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贵州省公路局交通扶贫工作情况
贵州省公路局交通扶贫工作情况
一、我省交通扶贫工作基本情况
我省交通扶贫工作始于1985年,国家采取粮棉布以工代赈帮助贫困地区修建县乡公路,到2000年我省交通扶贫工作已持续开展了16年。1985年至2000年,全省共完成交通扶贫投资28亿元,新改建县乡村公路22630公里。这期间,新增了23个县通油路,新沟通不通公路的乡419个,使全省99.4%的乡通公路。到2000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34618公里。
自2001年来,按照中央确定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交通运输部启动了通县油路、县际油路、通村公路、通乡油路、渡口改造、危桥改造、安保工程农村客运站等项目,投资与效益不断刷新。到2010年十年间,累计完成投资222.28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31673公里,建设桥梁749座20316延米。与前16年交通扶贫相比,投资增长了8倍,建设里程增长了6倍。特别是自2003年交通运输部提出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工作重点以来,我省围绕“修好农村路,服务城镇化,让农民兄弟走上油路和水泥路”的建设目标,真抓实干,狠抓落实,我省农村公路累计完成建设投资170.11亿元,建成农村公路125569公里,初步形成了纵横东西,贯通南北,辐射全省,连接周边的公路网。到2010年底,乡镇、建制村公路通达率分别达到100%和97%,乡镇、建制村公路通畅率分别达到的97.3%和31.8%。我省农村地区农村公路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提高,许多农民群众摆脱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出行困境,走上了沥青路或水泥路,极大改善了农村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条件。
二、我省农村公路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2002年12月,黔东南州从江县光辉乡公路全面建成通车,至此贵州省实现“乡乡通公路”。2003年实现了“县县通油路”,2005年完成贫困县公路、县际油路建设任务,基本实现了县与县之间油路连接,初步形成农村公路路网骨架。2006年,我省全面启动通乡油路建设,至2010年底,我省已实现97.28%的乡镇通油(水泥)路。2003年,我省全面启动通村公路建设,至2010年底已实现全省97.04%的建制村通公路。预计至2012年底,我省将实现100%的乡镇通油路、100%的建制村通公路。2007年2月,我省启动通村油路(水泥路)建设,重点在遵义市、贵阳市等地区对一些县启动试点工作。通过1500公里通村油路试点,积极探索了多种路面结构形式,降低了建设成本。2007年,我省启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经过三年时间,通过试点探索、全面推动和纵深推进三个阶段,取得了明显成效。2010年2月1日省政府办公厅颁布实施了《贵州省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办法》,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迈入“有法可依、依法管养”的新阶段。截止2010年底,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40256公里,县公路好路率达到81.2%,乡村公路好路率达到58.3%。2010年,全省启动了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建设试点,按照“三个一”工作思路,即打造一条示范路,落实一个农村公路管养机构,制定一套“建管养运”规章制度,试点工作取得了成功,标志着贵州农村公路走向了建管养运的新征程。
三、交通扶贫农村公路建设基本经验
总结十年来农村公路建设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政府主导、群众参与,是做好农村公路建设的基础。发挥政府投入的主导作用,在推进落实始终依靠群众、发动群众、造福群众,坚持“民主管理”,做到“一事一议”,农村公路的建设里程越来越长,党和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近。
第二,统筹规划、依法建设,是做好农村公路建设工作的前提。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增强建设的系统性、计划性和科学性。
第三,资金到位、政策落实,是做好农村公路建设工作的关键。全省上下积极探索“穷财政办大交通”公共财政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优化支出结构,毕其财力抓建设,倾尽其力办交通。
第四,加强指导、确保质量,是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的基本要求。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线”的意识,始终关注质量,强化质量,提升质量,确保农村公路建设成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第五,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是做好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条件。始终坚持“等级不在高而在实用,路不在宽而在适用”的指导思想,坚持 “宜三则三,宜四则四”原则,不盲目追求高标准,重实用、重效益。
第六,统筹发展,协调并重,是发挥农村公路效益的根本保证。公路建设是基础,管理养护是保障,发展运输是目的,各地认真落实“路通车通,路、站、运一体化发展”思路,切实把农村公路运输摆在十分重要的位臵,推动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运输协调发展。
十年来,贵州农村公路建设取得的成绩,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交通运输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也得益于各级交通部门广大干部职工的努力拼搏。十年间,“政府主导、群众参与;规划先行、依法建设;资金到位、政策落实;加强指导、确保质量;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统筹发展,协调并重”成为贵州农村公路发展的六条宝贵经验。
四、鲜活事例
一、乡乡通公路。2002年12月2日,居住在黔东南月亮山腹地从江县光辉乡的3000多苗族同胞,终于结束了世代延续人背马驮的“运输”史,通往这个乡的一条平整沙石公路全面建成通车,它作为贵州省最后一条通乡公路将被载入史册。从江县光辉乡彩旗飘飞,鞭炮齐鸣,身着节日盛装的各族群众载歌载舞,一片欢腾,这是贵州交通人服务西部大开发的迎来的第一个动人缩影。
二、带动了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公路建设,改善了农村交通现状,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印江县新寨乡修通大云至小云村公路后,在沿线建成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8个,年出栏二元仔猪1.6万头以上,成为该县商品仔猪供应基地。遵义县枫香镇在公路沿线的枫元村、土坝村规模流转土地800余亩,发展莲藕、白菜、西红柿等特色种植业,促进当地农户人均增收200元左右。思南县许家坝镇依托烤烟、茶叶等优势资源,建设了“四个万亩工程基地——万亩草场、万亩烤烟、万亩油菜、万亩茶场”。
三、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农村公路建设,促进了农村乡风文明,拉动了水利、沼气、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面貌,为当地群众就近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遵义县枫香镇2010年多渠道投资220万元,大力推进以“四在农家”、“黔北民居”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新改建“黔北民居”335户、“四在农家”1100户。
四、改善了投资环境。农村公路建设,不仅方便了群众出行和运输,而且提高了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了地方招商引资的硬环境,为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产业优势转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万山特区高楼坪乡引进总投资1200万元的食用菌基地建成投入生产,总投资超过10亿元的钾矿生产企业已达成意向协议。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吸引了不少外来客商前来我省投资兴业,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注入了强大活力,带来了蓬勃生机。由于农民直接受惠于农村公路,在我省广大农村,爱路、护路蔚然成风。在不少地方的农民群众中,传唱着这样一首山歌:“山区脱贫苦无路,守着财宝难致富。大家齐心修通路,人人有责来管护。……畅洁绿美路长久,农村朝着小康走。”
第二篇:贵州省公路局“十二五”精神文明建设规划
贵州省公路局“十二五”精神文明建设规划
为了进一步提高全省公路局系统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为新时期公路事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根据全国交通运输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和《贵州省交通运输行业‚十二五‛精神文明建设规划》要求,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公路局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回顾
‚十一五‛时期,公路局系统紧紧围绕公路建管养科学发展这个中心,以‚学先进、树新风、创一流‛活动为主要载体,以持续提高全局系统干部职工整体素质、繁荣行业文化、树立行业文明形象、提高行业文明程度为重点,以推进行行风建设、文化建设、廉政建设、文明创建为抓手,不断改进和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对促进公路交通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全局系统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行业与地方协调推进的体制机制;
──职工队伍理论素养不断提高,理论武装和教育培训不断强化,干部职工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升;
──行业文明创建成果显著。爱岗敬业、创先争优的文明风
—1—
尚逐渐形成,以‚文明单位‛、‚工人先锋号‛和‚文明示范窗口‛、‚巾帼文明岗‛、‚青年文明号‛ 以及‚路政管理达标段队‛等为载体的行业文明创建成果累累。‚十一五‛期间先后有54个单位和20名个人受省、部级或全国表彰,有127个单位和85名个人受地(厅)级表彰。
──行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成效喜人。与长沙理工大学合作开展的行业文化建设研究课题不断深入并初见成效,行业文化实践,活动载体不断拓展,活动逐渐丰富。贵州公路职工摄影协会等职工社团发展迅速,摄影、文学、书画、音乐等艺术创作在局系统职工中蔚然成风,优秀作品不断涌现。
──规范管理、文明服务理念逐渐入脑入心,行业风气明显好转,行业形象显著提升。
──行业凝聚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在抗凝保通和抗震救灾、抗旱保民生等重大事件中,全局上下迎难而上,主动应对,有效作为;在迎接奥运、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建国60周年等重大活动中,上下联动,规模大,效果好。彰显了良好行业文明形象和逐渐增强的行业发展软实力。
‚十一五‛期间,全局系统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发展不平衡,存在体制、机制障碍,一些单位认识程度不够高,落实成效不明显;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模式还未根本转变,科学化水平不高,观念保守,思路不宽,形式单一,方法手段还比较传 —2—
统;思想教育与管理手段有机融合程度差;制度化规范化还需进一步探索创新;政工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的情况较普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待遇未能完全落实、思想不很稳定,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新形势和新要求,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和优势发挥。这些问题需要在‚十二五”期间深化行业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以解决和改进。
二、“十二五”公路局系统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十二五‛是全国交通运输行业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机遇期,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构建现代交通运输业、形成畅通、高效、安全、绿色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关键期。交通运输部要求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各部门要把握新形势,贯彻新要求,落实新任务,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三个服务‛要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好务。贵州省委、省政府已经确立了‚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绿色城镇化道路,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十二五‛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全省上下要深入开展‚三项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新跨越。
面对新的形势,分析贵州省情,我省公路交通建设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全局系统将要担负更加艰巨的历史任务:国省干线公路的管理和养护必须再跃台阶,再上水平;农村公路网必须加大建设力度,逐步完善服务功能;高速公路建设必须再挑重担,更好更快完成任务;行业改革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实现贵州公
—3—
路交通行业建设、管理、服务现代化。作为推动公路交通跨越发展重要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公路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也随之被赋予新的内涵,面临新挑战、新任务和新要求。因此,‚十二五‛期间,必须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形势,增强主动性和自觉性,抓好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两个文明‛一起抓。为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公路交通业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和有力支撑。
三、“十二五”公路局系统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发展主基调和‚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主战略,推进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做好‚三个服务‛,以把握方向、凝聚力量、推动发展、树立形象、提高行业文明程度和软实力为目标,以践行行业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推进行业思想、道德、法治和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以‚学先进、树新风、建体系、创一流‛活动为主要载体,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健全机制,强化措施,着力构建行业精神文明,不断提高职工文明素质和行业文明程度,提升行业凝聚力和影响力。为加快全省公路交通发展,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文化支撑和舆论环境。
—4—
(二)基本原则
──坚持理论武装。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干部职工;
──坚持服务大局。紧紧围绕现代公路交通发展的中心,服务于交通运输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以人民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着眼点,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为文明创建活动的根本标准;
──坚持继承创新。继承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经验成果,构建符合行业特点的体制机制,创新体现时代精神和科技含量的载体平台和方法措施,提升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坚持齐创共建。形成党委统一领导、主要领导重视、分管领导负责、班子成员支持、主管部门协调、业务部门配合、上下合力、内外联动、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行业与地方协调推进的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机制。
(三)总体目标
努力实现全局系统干部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文明意识明显增强;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观得以践行,贵州公路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得以建立并得到广大干部职工广泛认同;公路文化建设取得新突破,行业凝聚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管理科学化、执法规范化、服务文明化程度及社会满意度大幅提升;行风建设成效显著,行业发展环境更加和谐,行业形象得到社会充分认可;
—5—
行业文明创建更加充满活力,活动载体更加丰富,文化品牌更具特色;宣传思想工作水平和舆论引导能力持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更加完善,整体水平力争跃入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及全国公路系统前列。
(四)具体目标
──干部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认真贯彻落实《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贵州省公路局‚十二五‛职工教育培训规划》,继续推动公路局系统人才素质工程,深化机制改革,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不断引进、培养、使用高素质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加大投入力度,拓宽渠道,发展职工教育培训,提高职工学历层次、优化职工队伍素质结构,切实解决局系统人才结构布局不合理、数量和质量不足,与现代公路交通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努力打造一支能够适应现代公路交通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
──通过文明创建促进行业文明程度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到2015年,全省公路系统创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窗口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在继续巩固现有的各级各类文明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力争在交通运输部‚十百千‛工程中取得更多新成果;力争新创建一批地厅级以上‚文明单位‛、‚文明示范窗口‛、‚先进班组‛、‚五一劳动奖状‛、‚工人先锋号‛等先进集体;力争50%以上青年集体建成地市(省直)以上级‚青年文明号‛;新争创一 —6—
批国家级省部级‚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巾帼建功立业标兵‛、‚岗位技术能手‛等先进典型个人;省局系统创建2-3个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文明服务品牌。
──继续推进行业文化体系的研究和构建,局系统行业文化建设实现新的突破。到2015年,初步建立起适应贵州公路发展要求,凸显行业特色的文化体系。具有行业、地域特点的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形成,行业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具有行业特色的文化活动经常开展,并创造一批体现时代精神、能在全社会广为普及的优秀文化产品,推出一批文化建设示范单位;理念文化、形象文化、安全文化、廉政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新成效。
──行业形象继续提升,行风建设再上新台阶。继续推进全局系统行业形象建设,行业行为规范不断完善普及,行业服务标志标识基本统一。全局系统树立起依法治路、诚实守信、公开透明、清正廉洁的路风行风,完善公路职工职业道德诚信体系和反腐倡廉惩防体系,公路行政管理规范化、行政执法‚阳光化‛、人性化、行政监督‚网络化‛迈上新的台阶,基本实现公路无‚三乱‛,安全无事故,执法无错案,廉政无案件。在全局系统树立一批 ‚文明执法示范窗口‛单位。
──宣传思想工作水平和舆论引导能力持续提高。行业思想政治理论建设持续加强,建立和完善一支能够适应工作需要的政工队伍;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保障有力的行业思想政治工作和新闻宣传工作机制;加强与社会媒体长期有效的合作与联系,—7—
继续办好《贵州公路》及各基层单位创办的行业内部宣传载体,逐年开展具有行业深度和影响力的新闻宣传活动,为全省公路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四、“十二五”公路局系统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及任务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筑牢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
──扎实抓好科学理论武装。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以科学发展观为重点的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特别是要认真抓好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教育广大干部职工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深刻理解新形势下贵州公路事业创新发展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指导工作实践,创新发展理念,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跨越发展。
继续抓好政治理论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和有效载体建设,健全党委(总支、支部)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建立健全理论学习、考核机制,改进学习形式,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载体,通过举办形式报告会、研讨会、集中培训等方式,抓好学习内容的落实,在全行业进一步形成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的良好风气,切实把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巩固干部职工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和灵魂工程来 —8—
抓。组织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施纲要》,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引导干部职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立足岗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首先要以学习践行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和切入点,着力提高全局系统干部职工对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使‚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不畏风险、默默奉献‛的行业精神,‚发展现代交通,做好‘三个服务’‛的行业使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以及‚建设一个更安全、更通畅、更便捷、更经济、更可靠、更和谐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系统,实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让人们享受高品质的运输服务,让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充满活力,让交通与自然、交通与社会更加和谐‛的共同愿景等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理念成为引领干部职工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奋斗的思想纽带。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组织广大干部职工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一步完善公路系统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完善职工行为准则,引导干部职工逐步树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建设需要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观念,践行以‚热爱公路、甘为路
—9—
仆、科学建养、确保畅通、依法治路、风纪严明、廉洁奉公、服务社会‛为核心的公路职工职业道德风尚和文明礼貌、认真负责、严谨细致、雷厉风行、吃苦耐劳的行为习惯,造就一支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执政为民的干部队伍,打造一支忠诚国家、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职工队伍。深入开展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组织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爱心奉献、扶贫济困等道德实践,完善道德实践机制。‚十二五‛期间将在局系统内选择部分具有代表性、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服务岗位或工种,研究制订优质规范服务标准并向社会公示,开展行业道德风尚‚窗口‛展示。
(二)推进学习型行业建设,提高全局系统整体服务水平。──大力开展“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班组”、“学习型职工”树创活动。积极推动全局系统干部职工学习现代公路交通建设所需要的思想理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和国情省情等各方面知识,以及现代市场经济、现代国际关系、现代社会管理和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知识。组织干部职工学习贯彻全省‚十二五‛发展规划和交通运输厅对‚十二五‛全省交通运输发展的战略思路,针对我省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发展的重难点问题,充分利用各类资源,不断拓宽视野,学习掌握推进全省公路事业现代化发展所必需的知识,学习总结公路交通改革发展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提高战略思维、把握大局能力和技术业务专业化水平,提升解决突出矛盾、破解发展难题的能力,提 —10—
高局系统践行‚三个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积极探索创新学习型行业的载体、方法和途径。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团队、学习型班子、学习型职工为目标,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紧紧围绕中心工作,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在职学习与脱产学习培训相结合,统一规定的必学内容与本职专业知识相结合,网络学习与书本学习和工作实践中学习相结合,平时有序学习与重大任务时强化学习相结合,使学习形式灵活多样、有声有色。注重加强和改进专题讲座、报告研讨、专题调研、形势政策教育等学习教育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并运用网络、媒体、学习讲坛、读书会、知识竞赛、技能比赛、参观考察等手段拓宽学习途径;继续推广和深化‚公路职工读书活动‛,通过与各级地方图书馆协作,为职工办理读书卡、创建‚职工书屋‛等活动,引导干部职工多读书、读好书,促进职工文化素质提升。
加强干部职工队伍能力培养,积极鼓励、支持干部职工业余时间参加各类在职学历教育,鼓励和支持职工业余自学和参加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函授教育、网络教育。针对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特点,大力开展应用性培训,着力拓宽培养渠道,创新培训形式,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针对干部职工知识结构差异,广泛开展‚菜单式‛选学、职业技能竞赛等,促进行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三支队伍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干部职工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能力,科学管理、—11—
公共服务的能力,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善于学习、善于创新的能力。
建立干部职工终身学习激励机制和人才使用机制。一方面要研究制定一套奖励学习、奖励科研的办法制度来激励干部职工学习;另一方面要研究制定岗位和专业知识、技能高度统一的选人用人制度来促使干部职工学习。在解决行业管理的技术难题、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各类技术竞赛与比武等工作中锻炼队伍、开发智力、培养干部和遴选人才,构建多元化的人才成长通道。在干部职工中树立全新的学习理念,坚持系统的持续学习、个人的终身学习的观念,实现学习工作化和工作学习化的统一。
(三)加强行业文化建设,提高公路局系统行业发展软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深入开展文化建设课题研究。以提高行业文化建设科学性、系统性、指导性为目标,继续与专业学术研究机构的合作,加快贵州省公路局系统行业文化建设课题研究,尽快完成《贵州省公路局系统行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的制定和《行业文化手册》的编制工作,并积极推广及应用,形成本系统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促进全行业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稳步推进。
——提炼和弘扬以“负重致远”为核心的贵州公路行业精神。充分发挥公路文化建设对广大干部职工的引导、教育功能,在继承民族精神、弘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具有时代特征、行业特色、地域 —12—
特点的贵州公路行业精神,确立促进贵州公路事业快速发展的响亮口号和形象用语。以我局系统公路文化的核心理念不断激发广大职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增强行业凝聚力,提高社会影响力。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抓住贵州公路大建设、大发展的机遇,在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和软环境建设中融入公路文化元素,使硬实力与软实力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根据交通运输部的统一部署,建设和完善行业和系统内部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推广应用公路行业徽标、标准字、标准色,规范行业服务窗口、工作场所、车辆、着装礼仪等形象标识,塑造行业良好的外在形象。加强图书阅览室、陈列室、活动室、俱乐部、健身房等文化娱乐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基层职工文化体育活动的硬件设施。发挥各方面积极性,推进和完善公路、桥梁展示馆、陈列馆建设,充分展示交通建设与发展的成就。
──巩固和拓展局系统文化品牌创建,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发挥全局系统现有的文化基础优势,以省企业文联、公路职工文艺工作者联合会为平台,继续巩固发展好公路职工摄影协会等职工社团,新创办一批职工乐于参与,利于陶冶职工艺术情操,丰富职工文化生活的兴趣爱好社团。并通过社团组织好各种文化活动,提高活动水准,逐步扩大知名度、影响力。切实营造文化‚进机关、进基层、进班组、进职工生活‛的良好氛围。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等重大活动为契机,结合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因地制宜、—13—
科学组织,广泛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干部职工精神生活。
──培育廉洁价值理念,不断加强交通运输廉政文化建设。廉政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和文化基础。‚十二五‛期间要以公路行业各机关部门和领导干部为重点,以培育廉洁价值理念为根本,以廉政制度和规范为支撑,以群众广泛参与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和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产品为载体,加强行业廉政文化建设,推动反腐倡廉工作不断深入。健全完善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和保障机制,着力深化廉政文化建设理论研究,积极培养廉政文化建设人才队伍。
──实施公路文化建设“六个一”工程。一是完成一部《贵州公路史》的编撰;二是摄制一部有影响力、有行业深度的电视专题片;三是出版发行一套公路行业文学作品、摄影作品集;四是组织创作、制作一批公路行业歌曲;五是举办一次全方位展示公路行业风貌的电视晚会;六是建一个贵州公路行业文化陈列室。充分反映和宣传我省公路交通发展成就,生动具体地彰显行业核心价值理念,展现公路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深化行业文明创建活动,营造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 ──结合行业特色拓展创建工作重点,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文明创建。以‚学先进、树新风、建体系、创一流‛为载体广泛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专题活动、系列活动;积极开展标准化服务、精细化服务、个性化服务、品牌化服务活动和自助式服务。—14—
完善公示制、承诺制、首问负责制等服务制度。要改善服务环境,加强服务硬件建设,强化精神文化体验,提升服务品质和附加值。全局系统要继续开展好争创文明机关(单位)、建设学习型组织及创先争优等活动,组织动员各级组织、广大党员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和谐交通、服务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建功立业。推进公路文明创建体系构建。在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以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科技创新、文明施工、保护环境等为主要内容,开展‚文明工地‛创建活动;在领导机关,以增强公仆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效能为核心,开展‚创文明机关、做人民公仆‛创建活动;在路政执法部门以公正、严明、廉洁、文明为主要标准,开展‚执法为民、服务亲民‛创建活动;在收费公路服务窗口领域,以诚信建设和文明服务为重点,开展‚优质服务在窗口、诚信建设看公路‛、‚窗口行业创建文明单位网上行‛创建活动;在公路养护领域开展文明路、文明养护站、四化段等创建活动;在全系统开展文明创建达标评比活动,推动全行业文明水平整体提升。
积极参加地方文明创建活动。紧紧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组织基层单位和广大职工,积极参加各地区开展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及‚城乡结对、文明共建‛、平安创建等活动,特别开展好与公安、安监、沿路乡(镇)村的结对共建活动,为地方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多作贡献。──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检验公路局系统文明创建成效的主要评判依据,使群众成为文明创建活动最有
—15—
力的参与者、最广大的受益者。要把文明创建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注重创建效果上体现为群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认真对待群众投诉和来信来访,做好调查处理、说服教育、化解矛盾的工作。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公路工程建设、公路行政执法矛盾、路政管理和收费窗口服务等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实事求是地采取切实措施,下大力气解决,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使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扩大文明创建活动的群众基础。
──进一步完善文明创建活动的工作机制和措施。及时总结文明创建活动的新鲜经验,不断完善文明创建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参与创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集聚创建合力,提升创建的整体水平。要消除文明创建活动的盲点,使创建工作由点向面延伸,从窗口单位向公路建设工地、偏远基层单位和流动服务站点延伸,最广泛地发动和吸引职工群众参与,形成全行业齐创共建的生动局面。要继续配合和参与文明委、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文明单位、职业道德建设评选,工人先锋号、和谐企业、‚五型‛班组、青年文明号、巾帼建功等各种评建活动。要将创建活动与行业管理工作紧密结合,更加突出科学性规范性,增强针对性实效性。把创建活动纳入到各部门各单位日常工作中去,和其他工作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考核。要系统总结创建经验,科学制定创建规划,健全完善目标责任机制、检查考评机制、表彰激励机 —16—
制、责任追究机制和物质保障机制,克服创建活动的随意性和粗放性,使行业文明创建活动真正做到常创常新、永葆活力。
(五)加强公路行风和廉政建设,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提高社会满意度。切实把作风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化‚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教育活动,推进机关作风建设,努力建设学习型、团结型、廉洁型、实干型、服务型机关。按照厅党组要求,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大力推进诚信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坚持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职工队伍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继续强化‚争当诚信职工、争创诚信公路‛、‚争当人民好公仆‛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评选表彰一批行业的‚诚信单位‛和‚职业道德模范‛。
──坚持依法治路,建立和完善行政程序,依法履行各项职能,努力做到令行禁止,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工作力度,创新政务公开方式,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健全决策程序,强化决策责任,加强对决策权力的监督,防止越权决策或违法决策。加强文明执法示范单位和服务窗口建设,进一步落实公路路政执法和服务群众窗口单位的公示制、承诺制、首问负责制等制度,做到服务高标准、办事讲诚信、执法重公正。
──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健全完善执法队伍岗位行为规
—17—
范、考核机制、监督机制和清退机制,严格路政执法人员准入门槛,进一步规范自由裁量权,严肃查处乱执法、乱罚款、乱作为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杜绝多头执法、粗暴执法、随意执法、以权谋私等问题。
──继续巩固‚十一五‛治理超限运输的成果,建立治理‚三乱‛长效机制、行风举报、投诉快速反应机制。严格执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责任制,加大对违纪违法案件查办力度,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交通运输建设环境。
──积极推行‚阳光工程‛建设,深化工程建设和行政审批领域的廉政工作。进一步健全工程建设监管制度,完善纪检监察派驻、质量责任人档案和纪检监察巡查等制度。深入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开展标准化工程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工程招投标监管工作,积极探索试行遏制围标串标、借用资质、弄虚作假等突出问题新举措,切实维护工程招标投标的公开、公平、公正。
(六)加强公路改革发展新闻宣传工作
──坚持正面宣传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充分发挥行业内外新闻媒体作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集中人力、财力办好《贵州公路》、贵州公路网及各基层单位行业内刊、简报、网站等内部载体;加强与社会媒体的联系沟通,建立起相互信任、良性互动、稳定合作的关系。多策划组织有深度、有影响的新闻宣传报道活动。大力宣传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在我省‚加速发展、—18—
加快转型、推动跨越‛进程中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就,以及其在促进我省新型工业化、绿色城镇化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全方位宣传展示全局系统干部职工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以弘扬社会正气,传播行业文化,引导舆论热点,疏导公众情绪,塑造文明形象,营造全社会理解公路交通、支持公路交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利用好宣传手段妥善应对公路系统突发事件。正确认识新闻宣传在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创新应急宣传运作模式,加快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信息畅通、发布准确、运转高效的公路系统应急宣传的体制机制。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做好对公路突发事件过程和处置情况的宣传报道,使公众了解事实真相,消除负面影响,化解相关矛盾,全面提升应对媒体、引导舆论的能力水平,维护行业和社会稳定的大局。
五、“十二五”公路局系统精神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同物质文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着力构建齐抓共管、良性互动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并充分发挥其领导作用,及时研究工作部署和制定相应措施,加强对宣传思想工作和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管理,确保精神文明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提升科学化管理水平。行业精神文
—19—
明建设不能纸上谈兵,流于形式,要抓好抓实。全局系统各级各单位必须着眼长远,立足现实,拟定出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研究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切实有效的工作机制,完善行业文明建设规范,修订文明创建考核评比标准和表彰奖励办法,建立行业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集中考评和日常考评相结合的综合考核体系,统筹兼顾,分步实施。省公路局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完善《贵州省公路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管理考核办法》,促进工作稳步推进,落到实处。
要充分利用公路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等平台,针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科学总结行业文明创建的实践经验,出台一批指导性、针对性强的理论成果。定期召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理论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探索新规律,研究新思路,谋求新发展。
──抓好队伍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加强政工队伍建设。加快引进、培养和选拔一批能力强、有激情、想干事、愿奉献的人才到党群部门和宣传思想战线工作。加大政工干部培训力度,分期分批选送政工干部到党校或其他培训机构进行学习培训。举办行业政工干部专题研讨班,交流工作经验,提升政工人员理论素养。适当选派精神文明建设管理干部和业务骨干外出考察学习,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增长才干。创新机制,合理改善政工干部待遇和成才环境。
—20—
──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物质保障。建立精神文明建设资金投入机制。对符合财政预算规定的精神文明建设项目,要确保列入财政预算。对精神文明建设重点项目和重大活动,各单位要加大支持力度。重视对基层精神文明建设阵地的资金投入,不断改善基层职工文化生活环境。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投入保障体系,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给予资金和物质上的保障。
主题词:精神文明
规划
通知
抄送:省交通运输厅党委。
贵州省公路局办公室 2011年5月11日印
—21—
第三篇:贵州省公路局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材料管理办法
贵州省公路局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材料管理办法(试行)
来源:贵州省公路局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办公室 发布日期:2010-12-29 【字体:大 中 小】
贵州省公路局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材料管理办法(试 行)
黔路发(2010)20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工程材料源头管理,规范材料使用和采购行为,严防伪劣产品用于工程项目,确保建设工程材料质量,满足我局高速公路建设工程需要,结合我局高速公路建设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贵州省公路局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中从事建设活动的施工、监理、设计、检测和管理的单位或个人,必须严格遵守本管理办法。
第三条 本管理办法适用于我局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土建工程、交通工程、绿化工程及附属设施工程等所有工程。
第四条 凡在我局高速公路项目中使用的各种材料,必须满足国家及交通运输部制定的关于公路施工技术规范、质量标准、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质量标准及安全和环保措施的要求。特殊材料的采购、运输、贮存和使用,除必须满足公路施工的技术、质量、安全和环保要求外,还必须满足相关行业、规范的要求。
第五条 本管理办法中的材料分为重要工程材料和一般工程材料。
(一)重要工程材料,主要指用于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重要结构物、关键工序、标志性设施的主要材料(含成品、半成品和主要零部件等)。如:沥青、钢材、水泥(适用于桥梁、隧道衬砌、涵洞盖板、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等)、钢绞线、桥梁支座、桥梁伸缩装置、预应力锚具及连接器、混凝土外加剂、电缆管箱、隧道防火涂料、隧道防水材料(防水板、排水管、透水管、止水带、止水条)、桥面防水材料、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监控、照明、收费、消防等)使用材料、土工织物类产品等相关材料。
重要工程材料分为“甲供”和“甲控”两种模式。“甲供”是指由贵州省公路局按国家相关法律集中招标、集中采购供应的材料,如路面用沥青等材料;“甲控”是指省公路局不供应,但在采购、运输、储存、检验、使用等环节加强管理的材料,如水泥、钢材等材料。
(二)一般工程材料,主要指砂、石、石料(路面用玄武岩砂、石料除外)等各种地产材料及粉煤灰、石灰和一般工程用水泥(在重要工程材料之外的水泥)等材料。
第二章 管理机构与职责
第六条 贵州省公路局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省公路局高建办”)负责重要工程材料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为: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工程材料管理的方针、政策、规定等各项制度并监督实施。(二)审批各项目总监办申报的使用重要工程材料的厂家范围,确定材料供应商入围名录。(三)监督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中重要工程材料及一般工程材料的使用情况。(四)掌握材料行业的发展(质量、价格、厂家及被通报等)动态信息。
(五)根据需要,及时组织、安排对推荐入围厂家的生产规模、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控制情况进行核查或考察。
(六)建立各在建项目的重要工程材料档案库,跟踪供货厂家及其材料在我局高速公路上的信用情况及产品质量情况,逐步建立完善材料厂家及供应商的信用评价体系。
第七条 各项目总监办负责工程材料的厂家或供货商的资质初步审查和材料使用过程的产品检验监督及质量跟踪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为:
(一)负责对国家有关工程材料管理的方针、政策以及省公路局制定的相关管理办法进行宣传、贯彻、执行。
(二)负责按照本办法的相关要求,审查各申请入围厂家的资质、业绩及产品质量证明文件等资料。
(三)必要时委托或监督有试验检测资质的单位或机构对各申请入围厂家的样品进行检验、检测并出具相关检验报告。
(四)监督、指导监理和承包人对工程材料的管理工作。检查监理对工程材料的检查、验收和记录工作;检查承包人的进场材料是否符合审批范围,是否按规定进行试验检测。
(五)定期或不定期对工程材料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当对材料的质量产生疑问时,应进行现场试验或取样做对比试验,发现不合格材料,应坚决清理出场,同时,将该产品相关资料报省公路局高建办备案。
(六)建立重要工程材料检查记录、试验报表和试验台帐,根据检查情况对生产厂家的产品质量及服务进行书面评价。建立重要工程材料信息档案,对重要工程材料的使用全过程进行跟踪管理。
第八条 驻地办负责工程材料进场时的验收和使用过程中的质量监理工作。其主要职责为:(一)按照本办法的相关要求,检查承包人与供应商签订的供销合同的材料是否符合审批范围。检查进场产品合格证、出厂证明以及相关的试验检测报告等质量证明文件。严禁假冒伪劣产品进入施工工地,严把工程材料的源头质量关。
(二)依据《贵州省公路局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工程质量管理办法》中的相关条款对使用的工程材料进行检查及检测,发现不合格材料应坚决清理出场,并作出处理意见报总监办备案。
(三)监督、指导承包人对工程材料的管理和自检工作。要求承包人规范和统一其合同段使用的工程材料。
(四)建立工程材料检查记录、试验报表和试验台帐,对生产厂家的产品质量及服务进行书面评价。对工程材料的使用全过程进行跟踪管理,并根据总监办的要求上报相关报表、检查纪录、产品质量评价等资料。
第九条 承包人对工程材料管理的主要职责为:(一)按照本办法的相关要求,在进驻施工现场十五日内上报自行选择的申请入围厂家名单和资质、业绩及产品质量证明文件等资料。
(二)承包人对工程材料质量负全面质量责任,所有工程材料进场时必须进行自检。检查进场产品合格证、出厂证明以及相关的试验检测报告等质量证明文件,并按规定频率进行抽样检测,相关质量证明文件齐全并报监理验收、批准后方可投入使用。(三)对工程材料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并作好记录。(四)规范和统一本合同段使用的工程材料。
(五)建立工程材料验收、领用等制度及试验报表和试验台账,并设专人管理。对工程材料的使用全过程进行跟踪管理,并根据总监办、驻地办的要求上报相关报表、检查纪录、使用纪录、产品质量评价等资料。
第三章 材料供应管理
第十条 对“甲供”重要工程材料由省公路局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择优选择一家或多家供货单位为本项目供应相应的材料。在选择“甲供”材料供货厂家时,严格按照招标采购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程序进行。
第十一条 对“甲控”重要工程材料,首先由施工单位根据已建工程的材料使用情况自行择优推选申请入围厂家,报总监办审查。总监办提出审查意见后上报省公路局高建办综合审查和批复,确定材料供应厂商入围名录。施工单位根据材料供应厂商入围名录自行选择材料厂家并按相关规定签订供货合同。
第十二条 一般性工程材料的选择或采购必须满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规范、规程、各项管理规定的要求。审查及批复程序按总监办相关规定执行。
对于路面面层、C30(含C30)以上标号混凝土及路面基层所使用的砂石料,各参建单位应严格控制质量,破碎方式必须为反击破,且使用筛分机进行筛分。驻地办应对料源地的砂石料进行全面审查,并将结果报总监办审批,对于路面面层材料应参照 “甲控”模式进行。
第四章 “甲控”材料供应申请入围厂家资质材料审查
第十三条 总监办在审查重要工程材料申请入围厂家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各项管理规定。(二)体现“公平、公正、公开、诚信、择优”的原则。
(三)工程所需材料的各项技术指标及性能必须全部满足相关规范和工程项目设计要求。(四)申报入围厂家必须具有较强的企业实力及良好的信誉。
第十四条 重要工程材料供应厂家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一)具有国家相关管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质量体系认证书。(二)具有生产许可证(热轧、冷轧带肋钢筋、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材、水泥、桥梁支座、建筑防水卷材、橡胶密封制品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
(三)生产的产品符合相关规范和本工程项目的设计要求。(四)生产规模完全能够满足本工程的需要。
(五)具有高速、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材料供应业绩和管理经验。
第十五条 申请入围厂家应提供如下资料以供审查:
(一)企业简介:包括主要产品、生产规模、生产设备、人员情况及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健全情况等;
(二)法定代表人授权书(原件)(附表1)、经公证的法定代表人授权书以及企业主要负责人联系一览表(附表2);同一厂家在同一项目只能授权给唯一的业务代表(被授权人),未经授权的业务代表不能签署材料供应合同。如中途进行更换,需重新出具经公证的授权书;
(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年审合格)、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年审合格)、质量体系认证证书;
(四)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热轧、冷轧带肋钢筋、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材、水泥、桥梁支座、建筑防水卷材、橡胶密封制品等);
(五)具有相应资质的试验检测机构出具的试验检测报告及相关质量证明文件、质量保证体系;(六)近五年该产品在高速、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上使用的业绩一览表及对应的供货合同(附表3);
(七)产品售后服务及质量保证承诺书。(八)近两年的企业财务审计报告;(九)企业信誉资料;
第十六条 企业相关证照和供货合同必须使用彩色扫描打印件,所有资料应完整、有效和清晰。
第十七条 总监办应按上述要求对申请入围厂家进行符合性审查,审查完成后将所有申请厂家名单汇总表(附件一)、申请入围厂家审查表(附件二)及入围申请资料一并上报省公路局高建办审批。重要工程材料入围厂家是指该产品的生产厂家,不允许推荐生产厂家的授权代理销售单位。
第五章 “甲控”材料入围审批程序
第十八条 省公路局高建办本着“公平、公证、公开”的原则,对各总监办上报的重要工程材料生产厂家进行综合审查和批复。
第十九条 省公路局高建办对总监办上报的重要工程材料的审批实行综合评审,即从资料完整性、企业实力(生产规模、产品性能、资金能力、使用业绩等)、售后服务措施及承诺、产品使用质量备案登记调查等相结合。
(一)资料完整性:申请入围厂家必须按照本办法第十五条的相关规定,提供各种资料,资料不完整、不清晰的不予审批。提供虚假资料的,一经查实,将取消该厂家三年内的入围资格。(二)企业实力:按材料类别分类,将所有申请入围厂家的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根据企业综合实力进行选择。
(三)售后服务措施及承诺:包括技术支持、施工指导、咨询、检测服务等。(四)产品使用质量备案登记调查:指在我省其他高速公路项目已入围材料厂家的产品质量、售后服务水平等的跟踪调查情况。产品质量优、售后服务水平好的曾入围厂家,在新项目入围审批时,可优先考虑或直接入围。
(五)按资料完整性、企业综合实力、售后服务措施及承诺、产品使用质量备案登记调查情况等对申请入围厂家进行综合评审后,结合材料的使用数量,审批入围厂家。
第二十条 为建立和维护有序、合法、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省公路局高建办只接受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材料供应商。
第二十一条 省公路局高建办一般在两周内完成对总监办上报的重要工程材料的审批工作。入围厂家一经批复,原则上不另行增补入围厂家及供货范围。如因工程需要,则总监办可另行增补上报入围厂家(增补入围厂家的基本条件不得低于已入围厂家),报省公路局高建办审批(增补入围理由必须详细阐明)。
第六章 材料使用监控
第二十二条 重要工程材料应按以下要求进行监控:
(一)各施工单位必须在选定入围的供应商范围内选择供应商,自行与供应商洽谈,确定价格、数量和具体供应事宜,并按相关规定签订合同,报总监办备案,总监办应每季度将上述合同以清单的形式上报省公路局高建办备案,以便为其他项目的入围审批提供业绩依据。
(二)施工单位在材料投入使用前必须在监理的监督下,按要求进行试验检测和检验,试验检测和检验合格后,方可在工程建设中使用。
(三)对已进入施工现场的重要工程材料,施工单位应向驻地办提交产品合格证、出厂证明以及相关的试验检测报告等质量证明文件。
(四)承包人与厂家或被授权人签订产品购销合同时,应要求被授权人提供授权书、被授权人身份证复印件等,并按入围批复文件载明的企业主要负责人一览表进行核对;材料进场后,如对材料质量、来源有疑问,可与厂家直接沟通,以进行核实。
(五)总监办应加强合同管理,以合同为依据,始终坚持和督促施工单位自检和监理方独立抽检、复检相结合,以施工单位自检为主,以监理方的复检作为评定自检结果的标准,同时还应坚持目测和检测相结合,抽检和监测相结合,以防止不合格的材料进入施工现场,确保重要工程材料的质量。(六)总监办应要求各施工单位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使施工单位在材料人员配备、组织管理、检测程序、方法、手段等各个环节上加强管理,严格按照材料的质量要求、技术标准和相关规范对各厂商供应的材料作定期或不定期抽检,建立试验检测台账。总监办应每半年将各种材料的质量情况及对生产厂家的服务质量评价以报告形式报省公路局高建办,省公路局高建办将根据报告内容进行产品使用质量登记备案;同时,各总监办要对产品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防劣质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流入施工现场。
(七)必要时,省公路局高建办组织、安排第三方对重要工程材料进行中间检查和抽检工作。(八)驻地办应要求监理及承包人将每批材料的进货厂家、材料种类及型号规格、进场时间、数量、出厂合格证书号、试验检测情况、拟用部位进入台账(附件四),每月上报总监办备案。(九)供货商提供假冒伪劣的产品,一经查实,将取消该供货商在我局所辖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入围资格,并通报该供货单位。
(十)对使用假冒伪劣产品、不合格产品及未批准入围厂家产品的承包人,一经查实,对承包人处以5~20万元违约金,并按省公路局高建办《考核实施细则》相关条款扣分,使用该产品的工程项目将被视为不合格工程并要求做返工处理。
(十一)监理单位未按要求认真履行监管职责,未及时发现或制止承包人使用假冒伪劣产品、不合格产品及未批准入围厂家产品,一经查实,对监理单位处以1~5万元违约金,并按省公路高建办《考核实施细则》相关条款扣分。
第二十三条 一般性工程材料的监控按总监办相关管理规定执行。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建设、监理单位人员要严格遵守廉政纪律,不准介绍或指定工程材料供应商,不准违规干预工程材料采购活动。对违规者,将严肃追究相应人员责任。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试行,由省公路局高建办负责解释。
附件一: 申请入围厂家汇总表
附件二: 申请入围厂家审查表
附表1 法定代表人授权书
附表2 企业主要负责人联系表
附表3近五年高速、高等级公路使用业绩一览表
附件三:材料采购合同汇总表
附件四:重要工程材料使用台账
附表1 授权书格式 授
权
书 致:(业主单位全称)本授权书宣告:(授权单位全称)(职务)
(姓名)合法地代表我单位,授权(被授权人单位全称)
(职务)
(姓名)为我单位代理人,该代理人有权在(****年**月**日)至(年 月
日)期间,在(公路项目名称)(材料名称)的入围审批及采购投标活动中,以我单位的名义办理相关手续、签订合同协议书以及执行一切与此有关的事项。本授权书在(公路项目名称)完工后,自行作废。
授 权 单 位:
(盖章)授权单位法人代表:
(签字)被 授 权 人:
(签字)日
期:
****年**月**日 注:
1、被授权人必须是材料生产厂家在本项目指定的唯一合法全权业务代表。
2、授权单位法人代表、被授权人必须由本人亲笔签名
3、该授权书单独提交无效 , 必须进行公证方有效。
附表2 企业主要负责人联系表
部门 姓名 职务 办公电话、手机 企业法定代表人 销售部主要负责人 技术部负责人 被授权人
授 权 单 位:
(盖章)授权单位法人代表:
(签字)被 授 权 人:
(签字)
注:本表应附法人代表证及被授权人的身份证彩色扫描打印件
附件三
材料采购合同汇总表 建设项目名称:(章)
序号 生产厂家名称 使用的合同段 供应材料的规格、型号及数量 合同签订时间 备注 注:
1、备注栏填写乙方(供货方)签订合同的人员姓名;
2、本表由总监办根据承包人上报备案的合同填写,每季度上报一次。附件四
重要工程材料使用台账
建设项目:
合同段:
施工单位:(章)
监理单位(公章):
序号 供货厂家 材料种类及规格型号 数量 进场时间 出厂合格证书号 拟用部位 试验检测情况
施工单位质检负责人:
填报人:
驻地高监:
日期:
注:本表由承包人填写,驻地办审查后每月报总监办备案
附表3 申请入围厂家近五年高速、高等级公路使用业绩一览表 填报单位(公章):
日期: 序号 建设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名称 供应产品名称或型号 供货数量(或金额)备注
注:本表由入围申请厂家填写,装入入围申请文件中;本表应同时附对应的供货合同扫描件方为有效。
第四篇:贵州省公路局路政管理巡查制度
贵州省公路局路政管理巡查制度
第一条 为加强路政管理工作,依法查处各类侵占、利(占)用、挖掘公路及公路设施的违法行为,维护路产、路权不受侵犯,保障公路安全、完好、畅通,根据《公路法》、《贵州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交通部《路政管理规定》,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公路路政巡查是指公路管理机构的路政管理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所辖路段进行巡视、检查,以及时有效地查处各类路政案件的行为。
第三条 公路路政巡查由各基层公路管理机构路政部门按管辖线路和区域组织实施。巡查中应有两名以上路政执法人员参与。
第四条 路政巡查采取以车辆巡查为主,步行巡查为辅的方式。巡查车辆统一使用交通部规定的公路监督检查专用车辆。
第五条 进行路政巡查的专用车辆,车速白天为30—40公里/小时,夜间为20—30公里/小时,雨雪等天气车速不得超过20公里/小时。出现紧急情况(如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自然灾害造成断行断交等情况)需紧急出动,车速不得超过80公里/小时。
第六条 进行路政巡查的车辆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使
用示警灯和警报器。
第七条 路政执法人员上路巡查时必须遵守以下纪律:
1.持证上岗、着装规范、举止文明;
2.恪尽职守,遵守法律和纪律;
3.严格执法、秉公办事,不得超越和滥用权限;
4.安全行车,停靠示警,加强自身安全防范。
第八条 路政执法人员在上路巡查时要履行以下职责:
1.查处和制止各类损坏公路及其附属设施的行为。
2.查处和制止各类损害公路用地和公路建筑控制区权益的行为。
3.检查、监督、维护公路养护作业、施工路段现场秩序。
4.对突发性的损坏公路路产的行为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置。
5.对各类路政许可项目现场进行勘察,据实写出勘验报告,并对许可项目实施进程进行监控。
6.接受各类路政举报案件。
7.为过往驾驶员、行人指路,救助受伤、患病和遇险和其他需要援助的人。
8.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由路政执法人员执行的其他任务。
第九条 路政执法人员在上路巡查时要积极开展路政宣
传,加强同公路沿线乡镇及有关部门的联系工作。
第十条 路政执法人员每月上路巡查的天数不得少于16天,每次巡查不得少于50公里。
第十一条 遇有因交通事故损坏路产的突发案件及发生重大阻塞公路通行等情况时,应立即上路进行巡查处理。
第十二条 路政执法人员上路巡查时应及时、详细记录巡查情况,认真填写《公路路政巡查记录》。
第十三条 进行路政巡查时必须携带照相机、皮尺、法律文书资料、夜间照明工具、通讯和安全标志等。
第十四条 路政执法人员巡查时发现各类违反公路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的,应于现场制止和纠正,发现重大违法行为应及时向上级领导报告。对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进行先期处置。对需要追究治安或刑事责任的,应及时通知公安机关处理。
第十五条 路政人员在巡查中对发现的各类损坏公路路产的行为和各类违反公路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行为要及时进行调查取证,适用简易程序的可当场处罚和索赔。
第十六条 路政人员在巡查中对正在违法设置的非公路标志、违法建筑、地面构造物或擅自埋设的管(杆)线、电缆等设施,可责令当事人自行拆除。
第十七条 对公路造成较大损害,当场不能处理完毕的车辆,路政执法人员应责令其停驶并停放于指定场所。
第十八条 在现场处置时,要按规定靠右边停放车辆,开启示警灯,注意安全。
第十九条 对接到报告或巡查中发现的影响行车安全的坍塌、坑漕、水毁、隆起等损毁和障碍物,应当及时采取措施,设置警示标志、防护措施或通知养护部门组织修复。
第二十条 路政执法人员在进行检查时必须表明身份,用语文明、礼貌待人。
第二十一条 公路路政执法人员在上路巡查时要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政管理大队长职责
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路政管理的方针、政策和上级机关的指示、决定;负责组织宣传实施公路路政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组织起草本辖区公路管理实施办法,报批准后组织实施;负责本辖区公路路政管理,按照省路政管理处下达的路政管理目标,组织制订实施计划,并分解下达各县路政管理中队;查处跨县路政违法案件和难度较大的违法案件;参与复议案件及其行政诉讼活动;审批本辖区占用、利用、挖掘公路事宜和在公路上进行超限运输;依法治路,综合治理;组织本辖区路政管理工作经验交流和部门间的协调;维护公路机构和人员的合法权益;负责大队行政、业务及思想政治工作。
路政内勤管理员职责
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路政管理的方针、政策、法规、文件和上级机关的指示、决定;负责起草工作计划、总结、报告、通知、通报等文稿;负责所辖路段内公路路产、违法建筑、设施、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档案管理工作;办理文件的收发、登记、呈批、传阅、经验材料,按期呈报,为主管领导及时提供所需资料;协助安排路政工作会议和其他活动;负责会议记录,路政工作大事记录和装备、服装领发管理工作,承办领导交办的基他工作。
第五篇:贵州省大扶贫条例
贵州省大扶贫条例
在大扶贫的视角下,综合分析现状与问题,提出树立多元治理的理念,建立多部门、多主体间的合作机制,转变政府职能,保障扶贫对象的参与权利。下文是,欢迎阅读!
全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落实国家脱贫攻坚规划,推动大扶贫战略行动,促进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扶贫开发及其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大扶贫是指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的大扶贫格局,争取国家和其他省(区、市)支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通过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全力、全面帮助本省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增强发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的活动。
第四条 大扶贫应当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群众主体的原则。
第五条 大扶贫应当做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产、易地扶贫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和医疗、社会保障兜底等措施实现贫困人口脱贫。
脱贫攻坚应当与区域发展相结合,通过脱贫攻坚促进区域发展,区域发展带动脱贫攻坚。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大扶贫工作,实行省负总责、市(州)县落实、乡(镇)村实施的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大扶贫目标责任和考核评价制度。
省人民政府负责扶贫工作目标确定、项目下达、资金投放,组织动员、检查指导;市(州)、县级人民政府抓落实,负责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负责具体的组织实施。
村民委员会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做好贫困户识别、退出,扶贫措施的落实等相关工作。
第七条 县级以上扶贫开发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扶贫开发工作的规划、协调、管理、督促、检查和考核。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结合自身特点,加强对本部门本行业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促进部门间的沟通和合作,其主要负责人是本部门本行业扶贫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证扶贫开发工作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适应本行政区域扶贫开发工作需要;贫困乡镇应当建立扶贫开
发工作机构,根据扶贫开发任务配备相应工作人员;其他有扶贫开发任务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和贫困村应当安排专人负责扶贫开发工作。
第九条 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贫开发活动。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为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活动搭建平台、畅通渠道、提供服务,全方位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扶贫对象在扶贫开发活动中的发展权、选择权、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
扶贫对象应当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参与到扶贫开发活动中,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扶贫政策、法律法规的宣讲和解读,宣传报道先进典型,营造全社会关注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
新闻媒体应当开设专栏,宣传报道扶贫开发活动,刊播具有公益性、帮扶性的扶贫广告。
第二章 扶贫对象和范围
第十二条 扶贫对象是指符合国家扶贫标准的贫困人口。
扶贫范围包括贫困县、贫困乡镇、贫困村等贫困地区和贫困户。
第十三条 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和贫困县、贫困乡镇、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认定,应当坚持客观公正、程序规范、民主评议、严格评估、群众认可、社会认同的原则。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扶贫对象纳入精准扶贫建档立卡信
息系统。建立健全扶贫对象精准识别机制,逐户逐人核查基本情况、致贫原因,依托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对贫困县、贫困乡镇、贫困村和贫困户实行建档立卡、动态管理。
第十五条 扶贫对象以户为单位,由农村居民户向所在村民委员会申请,经村级初审、村民代表会议评议并公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审核并公示后报县级人民政府审定。审定结果在农村居民户所在乡镇、村公告。每次公示、公告时间不得少于 7 日。
农村居民户对审核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在公示期内提出复核申请,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应当进行调查、核实;农村居民户对审定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在公告期内提出复核申请,县级人民政府应当进行调查、核实。
第十六条 建立健全脱贫认定机制,按照脱贫标准和程序,实现脱贫销号、返贫重录、政策到户、脱贫到人。
贫困县、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户经脱贫认定后,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在一定时期内继续享受扶贫政策。
第十七条 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和脱贫认定实行严格责任制,按照谁调查谁复核、谁审核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分级签字确认制度,签字人对结果负直接责任。
第三章 政府责任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本行政区域脱贫攻坚规划,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本级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互衔接,并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组织编制本部门本行业规划时,应当把脱贫攻坚和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作为重要内容,优先安排扶贫项目、优先保障扶贫资金、优先对接扶贫工作、优先落实扶贫措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脱贫攻坚规划,拟定本部门本行业脱贫攻坚计划,安排一定比例的项目和资金用于脱贫攻坚,加大投入力度。
第十九条 县级扶贫开发部门应当根据本级人民政府制定的脱贫攻坚规划,拟定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应当根据致贫原因,因乡、因村、因户拟定脱贫路径、脱贫时限、帮扶措施,明确帮扶单位和责任人等。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贫困地区道路、农村能源、农田水利、农业气象、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电力、广播电视、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利用扶贫资金在贫困村实施的 200 万元以下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可以不实行招标投标。不实行招标投标的,应当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和项目审批部门备案,并在本村范围内公示。
第二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培植壮大优势产业、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农林产品精深加工等,促进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增效、农民生活增收、农村生态增值。
采取措施支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农业企业、家庭农林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便利,帮助贫困地区建立健全流通网点,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改造提升传统农业物流,畅通农产品物流渠道。支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扶贫网店创业,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开展贫困地区特色产品网上销售。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掌握实用技术技能,通过劳务输出、就业指导、创业扶持等措施,实现贫困人口脱贫。
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把美丽乡村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山地旅游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推动乡村旅游全域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带动贫困人口创业就业,增加贫困人口资产、劳动等权益性收益,实现脱贫致富。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科学编制乡村旅游扶贫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域乡镇村建设规划、易地扶贫搬迁规划、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交通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相衔接。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旅游通道、公共服务设施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旅游信息咨询、安全保障等服务体系,改善贫困地区旅游发展环境和发展能力;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展乡村旅游经营者、能工巧匠传承人、导游、乡土文化讲解员、创新人才等各类实用人才培训和乡村旅游扶贫公益宣传。
创新旅游扶贫投入机制,多渠道支持旅游扶贫开发。省、市州人民政府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中应当安排一定比例资金专项用于扶持贫困地区旅游扶贫项目建设。
实行旅游扶贫奖励和扶持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带动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旅游经营者给予一定奖励;对到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录用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旅游经营者和自主开展乡村旅游的贫困户给予贷款贴息、资金补助和其他政策扶持。
第二十四条 建立健全重点景区与贫困村、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发挥旅游景区的辐射作用。根据贫困村、贫困户意愿,可以依法采取土地经营权、林权、房屋资产入股或者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量化为贫困村、贫困户的股金等方式入股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享受景区门票、停车场等经营收益分红。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围绕脱贫目标,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根据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保障基本、规划引领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居住在深山、石山、高寒、石漠化、地方病多发地区等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以及生态环境脆弱、限制或者禁止开发地区的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稳定脱贫。
第二十六条 易地扶贫搬迁应当合理确定安置方式和选择安置点,综合考虑水土资源条件、就业吸纳能力、产业发展潜力、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搬迁户生活习惯等因素,选择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的中心村、小城镇、产业园区等进行集中安置或者分散安置。
易地扶贫搬迁应当与其他扶贫措施相衔接,同步做好产业发展、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社会保障兜底等扶贫工作,完善水、电、路、信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易地扶贫搬迁方案应当公开征求搬迁户意见,尊重其意愿。搬迁户应当自力更生、积极主动发展生产,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在工程建设中投工投劳。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贫困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优先实施贫困地区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加强贫困地区土地整治、饮用水水源保护、污染治理等生态建设。
因地制宜利用山、水、林、田、湖、气候等生态资源发展绿色经济,促进贫困人口增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可以聘用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教育经费和师资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倾斜,创造良好教育条件;制定和完善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教育精准扶贫资助制度,逐步提高资助标准。
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和贫困地区定向人才培养计划,完善城市教师到贫困地区支教、任教和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对有贫困地区任教经历或者长期在贫困地区任教的教师,在职称晋升、招考录用、教育培训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提高贫困地区教师补助标准,保障贫困地区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保障农村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实施健康扶贫工程,防止因病返贫、因病致贫。加
强贫困地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制定和完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人才定向培养和引进制度,建立城市医疗卫生人员支援贫困地区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激励机制,对有贫困地区医疗工作经历或者长期在贫困地区基层工作的医疗卫生人员,在职称晋升、招考录用、教育培训、薪酬待遇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完善贫困人口大病医疗保障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建立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医疗救助等制度衔接机制,形成保障合力。
提高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贫困人口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贫困人口在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并逐步推行市域、省域先诊疗后付费制度;加强贫困地区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防治工作。
第三十条 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扶贫投融资平台,依法设立脱贫攻坚投资基金和县级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通过优惠政策、贴息和风险补偿等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向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发展普惠、特惠贷金融等;鼓励保险机构在贫困地区建立基层服务站点,发展农业特色保险。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贫困地区图书馆、文化馆、体育活动中心等农村文化和体育设施的建设,实施文化、体育扶贫工程。
第三十二条 建立健全与扶贫政策相衔接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医疗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等社会保障制度,逐步
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协调一致。
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整合救助资源,提高救助标准,实现精准救助。
第三十三条 鼓励通过创新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财政资金投入等方式推动扶贫开发,探索实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扶贫开发模式,增加贫困村、贫困户资产收益。
鼓励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等方式发展农业适度经营规模。土地经营权流转应当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不得违背承包农户意愿、损害农民权益、改变土地用途、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生态环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为贫困村、贫困户参与涉农项目投资入股、委托经营、土地流转提供指导和服务,建立健全法律、经营、道德等风险防控机制,依法保障贫困村、贫困户履行股东职责,享有股东知情权、参与权、收益权、监督权、决策权等,保护贫困村、贫困户和生产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
第四章 社会参与
第三十四条 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应当积极争取中央国家机关、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中央大型国有企业等定点扶贫部门和单位对本省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精准帮扶,促进定点扶贫资源和地方资源相结合,形成扶贫合力。
相关单位应当根据定点扶贫部门和单位的行业特点和资源优势,合理编制定点扶贫规划和工作计划,做好定点扶贫部门和单位对本省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帮扶的对接和落实工作。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积极争取对口帮扶城市对本省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精准帮扶,加强与对口帮扶城市在产业合作、人才交流、劳务协作、园区共建、教育卫生、文化旅游、新农村建设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对口帮扶城市的区域发展特点和资源优势,结合自身实际,合理编制对口帮扶规划和工作计划,积极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实行对口帮扶定期沟通联络,推动区县结对帮扶、突出帮扶重点、扩宽协作领域、扩大合作成果。
第三十六条 鼓励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群众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引进项目、资金、人才和技术等参与扶贫开发活动,帮助贫困地区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第三十七条 建立健全驻村帮扶工作制度,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明确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扶贫对象、扶贫任务和扶贫目标。
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发挥各自优势,组织资金、项目、技术、市场、培训等资源,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经济社会事业。
驻村帮扶工作队负责宣传并协助农村基层组织落实扶贫政策,指导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参与资金筹措、信息服务、技术支持等扶贫开发工作。
第三十八条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培训技能、吸纳就业、捐资助贫,通过订单采购农产品、共建生产基地、联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投资入股、科技承包和技术推广等方式参与扶贫开发活动。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依法设立扶贫公益基金和开展扶贫公益信托。
第三十九条 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组织、社会力量捐款捐物,开展助教、助医、助学、助残等扶贫公益活动。
鼓励组建扶贫志愿者队伍、扶贫志愿者网络和服务体系,探索发展公益众筹扶贫。
第四十条 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应当为贫困地区培养人才,组织和支持技术人员到贫困地区服务。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扶贫工作人才库,积极推进金融、农业林业技术、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专业技术人才到贫困地区从事扶贫工作。
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创业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创业的,按照贫困人口自主创业政策,在项目、资金、智力等方面给予支持。
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反贫困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项目、资金和技术等,开展扶贫开发项目合作。
第四十三条 建立健全各级人民政府面向市场购买服务机制。扶贫开发项目规划编制、实施、验收、监管、技术推广、信息提供、培训、法律顾问等工作,可以采取市场化方式,按照公开竞争、择优确定的原则由政府面向社会购买服务。
鼓励参与扶贫开发活动的各类主体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承接政府扶贫开发公共服务、承担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
第四十四条 对到贫困地区兴办符合国家和本省产业政策的扶贫开发项目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现贫困人口脱贫的,有关部门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优先给予税收优惠、社会保险补贴、职业培训补贴、贷款贴息、资金补助、风险补偿等优惠政策,并依照有关规定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
第四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定点扶贫、对口扶贫等社会参与帮扶定期沟通、协调和联络机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
第四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提高社会参与扶贫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通过社会扶贫援助方和求助方信息发布与互动救助网络平台,及时发布供求信息,推动社会扶贫资源供给与扶贫需求有效衔接,实现援助人对求助人精准帮扶。
下一页还有更多关于""的内容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分享到微信好友或朋友圈来源:网友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