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国家地面天气站建设及升级改造技术要求

时间:2019-05-13 17:41: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增国家地面天气站建设及升级改造技术要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增国家地面天气站建设及升级改造技术要求》。

第一篇:新增国家地面天气站建设及升级改造技术要求

附件1

新增国家地面天气站建设及升级改造技术要求

(2017年版)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2017年8月

编写说明

2017年6月中国气象局印发了《国家地面天气站布局方案》(中气函„2017‟134号),将遴选出的部分国家级无人自动气象站、区域自动气象站和行业气象观测站合并进入现有国家地面天气站。为指导各省(区、市)气象局规范有序地开展新增国家地面天气站建设及升级改造工作,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组织安徽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和黑龙江省气象局编制了《新增国家地面天气站建设及升级改造技术要求(2017年版)》(以下简称“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是在《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地面气象观测场规范化建设图册(修订)》、《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修订)》,以及相关业务技术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各省(区、市)区域气象观测站现状,对新增站点的观测场站址、仪器选型、设备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及设备安装等建设要求进行了规定。

由于各地新增站点的建设用地归属和运行管理情况复杂,建设条件差异大,各单位实施站点建设及升级改造的工作难度较大,需要各单位拓展思路、争取多源支持、克服困难,高质量完成建设及升级改造工作,达到气象观测“代表性”、“准确性”和“可比较性”的要求。

参加编制的人员包括:陈汝龙、杨晓武、龚剑、吴健、潘磊、段洪岭、刘诗涛、陈虎胜、查亚峰。

目 录 编制依据.......................................1 2 适用范围.......................................2 3 站址要求.......................................2 4 设备要求.......................................2 4.1 型号要求...................................2 4.2 要素配臵...................................3 5 建设要求.......................................3 5.1 观测场地...................................3 5.2 设备布局...................................4 5.2.1 设备布设原则..........................4 5.2.2 设备平面布局..........................5 5.3 基础设施建设..............................10 5.3.1 观测场围栏...........................10 5.3.2 地下管道.............................10 5.3.3 防雷设施.............................11 5.3.4 仪器基础.............................12 5.4 通信设施..................................12 5.5 供电......................................12 6 仪器安装要求..................................13 6.1 风向、风速传感器..........................13 6.2 温湿度传感器..............................13 6.3 雨量传感器................................14 6.4 气压传感器................................14 6.5 其他仪器设备的布设........................11 编制依据

(1)《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

(2)《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国家地面天气站布局方案的通知》(中气函„2017‟134号)

(3)《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站》(GB 31221-2014)

(4)《地面气象观测场(室)防雷技术规范》(GB/T 31162-2014)

(5)《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1部分:总则》(QX/T 45-2007)

(6)《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修订)》(气测函„2009‟248号)

(7)《地面气象观测场规范化建设图册(修订)》(气测函„2015‟126号)

(8)《地面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气发„2008‟491号)

(9)《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修订版)》(气测函 „2012‟194号)

(10)《国家气象台站站址综合信息调查评估方法》(气测函„2011‟156号)

(11)《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气测函„2016‟13号)2 适用范围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国家地面天气站布局方案的通知》(中气函„2017‟134号)中新增国家地面天气站的建设及升级改造,具体新增站点清单见该文件附件。站址要求

新增国家地面天气站(以下简称新增站)按照《国家地面天气站布局方案》布设,站址宜设在能较好地反映20-50km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和灾害性天气特点的地方,观测场探测环境应符合《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站》(GB31221-2014)一般站要求,避免局部地形的影响。观测场应安臵于地面,四周宜空旷平坦。

若与上述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应进行环境改造或选址重建。重建站址应优先在距原新增站点3km范围内选择,最大距离不超过10km,且具有较好的数据一致性和一定的地域代表性。在有特别需要且地形特殊的情况下,可酌情选址。设备要求 4.1 型号要求

自动气象站设备须具有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证,其结构组成、功能、测量指标、供电、防雷、环境适应性指标、安全性、可靠性、功耗等须满足《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修订版)》要求,并可实现组网上传实时资 料。

不符合上述要求的自动站,需更新替换相应设备或升级改造相应设施。

4.2 要素配臵

新增站的建设及升级改造,应配备至6要素(温度、相对湿度、气压、风向、风速、雨量)以上自动气象站(以下简称“常规6要素”),各地也可根据当地业务服务需要,增加能见度、降水现象、雪深、称重降水、地温、辐射等其它观测要素。建设要求 5.1 观测场地

为保证新增站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新建或升级的新增站在观测场地建设方面需满足如下要求:

考虑到未来的发展,新增站观测场应尽量满足现有国家地面站标准观测场的规格要求(如25m×25m),具备可扩展观测要素的条件。其他规格新增站观测场大小应满足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对障碍物和设备间距的基本要求,遵从各仪器之间互不干扰的原则,围栏到仪器的间距应能使围栏起到有效的隔离作用。

对于达不到国家地面站观测场规格的常规6要素的新增站,其观测场面积一般不小于8m(南北)×4m(东西),受地形条件限制,也可设臵为6m(南北)×4m(东西);在常规 6要素基础上增加能见度、天气现象、雪深、称重降水、地温、辐射等观测项目的新增站,其观测场面积应不小于10m(南北)×10m(东西)。设臵在特殊地形、地点的站点观测场大小可根据实际情况由各省(区、市)气象局自行确定。

观测场地应平整,保持自然地表特性,自然植被高度不超过25cm。场内不得种植作物。

不满足要求的新增站应按要求选址重建或改造升级。对于特殊山区、海岛等受地形条件限制而无法正常选址的情况,可在不影响观测代表性、准确性的前提下适当修改观测场地规格和设备布局方法,但升级方案需经过省级以上主管部门认可。

5.2 设备布局 5.2.1 设备布设原则

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设要注意互不影响,便于观测操作。基本要求:

(1)高的仪器设施安臵在北边,低的仪器设施安臵在南边。

(2)各仪器设施东西排列成行,南北布设成列,东西间隔不小于2米,南北间隔不小于2米,仪器(除风杆、能见度外)距围栏应不小于1米。

(3)观测场内可不建小路,若建有小路,仪器应安臵在紧靠东西向小路南面。5.2.2 设备平面布局

若新增站其原有观测场的面积及仪器布局符合《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修订)》要求的,可不调整;否则需按照场地仪器布局原则,并结合各站实有布设的观测仪器、地形特点等进行重建或升级改造。以下给出了几种不同面积大小观测场的仪器布局,供各地改造升级时参考。

(1)8m(南北)×4m(东西)观测场

8m(南北)×4m(东西)观测场的仪器布局见图1。

4.0m0.4m0.4m风(气压、采集器)1.0m2.0m8.0m0.6m百叶箱(温湿度)0.6m布线地沟2.0m0.35m雨量0.35m围栏基础2.0m2.2m2.8m 图1 8m(南北)×4m(东西)观测场仪器布局 场内仪器沿观测场东西方向中轴线布设,自北向南依次布设风杆、百叶箱和雨量传感器。温度、湿度传感器安装在百叶箱内。

采集器机箱、太阳能电池板等附属设备固定在风杆上,气压传感器安装在采集器机箱内。风杆若采用拉绳式,需在风杆周边每隔120°建设1个拉绳基础,拉绳基础中心距风杆基础中心约5m(注:采用无拉绳式风杆的,若对采集器机箱、太阳能电池板等附属设备固定在风杆上有影响的,可在风杆北侧适当位臵采用独立支柱安装,下同)。

根据需要在适当位臵设一个可供进出的围栏门(采用拉绳式风杆的,建议设在风杆倒伏方向)。

(2)6m(南北)×4m(东西)观测场

6m(南北)×4m(东西)观测场的仪器布设与8m(南北)×4m(东西)观测场大体相同,各仪器南北相互间距、仪器距围栏间距略有差别,具体见图2。

4m0.4m0.4m2.0m风(采集器、气压)2.0m0.6m6m0.6m百叶箱(温湿度)布线地沟2.0m2.0m0.35m雨量围栏基座1.0m0.35m2.0m1.0m

图2 6m(南北)×4m(东西)观测场的仪器布局

(3)10m(南北)×10m(东西)观测场

10m(南北)×10m(东西)观测场的仪器布局见图3。

10.0m围栏门3.0m0.4m0.4m3.0m能见度或天气现象0.4m预留0.4m风(采集器、气压)1.0m2.0m0.1m0.6m1.0m0.6m称重降水0.1m中心标志2.0m百叶箱(温湿度)2.0m0.5m3.0m地温1.0m预留雨量围栏基础图3 10m(南北)×10m(东西)观测场的仪器布设

场内仪器设备安装点规划为3行(东西方向)3列(南北方向),每行自西向东规划2-3个设备安装点。

最东1列自北向南依次布设风杆(或风塔)、百叶箱、雨量,最西1列自北向南可依次布设能见度仪(或天气现象)、称重降水、地温等,中间1列可规划布设自动雪深、辐射等,无对应设备的则预留安装位。各站在具体建设过程中,也可根据本站实际观测要素设臵情况,在满足设备布设原则基础上调整相应设备安装位臵。

0.5m指南标志2.0m3.0m3.0m2.0m在观测场10m×10m范围内的地理中心位臵布设地理中心标志,在风向传感器的南北方向上,场内距观测场南边沿适当位臵布设风向传感器的指南标识。

(4)其他规格观测场

对于场地规格达到《地面气象观测场规范化建设图册(修订)》的情况,可参照图册执行。

对于特殊场地情况(参见观测场地章节),可在不影响观测代表性、准确性的前提下适当修改观测场地规格和设备布局方法,但升级方案需经过省级以上主管部门认可。

5.3 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围栏、地下管道、防雷设施、仪器基础等。

5.3.1 观测场围栏

一般应设臵坚固、稀疏、美观、不反光或弱反光材质的防护围栏,其高度可根据安全防护需求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为宜;围栏外侧应设立用于防护的警示牌,其告知内容、型式和安臵等事项参考《地面气象观测场规范化建设图册(修订)》的规定,可根据当地情况加装防护网、电子围栏等。

原围栏、警示标识不符合上述要求的,应按要求进行更换,符合要求的,可保留继续使用。

5.3.2 地下管道

观测场内和连接到建筑物中的仪器缆线、电力电源缆线 需进行地下掩埋敷设,并在每个仪器位臵设臵分线井。对于特别艰苦地区,存在施工困难时,可采用其他方式铺设管线。

(1)缆线宜采用带有金属屏蔽层的套管(推荐)或PVC套管做防护,并埋入地下,管道直径50-100mm及以上,埋设深度30~50cm(特别施工困难区域可酌情调整);电力电源与仪器信号缆线应分管防护。

(2)各传感器的信号线均从仪器基础内的套管中穿行。(3)确保观测场内地下缆线防护管端口的严密性,防止鼠类进入地下管网。

图4给出了以6m(南北)×4m(东西)观测场为例的地下管线具体施工设计,供各站建设及升级改造时参考。10m(南北)×10m(东西)观测场的地下管线铺设可参照《地面气象观测场规范化建设图册(修订)》的管线布设方式,沿仪器基础的北面修建地沟或直接埋设管道方式。

图4 6mx4m观测场线缆管铺设平视图

5.3.3 防雷设施

应按照《地面气象观测场(室)防雷技术规范》(GB/T 31162-2014)、《气象台(站)防雷技术规范》(QX 4—2015)、《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和《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建设好观测场地、仪器设施的接地工程和防雷工程,增强新增站的安全运行能力。观测场防雷系统接地电阻应≤4Ω,在高山、海岛等岩石地面土壤的电阻率>1000Ω〃m的观测场,接地体的接地电阻值可适当放宽。

5.3.4 仪器基础

各仪器基础的规格、大小、施工及设备安装等建设要求按照《地面气象观测场规范化建设图册(修订)》执行,其中未涉及到的仪器设备,须依据厂商提供的技术手册要求,经各省(区、市)气象局业务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确定。

5.4 通信设施

新增站与省级中心站的通信传输以无线或专线等通信业务方式进行组网。采用无线通讯方式的站点,其站点位臵应具备数据实时传输所需要的4G/3G/GPRS或北斗卫星通信等信号;信号强度须在建设前进行现场测试,信号不稳定或者信号弱的站点,须申请当地移动通信部门进行调整。

通信设施应能保证自动气象站与中心站的数据传输频次与现有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相一致,特殊情况下的传输频次可适当降低。

5.5 供电

自动气象站的供电电源为 12 V 蓄电池,由辅助电源对 蓄电池浮充电,在有市电的地方,可优选市电作为辅助电源,无市电的地方,可选太阳能或风电等。蓄电池的容量需保证自动气象站能在脱离辅助电源及太阳光照不足的条件下连续工作7天以上。仪器安装要求

本部分内容主要参照《地面气象观测场规范化建设图册(修订)》,尽量在考虑建设条件情况下与现有国家地面站保持一致,当出现无法按照本技术要求实施的特殊情况时,可酌情考虑。

6.1 风向、风速传感器

风向、风速传感器安装在风杆或风塔上。安装风传感器的横臂应呈南北向,风向传感器的指南(北)针与横臂平行,风杯中心和风向标中心距地高度10-12米。风杆自带避雷针宜高出传感器至少0.5米,用16mm接地线将避雷针的垂直引下线与独立避雷接地体连接(注意勿连接观测场地网)。

6.2 温湿度传感器

温湿传感器需安臵于百叶箱内。百叶箱应水平地固定在一个特制的支架或立柱上,支架或立柱的顶端距地面的高度约为1.25m左右。温湿传感器安装宜采用特制支架安装,传感器头部向下,保持垂直,传感器感应部分中心距地高度1.5±0.05m。

为便于设备维护,宜在百叶箱前安臵专用踏梯(不宜砌

2筑),踏梯长约60cm,两级台阶,每级高约20cm、宽约30cm,放臵在地面应平稳。

6.3 雨量传感器

雨量传感器安臵于特制支架上(支架高约10cm),雨量传感器的承水口须保持水平,距地面的高度不应低于70cm,推荐以70±3cm为宜。安装时应调节传感器底座使水平气泡在中心圆圈内。用16mm接地线将仪器接地端子就近与观测场防雷地网连接。

6.4 气压传感器

气压传感器安臵于自动气象站的采集器箱内部,传感器感应部分中心距地高度以便于操作为宜,建议与所属行政区划内的国家级站点气压传感器距地高度保持一致。

6.5 其他仪器设备的布设

本技术要求未涉及的观测要素传感器的布设和安装,参见《地面气象观测场规范化建设图册(修订)》。

第二篇:农网升级改造技术要求

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技术要求(试用)

第一章 总 则

1.1 为搞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以下简称农网改造升级)工作,达到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的目的,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用电需求,特制定本技术原则。

1.2 农网改造升级应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的原则,变(配)电站的布局及高、中、低压配电网主干线路的建设应满足农村经济中长期发展要求,避免重复建设。

1.3 农网改造升级应按照“安全可靠、技术适用、减少维护,节能环保”的原则,采用成熟先进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及不合格的产品。

1.4 农网改造升级工作应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有关设计、施工、验收等技术规程和规范。

第二章 总体要求

2.1 农网改造升级应充分考虑城镇、乡村等不同类别区域负荷特点、供电可靠性要求和区域发展规划,合理优化网架结构。

2.2 农网改造升级应积极采用“三通一标”(通用设计、通用设备、通用造价、标准工艺),统一建设标准,规范工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2.3 对于特殊地段、具有高危和重要用户的线路、重要联络线路,可实行差异化设计,提高农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4 农网改造升级应适度推进电网智能化建设,重点开展新能源分散接入、配电自动化、智能配电台区、农村用电信息采集等试点建设。

2.5 高压电网的容载比宜控制在1.5~2.1之间,负荷增长较快地区宜取高值。

2.6 中低压线路供电半径应根据负荷密度来确定,一般中压线路供电半径:城镇不宜超过4km,乡村不宜超过15km;低压线路供电半径:城镇不宜超过250m,乡村不宜超过500m。用户特别分散地区供电半径可适当延长,但应采取适当措施,满足电压质量要求。

2.7 未经供电企业同意,架空线路杆塔上禁止搭挂与电力通信无关的广播、电话、有线电视等其他弱电线路。

第三章 高压配电网

3.1 具备条件的县域电网应逐步实现或加强与上一级电网联络。

3.2 高压线路宜采用架空线路。

3.3 线路导线截面选择应满足负荷中长期发展要求,根据规划区域内饱和负荷值,按经济电流密度一次选定。110kV架空线路导线截面不宜小于185mm2,66kV不宜小于150 mm2,35kV不宜小于120 mm2。

3.4 35kV线路在满足设计要求前提下优先选用钢筋混凝土电杆。

3.5 新建变电站应按无人值守方式建设,现有变电站应逐步改造为无人值守变电站。

3.6 变电站站址选择应符合城乡规划、电网规划的要求,靠近负荷中心地区。

3.7 变电站宜采用半户外布置,选址困难的城镇及污染严重地区可采用户内型变电站或选用组合电器装置(GIS、HGIS)。

3.8 变电站主变台数宜按不少于两台设计,主变应采用有载调压、S11及以上节能型变压器,35kV及以上高压配电装置选用SF6断路器或真空断路器,10kV配电装置宜采用户内布置,选用真空开关柜。

3.9 变电站建筑物应与环境协调,符合“安全、经济、美观、节约占地”的原则,宜按照最终规模一次建成。

第四章 中压配电网

4.1 中压配电网应合理布局,接线方式灵活、简洁。公用线路应分区分片供电,供电范围不应交叉重叠。

4.2 城镇中压配电网宜采用多分段适度联络接线方式,导线及设备应满足转供负荷要求。乡村中压配电网宜采用放射式接线方式,有条件的乡(镇)村也可采用双电源分段联络接线方式。

4.3 中压配电网线路主干线应根据线路长度和负荷分布情况进行分段并装设分段开关,重要分支线路宜装设分支开关。

4.4 中压配电网主干线路导线截面选择应参考供电区域饱和负荷值,按经济电流密度选取。县城电网架空主干线截面不宜小于150mm2,乡村电网主干线不宜小于95mm2。

4.5 中压配电网线路杆塔在城镇宜选用12m及以上杆塔,乡村一般选用10m及以上杆塔,城镇路边不宜采用预应力型混凝土电杆,防止车撞脆断。

4.6 城镇线路档距不宜超过50m,乡村线路档距不宜超过70m。

4.7 对雷害多发地区及架空绝缘线路应加强防雷击断线的措施。

4.8 中压配电线路宜采用架空方式,城镇、林区、人群密集区域宜采用架空绝缘导线。下列情况可采用电缆线路:

(1)走廊狭窄,架空线路难以通过的地区;

(2)易受热带风暴侵袭的沿海主要城镇的重要供电区域;

(3)电网结构或安全运行的特殊需要。

4.9 当变电站10kV出线数量不足或线路走廊条件受限制时,可建设开关站。开关站接线应力求简化,宜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方式。开关站应按无人值守建设,再分配容量不宜超过10000kVA。

4.10 配电变压器应按照“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的原则建设与改造。变压器应布置在负荷中心,一般采用柱上安装方式,变压器底部距地面高度不应低于2.5m。对人口密集、安全性要求高的地区可采用箱式变压器或配电站。

4.11 新装及更换配电变压器应选用 S11 型及以上节能配电变压器或非晶合金铁芯配电变压器。安装在高层建筑、地下室及有特殊防火要求的配电变压器应采用干式变压器。

4.12 配电变压器容量宜按近期规划负荷选择,适当考虑负荷发展。柱上配电变压器容量应不超过400kVA,单台箱式变压器容量宜小于630kVA,单台干式变压器容量宜小于1250kVA。配电站可配置双路电源,宜装设2-4台变压器,单台容量不宜超过800kVA。

4.13 以居民生活用电为主,且供电分散的地区可采用单、三相混合供电方式。单相变压器容量不宜超过20kVA。

4.14 配电变压器的进出线应采用绝缘导线或电力电缆,配电变压器的高低压接线端应安装绝缘护套。

4.15 配电变压器的高压侧应采用熔断器或开关保护,低压侧应装设刀熔开关或自动开关保护。

4.16 配电变压器低压配电装置应具有防雷、过流保护、无功补偿、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计量、测量等功能,壳体宜采坚固防腐材质。

4.17 配电变压器低压配电装置内宜预留安装智能配变终端的位置。有条件的可开展具有状态参数监测、无功补偿本地/远程控制投切、剩余电流保护监测管理、谐波监测、三相不平衡监测、电量抄录、远程通信、变压器防盗等功能的智能配变台区建设。

4.18 箱式变(配)电站壳体应采用坚固防腐材质。配电站开关设备应采用免维护的全密封、全绝缘负荷开关(带熔丝),开关设备应具备“五防功能”,即防止误分、误合断路器,防止带负荷拉、合隔离开关,防止带电挂(合)接地线(地刀),防止带接地线(地刀)合断路器(隔离开关),防止误入带电间隔。

4.19 地处偏远地区的变压器等设施应采取必要的防盗措施。

第五章 低压配电网

5.1 低压配电网坚持分区供电原则,低压线路应有明确的供电范围。低压配电网应结构简单、安全可靠,一般采用单电源辐射接线和单电源环网接线。

5.2 低压主干线路导线截面应参考供电区域饱和负荷值,按经济电流密度选取。城镇低压主干线路导线截面不宜小于120mm2,乡村低压主干线路导线截面不宜小于50mm2。

5.3 城镇和人口密集地区、穿越林区低压架空线路应采用绝缘导线。5.4 城镇和人口密集地区的低压架空线路宜采用10m及以上混凝土杆,其他地区宜采用8m及以上混凝土杆,稍径不小于150mm。

5.5 低压线路可与同一电源10kV配电线路同杆架设。当10kV配电线路有分段时,同杆架设的低压线路不应跨越分段区。

第六章 低压户表

6.1 低压接户线应使用绝缘导线。导线截面应根据用户负荷确定,铝芯绝缘导线截面不小于10 mm2,铜芯绝缘导线截面不小于4 mm2。

6.2 居民户应采用“一户一表”的计量方式。电能表应按农户用电负荷合理配置,容量一般不宜小于4kW。

6.3 有条件的地区可安装集中抄表装置,可逐步开展智能化电表应用。

6.4 低压配电网应分级装设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剩余电流总保护和中级保护应能够及时切除低压配电网主干线和分支线路上因断线接地等产生较大剩余电流的故障。

6.5 电能表应安装在计量表箱内。室外计量表箱宜选用防腐非金属计量表箱。金属计量表箱应可靠接地。

第七章 自动化及通信

7.1 新建或改造自动化系统应统筹多种自动化系统的需求,统一规划设计数据采集平台。

7.2 具有15个以上变电站的县供电企业,新建或改造调度和配网自动化系统,可统一规划、分步建设,中小型县供电企业,宜优先选用调配一体化系统。

7.3 新建或改造调度自动化系统应遵循有关国家及行业标准,具备基本功能及遥控安全约束、运行设备在线状态监测等功能。

7.4 配网自动化系统应在配电网规划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以配电网监视与控制(SCADA)、馈线自动化(FA)基本功能为主,具备扩展配变监测功能、配电设备管理(DMS)、地理信息系统(GIS)接口能力。

7.5 农村电网通信系统应满足电网自动化系统数据、语音、图像等综合信息传输的需要。变电站、供电所和开关站的通信主干线宜采用光纤通信方式,有条件地区可采用光纤通信环网链接方式,中低压电网分散通信点可采用载波、无线、公众通信网及卫星等通信方式。重要的无人值守变电站可采用独立的不同物理介质或不同路由的主备双通道。

7.6 有条件的地区可试点建设基于载波、无线通信方式或GPRS无线数据传输的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

7.7 自动化及通信系统的安全性应能满足国家有关规定。

第八章 无功优化补偿

8.1 农网无功补偿应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全网优化、分级补偿、就地平衡”的原则。按照集中补偿与分散补偿相结合,高压补偿与低压补偿相结合,调压与降损相结合的补偿策略,确定最佳补偿方案。

8.2 农网无功优化补偿建设应从电压无功信息采集、无功优化计算、装置配置、控制与管理等方面开展。积极应用信息和自动化技术,实现电压无功综合治理和优化控制。

8.3 中压线路补偿点以一处为宜,一般不超过两处,补偿容量依据局部电网配电变压器空载损耗和无功基荷两部分来确定。以电缆为主的中压线路,其所接变电站母线电容电流较大或消弧线圈处于欠补偿状态时,应尽量避免采用线路补偿方式。

8.4 变电站及中压配电变压器无功优化补偿容量一般按变压器基本负荷所需的无功配置。变电站一般按主变容量的10-30%配置。

8.5 100kVA及以上配电变压器无功补偿装置宜采用具有电压、无功功率、功率因数等综合控制功能的自动装置。

8.6 谐波污染较为严重的变电站和配电台区,宜选用无功补偿与滤波相结合的无功补偿装置。

第三篇:电网改造升级技术原则

《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技术原则》(全文)

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技术原则》的通知

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

为做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作,明确技术标准和要求,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我局组织制定了《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技术原则》。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技术原则

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技术原则

第一章 总 则

1.1 为搞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以下简称农网改造升级)工作,达到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的目的,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用电需求,特制定本技术原则。

1.2 农网改造升级应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的原则,变(配)电站的布局及高、中、低压配电网主干线路的建设应满足农村经济中长期发展要求,避免重复建设。

1.3 农网改造升级应按照“安全可靠、技术适用、减少维护,节能环保”的原则,采用成熟先进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及不合格的产品。

1.4 农网改造升级工作应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有关设计、施工、验收等技术规程和规范。

第二章 总体要求

2.1 农网改造升级应充分考虑城镇、乡村等不同类别区域负荷特点、供电可靠性要求和区域发展规划,合理优化网架结构。

2.2 农网改造升级应积极采用“三通一标”(通用设计、通用设备、通用造价、标准工艺),统一建设标准,规范工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2.3 对于特殊地段、具有高危和重要用户的线路、重要联络线路,可实行差异化设计,提高农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4 农网改造升级应适度推进电网智能化建设,重点开展新能源分散接入、配电自动化、智能配电台区、农村用电信息采集等试点建设。

2.5 高压电网的容载比宜控制在1.5~2.1之间,负荷增长较快地区宜取高值。

2.6 中低压线路供电半径应根据负荷密度来确定,一般中压线路供电半径:城镇不宜超过4km,乡村不宜超过15km;低压线路供电半径:城镇不宜超过250m,乡村不宜超过500m。用户特别分散地区供电半径可适当延长,但应采取适当措施,满足电压质量要求。

2.7 未经供电企业同意,架空线路杆塔上禁止搭挂与电力通信无关的广播、电话、有线电视等其他弱电线路。

第三章 高压配电网

3.1 具备条件的县域电网应逐步实现或加强与上一级电网联络。

3.2 高压线路宜采用架空线路。

3.3 线路导线截面选择应满足负荷中长期发展要求,根据规划区域内饱和负荷值,按经济电流密度一次选定。110kV架空线路导线截面不宜小于185mm2,66kV不宜小于150 mm2,35kV不宜小于120 mm2。

3.4 35kV线路在满足设计要求前提下优先选用钢筋混凝土电杆。

3.5 新建变电站应按无人值守方式建设,现有变电站应逐步改造为无人值守变电站。

3.6 变电站站址选择应符合城乡规划、电网规划的要求,靠近负荷中心地区。

3.7 变电站宜采用半户外布置,选址困难的城镇及污染严重地区可采用户内型变电站或选用组合电器装置(GIS、HGIS)。

3.8 变电站主变台数宜按不少于两台设计,主变应采用有载调压、S11及以上节能型变压器,35kV及以上高压配电装置选用SF6断路器或真空断路器,10kV配电装置宜采用户内布置,选用真空开关柜。

3.9 变电站建筑物应与环境协调,符合“安全、经济、美观、节约占地”的原则,宜按照最终规模一次建成。

第四章 中压配电网

4.1 中压配电网应合理布局,接线方式灵活、简洁。公用线路应分区分片供电,供电范围不应交叉重叠。

4.2 城镇中压配电网宜采用多分段适度联络接线方式,导线及设备应满足转供负荷要求。乡村中压配电网宜采用放射式接线方式,有条件的乡(镇)村也可采用双电源分段联络接线方式。

4.3 中压配电网线路主干线应根据线路长度和负荷分布情况进行分段并装设分段开关,重要分支线路宜装设分支开关。

4.4 中压配电网主干线路导线截面选择应参考供电区域饱和负荷值,按经济电流密度选取。县城电网架空主干线截面不宜小于150mm2,乡村电网主干线不宜小于95mm2。

4.5 中压配电网线路杆塔在城镇宜选用12m及以上杆塔,乡村一般选用10m及以上杆塔,城镇路边不宜采用预应力型混凝土电杆,防止车撞脆断。

4.6 城镇线路档距不宜超过50m,乡村线路档距不宜超过70m。

4.7 对雷害多发地区及架空绝缘线路应加强防雷击断线的措施。

4.8 中压配电线路宜采用架空方式,城镇、林区、人群密集区域宜采用架空绝缘导线。下列情况可采用电缆线路:

(1)走廊狭窄,架空线路难以通过的地区;

(2)易受热带风暴侵袭的沿海主要城镇的重要供电区域;

(3)电网结构或安全运行的特殊需要。

4.9 当变电站10kV出线数量不足或线路走廊条件受限制时,可建设开关站。开关站接线应力求简化,宜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方式。开关站应按无人值守建设,再分配容量不宜超过10000kVA。

4.10 配电变压器应按照“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的原则建设与改造。变压器应布置在负荷中心,一般采用柱上安装方式,变压器底部距地面高度不应低于2.5m。对人口密集、安全性要求高的地区可采用箱式变压器或配电站。

4.11 新装及更换配电变压器应选用 S11 型及以上节能配电变压器或非晶合金铁芯配电变压器。安装在高层建筑、地下室及有特殊防火要求的配电变压器应采用干式变压器。

4.12 配电变压器容量宜按近期规划负荷选择,适当考虑负荷发展。柱上配电变压器容量应不超过400kVA,单台箱式变压器容量宜小于630kVA,单台干式变压器容量宜小于1250kVA。配电站可配置双路电源,宜装设2-4台变压器,单台容量不宜超过800kVA。

4.13 以居民生活用电为主,且供电分散的地区可采用单、三相混合供电方式。单相变压器容量不宜超过20kVA。

4.14 配电变压器的进出线应采用绝缘导线或电力电缆,配电变压器的高低压接线端应安装绝缘护套。

4.15 配电变压器的高压侧应采用熔断器或开关保护,低压侧应装设刀熔开关或自动开关保护。

4.16 配电变压器低压配电装置应具有防雷、过流保护、无功补偿、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计量、测量等功能,壳体宜采坚固防腐材质。

4.17 配电变压器低压配电装置内宜预留安装智能配变终端的位置。有条件的可开展具有状态参数监测、无功补偿本地/远程控制投切、剩余电流保护监测管理、谐波监测、三相不平衡监测、电量抄录、远程通信、变压器防盗等功能的智能配变台区建设。

4.18 箱式变(配)电站壳体应采用坚固防腐材质。配电站开关设备应采用免维护的全密封、全绝缘负荷开关(带熔丝),开关设备应具备“五防功能”,即防止误分、误合断路器,防止带负荷拉、合隔离开关,防止带电挂(合)接地线(地刀),防止带接地线(地刀)合断路器(隔离开关),防止误入带电间隔。

4.19 地处偏远地区的变压器等设施应采取必要的防盗措施。

第五章 低压配电网

5.1 低压配电网坚持分区供电原则,低压线路应有明确的供电范围。低压配电网应结构简单、安全可靠,一般采用单电源辐射接线和单电源环网接线。

5.2 低压主干线路导线截面应参考供电区域饱和负荷值,按经济电流密度选取。城镇低压主干线路导线截面不宜小于120mm2,乡村低压主干线路导线截面不宜小于50mm2。

5.3 城镇和人口密集地区、穿越林区低压架空线路应采用绝缘导线。5.4 城镇和人口密集地区的低压架空线路宜采用10m及以上混凝土杆,其他地区宜采用8m及以上混凝土杆,稍径不小于150mm。

5.5 低压线路可与同一电源10kV配电线路同杆架设。当10kV配电线路有分段时,同杆架设的低压线路不应跨越分段区。

第六章 低压户表

6.1 低压接户线应使用绝缘导线。导线截面应根据用户负荷确定,铝芯绝缘导线截面不小于10 mm2,铜芯绝缘导线截面不小于4 mm2。

6.2 居民户应采用“一户一表”的计量方式。电能表应按农户用电负荷合理配置,容量一般不宜小于4kW。

6.3 有条件的地区可安装集中抄表装置,可逐步开展智能化电表应用。

6.4 低压配电网应分级装设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剩余电流总保护和中级保护应能够及时切除低压配电网主干线和分支线路上因断线接地等产生较大剩余电流的故障。

6.5 电能表应安装在计量表箱内。室外计量表箱宜选用防腐非金属计量表箱。金属计量表箱应可靠接地。

第七章 自动化及通信

7.1 新建或改造自动化系统应统筹多种自动化系统的需求,统一规划设计数据采集平台。

7.2 具有15个以上变电站的县供电企业,新建或改造调度和配网自动化系统,可统一规划、分步建设,中小型县供电企业,宜优先选用调配一体化系统。

7.3 新建或改造调度自动化系统应遵循有关国家及行业标准,具备基本功能及遥控安全约束、运行设备在线状态监测等功能。

7.4 配网自动化系统应在配电网规划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以配电网监视与控制(SCADA)、馈线自动化(FA)基本功能为主,具备扩展配变监测功能、配电设备管理(DMS)、地理信息系统(GIS)接口能力。

7.5 农村电网通信系统应满足电网自动化系统数据、语音、图像等综合信息传输的需要。变电站、供电所和开关站的通信主干线宜采用光纤通信方式,有条件地区可采用光纤通信环网链接方式,中低压电网分散通信点可采用载波、无线、公众通信网及卫星等通信方式。重要的无人值守变电站可采用独立的不同物理介质或不同路由的主备双通道。

7.6 有条件的地区可试点建设基于载波、无线通信方式或GPRS无线数据传输的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

7.7 自动化及通信系统的安全性应能满足国家有关规定。

第八章 无功优化补偿

8.1 农网无功补偿应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全网优化、分级补偿、就地平衡”的原则。按照集中补偿与分散补偿相结合,高压补偿与低压补偿相结合,调压与降损相结合的补偿策略,确定最佳补偿方案。

8.2 农网无功优化补偿建设应从电压无功信息采集、无功优化计算、装置配置、控制与管理等方面开展。积极应用信息和自动化技术,实现电压无功综合治理和优化控制。

8.3 中压线路补偿点以一处为宜,一般不超过两处,补偿容量依据局部电网配电变压器空载损耗和无功基荷两部分来确定。以电缆为主的中压线路,其所接变电站母线电容电流较大或消弧线圈处于欠补偿状态时,应尽量避免采用线路补偿方式。

8.4 变电站及中压配电变压器无功优化补偿容量一般按变压器基本负荷所需的无功配置。变电站一般按主变容量的10-30%配置。

8.5 100kVA及以上配电变压器无功补偿装置宜采用具有电压、无功功率、功率因数等综合控制功能的自动装置。

8.6 谐波污染较为严重的变电站和配电台区,宜选用无功补偿与滤波相结合的无功补偿装置。在全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统一思想 明确目标

认真做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作(权威声音)

1998年6月29日,我们曾召开了第一次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作会议,结合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扩大内需,在全国启动了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作,拉开了农村电网“两改一同价”工作的序幕,建国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农网建设与改造工作。12年过去了,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代农业迅速发展,家用电器全面进入农村,农村用电量快速增加。受资金、体制等因素的制约,农网改造还有死角,而且部分已改造的电网又出现了不适应问题,线路“卡脖子”、设备“过负荷”现象十分普遍。为此,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适应农村用电需求快速增长的趋势,结合推进农村电力体制改革,抓紧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升农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要求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贯彻2010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落实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要求,抓紧落实,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一、1998年以来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取得了显著成绩

农村电网是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国家电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农村繁荣。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国家把农网改造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投资领域,在全国开展了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并相应提出了改革农电管理体制,实现城乡用电同价目标,简称为“两改一同价”。2003年以后,为进一步改善农村用电条件,又相继实施了县城电网改造、中西部农网完善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的重要措施,国家继续支持农村电力建设投资,分三批下达了农网改造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投资562.4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32亿元。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累计安排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及无电地区电力建设投资4622亿元,其中国债资金(中央投资)923亿元、银行贷款3666亿元、企业自有资金33亿元。

通过1998年以来的农网“两改一同价”工作,我国农村电力供应能力和管理水平发生了很大变化,显著改善了农村电力基础设施条件,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是电网结构明显增强,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显著提高;

二是基本实现了县级供电企业直管到户的管理体制;

三是农村电价大幅度降低,有效减轻了农民用电负担;

四是拉动了农村电力消费,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五是无电问题得到逐步解决,为农牧民脱贫致富和生活条件改善创造了条件;

六是有效扩大内需,拉动了电力设备的生产。

二、当前农村电力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虽然农村电力建设和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近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电力需求增长很快,特别是由于历史的、体制的以及政策等原因,目前农村电力仍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并已逐步成为影响农村发展的制约因素,也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相适应。突出表现为:

一是部分地区低压改造面低,西部地区无电问题仍比较突出。受经济发展不平衡、投资规模限制、资金承贷能力弱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农网改造面偏低,特别是内蒙古、四川、云南、新疆等西部省份农网改造面明显偏低。此外,目前全国仍有无电人口约530万人,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四川、云南、西藏、青海和新疆,无电人口用电还面临很多困难。

二是已改造农网又出现了不适应问题,农业生产设施用电问题逐步凸显。受农村电力需求快速增长的影响,一些已改造过的农网又出现了过载和“卡脖子”现象,农网供电能力出现了新的不足问题,影响了家用电器的正常使用和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如河南省统计,全省有45个县(市)的110千伏电网出现严重的供电“卡脖子”问题,已经改造过的35千伏及以下电网60%以上又出现了新的过负荷现象。此外,农村生产设施用电问题日益明显,这些供电设施大部分没有得到改造,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差,用电价格也比较高。河南自筹资金在机井通电方面进行了探索,降低了灌溉费用,节约了柴油,方便了种粮农民。从河南的实践看,实现电灌后农民的灌溉成本可降低三分之二。全国有大量以柴油机为动力、需要进行电灌化改造的机井,如河南还有30多万口机井需改造。

三是农村电力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还比较弱。为了支持农村电力建设,国家除实行中央投资资本金制度,提高藏区、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中央投资支持比例等政策外,以省为核算单位,将原2分钱电力建设基金取消后腾出的电价空间用于偿还农村改造的贷款。由于农村电力建设近80%的资金为银行贷款,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用电量小,每年可收取的农网还贷资金有限,这些地区的农网贷款还贷压力普遍较大,几乎没有自我发展能力。而东部发达地区用电量大,自我发展能力强,大部分已还清了农网改造贷款。农村电力自我发展能力地区差异很大。此外,由于对农网贷款“一省一贷”省实行了2分钱并入电价的政策,由电力公司负责农网贷款的偿还。这些年来,用电量增长很快,随用电量征收的2分钱资金也增长很快,由于这2分钱并入了电价,统筹管理,掉进了电网公司收入的“大锅”里,难以保证全部用于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总体来看,大部分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电力自我发展能力弱,需研究建立促进农村电力自我发展的机制,特别要研究如何把已有的2分钱资金政策使用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促进农网改造升级中的作用。

四是农村电力管理体制尚需进一步理顺。1998年,为了尽快启动农网建设与改造工作,对地方管理的县级供电企业实行了由省电力公司代管的体制。从10多年的实践看,这一体制对尽快启动农网改造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在代管体制下,省电力公司与代管县电力公司之间产权不清晰,没有明晰的资产纽带关系,责、权、利不统一,已严重影响了县级供电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的管理体制势在必行。另外,由于对国债资金所形成资产的归属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农网资产所属问题也成为各方关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农电管理体制不顺已成为影响当前农村电力发展的重大障碍,亟须尽早解决。目前,国家发改委体改司也正在开展农村电力体制的调研活动,积极推动农村电力体制的改革。

五是部分省份还没有实现城乡各类用电同价目标。实现城乡用电同价是1998年农网“两改一同价”工作的重要目标,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绝大部分省(区、市)已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价目标,条件好的地方实现了各类用电同价目标。但仍有不少地区没有实现城乡各类用电同价目标,如新疆和内蒙古还没有实现城乡居民用电同价,河南省趸售县用电价格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同类电价水平,每千瓦时平均高约0.06元。需要在进一步推动农网改造、深化农电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推动城乡各类用电同价,减轻农村生产生活用电负担,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公平的环境。

三、农网改造升级工作的总体思路

经过10多年的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农村电力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要站在新的起点上,把农村电力建设和管理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新格局提供重要基础。

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适应农村用电快速增长要求,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经济合理、先进适用,深化改革、加强管理”的原则,加强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深化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实现城乡各类用电同价目标,构筑经济、优质、安全的新型农村供电体系,不断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农网改造升级的主要目标是:通过3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在本届政府任期内,使没有改造过的农村电网基本改造到位,并解决新的农村电网供电能力不足问题,农村居民生活用电得到较好保障,农业生产设施用电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全面取消县级供电企业“代管体制”,理顺农村电力管理体制;以省为单位实现城乡各类用电同价目标;基本建成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

农网改造升级的重点是:

一是对未改造地区全部改造到位。针对部分地区、尤其是西部偏远地区和民族地区农网改造面偏低、历史欠帐较多的问题,集中力量用3年左右时间对未改造农网进行全面改造。

以上是对于大电网供电范围内来说的,对于独立管理的农场、林场、自供区、转供电等电网,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而没有得到改造的,要结合体制改革,结合理顺管理体制,对农、林场及其他地区的电网全部进行改造。

二是对已改造过的,因电力需求增长又出现供电能力不足的电网实施升级改造。适应“家电下乡”、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等引起的农村用电快速增长的需要,对已改造的农村电网实施升级改造,为农村提供更可靠、更安全、更经济的用电保障。针对设备老化、设备过负荷、变电站布点不足、线径过细等问题,按照新的建设标准和要求,通过加密供电设施、更换老设备等措施,不断满足农村生活用电需要。变电设施布点不合理的,要加密变电站布点;变压器不足的要更换大容量变压器,线路过细的要更换截面积更大的线路。农户进户线也要制定标准,规范管理,确保安全。逐步使农村电网和城市电网具有同样的供电可靠性。

三是基本解决农业生产用电突出问题。根据各地农业生产特点,因地制宜,实施粮食主产区农田灌溉设施、以及农村经济作物和农副产品加工设施、畜禽水产养殖设施等电网改造,提高农业生产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近期重点对粮食主产区急需的农田灌溉、农业大棚、烟草和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供电设施进行改造,满足农村生产用电需要,降低农村生产用电价格,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四是理顺农村电力管理体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理顺农村电力管理体制,取消县级供电企业“代管”体制,同时解决“厂网不分”、“交叉供电”等问题,进一步提高农村电力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农村电力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是当前农村电力改革的重要任务。总体来看,目前农村电力管理仍较为薄弱,按照公平自愿的原则,将目前省电力公司对县级供电企业的代管制改为省电力公司的直供直管企业或控股企业,有利于发挥大企业管理优势,加强农村电力管理,实现在更大范围的“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促进农村电力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一些地方管理的供电企业还存在厂网不分的问题,要加快解决。国家农网投资要积极促进农村电力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有没有理顺是国家安排投资的重要原则,在投资和项目安排上要加大对理顺管理体制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电力体制改革。

五是实现城乡各类用电同价。通过农网升级改造,进一步降低线变损,促进供电成本下降。合理公平测算农网改造升级对电价的影响,平衡城乡电价。减少电价类别,合理确定各类用电输配价差,按照统筹城乡的方向,缩小不同地区的电价差别,尽快实现城乡各类用电同价目标,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几点要求

农网改造升级工作繁重,时间紧迫。为确保3年内基本完成农网改造升级各项任务,必须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协调,明确工作任务,齐心协力地积极推进。

一是提高农网改造升级工作的认识。新时期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对于扩大内需、启动农村市场需求,对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电网改造对扩大内需有效需求还反映在对电力设备的拉动上,几千亿的改造资金中,大部分转化为对电力设备的订货。实施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将成为新时期农村电力建设新的里程碑,成为新时期强农惠农的重要德政工程,成为新时期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成果。各地发展改革委、能源局要做好规划、计划以及项目组织实施工作,物价部门要做好电价水平测算和同网同价工作。地方政府在输电线路走廊、征地拆迁等方面积极支持。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要积极主动做好相关工作,协调各省公司做好工程实施。

二是做好农网改造升级规划工作。各地要编制好两个规划,一是农网改造升级总体规划,全面总结1998年以来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以及农网完善的成效和经验,认真分析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研究提出农网改造升级的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工作重点以及投资需求、资金来源和保障措施等。二是农网改造升级3年(2010-2012年)实施规划,根据农网改造升级的工作思路和总体要求,结合各地实际,明确3年农网改造升级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建设重点、建设方案以及投资需求,制定农网改造升级工程3年实施规划和分建设方案。这两个规划要相互衔接,总体规划是对农村电力发展的总体要求,3年规划是总体规划的具体化,要满足总体规划的要求。

三是研究保障农网改造升级顺利实施的政策措施。为落实农网改造升级各项任务,实现目标,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促进农网改造升级顺利实施。要加大中央财政性资金对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的支持,今后3年每年对农网的投入不能低于上。中西部地区农网改造升级实行国家资本金制度,东部地区农网改造升级工程资本金主要由项目法人自筹解决,中西部地区项目法人也要自筹资金作为一部分资本金,以扩大建设规模,加快农网改造升级步伐。继续执行2分钱农网还贷资金政策,研究如何把2分钱资金独立帐户,专项用于农村电网改造和农网改造升级贷款的还本付息。近年来,各地用电量增长很快,按发电量征收的还贷资金也增加很快,按发电量估算,目前每年征收的资金应在500亿元以上,今后还会增加,应统筹用好用足这个好政策,研究将农网还贷资金转为农网发展基金的措施,近期用于还贷,今后随着资金量的增加,可逐步用于农网建设投资,形成农网发展长效机制。

四是加强农网改造升级项目建设管理。为保障农网改造升级工程顺利实施,确保投资效益,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央投资计划和项目的管理。根据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抓紧研究制定农网改造升级项目管理办法,明确管理要求,规范管理程序,落实管理责任。农网改造升级项目建设按照“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强化监管、提高效益”的原则,实行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指导、监督,省级电力公司作为项目法人全面负责的管理体制,加强管理,明确总体规划、计划、项目实施、项目调整变更等各环节的程序和要求,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提高中央资金使用效益。要制定农网改造升级技术原则,明确技术标准和要求,确保工程质量,提高工程效益。国家能源局已组织有关方面制定了农网改造升级项目管理办法和技术原则初稿,会上将发给大家进行讨论。今年国家安排用于农网改造的120亿元财政资金尚未下达,这次会后要按照三年实施规划,尽快下达今年的投资计划。

第四篇:升级改造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三厂升级改造建设情况汇报

07年5月份XX蓝藻爆发,饮用水水质受到影响,6月份以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治理“三河三湖”的重要精神和市委、市政府“6699”行动、环保优先“八大”行动的要求,加快XX水环境治理,遏制水污染,保护水资源,XX市排水总公司实施了下属三厂(XX污水处理厂、XX污水处理厂、XX新城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使出水标准由原来的GB18918-2002一级B提高到一级A标准。

三厂升级改造前期准备工作概况:

07年6月份,我公司邀请专家讨论污水厂升级改造方案,7月份委托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院、XX市政设计研究院编制项目申请报告书,8月8日三厂升级改造工程项目申请报告通过了省发改委组织的专家论证,8月20日取得了省发改委开展前期工作的批文、市环保局下发的关于XX、XX、XX新城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审批意见。9月份获得了省发改委关于核准三厂升级改造工程项目申请报告的相关批文。

考虑到XX水环境治理的要求高、任务重、时间紧,为确保改造的效果和合理的投入,我公司借鉴了国外先进成熟的处理工艺(如转盘过滤器过滤法、膜过滤法等处理工艺),根据三厂不同的处理工艺及实际情况会同设计及二十多家科研机构对国内外几十种新工艺、新设备进行了比选。

6月至7月份,具体开展了以下工作:北京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关于XX厂厌氧水解池的技术讨论;紫石千年公司在XX厂开展超声波污泥减量及总氮去除的生产性试验;国家水中心实验室在XX污水处理厂进行大规模的全流程试验。8月至9月份,磁分离技术的推广并在XX新城污水厂开展中试;北京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与XX污水处理厂合作,开展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节能降耗技术及强化除磷脱氮技术的研究和试验;河海大学和XX厂合作,针对A2/ O处理工艺进行节能减排的实验研究。同时委托国家水中心等有关单位进行了现场试验,形成了最终升级改造方案。

9月初XX市排水总公司成立了三厂升级改造项目部,全面负责三厂升级改造项目的实施工作。项目部成立后,委托华北设计院与XX市政设计院编制了三厂升级改造项目工程的初步设计,并于10月25日通过了专家评审。先后办理了国土、规划相关手续及施工许可证。同时,进行三厂升级改造工程中设计、监理、土建、安装、国产设备、进口设备的招标工作,与中标单位完成技术谈判及合同签定,做好三厂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厂升级改造现场建设概况:

(一)XX新城污水处理厂:(5万m3/d)

2007年11月底XX厂施工正式开始,新建构造物有1#、2#机械混合池、反冲洗泵房、加药间、鼓风机房、反冲洗排水池、V型滤池;改造构筑物有虹吸滤池、反冲洗排水管、泵房井。

截止目前完成情况:

所有新建、改造构筑物土建已结束,设备安装就位,调试运行结束;5月31日,已投入试运行;总平面恢复基本结束。

目前XX厂土建已结束,设备安装全部完成,并通过单机调试,已完成5万吨/日改造;现已完成工程投资额1238.9691万元。

(二)XX污水处理厂:(15万m3/d)

2008年1月8日XX厂施工正式开始,新建构筑物有鼓风机房、转盘过滤器池、初

沉池、凸轮泵房及初沉污泥贮池;改造构造物有一二期进水泵房、平流沉砂池、一二三期氧化沟、一二期污泥回流泵房、一二期接触池、三期配电间、变电所、三期脱水机房。

截止目前完成情况:

新建构筑物土建基本结束,开始进入设备安装阶段;

一、二期氧化沟改造完成土建施工、设备安装、工艺管道改造,已投入运行;三期氧化沟改造进入收尾阶段;总平面也在逐步恢复之中。

目前XX厂一二期改造土建、设备安装全部结束,已通过调试,投产运行,现正在进行三期土建、工艺设备、管道改造已完成,准备通水运行,6月底完成XX厂升级改造;现已完成工程投资额2682.6170万元。

(三)XX污水处理厂:(20万m3/d)

2008年1月初XX厂施工正式开始,新建构造物有鼓风机房、脱水机房、加药间、二氧化氯消毒间、变电所、膜过滤车间、微滤布滤池(两座)、紫外消毒池、一体化除磷、高位出水井;改造构造物有一二三期生物池、曝气沉砂池、三期脱水机房。

截至目前完成情况:

新建构筑物土建结束,部分设备安装已完成;变电所高压、低压改造全部完成,已运行;滤布滤池正在进行上部钢结构安装。二期生物池改造完成池内所有改造施工,已投入运行;二期曝气沉砂池改造完成细格栅更换、调试;一期生物池完成清淤工作,开始进入池内改造阶段,主干道道路正在恢复之中。

目前XX厂二期5万吨改造土建已结束,已投入运行;深度处理方面:新建构筑物土建(除紫外消毒池)已结束;进口设备已全部到货,国产设备已落实供货时间,计划到6月底完成所有设备安装及调试;一期生物池改造已完成,下半年实施三期生物池改造,力争年内完成;现已完成工程投资额6340.2323万元。

存在困难:

三厂升级改造中,XX厂改造难度最大。由于XX厂为一个老厂,地下管线纷繁复杂,设备运行时间较长,且已满负荷运行。根据现场情况,变电所改造、出水管改造需涉及全厂或局部减产、停产,给厂内运行及管网上造成很大压力,预计停产6次,截止目前,已停产2次:

1、总出水管改造需停产3次

a.总出水管第一次改造:进行一二期和三期出水水泥管上2个阀门的安装及接管工作,需停产10万吨。(3月19日已完成)

b.总出水管第二次改造:进行微滤布滤池及膜过滤出水管与一二期总出水管对接;原一二期出水水泥管更换成钢管;一二期及高位出水井出水管在交汇井中碰通,需停产10万吨(5月6日已完成)。

c.总出水管第三次改造 :碰通微滤布滤池及膜过滤进水管,需停产10万吨。

2、三期工艺管改造5月下旬需停产10万吨。

3、变电所改造需停产2次

a.原变电所低压柜改造5月29日需停产10万吨。(已完成)

b.新建变电所高压设备安装及外线改造 6月中下旬全厂停产。(已完成)。

三厂升级改造工程工期紧、任务重、涉及面广,特别是XX厂改造工作量最大、难度最高、停水次数最多,至今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完成,我项目部将全力以赴,争分夺秒抢抓工期,确保升级改造工程按计划完成。

XX市排水总公司升级改造项目部

2008年6月29日

第五篇: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技术实施细则

某省地方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技术实施细则

第一章

1.1 为确保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以下简称农网改造升级)工作达到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的目的,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用电需求。根据国家农网改造升级三年规划要求和《国家能源局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技术原则》,结合集团公司农网改造升级会议要求及系统电网实际,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1.2 农网改造升级应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经济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变电站的布局及高、中、低压配电网主干线路的建设,应满足县域经济中长期发展要求,避免重复建设。重点对县城、主要城镇电网进行改造建设,支持和配合城镇化、工业园区建设,为实现电网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1.3 农网改造升级应按照“安全可靠、技术适用、减少维护,节能环保”的原则,采用成熟先进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及不合格的产品。

1.4 农网改造升级工作应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有关设计、施工、验收等技术规程和规范。

第二章

农网改造升级总体要求

2.1 对未改造的农村行政村电网全部改造到位,改造面达到100%。“太阳—太阳”独立光伏发电系统已解决供电的区域,不再纳入本次改造升级范围。

2.2 对目前自发自供区的农网改造,由当地政府协调,按自愿无偿划转(不接收人员)的原则,接收后,要结合当地用电负荷特点、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周边电源点情况,合理安排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

2.3 对城镇化发展引起的农村空壳化和属于移民搬迁范畴的地域不改造,避免投资浪费。列入《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1—2020年)》、《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1—2015年)》范围内的地区,不纳入本次改造升级范围,但要做好移民搬迁后新建居住地的配套电网建设与改造。

2.4 对已改造电网实施升级,满足电力增长需求。解决现有电网供电能力不足问题,满足人均用电水平发展需求。使农村居民生活用电得到较好保障,使农业生产设施用电得到解决,使省政府确定的工业园区、重点城镇对电力的需求得到满足。

2.5 解决现代农业和“一村一品” 等用电问题,解决粮食主产区农田灌溉、农业生产设施(如大棚)、农副产品粗加工等用电问题。满足三相入户工程,使全省三相电覆盖面达到70%以上(即:380V到用户房屋附近,具备入户条件)。

2.6 农网改造升级应充分考虑城镇、乡村、工业园区等不同类别区域的负荷特点、供电可靠性要求和区域发展规划,合理优化网架结构,进一步减少迂回及卡脖子供电线路。

2.7 农网改造升级要积极采用成熟先进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采用“三通一标”(通用设计、通用设备、通用造价、标准工艺),统一建设标准,规范工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要尽可能采用公司《35—110kV变电站典型设计》和《10kV及以下电网典型设计》、来做好工程设建设管理工作。

2.8 农网改造升级应适度推进电网智能化建设,开展配电自动化、智能化配电台区、智能计量系统、智能调度和农村用电信息采集等试点建设。

2.9 中低压线路供电半径应根据负荷密度来确定,一般中压线路供电半径:城镇不宜超过4km,乡村不宜超过15km;低压线路供电半径:城镇不宜超过250m,乡村不宜超过500m。用户特别分散的区域供电半径可适当延长。应对不符合供电半径要求,也不具备新安排35—110kV布点的区域,可采用分段调压、电容补偿等措施,抬高10kV末端电压,满足用户终端电压质量要求。

2.10 农网改造升级后,县域供电能力、供电质量、供电可靠性、节能减排等指标均要实现相应的目标,升级后的电网要与县域GDP总量水平、人均用电量、户均用电容量的指标需求相适应。

——供电能力:满足县域人均GDP水平(≥1.5万元)、人均用电量(≥800kWh)、户均用电容量(≥4kW)的指标需求;

——供电质量: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8%;

——供电可靠性:中压用户供电可靠率(RS3)达到99.75%以上;

2.11 未经供电企业同意,架空线路杆塔上禁止搭挂与电力通信无关的广播、电话、有线电视等其他弱电线路。

2.13 各市、县分公司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明确目标,利用五年时间,分步实施,确保农网改造升级任务圆满完成。

第三章

高压配电网

3.1.县域电网应加强与上一级电网联络。

3.2 高压配电网宜采用双电源接线、互为备用或环网接线、开、闭环运行的方式,满足供电安全N—1准则,负荷较小的地区,根据实地情况也可采用单辐射接线方式。高压电网的容载比宜控制在1.5~2.1之间,负荷增长较快地区宜取高值。

3.3 高压线路宜采用架空线路,没有架空走廊或有特殊要求的地段,可采用电缆线路。3.4 高压线路应尽量避免跨越主干铁路、高等级公路、重要输电线路等重要设施,尽量避开微气象区域(风口、垭口、多雷区等)。

3.5 线路导线截面选择应满足负荷中长期发展要求,根据规划区域内饱和负荷值,按经济电流密度一次选定。110kV架空线路导线截面不宜小于185mm2,35kV不宜小于120 mm2。

3.6 线路在满足设计要求前提下优先选用钢筋混凝土电杆。3.7 新建变电站应按远期无人值守方式建设。

3.8 变电站站址选择应符合城乡规划、电网规划的要求,靠近负荷中心地区。3.9 变电站宜采用半户外布置,选址困难的城镇及污染严重地区可采用户内型变电站或选用组合电器装置(GIS、HGIS)。

3.10 变电站主变台数宜按不少于两台设计,主变应采用有载调压、Sll及以上节能型变压器,35kV及以上高压配电装置选用SF6断路器或真空断路器,10kV配电装置宜采用户内布置,选用中置式手车真空开关柜。3.11 变电站建筑物应与环境协调,符合“安全、经济、美观、节约占地”的原则,宜按照最终规模一次建成。

第四章

中压配电网

4.1中压配电网应合理布局,接线方式灵活、简洁。对农村电网宜采用树枝型放射状结构,县城、工业集中区和重点乡镇根据变电站布局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应采用环网“手拉手”供电;在条件不具备时,也可根据配电网结构采用馈路之间的“手拉手”供电。公用线路应分区分片供电,供电范围不应交叉重叠。

4.1对于采取环网“手拉手”供电的区域,要根据电源点位置、负荷密度和运行管理需要,合理确定供电区域和环网联络容量,原则上环网长度不超过3km。

4.2城镇中压配电网宜采用多分段适度联络接线方式,导线 及设备应满足转供重要负荷的要求。乡村中压配电网宜采用放射式接线方式,有条件的大负荷用电乡(镇)村也可采用双电源分段联络接线方式。

4.3中压配电网线路主干线应根据线路长度和负荷分布情况进行分段并装设分段开关,主干线分段宜分为2~3段。分支线宜装设分支开关。

4.4 负荷密度较大的县城和工业集中区10kV线路宜采用同杆双回或多回架设。4.5 地级市所在地以及附中心城市和发展较快的县城导线截面:主干线宜采用绝缘240mm2;分支线宜采用绝缘185mm2、120mm2。

4.6一般县城、重要乡镇以及现代农业开发区导线截面:主干线宜分别不小于150mm2、95mm2,分支线宜分别不小于95mm2、70mm2,特别偏远地区可选用50mm2、35mm2。

4.7 中压配电网线路杆塔在城镇宜选用12m及以上杆塔,乡村一般选用10m及以上杆塔。

4.8 县城、主要城镇线路档距不宜超过50m,乡村线路档距不宜超过70m。4.9 对雷害多发地区及架空绝缘线路应加强防雷击断线的措施。

4.10 中压配电线路宜采用架空方式,县城、主要城镇、林区、人群密集区域可采用架空绝缘导线。下列情况可采用电缆线路:

(1)走廊狭窄,因架空线路难以通过而不能满足供电需求的地区;(2)电网结构或安全运行的特殊需要。

(4)县城和工业园区的重点区域由政府解决了电缆管沟建设问题的。4.11绝缘线路的干线应根据线路走向及负荷分布合理设置接地挂环和避雷器。4.12 电缆线路路径应按照地区建设规划统一安排,结合道路建设同步进行,重要道路两侧均应预留电缆通道,通道的宽度、深度及电缆容量应考虑远期发展的要求。主要道路路口应预留电缆横穿过街管道。

4.13当变电站10kV出线数量不足或线路走廊条件受限制时,可建设开闭所。开闭所接线应力求简化,宜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方式。开闭所应按无人值守建设,具备遥测、遥信、遥控等功能,并配置备用电源自动投切装置,再分配容量不宜超过10000kVA。

4.14 配电变压器应按照“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的原则建设与改造。变压器应布置(3)经过效益分析与对比,工程新增效益在3年内可偿还投资的项目;

在负荷中心,一般采用柱上安装方式,变压器底部距地面高度不应低于2.5m。对人口密集、安全性要求高的地区可采用箱式变压器。

4.15 新装及更换配电变压器应选用S11型及以上节能配电变压器或非晶合金铁芯配电变压器。安装在高层建筑、地下室及有特殊防火要求的配电变压器应采用干式变压器。

4.16 配电变压器容量宜按近期规划负荷选择,适当考虑负荷发展。柱上配电变压器容量应不超过400kVA,单台箱式变压器容量宜小于630kVA,单台干式变压器容量宜小于1250kVA。配电站可配置双路电源,宜装设2—4台变压器,单台容量不宜超过800kVA。

4.17 以居民生活用电为主,且供电分散的地区可采用单、三相混合供电方式。单相变压器容量不宜超过20kVA。

4.18 配电变压器的进出线应采用绝缘导线或电力电缆,进线应采用JKLYJ型绝缘导线,出线应采用YJLV型低压电缆。配电变压器的高低压接线端应安装绝缘护套。

4.19 配电变压器的高压侧应采用熔断器或开关保护,低压侧应装设刀熔开关或自动开关保护。

4.20 315kVA及以下配电变压器的低压配电装置新建、改造时,一般宜采用户外配电柜。

4.21 配电变压器的低压配电装置应具有防雷、过流保护、无功补偿、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计量、测量等功能,壳体宜采用不锈钢或新型坚固复合塑料材质。

4.22 配电变压器低压配电装置内宜预留安装智能配变终端的位置。有条件的可开展具有状态参数监测、剩余电流保护监测管理、谐波监测、三相不平衡监测、电量抄录、远程通信、变压器防盗等功能的智能配变台区建设。

4.23 箱式变(配)电站壳体应采用不锈钢或新型坚固复合塑料材质。配电站开关设备应采用免维护的全密封、全绝缘负荷开关,开关设备应具备“五防功能”(防止误分、误合断路器,防止带负荷拉、合隔离开关,防止带电挂(合)接地线(地刀),防止带接地线(地刀)合断路器(隔离开关),防止误入带电间隔)。

4.24 地处偏远地区的变压器等设施应采取必要的防盗措施。

4.25 线路上安装的柱上开关,应采用真空开关,原则上在本次农网改造升级期间淘汰油开关。

4.26 线路柱上开关,应装设防雷装置,开路运行的柱上开关两侧,均应装设防雷装置。当柱上开关作为联络开关时(两侧有电源),两侧都应装设隔离刀闸,断路器作为分路开关时(一侧为电源侧,另一侧确认无电源时),在电源侧加装隔离刀闸。柱上开关金属外壳必须直接接地。

4.27 避雷器应靠近变压器安装,安装时不得用铁横代替避雷器接地线,每个避雷器分别与接地线相连接,不得串接。

4.28 配电线路拉线安装应紧靠横担下悬挂,穿越导线的拉线、装设在柱上开关和高压丝具杆上的拉线,应加装拉线绝缘子。在遇大档距和95mm2以上导线型号时可用悬式绝缘子代替拉线绝缘子。拉线绝缘子的安装位置必须在可能带电部位以下,距离地面不得小于2.5米。

4.29 配电线路建成时,必须按规定配置线路杆塔标识牌、安全警示牌、相序牌等。

第五章

低压配电网

5.1 低压配电网坚持分区供电原则,低压线路应有明确的供电范围。低压配电网应结构简单、安全可靠,一般采用单电源辐射接线和单电源环网接线。

5.2 低压主干线路导线截面应参考供电区域饱和负荷值,按经济电流密度选取。县城、主要城镇低压主干线路导线截面不宜小于70mm2,乡村低压主干线路导线截面不宜小于50mm2;

5.3 县城、主要城镇和人口密集地区、穿越林区低压架空线路应采用绝缘导线。排灌低压线路可采用地埋线。

5.4 县城、主要城镇和人口密集地区的低压架空线路宜采用10m及以上混凝土杆,其他地区宜采用8m及以上混凝土杆,稍径不小于150mm。

5.5 低压线路可与同一电源10kV配电线路同杆架设。当10kV配电线路有分段时,同杆架设的低压线路不应跨越分段区。

5.6 电缆线路一般采用聚乙烯绝缘电缆;在有可能遭受损伤的地段,应采用有外护层的铠装电缆;在有可能发生位移的土壤中(沼泽地、流沙、回填土等)敷设电缆时,应采用钢丝铠装电缆。

第六章

低压户表

6.1 居民用户用电容量设计城市每户容量不小于8kW,县城每户容量不小于6kW,一般每户容量不小于4kW,经济欠发达地区每户容量不小于2kW。

6.2 低压接户线应使用绝缘导线。导线截面应根据用户负荷确定,铝芯绝缘导线截面不小于10mm2,铜芯绝缘导线截面不小于4mm2。进户后应加装控制刀闸、熔丝和漏电保护器。

6.3 居民户应采用“一户一表”的计量方式。

6.4 电能表应安装在计量表箱内,不宜采用杆上安装方式。室外计量表箱宜选用防腐非金属计量表箱。金属计量表箱应可靠接地。计量表箱要统一编号,箱底对地面距离不低于2m。

6.5 电能表应采用电子表或智能电表,电能表容量应按居民户用电负荷合理配置,县城和主要城镇按5-20A或10-40A选定,经济欠发达地区按2.5-10A选定。三相电能表按照实际需求容量确定。

6.6 农村边远的分散农户,可安装预付费电能表。人口密集区可安装集中抄表系统或逐步开展智能化计量系统应用。对安装集抄或智能化计量系统的单位由人力资源部重新核定定员。

6.7 接户线第一支持点与计量表箱进出孔之间应敷设PVC管,进出线孔应装绝缘护圈。6.8 电能表应安装牢固,接线端子、电能表、漏电断路器之间连接线采用不小于4mm2铜芯绝缘导线。

6.9 低压配电网应分级装设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剩余电流总保护和中级保护应能够及时切除低压配电网主干线和分支线路上因断线接地等产生较大剩余电流的故障。

第七章

自动化及及通信 7.1 新建或改造自动化系统应统筹多种自动化系统的需求,统一规划设计数据采集平台。

7.2 具有15个以上变电站的县供电企业,新建或改造调度和配网自动化系统,可统一规划、分步建设;其余县供电企业,宜优先选用调配一体化系统。

7.3新建或改造调度自动化系统应遵循有关国家及行业标准,具备基本功能及遥控安全约束、运行设备在线状态监测等功能。

7.4配网自动化系统应在配电网规划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以配电网监视与控制(SCADA)、馈线自动化(PA)基本功能为主,具备扩展配变监测功能、配电设备管理(DMS)、地理信息系统(GIS)接口能力。

7.5农村电网通信系统应按照集团公司《电网调度通讯自动化规划(2009—2013年)》和智能电网规划执行。

7.6有条件的地区可试点建设基于载波、无线通信方式或GPRS/3G/CDMA无线数据传输的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

7.7自动化及通信系统的安全性应能满足国家有关规定。

7.8在自动化及通信建设的基础上,按照集团公司智能电网的统一规划,有条件的地区可试点建设智能电网。

第八章 无功优化补偿

8.1 农网无功补偿应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全网优化、分级补偿、就地平衡”的原则。按照集中补偿与分散补偿相结合,高压补偿与低压补偿相结合,调压与降损相结合的补偿策略,确定最佳补偿方案。

8.2农网无功优化补偿建设应从电压无功信息采集、无功优化计算、装置配置、控制与管理等方面开展。积极应用信息和自动化技术,实现电压无功综合治理和优化控制。

8.3中压线路补偿点以一处为宜,一般不超过两处,补偿容量依据局部电网配电变压器空载损耗和无功基荷两部分来确定。以电缆为主的中压线路,其所接变电站母线电容电流较大或消弧线圈处于欠补偿状态时,应尽量避免采用线路补偿方式。

8.4变电站及中压配电变压器无功优化补偿容量一般按变压器基本负荷所需的无功配置。变电站一般按主变容量的10-30%配置;

8.5 100kVA及以上配电变压器无功补偿装置宜采用具有电压、无功功率、功率因数等综合控制功能的自动装置,容量按配电变压器的10-30%确定;50-100kVA配电变压器低压侧按配电变压器容量的10%加装固定无功补偿装置。

8.6谐波污染较为严重的变电站和配电台区,宜选用无功补偿与滤波相结合的无功补偿装置。

8.7低压电动机或车间电动机群的无功补偿容量宜按补偿电动机的空载无功功率或将功率因数提高到0.9以上来确定。

8.8用户侧电机功率大于4kW时,应加装电机无功补偿装置。

下载新增国家地面天气站建设及升级改造技术要求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增国家地面天气站建设及升级改造技术要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1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建设实施方案

    巴林右旗农电局2011年农网改造升级 工程建设实施方案 (2011年3月17日) 按照蒙东公司、市局里程碑计划,及蒙东营销农电部[2011]19号文件《关于编制2011年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建设实......

    自助加油站设备改造技术要求专题

    自助加油站设备改造技术要求 一、必须改造的内容及技术要求 (一)油气回收改造,经营汽油的加油机,应为油气回收一体机或进行了油气回收改造,具备油气回收功能。 (二)加油机 1.加油枪......

    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安全管理要求1

    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安全管理要求 为加强农网改造升级改造工程安全管理,确保升级改造工程顺利实施,根据省、××改造升级管理要求,现提出如下安全管理要求: 一、管理要求 1、公司负......

    污水厂升级改造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厂升级改造建设情况汇报 07年5月份太湖蓝藻爆发,饮用水水质受到影响,6月份以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治理“三河三湖”的重要精神和市委、市政府“6699”行动、环保优先“八......

    物业车库视频识别系统改造技术要求

    车库视频识别系统改造要求 一、功能要求  强大完善的报表统计分析——能生成停车场的日、周、月、季、年等报表,还具有任何车辆的查询统计以及停车场的车位利用率分析等功能,......

    输煤程控改造技术要求.doc01

    大唐鸡西热电厂输煤程控系统技术改造要求 一、工作内容 1、 重新进行网络规划 2、 更新主站、分站通讯模 3、更新通讯电缆 4、 更新主站、分站底板 5、更新上位机2台 二、系......

    棒线材成品收集系统技术升级改造(合集5篇)

    棒线材成品收集系统技术升级改造 中图分类号:TG3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3-0008-01 成品收集系统是棒材线生产一道重要工序,该系统能够正常运转关系产线节......

    浅谈国家煤炭产业政策,促进煤矿改造升级发展 Microsoft Word 文档

    浅谈国家煤炭产业政策,促进煤矿改造升级发展 2017年1月16日,召开的2017年全国安全生产会议,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国家煤监局局长黄玉治部署煤矿安全重点工作,其中:“进一步加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