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对我市改制民营企业法制宣传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对我市改制民营企业法制宣传工作调研报告
为全面落实“六五”规划,进一步推进“法制进企业”工作,在认真做好国有企业法制宣传工作的基础上,如何抓好改制、民营企业的法制宣传工作是我科当前工作重点。为全面了解改制、民营企业法制宣传工作的现状,结合市司法局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中“转变作风,服务基层”的要求,3月30日,法制宣传科会同克区司法局及所属街道司法所对14家改制民营企业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走访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改制、民营企业法制宣传工作基本情况。
自2011年“六五”普法活动以来从走访调研的14家企业来看,都按照克区司法局及街道司法所的工作安排和要求,都开展了法制宣传工作。为切实抓好市、区“六五”普法规划的落实。
1.建立组织机构。各企业都成立“六五”普法领导小组,由企业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由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建立相关规章制度,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各分公司也相应设立了兼职法制宣传员。从组织上,制度上,队伍上保证了“六五”普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2.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法制宣传教育。按照“六五”规划的要求,各企业结合自身发展围绕生产经营开展了法制宣传活动。把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作为法制教育的重点。通过集中学法,专项讲座,业务培训等形式进行学习,不断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依法决策、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能力。新疆天麒工程公司总经理吕天军不仅带头积极学习法律知识,还走上讲台,给全公司人员上法制讲座,带动了公司员工学法热情,形成公司上下积极学习法律知识的良好氛围。
各企业非常重视对员工的法制宣传教育,在安全生产、劳动活动、环境保护、治安管理、计划生育、维护稳定等方面对员工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此外,还充分利用四月份宪法法律宣传月和“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利用展出黑板报、条幅等形式开展多样的法制宣传活动,在企业内部形成浓厚的法制氛围,进一步提高企业依法治理、依法管理能力。
近年来,不断加强对改制、民营企业的法制宣传教育,使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依法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企业依法参与市场竞争,防范法律风险能力进一步加强,企业员工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意识进一步增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
二、存在的问题。
14家改制、民营企业大部分按照司法行政部门的要求开展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市的改制民营企业法制宣传工作仍存有一些问题,影响和制约企业法制宣传工作的有序、深入开展。
1.部分企业领导干部法制意识不够,法制观念淡薄。企业领导干部对法制宣传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存在重形式轻实质的观念。对学习法律和总重视程度不够,热情不高,自觉性不强,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以言代法”、“唯我独尊”的领导作风,特别在市场竞争中,注重人际关系而忽视法律意识,最后在遭受到严重的经济损失后,才人时代法律的重要性。
2.法制宣传形式单一。大部分改制、民营企业法制宣传内容过于理论化,针对性不强,宣传形式也多局限于讲话、培训等方式,缺乏吸引力,创新不够,造成企业员工学法的积极性不高,司法行政部门安排什么,企业就学什么,被动学法,缺乏活力。
3.企业法制宣传工作人员自身业务能力不强。企业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人员都是兼职,没有专人负责,大部分一人身兼数职,与法制宣传宏大的工作任务不相适应,只能做表面工作,很难把工作扎实深入推进。通过交谈,法制宣传工作人员对自身的业务认识不清,不知道要干那些工作,也不知道怎样干,没有认真学习相关的文件和工作要求,存在应付的现象。
4.工作资料整理不到位。有的企业对法制宣传工作认识不清,没有把法制宣传工作纳入到综合治理工作中,没有形成单独的体系,工作资料都夹在综治各个分项中,致使法制宣传工作没有形成规范化,系统化。
5.法制宣传工作经费不到位。各企业都存在没有专项普法经费的现状,都是一要花钱,找领导签字报销。普法经费的多少是根据企业自身经济效益的好坏决定的,改制企业好于民营企业。
6.对外宣传工作不到位。改制、民营企业在法制宣传工作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但只是做工作,不注重对外宣传本企业的法制宣传工作,从思想上就没有认识到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对内采取多种形式抓好法制宣传教育,对外通过电视、广播和网络等手段,加强宣传,提升企业自身的法治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三、意见和建议
针对改制、民营企业法制宣传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依据我市“六五”普法规划及“法制进企业”的要求,现提出如下工作意见和建议:
1.不断加强对企业的法制教育。要针对企业经济性质、发展规划、人员层次和思想状况,确定不同的大致宣传内容和目标,做到因人施教,内容也要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做到通俗易懂,把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作为普法的重点,不断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决策管理能力,使企业的各项工作在法律框架内规范运作,不断增强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法制教育,全面提高员工法律素质和依法维权的自觉性,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加强法制宣传队伍建设。企业要把讲政治,懂法律能力强的员工安排到法制宣传工作岗位上,区司法局及街道司法所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积极引导工作人员干好法制宣传工作,在做好业务知识学的同时,还要教他们业务技能,带领他们到工作做的好、业务资料整理规范的企业参观学习。企业要加大法制宣传经费的投入,做到法制宣传工作有预算,确保法制宣传工作的正常开展。
3.进一步加强企业法制文化建设。要将企业法制文化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加强以法制文化为重要内容的企业文化建设,是现代法制企业的基本需要。在认真学习以宪法为核心法律法规的同时,企业还要积极利用法制文艺演出、法制演讲比赛、法制书籍和图片等形式传播法律知识,树立法治信仰,培养法治观念,营造法治氛围,把法治文化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
4.创新法制宣传工作方式方法。企业采取法制讲座、板报、条幅宣传的同时,还要在普法的新形式、新内容上下功夫,确保法制宣传工作的效能和建设,要运用报纸、电视、网络、论坛等载体,拓展宣传平台,不断增强法制宣传的影响力和企业的知名度。法制宣传工作还要注重实效,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和员工的生活选择好法制内容,提高企业和员工的学法用法积极性。
第二篇:政协委员对民营企业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政协要求,我镇政协工作联络组组织部分政协委员深入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采取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座谈研讨等形式,就如何又好又快发展民营经济进行了调研。委员们认为,我镇民营经济呈现出加快发展的势头,对促进全镇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渠道、增加财政收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委员们还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就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镇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
xx镇是“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和“全国重点镇”,地处苏xx两省、三市交界处。全镇国土面积108平方公里,辖9个村和4个社区,人口4.2万。2009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60.3亿元,财政收入7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80元,出口创汇8816万美元。
xx民营经济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发展于90年代。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年来,在政府积极引导下,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民营企业纷纷开展“二次创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步伐,大量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被广泛应用到生产领域,xx民营经济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截止2010年6月底,全镇个体工商户1724家(其中2010年上半年增长68家,与去年同期增长26%,新发展的个体工商户分别由36名农民、18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和14名企业销售人员发展而来),私营企业414家(其中2010年上半年增长16家,与去年同期增长20%,新发展的私营企业分别由2名农民、8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5名企业销售人员和1名大中专业毕业生发展而来),其中工业企业和加工制造个体户922家(企业372,个体550),从事电子及相关产业的企业就达752多家。到2010年6月底,全镇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46家(比2009年底112家增长31%),超1000万元的95家,超亿元企业9家,拥有7家省级企业集团,83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38家企业通过美国UL和欧盟CE认证,企业注册商标超过300件。民营企业2010年上半年销售收入381050万元,与去年同比增长30.9%,上半年新上项目投入55400万元,比上年同比增长52.2%,上半年扩建技改投入32600万元,比上年同比增长56.4%。目前全镇有100多家企业从事对外出口生产经营业务,69家企业拥有进出口自营权,2008年出口创汇1.02亿美元,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下降到8816万美元,今年1—5月出口形势回升,实现出口3838万美元,同比增长22.46%。
全镇成长型重点骨干企业上半年发展态势喜人。富华电子销售收入5500万元,同比增减5.7%,新上项目投入8000万元,技改投入4000万元,入库税金1261万元,同比增长26.6%;天富电子销售收入35964万元,同比增减46.5%,新上项目投入5000万元,技改投入3000万元,入库税金210万元,同比增长10%;百盛电子销售收入10272万元,同比增减9.7%,新上项目投入4000万元,技改投入2000万元,入库税金80万元,同比增长39%;英发电子销售收入8142万元,同比增减115.9%,新上项目投入2000万元,技改投入800万元,入库税金176万元,同比增长4.8%;兴业科工贸销售收入11532万元,同比增减18.8%,新上项目投入1000万元,技改投入400万元,入库税金178万元,同比增长29.9%;天星光纤销售收入5670万元,同比增减49%,新上项目投入2000万元,技改投入1000万元,入库税金109万元,与去年同期127万元减少18万元,同比减少14.2%,但是下半年形势很好,预计全年税收将有大幅度提升;华宇电子销售收入9273万元,同比增减35.5%,新上项目投入1200万元,技改投入600万元,入库税金102万元,同比增长29.1 %,但是下半年形势不容乐观,主要是工人流失严重,有部分生产线没有运转。
全镇产业集群特色明显。目前初步形成了以电子、玩具、光伏、光电、汽车零部件为主导的五大产业,其中,电子产业有企业近700家,围绕回扫变压器和遥控器两个主导产品,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2009年高压包的生产量在1.5亿只以上,遥控器的生产量在4.5亿只以上,形成了60万只高压包、200万只遥控器的日生产能力,分别占全球零售市场90%和35%的份额。2009年电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税收5000万元,被命名为“xx省电子产业集群专业镇”;玩具企业43家,去年实现销售5亿元,税收1000万元;光伏企业8家,主要从事单晶硅棒、单晶硅切片、石英坩埚等产品的生产,并正向太阳能电池、光伏组件等环节延伸,目前有石英坩埚生产设备2台套、单晶炉77台、切片机20台、破方机1台,已形成年产400吨单晶硅、3000万硅片的生产能力。去年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税收1200万元,已被省发改委认定为“省级光伏产业生产基地”。光电产业,现有4家企业,主要生产LED元器件、LED显示屏、LED室外照明和城市景观灯等产品,已显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汽车零部件产业,现有企业6家,主要生产汽车、摩托车电子产品以及汽车刹车片、汽油机缸体、汽车铸造件等配套产品,正在形成全镇新的经济增长点。
全镇民营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xx电子企业针对自身研发能力相对较弱的现状,纷纷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部分企业已与中国科技大、合肥三十八研究所、东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xx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30多所国内著名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由他们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研发和管理中遇到的难题。富华、佳华、兴业、华宇、天富等企业还兴办了研究所,进行产品研发,先后开发生产出多功能遥控器、烧录遥控器、可视门铃、微型变压器、微型电视、pC生成软件等新产品。目前,全镇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xx市民营科技企业35家,各类科技人员500多人,专利42项,电子产业的研发投入约占销售收入的2%。同时,xx的民营企业不断加大项目投资和技术改造,今年上半年,全镇民营企业就累计实施各类项目47个,其中续建项目3个,总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个,2000万元以上的项目36个,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0个,欧达机电娱乐器材、安尔达汽油机缸体、恒盛医疗器材等一批重点项目顺利投产。截止6月底,全镇固定资产投资6.54亿元,同比增长43.74%;完成工业总产值38.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4.23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4%和30.93 %;实现工商税收3199万元,增长20%。
二、镇党委政府加快民营经济又好又快的做法
第一,抓规划引导。镇紧密联系xx的产业基础,已先后编制了“xx镇电子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xx省光伏产业(xx)基地发展规划”。去年上半年通过专家评审,今后,将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根据产业发展情况,适时修编和完善规划,力图通过规划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引导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提升电子、光伏产业发展水平,实现经济特别是外向型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第二,抓难题破解。与其他地方一样,xx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也遇到了用地指标难、融资难、招工难、人才缺乏等发展瓶颈问题。为打破瓶颈制约,在用地指标方面,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支持,每年置换用地面积100公顷以上;在融资方面,加大与金融部门的联系,每年新增融资额度1亿元以上;在人才培养方面,每年出资聘请专家对企业老板、中层干部分别培训两次以上,组织外向型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人员参加各类“高级工商管理培训班”,去年政府补贴12名企业老板各1万元参加南京大学EMBA培训班;在人才引进方面,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帮助外向型企业招聘优秀管理人才,去年补贴8家企业各1万元;在招工方面,充分发挥电子商会和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的职能,帮助企业招工。
第三,抓平台建设。主要是抓好xxxxxx经济开发区建设。一是拓展开发区规模,每年拓展开发区面积100公顷以上,提高开发区的产业承载能力;二是编制开发区扩区规划,并按扩区后的规模编制开发区控制性详规和开发区区域环评;三是按照地征到哪里,路网等配套设施就建到哪里的原则,进一步提升开发区配套水平,每年均投资300万元以上,建设路网、供排水、供电、路灯、绿化等基础设施;四是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正在着手筹建开发区中小企业创业促进中心,计划在开发区中心位置划地100亩,建标准厂房及生活服务设施6万平方米以上。
第四,抓招商引资。在大力推进外向型企业“二次创业”的同时,充分利用省级开发区的“金”字招牌,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计划每年招商引资额在10亿元以上,入园企业在40户以上,今年截止到6月底,全镇共引进外来投资项目28个,协议投资9.68亿元,已到位资金5.08亿元,有13户企业已在xxxx经济开发区开工建设,同时,认真研究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xx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尽快将支持政策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第五,抓优化服务。把整治和改善发展环境作为做大电子、光伏产业的突破口,全面开展经济、社会秩序集中整治活动,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紧紧抓住《xx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若干政策意见》出台的契机,进一步简化项目审批手续,方便投资者。切实兑现招商引资的各项政策,取信于投资者。完善行政服务中心职能,扩大“一站式”服务内容,深化“厂门内的事由企业负责,厂门外的事由政府服务”和“在服务中管理,在发展中规范”、“企业办事,政府服务”的服务理念,着力为企业做好服务,为产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民营经济以好又快发展。
三、xx镇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xx的民营企业在二次创业、规模扩张、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均取得可喜进展,但同时也面临新的成长难题。
1、技术创新不够。从调查情况来看,全镇民营企业能够进行自主开发企业为数不多,占企业数的2%还不到,绝大部分企业还处于模仿创新阶段,缺乏企业技术中心这样的创新平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企业可谓凤毛麟角。尤其是中小企业为占领市场,不惜打价格战斗,形成恶性竞争,这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规模扩张和产业升级。
3、管理方式落后。不少民营企业沿用的还是简单粗放的家庭式经营管理方式,为数不少的企业重营销而轻管理,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忽略了科学管理,造成内部管理薄弱。主要表现:组织形式的“血缘”性浓厚,股权结构单一,决策权、经营权、管理权高度集中;人治色彩浓重,企业决策的主观随意性大,难以做到用人唯才是举;创业者集大权于一身,但其个人不可能擅长任何一个新领域的工作,导致纠错机制难以形成;企业安全生产、用工矛盾的事件时有发生等等。
4、行业协会功能弱化。xx镇民营企业曾于2004年9月份自发组织成立了电子商会,力图帮助实行行业自律,变无序竞争为有序竞争,以及在制止互相压价倾销等不正当经营行为方面做出积极努力,在成立之初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该商会成立之后其功能仅仅是停留在诸如组织会议、收发传真之类的事务性工作,对于加强行业自律、制定产业发展指导性意见的等功能未能发挥。同时,由于没有形成有效的制约措施,无法真正履行其职能。
5、资源性要素紧缺。随着xx镇经济外向度的不断提高,国际形势的变化严重影响着xx的经济活动,特别是近两年来,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贸易门槛的提高,对xx镇主导产业特别是玩具行业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严重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在调查中,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大部分玩具企业的订单量比往年减少20—30%以上,部分电子企业也存在订单减少或者有单不敢接的情况。据悉,人民币每升值1个百分点,企业利润就会减少4—5个百分点。
四、加快xx镇民营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xx镇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制约因素,既有客观大环境的原因,也有一部分源于企业的不足,应当主要靠挑战自我、改变增长方式、转型经营加以解决。
1、加速产业升级。要根据制定的光伏、电子产业发展规划,鼓励民营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步伐,积极发展上下游产业,加大光伏、光电、汽车零配件等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用工量少等产业集群的培育力度。通过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和企业。同时密切关注市场,随市场变化而动,不断优化产品结构、适时更新换代。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技术中心,企业要加快推进产品信息化、生产信息化、营销信息化,适应自身做大做强的需要和市场对企业的标准化要求。
2、积极转型经营。转型目标是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规模的企业应当积极采取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组织形式,切实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设置并发挥其应有作用,使现代法人制度的优势得到发挥,乐于吸引外来人才,乐于接受职业经理人。建立新型人才激励机制,如高新技术入股、股权奖励、人才资本入股等方式应得到足够重视,这样既利于优化股权结构,又可以引进和留住人才。
3、优化政策环境。要对重要行业和重点企业要制定细化的专项政策,进一步提高政策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积极取得上级部门的支持,努力争取本地民营企业在新上投资规模达到一定标准的项目实行与招商引资同等优惠政策。
4、提升承载能力。加快工业园区以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企业的生产、生活平台;争取建立统一的物流机构,以节约企业的费用成本和时间,提升xx民营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比如xx的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迫切需要政府给予支持,建设一个与xx电子产业集群相配套的大型物流平台。另外要建立健全市场化的人才、培训、法律、会计、咨询等机构。
5、构建人才队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运用人才柔性流动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采取灵活方式,为企业进人才提供服务。努力引进高层人才,满足企业扩张规模、转型经营的需要。同时,也不能忽视调动社会资源,加强各类实用技术培训,为企业提供完善的人才培训服务体系,提高企业全员综合素质。
6、拓宽融资渠道。一是争取各类金融机构降低“门槛”,在xx设立分支机构,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简化手续,降低贷款成本。充分发挥金融担保机构的功能,特别是要促使增强诚信度,积极还贷,实现双赢。二是借助外资,善于利用外来资本,加快发展自己。招商引资是加快发展的关键,也是拓宽融资渠道的有效办法。盘存量、扩增量、挖潜力、破难题,通过招商引进资金,合作经营,同样也能实现扩张规模、跨越式发展。
7、强化行业协会作用。电子商会要聘请专职人员或者在行业能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在商会内担任要职,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发挥协会职能,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政策解读、项目申报、市场开拓、技术创新、信息服务、培训、资源整合以及规避贸易制裁等方面的作用,从而降低企业成本。要进一步完善商会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约束作用,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8、完善公共服务平台。由政府牵头,联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社会公共资源,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职业培训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创建全方位的公共服务平台,使企业减少盲目因素,更加专注自身发展,从而推动整体向前发展。
第三篇:关于我市民营企业帮建新农村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民营企业帮建新农村的调研报告
中共榆林市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
榆林市居陕西省最北端,境内沙漠丘陵相间,过去生态脆弱,干旱多灾,荒凉贫瘠。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人民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大力打造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向来被视为穷乡僻壤的农村有了脱胎换骨的嬗变,一座座新村舍拔地而起,一条条新道路蜿蜒崛进,一项项新产业折射着陕北之北的光芒,一拨拨的农村人过上了小康生活。期间,在政府的大力引导下,先富起来的民营企业积极帮建新农村,取得了显著成就。如今,致富思源、回报社会已成为一些民营企业的时代精神和新的功绩观;反哺农业、造福桑梓已成为一些民营企业家潜心追求的创业理念和新的道德风范。
(一)北方,原是一个寒冷的概念。但在2006至2007年间,从我市北方吹来的是一股融融的暖风。府谷县——这颗镶嵌在陕西省顶端的明珠,又一次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民营企业家高乃则、刘彪主动出资上千万元,投入新农村建设,被多家媒体称为“高刘现象”,这种“现象”如巨石投水,激起层层涟漪,迅速转化为众多民营企业家回报家乡、造福桑梓的热潮,府谷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组织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民营企业帮建新农村活动,很短时间内,参与帮建的民营企业达到170多户,企业家达到500多人,而且在理念上连续得到三次升华。
其一:从“高刘现象”到“双百工程”。“高刘现象”形似偶然,实则必然,它弘扬的是一种时代精神,展示的是一种企业家的情操,正面感染和召唤的力量非常大,府谷县委、县政府看到了这股力量的潜在势能,及时因势利导,制定出一个宏伟的建设新农村计划,以一百个机关单位、一百个民营企业帮建二百个新农村,叫做“双百工程”。工程实施中,高乃则和刘彪发挥了带头示范效应,像高乃则先后给帮建村投入资金2.1亿元,建成别墅住宅、完全小学、办公楼、万头猪场、日光温室、深井、道路硬化等十多个项目。刘彪帮建的芦草畔村,已投入资金9000多万元,建成别墅、文化中心、广场、日光温室、养殖场、环村绿化等工程。其他像东山电石厂、西耳煤矿、煤化工集团供电、镁业集团公司、普宇煤电冶化有限公司等企业都为帮建的新农村投资达到百万元以上,分别实施了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条件改善及居住生活条件改造等工程,使帮建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其二:从“双百工程”到“三力合一”共建新农村。“双百工程”的实施,既为新农村建设树立了榜样和样板,也使广大农民精神上受到巨大鼓舞,同时调动了国家机关、政府部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了民营企业、农民、政府部门三股力量联合起来共建新农村的热潮,截至目前累计民营企业和农民投入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已达到24.94亿元,实施项目近千个,通过产业带动农民直接受益8.2亿元,受惠群众达20多万人。到目前政府涉农部门向新农村建设倾斜的资金已达到57.95亿元,其中2010年就投入了17.45亿元。如经济发展局、农发办将移民搬迁集中投向新农村建设重点村,移民410户,1436人。交通局将3.5亿元道路建设资金向新农村重点村倾斜。科技、农业、畜牧、水利、林业等部门从2007年起也都将项目向新农村重点村集中,仅水利局人饮项目投入重点村的资金就达400万元,林业局安排绿化资金达470万元。
其三:从“三力合一”共建新农村到城乡统筹发展。从2010年起,府谷县建设新农村的思路向城乡统筹发展的方向延伸,也就是把户、村、乡、城作一体化的考虑,通盘安排计划、项目、资金、工程等。其中,县城安排了急需兴建的大型公益项目,如府谷中学、第二人民医院、府谷职中、第四完小、第四幼儿园等。乡村在现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集中打造了34个重点村,50个现代特色农业小区和府店公里沿线22个行政村村容村貌的整治,远期实现建设100个新农村,四大特色农业园区的目标。府谷县民营企业帮建新农村在区域布局上走的是一条由户到村到乡镇到县城,从下而上拓展的路子,在帮建内容上是由基础设施、居住条件、产业培植、生态环境、文化建设到大型公益设施等逐层递进,它体现着一种精神,府谷县委、县政府归纳总结为“府谷精神”,它的内涵是“敢为人先、勇于创新、致富思源、乐于奉献”。
(二)为了弘扬府谷精神,推动全市的新农村建设,市委书记李金柱作出重要批示,指出:“要借鉴府谷的经验,广泛引导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开创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新局面。”随之,市委又召开了建设新农村工作会议,拟定了“千企帮千村”的宏伟计划,使全市新农村建设迈上新的征程。
府谷的经验,市委的重托,农民的期望,企业的责任感,点点滴滴敲击着全市民营企业家的心灵,从长城内外到无定河流域,企业家们纷纷行动起来,参与到帮建新农村的行列。调研统计,截至去年10月底,全市参与帮建新农村建设的民营企业已达1120户,帮建新农村1205个,据不完全统计,帮建企业共达成意向资金5.82亿元,到位资金4.25亿元。帮建的形式和内容有直接的,有间接的,有生产环节上的,有生活条件方面的,总体上可概括为五种模式。
1、整体迁建模式。这种模式大致与府谷高庄则和芦草畔相仿,即将帮建村的山水田林路重新规划,进行合理布局,分层整合。按照产业扩张和宜居环境的要求,从高端起步,移村重建,一次成型,批量收益。如神木县,中鸡镇的訾家河新农村,由本村企业家訾贵林帮建,共投资3.99亿元,建成5260米河堤一处,大桥三座,总长450米,400米的橡胶坝1座,宗教文化景点一处,绿化荒山500亩,平整土地2000亩,建成新村住房5955平方米。榆阳区古塔乡黄家圪崂村,由企业家张文堂帮建,从今年开始,投资2亿元,挖山填沟造地3000亩,修成山地宽幅梯田2000亩,建抽水站7个,蓄水池6座,输水暗管1.2万米,砌护河堤3000米,建桥2座,修路22公里,架高压线2.3公里,绿化荒山荒坡230亩。建百亩葡萄园1处,并完成了村庄住宅的规划和场地平整及移民搬迁的前期准备工作。
2、产业联结模式。这种帮建模式是把资金投放到产业环节上,把帮建村和本企业的生产经营项目联结起来,既帮建了新农村建设,又发展壮大了企业,实现双赢。基本形式有五种:第一种是把帮建村建成企业的原料生产基地,像子洲县天赐中药材有限公司,投资一百万元,在他的家乡建成600亩黄芪生产基地。三丰油脂公司和富华油脂公司自己投资,分别建成蓖麻和大豆生产基地,他们给农民提供种子、化肥、技术,然后又以保护价收购,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线的产业链。第二种是办厂到乡到村,如子洲县天河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振清为家乡办起惠民公司,下设7个分厂,经营农副产品加工和养殖业,目前,猪羊养殖已达400头,鸡1万只,淀粉厂也已投产,预计年产淀粉500吨,可将全乡种植的洋芋全部消化。第三种是对原料生产地的生产条件、储运加工设施进行改造,如清涧县宏祥公司、巨鹰公司给枣区硬化公路、修烤炉、免费提供采摘器具等,既提高了枣区的生产能力,又保证了企业加工的原料供给。第四种是企业和农户签协议,按照订单农业的方式帮助农村发展,如榆阳区山立农贸有限公司和刘千河乡聚福梁村签订小杂粮基地建设协议,每年种植小杂粮1000亩,由山立公司按高于市场价5-10%的价格收购,如遇价格波动,公司按协定的保护价收购,保证农户的利益不受损害。第五种是村企合作开发新产业。由企业出资利用农村特色资源,开发新景点、度假村、农家乐等旅游设施。如子洲县秦龙集团帮助乔岔村建设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度假山庄,既解决了劳动力就业问题,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3、劳务带动模式。这种模式是企业用工固定在帮建村和帮建乡招收聘用,并给以优厚待遇,如靖边县紫靖餐饮集团帮建羊羔山村,聘用该村几十名劳力到企业做工,并对拿到厨师、服务员、管理人员初级证书的人员另外增加补助工资。榆阳区文昌公司聘用帮建村的120名群众,到企业务工。子洲县民营企业家苗子恩吸收本村及周边村的300多人在其所属企业做工,人均年收入都在2.5万元以上。府谷、神木县的很多企业,将帮建村、帮建乡的劳动力全部吸附到企业,很多农民实现了农—工、农—商的行业大迁徙,农村的人口结构、劳力结构、居住结构及经济收入结构都发生了质的改变。
4、扶贫帮困模式。这种模式是把帮建新农村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和救济困难群体结合起来,根据企业的实力和帮建村的实际情况,率先帮建一批最需建设的民生工程。据调查,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帮建的项目种类有:人畜饮水、打井、架电、换变压器、硬化道路、修建桥涵、氟区改水、建沼气池、建土暖设备等;在公益事业帮建方面实施的项目有修学校、改善村委办公条件、建文化广场、建戏台、捐赠桌凳、增配扩音广播设备等;在扶危济困方面有资助贫困大学生、慰问孤寡老人、残疾人、灾病户、向孤儿院捐款捐物等。总投资已超亿元。靖边县青阳岔村投资40多万元,新建占地2500平方米的休闲健身文化广场1处,榆阳区镇川镇高梁村投资276万元,新建四层综合服务楼一座,内设村两委办公室、图书室、党员活动室、合作医疗室、农业科技室。
5、科技注入模式。包括举办培训班,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投放新品种,传播新技术,引进新设施,促进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现代农业转变等,这种模式处于起步阶段。
(三)改革开放以来在工业大开发的背景下,我们认识到农业不兴,其他各业难兴,农民不富,社会难富,农村面貌不变,国家很难实现现代化。因此,打破传统观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农村已是十分紧迫的任务,但这项浩大的工程,靠农民出资,囊中羞涩,靠政府投入,杯水车薪,而有一种社会力量介入,能改变这种困窘局面,必然会产生石破天惊的效应。府谷现象也好,其他各县的模式也好,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位、多角度的。
启示一:民营企业介入新农村建设,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丰富了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体现了新农村建设的创新精神。
首先,它体现的是一种建设制式的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上世纪中期就列入了党委政府的工作日程,但多年来徘徊不进,少有突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社会力量参与,仅由政府或党委部门单打独斗,没有形成合力。我们采取过各种各样的办法,部门包村、结对子、干部挂职,对口支援等等,虽有不小成绩,但总是零敲碎打,支离破碎。而民营企业一介入,这项工作立即出现了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局面,政府、农民、企业三维联动的态势很快成型,农民供地、企业出资、政府配套、党委牵总线。其中的关键点是农民要有积极性,选点要结合企业意愿,涉农部门要捆绑支持,政治激励措施要紧紧跟上。
其次,它体现的是一种投入机制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投入是关键,投入要讲效果、讲效益、讲综合。投入不光是资金,还有物资、技术、人才、信息、服务等等方面,各县区现在的状况,正是这种综合性投入的实践,它的内在机制是“成龙配套,按需注入”。过去,我们讲投入,强调要造血,不能靠输血,现在看,不管是造血、输血、补血、生血,多种办法都可用,可以用一种,也可以用多种,可以同时用,也可以先后用,关键是要结合实际,对症施治,药到病除,根治贫穷。
再次,它体现的是一种建设质量的创新。小打小闹,起点不高,目光短浅,局限于农村,朝令夕改,重复建设等等,是我们过去搞农村建设的弊端,现在展现出来的新农村,从生活条件来看,楼房别墅、暖气家电、休闲娱乐等设施,让城里人赞叹不已;从生产条件来说,水利、农田、温室、养殖场处处都洋溢着现代化气息,可以说现在的新农村建设质量、建设标准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的档次,而且已经与现代化的城市链接,这不但在贫困地区的开发中独领风骚,就是在全国的农村发展中也是少见的。启示二:民营企业介入新农村建设,触及到了社会最基层的矛盾神经根,破解了农村改革的难题,跨过了“两权分离”和“双层经营”的门槛,把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营管理模式一步推向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颠覆了城乡二元结构,推动了农村的经济体制、分配制度和人际关系变革重组。给我们昭示的现实意义至少有五个方面。
其一,民营企业帮建新农村,促进了农村建设力量的整合,特别是资金的整合。建设新农村,不是没有资金,而是没有整合资金的机制,部门分割,多头管理,投入分散,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多年累积的恶习。民营企业介入新农村建设后,无形中产生了一种向心作用,凝聚作用,吸附作用,把方方面面的资金,包括民间的、政府的都能吸引过来,形成拳头,形成合力,形成资金优势,进而形成项目建设优势。
其二,民营企业帮建新农村,促进了城乡融合,促进了边远村镇的分化、解体、裂变、合并,改善了不合理的地理地貌利用方式,调整了不科学的区位分布结构,可以更充分的开发农业资源,盘活经济要素,改善生产条件,优化人居环境,促进农村城镇化、社区化,实现城乡一体发展。
其三,民营企业帮建新农村,为农村和农业引进了工业管理的理念、机制、制度,使农业和农村迅速实现工业化、工厂化,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可以打造出更多的拳头产品和优势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奔小康和共同富裕的目标。
其四,民营企业帮建新农村,有明显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至少应涵盖三个方面:一是农业要实现产业化;二是农民要实现市民化;三是农村要实现城镇化。民营企业帮建新农村正是从这几个方面展示了其快节奏、高效率、大气魄、大手笔的臵业形象,同时也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光明灿烂的前景,大大调动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增强了党和政府的凝聚力。
其五,民营企业帮建新农村,可以有效平抑收入差距,缓解矿区和农区、工人和农民、企业和农村的经济纠纷和利益矛盾,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实现各个群体、各个阶层的共存共荣、和谐发展。
(四)民营企业帮建新农村,起步高、进度快、环节少、效果好,但整体而言,尚在起步阶段,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首先是点上和面上有差距。点上的新农村建设标准很高,村容村貌、生产生活设施、生态环境等都已彻底改观,农民和居民没什么两样,而面上的帮建工作规模小,声势低,全市一千多个帮建村,真正落实了项目和资金的仅占1/4左右,其他有的正筹划项目,有的还未起步。其次是北部与南部有差距。北部的县像神木、府谷投资都以亿计,南部县企业少、收益低,帮建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像清涧县巨鹰公司去年全年利润仅有40多万元,根本拿不出多余钱来搞帮建。再次是工矿区和农业区有差距。矿区收入高,农民实力强,帮建的基础条件好,容易出成绩、出效果,农业区相对困难就多,帮建工作举步维艰,进展缓慢,局面迟迟打不开。
此外,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尚有不少具体问题,其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山多川少,规划难搞,加之农民又有惜地观念,依恋故土,小村整合,迁居重建等都有很多阻力。其二,土地30年不变使农户的居住和生产条件相对固定,虽有稳定的效果,但对土地资源的盘活、开发、整合有一定限制,也给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布局带来困难。其三,农村人口、劳力大量外出,形成不少“空壳村”、“空心村”,土地资源抛荒、闲臵、粗放经营的现象十分严重,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条件的改造,受人力的制约很大。
民营企业帮建新农村是个新事物、新工作,宜转换观念,积极引导,建议今后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工作。
1、加强舆论宣传。民营企业家慷慨解囊,投入新农村建设,靠的是一种觉悟、一种精神,舆论引导的作用十分重要,要加大宣传力度,多通报企业家的帮建成果,多表彰帮建中的先进事迹,多鼓励涌现出的好人好事,把支农助农的行为,打造成企业的另一张名片和另一种品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增进企业的荣誉感,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
2、加强组织领导。民营企业是改革开放中涌现出的新经济组织,虽然它的组建机制、经济性质不同,但仍然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加强党的领导,使企业有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加强企业与党委政府的联结,落实党委与政府主管部门的责任,加强县一级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协调、组织、指导,安排建设项目的实施。
3、落实相关政策。民营企业帮建新农村,要有政策支撑,凡在帮建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在申报立项、贷款、用地等方面政府要有优先和优惠政策;企业参与开发的村庄、土地整治项目,利益可与帮建村共享,帮建村的土地、山林、水域等资源可以在企业入股投资共同开发新产业,享受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企业在帮建村投资兴建民生项目、公益项目,政府有关部门的扶持政策要紧紧跟上;企业开展的农民培训等智力投资活动,可以享受政府部门对农民培训同等的补贴政策等。
4、创新激励机制。民营企业帮建新农村,是一种“义举”和“爱心工程”,党委政府一定要授予必要的荣誉,使企业有光荣感、自豪感,比如,可以让企业家回村任职、回乡任职、担任村、乡的书记或主任,或担任名誉职务,经济顾问等;可以把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树为建设家乡的模范、标兵,号召全县人民开展学习活动;可以在一些工程上、产品上、建筑物上给冠名,建标志、留纪念等;可以在县乡人大、政协为企业家安排一定的代表、委员或其他职务;可以进行适当的表彰奖励等。
5、搞好规划布局。建设新农村,规划部局最重要,要树立三个观念。一是树立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我市地理位臵特殊、地形地貌复杂,一定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土地用途,宜于建设新农村的可以安排项目,不宜建设新农村的坚决放弃,要有取有舍、取舍得当,不能随波逐流搞“一阵风”;二是要树立超前意识,建设新农村功在当代,造福在子孙,要有前瞻性、要有高起点、要有大手笔,不能因陋就简,名实不符,那样就体现不出一个“新”字,体现不出这项浩大工程的时代意义。三是要树立城乡一体观念,立足乡村,放眼城市,起步在乡村,归宿在城市,以城市向重点乡镇、中心村辐射的方式改造旧农村,创建新农村,把农村的概念提升到一个绿色、低碳、宁静、温馨的高度。
(执笔人:马维骥 高国平杨玉亮 刘汉铭)
第四篇:民营企业调研报告
民营企业调研报告
近年来,民营企业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社会经济的产业组织形式没有像经典经济学家所预言的那样,从自然竞争走向集中再走向垄断。相反,民营企业成了各个国家中最活跃的经济因素。中国也不例外,在国内经济最发达的几个地区如:江苏、浙江、广东、上海都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这些地区之所以经济能够腾飞,都是因为它们有各自的优势和特色。产业积聚区是浙江经济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基本特点是某一行业或产品,在一个特定的地域内,高度积聚发展,在国内甚至在国际市场占有较大比重,在当地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我们朝歌街道办事处,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我们在调研的过程当中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资金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营型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大部分企业的再投资的资金都是来自利润,还有一小部分来自银行贷款。其二是“三角债”问题的严重性。这个问题是一个企业间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没有法律制度的规范和商界商业道德的缺乏,“三角债”问题愈演愈烈,这严重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二)管理模式的一成不变
民营企业大部分是由家族式的作坊发展而来的,企业虽然做大
了,但是管理模式仍然走不出家族式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在企业创办初期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种管理理念的推陈出新,这种家族式的管理模式越来越被社会所抛弃。而他们却还是死守着旧的东西不放,特别是企业中的一些中老年干部,他们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一些年轻人提出的新思维新理念在他们看来是颠覆一个企业的腐虫,是要绝对隔离的。因此这也就阻碍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向前迈进。
(三)恶性的价格战
恶性的价格竞争的出现是因为产品工艺简单,易于仿造,从而导致新产品一上市面不到半年生产同样商品的企业就数以千计了。这样一来,新产品在市场上很快就达到饱和了,再加上时间太短,再次更新的产品无法快速上市面,价格战也就应势而生了。价格战的出现加速了产品的衰退,大大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使产品的销售呈现昙花一现的态势。更严重的是,价格战使产家的利润一跌再跌,为了减少成本,很多产家就不惜牺牲产品的质量、企业名誉进行低质的生产。由于资金短缺,厂家无法引进高科技的先进设备,也无法购买优质的原材料。这样就势必迫使一些小企业停止生产,宣布倒闭。对现存问题的一些建议和看法
(一)健全机构完善管理、注重人才的培养
尽快形成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民营产业为依托,以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想统一为特色,一个面向全国,外向开拓的技术市场系统。其实家族企业非常适合小企业,在中国目前最稀缺的资源就是诚
信,这种企业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的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变是势在必行的,家族成员应该逐步从企业中退出,取而代之的是职业的管理人员。这样机构才能更加健全起来,管理也可以更加的达到预期的目的,不会因为家族成员的违例不受约束而影响体制的严格性。
再者就要注重培养人才,正所谓,人才是企业生存之本,知识是力量之源。良精的宋工程师认为企业需要的是方方面面的人才,不论是专业人才,还是销售、策划、计算机等方面的人才,而企业最缺少的是通才。企业在招聘人员时,应更加重视的不再仅仅是学历而已,一张文凭越为越不能让老总放心。而且需要的还有是员工的责任心——敬业爱岗及员工的丰富知识与能力。只有具备如此素质的人才,才是真正的“人才”。有人说如今的市场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这话一点儿都不假。企业不惜重金引进人才,培养人才,而且每个企业都设有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部。企业不仅要鼓励员工继续学习深造,老总还可以亲自为员工讲授企业文化课,从而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
(二)提倡创新思维
创新在企业生存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私营企业中年轻经营者占全厂高层管理者的比很小。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我们的创新意识逐步灌输给企业中的职员和高层管理者。要让他们明白,创新在企业生存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五篇:关于我市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组改造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组改造情况的调研报告
重庆市工商业联合会
党的十五大指出:“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并鼓励“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几年来,我市广大民营企业主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自觉把自身企业发展融入国民经济发展大局之中,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为扭转我市国有企业亏损局面,搞活我市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中小企业,振兴重庆经济作出了积极贡献。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几年来,我市民营企业计有4000余户参与改组、改造国有、集体企业4300多户(有的企业参与改组改造2个以上),重组国有、集体资产达21亿多元,直接安置下岗职工15万人以上。
据调查,在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中,一些企业实现了“二次创业”,如重庆跨越集团以6200万元收购重庆钢球厂,以3300万元控股(51%)长安跨越车辆有限公司;一些企业却背上了“包袱”,使整个企业陷入困境,如重庆国际康乐集团公司收购重庆印染厂。为更好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实现党的十六提出的“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体制创新”。“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的目标,党和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创造宽松环境,推进好这项工作。
一、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组改造不仅发展了自己,也不失为搞活国有中小企业的一条有效途径。据我们初步调查,当前重庆参与国有中小企业改组改造的民营企业大致有以下特点:一是参与企业主综合素质和员工队伍素质较高,如跨越集团现有员工600余人,集团领导班子成员均为大专以上文化,80%系中共党员;两级班子平均年龄34岁;管理、技术人员中92%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博士4名。二是这些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较好,效益较佳,自身已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拥有一定实力,具备进一步拓展的条件,如重庆力帆集团。三是行业发展前景看好,这些企业大多属从事房地产业、高新技术和生物制药等朝阳产业。即使有的企业从事传统产业,其产品仍有较好的市场份额。如重庆川江针纺有限公司其“川江“牌毛线销售辐射西南地区农村市场,受到市场欢迎。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组改造,不仅自身得到了发展,也搞活了国有企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国有企业带来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营机制,使老企业焕发新的活力。如重庆跨越集团控股重庆钢球厂之后,精简了厂级领导机构,厂级领导干部由原来的8人,精简为1人,只设1名经理;科室由原27个,精简为5个;管理人员由原250人,减为40多人;科级干部由原47人,减为7人。精简机构,压缩非生产人员不仅降低了行政费用,而且还减少了内耗,全面推行“精益生产管理模式”,提高了管理效率。
2、注入资金,或提升原有产品,或转产进军高新技术产业,有利于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盘活国有存量资产见效快,使企业迅速扭亏为盈。如重庆跨越集团控股重庆钢球厂后,其钢球产品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由原主要生产初级的G16级钢球,升级到以生产市场需求量大、精度更高的G10级钢球为主,仅8个月就使连续6年累计亏损达7800万元已资不抵债的企业实现产值1400万元,并于第二年实现盈利。
3、有利于妥善安置职工,维护社会稳定,社会效益十分显著。重庆跨越集团充分尊重原企业职工意愿,使用现金1000余万元安置原企业职工500余人,并安置200余名重新上岗。重庆力帆集团控股重庆柴油机厂后,调整产品结构,生产汽油机,柴油机及相关产品,使该企业起死回生,解决就业职工342人。
二、对成功经验和目前存在问题的几点分析
1、就我们掌握了解的成功例子看,民营企业主无一不对政府及有关部门所给予的指导、帮助和支持表示出感激之情,认为他们的指导、帮助和支持对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中小企业改组改造、实现改制后企业整合起着十关键的作用。具体体现在政府有关优惠政策的落实到位,指导参与双方规范操作,对原企业职工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参与企业排忧解难等方面,使重组工作正常进行。
2、从参与企业的角度看,大多能根据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导向和市场情况,结合自身企业实际和发展目标,选择合适的参与对象、方法和途径,使重组取得成功。如:重庆跨越集团根据国家有关发展农业和汽车工业的政策,看准西南农用车市场前景,通过参股合资的方式,于1998年10日,以51%的股份取得对长安集团的品牌、技术、设备优势,并与跨越集团的机制优势结合起来,以高技术、高起点、高效率,抓好长安农用车的改型设计和增扩生产线,研制成功长安跨越轻型卡车,2002年产值超过2亿元,上交税收1298万元。
3、重视双方企业的行业联系,注重对方企业规模与自身承受能力,不盲目追风贪大,以稳扎稳打求发展。如:重庆川江针纺有限公司业主,这位80年代初肩负货担,从田埂里走出来的企业家,向以稳健著称。为充分发挥企业销售网络遍布西南的优势,98年元月收购綦江县织布厂(破产企业)后,合理使用原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并购置国内最先进的毛纺设备,三条毛线生产线、染色流水线毛条流水线,达到年产羊毛条1000吨、绒线1500吨,染整2000吨的生产能力,除能生产全毛、混纺、全晴开司米、高级防虫蛀精装毛线外,还开发生产高级丝光防缩绒线,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使自身企业由以前单一从事商贸跃升为集产销于一体的企业,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
4、据参与企业反映,影响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中小企业改组改造的最大难点就是原有企业职工的观念问题,其思想工作难做。“当一辈子„主人翁‟,一夜之间这个„主人翁‟地位变了,成了私人老板的„打工仔‟、„打工姐‟。”怎么也想不通。从而产生一定的对立情绪,加之“大锅饭”的惯性作用,使有的参与企业的管理迟迟无法到位。如:重庆国际康乐实业集团自1997年收购重庆印染厂后,原有企业职工,甚至连买断工龄自谋职业的职工生活用水、电、气依旧用厂里,几次意欲分离未果,使参与企业苦不堪言。
5、有关产权交易方面的立法滞后是造成许多参与企业顾虑重重的原因之一。由于立法明显滞后于市场和改革形势发展的需要,而各部门制定的有关规定可能造成撞车,使得政府相关优惠政策难以兑现,产生负面效应,从而影响民营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如:重庆国际康乐实业集团在响应政府号召收购重庆印染厂时,政府曾承诺收购国有企业的收购方在办理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银行贷款立户、邮电、房屋、土地、水、电、气设施过户有关部门应简化手续只收过户工本费,按规定免收其他费用,并按国家政策规定,享受兼并企业的优惠待遇,同时享受“重府发(1996)92号”文件规定2年免征、3年减半,6—8年返还40%所得税,3年返还增值税地方部分的15%的政策。然而,因种种原因并未落实到位,导致收购最终失败。
三、关于促进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中小企业改组改造的几点建议
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企改组改造,实现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对于调整产业结构,盘活国有资产存量,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里,提几点建议:
1、加强立法,健全法规,依法操作。应进一步完善产权交易法规并依此建立和完善市场监管机制,以规范交易行为,消除交易过程中人为因素干扰,避免或因随意低估国有资产价格,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或因故意压低民营企业资产评估值,伤害民营企业主积极性。
2、政府及有关经济职能部门应加强指导,为顺利推进这项工作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不能采取简单消极的“一卖了之”的作法,要加强协调,督促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切实加强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而具体的交易行为则应充分发挥产权交易中心的市场功能,通过市场渠道按市场要求来运作。相关职能部门都来关心和支持做好这项工作,不人为设置障碍,不巧立名目乱收费,急企业之所急,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办好事、实事。如:建立起为民营企业提供政策信息、管理咨询、技术创新、人员培训、贷款担保等服务体系。
3、加强新闻宣传的舆论导向作用。社会新闻媒体应根据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精神,从搞活整个国有企业的高度来正确看待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组改造这件大事,要唱响主旋律,为鼓励、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这项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