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术教育概论复习资料
美术教育概论复习题库
(所提供的题库是不完整的,但是可以从中看出出卷的思路和方法,重点是论述题与案例题,要提前准备的,所以一定要尽早落实;简答题是拿分的关键,可以用关键词记忆的方法,做到纲举目张,抓住关键;选择题用泛读的方法,要做到有印象;还有,必须将复习的内容充实到题库中,先尽量充实,然后合并同类项)
识记
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是以(A)为主,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的的专业美术教育。A.技能传授 B.审美欣赏 C.美术素养 D.知识学习
“游于艺”是(D)的重要教育主张和教学方法之一。A.孟子 B.荀子 C.墨子 D.孔子
德国著名哲学家(A)主张用实物和图画帮助提高学生的记忆,通过美术教育发展儿童的个性。
A.康德 B.赫尔巴特 C.福禄贝尔 D.佩斯泰洛奇
古希腊提倡的“美育”与中国西周提倡的“乐教”属于大美术教育观,思想内涵极其一致,但(A)的概念还未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学科。A.专业美术 B.学校美术 C.画院 D.美术
英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A)是“工具论”的代表人物。A.赫伯.里德 B.罗恩菲尔德 C.艾斯纳 D.古力
清末年间福州船政局设立马尾绘画院,培养制图专门人才,学生被称作(A)。A.图画生 B.画院生 C.制图生 D.绘事生
俄罗斯巡回画派的(C)创造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美术教学体系,认为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
A.彼罗夫 B.克拉姆斯科依 C.契斯恰科夫 D.列宾
20世纪初,(D)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也给美国的教育输入了新鲜血液。主要表现在摄影艺术和照片在广告设计领域的应用,以及对材料的新态度,建筑也被接受为美术教育计划的一个固定内容。
A.巴格雷 B.夸美纽斯 C.契斯恰科夫 D.包豪斯
(D)是美术教学的一大特点,是通过作品、教具、多媒体等形象教学手段和景物境遇,促进学生感性认识。
A.观赏性 B.感知性 C.情境性 D.直观性
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表现为发展的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和(D)。A.自我意识性
B.环境性
C.个体主导性
D.个别差异性
英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D)强调学校教育要适合儿童心理的发展,把理性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审美力的培养放在优先的位置来考虑。A.威廉 B.斯塔尔克 C.欧文 D.怀特海
(B)是学生获得美术知识、技能、技巧的重要条件,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的美术知识和时间结合,形成学生的美术技能、技巧。
A.美术参观和观察法 B.作业指导法 C.讲授和谈话法 D.演示法 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表现为发展的个别差异性、顺序性、阶段性和(B)。A.平衡性 B.不平衡性 C.规律性 D.环境性
美术教育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包含: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各种基本能力和(A)。
A.教学生学会做人 B.教会学生独立思考 C.成为反思型学习者 D.适应新时代的信息处理能力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把教学评价区分为三种类型:诊断性评价、(A)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A.形成性 B.程序性 C.概括性 D.阶段性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把教学评价区分为三种类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D)评价
A.概括性 B.程序性 C.阶段性 D.总结性 职业特色中学的美术教育属于(B)。
A.普通美术教育 B.专业美术教育 C.技术学习D.特殊教育
古代西方哲学家(C)将艺术教育视为“可以改变人”的重要手段,并主张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德谟克利特 D.赫拉克利特
西方近代社会,美术教育由画坊式的教育逐渐发展成为(B)的教育。A.普及型 B.学院式 C.名师高徒式 D.精英型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A)也非常重视感觉和形象教育,将感觉视为知识的门户。认为绘画除了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之外,还能训练儿童敏锐的观察力。A.卢梭 B.拉伯雷 C.康德 D.福禄贝尔
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在国子监设立(C)培养宫廷所需的专门人才。A.书学 B.太学 C.画学 D.翰林图画院
受西方“人本观念”的影响,(B)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观点。A.王国维 B.蔡元培 C.鲁迅 D.梁启超
古希腊哲学家(B)是西方教育史上试图根据学生生理发展状况,进行年龄分期,并以此实施不同教育的人。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德谟克利特 D.赫拉克利特
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B),主张以儿童为教育过程的中心,强调儿童的自我表现,注重儿童的图画、手工、目测、计算机以及各门学科的互相联系,并采用画报、活页读物代替教科书。
A.行动教育观 B.进步教育运动 C.要素主义 D.能动学校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展示各种教学挂图、画册、实物、多媒体课件、电影等直观教具,或在黑板和画纸上进行示范,这些方法统称为(B)。A.展示法 B.演示法 C.呈现法 D.示范法
有“近代教育之父”之称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名著(B)中阐述的教育思想,为普通美术教育的开展做了铺垫。
A.《论绘画》 B.《大教育论》 C.《美学语录》 D.《教育心理学》
德国诗人、哲学家席勒把艺术当做培养能自由创造幸福和谐个性的一种工具,认为艺术能将感性和理性调和起来,首次明确提出了(A)的概念。A.审美教育 B.美术教育 C.美学教育 D.艺术教育
在第二次工业浪潮的冲击下,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技术上的革新,而注意了科学技术与美术的结合,1919年,在德国创立了(B)。
A.柏林大学工业美术学院 B.包豪斯设计学院 C.莱比锡大学工业美术设计研究室 D.柏林大学格罗斯研究室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A)把教学评价区分为三种类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A.布卢姆 B.布鲁纳 C.加涅 D.艾斯纳
综观中外美术教育的发展,最早被主观追求的教育学目的是其(D)功能。A.审美教化 B.精神熏陶 C.技能传承 D.道德教育
学校教育与(B)并存,构成了中国古代美术教育的一大特征。
A.“百工”技艺 B.“世业”传授 C.“六艺”教育 D.“画学”教育 1906年,两江师范学堂的李瑞清创办了高等师范院校第一个美术系科(C)。A.图画科 B.美工科 C.图画美工科 D.制图科
古罗马教育家(D)不仅提出了健康的儿童观,论证了学校教育的优越性,还把美育列为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
A.赫拉克利特 B.德谟克利特 C.菲迪亚斯 D.昆体良
文艺复兴不仅提高了美术家的身价和地位,导致了美术教育的新形式——(C)的出现。
A.佛罗伦萨绘画学院 B.达芬奇学院 C.美术学院 D.画院 德国教育家(B)认为艺术是人的内部生命的表现,是人的本能。
A.康德 B.赫尔巴特 C.福禄贝尔 D.佩斯泰洛奇
德国美学家(B)将美术教育与国家经济联系起来,将一个国家、民族的艺术素质视为商业竞争的重要因素。
A.丢勒 B.朗格 C.席勒 D.孟克
美术教育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包含:教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各种基本能力和(A)。A.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B.教会学生独立思考 C.成为反思型学习者 D.适应新时代的信息处理能力
普通美术教育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活动达到(B),获得教育学意义的效果。A.美术技能传授 B.完善学生人格 C.直接为社会提供人才 D.发展美术文化 中国古代的类学校式教育比较典型的有(A)和宋代画院。A.洪都门学 B.翰林图画院 C.黄门画工 D.尚方画工
清末年间迅速发展的美术教育要求训练眼和手,并留心观察实物形体和临本,带有明显的实用功利性,美术本身被视为(C)A.西学 B.技学 C.实学 D.新学
古希腊哲学家(D)强调用艺术的教养来培养人的智慧,去捕捉看得见的或看不见的和谐。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德谟克利特 D.赫拉克利特
我国古代的美术教学思想和方法上,有许多值得借鉴的,首先是要:(B)A.临摹、观察 B.立其志、躬其行 C.注重习者整体素质提高 D.记忆与写生相结合
美术教学中演示法大致有演示教学挂图、多媒体教学和(A)。A.教学示范 B.教具呈现 C.幻灯 D.范画讲解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把教学评价区分为三种类型:(B)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A.辨识性 B.诊断性 C.程序性 D.概括性
美术教学常用的方法是根据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不同,分为以语言传递、技能训练和(C)等为主的三类基本方法。
A.间接感知 B.间接传递 C.直接感知 D.直接传递
教师的教学示范,就是凭借教师的绘画技法,把学生所绘的事物或范本以及绘画的方法步骤等,在课堂中描绘在黑板或画板的画纸上,按其目的可以分为示例、说明和(D)三种形式。
A.临摹 B.讲评 C.释义 D.检查
我国古代重“技”的美术教育,基本上是通过严格的(D)来完成的。A.门学制 B.学院制 C.科举制 D.师徒传授制
1918年我国第一所公立美术学校(A)成立。
A.北京美术专门学校 B.国立艺术院 C.中央大学艺术系 D.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西方中世纪的美术教育是一种(A)教育。
A.纯技艺性的工匠 B.纯精神性的审美 C.技术与审美相结合 D.以人为本 法国人文主义者,教育思想家(D)主张对儿童进行德、智、体、美全面的教育,并将美术和音乐列为学生每天必不可少的活动。A.雨果 B.卢梭 C.达维特 D.拉伯雷 领会
请简述美术教育的审美功能。
是美术教育的一项基本功能,亦即通过审美关照满足审美需求而引起的审美快乐所具有的功能。
培养审美能力,就是对形式的感受能力,包括:培养对现实功利的超越、培养审美敏感能力、培养完形知觉能力。
塑造审美境界,指个体通过美术教育自觉进行心性、性情的自我陶冶、锻炼、培养和提高,达到形成超越的自由境界。包括:感性愉悦的审美境界、领悟愉快的审美境界、精神愉悦的审美境界。
陶冶性情,一是在美术的审美过程中,受教育者通过对媒介的形式秩序的关照和把握,使一般的心理能力得到培养和训练,转变为审美能力,最终达到自由运用和创造形式的程度。二是通过对形式意味的感受、领悟,使情感、心灵受到震荡、净化,培养起一种超现实功利的人生态度。
请在美术教育层面性认知的基础上,分析美术教育的性质。
美术活动是符号性活动,符号的构制离不开物质媒介的使用,也离不开美术工作者的操作过程。
美术媒介教育,是就美术媒介及其形式所呈现的情感价值来进行教育,色彩、形状都有它们丰富的情感性质,这些情感性质从生理影响心理。施教者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受教者去感受和体验美术媒介和形式的情感意味。
操作练习教育,是指操作技能培养以及在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对操作感觉的拓展,它在美术教育中是一种基础性教育阶段。
请简述美术教育的一般性教学原则。
审美性原则; 视觉思维训练的原则; 启发创造性的原则;
美术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直观教学原则;
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请简要谈谈如何在学校美术教育中树立正确的人格发展观,培养学生的人格。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基础。发展学生的潜能:丰富性、隐藏性、差异性、可开发性是其特点。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性:教师必须要懂得学生心理,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只有在群体中学生才能得到有益的发展。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间是怎样的关系,请简要回答。
在教育内容上是授受关系: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从教育内容的角度来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是否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水准与质量。
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又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指导。
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关系: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是人和人的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请简述美术教育的目的。
智育目的:包含了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智力开发教育;
德育目的:其中渗透包含了许多德育的内容,承载着“成教化、助人伦”的历史使命; 美育目的:贯穿与美术教育的全过程,是一种人格教育、感性教育、趣味教育。请简述美术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联系。
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制约着美术教育的发展,美术教育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这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巨大进步,同时也带来美术教育的大发展。
美术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也体现在美术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形式上。美术教育又是一种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手段。
美术教育的发展一方面把培养目标与社会经济紧密挂钩,使教育过程中培养的人才和设计出的产品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通过中小学和大学的美术教育培养人的素养和能力,潜在地为社会经济发展保障着后劲和活力。
请谈谈你对美术教师职能的理解。
美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教师要以自身的人格、道德、情操和艺术追求影响学生,点燃学生求学上进的理想。
美术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通过教学将美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其他诸多学科的
人文知识传播给学生,再辅之美术鉴赏活动,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人类文化。
美术教师是人类表率的先行者; 美术教师是美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请简述美术教育的层面性。
美术教育是以美术为媒介培养人的美术能力和境界而自由有序的系统活动,分为形式层面、审美层面和非审美层面。
美术活动是符号性活动,符号的构制离不开物质媒介的使用,也离不开美术工作者的操作过程,包括美术媒介教育和操作练习教育。
美术教育的审美层面包括形象的层面和形上的层面,形象层面是兴发情感的意象,包含着娱乐价值;形上层面是审美意蕴之所在,留给人无穷的回味。
非审美层面指美术教育的精神文化层面,通过接受美术教育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和社会规律,丰富各方面知识。
只有把审美层面和非审美层面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使属于观念性的知识及精神内容和属于操作性的技能有机结合在一起。
请简述美术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的联系。
美术教育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产物,它的功能主要是适应当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
社会经济发展对美术教育起决定作用; 美术教育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 政治决定美术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决定美术教育的人才观; 政治决定美术教育的管理方向。
“美术教育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鉴赏能力、创造能力等诸方面因素,达到完善人格的目的”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作用和影响人的终生,又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条件下显示其创造力;它既是一个人外化的风度,更是一个人内在精神的修养。在完善人的思想品质、伦理道德方面的作用并不弱于说教,而在某种程度上又起到“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
鉴赏能力是每个人所应具备的一种审美能力,包括鉴赏艺术和鉴赏生活是公民必备的素质,通过艺术的训练,把普通人的眼睛训练成艺术家的眼睛,通过不断的美术鉴赏活动,提高人的审美趣味,陶冶高尚情操。
美术教育对于学习美术专业的人来说,是培养创造美术作品的能力;对于美术教师来说,是培养善于运用美术手段和教育规律去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对于一般性民众来说,则是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生活工作的应变能力。
请谈谈你对美术教师角色的理解。
在教育发展史上,教师地位的崇高在于教师角色的独特性,教师具有多种角色,而多种角色都指向人的职能。
学者角色:教师不仅是传授课程内容的学者,也是善于研究教育规律的学者。教学者角色: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行为的塑造、个性的发展等教学过程中诸方面审视。
交往者角色: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施教的成效,能否与学生集体建立一种良好的最佳发展方向,恰当地调控学生的心理变化因素。
决策者角色:视教学活动中多变的信息作出反馈。请简述美术教育对培养专门人才的具体目的。
现代的学院美术教育包括美术学院、艺术学院和工艺美院等,其突出特点是主攻一个专业或几个专业,在某一个画种方面有独到的研究和创造,或在某一理论领域有独特见解,形成和凸现自己的特色与学科高点、亮点。
师范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各级美术师资为目的的专业教育。因此,各级师范院校是输送美术教师的摇篮,其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到国民素质的发展。
专业美术教育是国家专业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反映。所以,专业美术教育具有重大的民族责任和社会责任,它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简述美术教育对个体素质的发展和提高的作用。
美术教育在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以达到新的水平、整合原有基础形成新的“最近发展区”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包括:培养受教育者的理想、信念;涵育受教育者的人生情境;给予受教育者知识文化;培养受教育者的认知能力和构成能力;培养自由完美的个性。
从个体来看,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感知和创造能力,丰富和积累受教育者的知识经验和道德修养,从而使受教育者的素质全面提高。
请简要论述美术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观点。
教师与学生都能有目的、能动地从事各项活动,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材是客体。具体有以下三种观点:
1、教学过程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活动,在教的活动中,主体是教师,客体是教材;在学的活动中,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材。教师、学生是两个平行性的主体。
2、虽然教学过程中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但教与学在目的、对象、手段
上是共同的,因而教师与学生是复合主体,教材是客体。
3、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在认识论上的关系是主体间关系,他们共同面对客体(教材)。
学校中的美术学习具体分为哪些方面,请简要论述。
美术学习一般分为知识学习(视觉艺术语言学习、美术技法理论学习)和技能学习(绘画技巧和设计技能学习)两类。
前者是从思想意识上掌握视觉造型要素及内部规律;后者是通过人脑指挥的各部分骨骼和肌肉运动,运用一定的材料来表达所思维的造型艺术要素。
两种学习具有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作用,美术知识丰富能够加速对技能技巧的学习,有一定的技能技巧又可以促进对美术知识的理解。
请简述美术教育的特殊性教学原则。
关照:美术教育是情感教育和理性教育的统一,学生进入艺术意象的观照状态,需要教师通过艺术媒介和艺术教育情景的有意识引导,诱发学生自觉地以学习所需要的虚静心态投入到美术教育过程中。
心态:美术教育是在有控制、有情景的状态下进行的,学生的精神状态就必须集中在教育过程中。
情感:美术教育所培养的这种高级情感是艺术欣赏的需要,也是艺术创造、开拓人类心灵的需要。
动情:美术教育的独特性,决定它更需要动情,来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感悟:要求学生以感性方式来“悟”解其中的观念性功利内容。
请简述形式层面的美术教育。
审美意象的教育:不是用说理的方式传达某些伦理观念和价值标准,也不是概念、定义的方式传播知识,而是显现为感性的形式,将理性的法则、规律内化于感性形式中进行教育。
情欲观念的教育:美术教育是感性欲望的教育,属于“情”的一面,它使受教育者在意象的形式中满足自己的情欲需求,这种满足不是直接的感官满足,而是观念性满足;它表现了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现实;是审美和功利的结合。
关照与操作结合的教育:要借助审美意象,进行关照和操作,引导受教育者感受生命的形式,悟解意象包含的生活情欲内容。
请简述美术教育与社会意识形态的联系
美术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艺术素质的活动,必然与人的各种形式的精神活动和思想形态
发生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哲学思想、教育思想和艺术思想都无不深刻地影响着美术教育的思想理论和方法体系。
不同时代的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对美术教育思想观念和方法体系有着不同的影响;在同一时代处于同样政治经济条件下的美术教育家,也会产生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美术教育思想观念和方法体系。
美术教育在灌输社会意识形态方面较之其他教育形式更为形象化、具体化,它能使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观点在教学中得到比较直观和充分的反映。
教学评价原则集中体现了美术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也是教学评价规律的反映,具体有哪些方面,请简要论述。
教学评价的结果要令人信服,要有权威性,首先要遵循公正性原则。
教学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度建立在客观性原则的基础上,需要有客观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教学评价的过程需要凭借科学手段才能达到目的,科学性原则能全面地反映出教学过程中每一环节的质量。
教学评价范围很广,内容很多,无论是评价教师的教,还是评价学生的学,都要求具备系统性原则。
请简述美术教育的终极关怀
请简述审美层面的美术教育
请简述非审美层面的美术教育
请简述美术教育中审美层面和非审美层面的统一
请简述审美意象的教育
请简述情欲观念的教育
请简述关照与操作结合的教育
请简述美术教育的非审美功能
请简述美术教育中审美功能与非审美功能融合为一,感性与理性的交融互渗。
简述美术教育对社会文明进步与建设的作用
请简述美术教育的具体目的 应用
请结合实际谈谈美术教学的备课一般应遵循哪些意义和原则。
备课是教师上课的先决条件。美术教学的备课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他是将教学大纲和教材转化为学生可接受的知识,同时也是教师综合各方面知识,形成教学能力的过程,具有综合性、计划性、导向性、保证性、提高性等五方面意义。
一般应遵循的原则是: 明确目的性; 注意科学性; 加强针对性; 做到计划性; 具有预见性。
请结合实际谈谈美术教育的情感价值系统。
美术从它形成那天起就注入了人类情感,美术教育也正是在情感价值中得到最大的发挥。
1、情感的美育价值:审美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教育门类,其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感情,完善人的生命感受,而且还能作为重要的协作因素,帮助完成人的德育、智育和体育。
2、“天人合一”的体验价值: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将人的精神发展分为三个层次,即自然存在的人;人与自然分离,成为具有自我意识的存在;超出小我而与宇宙的普遍性达成统一,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要达到这个境界,唯有赖于情感的升华,艺术是有力手段。
3、人的自信价值:美术教育在给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便培养了人,造就了人。美术学习是一项既有脑力劳动又有体力劳动的活动,他由眼脑手的配合来实现学习的目的,所以学习者要有持久的意志,克服学习中的种种困难,从而培养出自信、自觉、独立顽强的个性。
4、宣泄与治疗价值:人的情感要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才能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美术在处理人的情绪方面,有独擅之处,已为众人承认。
请结合实际谈谈美术教学计划的编写。
教学计划一般包括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课题(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三种形式。
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是对学期制定的总计划,包括“教学任务概述”和“教学进度计划表”两部分,在学期开始之前制定。
课题(单元)教学计划是对一组相对完整的或某独立课题的教学内容为单位制定的教学计划,课时的多少应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而异。一般可分为确定本课的位置、分析教学内容、提出教学方案三个阶段。
课时教学计划也称教案、教学笔记,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方案,其中包含了教师对教材的独到理解及其创造性的设计,包括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请结合实际谈谈美术教育的智力价值系统。
在学校美术教育中,以培养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目的的美术教育都是智力开发的重要因素。
智力的视知觉价值:美术教育对视知觉能力的促进主要表现在选择性、灵敏性、统摄力以及开放性几个方面。因视觉能力在美术活动中的运用,从经验中唤起整体知觉、获得触觉、听觉等综合感觉能力的训练。
信息交流与知识获取:人类的交流方式主要分为语言文字和图像两种,美术是以视觉形象为传播媒介的,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事物,甚至人的意识、幻觉、冥想和梦境都可以变成可见或有形的东西。美术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在历史上的地位殊勋。
智力的思维和记忆价值:美术学习不仅需要形象思维,更需要意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等从客观形象到艺术形象的思维转化过程,因此思维能力是美术学习的核心部分。另外,视觉形象的记忆,对美术学习的直来那个起到敏捷性、持久性、又达到了艺术创造之目的。
请结合实际谈谈美术教育的创造价值系统。
人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力,一直是备受推崇的人类智慧要素,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创造性的鼓励、培养,其创造意识会形成心理定势,会自动渗化到人的活动的方方面面,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
创造力的培养首先应重视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在美术创作中表现为具有“创造性”,尤其是现代美术作品的构思和现代设计艺术的构思大多源于发散性思维,都极为重视作品的创意性。
培养创造力的学习方法由灵感和实施两个阶段构成,在灵感的培养阶段应做到:培养良好的心境,培养创造性思考,解放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定势,并对学生的新思维给予肯定和鼓励。
在实施阶段主要是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主要有临摹中的创造,写生中的创造,创作中的汲取与综合,培养独立精神,培养反传统观念和培养吃苦精神等。请结合实际谈谈美术教育的个性价值系统。
美术的个性化特征是美术学习中最珍贵的部分,有两个最鲜明的特征,即个性的差异性和表现的自由性。个性的差异性来源于美术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兴趣、爱好、感情、习惯、能力、气质、素质等多方面的不同。美术学习培养了学生更大的自由表现性,从而个体也获得更多新价值和新技能的发现。
影响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个体在心理学上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无论在学习上或是工作中都表现出鲜明的差异性和强烈的个性色彩,所以气质的类型决定着个性的倾向性,是个性形成的基础因素;
教育环境在个性形成中起关键作用,如果没有教育环境,一个人的智力不可能得到高度发展;
美术实践是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实践既培养了眼、脑、手的配合与协调作用,也促进了学生对复杂事物概括、综合的表现能力,从而加速美术个性化的形成;
主观努力是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力,在个性诸因素中,动机和兴趣是直接推动美术学习的内部动力。有了学习动机,美术学习才更加有效,有了兴趣,人的求知欲、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各方面素质才有发展的可能。
请结合实际论述应如何确定美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预期达到并可以测度的学习结果及其具体规格。包括共同性、预期性、可行性、灵活性和可检测性五大特点。
教学目标系统是由大小不等、但具有递进关系的一系列教学目标组合而成,包括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
确定美术教学目标的步骤可分为:专研课程标准,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确定教学目标。
如何清晰、准确、具体地表述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确定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由于美术教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某些教学目标难以用外显行为动词来描述,如某些情感领域、创造领域的目标就不可能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动词描述。
请举例分析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阶段。
对于教学过程的阶段,教育思想家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孔子的“学、思、行”,赫尔巴特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论”等,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个基本阶段:导
入、进行和结尾。
导入阶段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好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一般可分为承起型导入、兴趣型导入和注意型导入,并应遵循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艺术性原则。
进行阶段是教学过程的中心,运用好此阶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应坚持传授知识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基本技能的示范性与实践性、教书育人的素质性与审美性等原则。
结尾阶段形式多样,总的可概括为总结性结尾、交代性结尾、启发性结尾和悬念性结尾。
案例分析
根据所提供线索设计一份教案,字数300左右,附板书设计。课题:《》 年级班次: 教科书: 教学时间:1课时 评分要求:
(1)、教案格式清晰,应有:课题、授课对象、教学目的、教学时间、课型、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任务分析(包括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媒体分析等)、教具与学具、教学过程。
(2)、教学过程组织详细周密,应有导语,组织教学;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演示绘制过程与步骤(自主创作或讨论评价);安排课堂作业;小结等步骤,以及每个步骤的时间分配。
(3)、板书设计的合理性及版面效果。
(4)、教学设计是否符合中学实际,有无创意等。
第二篇: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
选择,填空,判断.黑格尔从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的角度, 将艺术分为三种类型: 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2.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 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3.现实型文学特点:再现性,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的特点:表现性,虚幻性; 象征型文学的特点:暗示性,朦胧性。
4.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
(1)古代三种文学类型杂揉在一起(2)近代三种文学类型充分发展(3)现代文学类型多向流变
5.三种主要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
6.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诗,小说,剧本,散文,报告文学
7.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文学言语层面,形象层面,意蕴层面
形象层面包括: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性的统一
言语层包括:是内指性的,具有心里蕴藉性,具有阻拒性 文学意蕴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
8.中国古代对文学层面的认识:
(1)二层次说:庄子----言意说,《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2)三层次说:王弼(三国)-----言象意。
9.西方对文学层面的认识:
(1)四层次说----但丁(中世纪):字面意义,比喻意义,道德意义,奥秘意义
(2)二层次说-----黑格尔(近代,18世纪):外在性状,内在意义
(3)五层次说------英伽登(20世纪):语音组合,意义单元,多冲图示化面貌,再现客体,形而上的特质。10.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形态即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通常有三种: 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 统称艺术至境三美神。分别简称典型、意境和意象。人类的精神需要可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 作为全面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文学艺术, 便渐渐形成三种基本类型即写实型、抒情型(又称理想型)和象征型;形成三种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即典型、意境和意象.11.1888年4月,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提出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观点。
12.艺术魅力的因素:(1)三力: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2)四性: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蕴藉性
13.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王昌龄作的《诗格》中, 就首次直接使用了“ 意境” 这个概念。总的来说, 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 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
14.意境的特征:
(一)情景交融:第一是景中藏情式;第二是情中见景式;第三种是情景并茂式(妙合无垠)。(二)虚实相生(三)韵味无穷
16.意境的分类:(1)清朝刘熙载从意境的审美风格上提出的分类:“ 花鸟缠绵”------明丽鲜艳的美;“ 云雷奋发”-----热烈崇高的
美;“弦泉幽咽”----悲凉凄清的美;“ 雪月空明”----种和平静穆的美。(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17.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它的最早源头可以上溯到《周易· 系辞》,所以意象的古义是“表意之象”,是指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意象” 作为一个概念, 最早出现于汉代王充的《论衡·乱龙》里。
18.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1)本质特征是哲理性;(2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取狭义象征);
(3形象特征是荒诞性:其一是指形象上的荒诞性,其二是指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
(4)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作者(创作思维):抽象----具象 读者(鉴赏思维):具象-----抽象(5)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19.审美意象分为两种, 即寓言式意象和符号式意象.20.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第一, 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即人的社会 行为及其结果.第二, 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21.无论重人物还是重情节叙事作品中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 行动元与角 色。“ 行动元” 就是, 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 角色” 的意思是指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人物同时具有“ 行动元” 和“ 角色” 两重特性, 但这两重特性并不总是相互吻合的。有时一个行动元可以由几个角色担任,一个角色也可能包括几个行动元。
22.文本时间和故事时间之间的关系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就是时序、时距和频率。
23.视角叙事类新:(1)零聚焦叙事(第三人称叙述),作品中普遍的叙事方式;(2)内聚焦叙事(第一人称叙事);(3)外聚焦叙事“(第二人称叙事)
24.叙述动作:
一、叙述者与作者 叙述者 不等于 作者
二、叙述者与声音 :(1)作者以什么样的口气与态度来写(2)旁白(画外音)(3)对话,独白,心理活动
三、叙述者与接受者:(1)现实的接受者(2)理想的接受者(作者期待的,隐含的,潜在的,作者的知音)。
25.抒情性作品的构成:抒情内容,抒情话语。
抒情性作品的结构要素:声音,画面,情感经验。三个要素的关系:(1)声与情(达到声情并茂)(2)景与情(达到情景交融)。
26.抒情话语与抒情话语的根本区别:普通话与突出通讯功能,报告客观事实。抒情话语表现客观感情。
27.抒情方式:比喻与象征;倒装与歧异义 ;夸张与对比;借代与用典。
28.抒情角色的三种类型:
1.第一人称抒情(1)直抒胸臆(2)借景抒情;
2.代言的抒情方式:(1)代他人抒情(2)借他人之口抒己之情; 3.作者作为叙述者,在讲述过程中抒情
29.风格的特征:独创性,稳定性,多样性。
30.文学流派的组合方式:自觉组合,自然组合。
31.在文学创造阶段文学活动的主体是作家,客体是社会生活,在接受阶段, 文学活动的主体则已转变为读者,客体是文学作品。
33.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34.接受动机包括:审美,求知,受教,批评,借鉴动机。
35.正误, 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 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 从而使得这种“ 误解” 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 令人信服。通俗就叫做歪打正着。
36.文学接受的高潮:共鸣,净化,领悟,余味(延留)。37.净化一语最早见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38.还原带有描红式的临摹特点,是一种被动思维状态,变异是主动思维。
名词解释,选择,改错 1. 创作方法:指作家在定的世界观的指导下,根据他对文学与社会关系的一定的认识理解,在选择和概括生活材料,塑造艺术形象,再现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 再现性和逼真性。
3. 现实主义:作家在一定的世界观的指导下,按照生活本来的面貌,真实的典型地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1885年,法国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科尔陪)最早提出了现实主义,在他的画展《前言》中提出了,“像我所见到的那样,如实的表现出那个时代的风貌,思想和他的面貌”,从此接近于我们现在理解的现实主义方法百年在文艺批评中广泛的应用开来。4.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 表现性和虚幻性。5.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 暗示性和朦胧性。
6. 浪漫主义:是按照作家的理想,愿望和幻想的生活的样子创造艺术形象,抒发感情,反应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浪漫主义最早出现于欧洲中古时代的传奇《罗曼斯》中,其概念的形成是18世纪初,欧洲掀起了自觉地浪漫主义运动时期。7. 象征主义:是19世纪70年代初形成的一种创作方法,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发端,时出现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流派,象征主义强调用象征方法的暗示作品的主题和事物的发展,表达作者隐晦的思想和抽象的人生哲理,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
8. 象征:以具体的意象去表现抽象的概念,其含义是丰富的,复杂的,深刻的,具有哲理性的,为了捕捉大量意象,是人需要发挥想象。
9. 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诗的基本特征是: 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
10.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小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 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 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11. 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它 的基本特征是: 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 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 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12. 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 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主要是: 题材广泛多样, 结构自由灵活,抒写真实感受。13.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 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是: 及时性, 纪实性, 文学性。
14.文学言语的内指性:这是文学言语普遍基本的特点,是文学言语无需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文学言语不一定指向外在客观世界,而往往反身指向他的内在的世界,他不必符合现实社会的社会逻辑,也不必经得起客观事实的考验,只要符合艺术世界的情境范围,遵循人的情感,想象的逻辑形式就可以了。
15.心理蕴含性:文学言语中蕴含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 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含性.16.阻拒性:所谓阻据就是阻挠,拒绝人们轻易就能理解的文学言语的意义,增加对读者感知到难度,延长感知的的时间,让读者深深去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陌生化,力求运用新鲜,新奇的语言去破除自动化语言的壁垒,给读者带来新奇的感受。
自动化语言是指那种久用成习惯,习惯成自然的,缺乏原则性和新鲜感的语言。
17,所谓“ 合理”, 是文学形象真实性的客观规定性。这个“ 理” 就是指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指人类社会的“ 现实关系”,符合生活的事理逻辑。
18.所谓“ 合情”, 是指文学形象必须反映人们真切的感受, 真挚的情感, 真诚的意向。
在情与理不一致的情况下, 艺术的原则是牵理就情!
19.文学意蕴层面: 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 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包含三个不同的层面:第一是历史内容层,第二是哲学意味层,第三是审美意蕴层。
20.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 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典型形象或典型。
21.特征:“特征” 是由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Hirt , 1759—1839)提出来的, 所谓“特征”, 就是“ 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 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贴性。”“ 特征” 具有两种属性: 其一, 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其二, 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特征“的特点在于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集中最大量的思想。
22.“ 特征化”:我们把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 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
23.艺术魅力:是文学作品的诸种审美素质衍生出来的综合性审美效应, 或者说是文学作品总体审美效果。
24.典型环境: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 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25.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26.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 又称“ 真境”、“ 事境”、“ 物境” 等。
27.虚境(审美想象空间,诗意的空间):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 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 即所谓“不尽之意”, 所以又称“神境”、“情境”、“ 灵境” 等。
28.韵味:韵味” 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 因素和效果。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
29.审美象征意象(审美意象,象征意象,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 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 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30.符号式意象: 是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这类意象,以它整体的或单个的形象特征, 直接暗示和象征着某些观念或哲理, 其作用从本质上看, 不过是一种表意的符号, 所以称为符号式意象。符号式意象又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抽象型, 一类是具象型。
31.寓言式意象: 是指通过一则故事直示一种哲理或观念, 而这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寓言式意象的显著特征就在于有故事情节。
32.抽象型: 是指你找不出适当的自然物体概念来描述它的形态, 而只有借助于某些抽象的概念、术语去表达它。
33.具象型符号式意象:一般是由自然物体的变形、夸张和拼接组合而成。
34.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第一, 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第二, 叙事是话语的虚构。35.传统的叙事理论:普遍特点是侧重于谈论叙事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 从而形成了后来人们总结的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重内容)
36.当代叙事理论(叙述学):最初见于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文艺理论家托多罗夫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含义: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国当代叙事学,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与法国的结构主义思潮的双重影响的产物,它与传统叙事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立足于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文化理论,更加重重作品文本及其结构,注重不同叙事文学作品之间的共性结构,研究对象是把叙述的方式,叙述者的声音特点,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之间的关系,作为新的研究对象。
37.“文本时间”:“讲”(也就是叙述)故事的过程;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故事时间”: 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38.时序:是文本时间顺序与故事时间顺序相互对照形成的关系。
39.时距:也可称为叙述的步速, 是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相互比较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
40.频率:是指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中的叙述的次数。
41.抒情内涵的双重性: 抒情性作品中主人公的抒情是外抒情层;作者的情感表现是内抒情层。
42.创作个性: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表现为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情趣、审美追求和文学才能等。
43.风格: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呈现于作品的内容和人形式之中,而形成作品特有的精神风韵和格调。“风格”,最早出现于汉魏,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中最先将风格引进文艺理论学中。
18世纪(1735年),法国不封《论风格》中提出了“风格即人”的观点,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文如其人”的观点。
44.文学流派:指在一定的文学发展阶段,一些作家由于思想倾向,艺术见解,创作风格相近,而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的文学派别,风格相似是形成文学流派的主要标志.45.期待视野: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 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 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 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 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这是接受者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和期盼,是一种前理解的心理状态,是文学接受的基础。
46.接受心境: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 始时, 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 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 影响阅读效果。基本特征来看, 文学接受心境主要有欣悦(高兴)、抑郁(悲哀)与虚静(平静)。
47.“ 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 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 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 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48.共鸣: 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 指的是: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 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 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49.文学的净化:就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 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概括地说, 所谓“净化”, 就是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 杂念去除, 趋向崇高” 的自我教育效果。
50.领悟: 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 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而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 具体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
51.余味(延留): 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之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 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的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 继续留存于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
简答,论述
1. 现实主义的特征?
(1)按照社会本来的样子描写生活,再现生活,由此得出再现性的特点。(2)对生活现象进行广泛的艺术概括,注重细节描写,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由此得出逼真性的特点。
(3)作家一般不再作品中直抒感情,作品中的思想较为隐晦,现实主义作家的思想感情不是通过作者本人或借作品中的人物之口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客观具体的描写和叙述,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由此得出隐蔽性特征。现实型文学史是理性的把握世界。
2.浪漫主义特征?
(1)注重表现理想,力图按照人们所想的样子描写,表达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态度,用席列的话说”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
(2)作品着重于主观感情的表现,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不大可能做到冷静的客观的描写世界,而是经常要从艺术描写中跳出来,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3)艺术手法来看,擅长于运用夸张,想象,比拟,等手法追求强烈的美丑对比和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
(4)常常把生活中的美或丑放大,或缩小,把他强调到极致。习惯于情感性的把握世界。3,象征主义的特征?
(1)倡导向内转,要求作家按暗示的方法写出主观意识,即:心灵状态,及内心最高的真实。
(2)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应合“观念。
(3)在手法上,强调音乐美,诗句的工整和音律的和谐。(4)直接性的把握世界。
4.象征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象征主义开始于法国诗坛,后来遍及欧美,深入小说,戏剧等领域,一般文学史家认为,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是象征主义的先驱,他1857年出版了《恶之花》是象征主义的第一部诗集,诗集表现了善与恶,美与丑的各种矛盾,艺术上用暗示,隐喻等来表达诗人的直觉。
1886年,希腊诗人,雷莫阿斯,诗集《咏叹集》序言中第一次使用了象征主义,同年六月,他在《费加罗报》发表《象征主义宣言》,提出了以象征主义这个流派命名,这标志着象征主义正式诞生。象征主义分前后两期:
前期: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代表人物,法国诗歌流派,美国的马拉美,韩波。魏尔伦,主要在诗歌领域。
后期:20世纪初,范围是法国扩大到欧美,题材从小说进入戏剧,代表人物,法国的瓦雷雨,爱尔兰的叶芝,美国的艾略特,美国庞德。
象征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创作方法,奠定了现代派文学的基础。
5.特征” 具有两种属性:?
其一, 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
其二, 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6.文学典型的“ 特征性”? 首先, 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 统摄其整个生命的“ 总特征”。黑格尔认为: “ 性格的特殊性中应该有一个主要的方面作为统治方面”。
其次,文学典型还必须在具有在总特征的制约下的丰富多彩的局部特征(局部特征是总特征之外的不占主要地位的次要特征)。, 7.意境与典型的异同?
同:(1)二者同属审美作品的最高审美层次,是文学审美平行相等的两个基本范畴。
(2)典型所具有的特征,意境也全部具有,二者都是作家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完美物象的统一,浑然一体,都以其独特的美感形式反映社会生活的某种本质必然,其实质是一样的。
异:(1)典型源于西方,意境出自中国。
(2)主要区别在于体裁,类别,和文学形式的特点不同。
(3)典型以感性形式呈现出来,意境主要靠想象,幻想,创造审美境界。
8.虚境,实境的关系?(1)实境是虚境的基础,虚境是实境的升华
(2)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统摄下来加工。
9.情节与故事的区别?
(1)定义:故事就是旧事,往事,是指一系列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生活事件。情节: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2)区别:故事遵循时间顺序,情节强调因果关系;
故事更有自然形态,情节富于人文色彩;故事是情节的基础,情节在故事上经过加工提炼而成。
10.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创作个性与风格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创作个性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风格,但是创作个性不是风格,风格的外延比较宽,包括形式要素在内,即语言结构,体裁,题材,属于风格的客观方面,创作个性是形成风格的基础,是风格的主观方面。
11.流派与风格的区别?
风格是作家个体创作个性的概括,流派是作家群体创作共性的归纳,风格创于个人,流派成于集体,文学流派是作家群体的文学现象。
12.抒情与叙事的区别?
(1)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 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2)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感情, 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3)抒情偏重于审美价值,叙事偏重于社会价值
13.抒情与宣泄的区别?(1)文学抒情既是情感的释放, 又是情感的构造, 抒情主体既沉浸在情绪状态之中, 又出乎情绪状态之外, 意识到所表现的内容和表现过程本身。宣泄的情绪是杂乱无序的, 只有释放, 没有构造;宣泄者完全被淹没在混杂的情绪海洋之中, 没有自我意识。(2)抒情主体虽也有受情绪左右的被动性, 但他首先是主动的沉思者和创造者, 他是自由的。宣泄者却不是完全自由的, 因为那种貌似自由的、梦呓般的任意放纵的宣泄是被本能欲望和冲动情绪驱使的盲目活动。
14.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1), 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 而文学接受则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总之, 文学消费一方面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 给人带来精神享受;另一方面, 为获得这种享受, 消费又必须付出相应的货币, 因而文学消费兼具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
(2)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 也包括未含阅读活动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则一定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这种消费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炫耀,装门面,显地位,附庸风雅、(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要求文学消费者具备必要的文化知识、阅读能力及消费心理等主观条件之外, 还 要求文学消费者具备必要的经济能力、闲暇时间和适当的空间等客观条件。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则有所不同。就文学接受的主观条件而言, 除了前面所说的阅读能力等之外, 文学接受研究更关注接受者的个性、气质、性别、年龄、职业、经历、人生观、文化修养、审美趣味、艺术经验、期待视野及阅读心境等。
15.“ 共鸣” 现象的产生, 主要原因?
一是作品本身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中必须含有与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见解与情感体验。
16;净化作用?
其一, 读者可以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界, 而暂时忘却世俗的困扰和人生的烦恼, 以维持心灵的平衡。
其二, 由于作品中某种情感力量的震撼, 使读者的某种情绪得以宣泄, 使畸变的心态得以矫正, 使扭曲的人格变得纯正。
17.共鸣,净化,领悟三者的关系? 第一, 基于理解的体味。共鸣是建立在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沟通的基础上的, 净化则主要是作品中的强烈情感震撼并感染了读者心灵的结果, 而领悟则必须以读者对作品内涵的主动思索和深刻理解为前提。读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我们首先会为作者向往“ 自由独处”, 赞美“ 荷香月色”的情感深深打动, 这便是共鸣。同时会陶醉于作者所描绘的明澈幽静的荷塘月色之中, 得到一种超凡脱俗、心灵解放的快慰, 这是净化。继而,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 经过思索, 读者会进一步体味到: 在“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 和
“高寒孤洁的明月” 中, 寄寓着作者不甘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表明了一位正直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态度。这种基于思索理解的体味, 便是领悟。
第二, 基于体味获取人生教益。共鸣常常只是建立在读者对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思想情感一般认同的基础上的, 净化主要表现为读者精神的舒畅和心灵的矫正, 往往不能直接产生新的人生指向, 不能有效地丰富和扩充读者的期待视野。领悟则不同了, 由于领悟以思索和理解为前提, 其结果, 必会有效地丰富和扩充读者的期待视野, 使读者主动生发出一种积极的人生向往。读罢刘禹锡的诗句: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 会使我们体味到诗人虽处逆境却不悲观消沉, 依然乐观旷达的顽强精神, 从而增强我们搏击人生的勇气和信心。读了苏东坡的《题西林壁》: “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会使我们体味到: 要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观察事物, 研究问题。这种体味, 这种伴随着体味而得到的人生教益, 便是文学接受活动中的领悟。
17,阐述“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所谓“ 有我之境”, 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此诗道出了作者历经战乱, 特别是目睹安史之乱后京城的破败景象的痛苦心情。花草本不含泪, 鸟儿也不会因人的别离惊心, 只因诗人痛苦不堪, 所以都有了人的情感色彩, 这就是“ 有我之境”。所谓“ 无我之境”, 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 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 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王国维认为, 陶渊明的“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就是“ 无我之境”, 作者自己虽出现在画面中, 但他的情感却藏而不露, 一切让读者自己从画面中去体会。杜甫的七绝: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也是“无我之境”。作者描写了景色, 但未评价景色, 中间无一字臧否, 也是于不动声色之中见意境。但人们却可以从画面开拓的意境里, 间接地领略到诗人欢欣的情绪和开朗胸怀。因此“ 无我之境”, 只是情感不外露, 并不是没有情感和倾向, “ 无我” 只是就表面境象而言的。
18.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貌似是论述题)
(1)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所谓环境, 就是那种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 的客观条件。《红楼梦》中“多愁善感” 的林黛玉, 就是环绕着她的典型环境的产物。她自小多读诗书, 才思聪慧, 使她善于思考。幼年失去母亲, 礼教的约束相对少点, 才有了个性自由滋生的空间。寄居贾府之后, 贾府所需要的却是宝钗那样的女性, 客观环境与她自由的个性形成了强烈的冲突, 造成了她与环境的格格不入。环境对她犹如“ 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在这个黑暗王国里, 她惟一的知己便是贾宝玉, 惟一的温馨和希望来自那被黑暗势力包围着的爱情。虽然在爱情的天国里, 他们可以互道衷肠, 驰骋叛逆的梦想, 但不利的环境又使她敏感的神经常常产生种种不祥的预感, 再加上寄人篱下的凄苦与孤独, 她便常常“ 临风落泪, 对景伤情”。这样丰富而又痛苦的精神生活, 也只能给她留下一副“ 弱不禁风” 的躯壳。林黛玉从内蕴到外形就是这样被环境决定着的。
(2)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 而且还逼迫着人物的行动, 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优秀的文学产品, 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符合这一艺术规律。《水浒传》中的林冲, 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 宋王朝的高级官吏, 要这样的人造反是不容易的。小说在前后五回里, 通过“ 岳庙娘子受辱”、“误入白虎堂”、“ 刺配沧州道”、“ 大闹野猪林”、“ 火烧草料场”、“ 风雪山神庙” 等情节, 让他与环境发生强烈的冲突, 而被一步一步地逼上梁山。这充显示了环境对人物行动的制约、决定作用。
(3)另一方面, 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 在一定条件下, 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阿Q 在未庄本是微不足道的, 但当他一旦从城里回来, 把满把的铜的和银的向酒店柜台上一甩, 地位便立刻改观, 一度竟成了未庄人注意的中心, 赵太爷一家静候的客人。特别是当革命的风声传到乡下,阿Q 大叫: “ 造反了!” 又立刻改变了他与未庄的现实关系, 连赵太爷这样的人物, 见了阿Q 也害怕, 低声下气地喊“老⋯⋯老Q”。充分显示了人物在一定条件下, 对环境的反作用。
(4)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互相依存的一面, 失去一方, 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典型人物的刻画是离不开典型环境的, 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发展的现实基础, 没有典型环境, 典型人物的言谈、行动甚至心理都失去了依据, 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反之, 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典型环境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如果失去了典型人物, 这个系统便失去了中心, 失去了联系的纽带, 环境便成了一盘散沙, 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形成的可能。
第三篇:秘书学概论复习资料
秘书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秘书学概述
现代秘书发端于清代的幕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30年的发展,秘书学明确了自身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初步形成了学科体系,具备了比较明确的研究领域,但学科地位还待进一步提高。秘书学与多门学科存在相关性,而且学习和研究秘书学必须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幕学
核心:刑钱之学
本质:佐治之术
秘书人的标志性工作:文书工作,档案管理
秘书学的发展状况主要特征
建立了秘书学科,但未发展为常规学科 关注基础理论,但没有获得实质性突破
成立研究组织,但影响不够广泛,活动不够正常
创立了秘书学学科体系,提出秘书学分支学科,但学科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分支学科优待进一步规范
有了自己的专业期刊,但期刊档次不高
秘书工作是秘书学研究对象
秘书学的研究就是要通过对秘书工作的诚如研究,发现隐藏的本质规律,为人们从事秘书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秘书工作的构成要素(秘书人员,秘书工作方法,秘书工作的内容,秘书工作的对象和环境)
秘书学的学科定义就是对秘书学科性质的阐释。秘书学的研究方法
(一)理论联系实际 1,理论来源实际 2,理论应用于实际
3,理论与实际之间需要构筑顺畅的通道
(二)重视经验性研究
秘书学创立缘于对秘书工作的经验总结,没有对现代秘书工作的经验性研究,便没有秘书学额
经验性研究的成果充分体现了秘书学的应用性,密切了于实践的关系,增强了学科对现实工作的指导性
秘书学的经验性研究渗透性着理论的成分,经验性研究的成果既为秘书学理论提供了素材,又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秘书学里理论的价值。第二章
秘书和秘书角色
你眼中的秘书
工作要求:察言观色,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素养素质
秘书本身:上司的助手,为上司出谋划策。国际职业秘书协会所下的定义:具有熟练的办公室工作能力,不需要上级敦促即能能主动负责,积极进取、干练果断,能在授权范围内作正确决定的经理助手
秘书的定义:
狭义:掌握文书并直接辅助领导者全面处理事物的专门人员 广义:在领导身边或中枢机构工作并以办文、办会和承办领导交办指示为主要辅助任务
秘书的职业定义:
从事办公室程序工作、协助上司处理政务及日常事物,为决策及实施提供和服务的人员
秘书的分类
二分法:公务秘书和私人秘书 公务秘书:在国家机关、国有或集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官办社团中担任秘书工作的公职人员。由组织人事部门考察选用,由国家支付薪酬。
私人秘书:就是私人企业、外资企业、民办社团以及其他雇主那里承担秘书工作的雇佣人员
横向分类___根据秘书工作内容或者从事行业为标准的分类 秘书工作的业务分工(行政秘书)秘书工作的行业特征(商务秘书)
纵向分类:按照秘书业务水平为标准的分类
秘书角色
定义:是一种具体的角色,是由秘书在社会中的活动内容方式决定的,要白兔社会的依附性,应该更加重视自己的后成地位(复杂性、多样性、开放性)社会公众对秘书角色的认知偏差
秘书是花瓶
秘书是“二首长”
秘书是领导的家奴 秘书角色的定位(领导的助手)秘书在组织中所承担的角色,集中体现在辅助领导的活动中以及秘书与领导的关系中
助手是秘书职业产生的根本原因 助手是配角的具体内涵
助手与参谋之间并不存在对立关系
助手角色的重要性
1,是参谋不是二首长 2,是事物处理者不是家奴
3,是“公关”者不是“交际花”“花瓶” 4,是文书处理者不是“作家”“秀才”
秘书角色的把握?
具备明确的秘书意识
协调好秘书角色冲突或者角色矛盾 根据角色规范合理调适角色,避免角色失当(角色越位、角色失责)
第三章
秘书机构
秘书机构
是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的有效组成部分 是各级各类领导机关综合性办事机构和参赞性机构 是为行政组织。行政领导服务的,是行政组织的一部分
秘书机构的组织形式
因人设置(综理制)
因事设置(分理制)
混合设置
秘书机构的设置原则
适应性原则 精简高效原则 秘书机构人员要精干 要减少秘书机构的内部层次,内部机构要科学,保证秘书机构规范有效 3 分工合理,重视秘书机构的群体优化
秘书机构的性质(机密性)
(一)综合辅助性(是秘书机构的本质属性)辅助决策中的综合性 2 管理职能的综合协调
(二)系统中介性 系统中介的兼顾性 2 系统中介的沟通性 3 系统中介的协调性
(三)组织关系的相对封闭性 上下级秘书机构之间具有业务指导关系 2 横向秘书机构之间的互相交流关系
秘书机构的管理(p47~52)
第四章
秘书的职业素养
定义:秘书的职业素养是秘书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优良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职业能力和健康的个性心理的总和,秘书的职业素养是从事秘书活动的基本条件
所谓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
秘书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是:忠诚领导 秘书的职业道德 忠诚守信 甘居幕后 洁廉自律 谦和谨慎
一位称职的秘书:须具有基本的配角意识和具有和有条件的主角意识,其关键是自己的价值取向
秘书的知识结构
(一)基础知识 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哲学和政治经济基础知识
(二)专业知识 秘书专业知识 2 行业业务知识
(三)相关知识 法律类知识 2 管理类知识 3 心理学知识
秘书能力结构
(一)基本能力
观察力
思维力
记忆力
注意力
想象力
记忆力:记忆力是知识、保持、在认识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能力。良好的记忆能力是秘书从业人员的必备能力之一。秘书部门是信息的枢纽站、集散地。信息的收集、储存、加工、输出、反馈等处理过程,都需要秘书具有良好的记忆力,以确保信息的保真度和传递的有效性。如果没有良好的记忆能力,就会产生信息沟通障碍,也可能错失良机
(二)职业能力
秘书的职业能力是指从事秘书工作所具备的职业能力,它是秘书能力结构中的核心部分。秘书具有辅助决策、沟通协调、处理事务的基本职能。需要完成办文、办会、办事的基本工作内容。1 表达能力 2 办事能力 3 信息处理能力 4 人际交往能力 5 管理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妥善处理与组织内外相关人员关系的能力,包括周围坏境建立广泛联系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秘书工作需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秘书在上传下达、协调关系、迎送接待等。因此,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提高社交能力,是秘书人员必备的能力要求
(三)操作能力 现代化办公设备的操作能力 2 书法和快速记录技术 3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4 文案处理技能
秘书的个性心理
秘书的性格:稳健、乐观、内敛、豁达、幽默 秘书常见的心理障碍:压抑 依赖
厌倦
秘书心理障碍的调适 正确认识秘书职业,培养职业兴趣 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质。3 掌握人际关系方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4 寻求适合的途径,消除心理压力
第五章 秘书工作的内容和特征
秘书工作是秘书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秘书工作内容比较广泛,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组织,秘书工作的侧重点不同。秘书工作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问题 秘书工作的内容
秘书工作是为了完成辅助领导实施有效的决策和管理而在一定范围内的劳动 主要内容:文书撰拟
文书处理
信息工作
协调工作
会务工作
接待和信访工作
档案管理
办公室日常管理工作
随从工作
交办工作 文书处理
文书处理指的是对文书的办理、管理、整理(立卷)、归档等一系列相互关联。衔接有序的工作。关于文书处理工作的归属问题,《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办发(2012)14号,2012年4月)第六条、第七条明确规定,“各级党政机关应当高度重视公文处理工作,加强组识领导,强化队伍建设,设立文秘部门或者由专人负责公文处理作”、“各级党政机关办公厅(室)主管本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并对下级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可见文书处理是秘书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具有法规性依据的,且文书处理的概念中包含文件的整理和归档工作 会务工作
会务工作就是各种会议的筹备、组织和服务工作。会务工作作为秘书工作的基本 内容,与文书工作一样有极高的认可度。会议具备了决策、沟通、协调、传播多种功能,是目前行政管理中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手段之一,是领导活动基本的方式。任何形式和规模的会议,都需要相应的会议组织工作,如会议计划的拟订、会议文书的制作、会议场所的布置、会间活动的安排与协调,以及会后的收尾工作,同时,需要说明的是,会务工作还涵盖了各种仪典的组织工作,如开幕仪式、签字仅式以及会见与会谈的安排等。会议的筹备、组织和服务工作通常由格书人员和秘书部门承担,大型会议或者涉及多个单位的会议则通常成立专门的会议机构,秘书人员也会参与其中、因此,我们认为秘书承担会务工作体现了其辅助管理的基本职能。
秘书工作的本质属性(辅助性)秘书工作属性对辅助性的限制原因
首先,秘书工作的辅助性具有综合、全面的特征,这是最且标些性的总书记工作涉及领导工作的方万面面。
其次,秘书工作的输助具有直接性。起书工作的输助是一种直接的辅助,秘书工作直接受命并服从于领导活动,又直接对领导活动负责。再次,秘书工作的辅助具有非独立性。秘书工作是伴随着集团统治和领导群的出现而产的。它的使命要求它始终从属于、服务于统治着和领导者。
秘书的辅助具有综合性、直接性和非独立性的特征,在这些特种中,综合性特征是最典型、最本质的。
秘书工作的特征
一 被动性与主动性的对立统一 二 事务性与思想性的对立统一 三 常规性与随机性的对立统一 四 保密性与随机性的对立统一 五 综合性与专业性的对立统一 常规性与随机性的对立统一:体现了秘书工作方式和节奏方面的基本特征。常规性指的是秘书工作中存在着大量的经常出现、反复进行的工作,这些活动往往事先有预见、有计划的,活动内容常常有规可循的,秘书人员只要各司其职,按章办事,就能保证机关工作正常运转。较典型的如文书处理活动,文书的收发、审核、登记、传阅、拟办、复核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大多属于常规性的秘书工作,因此我们认为秘书工作有常规性的特征。
所谓随机性,是指事先未预计到的、突然发生的、需要秘书随机处理的活动,如临时受命调查某一事件,为临时决定召开的会议准备材料,向突然到来的上级视察人员提供有关资料等等。
第六章 秘书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
规律是在物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秘书工作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
象,工作在运行中有着本质的、固有的联系。“双线”规律、辅助领导工作律、跟踪辅助领导活动说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规律总结,其中辅助领导工作律的表述更为清晰严密。目前,秘书工作正向职业化、现代化、智能化、规范化、国际化的趋势发展。
“双线”规律:发掘最基本矛盾辅助领导工作律:科学的结晶跟踪辅助领导活动说:基本规律
第七章 秘书的基本职能
秘书职能是秘书职业活动的任务、职责、作用和效能的统称。各种教材对秘书职能的认定各不相同。我们认为秘书的基本职能应该是辅助决策、参谋咨询、沟通协调、处理事务。四大职能各有侧重,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秘书职能的基本内涵。
辅助决策: 所谓辅助决策就是在决策的全过程中,在知识(包括理论),能力(包括技术),经验和经历等方面予决策主体全面的补充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辅助决策的职能基础 秘书辅助决策的职能是领导工作的需要 2 秘书综合性地位能为领导提供有效的依据 3 秘书的中枢性特征能为辅助决策提供便利条件 辅助决策的过程和内容
决策准备阶段的秘书工作:确定目标、拟定法案指导领导决策前的整个过程 决策确定阶段的秘书工作:协助领导对决策方案进行判断和选择,做出决策的过程
决策实施阶段的秘书工作:协调者 秘书辅助决策的特点: 辅助的全过程性 辅助的经常性 辅助的协调性 参谋咨询
特点:从属性 随机性 权变形 秘书参谋咨询职能的体现 1 辅助决策中参谋咨询 2 信息工作中的参谋咨询 3 文书工作中参谋咨询 4 协调和查办中参谋咨询 5 事务性工作中参谋咨询
秘书发挥参谋咨询职能中的注意问题
(一)强化参谋意识,主动参谋咨询。意识决定行为,秘书如果没有参谋意识自然就不会有参谋行为。对秘书而言,谦虚谨慎是工作本色,但并不是事事谨小慎微,处处墨守成规。尤其在参谋服务上,更要敢为人先,勇于参谋,主动参谋,在参谋过程中不夹个人好恶,不过多考虑成败得失,以良好的心态进谏、进言。
(二)摆正位置,谋而不断。秘书人员始终都处于辅助的位置,做到既参谋,又不越位。秘书部门的参谋作用是为领导决策服务的“出谋献策”式的参谋作用,而不是指秘书人员单纯地为领导“出谋划策”。秘书人员在参谋咨询的过程中只有发言权而无表决权,更无决定权。“谋而不断”是秘书参谋活动的根本准则。
(三)讲究参谋咨询的方法和艺术。参谋咨询的方法和艺术常常能决定参谋咨询成败。秘书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适时、适地、适度地实现参谋咨询的职能注意因人而异,因势利导,选择恰当的时机与领导交流。要注意应用语言的艺术,巧用比喻、典故让领导心情舒畅地接受建议和意见。
沟通协调
特点;综合性 疏导性 随机性 沟通协调的技巧 善于运用感情调控 2 把握好语言技巧 3 善于抓住时机
处理事务
特征:广泛性 随机性 围核性
秘书处理事务的类型 日常程序性事务 2 随机偶发生性事务 3 领导交办性事务 4 部门不管事务
第八章 秘书工作方法
秘书的工作方法,指的是表书履行职能,完成工作任务的途径、程序和手段。科学会理的方法有利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效果。秘书的工作方法应该遵循规范性、适应性、灵活性的原则。常见的秘书工作的方法有挡驾过滤、参谋进谏、请示报告、沟通协调,时间管理法等。
秘书的工作法指的是秘书履行职能,完成工作任务的途径、程序和手段,秘书工作的方法是与秘书的目标、任务和职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秘书确定工作方法的原则
规范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
秘书工作方法的获得 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形成方法 掌握秘书工作方法需要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秘书的工作方法要不断创新中提高效率
秘书工作方法举要
(一)挡驾过滤的方法 1 文件资料的过滤 2 来访的挡驾
在秘书的日常接待工作中,为领导挡驾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合理挡驾可以保证领导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办公环境,集中精力静下心来考虑一些大事要事,秘书可能每天都会遇到无约到访的人,这些无约到访的人不管出自什么目的都会影响和干扰领导的工作节奏。因此,秘书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利弊,采取必要的挡驾的方法。
秘书挡驾的范围主要有;1.身份不明者和无关人员。对于无约来访且急找额导者 秘书不能不假思索地直接引见,而应模清情况,做到该见则引见,不该见则不引见,进行合理挡驾。
2.产品推销、事务纠纷,消费投诉之类的来访者。对于产品推销人员,秘书人员应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或直接谢绝,或引导他们去相关的部门。对于事务纠纷或消费投诉之类的来访者,秘书更不能将矛盾上交,直接请出领导人。3.涉及业务洽谈、人才流动、产品开发等类的来访者,在引见给领导之前,事先都必须征得领导同意。不得直接将来访者引入领导办公室。
(三)来电过滤
(四)领导公关事务活动的过滤
二 参谋进谏的方法 坦诚直言法 2 暗示法
暗示是指秘书不直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用含蓄、间接的语言影响领导的心 理,使其对影书的本意能够心领神会。工作中,有时难免会遇到主观性很强、不大喜欢别人提不同意见的领导。也有时会遇到不能直言的特定场合。秘书要善于观察、曲线求进,采用暗示的方法点到即止,让领导心领神会。
(三)因势利导法
(四)引经据典法
三 请示报告的方法 合理选择请示报告的内容 2 灵活把握轻视和报告的时机 3 找准报告的对象
四 沟通协调的方法 文件协调法 2 回忆协调法 3 信息协调法 4 时间管理法
时间表控制法 ABC工作法 合理使用零碎时间法 统计时间法 ABC工作法:是指按工作轻重缓会排序,把要做的工作分为四类,既紧迫又重要且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的事情、紧迫但不重要的事情,紧迫但不重要的事情、既不重要又不紧迫的事情,秘书工作任务繁重,如果完全被动地按事情发生或者任务下达的时间先后次序,可能会顾此失位,而运用AIC工作法,能够抓住工作的关键,保证重点工作能及时完成,秘书事务性工作处理艺术 1 建立台帐法:使工作从杂乱无序中走向规范有序 追根溯源法:主要是用于领导交办的各类特殊事项处理 3 触类旁通法:举一反三,为领导提供受高层次的服务。个人日志法:作为一名秘书,每天必须处理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只有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处理重要事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综合处理法:将事务性工作按照轻重规急的原则进行排到,优免处理重要的急事。授权委托法
第四篇: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冲突的根源是 社会资源相对有限性。
2、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有 概念系统、规则系统、组织系统、设备系统。
3、社会舆论的基本特点有现实性强、集体的产物、大众传播。
4、社会流动按流动方向划分有水平流动 和 垂直流动。
5、我国的社会保障在城镇采取 就业保属于下列哪一种(享乐主义)
18、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创新)
19、结构功能学派认为社会的正常状态是(平衡状态)
20、整合作用是指(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整体)
21、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22、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形式是(家庭)
9、下列属于社会保障内容的有(社会
保险、社会救济)。
10、下列属于派生的社会制度是(经济制度、政治制度)
11、解释贫困问题的理论有(贫穷的恶性循环论、社会环境剥夺论、贫穷文化论)
12、社会组织管理理论的古典管理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法约尔、韦伯)
13、社会分层的标准有是(财富、权力、障制度 和 价格补贴制度。
6、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有 特定的目标、组织成员、规章制度、领导体系、物质基础。
7、解释问题的理论有三种 贫穷的恶性循环、贫穷文化论、社会环境剥夺论。
二、选择题
1、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2、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3、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社会科学家是(韦伯)
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此现象称之为(制度化逃避)
5、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交换关系)
6、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马斯洛)
7、霍桑实验得出的著名结论:人是(社会人)
8、下列问题正在成为世界性问题,并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的是(环境问题)
9、“工作安定”属于哪一种社会需要(安全的)
10、关于越轨行为的心理学解释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11、阶级的本质是(剥削)。
12、管理学家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这位管理学家是(麦格雷戈)。
13、以下选项中属于我国的基本国策的是(计划生育)
14、“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是哪种上变迁理论的观点(社会进化论)
15、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积极控制)
16、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米德)。
17、“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
23、经验社会学最突出的特征是重视感性资料的具体搜集方法和经验研究的(方法论)
24、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米德)
25、人类脱离动物界的主要标志是(劳动资料)
26、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城乡协调发展)
27、下列哪一论点是由丁伯根最早提出的社会学概念(社会趋同论)
28、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交换关系)
29、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劳动)30、“社会学”这一新名词是谁初次提出(孔德)
33、“镜中自我”命题的提出者是(库利)
35、《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是(托夫勒)
38、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假设性前提是(经济人)
39、冲突的基本特点是(破坏性)40、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马斯洛)
42、管理学家从人性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X理论”和“Y理论”,这管理学家是(麦格雷戈)
43、“工作安定”属于哪一种社会需要(安全的)
三、多项选题
2、社会舆论的基本特点是(现实性强、集体的产物、大众传播)
3、下列属于初级社会群体的有(家庭、邻里)。
4、下列属于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的是(普遍性、变异性、阶级性)。
5、人际关系的明显特点是(直接交往、情感性)
6、社会化基本过程包括(感知运动、前运算、形式运算)。
8、从家庭的结构看,家庭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其它家庭)。声望)
14、从家庭的结构看,下列属于非核心家庭的有(主干家庭、其它家庭)。
15、依据互动的性质,社会交往可分为(竞争、合作、冲突、顺应)。
16、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有(特定的目标、组织成员、规章制度、物质基础)
17、社会化的基本过程包括(感知运动、前运算、形式运算)。
19、需要的特点有。(必然性、社会性、客观性)。20、社会工作方法主要包括(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工作)。
四、名称解释
1、社会分化: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社会分化现象是社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2、社会控制: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越轨行为的约束。
3、社会组织: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
4、情景定义:情景定义就是给自己面对的情景下定义,作解释。它是指人们之前对自己所处和面对的情景进行的审慎考虑和主观解释。
5、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6、社会变迁:是指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的变动过程。
7、社会结构:是指组织由哪些部分构成及各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在这里,前者是从外观上来描述社会组织的结构,后者则是从实质上来分析社会组织的结构。
8、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因不能参加正常劳动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9、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站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10、科层制: 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及管理方式。
11、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
12、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五、简答题
1、简述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
答:1)自然环境的变化。2)人口的变动。3)文化、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与传播,最终引起社会的变迁。4)社会生产力的变化。
2、简述社会化对个性形成的影响。答:
1、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础。先天的遗传,人的身体方面的因素对个性形成是有影响的。
2、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既受自身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制约,更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里因素都以社会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因此,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3、简述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
1、揭示了社会交往的物质条件。一切交往都是在人类劳动创造的财富的基础上进行的,离开了物质基础,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就无从发生。
2、指明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社会交往则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可靠保障。
3、经济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马克思分析了社会交往的层次,指出:物质交往首先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是任何一种交往的基础
4、简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答:(1)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失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原生环境问题。二是与次生环境的问题。另外,人类对环境压力过大,环境资源难以承受这种压力。(2)社会关系失调,主要表现在:群体利益的冲突以致对立,群体间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结构失调、社会解组等。
5、简述科层制基本内容。
答:
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2、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3、组织面员都具备各专来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
4、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来的所有者。
5、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玩例外地普遍适用。
6、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
6、简述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及我国解决劳动就业措施。
答:
1、劳动就业问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其实质是劳动力资源同生产资料不能合理配置。
2、我国的劳动就业问题表现为:待业、失业(包括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
3、虽然我们在解决就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问题仍然十分严重。我我国面临的就业问题主要是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和解决隐性失业问题两个方面。
4、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是: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广开就业渠道;控制人口增长;建立待业、失业保险制度。
7、简述人文区位学理论的基本内容。答: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古典人文区位学认为社区是一种生态区位秩序。它认为人们由于社区内资源的匮乏而相互竞争,同时为了共同生存而互相依赖。这样,竞争和共生就成为古典人文区位分析社区的两个概念。现代人文区位学强调文化在人类行为中的重要作用,有的试图把社会因素和次社会因素结合起来分析社区的社会生活。人文区位学在分析社区时以人口研究为出发点,将社区是为一个整体,认为其组成部分的区位关系处于经常的变动——平衡状态中,强调环境的重要性,构成了人文区位学社区分析的特点。
8、简述社会控制的基本功能。
答
1、维持社会秩序,保持社会正常运行。
2、维持正常生活。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就要动用社会控制手段对破坏生活秩序者予以约束制裁,缺乏这种控制会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
3、促进社会发展。没有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社会就不能顺利发展。
4、社会控制的反功能: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不能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另外,僵硬而有力的社会控制不利于人们对合理目标的追求。僵硬的社会控制常常会积累矛盾,酿成更严重的社会冲突,冲击社会的正常秩序。
9、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1)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2)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要发生变革;(3)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改变着生活方式,也就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4)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当社会的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或所瓦解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起着推动作用;反之,则是对社会发展起着阻滞作用。
10、新媒体与舆论控制:舆论监督是公共意见的媒介表达,是新闻媒体的一项基本功能。它是新闻媒体通过传递政府事务、社会事务以及公共领域范围内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而为公众所了解,并在公众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舆论声势而对社会权力机构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的传播活动。它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媒体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的普及使其作用更加凸显。充分利用新媒体来完善我国的舆论监督机制已经成为我国舆论监督事业的发展趋势。舆论监督的效力过度。虽然舆论监督在总体上效力不足,但在某些具体的舆论监督事件中,新闻媒体掌握着大量优势资源,与报道对象处在不平等的地位,容易出现监督过度的状况第一,媒体超越自身职能,越俎代庖,造成“媒介审判”,影响司法公正。第二,媒体侵犯公民的名誉权和隐私权。在新媒体语境下,我国舆论监督将会继续呈现以下发展趋势。公民的舆论监督意识不断增强。有关舆论监督的法律不断完善。传统媒体结合新媒体共同进行舆论监督。舆论监督的氛围不断得到优化。
1、社会学概论论述题:运用多学的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放在社会战略发展的重要位置”的社会学意义。答:所谓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一种单位劳动占用资金或资本少,技术装备程度低,容纳劳动力较多的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一个相对范畴,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上有不同的标准。我国现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典型的有:纺织工业、食品加工工业、服务业和农业中的各产业。这种产业具有投资少、资金或资本周转快、能吸收较多劳动力就业等特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劳动密集型产业会转化为资金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或在新的物质基础上形成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是一个科技较落后、建设资金不足的国家,但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相当丰富。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我国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促进经济发展是有重大意义的。
2、分析说明:郭敬明作为80后新生代作家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及本人已引发广泛的社会讨论,针对此现象,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所了解的信息,分析说明新生代公众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责任和作用
答:要说新生代公众人物承担社会责任,咱先说说什么叫公众人物,弄清楚概念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公众人物,本身是个抽象概念,但是在普通百姓心里,有个普遍通用的标准,首先肯定是需要知名度了,在一定地域或者一定领域内因为美名或者恶名为人们所知晓。这个标准,应该是以一般大众能够认知为标准。然后是能够对社会形成一定的影响,对于社会成员的言行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这是肯定的了,因为公众人物本身就是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所以对公众人物影响力的界定可从与大众媒体的相连度进行界定。
既然公众人物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具有广泛的社会知名度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力。这些利益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甚至成为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所以他们理应有责任引导正确的价值观,更应当注重自己的言行对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他们也更应当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引导这些青少年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其实,公众人物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因此对社会利益的损害的可能性也比较
大。所以强调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无非是既要保证公众人物不对社会利益造成损害,又促使其履行一定的的道德义务,促进社会利益的增进。事实上,这不仅是公众人物社会责任的内容,同时也是自然人、法人、政府等群体的社会责任。要求公众人物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并不是为了限制谁、控制谁或者专门跟谁过不去,只是为了让大部分民众能够生活在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环境里面而已。
3、城乡融合。。引起重视。答:城乡融合主要是指城乡一体化。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融合思想逐渐受到重视。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城乡融合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乡融合方面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融合的理解有所不同。社会学和人类学界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融合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经济学界则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合理布局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有的学者仅讨论城乡工业的协调发展,可称为“城乡工业一体化”。规划学者是从空间的角度对城乡结合部做出统一的规划,即对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物质和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生态、环境学者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认为城乡融合是对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保证自然生态过程畅通有序,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
第五篇: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语言和语言学
一、单项选择题
1.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表现为口语。语言学是指研究语言的科学。
2.在个别情况下,当口语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而书面语长期保持古代语言的面貌不变时,就可能产生言文脱节的现象。
3.在我国,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时间是五四运动以后。
4.世界各国都把书面语的产生作为文明史的开端。
5.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认同感是确定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标准。
6.语言是最直观最容易识别的民族标志。
7.口语是语言的有声客观存在形式。
8.书面语虽然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但也影响口语的发展。
9.口语和书面语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或图形,这是一种物理现象;另一方面则是由声音或图形表示的意义,那是一种心理现象。
10.人与人的口头交际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从通信理论的角度可以将之理解为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11.主张把语言和言语分开的代表人和集大成的学者是现代语言之父索绪尔,他的代表作是《普通语言学教程》。
12.语言符号的特点有:任意性、强制性、可变性、离散性、线性。
13.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使语言学成为现代意义的科学。
14.言语活动可以分为语言和言语两个分支,即索绪尔提出人类言语活动可分为语言和言语两个部分。
15.语言和言语:“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为系统的那一部分。言语是个人“说话”的具体行为和结果,在每个人的发音、用词和使用的句子结构等方面体现出个人特色。
16.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是:前者是第二性的,后者是第-性的。
17.口语和书面语的所谓一致,是指基本的语言成分。
18.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语音)和所表示的意义(语义)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这说明,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
19.语言符号是离散的,在时间这根轴上成线性排列。语言符号的线性特征使离散的语言符号有可能组合成大小不等的语言单位,组合成连续的语流。
20.在语言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中,语音系统的系统性最强。
21.语言系统中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语素;最小的交际单位是句子;最大的交际单位语篇。
22.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互相可以联想起采的关系中,这种关系称为聚合关系。
23.最早广泛应用语言学的理论和成果的社会领域是语言教学领域。
24.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名”是由“实”决定的。
25.我国哲学家荀子认为“名”和“实”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26.中国古代传统语言学被称之为“小学”。
27.历史比较语言学建立的时间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
28.“普通语言学”中的“普通”是“一般的”意思,指研究人类的社会的语言这种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
29.传统语言学一般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语言”,说法正确的是:语言只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语言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表现为口头语和书面语。
2.“说话”的过程涉及到的相关问题有:社会问题、哲学问题、心理问题、生理问题、物理问题等。
3.口语和书面语在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指的是基本语汇和基本语法结构。
4.索绪尔给语言符号的两方面创制的专门术语是能指和所指。
5.下列各组语言单位之间存在聚合关系的有:很,非常;辆,部。
6.存在语言符号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有;词、语法、语音、词组。
7.语言系统内部包含的语言单位有:语素、词和词组、句子和语篇。
8.“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鲜明的地区性、民族性和历史性。
9.公元前后,印度人、希腊人已经对语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10.中国古代对语言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有:音韵,文字、训诂、虚词等。
11.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语言学新学派有: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
12.出于应用目的,西方传统语言学的研究重点在语法学、语音学、语汇学、诗律学、修辞学等方面。
13.乔姆斯基创立的生成语法中和语言学结合的学科有:数学、数理逻辑、计算机科学。
三、名词解释〖可转化为选择题〗
1.口语:是指有声的口头语言。
2.书面语:是文字记录的语言的书面形式。
3.聚合关系: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相互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可以联想起来的关系之中,因而聚合成为一个类,这种关系称为聚合关系。
4.组合关系: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语言单位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前后两个语言单位,或语言单位与互相关联的语言单位组合而成的整体之间所具有的关系称为组合关系。
5.内部言语:解释“内部言语”这一术语需要把握两点:第一。它是言语的一种形式;第二,它的交际对象是说话者本人,且没有出声。因而对它的解释是;没有说出口的内心的话。
6.能指:能指是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即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
7、所指:所指是语言符号所指的意义内容。
8、符号:符号是指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这种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9、普通语言学:语言学界把研究人类社会的语言这种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称为普通语言学。它以一般语言为研究对象,探索各种语言所共有的特征、共同的规律、结构上的共同特点和一般原理。
10.应用语言学:把语言学的理论和具体成果用采为社会实际生活中的某个领域服务,这是广义的应用语言学;狭义的应用语言学指专门研究语言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
11.传统语言学:一般泛指20世纪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前的语言学。
12.结构主义语言学,由索绪尔创立的研究语言系统本身的内在规律的语言学称为结构主义语言学。
四、分析题
1.下列下划线上的词,哪些属于语言学术中的“语言”,哪些属于“言语”?
(1)这部作品的语言很美。
(2)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3)社科院语言研究所。
(4)亚洲语言研究所。
(5)须向人民学习语言。
(6)言语必须接近民众。
(1)言语(2)言语(3)语言(4)语言(5)言语(6)言语
2.下列句中下划线上的词,哪些是“语言”,哪些是“言语”,哪些是其他说法的代名词?
(1)杨朔散文的语言真美。
(2)你真不会说话。
(3)他会说好几国的话。
(4)熟了,也就没有共同语言了。
(5)用得着我的时候,你就言语一声。
(6)写工人,就要用工人的语言。
(1)是语言学中的言语。确切地说,是写出来的话和运用语言的结果。
(2)属于言语。因为它是运用语言的动作或行为。
(3)指的是语言。每一个国家几乎都有一种公认的、约定俗成的交际工具——语言。
(4)既非语言也非言语,而是观点、话题的代名词。
(5)言语,意思是“告诉”。
(6)言语,即符合工人身份及文化水平的话语。
「提示」第一章应着重弄懂:(1)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2)“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及作用。(3)语言的符号性。(合关系和组合关系。(5)索绪尔的贡献。第三章 语汇
一、单项选择题
1.语汇包括词、语、某个专业范围的词语汇集。
2.各种语言的语汇能表示大量共同的概念是因为语汇具有普遍性。
3.旧词的消失与新词的产生反映了语汇的活跃性。
4、有些词的音和义之间的结合是可以论证的,这反映了语汇的理据性。
5.汉语语汇中不包括语素。
6.“尚且”属于汉语古语词:“目击”不属于汉语古语词:“瘪三”属于汉语方言词。
7.“花、草、虫、鱼”这组词属于汉语的基本语汇:“千古、间苗、雷达”属于一般语汇。
8.汉语中特有的而且是最大量使用的熟语形式是成语,如来自历史事件的成语“指鹿为马”。
9、外来词“俱乐部”属于音译兼意译。
10.在“邯郸学步、名牌大学、敲竹杠、春运”这几个语言单位中,不属于“语”的是“名牌大学”。
11.“天下乌鸦一般黑”属于谚语中的俗语(俗话)。
12.“雨伞”属于语素:“光”是不定位语素:“天(天地)”属于实义语素。
13.复合词的类型有:陈述式如“口吃”;偏正式如“狂热”;支配式如“丢脸”;补充式如“改善”;并列式“动静”等。
14、“犹豫”属于单纯词:“芒果”是复合词;reader(读者)属于派生词:“者”不是词。
15.在“前景、大衣、带走、香槟”这几个语言单位中,“带走”是词组。
16.复合词“纲要”中,语素与语素的组合关系的模式为并列式。
17.合成词“收割机”中包括的所有词根语素的是收、割、机。
18.汉语中特有的复合同是补充式复合词。
4)聚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语言系统结构要素的组成,现代语言学提出的一种有别于传统语言学的观点认为组成语言系统的要素是语音、语义、语法。
2.对语言结构系统的“四分”包括语音、语汇、语义、语法。
3.按照传统的语言学的观点,组成语言结构系统的要素有语音、语汇、语法。
4.下列语言单位属于“英语语汇”的有:(1)book(书)(2)WTO(“世界贸易组织”简称)(3)hang by a hair(危在旦夕)(4)no pains,no gains(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5.“大、守株待兔、敲竹杠、情人眼里出西施”等语言单位都属于“现代汉语浯汇”。
6.“梵阿铃、扑克、逻辑”属于外来词:“香槟酒、卡车”属于音译兼意译词。
7.“说、笑、行、走、赤、橙、黄”属于基本语汇:“沙丁、尼龙、真空、清音”属于一般语汇。
8.关于谚语,说法正确的是: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有的反映生产和生活经验,有深刻的寓意;有的反映某种客观现象,但不一定有深刻的道理。
9.专用语汇包括:科技术语、行业语、隐语、阶级习惯语,禁忌语等。
10.成语、歇后语属于汉语特有的固定词组形式:“枕边风、捅马蜂窝、跑龙套”属于惯用语。
11.“词”和“语”的共同特点是:都是语汇单位、形式固定、意义凝固、能独立使用。
12.“元音”一词属于合成词、一般语汇、专用语汇。
13.“了、一、儿、第、初、者、子、化、员”都是定位语素。
14.“电话、走、书、灯、大、民、迹”都是实义语素。
15.“沙发、巧克力、坦克、扑克、玻璃、萝卜、妯娌、杜鹃”都是由一个语素直接构词的。
16.下列单位全是词的是:菜、采、蔡、猜、坐、睡、豆、电。
17.“老虎、老鹰、老鼠”属前缀式派生词:“bandage(绷带)、satisfy(使满意)”属后缀式派生词。
18.重叠词“星星、刚刚”属于“名词性重叠词”。
19.下列词中全是重叠构词的是:爸爸、姐姐、渐渐、常常、干干净净、看看听听。
20.“看戏、唱戏、金笔、跑掉、小碗儿、大声、不去、很大”都是词组。
21.下列全都是由复合构词方式构成的词是:黑板、铁路、人参、下岗、部件、丢脸、梦游、汉语。
22.下列全是由附加构词方式构成的词是:锤子、花儿、黑乎乎、绿化、党性、作者、老鹰、老虎。
23.下列属于英语中的词尾的是:-s(表复数)、-er(表比较)、-ing(进行时)、-ed(过去式)。
三、指出下列复合词的构词方式
解放、地震、司令、火热、捐躯、新闻、多少、老人、自爱、好歹、明显、证明、人口、性急、布鞋、道路。
偏正式:火热、新闻、老人、明星、布鞋。陈述式:地震、自爱、性急。
并列式:解放、多少、好歹、道路。支配式:司令、捐躯。补充式:证明、人口。
四、名词解释题〖可作选择题〗
1.词: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2.基本语汇:语汇系统的基础和核心,具有三大特点:产生历史长、使用范围广、构词能力强。
3.一般语汇:语汇中除去基本语汇以外的那一部分,包括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新造词等。
4.惯用语;指表达习惯性比喻含义的固定词组,多为三个字。
5.成语:汉语特有的而且最大量使用的熟语形式,一般四个字。
6.谚语;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
7.歇后语:汉语的一种特殊熟语形式,指一种短小风趣,生动形象的语句,由两部分组成,一般只说上半句,下半句略去,利用谐音或比喻双关来表达某种意义。
8.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
9.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
10、通用语汇:全社会都普遍使用的词语。
11、专用语汇:只在某些领域或一部分人中使用的词语。
12、变性成词:指语素转变词性而成为另一类词。即某些成词语素在语法功能上本来只是动词性的或形容词性的,但在形成词的时候,却同时形成了两种词性的词。
13.变形成词:是把原本合成词中的不成词语素变为成词语素再形成词,包括逆序成词和简缩成词两种。
14、复合构词:词根语素加上词根语素构成一个新词,构成复合词的词根语素都是实义的成词语素或实义的不成词语素。主要有四种:陈述式、偏正式、支配式、并列式。
15、附加构词:词根语素加上词缀语素构成一个新词,这样得到的合成词叫附加式合成词,即“派生词”。构成派生词的词根语素都是实义的成词语素或实义的不成词语素,词缀语素是不成词、粘着、定位和虚义的语素。按照词缀在词中的位置,派生词可分为三种:前缀式,后缀式、中缀式。
16、重叠构词:词根语素通过重叠形式而构成一个新词,这样得到的合成词叫重叠式合成词,即重叠词。汉语的重叠词包括几种情况:一是名词性重叠词,如“奶奶、哥哥、妞妞”等;二是副词性重叠词,如“刚刚、往往、偏偏”等;三是多重重叠词,如“老老实实、大大方方、亮亮堂堂”等。汉语中的“猩猩、蛐蛐”等不是重叠词,只是单纯词中的叠音词,因为它们的意义不能再分解,本身只是一个语素。重叠词重叠以后既不增加语法意义,也不改变重叠词本身的词类。
17.语素: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
18.离合词:中间可以插入某些成分的词。
19、词组词:可以进行较大扩展的词。
五、分析题
1.用图解方式分析合成词“图书馆”“超现实主义”的结构。图书馆 超现实主义
2.分析下列词语中各有几个语素,并把它们指出来:
(1)旗袍(2)光秃秃(3)哗啦(4)徘徊(5)体育馆(6)狮子(7)巧克力
(1)两个(旗+袍)(2)两个(光+秃秃)(3)一个(哗啦)(4)一个(徘徊)(5)三个(体+育+馆)
(6)两个(狮+子)(7)一个(巧克力)
3.指出下列名词中的词根、词缀、词尾:
(1)爱因斯坦(2)智能(3)垫子(4)孟子(5)老鼠(6)老人(7)石头(8)脏里叭卿
(1)词根(爱因斯坦)(2)词根(智)+词根(能)(3)词根(垫)十词缀(子)
(4)词根(孟)+词根(子)(5)词缀(老)+词根(鼠)(6)词根(老)+词根(人)
(7)词根(石)+词缀(头)(8)词根(脏)+词缀(里叭唧)
4、分析下列合成同的组合关系:
(1)口吃(2)陌生化(3)狂热(4)丢脸(5)动静(6)改善
(1)陈述式(2)并列式(陌生)+派生式(化)(3)偏正式(4)支配式(5)并列式(6)补充式
「提示」着重分析认识语汇的构造方式;识别词语的构造方式;识别合成词的语素;词语和词组的区别。
第四章 语法
一、单项选择题
1.“想出来了”可包含“思考出(一个结果)”和“想要(从某处)出来”两个意思,在语音表达上这两个意思的方法分别是:“出来”分别轻读和重读。
2.在“差点挨打/差点没挨打、差点感冒/差点没感冒、差点考上/差点没考上”的说法中所表达的意义不一样的是:差点考上/差点没考上。
3.在“说话的场所、运用的辞格、对话人、上下文”中,“运用的辞格”不属于语境的内容。
4.语法是一种简明的规则,重复使用有限的几条规则就能管住大量的现象,因为语法规则具有递归性。
5.语法是一种有效的规则,规则一旦形成就不大可能随意增加或废止,这是因为语法规则具有稳定性。
6.语法是一种概括的规则,只需处理一类一类现象而不必去管一个一个具体的词语和句子,因为语法规则具有抽象性。
7.语法是一种有解释力的规则,即语法规则环环相扣,规则与规则之间具有或制约或补充的关系,这是因为语法规则具有系统性。
8.关于词的特点,“词不一定非得有实在的意义”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9.词组和句子的本质区别是词组不能用于交际,句子可以用于交际。
10.根据语法单位的功能,可把各种语法单位分为三级。
11、把语法分为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是结构语法学。
12.所谓“小语法”指的是核心语法;所谓“大语法”指的是外围语法。
13.面向信息处理的语法又可称为计算机语法。
14.英语中定语和状语出现的位置,都是既可以出现在中心语之前,也可以出现在中心语之后。
15.英语的“good”(好,原级)——“better”(好,比较级)运用的语法手段是异根。
16.以语法单位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手段是语序。
17.词根语素保持不变,用增减替换词尾或词缀来造成词形变化的方法叫附加。
18.由词的语法形式所反映的事物在数量上的特征,用语法学术语来表示,叫数。
19.英语的“tooth[tu:θ]”(牙齿,单数)——“teeth[ti:θ]”(牙齿,复数)运用的语法手段是内部屈折。
20.英语的:“book”(书、单数)——“books”(书,复数)运用的语法手段是附加。
21.相对于词形变化的词的原形形式叫做零形式。
22.关于汉语中的“研究”和“研究研究”,说法正确的是:这是一个词的两种形式,后者增加了一定的语法意义。
23.在“把钢笔丢了”“钢笔坏了”“买一只钢笔”“这钢笔好用”这四个词组中,“钢笔”属于“无定” 的是:“买一只钢笔”。
24.用词形变化表示名词与其他词的语法结构关系的范畴是格。
25.用词形变化表现出来的,行为发生的时间与说话时间的关系的范畴是时。
26.用词形变化表现的行为动作进行的状况的范畴是体。
27.由词形变化表现出来的,动词所表示动作与主语间的施受关系的范畴是态。
28.“主语”和“宾格”是某些语言中名词和代词所具有的语法童义。
29.语序是一种语法手段。
30.“单数”“复数”是某些语言中名词所具有的语法意义。
31.从所包含成分的性质和数量看,最大的一种语法单位是句组。
32.“我认为他的观点不对”这个句子属于复杂结构单句。
33.主从关系复句指前是转折复句:“如果投有你,我就输了”的复句类型是假设复句。
34.“学校派我来听课”的句子类型是兼语句:“那支笔我送给小丁了”的句子类型是话题句。
35.“妈妈和***同事”属于联合词组:“接待过上海的同志”属于述宾词组。
36.复句中表达一定意义的,前后有较小停顿的、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语言单位叫做分句。
37.“只要刻苦学习,就能取得好成绩”,两个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为条件关系。
38.句子“我们厂一个戴安全帽的都没有”可切分为5个层次。
39.根据句子的用途和语气分出的句子类别称为句子的功能类。
40.“饭我吃完了”变换为“我把饭吃完了”所用的变换形式是添加和移位。
41.非主谓句中由一个单词直接构成的句子叫做独词句。
42.“舒舒服服睡它一觉”的正确切分是: 舒舒服服 睡它一觉
43.汉语的词类划分比较适用于分布标准。
44.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各种语言内部最复杂的词类是动词。
45.“你听过吗?”属于完全主谓句:“非常生气”属于状中偏正词组。
46.动宾词组“踢足球”的语义关系为“动词+受事”:“的”字词组属于“体词性词组”。
47.英语句子“He is reading the book”(他正在读书)所属的句型为SVO.48.从所包含成分的性质和数量看,最大的一种语法单位是句组。
二、多项选择题
1.句组可以包括:句群、语段、篇章。
2.下列各组语法单位中,存在组成关系的是:语素和语素组、词和词组、句子和句组。
3.下列各组语法单位中,存在质变关系的是:语素和词、词和句子、词组和句子。
4.关于词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词组能够独立使用、词组肯定要比词大、词组和词的功能相同、一个词组中还可以包含若干个词组。
5.面向信息处理的语法的定义和说明应该具备的特点有:推导性、可验证性。
6、比起印欧语,在汉语语法中占据更大分量的语法问题包括:语序、虚词、结构。
7.有些语言,动宾结构的语序是宾语在动词的前面。属于这种情况的语言有:日语、朝鲜语、维吾尔语。
8.古英语的数范畴包括单数、双数、复数。
9.汉语中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状况的方法是:“动词+了”表示完成、“动词+着”表示持续、“动词+过”表示经历、“动词+起来”表示开始、“动词+下去”表示动作继续。
10.英语的虚词中,属于“辅助词”的是:冠词、助动词。
11.在德、英、俄、汉、藏语中,属于综合性语言的是:德语,俄语。
12.与句法范畴相对应的语法手段有:语类选择、虚词、语序。
13.下列英语中的词形变化属于“异根”的是:go/went(走)、is/was(是),I/me(我)。
14.重叠可以产生的语法意义的类型有:逐个、尝试、短时、程度增加。
15.汉语用来表达语法意义的语法手段是:虚词、语序、语调。
16.英语中“plays”(玩)中的“-s”在词中所表达的语法意义是:单数、第三人称、现在时。
17.综合手段指:词的轻重音、内部屈折、附加、异根等。
18.分析手段指:语类选择、虚词、语调、语序等。
19.主从关系的复句包含的复句意义关系类型有:条件关系、因果关系、让步关系。
20.联合关系的复句包含的复句的意义关系类型有:递进关系、选择关系、连贯关系。
21.复句最重要的标志是:句中有停顿、句中有关联词。
22、“后天清明、我很高兴”属于主谓词组。
23.“喜欢鲜花、看电视、割麦子、驾驶飞机”属于动宾词组。
24.“先进工作者、非常困难、默默地离去、很好”属于偏正词组。
25.“蒸汽机车、卖衣服的、房间里”属于体词性词组。
26.“她性格内向、爸爸带来的、经济繁荣、李刚出来了”属于离心词组。
27.“用肥皂(洗脸)、对你(说)”属于介词词组。
28.“能源交通、说和做、调查研究、陡峭而险峻”属于联合词组。
29.词组的层次分析可使用的图形有:括号分析图、正树形分析图、倒树形分析图。
30.“当然、多漂亮的花、刮风了”属于非主谓句。
三、名词解释题〖可转化为选择题〗
1.语法:词的构成,变化和词构成词组和句子的规则。
2.语法意义:语法形式所体现的意义。
3.语法范畴:语法意义的类。
4.历时语法:从语法发展变化角度纵向地、动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些语法现象在特定时间过程中产生和消失的原因及其规律。
5.共时语法:从某一时期存在的语法现象的角度横向地、静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一语言在特定空间范围内的语法表现形式和语法规则系统。
6.个别看法:指对个别看言,语法的研究,既包括研究一种语言的语法系统,也包括研究一种语言中与其他语言不同的语法特点,这类研究的意义在于发现各种语言独特的语法现象。
7.语法规则:语法规则本身也就是客观存在的语法,即人们说话时直觉和习惯上所遵守的某种语感。
8.普遍语法:指对人类语言的语法共性的研究,其意义在于发现人类语言中共有的语法机制。
9.核心语法:又叫小语法,仅指句法结构规则。
10.外围语法:又叫大语法,它研究与语法有关的词语知识、语义知识和语音知识。
11.语法形式:能体现一类意义或有共同性作用的形式都是语法形式,能体现语法意义的形式。
12.语法手段:根据语法形式的共同特点把它们归并为几个基本类别,这种语法形式的类就叫做“语法手段”。
13.递归:相同的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
14.语境:说话时的环境条件,包括特定的场所、对话人和上下文等。
15.句子:由若干个词或词组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成的,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大的停顿并带有一定的语气和句调的语言单位。
16.句法范畴:由结构的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司法范畴。
17.句法手段:通过结构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叫做句法手段。
18.句法:语法中主要说明句子成分和句子类型的部分称为句法,也称造句法。
19.词法:语法中主要描写词的形态特征和变化规则的部分称为词法,也称形态学。
20.词法范畴:由词的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词法范畴。
21.词法手段:通过词的变化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叫做词法手段。
22.语调:是通过整个句子的音高、音重、停顿等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23.语序:是通过句法结构中词语的位置顺序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24.体词性范畴:指名词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的意义。
25.谓词性范畴:指动词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的意义。
26.词类;可以替换出现在词法结构某些共同组合位置上的词的类,即具有聚合关系的词的类。
27.词组:特定的词类与词类的组合就构成了词组。
28.向心词组:整个词组功能相当于词组中心语功能的词组,如偏正词组的功能与中心语相同。例:十分愉快:愉快,就是向心词组。
29.离心词组:整个词组的功能不等于词组中任何成分的功能。
30.谓词性词组: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谓词的词组。
31.体词性词组: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体词的词组。
32.完全主谓句;主谓词组形成的句子叫完全主谓句。
33.不完全主谓句;能够补足缺少的成分而构成主谓句的句子就是不完全主谓句。
34.非主谓句;不具有主谓的结构形式但一般不需要或不能补出成分的句子就是非主谓句。
35.句组:由几个相对独立意义的句子(包括单句和复句)构成,句中没有特定的连接词,而且中间还有多个较大停顿(书面上分别用几个句末标点符号)的语言片断叫做句组。
36.复句:由两个成两个以上互不从属的主谓结构组成。表达多个相互关联的较完整的意义,并且中间有较小停顿,或有特定的连接词连接。前后有较大停顿的句子。
37.多重复句,由几个句子构成,说的是关系密切的一件事,句子之间有相互关联的连接词,末尾只有一个较大的停顿(书面上用一个句末标点符号)的语言片断。
38.复杂结构单句:包含着从属或降级主谓结构的内部结构复杂的单句叫做复杂结构单句。
39.直接成分分析法:把复杂词组逐层切分,一直切分到词为止;或者从词开始逐层组合,一直到复杂词组为止的方法叫做直接组成成分分析法。
四、分析题(分析下列句子是否有不合语法的情况,如果有,请指明错误的地方并改正)
1.我打算毕业大学以后结婚一个中国姑娘。
(1)“大学”“中国姑娘”不能放在动词“毕业”“结婚”后面作宾语,而应把“毕业大学以后”改为“在大学毕业以后”作状语;在“中国姑娘”前加介词“跟(和、与、同)”放在动词前状语的位置上。
(2)我打算在大学毕业以后跟一个中国姑娘结婚。
2.今年,这个品牌的空调销售,由于质量可靠,价格合理,一直保持着良好销售势头。
(1)句子主谓搭配不当。“保持着良好销售势头”的主语应为“空调”而不是“空调销售”。
(2)今年,这个品牌的空谓,由于质量可靠,价格合理,一直保持着良好销售势头。
3.会上,代表们针对一些热点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1)“广泛”应该修饰“交换”而充当状语,不应该充当定语。
(2)会上,代表们针对一些热点问题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4.我把酒喝醉了。
(1)“把”字句中动补词组中的补语必须用来陈述“把”字后面的名词,而句中的“醉”在语义上是指向主语“我”的。
(2)我喝醉了酒。
5.There is three book in the bag.(书包里有三本书)。
“is”应改为表复数的“are”,“book”也应该变成复数形式“books”。
6.The rain prevented me from to go there.(这场雨使我不能去那里)。
(1)应把“go”不定式形式“to go”改为现在分词形式“from going”。
(2)The rain prevented me from going there.7.用直接成分分析法从大到小分析词组:需要多吃一点;只写了两行字;泼了他一身脏水
需要多吃一点 只写了两行字 泼了他一身脏水
8.分析多重复句,并说明每个层次的复句关系。
(1)虽然官兵死伤的人数要多得多,但是因为农民军的数量有限,又不可能得到补充,这次战斗对他们的实力是一个严重打击。(2)车摇慢了,线抽快了,线就会断头;车摇快了,线抽慢了,毛卷,棉条就会拧成绳,线就会打成结。
(1)虽然官兵死伤的人数要多得多,但是因为农民军的数量有限,又不可能得到补充,这次战斗对他们的实力是一个严重打击。
(2)车摇慢了,线抽快了,线就会断头; 车摇快了,线抽慢了,毛卷,棉条就会拧成绳,线就会打成结。
9.指出下列词组的类型:
(1)对中国人的屠杀(2)生活了二十多年(3)经济收入(4)谈得很愉快(5)朴素而别致(6)在墙上(7)买了票的(8)吃面条(9)门开了(10)个人电脑(11)悄悄地进来(12)抬出去(13)洗干净了(14)策划并组织(15)用毛笔(16)一些(17)他买来的(18)微型汽车
(1)偏正词组(2)动补词组(3)偏正词组(4)动补词组(5)联合词组(6)介词词组(7)“的”字词组(8)动宾词组(9)主谓词组(10)偏正词组(11)偏正词组(12)动补词组(13)动补词组(14)联合词组(15)介词词组(16)数量词组(17)“的”字词组(18)偏正词组
10.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列词组:
(1)请来一位女学生(2)学写作可真不容易
「提示」重在分析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弄懂语法单位的聚合和组合。第五章 语义
一、单项选择题
1.“桌子我都擦干净了”中的“擦”,受事为桌子。
2.“四季名称、器物名称、数字、度量单位”中,词义具有模糊性的词语是“四季名称”。
3.汉语“伯母、婶娘、姑母、姨母、舅母”在英语中统称为“aunt”,这种现象反映了语义的民族性。
4.模糊现象往往出现在语义所指范围的边缘区域。
5.词义反映的对象没有明确的界限,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这反映了语义的模糊性。
6.语义的基本要素是理性意义。
7.在“钱包、壁垒、裤子、高峰”这几个词中,义项不含非理性意义的是“钱包”。
8.在“伯父、弟弟、哥哥、姐姐”中,具有[+同胞][+女性][+年长]义素的词是“姐姐”。
9.义素分析最关键的一步是提取共同义素和不同义素。
10.义素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对比法。
11.义素分析中用来对比的一组词语应该是指称对象的类属相同。
12.在“壁灯、吊灯、路灯、油灯”中,具有[+用于照明][-用电]义素的词是油灯。
13.“成立、结果、联合”是没有感情色彩的中性词。
14.理性意义是词义的基本和核心部分。
15.在词、语素、义素和词组中,不属于音义结合的单位是义素。
16.说明或掌握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时所用的基本单位是义项。
17.语言系统中的子系统中,系统性较低的是词汇系统。
18.汉语同义词“枯萎”和“干巴”具有不同的形象色彩。
19.语义场最重要的特点是系统性。
20.“杜鲁门——杜绝”中的“杜”属于同音关系:“热气——热饭”中的“热”属于多义关系。
21.“快乐——悲伤”属于相对反义词:“战争——和平”属于绝对反义词。
22.近义词“恐吓”和“吓唬”,意义上的差别主要在于语体色彩。
23.“堡垒”属于多义词:“天气凉了”和“汤太热,把它凉一凉”中的“凉”属于多义关系。
24.“他不再偷钱了”的预设是:他以前偷过钱。
25.“拍电报”所包含的语法关系意义是涉及:“开汽车”所包含的语义关系意义是“动作”与“工具”。
26.语句“连他也不认识”,因语义结构不同而造成歧义。
27.“同学们热烈地欢迎新老师”,“热烈”在语义指向上指向同学们。
28.“出租婚纱”带有的歧义属于语法结构歧义。
29.“我去肉铺买肉”是一个复合述谓结构。
30.作为一个述谓结构变元的修饰或限定性成分的述谓结构叫做降级述谓结构。
31.充当其他谓词变元的述谓结构叫做从属述谓结构。
32.述谓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成分是谓词。
二、多项选择题
1、使得反映同一类对象的词义在不同的语言中经历不同的多义化过程的民族特点包括:生活环境、劳动条件、风俗习惯、历史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
2、语汇形式包括:实词、固定短语等。
3、非理性意义反映的是:说话人的主观情感、说话人的态度、语休风格等。
4.理性意义也可以叫做:逻辑意义、指称意义。
5.词语“教唆、启发、启示、教导、处心积虑”中,带有贬义色彩的是:教唆、处心积虑。
6.(走)大路、(走)亲戚;穿(制服)、(制服)敌人;(地道)的中国菜。挖(地道);国民(经济)、(经济)作物;(生)火,(生)西瓜等词,其中在具体词组中用了一个词的不同义项的是(走)大路、(走)亲戚;国民(经济),(经济)作物。
7.在“唱歌、令尊、阁下、令爱、地道”中,带有书面语色彩的词是:令尊、阁下、令爱。
8、词的非理性意义包括: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
9.在“启发、说、教室、引诱、慢”等词中,属于中性词的是:说、教室、慢。
10.干扰——骚扰、辞世——一命呜呼,这两组词的区别在于感情色彩。
11.骆驼、牛是“牲畜”的下位词。
12.周游列国——周围、周旋——周期、周到——周全,属于多义现象。
13.好——坏、爱——恨、深——浅,属于相对反义词。
14.一刻钟与刻木头、刻日完成与—刻钟、刻图章与刻日完成、刻苦与刻舟求剑,属于纯粹同音关系。
15.近义词的差别可以表现在:理性意义、搭配习惯、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等方面。
16.女声与女生、周记与周济、刚才与钢材,属于同音词。
17、“孙悟空偷吃了蟠桃”蕴含的句义有:他偷吃了水果;他偷吃了东西。
18.歧义以语言符号序列的同形为前提条件,关于“同形”说法正确的是:(1)口头上要求音位及其组合形式相同,韵律特征也相同。(2)书面上要求书写符号及其排列形式相同。(3)口头同形和书面同形并不总是一致的。(4)口头同形的,书面不一定同形。(5)书面同形的,口头不—定同形。
19.“小王和他父亲将要去美国”所包含的语法关系意义有:陈述、涉及、修饰或限定、平等。
20.小王的裤边破了——小王的裤子破了;他背了一首《静夜思》——他背了一首诗;我是他的老师——他是我的学生;小李住在我家楼上——我家住在小李家楼下,这几个句子都具有蕴含关系。
21.具有预设关系的句子有:孔令辉又获得了冠军——孔令辉以前获得过冠军;我的手机是诺基亚牌的——我有手机。
22.“活不干了;我不说了;老师说过了;他不知道;妈妈去买菜”,句子中线性序列存在两种语义关系的是:我不说了;老师说过了。
三、名词解释题〖可转化为选择题〗
1.语义:语言形式表达的内容,是语言的意义。
2.理性意义:也叫做逻辑意义或指称意义,是对主观世界的认识。
3.非理性意义:是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态度以及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内容,它一般总是附着在特定的理性意义之上的。
4、词汇意义:由语汇形式表达的意义。
5.语法意义:由语法形式表达的意义。
6.语境意义:语言形式在特定的交际场合和知识背景等语境因素的作用下所表达的意义。
7.词义;指同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一定对象的概括反映和主观态度以及其他附加色彩。
8.词的理性意义: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对一定对象的区别性特征的认识。
9.词的非理性意义:附着在词的理性意义之上的反映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等方面的意义,又叫做词义的附加色彩。
10.词的通俗意义:由于概括深度的差异分出助词的理性意义的一种类型,是人们对事物所具有的一组非本质性特征的反映。
11.词的科学意义:由于概括深度的差异分出的词的理性意义的一种类型,是人们对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反映。
12.义项:词典释义的最小单位,是从词语的各种用例中概括出来的共同的,一般的、稳定的意义。
13.义素:从义项分析中得到的词义的语义特征。
14.义素分析:把词语的义项进一步分析为若干义素的组合,以便说明词义的结构、词义之间的异同以及词义之间的各种关系。
15.单义词:一类词的意义可以概括反映一类对象,即只有一个义项的词。
16.多义词:一个词的意义可以概括反映相互联系的几类对象,即包含几个互相联系的义项的词。
17.本义: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最初的那个意义叫本义。
18.基本义: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的某个时期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
19.派生义: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直接或间接地从本义衍生出来的意义,也叫引申义。
20.同义词:一种语言或方言中若干以不同的语音形式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义的词。
21.等义词:指包括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附加色彩)在内的词完全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22.近义词:指理性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又有细微差别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23.反义词: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反的两个词。
24.语义场:若干具有共同的类属义素的词语(义项)构成的聚合物。
25、上位词、下位词:语言中有些词所代表事物的范围包括在另一些词所代表事物的范围之内,那么这两部分词之间就具有上下位的关系,其中所代表的事物范围大的词叫做上位词,范围小的词叫做下位词。
26.关系意义:词语在组合成句子的时候总要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由这些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是关系意义。
27.语法关系意义:词语在一定的语法结构中形成的关系是语法结构关系,由语法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是语法关系意义。
28.语义关系意义:词语在组合过程中产生的语义上的关系是语义结构关系,由语义结构关系赋予的意义就是语义关系意义。
29.语气意义:反映说话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说话人情绪的意义就是语气意义。
30.述谓结构:把一个命题进一步分析为由谓词和变元组成的语义结构叫做述谓结构。
31.变元:述谓结构的组成部分,与谓词有直接语义关系并受谓词支配的语义成分,又称“题元”“项”等。
32.语义角色:根据谓词和变元之间不同的语义关系把变元分出的不同的类型叫做语义角色。
33.语义指向:句子中某个成分发生语义联系的成分就是该成分的语义指向。
34、歧义:指同一语言符号序列可能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
四、分析题
1.对下面各组词进行义素分析:
(1)父亲 母亲 伯父 叔父 姑妈 舅父 姨妈
[亲属] [直系] [父系] [年长(以父亲为标准)] [男性]
父亲 + + + +
母亲 + + ? ?
伯父 + - + + +
叔父 + - + - +
姑妈 + - + + ? ?
舅父 + ? ? +
姨妈 + ? ? -
(2)听 说 读 写
[与语言有关的动作] [用耳] [用口] [用眼] [用手] [发出/接收]
听 + + ? ? ? ?
说 + - + - - +
读 + - +- + ? ?
写 + ? ? +- + +
2.用义素分析法分析下列两组词:
(1)椅子 凳子 沙发
[人工制作] [家具] [用作座位] [可卧] [有靠背] [一人坐]
椅子 + + + - + +
凳子 + + + ? ? +
沙发 + + + + + +
(2)看 瞧 盯 瞪
[用眼] [短暂] [视线凝聚] [用力]
看 + ? ? ?
瞧 + + ? ?
盯 + - + -
瞪 + + + +
2.分析下列语句的歧义,并指明歧义的类型。
煮花生米 小店关门了 检查的人还没有到
煮花生米:(1)有歧义。(2)可理解为动宾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属组合歧义中的语法结构歧义。
小店关门了:(1)有歧义。(2)“关门”可指营业时间已过,也可指歇业,属于词汇歧义中的同形异义。检查的人还没有到:(1)有歧义。(2)“检查”和“人”之间可以是动作和施事的关系,意思是“检查别人的人”,也可以是动作和受事的关系,理解为“接受检查的人”,属于组合歧义中的语义结构歧义。第六章 文字
一、单项选择题
1.希腊文属于全音位文字:阿拉伯文属于辅音文字;日文中的假名属于音节文字。
2、文字起源于图画;文字的最基本单位是字符。
3.根据字符跟语言单位的语音还是语义相联系的标准来分类,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
4.假借字的特点是直接表音、间接表意。
5.现代语言之间产生影响主要是通过书面语。
6.越南语现在的表音文字系统使用的字母是拉丁字母。
7.闪含语系的语言,如腓尼基语最初采用的文字类型是辅音音位文字。
8.藏语所采用的文字系统是音位文字。
9.世界上一直到今天仍在继续使用的自源文字只有汉字。
10.今天看到的甲骨文和金文出现的年代是商代。
11.腓尼基人创造辅音文字借用的文字是古埃及文字。
12.最早使用音位文字的人是希腊人。
13.用某些已有的字的复合图形来表示属于行为动作的词语,传统文字学称这类字为会意字。
14.汉字文字学传统上把合体字中的独体字称为偏旁。
15.最早的辅音文字出现的时间大约为公元前13世纪。
16.最早使用辅音文字的是腓尼基人。
17.1945年后,书写朝鲜语的文字系统使用的字母是谚文字母。
18.1928年,土耳其进行的文字改革属于整个文字的类型不变,字符的类型变了。
19.“文字的创制”是指现代社会里为没有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
20.1956年我国推行的汉字简化方案从文字改革的角度看应属于整个文字类型和字符类型不变,对正字法的个别规则和对个别字符进行调整。
21.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为许多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语言创制了使用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其中一直在使用这种文字的民族有佤族、傈傈族。
二、多项选择题
1.在“sh、火、付、人、机”组合中,属于复合字型的是sh、付、机。
2.在字符“f、止、江,符、竹”中,属于单纯字符的是f、止、竹。
3.字符“羊、马、人、木、口”都属于意符。
4.至今还没有发现的文字类型有语素文字、表意文字。
5.文字的字符大体上可以归纳为音符、意符、记号这几大类。
6.古埃及文字、古汉字、苏美尔文字、玛雅文字都属于自源文字。
7.已知的自源文字都是意音文字、词语文字。
8.英文属于音位文字、他源文字。
9.不属于普遍通行的规范字体的汉字字体有行书、草书。
10.自源文字最初的表意字符包括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
11.楔形文字属于意音文字、词语文字。
12.世界上保存下来的比较完整的三种最古老的文字是古埃及文字、苏美尔文字、中国的甲骨文字。
三、名词解释题〖可转化为选择题〗
1.文字: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2.字符:就是文字符号,是文字的最基本的单位,也就是直接跟某种语言单位相联系的符号。
3.意符:文字系统中跟文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
4.音符:文字系统中跟文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语音上有联系的字符。
5.记号:文字系统中跟文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联系的字符。
6.自源文字: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
7.他源文字:在已有的别的文字的基础上创制的文字。
8.单纯字符:不能再分解为更小字符的字符。
9.复合字符:由单纯字符组合而成的字符。
10.词语文字:全部或绝大多数字符都只跟语言中的词语相联系的文字。
11.语素文字:全部或绝大字符都只跟语言中的语素相联系的文字。
12.音节文字:全部字符都只跟语言单位中的音节相联系的文字。
13.音位文字:就是全音位文字,是指既有代表辅音音位的字符,也有代表元音音位的字符的文字。
14.辅音文字:即辅音音位文字,指全部字符只跟辅音音位相联系的文字。
15.表意文字:全部字符都是意符的文字。
16.表音文字:全部字符都是音符的文字。
17.意音文字:部分字符是意符,一部分字符是音符的文字。
18.假借字:假借字已有的同音或音近的表意字符用来表音的表音字符。
19.楔形文字:公元前4000多年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出一种高度象形的古苏美尔文字,后来由于他们用芦管在泥板上压印出来的字的笔道像一个个的“楔字”,后人把这种文字称为“楔形文字”。
20.象形字:有些字的字形是简化了的实物的图形,传统文字学称为象形字。
21.会意字:用某些已有的字的复合图形来表示属于行为动作的词语,传统文字学称这类字为会意字。
22.独体字:汉字文字学传统上把单纯字符称为独体字。
23、合体字:汉字文字学传统上把复合字符称为合体字。
21.偏旁:汉字文字学传统上把合体字中的独体字称为偏旁。
25.形旁:汉字文字学传统上把合体字中表意的偏旁称为形旁。
26.声旁:汉字文字学传统上把合体字中表音的偏旁称为声旁。
27.六书:传统汉字文字学对汉字的形体和造字方法进行概括后得出的六种条例,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第七章 语言和社会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社会变动较大或政治斗争激烈的时期,语言的词汇可能产生急剧的变化。
2.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是普通话。
3.造成现代汉语中出现主句在前,从句在后的复句形式的原因是汉语受印欧语言的影响。
4.关于语言的起源,一种观点认为,原始人类起初没有语言,后来为了相互交际,就通过彼此的约定,规定事物的名称,这样就产生了语言。人们把这种学说称为社会契约说。
5.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特点。
6.语汇是语言系统各个部分中发展速度最快的。
7.关于人类语言的前身,有人主张人类的有声语言是从抒发情感的各种叫喊演变而来的。人们把这种学说称为感叹说。
8.恩格斯认为,语言起源于劳动。
9.我国的国语是汉语。
10.美国英语是一种英语的地域变体。
11.在一种语言内部划分方言,最主要的依据是语音。
12.地域方言是社会不完全分化的产物。
13.我国古代的雅言、通言和后来的官话是当时的通用语。
14.多斯岗方言成为意大利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主要是因为文化的原因。
15.意大利共同语的标准音是佛罗伦斯语音。
16.双语现象不属于语言分化的结果;双语阶段是语言转用的必经阶段。
17.在啤酒、剑桥、卡通、酒吧这几个词中,属于半音译半意译的是剑桥。
18.在青霉素、盘尼西林、机关枪、演绎这几个词中,属于音义全借的外来词是盘尼西林。
19.盘尼西林、尼龙、香槟、电话这几个词中,属于意译词的是电话。
20.在马力、新西兰、哈达、卡车这几个词中,属于仿译词的是马力。
21、在沙发、芭蕾舞、干部、足球这几个词中,属于音译词的是沙发。
22.我国北魏时期实现语言转用的少数民族是鲜卑族。
23.国外语言学家把洋泾浜语称为皮琴语。
24.我国1985年修订并公布的关于语音规范化的文件是《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25.实施语言规划的主体是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机构。
26.社会对语言主观的有意识的影响是社会对语言文字问题作出的管理、调节和改进。
二、多项选择题
1.因语言中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造成的语言演变现象有:(1)汉语的构词模式由单音节词为主变为以双音节词为主。(2)没有声调的古藏语发展为现在的有声调的藏语拉萨方言和康方言。
2.推动语言发展的社会因素有:
(1)社会的进步。
(2)社会的分化。
(3)社会的统一。
(4)国家之间的接触。
(5)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
3.现代汉语比起古代汉语来所具有的特点有:
(1)语汇大大丰富了。
(2)主语省略的现象大大减少了。
(3)书面语中的句子更长了。
(4)句式更加多样化了。
(5)修饰成分特别是复杂的修饰成分用得更多了。
4.除语言系统内部各组成都分的发展演变外,语言发展演变还表现为:
(1)一种语言内部分化出不同的方言。
(2)方言成为不同的语言。
(3)-种语言消除方言分歧走向统一。
(4)不同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
5.社会统一在语言上的表现是:民族共同语的形成、语言的转用。
6.中国古代的人们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际,往往选择一种方言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它们当时叫:雅言、通语、官话。
7.壮语、苗语,维吾尔语、傣语、日语中,属于汉藏语系的是:壮语、苗语、傣语。
8.俄语、法语、英语、意大利语、德语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是:英语、德语。
9.汉语方言的差别可以表现在:
(1)音位系统不同。
(2)声调数量不同。
(3)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方言里的称呼不同。
(4)名词和量词的结合特点不同。
(5)语序不同。
10.语言随着社会分化而分化,从而产生了社会方言、地域方言、亲属语言。
11.汉语从梵语中借入的词有:夜叉、罗汉、塔。
12.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过程中发生语言转用的少数民族有羌族、契丹族。
13.民族融合过程中,一种语言能够代替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共同的交际工具的决定因素包括语言使用者在经济上的优势、文化发展水平上的优势、人口数量上的优势。
14.在奥委会、足联、电灯、克隆、苏维埃这几个词中,属于借词的是克隆、苏维埃。
三、名词解释题〖可转化为选择题〗
1.方言:通常指地域方言,它是全民族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变体,是统一的全民族语言的分支。
2.亲属语言:是语言分化的产物,凡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若干语言都是亲属语言。
3.社会方言:一种语言或地域方言内部同一定的社会特征和社会群体相关联的变体和特点被称为“社会方言”。
4.语系:谱系分类中最大的类,凡有亲属关系的语言都属于同一语系。
5.谱系分类;根据语言的历史来源或语言的亲属关系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分类,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归在一起,把没有历史同源关系的语言互相分开,这种分类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
6.隐语:某些团伙所创造使用的秘密词语或语句。
7.共同语: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共同使用的语言形式。
8.基础方言: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的方言。
9.双语现象: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方言或分别使用共同语和方言的社会现象。
10.地域方言:同一种语言由于语音、语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在不同地区形成的地域分支或变体。
11.语音对应关系:方言之间所具有的、有规律的而非个别的语音之间互相对应的关系。
12.语言间的亲属关系:亲属语言有共同的来源,这些语言之间具有历史同源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作语言间的亲属关系。
13.借词:也叫外来词,主要指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都来自外语的词。
14、仿译词:意译词的一种,指那些用本民族语言的语素逐一翻译原词语的各个成分,不但把原词语的意义,而且把原词语的内部结构形式也移植过来的那些词。
15.意译词:词的语音形式和构词方式是本民族语言的,词义来自外语的词。
16.双语现象:一个社会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它是民族的接触、尤其是民族杂居的产物。
17.语言转用:指一种语言取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
18.洋泾浜语:这是汉语对混杂语言的称呼,指母语不同的人在相互交际时所使用的两种或多种语言混杂而成的交际工具。
19.克里奥耳语:作用某个社会群体的母语来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合而成的语言。
20.双言现象:指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方言功分别使用共同语和方言的社会现象。
21.语言混合:在不同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来源于不同语言的成分可能混合在一起,产生一种与这些语言都不相同的新的交际工具,这种现象就叫做语言混合。
22.非克里奥耳化:克里奥耳语向基础语言的方向发展,使两种语言越来越接近,甚至使克里奥耳语为基础语言的一种变体的现象和过程被称之为非克里奥耳化。
23.语言规划:社会对语言文字问题所作出的有组织、有意识的管理、调节和改进。
24、语言政策:如果语言规划具有法律、法令和政令的形式,就被称作语言政策。
25、语言规范化:指把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用法肯定下来并加以推广,对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且又难以被社会公众接受的成分和用法,则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加以剔除,从而为共同语确定语音、语汇、语法方面的标准,并用这些标准去引导人们的语言使用。
26.民族语言政策:主要指关于一个国家内部少数民族语言的政策,具体说,就是如何对待少数民族语言、如何规定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政治地位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