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发展民族贫困地区县域经济的思考
加快发展民族贫困地区县域经济的思考
石泽龙
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如何发展,特别是民族贫困地区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永远是一个令人关注的现实问题。这里就进一步加速泸溪县域经济发展谈几点思考。认清形势,增强两种意识。一是正视压力,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做好应对更加复杂局面的充分准备。二是把握政策,增强机遇意识,借力发展,借势提速。强化特色,壮大优势产业。有特色才会有优势,才会有核心竞争力,只有结合县情,不断强化特色,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有效壮大优势产业,才能保证县域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健康发展。一是突出调结构转方式,加快新型工业化。着力传统产业提升,大力推进锰锌冶金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积极促使新上项目建成投产;大力推进锰锌企业多方式横向整合,组建企业联盟和产业集群,切实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大力推进生产技术改造升级,把技术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产能。着力新兴产业培育,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利用,尽快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着力园区平台建设,注重道路、电力等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把工业园区建设与城镇改造扩建有机结合起来,以地生财,促进园区发展。二是突出创品夺牌增效益,加快农业现代化。在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升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把实施品牌战略作为现代农业生产建设的重要举措,积极争取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大力奖励特色农产品包装上市、商标注册。在品牌创建上狠下功夫,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开展精深加工,不断开拓外销市场。狠抓项目,增强发展动力。推进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必须狠抓项目。一是加大争项争资工作力度。牢牢抓住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的难得机遇,做好项目规划编制,抓好项目库建设,论证、包装、储备、申报一批重大项目和一大批各行各业的小项目。在此基础上,加大上争项目资金力度,力争
更多项目进入上级项目计划笼子。二是加大对外招商工作力度。立足本地战略支撑产业和优势主导产业,注重招商引资规模和质量,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的战略合作,着力引进大项目、大投资,推进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尽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加大项目建设推进力度。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特别是交通、水利、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切实增强发展后劲。
高效经营,建设新型城镇。加快推进城镇化是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内容,是增加投入、拉动消费的重要载体,抓城市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在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同时,突出抓好城镇的高效益经营。一是加大城市土地储备力度。建立健全统征储备制度,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元化投资格局,加大对县城和乡镇闲置土地、城乡结合部乱占乱用和非法买卖土地清理监管力度。二是推进城镇土地开发出让。加快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化,努力实现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三是抓好城市资产经营。放手经营城镇资产,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和经济开发区建设与经营管理,实现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和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作者系泸溪县委副书记)
来源:湖南日报
第二篇:加快发展龙华镇域经济的思考
加快发展龙华镇域经济的思考
屏山县龙华镇政府银西国
一、镇情分析
(一)比较优势。一是旅游资源丰富。辖区内集中“四古”资源,即古山——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古镇——明清老街,古佛——八仙山大佛,古树——细沙溪桫椤树,旅游开发的潜力大,前景好。二是特色生态产业初具规模,生态好。地处岷江流域,空气湿润,雨量充沛,茶(1.65万亩)、竹(12万亩)、林(4万亩)三大特色产业初具规模,森林覆盖率达到70%,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特色生态产业,为龙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三是民间资金比较充足。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529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417元。2010年全镇人民存款余额1.2亿元。
(二)不利因素。一是草纸加工造成河流污染严重。初步统计,龙华小草纸1039户,每年消耗石灰2000余吨,全部直接排放在大小龙溪和箭板河,使青山绿水变成“青山黑水”,影响龙华生态环境和旅游开发。二是区位比较偏僻。龙华位于县域西北部,群山阻扰,交通不便。特别是县城东迁新发乡后,工作运行成本增加,尤其是接受新县城辐射带动的影响小。三是经济发展滞后。工业企业缺乏,现有的企业仅电站、纸厂、砖厂、矿石厂等11家,还没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主要对外通道屏龙路、龙永路仅仅“保通”,离“保畅”的要求还很远,龙商公路还是泥结石路,乡村公路硬化率低,全镇乡村公路190公里,硬化道路仅24.8公里。水利设施缺乏或年久失修不能使用,“靠天吃饭”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城镇化水平不高,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不发达。四是旅游开发严重滞后。受投入的制约,目前对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对重点景区景点开发严重不足,基本处于原始状态,旅游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跟不上,对外地游客吸引力不够。
二、发展思路
按照“生态立镇、旅游兴镇、产业富镇”的发展定位,围绕“一二三四五”推进工作,即:“紧扣一个中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夯实两大基础”——城镇基础和农村基础,“发展三大产业”——茶叶产业、林竹产业和旅游产业,“推进四个转变”——污染型向生态型转变、耕作型向服务型转变、散居型向聚居转变、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实现五个目标”——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态质量持续提升。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79亿元,年均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实现57.43万元,年均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7029元,每年增加500元。
三、对策思考
(一)围绕旅游开发加快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争取交通、水利项目资金,硬化龙华至鱼孔公路、龙华至打鱼公路,建设八仙山后山公路,各景点的连接公路。实施场镇河提堡坎工程,实施场镇三级蓄水工程。完成全镇农村电网改造,实现通讯网络全覆盖,显著提升景区硬件设施条件。
(二)围绕旅游开发加快城镇规划建设。尽快启动场镇开发建设,配套建设旅游接待中心、停车场、旅游产品市场,新增餐饮、住宿、娱乐场所,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的全方位服务,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使日接待能力由现在的100人增加到1000人。引进业主投资开发龙华特色旅游产品,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集镇,使场镇人口由现在的3000人增加到5000人,增强旅游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城镇化发展。
(三)围绕旅游开发加快景区景点建设。积极创建龙华“3A”级景区,通过组建国有旅游公司或引进投资业主,逐步投资打造古镇古街、八仙山景区、乱山迷魂奇阵等景点,实现门票收入“零突破”。争取项目打造七大旅游园区,即打渔村百竹园、稻田村山茶花园、中心村梨花园、细沙溪桫椤园、鱼孔村映山红园、老君山杜鹃花园,增添旅游景点。
(四)围绕旅游开发加快草纸生产转型。严格控制新增小纸厂,杜绝新增污染源。积极引导和扶持小纸厂生产户产业转型,改卖竹片,改编竹器,或者养猪、养鸡、养兔,减少和控制污染源,建设“青山绿水”,凸显“生态优势”。立足“产业富镇”、“工业强镇”,因地制宜,引进竹笋、茶叶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使城镇化和工业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五)围绕旅游开发统筹新农村建设。一是把“赶场路”变成“致富路”。发挥现有公路对村社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增加大小货车,提升运输能力,彻底改变仅依靠摩托车、长安车运输农产品的局面,使茶叶、竹片、林木、干果等特色农产品快捷流通。新建公路结合景区公路规划、全镇路网规划,打通断头路,形成环线,畅通无阻。二是把“荒山坡”变成“金饭碗”。“靠山吃山”,在土地上做文章,荒山荒坡除发展茶叶、林竹,养牛放羊外,还可以结合旅游开发,打好“生态牌”,种时鲜水果、高山干果、笋用竹,养土鸡等,发展特色旅游商品。三是把“偏远村”变成“新农村”。按照“三打破三提高”规划要求(打破“夹皮沟”,提高村落规划水平;打破“兵营式”,提高村庄布局水平;打破“火柴盒”,提高民居设计水平),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规划,引导群众集中建房,打造亮点。在山水等自然条件好的地方发展农家乐,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第三篇:关于西部贫困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思考
关于西部贫困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
思考 2010-10-09 14:32:12
作者:李学春 来源:人民网 【新闻论坛】 我要评论
近年来,西部贫困地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初步从理念变为方向、变为行动,在各行各业得到迅速发展。结合不同地域特点,着力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大力推广先进节约型农业技术,积极构建各具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促进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
近年来,西部贫困地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初步从理念变为方向、变为行动,在各行各业得到迅速发展。但与东南部发达地区相比,与当前经济发展中不断扩大的资源环境压力相比,西部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西部贫困地区要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循环经济示范区、专业基地、开发区、产业链条、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为载体,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统筹规划,优化布局,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建立健全以循环农业为基础,循环工业为主体、循环服务业为补充的覆盖全社会的循环经济体系,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以改造提升矿产业为关键,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矿产业是西部贫困地区的经济支柱和主导产业。改造提升矿产业,既是加快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要积极依托丰富的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绿色发展之路,推动矿产业优化升级,努力把以钢铁、有色金属、煤炭、建材为主的矿产业真正培育成为辐射和带动西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一是加速推进矿权整合。着眼于推进矿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支持当地龙头企业以协议转让及控股
方式牵头整合、开发矿产资源,组建大企业、大集团,加强与国内知名企业在资源勘探、矿产品精深加工、资本运作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提高矿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二是积极延伸产业链条。着眼于提高产业发展层次和资源利用水平,依托当地重点骨干企业,大力发展矿产业中下游加工产品,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突出抓好浮选、冶炼、深加工和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不断拉长主导产业链条。三是加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着眼于实现资源共享和产业共生组合,全力抓好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开发区建设,优化项目布局和产业衔接,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企业集中布局、污染集中处理和废弃物循环利用,努力把工业园区和开发区建成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四是大力推进企业清洁生产。着眼于节能减排,加快现有企业的技术进步,开展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的清洁生产,积极推广应用国际先进水平的新技术、新工艺,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资源消耗,从源头上降低污染物排放。
以发展特色农业为途径,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西部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落后,但特殊的立地条件和资源禀赋,具备发展特色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要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构建循环农业体系最重要的途径和促进农业生产良性循环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着力构建主导产业优势鲜明、独一性产业形成强势、区域性产业互为补充、地方性特色产品尽显特色的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一是科学编制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在深入调研、全面普查的基础上,邀请有资质的规划机构,精心编制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和分产业专项规划,对本区域内特色农业发展进行准确定位,科学界定各类特色农业适生区,优化发展布局,做到产业适生区的合理覆盖,科学合理有序地推动特色农业发展。二是集中突破优势主导产业。立足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地方财力严重不足,招商引资和民间投资乏力,特色农业投入较少而且非常有限的实际,要收拢五指,握紧拳头,集中力量办大事,重点培育和发展比较优势突出的优势主导产业,力争在较短的时期内使这些产业获得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三是着力提升产业化、组织化水平。在切实扩大特色产业种植、养殖规模的基础上,积极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形成产销联结机制和利益共同体,逐步形成一批高附加值的绿色农业产业基地。四是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以科技为先导,进一步加大科技兴农力度,通过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推进品种改良,普及科学的种植养殖模式,有效预防和控制病虫害,提升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水平,提高特色农业的科技含量,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五是积极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积极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相关标准,规划建设一批重点生产基地,抓好特色农产品的认
定认证、商标注册、产品包装和宣传推介、节会参展等工作,提升特色农产品的档次和品味。
以发展水电能源为重点,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水电能源、农业生物质能源、太阳能、风能是可再生可反复使用的能源,完全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说,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也就是对能源资源最大的节约。一是科学发展水电能源。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南部是我国贫困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我国水力资源最集中的地区。要依托水力资源优势,科学编制发展规划,优化电站布局,合理配置水力资源和输配电设施,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战略性投资主体,论证开发水电能源项目,全面加快流域梯级电站综合开发,把丰富的水力资源转化为显示的经济效益。注重开发利用电站库区的水面资源大力发展水面养殖产业,注重实现水电能源开发与当地高耗能产业开发的有效对接,实现水电资源开发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注重电站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并重,加强库区防洪减灾、泥石流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使水电能源开发成为利用水能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挥综合效益的系统工程。二是大力推进农村沼气建设。要围绕保护农业生态和改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在适应发展沼气的地区积极建设一批“一池三改”户用沼气、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联户沼气、校园沼气和秸杆综合利用工程,积极推广“猪―沼―粮(果、菜、药)”等综合生态循环生产模式,推进农业剩余物的资源化。三是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兴能源。西部贫困乡村绝大多数分布在土石山区、林缘区和半山干旱地区,这里日照时间长、风力大、地域宽广,具备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兴能源的有利条件。要积极开发建设光伏发电、风力发电项目,大力推广应用太阳灶等太阳能利用技术,提高多种能源开发利用水平,着力改善原有的以煤、木材为主的农村能源结构,努力缓解农村资源环境的压力。
以发展旅游业为龙头,加快发展各类循环型服务业。旅游业具有资源消耗少、污染物排放低的特点,是“无烟”工业和绿色产业。西部贫困地区生态旅游和人文旅游资源富集。要兴旅游、带百业,推动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产业优势的转变。一是着力打造旅游精品。突出打生态牌、文化牌,加快景区(点)建设和 A级景区创建步伐,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特色旅游产品,提高西部旅游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二是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构建行、游、住、食、购、娱等一体化的旅游接待体系,进一步加强以交通为主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旅游宾馆、饭店建设和景区(点)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酒店落户,推动旅游接待上档次、上水平。三是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推进区域旅游联动和精品旅游线路合作,依托本区域内国际国内知名景区景点,建立资源共
享、游客互送、联合开拓市场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四是推进旅游与生态的融合。正确处理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立足保护抓开发,搞好开发促保护,以生态旅游业为载体,推动旅游与生态的融合,把青山绿水、碧水蓝天转变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银行。五是加快发展循环型服务业。充分发挥旅游业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功能强的特点,以旅游业为龙头,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模式加快发展物流、金融、信息等各类现代服务业,特别要大力发展物流产业,加快建设结构稳定、高效运作的现代物流体系。
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着力构建循环型社会体系。顺应循环经济由企业“小循环”向园区“中循环”、社会“大循环”发展的规律,有步骤、分层次地推进循环型社会体系建设。在企业层面,我们将以推行清洁生产为重点,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大力推进生态设计,加快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努力建设绿色工厂、绿色企业,为本区域企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先行探路,创造经验。在园区层面,在先行抓好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效应的基础上,按照循环经济的方式抓好工业集中区建设,着力将各类工业集中区打造成产业聚落的生态型园区。同时,结合不同地域特点,着力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大力推广先进节约型农业技术,积极构建各具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促进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在社会层面,我们将大力发扬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大力提倡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消费方式,积极开展节约型机关、学校、医院,循环型城镇、社区、农村和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推进全社会生产、消费方式的转变,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作者系中共甘肃省陇南市委副书记)
第四篇:镇域经济的发展与思考
镇域经济的发展与思考
(经济社会发展办狄占泰)
镇域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力量,它是一个区域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镇域经济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缩小与先进发达地区的差距,努力实现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加快镇域经济发展步伐,提升镇域经济总体实力是关键。就城关镇而言,如果从这几年来的发展变化看,经济社会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但从长远和全局看,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目前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仍然与之相距甚远,要想实现与先进发达地区同步甚至超越的目标,仍然任重道远。
近几年来,城关镇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为指导,切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确立的“3341”项目工程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1234”发展战略,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以“聚精会神搞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理念,以群众增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为目标,结合实际,积极探索镇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通过抓基础、强后劲,调结构、促增收,使镇域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同时,努力打造新型文明城镇,有效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镇走“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招商、以商带农”的发展
1路子,以提升城市品味,改善人居环境, 塑造良好城市形象,不断促进全县经济建设快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工程,着力实施黄家学城中村改造项目和北海子城中村改造项目,有力推进了镇区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
二、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非公经济总量明显提升。树立“无商不强、无商不富”的理念,大力招商引资,狠抓非公经济发展,使非公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仅今年一年,全镇招商引资项目投资总金额达到了27亿元之多。通过招商引资,引来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显著的企业,有效改善了以往的“高投入、高消耗、低回报”的非公企业现状。非公经济的发展,不仅带动了产业发展,而且还解决了一批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促进了群众增收,助推了镇域经济发展。
从目前镇域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影响追赶先进发达地区的步伐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一、基础薄弱,农业发展后劲不足。通过不断加大投入进行夯实完善,全镇的基础设施虽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与一些相对发达的地区相比,其基础建设总体水平仍然与之差距甚远,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发展农村经济的需要,农业发展后劲依然显得不足。
二、产业化程度较低,经济效益不明显。在产业结构
调整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群众增收,但从总体来看,农业产业化程度仍然较低,产业经济效益不明显。主要体现在科学化程度不高,产业和产品科技含量较低;规模化程度不高,总体实力不强,难以形成聚集效应;专业化程度不高,特色经济、优势经济、龙头经济不突出。
针对城关镇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我认为,推进镇域
经济发展,提升镇域经济实力,必须要结合实际,创新发展思路,狠抓措施落实,做到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统筹推进,既要立足当前,又要考虑长远,才能推进镇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提供保障,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开展。招商引资是发展镇域经济的有效手段。我们要采取分解招商目标任务、保障招商工作经费、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确定重点招商领域、完善招商优惠政策、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六位一体”的工作措施,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有效开展。
二、依托优势,推进产业科学化调整。发展镇域经济必须要以产业作为支撑,产业的发展程度影响决定着镇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一方面,要充分依托资源优势,努力推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产业建设水平,努力推进产业
发展科学化、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提升产业档次与实力,实现产业与国内国际市场的对接。
三、夯实基础,增强农村发展后劲。推进镇域经济发展首先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而薄弱的基础设施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把强基础、增后劲作为促进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重点加强以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电力通讯等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优化发展环境,努力降低农村群众的劳动成本投入,加快发展步伐。
四、城乡统筹,实施强镇带动战略。城镇对于聚集第二、三产业、推进镇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并利用好城镇优势,进一步提升城镇建设水平,优化城镇环境,大力招商引资,以第二、三产业的聚集发展,推进非公经济的发展壮大,从而增强城镇吸附外来资金、技术、人才、经验的能力,以城镇的发展辐射、带动农村发展,最终实现镇域经济的发展。
五、龙头牵引,提升镇域经济实力。镇域经济发展要靠产业来支撑,产业发展则需要龙头来牵引。因此,要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推进产业发展、提升镇域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发展力度,进一步壮大企业群,努力发挥聚集效应,以企业群的发展壮大来带动产业群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企业自身的整体实
力,大力推进产、供、销一体化建设,促进产品精深加工,树立品牌意识,努力打造精品,最大限度地提升产业效益。
第五篇:发展镇域经济经验交流
发挥城区优势发展镇域经济
兴国镇是**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有城区人口24万人,辖6村12个社区,经济总量在全县位于前列。
近几年,我镇围绕县委“一主四推”战略,着力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着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商贸服务业,着力强化社区建设和居民文明素质提升,使全镇经济社会出现了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市委提出“对接**,比学**,建设**东特大城市”的战略思想鼓舞人心,县委提出“内赶**,外比**,砥砺奋进全省20强的奋斗目标催人奋进。结合兴国镇的实际,如何赶超跨越,提速发展,我认为要从如下五个方面加大力度。
一、加大强工兴镇力度。兴国镇将承接县工业园着力打造石震工业集中区,目前已经落户的企业有7家,在建项目2个,今年新签一个投资5.5亿元的农副产品及水产品加工项目。我们还要进一步优化环境,树立”产业第一、服务至上“理念,加大招商力度,千方百计引进项目,为**”一主二副“培土壮力,添砖加瓦。目前,我们县四大园区及各乡镇的园区建设如火如荼,在此,我建议市里有好的招商项目可以优先考虑落户到**。
二、加大强商活镇力度。兴国镇是城区所在地,必须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要依托经济开发区工厂林立的优势,搞好服务,兴办适合大众特点的餐饮服务业,引进名牌超市进兴国,引进大型物流业来县城。为迎接”新市民工程“打基础,使返乡创业人员在城区安居,在园区乐业。**县城近年来的形象和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商贸、物流、服务的发展环境得天独厚,建议**要舍得,让一些要到**的国内外知名名牌优先推荐入驻**城区。
三、加大特色农业发展力度。兴国镇有胜利万亩油茶基地,千亩花卉苗木基地,**湖万亩湖蒿基地,石震千亩杨梅基地,还有近3万亩水面,生态农业和水产养殖业资源丰富,青山绿水,湖**色,全力将**、胜利等城郊村打造成”**后花园“。进一步依托城郊优势,大力推行”菜篮子工程“建设。建议把兴国建成农副产品主产区,在城区建一个大型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加快蔬菜、水产品等贸易交流。
四、加大生态旅游发展力度。**古八景都在兴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农业生态旅游,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我们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人文景观开发。
五、加大队伍建设力度。兴国镇跨越发展,潜力在山,优势在水,资源在城,关键在人,关键之关键在于各级组织的”带头人“。我们将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加强社区文明建设,加强市民法制建设,全力提升兴国干部群众的精神区位,构建精神高地,提升”精神气",为砥砺奋进,跨越赶超提供组织保证和凝聚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