加紧建设,格林美再生资源大市场、掇刀物流产业园、荆门石牌核心港区物流园、京山物流中心、沙洋中心港区物流园等园区正积极推进。

(五)物流技术水平有效提升。荆门部分物流企业开始推广使用低位拣货车、标准托盘、叉车等专业设备,楚元石化、弘业、众诚、腾飞达等物流企业配置了大面积标准仓库,EDI、GPS等技术已初步应用到物流之中,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仓储管理、长距分拨、货物装卸、包装分捡等全方位服务。目前,荆门弘业物流公司还被交通运输部、财政部列为全国第二批公路甩挂运输试点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对促进全市物流企业车辆装备和信息系统的全面升级、集约利用能源和节能减排将起到示范引导作用。

(六)物流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市规模以上的物流企业均有运输(送货)、货物代理、搬运和干线运输等方面的能力,一般物流企业都初步形成了服务本地的网络体系,大型物流企业拥有了辐射全省和省外部分城市的物流服务网络。大型商业零售集团、石油销售专业公司、邮政快递及部分大型企业的自营物流配送服务网络相对完善。部分民营快递物流公司服务网络已涉足部分镇村。中石化荆门分公司、金龙泉啤酒有限公司、洋丰集团等大型企业主要物流业务已交由第三方物流公司完成。全市初步形成以整车业务、零担业务、货物仓储为主要形式,以石油产品、磷化产品、建材、农产品、成衣物流等特色业务为主要内容,货运代理、自营物流、第三方物流多种物流业态并存的局面。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荆门物流业发展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与周边城市物流发展水平相比还有差距,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物流企业杂乱且组织化低。全市近500家物流企业中(不含个体户)普遍是“弱、小、散、乱”的状况,物流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起点低,布局散,秩序乱。大多数物流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网络化的经营组织未形成。行业中龙头企业数量少,中小企业众多,市场结构相对分散。同时,物流企业之间、物流企业与工商企业之间缺乏较为稳固的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战略联盟的机制,很难提供综合性、全过程、集成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不能形成合力,缺乏竞争力。

(二)物流设施滞后且网络化低。现有的物流园、物流中心和货运站场设施数量偏少、功能单一且布局不合理,难以形成畅通的物流流通。物流设施的建设缓慢、缺乏统筹且未成体系,难以形成高效的物流网络;货运车辆难以进城,城际运输、市内配送的衔接和转换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农村物流配送设施匮乏。

(三)物流服务单一且信息化低。荆门物流企业多数是货运性质,基本是为车主提供货源信息服务,而有实体物流业务的物流企业一般只能提供运输、仓储、停车和运费结算等传统物流服务,物流信息服务、成本控制、流通加工等物流增值服务很少触及,全程物流、物流方案设计以及供应链物流服务等物流高层服务基本空白,集装箱运输、多式联运、甩挂运输、智能仓储等高端物流服务尚未起步。现有物流企业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比较落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流信息平台,先进物流技术、发达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极其有限,导致物流信息不畅,不对称。条形码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物资采购管理(MRP)和企业资源管理(ERP)等物流管理软件应用很少,导致物流成本高,效率低。

(四)物流秩序混乱且诚信度低。荆门物流尚处于自发发展阶段,传统物流阶段,缺乏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和市场诚信体系,缺乏行业准入机制、退出机制和风险预警举措,导致物流市场存在大量无序竞争行为,既无抗风险能力,又难以形成品牌效益。一方面,中小个体经营户蜂涌物流市场,其运作模式雷同、市场定位宽泛,造成恶性价格竞争;另一方面,部分企业责任心不强,运输延时、货物损坏、丢失等问题时有发生,低水平、缺乏诚信的物流服务严重影响了物流市场的信誉度。

三、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物流发展理念缺失。荆门市一些企业对现代物流的内涵缺乏全面了解,传统的物流观念占有很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荆门物流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物流认识等同于传统的运输及物资的供应,没有充分认识到物流是支持现代经济高效运转的必要体系及系统。二是没有认识到信息在物流过程中的重要性,对信息处理设施的建设、技术支持等方面投入不够。三是企业对自身的物流设施建设认识局限于服务自我,对其社会化的功能认识不足。四是部分工业企业仍然采取的自营物流方式,对第三方物流具有一定的抵制情绪,对物流外包和自营物流的优劣势、比较效益缺乏深度认识。

(二)物流产业整体规划缺乏。一方面是物流行业发展尚未统筹规划;另一方面是具体物流发展规划缺乏统筹。物流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与相邻地区发展规划及其他相关部门规划尚未进行有效衔接,造成一些物流设施在规划阶段就先天不足,物流节点布局缺乏经验支持和规划合法支持,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等设施的布局缺乏与快速通道、与需求的配合,以及与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发展的衔接。

(三)现行管理体制模式缺位。物流业是新兴行业,由于国家的物流政策和法律体系尚不完备,管理政策粗放缺乏操作性,已难以适应现代物流一体化运作的要求。一是缺少统一的具有权威的管理协调部门。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系统化、集成化。由于物流企业的发展涉及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物流技术设备、产业政策、投资融资、税收、海关服务与行业标准等各个方面,涉及到发改、财政、工商、税务、商务、交通、工信、海关、检验等各个部门,造成了物流业管理的分散化、多元化,多头管理又导致了利益分割,从而分散了物流资源,弱化了社会化资源的配置效率。二是现代物流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等亟待完善。物流行业自律性差,标准化体系不完善等现象严重,土地使用、税费征返、投资融资等方面扶持政策力度不大,且当前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运输、仓储成本增加以及“营改增”后部分物流企业税赋不减反增等,制约了物流企业的发展壮大。三是对现有物流市场的监管有待加强。一方面是在现有体制、模式下,各行业主管部门对物流企业监管只停留在自己行业内职能的履行,而鉴于物流社会化的特征,各行业监管部门对其是管非管或视而不管且相互之间缺乏协调联动;另一方面是尽管各地相继成立了多部门参与的发展现代物流领导小组,但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统一的政策法规,没有规范性和操作性而无法进行市场监管,导致市场发展无序,恶性竞争,诚信较差,服务质量效率低下。

(四)物流自身客观发展缺力。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物流业兴盛,物流的现代化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荆门经济尽管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物流业在荆门却起步较晚,物流业自身在客观上存在着发展不快,后劲不足。一是物流企业组织程度不高。相当多的物流企业仍然保留着传统经营组织方式,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这种物流活动模式限制和延迟了高效率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的产生和发展,也制约和阻碍了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优化、业务流程的优化、物流设施的优化,进而使企业内部物流活动难以社会化和难以适应社会化物流需求。二是物流市场服务功能不强。物流市场功能不完善,现有物流企业服务功能单一,缺乏品牌效应;物流市场培育不健全,现阶段物流市场“多、小、少、弱、散、慢”的特征较为明显;物流市场信息不对称,生产企业与物流企业缺乏协调沟通。三是物流企业科技投入不够。一方面是物流设施装备标准化程度低;另一方面物流流程管理信息化程度低,大多数物流企业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MIS)、电子数据交换(EDI)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制约了物流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四是物流企业人力资源欠缺。企业物流人才素质薄弱。规模较小的物流企业其经营模式和低成本竞争的经营手法对专业物流人才缺乏较为强烈要求。而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和处于发达地区的同行相比,对高级物流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加上现有的从业资格认证体系缺乏,人才培训体系薄弱,现有从业人员素质总体较低。

四、下步工作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落实“打牢发展大底盘、建设祖国立交桥”战略部署,高举建设“中国农谷”大旗,大力宣贯交通运输部349号文件精神,充分利用好发展现代物流战略机遇,发挥大交通部门优势,积极争取和协调相关部门形成加快推进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合力,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入现代物流业,以现代物流跨越发展支撑 “四个荆门”建设。

(一)物流业发展战略定位。以荆门市现代制造业(石油化工、磷化、建材、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机电等)、商贸流通、现代农业和旅游等特色产业为基础,以物流基础设施体系、物流配送服务网络、物流信息体系为依托,构筑荆门市现代物流产业体系,把荆门打造成全省现代生产型物流基地和鄂中区域性物流中心。

(二)物流业规划发展目标。按照《荆门市“十二五”物流发展规划》、《荆门市“十二五”交通物流发展规划》中“规划协调、突出重点、有序发展”要求,从构建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培育物流企业主体和建立完善物流行业监管三方面入手,以荆门市重点产业集群和各县市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构筑“1234”物流发展新格局。构建一个核心,即建设荆门城区物流核心聚集区,重点建设化工建材产品物流区、商贸流通物流区、现代制造业物流区和农副产品物流区;打造两大聚集带,即依托铁路、高速公路及207国道产业集聚带形成的以磷化产品和建材产品为重点的襄荆物流集聚带,以汉江和江汉航道为依托,以汉江沿江产业群为服务对象的汉江中下游物流集聚带;建设三大聚集区,即重点建设荆门市城东综合物流聚集区、城北磷化工物流聚集区和城南工业物流聚集区;发展四大县域物流园区,即建设钟祥、京山、沙洋、屈家岭四个县域物流园区,从而形成立足荆门产业集聚带、优势产业区和综合运输网,承接“两圈”,连接“一带”(沿长江经济带),辐射川湘渝贵豫陕等省市的现代物流体系。

(三)主要工作措施

1、抓政策促物流发展环境优化。一是宣贯落实物流发展政策。认真落实省政府文件、交通运输部指导意见精神,加快出台荆门促进物流发展的地方性文件及配套政策,明确物流发展中土地、税收、投融资及各项优惠性政策措施,带动更多社会和政府资源向现代物流业倾斜。二是建立完善物流工作体制机制。争取成立由市政府牵头多部门参与的促进现代物流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健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负责指导、协调、解决全市物流发展中的困难难题,建立完善交通系统内部联动协调机制,形成交通运输推进物流业发展的合力。

2、抓建设促物流设施体系完善。一是加快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依托当地主体产业,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目标和城市规划,按照社会化、专业化的要求,逐步形成以物流园区为核心,以专业物流园、物流中心为骨干,以配送中心、农村物流站点为基础的全市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完成荆门城区核心物流区辐射四大县域及涵盖乡镇农村的三级物流体系。二是加强物流设施与综合交通枢纽的协调和衔接。加快物流园区项目专项规划编制,实现物流节点与综合枢纽无缝衔接,实现不同运输方式的高效整合和转换,提升物流效率。三是加强农村物流培育。以服务“三农”为目标,加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村物流网络;推广农村综合运输服务站供销、邮政、交通合作共建模式;支持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

3、抓培育促物流企业发展转型。一是加快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大力推进运输装备的改造、升级和投资,推广应用甩挂运输、多式联运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实现运输网络化、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有效整合运输市场运力、货源及信息资源,推广浙江传化“公路港”模式。二是大力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基础较好、具有现代化物流理念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知名企业,培育和引进与行业配套紧密、具有专业特色的专业化物流企业,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使整个物流行业做大做强做优。三是加强物流企业间资源整合,打造规模化、网络化、多样化服务联盟组织,提高区域物流资源配置效率。

4、抓管理促物流市场健康发展。一是逐步完善物流市场管理服务机制。加强与其他行政部门的沟通协调,以交通物流投诉服务中心运作为支撑,推进物流市场齐抓共管;建立物流企业诚信评价体系,定期向社会发布信用情况,实行物流行业黑名单制度,对违规企业公开曝光;支持运输物流行业协会在行业规范自律等方面的作用,支持物流协会组织制定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规范竞争秩序,推进物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二是加快现代物流标准体系建设。针对荆门市目前物流市场及物流发展现状,加快制定和推进物流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管理流程、信息网络的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尽快形成协调统一的现代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实现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标准化、规范化。

5、抓技术促物流信息化水平提升。一是构筑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大力在企业、园区推广湖北省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以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平台为支撑,整合交通道路、通行、车辆、货物、交易等相关信息的荆门物流信息平台。二是推广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推广普货管理、仓储管理软件,普及GPS、条形码等先进信息技术的使用。

第五篇:荆门市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荆门市“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交通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荆门交通运输行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荆门崛起战略目标,克难攻坚,砥砺奋进,努力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升运输服务水平,交通运输发展又上新台阶,成为交通运输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服务水平提升最显著、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

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9亿元(含高速公路投资),提前1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投资目标,是“十五”完成投资44.9亿元的2.7倍。截至2010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1298公里,公路密度91.09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13公里,高速公路密度2.5公里/百平方公里,国道127.6公里,省道747公里,农村公路10110公里。全市已基本建立起以高速公路为脊梁、以国省干线为主骨,以县乡道为干支,以村组公路为脉络,经脉相通、桥梁配套、港站齐备、城乡一体的交通运输网络,形成东畅武汉下淞沪,南连荆州通粤桂,西扼宜昌接巴蜀,北驰襄樊达中原的交通运输格局。

1、“三级路网”全面形成一是高速公路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相继建成71公里的随岳中高速公路荆门段、26公里的荆宜高速公路荆门段、96公里的武荆高速公路荆门段,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2005 年的120公里增长至313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2.5 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全省前列,比同期全省高速公路密度1.77公里/百平方公里高0.73公里/百平方公里。连接周边市州、覆盖全市县市区的“两纵一横”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

二是干线公路网快速推进。全市新建一级公路40.1公里,二级公路199.8公里,三级路362.5公里。截至目前,全市一级公路达到81.1公里,二级公路达到1115公里,三级公路达到998公里,形成了以荆门城区为中心,以各县市区为节点,内成环线,外向辐射,九大出口的干线公路路网构架。

三是农村公路网纵深发展。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0110公里,特别是通村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完成通村公路建设4995.3公里,占规划里程2333.3公里的214%,全市1726个行政村已全部通上油路(水泥)路,提前一年实现“村村通”目标。此外,我市率先在全省启动了通组公路建设,建成路基1.7万公里,碎石路面7200公里,让绝大部分农民告别了走“泥巴路”的历史。农村公路建设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站场码头稳步推进

全市站场码头建设步伐加快,与公路水运干线网紧密相连,实现有效衔接。站场建设进展顺利。掇刀一级客运站、京山二级汽车客运站全面竣工;乡镇客运站、农村招呼站和候车亭的建设全面推进。乡镇五级客运站规划完成25个、招呼站完成1010个、候车亭完成545个,超额完成规划目标任务。港口码头建设稳步推进,完成钟祥粮食专用码头及部分港区、码头改扩建,钟祥、沙洋两地港口总体规划完成评审。引江济汉工程全线开工,千吨级航道圈初见雏形。

3、国省干线公路养护提档升级

在加快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同时,坚持环保优先、可持续发展和“建、管、养”并重的原则,着力建设生态文明交通。先后投入5.5亿元实施国省干线公路安保工程、小修保养及大中修395公里;投入0.89亿元实施渡改桥及危桥改造工程67座。实施文明样板路175.2公里,全市公路绿化里程5202.2公里。全市等级公路绿化率达到85%,干线公路好路率达到90%,打造出“畅、洁、绿、美、安”的公路交通环境。

(二)综合运输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1、运输装备不断升级。全市营运车辆达21337辆,其中客运车辆2104辆3.8万座(高

级客车403辆1.08万座,中、普通型客运车辆1701辆2.72万座),货运车辆19233辆7.8万吨(含危险品货物运输车辆675辆1.2万吨)。高级、中级、普通型客运车辆结构组成由“十五”期末的8%、49%、43%,发展到目前的19%、48%、33%,客运车辆档次向中高级发展,结构明显优化。8吨以上重型普货车辆的比例由“十五”期末的11%,提高到目前的17%,8吨以上重型危化品运输车辆的比例由“十五”期末的47%,提高到目前的85%,货运运力结构和运输能力明显提升。

2、运输服务效率和水平稳步提高。全市现有运行客运线路637条,其中跨省线路30条,跨市(州)线路151条,跨县(市)线路160条,县内客运班线296条。特别是农村客运发展较快,全市共开通农村客运线路282条,农村客运车辆944辆,客车通村率达到92%,广大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乘上便捷的客运车。综合物流开始起步,客货运枢纽集疏运体系建设逐步铺开,城乡一体化运输体系不断完善。

(三)交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1、高速公路对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强。随着武荆高速公路的通车,全市将基本实现所有县市区半小时上高速公路目标,高速公路网辐射全市94%的乡镇,绝大多数乡镇1小时内上高速公路。

2、交通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以国省道干线为主体,以农村公路为支脉的覆盖城乡的公路网络日趋完善。行政村沥青(水泥)路通达率由2005 年的42.5%提升至2009 年的100%。农村路、站、运、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农民群众行路难、乘车难、过渡难问题得到显著改善。

3、基本公共交通均等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公共交通发展迅猛,城乡公交一体化稳步推进,深入城乡的多层次、多样化的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建立,政府收费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站全面撤销,交通共建共享的发展氛围逐步形成。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审视我市交通运输发展,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规模总量仍显不足,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二是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不够突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运输服务效率和水平亟需提高,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十二五”建设目标

到2015年,乃至更长时间,将荆门建设成为鄂中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物流集散中心、江汉平原重要港口城市、“两圈一带”的主要节点城市。

(一)基础设施:以“两纵一横”高速公路网络为依托,构建“五纵交四横,一环绕荆城”的干线公路骨架网;构建“一点七射中心放射状”铁路网络(一点:荆门新火车站。七射:焦柳铁路(襄樊方向)、焦柳铁路(宜昌方向)、荆宜城际铁路、荆荆城际铁路、荆岳铁路荆沙段、荆门至天门城际铁路、长荆铁路);构建“一横(引江济汉工程航道)一纵(汉江航道荆门段)”干线航道网;客运枢纽按照“一主三副”的原则建设,形成以荆门城区为主中心,以钟祥、京山、沙洋为副中心,以各乡镇为节点的城乡一体化客运网络;物流枢纽依照“宜水则水,宜陆则陆,水陆并进”的原则建设,形成“133”新格局,即一个核心(荆门城区物流发展核心区域,重点为工业物流区、商贸物流区和农副产品物流区),三个幅射区域(钟祥、京山、沙洋),三个物流港(荆门城区公铁联运港,汉江、引江济汉通江达海运输港,冷水机场空运港),形成幅射鄂东、鄂西、川渝、湘西、陕南、豫南的物流体系;航空出港主要利用武汉天河机场和宜昌三峡机场,同时规划建设以货运为主,客运为辅的冷水机场。

(二)规划五纵四横一环:五纵(1)207国道荆门段127公里。北起钟祥胡集镇,南至纪山镇,现为二级路,规划改建为一级路。(2)省道寺沙线荆门段115公里。北起钟祥张集镇,南至七里湖,现为二级路,拟提升为国道,规划改建为一级路。(3)省道大天线荆门段82公里。北起京山坪坝镇,南至京山钱场镇,现为二级路,规划改建为一级路。(4)文锣线。北起钟祥市文集,经石牌、沈集、曾集、后港、蛟尾,止于荆州锣场接318国道。境内长97公里。该路

现属县乡道,技术等级为四级,只有文集至石牌段为二级。拟申请将其提升为省道,全线按二级路规划建设。(5)张监线。北起钟祥张集镇,经客店、东桥、大口与虎爪山森林公园、太子山、屈家岭、永隆,纵贯天门、潜江到监利周老嘴镇。该路潜江、监利段为省道,天门、荆门境内为县乡道。拟与天门市共同将其申报全线提升为省道。我市境内146公里,有25公里已达到二级路标准,拟将全线改建为二级路。四横:(1)省道分当线荆门段160公里。东起京山曹武镇,西至东宝区漳河镇,现为二级路,规划改建为一级路。(2)省道汉宜线荆门段121公里。东起京山钱场镇,西至沙洋十里铺镇,现为二级路,拟申报提升为国道,规划改建为一级路。(3)坪仙线。东起京山坪坝镇接省道大天线,向西经三阳、绿林、客店、长寿、丰乐、胡集,至东宝仙居西北接S250省道。全长174公里,其中0.5公里在宜城境内,173.5公里在荆门境内。该路除丰乐至长寿为省道,其余均为县乡道,且技术等级为四级和等外路。拟申报提升为省道,全线按二级路规划建设,并新建丰乐汉江大桥。(4)荷河线。起自武汉东西湖荷包湖,向西经天门、沙洋、曾集、蔡庙、五里、草场,至当阳河溶。该路沙洋以东为S106省道,已规划为一级路,沙洋以西为县乡道。拟与宜昌市共同申报将沙洋至当阳河溶段提升为省道,并与沙洋以东路段合并为荷河线(即省道S106)。荆门境内长约50公里,目前基本达到二级路标准。规划按一级路标准修建沙洋汉江公路二桥,并将全线进一步改善提高。一环:荆门城区西外环一级公路(起自207国道原高店收费站,向西绕越荆门城区,跨越荆宜高速公路,从团林铺镇西南绕越至终点接207国道)约34公里;荆门城区东环线一级公路(G207城区段)39公里。东、西两条线路形成一个闭合的环线。

(三)综合运输: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运输方式逐步形成分工协作,有机结合,连接贯通,布局合理,具有整体优势的综合运输体系。公路运输的机动性、安全性、舒适性和智能性得到进一步提高;水路交通基本实现现代化,骨干航道全部达到标准化,港口基本实现机械化,运输船舶专业化、大型化,建立较完善的水上安全保障系统;铁路运输总体能力基本适应荆门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需求,铁路客货运输质量和多样化运输能力大大增强。

客运枢纽布局:在现有客运场站规划基础上,结合未来铁路(包括城际铁路)和航空发展趋势,规划布局综合性客运枢纽。

(四)荆门市中心城区:荆门市中心城区规划形成“一主二辅”的公路客运枢纽布局方案。“一主”是荆门市公铁换乘中心(一级),“二辅”是按客流方向的不同进行设置,包括城北月亮湖客运站(二级)、城南掇刀客运中心(一级)。

1、综合客运枢纽:荆门中心城区规划3个综合性客运枢纽:荆门新火车站、荆门市公铁换乘中心和掇刀客运中心,其中掇刀客运中心已建成。

2、客运场站:规划改建月亮湖客运站,站场等级为二级客运站,平均日发送旅客8000人次,场站规模为3.2万平方米,作为城北客运站依托规划荆门市外环公路,主要服务对象为城北、城东方向客流。

(1)钟祥市:钟祥市公路客运站场布局按“一主一辅”形式调整,规划新建钟祥城南客运站,场站等级为二级客运站,设计平均日发送旅客9000人次,场站规模为3.2万平方米,作为钟祥汽车客运中心站的辅站。

荆门冷水机场位于钟祥市冷水镇西北角。规划荆门机场综合客运枢纽由冷水机场及其配套公共交通组成,实现机场内部方便交通换乘,形成多种交通方式有效、快速衔接的综合性客运枢纽。

(2)京山县及屈家岭管理区:规划将屈家岭客运站扩建为一级站,建设成为屈家岭客运中心,平均日发送旅客10000人次,场站规模为3.6万平方米;城区的客运站暂不做调整。

(3)沙洋县:规划建设荆天城际铁路,将结束沙洋城区不通铁路的历史,现阶段应预留城际铁路场站建设用地。

“十二五”末荆门市域形成7个综合性客运枢纽,7个客运场站。其中荆门市中心城区3个综合客运枢纽,1个客运场站;钟祥市2个综合客运枢纽,2个客运场站;京山县2个客运场

站;屈家岭管理区1个综合客运枢纽;沙洋县1个客运枢纽,2个客运场站。

(五)物流节点布局:荆门市现代物流体系按照“物流园区—物流园—货运中心(货物)—农村物流点”的四级结构模式布局。

第一层次节点为物流园区。物流园区是大型物流基础设施,功能全而存储能力大,调节功能强。包括物流配送中心、运输中心、公铁联运水陆联运与配载服务中心、仓储中心、流通加工中心、货运代理、海关代理、物流信息、咨询服务与运输交易市场等,可以提供多种形态,环节和物流组织服务,具有基础性、公共性、集约性的特点,是全市物流的中心。初步规划建设六大物流园区: 荆门公铁物流中心、荆门港石牌核心港区物流园、钟祥现代交通物流园、京山物流中心、荆门市腾飞达物流园、沙洋中心港综合物流园。

第二层次节点为物流园,包括各专业物流园与综合业务类物流园。物流园的规模因地制宜,功能突出专业性,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主要是为产业基地提供仓储运输、包装,为城市提供配送和物流信息服务。初步规划建设21个物流园:物流信息服务中心、京山村村通物流园、屈家岭农产品物流园、冷水空港物流园、皇庄港专用物流园、危化品运输物流园、京山工矿专用物流园、胡集磷化物流园、众诚物流批发大市场、宏业物流园、通旺达物流园、楚元石化物流园、群得利物流园、掇刀区货物综合物流园、石化产品物流园、荆门农产品物流园、掇刀建材物流园、纺织服装物流中心、花卉物流中心、汽车零配件物流中心、洪森粮油产品物流园。重点建设的项目是前9个。

第三层次节点为各类货运中心和货运站场。货运中心与货运站场突出运输服务,主要是为各类企业和经营者提供运输、装卸、堆场,兼顾流通和配送。规划利用现有的各类专业货场和运输企业自营的货运站场进行改造升级,进一步挖掘潜力,使之能适应现代物流发展需要。

第四层次节点为各乡镇农村物流点。乡镇物流点突出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兼顾各类中小型企业,主要是为农民和小城镇居民提供生活物资、农产品、农资等产品的运输、中转、仓储服务。规划利用现有的各乡镇农村客运站场、运输企业货运站场进行相应改造和配套建设,进一步拓展客运站的服务功能,使各类农村客运站成为综合运输站,形成全市物流网络。物流园区

“十二五”末荆门市域形成27个综合货运枢纽,11个综合货运场站。其中荆门市中心城区16个综合货运枢纽,3个货运场站;钟祥4个综合货运枢纽,4个货运场站;京山4个综合货运枢纽;沙洋2个综合货运枢纽,4个货运场站;屈家岭管理区1个综合货运枢纽。

三、“十二五”建设重点

“十二五”期间,我市综合交通运输规划项目估算总投资371.3亿元。重点项目21个,估算总投资168.4亿元,其中公路重点项目8个,估算总投资74.8亿元;铁路重点项目2个,估算总投资56亿元;港航重点项目3个,估算总投资14.1亿元;客运站场重点项目2个,估算总投资5亿元;物流园区重点项目5个,估算总投资15亿元;航空重点项目1个,估算总投资3.5亿元。

(一)交通基础设施

1、公路方面:扩大路网规模总量,提高路网的覆盖与通达能力,优化路网结构和布局,完善国省干线、农村公路二个层次路网。

——重点推进国、省干线的升级改造。抓住国家和省调整国省道机遇,实现所有县市区通国道,所有县市通一级公路,所有建制乡镇通国省道及二级以上公路。重点按一级公路标准升级改造207国道、219省道(荆新线)、311省道(分当线)等重要干线。

——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加大实施县乡道改造力度,保证农村公路主网络便捷、安全、通畅。加快通村沥青水泥路循环线建设,实施农村公路桥梁配套及危桥改造工程,保障农民出行安全。

铁路方面:提升荆门铁路枢纽作为鄂中铁路枢纽地位。

——重点推进长荆、荆沙铁路通道的扩能改造;

——加强与武汉城市圈铁路对接,建设荆门至天门或潜江和京山至天门城际铁路或高速铁路。

2、水运方面:加快汉江航运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高等级航道的建设,加快钟祥港区、沙洋港区、荆门港石牌核心港区建设,完善主要港区的集疏运体系,促进内河航运突破性发展。——重点推进汉江航道建设。加强汉江航道荆门段整治,大幅提升航道通过能力;推进引江济汉通航工程建设,连通长江、汉江,促进航运发展。

——加快港口建设。抓住引江济汉通航工程建设的机遇,建设荆门港石牌核心港区和沙洋中心港区工程,使腹地的石膏、肥料和部分矿建材料通过港区集散;新建船闸,使渠道与航线相通,保证上游的煤、石膏、磷矿、矿建材料、肥料等过境运输。

——加快推进主要港口规模化港区集疏运通道建设。积极发展内河集疏运体系,促进水运与其他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和紧密衔接。将港口集疏运通道建设纳入当地发展总体规划并加快建设。促进铁路、公路在内河港口的有效衔接,发展多种运输方式联运。

3、航空方面:改扩建冷水机场,将其发展成以货运为主,客运为辅的军民两用机场。

4、客货运站场方面:建设以荆门城区为主中心,以钟祥、京山、沙洋为副中心,以各乡镇为节点的城乡一体化客运网络。

——加快荆门中心城区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启动荆门新火车站、荆门公铁换乘中心、荆门月亮湖客运站等综合客运枢纽建设。

——加快物流园及货运站场建设,进一步依托火车站、港口、工业园区等大型货物集散地的货运枢纽站场的建设和改造升级,将有条件的货运站场向物流站场或物流园区转型。

——继续推进县市区等级客运站软硬件改造和农村客运站亭的建设。所有县市区普及二级及以上高等级客运站;具备条件的乡镇建成等级客运站。

(二)重点实施项目

“十二五”建设实施重点项目

下载荆门市县域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荆门市县域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荆门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精选5篇)

    一、“十一五”旅游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加强组织领导,理清工作思路,增加资金投入,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步伐,旅游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

    荆门市东宝区招商引资十二五发展规划

    荆门市东宝区招商引资“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工作概况 “十一五”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商务局的指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

    经济管理系十三五发展规划[范文大全]

    ******学院 经济管理系“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取得重大发展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时期,也是我校发展建设极......

    儿科十三五发展规划

    儿科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0年到2015年期间,在医院领导大力支持下,全科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院儿科取得了较大发展。随着儿科病区床位数增多和病房住院环境的改善,收治病人数人......

    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

    界岭小学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本着让学生快乐成长,让教师幸福育人,让学校和谐发展的......

    教师十三五发展规划

    教师十三五发展规划 啜慧颖 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培养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师,特为自己制定2016—2020五年发展规划。一、.指导思想。 我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

    医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XX医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对中医院的规划方......

    医院十三五发展规划.doc★

    医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5年-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关键时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时期,也是我院积极推进医院建设再次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