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宁县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试点工作情况汇报2doc
中宁县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强化领导、精心组织、严格政策、落实责任
扎实开展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试点工作
中宁县人民政府
中宁县是全区水库移民重点县,据初步摸底统计,全县有移民24837人,主要分布在白马乡、舟塔乡、鸣沙镇、宁安镇和石空镇的22个村105生产队,且绝大部分村队都处于县域边缘的扬黄灌区山地和黄河滩地,农业生产条件差,农民人均纯收入低。全县移民后期扶持对象涉及青铜峡水库、长山头水库和三门峡三座水库移民,由于三座水库建设年代久远,移民搬迁时间跨度大,一些移民搬迁原始资料丢失或缺失。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17号文件精神,《宁夏回族自治区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方案》把中宁县列为全区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试点县。在自治区水库移民管理办公室的指导和帮助下,坚持以稳定试点工作为主线,加强领导,把握政策,落实责任,循序渐进,扎实稳步推进试点工作。通过库区及移民安置区党政干部的积极努力和移民群众的密切配合,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宣传培训阶段已结束,扶持人口的登记工作已全面展开。现将我县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试点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入下:
一、认真领会政策实质,全面部署试点工作
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实施,是国家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移 民生产、生活水平的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关系移民切身利益,移民群众十分关心;关系到库区稳定大局,社会各界十分关注,在开展试点工作中始终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领导重视,措施有力。县委、政府把试点工作作为进一步推进水库移民工作的新起点、新机遇。一是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试点工作问题。县人民政府县长主持召开办公会议,专门对试点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认真研究,并在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进行全面安排和部署。二是成立机构,完善机制。为了更好地开展试点工作,县人民政府成立由主管副县长任组长,发改、财政、移民、监察、民政、公安、审计、信访、广电和有关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水库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了中宁县水库移民管理办公室,在县水库移民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开展全县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试点工作。有水库移民任务的乡镇,也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组长的移民工作领导小组,把“千人下乡”同试点工作结合起来,抽调县乡村干部132人成立了22个工作组,每组包抓一个村。
(二)加强培训宣传,营造工作气氛。按照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好宣传报道口径、准确无误地宣传国家移民政策的原则,一是举办不同层次的学习培训班,传达学习《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宁夏回族自治区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方案》、《宁夏 回族自治区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后期扶持人口登记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深刻领会政策精神、明确政策界限、把握政策实质,提高政策水平。首先举办移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学习班,第二是举办乡镇领导及业务骨干培训班,第三是举办工作组成员培训班。二是印发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有关文件和宣传材料5000余份,发放到乡镇党委、政府、移民村、组和移民户。三是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张贴等形式,向库区移民群众公布《宁夏回族自治区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后期扶持人口核定登记办法》,使库区移民群众明确了后期扶持政策享受对象,有效地维护和保障了移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调动了移民群众配合开展后期扶持政策试点工作的积极性。
(三)落实责任,明确任务。按照试点要求和有关部门的职责,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一是由县人民政府对试点工作负总则,县水库移民管理办公室在县水库移民领导小组领导下,具体组织实施。二是建立协调工作制度,及时研究解决试点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三是部门通力合作。在农村移民后期扶持人口登记阶段,在移民领导小组指导和监督下,各有关乡镇人民政府具体负责移民人口调查、登记,县移民管理办公室负责移民人口核查、汇总,经县人民政府审查确认后上报市、区人民政府审核。公安部门负责提供户 籍档案,并对户籍情况进行审核;民政部门负责对依法收养人口情况的审核;计生部门负责提供计生台帐,并对落实计生政策情况进行审核;纪检监察部门负责政策落实和抽调干部工作作风的监督。在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编制阶段,有县移民管理办公室牵头,发改、交通、水利、农业、林业、教育、卫生和供电等部门共同参与,监察部门全程监督,确保后期扶持政策实施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加强信访,维护稳定。针对试点工作中移民上访增多的趋势,按照稳定、和谐的基本要求,一是制定移民信访工作应急预案,由县政府牵头,组织移民、信访、公安和移民乡(镇)等部门成立移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组,对移民反应的信访问题,及时组织人员开展排查调处;二是建立健全应急预警机制,实现县、乡、村和安置点四级联动,做到严监控、早发现、早调处;三是畅通信访渠道,开通信访专用电话,确定专人做好电话记录和答复,认真接待来访移民。
(五)严把政策,不出纰漏。在试点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原则,不迁就,不退让,不开口子,切实维护政策的严肃性,对不符合政策规定的及时纠正解决,对政策规定不明确的,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请示。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对政策明确规定不在扶持范围的,移民本人不能理解和接受的,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疏导和解释说服工作。
(六)严肃纪律,责任追究。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涉及面大,情况复杂,社会各界十分关注,我们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移民后期扶持实施方案》,严格执行移民政策。一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在登记过程中违反工作纪律的行为,及时给予批评教育,并视情节轻重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二是对无理取闹、干扰阻挠登记工作的移民,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理;三是对捏造事实,隐瞒真相,骗取登记的,一经发现,取消资格,并追究相应的责任。
二、强化人口登记工作,夯实后期扶持政策实施基础 人口登记工作是一项政治敏感性很强的工作,也是实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前提和关键,开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政策实施的成败,关系到移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库区社会的稳定。根据自治区试点工作的时间要求和工作流程图,我县结合实际,合理安排,制定工作时间表,按照人口登记、核定、公示、确认和汇总、逐级审核、上报和审批程序,逐步开展工作,确保登记工作顺利完成。
(一)明确职责,加强监督,确保人口登记成果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为了使人口登记工作顺利实施,确保登记成果真实合法,我们在人口登记工作之前就明确了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一是乡镇人民政府在县水库移民管理办公室指导下负责组织移民村干部参加培训会和登记审核;二是工作组负责督促、指导所抓村的登记工作小组,并指导人口统计和核对上报乡镇政府并公示;三是申请人对申报人口真实性负 责;四是统计人对自己统计结果真实性负责;五是核对人对核对结果真实性负责。另一方面,明确提出各有关乡镇公安派出所对辖区内的移民户籍及身份证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核对和检查,确保人口登记工作顺利完成。
(二)认真研究和领会《自治区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口登记办法》,及时召开了由县乡村三级干部及相关工作人员参加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口登记工作动员会和培训会,系统学习自治区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后期扶持人口登记管理办法等。会议上重点对人口登记工作中的疑点、难点以及有关政策的把握进行详细讲解,特别强调登记程序、登记条件,必须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依法依规,阳光操作,切实维护登记工作的严肃性。要求在工作中碰到模棱两可、政策把握不准的问题,绝对不轻易表态,要及时汇报县水库移民管理办公室汇总后,请示自治区水库移民官办公室研究决定,决不能乱开口子。
(三)移民人口登记申报时,要求各工作组进村入户,指导移民户认真填报人口登记申请表。同时注意收集工作人员和移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和意见,并随时注意工作中出现的新的问题和矛盾,及时反馈到县移民办协商解决,确保后续工作紧凑有序。
(四)进入移民核查登记实质阶段,严格要求各工作小组,根据移民安置花名册、户籍档案资料和计生台账等移民身份核定依据,对移民人口申请登记表进行逐户、逐人核定。核定工作结束后,在移民村主要负责人的配合下,对登记对 象进行重新过滤,确保登记对象登记无误,同时做好相关资料和数据汇总工作。
(五)对各移民村移民人口核定情况进行公示,广开接受移民群众监督,并对有关反映问题及时审查反馈。公示无异后,由县移民管理办公室重新审查汇总后,经县人民政府对人口统计成果认可后上报市、区人民政府审核批准。
三、严格政策,加快进度,认真做好移民后期扶持方式的确定和扶持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
(一)多方听取意见,慎重确定后期扶持方式。我们坚持“尊重民意、政府引导”、“一个尽量、两个可以”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原则,在后期扶持人口核定登记成果的基础上,按照移民意愿和安置地群众的意见以及移民生活状况、安置地村民小组的基础设施状况等为依据,由村民小组召开会议初步提出后期扶持方式,经公示并综合考虑安置地群众意见后,正式提出确定扶持方式报村民委员会同意,上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级移民机构审查、县人民政府审批后,上报市、区移民机构备案。
(二)尊重民意,科学编制后期扶持规划。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在编制后期扶持规划中,我县结合实际,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紧扣促进移民脱贫、增收规划思路,实事求是地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逐步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道路交通建设水平,解决移民群众通讯及电网改造问题,完善移 民教育、卫生体系,逐步缩小和非移民区差距,为移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促进移民区各项事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目前,我县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已进入实质性工作阶段,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我们坚信,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在各移民区广大干部群众理解、配合和支持下,我们将认真按照国家及自治区的部署要求,加快推进政策实施的各项工作,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各项后期扶持政策,统筹解决好相关群体的各种问题,确保社会稳定。
第二篇:论我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
摘要:介绍我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的政策依据,分析 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的原因,并结合小浪底移民工作的实践对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存在的 问题 进行思考。提出加强前期生产补偿资金的计划管理是做好后期扶持的基础,后期扶持的指导思想要正确,规划要 科学 合理,资金要正确使用,还要注重移民生产技能的培训。关键词:水库移民移民政策小浪底后期扶持 后期扶持对于搬迁后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恢复和 发展,对移民安置后的长治久安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的政策依据
我国现有关于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的主要政策依据来源于《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1991]第74号令,以下简称《条例》)和国家计划委员会、财政部、电力 工业 部和水利部联合下发的计建设[1996]526号文(以下简称“四部委文件”),其相关主要条款有:
《条例》第三条:“国家采取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生产扶持的办法”;《条例》第十七条:“国家设立库区建设基金,用于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库区维护和扶持移民发展生产”;《条例》第二十条:“国家对移民扶持时间为五至十年,自移民安置规划实施完毕之日算”“;四部委文件”规定:“为了做好库区移民工作„„设立后期扶持基金,用于扶持库区移民发展生产和解决遗留问题„„”。
二、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的原因
寻本求源,为什么需要对搬迁安置后的水库移民进行后期扶持?而且,国家还从政策上对后期扶持做出明确的规定,究其原因,主要有:
首先,水库移民是否得到妥善安置的标准是:移民生活是否逐步达到或超过原有水平。根据我国有关移民条例的规定,现阶段我国水库移民安置采取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生产扶持相结合的办法。也就是说,国家对移民的财产损失给予一定的补偿、补助,这是由我国现阶段 社会 经济 发展水平和国家经济承受能力所决定的。在这一宏观政策指导下,现阶段在我国水库移民处理概算中,各种补偿标准相对较低。如果仅靠前期补偿、补助来恢复移民原有生活水平,难以办到。实践证明,只有在全部安置规划实施完毕,并经必要的扶持,移民才能逐步达到或超过原有生活水平。这是现阶段我国对水库移民进行后期扶持的根本原因。
其次,在水库移民淹没处理补偿中,虽然对移民被淹没实物给了一定补偿,而且,随着我国对水库移民问题的逐渐重视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水库移民各种淹没补偿标准渐趋科学和合理。但必须看到,一些财产给移民带来的长远收益可能远大于相应补偿。水库移民是非自愿性移民,是局部社会区域范围内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构成要件受水库淹没 影响 而被强制性解体,并人为进行重组的过程,它不可能完全按照社会经济内在的 规律 性而进行。在水库移民搬迁安置过程中,受水库淹没影响,一些移民在失去原有实物性生产资料的同时,也失去许多非实物性资源,如邻里社区帮助、受雇增收、就业和创业机会等等。并且,他们对这些资源长期以来形成的“熟悉”和“适应”也被无情地剥夺,而被迫去接受和适应新的环境和事物。这无疑加大了他们将来的机会成本,增加了他们收入降低甚至是陷入贫困的风险。因而,从这一意义上说,仅对移民进行实物性补偿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搬迁后的一段时间内,他们应该而且需要得到扶持和帮助,尤其在生产发展方面,以便能够尽快“适应和熟悉”新的社会环境、新的生产方式,逐步获得新的收入,创造新的经济来源来恢复他们原有生活水平。如在小浪底水库库区一些移民,搬迁前人均耕地较多,广种薄收,种植结构简单,无需专门技能和更多投入,可保殷实无忧,搬迁后人均耕地很少,仅靠种地已不可能维持他们原有生活水平;还有一些移民,原可到附近煤矿打工,有的本身就是小煤矿主,收入很是理想,搬迁后,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不复存在,而他们本身没有专长。这些移民,安置后生活水平的波动是不可避免的。对他们而言,后期扶持是必需的。
第三,由于水库移民项目的特殊性,其工程对象是“人”,是“社会”,这决定了它是一项十分繁杂的社会化系统工程,其专业性、政策性和群众性都很强。相对于一般概念上的土木工程而言,其实施难度更大,受外部环境影响更直接,可变因素更多,不可预见问题更复杂。这导致:①其实施效果,尤其是生产安置实施效果,要完全达到规划设计要求难度很大;②一些项目尤其是生产开发项目,实施后不能马上或不能完全发挥规划的预期目标和工程效益。这些都直接影响到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恢复和提高。具体工程实施情况清楚地表明这一点(由于移民工程的特殊性,这些问题不可能完全靠加强实施管理来解决):小浪底库区一期移民安置验收资料显示,生产措施及二、三产业项目普遍存在落实不够理想的问题,义马市狂口村移民已安置人数仅占规划数的60%;由于移民建房、搬迁时间集中和大旱等原因,原有农副业无法正常生产经营,新的工副业尚未建成投产或发挥效益,部分移民粮食和经济收入有所下降,生活困难,需尽快给予扶持和帮助。
三、现有政策适合我国国情
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各级政府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国家建设是为了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为了提高最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因而,在水库移民搬迁安置过程中,虽然国家采取后期扶持与前期补偿、补助相结合的办法来安置水库移民,各项补偿标准较低。但人民群众尤其是移民,能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移民区和移民安置区的利益能够自觉服从于国家整体利益安排。这是我国现阶段移民安置办法能够顺利实施的坚实基础,这一优越性,是其他社会制度所无法比拟的。
其次,后期扶持政策有利于我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快速发展。现阶段,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综合经济承受能力有限,而一般水利水电工程投资巨大,尤其是像小浪底这样有着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的水利枢纽工程,如果要在短期内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可能存在方方面面的制约因素,就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水利水电事业的快速发展,制约水利工程。而后期生产扶持与前期补偿、补助相结合的移民安置政策则正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
再次,后期扶持政策有利于移民的长治久安。现阶段,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绝大多数水库库区移民知识水平较低,他们参与市场竞争、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创造新的收入来源的能力有限。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移民生产的顺利恢复和发展。另外,工程实施情况表明,生产补偿资金大量集中到位,常常被用于眼前的消费和村镇建设,或是在发展生产上好大喜功,盲目上项目。通过后期生产扶持的办法,能够弥补这些不足和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实践证明,通过后期生产扶持的办法,在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恢复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很好地利用各级政府的职能。根据政策规定,后期生产扶持是在移民得到安置后,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具体的引导调控下,一个相对长期稳定的对移民生产恢复和发展的投入阶段。它是在移民得到妥善的生活安置后进行的,避开了搬迁建设期。并且,移民一般都具备了基本的生产发展基础,并对新环境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熟悉。所以,它能够从各方保证移民生产恢复发展措施得到科学的引导、规划、论证和评估。
另外,现阶段我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的政策和做法,也符合国际惯例及世界银行非自愿移民实施导则的有关精神:除应有的补偿外,移民及其他受项目不利影响群体应能够获得项目给他们带来的效益。
第三篇:疏勒县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总结
疏勒县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总结
根据喀什地区行政公署安排,我办自2008年4月以来承担了卡达苏盖提水库库区移民搬迁后期扶持工作。根据喀移民传【2011】10号《转发自治区移民局<关于进行移民工作督察的通知>的通知》要求,我县扶贫办(移民管理局)高度重视,认真做好自查,积极做好各项迎检准备工作,现将我县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总结如下:
一、成立机构,加强领导
1、成立领导机构,落实各项工作责任
为扎实推进《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的贯彻实施,维护移民合法权益,经疏勒县委、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成立了由县委常委常新和为组长,县扶贫办主任为副组长,县财政局、发改委、审计局、环保局、信访局等25个行业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扶贫办具体负责水库移民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检查指导工作。抓好当地基础设施和经济开发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
2、制定各类制度,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为顺利开展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各项工作,我县及时制定了分级负责制。即实行县、乡镇、村分级负责制;建立了资金管理制。即建立了专门帐户,明确库区移民扶持资金的使用范围,严格资金支出管理;建立了监督检查与责任追究制。即由监察和审计部门提前介入,加强监督检查,对违反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的依法依纪严肃处理;建立了目标考核制。即对移民区发展和计划执行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和评估,奖优罚劣。
3、加强政策宣传,维护库区社会稳定
我县积极向库区移民宣传党和国家的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引导移民群众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发展上来。及时、优先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及时化解矛盾,维护库区社会稳定。
二、后期扶持人口核定登记情况
2006年,由县发改委牵头对我县1958-1960年因修建卡达苏盖提水库而搬迁的移民进行造册登记,2007年1月上报地区,2008年10月自治区移民局核准我县享受移民补助的人员为149户671人,我县移民主要分布在塔孜洪乡12村、13村、14村。
三、库区移民直补资金及灾情补助资金发放情况
截至目前到位资金473.3148万元。其中:
1、直补资金:2006年7月至2010年9月底(共51个月,每月50元)到位资金171.105万元,实有为149户671人发放直补资金171.105万元(一卡通形式发放到农户手中)。
2、灾害直补资金:为149户671人灾害直补到位资金2.2098万元,实有发放资金2.2098万元(每人33元),一卡通形式发放到农户手中。
四、库区移民项目执行情况
1、水库移民项目资金:270万元。其中:100万元用于为库区塔孜洪乡12村13村修建2.63公里防渗渠工程,系项目已实施完毕,利用170万元为塔孜洪乡12、13村库区续建防渗渠项目,该项目通过公开招标已启动,正在实施。
2、库区移民培训资金:30万元。其中:
1、拖拉机驾驶培训资金8万,培训移民100人。该项目依托县农机局已实施完毕并报账。
2、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资金13.5万元,培训移民290人。该项目依托塔孜洪乡人民政府实训基地培训,已实施完毕,待报账。
3、库区移民砌筑工技术培训资金8.5万元,培训移民50 人。该项目由塔孜洪乡人民政府实训基地承担已实施完毕待报账。
五、主要做法
1、建档立卡
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要持续20年,为使此项工作有延续性,便于动态管理,2009年,县扶贫办(移民管理局)组织专人负责为149户水库移民建立卡达苏盖提水库移民电子、纸质档案。
2、编制项目规划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自治区关于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的相关政策,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口核定登记工作的通知》,《关于抓紧开展我区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相关工作的紧急补充通知工作紧急通知》、地区《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臵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培训材料》要求,我县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领导小组高度重视,认真落实,组织编制了2011《疏勒县库区移民项目计划》,专项计划惠及了移民安臵村全部移民,依据项目建设的轻重缓急,进一步合理确定计划任务,重点放在改善库区移民安臵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条件、支持农业发展、提高移民素质上,优先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编制的水库库区移民后期扶持项目规划分3大类、6个项目,投资总规模2049.8万元,其中:农田水利配套项目484.8万元,水土开发项目901万元,防渗渠项目664万元。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疏勒县移民管理局自2008年起挂靠在县扶贫办,上级部门没有对县水库移民办公室专门配备编制,县扶贫办依靠扶贫办现有人员开展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因我办人员少,且要负责扶贫开发、国际农发基金项目、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中德财政合作项目监测等多项工作,工作量大,且无办公经费,我县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开展十分艰难。建议为水库移民办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并解决人员编制问题,设立办公经费,以便于工作正常开展。
2、上级下发至我县直补资金文件只发至县财政局,没有同时抄送县移民局。致使移民直补资金不能及时发放。建议上级移民局发放直补资金文件时同时抄送县移民局。
疏勒县水库移民管理局
二0一一年八月四日
第四篇:镇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试点工作汇报
镇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试点工作汇报
落实政策不走调 民主参与求实效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国发[2006]17号文件精神,不折不扣地落实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根据省县的安排,我镇自6月中旬开始,历时一个半月,紧锣密鼓、紧而有序并卓有成效地开展了试点的各项工作,现将工作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一、初步成效
我镇位于
霍山县北部,与裕安区接壤,地处佛子岭水库下游,横排头水利枢纽工程上游淹没区。全镇辖6个村、182个村民组、5500户、2.14万人,总面积70.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5万亩。横排头水利枢纽工程始建于1958年,竣工于1960年,当时界定的淹没搬迁线在海拔49.22~60.47米之间;随着60年代末对大坝的加高(当时未作补偿)以及之后数次的维修加固,淹没线逐渐抬高,据史料反映,按10年一遇的淹没线达54.97~63.58米,20年一遇的达55.45~64.34米。全镇西部沿东淠河一线的洼地为移民区,东部丘岗为移民安置区,现淹没区总面积约35平方公里,涉及6个村、1.5万亩耕地、1.35万人,其中移民现状人口9890人,原迁移民2229人。
全镇试点工作经历了筹备、实施、完善三个阶段15个环节的精心组织和平稳推进,初步达到预期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完善了“一直补、五评补、八扶持、三兼顾”的扶持方式。一直补:即对原迁移民按每人每年600元标准,实行一次性核定、生不加死要减和年审打卡发放;五评补:即对移民危房改造、二次搬迁、特困学生救助、大病救助、特困户救助,实行户申请、村评议、镇审核、县审批,一年一定,打卡发放;八扶持:即从农田水利、公路交通、电网改造、通信广电、人畜饮水、社会事业、生态环保、生产扶持(含科技培训、社区资金、一二三产业开发性项目)等八个方面入手,解决移民生产生活上的突出问题;三兼顾:即兼顾对移民插花安置地进行公益性项目覆盖,兼顾对移民迁入地的非移民特困群众纳入农村低保,兼顾对非农业移民中的特困人口纳入城镇低保。
二是探索了水利库区的原迁移民登记办法。针对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我们经过矛盾碰撞和反复探究,总结了在原迁移民身份界定过程中,必须坚持同库同策、属地管理、程序到位、证据有力的原则,严把五关。(1)定性关。即原迁移民必须是在工程始建时淹没搬迁线以下、在工程竣工前已出生,并由政府组织搬迁(自1958年持续到1969年)的具有本县户籍的农业人口。(2)动态关。凡是在2006年6月30日前,本县的原迁移民迁入本镇的或本镇的原迁移民迁出至本县非移民乡镇的,均应纳入本镇登记。(3)待定关。在同一库区,县际之间乡镇之间因收养、婚嫁、搬迁等户口迁入的原迁移民,由于两地之间移民登记时间差而导致其身份一时无法确认的,待对方确认其原迁身份并出具有效证明时,可补办原迁移民登记确认手续。此外,还包括因土地淹没等原因导致原迁移民一时无法核实的。(4)证据关。即没有在限期内(公示期内)提供原迁移民身份确认的有效证明(指政府认可的历史档案资料、派出所户籍证明、作为旁证原迁移民的座谈调研笔录等),不得登记为原迁移民。(5)程序关。由于原迁问题涉及历史跨度大、范围广、变动大,给考证、取证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为此,我们在实践中遵循查阅史料、调研座谈、入户登记、代表评议、公示纠错、确认报批、打卡发放七个步骤稳步开展工作,力求使原迁移民的身份界定准确、公平,经得起过程检验和社会监督。
三是编制并启动了项目扶持规划。通过在移民区和移民安置区广泛征求意见、摸底调查,村镇逐级编报了近期扶持项目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近期规划共编报项目62个,总投资1.52亿元,其中地方自筹资金占36.7;中长期规划共编报项目37个,总投资6.31亿元,其中地方自筹占39.7%。试点期间,我镇共启动项目9个,其中硬化改造村组公路3条(庙三路、团三路、河下路),计18.2公里,总投资316万元;实施了石院、刘氏祠两个村民组社区资金,每组投款1万元;完成了淹没区黄泥坎排涝站更新改造,投资6万元;启动了圣人山、三尖铺两个自来水人饮工程以及庙岗集小学危房改造和三尖铺安置点基础设施配套。
四是平稳地实施了资金打卡发放,并启动了评补程序。对原迁移民中已核实到人的1179人均予以村镇两级公示,目前正在打卡发放,社会反响平静。与此同时,我镇针对移民中的特困群众比重较大(约占20),对照评补的类型和条件,已督促群众递交申请逾200份,预计直补加评补份额将占现状人口的40以上。此外,对非移民的弱势群体加大了社会保障力度。到目前为止,全镇申报纳入农村低保167户398人,年救助资金5.17万元;城镇低保59户79人,年救助6.61万元;大病救助4户,计4890元。通过一系列措施的落实,体现了兼顾广大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一定程度上平衡了社会心态,维护了库区政策实施的稳定性。
二、基本做法
为切实做好试点工作,我们坚持准确把握政策,尊重群众意愿,讲究工作方法,边实践、边探索、边完善的原则,突出做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建立组织,搞好培训。好的政策能否得到好的落实,关键靠干部。镇党委
政府充分认识到搞好库区移民政策试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苦性,并将试点工作作为阶段性的中心任务和硬仗来打,立即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班子成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高规格领导组,抽调了11名精干力量组建办公室,同时在各村成立了由驻点干部和村两委成员参加的工作小组,统一在县指导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与此同时,我们注重搞好领导班子、全体镇村干部和领导组办公室三个层次的政策培训,在学习政策的过程中,结合实际进行讨论和座谈,逐渐明晰了我镇试点工作的基本思路、方针和原则,并时刻警示干部:不懂政策是瞎子,曲解政策会出乱子。
(二)广泛宣传,深入调研。群众是检验政策的试金石。不把政策交给群众,得到群众认可和支持,就无法做好试点工作。为此,在试点之初,我们把对群众的宣传发动作为关键步骤来做,通过广播、会议、座谈、宣传栏、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宣传17号文件精神和上级有关要求,分村逐组开展座谈调研活动,认真填写好扶持方式征求意见表、原迁移民摸底表和扶持项目摸底表,广泛听取群众对移民扶持政策的意见和建议,为完善实施方案、摸准原迁移民和制定项目规划提供有力的依据,也为今后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登记核实,接受监督。移民登记是试点的核心,原迁移民登记又是核心的核心,这项工作具有复杂性、反复性和严肃性。在实践中我们总结了严把“五关”的工作原则和方法,其实质就是在坚持原则和尊重事实的基础上,一切相信并依靠群众把政策想明白、把历史讲明白、把事实争明白,才能使我们做明白。这其中主要是把好三道工序:一是分村、分组、分片开好原迁移民座谈会,讲清历史事实,提供清晰线索,并形成纪要;二是依据线索深入组户进行调查取证,并形成调查记录;三是按照先村后镇进行两级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对群众反映有异议的,要再次深入座谈、调研,符合政策的要公示或通报;反之,要做好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最终,使该进的要进来,不该进的坚决不能进。
(四)尊重民意,编制规划。扶持项目规划是代表绝大多数移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期利益的纲领。因此,规划必须来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充分体现移民的主体作用。在方法上,注重倾听群众的意见,反映群众的呼声,尊重群众的选择,发扬民主,自下而上,逐级筛选,汇总编报,从而形成全镇近期扶持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其中,近期规划,突出解决交通难、饮水难、就医难、入学难、用电难、安居难、温饱难、增收难的“八难”问题;中长期规划,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的总体目标,突出基础设施的完善、生态环境的改善、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移民收入和生活质量的提升,来实现政策之期望与群众之愿望的统一。
(五)建章立制,阳光操作。好的政策,需要好的制度作保证。为此,在整个试点过程中,我们注重健全机构,严明职责,完善制度,透明管理,先后出台了领导组职责、办公室职责、移民理事全职责、工作制度、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等六项制度,基本形成了“县指导、乡负责、村实施、民监督”的有机结合、协调落实的机制。对移民补助资金,要求严格执行国家涉农资金政策,定期打卡发放;对项目扶持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严格监督。对规模小的项目,实行镇把关,由受益村或组负责实施;对重点工程一律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和质量保证合同制。坚持政策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注重利用项目投资撬动社会资金、民资民力等多渠道投入。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共同努力把库区移民政策落实好。
三、主要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前提。我镇的试点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怀和重视。国家移民局领导在试点之初亲临我镇,宣传政策,走访调研;省库办葛主任数次来镇,座谈研讨,现场指导;县库办骆主任经常调度,时刻把握工作动态,研究布置具体工作;县指导组一行在项主任的带领下,始终战斗在一线,分析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镇村工作组的同志不辞劳苦,走村串户,征求意见,座谈调查,与广大移民群众面对面接触,有时连续昼夜作战,化解矛盾,疏导群众。正是由于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同心合力,才使这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得以快速推进,少走弯路。
(二)机制创新是关键。这次试点,既没有系统的方案来指导,也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靠的是在实践中总结,在探索中完善。在工作思路上,注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政策与实际的“结合”上做文章;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实施方案、扶持人口登记办法和两个规划;通过选举产生移民理事会,明确其职责,保障了移民对政策落实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通过制定领导组及办公室职责和工作制度,明确其分工,强化其责任,充分发挥了干部的职能作用,保障了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制订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度,为扶持资金的正确使用和项目的有序开展提供了保障。
(三)移民参与是根本。移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决定了移民政策的落实靠移民群众的全程主角式参与,只有把决策权、实施权、监督权交给移民群众,才能使试点工作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满意。诸如,原迁移民的摸排、扶持方式的选择、规划项目的摸底、人口核定办法的细化等,都要靠移民群众的主体参与;村级实施方案的审定、扶持规划的制订、移民理事会的组建、移民登记情况的核定等,都要经过村民代表会或移民代表会讨论通过;今后,项目的实施和资金的管理,还要接受移民监督,甚至参与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使党的惠民政策更加贴近群众,才能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各种矛盾的滋生甚至劣变,才能有力地维护社会稳定。
第五篇:镇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试点工作汇报
镇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试点工作汇报
落实政策不走调 民主参与求实效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国发[2006]17号文件精神,不折不扣地落实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根据省县的安排,我镇自6月中旬开始,历时一个半月,紧锣密鼓、紧而有序并卓有成效地开展了试点的各项工作,现将工作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一、初步成效
我镇位于霍山县北部,与裕安区接壤,地处佛子岭水库下游,横排头水利枢纽工程上游淹没区。全镇辖6个村、182个村民组、5500户、2.14万人,总面积70.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5万亩。横排头水利枢纽工程始建于1958年,竣工于1960年,当时界定的淹没搬迁线在海拔49.22~60.47米之间;随着60年代末对大坝的加高(当时未作补偿)以及之后数次的维修加固,淹没线逐渐抬高,据史料反映,按10年一遇的淹没线达54.97~63.58米,20年一遇的达55.45~64.34米。全镇西部沿东淠河一线的洼地为移民区,东部丘岗为移民安置区,现淹没区总面积约35平方公里,涉及6个村、1.5万亩耕地、1.35万人,其中移民现状人口9890人,原迁移民2229人。
全镇试点工作经历了筹备、实施、完善三个阶段15个环节的精心组织和平稳推进,初步达到预期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完善了“一直补、五评补、八扶持、三兼顾”的扶持方式。一直补:即对原迁移民按每人每年600元标准,实行一次性核定、生不加死要减和年审打卡发放;五评补:即对移民危房改造、二次搬迁、特困学生救助、大病救助、特困户救助,实行户申请、村评议、镇审核、县审批,一年一定,打卡发放;八扶持:即从农田水利、公路交通、电网改造、通信广电、人畜饮水、社会事业、生态环保、生产扶持(含科技培训、社区资金、一二三产业开发性项目)等八个方面入手,解决移民生产生活上的突出问题;三兼顾:即兼顾对移民插花安置地进行公益性项目覆盖,兼顾对移民迁入地的非移民特困群众纳入农村低保,兼顾对非农业移民中的特困人口纳入城镇低保。
二是探索了水利库区的原迁移民登记办法。针对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我们经过矛盾碰撞和反复探究,总结了在原迁移民身份界定过程中,必须坚持同库同策、属地管理、程序到位、证据有力的原则,严把五关。(1)定性关。即原迁移民必须是在工程始建时淹没搬迁线以下、在工程竣工前已出生,并由政府组织搬迁(自1958年持续到1969年)的具有本县户籍的农业人口。(2)动态关。凡是在2006年6月30日前,本县的原迁移民迁入本镇的或本镇的原迁移民迁出至本县非移民乡镇的,均应纳入本镇登记。(3)待定关。在同一库区,县际之间乡镇之间因收养、婚嫁、搬迁等户口迁入的原迁移民,由于两地之间移民登记时间差而导致其身份一时无法确认的,待对方确认其原迁身份并出具有效证明时,可补办原迁移民登记确认手续。此外,还包括因土地淹没等原因导致原迁移民一时无法核实的。(4)证据关。即没有在限期内(公示期内)提供原迁移民身份确认的有效证明(指政府认可的历史档案资料、派出所户籍证明、作为旁证原迁移民的座谈调研笔录等),不得登记为原迁移民。(5)程序关。由于原迁问题涉及历史跨度大、范围广、变动大,给考证、取证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为此,我们在实践中遵循查阅史料、调研座谈、入户登记、代表评议、公示纠错、确认报批、打卡发放七个步骤稳步开展工作,力求使原迁移民的身份界定准确、公平,经得起过程检验和社会监督。
三是编制并启动了项目扶持规划。通过在移民区和移民安置区广泛征求意见、摸底调查,村镇逐级编报了近期扶持项目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近期规划共编报项目62个,总投资1.52亿元,其中地方自筹资金占36.7%;中长期规划共编报项目37个,总投资6.31亿元,其中地方自筹占39.7%。试点期间,我镇共启动项目9个,其中硬化改造村组公路3条(庙三路、团三路、河下路),计18.2公里,总投资316万元;实施了石院、刘氏祠两个村民组社区资金,每组投款1万元;完成了淹没区黄泥坎排涝站更新改造,投资6万元;启动了圣人山、三尖铺两个自来水人饮工程以及庙岗集小学危房改造和三尖铺安置点基础设施配套。
四是平稳地实施了资金打卡发放,并启动了评补程序。对原迁移民中已核实到人的1179人均予以村镇两级公示,目前正在打卡发放,社会反响平静。与此同时,我镇针对移民中的特困群众比重较大(约占20%),对照评补的类型和条件,已督促群众递交申请逾200份,预计直补加评补份额将占现状人口的40%以上。此外,对非移民的弱势群体加大了社会保障力度。到目前为止,全镇申报纳入农村低保167户398人,年救助资金5.17万元;城镇低保59户79人,年救助6.61万元;大病救助4户,计4890元。通过一系列措施的落实,体现了兼顾广大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一定程度上平衡了社会心态,维护了库区政策实施的稳定性。
二、基本做法
为切实做好试点工作,我们坚持准确把握政策,尊重群众意愿,讲究工作方法,边实践、边探索、边完善的原则,突出做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