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月末会计的计提、结转分录&计提工资社保的账务处理
7-1 月末会计的计提、结转分录
(一)计提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费、工会经费
1、按工资总额14%提取职工福利费 借:管理费用--福利费 贷:应付福利费
2、按工资总额1.5%提取职工教育费 借:管理费用--职工教育费 贷:其他应付款--职工教育费
3、按工资总额2%提取工会经费 借:管理费用--工会经费 贷:其他应付款--工会经费
(二)提固定资产折旧 借:管理费用--折旧费 贷:累计折旧
(三)摊销费用
借:管理费用(或营业费用等)贷:待摊费用(或长期待摊费用)
(四)计提税金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金--城建税--教育费附加
(五)结转各种收入
1、结转主营业务收入 借:主营业务收入 贷:本年利润
2、结转其他业务收入 借:其他业务收入 贷:本年利润
3、结转营业外收入 借:营业外收入 贷:本年利润
(六)结转成本、支出、税金
1、结转成本 借:本年利润 贷:主营业务成本
交时:
借:应交税金 贷:银行存款1
7-2
2、结转其他业务支出 借:本年利润 贷:其他业务支出
3、结转营业外支出 借:本年利润 贷:营业外支出
4、结转税金 借:本年利润 贷:营业税金及附加
(七)结转各项费用
1、结转管理费用 借:本年利润 贷:管理费用
2、结转财务费用 借:本年利润 贷:财务费用
3、结转营业费用 借:本年利润 贷:营业费用
(八)季度计提所得税
1、提取时 借:所得税
贷:应交税费--所得税
2、结转所得税 借:本年利润 贷:所得税
3、上缴所得税 借:应交税费--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或现金
1、计提工资时 借:管理费用--工资 贷:应付职工薪酬--职工工资
2、发放工资时,要代扣个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借:应付职工薪酬--职工工资
7-3 贷:其他应付款--社会保险 贷:应交税费--个人所得税 贷:库存现金
3、企业负担保险提取时 借:管理费用--劳动保险费 贷: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
4、上缴保险时
借:其他应付款--社会保险(个人)借: 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企业)贷:银行存款
工资、社保、个税的计提与发生的会计处理问题
1、计提时: 借:管理费用
营业费用等费用科目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应付职工薪酬——养老保险(单位承担部分)
应付职工薪酬——医疗保险(单位承担部分)
应付职工薪酬——失业保险(单位承担部分)
应付职工薪酬——生育保险(单位承担部分)
应付职工薪酬——工伤保险(单位承担部分)
应付职工薪酬——其他保险(单位承担部分)
2、分配个人承担部分: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贷:应付职工薪酬——养老保险(个人)
应付职工薪酬——医疗保险(个人)
应付职工薪酬——失业保险(个人)
应交税费——个人所得税
3、实际支付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应付职工薪酬——养老保险(个人)
应付职工薪酬——医疗保险(个人)
应付职工薪酬——失业保险(个人)
应交税费——个人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等
借:应付职工薪酬——养老保险(单位)
应付职工薪酬——医疗保险(单位)
应付职工薪酬——失业保险(单位)
应付职工薪酬——生育保险(单位)
应付职工薪酬——工伤保险(单位)
应付职工薪酬——其他保险(单位)贷:银行存款等
7-4
1、计提工资时
借:管理费用--工资 e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e
2、工资发放
(1)扣回个人承担的社保、公积金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c+d 贷:其他应付款——个人承担社保 c ——个人承担公积金 d(2)发放工资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e-(c+d)其他应付款——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f 贷:现金/银行存款 e-(c+d)-f
3、缴纳社保费时 借:管理费用——社会保险费(单位承担部分)a ——公积金(单位承担部分)b 其他付收款——个人承担社保 c
——个人承担公积金 d 贷:现金/银行存款 a+b+c+d
4、代缴个人所得税
借:其他应付款——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f 贷:现金/银行存款 f 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个人承担的社保、公积金,是在发放工资时代扣的,提取时无需代扣分录。例一:由公司在本地缴纳社保:
XX部门XX人XX月,应发工资3000,公司代扣社保个人部分150,代扣个税60,实发2790,公司承担保险300,缴纳至社保局共450。⑴计提工资时:
借:管理费用-工资 3000 辅助核算:部门核算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3000 辅助核算:个人核算 发放工资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3000 辅助核算:个人核算
贷:银行存款 2790 应缴税费-应缴个人所得税 60 辅助核算:个人核算
其他应收款-个人社保-XX人 150 辅助核算:个人核算 ⑵缴纳社保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费-养老保险 300(本例不细分)辅助核算:个人核算-医疗保险 辅助核算:个人核算-失业保险 辅助核算:个人核算-工伤保险 辅助核算:个人核算-生育保险 辅助核算:个人核算
其他应收款-XX人 150 辅助核算:个人核算 贷:银行存款 450 ⑶结转社保:
借:管理费用-社保 300 辅助核算:部门核算
贷: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费-养老保险 300(本例不细分)辅助核算:个人核算-医疗保险 辅助核算:个人核算
7-5-失业保险 辅助核算:个人核算-工伤保险 辅助核算:个人核算-生育保险 辅助核算:个人核算 ⑷缴纳个税时:
借:应缴税费-应缴个人所得税 60 辅助核算:个人核算
贷:银行存款 60 例二:员工在外地缴纳社保情况:
⑴第一次凭外地个人社保缴纳证明材料,数据同上,至财务报销公司该承担部分 借: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费-养老保险 300(本例不细分)辅助核算:个人核算-医疗保险 辅助核算:个人核算-失业保险 辅助核算:个人核算-工伤保险 辅助核算:个人核算-生育保险 辅助核算:个人核算
贷:现金 300(2)当年以后月份,人力资源部以同样数据核算(后有变动可凭证明材料调整)
XX部门XX人XX月,应发工资3000,公司承担社保300,代扣个税依然为60,实发3240。①计提工资时:
借:管理费用-工资 3000 辅助核算:部门核算
管理费用-社保 300 辅助核算:部门核算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3000 辅助核算:个人核算
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费-养老保险 300(本例不细分)辅助核算:个人核算-医疗保险 辅助核算:个人核算-失业保险 辅助核算:个人核算-工伤保险 辅助核算:个人核算-生育保险 辅助核算:个人核算
②发放工资及社保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3000 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费-养老保险 300(本例不细分)辅助核算:个人核算-医疗保险 辅助核算:个人核算-失业保险 辅助核算:个人核算-工伤保险 辅助核算:个人核算-生育保险 辅助核算:个人核算
贷:银行存款 3240 应缴税费-应缴个人所得税 60 玉晓春蕲有限公司,有职工300名;其中:一线生产人员为200名,一线辅管人员为20名,总部管理人员为50名,销售人员为30名。该公司与劳动者原订立了全员劳动合同,未发生人员变动。2010年6月,假定该公司按当地人均薪金基数1100元计算缴纳职工养老保险费,按现行相关政策规定,假定应缴比例为28%,其中:单位缴费20%(17%划入统筹金,3%划入个人账户),个人缴费8%,其计算及相关账务处理如下:.缴费的计算(1)月度缴费基数:1100×300=330,000.00(元)(2)月度应缴金额:330000×28%=92,400.00(元)其中:单位缴费共计:330000×20%=66,000.00(元)个人缴费共计:330000×8%=26,400.00(元)
由单位承担的月度缴费总额66,000.00元当中,①划入个人账户共计:330000×3%=9,900.00(元)②划入统筹账户共计:330000×17%=56,100.00(元)
7-6 2.个人账户清单(1)月度缴费基数:1,100.00(元)
(2)月度应缴金额:1100×28%=308.00(元)其中:单位缴费:1100×20%=220.00(元)
个人缴费:1100×8%=88.00(元)
由单位承担的月度缴费220.00元当中,①划入个人账户:1100×3%=33.00(元)②划入统筹账户:1100×17%=187.00(元)
3.账务处理(1)按规定应负担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44000 制造费用——社会保险费4400 管理费用——社会保险费 11000 销售费用——社会保险费6600 贷: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费(养老保险)66000(2)代扣职工个人养老保险费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26400 贷: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费(养老保险)26400(3)按期缴纳职工养老保险费
借: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费(养老保险)92400 贷:银行存款92400
分配社保、医保 借:相关成本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保险费(公司部分)
应付职工薪酬--福利费(公司部分)
分配工资、福利 借:相关成本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应付职工薪酬--福利
发放工资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贷:应交税费--个人所得税
应付职工薪酬--保险费(个人扣社保)
应付职工薪酬--福利(个人医保)
应付职工薪酬--福利费(扣餐费)
银行存款(现金)
交社保医保
借:应付职工薪酬--保险费
应付职工薪酬--福利(医保)贷:银行存款
7-7
1、发放工资时(如工资表上应发10万,扣除个人社保1万,实发9万)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10 贷:银行存款9 其他应付款-代扣个人社保费1
2、当月结转工资
借:管理费用(或者制造费用、生产成本-直接人工)10 贷:应付职工薪酬10
3、根据当月社保缴款单据(个人1万,单位5万)借:应付职工薪酬-社保费5 其他应付款-代扣个人社保费1 贷:银行存款6
4、分配社保费 借:管理费用-社保费 制造费用-社保费
贷:应付职工薪酬-社保费5 缴纳社保是,个人负担的部分都会从员工工资里扣款的,一般公司都是先扣款后缴纳,所以在扣款的时候计入“其他应付款-贷方”,等缴纳的时候再计入“其他应付款-借方”。
保险个人部分先交后发工资可以记入其他应收款.那在缴纳是就应该吧个人负担的部分计入“其他应收款-借方”,等扣款的时候再计入“其他应收款-贷方”。
缴纳社保,个人支付的部分计入“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都是正确的。区别在于:
1、如果不采用提取方式,缴纳时,单位先垫付个人部分,计入“其他应收款”,发工资时再扣除。会计分录:(1)缴纳保险时
借:管理费用--劳动保险费 借:其他应收款--社保(个人)贷:银行存款
(2)发工资时,扣保险费 借:应付工资
贷:其他应收款--社保(个人)贷:现金
2、如果采用提取方式,提取时,个人负担部分,先计入“其他应付款”,缴费时,做“其他应付款”减少账务处理。会计分录:
(1)提取时,单位负担部分 借:管理费用--劳动保险费 借:其他应付款--社保
(2)个人负担部分,先从工资中扣除 借:应付工资
贷:其他应付款--社保(个人)贷:现金(3)交费时
借:其他应付款--社保(单位+个人)贷:银行存款
第二篇:计提和发放工资会计科目处理
计提和发放工资会计科目处理
一、提取工资
借:管理费用——职工工资
——社会保险费(养老、失业、医疗、生育、工伤)【单位】
——住房公积金【单位】
——企业年金【单位】
贷:应付职工薪酬——职工工资
——社会保险费(养老、失业、医疗、生育、工伤)【单位】
——住房公积金【单位】
——企业年金【单位】
二、实际发放
借:应付职工薪酬——职工工资
贷:其他应收款——社会保险费(养老、失业、医疗)【个人】
——住房公积金【个人】
——企业年金【个人】
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
银行存款
三、缴纳税费
借: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费(养老、失业、医疗、生育、工伤)【单位】
——住房公积金
——企业年金
其他应收款——社会保险费(养老、失业、医疗)【个人】
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第三篇:工资、社保、个税的计提与发生的会计处理问题
工资、社保、个税的计提与发生的会计处理问题
1、计提时:
借:管理费用
营业费用等费用科目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应付职工薪酬——养老保险(单位承担部分)
应付职工薪酬——医疗保险(单位承担部分)
应付职工薪酬——失业保险(单位承担部分)
应付职工薪酬——生育保险(单位承担部分)
应付职工薪酬——工伤保险(单位承担部分)
应付职工薪酬——其他保险(单位承担部分)
2、分配个人承担部分: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贷:应付职工薪酬——养老保险(个人)
应付职工薪酬——医疗保险(个人)
应付职工薪酬——失业保险(个人)
应交税费——个人所得税
3、实际支付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应付职工薪酬——养老保险(个人)
应付职工薪酬——医疗保险(个人)
应付职工薪酬——失业保险(个人)
应交税费——个人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等
借:应付职工薪酬——养老保险(单位)
应付职工薪酬——医疗保险(单位)
应付职工薪酬——失业保险(单位)
应付职工薪酬——生育保险(单位)
应付职工薪酬——工伤保险(单位)
应付职工薪酬——其他保险(单位)贷:银行存款等
关键词:计提个税分录、计提社保分录、个税的缴纳、社保的缴纳、工资的计提、工资的发放
第四篇:浅谈计提减值准备时固定资产折旧的账务处理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计提减值准备时固定资产折旧的账务处理
作者:柯世清
来源:《财会通讯》2005年第05期
第五篇:浅谈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会计处理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浅谈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会计处理
浅谈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会计处理
【摘要】在诸多防范和抵御信贷风险措施中,贷款损失准备就是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本文从贷款损失准备着手分析,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和理论知识,浅谈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会计处理,及存在的不足与注意要点,为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具备的科学性、完备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关键词】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会计处理
一、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范围
国内各家银行对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范围均有着各自的界定。笔者认为:贷款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按一定利率和必须归还等条件出借货币资金、收取利息的一种信用活动形式。收取利息充分体现贷款三性原则中的效益性,收益的增加必然伴随着风险的产生。风险的存在就会导致损失发生的可能。所以,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范围应为广义的贷款,包括:贷款(抵押、质押、信用、保证)、贴现、透支等出贷资金。
二、贷款损失准备涉及的会计原则
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包括:真实性和可靠性两方面的意义。真实性要求会计核算的结果应当与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相一致;可靠性是指对于经济业务的记录和报告,应当做到不偏不倚,以客观的事实为依据,不应受到外界和主观意志所左右,避免错误并减少偏差。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因此,必须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和资料可靠。
在贷款损失准备的会计核算中,银行不仅仅应根据借款人经营状况、还款能力、还款意愿、贷款本息的偿还情况、抵(质)押品的市价、担保人的信誉情况等做出客观分析,更重要的是还能对银行的贷后检查中发现问题,敢于暴露并及时采取化解措施,最终于资产负债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表日,分析其风险程度和回收的可能性,以判断其是否发生减值。如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发生了减值,应对其计提贷款损失准备。
2、谨慎性原则。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机构,必须选择稳健的经营策略,这就要求在贷款损失准备的会计处理中时刻把握谨慎性原则。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应当尽可能选用对所有者权益产生影响最小的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充分考虑贷款损失发生的可能,即所谓“宁可预计可能的损失,不可预计可能的收益”,这样可防止资产和收益的虚增,同时起到预警风险和化解风险的作用。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虽然会造成银行的收益和市价被低估,但是作为社会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的中心、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经营的谨慎性更是银行首先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正如,众多基金公司在投资组合中购买一定份额的银行股,不是银行股能带来高额的收益,而是其可以实现风险对冲,在股市行情中多处于小幅波动,但在大盘萎靡时,反而能领跑各股,推动行情新一轮复苏。
三、风险估计值的确定
贷款损失准备包括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两种。专项准备是指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对贷款进行风险分类后,按潜在风险估计值与资产减值准备的差额计提准备。特种准备指针对某一国家、地区、行业或某一类贷款风险计提的准备。
专项准备计提比例:正常类1.5%,关注类3%,次级类30%,可疑类60%,损失类100%。
1998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参照国际惯例,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贷款分类指导原则》,要求商业银行依据借款人的实际还款能力进行贷款质量的五级分类,即按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种为不良贷款。这种分类方法虽然改变了四级分类存在的一些弊病,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日趋复杂和银行管理理念的日益完善,这种办法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需要了,其缺陷如下:
第一,五级分类主要依赖系统录入人员的主观判断或是听从上级行政指令,无法客观公正地反映贷款真实形态。系统录入人员不是经办责任人,未参与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调查,仅从贷款是否逾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期、欠息等简单、粗糙信息做出判断,这样的分类结果的质量是可想而知的;或是上级领导为经营绩效等方面考虑,人为操纵分类结果,直接对系统录入人员做出指令性安排。
第二,五级分类无法实现对借款企业实施动态监测。首先,五级分类为单机系统,无法实时获取征信系统数据,就不能针对借款企业、或其法定代表人、或其股东的不良信用状况下调其信用评价和五级分类形态;其次,五级分类没有内置财务分析相关模块,无法客观评价企业当期的财管状况,仅能凭借系统录入人员主观判断。
发达国家的大部分银行早已制订超过五级的分类制度,部分美国银行甚至制定多达二十一级的制度。实施更为精细的分类方法是银行监测信贷资产质量、有效防控风险的必然选择。以农村信用社为例,实行信贷资产十级分类(33211)不仅仅是对五级分类中正常类和关注类贷款级次的细化,并引入风险贷款的概念(正常3—关注2),更是通过从原来以定性为主的划分标准转向以定量为主,从部门单一操作到前台调查、中台审查、后台管理的全流程控制,能有效地提升信贷资产风险的识别能力,能够更为准确、动态地监测贷款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及时有效地防控信贷风险。
笔者认为,政府相关部门应针对五级分类不再适用的现状,及时调整、细化贷款风险分类,特别应该细化正常类贷款到关注类贷款的标准风险系数不变,此类贷款存在极小的风险,故风险系数应在原正常类1.5%的基础上进行下调。以农村信用社十级分类为例:正常类1级贷款为当年新增贷款,必然经过认真的调查和严格的审查才可放款,也需经过按时的贷后检查维持风险级次而正常类2、3级贷款属风险贷款,已产生影响借款人评级的不利因素,故此类贷款应在1.5%的基础上进行逐级小幅递增,以3%为限;关注类1—3级贷款也应在3%的基础上进行逐级小幅递增,以30%为限;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可以保持原风险系数不变。
四、呆账核销
呆账核销不仅仅可以实现银行不良贷款的降低,更是对资产负债情况的真实体现,切实提高资产质量,充分实现资产保全,增强金融企业风险抵御能力,促进金融企业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呆账核销工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作中,要把握如下要点:一是要“应核尽核”,确保资产状况的真实性;二是要证据确凿、手续完善、程序合规、无法律瑕疵,确保呆账核销的有效性;三是要执行责任追究制度,严惩由于个人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等主观因素形成的不良贷款,确保管理制度的严肃性;四是要加强已核销呆账的管理和清收处置,实行账销案存的原则,仍不放弃对债权的诉讼时效的延续和对债权的追索,并将已核销呆账的清收纳入绩效考核。同时,做好贷款核销的保密工作,切实防范借款人因得知银行已贷款核销信息而放弃还款意愿或恶意逃废债务的道德风险。
五、财务处理
1、金融企业计提的相关资产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会计分录: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贷款损失准备”。
2、已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资产质量提高时,应在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范围内转回,增加当期损益。会计分录:借记“贷款损失准备”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
3、对符合条件的资产损失经批准核销后,冲减已计提的相关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分录:借记“贷款损失准备”科目,贷记“贷款”等科目。
4、已核销的资产损失,以后又收回的,其核销的相关资产减值准备予以转回。会计分录:借记“贷款损失准备”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六、结束语
总之,银行关于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会计处理,应明确计提范围,按照客观性和谨慎性原则,合理地确定风险估计值,正确地进行账务处理,为银行防范和抵御风险,提升资产质量和管理水平,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银发〔2002〕98号,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S].[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11年第4号,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S].[3]潘永,邓剑平.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会计处理[J].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12).------------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