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1—2015年)(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3 17:51: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1—2015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1—2015年)》。

第一篇: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1—2015年)

关于印发《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陕政发〔2011〕13号、2011年3月17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1—2015年)》已经2010年第21次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白于山区是我省主要贫困地区之一,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发育程度低,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实施白于山区贫困群众移民搬迁,是省委、省政府立足全局、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农村民生的现实选择,是解决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和根本措施,各有关地区和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抓好组织实施,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他们的生存发展问题,为建设西部强省、构建和谐陕西作出积极贡献。

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1—2015年)

为了切实实施好白于山区贫困群众搬迁工程,促进贫困群众持续较快增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针对白于山区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以白于山区贫困群众为主要对象,以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为突破口,将移民搬迁与小城镇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通过城镇吸纳、工农业园区承载、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安置等多种形式,切实搞好贫困群众移民搬迁工程,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的生存发展问题,在全省率先探索出贫困山区统筹城乡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城乡统筹,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

2.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夯实责任,强化措施,全力推动。同时,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积极动员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管理和监督等工作。

3.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等,一次规划,分年实施。

4.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因素,合理确定安置规模和类型。坚持区别对待的政策,优惠政策优先向贫困户倾斜。5.坚持整村组搬迁,相对集中安置。项目村贫困户全部纳入搬迁范围,相对集中安置,鼓励有条件的农民进城落户。

6.坚持整合资源,联合共建。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各部门的项目资金,确保移民新村建一个、成一个,使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二、目标任务和实施范围

(一)搬迁任务。2011-2020年共搬迁安置39.2万人,“十二五”期间搬迁安置6.23万户、26.8万人,其中榆林市20万人,延安市6.8万人,具体为定边县9万人、靖边县5.7万人、横山县3万人、子洲县2.3万人、吴起县1.25万人、志丹县3.25万人、安塞县0.59万人、子长县1.74万人。平均每年搬迁安置5.37万人,其中榆林市每年4万人,延安市每年1.37万人。

(二)实施范围。白于山区移民搬迁项目共涉及8个县90个乡镇,其中榆林市47个乡镇,延安市43个乡镇。

定边县19个乡镇:贺圈、红柳沟、砖井、安边、郝滩、白湾子、油房庄、纪畔、王盘山、姬塬、武峁子、杨井、学庄、黄湾、新安边、张崾先、白马崾先、樊学、冯地坑;

靖边县17个乡镇:东坑、天赐湾、五里湾、席麻湾、大路沟、龙洲、高家沟、新城、青阳岔、小河、镇靖、宁条梁、周河、杨米涧、王渠则、乔沟湾、中山涧;

横山县6个乡镇:高镇、韩岔、南塔、双城、艾好峁、石窑沟;

子洲县5个乡镇:马岔、槐树岔、水地湾、高坪、李孝河;

吴起县12个乡镇:周湾、长城、五谷城、薛岔、白豹、长官庙、庙沟、王洼子、铁边城、新寨、吴仓堡、吴起;

志丹县12个乡镇:永宁、吴堡、杏河、双河、金丁、旦

八、义正、张渠、纸坊、候市、保安、顺宁;

安塞县9个乡镇:化子坪、镰刀湾、王家湾、西河口、沿河湾、招安、真武洞、砖窑湾、高桥;

子长县10个乡镇:史家畔、栾家坪、马家砭、涧峪岔、热寺湾、余家坪、李家岔、南沟岔、寺湾、安定。

(三)具体目标。通过实施移民搬迁项目,努力实现白于山区贫困群众住房有保障、增收有渠道、产业有发展、环境有改善的目标。一是贫困户有安全、经济、实用住房,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方米左右。二是每户有1—2人掌握实用技术,每村有1—2个主导产业,现代农业园区安置的群众每户有1.5-2亩设施农业大棚。三是交通、电力、通信、能源、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完善,达到或超过当地城镇水平。四是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群众享受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五是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高,搬迁到城镇的群众收入力争达到当地城镇居民平均水平,搬迁到中心村或园区群众的收入水平力争高于当地农民收入平均水平。

三、安置方式、安置地选址和建设内容

(一)安置方式。

1.进城落户定居及县城、小城镇集中安置。对有条件进城的搬迁户,鼓励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进城落户定居,转换农民身份。利用发展县城及小城镇建设,引导农民进入县城、小城镇集镇居住。进城落户及县城、小集镇计划安置7.98万人,占总安置数的30%,主要从事二、三产业等服务业或现代农业。

2.中心村集中安置。选择基础条件相对较好,产业形成一定规模,沿公路或川道地区的村庄,将零星分散的自然村整合归并,建设中心村集中安置。中心村计划安置10.7万人,占安置总数的40%。

3.现代农业园区安置。以榆林现代农业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依托,通过土地置换,对北部风沙滩区的国有农林场进行开发,建农业设施大棚,采取群众自建、政府补助或政府、公司建设,搬迁户租用的方式,每户保证1-2个设施大棚。政府在城镇或园区建设公租房由搬迁户租住,或采取搬迁户建房、政府补助的方式解决住房问题。现代农业园区计划安置6.71万人,占安置总数的25%。4.五保户和特殊人群安置。农村五保户采取集中供养与分散供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安置。对不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特困人员在个人自愿的前提下,由政府建免租金周转房,房屋产权归集体所有,由当地村委会统一集中安置。五保户及特殊人群安置1.44万人,占安置总数的5%。

(二)安置地选址。

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教育、医疗条件较好,具备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好的资源条件和开发前景,能为搬迁户提供可开发的立地条件;符合抗震设防和防灾减灾要求,无地裂、滑坡,不受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侵袭。

(三)建设内容。

移民搬迁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分为农户住房建设、新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贫困户能力建设、生态建设五部分,各项目建设标准按相关行业标准执行。1.农户住房建设项目包括在城镇、中心村、现代农业园区、国有农林场等建设房屋以及旧房改造等。

2.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新村巷道硬化、通村道路、村组道路、人畜饮水、电力、新能源、村容村貌治理、污水垃圾处理等。

3.产业开发项目包括现代农业基地在内的特色产业、设施农业等项目扶持、技术推广和市场体系建设等。

4.贫困户能力建设项目包括农民创业及实用技术培训、雨露计划、建立实用技术培训基地等。

5.生态建设项目包括小流域治理、基本农田改造、封山禁牧、草场改良、植树造林、新村绿化等。

四、投资概算、补助标准及资金筹措

(一)投资概算。“十二五”期间,白于山区移民搬迁规划概算投资139.77亿元。按区域分:榆林市投资117.46亿元,占84%;延安市投资22.31亿元,占16%。按建设内容分:搬迁户住房建设投资57.83亿元,占41.4%;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5.08亿元,占25.1%;产业开发投资27.81亿元,占19.9%;搬迁户能力培训投资6.85亿元,占4.9%;生态建设投资12.2亿元,占8.7%。

(二)补助标准。参照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和现行扶贫移民搬迁补助标准,确定白于山区移民建房补助标准。即每搬迁一个贫困人口省上补助财政扶贫资金3800元,每户宅基地整理费补助1000元,特困户每户再补助1万元,特困户比例控制在搬迁户总数的10%以内。每搬迁一人,市、县财政配套合计不低于1500元。进城落户的搬迁户,享受全省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相关优惠政策。基础设施配套项目补助标准为每搬迁一个贫困人口省级财政补助2300元。

(三)资金筹措。白于山区移民搬迁计划总投资139.77亿元,其中省上投入财政资金20亿元,市级财政投入22.55亿元,县级财政投入38.54亿元,部门投入资金35.36亿元,群众自筹23.32亿元。2011年,省上和榆林、神木、靖边以及神华集团各安排4亿元,定边县安排2亿元,横山县安排1亿元,子洲县安排0.2亿元,延安市及相关县结合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项目安排资金5.09亿元,从2012年起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五、具体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白于山区移民搬迁政策性强,工作量大,时间跨度长,建设任务重,要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抓好项目规划实施。省上成立移民搬迁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移民搬迁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省级各相关部门安排项目资金时,要优先向白于山区倾斜。市、县政府作为项目实施的主体,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具体负责项目组织实施。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搬迁进度,鼓励提前完成搬迁任务。要按照统一规划、资源整合的原则,实施综合配套,提高建设水平。

(二)搞好产业开发,加快搬迁户增收步伐。各有关市、县要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培育发展移民新村主导产业,优先将信贷资金、实用技术培训资金等用于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以及提高农户自我发展能力等。特别是要加快榆林现代农业基地建设,积极引导农民依法流转土地,实现集中规模经营,增加搬迁户收入。

(三)落实优惠政策,促进项目建设。各级政府要制订白于山区项目建设优惠政策,减轻群众负担,为工程建设创造有利条件。相关部门要在宅基地审批、新村规划、房屋设计、建材供应、子女上学、户口迁移、社会保障等方面提供方便。同时,要鼓励移民户从事二、三产业等服务行业,拓宽增收渠道,加快移民户脱贫致富步伐。

(四)强化项目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各市、县政府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项目指导、督促与检查工作,年度计划任务下达后,要逐级做好项目申报、审批和实施工作。要加强对项目建设的资金监管与审计工作,推行公告、公示和报账制,建房补助资金由县上通过“一卡(折)通”直接补助到户,确保项目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第二篇:陕北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作调查报告

陕北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作调查报告

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

2011年是陕西省委省政府启动陕北《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1—2015年)》的开局之年。3月24日,省政府在靖边县举行了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项目启动仪式,正式启动陕北农村发展史上的伟大工程,让白于山区广大群众彻底告别“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艰苦生存环境。

一、陕北白于山区基本情况

陕北白于山区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界处,是全省集中连片的三大贫困区域之一。这里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发育程度低,“就地扶贫”难度大、成本高、成效差,返贫机率很高。此区域涉及榆林市的定边、靖边、横山、子洲四个县和延安市的吴起、志丹、安塞、子长四个县,共90个乡镇,其中榆林市47个乡镇,延安市43个乡镇。“十二五”期间需搬迁安置6.23万户、26.8万人,其中榆林市20万人,延安市6.8万人,具体为定边县9万人、靖边县5.7万人、横山县3万人、子洲县2.3万人、吴起县1.25万人、志丹县3.25万人、安塞县0.59万人、子长县1.74万人。平均每年搬迁安置5.37万人,其中榆林市每年4万人,延安市每年1.37万人。

二、白于山区群众的生存环境

1、白于山区海拔高,地下水资源埋藏深,白于山阻挡南来温热气流,这里十年九旱、降雨稀少,多集中在7、8、9三个月,以暴雨为主;受地质条件影响,水源中氟含量多在10毫克/升以上,最高达33.7毫克/升(国标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饮用水氟含量不得大于l •O毫克/升),亚硝酸盐含量等其他指标也严重超标,是我省群众吃水最困难的地区。

2、自然条件恶劣,山大沟深,山区沟壑纵横,地表支离破碎,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

3、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基建费用大,成本高。

4、贫困面广,按省上规定的2000元贫困标准,8县90个乡镇有贫困人口48.8万人,占8县总人口的51%,覆盖面广。

5、靠天吃饭,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当地居民主要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人均耕地面积在4亩左右,但土地质量差,绝大多数农民采取原始的“人背驴驮” 的耕种方式,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缺乏稳定长效的收入来源。

三、搬迁工作目前进展情况

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是一项惠民工程,工作量大,时间跨度长,建设任务重。为保证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各级政府积极筹谋,大力协助,采取各种措施,推进工作开展。

1、成立组织机构。省级相关部门成立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移民搬迁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两市和各县政府作为项目实施的主体,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省、市扶贫办建立了处(科)室抓点示范和派驻督导员制度,定期下乡到县,了解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通报。各级政府都将移民搬迁工作列入目标责任考核内容,抽调专人,充实力量,确保工程推进中有人抓、有人管。

2、确定移民搬迁对象,合理选择安置地。各地根据省上下达的工作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对符合搬迁条件的贫困人口逐村、逐户调查摸底,建立档案,了解群众的搬迁意向,安塞县严格按照“户主申请、群众评议、村委会初审、张榜公布、乡镇审核、扶贫办审批”等工作程序,坚持“五优先”(即家庭最穷、生存条件最差、居住最边远、住房最烂、搬迁迫切的贫困户)的原则确定搬迁对象;靖边县结合群众意愿,采取就近集中安置、集镇即集镇周边安置、县城安置、财政集中供养安置等四种方式,不同的安置方式采取不同的安置措施和建设标准;定边县围绕“水源、生态、开发、特色、转移”五个重点,按照“人下山、林上山、人随水走、水随人流”的思路,确定迁入地。

3、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各地根据调查摸底情况,依照省市移民搬迁计划要求,结合城乡统筹发展总体规划,制订了《2011年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实施方案》,明确了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的总体思路,确保群众能搬得出、稳得住、有活干、能致富,为有序推进扶贫搬迁工作指明了方向。

4、多方筹措搬迁资金。“十二五”期间白于山区移民搬迁计划投资139.77亿元,资金投入由四部分组成:其中省级财政投入资金20亿元,市级财政投资22.55亿元,县级财政投资38.54亿元,部门投资35.36亿元,群众自筹23.32亿元。搬迁的补助标准为:每搬迁一个贫困人口省级财政扶贫资金补助3800元,市、县财政配套资金合计不低于1500元;每户宅基地整理费省级财政补助1000元;特困户每户再补助1万元,特困户比例控制在搬迁户总数的10%以内。基础设施配套项目补助标准为:每搬迁一个贫困人口,省级财政补助2300元。在严格执行省、市建房补助的基础上,安塞县进一步实行“1+2”建房补助政策,每搬迁一户补助1万元,每人再补助2000元。吴旗县也实行了“1+2+5”补助政策,即每户补助1万元,每人增加补助2000元,每户按进度奖励5000元。各县根据自身财力情况,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多方资金,着力解决扶贫移民搬迁资金问题。

5、严格项目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在搬迁资金管理上,各级政府完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认真实施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独立核算,严格执行《财政扶贫资金报账管理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规范运作程序。在加强项目申报、审批和实施管理同时,加强了对项目建设资金的监管与审计,推行公告、公示和报账制度,实施建房补助资金通过“一卡(折)通”直接补助到户,确保项目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杜绝了滞留、挪用、挤占扶贫资金现象的发生。

四、调研中了解到的实际情况

2011年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计划,全省累计总投资27亿,其中省市县共落实财政资金16.2亿元;搬迁贫困人口1.34万户、6.01万人;建房面积126.4万平方米;建设移民安置点128个,其中:县城7个、重点集镇28个、农村新型社区11个、中心村(安置点)77个、现代农业园区3个、特殊人群安置点2个。搬迁任务确定后,各县遵循“统一规划,分年实施;试点先行,逐步推开;先易后难,重点突破”的原则,任务分解到乡镇,对移民安置点的住房、就业、资金等问题进行具体实施和落实。在八个县中,定边县搬迁任务量最大,2011年计划搬迁2万人,占全部搬迁任务的33.3%。

1、从搬迁人员现状及生产生活状态看:目前留守在家里的人员文化程度最高的是初中文化,年龄以45岁以上居多,没有什么技术特长,在家以种植玉米、豆子、洋芋等传统作物为主,畜禽养殖方面以养羊、家禽、毛驴为主,农闲时出去打零工,主要在建筑行业。据子长县李家岔镇介绍,有的空壳村原来800-900人,现在只有20-30人,有九成人外出,年轻人大多数都在外打工赚钱。

2、从搬迁意愿看:说心里话,群众都愿意搬迁。陕北白于山区人畜饮水困难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并致力解决的大问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水保局、扶贫办积极落实饮水工程,解决了群众的燃眉之急。但是目前部分工程已到使用年限,滲漏老化现象普遍。子洲县马岔乡蒙山村领导介绍,他们村2009年的引水工程,因水位下降,估计五年后将出现干涸;现在家里只剩下年龄大的人,泵坏了想修理都没人抬。对于省政府实施的移民搬迁工程,白于山区群众打心眼里愿意积极配合和支持。定边县杨井镇秦湾村搬迁83户415人,群众积极支持搬迁工作。一方面本地有油,经济条件有所改善,群众对生活期望提高,同时土地面积大,养羊效益好,收入有所增加;另一方面现在居住的土窑洞比较危险,每年修理五、六次;还有吃水困难,每次到3公里外拉水,1立方30元,搬迁后群众的居住、吃水困难都能得到解决。

3、从新建住房承受能力看:若村里经济条件允许,搬迁地离居住地1公里左右,集体搬迁可以实现,群众有建房承受能力。像横山县双城乡王梁村,有176户居民,搬迁116户,搬迁户达到66%。新建房房基为本村土地,住房每户三间平房110平方米,需7-8万元,农户首付1.3万元,多数农民可以接受;搬迁后,坡地种苜蓿、造林,平地建大棚发展蔬菜、种粮。新居住地有农户入股的养猪场、肉联厂,每户在肉联厂或养猪场都能打工挣钱,年底都有可观的入股分红收入。但是,在部分经济条件差的村,有些父母愿意让孩子住进新建房,自己住原地。

4、从住房结构看:白于山区群众多数喜欢住窑洞或平房独院,不太愿意住楼房,主要是饲养牲畜方便,避免了邻里矛盾,也符合农户生活习惯。

5、从最关注的问题看:有八成人关注土地问题。土地是农户赖以生存的基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有了土地起码吃饭有保障。在调查中子洲县水地湾乡野狐峁村的农户不愿意搬迁,县上规划他们村要搬到6公里外的后湾村,因征地只能满足居住,没有耕地,村民要回家种地,困难很大,生活和生存都成问题。因此,部分群众持观望态度,等待政府政策进一步明确。子洲县马岔镇是本县最边远的镇,有些村搬迁到那里后没有土地。村民们认为市政府应统一规划,最好在榆林、靖边、定边、横山大片沙漠上治沙建田,给他们每人2亩地就行,有地种农民就能安心生活。

五、存在的问题

陕北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程是一项惠民工程,受到当地群众的积极支持。但是由于搬迁工作涉及面广,实施时间长,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建设用地紧缺。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在县城周围或重点镇、中心社区为移民搬迁审批面积大些的土地比较困难,加之县城周边土地价格过高,所以统一征用土地集中安置移民搬迁比较困难。

2、土地审批手续复杂。目前土地上报的手续复杂,报批流程多,涉及部门多,没有土地批复就无法动工,这样直接影响了移民建设的进程。定边县截止今年7月中旬,还有77.25%的土地正在市土地部门审批中。

3、群众自筹资金困难大。最希望搬迁的是夫妻双方在外经商或打工的群体,平时在外打工照顾子女上学,农忙时再回家种地。因日常收入只能维持正常生活,包括供子女上学、租房等需要花费,因此搬迁中的自筹资金对他们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子长县搬迁户若搬迁到县城,住房面积80平方米,含地皮共需12万元,按每户4人计算,减去建房补助,群众自筹部分需要8万元多;定边县杨井镇搬迁户的住房面积为120平方米,需13万元,群众自筹需要9万元。自筹资金数额之大,对于主要靠种地为生的农民可以说是困难重重。

4、农民离开生养地方难。部分农户发展的苹果、养畜等产业已形成规模,不愿放弃;有的农户退耕还林还草、粮食直补等依附土地的补助随搬迁离开而不复存在,经济损失使农户不愿承担;还有的老人对于进城,没有信心,感情上也不愿离开故土。

5、部分政策有待进一步明确。像房屋产权不明晰问题,群众是否有产权?还是只有居住权?搬迁后,原来土地怎么办?是农户继续耕种,还是五年后政府统一管理?这些关系到农户切实利益问题,各级政府需要明确,使群众了解搬迁政策,支持搬迁工作。

六、意见和建议

在实施扶贫移民搬迁的工作中,出现问题是正常的,我们要针对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以便对今后的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1、解决移民资金困难问题。对于不能按期付清自筹资金的农户,确因家庭困难,政府可以以搬迁户房子为抵押,每户贷款3-5万元,逐年偿还,以缓解群众的生活压力。

2、加大培训力度。在规划设计上,要大力发展既有区域特色又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同时加大培训力度,使群众有一技之长,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增收,也为以后几年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做好各部门的衔接工作。扶贫移民搬迁工程涉及单位多,范围广,各部门要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土地审批、资金、建房等方面,互相衔接,不推诿,确确实实地为老百姓办点实事。

4、迁出地封山育林。这个政策要逐步实施,一是改善白于山区的生态环境,坚持封山禁牧不动摇,退耕还林还草,全面恢复植被,提高土壤涵养水分。二是做好迁出群众生活和生存的安置工作,全面帮助他们解决好迁入地遇到的实际困难,使他们能安心、放心地生活下去。

5、政策要明确,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有些政策该明确的不能含糊不清,以免造成不良后果。群众有异议的问题,要耐心的做好解释工作,使群众有信心相信政府办实事的目的和能力。如鼓励有条件的群众进城,好多地方政策不明确,激励力度不够。要进一步明确并加大对搬迁户进城的优惠力度,搬迁群众的待遇不能低于同城居民的标准。

6、移民搬迁工作不能急于求成,应该稳步推进。移民搬迁工作是省委、省政府着力改善白于山区群众生活和生存的现实选择,是解决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和根本措施,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民生工程。所以各地应充分了解群众意愿,全面权衡当地实际,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每一项工作,切不可急于政绩,搞一些面子工作,把民生问题抛在脑后。要做到成熟一个实施一个,稳扎稳打,为群众办实事,办大事。

7、户籍制度改革应该加快步伐。目前农村人口流向城市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进城后户口很难落在城市,子女上学、医保等政策很难落实,严重地阻碍农村人口进城愿望的实现。

签发:李忠义

核稿:刘志勇

撰稿:陈小云 沈晓梅 郭博

第三篇:靖边县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作汇报提纲

靖边县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作

汇报提纲

各位领导、专家:

下面,我就靖边县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作的有关情况做一简要汇报,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白于山区的基本情况

白于山区覆盖靖边县中、南部两大区域的全部及北部风沙滩区的部分乡镇、村,共包括13个乡镇、154个行政村、1402个自然村;总土地面积334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65.8%;涉及3.86万户16.7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59.4%。经实地调查,该区域目前常住人口为13.97万人,外出人口2.73万人。据近3年统计分析,白于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800元。该区域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滞后,群众生活相对贫困。

二、靖边县移民搬迁的整体思路

总体思路是:按照省市的总体部署,坚持用工业理念经营农业、用城市理念经营农村这“两个理念”,推进县城城市化、乡镇城镇化、村庄社区化“三化建设”,重组南、中、北部“三大板块”,统筹解决“迁入”和“迁出”问题,实行有业安置,一次规划到位,逐年投资实施。南 部山区为限制开发区,重点进行群众迁出、生态建设和植被的自然修复,以林业、小杂粮、小杂果等为支柱产业;中部梁峁涧区为保护开发区,以集镇安置和中心村集中安置为主,加强以节水灌溉为核心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以马铃薯、羊子为支柱产业;北部为优化开发区,主要进行远距离异地集中安置和向县城转移,以县城、能源化工园区、中小企业创业园区、物流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为依托,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蔬菜、马铃薯、羊子等现代特色农业。整体布局是:以农民进城为核心,辐射集镇安置,适当兼顾中心村建设,对无经济来源的特困户、五保户等特困群体,全部由财政供养,实行“交钥匙”工程。

三、规划搬迁任务

我县计划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将白于山区17个乡镇、154个行政村的10.1万人进行移民搬迁。其中,农民进城安置6.73万人,集镇安置2.4万人,中心村集中安置0.8万人,财政集中供养0.17万人。“十二五”期间,我县计划搬迁白于山区群众5.7万人,其中,农民进城3.67万人,集镇安置1.2万人,中心村集中安置0.66万人,财政集中供养0.17万人。

四、产业发展规划 移民搬迁是手段,脱贫致富是目的。在推进移民搬迁的同时,我县更加重视解决搬迁群众后续生活问题。将移民搬迁与城市建设、工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民营经济发展相结合,统筹推进,协调解决。

一是对于就近集中安置,我们根据安置区具体特点,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以发展高效农业为载体,统筹推进涧地开发、农综开发等农业农村项目,在保证人均拥有2亩以上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四季农业和特色种养殖业。

二是对于乡镇集镇安置,我们按照半工半农的思路,在引导群众发展特色庭院经济、生态观光农业的同时,鼓励搬迁群众向农产品深加工、集镇建筑行业、兴办小企业、经营小商店,从事餐饮、服务、维修等行业转移。

三是对于进入县城安置,通过迁出地和迁入地双重保障,确保群众平稳过渡。在迁出地,以承包土地合理有序流转为平台,或以土地参股分红的方式,发展现代农业,走集中经营的高效农业路子。在迁入地,以县城内各类经济实体,以及县城周边的能化园区、中小企业创业园等为就业渠道,通过政府扶持、群众自愿,搭建移民群众与各类经济实体或企业建立紧密的就业联系平台,保障群众后续生活。同时,按照企业需求,对移民户进行劳动技能培 训,促进移民群众向产业工人转变。目前,我县正在与中小企业创业园入驻企业正式签订用工合同和入股经营意向书,涉及移民户300多户1000多人。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是移民建设用地指标已经用完,新增地块与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一致。因此,建议国土部门切出移民用地专项指标,并在报批的过程中实行“绿色通道”,简化手续,特事特办,确保移民项目顺利实施。

二是要加强移民迁出地的建设。按目前的项目管理办法,投资的主要方向集中在了迁入地的建设上。但是,迁出地的建设也同样重要,毕竟移民搬迁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挥而就。我个人认为,迁出地生态环境脆弱,地表支离破碎,不仅要退人而且要退耕,要返璞归真,充分发挥大自然的修复功能,如全部搬迁后,可退出40—60多万亩山耕地进行绿化造林。因此,必须要加大投入力度,设立移民搬迁生态建设专项资金,确保迁出地和迁入地同时发展,“两条腿”走路。

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第四篇:白于山区移民搬迁工作经验介绍

狠抓落实真抓实干

全力做好扶贫移民搬迁工作

志丹县永宁镇人民政府

按照省市县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相关要求,永宁镇作为县级重点镇,移民搬迁安置方式是进入县城和镇政府驻地,搬迁户在享受各级补助政策的基础上,可自建或自购住房。搬迁安置点位于镇政府驻地刘河村沙湾河村小组,占地面积105亩,今年共计划搬迁248户,其中进入县城的66户,进入镇政府驻地的182户。大多来自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的山岭村和洛河峡谷沿线的拐沟村,贫困人口占22%。目前已有120户搬迁户开工建设。为了加快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作,镇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高汉武同志任组长,镇长高治和同志、人大主席王占新同志任副组长、党委委员为成员的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通过积极动员,广泛宣传,基本做到了家喻户晓,人尽皆知。

在移民搬迁过程中,我镇按照“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的建设要求,坚持“规划引领、宣传引导、政策激励、产业支撑、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工作原则,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举措,按照“4321”工作思路,确保搬迁工作有序进行。

一、坚持做到“四个统一”

一是统一规划设计。邀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对沙湾河征用居住用地进行了统一规划设计,房屋建设标准为二层。二是统一时限要求。于5月30全面开工,7月30日前完成主体工程,10月31日前实现搬迁户全部入住。三是统一标准质量。统一院落、门窗、色调,严格按照质量要求进行施工,统一验收标准。四是统一政策兑现。自购或自建住房3-5间(孔)的,每间(孔)80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对于2005年以来未享受过移民搬迁和新农村建设补助的,在享受以上补助标准的基础上,每户加补10000元。同时镇政府决定对特困户列资50万元予以补助。

二、努力做好“三项工程”

一是供排水工程。在搬迁户修建之前,镇政府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设计,对供水系统、排污排洪管道进行了铺设。建200平方米高位蓄水池1座,自设自来水管网3890米。排污排洪管道2083米,其中总巷道960米,分巷道1123米。二是电路架设工程。为保证搬迁户工程顺利进行,在搬迁户开工之前,架设10千伏变压器1台,70绝缘线1576米。三是道路硬化工程。根据小城镇建设规划,沙湾河移民安置点建成后,将实施道路硬化1160米,硬化巷道973米,铺设人行道1660米,在搬迁户入住前完成。

三、切实加强“两项配套”

一是产业配套。为确保搬迁户有稳定的收入,镇政府将于7月30日前完成社区规范化养殖点2个,11月30日前完成苹果园建设200亩,保证每个搬迁户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二是商贸配套。利用我镇永宁山、九吾山、洛河峡谷等红色和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商贸和餐饮服务业,年底将建成商业用房1728平方米48间。

四、全面实现“一个目标”

通过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将全镇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发育程度低的山岭村和洛河峡谷沿线的拐沟村贫困人口集中搬迁至镇政府驻地,并大力加强农民培训,全面实现产业配套,最终缩短城乡差距,达到城乡统筹发展这一目标。

总之,我镇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刚刚起步,我们要做的仍然很多,今后工作中,我们将积极探索,努力创新,适时调整工作思路,全力做好扶贫移民搬迁工作。

第五篇:榆林市白于山区移民搬迁调研报告

榆林市白于山区移民搬迁调研报告

近日,市发展研究中心随省政府研究室深入定边、靖边等县对白于山区移民搬迁工作进行了调研,并与市扶贫办进行了座谈。通过调研,对该项工作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并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

一、移民搬迁的必要性和有利因素

白于山区是陕西省三大贫困区之一,也是全国十八个重点贫困区域之一。区域海拔高度在1300-1900米之间,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7.9℃,日照时间为2743小时,无霜期130天。榆林市境内白于山区总面积9191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土地面积21.1%,包括定边、靖边、横山、子洲4个县、47个乡镇、579个行政村、3620个自然村,总人口47.1万人。该区域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白于山区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沟道密度为3-6公里/平方公里;植被稀疏,林草覆盖率仅为24.6%;水土流失严重,年侵蚀模数1.5万吨左右,自然灾害频繁。二是水资源较为匮乏。该地区是资源性严重缺水区域,年平均降雨量仅为316.7毫米,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年平均蒸发量2491毫米,是降水量的7.9倍;而且地表水资源缺乏且多为高氟水和苦咸水,地下水位一般在300米以上,人畜饮水困难。三是生产生活条件较为落后。该区域90%以上的耕地为山旱地,保蓄能力差,农业生产水平低;交通不便,电力、通讯设施落后,居住条件较为简陋。四是贫困人口较多。按照目前1600元的新标准计算,全市白于山区现有贫困人口涉及4个县、47个乡镇、436个村,数量达13.4 万,贫困面为28%。五是社会事业发展较为滞后。教育、卫生、文体广电等基础设施落后,孩子上学难,农民看病难,广大群众文化生活单调;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保障能力弱。

这些问题已影响到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进行白于山区群众移民搬迁已到了非常必要和紧迫的时候。当前,对白于山区群众进行移民搬迁面临一系列大好机遇。在主观条件方面,一是中央高度重视贫困地区移民搬迁工作。党中央、国务院把贫困区域整体搬迁作为现阶段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这是白于山区移民搬迁最大的政策机遇;二是省上决心大。省长亲自抓这项工作的落实,并明确省上设立22个亿的白于山区移民搬迁和神府煤矿采空塌陷区群众安置专项基金,这对白于山区群众来讲是千载难逢的现实机遇;三是市县乡三级积极性高。市上已将白于山区移民搬迁纳入“十二五”规划,下决心用五年时间将居住在白于山区的20万贫困人口全部搬迁,县上也制定了规划,乡镇一级积极配合,这为移民搬迁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四是群众搬迁的愿望强烈。通过调查,90%以上的群众表示愿意搬迁,即使是油区的群众,他们也认为从子孙后代长远利益出发,进行搬迁是迟早的事,这为移民搬迁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在客观条件方面,一是经济社会的后盾坚强。“十一五”期间,陕西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年均增速达14.9%;榆林经济社会也持续高位运行,年均增速达19.5%;靖边县进入全国百强县,定边县进入西部百强县,这为白于山区移民搬迁提供了可靠的经济保障。二是接收移民的土地广阔。我市土地广阔,国营农场、林场面积较大,安置移民空间大。三是有成功的移民搬迁经验。近年来,扶贫、以工代赈等移民搬迁工程的实施,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机制,有很多好的经验和典型做法。其中定边、靖边两县实施的移民工程,得到了省上的肯定。

二、移民搬迁进展情况

从1998年实施移民搬迁以来,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省扶贫政策,全力开展白于山区扶贫攻坚,截止2010年底,全市白于山区累计有3.5万贫困人口有组织进行了移民搬迁,这些贫困人口告别了饮水困难、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的贫困区域。但依然有一大批群众居住在各方面条件较为落后的白于山区。

为了改变白于山区贫困群众的生存条件,省委、省政府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决定对该区域贫困群众进行移民搬迁。2010年8月13日,省长赵正永到榆林白于山区调研期间指出,要切实做好白于山区扶贫开发工作,下决心、大规模推进贫困村整体搬迁。2011年3月省政府第21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全省2011年至2015年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规划,具体涉及我市4个县、47个乡镇(定边县19个、靖边县17个、横山县6个、子洲县5个);需搬迁20万人(定边县9万人、靖边县5.7万人、横山县3万人、子洲县2.3万人),每年4万人;省上按人每人补助建房费3800元、基础设施费2300元,每户补助宅基地费1000元,每个村按不超10%比例特困户每户补助1万元,市县按人各配套移民户建房补助资金2000元。

为了贯彻落实省上有关精神,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我市就白于山区大规模移民搬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成立了搬迁机构。市上于2010年8月份成立了白于山区移民搬迁协调领导小组,涉及的四个县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二是制定了搬迁规划。市上出台了白于山区移民五年搬迁规划,制定了2011白于山区移民搬迁工作方案,四个县也出台了规划和实施方案。三是分解了搬迁任务。根据五年规划,市政府与四个县政府签订了2011年搬迁责任书,将全年9866户44587人搬迁任务分解到了各县,其中定边县20000人,靖边县12798人,横山县6700人,子洲县5089人,四个县也将搬迁任务落实到了有关乡镇。四是确定了搬迁资金。今年,我市白于山区移民搬迁计划总投资22.1亿元。其中省上投入2.98亿元,市上配套4亿元,县级及部门整合9.2亿元,群众自筹5.92亿元。五是启动了搬迁工作。2011年3月24日,省政府在靖边县举行了白于山区移民搬迁启动仪式,标志着我市白于山区移民搬迁项目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之后,市政府先后三次召开会议,就推进该项工作涉及的具体问题进行了研究,各县也积极开展了此项工作。截至7月底,我市2011年白于山区扶贫移民计划编报完成,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也已完成,42个搬迁项目全部进入土地、林地申报审批阶段,其中20个项目已正式开工建设,涉及3331户、15490人,分别占搬迁任务的47.6%、34.4%、34.7%。第二批土地、林地上报审批工作也在进行之中。已落实省级补助资金2.98亿元,市级配套4亿元,县级配套5.2亿元。

三、存在问题

白于山区群众大规模、整建制移民搬迁,史无前例,工程浩大,任务艰巨,虽然移民搬迁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土地供给严重不足。白于山区移民搬迁是一项规模宏大的扶贫工程,需要大量的土地,以我市每年4万人搬迁任务计算,除去在城镇安置外,其中在农村有土安置的约0.7万户,每户以0.4亩宅基地,需要土地2800亩,加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用地,每年初步概算需土地在1万亩以上。2011年,省上给我市分配的总体用地指标为1.5万亩,移民搬迁的用地指标更少。

(二)移民搬迁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复杂。需市上审批的集体土地报批手续就有8项,包括:用地申请、立项条件、土地勘测定界、选址意见书和可研报告等;需省市审批的林业手续也有12项,包括:申请文件、申请表、立项文件、林地所属证明、征用林地协议书、可行性报告、植被恢复措施和环评报告等。如这些手续按正常报批,一年之内都很难完成审批,严重制约着移民搬迁工程的实施。同时,由于省上移民计划下达较晚,也直接影响土地、林地申报审批工作。

(三)群众自筹资金较为困难。实施白于山区大规模移民搬迁政策出台后,省市县三级虽然加大了补助力度,但需要群众自筹的资金数量还很大,就拿2011年我市白于山区移民来说,根据省上下达的任务,共要搬迁群众9866户44587人,需群众自筹资金5.92亿元,人均13277元。而居住在白于山区的这些群众大部分属于贫困人口,让他们人均自筹上万元的资金难度较大,实行异地搬迁和县城及小城镇安置的移民需要投入更大。

(四)缺乏相关配套政策。移民搬迁涉及众多老百姓的长远利益,搬迁工程浩大,时间跨度长,涉及许多政策的配套和相关法律的衔接,如各种政策性补贴的享受时限,户籍的迁出管理、林地的置换、移民就业、医疗和社保等,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在实施大规模移民搬迁的同时政府相关的配套政策滞后,老百姓难以吃上政策定心丸,将影响项目的顺利实施。

(五)搬迁后实现增收难度大。白于山区群众原来居住的地方山大沟深,土地广阔,土地情结较重,实行异地移民搬迁后,搬入地土地面积较少,根据定靖两县来看,一般为人均2亩土地,农民离开原来的环境后,由于耕地减少,将会出现一大批剩余劳动力,如何提高有限土地的产出率,合理转移劳动力,将直接影响农民增收,如解决不好,可能会因搬迁户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环境不适应等原因,导致出现搬迁致贫、搬迁返贫和移民回流等问题,甚至也可能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

四、几点建议

实施好白于山区移民搬迁,实现的将是群众得实惠、政府得民心和生态得改善的“三赢局面”。笔者通过调研,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确保移民搬得出方面。

1、积极争取用地指标。一是由市政府出面,联合延安市政府共同省政府争取将移民搬迁项目建设用地计划单列、单批,不再受项目所在县用地计划限制,以解决土地供应不足问题。二是争取省扶贫办、国土资源厅、林业厅等部门和单位出台简化扶贫移民建设用地审批手续文件,加快审批进度。

2、多渠道筹措移民资金。一是管好、用好省市县已明确的补助资金,并落实农民自筹资金。二是按照“政府统筹、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一规划、项目捆绑、各记其功”的原则,做好支农资金的整合工作,利用好世行五期扶贫、扶贫贴息贷款、扶贫互助项目资金,加大支持移民搬迁力度。三是支持以县为单位出台农民搬迁安置建房贷款贴息政策,引导银行信贷资金向移民区倾斜。四是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市场化的办法,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移民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减少农民投入,使企业与移民结为共同体,实现

“双赢”。五是学习陕南模式,成立由市县财政部门和市属国有企业共同出资的移民搬迁公司,公司的资金主要用于各县移民搬迁工程资金的周转。六是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多元投资,对进城入镇落户的农民,把安置移民小区建设与商品房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允许用土地出让金等增值收入来弥补搬迁安置房建设资金,并积极探索提供购房按揭贷款政策。七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移民搬迁,严格落实在白于山区从事资源开发的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促使这些企业在资源开发过程中,积极参与当地移民搬迁。

3、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充分发挥县乡两级政府和市扶贫等部门的作用,全面发动群众,加快项目实施进度,提高工程建设质量,确保项目能按计划完成,群众能如期搬入新居。同时,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办法,解决好少数移民户过渡时期的生产生活困难。

(二)在确保移民稳得住方面。

1、对就近搬迁的农民,保证他们对原来土地的承包权不变,让他们不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对异地搬迁的农民,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实现人均2亩以上的高标准农田,并保证他们对原来土地的承包权5年内不变;对搬入城镇的农民,鼓励他们进入二三产业,并保证他们对原来土地的承包权5年内不变。

2、加强移民区道路、安全饮水、能源沼气、电力等基础建设,改善农民基本生产生活和当地生态环境,把移民区建成具有示范作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切实加快移民点科技、教育、医疗、文体、社保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民养老保险、农村灾害救助、农民工权益维护、新农合等制度,真正使移民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防止移民返迁。

(三)在确保移民能致富方面。

1、制定符合当地发展的产业扶持中长期规划,大力扶持设施蔬菜、草畜、林果等产业发展,拓宽搬迁群众增收渠道。

2、积极利用“雨露计划”这一资源,大力组织实施移民实用技术培训,增强移民的就业和创业技能,并组织移民有序外出务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3、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依托科技进步,着力培育和扶持一批从事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吸引移民剩余劳动力就业。

(榆林市发展研究中心张志进)

下载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1—2015年)(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1—2015年)(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靖边县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及海则畔二区的有关情况(模版)

    靖边县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 及海则畔二区有关情况汇报 尊敬的李行长、各位领导: 首先,非常欢迎各位领导亲临实地,视察指导我县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作!下面,我就靖边县白于山......

    两位省长在2011陕北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会上的讲话

    两位省长在陕北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会上的讲话 (2011年8月23日,根据录音整理) 赵正永省长的讲话 今天,我们在这里专题召开陕北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座谈会。刚才,省扶贫办及......

    以白于山区移民搬迁为契机全面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以白于山区移民搬迁为契机 全面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中共定边县委 定边县人民政府 定边县总土地面积6920平方公里,有4220平方公里属于白于山区。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中......

    移民搬迁扶贫工作实施方案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移民搬迁扶贫工作实施方案 来 移民搬迁扶贫工作实施方案  移民搬迁扶贫工作是我市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是推进精准扶贫的有力抓手。为贯彻落实市......

    易地扶贫搬迁规划

    四川省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 前 言 四川省自2001年被纳入全国易地扶贫搬迁首批试点省区以来,在国家发改委的关心和支持下,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搬迁群众自......

    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洛河峡谷地带)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1—2020年)(合集5篇)

    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洛河峡谷地带)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1—2020年) 为改善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洛河峡谷地带)群众基本生存条件和发展环境,加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力度,......

    镇安县扶贫移民搬迁工作管理办法

    镇安县扶贫移民搬迁工作管理办法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县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切实提高搬迁质量,根据中、省、市移民搬迁工作相关政策,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工作原则 1、坚......

    扶贫移民搬迁工作汇报发言稿1

    扶贫移民搬迁工作汇报发言稿各位领导:庙湾乡共有13个行政村21个自然村,自2001年以来,共有9个自然村911人进行了扶贫移民搬迁,有近十分之一的人口实现扶贫移民搬迁,极大改善广大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