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关于未成年人对互联网接触情况的调查报告
2018关于未成年人对互联网接触情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xx年x月-20xx年x月
调查地点:全国中小学
调查内容:关于未成年人对互联网接触情况的调查
作为主要上网人群之一的未成年人群体,在显示出对网络、社交媒体高度依赖的同时,也表现出自身对互联网极大的促进建设作用。如何使网络这把“双刃剑”在未成年人的成长中发挥积极作用,值得全社会思考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未成年群体逐渐成为主要上网人群之一。
“未成年人触网比例高达%,近八成未成年人曾使用移动终端上网,高于全国整体网民。”这是近日由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发布的《第六次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20xx)》显示的数据。
从中国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至今,已接近20年。未成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网民群体,它的成长与发展值得我们共同关注。
社交工具的首批使用者和推广者
“调查发现,未成年人上网行为集中表现为三点:从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转移,使用微博、微信追星逐潮特征明显,上网内容与成年人较为接近。”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新媒体中心副主任、课题组负责人季琳介绍。
调查显示,第一次触网年龄在 10 岁以前(含 10岁)的占到%,%的未成年人在6岁之前,即在上小学之前就开始接触网络,而10岁以后才开始接触网络的比例只有 %。未成年人接触互联网的年龄进一步提前。
未成年人上网整体仍以娱乐和休闲为主。听音乐、玩游戏、聊天、看视频等是上网时最主要做的事情。但上网查资料的学生比例也有显著提升,20xx年达到%。
网络的交互性加快了未成年人社会化的进程。
调查中,仅有10%的未成年人“不清楚或没有使用过”网络社交平台,其中最常使用的社交平台分别是qq 聊天(%)、qq空间(%)以及腾讯微博(%)。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始活跃于未成年人的社交圈,调查中已有%的未成年人使用微博,高于整体网民。未成年人逐渐成为网络社交新途径、新平台、新工具的第一批使用者和推广者。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分析:“热衷于社交平台的行为表明未成年人进入了群体社会化阶段,同伴的影响开始超过父母的影响。如今青少年参与社交平台的重要原因,就是寻找与同伴的共同话题,获得同龄人的认可。我们需要理解,这种线上的社交行为是一种时代性表现。”
在网上创造内容,而不仅仅是消费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网络已经渗透成为未成年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互联网绝不是“魔鬼”,如何恰当地利用互联网去了解未成年人也是学校与家长应该上的重要一课。
孙云晓认为,家长对孩子们上网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未成年人上网实际的效果是利大于弊。如果没有互联网,今天的青少年不会如此自信,思想也不会如此丰富,个性也不会增强。最好的方法是父母与孩子一起上网,共同参与网络。
北京市海淀区亮甲店小学率先参与网络大潮,以新媒体的方式关爱孩子。XX年,亮甲店小学在新浪微博上注册“亮爱社团”,以创办网络爱国公益社团的方式走进小学生的网络生活,鼓励孩子们传播爱国主义新风尚。在“亮爱社团”的微博中,不仅有《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文化,还有讨论最美女教师先进事迹和神九航天员的新鲜话题。不仅传播了知识文化,也给予了孩子们锻炼网上实践能力的机会。
在网络为未成年人拓宽社交渠道的同时,未成年人网民群体也对互联网产生了自身的作用。
美国皮尤公司的一项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选择在网上创造内容,而不仅仅是消费。皮尤公司曾询问调查对象是否参加过具有“网络内容创造标志”的活动:你是否在某个网页工作?你是否为别人的网页做过贡献?你是否在网上分享原创的艺术作品、相片、故事或者视频?你是否自行加工处理过网上找来的东西?对于这些问题,超过一半的青少年回答“是”。
与此同时,一种前辈向后辈学习的“后育文化”正悄然兴起,这也将会取代之前单纯由后辈从前辈处获取知识的“前育文化”。调查显示,有超过半数(%)的孩子认为父母的上网技术比自己差;2x%的孩子自信父母技术绝对比自己差。
孙云晓认为,互联网时代带来了一个重要的变化,那就是动摇了成年人的权威地位。互联网时代,父母与子女相互学习的状态将表现得更为突出。
未成年人专门网站需推广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众多新应用,特别是微博微信的广泛应用,使未成年人的时间以及知识构成都呈现“碎片化”的趋势,值得引起关注。如何健康上网、自我保护,成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重要一环。
季琳建议,网络运营商、学校与家长都应肩负起健康上网的责任。“移动终端比电脑更具有隐蔽性,在此情况下更需要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上网指导。网络运营商应增强社会责任感。学校也应及时开展新媒体素养课程教育。”
“提高媒介素养有两点必不可少,青少年需要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成功的体验。这种正能量使青少年自信,知道自己要追求的是什么,青少年也不容易形成网瘾。青少年对媒介产生客观的认识也必不可少,他们需要理解网上的生活不等同于现实的生活,媒介的报道内容跟现实生活有差别,从而做出理性的判断。”孙云晓说。
调查显示,%的未成年人曾遭遇网络不良信息。不良信息依然是互联网环境中的一颗“毒瘤”。近几年来,尽管互联网环境日益得到改善,但是不良信息仍然存在于广告、视频和游戏当中。
季琳对记者介绍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个11岁的小女孩喜欢看动漫,趁父母出去买菜的空隙,从网上下载了《魔法少女小圆》,自己在家用电脑看,没有想到开头是动漫,后面竟然出现了色情画面。小女孩惊呆了!因为受到了刺激,这名小女孩需要进行心理辅导。
对此,孙云晓说:“净化网络环境,需要有更多的机构来做青少年网络监测,分辨出优良与恶劣网络内容的出处。然后再综合结果向公众发布,使公众知道哪些网站对少年儿童成长有利,哪些网站存在不良内容,从而可以给予青少年上网的指导。”
面对纷杂的信息,未成年人身心发展不成熟,鉴别力低,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和遭遇伤害。专家指出,在未成年人上网内容与成年人几乎无区别、国家尚未实行内容分级政策的情况下,更应大力推广未成年人专门网站。
查看更多:
XX年关于未成年人对互联网接触情况调查报告范文
XX年互联网行业调查报告
中国银联发布XX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
XX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
XX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
互联网调查报告
第二篇:2009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
2009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第三篇:浅谈互联网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及对策
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一股上网漫游的旋风吹遍全世界。在短短半个世纪不到的时间内,网络的触角扩展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接触网络的人群呈几何级数增长,许许多多的未成年人也开始或已经涉足网络世界。
未成年人的特点简单地说就是好奇、好动、好观察。正是由于网站的宽泛、鲜明与未成年人的兴趣、行为有极大的融合之处,或者说网站能够为未成年人积累大量的所需素材,激发未成年人成长,才能使得网站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那么网站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怎样?
1.有利因素
网络由于其无限的信息量和人性化的交互性,其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传统的社会形态局限了未成年人的视野和社会圈,互联网却能弥补现实社会的许多不足,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取消了地域界限,真正建造了“地球村”。
(1)交互性
网络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跨越空间和时域的交互方式,让全世界能几乎在同一时刻相互交流。网站作为未成年人自为的一种交互途径,吸引了未成年人的注意,让未成年人能以自己的思维模式认识事物,与此同时,其自主意识、创新意识也得到深化。
(2)人性化
网站对未成年人的吸引力正不断上升,大有超过传统媒体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网站更具人性化的优势。网络空间极大的自由度是所有网民向往的。只要人们关注到某一人群的需要,在网络上立刻会有相应的内容出现。未成年人绝对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群,所以许多符合未成年人特点、为未成年人服务的网站已经出现或正在建设。
(3)多元化
网站上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内容,全方位、多角度、图文动画的结合,加上网上同辈群体的互助合前辈的指导,使未成年人获得多重感受,形成多元化的认识,促进了未成年人社会化的进程。
2.不利因素
电脑化空间赋予未成年人同成年人一样的力量,但却没有给他们以相同的智慧。网络是一个全球性的资源市场,良莠不齐在所难免,未成年人参与网上交往无疑存在危险隐患。具体而言,网络对未成年人的不利因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影响
孩子上网成瘾将对其生理产生负面影响。首先,电脑有损未成年人视力。一些眼科专家认为,未成年人从早期开始,每天花大量时间连续盯着电脑屏幕,有可能引发与电脑相关的眼病。其次,未成年人迷“网”易患失眠。人们每天可以从网上获得大量信息,许多中小学生也日益成为“网虫”。但是有专家指出,未成年人过于痴迷互联网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容易造成少儿失眠。
(2)“黄、黑、毒”问题
“数字化生存之父”尼葛洛庞蒂关于互联网的“黄、黑、毒”的分析指出:互联网成为“地球上最肮脏的地方”,因为数字化“黄泛区”无边无际、无孔不入;“黑客”已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心腹大患”,他们多数是电脑天才兼技术法盲;网络计算机病毒尤为令人心悸。这些因素都直接对未成年人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考察了网络对未成年人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后,我们知道,网络的正面作用还是完全占据主导地位的。我们不能因为孩子使用剪刀剪破了手而不再让他们使用剪刀一样,不能因为网络中的一些负面影响而不让学生上网。我们应帮助未成年人建立和适应正确的网络道德规范,减少由于网络负面影响所带来的损害,这才是保证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在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电脑,刚刚开始接触网络的初级阶段,就应该做好引导工作,教育引导小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时代,学会利用网络,因势利导,积极规范小学生的上网活动。
首先通过正面引导,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性,提高自身的是非分辨能力,把网络道德教育有的放矢的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去,让学生在认识社会的真、善、美的同时,也正面了解社会的丑恶的一面,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其次向学生推荐优秀少儿网站和专题网站。学生上网最初带有盲目性,所以教师要经常性地向学生推荐优秀少儿网站和一些专题网站:如中国未成年人网、雏鹰网、童网、中青网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网上的各项知识竞赛,了解各国风情,观看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兴趣,在网上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
再次借助辅助手段,为学生提供绿色上网环境。由于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互动性和未成年人识别能力、自控能力差的特点,因此很容易产生种种负面影响。我们通过安装适当的网页过滤软件,将色情站点、反动站点等等屏蔽掉。
当然,对未成年人上网冲浪因势利导,这一责任不仅限于学校、家长,全社会也要共同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培养他们良好的上网习惯,制定合理的法律规范,提高他们的网络道德素养,从各方面来维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确保其免受侵害。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四篇:浅谈互联网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及对策
浅谈互联网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及对策
【作者单位】揭东县玉湖中学
【作者姓名】邱炎江
【摘要】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一股上网漫游的旋风吹遍全世界。在短短半个世纪不到的时间内,网络的触角扩展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接触网络的人群呈几何级数增长,许许多多的未成年人也开始或已经涉足网络世界。使得互联网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未成年人;互联网;素材;激发;网站;影响;交互性;人性化;信息量;地球村;网络空间;良莠不齐;隐患;黑客;屏蔽
未成年人的特点简单地说就是好奇、好动、好观察。正是由于网站的宽泛、鲜明与未成年人的兴趣、行为有极大的融合之处,或者说网站能够为未成年人积累大量的所需素材,激发未成年人成长,才能使得网站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那么网站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怎样?
1、有利因素
网络由于其交互性和人性化及其无限的信息量,其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传统的社会形态局限了未成年人的视野和社会圈,互联网却能弥补现实社会的许多不足,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取消了地域界限,真正建造了“地球村”。
(1)交互性
网络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跨越空间和时域的交互方式,让全世界能几乎在同一时刻相互交流。网站作为未成年人自为的一种交互途径,吸引了未成年人的注意,让未成年人能以自己的思维模式认识事物,与此同时,其自主意识、创新意识也得到深化。
(2)人性化
网站对未成年人的吸引力正不断上升,大有超过传统媒体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网站更具人性化的优势。网络空间极大的自由度是所有网民向往的。只要人们关注到某一人群的需要,在网络上立刻会有相应的内容出现。未成年人绝对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群,所以许多符合未成年人特点、为未成年人服务的网站已经出现或正在建设。
(3)多元化
网站上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内容,全方位、多角度、图文动画的结合,加上网上同辈群体的互助和前辈的指导,使未成年人获得多重感受,形成多元化的认识,促进了 第1页,共3页
未成年人社会化的进程。
2、不利因素
电脑化空间赋予未成年人同成年人一样的力量,但却没有给他们以相同的智慧。网络是一个全球性的资源市场,良莠不齐在所难免,未成年人参与网上交往无疑存在危险隐患。具体而言,网络对未成年人的不利因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影响
孩子上网成瘾将对其生理产生负面影响。首先,电脑有损未成年人视力。一些眼科专家认为,未成年人从早期开始,每天花大量时间连续盯着电脑屏幕,有可能引发与电脑相关的眼病。其次,未成年人迷“网”易患失眠。人们每天可以从网上获得大量信息,许多中小学生也日益成为“网虫”。但是有专家指出,未成年人过于痴迷互联网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容易造成少儿失眠。
(2)“黄、黑、毒”问题
“数字化生存之父”尼葛洛庞蒂关于互联网的“黄、黑、毒”的分析指出:互联网成为“地球上最肮脏的地方”,因为数字化“黄泛区”无边无际、无孔不入;“黑客”已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心腹大患”,他们多数是电脑天才兼技术法盲;网络计算机病毒尤为令人心悸。这些因素都直接对未成年人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考察了网络对未成年人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后,我们知道,网络的正面作用还是完全占据主导地位的。我们不能因为孩子使用剪刀剪破了手而不再让他们使用剪刀一样,不能因为网络中的一些负面影响而不让学生上网。我们应帮助未成年人建立和适应正确的网络道德规范,减少由于网络负面影响所带来的损害,这才是保证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在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电脑,刚刚开始接触网络的初级阶段,就应该做好引导工作,教育引导小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时代,学会利用网络,因势利导,积极规范小学生的上网活动。
首先通过正面引导,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性,提高自身的是非分辨能力,把网络道德教育有的放矢的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去,让学生在认识社会的真、善、美的同时,也正面了解社会的丑恶的一面,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其次向学生推荐优秀少儿网站和专题网站。学生上网最初带有盲目性,所以教师要经常性地向学生推荐优秀少儿网站和一些专题网站:如中国未成年人网、雏鹰网、童网、中青网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网上的各项知识竞赛,了解各国风情,观看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兴趣,在网上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
再次借助辅助手段,为学生提供绿色上网环境。由于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互动性和未成年人识别能力、自控能力差的特点,因此很容易产生种种负面影响。我们通过安装适当的网页过滤软件,将色情站点、反动站点等等屏蔽掉。
当然,对未成年人上网冲浪因势利导,这一责任不仅限于学校、家长,全社会也要共同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培养他们良好的上网习惯,制定合理的法律规范,提高他们的网络道德素养,从各方面来维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确保其免受侵害。
【参考文献】
【作者电话】***(教师网);***(大众卡)
【电子邮箱】13584798@QQ.COM
第五篇:关于对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对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
青少年是每个家庭的希望,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但是,生活在新时期的青少年,以其 敏感的思维感受着当今社会的变迁,他们的思想活跃而单纯,自认见多识广而心理素质差,富有个性而缺乏独立思维能力,尚不能正确分析比较复杂的客观事物,容易受到负面社会现 象和效应的影响,进而导致青少年犯罪以惊人的速度逐年递增,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极不稳 定的影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思考。为此,我对费县法院 2006 年审 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总结了该类案件的特点,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 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2006 年,费县法院共受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24 起,涉案少年 36 人,占公诉案件总数的 8.7%,在故意杀人、防火、抢劫、强奸等八类严重刑事犯罪中占 36%,比去年同期增长 17%。通 过对上述案件的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手段、犯罪对象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未成年人 犯罪呈现以下“四多” “两低”特点: 一是侵财案件多。受社会上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一些没有钱花我的未成年人为 了享受或上网,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夺取和占有他人钱财的念头,从而走上了犯罪道路。在今 年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侵财案件 13 起,涉案未成年人 29 人(其中抢劫案件 9 起,盗窃案件 4 起),占案件总数的 54%。二是共同犯罪多。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的年龄阶段,决定了势单力薄,求众好胜的犯罪心 里。他们通过结伙,相互壮胆,增加安全感,减少恐惧感,在同伙之间,互相利用,互相依 存,因此团伙作案较多。在调查的 24 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共同犯罪的 12 起,占 50%; 在其中的 9 的抢劫案件中,全部为结伙共同犯罪。三是突发犯罪多。青少年是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生理发育快,心理状态不 够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弱,容易冲动,当遇到某种偶然事件的诱惑和激发等情况往往缺乏思 考,不顾后果,违法犯罪。四是学生受害多。9 件抢劫案件中,其中 5 件是针对在校学生的,达 55%之多。因抢劫 属于暴力犯罪,而未成年人对自己的犯罪能力有一定的估量,他们不敢以成年人为抢劫对象,因此便选择了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在校学生为对象实施作案。同时由于在校学生往往胆小怕 事,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在受到外界侵害时不能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往往以息事宁人,破 财免灾的态度屈从于犯罪分子,使得作案人容易得手。五是文化程度低。涉案 36 位未成年人中,均为初中以
下文化,其中只有小学文化的占 38%,他们大都属中途辍学,闲散在社会上,文化程度低下,缺乏对事物应有的分辨能力,对人生观的认识模糊,导致走上犯罪道路。六是犯罪年龄低。在 24 案 36 人中,年龄为 17 岁的 12 人,16 岁的 14 人,15 岁的 6 人,14 岁的 4 人,平均年龄 16.2 岁,17 岁以下的占 66%。过去,未成年人作案的高峰年 龄,以 17 至 18 岁年龄段为多。从调查情况看,17 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犯 罪年龄呈现低龄化。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通过对该 24 起案件进行认真阅卷、座谈讨论,走访调查、分析研究,认为青少年成长 过程中的犯罪现象来源于家庭、学校的消极教育和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一是家庭不良教育的影响是青少年犯罪的根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家 庭不良环境和父母对子女的管理教育不当,是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主要表 现在:(1)家庭对子女放任不管。有些父母整日沉湎于事业和挣钱,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培养 教育,任其自由成长,对子女所作所为关心较少,这些孩子由于缺乏家庭教育,辨别是非的
能力差,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容易走向邪路。(2)家庭忽视对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有些孩子的父母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而对孩子思想品德教育却关心的很少,往往娇 宠袒护子女,使孩子从小形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和任性自私的性格,当其不断增长的要求得 不到满足的时就很容易采取犯罪的手段。(3)缺乏家庭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在调查的 36 名少年犯中,有 6 人来自缺陷家庭,这种家庭越来越多,子女缺少父爱或母爱,在这种 家庭中成长的青少年,极易形成一种被扭曲了的内心世界。另外,缺陷家庭的子女在社会上 处于一种特殊的不平等地位,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们可能会变得孤僻、不合群、冷漠、粗 暴、内向、冲动、自卑、报复心强等,对家庭、社会产生厌恶情绪,以至走上犯罪道路。二是学校教育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1)近几年来,学校在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上作 出了很多努力,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具体表现在:缺乏现场氛围的法制教育,部分学校存在 注重文化教育忽视道德教育。教师因此把升学率作为硬任务,思想教育是软任务。个别教师 只重视名次靠前的学生,放任了差生的管理,因而工作中不能做到教书于育人并重。部分教 师育人方法单一,未能注重学生的心理问题,缺少心理疏导的措施和方法。(2)校园周边环 境的不良事件,影响着其他学生的健康成长。一些问题若能得到及时的发现、治疗和
和排除,会使得他们中的一些人的认识和观念走上歧途。3)(多数农村中学生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部 分初中辍学)后回家务农,而学校缺乏职业技能教育,回乡就业的学生一般都缺少一技之长,年龄偏低,体力不能适应农业生产,智力劳动的价值又体现不出来,难有作为,导致毕业回 村后容易无所事事,而易滑向歧途。三是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及不良文化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 步,但也同时推动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滋生。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 界观的养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受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而走上犯罪道路。不良文化环境是青少年犯罪的另一罪魁。近年来,网络等传播手段的加快,使未成年人接受 外部信息的范围扩大,一些渲染色情暴力、打架斗殴、渲染江湖义气等传播犯罪手段的色情 网络作品和书刊及音像制品乘虚而入,对于心理上尚未成熟、是非善恶判断标准不清、盲目 崇拜、渴望尝试的青少年诱惑特别强,这些不健康的东西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严重的,片中 大肆渲染的作案手段,无形中也对未成年人起到了教唆的作用。高消费的舞厅、酒家、电子 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随时诱惑、刺激着青少年的心灵,禁止未成年人入内的娱乐场所 的部分经营者惟利是图,对未成年人来者不拒,开始青少年将父母给的早餐、午餐省下上网,玩游戏,当他们玩上瘾时,就会为筹集资金而走上邪路。我院审理的 24 起未成年人犯罪案 件中,有 5 起是因没有上网费用而抢劫作案。
三、减少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从法律上加强了防范未成年人犯罪的三道防 线:家庭防线、学校防线和社会防线。但这部法律的出台并不意味着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 法犯罪的成功,只有全社会不懈努力,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稳固目标才能实现。一是加大普法力度。认真探索在青少年中开展法制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使普法落到 实处,使广大青少年懂得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知道什么是法律所允许的,什么是法律禁止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针对青少年思想比较单纯、法制观念淡薄、缺少辨别是非能力的特 点,用启发、疏导的方法进行正面教育,通过送法进校园、创建法制教育基地等形式,有针 对性地向青少年宣传国家法律,使青少年增强使命感,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我保护。在学 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让学生经常受到法律知识的熏陶,同时要充分利用课 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