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制调研报告(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3 05:03: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制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制调研报告》。

第一篇:改制调研报告

科研设计所院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为保证我院体制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2001年8月中旬至9月中旬院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同志对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有关设计院(所)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供领导参考。

一、各设计院体制改革中的基本情况:

1、铁道第二设计研究院:

铁道部第二设计研究院已完成企业外部改名和登记注册,现更名为“铁道第二设计研究院”,并且已进行了内部机制调整,实行了岗位工资制度,内部退养,有偿解除劳动关系(采取提前五年以内的内退,提前五年以上的买断,一年工龄4200元/年),实行了干部、职工竞争上岗和院内的机构调整。行政后勤部门分离出来成立实业开发公司。对下阶段改革工作是从二级部门开始搞还是全院整体推进还在研究之中,但有一个目标是明确的,就是运作股份公司并上市,现阶段正在和有关承销商接触。

2、西南化工研究院

西南化工研究院已改制成立了一个上市公司—天科股份,从1997年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造工作,今年2月份上市,资产评估请的是东方资产评估公司,财务工作是请的四川君和会计师事务所,并聘请了深圳的律师事务所作为法律顾问,主承销商为国信证券。公司由化工系统五家单位组成,有国有经济成分的,也有私营经济成分的,但西南化工研究院占绝对控股。并通过双高认证,以高科技企业形成上市,无内部职工股。现阶段公司已开始对内部机制进行调整,对分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等也将做相应的调整。

3、电子工业部第十一设计研究院

作为电子工业的特殊性,对市场竞争主要是人才竞争的体会更早、更深,如不加快竞争步伐,很难在加入WTO后立住足,但上级主管部门的改制方案是要求他们把几个效益较差的兄弟院(所)合并考虑,他们不愿意,所以改制的进展受到了影响。院已进行了内部经营体制的调整,分离了后勤职能部门并成立了物业管理中心,负责全院的物业管理。实行了工较工资,按300、400、500(元/月)分成三档,每月考核发放,技术系列按职称分档,行政系列按岗位分档,每年考核上岗,待岗三月内发全工资,三月后发基本生活费。还没有进入退休保险。

4、云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云南省已出台相关设计院(所)体制改革的规定文件,省院现阶段即将成立以年轻同志为主体的院领导班子,并初步形成了一套改制设想,即以一种脱壳的方式进行改制,把原设计院的固定资产大部分留下,成立固定资产管理公司,通过经营管理这部分国有资产来解决离退休人员问题,待过渡期完成后进入社会。同时以省院的资质和精干人员成立另一个设计公司,轻装上阵,没有一点历史的包袱。职工身份置换从不同阶段社会保险的缴纳方式来处理。现阶段先对内部机制进行调整,成立专业化的公司,实行项目经理制,精简行政管理部门(党委办公室、院办公室、人事、团委等合成一个办公室,定编8人),为下阶段的改制工作做好准备。

5、重庆市设计院

按照重庆市的有关文件规定,先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进行体制改革,市院的改革方案已完成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在国有资产问题上已征得市建委同意,国有资产全部退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体会:①资产的处置问题:首先要争取到主管部门的同意,国有资产才好处置,这是整个体制改革方案设计的前提,在资产处置过程中要考虑到住房补贴(特别是离退休人员的住房补贴)、离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职工身份置换等问题。

②股份设置问题:虽然不提倡职工人人持股,但实际操作很难,市院在股份设置中有如下考虑:1(工人)、2(助工)、3(工程师)5(高级工程师)、10~15(中层干部)、20(董事会)、25(副董事长)、30(董事长)的比例设置。

③人员安置问题:在改制中尽可能的将职工安置好,不提倡推向社会,待新公司运行一段时期后,自然可以解决人员的问题,届时职工的思想观念也会不同。

市院按完全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一个改制机构(30人左右),并拟成立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新公司中的所有干部按民主选举产生,职工竞争上岗。

二、几点体会:

1、体制改革是必须抓紧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各设计院都不同程度的认识到了现阶段特别是加入WTO后对设计院人才的冲击是巨大的,如不建立健全良好的机制,将很难在今后的竞争中立足。

2、改制的方案要立足各自的特点,要有可操作性。各设计院的改制方案或设想都不尽相同,但都强调一点,要有可操作性,要能在相

对稳定的基础上进行改制工作,这就要求必须根据各自的特点来进行方案设计。

3、改制不可能一次性完成,现代企业制度要在一段时间中逐步建立完成,但在改制的初期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的框架进行设计和实施。

4、设计院主要资本为人力资本,在体制改革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要以智力运作作为设计院改制的出发点(至少完成资本积累以前)。

以上调研报告,谨供领导参考。

2001/9/25

第二篇:科研院改制调研报告

科研院改制调研报告 根据浙江省政府关于省属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的统一部署和《浙江省全面推进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浙政〔**〕1 号)等文件精神,原有 48 家省属科研院所,通过结构调整,减为 40 家,其中有 19 家省属科研院所先后进行了体制转换。四年来,省属改制科研院所及其广大科技人员,经过体制改革的洗礼和溶入市场后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考验,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生存与发展危机并存,如何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与技术辐射功能等困惑仍然制约着改制科研院所健康发展。为深化省属改制科研院所的改革和发展,我们就此专题进行了调研。

一、省属改制科研院所基本情况 (一)改制院所基本情况 全省 19 家省属改制科研院所大部分创立于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研发领域涉及化工、轻工、冶金、机电、建材、建筑、丝绸、纺织、造纸、电子技术、计算技术、测试技术、广电、中药、微生物、粮食等本省的主要支柱产业。几十年来,这些科研院所在行业共性技术应用、“四技服务”、成果转化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及浙江的科技进步和相关行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截止到**年底,省属改制科研院所在职正式职工 2278 人,其中:高级职称 385 人,中级职称 618 人,硕士以上学位的 118 人,大专以上学历的 1500 人;离退休职工 1900 人,其中:离休干部 66 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 1034 人;总资产 17.92 亿元,净资产 6.84 亿元,其中固定资产 4.51 亿元;实现技工贸总收入 17.7 亿元,利税总额 1.71 亿元。

改制前这些科研院所均为国有全资科研院所,其中 3 家为公益类科研院所,16 家为开发类科研院所;3 家直属省科技厅管理,其余都隶属于相应的厅(局)或产业集团。改制后,除 1 家为股份有限公司外,其余 18 家均为有限责任公司。

(二)改制院所取得的成效 在浙政〔**〕1 号文件及相关政策正确引导下,省属改制科研院所在院所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等方面积极实践、大胆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产权制度改革初见成效。

浙江省属科研院所公司制改革与产权制度改革同步实施,是全国起步较早的省份。目前,省化工研究院因其子公司争取上市,职工持股会股份被国有资本收购,重新成为国有独资公司外,其他省属改制机构都不同程度地形成了多元投资的股权结构。到**年底,省属改制科研

院所注册资本总额 3.57 亿元,其中国有资本占 63.41%,自然人占27.95%,其他资本占 8.64%。国有资本仍处绝对控股的有 7 家,全部退出的有 2 家。除省广电研究所、造纸研究所中有社会法人资本占省属改制机构总注册资本 5.62%外,其他非国有股权主要由职工自然人或职工持股会投资,占总注册资本 30.98%,职工持股总额达 1.1 亿股,人均 4.86 万股。

产权制度改革推动了各改制科研院所内部运行机制的完善。各单位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了企业会计制度,全部参加了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部分单位实行全员劳动合同用工制度。

通过产权制度改革,部分改制科研院所活力明显增强。如省轻工研究所、冶金研究院等单位承担的纵横向科研任务数、科研生产规模、发展速度均比改制前有较大幅度提高。

2.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区域(行业)创新平台逐步建立。

近年来,依托省属改制科研院所设立了日化工业表面活性剂、电子电器特种新材料、表面组装技术、农药等省级重点试验基地;化工科技、粉末冶金、泵及控制、红外图像等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省化工院创建了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和国家 ODS 替代品工程中心,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两个国家级中心的地方科研院所。这些国家级、省级重点

试验基地、研发中心经过国家、地方、院所的多年投入和培育,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省属改制科研院所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而且已成为本省的区域或相关行业的创新平台,全省重要的科技创新资源。

省属改制科研院所所属的化工、冶金、轻工、食品、机电、建材、微生物等 15 个省级技术检测机构经过资产剥离、装备更新、业务拓展、机构完善,检测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相应的检测能力代表了全省的最高水平;化工、机电、食品、日化等检测机构还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把服务范围扩大到全国,逐步走向国际化。另一方面,作为大型仪器相对集中的省属改制院所及其技术检测机构,将实验与检测服务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平台的优势,积极为中小企业及社会提供产品、实验数据检测服务,提高大型仪器公共服务能力。

目前,省属改制科研院所有 50 多项技术仍保持或正成为国内领先,有的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如化工院的 ODS 替代品、新农药创制技术,省轻工所的表面活性剂,冶金院的电子电器特种焊料、电工触头技术,机电院的树脂砂、铁型覆砂铸造工艺、风力发电技术,舞台所的舞台设施设计、舞台机械、舞台调光等技术,服装中心的服装 CAD技术,粮科所的米糠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等等。红外热成像技术不仅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多个产品填补国内空白,而且产品进入国家的国防及安全领域。这些国内领先技术,既是科技人员长期潜心研究的成果,又是各个院所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它构成了省属改制院所的核心能力。

3.科技产业发展条件逐步改善,部分院所产业发展速度加快。

改制以来,不少院所积极寻求科研与产业的拓展空间,努力改善科研场地、装备条件。化工、冶金、轻工、造纸、中药、舞台、机电、测试等院所先后都异地购置了新的科研、生产基地,新基地总面积达910 亩,超过了省属改制科研院所原有占地面积的总和,已建和在建的科研、生产、办公设施达 16.23 万平方米。而且,这些基本建设投入主要依靠院所自筹资金和银行借贷资金。在新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普遍都进行了装备更新、环境美化,院所形象得到相应提升。科研基础条件的改善为科技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部分改制院所的科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领域不断拓展。轻工所先后在湖南邵阳、大连建立生产基地和子公司,使表面活性剂产能提高到 3.5 万吨/年;省化工院以控股的“蓝天公司”、“禾田公司”为依托,分别在杭州、金华、上虞、遵义等地建立产业化基地,扩大产业规模;冶金院在建德建立不锈钢研发生产基地,向特种钢研发领域拓展;中药所在富阳参股中新药业,将成果产业化,并建立中药材种子基地;计算所与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合作开展 IT 职业教育;机电院的风力发电机组和交通机电工程技术等都有长足发展。

4.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度增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据统计,**到**年,省属改制科研院所累计承担各类科研、技术服务项目 901 项,通过省部级以上鉴定 94 项,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 29 项,获得国家专利 17 项,在国外或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175 篇。

近年来,省属改制科研院所积极参与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研究、电动工具和水泵等企业实施 CIMS 示范工程、数码印染及在线监控等一些关键、共性问题的解决;参与全省最长高速公路隧道“大溪岭—湖雾岭”隧道机电工程总承包、杭州湾跨海大桥钢结构技术服务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参与“七艺节”舞台效果保障等省内重大活动;参与 UT 斯达康建筑支护倒塌等重大事故技术调查;参与科技扶贫,派遣科技特派员等,不断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改制院所的技术检测机构每年承担政府安排的 1 万余批次各类产品定期检测任务,为提高全省相关行业产品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取得较好社会效益的同时,省属改制院所自身也不同程度地获得经济效益。**年到**年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 47.2 亿元,**年达到 17.7亿元,比改制前增长 1.7 倍;累计实现利税 4.35 亿元,**年达到 1.71亿元;技工贸总收入超亿元的已有 4 家。

(三)改制院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当前改制科研院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创新能力、发展后劲、运行机制及离退休人员管理等方面。

1.规模偏小,科技投入力不从心。

由于历史原因,改制前大部分院所的规模都比较小。目前,省属改制院所在职职工平均为 120 人,在 50 人以下的有 5 家,最少的只有 7名职工;有 9 家院所固定资产在 1000 万元以下,其中设备资产在 500万元以下的就有 13 家。折旧、住房公积金、五大保险等开支较改制前骤然提高,运行成本不断增加,使个别院所出现亏损,如剔除相关政策优惠,还将有 7 家亏损。许多院所相当部分的仪器、设备老化,科研设施的配套能力不够,受到资金、科研生产场所紧缺等因素制约。**年,有 5 家改制院所因科研生产场所严重不足,花 1700 余万元租用了 2 万多平米房屋。各院所面临的困难和压力都很大。

另一方面,浙江包括财政在内的社会资金对科技活动的投入也相对不足。**年浙江省科技活动经费相当于 GDP 的 1.88%,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 65.5%;相比江苏的 2.71%和上海的 4.61%,显得偏低。

2.科技人才队伍不稳。

改制时一批科技人员提前退休,部分科研机构出现人才断层现象;现有科技人员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够合理,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不足;高校、未改制院所、好企业的人才竞争,对改制院所人才队伍稳定造成压力,不少技术骨干流向收入、岗位相对比较稳定的大专院校;

作为企业化管理的科研机构,经营管理人才匮乏,特别是战略设计、市场经营和生产管理等能力虚弱,相应人才引进困难。

3.运行机制尚未完善,产权改革仍需深化。

虽然,部分科研院所改制后在内部功能完善、组织结构调整和运行机制转换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职工长期在事业体制下形成的惯性思维根深蒂固,管理力度难以到位。部分科研机构在技术、产品、市场、行业等一系列战略定位上过于宽泛或模糊,发展方式随机,制约了核心能力的培养,使原有科研储备、科研人才等比较优势逐渐下降。有些科研机构长期处于低层次、小规模的发展状态,缺少可以规模化的核心产品,发展速度缓慢。

4.离退休人员管理及相关问题比较突出。

随着机关公务员工资体系与事业单位分离,并拉开差距,且机关离退休人员随在职公务员待遇变化而变化,加大了省属改制科研院所离退休人员与机关离退休人员的待遇差,如货币化分房补贴、同城待遇、削峰填谷等。同时,事业单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他们作为改制院所的离退休人员,暂时进入了企业养老保险体系,由此产生的思想问题比较突出,离退休人员集体上访、越级上访的情况在各单位普遍存在,耗费了主要负责人的大量精力,影响了正常的工作秩序。

二、全国改制科研院所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年,原国家经贸委管理的 10 个国家部、委(局)所属 242 家科研院所率先转制,**年建设部等 11 个部门所属 134 家科研院所实施转制,先后两批 376 家科研院所已于**年底以前全部完成工商注册。目前,地方开发类科研院所已有 800 多家完成了工商注册工作,占机构总数的 80%以上。

据科技部在**年初对 276 家转制科研院所的调查,大部分科研院所发展速度加快。2002 年转制科研院所实现总收入 303 亿元,比**年增长31.8%;实现利润 18.5 亿元,比**年增长 35%;总收入过亿元的有 50多家,有 4 家总收入超过 10 亿元。技术创新能力和面向行业的技术扩散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2002 年承担国家项目经费 18 亿元,比**年增长 18.4%;通过“四技服务”等横向科技收入 55.4 亿元,比**年增长 23.9%。

但是,从中央到省属改制科研院所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推进缓慢。到目前仅有 20%左右的改制院所实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年初,国务院转发国务院体改办、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关于深化转制科研院所产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但试点工作至今尚未启动。**年2 月 1 日开始实施国资委、财政部第 3 号令,国有资产转让必须公开拍卖,改制院所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二)国家及部分省市值得借鉴的有关改制政策介绍 ——产权制度改革方面。江西省对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转制院所,经批准,可从 1993 年以来国有净资产增值部分中提取不超过 30%的比例作为股份,奖励给有贡献的职工,特别是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对转为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小型科研院所,经批准,可从国有资产中划出不超过本企业净资产的 30%,以红股的形式分配给原单位正式职工;经批准,允许本单位职工(个人、合伙)和社会力量购买国有小型科研院所,本单位职工有优先购买权和优惠政策等。

——税收等优惠政策方面。中央属转制科研机构的免征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执行到期后,再延长 2 年期限。广东省也明确有关转制过渡期的扶持政策顺延至 2009 年 12 月 31 日。

——培育创新能力方面。国家设立了“技术开发研究专项资金”,江苏、黑龙江、贵州等省市都先后制订了本省市的《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省属改制科研院所定向支持;江西省明确转制后的科研院所享受政府扶持科技型企业的待遇。

——离退休人员政策方面。对中央属有正常事业费的转制单位,转制前离退休人员不再执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从**年开始,由财政部门按统一的补助标准和现有经费渠道安排所需资金;江苏省根据上述精神四个厅局联合发文参照执行;江西省在改制文件

中就明确:转制前已经离退休的人员,原离退休金的计发办法不变,经费供给渠道不变;广西将改制前离退休人员(含提前退休人员)的工资纳入省级机关结算中心统一发放。

——住房补贴问题。江苏省规定:省属转制科研院所 1998 年 11 月 30日前参加工作的老职工,住房补贴资金首先从本单位售房款中列支,不足部分,转制前已离退休的职工由省级住房补贴资金财政专户全额负担,在职职工(原在册在编人员)按 2002 年 12 月 31 日前实际工作年限计发的住房补贴部分从省级住房补贴资金财政专户中解决,其余部分由单位自行负担。

——医疗待遇问题。河北省明确:转制前退休人员(含提前退休人员)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参照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政策,实行医疗补助。其中提前退休人员未达法定退休年龄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个人负担部分由本人缴纳,单位负担部分所需经费列入省财政预算。

三、深化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一)基本思路 在今后一个时期内(至少在“十一五”期间),省属改制科研院所深化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创新为根本,紧紧围绕落实“八八战略”、打造“平安浙江”、建设科技强省、增

强我省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要求,着力在明确战略定位、优化发展方式、深化体制改革、完善运行机制、整合创新平台、提升辐射能力、增强发展后劲上下工夫,使绝大多数改制科研院所,不但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而且成为我省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省的科技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二)深化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内容 1.牢固树立省属改制科研院所在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地位。

省属改制科研院所是省级科研机构乃至全省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业科技工作的重要载体。省属改制科研院所要按照科技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行业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充分发挥行业科技工作对全省经济建设工作的先导和支撑作用,在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开发模式探索、行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和应用、行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义不容辞地承担义务,寻求突破。

2.合理调整结构,增加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

改制院所在机构设置、科研力量安排、研发装备投入等方面都应充分体现科研机构的特点,合理调整结构。在研发内容上,既要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先进适用技术,更要开展自主创新,提高创新能力。

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省属改制科研院所的投资力度。一是加大政府科技投入的力度,定向支持省属改制科研机构的研发工作;二是具备一定自我发展能力的科研院所要在总收入中留足科技开发基金,反哺科研开发;三是积极争取国家各个系统的科研经费,鼓励社会资金对科研院所的投入,拓展研发经费渠道。

探索科研院所及其技术检测机构的大型仪器作为公共服务平台的合作共用新机制。

3.深化运行机制改革,完善现代院所管理制度。

省属改制科研院所要在内部运行机制和产权制度两个方面进一步做好改革的文章。

要逐步实现内部组织真正转型。按改制科研机构的要求合理配置科研、生产、营销力量;确立适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思路,理顺与下属机构的权力、责任、利益关系;彻底打破“铁饭碗”、“铁交椅”,全面实行劳动合同用工制度和岗位聘用制度,并建立新型的劳动关系和有效的约束机制;彻底打破“大锅饭”,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内部分配机制,特别是鼓励创新的激励措施;进一步转变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立足自身、立足创新、立足长远,使内部机制运转顺畅、高效。

鼓励省属改制科研院所采取多种途径,引入社会资本完善产权结构;支持主要经营者、技术及管理骨干将他们的命运与科研院所的命运结

合得更为紧密;继续鼓励在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中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4.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战略,优化发展方式,实现做大做强。

各改制院所要进一步理清各自的发展思路,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和发展环境,选择发展战略和优化发展方式。

鼓励科研院所大力发展科技产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集中资金培育拳头产品,培育在市场上甚至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标志性商品;要紧紧围绕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业电子化、生物技术示范、纳米技术应用等科技领域,积极为全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供技术服务。通过做大做强科研院所,不断增强科研院所的自我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的辐射力。

5.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实现改制科研院所可持续发展。

省属改制科研院所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创建人力资源管理新机制,推动改制科研院所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根据创新活动需要积极引进各类人才。把实施科技项目作为识别、培养和集聚人才的有效载体,通过个别与团队式引进、调动与柔性流动相结合等方式,不断壮大科研院所的人才队伍,增强科研开发后劲。

二是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尽量做到人尽其才。要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营造“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氛围。

三是探索现代科研院所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包括注重实绩的人力资源甄选机制;实施适量淘汰的竞争机制;建立利益共同体的协作机制;推行“工作—学习”的创新机制;依靠规范制度的约束机制;以绩效为依据的薪酬分配机制;完善社会化的保障机制等。

四、推动省属改制科研院所深化改革和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继续引导、鼓励省属改制科研院所深化改革和发展 浙政〔**〕1 号文件的有关意见和政策主要针对**期间,以后怎么办没有阐述。因此,2006 年以后包括省属改制院所在内的科研机构如何深化改革和发展,需要很好研究。一方面,结合“十一五”科技规划制订,对省级自然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进行合理规划,有效配置科技资源;另一方面,制定引导、鼓励科研机构,特别是省属改制科研院所深化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和政策,使省属改制科研院所能够摆脱发展制约因素,更加健康地发展。

(二)在引进大院名校过程中要重视利用省属科研院所资源 到省外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过程中,一方面希望能够与提升现有省级科研机构创新水平相结合,引导省级科研院所与大院名校联

姻,加强省级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另一方面,要整合科技资源,避免重复投资,希望将资金投向适当向省级科研机构倾斜,重点支持依托省属科研院所建立的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技术检测机构等技术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这些创新条件平台引进人才、更新设备、完善设施等。

(三)设立科研院所技术开发专项资金 参照国家对中央属改制科研院所的政策以及兄弟省市的做法,建议制订《浙江省科研院所技术开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从财政用于科研院所的事业费中划出一定比例,设立科研院所技术开发专项资金,并按照“科学评估、择优支持、合理安排、专款专用”原则,重点支持省属改制科研院所以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或工程技术为目标的应用开发研究、应用高新技术项目贷款的贴息、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经费补贴等。

(四)继续给予税收等优惠政策扶持 参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延长转制科研机构有关税收政策执行期限的通知》精神,建议《浙江省全面推进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浙政〔**〕1 号)中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相应延长 2 年,即到2007 年底为止。

建议在“十一五”期间,省属改制科研院所的国有资产收益作为应付红利继续留在科研院所使用。

改制前参加工作的在职职工社会保险财政补贴资金,2006 年后,按现行办法每年递减 10%,继续给予补贴,直至财政补贴递减到零。

(五)鼓励改制科研院所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在深化改制科研院所产权制度改革时,既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科研开发,完善产权结构,也要允许科研院所的在职职工通过资产评估、国资委批准等法定程序,协议受让国有资产;或国有资产挂牌交易时,原持股职工可不参加交易竟拍,同等情况下有优先购买权,支持主要经营者、技术及管理骨干持大股,与科研院所共命运。

(六)妥善解决改制前院所在职职工相关待遇问题 省属改制科研院所改制前的在职职工,除国有资产全部退出的少数院所职工身份已经置换外,其他院所改制前的在职职工身份都没有转换。因此,建议对他们在改制前在事业单位的工作年限给予一次性补贴(适当的年金补贴),由原单位通过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转入本人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以提高退休后的待遇,所需经费在国有资产权益中列支。

省属改制科研院所改制前在职职工的货币化分房等政策拟按其他未改制的科研院所享受同等待遇。

(七)妥善处理改制前离退休人员的待遇保障问题 设立省属改制科研院所离退休人员专项资金,制订《浙江省科研院所离退休人员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建立改制前离退休人员(含改制时提前退休和 2005 年底前按法定年龄退休)的长效保障机制,主要解决离退休人员的“待遇差”、医疗保障、活动及管理经费、抚恤经费等。

参照中央属改制院所和兄弟省的做法,建议从 2006 年 1 月 1 日开始,省属改制科研机构的离退休人员不再执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其离退休待遇调整纳入国家统一的事业单位离退休费调整范围,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只负责发放 2005 年底按规定标准核定的基本养老金,以后不再增加。2006 年以后的待遇差由离退休人员专项资金开支,并由离退休人员原单位负责发放。

离退休人员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参照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政策,实行医疗补助。

参照江苏等省的做法,改制前已退休(含改制时提前退休和 2005 年底前按法定年龄退休)职工的住房补贴从 2005 年起分三年由省级住房补贴资金财政专户全额负担。或允许在国有资产收益、国有资本公

积、国有资产退出时上缴的国有资产出让金中一次性支付,不足以支付的部分由财政负担。

第三篇:关于国企改制的调研报告

关于国企改制的调研报告

工程八队 张帅

200720840028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世界少有的速度迅猛发展,方式花样也多如繁星。面对国内个体经济的崛起,国外大公司的冲击,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国企,该何去何从?

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也进入全球化的趋势,国家宏观调控的难度日渐提高,我们只能以更积极的态度投身其中,但作为有几十年计划经济“底蕴”的国企,又应如何抉择呢?

一、调研前

九十年代,轰轰烈烈的下岗浪潮;千禧年之后,又是雨后春笋般的改制运动。无疑,这背后站着国家,可以说是国家的指示。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措施对中国的发展是有好处的。我们不能目光短浅,只看到很多人失业很多人没有了经济来源。把眼景拉长,以五年的时间分度来研究国企改制。在对国企进行实地调研前,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问题——改制的目的。

企业改革是为了改革开放,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而实行的拯救企业的治疗方案。企业改制是为了提升企业素质,完善企业制度,拓宽企业生存空间,提高工人的工资幅度和福利待遇而进行的企业健身运动。企业改制不是砸工人的铁饭碗,而是为工人阶级造一个更结实的不锈钢的饭碗,真正让工人过上更加美好富裕的生活,这才是企业改制的原有之意。

为了进行实地调研,我选了一家最近才改制成功的企业。它以前是一汽的分厂,主攻垃圾车、洒水车、飞机加油车等专用汽车,还有一部分军车的订单。在2006年,响应国家改制的号召,将一部分股份卖给私人,从此便叫做“明君集团”。而我要进行调研的是,什么是国企改制、国企改制的步骤、国企改制的效果等问题,以及这些与《毛概》理论的关系。

二、调研中

我进入工厂,以前此厂在成都二环路上,随着城市规划与发展,不可能在如此黄金的地段开工厂。现在,已经搬迁至三环路外。关于国企改制的众多问题,我请教了明君集团的法律顾问,最后将这些问题与答案整理出来,形成了这篇调研报告。

国有企业改制,是指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及国有控股企业(不包括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改制为国有资本控股、相对控股、参股和不设置国有资本的公司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即改变原有国有企业的体制和经营方式,以便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很明显,这是公有制与私有制经济的一次融合。虽然公有制经济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占主要地位,也是国家社会主义性质的基石,是不可动摇的。但发展社会主义我们是不够资格的,私有制经济应该共同发展。私有制带来了竞争,带来了发展,任何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制度都应该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而且私有制经济样式繁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多元化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基石。

由此看来,国企改制是在为以后做出准备,是在风云变换的经济时代打好提前量。得到允许,我在厂里四处逛了逛,看到很多人还是穿着一汽的工作服。蓝蓝的,有板有眼的。虽说改制,但一汽还是拥有多年的经营影响,而且好多工人一看就是三四十岁的,显然不是改制之后才招的。我突然有一种想法,是不是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先带着这些企业,然后等企业成熟市场规范了,在放手让企业自己发展。想到这我不禁一笑,找谁求证呢?

这其中牵涉一个企业文化的问题。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每个企业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它具有异质性。在企业改制后,由于企业性质的变化,使原来不同质的企业文化共处于同一时空环境中,这必然要经过一个接触、冲突和适应的互动过程。深化改革,最大的障碍是企业旧有的习惯性思维。而企业文化可以在企业内形成一定的思维框架和评价参照体系。因此,企业改制首先要冲破旧有的习惯性思维,打破旧有企业文化是改制的前提,即“破而后立”。

从2006年年初就传出改制的消息,而到2007年下半年才真正的改制完成,工人的合同、工厂的股份等工作才做完。时隔一年多,问了法律顾问关于国企改制的步骤,太麻烦了。这里只提几点。

国有企业改制首先要确定企业真实价值,国有资产账面价值不能代表企业价值,要向改制相关者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提高改制透明度。应以扣除改制成本的企业价值为基础进行股权转让,厘清改制成本可使股权转让定价更清晰。可充分利用“债转股”和“股转债”实现改制企业股权多元化。要通过落实出资人责任推进改制进程,按照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要求,使出资人成为推动企业改制的主体,出资人到位后尽量简化审批程序。国有企业改制中的财务问题涉及价值评估、资产处置、债务安排和股权设置,也涉及出资人责任和相关审批制度,具体操作过程中政策性很强。目前关于改制财务问题的基本政策规定已比较全面:有一系列国有资产评估和清产核资的规定,有关于资产剥离、清偿职工欠账、以净资产支付职工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债务保全等方面的具体规定,也有“债转股”、经济补偿金转股等方面的规定。但改制中仍存在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如何看待国有企业价值,如何看待改制成本,如何实现股权多元化和促进改制进程等。这些都涉及改制利益相关者,关系到改制最终结果。

一、首先要确定企业真实价值

二、以扣除改制成本的企业价值为基础进行股权转让

(一)改制成本及相应的财务安排改制成本主要是指国有企业对职工的隐性负债,应在改制中及改制后予以支付。

(二)改制成本对股权转让的影响厘清改制成本可使股权转让定价更清晰。

三、“债转股”和“股转债”:实现改制企业股权多元化

四、落实出资人责任,推进企业改制进程

从上面可以看出,改制的确是个麻烦事,这只有那些专业的团队才能胜任吧。走在工厂的道路上,闻着两边的花草香夹杂着机油的味道,不禁感慨中央的智慧。很简单的四个字——实事求是,就把许多问题的战略与战术定位了。抛开自己的主观意识,实事求是的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的创立,都是切合实际的。用这些理论指导实践,也是正确的。就改制这个问题,也是实事求是的结果。我们不能一层不变,我们要发展,还要有发展的发展观。虽然说改制对工人有一定的影响,但这是时代的必须,国家能做的只是将损失降到最低。

在这座工厂,我了解到普通工人的工资在一千三到一千六不等,技师和高学历的工人稍微高些,领导阶层就不说了。然后从地方招收本科生,甚至研究生,而且合同是三年制的,不满意可以走。现在工厂的路线,就是老工人加新技术。以前是因为有国家罩着,作为国有企业,国家的指标政策还有一些优惠措施,都有利于国企的发展。但现在改制之后,一汽的股份不足20%,所有的挑战与机遇都需要人才来把握,否则整个企业将陷入困境。确定了这样的路线,那企业的领导阶层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慢慢洗掉国企的影响,走出自己的路。总的来说一汽改制还是成功的。不像电视上报到的那些工厂,工人动辄面临失业的威胁,工人阶级的使命感从此不再辉煌,工人的主人翁感从此一落千丈,前途暗淡渺茫,心里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生活如履薄冰,如同走钢丝绳一样面临百丈悬崖深渊,生命面临着考验。敬孝不成,养儿也不成,甚至连自己的生活费难以保障。

“这是工厂没有解决好资产处置、股权设置、人员安置三大问题”当我提到上述情况时,法律顾问说到,“企业改制给投机专营者提供了契机,他们打法律的擦边球,中饱私囊。要想杜绝这种情况,必须加大执法力度,才能为工人谋福利。” 不过改制之后,工人的福利确实减少,多出来的部分加薪给了高技术人员。那些老工人因为没有足够的学历,只能呆在工厂的最底层,但是他们有几十年的工作经历,这些是不可代替的。工厂从老工人中挑选少部分进入领导阶层,这样,既让老工人发挥自己的优势,又让其他的工人明白工厂的竞争机制,只要努力就能往上走。在整个工厂形成良好的氛围,新老工人共同进步。

在关于工人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职工身份得到置换。所谓国企职工身份置换,是指国有企业改制中,通过适当的方式变无限责任、终身制劳动关系,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劳动关系。消除国企职工对国企的无限依赖关系,让职工走向市场,使其由“企业人”变为“市场人”。历史上国企职工的身份对企业发展会带来两个不利的方面:其一是企业对职工承担无限责任,企业包袱沉重、举步维艰。其二是职工与企业的劳动关系固定化,一纸定终身,只进不出,使国有企业普遍存在严重的冗员问题。只有转换职工与企业的关系,变无限责任为有限责任,变终身制的劳动关系为能进能出、双向选择的市场化劳动关系,企业才能轻装上阵,走向市场,平等的与其他市场主体竞争,通过身份置换,从制度上彻底打破职工对企业的依赖思想,使职工意识到只有靠自己工作上的勤奋,靠自己的技能和智慧才能不被企业和社会所抛弃和淘汰。这种由外到内的变化,会让职工产生巨大的工作原动力。

三、调研后

看着这篇调研报告,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没想到《毛概》的理论如此深入,并不是空谈。回顾一下,我们可以看出,为什么要改制这个问题,是以实事求是的理论基础引发而来的;改制的目的,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也是《毛概》中的理论啊。当然,不可能任何事情都有理论指导,理论只是引出一点,并且贯穿其中,但绝不是理论指导所有事情。而有了好的开头,很多事情就顺其自然发展。所以理论很重要,我们以前的忽视是要不得的。这次的调研报告让我重新复习了一遍《毛概》,相信对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联系对象:四川明君集团 联系人:张春兰 电话:***

第四篇:宝安区街道集体企业改制前期调研报告

宝安区街道集体企业改制前期调研报告

宝安区体制改革办公室课题组

2007年4月,区体制改革办公室组织力量先后深入新安、西乡、龙华、观澜、福永、沙井街道,广泛征求街道领导、街道投资管理公司管理层及企业员工对街道集体企业改制的意见建议。5月上旬又专程赴龙岗区国资局,考察学习该区在推进街道集体企业改革工作中的经验。在综合各方面意见、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本调研报告。

一、街道集体企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区街道(原镇属)集体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促进我区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截至2006年底,全区共有街道集体企业51家,主要分布在租赁、房地产开发及物业管理、建筑(安装)、工业制造、资本运营控股、交通运输、酒店餐饮、农林牧渔等行业;全区集体企业总资产56.44亿元,总负债28.79亿元,净资产27.65亿元,资产负债率为51 %;全年企业净利润0.78亿元;全区集体企业共有正式员工2016人(其中退休员工677人),聘用员工926人。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当前我区街道集体企业普遍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各街道集体企业资产雄厚,升值空间大。目前各街道集体企业总资产、总负债、净资产情况见下表。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区各街道集体企业资产总体实力较强,除石岩街道外,其他街道集体企业总资产均超亿元,其中龙华街道总资产超过12亿,净资产超过5亿。我区街道集体企业不仅资产雄厚,而且未来升值空间大。由于历史遗留原因,街道集体企业大量的土地、房产至今没有确权,导致企业资产的帐面价值与实际占有资产的价值存在巨大的差值。例如:福永街道有产权证的土地127061平方米,仅占35.6%;有产权证的房产185093平方米,仅占30.7%。一旦更大量的未确权的土地物业资产获得确权后,其市场升值空间相当可观。

街道集体企业总资产、总负债、净资产一览表街道 总资产(万元)总负债(万元)净资产(万元)资产负债率 企业家数

福永 西乡 石岩 沙井 观澜 新安 龙华

67323 55899 5777 79487 951

5444152 36131 3353 40157 42417

23171 19768 2424 39330 52737

65.6% 64.6% 58.1% 50.5% 44.6%9 5 7 6 11 6

32371 64967 160064 92100-32596 200% 67964 57.5%

注:

1、企业家数来源于区财政局集体资产管理科的统计表;

2、龙华街道集体企业指原龙华街道改制前的街道集体企业。

2、企业经营方式比较单一,经营项目比较雷同,发展的后劲不足。全区约有57%的街道集体企业从事租赁业和物业管理业,其中西乡街道9家企业中有7家从事租赁业;福永街

道有7家企业,其中也有4家从事租赁业。尽管物业出租经营风险不大,但增长空间较小。目前物业出租主要面向加工型企业,但随着我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这种加工型企业在逐步被淘汰,势必对街道集体企业形成冲击。同时土地储备不足、物业陈旧、维修费用过高、资源短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路越走越窄。

3、政企不分,经营机制不灵活,经营效益不高。街道集体企业的产权主体一般是街道办,除投资管理公司已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外,其他下属公司均未规范登记。除投资管理公司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外,其他公司也基本未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公司一般由街道办直接管理,重大事项由街道办决定,企业体制机制不够灵活。由于政企不分,企业行为行政化,吃大锅饭现象严重,各项激励机制长期无法落实,做多做少一个样,做好做差一个样,严重影响经营效率。

4、财务管理不规范,债权债务混乱,财务风险大。我区的集体企业普遍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例如新安街道,截至2006年12月31日,街道企业涉及被执行的案件标的金额为10522万元,主要原因是街道企业自身借入的款项大多不能到期偿还,又由于街道企业之间相互担保贷款,至还款日被担保企业不能偿还债务而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其结果完全可能因一家企业破产其他企业也全部被牵连查封拍卖。又如西乡街道,企业整体资产负债率达76%,个别企业高达88%,资信评级偏低,并且企业的银行借款大都是短期借款,属短贷长用性质,随着银行信贷政策收紧,加上自身流动资金不足,融资难度大,短期偿债压力更大。

5、人员机构臃肿,员工士气不足,企业成本消耗过大。与龙岗区街道集体企业职工人数相比,我区街道集体企业普遍存在冗员严重现象。例如龙华街道,企业员工数严重超编(630人),导致每年的管理费用(7500万元)居高不下,占企业总经营成本的20%以上,超出同类型企业(5%左右)甚远。又如福永街道,所属企业员工416人,由于企业大部分是物业出租行业,因人设岗现象普遍,企业因此付出的成本沉重。

二、街道集体企业发展和改制面临的困境

多年来,街道集体企业通过积极吸引外资,创造就业,为宝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街道集体企业的财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体制已难以适应形势发展,街道集体企业正处在转型改制的艰难抉择时期。

(一)继续维持现有管理体制所面临的问题

调研发现,有部分街道领导和企业员工同意暂缓改制或对改制持反对态度。但不改制、继续维持现状将面临如下问题:

1、不符合当前企业改制的总体方向。推进街道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是大势所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以明晰产权为重点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市政府也专门转发了市国资委有关文件,提出要加快传统城镇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我区街道集体企业如不改制、维持现状不变,则与上级有关集体企业改制的总体方向不相符。另外,龙岗等兄弟区的集体企业改制工作计划于今年底完成,我区加快集体企业改制进度的压力很大。

2、现行管理体制已不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制约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一是政企不分,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主动权不多,在市场中感到无所适从,企业经营每况愈下。二是财务管理混乱,违规担保严重,流动资金严重不足,企业经营风险正进一步加大。三是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企业消耗过大。企业管理层及员工的等、靠、要思想严重,习惯于等政府出政策、靠政府给优惠、要政府大包大揽,解决他们长期就业和生活问题,而不是积极谋求企业的发展。

3、维持现状不变,企业将来有可能成为政府的沉重包袱。由于现行管理体制始终难以解决企业管理机制不活、经营效率不高、员工等靠要思想严重等问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始终难以上新水平。如果现在不进行改制,街道集体企业前些年来靠政府政策扶持而积累起来的“家底”迟早会被消耗殆尽,到那时企业员工安置将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所以现在不改,将来改制的成本会更高,最终政府不得不扛起这个沉重的包袱。

(二)全面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所面对的困难

从发展趋势看,推进街道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是势在必行。但现在马上全面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也面临一些困难:

1、难以找到一个能为员工、政府、社会共同接受的改制方案,包括员工安置方案,对社会稳定影响较大。目前找到一个让各方都相对满意的方案比较困难,主要因为参加改制各方的利益诉求差别太大:员工希望政府尊重他们对企业的历史贡献,对改制的期望过高,大部分人希望按松岗模式推进集体企业改制,要求政府以更优惠的数量、更大的折扣出售企业股份;政府希望在保障员工基本生活收入的基础上适当满足员工合理利益要求,同时确保国有集体资产不至于大面积流失;社会大众在心理上也难以接受改制企业员工一夜暴富的现象。在各方意见分歧较大的情况下全面推进改制将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

2、债权债务问题复杂,给改制留下沉重的包袱。据新安街道企业反映,目前街道各企业(除投资管理公司)银行贷款21,692万元,财政借款9,697万元。其中各种借款累计拖欠贷款利息6,369万元,逾期贷款的本金为14,315万元,街道兄弟企业互相担保借款13,890万元。企业担保、贷款一部分是企业负责人自行主张,也有相当一部分过去是因政府行为形成,担保双方并没有签订责任书,权责不明确。如何尽快解决企业担保贷款问题、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改制面临比较突出的问题。

3、大量未确权资产面临处理,增加了全面改制的难度。由于历史遗留原因,我区大部分街道集体企业建设的厂房和宿舍未经规划国土部门审批,未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产权的确认只能按照《深圳经济特区处理历史遗留生产经营性违法建筑若干规定》进行申报。宝安所有的街道企业都存在大量未确权资产,其中在193.38万平方米的土地中有产权(使用)证的所占比例仅为17.54%,在273.23万平方米的房产中有产权(使用)证的所占比例仅为30.73%。这些没有产权的资产既无法公开挂牌转让,也难以通过评估确认其真实的市场价值,因此在全面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时遇到了困难。

4、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需要综合考虑到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我区的街道集体企业控制了大量的土地物业资产,这些资产普遍位于各街道的中心区域,是未来城市市政建设和旧城、旧工业区改造的主要对象。如果企业改制采取松岗街道的做法,资产全部定向由员工购买,这样以前政府持有的物业就会转移到私人手上。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政府以后要进行市政建设和旧城、旧工业区改造时的调控能力就会被大大削弱。

综上所述,当前我区街道集体企业正面临改也难、不改也难的两难困境。一方面,企业不改制不但与上级精神不符,而且消耗下去还有可能成为政府的包袱;另一方面,现在进行全面产权制度改革还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机尚未成熟。这就需要我们以更加积极、严谨的态度,创新思路,大胆探索企业发展新路径,扎实推进街道集体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三、推进街道集体企业改制的建议

推进街道集体企业改制是大势所趋,这无可置疑。当前重点考虑的是改革的方向、路径和时机。我们认为,推进街道集体企业改制首先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及原则:一是妥善安置、确保稳定的原则:即确保妥善、合理安置员工,避免激发社会矛盾,引发社会的不稳定;二是保值增值原则:即保持集体或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避免大规模的资产流失;三是利益均衡原则:即能照顾员工、政府和社会的利益,保持利益的基本均衡;四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半步策略原则:即逐步推进企业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优化企业经营管理机制,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并结合我区实际,我们建议采取较为稳妥的半步走改革策略,即既不消极地保持现状,又不是激进地全面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而是推行以“企业合并、资产债

务重组、人员在职分流”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模式,为全面的产权制度改革创造条件。

(一)方案主要内容

1、对街道集体企业进行合并。以街道为单位,将街道投资管理公司下属子公司(包括一级、二级子公司)全部合并到以物业管理为主业的街道公共房产物业管理公司,所有人员关系挂靠到该公司,减少管理层级。

2、对街道集体企业资产债务进行重组。(1)资产重组方面,在企业整合过程中,将企业土地、物业资产整合到街道公共房产物业管理公司中去,其它经营性资产(如建筑公司、农业公司)、大部分车辆等流动资产及专营许可牌照等无形资产,通过挂牌拍卖方式向社会出让,确保重组后的物业管理公司经营项目比较单一;(2)债务重组方面,由区国资办牵头,各街道参与,通过财政注资及拍卖企业部分物业资产等方式,成立街道集体企业改制启动资金,通过与银行进行谈判,解决企业相互担保及与社区其他企业担保的债务链问题,着力规避债务风险,依法保障街道集体资产安全;同时明晰街道与企业借款关系。

3、对企业人员进行在职分流。目前各企业所有的临工,包括挂靠工作人员,统一按有关政策进行遣散,所有正式员工关系统一挂靠到街道公共房产物业管理公司,由物业公司根据精简模式按现有工资待遇从中择优聘用部分工作人员从事经营管理,其余人员一律在职离岗,工资福利由街道保障发放(其标准为在确保日常生活开支的前提下比现职工资略有下降),同时承诺其人员身份与留守人员一样,在下一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时享受同等待遇。

4、补充内容。在企业合并过程中,可能有部分员工提出要进行彻底改制的要求。对此,我们可以提出参照国企改制模式作为备选改制方案,供企业员工选择,主要内容为:(1)鼓励员工以有偿方式购买集体股权,全员持股;(2)企业员工以内部定向认购方式购买集体股权的最高限额为50万元,街道在此限额内可根据实际情况以优惠方式向员工配售股权;(3)企业员工按50万元最高限额内部定向认购集体股权后剩余部分资产,必须以挂牌方式出让或由政府剥离收回;(4)用于向企业员工定向认购的资产应该主要为已确权的资产,认购值的评估应符合当前市场价值;(5)对不能采用股权出让购买优惠方式安置员工的,参照国企改制方式,给予员工安置补偿金,解除员工正式职工身份,员工与新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二)方案主要优点

1、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消耗。通过企业整合,精简人员,理顺体制,可以减少企业经营成本重复支出,降低管理资源重复浪费。

2、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风险。通过进行企业资产债务重组,可以将企业长期积淀下来的债务担保问题挖掘出来,及早消化,降低风险;同时将企业土地物业资产集中控制起来,也有利于街道加强监管。

3、为今后城市建设预留空间。由于方案没有对企业资产全部定向配售,也不是一下子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使得企业大量的土地物业资产仍然掌握在政府手里,为今后城市建设和改造预留了空间。

4、对企业员工思想意识有正确引导,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目前街道集体企业管理层及员工“一夜暴富”思想严重,参照国企改制方法推进街道集体企业改革阻力很大。通过在保障其日常生活收入的前提下让员工留薪离岗,既可以避免激化社会矛盾,保障社会稳定,也表明政府推进集体企业改革的决心,促使员工端正心态,及早走向社会另谋生活出路,为下一步产权制度改革营造氛围。

5、为最终实现产权制度改革奠定坚实基础。从龙岗区街道集体企业改革的经验看,要进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必须首先进行企业资产债务重组。我区如能把企业资产债务重组这一基础性工作扎实做好,等时机成熟,全面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将水到渠成。

(三)方案主要缺点

由于本改革思路采用的是半步走策略,因此,方案的主要缺点就是改制具有不彻底性,企业经营机制没有完全转变。同时员工在心理接受上可能有困难。另外企业债务进行重组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强力推进。

第五篇:苏州文化单位转制改制调研报告

苏州文化单位转制改制调研报告

一、苏州市文化单位转制改制工作的基本情况

苏州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2080亿元,占全省比重的19.6%,GDP在全国城市的位次已跃升至第五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现行汇率折算达到了4300美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4倍。

苏州市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根据苏州市委、市政府“抢先半步,组织实施产权制度改革”的指示精神和《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市属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决定〉》(苏发〔2002〕31号,2002年9月14日)、市政府〔2002〕81号(注:有关市属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2002〕110号(注:有关经营性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等文件的规定,以及该局与市政府签订的转制改制责任状中的承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于2002年11月全面启动了文化单位的转制改制工作。

苏州市文化单位转制改制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第二阶段是经营性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第三阶段是公益性事业单位体制改革。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产权制度改革为“国退民进”、挂牌上市、公开转让。第一阶段工作已结束,第二阶段将于2003年6月底结束。第三阶段的体制改革目前正在研究、积聚和造势之中。

苏州市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转制改制工作,以文化单位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围绕产权人格化、投资多元化、劳动力市场化、经营者职业化,加大改革力度。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通过文化单位的产权制度改革,使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领域全部退出,使之能够主要集中在公益性为主的文化单位,做大做强宣传文化阵地,实现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建立机构

建立了苏州市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改革领导小组,由高福民局长任组长,局改革领导小组下设改制办公室和改制监督办公室,分别由陈嵘副局长和朱永南书记任主任。改制办公室由产业处牵头,文物处(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计划财务处(审计处)、外事处等处室参加,抽调部分同志集中办公,分头负责指导协调相关单位的改制工作。改制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局属各单位的转制改制工作的总体方案的研究制定工作,指导、协调局属各单位的转制改制工作,对转制改制单位职工进行政策、法律法规的培训,负责转制改制总体方案和局属各单位实施方案的审核、报批工作。

改制监督办公室由局纪委(监察室)牵头,政策法规处、组织人事处、工会等处室参与。改制监督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提供政策法律服务,对转制改制全过程实施法律监督和纪律监督,监督国有资产的剥离和处置,保护转制改制中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转制改制工作的稳定,保障转制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改制办公室和改制监督办公室依据职责,分别研究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工作纪律。

(二)摸清家底

苏州市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按照市政府下发的转制改制单位名单和与市政府签订的转制改制目标责任状中规定的目标任务,对局属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转企改制的12家单位进行了调研,测算了改革成本。这12家单位中3家企业已经完成了改制任务,其余9家参与转制改制单位中,有在职职工431人,其中符合提前退休条件的职工有191人,需要安置的职工有240人。经初步测算,总的转制改制成本为3670万元(不包括需要一次性交纳而

计算的系数)。经初步审计,局属转制改制单位总资产为12335.54万元(其中无形资产51

2.43万元),盘盈资产684.4万元,总负债为7483.6万元,坏帐、盘亏等需核减的资产156

5.34万元,净资产3971万元。

由于文化单位的特殊性,局属转制改制单位的资产主要集中在固定资产上,特别是房屋(而同时具备产权证和土地使用权证的又不多),固定资产净值为5420.6万元,超过了净资产,这使得在具体的转制改制中的“变现”相对困难,同时还可能会使净资产进一步“缩水”。

(三)制定方案

苏州市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中退出的原则,针对局属文化单位的不同特点,采用“一企一策”办法,从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出发,研究制定了转制改制总体方案,对剧场等半公益性事业单位在转企的基础上,暂留保持国有资本独资或控股地位,保留一些宣传文化阵地。

局属各转制改制单位按照总体方案的要求,制定了各自的转制改制方案,强调转制改制的过程和结果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四)方法步骤

1、文化国旅。原为全民企业,正式职工59人,其中固定制职工7人,合同制职工52人。总资产688万元,净资产7.9万元。该单位于2001年就开始着手改制工作,但由于行业特殊,往来帐目很多很复杂,主管局的注册资本也无法全部到位,一直未能完成较为完善的改制方案。按照市政府〔2002〕81号文件改制,国有资本全部退出,转为民营。在2002年11月份完成资产评估,完善方案并报市改制办预审,12月初召开职工大会通过方案,12月中旬通过市改制办的会办,至2003年春节前报市工商部门预登记,春节后完成验资,正式向工商部门注册。

2、文艺用品厂。为集体企业,已经停产6年,总资产272.34万元,净资产186.23万元。由于职工基本上都是剧团转业人员,思想波动相对较大。套用停产半停产企业改制政策,并按此政策制订方案。2002年10月已经完成了审计,11月完成资产评估,完善方案上报预审,12月初召开职工大会,12月中下旬通过市改制办的会办,2003年春节前完成职工安置,并办理注销手续,多余资产调作市文化系统内改革成本的平衡。

以上两家单位取得市改制办的批复后,筹集安置经费,落实职工安置计划,资产内部转让进入产权交易所挂牌,工商预登记;2003年1月完成验资和工商正式登记。

3、电影公司。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总资产3452.06万元,净资产857.9万元,在职职工162人,符合提前退休条件的职工101人,需要支付的提前退休人员“社保”补偿金368万元,提前退休人员至法定退休年龄需支付的工资892万元,其余职工安置费164万元,离休干部医疗费22.5万元,合计1446.5万元。转企改制成本严重不足。

由于电影是特殊行业,进口影片由国家专营,按国家政策规定电影经营单位国有资本应占51%,其他资本不得超过49%。因此,在转企的基础上,与中影公司等供片商协商,将历年所欠电影片款改为参股投资,占股份的40%,不足部分现金投入,苏州文化部门占股份51%,公司职工(主要是管理层)占股份9%,建立起有限责任公司。由于职工身份置换到位,加上各影片供应商参股,应能搞活内部机制,从而使苏州电影业走向繁荣。

4、演出管理处。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总资产6222.93万元,净资产2208.74万元,在职职工164人,其中符合提前退休条件的82人。经测算,演出管理处总改制成本约为1493万元,其中提前退休人员成本为1271.1万元,其他人员安置费为206.99万元,离休干部医疗费15万元。

为了保留剧场这块宣传文化阵地,对演出管理处采用先转企,将开明大戏院、人民影剧院转为独立核算单位,保持国有资本独资或控股地位,其它部分全部改制,人员全部按照

市政府〔2002〕81号和〔2002〕110号文件进行提前退休和身份置换,其中距退休年龄不足10年的职工(有13人),全部进入开明大戏院和人民影剧院,签订劳动合同至法定退休年龄。同时,两个剧院的资产与经营分离,采用国有民营的方式,在留企和已安置的原干部职工中挑选一些素质较好、技术较高的人员组成民营经营班子来经营这两个剧场,采用资产租赁或风险抵押承包的办法,搞活经营、搞活内部机制。

5、艺术中心。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总资产30.58万元,净资产26.02万元。在职职工7人,符合提前退休条件的3人。经测算,总改革成本为62.82万元。由于该单位为演出中介机构,具有承接涉外演出团体的资质,注册资本金要求很高。因此,在转企的基础上,改制有两种方案,一是寻找有实力的单位参股,并且占大股,组成有限责任公司(文化不出资,只占干股);二是简单地注销牌子或拍卖无形资产。

6、古建工程处。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有古建三级资质。总资产1092.28万元,净资产198.32万元,在职职工19人,符合提前退休条件的5人,总改革成本125.2万元。由于苏州市古建筑众多,抢救维修任务很重,而且文物维修有相当的政策性和很高专业技术性,故实施一步到位的改制方法,暂时保留20%的国有股。

7、文化局房管站。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与古建工程处一套班子,无人员、无资产,与古建工程处一同转企改制,并注销牌子。

以上5家单位2002年11月日完成人员情况调查和改制成本的测算,制定转企改制初步方案。11月份完成审计,开始资产评估。2002年12月下旬至2003年春节,完善各自的转制改制实施方案,报市改制办预审。

苏州市根据以上5家单位的实际情况,在确定转企改制方向的前提下,对有的单位采取了“一步到位”的方法;对有的单位采取了“两步走”的方法,先转制后改制。2003年2月中旬,以上5家单位召开职代会,讨论通过了各单位的转企改制方案。2003年3月完成方案的会办。实行“两步走”的单位2003年4月至5月完成转制工作后,立即着手开展改制工作。实行“一步到位”的单位2003年4月,完成确定提退人员、安置改制人员、确定股东、协调签订和国资剥离报批等工作,6月份进行工商预登记和验资。

8、演出有限公司。为文化系统内部公司制企业,有承接涉外演出资质,无人员。按照文化部新修订的《演出管理条例》,今后承接演出业务,需要具有演出中介资质。因此,要积极寻找合作伙伴投资参股,归还原投资者的投资,文化在其中占干股40%左右,便于今后政府及文化部门组织民族优秀文化活动。

9、文华音像超市。为文化系统内部公司制企业,无人员,必须清盘,经营场所(房屋)归还电影公司和演出管理处,作为这两家单位的改革成本,撤销或转让牌子。

以上两家单位都是有限责任公司,改制的重点是切实做好国有资本退出、撤销、内部转让、社会招标等工作。

(五)主要措施

为了吸引民间资本、外资进入文化产业,苏州市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政策扶持。制定出台了《苏州市第一步加快文化强市建设若干经济政策》,提出了加快文化产业改革与发展的6条措施,加大给予民间资本、外资进入文化产业必要的政策扶持。苏州市明确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放宽文化产业市场准入条件,鼓励和吸收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这一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外资加快进入苏州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进程。二是文化、旅游紧密结合。快速发展的苏州经济,使广大市民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需求空前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市场空间。2002年苏州市区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人均支出1197元,与此同时,苏州旅游总收入198.38亿元。苏州文化市场和旅游业的良好发展态势和前景,吸引了民间资本、外资对苏州文化旅游业、文化产品流通业和文化服务业的投入。

(六)主要问题

苏州市文化单位转制改制工作面临以下四个主要问题。

1、净资产不足以支付改革成本。按照审计结果,表面上看净资产为近4000万元,改革成本约3670万元,可以支付,其实由于资产都沉淀在房屋等固定资产上,评估时会减少一块,“变现”时还会折损一块,加上还想保留如剧场的宣传文化阵地,需要留下一块资产,因此净资产不足。

2、“变现”困难。房屋“变现”需要整体出让,这些房屋功能不一定符合其他经营的需要,而有的房屋又较大,且又不能分割出让,这不仅使出让“变现”不易,而且会使留企的职工丧失生产要素。

3、转企容易改制难。企业单位改制、事业单位转企操作均相对容易,但事业单位转企后再改制却相当困难。由于转企后留下了一大批提前退休人员的“包袱”,改制后企业每月需要支付一大笔提退人员生活费,在现金流量上入不敷出,使得事业单位转企后再改制时出现了无人敢接盘的局面。因此必须在转企时将提退人员的问题一次性解决,这不仅需要相当大的成本,而且关键是需要现金。

4、落实文化优惠政策难。要完成本次转制改制任务,苏州市需要出让大量的房屋产权、土地使用权来平衡改革成本,江苏省和苏州市的文化优惠政策规定,文化单位出让房屋,土地出让金的10%上交,90%留归文化单位。苏州市政府转制改制政策与江苏省和苏州市的文化优惠政策的有关规定不一致。苏州市文化系统本来资产就不足以支付改革成本,如按照苏州市政府转制改制政策再上交40%,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苏州市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建议市政府,在全市文化系统的转制改制中,凡是因房屋出让涉及到的税、费和应上交款的,都应按江苏省和苏州市的文化优惠政策执行。

二、苏州市文化单位转制改制的主要成果

苏州市对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进行的转制改制,加速了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进程,在全省文化体制改革中起到了领跑的作用。它的主要成果是,积极推进了文化领域的改革,进一步放宽了文化市场的准入条件,文化产业领域对内、对外开放出现了新局面,民间资本、外资进入苏州文化产业的趋势明显加快。从2002年苏州古吴轩书画艺术公司率先进行转制以来,国有文化企业单位改革和国有资本的退出,为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拓展了空间,也进一步增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

一是民间资本、外资逐步进入文化艺术业。近年来,苏州市以昆曲等优秀传统艺术为依托,积极拓展香港、台湾等演出市场,特别是2003年,苏州走合资、合作之路保护和弘扬昆曲艺术取得了重大突破。由著名美籍华裔作家白先勇牵头,台湾新象艺术传播公司董事长樊曼浓、香港著名昆曲专家古兆生等与苏州昆剧院联手打造的新版《牡丹亭》,将于2004年5月在台湾举办的纪念昆曲列为世界文化遗产3周年活动中首演,之后在苏州、南京等地陆续公演。台湾石头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投资500万元与苏州昆剧院、中国昆曲博物馆(筹)、苏州昆曲传习所联手重排全本昆剧《长生殿》,并组建江苏苏州长生殿艺术团。该剧实行的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化运作,将推向世界演出市场。在苏州演艺业走对外合作之路的同时,民间资本也以投资文化中介和文化产品流通等形式加快进入文化产业的步伐。2002年,仅吴江市民营中介公司兰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就策划承办了吴江市撤县建市1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吴江市新年音乐会等大型文艺活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民间资本快速进入文化旅游业和娱乐业。有“民间博物馆之乡”美誉的昆山市锦溪镇目前对外开放和正处于筹备阶段的博物馆已达12家,全部为私人投资兴建。吴江市一家民营企业在古镇同里首期投资近3000万元,兴建私家园林“近思园”,将于年内对外开放。继苏州古典园林怡园去年率先尝试经营权承包,引入民间资本盘活园林资产后,吴中区西山镇近期对部分景区经营权进行了公开拍卖,苏州、上海、山东等地的民营企业家以1.42亿元的价格竞得石公山、太湖西山梅园、古樟植物园、罗汉寺、禹王庙等五个景区10年的经

营权。苏州一家民营企业还注资1008万元,准备在西山古樟园旁建成一个占地5.3亩、以洞庭(山)碧螺春茶为龙头的茶文化休闲旅游区。与此同时,民间资本进入娱乐和艺术培训业的进程继续加快,近几年苏州市迅速崛起的飙歌城、网吧、演艺吧、娱乐总汇等大型文化娱乐场所大部分为民间投资。

三、苏州市文物商店改革的总体思路

我国国有文物商店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国家高度行业垄断的情况下,它承担了为国家博物馆征集、收购文物的重任和文物监管品的保管与销售工作。本应作为营利性市场主体存在的经营性机构存在于事业单位之中,并由政府进行组织,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随着社会开放和改革的不断加快,国家博物馆征集、收购文物的渠道不断拓宽,多元化的格局已初步形成。从总体上说,国有文物商店的上述职能正在逐步弱化和萎缩。由于我国现有的文化管理体制从导向上过于注重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管理有余,推动乏力,使得众多的文物商店和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成了我国计划体制的最后堡垒。

那么,作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国有文物商店能否“破壁”转制改制呢?首先,它遇到的是法律法规障碍。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家主席令第76号,2002年10月28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377号,2003年5月29日)等法律法规对国有文物商店的上述职能没有进行重新确定,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如果按照“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禁止的就是允许的”思路,对国有文物商店进行转制改制,那么就要对其包括文物在内的全部资产进行评估,再经过转制改制,将国有文物商店包括文物在内的全部资产转为企业资产或个人资产,这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其次,就是国有文物商店可以转制改制,那么由哪个具有文物资质的资产评估中介机构来运作呢?据我们通过互联网检索,还没有搜索到我国有这样经过国家行政许可的中介机构。第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一条规定:“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文物价值是无法用市场价格来确定的。就是有中介机构来运作,对国有文物商店的文物,价格估高了,无人敢接盘,造成流标;价格估低了,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将给国家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正是鉴于上述原因,上海市、苏州市政府在这次转制改制工作中都没有将市属国有老字号文物商店列为改革单位。但是,成立时间较晚、国家等级文物不多的苏州市文物商店常熟分店已完成了转制工作。其做法是,将店藏的国家等级文物剥离出来,送到常熟博物馆收藏,将文物监管品和其它资产经中介机构评估等等一系列法定程序后,以300万元的价格,由该店职工认购,完成了转制工作。

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苏州市认为,国有文物商店的转制改制是历史的必然,但目前时机和条件尚不成熟,因此,对其今后的改革还没有相对完整的总体思路。目前,所能做的是加快内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加大企业化管理的力度。

四、苏州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总体思路

苏州市现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3个,其中局属5个院团6个剧种,均属中小型院团,在职在编人员320名,离退休人员176名,在职在编人员和离退休人员的比例是1.8:1。我市局属6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编制数500人,实有人数403人,在岗人数377人,离退休人数146人,在岗人员与离退休人员的比例是2.6:1。

苏州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总体思路是,遵循艺术生产和市场经济两个规律,以质量取胜,品牌立身;加大社会运作力度,跨出多形式“文企联姻”的步子;“一团一策”,不断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提高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生存和发展能力。2003年4月5日至9日,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一行来苏州就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改革进行专题调研时,充分肯定了苏州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改革成功的经验。苏州市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文企联姻

一是演艺与旅游的“联姻”。苏州市确立了把旅游业建成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文化是苏州旅游业的灵魂,以文化引领旅游业,形成了富有丰富内涵的特色品牌。首届昆剧节在苏州举办之后,苏州市文化主管部门全力支持昆山市以“先贤精神、昆曲瑰宝、水乡古镇”打造“特色文化之乡”,昆山市投资1600万元在周庄建造了一座占地6亩的仿古戏台。2001年9月,江苏省苏州昆剧院与昆山市合作共建昆山市昆剧艺术团,推出了周庄古戏台昆曲演出,已演出近千场。2003年3月,又开辟了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昆曲演出点。非物化世界遗产与物化世界遗产、江南水乡交相辉映,古老的昆曲与旅游有机结合,终于走出了“象牙之塔”。市歌舞团与网师园合作的夜花园文艺演出,市锡剧团与吴江旅游公司合作成立同里水乡艺术团的演出也成为园林、古镇旅游的特色项目。

二是演艺与企业的“联姻”。苏州有着知名度高、经营状况好、重视文化建设的企业集团。2001年,市滑稽剧团在单位、人员性质不变,行政业务、隶属关系不变,政府拨款投入不变,作为精神产品生产单位的主要目标任务不变等“四不变”的前提下,与江苏梦兰集团合作组建了梦兰喜剧艺术团,取得了良好的合作效果。

三是演艺与媒体的“联姻”。苏州演艺业与媒体在打造文化苏州、建设文化强市方面有着共同的目标,演艺业与媒体联手极大地扩大了艺术产品的影响。在与广电办好每周五期的电视书场、每周一期的昆曲星期专场的基础上,2002年市滑稽剧团与电视台、报业以项目合作形式共同出资推出了苏式滑稽戏《钱笃笤求雨》,该剧被列入2002年第四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全国12台参演剧目之一。

(二)一团一策

近年来,苏州市加强了对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改革工作的分类指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不同剧种的院团采用不同的方法,“一团一策”,不搞“一刀切”,也不成立“演艺集团”,积极鼓励和支持各院团边探索边尝试边总结,使苏州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形成了各自的模式。极赋有代表性的有:曲艺类的市评弹团“冻结工资,以档核算,收入分成,费用自理”的改革模式;戏剧类的市滑稽剧团“出戏、出人、出效益的团队精神”的改革模式;音舞类的市歌舞团“签约制”改革模式。这些成功改革模式都是各院团根据自己的实际探索创立的,而不是苏州市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钦定”的。

苏州市对下一步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中组部、中宣部、人事部、文化部《关于深化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人发〔2003〕14号,2003年1月23日),在以社会效益为首位的前提下重点扶持优秀传统文化和代表地方特色高水准的院团和项目,充分发挥他们在多出优秀作品和人才,打造文化品牌方面的示范导向作用。同时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和人才组合,对文艺院团实施宏观调控,通过政策影响其结构和发展布局,引导专业艺术表演团体遵循艺术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找准演艺业的“切入点”。改革投入机制,建立多渠道有效的投资和筹资机制,激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内部活力。一是在继续保持财政投入逐年增长的情况下,进行“拨”改“投”的试点。强化项目管理和成本核算,把握好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对于商业性演出活动坚决将其推向市场,由各演出公司或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二是争取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积极鼓励企业、个人和外资投资演艺业,形成以代表苏州文化品牌的表演艺术团体为骨干,合作、股份、民营、中外合资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多层次演艺团体共同发展的演艺业。大力推进苏州文化法制建设,争取在非物质遗产保护、民间文化保护等方面加强地方立法。在管理好国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同时,指导、扶持民间的、行业的文艺社团,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作者:樊小林 杨建平(南京市文化局)(2003年6月20日)

下载改制调研报告(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制调研报告(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改制动员报告

    统一思想 抓住机遇 加快企业改制步伐 (SHqq第届职工代表大会 次会议)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qqSH第九届职工代表大会二次会议,首先我......

    城乡行政管理改制调研报告--惠晓艳

    城乡行政管理改制调研报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城乡行政管理改制亦是如此.目前很多地方都在做城乡统筹规划,但是很多人......

    社区改制企业党员管理调研报告(推荐五篇)

    加强党员的学习教育,创新党员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党员作用是我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核心内容。作为全市第一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我们在党员结构上......

    铁路改制企业加强党组织建设的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铁路改制企业加强党组织建设的调研报告铁路改制企业如何加强党组织的建设,是企业党组织面临的重大课题。去年改制以来,我们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大力推进党建工作创新,为公......

    关于对我市改制民营企业法制宣传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对我市改制民营企业法制宣传工作调研报告 为全面落实“六五”规划,进一步推进“法制进企业”工作,在认真做好国有企业法制宣传工作的基础上,如何抓好改制、民营企业的法制......

    赴×公司学习交通企业改制调研报告

    关于赴苏州市客运有限公司学习调研的报告 2002年4月4日,市交通局副局长、局改革办公室主任陈登峰带领市经济办主任王彬和市长运公司总经理李亚峰等8人赴苏州市客运有限公司学......

    赴×公司学习交通企业改制调研报告

    关于赴苏州市客运有限公司学习调研的报告2002年4月4日,市交通局副局长、局改革办公室主任陈登峰带领市经济办主任王彬和市长运公司总经理李亚峰等8人赴苏州市客运有限公司学......

    赴公司学习交通改制企业调研报告

    赴公司学习交通改制企业调研报告企业调研报告关于赴苏州市客运有限公司学习调研的报告××××年×月×日,市交通局副局长、局改革办公室主任陈登峰带领市经济办主任王彬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