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十一五”规划(合集5篇)

时间:2019-05-13 17:24: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十一五”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十一五”规划》。

第一篇: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十一五”规划

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我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切实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对促进我省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广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五”时期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就和目前的形势

“十五”期间,我省扶贫开发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决“一保五难”为重点,认真实施了山区、贫困地区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老区和贫困农户住房困难;推进扶贫培训就业和产业化扶贫工作;切实解决水库移民问题以及建立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全省山区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韶关、河源、梅州、肇庆、清远和云浮六个山区市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速逐年加快,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的经济增长平均速度超过其他山区县,50个山区县(市、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3956元。全省农村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人口减少了649 万人。山区、贫困地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加快全省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广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由于自然和历史等种种原因,我省贫困面仍比较大,贫困人口还比较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农村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相对贫困人口仍有345万多人,占全省农村人口的近10%,其中相当部分农民没有稳定脱贫或因病、因灾致贫返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拉大,边远分散革命老区、石灰岩地区、水库移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山区和部分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仍然脆弱,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仍较缓慢,农民增收依然困难,扶贫开发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二、“十一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完善机制,整合资源,综合推进”的思路,以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产业化扶贫三项工作为重点,突出解决山区贫困地区“一保五难”问题,着力改善贫困村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千方百计增加贫困农户收入,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康步伐,全面推进山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二)任务目标:

1.基本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在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的基础上,基本解决农村饮用水含氟、含砷和苦咸水等饮水水质不达标问题;全省农村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困难农民全部享有社会基本保障;完成1.4 万户边远分散老区村庄群众的搬迁安置工作;农村危房改造计划任务全面完成,15万户贫困农户住上新房;省属水库95% 的移民户住进安居房,面上水库移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遗留问题得到较好解决;镇通行政村道路实现硬底化;农村薄弱卫生院改造基本完成,农村居民85% 以上参加合作医疗;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基本完成,从2006年起,全省农村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

2.基本消除贫困村。农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年平均递增5%以上,农村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占全省农村居民人口的比例控制在5%以内。

3.加大贫困农户劳动力培训力度,提高贫困农户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千方百计转移就业,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

4.大力推进山区、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提高县域经济整体实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三、扶持对象和重点区域

(一)扶持对象: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农村贫困人口。

(二)重点区域:边远分散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水库移民区、石灰岩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和东西两翼沿海地区。“十一五”期间,省重点帮扶山区和东西两翼各市所在的贫困村和贫困户。珠江三角洲各市的贫困村和贫困户由所在县(市、区)自行解决。

四、工作重点

(一)实施“整村推进”规划,突出工作重点。“十一五”期间,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心下移到贫困村和贫困户。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应按照贫困人口占村(行政村)总人口40% 以上标准重新划定贫困村。按照“统一规划、先难后易、分类实施、分批治理、逐村解决”的原则,将“整村推进”实施规划与“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认真抓好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突出抓好解决农村“一保五难”工作,要制订和落实工作计划,做到逐村帮扶,逐村解决,完成一村,验收一村,公布一村,力争五年基本消除贫困村。

(二)增加贫困农户收入,努力实现减贫目标。

1.积极实施产业化扶贫。大力培育和扶持发展能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各种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扩大产业化扶贫覆盖面,带动贫困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山区、贫困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贫困农户的经济收入。鼓励和引导珠江三角洲企业到贫困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兴办具有山区、贫困地区资源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实施产业化生产。

2.抓好贫困农户劳动力培训,扩大贫困地区劳动力职业培训规模,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劳动力进行为期3 个月以上的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力争使经过培训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单项职业能力证书的比例达到90%,转移就业的比例达到90%,其中稳定就业(连续3 年,每年就业时间在8 个月以上)的比例达到80%,年均工资性收入超过5000元。继续办好省扶贫培训基地和各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认真组织实施广东省百万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切实做好对农村贫困户劳动力进行短期转移培训的工作。以县为单位,全省每年对贫困农户开展实用种养技术培训达12万人次以上。大力推进智力扶贫工程,省智力扶贫工作覆盖面在现有每年补助5000名贫困学生的基础上,扩展到2006年补助1万名贫困学生,以后逐步扩大到1.2 万名贫困学生。

3.兴办一批面向贫困农户发展特色产业的良种生产基地。以镇为单位,在贫困地区兴办一批面向贫困农户的良种生产基地,为贫困农户免费提供良种,传授良法,扶持贫困农户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业。科技、农业、水产、林业等有关部门应安排资金,扶持贫困地区兴办优质良种生产基地,促进生产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

(三)继续扶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大对山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交通、水利、小水电、电力、信息等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结合“整村推进”工作,继续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大禹杯”竞赛活动,加强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加强对贫困村电力、供水设施和机电排灌、村内道路硬底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扶持。加快发展农村以沼气为重点的洁净循环经济项目,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四)继续实施科技、信息、教育、卫生和旅游扶贫。继续实施科技扶贫专项计划,推动欠发达地区科普教育。大力推广实用科学技术。继续推进山区信息化建设,实现“网络到镇,信息进村入户”的目标。加大对基础教育建设投入,扶持欠发达地区开展薄弱学校改造,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充分依托技工学校实施智力扶贫工程。加强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扶持帮助贫困地区建立符合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要求的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继续扶持山区、贫困地区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开展旅游扶贫,带动旅游区贫困农民增加收入。

(五)扶持革命老区和水库移民区经济社会建设。加大对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扶持力度,着力改善老区生产生活条件。认真实施扶持边远分散革命老区村庄搬迁安置方案,保证老区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切实解决好水库移民历史遗留问题、水库移民村“一保五难”问题,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加强对水库移民的劳动技能和实用生产技术的培训,扶持水库移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六)认真做好省内外对口帮扶工作。要继续抓好对口帮扶广西和其他省(区)工作,切实落实好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对口帮扶我省山区、贫困地区的各项措施,提高帮扶水平。继续开展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互利互惠的经贸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

五、主要措施

(一)加大扶贫投入。继续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山区发展的决定》(粤发〔2002〕13号)和其6 个配套文件以及《关于实施“十项民心工程”的通知》(粤发〔2003〕13号)要求,加大扶贫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按已定标准和时限要求继续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把扶贫开发专项投入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保证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省财政将加大投入力度,继续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安排好产业化扶贫、科技、培训、教育、农村安居工程等专项资金,推动各项扶贫工作的开展。各地要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业的作用,积极开展农村扶贫信贷业务和农户小额信贷业务,突出支农重点,优化信贷投向,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支持农户创业,脱贫奔康。

(二)进一步完善定点帮扶和对口帮扶工作。要继续加强和改进省直机关挂钩扶贫工作。省直单位挂钩扶持16个省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工作要与省委组织的“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相结合,将重心下移到挂扶县的贫困村,做到逐村帮扶,完成一村,验收一村。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要继续加大支持山区、贫困地区的力度,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基数和年递增比例,继续安排20个山区县的帮扶资金,对口帮扶的扶贫资金要全部安排到贫困村。

(三)强化扶贫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扶贫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必须用于让贫困人口直接受益的项目,改善和提高贫困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扶贫资金不得用于县的财政补贴及发放工资和奖金,不得用于乡镇以上的项目。对扶贫项目要进行全程跟踪,建立扶贫资金使用的公告、公示制度,落实“项目公开、资金使用公开、效果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和审计监督”的“三公开两监督”要求。要把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列入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对挤占、挪用、贪污扶贫资金的,依照有关规定严肃查处。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展经贸合作。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推动珠江三角洲向山区、贫困地区实施产业转移,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和民间资本到山区、贫困地区投资。鼓励支持贫困地区以资源入股、合资、合作等形式,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开发型产业。山区、贫困地区各级政府要严格招商引资项目的审查,严格控制引进重污染性项目,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工作领导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坚持以人为本,把扶贫工作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广东的重要工作,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得到落实。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做好定点帮扶工作,从人才、资金、项目、技术、信息等各方面重点倾斜扶持山区、贫困地区、贫困农户,促进山区、贫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二)明确责任,抓好落实。扶贫开发工作实行市、县行政首长负责制,并作为政绩考核的主要依据。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尤其是省直机关单位,要把定点扶贫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认真部署。从2006年开始,省直机关挂钩扶贫工作与“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结合起来,保证挂钩县贫困村扶贫任务的落实。

(三)固本强基,加快发展。要坚持把脱贫奔康与基层政权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切实加强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把村党支部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奔康的战斗堡垒。要进一步端正工作指导思想,把脱贫奔康的立足点放在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坚决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立足当地,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四)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协调管理。各级政府要加强扶贫工作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安排专项扶贫工作经费,加大贫困地区扶贫管理干部队伍的培训力度,增强扶贫工作机构的组织领导和协调管理能力。各级扶贫部门要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综合协调、监督、检查和宣传,注重调查研究,及时向省委、省政府反映扶贫开发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加强对贫困人口的统计监测,充分利用扶贫信息化系统,及时了解和准确反映扶贫开发工作的发展动态,为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全面和准确的依据。

第二篇:农村扶贫开发推进规划

县桥自弯乡**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

(2011-2012年)

第一章基本情况及贫困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

**位于**县城西北方,距县城22公里,距桥自湾乡集镇2公里,有12个村民小组,常驻农户261户,1020人,其中男性500人,女性520人;劳动力人口412人。全村总面积7228亩,其中山地面积6070亩,山塘水库2座,耕地面积617亩,其中水田516亩,旱地101亩。2010年村农户人均纯收入800元,其中农业收入420元,非农业收入380元;全村粮食总产350000公斤,其中稻谷225000公斤,人均产粮345公斤。全村年出栏生猪1.2头。全村常年外出打工劳动力200人。全村退耕还林面积500亩,生态林面积800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户250户,参合率95%。村集体经济是空白。

二、贫困现状及原因

(一)贫困现状

1、经济均属自给自足。百姓从事的均为传统农业,人均纯收入1600元。

2、90%的农户均住的是四、五十年的破木房,少数还是人畜同居。

3、村里40岁还没娶媳妇的有40人,五保户2人,低保户43人。

4、全村人饮水困难。

5、无集体经济。

(二)原因分析

1、村无支柱产业,属传统的农业生产,群众无稳定的收入来源,缺少生产发展资金;

2、农田水利、安全饮水和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劳动成本高;

3、地质条件差,村民安全生产生活缺乏保障;

4、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科学生产和管理水平。

5、位置偏僻,与国家工程建设无缘,又从未扶贫过。

第二章规划目标及建设任务

一、规划目标

通过两年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柏杨村基础设施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特色产业形成规模,生态循环农业逐步形成,农民收入稳步增加,自我组织、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明显提高。贫困村面貌发生显着变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布局和范围

1、总体目标。通过两年建设扶贫工作,实现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1600元增长到4000元,水、电、路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根本性改善。贫困人口数由2010年的232人减少到0人。具体见表

柏杨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效益对照概算表

项目内容

单位

2010年末数

2012年末预计数

增减净额

增减

比率

农民地均纯收入

1600

4000

2400

贫困人口数

320

232

100%

民政低保人口

5粮食总产量

万斤

350

620

270

人均粮食占有量

万斤

300

500

200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150

280

130

大牲畜年末存栏数

200

120

猪年末存栏数

180

300

120

羊年末存栏数

200

100%

牛年末存栏数

有效灌溉面积

200

260

农村用电量

52000

63000

11000

化肥施用量

200

300

沼气池

不通公路行政村数

不通公路自然村数

不通电行政村数

不通电自然村数

不通电话的行政村数

不通电话的自然村数

人、畜饮水困难的人数

1020

600

420

畜数

320

300

没有安全饮水的人数

1020

600

420

100%

村小学数

1辍学人数

农村科技人员

0

地方患病人数

0

0

0

参加合作医疗人数

970

970

0

参加新农保人数

500

560

特困医疗求助人数

村卫生室个数

0

基层组织活动室

0

远程教育

32集体经济收入

元2、2011-2012年分建设内容

2011年建设内容:

(1)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修通还村公路2.5公里,总投资40万元;投资30万元解决200户900人饮水问题。

(2)增收产业培训项目:投资20万元,种植200亩烟叶。

(3)社会事业建设项目:投资26万元,修建村级活动中心。

2012年建设内容:

(1)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75万元硬化3公里12个组的公路。

(2)增收产业培训项目:投资10万元养牲猪300头、母猪50头、土鸡2350只、羊100只。

(3)环境与生态建设项目:投资20万元实施40户的改厨改厕、沼气建设。

(4)社会事业建设项目:投资1万元扶持20人的专业人口培训。

三、建设任务

1、主要建设内容。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道路建设:修建通村公路2公里,大峪-郭家界2公里。

水利:建4个水池,饮水管道6千米。解决150户,600人饮水难问题。

其他:

--增收产业培育项目。大力发展特色增收产业。发展烟叶200亩;发展养殖良种母牛50头;发展牲猪养殖300头;园中养土鸡2350只;山羊200只,形成立体化开发模式,使全村农户根据居住条件和家庭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实现因地制宜发展。着力扶植我村优质稻基地,形成**特色观光农业园。

--人居环境与生态建设项目。实施一建三改,新建沼气池40口,配套三改40户。

--社会事业建设项目。培养科技示范户2户;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0人;组织专家现场对烟叶种植和油茶种植进行现场培训和指导。新建、整修卫生室1个、两层200平方米村级活动中心1个。成立油茶种植协会,培养种植大户40人,养殖大户8人;户户通广播电视;移动电话覆盖率达100%。

第三章资金筹措及效益分析

一、投资来源

预计总投入35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0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29%;行业部门投入资金20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57%;地方财政扶贫资金6万元,占总投资额的2%;社会帮扶资金34万元,占总投资额的9%;群众自筹及投工投劳资金1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3%。在总投入中,基础设施建设占51.5%;增收产业培育占23.4%;环境与生态建设占11.3%;社会事业建设占12.8%。

二、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分析

中央财政投资100万元,其中用于基础设施投入46万元,占总投资额的46%;增收产业培育项目23万元,占23%;环境与生态建设10万元,占10%;社会事业建设21万元,占21%。

三、社会扶贫其他投入情况

社会扶贫及其他投入总额为18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0万元,占5.5%;交通专项资金50万元,占27%;水利专项资金50万元,占27%;卫生专项资金10万元,占5.5%;民政专项资金12万元,占6.6%;环保专项资金8万元,占4.4%;能源专项资金13万元,占7.2%;农业专项资金10万元,占5.5%;国土专项资金5万元,占2.7%;社会筹措12万元,占6.6%。

第四章技术标准和投资概算

本规范中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和产业建设项目技术标准以行业部门出台的项目技术标准和市场现行价格为依据。分项目技术标准如下:

一、技术标准

1、基础设施

--道路:根据交通部颁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公路养护技术规范》,硬化公路设计速度为20KM/H,设计荷载汽-10级,履带-50,路基宽度4米,泥结碎石路4.5米,水泥路面3.5米,根据地理位置设错车道。最大纵坡度9%,最小平面曲线半径15米。路侧水系畅通。

--安全饮水建设:按照国家2006年12月29日发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执行。

2、人居环境建设

--“三改”技术标准

改厨:地面硬化:墙身砂灰抹平,离地1.5米贴墙砖,1.5米以上用白色涂料粉刷;灶台、操作台、碗柜、水缸分设,布局合理,同时用瓷砖铺面。

改厕:厕所有门,有条件的分设男女厕所,建浴室,安装热水器;改**冲式厕所,有条件的安装陶瓷大便器,配备水冲设备;内墙用砂灰抹面,有条件的贴墙裙;达到整洁、无蝇、无臭的要求。

改圈:以石板或水泥地板结构为主、每孔圈以3.5m×2.5m为宜,并设宽深为30×20cm的排泄沟1条通向沼气池口。开设通风窗、采光窗,有条件的可安装自动饮水器。

--沼气池建设标准。①执行GB/T4750-2002《户用沼气池标准图集》,采用活动盖式圆筒形沼气池;②按照方便生活,有利生产,美化环境和沼气池、厕所、禽兽圈舍“三结合”的原则,尽可能将沼气池建于畜圈下;③池型结构可因地制宜选择混凝土整体浇注或砖混结构;④进出料间中线夹角应大于90度,小于或等于180度,出料间盖板采用标号不低于C15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并在一侧安装提板环;⑤沼气池的施工标准执行GB/T4750-2002《户用沼气池施工操作规程》;⑥设备安装执行GB/T7636-87《农村家用沼气管路设计规划》和GB/T7637-87《农村家用沼气管路施工安装操作规程》。

3、产业发展

--种植业:以低碳有机农业、休闲观光体验为方向,形成一村一品。烟叶种植及油茶,在我村有良好的基础和生产实践,严格按无公害标准栽培,力争通过两年的时间,形成城市居民周末回归农村的一个生态旅游地。油茶种植在县林业局技术部门的指导下严格按照技术要求种植,做好防病防灾工作。

--养殖业:以生猪发展为主,联户成片培植生猪养殖小区,年出栏生猪200头以上。

4、社会事业建设

村委会及村卫生室:维修村委会并添置设施、新修村卫生室面积240平方米,严格按照县统一统计和施工。

科技校训:采取“三个一”(即发一本技术小册子,讲一堂技术辅导课,办一个现场培训示范点)和以会代训等形式,对一些重点产业、重要环节,入组进行培训,指导示范。通过培训,使每人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户均有2名掌握使用科技明白人。

二、投资概算

本规划设计项目四大类13个子项目,经测算总投资350万元。基础设施项目6个215万元,增收产业培育项目2个30万元,环境与生态建设项目2个70万元,社会事业建设项目3个35万元。具体见附表。

第五章保障措施

柏杨村在整个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进程中,将加强班子建设、强化民主管理、创新工作机制、拓宽投入渠道、营造良好氛围、发扬优良作风。

柏杨村扶贫开发组织机构由村民选举,领导小组成员实行分工负责,领导小组主要职能是按照群众的意愿和国家扶贫政策编制规划,按规划内容进行项目实施,与有关联村民联系,协调相关事宜,监督工程质量,工程内容与规划是否相符,具体人员名单如下:

整村推进规划编制领导小组

组长:向延书副组长:郭先岸成员:桂发权、高**、郭先烈

整村推进项目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向延书副组长:郭先岸成员:桂发权、高**、郭先烈

整村推进规划项目实施监督领导小组

组长:高**副组长:肖星成员:向绪银、田运锡、、胡正华;

第六章附图、附表

一、附图

贫困村区域分布图

二、附表

1、纳入规划贫困村基本情况表

2、项目建设一览表

3、投资估算汇总表

第三篇:安徽省农村扶贫开发“十一五”规划纲要(皖政〔2006〕121号)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2006〕121号 【发布日期】2006-12-29 【生效日期】2006-12-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农村扶贫开发“十一五” 规划纲要

(皖政〔2006〕121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安徽省农村扶贫开发 “十一五”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安徽省农村扶贫开发“十一五” 规划纲要

为推动我省农村扶贫开发进程,促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安徽省“十一五”农村扶贫开发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一、“十五”扶贫开发主要成就及“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五”期间,全省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5.1亿元、扶贫贷款40.6亿元,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拓宽贫困人口基本增收渠道,提高贫困人口基本素质,较好地完成了“十五”农村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

(一)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十五”期间,全省贫困地区新建和改扩建县乡村道路15753公里,改善了7750个行政村的交通条件;实施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基本解决了200万人的饮水困难;建设基本农田6.67万公顷;兴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新增农田灌溉面积7.0万公顷、改善灌溉面积24.67万公顷;综合治理小流域,控制水土流失面积5.07万公顷;新造经济林果6.13万公顷;实施草危房改造和易地移民搬迁,改善了9.8万贫困人口的居住和生存发展条件。

(二)贫困地区社会公益事业得到改善,人口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十五”期间,我省始终把贫困地区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作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之一,改扩建乡镇卫生院482所;改造学校1060所,资助了近8万名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大力发展农村卫星广播电视与通讯业;开展各类适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

(三)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截至“十五”末,全省30个国家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GDP达1424亿元,比2000年增长108%;财政收入61.8亿元,比2000年增长78%;农民年人均收入2228.8元,比2000年增加578元。在2005年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核评价中,有2个县位列综合指数前10位,5个县位列动态指数前10位。

(四)扶贫开发的重点更加明确,思路进一步拓宽。“十五”期间,在坚持开发式、参与式扶贫的基础上,重点实施了1041个重点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工程,培训转移贫困地区劳动力近10万人;投放扶贫贴息贷款40.6亿元,扶持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化生产基地 5.9万公顷。“十五”期间,通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口扶持、干部结对帮扶和选派9000名干部到贫困村、后进村任职等多种形式,帮助贫困乡村和贫困人口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加快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十一五”期间,我省农村扶贫开发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到2005年底,全省贫困人口尚有384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131万人,低收入人口253万人,贫困发生率仍达7.3%。同时,我省是多种气候灾害易发省份,贫困地区农民因灾、因病、因学等致贫、返贫现象比较突出,贫困地区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较低,与其他地区差距较明显,扶贫开发投入规模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扶贫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党和国家把扶贫开发作为和谐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和开发力度,为我省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极好机遇。我国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政策开始启动,我省有望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努力,我省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扶贫工作重点县发展潜力正在显现。扶贫开发工作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形成了有效的推进机制。这些都为做好“十一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十一五”时期扶贫开发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人口为目标,注重创新扶贫方式,因地制宜地实施“整村推进”工程,积极开展以工代赈、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产业化扶贫,进一步推进小额信贷扶贫和深山区、库区易地扶贫开发,竭力缓解各类返贫现象。通过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努力为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立足长远、以人为本,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同步推进。创新扶贫方式,努力做到自然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并重,解决温饱与巩固温饱同步推进,逐步实现从以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主向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脱贫能力为主的转变,从以自然资源开发为重点向以人力资源开发为重点转变。

2.坚持开发式扶贫,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实施“整村推进”,积极开展产业化扶贫,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建立可持续脱贫机制。坚持把扶贫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贫困地区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宽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整治,逐步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针对贫困人口区域性分布的特点,突出重点,量力而行,集中解决区域性贫困的重点、难点问题。围绕新农村建设,以社区综合发展、易地扶贫开发为抓手,整合涉农资金支持综合配套建设,搭建发展平台,逐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发展环境。

4.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把扶贫开发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发展条件和贫困人口分布状况,进行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加大扶持力度,在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加强农村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5.坚持政府主导、群众参与,激发内力,不断提高贫困人口脱贫能力。建立健全互助和扶持机制,积极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扶贫开发。通过捐赠、资助、帮扶及物质、文化和智力扶贫等多种形式,解决贫困代际传递和因病、因灾返贫等问题,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和生活水平。广泛动员和有效帮助贫困群众牢固树立依靠自身力量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思想,主动参与扶贫开发,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增强自我脱贫和自我发展能力。

三、“十一五”时期扶贫开发范围和对象

“十一五”期间,2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仍然是我省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国家扶贫资金主要用于国家重点县。目前,国家重点县以外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近50%。为此,要拓宽省及地方扶贫资金的筹集渠道,进一步加大对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投入。同时,各市要加强对非重点县贫困乡村的扶持力度,研究扶持一批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重点村。

“十一五”期间,我省农村扶贫开发的主要对象是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贫困人口。同时,针对不同贫困类型,采取不同的扶贫方式。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开发式扶贫,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搬迁扶贫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建立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扶贫机制,建立因病致贫家庭卫生扶贫机制。通过建立健全救助保障制度,解决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贫困问题。

四、“十一五”时期扶贫开发主要目标、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主要目标。

到2010年,全省扶贫开发的主要目标是:基本解决现有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对特困家庭和丧失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实现基本的救济和救助保障。巩固已解决温饱人口的脱贫成果,稳步提高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抑制返贫。力争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每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以上;按现行贫困标准,全省贫困发生率降至5%以下。

“十一五”期间,根据国家和省安排的扶贫资金规模,继续对3000个左右重点贫困村因地制宜地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并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通过“整村推进”使重点村中心居民点基本实现晴雨通车,群众能够饮用清洁卫生水,适龄儿童、少年能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贫困农民基本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贫困农户危房基本改造完毕,农村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平均每个贫困户有1个劳动力接受农业适用技术培训,农业剩余劳动力50%以上通过技能培训转移到非农产业,每个村有1个稳定的增收项目。

(二)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1.实施整村推进工程。根据扶贫资金规模,每年在国家和省重点县选择500个左右村,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在非重点县也选择一些贫困村给予扶持。实施“整村推进”的重点村,要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加强村庄规划,多渠道筹措资金,配套投入建设,提高资金综合效益,确保到县的扶贫资金重点用于“整村推进”。

2.实施劳动力资源开发工程。“十一五”期间,计划培训转移贫困地区劳动力25万人。重点对贫困劳动力特别是贫困家庭初、高中应届毕业生,分期分批进行就业技能培训。采取短期培训与中长期培训相结合、技能培训与稳定转移相结合、转移培训服务与就业维权服务相结合,拓宽培训转移渠道。依托现有职业教育、技工教育和社会办学力量,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推进制度化、规范化建设。通过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贫困人口转移就业能力,稳定增加贫困农民非农业收入。

3.实施产业化带动工程。“十一五”期间,力争累计安排扶贫贴息贷款15 亿元左右,支持贫困地区区域性支柱产业发展,重点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广高效增收品种,引导重点贫困村开展基地建设。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特别是农村储运大户、经纪人等发展,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扩大农产品生产规模和加工销售能力。积极推广小额信贷扶贫模式,扩大入户扶持覆盖面,计划5年安排小额贴息贷款1.2亿元左右,引导和帮助2万贫困农户调整产品结构,扩大生产规模。积极开展在贫困村建立“村民生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不断总结、完善和推广。

4.实施通达、片区综合治理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加强基本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3万公顷,新增和改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5万公顷,改善防洪除涝面积70万公顷。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流域和灌区内集中连片农田排灌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强乡村道路建设。新建和改建道路1.1万公里,改善4000多个行政村1000万人的交通条件。结合“村村通”建设工程,在人口集中居住的贫困村组,通过以工代赈、以奖代补、以物抵资等多种形式,建立群众自主建设和养护村组道路的激励机制。

提高饮水安全覆盖面。以中心居民点为主,集中建设供水工程900个,解决5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大别山区水源涵养林二期工程和太平湖水源涵养林工程等,控制水土流失面积3万公顷。

实施易地扶贫开发。结合新农村建设,对不具备生存条件的深山区、库区贫困人口实施移民搬迁,搬迁和改造草危房8000户。

5.实施扶贫助学助医工程。在国家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基础上,开展教育扶贫,加大贫困地区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确保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并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实施扶贫助学工程,资助贫困家庭子女高中(职业教育)和大学阶段就读费用,防止因学返贫,遏制贫困代际传递。建立城市医疗卫生单位下乡对口扶贫制度,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为保证基本医疗,允许使用财政扶贫资金为特困农民代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金。建立贫困人口大病救助基金,提高农民抗御大病风险能力,防止因病致贫、返贫。

6.实施扶贫带头人工程。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与组织、人事部门密切配合,把重点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扶贫开发的基础性工程切实抓好,并将基层组织建设纳入扶贫开发工作综合评价考核内容。深入推进选派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农村特别是贫困村任职工作。积极扶持发展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各类扶贫协会,大力培育农村扶贫带头人,提高贫困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7.开展扶贫济困工程。继续实行并不断完善全省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机关、企事业单位联系扶贫工作重点县、乡(镇)、村制度。加强对口支援工作,调动各方面力量,动员更多社会资源投入扶贫济困。探索民间组织、民营企业和广大公民参与扶贫济困的有效机制和方式,积极争取外国政府、非政府组织等国外资金投入贫困地区。帮助贫困村建立“扶贫互助基金”,扶持农民发展生产。继续做好党政机关干部、公务人员结对帮扶贫困家庭工作,5年内计划组织25万人次机关干部参加扶贫济困活动,结对帮扶贫困家庭15万户。引导企业和个人,采取多种形式,资助5万名贫困家庭子女接受各类教育。

五、“十一五”时期扶贫开发保障措施

农村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贯穿于新农村建设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过程。有效实施好本《纲要》是做好“十一五”时期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各地、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要齐心协力,不断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支撑、保证扶贫开发工作顺利开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切实加强领导。继续实行扶贫开发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强化县级政府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管理,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工作,确保目标任务到位、管理责任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在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配合,合力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

(二)加强规划指导。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增强规划的科学性,重视规划的指导性,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各重点贫困县要按照本《纲要》的要求,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十一五”农村扶贫开发实施意见。根据专项扶贫资金政策要求和扶贫开发目标与建设任务,以项目为支撑,分别编制以工代赈、发展资金、信贷扶贫等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合理、功能互补、有机结合、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建立和完善规划项目库,做好项目储备工作,形成按规划立项、按项目实施、按效益考核的良性机制。

(三)增加扶贫投入。

在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发展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扶贫贴息贷款和其他各类专项扶贫资金的基础上,省财政根据财力和扶贫工作需要,逐步增加农村扶贫资金投入。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协调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发挥扶贫资金引导作用,在政府的统一协调下,根据规划整合引导涉农资金向重点村投入。建立相应的政策引导机制,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建设。积极争取外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援助资金、金融机构的优惠贷款,用于扶贫开发事业。

(四)加强监督管理。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扶贫资金分配使用方式,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资金分配制度。切实加强扶贫资金管理,不断提高扶贫资金监管水平。建立和完善监督检查、稽查审计和绩效考核制度,落实扶贫项目和资金公示公告制度,进一步规范项目建设管理,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和贫困地区群众舆论监督作用。加大对违纪违规问题的整改查处力度,对相关责任单位及责任人要予以严肃处理。进一步提高扶贫资金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财政扶贫资金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和以工代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五)推进机制创新。

完善扶贫资金管理部门协调合作机制,切实提高扶贫开发工作管理水平和执行能力。建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协作配合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在扶贫开发中的职能作用和参与度。建立政府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和群众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扶贫项目民主科学决策机制。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扶贫开发投入机制,引导各类投资向贫困地区倾斜。高度重视贫困统计监测对扶贫开发工作的基础性作用,加大贫困统计监测工作力度,完善对贫困家庭监测管理制度。建立扶贫开发工作动态管理及奖惩激励机制,加强对扶贫开发重点县及扶贫专项资金项目的考核。建立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机制。完善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帮扶机制。积极探索开展以社区、项目区为建设单元的综合性扶贫试验示范。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广东省农村“十五”扶贫开发纲要

广东省农村“十五”扶贫开发纲要

一、扶贫工作面临的形势

(一)“九五”时期,我省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997年提前实现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所确定的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农村所有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贫困地区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极大改善了交通、能源、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所有行政村实现了通电、通路、通讯、通邮、通广播电视;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一部分山区县和乡村实现了小康。贫困地区的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为加快全省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扶贫开发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尽管农村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但我省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人均收入依然很低,生产生活条件还很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十分薄弱。全省年人均纯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有200多万人。这些贫困地区群众接受基础教育、健康保障、公共服务的程度均大大低于发达地区,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经济、文化落后状态还有待进一步改善。我省要遵循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在“十五”时期集中人力、财力、物力,从经济、科技、教育、卫生等方面全方位开展扶贫,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开拓扶贫工作的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新阶段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

山区、贫困地区要以江泽民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为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把尽快帮助山区人民脱贫奔康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第一要务,并在指导思想、工作措施、工作作风等方面将其落到实处,掀起新的经济发展热潮。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国家扶贫开发的基本方针,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下扶贫开发的新路子,以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贫困村和贫困户为主战场,以改善提高贫困地区基本生产条件、基本生活条件和基本发展环境为重点,突出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贫困地区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素质,努力改变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

(二)今后5年的奋斗目标

一是2003年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县)要大部分实现脱贫奔康,至2005年要全面实现小康和消除人均收入2000元以下的贫困乡镇;二是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5年平均递增5%以上,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收入水平达到2000元以上;三是山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有较大的改善,所有山区市实现通高速公路,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根本性的改变;四是大力发展资源型加工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整体经济实力,人口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跟上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

三、扶贫对象和重点区域

(一)集中力量重点帮助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

这些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水库库区和移民区、石灰岩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和沿海。这五类地区是今后我省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从今年开始,各市县要在上述五类地区划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和行政村。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和行政村的贫困人口要占本地总人口40%以上。原定的16个贫困县改称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二)分类指导,制定计划,分期实施

省重点帮扶16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其它市县范围内的贫困户脱贫问题,由各市县自行解决。各市县要以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和行政村为单位编制5年脱贫计划,采取有效措施,集中力量、分期分批、一镇一村一户地消除贫困。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和行政村的计划,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明确奋斗目标、建设内容、实现措施。乡镇和行政村的脱贫计划由县级(市)政府批准实施,县汇总后报省市扶贫办备案。各市县在制定计划时,必须以贫困户为主要对象,将扶贫措施具体落实到户。要特别重视一些特殊群体的脱贫问题,如水库移民、革命老区、少数民族。

四、主要任务

(一)切实帮助贫困户实现“四个一”

即贫困户人均拥有旱涝保收的半亩“保命田”或一亩以上的经济林果,有条件的贫困户每户输出一个劳动力在二三产业就业,每户贫困户都挂上一家农业龙头企业,每户贫困户都学会一至两门实用技术,找到一条致富路。“四个一”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基本条件,也是扶贫进村到户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切实帮助贫困乡村发展集体经济

要认真总结多年来发展集体经济的经验教训,积极探索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基础,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桥梁发展集体经济的新形式,提高集体经济服务农民、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能力。力争至2005年,贫困乡镇集体经济机动财力达30万元以上,贫困行政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达3万元以上。发展集体经济要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重效益、不造包袱的原则,项目选择上要以种养业为主,以社会化服务为主,形式上采取合作制或股份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三)切实帮助改善基本生产条件、基本生活条件和基本发展环境

继续深入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大禹杯”竞赛活动,加强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加快石花地改造和解决人畜饮水和生产用水问题,改善山区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发展环境,确保2003年清远、韶关、河源、梅州4个山区市的高速公路连通珠江三角洲,加强山区和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国道、省道改造,形成一个与高速公路和农村公路相连结的区域干线公路网络。加大贫困地区农网改造力度,尽快实现同网同价。鼓励支持山区开发水电,继续做好贫困地区小水电上网和电量的销售工作。加大对贫困地区和东西两翼困难地区江海堤围水利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交通、电力、水利、林业部门要切实做好规划,落实具体扶持措施,加快改善贫困地区的发展环境。要进一步巩固扶贫“两大会战”的成果,搞好行政村级道路、电讯设备的管护和维修,逐步提高“四通”水平和发挥其效益。

(四)切实帮助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要全面贯彻执行省委《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粤发〔2001〕8号),在发展产业经营的过程中,要与调整农业结构相结合,要与山区综合开发相结合,要与扶贫开发相结合,要与县乡机构改革转制为农业龙头企业相结合。省直单位、沿海对口市和当地市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扶持48家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充实资本金,在办法、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特别是要改革完善扶贫农业龙头企业的经营机制,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带动农户的能力。山区、贫困地区发展农业龙头企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重视对中小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建立良好的企业经营机制和资本管理体制,逐步把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做强做优。

(五)切实帮助发展科技、教育、卫生事业

突出扶持贫困地区形成以技术创新为支撑的发展基础,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或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培育山区的科技发展能力。山区市县要加快科技体制创新,吸收各种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服务山区建设,有条件的科研、推广机构要转制为科技龙头企业,为农业开展技术、生产、加工、贸易的社会化服务。

扶持贫困地区进一步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加大各级政府对山区和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从2001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3亿元,免收全省农村人均年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户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包括本地区当年义务教育阶段按有关规定收到的全额杂费以及教育部门认定的当年黑白版教材全额课本费,确保适龄儿童不失学。加快贫困地区中小学校的危房改造,努力改善山区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合理调整中小学校布局,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水平和综合效益。

加快改善贫困地区防病治病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各山区县、贫困县至少要建设一间二级甲等水平的综合医院和重点建设两所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实现房屋、设备、人员三配套,医务人员应具有执业资格;省财政安排的农村合作医疗建设专项资金要重点用于山区和贫困地区,特别是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参加合作医疗;加强农民健康教育,实现村村饮用水卫生,卫生厕所普及率达55%以上。

五、政策措施

(一)进一步增加扶贫投入

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的规定,根据我省新时期扶贫工作目标任务要求,省级、市级以及县级财政必须把扶贫开发专项投入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扶贫投入。省级财政从2001年起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贷款贴息支持扶贫农业龙头企业。省财政视每年财力增长情况适当增加安排扶贫专项资金。从今年起连续5年每年省财政安排2.5亿元专项用于16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公路建设。以2000年一般性转移支付总额为基数,按照10%的递增比例,确定2001——2005年16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每年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总额,充分调动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发展经济增加财力的积极性;对16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过去“造血型”项目造成的债务负担问题,由省财政会同有关部门尽快提出处理意见。省各职能单位的专项资金,要向山区和扶贫开发重点县倾斜。各山区县、扶贫开发重点县要下决心精简机构和财政供养人员,严控编制管理,减少财政支出。

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积极开展扶贫信贷和小额信贷业务,突出支农重点,优化信贷投向,发挥金融纽带促进脱贫奔康的作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维护金融部门的合法权益,协助做好支农信贷资产保全和还贷工作。

(二)要强化扶贫资金的监督管理

扶贫资金必须根据扶贫开发计划所确定的目标、任务、对象和范围,重点用于改善和提高贫困镇、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改造,贫困地区干部素质培训和贫困农户职能技术培训,不得用于非扶贫性质项目。扶贫项目要逐步推行专家论证制,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并实行项目和资金申报承诺制,签订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承诺合同,扶贫资金支付到项目、行政村和农户,并实施三公开、两监督,即项目公开、资金使用公开、效果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和审计监督。从体制上防止扶贫资金的挪用、截留和贪污浪费的现象。

(三)鼓励支持大中城市的企业到贫困地区发展

山区、贫困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力度招商引资,加强同珠江三角洲及外资企业的经贸合作。支持大中城市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采取各种形式与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开展联合。凡是到贫困地区兴办商品生产基地或生产车间,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同样视为扶贫农业龙头企业给予支持。鼓励支持贫困地区以资源入股、合资、合作等形式,或农户以承包土地入股、转让、转包、租赁等形式,同各种农业企业和外来资本联合经营。

(四)实施科技扶贫,开展贫困户的技能培训

大力推广应用科学技术是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针对贫困地区产业开发水平低、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能力弱和农民综合素质低的状况,在种植业、园艺业、养殖业、生物业、土特产业、加工业、贮藏保鲜业等领域,选择一批成熟的实用科技成果在贫困乡镇和农户中推广应用。扶贫部门要以贫困户学会一门实用技术和找到一条致富路为目标,积极开展面对贫困户的实用生产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训方法要讲求实际实用实效,要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和商品生产基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

(五)积极推进贫困地区小城镇建设,加快贫困农户的劳动力转移

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若干星火密集区,借助高校和科研机构力量建设农业高新科技范围,提高小城镇素质,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贫困地区的小城镇建设要因地制宜,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批实施、梯度推进的原则,高起点建设一批中心镇和中心村。将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小城镇建设成规模适度、规划科学、功能健全、环境整洁、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中心。要积极吸纳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创办发达地区企业的生产加工车间。对口帮扶市县的劳动部门要加强协调,建立劳务合作制度,积极创造条件使贫困户每户输出一个劳动力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进一步办好贫困户青年职业技术培训,提高输出劳动力的素质,并做好岗后的跟踪,保障输出劳动力的合法权益。

(六)继续深入做好定点帮扶和对口帮扶

多年的实践证明,省直单位定点帮扶和沿海发达市对口帮扶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要进一步总结帮扶经验,规范定点帮扶和对口帮扶工作。中央驻穗单位、省直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坚持定点帮扶,继续选派有培养前途,有志改变落后面貌的年青干部到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挂职锻炼和帮助开展工作。财政体制改革后,省直部门的机动财力减少,扶持资金要量力而行,不可强求。省直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一把手要亲自抓定点帮扶工作,千方百计发挥本部门、本企业的优势,推动帮扶县脱贫奔康。沿海发达市帮扶工作要扩大规模和提高水平。扩大规模就是要组织科技、教育、卫生等部门对口帮助,积极推进企业按照“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经贸合作,支持有效益的企业参与扶贫开发;提高水平就是要同省的扶贫开发计划结合起来,使政府的帮扶资金让贫困人口直接受益。“十五”期间,沿海发达市财政每年帮扶每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资金定基数为500万元,每年递增5%,帮扶资

金实行规范性管理,每年由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提出资金使用计划,并征询对口帮扶市的意见,协商一致后双方政府签订帮扶协议,明确范围、明确项目、明确资金使用和管理监督,帮扶资金不得用于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财政补贴及发放工资和奖金。沿海帮扶市要明确一名领导分管帮扶工作,双方都要指定扶贫机构和专人负责落实。

(七)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积极开展社会扶贫工作

社会扶贫工作是指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动员社会各界帮助贫困地区,贫困户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包括各种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企业家、个体户和公民,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国际慈善机构,非政府组织。鼓励和倡导他们,在充分自愿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形式,捐资捐物直接支持贫困户和支持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扶贫、民政部门要开辟渠道,承接和收集各种有用的闲置设备、物资,组织援送到贫困地区。

六、工作领导

(一)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开拓创新

各级政府一定要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深刻认识扶贫开发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充分认识在新的世纪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脱贫奔康步伐,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全省各级政府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项历史任务。在新的扶贫开发阶段,山区各级政府要把脱贫奔康工作作为第一要务,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掀起新一轮的、水平更高的发展热潮。

(二)切实落实扶贫工作领导责任制

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市负总责,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实行扶贫开发责任到县、任务到县、资金到县、权力到县的原则。各市县政府,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负起扶贫开发的责任。特别是贫困面比较大的市县政府,必须把扶贫开发作为中心任务,坚持开展千干扶千户,把扶贫开发的政策措施真正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继续实行扶贫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把扶贫效果作为考核这些地方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政绩的主要依据。

(三)加强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要坚持把脱贫奔康与基层组织建设紧密结合,按“六好”要求建设乡镇党委和“五好”要求建设村党支部,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对少数问题突出的乡村两级班子,要分类整顿帮助,限期解决问题,把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奔康的战斗堡垒。贫困地区的广大干部要进一步端正工作指导思想,把脱贫奔康的立足点放在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坚决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要抢抓机遇,振奋斗志,变压力为动力,立足当地,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选准路子,艰苦创业,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扫除脱贫障碍,砸碎贫困的枷锁。

(四)继续做好省外对口帮扶工作

按照中央的布置和要求,要继续搞好对口帮扶广西和其它省区的工作,总结经验,加强协作,提高帮扶水平。继续开展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互利互惠的经贸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五)各有关部门要根据省的统一布置,把扶贫开发作为本部门的重要工作,结合各自的职责范围落实各项扶贫政策措施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强化扶贫机构,充实人员,改善条件,提高扶贫机构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扶贫机构要逐步建立扶贫数据化管理系统,科学地管理扶贫对象、扶贫项目、扶贫资金,及做好对贫困地区的综合监测工作,为科学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第五篇: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

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72号

《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已由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0次会议于2011年11月3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1年11月30日

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

(2011年11月30日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0次会议通过 2011年11月30日公布 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农村扶贫开发,加快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和谐,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农村扶贫开发。

本条例所称农村扶贫开发,是指国家机关和社会各界通过扶持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教育、医疗、卫生条件,提高人口素质,开展技能培训,促进转移就业等措施,帮助农村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的活动。

第三条 农村扶贫开发应当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的原则,推进农村地区科学发展。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并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扶贫开发主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明确农村扶贫开发的工作机构和人员。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农村扶贫开发纳入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专项农村扶贫开发规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其他专项发展规划,应当与本行政区域专项农村扶贫开发规划相衔接。执行上述规划时,应当优先安排农村贫困地区建设项目。

第六条 每年六月三十日为广东扶贫济困日。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扶贫济困活动,鼓励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支持农村扶贫开发。

第二章 扶贫开发对象

第七条 农村扶贫开发以贫困户和贫困村为对象。

农村扶贫标准由省人民政府制定,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适时调整。

第八条 农村扶贫开发对象中的贫困户,是指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农村扶贫标准、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农村家庭,包括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农村低保对象。

第九条 农户申请为贫困户的,由村民委员会对申请人的收入等情况进行核实并召开村民大会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评议,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县级人民政府确定,并报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主管部门备案。

评议、审核结果应当在农户所在地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公示。公示期间,村民提出异议的,村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进行调查、核实,情况属实的,应当予以采纳。不予采纳的,应当公开说明理由。

第十条 贫困村的确定由村民委员会申请,经乡镇、县、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逐级审查后,报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主管部门批准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一条 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可以按照不低于省贫困户、贫困村标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制定本市贫困户、贫困村标准。

第十二条 贫困户经帮扶后年人均纯收入超过本行政区域农村扶贫标准且有稳定收入来源,贫困村经帮扶实现帮扶目标任务的,应当认定为脱贫。

第三章 扶贫开发措施

第十三条 实行发达地区、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定点帮扶贫困村、贫困户制度。

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主管部门应当统筹提出帮扶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承担定点帮扶任务的发达地区、国有企业等有条件的单位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项目、人力,其他单位每年筹措一定的资金、安排人力,扶持被帮扶贫困地区、贫困村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

第十四条 实行农村扶贫定点帮扶的,帮扶方和被帮扶方应当订立帮扶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帮扶方应当制定帮扶计划,按照计划完成帮扶任务。被帮扶方应当主动配合完成帮扶计划。

扶贫开发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帮扶档案,实施动态监测管理。

第十五条 鼓励金融机构扩大扶贫开发专项贷款的发放范围和贷款规模,探索金融业参与农村扶贫开发的新途径。

第十六条 鼓励和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到贫困地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兴办工商企业和发展教育、文化、广播、电视、医疗卫生等事业,以及从事科技推广、人才引进、人员培训、劳务输出等活动。

第十七条 鼓励和支持社会中介组织开展扶贫项目策划、贫困人口统计、经济数据分析、咨询服务等专业性活动。

第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扶贫济困宣传活动,鼓励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捐款捐物支持农村扶贫开发。

第十九条 对勤劳思富的贫困户和贫困村,应当优先予以扶持。

第二十条 鼓励贫困户自主创业、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对从事工商业经营的,按照国家规定给予税费等优惠。

第二十一条 实行农村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农村扶贫开发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对下一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县及乡镇人民政府开展扶贫开发工作措施得力、脱贫率高、成绩突出的,由省人民政府给予表彰。

第二十二条 对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对热心捐助的单位和个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授予荣誉称号。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开展勤劳致富光荣宣传活动,增强贫困户、贫困村脱贫致富的信心,引导贫困户、贫困村积极脱贫。

贫困户和贫困村被认定为脱贫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予以表彰和奖励,鼓励贫困户和贫困村向其学习,通过广播电视等各种方式宣传其自力更生的脱贫事迹,弘扬脱贫致富光荣的社会风尚。

第四章 扶贫开发资金

第二十四条 农村扶贫开发资金包括:

(一)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社会组织定点扶贫资金;

(三)金融机构扶贫开发专项贷款;

(四)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扶贫资金;

(五)其他用于农村扶贫开发的资金。

第二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农村扶贫开发资金列入财政支出预算,并建立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财政扶贫资金增长机制。

第二十六条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社会组织定点扶贫资金重点用于改善贫困村、贫困户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发展扶贫产业、开发人力资源、培训贫困农民劳动技能、移民扶贫。

扶贫开发专项贷款重点用于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扶贫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连结贫困户发展生产以及支持贫困户危房改造和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扶贫资金应当按照捐赠者的意愿使用。

第二十七条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分配应当依据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基础设施状况、贫困人口数量、农民收入情况、资金使用效益等因素合理安排。对资金使用效益好的地区,可以适当倾斜。

分配方案由扶贫开发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提出,报同级人民政府审定。

第二十八条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资的农村扶贫开发项目由村民委员会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申请书应当列明项目对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涉及贫困人口的数量、增收效果等内容。乡镇人民政府核实后,经县级人民政府扶贫开发主管部门会同发展改革等部门审查,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资的农村扶贫开发项目经批准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报原批准机关同意。

第二十九条 定点扶贫资金的使用,由承担扶贫开发项目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社会组织与扶贫开发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商定。

第三十条 各级财政部门和农村扶贫项目承担单位应当设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专账,并按照财务管理制度管理。

第三十一条 农村扶贫开发资金应当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或者侵占。

农村扶贫开发资金应当按照扶贫开发项目进度及时拨付,不得以现金形式直接支付给扶贫开发对象。

第三十二条 扶贫开发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财政等部门,建立健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考核制度,定期对资金使用绩效进行考核评价。

第三十三条 农村扶贫开发资金使用计划和实施情况每年应当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个人大额捐赠资金的使用情况应当向捐赠人反馈。公示内容包括:扶贫开发项目名称、实施单位及责任人、项目内容、项目地点、投资规模、完成时间及扶贫资金数额等。

扶贫开发主管部门应当公开受理电话和电子信箱,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四条 县级人民政府扶贫开发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对农村扶贫开发项目实施监督管理。

第三十五条 扶贫开发主管部门监督检查扶贫开发项目时,被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并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

第三十六条 财政、审计、监察部门应当依法对农村扶贫开发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第三十七条 农村扶贫开发项目应当实行项目责任制、合同管理制。

项目承担单位负责农村扶贫开发项目的组织实施,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建立项目档案。

第三十八条 大中型农村扶贫开发工程项目应当建立管护制度,明确工程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变卖或者毁坏扶贫开发项目的设施、设备和资产。确需处置的,应当由村民大会通过,并经帮扶单位和县级人民政府扶贫开发主管部门同意。

第三十九条 贫困村村民及其推选的代表有权对本村扶贫资金使用情况及使用效益进行监督。

第四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进行举报。有关单位应当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并依法予以处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 采取弄虚作假手段,骗取农村扶贫开发优惠待遇的,由有关部门取消其获取的优惠待遇,获取经济利益的,依法予以追回,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四十二条 承担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的单位和个人不履行职责,未完成农村扶贫开发任务,造成不良影响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扶贫开发主管部门予以批评,责令限期完成,并依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截留、挪用或者侵占农村扶贫开发资金的,由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擅自占用、变卖或者毁坏扶贫开发项目的设施、设备和资产的,由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 扶贫开发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下载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十一五”规划(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十一五”规划(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湖南省“十一五”农村规划

    湖南省“十一五”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根据《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一、规划背景 (一)“十五”时期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制定和实施新的五年规......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扶贫开发 “十二五”规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扶贫开发 “十二五”规划 日期:2012-05-08 来源:广西扶贫信息网 作者: 阅读:2093次 字体:大 中 小 努力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

    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定稿)

    **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为进一步加快我县农村扶贫攻坚步伐,切实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促进共同富裕。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福贡县十一五规划扶贫开发项目工作总结[五篇]

    党 风 廉 政 建 设 工 作 福贡县“十一五”扶贫攻坚工作总结 福贡县“十一五”五年扶贫开发工作,在省、州扶贫部门的大力关心支持下和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解决绝对贫......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范文模版]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目 录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一)发展基础(二)发展环境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二)发展目标(三)总体要求三、主要......

    甘肃省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 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 甘政办发〔2012〕194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甘肃矿区办事处,中央在甘各单位:......

    成都市深化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

    成都市深化农村扶贫开发规划 (2011—2020年) 为进一步促进我市农村相对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率先在西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四川省......

    宁夏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5篇

    宁夏农村扶贫开发规划 (2001-2010年)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我区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