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退耕还林的生态作用及实施措施
【摘要】近二十年里,我国各类的自然灾害越来越多,如沙尘暴、泥石流等,造成这些灾害的原因就是由于过多的自然植物树木被开采导致的,所以为了遏制这些灾害的蔓延,我国不断的深入提倡退耕还林,希望通过这一举措有效地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本文将以贵州省晴隆县为背景,将其在退耕还林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研究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关键词】退耕还林;生态作用;现状分析;实时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10(2015)10-002-02
一、前言
我国在西南部地区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希望通过此工程不但可以起到良好的生态改良作用,同时对于农村地区的经济体制也进行有效的改革。将一些落后的种植方式进行优化,希望可以将农民的人均收入提高,晴隆县已经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3年,虽然此项措施有效的改善了农村种植结构,但是在进一步的推广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行解决。
二、简析晴隆县
晴隆县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人口较多属于少数民族县之一。由于地处云贵高原地段,所以造成地形比较复杂,地面表层处于缺水的状态,同时高原地区气候变幻莫测,导致形成独特的地质土壤结构。目前晴隆县主要依靠独特的地理结构形成自然风光发展旅游业、不同类型的农作物以及矿石资源来发展经济。这种经济模式主要是依靠于高原,不恰当的开垦高原造成一些地表结构被破坏,同时由于高原气候,常年的雨量比较充沛,在暴雨天气就会造成泥石流等灾害。但是由于长期的开垦,导致水资源不断流失,很难保存下来,使居民与牲畜的饮水都存在困难。面对这些自然灾害,晴隆县从20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将一些收成比较低的农作物以及需要树木草地进行覆盖的山体位置,全部种植树木。晴隆县每年通过设定目标来考核完成的情况,直到去年晴隆县的退耕还林退耕地面积已经达到100200亩,但是树木保存下来仅达到了60.3%。
三、退耕还林对于生态环境的作用
晴隆县自从实施了退耕还林以后,生态环境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改善:
(1)地表水情况:由于晴隆县位于高原地带,属于季风气候,所以导致地表水含量较低,但是退耕还林之后由于森林的覆盖率得到了提高,各类植物的根茎紧抓土壤,将大量的水分保存下来。由于土壤水分得到了提高,就可以将土地沙漠化的情况进行改善,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
(2)改善土壤: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变为耕地,那么地表土壤在长期的耕种下越发松散同时还缺乏固定的植被,那么地表被雨水冲刷之后会导致水土流失以及土壤肥沃能力降低。但是通过退耕还林之后,森林的覆盖率在不断的提高,高耸的树木可以减少风力,避免土质被沙化;其次,不同的植物根系可以抓牢土壤,不但可以将雨水吸收,同时也会降低雨水的冲刷力度,避免水土流失。由此可见,退耕还林使得土壤更加的肥沃,避免了流失以及沙化的破坏。
(3)改善生物生活环境:众所周知,广袤的森林里面居住着各种各种的生物,但是森林被破坏了以后我国的各类生物数量不断降低,而且每个森林都有自己的生物链,一旦生物链被破坏以后,那么就会造成自然灾害。但是通过退耕还林以后,经过几年时间的增长不但会有生物以此栖居,首先各类生物的数量不断得到了增长,同时也形成了稳定的生物链,保证生态平衡。
四、晴隆县退耕还林中存在的问题
(1)树木成活较低:由于晴隆县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影响,导致树木在种植以后很难生活。尽管村民都会在树木死亡之后进行补种,但是因为会错过最佳的种植时期,导致成活率较低。其次,由于地质表层缺水,土壤不够肥沃,造成树木由于缺乏营养而成长的势头不够劲猛。最后,一些乡镇没有根据气候等因素选取恰当的品种进行种植,造成树木不能够适应环境而死亡。
(2)追踪力度不足:晴隆县下属有14个乡镇,但是每个乡镇安排追踪退耕还林情况的工作人员只有2-4名。由于这些工作人员要负责宣传推广、技术培养种植以后跟进等工作,目前他们主要把注意力集中于前期的推广种植方面,导致树木在种植以后没有人员进行追踪,对于村民的问题不能够及时解决,同时对于树木的成活率没有调查分析。
(3)部分村民不能够理解政策要求:首先,晴隆县主要是由少数民族组成,他们对于依靠自然生活的理念比较深。其次,由于政策情况没有得到详细的宣传,导致村民们没有理解国家的政策需求与目的。仅将此项政策理解为惠民政策,所以仍然在树木的间距之间种植各种农作物,只要种植覆盖率达到要求就可以获得国家的相关补助。
(4)村民的生活保障:晴隆县在实行退耕还林的初期,将过多的注意力集中于退耕土地的面积上,而忽略了村民的生活问题,致使村民的生活经济状况失去保障。
五、加强退耕还林的措施
(1)加强宣传力度:晴隆县对于14个乡镇需要明确专业的人员进行宣传退耕还林的重要性,围绕“国家政策、保护环境”进行推广,提高村民的自发积极性。同时退耕还林还是得到法律保护,所以要提醒村民不要擅自把林地变为耕地,否则就会触犯国家法律。
(2)专业人员指导:由于晴隆县的气候情况,所以我们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工作。首先,要选取能够适应气候条件的树木;其次,对于死亡的树木,选择阴雨天气进行补植;第三,由于地质缺乏营养所以要选择一些有机肥料来增加土壤肥沃能力,保证树木茁壮成长;第四;在树木受到病害、虫害等情况时,村民需要及时反映给技术人员,保证及时将这些灾害遏制。
(3)保障村民经济收益:首先,对于退耕还林的用户,国家会有补助持续资金用于改善他们耕地情况,提高农作物之类的年产量;其次,为了避免砍伐森林的情况,通过建设节能炉灶来提高生活质量;最后,因地制宜的发展村民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模式,保证村民的经济收入得到提高,这样才能巩固好退耕还林成果。
六、结束语
尽管晴隆县已经开展退耕还林工作十几年,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从以往的工作经验中可以总结出只要村民的经济收益可以得到保障和提高,那么可以保证退耕还林工作更加顺利的进行。同时还是离不开政府工作人员的积极宣传和技术培训,才能保证森林覆盖率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黄维.威信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46-247.[2]乔晓旭,张永清.对岢岗县退耕还林(草)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2(2):233-235.[3]郝飚.封山退耕植树造林加快吴旗保护效益型林业建设[j].1999年12月9日《中国绿色时报》.[4]肖庆业.南方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组合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5]姚清亮.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6]袁红军,曹国?[,晏世强.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与展望[j].现代农业科技,2009,(02):239-240+242.[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退耕还林条例释义[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作者简介;杨尧(1975-)男,贵州晴隆人,大专学历,工程师,工作方向:退耕还林。
第二篇:继续实施退耕还林构建生态文明社会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构建生态文明社会
摘要:分析了甘谷县退耕还林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促进当地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退耕还林;成果;问题;对策;甘肃甘谷
1、建设成效
甘谷县位于甘肃东南部,是一个农业县,属于国家级的贫困县,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在实行退耕还林以前“十年九旱”,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恶劣,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十多年来,森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工程区内的生态状况正在逐年得到改善,主要有以下变化:
(1)森林资源明显增加
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我县累计增加林地面积49,5万亩,成林后将提高全县森林植被覆盖率。林地面积的增加明显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2)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加快
通过十多年来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区生态环境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一些重点治理区域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涵养水源的能力明显增强。同时,先期开展退耕还林的地区,营造的林木大部分已郁闭成林,水土流失得到了一定的控制,生态环境明显得到改善,水土流失治理步伐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正在逐步加快。
(3)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退耕还林将生态区位重要、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陡坡耕地和沙化耕地退下来植树造林,改变了长期以来农业开荒种地、广种薄收的顽疾,不仅使土地使用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改善,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后,退耕农户集中精力在条件较好的土地上精耕细作,推广优良品种,优化种植结构,发展多种经营,走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路子。农村富余劳动力按照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思路,开展农副产品的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等活动或外出务工,有力推动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4)农村经济发展明显加快
退耕还林之后农民平均家庭净收入比退耕前明显增加,主要收入集中在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收入、经济林收入、节省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后续产业收入等等,农村经济发展步伐正在逐年加快。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存在的问题
退耕还林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由于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干旱少雨,导致苗木大量死亡。二是抚育管理不到位。退耕地杂草丛生,病虫鼠兔危害严重,致使近年来成活的苗木大部分死亡。三是有些小班与作业设计不符,有些小班的地块变动,林种、树种与设计不符,存在重新更改上报审批作业设计的问题。四是管理经费不足。退耕还林工程缺乏前期工作经费和管理经费,退耕还林投入不足,苗木补助费连购买苗木都不够。前提工程的方案编制、作业设计、技术指导和后期检查验收缺乏大量经费,对开展退耕地块的定期监测和效益评估造成困难。五是林业技术指导服务落后。由于地方配套资金跟不上,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设备短缺,致使林业技术知识水平落后,不适应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制约了技术职能的发挥。六是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落后,建议配备电子档案设备。
(2)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的必要性
退耕还林是防止水土流失最主要、最直接的措施,因此为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得到长期发展,搞好退耕还林十分必要。根据退耕还林总体规划,退耕还林工程大多数实施在坡度在25。以上、水土流失严重的生态脆弱区和江河两岸及源头。这些地块一年内进行多次退耕还林,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仍然达不到合格标准。
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可以提高林草覆盖率,从而达到减少水土流失、林地储水能力增长的作用。水土流失得到了治理,所营造的林草植被已经在调节水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气候、维持生态平衡等诸多方面产发挥生态效益。退耕还林后的经济林地块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增加退耕农户的收入和提高农民栽树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保障措施
(1)全面完成计划任务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靠实责任,明确退耕还林的责任主体是县、乡政府。成立了甘谷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县长任组长,县政府主管林业工作的副县长任副组长,林业局、财政局、发改局、粮食局、国土资源局、农牧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林业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地点设在县林业局。二是县政府同各乡镇签定退耕还林责任书、林业局技术人员实行包乡负责制。三是工程建设资金实行专户存储,封闭用行,专款专用。四是严格县级自查验收,检查验收结果与兑现挂钩,实行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五是及时足额兑现粮款补助,调动农户积极性。六是栽管并举,健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管护网络,建设阵地,充实队伍,完善制度,靠实责任。七是按照县政府同各乡镇签定的目标责任书严格考核,兑现奖惩。
(2)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措施
一是广泛宣传,层层动员,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广泛深入地宣传《退耕还林条例》,使退耕还林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通过宣传做到面积核实到户,林地确权到户,合同签定到户,粮食兑现到户,管护落实到户,责任靠实到户的“六到户”工作。二是创新机制,全面推行个体承包造林,即包栽、包活、包两年管理,按成活付款的新机制。三是严把设计、苗木、栽植、验收和管理五道关口,保证造林质量。四是依靠科技支撑。加快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推广容器育苗造林,节水抗旱,截杆造林,干旱山区适生乡土树种选择及抗逆性造林等技术,以提高生态治理成效。林业科技人员深入乡村、深入造林现场,搞好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3)加强督促检查
检查验收是搞好退耕还林工作的可靠保证。检查验收结果既是政策兑现的依据,又是工程指导、管理、科技支撑和实行计划调控的重要决策依据。一是要保持检查验收专业队伍的相对稳定,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对检查验收人员的监督,保证检查验收工作公平、公正地进行。二是完善检查验收的内容。依照国家林业局新修订的《退耕还林工程检查验收办法》,严格核查退耕还林的面积核实率、造林成活率指标,还应检查种苗质量、实施方案及作业设计等基础工作,检查政策落实、林权证发放等方面的工作,三是依据检查验收结果兑现政策和奖惩。
第三篇:生态市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九章 生态市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一、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一)明确规划的法律基础和政策支撑体系
为满足规划实施的法规保障要求,要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政策;积极推行绿色经济标准体系,包括绿色经济界定和分类标准,认证程序和机构以及绿色核算制度;尽快完成《池州市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管理条例》、《池州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条例》、《池州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办法》及《池州市生态公益林建设基金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筹集使用管理办法》等法规体系的建立。另外,建立和完善由环境管理法规和政策构成的环境管理框架体系和由不同部门的法规、政策构成的行业环境管理政策框架体系,形成有助于规划实施的政策框架体系,以保障和推动规划的顺利实施。
(二)将规划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
纳入的内容主要包括:规划指标,资金平衡和建设项目等。规划指标的纳入是根据各时期发展目标和重点的不同,有选择地将重点生态建设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指标的纳入要考虑不同级指标之间的协调一致。资金平衡和项目纳入是指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的资金和物资综合平衡。
(三)完善经济政策,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积极完善政策鼓励措施。制定发展生态产业优惠政策,利用财政补贴等政策引导企业实施自愿性的环境管理政策;充分利用各种融资手段为中小企业清洁生产和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利用环境基础设施进行企业化和市场化经营,鼓励和支持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型项目,鼓励发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新型能源、新型建筑材料、新型环保材料等产业,在投资、融资和其它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对因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损害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生态补偿费。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补偿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因保护生态环境而导致的财政减收部分。进一步落实退耕还林的有关政策措施,继续深化林地产权制度改革,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切实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完善价格和收费政策。建立有利于引导各类利益主体参与可持续发展的价格调节机制,引导各类要素资源按市场规则进行配置。通过价格调节,引导各类相关利益主体的法人节约资源,严格保护城乡生态环境,真正发挥价格机制在资源的市场供求和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调节功能。
二、组织机构与管理保障体系
(一)加强领导,做到组织落实
市委、市政府成立由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第一副组长的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研究解决生态市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就生态市建设的具体工作进行综合协调和监督;各县区成立县区级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市县两级都设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日常工作,使全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组织、领导、指挥网络。继续下派副县(区)长,专门抓生态市建设工作。同时,要求各县区也要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挂职、专抓生态建设工作。横向部门间加强协作,做到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纵向政府间加强上下沟通,做到政通令行,整体推进生态市建设。
(二)健全规划实施的行政管理体系
各级政府是规划实施的主要领导者、组织者和责任承担者;生态办对规划实施行使监督检查和进行各种组织、沟通、协调和服务;各种企事业单位是规划的具体执行者;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下设的工作委员会对规划行使决策与监督管理,生态市建设规划必须先通过市人大审议,然后颁布实施。同时,市人大还负责组织和拟定有关议案和法规,审议规划、法规、经费预算,调查重大环境问题和环境案件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监督政府的规划和计划的执行情况等。
(三)做好规划评估和检查考核工作,保证规划实施效果
规划实施期间,池州市内外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很可能发生与本次生态市规划编制时的判断不一致的情况,规划内容必须适应新的变化进行必要调整。通过中期评估,根据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环境问题及变化趋势,研究提出规划内容调整的意见,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行动纲领的作用。通过中期评估,还可发现政府各部门落实任务的具体情况,从而起到督促有关部门落实规划的作用。另外生态办还要定期会同环保、监察部门加强环境执法监督,定期检查考核规划的落实,检查考核内容包括国家生态市总体控制指标、地方生态环境评价指标、重点地区和重点项目及资金的落实情况。把考核结果纳入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中,加强干部对保护生态方面的责任意识。
(四)创新管理体制,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创新。各级政府通过完善法规、制定规划、维护市场秩序来保证公平竞争,负责搜集和提供信息、典型示范、搞好服务等,为生态市建设和生态经济发展铺平道路。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尽快完成从审批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各级政府领导要不断增强生态意识,把生态立市、生态立县理念融于决策和管理之中。对目前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体制、污水收费、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机制等重大体制和机制问题,提出协调与解决方案。继续坚持“三同时”制度,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环境影响评价法》,将环境影响评价由现行的建设项目评价提升到战略决策评价,从决策和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政府制定的发展计划、重大的区域开发和建设规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等,决策或起草过程中必须进行生态环境影响和对策评估,并将评估结论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对实施项目可能造成的生态破坏和不利影响,必须有相应的减轻对策和修复治理措施。
完善统计和评价体系,探索绿色GDP核算。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使有关统计指标能够充分反映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探索建立环境资源成本核算体系和以绿色 GDP、“真实储蓄”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环境影响评价基础上,探索建设项目的生态评价方法,逐步建立项目生态评价制度。
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决策管理信息中心。在制定涉及生态市建设的重大政策和规划、确定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等方面,充分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为决策机关科学决策提供支持。设立生态市建设的决策管理信息中心,研究和分析国内外发展动态,为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
三、资金筹措与投资保障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建设投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投资、金融机构和私营部门的投入以及企业自身的投资。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应当善于利用经济手段,培育和引导市场,促使各种渠道的资金进入生态建设事业,特别要注意调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投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同时,还应积极开拓新的资金筹集渠道。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把生态市建设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证逐年有所增长。对于生态保护和建设、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监督能力建设等社会公益型项目,要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实施多元化投资。重大的生态市建设项目应优先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设立生态市建设引导资金(含生态省建设配套资金)。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和安排项目前期经费等手段,支持生态市重点项目建设,以使社会资本对生态建设投入能取得合理回报,推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的社会化运作。
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支持生态项目进行设备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和上市融资,允许经营生态建设项目的企业以特许经营权、林地、矿山使用权等作抵押进行贷款。实施财政贴息贷款、延长项目经营权期限、减免税收和土地使用费等优惠政策,调动全社会资金投入的积极性。
积极争取国际赠款和贷款。采取多种手段有针对性地面向国际组织、国外大企业、大财团和省外客商,推介一批经过科学论证、精心编制、有较好市场前景和回报效益的生态市建设项目。积极利用世行、亚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以及外国政府的赠款和长期低息、无息贷款,优先安排生态市建设项目。
做好项目投资效益分析,合理安排资金投入。做好项目投资的效益分析,包括经济效益分析、环境效益分析、社会效益分析和综合效益分析。经济效益分析包括环境治理所减少的污染损失费用和环境治理本身产生的经济效益,针对不同投资能力的污染损失与直接经济效益,计算投资效益比;环境效益分析主要从区域污染物总量的削减、噪声值的降低、固体废物不良影响的降低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等方面考虑;社会效益分析主要从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给社会带来的稳定等方面考虑;综合效益分析主要从城市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角度,根据城市生态理论分析实施生态环境规划,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所产生的综合效益。
四、人才与技术保障
(一)加强生态市建设的宣传和人才培训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将与生态市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法津知识纳入宣传教育计划,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开展舆论宣传和科普教育,及时报道和表扬先进典型,公开揭露违法违规行为。重视生态市建设的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组织编写面向社会各层次的科普读物。建立生态环境教育中心,开展“生态夏令营”、“绿色学校”等公益活动。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法人、经营者的相关知识培训。另外要格外重视对广大农民的环境教育,开展 “环境宣传教育下乡”活动。向农民传播环保知识,传递绿色致富信息,把环境教育同提高农民素质、科技兴农和农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动员广大农民自觉地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二)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与能力建设
开展清洁生产管理与技术研究。针对池州重点行业,研究制订清洁生产技术控制指标,建立相应的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排污最小化控制方法;进行生命周期与环境管理模式研究,开展生命周期环境管理在企业产品开发和政府政策制定中的应用示范;建立生态工业园,研究和制定鼓励生态设计的技术经济政策。
研究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和环境信息技术。重点研究污染物排放连续自动监测技术和城市污染源连续监测网络技术;区域环境质量地面自动监测、预报与预警技术;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监测技术。
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的研究。包括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方案;河湖生态恢复技术;种植和养殖业污染控制技术;区域性大气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和污染机制及综合控制措施;针对池州水污染控制要求和特点,研究开发市政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一体化处理的新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重点是生活垃圾处理新技术;危险废弃物处理处置;重点污染行业污染控制的技术研究。
(三)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围绕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资源综合利用等,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推广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各级政府要把生态市建设项目纳入招商引资范围,积极鼓励外商参与有关项目的合资合作。
拓展与兄弟市特别是周边市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建立市际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协作机制和有组织、可操作的专项议事制度,共同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联合有关省市共同开展污染控制及综合防治工作,以保障本市及周边区域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
五、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
(一)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在全社会对基本国情、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生态理念和环境意识。各级教育、劳动部门要重视生态知识、生态经济技能教育和培训,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青少年,抓好生态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社会教育和岗位培训,让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入人心,把发展生态经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二)鼓励公众参与和加强社会监督
积极发动、组织引导人民群众参与生态市建设工作,形成生态市建设的广泛群众基础,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涉及群众利益的规划、决策和项目,应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及时公布生态市建设重点内容,扩大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大力开展生态市、生态县区的群众性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作用,积极组织和引导公民从不同角度、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生态市建设。
第四篇:退耕还林验收整治措施
一、检查目的通过对历年退耕地还林进行检查验收。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升工程管理质量,落实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兑现,维护退耕农户利益,妥善处理退耕还林矛盾纠纷,同时为迎接国家开展的退耕还林阶段验收提供基础资料。
二、检查任务
年3.5万亩,市政府将组织林业技术专班对全市年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地还林面积6.5万亩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历年退耕地还林面积保存情况、工程建设质量(包括造林成活率、保存率、郁闭度、覆盖度、株数保存率、林分平均高等)工程管理情况(包括档案、管护、抚育、林权证发放、补助发放等)等。并提交《赤壁市历年退耕还林核查小班(地块)保存情况调查表》赤壁市历年退耕还林不合格面积到户表》赤壁市历年退耕还林检查验收竣工图等资料。所有的提交资料均要签字盖章。
三、检查标准
(一)造林合格标准和保存合格标准。
造林合格标准为造林成活率≥85%保存合格标准为乔木林:郁闭度≥0.20或株树保存率≥80%灌木林:覆盖度≥30%或株数保存率≥80%乔灌混交林:乔木郁闭度/0.2+灌木覆盖度/30%≥1或株数保存率≥80%
(二)成林标准。
乔木林:郁闭度≥0.2灌木林:覆盖度≥30%
乔灌混交林:乔木郁闭度/0.2+灌木覆盖度/30%≥
1(三)面积核实标准。
包括合格面积、不合格面积。所有面积均为水平面积计算,核实面积为经检查确定的实际退耕还林面积。以亩为单位,保留一位小数。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退耕还林工作调查措施
各乡镇人民政府:
根据国家六部委(办、局)《关于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发改农经〔〕3636号)和省发改委《关于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工作的紧急通知》精神,经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开展退耕还林农户基本情况调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请认真抓好落实。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退耕还林工作,针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实际情况,决定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延长对退耕农户的补助期限。为集中力量解决影响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的突出问题,中央建立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按8年集中安排,这是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加强“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政策。
各乡镇要认真学习《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文件的实施意见》以及国家六部委(办、局)《关于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和省发改委《关于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工作的紧急通知》三个重要文件精神,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认真抓好政策的贯彻落实。
二、精心组织,按时按质完成调查工作。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是安排项目和专项资金的前提和依据,开展退耕还林农户基本情况调查工作,是编制专项规划的基础和依据,也是专项规划能否具体实施的保障。由于此次调查时间紧、任务重,各乡镇和退耕还林领导小组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抽调专人(人员以林业站和农业中心为主),统一数据,统一方法,统一培训,切实按时按质完成。
三、时间要求。乡镇林业站负责数据汇总,并经乡镇政府审核后于年2月15日前将调查数据以电子文档格式上报县退耕办。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