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涉农职务犯罪发案原因分析[最终版]
涉农职务犯罪案件发案原因分析
一、开篇简介及案情简述: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贪污贿赂犯罪已经渗透到当前的新农村建设领域中。经最高检统计,当前的涉农职务犯罪主要发生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公路改造项目、农村土地征用及拆迁改造、支农惠农资金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扶贫低保资金发放等领域和环节中。同一般的职务犯罪相比较,涉农职务犯罪危害性更大,它直接侵害了农民的权益,严重影响国家“三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妨碍了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不少严重案件损害了村干部的形象,也是诱导群体性上访事件发生的不和谐因素。
为了更好揭示涉农职务犯罪的本质,现将以一个真实的案例为例分析涉农职务犯罪案发的基本特征及成因。
原某县金龙乡关法村村委副主任蒙某、同村党支部书记张某、同村村主任周某三人在任期间,利用担任该村村干部的职务便利以及协助管理和发放移民补偿款的权利,以为他人出具证明和盖章为条件,从被动收取移民户的贿赂款到主动刁难移民户以此向移民户主动索取贿赂。其间,更采取弄虚作假的手段,虚报、谎报被淹土地面积,冒名领取土地补偿款。
二、涉农职务犯罪的特点: 从以上案例不难看出:
首先。犯罪主体趋向职务化、权力化,多表现为农村基层组织“一把手”及有实权的“村官”,权权勾结的特征明显。以蒙文友等三人的案件为例,该案涉及关法村村委副主任、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他们手中的权力交叉在一起,编织成为一张“捞取”村民移民款的大网。蒙某三人在协助上级政府部门对移民户进行登记管理、利用职务便利,收取不符合条件的移民户的钱财后,为其开具移民户证明;利用上报移民户被淹土地的职务便利,采取谎报移民被淹土地的手段,再用冒领的方式将该款领出进行贪污;在协助移民补偿款发放过程中,三人更是借助后期移民补助款需经村委出具证明盖章后才能领取的原因,故意刁难移民户,主动向移民户索取钱财。
其次,团伙型犯罪凸显。过去的涉农职务犯罪一般多为单人作案,但近年来窝案、串案和共同犯罪增多,呈现出“合伙”犯罪倾向。
第三,犯罪手段多样化。基于农村基层组织所处层面较广、管理领域和资金来源多样化的特殊原因,涉农职务犯罪手段呈现多样化。蒙文友等三人就采取了无中生有、权钱交易的手段。之外,此类犯罪的主要手段还有:巧立名目,采取重复报销、虚列支出、开假发票、打白条等手段直接套取国家支农惠农资金;无中生有,虚报假名或冒名领取补偿款及下拨费用,或虚报土地等级、面积,骗取高额补偿款;雁过拔毛,即利用自己手中掌握分发的救济、优抚、土地征用补偿款等款物,将上级下拨的款物私自截留,或胡乱挪用于其他用途;权钱交易,也就是利用审批村民的移民资质、移民的土地面积等进行权力寻租,收受贿赂。
三、涉农职务犯罪的成因:
“舟必漏而后入水,土先湿而后生苔”导致涉农职务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既有个人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具体分析以上案件,可以得出涉农职务犯罪的几个成因:
1、客观方面的原因
首先,权力集中,为村干部贪污大开方便之门,给涉农职务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并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农村基层工作组织中一人身兼数职的现象较为普遍,村民自治成为了村委会自治,甚至变成个别人员的个人自治,这种权力集中的现象也使得权力之手最容易伸向金钱。以上案件中,关法村村委的权力掌握在蒙某三人手中,导致该三人用关法村的证明及印章为换取金钱的手段,相互勾结、共同作案。
其次,财规不全,执行乏力。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出台的支农惠农政策措施多,投入的建设资金和扶贫资金巨大,但相应的财务正规化管理却未能及时跟上,或有了较为完善的财务制度,但制度执行未跟上。很多财务人员不坚持原则,或财务检查走过场,流于形式,使得一些人有机可乘,假证明上报、审批手续随意、“专款不专用”的现场时有发生。
2、主观方面的原因
主观方面的原因由村干部及村民两部分组成。
村干部方面:以蒙文友三人案为例,蒙某系初中文化,张某高中文化,周某高中文化。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加之处在农村这样的环境之中,思想松懈、放松学习和教育是导致涉农职务犯罪的主观原因。基层农村干部在工作、学习上长期相对松散,有些干部订报不读报,上班不坐班,放松思想改造,分不清是非曲直,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囊中羞涩之际将手伸向国家涉农公款。基层农村干部甚至不懂法、法律意识较差,对罪与非罪的界线认识模糊,错误的认为在征地补偿中、在移民补偿中,利用职务便利“吃点、占点、捞点”都是正常的,不会构成犯罪,殊不知正是这样的思想导致了犯罪的发生。从蒙文友等人的作案手法上看,可以看出该三人最早是在别人不符合移民条件的情况下,收取了别人的费用,为他人出具虚假证明。这是被动的受贿,也是该三人走向犯罪的第一步。之后,三人胆子变大,敢以虚报被淹土地的手段,冒领补偿款,将国家财务共同贪污。胆子更大之后,认识到了权利的价值,以自己手中的权利刁难群众领取后期补偿款,主动索取贿赂,不给钱不盖章,情节步步递进,也是思想逐步腐化的证明。
村民方面的主观原因: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更为淡薄,这是致使犯罪分子恣意妄为的另一主观原因。由于种种原因,农村中的大多数农民群众文化层次较低,法律意识淡薄,仅凭一颗正直善良的心接人待物,加之大多数农民群众对“官、政府”向来有敬畏感,即使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也不知告官、不愿告官、不敢告官。导致一些犯罪分子利用了这样的弱点,有恃无恐,连续作案。甚至有的农民群众受到侵害后,诱之以利,反而会成为犯罪分子的有力助手。蒙某一案中,移民户杨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蒙某等人冒名虚报领取水淹土地补偿款。在事情暴露之后,在蒙某等人的怂恿下,将钱领出,几人共同私分。为蒙某三人的贪污行为铺平道路。
3、案发单位的原因
涉农职务犯罪案件中,案发单位普遍存在财务管理制度混乱的问题。不少单位是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更有单位财务人员集出纳、会计与一身。有的基层农村“村官”直接经手财务,分管领导干部手中更握有大量公款,并长期不交财务,采取自收自支,以打白条、虚假发票冲帐,隐瞒收入等方式贪污、挪用“涉农公款”。村务不透明、政务不公开,使得民主监督流于形式。从我院查办的移民补偿款发放环节发生的职务犯罪案件分析,大多数村级组织也都建立了一些村务公开制度,但真正将该制度落实的却很少,绝大多数都是走走过场流于形式应付检查而已,特别是村级财务管理非常混乱,村务分工不合理,一些乡镇出现村支书兼会计,村主任兼出纳,村委会委员将会计、出纳一肩挑的怪现象。很多村级财务不按规定时间做帐,或一季度做一次,或一年一次,或干脆不作账方便冲抵几年前的不合理支出,这种混乱的局面给“浑水摸鱼”者留下空间。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财务管理,将很大程度上堵塞涉农职务犯罪的漏洞。广泛推行民主理财制度,落实“三公开”制度,切实落实“政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接受群众监督,深化村务管理体制改革,对村务实行决策、执行、监督三分开的管理方式。以此杜绝涉农职务犯罪的发生。
4、监督管理不力的原因
在涉农职务犯罪中,监督管理制度的失控是涉农职务犯罪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权利过分集中,加上对政务、财务公开的内容有限,缺乏透明度,群众监督、舆论监督难以落实。这种上级无法监督,平级不敢监督,下级监督不了的不正常现象为涉农职务犯罪提供了有力条件。
村民委员会是一个自治组织,对于村干部的管理,主要依靠的还是村民集体监督,乡镇与村委会不是领导关系,上级监督部门也只是按只能分工各管一段。在这种监督机制下,村干部手中的权力很容易被滥用。蒙文友等人以虚报、冒领移民户和为非移民户开具移民证明的方式骗取移民补偿款,借机牟利。这些手段、环节隐蔽性不强,甚至可以说明目张胆,犯罪轨迹明显,很多村民都心知肚明,但是大多数村民自治意识和观念相对淡漠,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加上对农村基层组织的干部管理、财务管理等重要环节缺乏有效监督方式,使得腐败分子有机可乘。
对财务管理更要加大监督力度,加大对专项资金的监督,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涉农资金的监管,理顺各种涉农资金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涉农资金监管体系,有效防止中间环节截留、贪污、挪用,确保专项涉农资金及时拨付,按时使用和发放。
第二篇:浅析当前涉农职务犯罪原因
浅析当前涉农职务犯罪原因、特点及预防对策
摘要:近年来,涉农职务犯罪已成为影响新农村建设、危害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试图从2008年以来安徽省定远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查办的涉农职务犯罪案件这一角度出发,分析此类犯罪的主要特点、剖析犯罪产生的原因、介绍办案的主要做法,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关键词:涉农职务犯罪;预防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从中央到地方对“三农”的财政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安排下拨的涉农资金越来越多,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等起到了巨大作用,但随之而来的是这几年发生的涉农职务犯罪也呈上升之势。以笔者所在的安徽省定远县检察院院为例,自2008年以来,该院共查办涉农职务犯罪案件12件19人,占立案总数的近1/3,涉案金额近百万元。
高发的涉农职务犯罪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已成为影响新农村建设、危害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剖析此类犯罪的特点、原因,介绍办案做法,并及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对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涉农职务犯罪案件的主要特点
通过统计相关数据并结合司法实践,我们发现涉农职务犯罪案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涉案罪名集中化
当前,查办的涉农职务犯罪案件主要涉及贪污、受贿和挪用公款三个罪名。而该院查办的案件中又以贪污犯罪最为突出,共计8件15人,占涉农职务犯罪立案总数的79%,主要发生在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涉农补贴、退耕还林等过程中,给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带来了极大危害。
(二)犯罪主体多样化
由于国家对“三农”的投入是多方面的,具体的资金下拨、发放主要依赖基层,因此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也涉及到多行业、多部门、多级别,犯罪主体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既有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又有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既有科级干部,又有普通农民。
(三)作案手段简单化
不同于其他领域贪腐案件的是,涉农职务犯罪案件的行为人的作案手段相对简单直接,情节的复杂程度低。具体而言,贪污、挪用类犯罪的行为人主要是采取虚报冒领、伪造凭证、公款私分、截留挪用公款等方式。如该县吴圩镇某村支书孔某就是通过农业税垫补的方式截留侵吞公款2.8
2万元。受贿类犯罪则主要是犯罪分子许诺在承包工程、办理证件和审批表等过程中提供方便而直接收受他人财物。
(四)窝案、串案较多
过去涉农职务犯罪一般是单人作案,而近年来共同犯罪呈现上升趋势,且多是村支书、文书相互勾结或是拉拢其他村干部共同实施,一般至少需要两到三人,相互串通,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因此涉及的人数较多,容易形成窝案、串案。如该院查办的的炉桥镇某村干部贪污案就是由村支书、文书、支部副书记、计生专干、会计等五位村委会核心成员经商议后共同实施的,他们采用虚报冒领方式贪污了国家农业税补助资金兑付款共计6.9万元。
(五)案值不大,社会影响大
虽然多数案件涉案金额并不是很大,但是由于涉及民生问题,直接侵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因而社会关注度高,农民群众反应强烈,如果不妥善处理就容易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不利于社会矛盾的化解,同时也会严重影响到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从而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不利影响。如永康镇某村支书唐某涉嫌贪污一案,涉及群众几十户,影响范围较大。
二、涉农职务犯罪的产生原因
涉农职务犯罪案件高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的因素,又有客观方面的原因,既存在宣传和教育上的盲区,又有监督和管理上的缺失。防范涉农职务犯罪,必须首先全面分析其产生的各个原因,才能探索出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途径。
(一)法律意识淡薄
大部分涉案人员文化水平不高,平时也不注重学习提高,法律意识淡薄,在利益面前往往抵制不住诱惑,有些甚至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以该县三和集镇某村支书陶某为例,他在协助地方政府从事土地征收、征用补偿款的管理工作过程中,擅自挪用了7万元公款用于自家生意的资金周转,直到法院判决作出后还想不通:钱是临时借用的,后来归还了也没造成损失,自己怎么还会因此判刑?
(二)监管不到位
早在十八世纪,法国著名政治思想家孟德斯鸠就曾说过:“权力不受约束必然产生腐
败。”[1](P154)当前,随着新农村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在国家支农惠农资金给农村经济带来活力和动力的同时,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权限空间也得以扩大,再加上一些乡镇存在着上级疏于监督、同级不想监督、下级不敢监督、群众不知监督的现象,监督制度几乎成了一纸空文,这就使得一些犯罪分子有了可趁之机。如该县严桥乡某村支书刘某与文书陆某在2006-2011年长达5年的时间里虚报冒领国家农资综合补贴款直到案发才暴露出来。权力的集中,又没有完善的监督机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为他们的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让他们一次又一次犯罪得逞。
(三)信息不够公开
近年来,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大各项资金的投入,用于工程项目建设或农民个人补助。但是,由于当地政府和村级基层组织不够公开、透明,导致群众无法知道政府拨款的具体数额,无从知道投入的资金支出情况,更谈不上进行有效的监督。
(四)打击力度不足
虽然每年检察机关都会受理涉农方面的案件线索,但由于这类案件普遍时间跨度大、金额少、情况复杂,真正具备可查性的并不多,即便立案查处,法院的判决在量刑上也较为宽松。以该院为例,截至目前,该院提起公诉的8件14人中,法院已经判决了6件8人,其中只有3人被判处实体刑,其余5人均是缓刑,威慑力明显不足,这大大降低了人民群众举报的热情,客观上纵容了涉农犯罪的滋生。
三、查办涉农职务犯罪案件的主要做法
打击职务犯罪,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是检察机关的主要职责之一。涉农职务犯罪损害了群众利益,影响了农村的和谐稳定,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作为检察机关,打击涉农职务犯罪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该院在查办的此类案件中立足检察职能,创新办案机制,切实维护了群众利益,化解了社会矛盾,真正实现了定分止争、案结事了,有力地服务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大局,对此我们也总结了一些做法:
(一)高度重视,准备充分
定远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生产始终在全县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切实保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让国家的惠农支农政策真正落实到基层,该院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始终把打击和预防涉农职务犯罪摆在突出位置,在办案力量、侦查装备、办案经费等方面予以倾斜,确保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主动出击,有的放矢
涉农职务犯罪具有查处难度大、隐蔽性强等特点,面对案源不足、线索匮乏等问题,该院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拓展案件线索。例如,京沪高铁定远站修建时,在该县的范岗乡等四个乡镇都进行了征地拆迁,国家发放了大量拆迁补偿款,那么,从测量补偿面积到发放款项的诸多环节中会不会存在问题,哪些人员有可能发生职务犯罪?围绕该县实际情况,反贪干警深入田间、地头走访调查,前往县发改委、乡镇的财政所、土地所多方寻找突破口。通过调研和缜密分析后确定了主攻方向,事实也验证了这种做法是正确的。2010年1月,该院顺利查办了高铁工作人员王某伙同乡镇土地所所长魏某、村委会委员肖某虚报征地面积贪污高铁征地拆迁补偿款一案。
(三)行动果断,以快取胜
该院在查办吴圩镇规划服务中心站站长朱某涉嫌贪污案时,办案人员从规划站调取了单位的账目,也从会计处调取了私设的小账并且迅速封帐,固定了证据。通过办案人员对真假帐耐心细致的比对,很快掌握了朱某的犯罪证据,仅用三天时间就成功查办了此案。在保证案件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办案节奏,一方面防止了干扰、及时固定了证据、提高了办案效率,另一方面也及时惩处了犯罪分子,维护了群众利益。
(四)深挖细查,扩大战果
在办案过程中,我们不囿于已经掌握的线索,不单纯为办“一案”而办“一案”,在有关涉案证据的查证上,做到了横到“边”、纵到“底”,不放过每一条蛛丝马迹,通过梳理案件,查找漏洞,最大程度的扩大战果,不让一个侵农害农的犯罪嫌疑人漏网。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该院顺利查办了前述的炉桥镇某村干部贪污案、严桥乡某村支书刘某、文书陆某贪污国家农资补贴款案等窝串案。
(五)服务大局,维护稳定
“办案不忘稳定、执法不忘服务”。我院在办案过程中充分履行检察职能,主动向群众公开处理结果,宣讲相关法律知识,给群众满意答复,维护了当地稳定发展的大局。
四、涉农职务犯罪的预防措施
有效防止和减少涉农职务犯罪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民心工程。为此,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和完善预防涉农职务犯罪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遏制和减少涉农职务犯罪。
(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要想贯彻落实好,加强相关涉农职能部门、乡镇基层站所和农村基层组织的干部教育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组织干部学习与工作紧密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坚决贯彻执行国家的财经纪律,不断增强他们的法律素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政绩观,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确保政策的执行落实。
(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一是实行审计监督,尤其是要对乡村两级干部进行定期审计和离任审计;二是要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银行帐户、银行存款、现金、债权债务、票据使用和会计档案的管理,健全财务预决算、开支审批等制度。
(三)推进信息公开
各级政府和村级组织要将支农惠农政策宣传到位,并且把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资金及其使用情况、农村集体资产和资源处置情况,以及对村干部的民主评议、考核和审计结果等事项纳入信息公开的范围。这样既可以让群众及时了解情况,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又能加强群众监督,形成合力,共同打击涉农职务犯罪。
(四)加大惩处力度
依法打击和惩处是预防涉农职务犯罪的特殊手段,对妨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职务犯罪行为,要加大查处打击的力度。对查出问题的干部,查出一个就要处理一个,绝不手软,真正起到威慑和警示作用。通过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重大典型案件的查处和剖析,达到查办一案、教育一片、治理一方的良好社会效果,使广大干部增强法制观念,筑牢拒腐防变的法律防线,以法制化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管理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
综上所述,在司法实践中,涉农职务犯罪因其严重的危害性、态势的高发性而应引起反贪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查处中要全面及时地了解社情民意,以积极的态度介入,以公正的立场处理,对群众的经济权利、社会权利、政治权利给予高度的关注,并将这种对群众权利的关注融入到具体的检察工作中去。正如清代诗人郑板桥诗中所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作者单位:安徽省定远县人民检察院)
第三篇:当前涉农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推荐]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工作高度重视,出台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政策,促进农村经济不断发展,提高了农民的合法收入。但是,农村基层干部以及与农村业务相关的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的违法犯罪现象也在增多,使中央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政策不能落实到位,直接侵害了农民的利益,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下降。笔者对黄冈市3个县市区检察机关查办的涉及职务犯罪案件的情况进行分析:
一、犯罪特点
1、犯罪的主体多元化,窝案串案多。犯罪主体集中为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副主任和出纳会计,乡镇办事处的站所工作人员,以及与涉农有关其他国家工作人员,他们或各自为阵,中饱私囊;或相互勾结,共同作案。在查处的案件中,绝大部分为窝案、串案。如浠水县院查处的竹马村委会班子成员,在荒山拍卖以及领取黄冈至黄石550KV高压输电线路架设补偿款的过程中,利用职务和工作之便,以要求补偿青苗、土地、树木和房屋拆扦损失为由,伙同省输变电公司送电二公司协调员陈某,采取扩大补偿数额、虚签协议、虚开收据的手段,套取省输变电工程公司的补偿款15万余元共同贪污。随后,还挖出其它14个村场干部利用同样的手段,共同贪污40万元。
2、作案的手段隐蔽,多样化。农村基层干部有的擅自涂改帐面和单据,隐瞒、截留收入;有的擅自变卖公共财物;有的重领补助、白条报假费用、虚列债务;有的利用基建发包、土地征用、农用物质购销、矿产开采过程中,伙同国家工作人员挪用公款、虚报支出贪污公款、索贿受贿;有的利用在国家发放粮食补贴、退耕还林补贴之机,采用虚报种地面积、退耕还林面积的手段,骗取国家资金个人侵吞;有的在国家关闭“五小企业”中,采用假关闭的方式,骗取国家资金,予以侵吞。如武穴检察院查办的大金镇刘元村书记、主任刘某,采取虚报粮食耕地面积的手段,将套取国家发放的退耕还林粮食补助资金48000元予以贪污。
3、案值大,后果严重。如黄梅县院查办的高岭村出纳李某伙同独山镇经管站原站长占某贪污矿山土地资源补偿费10万余元;大坝村干部集体私分矿山土地补偿费26.8万元,村支部书记杨某受贿、违法、违纪金额41万余元;七星村支部书记陈某贪污矿山资源土地补偿费20万元;魏凉村原支部书记蔡某挪用土地补偿费25万元。同时查处县矿管局局长柳某、安监局副局长王某受贿大案。一是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涉农职务犯罪有的直接侵害农民利益,从而造成农村干群关系紧张,矛盾激化,群众反映强烈,上访不断,有的还引发群体性越级上访事件。二是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农村基层干部是国家庞大行政机器中的末梢神经,直接面对着基层农民,其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有些农村干部贪污公款后用于赌博、嫖娼等挥霍。三是造成国家和集体财产重大损失。黄梅县铁矿开采管理部门的国家工作人员与农村干部相互勾结,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从中索贿、受贿、贪污致使无序开采,造成毁山毁田毁资源,严重地损害了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二、犯罪原因
涉农职务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经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1、村级干部的素质不高,涉农职能部门的国家干部任用不严。村委会的书记、主任、会计都是由选举产生,乡、镇、办事处党委没有对他们的品行、能力、工作作风、法律意识进行、考察,打开一眼闭一只眼,予以任用。导致一些地方的干部家族势力把权,甚至个别的地方出现“村霸村治”的现象,这些人无宗旨意识和法纪意识,上台就捞一把。乡镇办事处以及县市科局对涉农职能部门干部的任用,不是认真考察挑选,而是一个“庙”里放几个“和尚”就行了。
2、村级财务收支透明度不高,管理混乱。当前,农村财务管理上虽然采用了以村账站管为主等办法,但还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财务人员配备不齐全。有些村支部书记、主任自己兼任出纳,一手收钱,一手开支,花多少做什么,个人说了算。二是账目不清,单据、凭证不全,许多收入和支出都不入账;各种白条票据一大堆,村干部每人都有账,相互牵连,理不清楚。个别村组织的财务开支50%都是白条开支。三是不及时做账。不按规定期限做账,而是一季度做一次账,或是一年做一次账,有的干脆就不做账。四是躲避监督,设立账外账。
3、缺少监督。一是基层组织自身监督流于形式。农村基层干部之间分工不清,职责不明,财务公开制度得不到落实,造成人权、财权、物权和事权主要集中在相关负责人手中。二是乡、镇、办事处监管不力,制约机制缺失。乡、镇、办事处有些干部作风不深入、不扎实,对村级组织、基层干部的监督流于形式。三是缺乏监督。时下,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孩子,对村级事务不闻不问。有些村干部任职时间较长,在当地有一股势力,形成霸道作风,群众敢怒不敢言。
4、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大多数村的书记、主任、出纳会计文化程度较低,不懂得什么是违法,什么是违纪。他们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村干部不是“干部”,虽经村民选举,但无级别,不吃皇粮,不按规定办事也没多大问题。少数干部认为党纪政纪管不着,即使犯了法无大碍。个别干部一上台就抱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思想。如武穴市刊江办事处龚隆村书记、副书记、会计利用职务之便,合伙贪污国家粮食补贴款3万余元;他们三人根本不知道其行为是违法的,只知道别人可得,我们是村里干部一样可得。
5、惩处不力。是涉农案件往往多种行为交织,多个案由混同,案件在侦查之前难以确定属公安机关管辖还是检察机关管辖,导致对有些案件的办理相互推诿,转到纪委部门调查处理,本应处以刑罚的,只作违规、违纪来追究。
三、预防政策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检察机关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的要求,按照高检院“全国检察机关开展查办涉农职务犯罪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部署安排,保持与各级党委、政府密切联系,坚持“教育、制度、监督”三管齐下,以实现涉农职务犯罪的综合治理。
1、加强组织建设。要认真组织涉农干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体涉农干部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通读《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系统学习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农村工作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把群众路线贯穿学习实践活动始终,做到“三请三让”:即请群众参与,让群众知情;请群众监督,让群众检验;请群众评价,让群众满意;做到注重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教育,法制教育,从思想行动上筑牢反腐倡廉的钢铁长城。对乡、镇、办事处 的涉农干部认真进行考察,业务不熟,素质不高的予以调离,对那些软弱涣散的村支部、村委会坚决实行改组和重新选举。
2、加强基层组织的财务管理。一是对财务管理人员实行考察、考核、考试和持证上岗制度;二是深化村务公开,加大党委、政府、人民群众对村级财务管理的监督力度,不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三是努力完善村帐站管,把好开支关,并实行定期公布,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质询和监督。
3、切实加大对涉农职务犯罪的查处力度。一是加强基础工作。全面掌握新农村建设的舆情、社情,动态收集新农村建设各领域、各环节的信息,及时发现、挖掘涉农职务犯罪,遏制犯罪初始。二是突出办案重点。要重点查办社会影响恶劣、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党委政府关注的案件,贪污、挪用、私分涉农资金的大案要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项目审批权、资金分配管理权索贿受贿、权钱交易的案件和严重侵害农民群众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案件。三是正确处理大案与小案的关系。在突出查办大案要案的同时,对于群众联名举报,长期举报甚至引发群众上访的案件,侵吞移民安置款、扶贫款、救灾救济、粮食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关闭“五小企业”补贴款等直接侵害群众利益,社会影响恶劣的案件,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的案件,即使涉案金额不大,也要依法查处,通过办案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做到查一案、教育一片、安定一方。
4、注重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检察机关加强与党委的汇报联系,积极争取党委的领导和支持,在党委领导下密切与纪检监察、公安、审计等执纪执法部门和农业、林业、水利、民政、扶贫等涉农部门的协作与配合,构建预防涉农职务犯罪工作机制,形成合力。
第四篇:当前涉农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当前涉农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
防对策
强化农村职务犯罪预防 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近几年来,我市广泛开展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市直各单位及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均建立了预防职务犯罪的组织机构。通过积极工作,使职务犯罪得到了有效预防。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村经济日益繁荣,我市出现了一些涉农职务犯罪案件。这些案件不仅直接侵害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甚至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2000年以来,我院共查处涉农贪污贿赂犯罪案件20件,占所查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的33%。本文结合近年来我院
查办的涉农职务犯罪案件,对当前涉农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进行了一些调查和分析,提出了防止和减少涉农职务犯罪的对策。
一、当前涉农职务犯罪的特点
1、贪污案件居高不下。贪污和挪用公款犯罪仍是涉农贪污贿赂案件的主要犯罪类型,在我院查处的20件涉农贪污贿赂案件中,贪污案件16件,占80%,挪用公款案件4件,占20%。
2、犯罪主体多元化。在我院查处的涉农职务犯罪案件中,犯罪人员既有村支书、村委主任等基层领导干部,也有乡(镇)财政所长、村委会计等经济负责人,还有乡(镇)专项工作经管人员。如城关镇马鞍河村村委会主任兼现金出纳王明照,利用职务便利贪污征地款五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
3、犯罪手段由侵占型向擅权型转化。涉案人员不论是管钱还是管物,有权就用,能贪就贪,能占就占,这表明滥用职权等腐败现象正在农村滋生蔓
延。
4、犯罪领域集中。主要集中在土地征用费、国有土地的经营和管理等方面。例如,慎窑村会计主任王德亮利用协助发放高速公路补偿款之机,采取收入不记帐等手段,贪污公款万元。
5、社会危害性大。在涉农职务犯罪案件中,乡(镇)、村干部的经济犯罪比一般农村经济组织人员犯罪更具社会危害性。这些经济犯罪分子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直接侵害了广大农民的经济利益,社会影响大,后果严重。如大隗镇镇政府副镇长王惠生,利用其担任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及主管土地工作的职务便利,采取收入不开票、不入帐等非法手段,先后四次侵吞土地办证费、补助款万元。
二、当前涉农职务犯罪的成因
1、权力集中、监督不力。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及其站所直至农村基层组织管理的事务越来越
多,很多重要生产要素(土地、资金、水利等)的开发利用权掌握在部分农村干部手中,这给腐败分子造成了可乘之机。同时,监督机制跟不上,使腐败分子滥用职权,大搞权钱交易。
2、制度不严、管理松懈。出现涉农职务犯罪案件的单位普遍存在着财务制度混乱问题。有章不循、无章可循,出纳、会计一人兼,少数村干部独揽财务等问题为滋生腐败现象提供了温床。一些基层干部收取的公款长期不交财务,自收自支,利用白条和虚假发票冲帐、隐瞒收入等手段进行贪污、挪用公款。
3、放松学习、淡化思想教育。由于农村工作的特殊性,学习制度、工作制度得不到有效落实,有些农村干部长期不读书、不看报,不懂法、不学法、不守法,放松思想改造,经不起金钱诱惑,从而走向犯罪的道路。
4、群众法律意识淡薄,犯罪分子缺乏有效监督。近年来,一些农村干部
作风粗暴武断,使许多农民对乡村干部产生了畏惧心态,加上自身法律素质不高,许多群众分不清村干部的哪些行为是行使公务,哪些行为是违法或违纪,在利益受到侵害时没有勇气去揭发、举报犯罪分子。一些犯罪分子正是利用了农民的这些弱点,有恃无恐,连续作案。
三、防止和减少涉农职务犯罪的对策
1、完善预防职务犯罪组织。将预防职务犯罪组织建立到农村基层,提高农村干部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预防工作由被动变主动,增强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预防职务犯罪意识,充分发挥广大群众对村干部的监督作用。
2、加强农村干部的管理。从组织上严把干部质量关,选好用好干部。农村各级组织要加强思想建设、纪律作风建设、规章制度建设,经常性地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增强服务意识,使农村干部时刻懂得自己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
群众的根本利益。
3、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一是建立健全财务制度,领导干部除掌握适当的工作经费外,不得经管其它款项,把村帐乡管落到实处,同时,建议推行组帐村管;二是实行审计监督,对乡村两级干部进行定期审计和离任审查;三是加强民主集中制,乡级领导干部要接受乡党委、政府和人大的监督,村干部要接受村民议事会的监督;四是建立农民评议干部制度,农民群众要定期对农村各级组织和干部进行评议,实行群众监督;五是加强政务和村务公开,制定或完善《重大决策事项村民代表大会审议制度》、《重大项目听证制度》、《健全财务制度管理办法》、《经济责任追究制》等制度,构筑预防农村职务犯罪的制度防线。
4、加强农村法制宣传。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农村法制宣传和反腐败斗争宣传,通过展示反腐败斗争成果,用生动的案例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监督意识、反腐意识。
五是加大打击和预防涉农职务犯罪力度。要不断研究涉农职务犯罪的新动向、新特点,探索打击犯罪的有效途径,及时重拳出击打击涉案人员。在打击的同时还要积极做好犯罪预防工作,从源头上杜绝涉农职务犯罪的发生。
第五篇:当前涉农职务犯罪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当前涉农职务犯罪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发布时间:2011-7-1 文章来源: 中国反腐倡廉网 作者: 李春梅 郭美鹏 阅读1419 次
涉农职务犯罪不仅是关系最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也是影响党的执政地位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为有效预防和遏止涉农领域腐败问题,江西省遂川县日前对近年来查办的涉农职务犯罪案件的特点、发案原因、涉及领域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现将分析结果作如下梳理。
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该县人民检察院先后立案侦查贪污贿赂职务犯罪案件48件59人,其中涉农职务犯罪案件19件25人,分别占立案总数的40%和42%。
一、涉农职务犯罪的特点
(一)涉案资金多为支农惠农资金。涉及农村补贴款项、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农村社会保障、优抚等专项款物的案件占较大比例。5年来,共立案查处贪污农村低保金、农村沼气国债项目资金、民政冬令救济款、退耕还林资金、国家粮食补贴资金、深山移民补偿款案10件15人,占涉农职务犯罪的53%和60%。其余为村户户通饮水工程、新农村道路建设中受贿案5件6人,占26%和24%;贪污社会抚养费案2件2人,占11%和8%;挪用征用土地管理费、农网改造资金案2件2人,占11%和8%。
(二)犯罪主体多集中在基层村组。一是村干部所占比例较大,共立案查处村干部13件16人,占68%和64%;二是乡镇的民政所、计生办等基层站所工作人员、乡干部4件4人,占21%和16%;三是涉农资金项目管理和实施部门工作人员,如农业局农村能源管理站2件5人,占11%和20%。
(三)作案形式多为共同犯罪。在所查办的案件中,大部分属于单位及部门领导与下属人员相互勾结,共同犯罪。其中村支书、村主任、村会计之间相互勾结,共同贪污、受贿的6件9人,占32%和36%,其他事业单位部门领导与下属共同贪污案1件4人,(四)作案手段多较单一。主要是收款不入账和虚报冒领两种。其中采取收取村民社会抚养费及退耕还林抚育费不入账手段贪污5件7人,以虚假“困难补助”套取资金1件1人,隐瞒和虚构事实侵吞、骗取国家专项农村低保金1件1人,虚报冒领国家粮食专项补贴资金及低保金3件3人,虚开材料发票、假造技工工资套取资金2件5人。其余为受贿、挪用。
二、涉农职务犯罪多发的原因分析
(一)心态失衡。一些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认为自己常年处于农村基层第一线,工作辛苦,吃力不讨好,正常的经济待遇却较低,因而心态失衡,产生“不捞白不捞”的错误思想,所以就想方设法为自己捞取好处,把党纪国法抛于脑后,不惜以身试法,贪污受贿。
(二)放松学习。被查处的人员特别是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由于农村基层组织的特殊性,除上级部署有学习任务时会集中到一起学习外,平时基本上是不进行政治理论学习,一些乡镇政府对基层人员党性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也不够,认为他们只要把实际工作做好就可以了。由于忽视教育和学习,使一些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思想状况发生了变化,自律意识不强,宗旨观念淡薄。
(三)制约乏力。在村级财务中,还存在“一支笔”或“一张嘴”的现象,村务公开、民主理财等基本制度,在执行中流于形式,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从而给村干部贪污公款以可乘之机。如某村名义上实行了村务公开制度,但其公布的财务数据都较为概括、笼统,从公开的内容上根本看不出里面可能存在着村干部贪污的问题,从2003年11月到2008年12月间,该村支书伙同村主任及村出纳,采取虚报田亩面积、上报自己不符合政策条件的亲属为低保户等手段,骗取、侵吞国家粮食专项补贴资金、农村低保金等款项共计5万余元。尽管该村设有村民理财小组,但事实上在前后长达五年多的时间里,理财小组也未发现村干部贪污的事实。这说明在该村,村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有关监督制约制度及机制形同虚设。
(四)监督不严。尽管农村实行了村账乡镇管,但乡镇经管人员的力量不足、素质不高等原因带来的管做账不审计、走过场不把关等方面的问题局部还很突出,对一些收入不入账现象乡镇难以发现,个别管理农村财务的乡镇农经站,成了农村账本的管理者,对于现金支出合理与否,虚假与否审查把关不严,尤其是对一些支农惠农专项资金,由于分属农、林、水、民政等不同的职能部门组织实施,责任较分散,因此,对基层村组进行跟踪监督不够到位,审查把关不严,以致出现一些村干部钻制度漏洞而虚列名目从中套取资金。
三、有效预防和减少涉农职务犯罪的对策
(一)进一步健全农村经济管理制度,堵塞违法犯罪漏洞。一是健全和落实农村财务制度,对村开支项目要由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民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共同进行审核和签署,防止“一支笔”随意审批。二是完善“村账镇管”制度,加强镇(乡)村级财务代理中心的建设管理,乡镇经济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好财务监督职责,定期、不定期对村财务收支情况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提出纠正意见,及时处理。
(二)加强对支农惠农资金的监督管理。目前,政府各部门对支农惠农资金的投入实行的是从上到下的垂直管理方式,涉及农业、林业、水利、民政、扶贫等部门,因其涉及面广,环节多,跨度长,所以各部门要加强对支农惠农资金的监督管理,建议在乡镇设立专门的涉农投资管理机构,使其与农业、林业、水利、民政、扶贫等具体涉农投资管理部门协作与配合,对涉农投资资金的去向等进行及时跟踪监督,以切实防止乡村干部挪用、套取支农惠农资金现象的发生。
(三)加大涉农职务犯罪惩防工作力度。一方面要加大查处涉农职务犯罪力度,对犯罪金额大,犯罪情节恶劣,严重影响国家三农政策,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案件,要坚决依法从快从重打击,以有力惩治震慑犯罪。另一方面,要利用讲法制课,建立警示教育基地,以案说法等方式,加强对涉农公职人员的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尤其是对乡镇基层具体经办工作人员的教育,使其远离犯罪;对已发生涉农职务犯罪的部门,及时提出检察建议,在事后迅速堵漏建制,并搞好预防调查,认真分析,仔细研究涉农职务犯罪的特点、发案原因、防治对策,搞好行业预防。
(四)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和管理。村干部在诸多方面行使着与国家工作人员同样的权力,而且分布广、数量多、与人民群众的接触最为直接,只有用好、管好、教育好村干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才有保障。一是各级相关部门要引导好、监督好村委会的选举工作,防止有人以家族势力、宗族势力或贿赂、威胁等不正当手段进入农村基层组织,让真正愿意为群众干事、干好事的人进入村干部序列。二是充分发挥党组织对村干部的教育和管理作用,逐步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建立以工作业绩、群众满意度、廉政指数等为主要内容的考评机制。再次,要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把好用人关。要真正把一批政治、业务素质高的人充实到财务队伍中,经常性地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政治、业务培训,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监督作用。(作者单位:江西省遂川县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