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柔远镇2010年易地生态搬迁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一、项目概要
(一)项目名称:华池县柔远镇2011易地生态搬迁试点工程
(二)建设单位:华池县柔远镇人民政府
(三)搬迁性质:生态搬迁
(四)迁出区及安置区:本项目采取整组搬迁、集中安置的方式,迁出区涉及镇内孙家川村背山、王塬、白家塬三个村民小组160户695人。其中:背山组共59户233人,总土地面积883亩,其中耕地面积603亩,粮食产量610吨,人均纯收入1220元。王塬组共53户249人,总土地面积860亩,其中耕地面积530亩,粮食产量560吨,人均纯收入1180元。白家塬组共48户213人,总土地面积788亩,其中耕地面积608亩,粮食产量650吨,人均纯收入1210元。新建柏树台、王峁子两个安置区。柏树台安置区总面积56.4亩,集中安置背山组群众59户233人,王峁子安置区总面积74.86亩,集中安置白家塬、王塬两组群众101户462人。
(五)建设内容:按照一户一宅的模式进行设计,户型为二层砖混别墅式楼房。每户用地面积约0.5亩,每户建筑面积140—180平方米,因两组群众全部为完全失地农民,为此我们还考虑了产业安置的办法,在每个安置区建设多层产业安置房,规划一二层为商业用房,三层以上住宅用房,同时建有公共绿地、小型广场、幼儿园和物业管理等设施,更好地方便居民生活。
(六)产业开发模式:“基本口粮田+种植业+养殖业+务 工经商”。
(七)项目总投资 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易地生态搬迁专项资金 万元,整合其他专项资金 万元,县级配套 万元,群众自筹 万元。
二、项目背景
(一)项目由来
柔远镇地处甘肃省华池县,是全县人民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东与山庄乡接壤,南与悦乐镇为邻,西与五蛟、怀安乡相连,北与乔河、紫坊毗邻。全镇共辖11个行政村,63个村民小组,2568户11387人,人口密度为35人/平方公里,5792个劳动力。土地总面积327.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7万亩,人均耕地8.5亩,其中梯田面积4.4万亩,人均3.9亩。地形以山地为主,立地条件较为复杂,地貌起伏,山川塬兼有,梁沟峁纵横,气候干燥,自然灾害频繁。目前,背山组、王塬组和白家塬组,是华池县生活饮水水源保护地,土地沙化程度严重,植被稀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风灾、霜冻、干热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污染严重,威胁全县人民的饮水安全。由于历史原因,农户分散居住,且距离其他村民集中居住地较远,致使渠、路、林、电等基础设施滞后,且建设难度大。此次项目规划搬迁户共有1741亩耕地,由于地处山区,耕地土壤沙化严重,虽然经过几年的改良,但效果甚微。土壤 2 贫瘠,农作物产量低,部分甚至没有收成。近年来,县镇虽然对该组的农田林网、农电线路进行了改造,但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这些改造工程无法延伸到分散的居户,贫困群众就地脱贫仍然无望。2004年,华池县在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启动实施了“华池县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目前,2004、2005、2006、2007年工程已全部建成,搬迁户已经入住;2008年工程也已经完成全部建设内容,目前正在组织竣工初验;2009年工程已完成70%工程量,预计10月底可全部建成;2010年工程实施方案已完成并上报,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已全部就绪。通过五年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已对该项目有了明确的认识,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明显增强,都希望能够通过易地搬迁,尽早实现边远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实践证明,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生存环境和生产条件,是得民心,顺民意的“民心工程”,既可以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又符合国家扶贫攻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这次搬迁所选择的白家塬、背山、王塬均属全县的贫困组,搬迁农户热情高,信心足,为项目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项目建设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1、项目建设有利于保护水源地。孙家川村背山、王塬、白家塬三个村民小组为我县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当地农民在 从事农牧业活动的过程中对水源地造成了污染,水源地不能得到有效保护。
2、项目建设有利于当地特困农民摆脱贫困,加快经济发展。本次搬迁涉及三个村民小组160户695人,群众生活水平普遍低主要体现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低,受教育面狭窄,通讯设施、生态条件比较落后,人畜饮水困难,交通不便,导致了信息不畅,观念落后,经济发展缓慢。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地群众的饿贫困问题,就必须实施好易地搬迁工程,通过搬迁彻底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三)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政策可行。易地扶贫搬迁是新时期国家开展扶贫开发、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国家、省上给予资金支持,县上将有针对性地对相关项目进行资金整合配套,重点向安置区倾斜,就能确保本方案顺利实施。
2、保护水源地的办法可行。随着该项目的实施,项目迁出去的水源地能得到全面治理和保护,从根本上解决了水源地受污染的问题。
3、安置区基础条件可行。近年来,在国家及省市县的关心、支持下,全镇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两个安置点的交通条件都比较便利。安置区与迁出去相比,与村小学及乡中心卫生院之间的距离明显缩短,群众接受教育及就医条件将进一步改善,教育、医疗服务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三、项目镇概况
(一)自然概况
柔远镇地处甘肃省华池县,是全县人民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东与山庄乡接壤,南与悦乐镇为邻,西与五蛟、怀安乡相连,北与乔河、紫坊毗邻。全镇共辖11个行政村,63个村民小组,2568户11387人,人口密度为35人/平方公里,5792个劳动力。土地总面积327.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7万亩,人均耕地8.5亩,其中梯田面积4.4万亩,人均3.9亩。地形以山地为主,立地调价较为复杂,地貌起伏,山川塬兼有,梁沟峁纵横,气候温和,年均降水量320-510毫米,年平均气温7-8°C,无霜期140-180天,具有发展农、林、牧、渔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二)社会经济状况
据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为29847.5万元,工业增加值2596.7万元,当年实现财政收入10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80元,粮食总产量为 万吨,农民人均产粮 公斤,生猪存栏3070头,羊只饲养量1.8万只,其中绒山羊存栏2200只。农村劳动力6874人,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5年。小康住宅比重达到43%。移动电话及互联网通信服务到镇政府驻地,川区部分农户已用上程控电话和手机,电话入户率达到70%,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农电通村率达到100%。镇内拥有井、窖的户数达到1798户,安全饮 水入户率达到30%.四、搬迁范围及对象
(一)搬迁范围
1、范围。本次搬迁涉及镇内孙家川村背山、王塬、白家塬三个村民小组共160户695人。
2、基本情况
A.背山组共59户233人,总土地面积883亩,其中耕地面积603亩,粮食产量610吨,人均纯收入1220元。
B.王塬组共53户249人,总土地面积860亩,其中耕地面积530亩,粮食产量560吨,人均纯收入1180元。
C.白家塬组共48户213人,总土地面积788亩,其中耕地面积608亩,粮食产量650吨,人均纯收入1210元。
(二)搬迁原因
1、保护水源。孙家川村背山、王塬、白家塬三个村民小组为我县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当地农民在从事农牧业活动的过程中对水源地造成了污染,水源地不能得到有效保护。
2、群众居住条件差。95%的群众居住土窑洞,安全隐患多。
3、基础条件滞后。道路不通,信息闭塞,人畜饮水困难,儿童入学不便,医疗卫生保健得不到保障。
4、群众居住分散,扶贫成本过高,就地脱贫无望。
(三)迁出方式
本次搬迁拟采取整组集中安置的方式,属生态搬迁。采取整组搬迁有利于保护迁出区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改变所有搬迁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聚集人口,加快村镇建设步伐。尤其在住宅及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利于整合各项建设资金,降低生态搬迁成本。
(四)搬迁人员
搬迁人员涉及孙家川村三个村民小组160户695人。分别为:背山组54户243人,王塬组48户216人,白家塬组42户189人(详见迁出人员化名表)
五、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保护水源的精神,统一部署,精心实施,突出重点,完善机制,把生态移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结合起来,确保生态移民任务圆满完成。
(二)建设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坚持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坚持改善农户生活条件与水源地保护相结合的原 则;坚持整体搬迁,集中安置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积极稳妥,就进安置的原则;坚持易地生态搬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三)建设目标
年 月前全面完成拟搬迁的三个组160户695人的生态移民任务,围绕“搬得出、稳定住、能致富”的工作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好移民搬迁工作,逐步完善安置区移民的生产条件和公共设施建设,保护和恢复迁出区域的生态环境,最终实现保护水源、保护生态、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总体目标。
(四)安置方案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按照农村模式、城镇化管理的理念对安置区进行了规划。两个安置区进行因地制宜阶梯式开发,保证水、电、路、绿化、亮化配套齐全。按照一户一宅的模式进行设计,户型为二层砖混别墅式楼房。每户用地面积约0.5亩,每户建筑面积140—180平方米,因两组群众全部为完全失地农民,为此我们还考虑了产业安置的办法,在每个安置区建设多层产业安置房,规划一二层为商业用房,三层以上住宅用房,同时建有公共绿地、小型广场、幼儿园和物业管理等设施,更好地方便居民生活。
第二篇: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XX地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
方
(XXX)
XXX
XXXX年XX月 实 施 案
项 目 名 称: XX地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
项目承办单位:XX
建 设 地 点: XX地基
报告编制单位:XX市工程咨询中心
资 格 等 级:X级
编号:XXXXXXXX
审定:XXXXX市工程咨询中心
编写负责人:XXXXX市工程咨询中心
编 写 人 员:XXXXX市工程咨询中心
编 写 时 间:XXXX年XX月
法人代表高级经济师高级经济师
目录
1项目概要..........错误!未定义书签。
1.1项目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
1.2项目名称...........错误!未定义书签。
1.3项目建设地点..............错误!未定义书签。
1.4项目主管单位..............错误!未定义书签。
1.5项目实施单位..............错误!未定义书签。
1.6搬迁性质...........错误!未定义书签。
1.7搬迁方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1.8搬迁规模及安置方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1.9建设内容及规模............错误!未定义书签。
1.10项目总投资........错误!未定义书签。
1.11建设时间..........错误!未定义书签。2基本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乡情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迁出区基本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迁入区基本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搬迁群众改善贫困面貌的支撑条件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指导思想...........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基本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5 项目实施方案..............错误!未定义书签。
5.1 场址选择...........错误!未定义书签。
5.2 工程布置方案..............错误!未定义书签。
5.3 设计依据...........错误!未定义书签。
5.4 工程设计方案..............错误!未定义书签。6 生态与环境保护............错误!未定义书签。
6.1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错误!未定义书签。
6.2 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影响因素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6.3 项目拟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错误!未定义书签。
6.4 环境治理的方案............错误!未定义书签。7 安全与卫生.........错误!未定义书签。
7.1 施工安全...........错误!未定义书签。
7.2 消防...............错误!未定义书签。
7.3 防震...............错误!未定义书签。8 工程概预算.........错误!未定义书签。
8.1工程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8.2投资主要指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8.3编制依据...........错误!未定义书签。
8.4定额依据...........错误!未定义书签。
8.5费率标准...........错误!未定义书签。
8.6基础单价...........错误!未定义书签。
8.7独立费用...........错误!未定义书签。
8.8预备费.............错误!未定义书签。
8.9投资概算表.........错误!未定义书签。
8.10资金来源..........错误!未定义书签。9 项目管理...........错误!未定义书签。10 项目实施计划.............错误!未定义书签。11 施工技术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12 建设工期分阶段工程进度计划........错误!未定义书签。13 项目建成后运行管理........错误!未定义书签。14效益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14.1 社会效益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14.2 生态效益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14.3 经济效益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15结论.............错误!未定义书签。16附件.............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篇:**镇2005年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镇2005年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为推进全镇扶贫开发工作,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解决基本生存条件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根据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会议精神及县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联系本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项目实施原则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是一项牵涉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的工程。为积极稳妥推进项目的实施,在工作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政府组织、群众自愿原则。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土地等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上,镇人民政府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要发挥中央专项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以及对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调动搬迁户自愿搬迁的积极性。
(二)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镇人民政府要积极做好项目实施的前期准备工作,坚持成熟一个,审批一个,开工一个,做到有组织、有计划的稳步推进。
(三)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搬迁方式不搞一刀切,根据各搬迁点具体情况,能就近插花安置尽量就近插花安置,宜分散安置的则分散安置。有经济基础、建房用地条件较好的搬迁点,要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布局。
(四)镇人民政府实施、部门配合的原则。镇人民政府作为工程业主,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其他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根据各部门的职责,制定相应措施,积极支持工程建设;镇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负责督促、负责检查。
二、易地扶贫搬迁对象选择
(一)搬迁对象选择依据
搬迁户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居住地生态环境恶劣,自然条件差的石山区贫困群众,人均耕地面积在0.3亩以下的;水源涵养林、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工程建设中需要搬迁的农户;贫困地区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的农民。(属地质灾害搬迁须市一级国土部门鉴定并确认)。
2、有劳动能力,遵纪守法,实行计划生育,愿意到搬迁地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的。
(二)搬迁区域的确定
根据我镇居住地生态环境及地质灾害情况,搬迁区域确定为我镇的高堆、甘棠2个村。
(三)扶贫搬迁对象的确定
1、凡符合扶贫搬迁条件的农户,必须自愿提出申请。
2、审批程序:搬迁户自愿申请。填写好《蒙山县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农户申请书》和《蒙山县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人口迁出审查表》,各一式四份。镇派出所、镇人民政府审查后签意见盖章,再由镇人民政府统一报县林业局审查签意见盖章,最后报县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定案。
(四)各迁出点的移民规模
全镇计划搬迁规模为4户15人(其中高堆村2户7人,甘棠村2户8人)。
三、迁入地建设
(一)迁入地选择依据
1、各搬迁户就近插花安置,搬迁户不改变其原住小组所在地行政性质,生活住宅建设用地在自有的旱地(坡、荒地)安排,要有发展余地。由镇人民政府审查,上报县土地局审批后方可实施。
2、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3、所在地的干部群众积极配合搬迁户搬迁工作。
(二)迁入地的确定方法及各迁入点的搬迁人口规模
迁入地全部在迁出地本屯(组)选择,不存在土地纠纷,也可降低搬迁成本,易于群众搬迁。全镇迁入地及搬迁人口规模为4户15人,分别是:高堆村2户7人,甘棠村2户8人。
(三)迁入点的建设内容
1、迁入点的主要生活和生产条件及移民生产发展方向
各迁入点交通相对便利,具备路通、电通、水通条件,居住环境改善后,移民能安心搞好生产,通过发展种植、养殖业达到脱贫致富的目标。
2、搬迁户的生产用地来源
搬迁户仍使用原来生产用地,并在荒地、坡地垦荒开挖土地45亩(人均3亩)种植经济作物。
3、搬迁户生活资料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
新开垦耕地45亩,新建道路3公里,清理水利渠道2公里,搬迁户新建住房建筑面积250平方米。
四、迁出地建设
(一)退耕还林方案
1、移民迁出后,在县水果、林业部门的指导下,计划种植水果和毛竹或造林,恢复植被。
2、条件允许可垦为耕地,种植木薯或种桑等,发展经济达到脱贫致富目标。
(二)方案实施时间
搬迁后,用两年时间实施完毕。
五、投资预算
工程总投资7.5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4.5万元,地方配套
3万元)。
六、实施时间及进度安排
2005年9月-11月,对2个搬迁点进行详细的摸底调查,做好宣传发动和搬迁户的思想工作,完成项目的实施设计方案。
2005年11月-2006年6月,项目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期内要完成住宅、道路、水电、新开垦耕地等建设,组织农户为下一步的生产、生活做好准备。
2006年7月检查验收阶段。项目竣工后,镇人民政府组织人员自检、自验,并将项目的有关资料整理归档。自验合格后,写出申请报告,由县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初步验收;初验合格后,再申报市有关部门进行验收。
七、工程效益及试点意义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是我镇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措施,是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解决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全镇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工程建成后,易地搬迁户生产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从而使未摆脱贫困的群众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的群众安居乐业,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镇人民政府
二○○六年元月十八日
第四篇:全县易地搬迁试点工程建设情况通报
*县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建设情况通报
*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8年3月26日
同志们:
今天,县委、县政府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并总结安排全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工作,这充分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必将对项目的顺利实施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前面,大家共同学习了《甘肃省易地扶
贫搬迁试点工程管理暂行办法》,6乡镇的负责同志汇报了项目建设的进展情况,后面,李县长还要作重要讲话,我们要严格执行管理办法,按照李县长的讲话精神切实抓好项目的实施。下面,按照会议安排,我就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的相关情况和实施的进展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关于项目的相关情况
1、项目概况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是党和政府为了解决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扶贫成本过高、就地脱贫无望地区以及生活在地质灾害频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需要避险搬迁的农牧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协调、讲求实效”的原则,采取易地建点、整村整社搬迁、集中安置的方式,由中央设立专项资金、整合中央其它专项资金、各级政府配套和群众自筹相结合筹措项目建设资金,而实施的一项民心工程。在我省这个项目主要安排在国列贫困县、省列贫困县和河西沙化严重地区,以及水源涵养林地区。
2、我县该项目的争取立项情况
按照该项目的安排范围,我们*县既不是贫困县,也不是沙化严重地区,更不是水源涵养林地区,不属于安排之列。但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们发改委曾多次向省市主管部门汇报争取,终于在2005年挤进项目安排县行列,并连续3年被省发改委批准立项。
3、项目规模
我县2005—2007年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涉及江洛、麻沿、栗川、柳林、高桥、榆树等6乡镇28村740户3824人,工程总投资3436.1万元,其中:国家易地扶贫专项资金1147万元,整合其他专项资金656.7万元,县财政配套272.4万元,群众自筹1358万元。该工程自2006年5月开工建设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当地乡镇党委、政府的精心组织下,在县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项目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配合下,我们严格按照《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管理办法》和省市发改委批复的实施方案及单项设计组织实施,工程进展顺利。
二、项目进展情况
(一)、2005年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及进展情况
1、主要建设内容
对江洛、麻沿两乡镇9个自然村235户1109人实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主要建设内容:一是在江洛镇垭河村建安置区,集中安置本镇吴坪、陶沟门、盘头山、陶家山、砖塔等5村130户664人,修筑防洪河堤2000米,新建住宅130座,开发耕地600亩,配套建设人畜饮水、供电工程、村委会及文化活动室,扩建龙头小学,对迁出区实施退耕还林348亩;二是在麻沿河乡屈兰村麻胡公路旁建安置区,集中安置本乡砖滩、魏子沟、杨坪、柴山等4村105户445人,修筑防洪河堤1000米,新建住宅105座,开发耕地350亩,配套建设人畜饮水、供电工程、村委会及文化活动室,对迁出区实施退耕还林600亩。项目概算总投资1146.9万元,其中国家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333万元,整合中央其他专项资金318万元,地方配套100.8万元,群众自筹395.1万元。
2、项目进展情况
该工程2006年5月开工建设,目前江洛镇垭河安置区已建成2000米防洪河堤、1000米通村主干公路和1700米浆砌石排水渠;住宅工程已竣工35座,建成主体的31座,完成地基工程正在进行主体施工的13座,未动工的51户;迁出区退耕还林工程共完成260亩;土地开发项目由于没有治理地块而未实施;麻沿河屈兰安置区已建成1000米防洪河堤,硬化安置区道路300米,浆砌石排水渠950米,住宅工程已竣工72座,正在进行主体施工的28座,未动工的5户;迁出区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完成了600亩建设任务,土地整理项目正在实施。两处安置区的供电工程已对竣工的166户实施了户户通电,未通电的户已列入到2007年农村“户户通电”工程项目;人畜饮水工程已列入全县2007年安全饮水项目;沼气池工程也已被列入全县2007年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投资计划已正式下达,即将组织实施;
(二)2006年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及进展情况
1、主要建设内容
对柳林、麻沿、栗川三乡镇12个自然村186户962人实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主要建设内容:一是在柳林姚庄村建安置点,集中安置本镇大河、大庄、魏湾、铜钟、观音等5村41户255人,修筑防洪河堤300米,新建
住宅41座,配套建设村内道路0.4公里及人畜饮水、供电工程、沼气池等;二是在麻沿河乡麻胡公路旁建安置点,集中安置本乡三合、段家庄、王家庄、邓家山等4村82户342人,修筑防洪河堤500米,新建住宅82座,开发耕地203亩,配套建设道路0.7公里及人畜饮水、供电工程、沼气池等;三是在栗川乡白塔河村建安置点,集中安置本乡倒边沟、袁湾、庙儿沟等3村63户365人,拓宽道路4.6公里,改造中低产田800亩,配套建设人畜饮水、供电工程、沼气池,产业开发上新建养蚕大棚63座。项目概算总投资856.5万元,其中国家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289万元,整合中央其他专项资金125万元,地方配套72万元,群众自筹370.5万元。
2、项目进展情况
目前,柳林姚庄安置区已建成300米防洪河堤,安置区已完成了17亩宅基地调换;麻沿屈兰安置区建成了500米防洪河堤,完成了宅基地的统一规划,已有12户动工修建;栗川乡白塔河安置区建成了4.2公里通村道路,住宅工程宅基地已规划43户,竣工的9座,正在进行主体施工的14户;三处安置区的人畜饮水已列入*县2008年饮水安全项目计划,正在编制设计;供电工程电力局已列入农村无电户“户户通电”工程计划,并上报省电力公司;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初步设计已经市发改委审查批复,沼气池建设已列入全县2008年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已上报道省发改委和农牧厅。
(三)2007年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及进展情况
1、主要建设内容
对高桥和榆树2乡5村201户1145人实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主要建设内容:一是在高桥乡高桥村建安置点,集中安置本乡木瓜、砖磨2村92户461人,新建住宅92套,配套建设850米道路硬化工程(含单孔板桥1座,)及人畜饮水、农电线路、沼气池等,迁出区退耕还林1570亩;二是在榆树乡剡坝村建安置点,集中安置本乡黑潭沟、曹坝、三王等3村109户684人,修筑防洪河堤650m,新建住宅109套,配套建设村内道路410米(含过水路面1处)及人畜饮水、农电线路、沼气池等,迁出区退耕还林1000亩。项目总投资915.87万元,其中国家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344万元,整合中央其他专项资金139.91万元,县级配套66.96万元,群众自筹365万元。
2、项目进展情况
该工程省发改委2007年10月批复立项,目前,安置区住宅、道路和防洪河堤工程初步设计均已通过市发改委审查批复,人饮、电力工程、沼气池等配套项目正在协调相关部门,列入项目计划。高桥、榆树两乡正在协调调换安置区土地。
(四)、项目建设的特点
我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呈现以下五个特点:
1、领导高度重视。该项目从选点、方案的编制、申报到实施,县上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都非常重视,书记、县长经常过问项目建设进展情况,李县长亲自到省市汇报争取,并多次主持召开协调会议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实施项目的乡镇党委、政府都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书记、乡镇长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有力推动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2、安置点选址合理。搬迁安置点均选在靠近中心村镇或公路沿线的河谷地带,水土资源丰富、地势开阔平坦、通风向阳、交通便利,充分考虑了水土资源平衡问题和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问题,为实现“搬得出、能致富”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3、规划科学,设计合理。麻沿屈兰安置区和江洛垭河安置区,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统一设计住宅模式,科学规划道路、供排水、供电等配套设施,同时还考虑了村内道路和院落的绿化美化问题。
4、相关部门大力支持。财政、水利、交通、电力、林业、扶贫、国土、教育、卫生等部门在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及申报争取中积极配合、大力支持,并把安置区列入全县人饮安全工程、户户通电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农村能源沼气池建设、扶贫整村推进等项目,使该工程整合中央其它专项资金建设的配套设施项目落到了实处。
5、群众积极性高。由于搬迁群众迁出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对该项目彻底改变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非常欢迎,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较高。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住宅建设进度缓慢。2005年工程项目区的江洛垭河安置区住宅工程竣工35座,建成主体的31座,完成地基工程正在进行主体施工的13座,未动工的51户;麻沿屈兰安置区住宅工程竣工72座,正在进行主体施工的28座,未动工的5户;2006年工程项目区的栗川乡白塔河安置区竣工的9座,正在进行主体施工的14户,未动工40户;麻沿屈兰安置区动工12户;柳林姚庄安置区完成宅基地调换,还都未开工;按三年建成的项目建设年限要求,建设进度明显滞后。
2、项目建设资金缺口大。一是住宅建设资金群众自筹比例大,部分困难家庭无力筹措住宅建设资金,部分搬迁户错过了早期建房的时机,建筑材料、人工等价格大幅上涨,加重了资金筹措压力。二是柳林姚庄安置区河堤工程由于追加工程量而增加的投资无法落实。
3、内业资料不完善。项目管理卡和搬迁人口资格审查表没有填写完毕,所需照片还没有拍摄,工作量还相当大。
4、部分乡镇领导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组织力量薄弱,宣传动员工作不够到位,没有充分调动起搬迁群众动迁的积极性;二是建房补助资金发放不够及时,存在不能够足额发放的问题;三是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的问题,申报项目时为了增大投资,存在虚报搬迁人口和户数的问题。
三、今年的打算
根据两年来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施中积累的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今年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实施主要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住宅建设进度,确保2005年工程项目区的住宅工程今年6月前全面建成;2006-2007年工程项目区的柳林、栗川、麻沿、高桥、榆树等5乡镇要加快项目安置区土地调配、宅基地规划进度,力争3月底宅基地全部规划到户并启动房屋住宅工程,今年年底前全面建成。
二是加强项目整合,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尽可能将农业农村方面的项目整合安排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建设,加快建设进度,确保配套建设工程一次到位。
三是强化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组织专人经常性深入项目区督促检查,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工程保质保量保进度。
四是加强资金管理,严格国债资金管理办法执行“报账制”,确保用于搬迁户建房补助的资金足额及时发放到搬迁农户手中。
第五篇: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管理办法
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管理办法
2011-4-22 14:15 来源:法律教育网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发文单位: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日期:2011-4-22 执行日期:2011-4-22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管理办法》和《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竣工验收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二日
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相关要求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实施意见》(甘政办发〔2011〕100号),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是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行政主管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承担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具体管理职责。
第三条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遵循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协调、讲求实效原则,严格按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申报、审批、建设与管理。
第二章 搬迁对象及模式
第四条 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主要包括三部分群体:
1.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及省上确定的扶贫开发重点乡中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扶贫成本过高、就地脱贫无望区域和年人均纯收入在国家规定贫困线以下的农牧民。
2.生活在水源涵养林区、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风沙沿线受荒漠化威胁严重地区,退牧还草工程禁牧区等生态位置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土壤侵蚀模数长江上游在2000吨/平方公里·年以上、黄河中上游在5000吨/平方公里·年以上区域的农牧民。
3.生活在地质灾害频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地区需要避险搬迁的农牧民。
第五条 试点阶段应以整村、整社搬迁为主。
第三章 安置区选择及安置模式
第六条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必须是水土资源能满足搬迁农牧民生产生活需要,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设施通过必要的扶持建设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且有带动搬迁农牧民脱贫致富产业的区域。
第七条 主要安置模式:
1.从山梁沟壑区及地质灾害严重地区向交通便利、基础条件较好的水川地及塬台地建点集中安置。
2.依托中小型水利工程,通过合法开发荒地或利用农场闲置地集中安置。
3.依托县城、小城镇、中心村集中安置。
第八条 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用地应纳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统一布局、集中连片。坚持节约用地、少占耕地、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
第九条 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用地利用荒地、戈壁、废弃地、闲散地等未利用土地的,可以无偿划拨方式供给;占用耕地的,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条 搬迁后的废弃建设用地应及时予以整治,作为农林牧发展用地,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第十一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所需土地,应到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法进行登记,并办理国有或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证。
第四章 实施方案编报和审批
第十二条 实施方案编报。
1.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根据当年确定的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建设内容、资金安排的原则和使用范围及本县市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建设规划,组织相关部门编制本县市区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经县市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上报市州发展改革部门,并附项目的单项工程设计、搬迁人员名册及相关附图。
2.对各县市区上报的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施方案,市州发展改革部门应组织相关部门认真审查、论证,并经市州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将审查意见与相关附件一并上报省发展改革委。
第十三条 对各市州上报的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施方案,省发展改革委应组织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相关专家审查、论证,并报请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审批分县市区实施方案。
第五章 计划管理
第十四条 省、市州、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及上级发展改革部门的指导下,编制本级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作为确定实施方案的依据。
第十五条 省发展改革委根据审批确定的建设任务,编制全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建议计划,报请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第十六条 省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的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资金和建设任务计划,在30个工作日内将计划下达到各市州。
市州发展改革部门收到省上下达的计划后,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全额下转到各县市区,并抄送省发展改革委备案。
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收到市州下转的计划后,及时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投资计划下达后,不得擅自调整或变更搬迁对象、安置地点、规模、标准和主要建设内容。如因特殊原因确需调整或变更的,应按程序报省发展改革委批准。
第六章 项目建设管理
第十八条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按省级项目进行管理。
第十九条 省、市州、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有关前期工作。试点工程前期工作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实施方案、单项工程设计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按照行业规范标准编制。
第二十条 省发展改革委委托市州发展改革部门根据省发展改革委批准的实施方案,组织审批单项工程初步设计,初步设计的深度要达到工程建设的需要,并报省发展改革委备案。
第二十一条 对依托县城、小城镇、中心村集中安置的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要纳入并服从县城总体规划或小城镇、中心村建设规划,同时按照规划要求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第二十二条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行合同制管理,由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与乡镇、施工单位及行业管理部门四方签订合同。其中,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工程管理与协调,乡镇负责组织群众参加工程建设,行业管理部门负责工程技术管理及质量监督检验,施工单位负责工程建设。
第二十三条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严格按照批准的建设方案和相关规范组织施工,不得随意变更已经批复的单项工程初步设计方案和建设内容。因特殊原因确需变更设计和调整概算的,应当报市州发展改革部门批准。
市州、县市区在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中,要严格按项目建设程序,建立科学的工程建设机制,确保工程质量。
第二十四条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行公示制。省上下达的计划经市州转下后,市州发展改革部门要将计划内容通过当地报纸等主要媒体向社会公布。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要将项目名称、建设地点、建设内容、总投资及构成、项目实施单位、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监督电话等主要内容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向社会公布,建设单位要在工程实施地显要位置设置公示牌,接受群众监督。
第二十五条 市州发展改革部门每年要适时组织相关部门对工程进行检查、指导,及时了解和掌握工程建设、资金到位及使用等情况,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问题,并及时将检查情况报省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办公室。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应加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全程管理,做好搬迁对象审查、搬迁农牧户管理卡和搬迁人口资格审查表填制、资料整理和进度报表上报。同时,应该协调做好施工技术指导、工程质量检查等工作。
第二十六条 市州发展改革部门必须在每月7日前向省发展改革委上报本市州上月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进展、资金到位、农牧民搬迁和安置等情况。
第二十七条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竣工验收按照《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竣工验收办法》执行。
第二十八条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竣工验收后要及时组织移交,并建立管护制度,明确管护责任,确保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发挥效益。
第二十九条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严格按照一年建设、两年搬迁、三年稳定的目标考核,对不能按期完成工程建设和搬迁安置任务的,省发展改革委将在两年内停止安排该县市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并相应调减正常以工代赈项目和资金。
第七章 资金管理
第三十条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建设资金包括中央专项、省预算内基建配套、省级专项配套和市州、县市区政府配套及群众自筹资金。
第三十一条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并按照工程建设进度及时足额拨付,严禁挤占、挪用。工程建设单位应严格执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相关规定。
第三十二条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中央专项补助标准:跨县市区、跨乡镇、跨村搬迁按人均5000元标准补助;就近搬迁需改善生活条件和部分生产条件的,按人均3500—4500元标准补助。国家相关补助标准调整后,以上补助标准相应进行调整。
第三十三条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中央专项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解决搬迁群众基本生产条件及必要的生活设施,具体包括:
1.搬迁人口的住宅和必要的生活设施建设;
2.农田建设;
3.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及人畜饮水工程建设;
4.交通道路、农电线路建设;
5.适当安排教育、卫生、基层政权建设等项目。
第三十四条 县市区要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积极引导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农村“六小工程”、国土整治、基层政权建设、教育、卫生、整村推进等项目资金,在保持原有的管理渠道不乱、资金使用性质不变的前提下,以县市区为单元,以规划为基础,以项目为支撑,做好资金整合工作。
第三十五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积极配合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开展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监督检查和审计,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市州发展改革部门应定期对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资金的拨付、到位、配套、使用等情况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第三十六条 省、市州、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可以在本级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配套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项目管理费,主要用于规划和实施方案的编制、方案评估、工程检查、成果宣传、课题研究、档案管理以及会议、资料、印刷等费用开支。
第八章 组织管理
第三十七条 省、市州、县市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总体规划的制定、重大事项和有关政策的协调,并对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方案的落实、技术方案的执行和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监督和严格考核。
第三十八条 省、市州、县市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宣传动员、组织实施、计划管理、资金监督、政策兑现、技术服务和检查验收等工作。
第三十九条 省、市州、县市区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协调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的职责和业务分工,做好本部门的相关工作。
第四十条 省、市州、县市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有计划地组织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管理人员开展学习、交流和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第九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各地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由省发展改革委负责解释。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