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外政党执政的经验教训(上) 课程考试
国外政党执政的经验教训(上)90分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本讲提到,二战以后西方国家陆续建立了新机制,表述正确的是()。
A.英国的集体谈判制度
B.美国社会伙伴关系
C.意大利的共同决定权
D.德国的历史性妥协
2.明确提出要市场经济,不要市场社会的是()。
A.日本民进党
B.法国社会党
C.泰国共产党
D.德国社会党
3.在竞争性政党体制下,一个政党能否上台执政或者执政寿命能否延续,取决于()。
A.选举中能否获得足够选票
B.能否得到大财团的支持
C.候选人的演讲水平
D.政党领袖的影响力 4.在非竞争性政党体制下,一个政党能够上台执政主要是因为()。
A.代表了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B.代表了无产阶级的利益
C.带领人民推翻旧制度,赢得了信任
D.窃取其他政党的胜利果实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
1.根据本讲,执政党意识形态困境的来源有()。
A.执政党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天然距离
B.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C.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个性化要求越来越多了
D.政策转向难
2.各国政党采取的应对意识形态困境的措施有()。
A.更新思想观念,挑战传统理论
B.闭门执政 C.扩大意识形态的包容性
D.弱化意识形态的色彩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20世纪各国的政治舞台就是各种主义的一个大试验场。正确
错误
2.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正确
错误
3.二战以后,社会的阶级阶层逐渐分化,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都在减少。
正确
错误
4.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的政治组织,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正确
错误
第二篇:国外长期执政政党如何制度反腐
在当今民主政治时代,执政党要长期执政,必须获得强大的合法性基础。所谓合法性基础,即是指民众的信任和支持。在和平时期,腐败是损害执政党合法性基础的最为要害的因素之
一。世界历史的实践已经反复证明,一些政党能够长期立于不败之地,根源就在于其政治的清廉和执政的绩效。当前,中国正处于腐败的高发期,总结国外一些大党老党在反腐败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于我国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治理腐败,无疑具有非常现实的借鉴意义。治理腐败之根本是构建严密的制度体系,将权力的行使控制在制度规范内。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都非常重视制度反腐的重要作用。越南共产党对遏制党内腐败极其重视,先后制定了《反腐败法》《申诉控告法》等,为惩治腐败、加强群众监督提供了法律依据。越南共产党规定:因腐败问题、造成严重后果的地方和单位,不管领导者是否参与其中,都要追究党委主要领导人的法律责任和纪律责任。为了加强对干部的监督,越南共产党在原有干部收入申报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和实行了干部、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干部、公务员要申报个人房地产情况及其配偶和子女在国外自费留学的经费来源。新加坡在人民行动党主政下建立了完善的立法体系,为政府廉洁从政和预防腐败提供了有效的行为规范。新加坡相继出台了《防止贪污法》《没收贪污所得利益法》《公务员纪律条例》《公务员惩戒规则》等法律法规。新加坡法律规定的“贿赂”的含义非常宽泛:不仅包括金钱、礼物、有价证券等任何形式的财产或财产性利益,还包括无法用金钱计量的职位、就业、契约、义务的放弃、责任的免除以及各种服务、恩惠、好处等非财产性利益,以及任何对上述报酬的表示、着手和许诺。
瑞典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廉洁的国家之一。在瑞典的执政舞台上,长期唱主角的政党是社民党,其成功做法之一就是较好执行了公务员的高薪养廉政策。此外,瑞典还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制约的良好机制,权力监督有议会监督、司法监督、政党监督、审计监督、监察专员监督、新闻媒体监督等主体和环节,为防止政府滥权提供了制度保证。政党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执政党掌控着巨大的行政资源和权力,加强对执政党的监督和约束是权力正确行使的根本保证。大多数国家的政党都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纪律监察制度,监督、检查、惩处违纪党员自我约束机制,一些国家还通过法律制度对执政党行为进行规制,除此之外,公共和媒体也会施以社会舆论的监督,从而形成内外结合的监督体系。
建立政策法规体系,加强法律的刚性监督。一些国家在政党政治问题上,日益重视立法,使政党组织及其活动日趋法律化和规范化,从而克服了随意性和不合理性。例如,《意大利共和国法》(1947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1947年)、《法兰西共和国宪法》(1958年)、希腊宪法(1975年)、葡萄牙宪法(1976年)、西班牙宪法(1978年),等等,对政党及其活动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这些法律使得政党和政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和国家政治体系中具有了明确的、稳定的法律地位,受到法律的保障,政党的活动也就日趋规范化。
社会公共舆论的监督。许多政党还重视新闻舆论、社会公众的监督。古巴共产党设立了全国群众举报委员会,直接隶属古共主管党务工作的政治局委员领导,加大了监督力度。马来西亚巫统建立群众监督机制,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对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公示,尽可能地增加透明度。在许多国家新闻舆论享有高度的自由权,他们可以在法律范围内对执政党的言行进行调查报道,使执政党时刻面临“第四项权利”监督的压力,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保持谨慎。(文/吴海红)
第三篇:考试经验教训
考试经验教训
1现在刚考完试,我看了看我的答题卡,发现有很多的题都是由于书写不规范造成的,所以我要好好想想对策,幸好这不是中考,不然我就完了。
这次考试由于书写不规范而丢分最严重的是化学,化学老师说我要把书写规范一下的话应该能拽上将近二十分,所以我以后一定规范书写,来避免不该错的问题。
首先,我上课要仔细听老师的书写过程,并仔细记下来。
第二,我要多翻翻笔记,多看几遍,来巩固,复习。
最后,我要多做一些练习,将他应用到实际题中。
2我还有一个毛病就是这次考试我做题时是晕晕沉沉的,根本没有发挥到正常水平,这是我化学失分的主要原因,我想,我做题时会晕是因为我太紧张了,又遇到一科是我晕头转向的英语,那种感觉就不必再说了。我以后一定要调整这种心态,来保持头脑清醒。
当我做题晕时,我要深呼吸两口气,来保持头脑清醒,这种方法是非常有用的,所以我以后一定会注意用这种方法。如果这种方法不行,我就像一两句格言来缓解一下情绪,也会达到同样的效果哦!
第四篇:和谐执政艺术与政党理想
文章标题:和谐执政艺术与政党理想
和谐社会作为执政党社会理想的感召力能否保持,在政党先进性与社会变迁之间能否实现良好互动,执政能力能否在各阶层利益独立化趋势逐渐加大情况下得到锤炼,都有赖于政府工作在激发社会活力、共享社会文明、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实绩。
针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既提出了“工作
指导和部署”,又展示了科教文卫体、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困难群众生活、司法公正、社会稳定、安全生产等八个方面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的内容,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作出了相应的政策安排;既有将和谐社会与宏观调控、推进改革开放相提并论的“三个着力”的高度,又有“中央财政安排109亿元资金支持再就业”、“安排30亿元建设资金,支持国有煤矿安全技术改造”等政策承诺。报告向世界再次宣示了执政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理想,同时又明确了“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作为构建和谐的基础工作和国内环境支撑的重要位置。
报告中和谐社会的政策实施,主要集中在“活力”、“共享”和“环境”三个方面。通俗地讲就是为做大蛋糕提供激励,为做蛋糕、分好蛋糕提供公平、稳定的社会条件。政府和谐社会政策实施的这三个着力点,明显地体现了政府政策为社会公众生产和生活提供统一、平等的制度环境,同时又着力弥和发展差距和处理好发展代价的政策弹性。
和谐社会政策的“实招”欲取得实效,要靠政府能力建设的配合。培育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意识,是温家宝就任总理后,增强政府行政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显著特征。政府职能的“全面性”,既体现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这个政府行政能力薄弱环节的建设,又体现在政府工作的视线和触角对社会各个群体、各个阶层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全面辐射,尤其是覆盖到社会的边缘角落和边缘人群。
可以说,政府职能的全面性是解决好转型期社会诸种矛盾的行政“推手”。只有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才能取得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为,和谐社会建设毕竟跳不出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伴随着的诸种物质约束,也不能回避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政策“死角”。解决好现实困难,必须依靠政府工作重心转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依靠政府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依靠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还必须依靠各级政府对公共资源和领导精力的切实投入。
温总理赴上蔡看望艾滋病人,到矿井下与矿工过节日,这些特意到不容易被人关注的社会角落走访和慰问,就体现了服务型政府工作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的“广覆盖”,体现了政府领导精力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投入。虽然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但是主要领导人身体力行的倡导会有力地推动这个建设。
回顾上月胡锦涛总书记和曾庆红副主席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讲话的内容,比较党的和谐社会建设方略与政府的和谐社会工作布局,既能清晰看出执政党视角与行政实施方面的区别,又能体味其相互呼应之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治国的理想,又是一种治国的方略、治国的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的结果,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执政党厘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政府工作围绕基本特征实施政策调整。政府工作报告集和谐社会建设的政策调整与政府自身建设推动于一身,用政府工作思路转换和财政投入“实招”的配合推动和谐社会这个执政党社会理想的实现,是落实执政党战略任务的重要工作部署。
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将和谐社会建设定位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并结合新世纪新阶段的新要求、新趋势、新特点,界定了以民主法治为首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归宿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这个界定无论是对高级干部研讨班的研究讨论,还是对它之后的“两会”代表的讨论,都起到了“主心骨”和“定音鼓”的作用。因为这个界定的立意是高远的:既包含民主法治、活力动力、秩序稳定这些着重解决人与人、阶层与阶层矛盾的当代制度供给要素的要求,又包含人与自然这个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长远要素的要求。它展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大党永立世界潮流潮头、永葆青春活力的姿态,推动民族伟大复兴、实现执政使命的历史自觉。
和谐社会作为执政党社会理想的感召力能否保持,执政党能否通过有充分社会弹性的社会政策,在政党先进性与社会变迁之间实现良好互动,执政能力能否在各阶层利益独立化趋势逐渐加大情况下得到锤炼,执政技术和执政艺术能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得到升华,都有赖于政府工作在激发社会活力、共享社会文明、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实绩。由此而论,与政府财力物力的投入政策变动一道,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角色的归位、政府政策的公共利益导向、政府政风建设又多了一层实现执政党社会理想的崇高意蕴。
由此,我们可以将思维从政府
第五篇:和谐执政艺术与政党理想
和谐社会作为执政党社会理想的感召力能否保持,在政党先进性与社会变迁之间能否实现良好互动,执政能力能否在各阶层利益独立化趋势逐渐加大情况下得到锤炼,都有赖于政府工作在激发社会活力、共享社会文明、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实绩。针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既提出了“工作指导和部署”,又展示了科教文卫体、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困难群众生活、司法公正、社会稳定、安全生产等八个方面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的内容,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作出了相应的政策安排;既有将和谐社会与宏观调控、推进改革开放相提并论的“三个着力”的高度,又有“中央财政安排109亿元资金支持再就业”、“安排30亿元建设资金,支持国有煤矿安全技术改造”等政策承诺。报告向世界再次宣示了执政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理想,同时又明确了“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作为构建和谐的基础工作和国内环境支撑的重要位置。报告中和谐社会的政策实施,主要集中在“活力”、“共享”和“环境”三个方面。通俗地讲就是为做大蛋糕提供激励,为做蛋糕、分好蛋糕提供公平、稳定的社会条件。政府和谐社会政策实施的这三个着力点,明显地体现了政府政策为社会公众生产和生活提供统一、平等的制度环境,同时又着力弥和发展差距和处理好发展代价的政策弹性。和谐社会政策的“实招”欲取得实效,要靠政府能力建设的配合。培育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意识,是温家宝就任总理后,增强政府行政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显著特征。政府职能的“全面性”,既体现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这个政府行政能力薄弱环节的建设,又体现在政府工作的视线和触角对社会各个群体、各个阶层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全面辐射,尤其是覆盖到社会的边缘角落和边缘人群。可以说,政府职能的全面性是解决好转型期社会诸种矛盾的行政“推手”。只有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才能取得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为,和谐社会建设毕竟跳不出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伴随着的诸种物质约束,也不能回避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政策“死角”。解决好现实困难,必须依靠政府工作重心转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依靠政府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依靠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还必须依靠各级政府对公共资源和领导精力的切实投入。温总理赴上蔡看望艾滋病人,到矿井下与矿工过节日,这些特意到不容易被人关注的社会角落走访和慰问,就体现了服务型政府工作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的“广覆盖”,体现了政府领导精力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投入。虽然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但是主要领导人身体力行的倡导会有力地推动这个建设。回顾上月胡锦涛总书记和曾庆红副主席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讲话的内容,比较党的和谐社会建设方略与政府的和谐社会工作布局,既能清晰看出执政党视角与行政实施方面的区别,又能体味其相互呼应之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治国的理想,又是一种治国的方略、治国的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的结果,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执政党厘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政府工作围绕基本特征实施政策调整。政府工作报告集和谐社会建设的政策调整与政府自身建设推动于一身,用政府工作思路转换和财政投入“实招”的配合推动和谐社会这个执政党社会理想的实现,是落实执政党战略任务的重要工作部署。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将和谐社会建设定位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并结合新世纪新阶段的新要求、新趋势、新特点,界定了以民主法治为首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归宿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这个界定无论是对高级干部研讨班的研究讨论,还是对它之后的“~”代表的讨论,都起到了“主心骨”和“定音鼓”的作用。因为这个界定的立意是高远的:既包含民主法治、活力动力、秩序稳定这些着重解决人与人、阶层与阶层矛盾的当代制度供给要素的要求,又包含人与自然这个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长远要素的要求。它展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大党永立世界潮流潮头、永葆青春活力的姿态,推动民族伟大复兴、实现执政使命的历史自觉。和谐社会作为执政党社会理想的感召力能否保持,执政党能否通过有充分社会弹性的社会政策,在政党先进性与社会变迁之间实现良好互动,执政能力能否在各阶层利益独立化趋势逐渐加大情况下得到锤炼,执政技术和执政艺术能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得到升华,都有赖于政府工作在激发社会活力、共享社会文明、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实绩。由此而论,与政府财力物力的投入政策变动一道,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角色的归位、政府政策的公共利益导向、政府政风建设又多了一层实现执政党社会理想的崇高意蕴。由此,我们可以将思维从政府工作报告中跳出来,感悟一下“和谐社会”这个~年最热门话题的政治意义了:前后相隔半月的两次重要会议,党的政策定调与政府政策实施、政党社会理想的宣示与政府改革动作的演示,相互呼应,相互配合,体现了高层对执政能力建设主题——“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的践行,可谓是为世人徐徐展开一个现代政党在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基础上,对共产党执政规律探索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