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持续加快交通运输发展努力改善贫困地区发展条件
持续加快交通运输发展 努力改善贫困地区发展条件
省交通运输厅
这次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是在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阶段召开的重要会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对于扶贫开发具有重要作用。
一、交通扶贫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我省属内陆省份,公路交通在综合运输体系居于主导地位,长期以来的交通落后状况是制约经济发展和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始终将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作为交通运输工作的重要内容,凝心聚力谋发展,真抓实干求突破,走出了一条交通扶贫工作的新路子,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交通运输发展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我们抢抓机遇,不断加大交通运输投入,累计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入达到1878亿元。为“十五”的2.8倍,位居全国前列。
高速公路实现跨越。五年新增通车里程2102公里,提前两年实现了市市通高速公路的规划目标。2010年在西部地区率先突破3000公里,位居全国第七,西部第一。先后在秦巴山区、黄土高原、沙漠地区建成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连霍、京昆、包茂、福银、青银、青兰等国家高速公路省境内路段全部贯通,打通了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的大动脉。
干线公路展现新貌。积极推动干线公路建设,全面加强养护管理,先后建成了G316城固至褒河、S303延安至吴起等一批项目,路况水平明显变化,通行能力大幅提高,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充分发挥了国省干线公路扶贫开发的辐射带动作用。
农村公路普惠民生。农村公路服务范围最广、联系贫困地区最多,也是贫困地区最需改善的基础设施。我们始终坚持将农村公路作为全省交通运输的建设重点和最大民生工程,先后制定了农村公路发展战略,编制了农村公路发展规划,率先与交通运输部签订部省共建协议,制定了“群众打底子、政府铺面子”等系列支持政策,多举措掀起建设高潮。五年累计投入资金约320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1万公里,其中新改建通村沥青(水泥)路近7万公里。实现了除重灾区外,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通油路、建制村通公路,其中,83.7%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实现了广大农民群众“有路走、走好路”的愿望。
运输服务提升水平。不断加大公路运输基础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客运基础设施建设,五年累计建成农村客运站点8758个。大力发展通村客运,大幅改善农民出行条件,出台了3年内投放1万辆通村客车、每辆给予2万元购车补助的鼓励和优惠政策,五年投放8000辆通村客运车辆,新增2944条农村客班线,全省100%的乡镇和88%的建制村通上班车,让广大农民出行“有车坐、坐好车”。加大农村渡口改造力度,五年改造渡口189处,为沿江沿河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安全便捷出行提供了保障。
(二)“两联一包”扶贫成果丰硕
根据省上“两联一包”扶贫工作安排,我厅负责洛南县的定点扶贫工作。我们先后多次深入贫困山区了解需求,确定了修路、架桥、建设村文化广场、修建村委会、发展特色产品种植等10个扶贫项目。坚持加大扶贫投入,每年安排扶贫资金约150万元,即使在今年交通运输资金筹措异常艰难的情况下,仍然把扶贫资金的筹措放在突出位置。目前,扶贫团包扶的项目基本全部建成,解决了1000余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明显改善了贫困山区的发展条件,增强了发展后劲,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广大群众的高度肯定。
二、全面推进新时期交通扶贫工作
为把新时期交通扶贫工作继续推向前进,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深入推进交通扶贫”为主线,以实施“十二五”规划为契机,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着力加快发展步伐,着力提升发展质量,促进贫困地区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创新交通扶贫方式,努力开创交通扶贫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一)高点定位,加强规划引领。结合国家和省上重大规划,从促进区域发展着眼,加强规划引领,始终坚持将交通扶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形成贫困地区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交通运输规划建设体系。积极跟进国家公路网规划编制,科学调整全省公路网规划,合理布局贫困地区交通网络布局。结合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认真研究、科学谋划,进一步完善贫困地区交通运输专项规划编制,力争将更多项目纳入规划,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快推进项目实施。
(二)加快发展,提升服务能力。坚持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为导向,继续加快全省交通运输发展步伐,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能力。结合全省“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我们将把贫困地区交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助其加快发展。一是持续推进高速公路建设。进一步提升东西通道、南北骨架通行能力,强化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地位,提升对贫困地区的拉动作用。二是全面推动干线公路改造。突出重点、分类推进建设一批一、二级公路,加快建设通县二级路,重点加快一批贫困地区的生命线建设。三是稳步实施农村公路建设。结合移民搬迁规划,提高农村公路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农村公路服务品质。四是积极提升运输服务。继续稳步推进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建成一批乡镇等级客运站和建制村招呼站,完善农村运输网络,服务农民群众便捷出行。五是扎实做好“两联一包”。继续按照省上要求,认真开展定点扶贫工作,不断创新服务方式,适当加大扶贫投入,引导增强自身发展能力。
(三)采取措施,强化实施保障。为确保交通扶贫开发工作取得实效,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确保交通扶贫工作落到实处。继续加强与省级有关部门沟通与合作,全面协调推进扶贫工作。加大资金和项目支持力度,适当提高贫困地区投资补助标准,在资金安排上倾斜支持,在项目实施上优先安排。加强贫困地区交通人才培养和技术交流,加强智力援助,破解贫困地区交通发展难题。
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这次会议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再接再厉,扎实工作,持续加快全省交通运输发展,不断改善贫困地区交通条件,努力推动我省交通扶贫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二篇:坚持共享发展 持续改善民生
坚持共享发展 持续改善民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治
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
张来明
《 人民日报 》(2016年09月29日
07 版)
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关系改革发展稳定,而且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十三五”时期这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要坚持共享发展,进一步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十三五”时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起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医疗、教育、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等现实问题入手,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就业保持总体稳定,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改革发展成果正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同时也应看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系统、艰巨、复杂的工程。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十三五”时期就是这样的新起点。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未来5年是我们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关键时期,也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重要时期。为此,党的十 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进一步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这一新的目标要求,并就“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作出战略部署;“十三五”规划纲要对今后5年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作出了系统安排,明确指出: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习近平同志指出,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在新起点上保障和改善民生,应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其重点在农村地区。习近平同志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举全国之力抓好扶贫开发工作。一是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按照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提高扶贫实效。二是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重点,持续加大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扶贫投入力度,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能力。三是完善扶贫脱贫扶持政策,健全扶贫工作机制,创新各类扶贫模式及其考评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关乎千家万户,关系每个人的发展和未来。提高教育质量,就是“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应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学前教育、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办好特殊教育,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为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普通高中学杂费,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优化教育结构体系,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加快落实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
实现比较充分和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实现就业比较充分的目标,就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建立面向每个人的创业服务平台。统筹人力资源市场,打破城乡、地区、行业分割,消除身份和性别歧视,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做好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健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到基层就业的激励政策。提高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就业失业统计指标体系,健全失业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化水平,推进各类就业信息开放共享。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收入差距。收入是民生之源。收入差距拉大,不利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收入差距缩小和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的目标。从总体上看,必须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为此,应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快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完善鼓励回馈社会、扶贫济困的税收政策;健全针对困难群体的动态社会保障兜底机制;增加财政的民生支出,把公共资源出让收益更多用于民生保障,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的比例。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规范隐性收入,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坚强后盾。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应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坚持精算平衡,完善筹资机制,分清政府、企业、个人等的责任;完善统账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构建包括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和商业保险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统筹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强化政策衔接,推进制度整合,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支持社会福利和 4 慈善事业发展,健全以扶老、助残、爱幼、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制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志愿服务活动。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康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人民“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的目标,要求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央政治局今年8月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应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健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健全重特大疾病救助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改革医保管理和支付方式,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实现医保基金可持续平衡。调整优化健康服务体系,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以人口战略、生育政策、就业制度、养老服务、社保体系、健康保障、人才培养、环境支持、社会参与等为支撑的人口老龄化应对体系。为此,应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风尚,建设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同时,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做好优生优育的全程服务,注重家庭发展,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综合应对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加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大龄劳动力就业能力。
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发展是前提,是一切发展的物质基础,改善民生必须建立在稳固的经济基础和现实的国家财力之上。这意味着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从客观条件出发,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办来逐步实现,而不能脱离经济发展水平“开空头支票”、设定过高的福利目标。另一方面,民生改善是经济发展的“指南针”,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价值所在。如果经济发展不能回应人民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就会失去意义。必须通过各种制度安排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保障劳动者参与发展过程、分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还应认识到,只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系,改善民生就不仅不会妨碍经济发展,而且会促进经济更好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既能有效解除老百姓的后顾之忧、调动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能增强人们的消费能力、释放人们的消费潜力进而拉动内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在根本上促进经济发展。因此,我们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又要通过改善人民生活、扩大消费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内生动力,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第三篇:广西关于加快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工作方案
广西关于加快发展贫困地区
特色产业的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我区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决定》(桂发„2012‟7号)精神,加快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实现广西农村扶贫开发“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以稳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和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为目的,以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为手段,着力培育扶贫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着力加强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建设,着力带动贫困地区扶贫产业逐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市场为导向,加工为龙头,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二)坚持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种植。
(三)坚持科技支撑,打造品牌。
(四)坚持政务公开,接受监督。
(五)坚持政府引导与尊重农户意愿相结合。
(六)坚持扶贫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三、总体目标
建成一批特色优质高效、辐射覆盖面广的种养示范基地,带动贫 1 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影响力大的扶贫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品牌;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有较大增强,优势特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探索扶持发展以旅游等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新路子,拓宽扶贫对象增收渠道;贫困村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实现扶贫、经济、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到“十二五”期末,全区连片特困地区、3000个实施整村推进的贫困村,都形成一定规模的优势特色产业,所有就地开发的扶贫对象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含享受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政策待遇的县,下同)、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有条件的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扶贫对象的人均纯收入接近本村平均水平。
四、重点工作
(一)石漠化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石漠化地区人均耕地少,易旱易涝。石漠化地区实施产业化扶贫的重点工作:一是加强坡改梯(土地整治)工作,增加农民有效土地耕作面积,增加地头水柜、滴灌等水利设施,因地制宜,发展耐旱的林地经济、山地经济作物、特色优质的油茶、核桃、中药材、茶叶、桑蚕、木薯、家禽家畜等种养业或小型加工业(如手工编织等)项目;二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劳务输出。
(二)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特色产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为重点,围绕自治区确定的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中力量扶优扶强,在全区范围内建立10片以上特色优质高效、连片在1000亩以上的种植基地或特色高效的养殖示范基地,每片示范基地辐射覆盖贫困户1000户以上,户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增加一倍以上,示范基地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培育出100家以上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具有较 2 强带动能力的扶贫龙头企业,到“十二五”期末,辐射带动的贫困村农户数增加1倍以上,农户增收1倍以上。对成长性好、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区域性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通过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和扶贫龙头企业带动,建立1000个以上产业化扶贫示范村。
(三)3000个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十二五”期间,全区确定3000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一次规划,分两批实施,每批实施1500个村,5年一次性验收。在这些贫困村中,产业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并重,每个村的产业开发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不少于35万元,扶持一批适合当地发展、效益较好的“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特色优势品种,建成一批产业群(带)。
(四)积极探索扶持贫困村发展以旅游等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新路子。
“十二五”时期,要探寻扶贫产业与旅游业内在联系和结合点,积极参与乡村旅游、民族民俗风情旅游、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与贫困村紧密相关的旅游开发。在深度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中探索扶持的渠道,从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旅游线路等设施建设和旅游商品开发方面进行扶持。在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方面,探索对贫困村干部群众开设旅游培训专题班,加强对农业旅游示范点和乡村旅游服务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拓展与更新其知识,增强其创新意识与能力。鼓励探索对其他第三产业的扶持途径,努力拓宽扶贫对象的增收渠道。
五、目标任务及安排
(一)目标任务。
我区已把甘蔗良种良法及推广示范、优质高产油茶林基地建设及低产改造、高产优质桑蚕种植、高产木薯种植(间套种)、百香果种植、八角林低产改造、名优特中药材规范种植、双季葡萄种植、耐寒罗非鱼养殖、规范化养兔、家禽家畜(以养鸡、山羊、猪为主)养殖、3 竹子种植及低改、有机(生态)茶叶种植等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列入第一批“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给予重点扶持。鼓励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积极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对条件成熟的将继续列入“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给予重点扶持。鼓励探索扶持贫困村发展以旅游等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新路子,拓宽扶贫对象增收渠道。主要任务有:
1.建成10片以上特色产业示范工程基地。
2.扶持100家以上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扶贫龙头企业。
3.建立1000个产业化扶贫示范村。
4.建立3000个贫困村产业化“一村一品”产业群(带)。
5.扶持3个以上第三产业扶贫示范点。
(二)安排。
2011-2014年每年启动建设一批产业化扶贫示范村;2011-2013年建设第一批整村推进1500个贫困村“一村一品”优势特色产业群(带);2013-2015年建设第二批整村推进1500个贫困村“一村一品”优势特色产业群(带);2011-2015年每年扶持一批扶贫龙头企业。5年内建立1000个以上产业扶贫示范村,3000个“一村一品”优势特色产业村,扶持3个以上第三产业扶贫示范点,扶持100个以上扶贫龙头企业。
(三)资金投入。
1.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建设:建设“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基地,平均每年投入资金0.6亿元,小计3亿元。
2.扶持113家扶贫龙头企业:每年投入政策性扶贫贴息资金4000万元,小计2亿元。
3.3000个贫困村产业发展:平均每村投入资金35万元,小计10.5亿元。
4.非贫困村扶贫对象产业发展:平均每年投入资金2500万元,4 小计1.25亿元。
以上合计共需16.75亿元,扣除2011年投入的2.1亿元财政扶贫资金,2012-2015年共计14.65亿元。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有关市、县(市、区)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建立工作机构,制定工作方案,把发展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要具体抓,把责任落实到各级和各单位,确保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扎实有效推进。
(二)强化协调合作。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将有关资金和项目向贫困村倾斜,共同推进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要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扶贫、农业、林业、畜牧、科技、气象、科研部门要加强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推广应用及政策、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扶持产业扶贫示范项目;水利、交通、电力等部门要支持产业扶贫示范基地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推进设施农业发展和基地标准化建设。
(三)引导金融资金扶贫。积极探索利用扶贫资金引导金融资金投入扶贫产业开发的长效机制,进一步优化扶贫资金投入结构。
(四)培育企业带动。自治区将围绕“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基地建设,通过适度增加扶贫项目贷款财政扶贫贴息资金规模,培育行业扶贫龙头企业,形成较强的辐射带动贫困农户发展产业的能力。通过推广“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鼓励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开发。引导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和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实行“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采取最低保护价等 5 方式,调动贫困农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保护贫困农户的经济利益,让贫困农户从产业化扶贫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五)建立农经组织。有关市、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帮助示范项目村组建各类与扶贫龙头企业对接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示范基地+贫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等多种模式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机地连接起来,提高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开发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提升农户抵御自然灾害、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实现规模种养,稳定增加收入。
(六)拓宽发展门路。整合旅游、农业、商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各部门资源,加强贫困地区资源宣传、产业规模经营、招商引资和劳务输出方面工作,大力发展贫困地区以旅游等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
(七)加强科技培训。以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为目的,加强对基地示范项目的科学技术培训,以特色优质品种打造优质高效产业。同时通过利用扶贫培训基地、产业示范基地等多种形式,多层次培训农民,培养一批懂种养技术、会经营、善服务的新型农民队伍,确保产业扶贫示范工程顺利实施。
(八)强化监督检查。加大督查力度,完善工作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建立产业化扶贫项目实施工作考核制度。不定期开展项目实施与管理情况监督检查,通报项目实施进度,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同时通过奖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基层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第四篇:广西加快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工作方案
广西加快贫困地区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工作方案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着力解决“入园难”问题,是当前推进我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当前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桂政发„2011‟20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桂政办发„2011‟177号),对我区发展学前教育作了全面部署。为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我区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决定》(桂发„2012‟7号),加快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解决贫困地区学前教育资源不足、学前教育办园条件薄弱、办园质量和办园效益不高的现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重点扩大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明显改善,幼儿教师队伍素质普遍提高,为贫困地区农村适龄幼儿提供学前教育的机会,保障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工作原则。
1.促进公平,坚持“保基本、强基层”的原则。把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紧迫任务,从满足群众基本教育需求出发,加快贫困地区乡村幼儿园建设,把更多的学前教育资源投向农村,使农村适龄儿童 能够接受公平、基本、质量较好的学前教育。
2.强调普惠,坚持“广覆盖、多形式”的原则。以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为方向,在农村学前资源短缺的地区新建和改扩建一批方便就近入园、安全适用的幼儿园。
3.能力为重,坚持“建机制、强体系”的原则。以服务群众为宗旨,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健全农村学前教育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和建立学前教育督导等机制,从而建立和完善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增强农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能力。
二、目标任务及进度安排
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重点范围,开展农村学前教育建设扶贫工作。
(一)目标任务。
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合理布局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改善办园条件,提高师资队伍质量。通过实施中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中西部地区利用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和农村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建设项目,新建、改建和扩建一批农村幼儿园。建立和完善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努力提升幼儿教师整体素质。到“十二五”末期,项目县力争实现每个乡镇建成1所独立建制的公办中心幼儿园,建成一批村级幼儿园,基本形成以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村办幼儿园为基础,以灵活多样的学前教育形式为补充的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体系。
(二)园舍建设资金奖补安排。
整合国家和自治区学前教育建设资金,对贫困地区园舍建设进行奖补,推动各地新建乡、村两级幼儿园,利用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在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
2012年奖补安排:支持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35所,改建农村闲 2 置校舍90所,增设小学附属幼儿园180所。
2013年奖补安排:支持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40所,改建农村闲置校舍110所,增设小学附属幼儿园210所。
2014年奖补安排:支持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35所。
2015年奖补安排:支持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40所。
三、主要措施
(一)科学制定幼儿园布局规划。
各市、县教育部门要会同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根据农村常住人口变动和幼儿数量的变动情况,以镇为单位,以行政村为基本点,按照“就近入园,大村设园,小村联办”的原则,按照“一镇一园”、“村村覆盖”的要求整体规划,构建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网络。每个乡镇设乡镇中心幼儿园,人口较多的行政村设幼儿园,人口稀少的行政村可在小学附设幼儿园(或幼儿班)或与其他村联办,努力使学前教育服务网覆盖到每村,满足农村适龄幼儿入园的需要。
(二)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
加快农村幼儿园建设。通过实施中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中西部地区利用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和农村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建设项目,新建、改建和扩建一批农村幼儿园。农村幼儿园建设应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经济实用,方便幼儿就近入园。园址要设置在安全卫生、无危险的区域内,保证有相对独立的活动场地,有与保育、教育要求相适应的安全、固定的活动室及符合卫生标准的课桌椅,有一定数量的体育活动器械、玩教具、幼儿读物和自制玩具的制作材料。要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空余的校舍和部分富余的小学教师等教育资源,举办农村学前教育。
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对符合布点规划、提供面向大众、收费合理的普惠性服务的规范幼儿园,各级人民政府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多种形式,予 3 以扶持。
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示范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的优势,依托小学、乡村文化站或家庭为基地,采取亲子活动、流动课堂和游戏等形式,让幼儿接受科学的学前教育。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电视广播和简报等形式,开展科学育儿宣传教育工作,为0-6岁幼儿家长提供儿童养育与教育等方面的培训与指导。
(三)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
各级人民政府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及时拨付到位。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应占合理比例。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自治区财政统筹安排专项经费,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各地财政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的教育资金,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村学前教育校舍建设和维修改造、教学设备购置等。
建立农村学前教育扶贫帮困制度。各级教育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创造条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村低收入家庭幼儿、流动人口子女和留守幼儿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支持幼儿园根据实际情况对上述幼儿入园给予照顾,对切实有困难的家庭减免有关费用。
(四)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规范农村幼儿园教职员工管理。建立健全园长、幼儿教师、保健医生、保育员、炊事员、保安和司机等教职员工持证上岗制度。全面推进园长上岗培训制和教师聘用制。公办幼儿园录用在编教师,应公开组织考试,择优录用。要把农村幼儿教师职称评审纳入到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中,并适当向农村幼儿教师实行政策倾斜。
加强农村幼儿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积极鼓励和创造条件让农村幼儿教师在职进修,提高学历层次。把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计划纳入当地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划,落实培训经费,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村幼儿 4 园园长和骨干教师。
建立城乡之间幼儿教师交流制度。把幼儿园教师纳入城乡教师对口交流计划,选派城市幼儿教师交流到农村幼儿园挂职或任教,选派农村幼儿教师到城市幼儿园学习培训。
(五)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
规范审批管理。县级教育部门负责辖区内幼儿园(含幼儿班、学前班)的审批工作,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按照“谁审批、谁管理”的原则,负责对辖区内幼儿园办学情况进行审核、登记、检查和清理。各级教育部门要对未经批准擅自招生的幼儿园及时予以整治。对符合布局规划,但尚不具备办园条件的,应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案,限期整改;对既不符合布局规划,又不具备办园条件的,要坚决予以取缔。
加强安全管理。各级教育部门要进一步规范幼儿园场地、宿舍、设备设施、卫生保健、饮食、门卫值班和校车等方面安全管理,消除安全隐患。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幼儿园要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要坚决取消其办园资格。
构建具有农村特色的幼儿园课程。要注重从农村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和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和社会文化等资源,如当地民间游戏、歌谣和手工艺品,自制丰富的教学设施和教玩具,丰富教育活动内容,萌发幼儿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的最初意识,增强幼儿爱家乡的意识。坚持科学保教,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四、组织保障
(一)健全机制,明确工作职责。
地方人民政府是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解决“入园难”问题的责任主体。市、县、乡人民政府必须履行职能,把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当前改善民生和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加强对发展农村学前 5 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定期研究制定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解决农村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健全教育部门主管、相关部门协作、职责明确、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教育部门要完善各项政策,制定相关标准和准入要求,充实学前教育管理和教研力量,加强对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的指导。机构编制部门负责根据学前教育发展需要,按照人员编制标准,合理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发展改革部门要把农村学前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负责做好项目审批、项目审核和项目投资计划下达工作,加强对项目前期工作的指导、管理和监督。财政部门负责落实好财政预算内应承担的发展学前教育资金,加强资金监管,提高使用效益。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建设用地供应和保障工作,指导做好项目用地选址工作,协调办理有关土地审批手续。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加强对项目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先行指导,依据自身职能做好质量安全监督检查等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制定幼儿园教职工的人事(劳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和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政策。综治、公安、卫生、民政、工商、质量监督、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根据职能分工,加强对学前教育机构登记、设施设备、餐饮和安全等方面的指导和管理。充分发挥农村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社区和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和监督的机制。
(二)加大力度,强化督导检查。
建立完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督导检查工作制度。一方面是加强自治区层面督导力度,通过督查及时发现各地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通过自治区层面进行协调解决;另一方面,各市、县建立定期检查督导制度,加强对农村幼儿园建设项目实施进展情况、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幼儿园管理情况等进行督查,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抓好整改。
(三)组建团队,发挥专家引领作用。
自治区建设一支由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员、幼教专干、幼儿园管理人员、土木工程建设专业人员等组成的专家团队,对各地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进行指导,参加学前教育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做好技术支撑。各市、县要引入专家论证指导机制,在项目立项前,对幼儿园布局规划、改扩建方案进行论证;在建设过程中参与跟进,针对幼儿园规模设置、幼儿园建筑设计、规划中的场地布置,功能室的妥善改建、扩建和合理利用等问题提出指导性的建议;在项目结束时参与评估,以保证项目能达到预期要求。
(四)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各地教育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周密部署、系统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引导公众增强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幼儿园教职员工的思想认识,统一思想,树立做好学前教育工作的信心。各地教育部门会同宣传部门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多种渠道,宣传发展学前教育的意义,推广先进经验,对发展学前教育成绩突出的市、县予以表彰奖励,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参与和支持学前教育建设的良好氛围。
第五篇:参加“深度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专题研讨班”学习总结
参加“深度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专题研讨班”学习总结
一、培训情况及体会
培训课题上做了精心的准备和安排,授课精心准备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福建的孕育与实践》,《福建省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总书记在宁德的实践与探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福建探索》等课程,进行详细讲解,授课的同时还安排了:“产业发展扶贫与溪邳模式”“文创扶贫助推乡村振兴”现场教学、问答等环节。通过此次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既提高了认识,受到了启发,又增强了信心,明晰了思路,同时也掌握了实际工作的要领。
二、对扶贫工作的体会和思考
(一)真切的体会到总书记的赤子情怀
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的积极探索与生动实践,已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也使我们近距离的真切的体会到总书记的赤子情怀。
习总书记说:我们不要想干一夜暴富的事情,也没那个条件,但我们不能输在精神上,人穷志不穷。我给宁德的定位就是弱鸟先飞、滴水穿石、不耻落后。只要锲而不舍,最后总能够旧貌换新颜。扶贫扶志,贫困地区缺“精气神”不行。就是为了从精神上或者说指导思想上解决问题。
习总书记在宁德待了一年零11个月,基本走遍了所有的乡镇。在福建的一些地方,特别是闽东的贫困地区,不少人靠山吃山(打柴)、靠海吃海(打鱼),祖祖辈辈散居在“茅草屋”或者“连家船”中,居住条件非常恶劣,生活也非常贫困。习总书记多次到这些群众的家中走访,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能使这些困难群众彻底摆脱贫困、安居乐业。看到他们这种处境,就想决不能让乡亲们再漂泊下去了。
习总书记说,古人尚且讲“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我们共产党人看到群众生活如此困苦,更应感到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没有“连家船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这件事非做好不可,要让所有的“连家船民”都能跟上全省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实实在在地过上幸福生活。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到21世纪初,“连家船”“茅草屋”现象在福建基本都消灭了,数万人告别了风雨飘摇的生活,过上了安稳日子。
这些真切的话语,每一次的听到授课老师的讲解,每一次的现场感受,每一次的当地干部群众的娓娓道来,都深深的打动着我们,也真切的感受的习总书记对人民的那颗赤子之心。
(二)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扶贫工作的措施保障
脱贫攻坚,要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措施保证。总书记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因为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是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各级党政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必须增强政治担当和责任担当,立下军令状,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力以赴的开展帮扶工作。要有为民服务的政治情怀。精准扶贫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和步伐,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有扶贫攻坚的务实之策。帮扶对象就是农村最为贫困的群体,面对他们的诉求和愿望,要深入调查研究,向上级部门反馈贫困户的心声,攻坚克难,真抓实干,敢于担当,务求实效。做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
(三)精准扶贫的产业方向是脱贫的出路
要担起帮扶责任,始终把扶贫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不负组织的重托,不负人民的期望,压实自己对帮扶工作的责任。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抓好产业扶贫,选好产业是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核心和出路。
我们在屏南县龙潭村古村的开发中探索乡村项目建设管理机制,他们的经验是:以村委会为平台,由村委与祖居户主签订租赁合同,“新移民”再与村委签订租赁合同,新移民出资,“文创移民”代为修缮老屋,以最经济的方式,让他们减去建设过程中的繁琐,也破解了传统村落“保”与“用”难题。古村民居大多依山就势、错落有致。新改建民宅的室内空间丰富多变、舒适惬意。带动古村新的旅游体验。仅龙潭村、四坪村、漈下村就有60多幢老宅被外来驻创人士租用,有效推动了传统古村落餐饮、民宿、土特产、传统手工行业的繁荣。一批古村落呈现出由里及外的复兴之态。
(四)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是脱贫的根本。
总书记多次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搞运动、一阵风,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攻坚战就要用攻坚战的办法打,关键在准、实两个字。只有打得准,发出的力才能到位;只有干得实,打得准才能有力有效。
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尤为要突出的就是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脱贫攻坚,群众动力是基础。必须坚持依靠群众,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变“输血”为“造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培育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意识,不能把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变成了养懒人的政策。
我们到屏南县双溪镇的安泰艺术城教学点,他们的经验是引人才,大力推进传统和文创相融,引进高端文创人才实行一人一议;以艺为媒,树立“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教学品牌,大力实施文创“种子”工程,将文创公益教学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计划,努力培育本土人才,双溪镇的文化创意基地“安泰艺术城”,为公益教育项目搭建更加广阔的舞台,培养近40名残疾人画家。“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教育项目累计培训近千名当地农民,其中300多名为贫困户或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学员,不少学员每月增收500至5000元,10年内引进国内外和培养本地文创人才2万人,慕名前来乡村旅游的游客20万人次以上。有效带动周边民宿、餐饮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拉动gdp1亿元以上。
当前,脱贫攻坚事业已经到了决胜冲刺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已经吹响,通过六天的学习,在思想认识和对扶贫工作的理解上有了很大飞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2020年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上将是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这是一项对中华民族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实现为人民谋幸福的目标,这就是我们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