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时政热点: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智慧的重要体现
时政热点: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智慧的重要体现
作者:生态环境部大气司大气处调研员 段光明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也是新时代中国智慧的重要体现。
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西方发达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科研、政策、法制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为世界各国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大量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技术。但是,西方发达国家并未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上升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这是由其发展的历史进程决定的。
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奉行资本主义,强调个体的发展和竞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最具有公共服务特征的生态环保在面对市场资本时处于弱势地位,先进的环保科技水平和蓬勃发展的社会环保运动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强弱对比的局面。
另一方面,殖民主义的传统促使西方发达国家采取多种手段和途径输出环境问题、转嫁环境责任。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指责发展中国家破坏环境的同时,将污染产业或其生产环节不断向后者转移,自己享有经济红利而让发展中国家背负沉重的环境成本。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教训形成的中国智慧,对承担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表明了鲜明的态度。
我国不仅提出了生态文明理念,而且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效。以大气环境保护为例,2013年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大气十条”),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方方面面部署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优化经济结构、能源结构,逐步解决复合型、压缩型大气污染问题。“大气十条”实施5年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效果显著。与2013年相比,2016年74个重点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由72微克/立方米下降至50微克/立方米,累计下降30.6%;全国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PM2.5分别下降15.5%和33.0%、31.3%、31.9%。2017年全国空气质量继续改善,重污染天气明显减少,第一阶段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取得明显成效。
正是理念加行动、措施加成绩,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可供广大发展中国家借鉴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这些努力和成绩也赢得了国际环保人士的尊重和认可。联合国副秘书长索尔海姆说:“终于,全世界看到了一种可操作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中国正在建设与环境和谐共存的可持续经济,这是在生态文明旗帜下的中国转型。”
作为一名环保工作者,置身于这个伟大时代是幸运的,我们有幸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回顾国际生态环境保护运动发展历史,思考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从一个侧面加深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体会和理解,也让笔者更加尊重和热爱生态环保事业,更加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扎扎实实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添砖加瓦。
第二篇:建设生态文明是林业的重要使命
建设生态文明是林业的重要使命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提出了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为林业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人类文明的进步与林业发展相生相伴。森林孕育了人类,也孕育了人类文明,林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指出:“必须把林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强林业建设,促进生态修复和生态环境良好,进一步明确了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林业发展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环境基础。通过加强生态建设,着力建设和保护好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满足全社会对生态产品的巨大需求,充分发挥林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节能减排、调节气候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其次,林业发展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林业不仅能够提供木材、林产品、绿色食品、药材、生物质能源等丰富的能源和资源,而且可以带动相关产业、扩大就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三,林业发展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社会基础。通过发展森林文化、湿地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绿色消费文化等生态文化,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
待自然的良好氛围,达到全社会对生态文明的认知认同。
当前,我省林业发展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但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三个不相适应:一是生态产品供给严重不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灾害频发等问题依然严重,与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极不适应。二是林产品供给相对短缺,林地产出率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森林经营处于较低水平,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满足社会有效供给的要求不相适应。三是思想不够解放,体制转轨缓慢,发展方式粗放,科技含量不高,生态保护和生态道德意识不强,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相适应。
面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重任,林业工作必须找准切入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是突出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国有林场改革。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实现“还山、还权、还利于民”。要发挥市场配置森林资源的基础作用,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林业的聚集;抓好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覆盖集体林业的公共财政制度。尽快完成生态公益型林场和商品经营型林场的划分界定,切实改善林区民生,促进林区和谐建设。
二是着力推进“双低”改造(低丘岗地和低产林改造)。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科学规划,严格项目审批管理;坚持规范操作,注重环境保护,防止造成资源破坏和水土流失;坚持规模发展,优化结构,大力营造速生丰产林和高效经济林,提高林地效益;坚持部门
协调配合,合力推进,扎扎实实完成全省500万亩低产林改造和300万亩低丘岗地林业开发任务。
三是充分发挥林业在节能减排中的重要作用。要积极争取世行碳基金项目,开发京都、欧盟碳汇造林市场;加强碳汇项目管理,组织制定有关技术规程,做好项目计量与监测。积极开发以乌桕为主的林业生物质能源,组织开展生物质能源树种选育和种植模式研究大力营造生物质能源林,完成好50万亩乌桕原料林基地建设试点任务。四是继续抓好林业重点工程,积极推动生态建设。继续抓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湿地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以大工程推动营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尽快启动防沙治沙和石漠化治理工程。努力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继续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积极支持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林业建设,不断扩大非公有制造林的数量和规模。同时要全面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和森林质量。五是突出抓好资源保护,巩固林业建设成果。加强林地征占用审批及用途管制,像保护基本农田一样严格保护林地。认真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凭证采伐制度,控制森林资源不合理消耗,依法严肃查处乱砍滥伐林木、乱征滥占林地、乱捕滥挖野生动植物等违法行为,加大大案要案打击力度。扩大自然湿地保护面积,促进退化湿地恢复。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强化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建立完善森林火险、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灾害预警系统和防灾减灾体系,加强应急物质储备,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六是全力抓好科教兴林,大力发展创新型林业。深化林业科技体
制改革,形成产学研相结合、分层次、有重点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在“双低”改造模式、乌桕等生物质能源开发、生态修复、林木优良品种繁育、林产品加工转化等实用技术上开展攻关研究。加强林业标准化和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六网合一”,发展数字林业。广泛开展林农培训,积极发展林业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林业行业准入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
七是优化林业产业结构,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加强林业产业政策引导,加快特色优势林产品规模化与集约化经营步伐,抓好产业基地建设。改造传统林业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林浆纸一体化,开发林下经济,加快推进生物质能源、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生态旅游、森林资产评估、技术咨询等服务业。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实施精品名品战略。力争使林业在全省大农业经济贡献率中的份额占到10%,对农民的收入贡献率达到10%以上。
第三篇: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发展
摘要: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也是目前世界发展的潮流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我们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战略路径,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时政背景
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书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联合国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国际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形成的文件《21世纪议程》,是开启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两个突出标志。中国近30年改革开放成就辉煌,令世界瞩目。但在另一方面却导致自然资源消费过度,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如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中取得平衡,已成为现今中国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我国提出建设文明。顺应了文明转型的要求,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二.生态文明的特征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利用又同时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而具有几个鲜明的特征: 首先生态文明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人与自然作为地球的共同成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生态保护意识逐渐成为了大众文化。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从以前的“征服自然”“改变自然为人类服务”,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保护自然,恢复生态”转变。
其次从目标看,生态文明的目标是推动社会走向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随着环境污染侵害事件的逐年上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目前面临来自于着各个方面的挑战。(一)从环境方面来看
(1)资源短缺问题日趋突出。我国面临的资源短缺压力大,虽然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可用土地、淡水、能源、矿产等资源资源都处于世界平均值以下。这使得环境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2)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在快速发展经济的过程,积累了大量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及有害化学品污染以及环境物理性污染等。
(3)生态系统持续恶化。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四大自然生命系统,大气生态系统、水源生态系统和能源与矿产生态系统三大自然环境系统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二)从社会方面来看
(1)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根本改变。(2)公民生态意识淡薄。(3)环境立法体系不完善。环境立法体系结构不完善、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环境立法行政干预色彩浓重。(4)国际合作机制有待健全。主权问题阻碍着国际环境合作深入进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关系的紧张导致国际环境合作阻碍重重、污染转移给国际合作造成阴影、国际环境争端解决机制不健全。
(5)建设生态文明的制度有待加强:建设生态文明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缺乏促进资源节约的环境经济政策和鼓励节约的长效机制、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6)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导致资源利用率低。四.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一)加强教育和学习,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一种平等和谐的统一关系。我们必须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吸取教训,把促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与保证未来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实践表明,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是不负责的行为, 将会为子孙后代带来惨痛的代价。
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向前发展,生态文明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文明形态。应深入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和环境法规,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大幅度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力度。与此同时,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 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行动,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应履行的道德义务与责任。(二)通过立法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生态建设的有序落实
制度缺失和体制机制不合理是导致中国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我国现行的宪法没有明确“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资源保护的指导思想, 现有的单项的自然资源法中,对自然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缺乏具体规定, 致使有些法律条款操作性不佳。因此,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 要在各种经济立法中突出生态环保资源型经济的内涵, 使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在经济法中得到充分体现,进而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完善环境政策法规、制度,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硬约束条件。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三)支持文化创新,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要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绿色消费文化等生态文化, 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政绩观、消费观, 并使之广泛渗透到社会、经济、科技、法律、政治以及伦理等领域, 为经济社会的生态化发展提供智力与精神支持。(四)发展现代循环经济
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就是实现国民绿色经济,解决经济增长和生态破坏之间矛盾的有效出路。现代的循环经济,包括从源头预防污染物产生,从消费降低废物排放,从处理增加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改变传统工业生产中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淘汰落后生产技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大力提倡生态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五)增加对生态、环境的投入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环保投资就达到GDP的2%,英国2.4%,日本1.8%- 2.9%,到1992年美国达到了2.5%,而中国到2005年才达到1.3%。“十一五”期间规划的投入比例是1.5%,中国生态、环境投入总量不足,加之有效投资率低和投资保障制度不完善,以致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目标难以实现。应当根据引进庇古税等有效的方法约束生态破坏行为,并增加环境治理的财政收入。用法律以及各种规章制度清晰的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公民对环境保护的责任、义务,并全方位增加对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投资。(六)在各行业实行绿色GDP的统计方法
2011年,中国以快速的经济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然而这一经济数据背后却掩藏着自然资源的快速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Pm2.5”这一概念被人们逐渐熟知,可入肺颗粒物正是人们生活环境恶化的一种表现。因此基于居民生活水平的实际GDP统计体系需替代简单的生产额加总所产生的GDP。
绿色GDP是将生态成本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即从GDP中扣除经济生产中投入的环境成本。通过将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货币化,使人们深刻并直观的认识到经济开发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以及伴随GDP的增长付出的环境资源成本和代价。从根本上改变各行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现状,从而推动生产作业向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集约型模式转变,真正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到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七)树立正确消费观,节能减排
人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杜绝浪费。这要求人类摒弃过度挥霍性消费的享乐主义,而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进行适度消费,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使得生产消费的消耗最小。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破坏都基于人类的欲望,因此以节俭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目标的适度消费必定能够大幅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持续性、公平性及和谐性,追求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转变观念,由征服自然变为尊重自然,由索取自然变为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选择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生态文明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共同繁荣,和谐相处,持续发展的文明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当前的客观需求。
文献引用
1.姜春华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及战略选择》,《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2009年第27卷第9期
2.曾珠《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及未来》,《现代经济讨论》2008年第5期 3.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5bf3bfa884868762caaed5ae.html
第四篇:中考政治时政热点 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 新人教版
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
【摘要】2013中考即将拉开帷幕,许多考生都在收集中考政治时事热点。为此,为广大考友编辑了中考2013政治热点: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希望能给广大考友提供帮助!背景材料
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国务院副总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主席李克强6月5日主持召开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讲话。会议审议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方案》和《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计划任务分工》。他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基本内容,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推进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
3.2012年6月29日,新华社报道,国务院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4.务院印发《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要求到2015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69吨标准煤(按2005年价格计算),比2010年的1.034吨标准煤下降16%(比2005年的1.276吨标准煤下降32%)。“十二五”期间,实现节约能源6.7亿吨标准煤。中国政府网刊发了规划全文。
5.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2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发展循环经济。会议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6.中国首个以“能源”为主题的流动科普展览——“和谐能源之旅”全国科普巡展广州站启动仪式11月30日在广东省博物馆举行。2012年11月30日至 1月27日期间,主办方将围绕“能源生态文明”建设,举办跨行业能源论坛、儿童“能源小卫士”到高校“能源大使”评选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强调每一位公民应对能源挑战行动力。活动将为广 1 东民众展现宏观能源生态体系,倡导低碳智慧生活。活动鼓励民众关注能源安全与挑战、环境保护等议题,号召珍惜能源、善用能源。
7.2012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现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关键在于水,根本的出路在于节水。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11月26日发布的《国家农业节水纲要(2012-2020年)》。纲要指出,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业是用水大户,近年来农业用水量约占经济社会用水总量的62%,部分地区高达90%以上,农业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很大。
8.12月5日,国家民委关于印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
9.6月25日,我国首部以“优质生活”为主题的区域合作规划——《共建优质生活圈专项规划》在粤港澳三地同步对外发布。粤港澳正式启动共建优质生活圈。主体内容是:提出区域发展愿景,明确要将大珠三角建设成为具有示范意义的绿色宜居城市群区域。
考点链接
1、了解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理解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知道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
2、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
3、了解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我国环境形势的总特点,理解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4、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试题预测 综合探究题:
材料: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1)建设美丽中国,需从建设美丽家乡做起。请想一想,自己的家乡在生态文明方面还存在哪些不美丽的地方?(2)建设美丽家乡,针对上述(1)的问题,你有哪些好的建议? 答案提示:围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环保意识、科学发展、低碳生活等展开即可。
(1)自然环境美丽了,如何让家乡的内涵也美呢? 答案提示:围绕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明和谐风气、民主法治、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展开即可。
【专题考点分析】
材料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而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
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之后,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发展为“五位一体”,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材料二: 1月份,气象台不断发布霾橙色预警信号,提示市民空气污浊,注意防护。这几天,多地PM2.5值濒临“爆表”,北京城区曾一度逼近每立方米1000微克。这是什么概念呢,新国标PM2.5日均浓度限值为每立方米75微克,也就是超标十倍以上。这两天,中央气象台也接连发布大雾黄色预警,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200米。环保部昨天公布的污染指数最高的前10位城市,都达到了重度污染程度。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监测结果显示,截至13日零时,在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了严重污染。
【本专题知识要求】
一、坚持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
1、我国的资源形势(或资源国情)(是什么)3(1)我国的资源国情:我国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我国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总体资源形势严峻。
(2)造成我国资源形势严峻的原因:①人口急剧增长加大了对自然资源的需求;②长时期的不合理、不科学开发利用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3)选择:面对这样严峻的资源形势,坚持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们明智而必然的选择。
2、坚持保护资源基本国策的原因(或意义)(1)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地球只有一个,保护自然资源就是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2)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3)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4)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需要;(5)是大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然要求;(6)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3、怎样坚持保护资源基本国策:(国家怎样做)(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2)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资源节约意识,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3)进一步完善保护资源的法律法规,坚决打击制裁浪费和破坏资源的行为;(4)大力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湖、还海、退牧还草”的举措;开展“节能减排”活动等。
4、青少年学生应怎样履行保护资源的责任:(青少年学生怎样做)(1)青少年学生应自觉培养节约资源、珍惜资源、保护资源的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4(2)青少年学生应自觉增强法治观念,依法保护资源;(3)青少年学生应落实保护资源的行动。如:青少年学生应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自觉从珍惜一滴水、节约一度电、珍惜一张纸、节约一粒粮、拒绝使用一双一次性筷子等方面去培养节约资源、珍惜资源的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
5、关于节约用水的认识
(1)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义:水是生命之源、希望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资源的匮乏已越来越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越来越影响到地球上其它生命的繁衍生息。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依法保护水资源,珍惜节约每一滴水,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2)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重在行动,养成良好习惯:①一水多用;如:用淘米水泡洗蔬菜、水果,然后再用来浇花草、树木等;用洗脸、洗脚水冲马桶、洗拖把;②洗澡尽量用淋浴;③控制好各种需水情况下水管流量,注意关好水龙头;④喝剩下的矿泉水不乱倒,收集起来去浇花、草、树木等。
6、关于节电、节能的认识
(1)家庭生活中的措施:①使用节能灯;②购买节能环保的家电;③尽量使用太阳能、沼气;④休息或外出时,要切断电视机、饮水机等电源,不要使其处于待机或工作状态;⑤尽量少用私家车等。
(2)在学校生活中,要注意及时关闭教室、走道、楼梯的灯;不把小电器带到学校使用等。
7、宣传性口号、标语:
“水是生命之源”;“节约能源,你我共参与”;“但存方寸土,留与子孙耕”;“保护资源,人人有责”等。
二、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1、我国环境现状(是什么)(1)环境国情: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
5(2)我国环境国情说明的问题:①党和政府及广大人民群众已深刻认识到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重性及其严重后果,已下决心治理环境问题和保护好环境,取得了一定成效。②人口增长过快和工业化进程加快造成的环境问题严重,不可能在短期内彻底加以解决。
(3)选择:面对这样的环境形势,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们明智而必然的选择。
2、坚持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原因(或意义)(1)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无论什么地方,无论什么时候,保护好环境就能增强投资吸引力和经济竞争力;(2)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损害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危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保护环境,势在必行;(3)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4)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5)是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6)是大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然要求;
3、怎样坚持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国家怎样做)(1)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3)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环境保护意识,努力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4)进一步完善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坚决打击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5)大力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湖、还海、退牧还草”的举措;建造“风沙防护林带”;开展“节能减排”活动;发展“绿色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开展“拒绝白色污染”活动等。
4、青少年学生应怎样履行保存护环境的责任:(青少年学生怎样做)青少年学生应提高环保意识,增强法制观念,从身边小事做起,不乱丢纸屑等垃圾,积极参加公共卫生的维护,用自己的行动净化、美化校园,积极参加义务植树等活动,自觉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5、关于拒绝白色污染的认识:
①动员家人购物、买菜不用塑料袋,改用提篮或布袋等;②喝豆浆等要自带杯子;③外出带饭菜时,自带金属饭盒等,拒绝使用一次性泡沫饭盒;④尽量不食用用塑料包装的小零食、小食品等;⑤逢年过节、过生日时,倡导相互间不送贺卡、生日卡等;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不乱丢纸屑、塑料袋、饮料瓶等。
6、科学处理家庭垃圾:
①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分类、摆放;②废旧电器、电池等不乱丢,交回回收站;③无害垃圾可深埋;④废菜叶等可以用作花、草肥料;⑤不往窗外、门外乱扔垃圾等。
7、宣传性口号、标语: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等。
8、正确认识保护环境与加快经济发展的关系:
(1)经济建设是我们的中心任务,我们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环境保护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突出的位置。
(2)保护好环境能增强投资吸引力和经济竞争力,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3)加快经济发展,绝不能以破环环境为代价,绝不能把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对立,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加强保护。
三、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1、我国人口现状的认识:
(1)我国现阶段的人口国情: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7(2)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①基本特点有: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②其他特点有: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人口分布不平衡;农村人口占多数;男女性别比失衡。
(3)我国人口发展趋势及原因:①发展趋势: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男女性别比趋于平衡。②原因:我国长期坚持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生育政策,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人们的法律意识和科学素养有所提升。
(4)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我们的对策是: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和生育政策,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认识人口问题的危害:
(1)严重影响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2)严重影响制约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3)严重影响制约着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4)给资源环境带来沉重压力(负担)。
3、认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1)目的——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大力提高人口素质。(2)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3)意义——只有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大业的顺利实现。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出发制定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在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问题的惟一正确的选择。
4、宣传性口号、标语——“只生一个好”、“计划生育,利国利民”等。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或意义):
8(1)面对世界性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谋求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的共识;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2)人口大量增加、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实现,已严重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我们在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国家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①要求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能够认识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②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③坚持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④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⑥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⑦大力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⑧加强和完善保护资源环境的法律法规等;⑨大力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湖、还海、退牧还草”、建造“风沙防护林带”、开展“节能减排”行动和拒绝“白色污染”、发展“绿色经济”,倡导“低碳生活”等措施;
4、青少年学生在实施可持续发展中应怎样做?(见课本)
5、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
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6、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的实质都是发展问题。
第五篇:热点专题06: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
热点专题
六、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
第一部分时政背景
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国务院副总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主席李克强6月5日主持召开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讲话。会议审议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方案》和《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计划任务分工》。他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基本内容,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推进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
3.2012年6月29日,新华社报道,国务院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4.国务院印发《2015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69吨标准煤(按2005年价格计算),比2010年的1.034吨标准煤下降16%(比2005年的1.276吨标准煤下降32%)。“十二五”期间,实现节约能源6.7亿吨标准煤。中国政府网刊发了规划全文。
5.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2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发展循环经济。会议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6.中国首个以“能源”为主题的流动科普展览——“和谐能源之旅”全国科普巡展广州站启动仪式11月30日在广东省博物馆举行。2012年11月30日至2013年1月27日期间,主办方将围绕“能源生态文明”建设,举办跨行业能源论坛、儿童“能源小卫士”到高校“能源大使”评选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强调每一位公民应对能源挑战行动力。活动将为广东民众展现宏观能源生态体系,倡导低碳智慧生活。活动鼓励民众关注能源安全与挑战、环境保护等议题,号召珍惜能源、善用能源。
7.2012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现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关键在于水,根本的出路在于节水。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11月26日发布的《国家农业节水纲要(2012-2020年)》。纲要指出,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业是用水大户,近年来农业用水量约占经济社会用水总量的62%,部分地区高达90%以上,农业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很大。
8.12月5日,国家民委关于印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
9.6月25日,我国首部以“优质生活”为主题的区域合作规划——《共建优质生活圈专项规划》在粤港澳三地同步对外发布。粤港澳正式启动共建优质生活圈。主体内容是:提出区域发展愿景,明确要将大珠三角建设成为具有示范意义的绿色宜居城市群区域。
第二部分关联考点
55、了解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理解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知道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
56、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
57、了解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我国环境形势的总特点,理解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58、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第三部分试题示例
综合探究题:
材料: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建设美丽中国,需从建设美丽家乡做起。请想一想,自己的家乡在生态文明方面还
存在哪些不美丽的地方?
(2)建设美丽家乡,针对上述(1)的问题,你有哪些好的建议?
答案提示:围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环保意识、科学发展、低碳生活等展开即可。
(3)自然环境美丽了,如何让家乡的内涵也美呢?
答案提示:围绕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明和谐风气、民主法治、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展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