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日照农村社区建设标准
日照农村社区建设标准
日照市已经制定并印发了农村社区建设基本标准,对农村社区建设模式、规划、基础设施、服务体系、组织和队伍以及农村社区运行机制提出了基本要求。
1、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一般不少于500平方米
在社区驻地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一般不少于500平方米,设立“一厅”(综合服务厅)、“一场”(室外群众文体活动场所)、“两栏”(公开栏、宣传栏)、“十室”(党员活动室、村民议事室、社区卫生室、警务室、人口计生服务室、图书阅览室、文化娱乐健身室、老年活动室、志愿者服务室、残疾人康复训练室)等设施,并配备必要的办公服务设施。加强并逐步完善幼儿园、购物超市、慈善超市、理发洗浴、金融保险、邮政通讯等专项服务设施和农资供应、农产品购销、科技信息咨询等涉农服务站点建设,确保农民群众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服务,形成以服务中心为主体、专项服务设施为配套、各类涉农服务站点为补充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
社区驻地按照基础设施好、交通便利、班子基础好、聚集效应强、发展潜力大的原则确定,要实现“四通四改三清三化三建”:路通、水通、电通、信息通,改水、改灶、改厕、改圈,清理垃圾堆、草堆、粪堆,主街道硬化、亮化、绿化,建有垃圾集中处理系统、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和农户沼气池。
2、政府服务资源向社区延伸
《标准》要求,要促进政府服务资源向社区延伸,重点开展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医疗卫生、文体教育、人口计生、社区治安、法律事务等方面的服务。除卫生室、计生服务室、警务室等单独设置外,其他公共服务事项原则上纳入综合服务厅集中办公,实行“一站式”服务。
支持各类组织开展技术技能培训、科技信息咨询以及生活照料等多种形式的生产生活服务,大力发展便民超市、农资供应、农机维修、邮政通讯、金融保险、幼儿园等服务项目。
3、每个社区配备4到7名专职工作人员
建立以村“两委”成员为主体,以乡镇下派人员、社区专职工作者、志愿者为骨干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每个社区配备4到7名专职工作人员,并建立完善激励
约束机制、工作绩效考评机制和培训机制。
4、杜绝借社区建设名义,变相向农民和企业摊派
为保障农村社区运行,《标准》要求,区县、乡镇(街道)把农村社区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以各类涉农资金、部门帮扶资金、农村集体积累资金、商业资金投入为辅,以社会捐助资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农村社区建设投入机制。对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计生、社保、司法、警务等各类政策,整合捆绑、统一拨付、集中投入。
社区必要的办公用品费、水电费、报刊征订费等维持社区组织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办公经费,以及社区内治安、卫生防疫、垃圾收集处理等社区管理和服务支出,由区县财政专项拨付。“两委”成员及享受误工补贴的村干部补贴执行《日照市村干部补贴发放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坚决杜绝借社区建设名义,变相向农民和企业摊派现象。
第二篇:贵州省农村社区规范化建设基本标准
贵州省农村社区规范化建设基本标准
(试行)
为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规范农村社区运作,切实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社区化服务工作健康深入开展,特制定本标准。
一、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推行以“一村一社区”为主导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同一县(市、区、特区)域内农村社区建设标准应基本一致。
二、农村社区建设规划
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要坚持统筹规划,既能满足农村社区管理服务的新要求,又能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规划有机衔接,做到指导思想、工作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具体明确,设置模式、空间布局、功能定位、投入方式和服务设施合理完善,农村社区建设步骤切实可行。
三、农村社区空间布局
坚持便于服务管理、尊重群众意愿和最大限度集约利用公共资源的原则,兼顾农村地域特点、历史沿革、农民生活习惯和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等因素,综合考虑撤乡建镇、迁村并点、集中居住区建设和农业区域化发展等情况,科学设置社区空间布局,完善社区公共基础设 1
施,合理确定社区服务范围。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圆点,服务半径一般为2—3公里,农民群众步行到社区服务中心一般不超过40分钟。
四、农村社区基本功能
农村社区不是一级行政组织,其功能定位是服务,主要包括:
(一)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生产生活服务。
(二)受政府和社会团体的委托,进行必要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三)发挥社区载体作用,促进当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
(四)推动社区服务不断完善和提高,逐步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方向发展。
五、农村社区服务设施
(一)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选址。按照基础设施好、交通便利、聚集效应强、发展潜力大的原则确定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选址。
(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一般应设立“一站式”服务大厅、卫生室、警务室、计生服务室、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环境管理室、志愿者服务室、购物超市(慈善超市)等服务项目。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面积要满足功能要求,配备必要的办公服务设
施,落实建设和维护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所需的资金、人员,保障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正常运转。
(三)社区服务设施网络。整合利用资源,采用新建、改建、共建等形式建设农资供销、农产品经营、农村金融、农业科技类社区服务站点,形成以综合服务中心为主体、专项服务设施为配套、各类涉农服务站点为补充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
六、农村社区服务体系
坚持从农民生产生活实际需求出发,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初步构建起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志愿和互助服务相衔接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
(一)社区公共服务。促进政府服务资源向社区延伸,重点开展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区就业、社区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文教体育、人口计生、社区治安、法律事务、社会救助等方面的服务,社区公共服务达到较高水平。公共服务事项原则上纳入“一站式”服务大厅集中办公,实行“一站式”服务。
(二)社区市场化服务。坚持“谁投入、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通过投资入股、合作经营等形式,在社区逐步兴办起便民超市、农资供应、农技服务、邮政通讯、金融保险、幼儿园等服务项目。
(三)社区志愿和互助服务。倡导、支持驻辖区单位、社区居民和社区志愿者参与社区建设,经常开展邻里互助等群众性自我互助服务活动。推行社区志愿者登记注册制度,初步形成一支较为稳定的志愿者队伍。
(四)社区环境保护应急减灾服务。开展社区防灾减灾、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资料,组织开展社区内灾害风险隐患排查、编制社区灾害风险图,制定社区综合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开展社区灾害风险评估,开展防灾减灾演练,组织社区居住人员和驻社区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活动,设立减灾避难场所,配备必要的应急物资。
七、农村社区运行机制
(一)农村社区建设经费。社区建设经费列入县(市、区、特区)财政预算,单独列支、专门核算、划拨、监管。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各类涉农资金、部门帮扶资金、无偿捐助、商业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政府财政投入的持续增长机制。严禁借社区建设名义,变相向农民和企业摊派。
(二)农村社区内部运行机制。按照规范化、标准化要求,通过建立办事流程、服务标准、服务承诺等服务规范,强化业务培训、绩效考核;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八、农村社区管理体制
(一)农村社区与村级党组织之间的关系。村级党组织全面领导本地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重点在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领导、指导和监督管理。充分激发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社区建设的各个方面切实发挥骨干作用。
(二)农村社区与村委会的关系。村委会与农村社区是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两者共同为社区群众服务。社区侧重于服务,村委会侧重于组织好村民自治。
(三)农村社区与社区社会组织、经济合作组织的关系。社区侧重于平台建设,为社区社会组织、经济合作组织提供支持和帮助;社区社会组织、经济合作组织借助社区平台,开展各种服务和组织有关活动。
(四)农村社区与驻区单位的关系。社区积极开展面向驻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驻区单位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社区建设。
第三篇:重庆《城市社区及农村消防建设标准》(初稿)
ICS 13.220 P16 备案号:×××××-200×
重 庆 市 地 方 标 准
DB50/×××-200×
城市社区及农村消防建设标准
(初稿)
200×-××-××发布
200×-××-××实施
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城市社区及农村消防建设标准
第1部分:城市社区消防建设标准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城市社区(以下简称社区)消防安全组织、设施建设、消防宣传及安全检查方面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重庆市范围内社区消防安全管理和公安派出所对社区消防安全管理的检查指导。规范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适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5907 消防基本术语 第一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重庆市消防条例
重庆市消防设施管理规定
重庆市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 术语
3.1 火灾危险
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和发生火灾可能造成的后果。3.2 火灾隐患
可能导致火灾发生或火灾危害增大的各类潜在不安全因素。3.3 消防安全组织
从事消防安全管理、消防安全检查和火灾扑救的团体。3.4志愿消防队
主要由志愿人员组成,有固定消防站用房,配备消防车辆、装备、通讯器材的消防组织。志愿人员有自己的主要职业、平时不在消防站备勤,能在接到火警出动信息后迅速集结,参加灭火救援。
3.5 居民防火公约
社区居民委员会制定的约束本社区居民消防安全行为规范的约定。消防安全组织
4.1 防火安全委员会
4.1.1 社区居委会应将消防安全工作纳入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体系,建立由居委会主任任主任,社区民警、居委会治保主任任副主任,业主委员会主任、物业服务公司负责人、驻社区单位的保卫人员、消防志愿者等为成员的防火安全委员会,负责本社区的消防安全工作。
4.1.2 社区防火安全委员会应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4.1.2.1 贯彻消防法律、法规和规章,落实消防工作措施; 4.1.2.2 开展经常性的社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4.1.2.3 制定社区消防工作制度;
4.1.2.4 组织开展农村消防工作检查,督促整改火灾隐患; 4.1.2.5 组织开展火灾扑救工作。4.2 社区志愿消防队
4.2.1 社区居委会应按照“有人员、有队房、有装备器材、有训练、有执勤、有经费保障”的“六有”基本标准,建立社区志愿消防队。
4.2.2社区志愿消防队应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4.2.2.1 制定灭火、疏散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4.2.2.2 开展消防业务训练; 4.2.2.3 建立执勤备战秩序;
4.2.2.4 开展防火安全检查和巡查; 4.2.2.5 维护、保养消防器材设施; 4.2.2.6 对初期火灾进行扑救; 4.2.2.7 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消防设施器材
5.1 社区居委会应依托警务室或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居委会办公场所)设置消防室,配备消防器材柜。消防器材柜至少应配备以下器材:灭火器4具(8KgABC干粉)、消防斧1把、强光手电筒1只、消火栓扳手1个、消防水带6盘、水枪2支。
5.2 社区治安岗亭、小区物业服务单位设立消防执勤点,安装报警电话,设置消防器材箱,配备必要的消防水带、水枪、灭火器、自救逃生和应急照明器材。
5.3 无建筑消防设施的居民住宅楼内应设置消防器材箱,并合理布置。
5.4 鼓励家庭配置小型灭火器、救生绳、强光手电筒、消防斧等简单消防器材。消防安全管理
6.1 《居民防火公约》
社区居委会应组织制定《居民防火公约》,督促居民遵守。《居民防火公约》应在各小区的醒目位置张贴悬挂并发至居民家庭。主要内容包括:
6.1.1 自觉遵守消防法律法规,服从社区消防安全组织的管理。6.1.2 爱护消防设施和器材,不得挪用、圈占、埋压和损坏。
6.1.3 严禁在楼道内堆放杂物。严禁占用、堵塞消防通道、安全出口。
6.1.4 居民不得存放汽油、油漆、酒精、烟花爆竹等易燃易爆危险品,严禁乱倒液化气残液。6.1.5 居民家庭不得乱拉乱接电器线路,不准用铁丝、铜丝代替保险丝。6.1.6 教育儿童不玩火,不在禁放区域和禁放期燃放烟花爆竹。6.1.7 居民外出或睡前要检查电源开关和燃气灶炉是否关闭。
6.1.8 家庭装修时,要安全敷设电气线路,严格管控用火用电,防止火灾发生。6.1.9 家庭发生火灾时,不要因为贪恋财物而丧失逃生时机。
6.1.10 发生火灾及时拨打“119”报警电话报告火警并拨打社区义务消防队值班电话。6.2 消防安全例会
6.2.1 社区居委会应建立消防安全例会制度,处理涉及消防安全的重大问题,研究、部署、落实本社区的消防安全工作计划和措施。
6.2.2 消防安全例会应由社区居委会主任主持,有关人员参加,每月不宜少于一次。消防安全例会应形成会议纪要或决议。
6.3 防火巡查、检查
6.3.1 社区居委会应建立防火巡查和防火检查制度,确定巡查和检查的人员、内容、部位和频次。
6.3.2 防火巡查和检查时应填写巡查和检查记录,巡查和检查人员及其主管人员应在记录上签名。巡查、检查中应及时纠正违法违章行为,消除火灾隐患,无法整改的应立即报告,并记录存档。
6.3.3 防火巡查时发现火灾应立即报火警并实施扑救。
6.3.4 社区志愿消防队每日进行防火巡查,并结合实际组织夜间防火巡查。实行物业管理的住宅小区,应当建立24小时防火巡查制度。
6.3.5 防火巡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6.3.5.1 用火、用电有无违章情况;
6.3.5.2 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是否畅通,有无锁闭;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是否完好; 6.3.53 常闭式防火门是否处于关闭状态,防火卷帘下是否堆放物品; 6.3.5.4 消防设施、器材是否在位、完整有效。消防安全标志是否完好清晰; 6.3.5.5 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人员在岗情况; 6.3.5.6 其他消防安全情况。
6.3.6 社区居委会、小区物业服务单位对辖区单位的防火检查,每月不少于1次;对居民住宅的楼院、通道的防火检查,每周不少于1次。
6.3.7 防火检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6.3.7.1 消防车通道、消防水源;
6.3.7.2 安全疏散通道、楼梯,安全出口及其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 6.3.7.3 消防安全标志的设置情况; 6.3.7.4 灭火器材配置及其完好情况; 6.3.7.5 建筑消防设施运行情况;
6.3.7.6 消防控制室值班情况、消防控制设备运行情况及相关记录; 6.3.7.7 用火、用电有无违章情况; 6.3.7.8 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管理; 6.3.7.9 防火巡查落实情况及其记录;
6.3.7.10 火灾隐患的整改以及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
6.3.7.11 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场所防火、防爆和防雷措施的落实情况; 6.3.7.12 楼板、防火墙和竖井孔洞等重点防火分隔部位的封堵情况; 6.3.7.13 消防安全重点部位人员及其他员工消防知识的掌握情况。6.4 火灾隐患整改
6.4.1 因违反或不符合消防法规而导致的各类潜在不安全因素,应认定为火灾隐患。6.4.2 社区居委会防火巡查、检查发现火灾隐患应督促立即改正,不能立即改正的,应及时向公安消防机构或公安派出所报告。
6.4.3 社区居委会发现辖区内有下列违反消防安全法律、法规行为的,应及时向公安消防机构或公安派出所报告。
6.4.3.1 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内部装修和用途变更的工程项目未经消防设计审核或者经审核不合格,擅自开工的;
6.4.3.2 建筑工程项目未经消防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擅自使用的;
6.4.3.3 开办公众聚集场所未经消防安全检查或者经消防安全检查不合格,擅自使用、开业的;
6.5 消防宣传教育
6.5.1 社区居委会应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安全宣传与教育。
6.5.2 利用社区消防室、社区网站和文化活动室等现有设施,开展消防安全常识、消防法律法规、家庭防火知识等方面的教育。
6.53 通过在社区内显著位置设置消防公益广告牌、消防宣传栏、消防画廊、居民防火公约,在居民楼道内设有消防警示牌,定期向居民家庭发放消防宣传资料等形式,向居民宣传防火、灭火和应急逃生等常识。
6.5.4 至少每季度组织一次消防知识讲座、每年组织一次灭火逃生演习。6.5.5 在冬春季节、重大节日期间开展有针对性的消防安全教育活动,每年“119消防宣传日”开展一次居民广泛参与的消防宣传活动。
6.5.6 定期对老、弱、病、残人员进行消防宣传教育;学生放假期间,对中小学生开展消防安全教育。
6.5.7 适时组织居民参观当地消防教育馆和消防站,增强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消防业务建设
7.1 社区消防室内悬挂张贴社区消防建设示意图、社区消防组织网络图及社区消防管理制度。7.2 社区居委会应制定并悬挂居委会消防工作职责、消防安全例会制度、消防宣传教育制度、防火检查巡查制度。
7.3 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单位应建立健全消防档案。内容包括: 7.3.1 辖区消防基本情况档案;
7.3.2 辖区特护人员及家庭基本情况档案;7.3.3 防火检查、巡查档案;7.3.4 消防器材配备及维护保养档案;7.3.5 消防宣传教育活动档案;7.3.6 消防会议和活动记录;7.3.7 消防安全组织档案; 7.3.8 火灾事故记录档案;
城市社区及农村消防建设标准
第2部分:农村消防建设标准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农村消防安全组织、消防基础设施、消防安全管理和消防业务建设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重庆市范围内行政村消防安全管理和公安派出所对农村消防安全管理的检查指导。规范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适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5907 消防基本术语 第一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重庆市消防条例
重庆市消防设施管理规定
重庆市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 术语
3.1 火灾危险
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和发生火灾可能造成的的后果。3.2 火灾隐患
存在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行为,极易导致火灾的发生和危害的状态。3.3 消防安全组织
从事消防安全管理、消防安全检查和火灾扑救的团体。3.4志愿消防队
主要由志愿人员组成,有固定消防站用房,配备消防车辆、装备、通讯器材的消防组织。志愿人员有自己的主要职业、平时不在消防站备勤,能在接到火警出动信息后迅速集结,参加灭火救援。
3.5 村(居)民防火公约
行政村制定的约束村(居)民消防安全行为规范的约定。消防安全组织
4.1 防火安全委员会
4.1.1 行政村村(居)民委员会应将消防安全工作纳入村务管理内容,成立由村(居)委会主任担任主任,驻村警务室民警、村治保主任任副主任,妇女主任、民兵连长、村民小组长等为成员的防火安全委员会,负责本村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4.1.2 行政村防火安全委员会应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4.1.2.1 贯彻消防法律、法规和规章,落实消防工作措施; 4.1.2.2 开展经常性的农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4.1.2.3 制定农村消防工作制度;
4.1.2.4 组织开展农村消防工作检查,督促整改火灾隐患; 4.1.2.5 组织开展火灾扑救工作。4.2 村志愿消防队
4.2.1 行政村应按照“有人员、有队房、有装备器材、有训练、有执勤、有经费保障”的“六有”基本标准,建立志愿消防队。
4.2.2志愿消防队应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4.2.2.1 制定灭火、疏散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4.2.2.2 开展消防业务训练; 4.2.2.3 建立执勤备战秩序;
4.2.2.4 开展防火安全检查和巡查; 4.2.2.5 维护、保养消防器材设施; 4.2.2.6 对初期火灾进行扑救; 4.2.2.7 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消防基础设施
5.1 消防规划
5.1.1 村庄建设规划中应当编制消防专篇,经济发达的行政村也可编制消防专项规划。5.1.2 村庄建设规划消防专篇或村庄消防专项规划由镇(乡)人民政府负责编制,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后,由所属镇、乡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5.1.3 村庄建设规划消防专篇或村庄消防专项规划应包含消防安全布局、消防水源、消防通道、消防站(室)、防火分隔、建筑防火、消防通讯等内容。
5.2 消防安全布局
5.2.1 村庄内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工厂、仓库必须设在村庄边缘或相对独立的安全6
地带,并与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保持规定的防火安全距离。严重影响村庄安全的工厂、仓库、堆场、储罐等必须迁移或改造,采取限期迁移或改变生产使用性质等措施,消除不安全因素。
5.2.2 生产和储存易燃易爆物品的工厂、仓库、堆场、储罐等与居住、医疗、教育、集会、娱乐、市场等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50m,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烟花爆竹生产工厂的布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爆破器材工厂设计安全规范》GB 50089 的要求。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规定的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和罐区应单独布置在规划区常年主导风向下风或侧风方向,并应考虑对其他村庄和人员聚集区的影响。
5.2.3 合理选择村庄输送甲、乙、丙类液体、可燃气体管道的位置,严禁在其干管上修建任何建筑物、构筑物或堆放物资。管道和阀门井盖应有明显标志。
5.2.4 应合理选择液化石油气供应站的瓶库、汽车加油站和煤气、天然气调压站、沼气池及沼气储罐的位置,并采取有效的消防措施,确保安全。燃气调压设施或气化设施四周安全间距需满足城镇燃气输配的相关规定,且该范围内不能堆放易燃易爆物品。通过管道供应燃气的村庄,低压燃气管道的敷设也应满足城镇燃气输配的有关规范,且燃气管道之上不能堆放柴草、农作物秸秆、农林器械等杂物。
5.2.5 打谷场和易燃、可燃材料堆场,汽车、大型拖拉机车库,村庄的集贸市场或营业摊点的设置以及村庄与成片林的间距应符合农村建筑防火的有关规定,不得堵塞消防通道和影响消火栓的使用。
5.2.6 有计划地引导村民实施木板房、茅草房改造和农灶、电气线路改造,推广使用防火建筑材料,提高建筑物耐火等级,改善农村用火、用电、用气条件,规范用火、用电、用气管理。
5.3 消防通道
5.3.1 消防通道可利用交通道路,应与其他公路相连通。村内车道和人行便道应满足普通消防车或小型消防车(摩托车)的通行要求。
5.3.2 消防通道宽度不宜小于4m,转弯半径不宜小于8m。当管架、栈桥等障碍物跨越道路时,净高不应小于4m。
5.3.3 建房、挖坑、堆柴草饲料等活动,不得影响消防车通行。5.3.4消防通道宜成环状布置或设置平坦的回车场。尽端式消防回车场不应小于15m*15m,并应满足相应的消防规范要求。
5.4 消防水源
5.4.1设有市政供水管网的村庄应沿道路设置室外消火栓,间距不应超过120米。
5.4.2有江河、湖泊、堰塘、水渠等天然水源的,应加以综合利用兼做消防水源,在其岸边设置供消防车、手抬机动泵吸水的场地或平台。
5.4.3给水管网或天然水源不能满足消防用水时,宜设置消防水池(可与饮水工程和抗旱工程合建)。水池的保护半径不应大于300米,水池容量不应小于50立方米。
5.4.4不能通消防车、无市政管网的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街区,可采用临时高压的供水形式,在街区、巷道等处铺设干式消防管网,管道上每隔60米设置消火栓。
5.4.5 利用天然水源或消防水池作为消防水源时,应配置消防泵或手抬机动泵等消防供水设备。同时,要发挥农业灌溉机械在灭火方面的作用,实现一机多能。
5.5 防火分隔
5.5.1 人口密集的村庄应规划布置避难区域;原有耐火等级低、相互毗连的建筑密集区或大面积棚户区,应采取防火分隔、提高耐火性能,开辟防火隔离带和消防通道,增设消防水源,改善消防条件,消除火灾隐患。
5.5.2防火分隔宜按30~50 户的要求进行,呈阶梯布局的村寨,应沿坡纵向开辟防火隔离带。防火墙修建应高出建筑物50cm 以上。
5.5.3 堆量较大的柴草、饲料等可燃物的存放应符合下列规定:
5.5.3.1 宜设置在村庄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侧或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5.5.3.2 当村庄的三、四级耐火等级建筑密集时,宜设置在村庄外。5.5.3.3 不应设置在电气设备附近及电气线路下方。5.5.3.4 柴草堆场与建筑物的防火间距不宜小于25m。5.5.3.5 堆垛不宜过高过大,应保持一定安全距离; 5.5.3.5.6 消防站(室)
5.6.1 行政村根据需要可设置消防站。消防站的设置应根据村庄规模、区域位置、发展状况及火灾危险程度等因素确定。
5.6.2 行政村应依托警务室或村公共服务中心(村委会办公场所)设置消防室,配备机动消防泵,或用灌溉机械、农用车安装水泵等形式改装的简易消防车,及消防水枪、水带、灭火器、火钩、火叉等灭火器材和个人防护装备。
5.6.3 农村居民大院、集中居住点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灭火器材,其中,10户以上的不少于4具,30户以下不少于8具,30至50户的不少于12具,超过50户的不少于20具,并合理布局。消防安全管理
6.1 制定《村(居)民防火公约》
《村(居)民防火公约》应在村内的醒目位置张贴悬挂并发至村民家庭。主要内容包括: 6.1.1 自觉遵守消防法律法规,服从村委会的消防安全管理; 6.1.2 爱物消防设施和器材,不得挪用、圈占、埋压和损坏;
6.1.3 不再道路上挖沟、设置路障和堆放杂物,以免影响消防车通行; 6.1.4 村民家庭按照村委会划定区域堆放草垛,并做到“四清”,即:灶前清、院内清、房前屋后清、道路两边清;
6.1.5 村内的电气设施、线路实行统一管理,村民家庭内不乱拉乱接电线,不用铁丝、铜丝代替保险丝;
6.1.6 村民离家前熄灭灶火,封好炉火,关闭燃气灶炉房门和电器开关;
6.1.7 村民家庭内不违反规定存放汽油、柴油、煤油、烟花爆竹等易燃易爆物品,不乱倒液化气残液;
6.1.8 教育儿童不要玩火;
6.1.9 发生火灾及时拨打“119”报警电话或村志愿消防队值班电话,主动向公安消防部队报火警。
6.2 消防安全例会
6.2.1 行政村村(居)委会应建立消防安全例会制度,处理涉及消防安全的重大问题,研究、部署、落实本村的消防安全工作计划和措施。
6.2.2 消防安全例会应由村(居)委会主任主持,有关人员参加,每月不宜少于一次。消防安全例会应应形成会议纪要或决议。
6.3 开展消防宣传教育
6.2.1 在村内的醒目位置设置固定消防宣传栏或张贴消防宣传画。
6.2.2 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村广播等多种形式开展消防常识宣传教育,指导村民安全用火、用电、用油,掌握家庭火灾扑救和安全疏散、逃生自救的方法。
6.2.3 利用农村赶集、开会、科技下乡等活动,向村民讲解消防安全常识,发放消防宣传资料,提高村民的消防安全意识。
6.2.4 定期到村内学校、幼儿园、养老院等场所进行防火宣传教育,宣传报告火警、扑救初起火灾、引导人员疏散的常识。
6.2.5 定期到鳏寡孤独村民和留守儿童家庭提醒安全使用电器、炉灶、及时关闭电源、气源,防止发生火灾。
6.3 防火安全管理
6.3.1 行政村居民委员会应将消防安全管理要求纳入村民自治章程,制定相关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与村民、村办企业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
6.3.2 行政村居民委员会应组织经常性的防火巡查,农忙季节、重大节假日应组织全面防火安全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火灾隐患应及时上报公安派出所进行处理。
6.3.3村内企业及农家乐、家庭作坊等个体工商户加强消防安全管理,配备必要的灭火器材,并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制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编制灭火疏散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3 组织防火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对消防器材定期进行维护保养,确保完好有效; 5 确保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畅通; 对员工进行消防安全培训和宣传教育。
6.3.4经营场所与住宿场所为一体的建筑,其住宿部分应当按照独立的防火分区设置,并且有符合国家消防技术标准的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
6.3.5农村加油站、燃气充装站、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储存场所、木材加工场所,以及粮食、秸秆等农产品场院和仓库,应当符合有关消防规定,有针对地制定和落实消防安全措施。
6.3.6村民建房、挖坑、堆放柴草、饲料等,不得堵塞消防通道和占用防火间距。6.3.7草垛应在村外集中统一存放,确保消防安全。6.3.8定期维护村内电气设施和线路,确保用电安全。6.3.9严禁焚烧农作物秸秆及烧荒。
6.3.10严禁携带火种进入林区,严禁在林区内动用明火。
6.3.11严禁违法生产、经营、储存、使用易燃易爆化学危险物品及烟花爆竹。6.3.12 严禁自行拆修液化石油气钢瓶及灶具设备,严禁倾倒液化石油气残液。消防业务建设
7.1行政村消防室内应悬挂张贴农村消防建设示意图、消防组织网络图、辖区道路交通水源图。7.2 行政村村(居)民委员会应制定并悬挂村(居)委会消防工作职责及消防安全例会制度、消防宣传制度、防火检查巡查制度。
7.3 行政村村(居)民委员会应建立健全消防档案。内容包括: 7.3.1 辖区消防基本情况档案;
7.3.2 辖区特护人员及家庭基本情况档案; 7.3.3 防火检查、巡查档案;
7.3.4 消防器材配备及维护保养档案; 7.3.5 消防宣传教育活动档案; 7.3.6 消防会议和活动记录; 7.3.7 消防安全组织档案; 7.3.8 火灾事故记录档案。
第四篇:建设农村社区
农 村 社 区 建 设
关键词 :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科学、服务、特色、和谐 摘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加快农村社区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实际出发建设规范高效的农村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秩序稳定、共同创建和谐社区,和谐社会。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向更深推进迫切需要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步伐,为农村新一轮改革发展增添新的动力。相对城市社区建设而言,新农村社区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薄弱。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十分复杂尖锐,解决起来困难度较大。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实际出发,正确把握农村社区建设的着力点,创新方法,突出特色,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社区。
一、科学规划 提供公共服务
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而社区设置模式的选择又是规划的前提。社区的本质在于其他地域性特点。因此,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注重空间设置模式。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农村社区布局就应该因地制宜,体现多种设置模式,有的建制村地域相对独立,已经形成具有较强凝聚力的完整社会生活共同体,可以单独设立社区。有的建制村较小,多个建制自然形成社会生活共同体,可以关联性较强的几个建制村共同设立一个社区。有的建制村较大,内部由多个相互独立的自然村组成,每个自然村自成体系,可以在建制村内设立多个社区。基于集体节约发展‘提高效率、便于管理的考虑。通常情况下还是以建制村为依据实行“一村一社区”比较切合实际的模式,以社区建设 作为村委会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托。当然,在规模较大的建制村,各自然村相互独立,应该实事求是的原则,可以采用“一村多社区”的模式。
农村社区的规划要突出地方优势特色,突出生态取向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地方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等相链接,逐步实现从注重产业和农村住房布局等物质形态的村庄规划到物质形态和社会形态的有机结合并体现特色功能的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根据不同地域环境建设不同功能的农村社区,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围绕地方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各种公共基础设施由城市向农村延伸,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努力把农村居民住宅区建设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型住宅区,科学构建村庄空间布局,把完善公共服务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理念融入规划之中,彰显时代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聚集、稳妥推进的总体要求,保证村庄布局节约、实用、美观。
农村社区化建设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农村社区化建设过程中也要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带动。选择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村、移民村、新建村、近郊村和一些富裕户先行试点,集中规划新建一批高标准的小康新村示范点。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化建设的新方法 新途径,通过抓点带面,创造模式,逐步推开。充分利用国家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积极推进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医疗、学校等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根据村民的需要建设服务性场所,建立多功能的活动室。既可以用来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又可以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与交流。同时还有建设好社区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便民的服务设施。外部环境中建立篮球场或健身场等有利于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的场所。
二、改善居民条件
打造特色文化
为了实现集体节约型的发展并从根本上克服农村传统住宅分散建设所带来的土地、供电、供水等公共资源的浪费问题。必须积极推进住宅集中规划建设,实现公共设施与公共场所所用地的共享减少资源浪费。要加强住宅建设用地的管理,避免违章建筑情况的发生,保持农村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发展。
围绕着农民生活需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活动,创造条件引导农民参加素质培训、技能培训、以及创业培训等,着力培育一批高素质、高技能型的创业带头人和致富领导人,逐步提高农民群众整体文化素质。经常性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增长知识,提高素质还能通过经常性的互动接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长人们之间的情感,对于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共同体意识的培养、群众的集体荣誉感的增强有很大的重要作用,在社区建设中当然也是积极挖掘和保护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具有历史性价值的东西。
三、健全体制机制
不断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既要明确各项具体工作制度和措施。又要根据群众的需求,科学构建社区组织体制。保证服务事项有人做。规范各项办事程序与方法,保证服务事项能做好。健全社区服务公示制度、监督制度。增强服务的公示度、透明度、公正性、高效性。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建设规范高效的农村社区建设协调性,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秩序稳定,共同创建和谐社区和和谐社会
四、资金的投入与管理
整合资源,有效使用涉农资金,随着社会发展,政府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这也是今后实施村庄规划的重要资金来源,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建议根据规划分类实施的需要、按项目统筹使用资金。建立项目资金帐户、有效管理项目间的资金往来,避免资金的流失。① 明确支农资金整合范围,适当归并资金分类。从明确支农资金整合的范围、对象入手,加强对整合支农资金的政策宣传、强化对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组织领导。可以逐步将现有各项支农资金按性质归并为农业生产类、管理服务类、灾害救助类、生态环境类、农村生活类和农民收入等五大类。属于相同性质的资金都可以进行整合,归并为一项资金。② 强化地方政府责任,下放资金分配权。针对农业和农村建设项目点多面广、涉及千家万户、投资规模相对较小、监管难度较大等特点,在明确规定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范围、比例,将农业建设项目的决定 权、资金分配权下放给县级人民政府,以利于因地制宜、统筹安排,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③遵循人、财、物配套的原则,建立健全资金投入机制,专款专用,完善农村社区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社区环境,为农村社区建设注入活力。④实行项目资金财政直拨,县级报帐制度。投向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按项目的隶属级次直接拨至项目承建单位。实行县级报帐,各级财政投入项目的资金(包括乡镇应负担的资金)汇入县财政专户,县财政落实专人负责,根据工程进度及时将资金拨至承建单位,工程竣工验收后,县财政即把项目完工形成的资产移交给有关单位使用和管理。⑤加强涉农资金的全面监管,实施项目绩效评价制度。制定刚性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办法,实行严格的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上级主管部门和县级财政部门要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通过开展支农资金绩效评价、支农资金使用情况分析,强化支农资金管理,提高财政支农项目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多方动员,创新资金筹集渠道。政府的投资是有限的,要改变政府 “独挑重担”的格局。在注意农村社区化建设的投入和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逐步形成财政支农资金稳步增长的机制。立足于资源整合,创造出各级积极投资谋发展的环境,多渠道加大农村社区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缓解建设资金总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与此同时,应加大农村社区化建设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投入,走政府投资和市场融资相互结合的道路,建立并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持,广泛吸引社会投资”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另外,建立激励社会力量支持农村建设的 机制,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激励厂矿、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等社会力量,广泛地参与农村社区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黄建生《农村社区发展的可持续城乡建设》 人们出版社,2011年1月1日
【2】《创新社会管理体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民网,2005年12月6日
【3】曹承明《共建和谐 经济管理汪金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08月01日
【4】曹首娟《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与农民素质提高》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05月
第五篇:农村社区建设
山东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对全省农民住房全部拆除,合村并点,让农民全部住进盖高楼,建立新型农村社区(俗称万人村),实行城市化管理。自2009——2010已在各市全面推开,农村住房改造规模空前,史无前例。
二、山东新农村建设的运作方式:各乡镇政府的“合村并点盖楼计划”经上级政府批准后,自行组织实施。乡镇政府在获取批准后,在丈量村民住宅和评估村民房产价值后,在规定时间内拆除农民住房。盖楼即新农村房地产开发权由地方政府授权相关人组织实施。
三、待拆除的农民房产估值一般为每平方300——400元,地方政府组织开发的楼房一般是每平方600——700元或更高一些。农民要想住同样面积的楼房就需要每平方倒贴300——400元或更高。
四、省市级政府对县乡政府的激励措施:
1、每从农村农民住房中腾出1亩地,补贴20万元。
2、腾出的土地可以流转,招商、拍租,以获取收益。
3、农民被集中规划到大型社区后,可以将农民承包的耕地因地制宜地集约经营,即将土地转包给种田大户,规模化经营,失地农民可以到土地承包大户当“农业工人”。
五、农民的真实情况:
1、处于被动消极甚至抵制状态。
2、大部分表示无力承担购买、搬迁、装修楼房费用,必须借贷,不能承受这样的经济压力。
3、大部分认为不符合农村生产生活现实,对大量农民住房强行拆除属于历史上罕见的败家子行为,是对农村农民财产和经济的严重侵犯与剥夺,令人难以容忍。
4、山东版的新农村建设是扰民劳民伤财的行为,是对农民的敲诈。
5、政府组织开发的楼房属于劣质楼房,其安全和使用年限远没有农民自己盖的房子质量高,寿命长。一旦地震“万人村”就会变成“万人坑”。
6、相当多的基层政府为了政绩和经济利益,在舆论宣传方面弄虚作假,欺下媚上;在操作上则是强迫农民就范。
7、农民人心惶惶,极度不安,产生了很大的焦虑和恐惧心理。极度愤懑而又无可奈何。对未来的生活迷茫而不知所措。
山东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探讨:
1、脱离了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方向,没有认清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在于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切实增加农民收入。错误地认为新农村就是农民住楼,就是搞城市化。
2、背离了党中央倡导的科学发展观,违背了农村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当前山东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农村生产力总体水平并不高,农村经济十分薄弱,物质和精神文化尚处于较低的层次,在这种情况下,搞这样的全体农民住楼运动,违背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背离了科学发展观。
3、脱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背民心离民意,对山东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害无益。山东农民生活还没有达到小康水平,农民生活还很不富裕,经济承受能力非常有限,经不住折腾。在这样的新农村运动中,不仅会使农民返回赤贫状态,而且还会使大部分农民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大大降低农民的经济能力,属于一次性把农民的口袋掏空,是涸泽而渔的行为,最终致使山东农村经济陷于长期滞停状态,釜底抽薪,山东农村经济将彻底伤失可持续发展力。
4、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埋下社会动荡的根源。假如在合村并点之后,农村土地实行集约经营,意味着大批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不仅进一步削弱农民生存和增收的基本物质条件,而且,集约经营的土地由于机械化作业,大量出现“农民工人”的虚梦将落空,致使大部分农民成为无业流民,从而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带来可怕的隐患。凡是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明白,中国农村的稳定是中国社会稳定的支柱。
5、山东现阶段的新农村建设之所以被基层政府急不可耐地贯彻执行,让农民住楼、改善居住环境的背后,凸显的是巨大的经济利益,是经济利益的驱动使然。一是从合村并点、拆迁民房中腾每出1亩地,补贴20万元,这里面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二是腾出的土地可以流转,招商、拍租,也可以获取巨大的收益。三是,农民们住楼时缴纳的每平方差额费用将是巨大的经济收入。所以为农民盖楼、让农民住楼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这才是问题的本质。关键是政府所追求的经济利益,完全是取之于农民,是与民争利的行为。由上观之,尽管山东省的新农村建设方式也许是出于急于建设新的农村,但有可能在具体操作上存在与民争利、扰民的现象,有操之过急之嫌。在执政观念上还需要进一步领会党中央关于新农村的真正内涵。此举应当因地制宜,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进行,切不可一哄而上,严重影响干群关系,影响国家稳定的大局,应当切实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维护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涸泽而渔的方式不可取。就会欺负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