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分析

时间:2019-05-13 17:36: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对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对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分析》。

第一篇:关于对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分析

关于对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分析

一、理念基础—社会调查报告的时代使命

2013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在特别诉讼程序一编增设了未成年人犯罪诉讼程序专章,其中以一个条文规定了未成年被告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其作为司法实践的做法早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997年上海市检察机关最先适用了此项机制,此后,随着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分类处理,社会调查报告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社会调查报告制度是指由特定的主体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成长经历、在校情况以及实施被指控的犯罪前后的表现等情况作全面、细致的调查,并制作书面调查报告,为司法机关公正处理和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是指导致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法犯罪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及反映其有无人身危险性的综合因素(《未成年被告人人身危险性的评估研究》)

恢复性司法和量刑轻缓化是少年司法制度的两项重要理论基础,我国法律己经有相应的法条予以规定《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六条同样予以明确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这都体现了刑诉法在对待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所展现的社会复归政策。同时,我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了己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体现现阶段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处理未成年人案件的轻缓化。刑事法律己经从程序法和实体法上予以全面规定,社会调查报告就是包含相应证据材料,从而将这两种理念相结合。

二、新型证据—社会调查报告的准确定位

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八种证据,包括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意见、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视听资料、电子证据。为此,有学者将调查报告归类为证人证言,更有学者否定其作为证据的属性。本文认为,社会调查报告不仅是证据的一种,而且是全新的证据形式。在英美法系证据规则中社会调查报告属于品格证据。

(一)品格证据

品格证据,是反映主体思想、情感或者行为倾向性的证据。人是自然和社会的产物,总要受到先天或后天各种条件的制约,形成相对稳定的性情特征和行为模式。因而诉讼中,也就成为了证据种类之一,具有判别证人证言、被告人供述以及被害人陈述真实性的重要价值。大陆法系中没有品格一词,经常使用的是人格一词,这只是不同国家的文化产生的称谓不同而己。属于英美法系的美国,在审判中引入社会调查报告作为品格证据,是刑事审判中基本的证据规则之一。

(二)现行法律对社会调查报告的规定

我国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对调查报告的属性及适用规则做出明确的规定,但社会调查报告主要内容是由品格证据组成的。基于证据法基本原理分析应认定社会调查报告属性为证据,因为证据是反映案件事实的材料,那些不为犯罪行为过程所包涵,但却可以影响法官量刑裁判的量刑事实也必然作为证据使用,在未成年人刑事审判中,社会调查报告是法官对未成年被告人采取从轻、减轻、免除处罚或者决定是否适用缓刑的主要依据。社会调查报告符合证据的基本特征,具有客观性、关联性、证明力,针对未成年刑事审判中,社会调查报告是法官对未成年被告人采取从轻、减轻、免除处罚或者决定是否适用缓刑的主要依据,虽然与犯罪行为无关但却会对刑罚的裁量产生实质性影响,其作用与普通证据相同,因此其属于量刑证据的范畴,应属于品格证据。

(三)社会调查报告的效力

社会调查报告的效力指的是在诉讼各个环节发挥的证明力,证明力又指证据本身在逻辑上与客观事实的契合,从而起到说服作用。针对社会调查报告可以证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性格倾向、行为方式、名声,并作为一种量刑证据来使用。社会调查报告的证明力是与检察权、审判权等司法权紧密结合的,在起诉阶段检察权体现为量刑建议权与不起诉裁量权,庭审阶段则为法院的审判权。

审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社会调查报告应结合全案证据对其证明力进行判断,依照我国法律有关罪刑轻重量刑情节的事实是审判过程中需要用证据加以证明的法定要件事实,量刑情节有法定和酌定情节两种,其中,犯罪分子案发前的个人情况和一贯表现是酌定情节的重要组织部分,犯罪分子的个人情况,是指犯罪分子的生理状况、家庭状况、受教育状况、生活经历等因素,这些因素都可以是导致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的客观因素。为了达到刑法惩罚和改造犯罪的最终目的,这些因素当然的成为量刑时应当予以考虑的情节。

未成年报告人社会调查制度己经为联合国少年司法准则所确认,并成为少年司法审判程序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制度,全面、公正、科学的社会调查报告,不仅能为检察官正确的作出不起诉、量刑建议提供帮助,而且也能帮助法官公正的作出判决,同时也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针对社会调查报告在各诉讼环节如此重要的作用,应建议逐渐完善社会调查报告在各诉讼环节的制度,在法律上予以明确规定,要求写入审查起诉报告、起诉意见书、判决书,在制度上予以规范化。

(四)社会报告调查制度构建未成年人恢复性司法制度

未成年人恢复性司法制度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北美少年司法实践,此后逐渐流行起来,目前,国际上接受程度较广的未成年人恢复性司法定义是:未成年恢复性司法是指与某一特定的未成年犯罪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各方,共同参与解决未成年犯罪及其后果,以及犯罪对未来生活的影响的过程。社会调查报告是体现未成年人性格倾向、生理状况、家庭状况、名声等内容的汇总,是审理未成年刑事案件重要参考证据。我们有必要在宏观视角上分析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对于未成年人恢复性司法的必要性及其如何完善的问题。

未成年人恢复性司法制度的建立就是要把某一特定的未成年人犯罪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各方聚为一起,共同参与解决未成年犯罪及其后果,要解决未成年被告人后果则必然要考虑到社会调查报告制度,因为未成年人身心的特点,未成年人恢复性司法的适用对象是未成年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告人绝大多数知识阅历浅、道德法制观念单薄、自我控制的能力有限,尚未形成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易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等不良的外界影响而发生犯罪行为。同时根据布拉斯沃特的金字塔模型,我们可以得出,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形下,依据行为人的人格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措施,而社会调查报告正是对行为人的人格作出一个科学有效的调查研究,把社会调查报告制度引入到未成年恢复性司法制度中,正是为了分析研判未成年人罪错的原因,从性格、家庭、社会等多个角度分析未成年人的行为,找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心理特点以及根据以往的经历预测其人生危险性,为各诉讼环节作出合法公正的判断提供重要依据。

布拉斯沃特的金字塔模型对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来说可以分为三类人:一是无能力或不理性的行为人,二是理性的行为人,有品德且能自我改善的行为人。对于无能力或不理性的犯罪嫌疑人违法犯罪可以采取隔离措施,也就是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而对于案发前表现一贯理性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则采取威慑作用,如判决有期徒刑或者缓刑等刑罚,再者对于有品德且能自我改善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则采取恢复性司法措施了,如可以采取缓刑或者不起诉决定等措施。

三、路径选择—社会调查报告的本土实践

(一)社会调查报告的制作主体

依照2001年《关于审理未成年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控辩双方、法官、社会团体组织都可以作为社会调查的主体,目前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社会调查的主体多元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公安机关、控辩双方、法院、社会团体组织、社区矫正机构,社会团体组织和社区矫正机构的调查效果要更好,社会团体组织相对于案件双方当事人,具有更专业的知识储备、无利害关系。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可以探索出一条由控辩裁三方根据案件需要,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社会团体组织或社区矫正机构,再由它们的社会调查员进行社会调查,选择的社会团体组织可以考虑异地选择,社会团体组织的社会调查员可以选择聘用制或选择具有相关资质的人员担任,同时建议国家建立社会调查员考核培训机制,如设立相关考试要求具有熟悉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热心从事教育,而且社会调查员的人格和工作等无不良记录者等相关条件,并规定社会调查员职业约束,确保其作出的调查结论具有真实性、公正性,对其所作的报告跟踪负责制。

(二)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

调查报告的内容一般是围绕未成年的性格特点、文化程度、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社会交往及实施被指控的犯罪前后表现等情况展开,有的还将心理评估等情况汇总到报告内容里,有的还有量刑、帮教的具体建议,针对社会调查报告作为证据,就应该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等特征,但司法实践中社会调查报告内容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报告千篇一律,缺乏对调查内容的深度剖析;二是报告过于生动,用于夸张华丽,影响作为证据应该具有的客观性;三是一些社会调查因为经费、人员不足等原因,采用发放问卷调查的方式,一般填卷的人员多是应付了事不很重视,难以保证调查内容的客观性,建议一方面统一社会调查报告的格式,在内容用词上加以规范限制,选用具有社会调查员资质的人员制作调查报告,并建立社会调查报告内容审查机制。

(三)社会调查报告的启动时间

目前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社会调查报告的启动时间在各地做法不一,我国法律法规也并没有相关明确规定,实际上,从社会调查报告基本概念分析得出,社会调查报告并不仅仅用于庭审阶段,还应当包括侦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的社会调查,如1995年《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违法犯罪案件的规定》第十条规定:讯问前,除掌握案件情况和证据材料外,还应当了解其生活、学习环境、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心理状态及社会交往情况,有针对性地制作讯问提纲。"2006年修订的《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刑事案件的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审查起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应当听取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代理人、辩护人、未成年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的意见。可以结合社会调查、通过学校、社区、家庭等有关组织和人员,了解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个性特点、社会活动等情况,为办案提供参考。检察机关可以将社会调查报告并入起诉意见书中,公安机关同样可以在侦查阶段制作社会调查报告,有利于检察机关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全面的了解熟知,争取在法律层面规定社会调查报告前置到侦查阶段或者审查起诉阶段,这样既科学有效的保证了社会调查报告的质量,又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调查报告在刑事诉讼各阶段的作用。

四、结语

本文在阐述了社会调查报告和未成年恢复性司法制度的基础上,简要论述了社会调查报告应属于品格证据,列举了英美法系有关品格证据的规定,并结合我国社会调查报告现有法律法规的规定,提出如何完善其制作主体及内容等建议。目前,我国司法实践中对社会调查报告的理念和法律法规中的法理诉求并不能作出更为详尽的应答,建议在刑诉法中予以明确规定社会调查报告作为证据的属性,并寄期望在不远的将来,随着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同时也有赖于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向未成年等弱势群体倾斜,要将未成年社会调查报告一系列的理念与司法实践、法律法规相对接,未成年社会调查报告制度的完善对于未成年人恢复性司法制度具有重大的价值,其有助于未成年被告人的再社会化,有助于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有助于社会公正和效率价值的实现。

第二篇: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社会调查报告制度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社会调查报告制度

【摘要】2012年全国人大表决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的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社会调查报告制度得到法律的确认。这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一大跨步,体现了在刑法领域,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量刑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115-01

一、未成年人犯罪社会调查报告制度概念和特征

未成年人犯罪社会调查报告制度又称为“人格调查制度”、“量刑引入社会评价”、“量刑前调查报告制度”。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68条,未成年人犯罪社会调查报告制度是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根据情况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进行调查的一项制度。由此可见,社会调查制度是在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诉讼程序启动后,贯穿于整个诉讼程序的量刑制度。社会调查制度体现如下特征:

1.主体多元,过程全程性

侦查阶段,由公安机关负责结合社会调查报告,决定是否提起逮捕申请。审查批捕阶段及提起公诉阶段,检察机关根据社会调查报告以确定社会危害性,作出是否批准逮捕及提起公诉的决定。审判阶段,法院在量刑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社会调查报告作出裁判,才能保证未成年人犯罪人所受的刑罚与其社会危害性相适应。

2.考察内容的广泛性

办案机关考察未成年犯罪人的情况涉及多方面,不仅包括与刑事案件相关的客观情况,还包括未成年人的家庭环境、成长背景、教育经历、心理特征等。调查内容越广泛,收集资料越全面,才能够确定未成年人的社会危害性。

3.调查报告的参考性

对于社会调查报告的性质,理论上存在争议。笔者看来,调查报告不具有证据的性质。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证据必须是八类法定形式之一。很显然,社会调查报告不具有证据的法定形式,其不能作为证明案件事实证据来使用。因此,社会调查报告只能作为量刑的参考以及教育感化的参考。

二、未成年人犯罪社会调查报告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全面调查原则

“未成年人犯罪社会调查的全面性原则决定了其必须坚持全面调查原则。”首先,包括与刑事案件相关的客观情况,也包括未成年人的家庭环境、成长背景、教育经历等多方面内容。其次,对于材料的收集,不能只收集对未成年人有利的材料或者不利的材料,也不能只收集某一方面内容。保证收集资料的全面性,才能保证确定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社会危害性的准确性。

(二)全程调查原则

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各自具有不同职能。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从立案开始,一直到执行完毕的整个诉讼过程,办案机关都可以根据案件情况进行调查。

(三)客观公正原则

调查人员一定要保证收集的材料的客观和公正。不能偏袒未成年人,少收集未成年人的不利资料,也不能受主观影响,只收集对未成年人不利的材料。收集资料的过程尽量避免主观因素,不能带有主观随意性。

三未成年人犯罪社会调查报告制度的意义

(一)为合理量刑提供参考性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于少年刑罚裁量作出了特别的规定:“在具体量刑时,不但要根据犯罪性质、犯罪情节,如犯罪手段、地点、时间、侵害对象、犯罪形态、后果等,而且还要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犯罪的动机和目的、犯罪时的年龄,是否初犯、偶犯或者惯犯,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犯罪后有无悔罪表现,个人一贯表现等情况,决定对其适用从轻处罚还是减轻处罚,以及从轻处罚或者减轻处罚的幅度,使判处的刑罚有利于未成年罪犯的改过自新及健康成长。”只有对每一个未成年犯罪人进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对其自身情况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有利于准确把握定罪,了解其社会危害性,最终确定与其自身情况相符合的量刑。

(二)矫正未成年犯罪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只针对未成年刑事案件设立了社会调查制度,体现出立法旨在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未成年人犯罪类型主要集中在故意伤害罪、盗窃罪、抢劫罪、聚众斗殴罪。究其原因,就未成年人自身而言,主要是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自我控制力差,易发生激愤犯罪。未成年人作为社会的希望,他们未来仍有很长的路需要走。这样看来,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其教育、感化、挽救,使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早日回归社会,就显得尤为的重要。社会调查报告制度,可以进一步了解分析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犯罪行为背后的原因,理解其所处的环境,有的放矢,进行有效的教育改造。

(三)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提供材料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工程,这关系到社会的未来以及国家的发展。一方面,将最真实的案例讲述给成长中的未成年人,这必将对未成年人的心灵产生触动。当未成年人认识到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以及严重后果,感受到刑罚的威慑力,未成年人也就不敢触碰法律的高压线。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总结经验,找出未成年犯罪人普遍存在的问题,掌握未成年人犯罪的一般规律,把握导致其犯罪的可控因素,这为开展未成年预防犯罪工作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材料。这样看来,做好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对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降低社会未成年人犯罪率,保证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未成年人犯罪社会调查报告制度的确立无疑是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的一大亮点,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又添一抹人性化的色彩。然而,如何更好地让这一制度切实发挥作用,实现其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的积极意义,仍需要长时间逐步完善。

第三篇:关于对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对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
青少年是每个家庭的希望,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但是,生活在新时期的青少年,以其 敏感的思维感受着当今社会的变迁,他们的思想活跃而单纯,自认见多识广而心理素质差,富有个性而缺乏独立思维能力,尚不能正确分析比较复杂的客观事物,容易受到负面社会现 象和效应的影响,进而导致青少年犯罪以惊人的速度逐年递增,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极不稳 定的影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思考。为此,我对费县法院 2006 年审 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总结了该类案件的特点,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 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2006 年,费县法院共受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24 起,涉案少年 36 人,占公诉案件总数的 8.7%,在故意杀人、防火、抢劫、强奸等八类严重刑事犯罪中占 36%,比去年同期增长 17%。通 过对上述案件的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手段、犯罪对象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未成年人 犯罪呈现以下“四多” “两低”特点: 一是侵财案件多。受社会上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一些没有钱花我的未成年人为 了享受或上网,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夺取和占有他人钱财的念头,从而走上了犯罪道路。在今 年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侵财案件 13 起,涉案未成年人 29 人(其中抢劫案件 9 起,盗窃案件 4 起),占案件总数的 54%。二是共同犯罪多。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的年龄阶段,决定了势单力薄,求众好胜的犯罪心 里。他们通过结伙,相互壮胆,增加安全感,减少恐惧感,在同伙之间,互相利用,互相依 存,因此团伙作案较多。在调查的 24 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共同犯罪的 12 起,占 50%; 在其中的 9 的抢劫案件中,全部为结伙共同犯罪。三是突发犯罪多。青少年是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生理发育快,心理状态不 够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弱,容易冲动,当遇到某种偶然事件的诱惑和激发等情况往往缺乏思 考,不顾后果,违法犯罪。四是学生受害多。9 件抢劫案件中,其中 5 件是针对在校学生的,达 55%之多。因抢劫 属于暴力犯罪,而未成年人对自己的犯罪能力有一定的估量,他们不敢以成年人为抢劫对象,因此便选择了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在校学生为对象实施作案。同时由于在校学生往往胆小怕 事,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在受到外界侵害时不能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往往以息事宁人,破 财免灾的态度屈从于犯罪分子,使得作案人容易得手。五是文化程度低。涉案 36 位未成年人中,均为初中以

下文化,其中只有小学文化的占 38%,他们大都属中途辍学,闲散在社会上,文化程度低下,缺乏对事物应有的分辨能力,对人生观的认识模糊,导致走上犯罪道路。六是犯罪年龄低。在 24 案 36 人中,年龄为 17 岁的 12 人,16 岁的 14 人,15 岁的 6 人,14 岁的 4 人,平均年龄 16.2 岁,17 岁以下的占 66%。过去,未成年人作案的高峰年 龄,以 17 至 18 岁年龄段为多。从调查情况看,17 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犯 罪年龄呈现低龄化。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通过对该 24 起案件进行认真阅卷、座谈讨论,走访调查、分析研究,认为青少年成长 过程中的犯罪现象来源于家庭、学校的消极教育和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一是家庭不良教育的影响是青少年犯罪的根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家 庭不良环境和父母对子女的管理教育不当,是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主要表 现在:(1)家庭对子女放任不管。有些父母整日沉湎于事业和挣钱,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培养 教育,任其自由成长,对子女所作所为关心较少,这些孩子由于缺乏家庭教育,辨别是非的

能力差,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容易走向邪路。(2)家庭忽视对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有些孩子的父母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而对孩子思想品德教育却关心的很少,往往娇 宠袒护子女,使孩子从小形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和任性自私的性格,当其不断增长的要求得 不到满足的时就很容易采取犯罪的手段。(3)缺乏家庭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在调查的 36 名少年犯中,有 6 人来自缺陷家庭,这种家庭越来越多,子女缺少父爱或母爱,在这种 家庭中成长的青少年,极易形成一种被扭曲了的内心世界。另外,缺陷家庭的子女在社会上 处于一种特殊的不平等地位,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们可能会变得孤僻、不合群、冷漠、粗 暴、内向、冲动、自卑、报复心强等,对家庭、社会产生厌恶情绪,以至走上犯罪道路。二是学校教育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1)近几年来,学校在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上作 出了很多努力,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具体表现在:缺乏现场氛围的法制教育,部分学校存在 注重文化教育忽视道德教育。教师因此把升学率作为硬任务,思想教育是软任务。个别教师 只重视名次靠前的学生,放任了差生的管理,因而工作中不能做到教书于育人并重。部分教 师育人方法单一,未能注重学生的心理问题,缺少心理疏导的措施和方法。(2)校园周边环 境的不良事件,影响着其他学生的健康成长。一些问题若能得到及时的发现、治疗和

和排除,会使得他们中的一些人的认识和观念走上歧途。3)(多数农村中学生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部 分初中辍学)后回家务农,而学校缺乏职业技能教育,回乡就业的学生一般都缺少一技之长,年龄偏低,体力不能适应农业生产,智力劳动的价值又体现不出来,难有作为,导致毕业回 村后容易无所事事,而易滑向歧途。三是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及不良文化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 步,但也同时推动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滋生。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 界观的养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受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而走上犯罪道路。不良文化环境是青少年犯罪的另一罪魁。近年来,网络等传播手段的加快,使未成年人接受 外部信息的范围扩大,一些渲染色情暴力、打架斗殴、渲染江湖义气等传播犯罪手段的色情 网络作品和书刊及音像制品乘虚而入,对于心理上尚未成熟、是非善恶判断标准不清、盲目 崇拜、渴望尝试的青少年诱惑特别强,这些不健康的东西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严重的,片中 大肆渲染的作案手段,无形中也对未成年人起到了教唆的作用。高消费的舞厅、酒家、电子 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随时诱惑、刺激着青少年的心灵,禁止未成年人入内的娱乐场所 的部分经营者惟利是图,对未成年人来者不拒,开始青少年将父母给的早餐、午餐省下上网,玩游戏,当他们玩上瘾时,就会为筹集资金而走上邪路。我院审理的 24 起未成年人犯罪案 件中,有 5 起是因没有上网费用而抢劫作案。

三、减少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从法律上加强了防范未成年人犯罪的三道防 线:家庭防线、学校防线和社会防线。但这部法律的出台并不意味着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 法犯罪的成功,只有全社会不懈努力,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稳固目标才能实现。一是加大普法力度。认真探索在青少年中开展法制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使普法落到 实处,使广大青少年懂得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知道什么是法律所允许的,什么是法律禁止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针对青少年思想比较单纯、法制观念淡薄、缺少辨别是非能力的特 点,用启发、疏导的方法进行正面教育,通过送法进校园、创建法制教育基地等形式,有针 对性地向青少年宣传国家法律,使青少年增强使命感,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我保护。在学 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让学生经常受到法律知识的熏陶,同时要充分利用课 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活动

第四篇:浅析我国的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

浅析我国的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

我国在2012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诉法》)中首次规定了社会调查制度,该法第二百六十八条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根据情况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进行调查。”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刑诉法解释》)第四百八十四条规定,“对未成年被告人情况的调查报告,以及辩护人提交的有关未成年被告人情况的书面材料,法庭应当审查并听取控辩双方意见。上述报告和材料可以作为法庭教育和量刑的参考”。我国立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未成年社会调查制度的明确规定,是落实少年刑事司法“教育、感化、挽救”方针的具体体现,体现了我国少年司法的进步和法律体制的不断完善。

一、调查报告的内容

修订后的刑诉法第268条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根据情况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进行调查”,为调查报告提出了原则性标准,在具体的实践中,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成长经历。具体包括:①居住情况,主要是被调查人家庭迁移情况,居住环境及邻里情况;②家庭情况,主要是被调查对象的家庭成员的构成、监护人的职业、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教育状况;家庭成员是否有赌博、酗酒等不良行为、是否受到过刑事处罚;是否为单亲家庭或由祖辈、亲戚、他人抚养;监护人对被调查对象的教育、培养、监护情况,如是否有溺爱、放任、粗暴等。③学习情况,主要是被调查对象的学习学业情况,包括其是否坚持读书及辍学原因,在校期间学习成绩、出勤情况、师生同学关系、有无获奖违纪等。④交往情况,主要是被调查对象的社会关系,包括其平时多与哪些人来往,其本人及与其来往的人是否有赌博、酗酒、吸毒等不良嗜好等。⑤就业情况及在单位的工作表现情况。⑥有无违法犯罪前科。

2、犯罪原因。具体包括:①性格特点,主要是被调查的未成年人的精神状态、心理以及个性方面的特征,包括平常是否有不良嗜好或不良行为;是否有自卑或自负、焦躁多疑等心理不良倾向,思维及行为;是否有冲动、鲁莽、缺乏主见、暴躁等异常现象。②不良影响,主要是被调查对象在日常中特别是犯罪前一段受到社会、他人不良影响情况;是否存在受到他人教唆情况。

3、监护教育。具体包括:①悔罪表现,主要是被调查对象对自身行为的认识及悔改行为,包括是否具有主动投案、如实供述等从宽行为,是否主动承认错误、赔礼道歉、积极赔偿等悔改行为;是否取得被害人详解;是否仍具有社会危险性等。②社会影响,主要是被调查人的犯罪行为在被调查人居住地、单位的反映,是否有民愤,居民是否愿意帮助其改过自新。③监护、帮教条件,主要是监护人是否有从严管教的意识和能力;被调查人所在社区、学校、单位、社区矫正机构是否建立健全了帮教措施等。

二、调查报告应注意的问题

1、在不同阶段,调查报告的重点不尽一致。社会调查主要涉及拘留、逮捕、不起诉、判决等环节,在不同的阶段,调查报告的重点也不尽一致。在侦查及审查逮捕阶段,紧紧围绕拘留、逮捕的必要性,重点调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的事实、主观恶性、有无监护与社会帮教条件等,综合衡量其社会危险性;在审查起诉阶段,围绕是否提起公诉、暂缓起诉或不起诉,重点审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个性特点、社会活动、悔改表现、帮教措施等情况;在庭审阶段,围绕是否适用管制、缓刑、单处罚金或者免予刑事处罚,重点审查犯罪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犯罪时的年龄、是否初次犯罪、犯罪后的悔罪表现、个人成长经历和一贯表现等因素。

2、针对不同案件,调查报告的侧重点不尽一致。调查报告应当针对被调查对象的个性、个案的特点,注重不同侧重点,如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的是财产性犯罪,就重点关注偶发性及主观恶性,并区分是因无生活来源流窜作案还是有生活来源因一时贪念、期望不劳而获而作案;如果是故意伤害、强奸、寻衅滋事等暴力型犯罪的,应重点关注起社会交往和成长经历,是否系受到他人的带动而拉帮结伙、是否是受到不良网站或者电影的影响等。

3、调查报告应当综合审查,作为作出处理决定的参考。社会调查报告反映的内容是未成年人的一贯表现,是在由知情证人对于其知晓的或调查者对于其调查的涉案未成年人品格方面的情况的基础,作出的一种综合性评价。在操作中,要加强对调查报告的审查力度,对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合理性、逻辑性进行审查,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进行比对,与证言、物证、书证、相关证明进行比对,为最终作出处理决定奠定基础。

三、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有利于量刑的公正。

在未成年刑事审判中,社会调查报告是法官对未成年被告人采取从轻、减轻、免除处罚或者决定是否适用缓刑的重要参考依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规定,“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应当综合考虑未成年人犯罪时的年龄、对犯罪的认识能力、是否初犯、悔罪表现、个人成长经历和一贯表现等情况,予以从宽处罚。”也就是说,法官在对未成年人被告人确定从宽比例时,要注意充分、全面考虑上述各项要素,综合确定调节比例。犯罪动机和目的体现的主观恶性越小,对未成年犯适用的从宽比例就越大,反之越小。在成长经历和一贯表现方面,如果被告人的成长环境恶劣,如父母离异,学校监管失职,促使其走上犯罪道路,但被告人犯罪后能充分认识错误,可塑性强的,就要适当选择较大的调节比例,以实现刑罚的教育功能。如果被告人一贯表现良好,将来改造好的可能性越大,则选择适用的调节比例应越大。那么,如何准确把握涉罪未成年的犯罪动因、成长经历及一贯表现等因素,就得依赖于对该未成年所的社会调查报告,因为这些因素在社会调查报告中都会有所反映。因而,法官在量刑时参

虽然社会调查报告制度在我国未成年刑事审判中对法庭教育和量刑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但因我国的立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对此规定得过于原则,在具体的实践运用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

第一,关于社会调查报告启动的主体问题

根据我国《刑诉法》第二百六十八条的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办理未成年刑事案件时,都可以根据情况来启动社会调查报告,因而也就导致了责任主体不明确的问题。如果公、检、法三机关因推诿而没有社会调查的怎么办?如果公、检、法三部门同时做了社会调查报告,内容不一致时,在材料的取舍方面,法院还可以采用自己调查的该份材料,但如果法院并没有作出社会调查报告,只有公安机关与检察机关作了,且内容不一致时,法院应该采用哪份?

第二,社会调查报告的制作主体问题。立法只是规定公、检、法可以根据案件情况进行调查,但应该由哪个部门来制作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对此立法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实践中的做法五花八门,有的由公诉人、主审法官来完成的,也有的由社区矫正机构来完成的。

第三,对于社会调查报告应该由谁来出示,在庭审的哪个环节来出示的问题,对此立法并没有作出规定,而仅仅规定了“对未成年被告人情况的调查报告,法庭应当审查并听取控辩双方的意见”。实践中的做法有在法庭举证完成后由公诉人或者法官出示的,也有的在法庭教育环节由法官出示的,也有的压根就没有出示的都有,做法比较混乱。

第四,社会调查报告的真实性问题。制作社会调查报告供法官量刑时参考的出发点是保证量刑的公正性,但是,量刑的公正要以社会调查报告的准确性为前提。如果这种社会调查报告为人利用,内容不真实,必将会影响到量刑的公正性。

针对社会调查报告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第一,在制作主体上,我们应改变目前由社区矫正机构制作调查报告的做法,最好能成立一个专门的社会调查机构,同时选聘一些符合社会调查工作需要的人员专门从事社会调查报告,并不断完善对社会调查人员的培训工作。毕竟,社会调查是未成年刑事审判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对未成年的量刑起重要的参考依据,因而,社会调查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从事的,国家应保证其严肃性和专门性。再者,由专门的机构进行社会调查,在制作的真实性方面可以得到更好的保障。此外,也可以将社区矫正机构的工作人员解脱出来,让其更专心地完成对判处非监禁刑罪犯的改造工作。

第二,在启动主体上,应由公安机关在侦查阶段就启动,而且为公平起见,不能随意选择案件来启动,而是要对全部的未成年刑事案件进行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报告涉及的内容广泛,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才能完成,过去由法院来委托社区矫正机构来进行社会调查时,常常要花上十天左右的时间去等待社会调查报告回来才能决定开庭的时间,对于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往往影响的案件的进展和审限。如果选择在侦查阶段进行社会调查,则可以节省等待的时间,有利于案件的快速审结。

第三,对于社会调查报告该在哪个环节由谁来出示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将社会调查报告放在法庭教育环节由公诉人来出示,法官在宣读完社会调查报告的意见,并听取控辩双方的意见后,才开展法庭教育的工作。

辉县市人民检察院孙艳

第五篇:调查报告:网络对未成年人成长影响

孩子是家庭的基石,孩子的未来决定了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否,所以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家长最关心的话题,网络的普及,让孩子学习方便的同时,也让孩子的身心受到了影响,那么绿色童年也就应运而生,这款软件功能强大,过滤不良网站、上网时间控制、上网记录保存、防卸载、保护视力等12项功能可以灵活设置,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让您的孩子健康成长!为更有效地参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省妇联儿童部围绕网络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专题在全省开展调研,调查报告:网络对未成年人成长影响。在13市(地)城乡抽取2600名中小学生、1300名上网学生家长作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学生问卷2122份、家长问卷1132份并汇总分析。主管领导于6月份带队赴哈尔滨、大兴安岭区县实地调研,并与专家、学生、教师、家长代表座谈。此外,还通过“儿童网络安全行”征文、走访心理咨询机构等途径了解了有关情况。小孩子上网的时候,一定要有家长引导,低龄的儿童一定要在家长陪同下上网。可以给孩子下载一些画图软件,识字软件,数学软件给他玩,这些资源凭借良好的影音效果和无可代替的互动功能,比起传统的书本更容易让孩子接受,也更能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可谓学习娱乐两不误。一些家长可能没时间,也不懂得怎么往找这些资源,可以用百度搜索儿童浏览器,一般好的儿童浏览器都会收录许多各式的动画资源。同时可以使用绿色童年这个软件,来治理孩子的上网时间,游戏时间,控制孩子的上网,屏蔽不良的黄色信息,过滤垃圾内容,给孩子一个绿色的网络童年。

一、未成年人上网的基本情况

1、未成年人上网较为普遍调查发现,上网已成为未成年人成长历程中的普遍现象。此次问卷调查到的上网学生占了93.4%,女生比例略高于男生。在10至13岁之间开始上网的学生最为集中,占39.8%,仅有1%的学生在5、6岁时开始接触网络。学生上网已持续三、四年的占25%,还有25%的学生网龄已达5至10年,调查报告《调查报告:网络对未成年人成长影响》。81.6%的同学每周至少可以上网一次,5.2%的学生可以每天上网。

2、未成年人上网较为理性调查显示,绝大部分未成年人上网较为清醒理智,认为自己喜欢上网但不迷恋的占54.2%,上网与否无所谓的占40.1%。47.7%、34.9%的家长也分别对自己孩子的上网行为做出了比较理智、上不上网无所谓的评价。未成年人上网时间在较为合理的范围之内,74.8%的学生能将上网时间限制在2小时以内,81.6%的学生能将上网频率控制为每周上网一次或只在周末定时定点上网,57.3%的家长也明确表示孩子上网时间一般在1至2小时之间。80%以上的学生对基本的网络道德有正确的熟悉。66.1%的学生表示不会在网上填写真实的个人和家庭成员资料。89.1%的学生表示不会向家长隐瞒自己上网的真实情况。88.8%的学生表示不会往见网友。调查表明,越来越多的家庭和学校为未成年人学习使用互联网创设了基本条件,大部分未成年人在家庭限制控制孩子上网、学校中上网,家长和老师对未成年人上网也起到了一定的监视指导作用。55.2%的同学在家里上网,20.6%的同学在亲朋家上网。70.5%学生表示自己上网受到家长监视,70%的家长也认为自己的监管有一定效果。家长、老师等也较注意告知孩子上网注意事项,学生问卷显示,由家长告知孩子上网注意事项的占39.6%,由老师告知的占23.2%,亲戚告知占10.7%。

3、未成年人上网有成人监视指导

4、未成年人上网重要内容是游戏娱乐

5、未成年人出入网吧现象仍然存在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和孩子都认同上网已成为未成年人学习之余游戏娱乐的重要内容。与上网相关的内容是学生之间乐于交流探讨的话题,34.8%的学生还是由同学朋友教会上网。学生常浏览的网站类型依次是游戏类、教育学习类、娱乐时尚类,交友聊天类网站,比例分别是34.1%、18.2%、16.2%、13.6%,休闲娱乐的内容总计占了63.9%。调查还发现,男生更喜欢游戏类网站,比女生高出7.5个百分点,女生更常浏览娱乐时尚类网站,高于男生3个百分点,喜欢交友聊天类网站的男女生几乎各占一半。调查表明,还有13.1%的学生出入网吧,9.6%的学生只有到网吧才可以上网,3.5%的学生是在有别的上网条件的同时也常常到网吧上网,男同学占网吧上网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90%以上的学生往网吧是为了休闲娱乐,极少部分学生是由于学习需要到网吧上网。统计结果显示,在网吧玩游戏学生占了近一半,玩暴力刺激类游戏的学生最多,达70%以上。谈及上网吧的费用,60%的学生表示要使用平日零花钱,其他学生则要向家长要钱,或用自己的部分生活费和压岁钱来支付。家长不能一味拒绝孩子上网,但也不能放任孩子沉迷其中。专家指出:“网络生活不管有多精彩,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孩子在虚拟世界中聊得越多,生活中就聊得越少。”因此,戒除网瘾一定要有方法有技巧,专家指出,戒除网瘾,要和孩子多交流,用亲情教育指导,同时也要利用管理孩子上网的软件,如绿色童年,来帮助孩子纠正上网的不良习惯。专家解读:限制孩子上网然而孩子上网成瘾该怎么办?免费反黄软件专家推荐针对青少年上网的管理软件(如:可以很方便的管理孩子上网的专业软件:绿色童年,下载地址:)教唆未成年人砸车,自己负主要责任其实教育很简单健康平安过新年

下载关于对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对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新农村社会调查报告(合集五篇)

    对新农村社会调查报告姓名:倪淑 珍联系地址:古驿镇西尹中心小学联系电话:***0710-25546112009年- 1 - 对新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为了更好的了解新农村和谐社会,2009年5月8......

    关于网吧对未成年人造成不良影响的调查报告(本站推荐)

    关于网吧对未成年人造成不良影响的调查报告 --2010春行管专科王潇然学号1052001407436 关于网吧对未成年人产生不良影响的调查报告 20世纪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生......

    2018关于未成年人对互联网接触情况的调查报告(精选五篇)

    2018关于未成年人对互联网接触情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xx年x月-20xx年x月 调查地点:全国中小学 调查内容:关于未成年人对互联网接触情况的调查 作为主要上网人群之一的未......

    关于对我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调查报告

    关于对我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调查报告 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正处于从无知到有知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时期,心理上比较脆弱,与成年人相比更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侵犯,在......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调查报告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继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被列入世界三大公害之一,也是我国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

    未成年人德育教育调查报告

    按照办事处的总体要求和部署,我们对分管的 社区进行了入户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社区总户数1083户,2884口人。现有未成年人417人,其中,高中生85人,初中生134人......

    关于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分析与思考 在我国,未成年人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的少年,他们大部分是初、高中在校生,也有少部分辍学待业或提前就业的。人们常用“花朵”来形容未......

    对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的分析和对策

    对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的分析和对策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比率不断提高,已成为社会各界的焦点问题,也是近年来我院公诉科工作的重点之一。五年来,我院公诉科共受理未成年人犯罪共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