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路滑坡监测技术简介》考试答案
《公路滑坡监测技术简介》考试答案
第1题
以下不属于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类型的是: A.滑坡 B.崩塌 C.地面塌陷 D.雪崩 答案:D
第2题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滑坡编目工作组于上世纪90年代建议将滑坡的众多因素归纳为场地条件、地貌作用、自然作用和()四大类 A.人为作用 B.流水作用 C.风场作用 D.生物作用 答案:A
第3题
我国2013年1至10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5196起,哪种灾害类型发生的最多()A.滑坡 B.崩塌 C.地面塌陷 D.雪崩 答案:A
第4题
以下不属于滑坡监测主要内容的是()A.地表位移 B.地下变形 C.水文
D.自振频率 答案:D
第5题
以下不属于滑坡监测中地表变形监测方法的是 A.大地测量 B.近景摄影 C.GPS D.测斜法 答案:D
第6题
以下不属于滑坡监测中地下变形监测方法的是 A.大地测量 B.重锤法 C.重锤法 D.测斜法 答案:A
第7题
以下设备中,()是滑坡监测中地表变形监测的主要仪器设备 A.风速风向仪 B.水位计 C.GPS D.测斜仪 答案:C
第8题
静力水准仪能够在以下哪种滑坡监测内容中使用 A.环境 B.地声 C.地下变形 D.水文 答案:C
第9题
滑坡预测预报研究开始起步的时间是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答案:B
第10题
经过多年国内外滑坡专家的潜心研究、不断探索,滑坡理论有了较大发展,纵观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以下不属于滑坡研究发展阶段的是 A.现象预报和经验式预报 B.位移—时间统计分析预报 C.滑坡预报模型
D.综合预报模型及预报判据研究 答案:C
第11题
新世纪初,()地调局的滑坡灾害减灾战略规划将滑坡过程和诱发机理研究列为首要任务 A.美国 B.中国 C.日本 D.印度 答案:A
第12题
交通部的规范()在附录中列出了滑坡监测的指标 A.《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B.《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C.《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 0221-2006)D.《公路交通标志反光膜》(GB/T 18833-2002)答案:A
第13题
以下关于“滑坡工程信息数据库”的描述正确的是
A.储存和管理滑坡治理工程基本信息、治理工程设计和竣工稳定资料、运营单位信息和从业单位信息数据
B.存储系统用户信息、用户权限信息、管理单位信息、意见和建议反馈信息
C.储存和管理高速公路沿线的滑坡基础特征信息的数据库。包括滑坡的基本信息(规模、工程地质条件、成因类型等)、气象、水文、影像等信息
D.储存和管理滑坡定性或定量预报预警分析信息数据库,主要包括:滑坡预警模型、指标预警阀值、滑坡实例、滑坡变形前兆异常知识库和滑坡变形破坏迹象知识库 答案:A
第14题
下图中ABCD四处,关于滑坡失稳下滑前地面上系统变形开裂迹象的正确顺序是 A.主断壁-下陷带-隆起带-趾 B.主断壁-隆起带-趾-下陷带 C.趾-下陷带-隆起带-主断壁 D.下陷带-主断壁-隆起带-趾 答案:A
第15题
关于滑坡“可视化巡查”的描述错误的是 A.对滑坡体外观进行实时巡查 B.及时发现滑坡体的宏观变化情况
C.减轻人工巡查的负担,并可对监测点进行及设备进行看护
D.经过对初级数据处理得到能够反映各项检测指标的直接物理量,以反映滑坡的变形规律及变形趋势,为滑坡的预警提供数据支持 答案:D
第二篇:地质灾害监测技术
地
质
灾
害
监
测
技
术
方
法
晏鄂川教授
博导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前言
滑坡常规监测技术 3
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4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方法 5
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新方法 6
监测数据的采集与传输
前言
地质灾害的定义
地质灾害是指各种地质作用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建设事业造成的危害。简言之,就是地质作用造成的灾害。
地质灾害的分类
按发生过程的急缓程度,地质灾害分为突发性和渐变性灾害两类。
中国大陆常见的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沼泽化、地震、火山喷发、瓦斯爆炸、矿坑突水、岩(煤)爆、顶板冒落、地下热害、煤田燃烧、诱发地(矿)震、边岸再造、泥沙淤积、库区浸没、洪涝、海岸侵蚀、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等等。
前言
地质灾害的危害
造成人员伤亡,毁坏基础设施,恶化环境;引发次生灾害,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增加民众心理负担。
地质灾害防治途径
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刘广润院士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地质灾害(特别是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常由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其与受灾对象(人、物、设施)的遭遇两个环节形成。
一是防止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包括作用发生前的预防和发生中的制止;
二是避免受灾对象与之遭遇,即移动受灾对象位置、改变致灾作用方向和隔绝两者遭遇通道。
前言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行政措施和工程措施。行政措施主要是采取行政法令和技术法规等手段,规范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活动,避免诱发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监测预报致灾作用的变化动态,使拟建工程设施或流动性 人、物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主动避让)或将处于灾害危险区中的已有居民设施迁出危险区(被动撤离)等。工程措施则是采取建(构)筑物或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及生物植被工程等,以加固、稳定变形地质体,调整、控制致灾地质作用,从而制止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发展及其与受灾对象的遭遇”(刘广润《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前言
地质灾害监测的目的
1、及时掌握灾害体变形动态,分析其稳定性,超前做出预测预报,防止灾难发生。
2、为灾害治理工程等提供可靠资料和科学依据。
3、为政府部门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经济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的规划和决策提供基础依据。
4、向全社会提供崩塌、滑坡监测信息服务。
前言
监测预警工程
人们将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的运作体系称为监测预警工程,它包括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信息系统的建立和运行,岗位责任人员组织系统的建立和实施,临灾紧急抢险避难行动方案的制订(及后续执行)。监测预警工程的实施中应贯彻以下基本原则,即:(1)监测、预警方法要土洋结合,以有效为准;(2)工作队伍要群专结合,以专带群,重大问题靠专,面上的问题靠群;(3)管理
决策要技政结合,技术上负责搞好灾情、险情判断,行政上负责工程系统运行的组织实施。
前言
滑坡常规监测技术 3
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方法5
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新方法6
监测数据的采集与传输
滑坡常规监测技术
不同类型的滑坡,所采用的监测技术方法各不相同。就监测内容来说,常分为:(1)位移监测(2)应力应变监测(3)地下水动态监测(4)地表水动态监测(5)地声监测(6)放射元素监测(7)环境因素监测(8)宏观现象监测等。
地面变形监测 主要有简易监测(皮尺、钢尺等)、仪器仪表监测(绝对位移监测、一、简易监测(手动测试)
1、主要方法
(1)在裂缝或滑面两侧(或上、下)设标记或埋桩,定期用钢尺等直接量测裂缝张开、闭合、位错或下沉等变形;
(2)在裂缝、滑带以及建筑物上设置骑缝式标志,如贴水泥砂浆片、(3)在平斜硐及采空区顶板设置重锤,量测硐顶的相对位移和沉降。
2、特点(1)简便易行,投入快,成本低,便于群测群防;(2)操作简单,直观性强;
(3)精度稍差,观测时劳动强度大。
二、绝对位移监测
有大地测量法、GPS测量法、近景摄影测量法等。
(一)大地形变监测
1、主要监测方法有:视准线法、小角法、测距法等。
2、特点
(1)量程不受限制,能大范围全面控制崩滑体;
(2)技术成熟、精度高;
(3)易受通视条件和气象条件(风、雨、雪、雾)影响;
(4)外业工作量大、周期长。
3、常用监测仪器
一般采用高精度测角、测距的光学仪器和光电测量仪器。
4、观测点的布设
墩标。固定观测点(控制点),埋设在滑坡体之外稳定区(基岩);观测点分为固定观测点(控制点)和变形观测点,标型均为变形)观和测监点测主网要通布过置的在滑滑坡坡体主地轴面观拉测伸断、面
压线(或利用主勘探线的过渡地段。
(二)GPS测量法
1、特点
(1)观测点之间无需通视,选点方便;
(2)观测不受气候条件限制,可进行全天侯监测;
(3)可同时进行平面位移与垂直位移监测;
(4)可长期连续监测,不会漏掉重大的变形信息;
(5)自从动数化据。采集、数据处理到分析、管理的全过程易
(6)需如要果大监量测的点G数PS量多、且要全部进行长期自动化监备、微机等安装在野外无人值守的监测房内,安全难以得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种滑坡不同变形阶段的三维位移监测。
(三)近景摄影测量法
1、工作原理
同时对滑坡区观测点摄影构成立体象对,利用立体坐标通常把近景摄影仪安置在两个不同位置的固定测点,仪量测象片上各观测点三维坐标的一种方法。在相对精求。即适合于危岩体临空陡壁裂缝变
化或滑坡地表位移
2、特点
多个测点的空间座标;
(1)周期性重复摄影,外业工作简便,可同时测定时比较分析;
(2)获得的像片是崩滑体变形的实况记录,可以随
(3)设站受地形条件限制,内业工作量大。
3、常用仪器:
量测摄影机、半量测摄影机、非量测摄影机。
三、相对位移监测
之间的相对位移变化(张开、闭合、下沉、抬升、错动相对位移监测是设点量测地质体重点变形部位点与点等),从而定量表示变形的一种监测方法。主要用于对裂的监测。
按所采用的仪表可分为机械式传动仪表观测法(简称机测法)和电子仪表观测法(简称电测法)两类。
(一)机测法
游标卡尺(包括数显卡尺)、收敛计等仪表人工到实地直是在斜坡变形部位埋设测座,采用百分表、千分表、接观测的一种方法。
特点:
(1)原理、结构简单,安装测试简便,投入快;
(2)成本相对较低;
(3)观测成果资料直观、可靠度高。
(二)电测法
电测法往往采用二次仪表观测,即将传感器(探头)埋设于崩滑灾害体变形部位,使用能将传感器电信号转换成人们所感知(或熟识)信息的电子仪表(如频率计之类)观测。
特点:
(1)仪表灵敏度高、精度高;
(2)监测采样速度快,可自动巡回检测,远距离传输;
(3)观测的成果资料不及机测可靠度高。
电测位移计一定要具备防风、防雨、防腐蚀、防潮、防震、防雷电干扰等性能,以保障仪器仪表的长期稳定性及监测成果资料的可靠度。
四、地面倾斜监测法
1、工作原理
主要用于监测崩滑体地面倾斜方向和倾角变化。将移动式倾斜仪定期巡回放置于固定专用测点的盘座上,按预定的几个方向各自180°往复测量,为判断测点三维合成位移变形方向及趋势提供直接信息。
2、适用范围
①
主要用于倾倒式崩塌、拉裂式崩塌、切层滑坡等;
②
对于顺层滑动不宜采用。
深部位移监测
一、钻孔测斜法
钻孔测斜法是用于观测钻孔内目标深度岩(土)体横向位移矢量的一种原位测试监测手段。
测斜仪类型包括:滑动电阻式、滑动电阻片式、钢弦式、伺服加速度计式和电解式。目前以伺服加速度计式应用较广。
垂向滑动式钻孔测斜仪
工作原理示意图
深部位移监测
仪器设备
根据安装方式和使用特点,分为移动式和固定式。
根据组成探头传感器的个数,可分为单轴式和双轴式。
若按仪器测量方向不同,则可分为垂向测斜仪(测量水平位移)、水平测斜仪(测量垂向位移)和斜向测斜仪(测量斜面的法向位移)。目前,在岩土工程原位监测中,使用最广泛的是垂向测斜仪。
适用条件
由于钻孔倾斜仪安装施工成本大,为一次性隐蔽工程,且量程有限,适用于崩滑体蠕滑和匀速变形阶段,加速变形阶段一般不用该方法。深部位移监测
应用技术要求
(1)头测分斜为管固和定接式头和:伸测缩斜式管,材固料定有式铝接合头金适和PVC塑料两种;(沉降)较小的岩(土)体,伸缩式接头适用于轴向位移测斜管。
(2)滑测坡斜等管位与移孔变壁形间相填对料较:大注者浆,和可填用沙砂。充当填土处质理((或一堆边积填砂,一边注水,以保证填砂密实)。
(3)测扭。
(4)过测3斜仪本身固有精度:伺7服.5加mm速/3度0式m。测斜仪,在孔斜
(5)型测,量以间0.距5m:最目为前常主见要。有0.28m、0.5m、1m三种常见基准确确定其范围,应使用较小的间距;对于孔深较大且目量,可加大测试间距为2倍(或4倍)基距。深部位移监测
二、钻孔多点位移监测法
钻孔多点位移监测法是用于观测钻孔岩土体单向或三向位移变化的一种原位测试手段,利用钻孔位移计定期逐段测量钻孔的三向位移信息,从而获得岩体内部位移随时间的变化。以水平孔多点位移 计最为常用。应力监测
一、岩土体压力计(压力盒)
主要有振弦式、液压式和电阻应变计式,以振弦式最为常见。
应用技术要求
(1)压力盒的量程:压力盒的量程有限,选择量程时,应充分估算预承压大小,同时应考虑滑坡体整体应力结构调整过程中对埋设部位的应力状态影响;根据经验,量程应选为估算预承压的两倍或 更高。
(2)压力盒的安装:压力盒的安装属一次性隐蔽工程,安装质量的好坏同其运行寿命和测量精度密切相关。首先确认压力盒的承压面,其次要保证安装部位平整并与应力方向垂直;特殊环境下,须
考虑压力盒具有耐腐蚀能力。
二、锚索(杆)测力计
主要有振弦式、电阻应变式等类型,以振弦式应用较广。
应用技术要求
(1)测力计的安装:严格保证锚垫板的厚度(刚度)和尺寸(保证测力部分完全承压于锚垫板上),锚索测力计承压面与孔轴线垂直,误差应﹤5°,并严格对中;小量程测力计本身和其附件应具
有一定的偏载适应能力。
(2)量程的选择:锚固工程施工时,锚索(杆)的锁定预应力值一般均小于预应力设计值,故测力计的量程与锚索(杆)的应力设计值保持一致即可。
(3)温度干扰:影响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是监测运行期环境温度变化,应进行定量的温度校正予以消除。
1、工作原理
在滑坡体治理过程中,埋入式应变计主要用于测试混凝土结构内部应变信息。当混凝土结构由于受力产生应变时,应变计会随之产生应变变形,从而可测得混凝土结构应变信息。
2、仪器设备
主要有振弦式、电阻式和光纤式传感器。
3、应用技术要求
(1)应变计的尺寸:应变计的长度和直径之比要满足一定条件,通常L/R采用15~25范围。
(2)应变计的安装:应变计的轴向要对准拟测变形方向。
地下水(动态)监测
1、工作原理
通过压力传感器直接或间接测量滑坡体(主要是滑带)含水率、孔隙水压力、地下水位、流量、流速和水温等参数随时间的变化。
2、应用技术要求
(1)设备的安装:分为测压管(有压管和无压管)安装和钻孔中直接安装。在钻孔中直接安装时,传感器周围使用细砂或其它透水材料充填;对于多深度监测,各深度部位之间使用隔水材料隔离止水。
(2)由于其传感器安装为隐蔽工程,除要求监测设备具有较高的精度、较大的量程外,还应具备较强的抗干扰及耐腐蚀性。
(3)地下水动态观测的持续时间一般不少于1个水文年。
声发射监测
1、工作原理
(1),岩声石发破射裂监产测生适的用声于发岩射质信斜号坡比处观于测剧到滑位临移崩信阶息段超的前短,临前兆性监测。
(2)在勘查阶段,一般可不采用。
一、放射性监测(氡气测量法)
1、基本原理
放射性元素在衰变过程中产生的氡等射气,其穿透能力比较弱,但是当它们遇到断层及构造裂隙带时,氡射气就会沿裂隙上升到地表并在土壤中富集,氡射气的富集不受地表覆盖层厚度的影响。
当滑坡体处于稳定状态时,氡(Rn)的浓度维持一稳定的低水平;当岩土体滑动时,岩(土)中的氡迅速释放,其浓度急剧增大,且随滑坡体的规模大小和变形速度而异。利用测氡技术方法,测量氡异常
变化,就能发现和查明这些地质灾害,达到预报的目的。
2、适用范围
由于氡主要吸附于含有机质的黏土物质中,所以氡气测量法适用于较为破碎、裂缝或裂隙较发育的土质滑坡和泥质页岩滑坡的监测。
3、取样方式
一般采用抽气、取土样和静态埋置取样等,以静态埋置取样常见,该方式为原位测试,一般取样时间较长。
二、环境因素监测
主要是滑坡所处环境的气温及降水量的监测。特别是受水动力诱发的滑坡,降雨量是监测工作的重要参数。
1、降雨量监测设备有机械式和电动自记式两大类。
监测内容有:年均、月均、日均降水量,最大日降水量、最大小时降水量等。
2、岩土体温度监测
常用埋入式温度计,测定岩土体温度。
三、地震监测、人类工程活动监测
用于监测人工开挖、爆破及诱发地震、天然地震(包括治理施工)等破坏性因素的监测。宏观地质观测法
所谓宏观地质观测法,是用常规地质调查方法,对崩塌、滑坡的宏观变形迹象和与其有关的各种异常现象进行定期的观测、记录,以便随时掌握崩塌、滑坡的变形动态及发展趋势,达到科学预报的目的。
1、宏观变形形迹
崩滑体后缘产生弧形拉张裂缝、后缘崩塌掉块并突然出现陷落带、陷落坑;房屋变形,树木歪斜呈马刀树醉汉林;前缘斜坡隆起且开始出现岩(土)体挤(剪)出,同时测量其前缘变形量呈直线急剧上升时,往往是大崩滑启动破坏的前兆。
2、地声异常
3、动物行为异常
4、地下水宏观异变
出现新泉或泉流量剧增,水变浑,或水温上升,或喷射出地表。
前言
滑坡常规监测技术
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方法
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新方法
监测数据的采集与传输
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我国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泥石流的发生几乎都与降雨密切相关,其监测方法分为直接监测和诱发因素监测两类。
1、泥位监测
常用监测仪器为超声泥位计和泥位高度检知线。
2、倾斜监测
即倾斜仪棒法,倾斜仪棒是一根长2m的钢棒,悬挂在一条跨越泥石流的电缆上,其工作原理为:泥石流运动对钢棒产生牵引,如果在20秒钟内钢棒从垂直位置连续倾斜超过20°,水银开关闭合发出警 报。
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3、流速监测
水面浮标测速法。
4、地声监测
泥石流运动过程中摩擦、撞击沟床和岸壁而产生振动,并沿沟床方向传递,称之为泥石流地声。其信号的强度与泥石流规模成正比。利用泥石流地声的这些特点,即可通过信号接收与转换,对泥石流 实施报警。
5、降雨量监测
6、孔隙水压力监测
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前言 2
滑坡常规监测技术 3
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方法5
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新方法6
监测数据的采集与传输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方法
目前国内外地面沉降的监测手段主要有:水准测量、地下水动态监测、基岩标和分层标监测、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测量、合成雷达孔径测量(InSAR)和激光雷达系统(LIDAR)测量等。
1、水准测量方法
GPS未出现以前,地面沉降监测最常见的方法主要是经纬
仪、水准仪以及光电测距仪。
2、地下水动态监测方法
3、基岩标和分层标监测方法
4、GPS技术方法
5、InSAR技术方法
6、钻孔伸长计
第三篇:公路技术工作报告
公路技术工作报告
一、负重奋进,顽强拼搏,2010年公路工作取得新成就
2010年在省厅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公路系统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年初确定的任务目标,团结协作,负重奋进,顽强拼搏,全省公路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公路技术工作报告。
(一)公路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年共完成公路建设投资196.2亿元,其中,重点工程76.4亿元,路网改造49.3亿元;农村公路改造65.3亿元,专项工程5.2亿元。青岛至莱芜、济南至菏泽、海阳至即墨、大高至鲁冀界、辛庄子至邓王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新增高速公路753公里,118个县市区通了高速公路,“五纵四横一环”高等级公路网主骨架初步形成,全拾半日生活圈”基本实现。安排路网改造项目152个,开工147项,交竣工验收74项。新改建农村公路11632公里,通油路行政村比例达到 94.3%。到2007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1.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033公里,一级公路6353公里,二级公路23836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35公里。在建及重点工程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新河至新庄子高速公路完成计划进度,滨州至德州高速公路初步设计获交通部批复,东平至济宁、济宁至徐州公路项目建议书编制完成并上报省发改委,完成了青州至临沭高速公路,莱州、龙口、日照港疏港路,国道104线零点立交至燕山立交高架桥等项目的可研报告审查工作。在工程建设中,加强质量管理,贯彻节约、生态、环保新理念,实现了公路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工程质量稳步提高,合格率和重点工程优良品率均达100%。
(二)公路养护工作成效显著。积极推行精细化养护,养护管理工作向决策科学化、管理高效化、作业规范化、效益最大化迈进。“五大养护工程”深入实施,建成文明样板示范工程10280公里,完成安保工程投资9490万元,整治隐患路段1997公里。严格落实“四个一”、“桥梁动态监管”等制度,桥梁检测监控、维修加固及时到位,在交通部专项检查中得到好评。东港、京沪等高速公路大中修工程管理规范,质量优良。积极探索保障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体制机制,德州、日照、枣庄等市明确了市、县财政补助农村公路养护的资金比例,落实了责任主体和经费来源。全年累计完成干线养护工程投资25.51亿元,其中,高速公路养护完成投资8.47亿元,实施高速公路大中修工程167公里;普通干线养护完成投资17.04亿元,实施路面大修工程319公里,中修工程2083公里,改造危窄桥212座,分别完成投资2.64亿元、3.78亿元和2.28亿元。国省道好路率达95.8%和90.2%。
(三)公路规费收入持续增长。面对严峻的征收形势,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费源管理,强化部门联合,严厉打击偷逃、抗缴公路规费行为。加大“特权车”、“人情车”清理力度,顺利完成了违规减免通行费车辆清理工作。开展了外挂车辆专项治理,2110部外挂车辆回归原籍。在公安车管部门设立“养路费征收窗口”,有9市公路局已实现网络联通,从源头上减少了费源流失。完成了全省现有收费公路及收费站设置情况的清查核对,及时办理新通车高速公路收费标准和20个到期收费站的展期工作。全面推广应用山东公路征稽综合管理系统,增设缴费服务网点和银行代收网点,推行上门服务、邮寄票证等收费方式,实施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繁忙时段延时服务等便民措施,提升了征收服务水平。全省公路养路费、车辆通行费同比增长14.08%和21%。
(四)行业管理工作切实加强。组建了7个高速公路管理处,完善了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加强了服务区管理。高速公路通行秩序整顿全面展开,制定下发了整顿方案,对影响通行秩序的问题展开彻底排查,提出了针对性解决措施。路域环境综合整治继续推进,高速公路和省际边界公路通行环境明显改观。
路政管理进一步加强。开展了执法质量服务年和“山东公路路政日”活动,及时处理路政事案,有效保护了路产路权。全年查处路政案件66274起,收回路赔费1.4亿元。治超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19.5万人次,查处超限车辆11万辆次,卸载分载货物60.3万吨。完成了京沪、济聊馆高速公路一类治超检测站建设征地和初设方案。加强本质安全建设,推行全员安全责任制,开展了以桥梁为重点的公路设施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全系统未发生安全责任事故。计划管理得到加强和完善,科学编制、下达了各项计划,强化了计划管理和财务预算的衔接。加大资金筹集和管理力度,保证了资金供应和使用效益;合理调整贷款结构,有效防范了财务风险。完成了事业单位清产核资工作,工作报告《公路技术工作报告》。认真开展审计监督,完成内部审计项目855个,增收节支2158万元,及时纠正了违纪违规行为。各参控股公司内部管理不断改善,保证了各投资方利益。
(五)公路改革取得新进展。省局机关确定为行政支持类事业单位,完成了公务员过渡考试和登记工作;加强对公路系统改革的指导,下发了《全省公路系统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各市公路局进行了改革前期准备工作,部分市局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养护运行机制改革继续推进,大中修工程实行了“四制”管理,公路小修保养逐步推行公开招标、合同管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示范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招商引资工作迈出新步伐,与英国易路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就承包部分高速公路服务区事宜进行了接洽。与平安保险集团、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奥地利阿尔派、美国高盛等大公司洽谈合作正在进行。成功解决了与鲁能集团济菏高速公路项目投资问题。山东公路机械厂深化改革,在开发新产品、开拓市尝扩大销售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六)公路科教工作成果丰硕。全年科研立项21项。《耐久性沥青路面结构材料研究》、《山东省公路建设规划决策系统》、《海潮影响区混凝土桥梁耐久性评价与防腐技术研究》等课题通过专家鉴定,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MAC改性沥青技术的开发及应用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东营黄河大桥获国家最高质量奖鲁班奖。群众性创新活动深入开展,取得QC成果98项,其中,国优成果5项,省部优成果25项。山东公路“产学研”基地征地已完成,规划与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山东公路高级技工学校新招生671人,培训各类在职职工 808人次。
(七)行业文明建设再上新水平。全省公路系统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省九次党代会和十六大以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干部职工的思想理论水平进一步提高。省局召开了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理清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新思路。在全系统全面推行施工、廉政“双合同”制和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纪检监察人员派驻制度,扎实开展商业贿赂专项治理活动,与检察机关联合开展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有效防止了腐-败案件发生。继续保持了所有公路无“三乱”。开展了“学树建创”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省局机关建成了省级文明单位,被表彰为全省交通系统先进集体,全系统继续保持了省级和全国交通系统文明行业,95%的市公路局和80%的县区公路局建成了省级以上文明单位,有10个市公路局建成了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涌现出了“感动山东”优秀人物王青云、见义勇为先进个人郭勇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围绕高速公路突破4000公里,完成了一部专题片、一本画册、一本书的“三个一”工程,在中央、省等媒体集中宣传了公路建设新成就,展示了行业新形象。
公路法制、综合服务、工会、老干部等工作也都取得新成绩。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厅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省公路干部职工奋发进娶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局,向关心支持公路事业发展的各级各有关部门的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在工作中付出辛勤劳动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慰问!
去年之所以在困难比较多的情况下,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主要是做到了“四个坚持”:一是在工作指导上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发展环境,既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又服务于全省经济发展战略布局调整,捕捉公路发展的机遇,谋划公路发展的未来,坚定公路又好又快发展目标不动遥二是在工作布局上坚持统筹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公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新举措,统筹公路建设、养护、征收和管理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公路现代化建设。三是在工作措施上坚持重点突破。在抓好面上工作的同时,着力在高速公路建设、运营管理、规费征收和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上狠下功夫,初步化解了公路管理工作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四是在工作动力上坚持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公路职工的拼搏实干。各级党政领导深入建设一线现场办公,及时协调解决征地拆迁、施工环境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广大公路职工发扬铺路石精神,舍小家,顾大家,敬业奉献,克服困难,使公路事业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
第四篇:公路施工技术
施工方法:人工施工、简易机械施工、机械化施工、爆破施工、水力施工 施工准备分哪几个阶段?组织准备;物资准备;技术准备(制定施工组织计划;施工测量;施工前的复查与试验;清理施工现场;铺筑试验路)
填筑方式:水平填筑;竖向填筑;混合式填筑;纵向分层填筑。机械配置:
路基压实的意义:压实可充分发挥填土的强度;减少路基在行车荷载与自然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变形;增加土基的不透水性、强度与稳定性;减薄路面厚度,提高道路使用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
影响路基压实效果的因素包括内因(如含水量、土的性质)和外因(包括压实功能、压实机械和压实方法等)两部分。开挖方法:根据路堑深度和纵向长度,开挖时可按横挖法(横挖法是从路堑的一端或两端在横断面全宽范围内向前开挖,主要适用于短而浅的路堑)、纵挖法(纵挖法是开挖时沿路堑纵向将开挖深度内的土体分成厚度较小的土层依次开挖,分为分层纵挖法和通道纵挖法两种)或混合式开挖法(混合式开挖法是将横挖法与纵挖法混合使用。开挖时先沿路堑纵向开挖通道,然后从通道开始沿横向坡面挖掘,以增加开挖坡面,每一开挖坡面能容纳一个施工作业组或一台机械)进行。
土方施工机械:推土机(施工时可采用波浪铲土、多刀推土、并列推土或下坡推土等方法作业);铲运机(铲运机作业分一般铲土、波浪式铲土、跨铲铲土及下坡铲土等);平地机(四种作业动作,即刮刀平面回转、刮刀左右端升降、刮刀左右引伸和刮刀机外倾斜。);挖掘机(反铲和正铲)。
路基防护工程的种类?地表排水设施(边沟、截水沟、排水沟、急流槽、栏水带、蒸发池等)和地下排水设施(明沟、暗沟、渗沟、检查井等)。
石质路堑开挖的三种方法:爆破法开挖(爆破法是利用炸药爆炸的能量将土石炸碎以利挖运或借助爆炸能量将土石移到预定位置);松土法开挖(松土法开挖是充分利用岩体的各种裂缝和结构面,先用推土机牵引松土器将岩体翻松,再用推土机或装载机与自卸汽车配合将翻松的岩块运输到指定地点);破碎法开挖(破碎法是利用破碎机凿碎岩块,然后进行装、运等作业)。
半刚性基层种类及其适用范围:水泥稳定类基层(是在粉碎的或原来松散的集料或土中掺入适量的水泥和水,经拌合得到的混合料通过压实及养生,当其抗压强度达到要求时所得到的结构层。适用于各种交通类别的公路路面基层和底基层,不应用做薄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基层,只能用做底基层,早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下也不应用)、石灰稳定类基层(是在粉碎的或原来松散的集料或土中掺入适量的石灰和水,经拌合、压实及养生,当其抗压强度符合规定时得到的路面结构层。适用各级公路路面底基层,也可用做二级公路的基层,不能用做薄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基层,在冰冻地
区的潮湿路段及其他地区的过湿路段也不宜采用石灰土做基层或底基层)及工业废渣稳定类基层(用一定数量的石灰与粉煤灰、水泥与粉煤灰或石灰与煤渣等混合料与其他集料或土配合,加入适量的水,经拌合、压实及养生后得到的混合料,当其抗压强度符合规定时即得到工业废渣稳定类基层。适用于各级公路的基层,)。
半刚性基层的混合料可在拌合厂集中拌合,也可沿路拌合,故施工方法有厂拌法和路拌法之分。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半刚性基层对强度、平整度等技术性能有很高的要求,应采用施工质量好、进度快的厂拌法施工;其他公路的半刚性基层可用路拌法施工。厂拌法施工流程:下承层准备与施工放样;备料;拌合与摊铺;碾压。
级配碎石基层使用与各级公路的基层和底基层,还可以用做较薄沥青面层与半刚性基层之间的中间层。粒料类基层是由有一定级配的矿质集料经拌合、摊铺、碾压后,当强度符合规定时得到的基层。
按强度形成原理的不同,矿质集料分为嵌挤型和密实型两种类型。嵌挤型粒料包括泥结碎石、泥灰结碎石、填隙碎石等,这种基层的强度靠颗粒之间的摩擦和嵌挤锁结作用形成。密实型粒料具有连续级配,故也称积配型基层,材料包括级配碎石、符合级配要求的天然沙砾等。
沥青路面的优点:与水泥混凝土路面相比,沥青路面具有表面平整、无接缝、行车舒适、耐磨、振动小、噪声低、施工期短、养护维修简便、适宜分期修建等优点。缺点:沥青路面属柔性结构,面层抗拉强度较低,其整体强度和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基和基层的特性,因而要求基层和土基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夏季高温时,沥青路面会出现软化现象,导致在行车荷载作用下出现车辙、拥包、推挤等变形和破坏;冬季低温时,沥青路面的抗变形能力会降低,有时会出现低温开裂现象。厂拌法的施工的沥青路面可做如下分类:按混合料强度构成原理不同可分为级配密实型和嵌挤锁结型;按材料组成及结构分为连续级配沥青混合料、间断级配沥青混合料;按矿料级配组成和空隙率分为密级配、半开级配、开级配混合料。按公称最大粒径分为特粗式(公称最大粒径大于31.5mm)、粗粒式(公称最大粒径等于或大于26.5mm)、中粒式(公称最大粒径为16mm或19mm)、细粒式(公称最大粒径为9.5mm或13.2mm)、沙粒式(公称最大粒径小于9.5mm);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
沥青路面一般不宜铺筑在纵坡大于6%的路段上的原因:抗滑不易满足要求;荷载的分力易对路面的沥青造成破坏。
沥青稠度选择:
混合料中矿粉与沥青形成沥青胶浆填充与矿质骨架空隙中,在密级配沥青混合料中,矿粉表面积占全部矿料表面积的90%以上,矿粉的使用使矿料比表面积大大增加,从而沥青以结构沥青形式存在,减少自由沥青数量,有利于提高沥青粘结力,获得较高的强度。马歇尔试验的主要测定指标:击实次数;试件尺寸;空隙率;稳定度MS不小于;流值FL不小于;矿料间隙率VMA不小于;沥青饱和度VFA。
沥青表面处治是用沥青是用沥青裹覆矿料,铺筑厚度小于3cm的一种薄层路面面层。其主要作用是防水、抗磨耗、防滑和改善碎()石路面的使用品质,改善行车条件。在计算路面厚度时,不作为单独受力结构层。
透层是为了使路面沥青层与非沥青材料层结合良好而在非沥青材料层上浇洒乳化沥青、煤沥青或液体石油沥青后形成的透入基层表面的薄沥青层。粘层是为加强沥青层之间、沥青层与水泥混凝土面板之间的粘结而洒布的薄沥青层。封层即为封闭表面空隙、防止水分浸入面层而铺筑的沥青混合料薄层。压路机选择:初压,采用钢轮压路机静压1~2遍;复压,总吨位不低于25t的重型轮胎压路机进行搓揉碾压;终压,双轮钢筒压路机或关闭振动的振动压路机;SMA、OGFC混合料的碾压,12t的钢筒压路机碾压。
外加剂的选择和性能:流变剂(可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变性能,常用的流变剂有塑化剂、减水剂和流化剂);调凝剂(可调节水泥的凝结时间,促凝剂、缓凝剂、早强剂、速凝剂);引气剂(可提高混凝土抗冻、抗渗、抗蚀的性能)。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主要任务包括原材料选择和配合比设计两部分内容。配合比设计是根据路面对混凝土提出的一系列路用性能上的要求,确定混凝土各组成材料的最佳用量。配合比设计过程:1)初拟设计配合比2)进行强度和耐久性试验,得到配合比设计3)
得到施工配合比。
各种摊铺机适应的等级路面施工: 路面抗滑性的指标:混凝土弯拉强度的提高就意味着其抗渗、抗冻、抗磨等耐久性也相应得到提高,有利于路面表面抗滑构造深度长期保持,使行车更安全、可靠。施工准备阶段:
横缝、纵缝:纵缝应采用热接缝。施工时应将已铺混合料部分留下10~20 cm宽暂不碾压,作为后摊铺部分的高程基准面,最后做跨缝碾压以消除缝迹。半幅施工不能采用热接缝时,应加设挡板或采用切刀切齐。摊铺另半幅前必须将缝边缘清扫干净,并浇洒少量粘层沥青。相邻两幅及上下层的横向接缝应错位1m以上。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中下层的横向接缝可采用斜接缝,在上面层采用垂直的平接缝。其他等级公路的各层均可采用斜接缝。铺筑接缝时,可在已压实部分上面铺设一些热混合料使之预热软化,以加强新旧混合料的粘接。
特殊气候条件下施工:施工现场气温高于30℃、拌合物温度为30~35℃、空气湿度低于80%时,最好不进行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否则即为高温季节施工。应采取的措施:混凝土拌合站应搭设遮荫棚,取用料堆内部温度相对较低的材料;洒水降低粗集料、模板和基层的温度,尽量用温度较低的水;拌合物温度超过35℃时应在水中加冰;为延缓初凝时间可掺加缓凝剂,尽可能在气温较低的早晨和夜间施工;自卸汽车上的混凝土拌合物要加遮盖。低温季节施工:当施工现场昼夜平均气温低于5℃时,夜间气温在-3~-5℃之间,即为混凝土路面的低温季节施工。采取措施:1)做好现场防冻工作2)采用早强型水泥,掺早强型减水剂、早强剂或引气剂等,不得使用矿渣硅酸盐水泥3)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措施提高混凝土的拌合温度及养护温度,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发展。4)混凝土拌合温度低于10℃时,应采用加热水的方法使混凝土拌合物的温度提高5)若加热水后拌合物温度仍然达不到要求,可先将集料加热进行拌合,最后投入水泥。6)加热时,水的温度不超过60℃,集料温度不超过40℃,最终使混凝土拌合物的温度不超过35℃。7)应随时检测水、集料在拌合前和混凝土拌合物出盘时的温度。雨季施工:雨季施工混凝土路面时,雨天或遇阵雨均应停止施工。混凝土拌合物运输车辆应备有遮盖物,如遇雨应及时覆盖。雨后施工应及时排除基层表面积水。雨季集料的含水量变化大,应及时测定,以调整拌合机的加水量。尽量从料堆内部取料,严禁用含泥量大的底角料。雨季空气湿度大,水泥贮放应防止漏雨和受潮。铺筑的混凝土面板达到终凝前,如遇下雨,应及时覆盖塑料膜,且不得触及路表面,一面影响路面的外观。需要在雨中操作时,现场应制备足够长度、轻便、易于移动的防雨工作棚。
混凝土路面施工方法包括滑模式摊铺机施工、轨模式摊铺机施工、碾压混凝土施工、三辊轴机组施工和小型机具人工施工。
第五篇:通用技术实验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通用技术实验员考核内容
一、实验室管理
1.本室是本校师生进行课程学习、技术试验、教研活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场所,非相关教学人员需要使用本室时,须经负责教师批准后方可使用,并不得影响正常教学。
2.进入教室的一切人员,必须尊重管理教师,服从安排,按分配的位置对号入座,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动用设备和物品。
3.进入教室,不得高声喧哗,打闹,随便走动,保持室内安静和环境整洁,严禁将饮食带入本室,严禁在本室抽烟、乱扔纸屑等杂物,违者将给予一定的处罚,直至取消使用资格。
4.学生进入教室应首先认真检查清点相关工具、设备,发现有缺损或故障,应立即报告教师,根据教师安排补领和调整设备。未经教师同意,不得挪用其它组工具、设备。
5.保证安全,杜绝违章操作,工具和设备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正确使用,严禁动用工具做无意义甚至危险动作,严禁用手触摸电源,电动设备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
6.爱护工具及设备,严禁故意破坏教室内座椅、设备等一切物品,如有损坏要填写报告单,视情节轻重按学校相关规定处理。
7.使用电脑必须经相关教师批准,未经允许不能在电脑上安装、卸载任何软件,不能删除任何不属于自己的文件,不得插拔电脑的任何插头,用完电脑后要按操作程序及时关机。
二、实验员常规工作内容
1、做好课前材料准备
2、课前课后设备安全检查及维修保养
3、配合授课教师做好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工作
4、每次课后要认真进行安全检查,清理教室,处理垃圾废物,关闭水电,关好门窗。
5、实验室所有仪器设备使用后都必须还原归位,不得带出实践室;工具设备一般不外借,特殊情况需经负责教师批准,办理相关手续,用完后要及时归还。
6、协助教师做好 学生竞赛、校本课、学生作品展览等各种日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