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集体劳权的保障

时间:2019-05-13 17:23: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我国集体劳权的保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我国集体劳权的保障》。

第一篇:论我国集体劳权的保障

重庆文理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劳动法论文

作 业 题 目

论我国集体劳权的保障

学 院

名 称公共管理学院

专 业

年 级 2014级法学

学 生

姓 名郑树泉

201407274055

论我国集体劳权的保障

摘要

在我国,劳资双方的力量对比往往是不平衡的,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处于被动和弱者的地位。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之所以成为弱者,关键的问题是缺乏周密的劳动立法对其集体劳权进行有效的保障,进而使工会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集体劳权问题的研究,正确认识和保障集体劳权,培育集体劳权主体,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集体劳权;劳动者;工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繁荣,我国的地位不断提高,对社会的贡献和作用也日益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但是,目前部分在生产经营中违背《工会法》、《劳动法》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比较严重,集体劳权就是其中之一,这不仅挫伤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如何解决改革发展中的这些间题,本文仅就集体劳权的保障作一些探讨。

一、集体劳权的概念与相关规定

所谓集体劳权,就是界定劳动关系当事人享有的组成集体的权利和通过该集体而行动的权利,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劳动关系当事人通过形成集体而享有的劳动权利。具体而言集体劳权包括劳动者依法成立和参加工会、集体谈判、参与企业管理(如劳资共决制)、集体争议等。集体协商或谈判是其中心环节。相对于工资福利等实体性、目的性劳权,集体劳权是工具性、保障性权利。

对于集体劳权进行确认和保障的全球性国际法主要是《世界人权宣言》、联合国《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以及国际劳动组织发布的一些公约和建议书。《世界人权宣言》中规定:“人人有为维护其利益而组织和参加工会的权利。”《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中规定:“人人有权组织和参加他选择的工会,以促进和保护他的经济和社会利益;这个权利只受有关工会的规章的限制。”而我国于2001年2月加入《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时对该规定做了保留,表示组织和参加工会权在我国的行使须依据我国的《工会法》。

我国关于集体劳权的立法主要体现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以及《工会法》。如《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都规定了劳资集体协商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而《工会法》第3条规定“工人有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第27条对于工人罢工、怠工也进行了相关的规定。

二、集体劳权保障的现实必要性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全国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的案件和以其它方式调解的案件数表明,近年来劳动争议条件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这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劳资冲突的加剧。个别地方出现了停工,怠工事件,甚至有的演化为一定程度的骚乱,例如广东东莞市兴昂鞋厂工人骚乱事件。这些情况的发生,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和生产秩序,也极大地损害了我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单纯地依靠传统的调整劳动关系的方式,即党和政府的调整,已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因此,在中建立和完善集体劳权的保障制度,是当前急需的、必要的举措。集体劳权立法应明确地贯彻社会公正原则,主要是从社会现实利益角度来平稳劳资关系,核心内容是维护劳动关系中弱者的利益。

三、保障劳动者集体劳权的障碍

随着现阶段我国社会劳资关系的市场化,劳资矛盾逐渐加剧,,集体劳权也呈现复杂态势。剖析劳动者的集体劳权,不难发现其在保障和实现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障碍,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者法律意识淡薄

在集体劳权关系中,劳动者及其代表工会作为权利主体是一个独立的和自主的社会团体和社会力量。但是我国的集体劳权关系中的权利主体很不成熟。在我国现有的中,大多数劳动者都是来自暂时离开土地的农民,尽管这些人在经济上和社会上形成了一个劳动者阶层,但是还没有成为一个具有明确的和独立的工人阶级意识的社会群体。劳动者阶层的组织意识还

很不成熟。一是大部分劳动者缺乏主动参加和组织工会的组织意识。二是大部分职工不知晓相关的法律法规内容,不知道建立集体劳动关系应当签订集体合同是法律的规定,是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而认为只要有工作做,有工资发就行了,签不签合同无所谓。三是对法律法规中劳动者的合法权利和自我保护手段虽有所了解,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但由于劳动力市场的供过于求,这些人更关注的是自己的就业岗位,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只好委曲求全,忍气吞声,接受不公平的合同和待遇,而不想去自觉维权。从总体上看的劳动者还缺乏通过组织起来形成集体劳权关系、运用法律与雇主集体交涉的意识和能力。

2.劳权关系主体双方权利不对等

规范的集体劳权关系主体双方没有身份上的隶属关系,所以在法律关系上,双方的权利是对等的。但是现实的劳权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是不对等的。一方面,雇主和劳动者力量对比的极端不平衡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在的劳资关系中,劳资双方必然要追求自己的利益。利润最大化是雇主的追求,收入最大化是劳动者的要求。这种利益差别和矛盾产生的基本原因,是雇主享有劳动力的管理权,占主导地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支配作用,而劳方则处于从属的被支配地位,在雇主的支配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的劳权关系极不规范,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不断加剧。规范的劳动关系运行方式应该是契约化方式,即依法通过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由劳资双方协商谈判决定和处理。但许多非公有制的劳动合同制度不健全,没有按规定与职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签了合同的有些条款也不能完全履行。在劳动者权益不断受到侵害,又没有正规渠道或他们不知道运用合法有效的程序和方法维护自己权利的情况下,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不断激化,劳动纠纷事件不断增长。

3.工会组织不健全和维权不得力

集体劳权的行使和保障,在主观方面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觉悟状况和相应的观念状况,其中最重要的标志是工会的存在及其作用。我国的《工会法》、《私营暂行条例》对工会组织的建立、对工会组织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方面的职责和作用作了明确的规定,而目前在工会组织却未能发挥好应有的作用。目前对结社自由权的侵害,主要表现为主控制或干涉工会。其一,阻挠工会的成立或是成立工会后公开或暗中派自己的亲信来担任工会主席。其二,对工会活动进行控制干涉。其三,对劳动者实行差别待遇,主要是对从事工会工作的干部随意调动、解雇、停职。其四,非法撤并工会的组织机构。中国工会在行使集体谈判权的过程中,主要有三个难题:一是雇主对工会提出的条件、要求不回应、不允诺。二是雇主对集体谈判过程实行控制,使集体谈判徒有虚名或根本没有谈判的过程。三是雇主不履行集体合同的约定。关于民主参与权,工会主要有两大难题:一是非公有制劳权关系双方力量对比的不平衡,使这种参与更加艰难。二是工会主席及工会会员作为的雇员,必然受制于雇主。

四、保障集体劳权的建议

面对我国集体劳权及相关机制等多方面的问题,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劳资矛盾不断升级加剧,劳动者急需运用有效的手段与雇主进行斗争,为自己争取更为有利的劳动条件和劳动待遇。因此,如何完善对集体劳权的保障是我国目前劳动立法的重要问题。

1·要加强劳动者对集体劳权的教育与认识

在我国,要实现和保障劳动者的集体劳权,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劳动者的法制意识。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劳动者的集体劳权意识,加大对劳动者的培训力度,组织劳动者学习《劳

动法》、《工会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管理知识,使广大职工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明确法律的规定,要让每个劳动者懂得自己依照法律规定应当享有哪些权益,碰到问题可以通过什么规定、按照什么程序提出和争取解决;让每个员工懂得自己应承担哪些义务和职责,要遵守哪些法纪,如何认定企业规章制度的有效性,了解和掌握维权的渠道和途径。在个人势单利薄时,要依靠工会组织、劳动行政部门,争取其支持和帮助,直至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完善针对集体劳权的立法

完善立法,全面保障集体劳权,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机制。重点解决劳资关系中当事人的组织权、组织资格确认、集体行动等问题,同时解决信息披露与保密、定期或常规协商、程序安排、争议处理、危机干预、专业化服务等具体问题。可以由工会主导劳资集体协商,同时从职责、意识、能力、法律责任等方面对工会组织进行比较彻底的培育和完善。以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是以劳动者权益保障为基础和出发点,以协调企业劳动关系并促进企业与职工的共同发展为直接目的。建立对于劳动争议的处理机制。

3.实现工会独立

工会的独立与否决定了集体劳动权整体的实现程度,因此实现工会的独立对于集体劳权的保障而言至关重要。

我国工会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独立性:(1)组织独立:组织或参加工会须出于劳动者自愿,工会组织的成员只能是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工会组织须有自己的一套民主管理程序,明确地将工会组织管理者的选择程序以及违反程序的法律救济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严格禁止雇主对工会进行支配性介入,规定工会委员会的成员须由工会成员共同选举产生。同时,规定工会负责人的法律责任,以促使其为维护劳动者权益而尽职尽责。

(2)活动独立:工会活动应由工会按照工会章程组织进行,工会代表工会成员进行集体谈判,决定集体劳动合同的缔结、修改或决定集体劳动合同期限的延长等事宜。在集体谈判不成,无法缔结集体劳动合同时,有权决定争议行为的开始和终止(当然是在符合法定程序的条件下)。遇有重大事项的决议,须由工会成员以多数投票决定。工会正常的活动不受政府或用人单位的干预,工会存在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工会不再负载任何的行政职能,使工会成为真正代表劳动者自己意志的组织。

(3)经费独立:工会的经费来源应主要依靠工会会员的会费,不再依赖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事业单位按一定比例向工会拨缴的款项,杜绝企事业单位在经济上间接地控制工会。同时,工会组织也不再接纳政府的经济补助,以此来实现工会职能的净化。但工会组织可以接受社

会捐助。经费的收支情况应定期向会员大会公布,并接受会员大会的监督,会员大会有权对经费的使用情况提出意见。

五、结语

集体劳权的保障和实施,是化解劳资冲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法律途径。雇主以傲慢的态度,无视劳动者的集体劳权,必然激化劳资矛盾,而政府和上级工会的不作为,更会加剧劳资冲突。要避免此类劳资争议激化至此的悲剧发生,必须打破僵局,加强对劳动者的法制教育,完善集体劳权立法,建立劳资集体争议处理机制,让劳方、资方、政府和工会都严格履行各自职责和义务。

第二篇:论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道路及发展方向

论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道路及发展方向

林权制度是我国林业体制和政策的核心,而林权制度改革则是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有效地产权制度是各种经济制度的基础和核心。

从我国现阶段的林业制度产权的特点来看,林权的特殊约束性和外部性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自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林业产权制度也先后进行了五次重大改革。其中在第三次重大改革中,林业产权制度由人民所有、集体经营转变为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此后的改革也都是在林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此期间我国集体林地建设取得较大成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集体林权制度虽然经过数次变革,但产权不明晰,经营主体不落实、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普遍存在,制约了林业的发展。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发展现代林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全面推进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一、集体林权改革的总体目标

用五年的时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在此基础上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服务、规范管理,逐步形成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

二、集体林权改革的任务

1.产权明晰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

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林地承包期位70年,承包期满,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自留山由农户长期无偿使用,部的强行收回,不得随意调整。

2、勘界发证明确承包关系后,要依法进行实地勘界、登记,核发全国统一样式的林权证。

3、放活经营权实行商品林、公益林分类经营管理。对商品林,农民可以依法自主决定经营方向和经营模式,生产的木材自主销售;对公益林,在不破坏生态功能前提下,可依法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开发林下种植业,利用自然景观发展森林旅游业。

4、落实处置权在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林地承包经营人可依法对拥有的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进行转包、出租、转让、入股、抵押或作为出资、合作条件,对其承包的林地、林木可依法开发利用。

5、保障收益权农户承包经营林地的收益,归农户所有。征收集体的土地要依法给予补偿。

6、落实责任承包集体林地,要以书面合同作为法律保障。

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完善措施

1、完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实行林木采伐审批公示制度,严格控制公益林采伐,合理控制采伐方式和强度。

2、规范林地、林木流转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林地承包经营人可采取多种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加快林地

林木流转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平台。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限,流转后不改变林地用途。

3、建立支持集体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各级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多渠道筹集公益林补偿基金。

4、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金融机构要开发适合林业特点的信贷产品,拓宽林业融资渠道。

5、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 扶持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促进林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

四、集体林权改革现状

到2008年止,经过前三年的六个省试点改革,福建、江西、浙江、辽宁四个省的主体改革已全面完成。浙江省截止2009年已有63个县挂牌成立了林权管理中心,实现林权证变更、森林资源流转、林权证小额抵押贷款等一站式服务。辽宁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开展了五个方面的配套改革方案:

1、引导林农成立各种林业专业协会;

2、引导林农建立新型立业合作经营组织;

3、组建并投入使用林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

4、大部分县区农村信用合作社与林业部门合作,为农民办理小额贷款;

5、编制了一批村级森林经营方案。当前,建立以市场化为导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而且产权清晰、主体多元、流转自由、交易规范、权益对等、保障充分的林业产权制度,是高效配置林业资源的催化剂,是林业经济效率提高的推动器,是根本保障林业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制度性条件。

五、总结

正在进行的集体林产权改革是林业“三定”产权制度安排的延续与完善,把当时没解决的问题加以解决,尤其是解决复归家庭经营不彻底、不到位问题。此次集体林权改革不是针对全部集体林地改革,其改革仅仅局限于商品林,不包括生态林和有争议的其他林地。林地产权制改革就是要创立以产权安排为基础,以利益机制为纽带,以政府干预和农民参与为标志,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林业效率为目标的新型林业发展模式。

第三篇:集体林权

集体林权改制的法律思考

2008 年 6 月 8 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引起强烈社会反响,普遍认为,这次重大改革,其制度变革的深入程度大于耕地的承包制。在依法治国的当今社会,任何改革都离不开法律的保驾,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意见》进行法律思考,以便有更深入和正确的理解。

一、集体林地与林木的所有权归属。《意见》第八条明确规定,“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也即明确,林地的所有权仍然归集体。农民只拥有林地的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对林地不享有所有权。

二、林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性质和权能。根据我国《物权法》之规定,林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性质为用益物权,用益物权是所有权派生的权利。

所有权的权能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项权能,而作为所有权派生权利的用益物权仅有占有、使用和收益三项权能,没有处分权。具体就林地承包经营权而言,林地承包经营权一经设立,便具有独立于林地所有权而存在的特性,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对林地具有直接支配权和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可以对抗所有权人的干涉和第三人的侵害。所有权人不得随意收回林地,不得妨碍林地承包经营权人依法行使权利。但林地承包经营权相对于林地所有权又是不全面的、受一定限制的物权,主要表现为承包经营权人对其承包的林地没有处分权,不能通过改变林地的用途等方式对其进行事实上的处分,也不能通过买卖、赠与等行为对其进行法律上的处分。承包经营权人只能在承包期限内,合法占有、使用、收益,在承包期届满时应将林地返还所有权人。

三、林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为最大限度发挥林地承包经营权权能,《意见》赋予了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对林地使用权依法流转的权利。《意见》第十一条,在落实处置权方面规定,“在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以依法对拥有的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进行转包、出租、转让、入股、抵押或作为出资、合作条件,对其承包的林地、林木可依法开发利用。”可见,林权流转方式包括转包、出租、转让、入股、抵押或出资、合作条件等。

但要注意的是,该处“落实处置权”的“处置”与前面介绍的《物权法》的“处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此处的“处置”是赋予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对林地使用权的流转权利,而不是对林地的处分权利。《意见》第十五条规定:“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流转后不得改变林地用途”。可知,流转只是承包经营权人在其承包经营期限内对其承包经营权权能的最大发挥,其流转仍然应受其法律属性——“用益物权”的权能限制。

第四篇:论我国公民的环境权

论我国公民的环境权

摘要:国际上的环境权来源已久并发展迅速。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满足实践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我国对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也不断加深,涉及范围包括国家根本大法和具体的各部门法律并且不断深入,但这些立法或行政措施多是针对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对公民个人的环境权利的保护还很缺乏,无论是根本大法,还是各具体部门法律,我都希望以后国家能将目光放在加强对公民个人环境权利的保护上,制定具体措施,更好地保护公民个人环境权利。

Abstract: the international sources of environmental right already a long time and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practice,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ur country is deepen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volving the scope includes the various departments of the state law and the specific law and deepening, but the legislation or administrative measures are aimed at the state and social public interests, the protection of environment rights of individual citizens is also the lack of both the land, or each specific department law, I hope countries can set his sights on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of individual citizens environmental right, formulate specific measures to better protect citizens' personal rights environment.关键词:环境权、环境保护、公民个人环境权、立法体现、不足

环境权,在我如今所学的教材《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于是引用他人的解释:环境权是指特定的主体对环境资源所享有的法定权利①。但我今天所讲的环境权,主要是针对公民这一群体来论述的,公民环境权是指公民享有的在不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中生存及利用环境资源的权利。

一、环境权的提出与发展

环境权这一概念是由原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一位医生在1960年首先提出的。20世纪5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各国对于环境的保护还缺乏足够深刻地认识,因此为了发展经济而做出了许多不顾环境科学的事情。50年代以来,发生了许多令世界震惊的公害事件,如: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45年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等。于是各国开始重视环境危害。原德意志的这位医生是针对有人往北海倾倒放射性废物而向“欧洲人权委员会”提出控告,认为这种行为违反了《欧洲人权条约》中关于保障清洁卫生的环境的规定。由此引发了是否要把公民环境权追加进欧洲人权清单的争论,环境权问题也开始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也引发了环境权的一系列重大发展。后来,1969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一位教授以“公共信托理论”为依据,提出了公民享有环境权的理论.1970年在日本东京举行了有13个国家参加的“公害问题国际座谈会”,会后发表的《东京宣言》将公民环境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权,在法律体系中确定下来.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提出:“人人有在尊严和幸福的优良环境里享受自由、平等和适当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甚至有的国家已经将环境权作为公民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写入了宪法。

二、公民环境权的主要内容

按照通常意义来说,公民的环境权主要包括环境使用权、环境保护相邻权、环境人格权。环境使用权指的是环境利用人依法对环境容量资源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环境保护相邻权指基于环境保护的客观要求而发生的一定范围内的相邻关系,是环境法律关系主体具体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相应义务;环境人格权是以环境资源为媒介的人的身心健康权。

三、我国环境权利的发展及立法体现

我国顺应时代的潮流,对环境的保护也一步步发展。

我国近现代环境法的最早规范是1973年8月由国务院颁发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这是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环境保护行政法规。而197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实行)》后,我国不断发展环境法制建设,从多个方面保护我国公民的环境权利:

1、宪法性规定

《宪法》第26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宪法目录中把这一条规定列为加“*” 条目,即重点条目,体现了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在总纲部分对环境保护问题作了规定,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宪法》保障的高度,体现了国家和政府对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的重视,以及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倾向。根据这一条,全国人大制定了《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

《宪法》中的第9条“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利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第10条“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地利用土地”,都为自然资源的保护、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宪法性依据。

2、综合性环境基本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79年试行,1989年正式颁行,2014年4月24日经修订后重新发布。它是我国环境保护的综合性的基本法,新法增加规定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将保护环境又上升了一个历史地位,同时将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②,直接明了的体现了公民的环境权利。

3、环境保护单行法

环境保护单行法是以《宪法》和环境保护基本法为依据,针对特定的保护对象或特定的污染防治对象或者就环境保护的特定方面而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通过的单项法律。其包括:综合管理性的环境保护单行法、污染防治单行法、自然资源保护单行法。而每一项又是由一系列具体的单行法组成,如污染防治单行法包括《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这些单行法从各方面具体的规范了保护环境的措施与政策,是保护环境的重要立法活动。

4、刑法规定

刑法分则中第六章第六节为“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规定了各项违反保护环境规定的犯罪事项以及惩处措施,如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盗伐林木罪、非法采矿罪等,用最严厉的手段实施了环境保护措施。

5、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是保护环境、维护公民环境权利的重要措施,一般来说,对于实践中出现的环境问题,都是通过颁布行政措施解决的,通过颁布行政规定先行试水,解决试水中出现的其他问题,完善各项环境保护的行政法规,最后上升为法律,是我国常用的立法准备模式。

此外,我国还有其他方面的保护环境的措施与政策,在此不一一赘述,综合来说,我国正不断加强和深入环境保护方面,从而尽力保护公民的环境权。

四、我国法律之不足

我国法律虽从各项法律方面涉及了对环境的保护,但多是从公共的角度进行保护,对于公民个人的环境权利很少涉及,还有在对环境权的确认上,还存在缺陷。

1、理论上的不足

在我国,并没有对环境权的概念做出一个具体的法律解释。在我如今所学的教材《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学界对环境权的理解还存在争论,我们对于环境权的理解还不够全面。

2、宪法的不足

我国宪法对公民环境权并未做出明确规定,并没有太多关于环境权的实质性内容,并未将环境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加以确认,使得公民的环境权得不到法律保障,在《宪法》中没有直接规定公民的环境权利与义务。因此我认为,应该将环境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写入《宪法》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章节,使公民的环境权得以真正确认。

3、民法上的不足

民法上的契约自由原则规定个人取得权利,负担义务,完全取决于个人自由意志,国家不得干预;所有权理论规定所有权为绝对支配权,排除一切干预,可见这种所有权原则根本无法保护环境;还有过失责任原则等,对于保护公民的环境权利存在冲突。

4、刑法的不足

《刑法》第六章第六节虽规定了各项关于环境保护的犯罪,但没有涉及公民私人领域,没有惩罚针对触犯公民个人的环境权犯罪的立法。与此同时,刑法的立法指导思想或宗旨是对人身或财产权的保护,立足于经济判断之上,刑法所规定的刑罚大多以人身刑为刑罚手段,而对环境犯罪施以人身刑不能实现抑制犯罪的目的。

5、环境侵权的救济

环境侵权有许多救济途径,如自行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其中诉讼是 最强力的救济途径。但对于目前的形式来说,环境诉讼一般都是伤害极大、危害面广的案件,对于一般的环境侵权,诉讼这一途径很难进行,也很少有人施行,因此很难通过诉讼保护公民个人的环境权利。

总的来说,我国正不断加快环境法治建设,一系列相配套的法律、法规的面世使环境法成为我国法律体系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部门法之一,但在保护公民的环境权方面却还有所欠缺,希望在未来能看到国家在这一方面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①我国公民环境权益将在立法中“具体化”

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

②作者: 王君 陈文艺 新《环保法》:明确公民环境权利和义务 来源:南安商报 日期: 2014-12-18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法律出版社

④周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

谢欢

2014020338

第五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相关政策及工作程序讲座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政策性强,技术要求高,为了在全区范围内统一政策和技术规程,自治区林改领导小组下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发证办法(试行)》,这是我区林改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它包括林改相关政策和操作规程两个部分。我们这个讲座主要是对这个《办法》进行学习、理解,掌握《办法》的精神要点,以便在林改工作中能够熟练运用。第一部分林改相关政策法规

《广西壮族自治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发证办法(试行)》,对我们在林改工作中经常用到的一些相关政策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共有

1、自留山政策,2、责任山政策,3、未承包到户的集体林地政策,4、谁种谁有政策,5、林地流转政策,6、生态公益林政策,7、退耕还林政策,8、确权发证主体与对象的政策等八个方面。

1、自留山政策:《广西壮族自治区集体林权制度改 革确权发证办法(试行)》第三条 规定,自留山长期稳定不变。继续实行“生不补,死不收”、长期无偿使用、允许继承的政策。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其成员只有使用权,不得擅自用于建房等非林业生产用途。自留山长期归农户使用,其经营权受国家保护。

自留山划定后集体经济组织收回的应当退还农户或者划定新的自留山给农户,但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其自留山在林改前已由集体经济组织按照有关规定或者协议收回的,不予退还;尚未收回的,维持不变。

集体经济组织在农户自留山统一组织造林的,不得改变自留山的使用权,所造林木可由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协商确定分成比例和采伐时间,也可由集体经济组织向农户收取营林费用后将所造林木归农户所有。

林业“三定”后,自留山、责任山合并,实行“两山并一山”管理,农户要求区分自留山、责任山的,应当按照农户的要求分别确权发证;农户不要求区分的,可按责任山的形式予以确权发证。

有自留山但无证的,要查看“三定”时的档案。当时已经过县级人民政府造册登记的,应认定为自留山,并及时发放林权证;未经造册登记,但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的,可以确认为自留山。

自留山位于自然保护区或森林公园内的,由集体经济组织、自留山使用权;人与自然保护区或森林公园经营管理单位共同协商处理。可以由集体经济组织给予等量置换;也可以由自然保护区或森林公园经营管理单位与自留山使用权人签订合同,明确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归属、利益分成、使用期限。集体经济组织的山林全部纳入自然保护区或者森

林公园的,应将生态公益林的补助、补偿落实给自留山使用权人。

自留山使用权人死亡后没有继承人的,其自留山使用权由集体经济组织收回,原存在的承包经营等法律关系不变。

2、责任山政策:《广西壮族自治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发证办法(试行)》第四条 规定,责任山在承包期内保持稳定不变。承包方必须与发包方签订全区统一规范的承包合同,明确双方的责权利,承包期限为70年,承包期内承包方依法享有责任山的使用、收益和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力,并允许继承。

集体经济组织与成员已签订有承包合同,但没有明确承包面积、四至范围和期限的,要完善承包合同,明确承包面积、四至范围和承包期限,承包期满后可以按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责任山已落实到农户但没有签订承包合同的,要补签承包合同,明确承包面积、四至范围和承包期限。

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擅自收回和调整承包的林地。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外迁,其要求保留承包经营权的,应当予以保留。承包合同生效后,在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因承办人或负责人的变动而变更或者解除承包合同,也不得因集体经济组织的分立或者合并而变更或者解除承包合同。承包期内,承包人死亡,其继承人可继续承包。

承包的林地,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开发、经营和利用。未经依法批准,不得改变林地用途,不得将承包的林地用于非林业建设。

责任山由集体经济组织收回统一经营,承包方要求归还的,应当归还。

3、未承包到户的集体林地政策:《广西壮族自治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发证办法(试行)》第五条 规定,林业“三定”时未承包到户,目前仍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的,凡适宜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集体林地,按本次林改时确定的人数承包到户;不适宜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可以按下列办法之一处理:

(一)通过招标、拍卖、出租、公开协商等承包方式确定由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其他经营主体经营,所得收入按规定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进行分配;

(二)采取“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形式,继续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但要将现有的林地、林木折股分配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均等持有,收益按股分配。

农户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但未承包到户的集体林地种植的林木,由该农户与集体经济组织协商林木处置办法,林木处置后,林地使用权收归集体,并按照本条前款的规定落实经营主体。

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或者通过流转获得的收益,应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分配或公益事业,其中70%以上应当分配给本集体经济组织各成员。分配方案应经村民会议

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

4、谁种谁有政策:《广西壮族自治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发证办法(试行)》 第六条规定,在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种植的林木,坚持“谁造谁有,可以继承,可以作价转让,林木依法采伐,产品自主处理”的政策。集体经济组织未与农户签订承包合同的,应补签承包合同,确定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第十七条规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本经济组织所有且未承包到户的集体林地上种植的林木,由林木所有人与集体经济组织协商林木处置办法,林地使用权收归集体,落实经营主体后登记发证。

5、林地流转政策:《广西壮族自治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发证办法(试行)》第七条 承规定,承包方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将全部或者部分林地使用权通过转包、出租等方式流转给第三方,发包方与承包方的承包关系不变。流转期限不得超过剩余的承包期限。

承包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的,经发包方同意,可以将全部或者部分林地使用权转让给其他从事林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由该农户同发包方确立新的承包关系,原承包方与发包方在该林地上的承包关系即行终止。已经实行流转的集体林地,符合法律规定、流转合同规范的,要予以维护;流转合同不规范的,要予以规范;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依法纠正。

下载论我国集体劳权的保障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我国集体劳权的保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集体林权改革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统计指标的解释和说明 整体说明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情况统计表主要是反映改革的进展情况表中所填的数据为进度数据,要求填写每期期末(累计)数和本期新增数。其中......

    集体林权改革

    沙河店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总结 我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在区委、区政府和原泌阳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区、县林改指导组、督导组及区县、林改办的精心指导下,在各......

    论我国循环经济的法制保障.

    内容 摘要: 运用 法律 推进循环 经济 和保障循环经济的 发展 ,已成为政府和专家的共识。本文将循环经济法与我国已有的循环经济相关法律进行比较,找出已有的法律的缺陷,同时,借鉴......

    有关侵犯消费者安全保障权

    有关侵犯消费者安全保障权、人身损害赔偿案例分析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八十五条规定:“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

    集体林权改革自查报告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工作自查情况汇报 按照市林改办要求,依照林改工作配当的安排,我区对2010年开展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进行了认真自查。全区3各镇165个村参加林改,林改户数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总结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总结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总结 我乡林改工作严格按照市委、政府《关于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在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下,在......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5篇]

    《乡镇林业工作站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指导手册》参考答案一、填空题: 1、协助乡、村、组干部组织林农对宗地使用权界限、所有权界限临山逐宗核实登记, 做到“三有”(有草图、......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培训材料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培训材料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确保农村稳定和谐。 (二)坚持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确保生态得到保护、农民得到实惠、资源得到增长,改革决不能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