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姜增伟同志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国家商务部副部长
姜增伟(2011年12月22日)
同志们:
2011年12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1]59号,以下简称《意见》)。今天,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农业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税务总局、供销总社联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分析当前形势和存在问题,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工作。受陈德铭同志委托,我代表商务部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意见》的重要意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闭幕,会议指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新变化,必须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稳中求进,迎难而上。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不仅连着经济增长,更连着民生,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许多发达经济体都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基础性、公益性的建设加以统筹安排。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大力实施“双百”市场工程、推进农超对接、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加强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市场网点逐步健全,流通环境明显改善,新型流通模式不断发展,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依然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组织化程度低,产销衔接不紧密,“卖难”、“买贵”等问题时有发生。针对新形势和新问题,在“十二五”开局之初,国务院及时出台《意见》,全面部署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民以食为天,在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 口的大国,吃饭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在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中,鲜活农产品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数量看,2010年,我国蔬菜总产量5亿吨,人均占有量370多公斤,水果产量2.14亿吨,人均占有量约160公斤,水产品产量5373万吨,人均占有量约40公斤,肉类产量7926万吨,人均占有量约60公斤。从品种看,以前以土豆、白菜、萝卜“老三样”为主的情况得到彻底改变,现在我国常年流通的蔬菜就有14大类150多个品种,另外还有大量的水果、水产品、肉、禽、蛋、奶及其他鲜活农产品。从消费要求看,受饮食传统影响,我国居民对鲜活农产品既要求质量安全,又要求新鲜度高。数量如此巨大、种类如此丰富、质量如此高的消费需求,亟需通过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来满足。
二是引导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客观需要。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既可向流通要效益,为农民增收提供广阔空间,据统计,农超对接比传统经纪人收购价高出约10%;又可通过流通引导生产,充分发挥“消费决定生产”的市场机制作用,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紧密产销衔接关系,发展订单农业,有效减少生产的盲目性,促进农业现代化。目前,我国有近3.2亿劳动力靠农业为生,农民纯收入的49%左右来自农业生产,2010年,仅蔬菜生产就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了830多元。
三是完善市场调控的现实需要。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多次出现持续大幅度上涨,农产品及其制成品价格上涨是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构成中,农产品及其制成品的权重高达34%。以2011年11月份为例,当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2%,农产品及其制成品价格上涨贡献了2.7个百分点。2011年下半年,市场急转直下,多种鲜活农产品上演“过山车”行情,甚至跌破生产成本价,区域性“卖难”与“买贵”现象同时存在。鲜活农产品价格频繁剧烈波动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影响非常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和压力。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一方面,可以完善平稳产销运行、保障市场供应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的能力,防止农产品市场价格大起大落;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区域内循环和跨区域调运,有效缓解局部地区丰收增产、集中上市导致区域性的农产品过剩,保障在发生自然灾害等突发紧急状况时的农产品供应,充分发挥调剂余缺、稳定市场的重要作用。
二、准确把握《意见》的精神实质
《意见》贯穿了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体现了扩大内需的根本要求,抓住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核心任务,是新形势下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准确把握《意见》的精神实质。
一是系统性方面。《意见》既确立了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目标,又明确提出了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涵盖了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方方面面。在发展对象上,不仅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生产主体,也包括农产品经销商、运输企业、流通企业等流通主体,以及农产品批发市场、零售市场等流通网点,贯穿了产、运、销流通全链条。在建设内容上,既注重流通基础设施等硬件的建设改造,也突出流通模式创新、流通标准化、信息化等“软实力”的提升;既注重单个流通节点建设,也突出构建流通网络,统筹了流通体系建设的载体、模式和功能。在工作机制上,既强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强化政府责任,加强政策扶持,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既强调中央要统筹指导,又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全面推进,兼顾了政府和企业、中央和地方多种力量、多种资源。
二是长效性方面。鲜活农产品具有鲜活、易腐、不耐贮运的特性,生产的地域性、季节性很强,消费的弹性很小,流通的风险很高,这决定了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构建平稳产销运行、保障市场供应的长效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意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仅针对目前鲜活农产品流通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强和改进的措施,而且明确了“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和发展方向。着眼于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提升现代化水平,密切产销衔接关系,从治标和治本两个方面,提出要推动经销商公司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鼓励订单农业,发展产销一体化等现代流通模式,确立了建立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目标。
三是政策性方面。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意见》在保障措施上有了较大突破,政策力度之大,“含金量”之高,是前所未有的。强调了公益性功能。《意见》提出,将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加以推进,要求改造和新建一批公益性市场,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确定了发展基调。落实 了用地政策。《意见》明确,政府投资建设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可按作价出资(入股)方式办理用地手续,这是在市场用地方面的一个重大政策突破,为公益性市场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完善了税收政策。《意见》明确,要完善鲜活农产品流通税收政策,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这对引导经销商公司法人化,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子结算,进一步完善信息体系建设等,都具有实质的促进作用。《意见》还在金融支持、规范收费、运输便利等方面提出了支持措施。
三、全面落实《意见》的各项任务
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全面落实《意见》各项任务,要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菜市场为流通主渠道,以农超对接等多种产销衔接为方向,以周末蔬菜直销市场等直销直供业态为补充,突出重点,着力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着力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下决心扶持培育一批大型农产品批发企业,鼓励开展直销配送;引导经销商实现公司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扶持培育一批大型农产品零售企业,发展连锁经营,扩大经营规模,降低经营成本。扶持培育一批大型农产品运输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企业开展共同配送和统一配送,提供仓储、运输、包装、加工等增值服务,提高物流效率和物流服务水平。扶持培育一批产销联营的大型鲜活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及其他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推动产销一体化和产业化经营。
二要着力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加强产地预冷、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冷藏冷冻、冷链运输、包装仓储、检验检测和电子结算等设施建设。发展电子商务,扩大网上交易规模,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引入拍卖等现代交易模式,加快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推进鲜活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工作,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尽快完成重要鲜活农产品流通标准制修订工作。加快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索证索票和购销台账制度,开展好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试点。
三要着力加强产销衔接。要创新流通发展方式,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大力发展农超对接模式。进一步扩大农超对接规模,鼓励超市增加对接合作社数量和品种,增大对接销售额。积极发展农批对接模式。鼓励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经销商通过代理、投资合作等方式与主产区建立稳定的产 销关系。切实发展产销一体化模式。推动流通企业实现“两头落地”,在产地建设集配中心,在销地建设交易配送专区;积极打造“南菜北运”、“西果东送”等产销链条。探索发展直销直供模式。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社区、农贸市场、宾馆饭店、学校企业食堂和餐饮企业等直接对接。
四要着力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综合运用储备调节、区域调剂、进出口及加工贮藏等手段,确保主要鲜活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市场稳定。建立健全中央、地方重要农产品储备制度,加强对中央、地方两级储备商品的管理,建立和完善储备肉和冬春蔬菜储备制度。健全农产品信息网络,完善市场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发布蔬菜等鲜活农产品供求、质量、价格等信息。加强市场应急保供骨干企业队伍建设,完善应急投放网络。
五要着力加强市场规划布局。要规划发展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围绕全国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禽蛋、花卉等鲜活农产品主产地,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和北京、武汉、成都、西安、沈阳等中心城市,规划建设和改造一批全国大型集散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和产地批发市场。要统筹发展农产品零售市场网络。一方面,要健全菜市场、直营直供菜店等城市零售网点,新建社区配套建设菜市场,努力打造居民一刻钟生活圈。另一方面,健全农贸(集贸)市场网络,加快县城、乡镇农贸(集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彻底改变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贸(集贸)市场的落后面貌。要探索发展公益性市场网络。各地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投资入股、产权回购回租、公建配套等多种公益性实现方式,加强公益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市场的建设。
四、几点要求
同志们,贯彻落实《意见》涉及面广,工作任务重。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创新思路,有效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确保《意见》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要加强领导。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抓紧抓好。要结合各地实际,尽快制订贯彻《意见》的方案,完善组织机构,建立工作制度,明确职责任务。要全面组织部署,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措施到位。领导干部要深入一线,认真调研,科学决策,协调解决具体问题。
二要创新思路。加强调查研究,创新发展思路,加快转变鲜活农产品流通 体系发展方式。由重流通设施建设向设施建设和模式创新并重转变。加强流通设施建设的同时,完善市场功能,以市场为中心创新发展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实现稳定的供求关系。由重流通节点建设向重流通网络建设转变。加强商流链条和网络建设规划,有效促进流通节点的互联互通,构建全国统筹协调发展的市场网络体系。
三要落实政策。《意见》中政策的“含金量高”,覆盖范围和领域宽,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要广泛宣传《意见》政策,激发社会各界参与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坚持市场化取向不动摇,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增加财政投入,完善配套政策,创新工作机制,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政策“不走样”、支持力度“不缩水”。
四要协调配合。在文件起草过程中,国务院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共同开展了大量的调研、座谈,并多次召开会议反复研究论证,确保了《意见》出台的效率和质量。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发扬优良传统,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互相支持,创造开展工作的良好环境和机制,努力形成工作合力。
五要统筹推进。统筹好城乡关系,既要稳定价格、保障消费,也要合理提高收购价、促进农民增收。统筹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地方要因地制宜、加强配套。统筹好政企关系,坚持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统筹好应急管理和长效机制的关系,既要及时解决突发性事件,又要建立完善稳定市场的长效机制。统筹好试点和普惠的关系,既要积极试点,大胆创新,又要及时推广成熟的经验和做法。
同志们,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意见》,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加快建设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第二篇:农业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农业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
通体系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农市发[2012]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牧、畜牧兽医、渔业)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水产局: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1]59号,以下简称《意见》)日前正式印发。《意见》提出了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进一步明确了重点任务和相关保障措施,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政策指导文件。各级农业部门要站在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对于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稳定市场运行、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意见》的精神实质,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抓好贯彻落实。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加快提高产销组织化程度。要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广泛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加强合作社经营管理和流通人才培养。积极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等流通方式,特别是要支持合作社在公益性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市场开设直销点,推动实施对合作社在城市社区建立直销店、连锁店适当给予店面租金补贴等政策,拓宽合作社产品营销渠道。支持专业合作社增添田头冷库、冷链物流、快速检验检测、包装分级等设施设备,提高合作社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水平。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农产品贮运加工能力,推动产销合作,帮助龙头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发展订单农业,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订单合同履约率。要大力加强农村经纪人培训。结合“阳光工程”的实施,把农村经纪人培训作为重要内容,着力培育一批经营行为规范、采购营销量大、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产品营销大户,在活跃农产品市场流通、促进农产品平衡供给中发挥骨干作用。
二、加快推进优势产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要抓好规划指导。顺应农产品生产布局的变化,结合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趋势,研究制定产地批发市场建设规划,鼓励社会多元主体参与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着力提高规划实施的前瞻性和约束性,确保规划能够落到实处,引导产地批发市场实现合理布局,避免无序竞争。要抓好升级改造。进一步严格农业部定点市场管理,加强与中国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积极争取信贷投入,支持定点市场开展市场信息收集发布系统、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系统、环保卫生处理系统以及交易厅棚改扩建等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提高装备水平,拓展业务功能。充分发挥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的作用,加强经验交流和行业自律。要抓好示范带动。认真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大型批发市场”的要求,紧紧依托优势产区,围绕主导品种,整合现有资源,重点培育建设一批国家级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将其打造成为相关产业的物流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传播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和会展贸易中心,形成与优势产业布局相匹配的现代农产品流通布局,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主产区的市场竞争力。
三、加快完善营销促销服务体系。要大力发展农业会展经济。继续办好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品牌农业展会,鼓励地方围绕特色产品举办会展活动,坚持企业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办展形式,提高办展水平,增强展会吸引力,推动构建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相结合,综合性和专业性相补充的会展营销促销平台。支持主产区在产区和销区举办各类特色优势产品产销对接活动。要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充分发挥农业信息网站在农产品营销方面的独特优势,完善网络促销平台,促进农产品网上对接,将网络促销平台打造成永不落幕的交易会。探索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试点,研究解决物流配送半径限制、网上交易缺乏信用、鲜活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等实际问题,推动扩大网上交易规模。要大力推进农业品牌建设。积极稳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严格认证审查,严格证后监管,全面建立退出机制,维护“三品一标”品牌形象和公信力。鼓励发展农产品区域性公用品牌,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推动生产经营主体开展产品商标注册登记,在市场竞争中培育、管理和创建自有品牌。
四、加快健全市场监测预警体系。要强化信息采集监测。完善信息采集平台,拓宽信息采集来源,加大信息采集频度,提高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加强生产实时动态监测,2012年要将蔬菜生产信息监测扩大到580个重点县,在全国选择50个肉牛主产县、100个肉羊主产县动态跟踪存栏、出栏等情况,继续做好200个水产养殖重点县养殖生产和80家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监测。要强化信息分析预警。结合当地实际,聚焦重点品种,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机构的合作,构建大协作、大联合的工作格局,培养一支高水平的专家队伍,完善农产品预警分析体系,加强对苗头性、趋势性、规律性问题的研究,定期对农产品产销情况进行会商分析、研判预警。要强化信息发布引导。加大“金农工程”实施力度,建设12316信息平台,启动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试点,加强与电视、广播等媒体合作,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信息发布,不断增强基层面向农户的信息服务能力,着力解决当前鲜活农产品信息服务中存在的生产者“看不到、听不懂、用不上”问题,指导农民合理安排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缓解买难卖难。
五、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深化专项整治。巩固已有专项整治成果,继续保持高压严打态势,联合相关部门加大对突出问题的整治力度,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要加强检验检测。进一步完善国家和省级例行监测制度,加强地县两级执法监督抽查工作,强化检打联动和综合执法。尽快启动实施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二期规划,加快投资建设地级,补充完善县级,不断提升检验检测能力。要加强农业标准化。依法加快农兽药残留标准清理步伐,抓紧转化一批国际食品法典标准,制定一批执法急需的安全标准和质量要求。不断扩大“三园两场”建设比例和规模,支持农业标准化整体推进示范创建,加大农业标准化宣传培训力度。要加强能力建设。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加快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产地准出管理,加快制定全国统一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证明管理办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规范》。加快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力争到2012年年底实现全国所有乡镇基本实现“有机构、有人员、有设备、有经费”。
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支持,搞好沟通协调,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监督检查,在抓好以上重点工作的同时,和发展改革、商务等有关部门一道全面推动落实《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加快建设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保障鲜活农产品市场平稳运行,切实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对工作中的新进展、新经验、好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意见建议,请及时反馈我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
二0一二年一月十六日
第三篇: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姜增伟副部长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通知(范文模版)
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姜增伟副部长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通知
2006-04-06 14:44文章来源: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
文章类型:原创内容分类:新闻
商改字[2006]22号
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商务主管部门:
2006年2月25日-26日,商务部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姜增伟副部长作了题为《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讲话,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现将姜增伟副部长的讲话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商务部办公厅
二OO六年三月十三日
同志们:
今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第一年,因此这次会议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我们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交流各地再生资源回收工作的做法和经验,讨论《2006年再生资源回收工作要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和《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探讨加快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的对策措施,部署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十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预计“十五”期间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8.8%,超过“九五”时期8.3%的水平,2005年人均GDP将超过1300美元。五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但我国经济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一方面,我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效率仍然较低。如2003年我国GDP约占世界的4%,但重要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很高,石油为7.4%、原煤为31%、钢铁为27%、氧化铝为25%、水泥为40%。我国用水总量与美国相当,但GDP仅为美国的1/8。另一方面,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率较低。目前,我国矿产总资源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2003年我国钢铁工业年废钢利用量为5800多万吨,占粗钢产量的26%,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3%;再生铜产量93万吨,占铜产量的22%,而世界平均水平为37%;再生铝产量145万吨,占铝产量的21%,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0%。轮胎翻新量仅占新胎产量的4%,而发达国家一般为10%,其中欧盟翻新率达18%。此外,我国每年还有大量的废旧家电和电子产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玻璃等,没有实现有效回收和循环利用。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为了实现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实施了资源全球化战略,全球资源争夺非常激烈,原油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化解资源环境与经济快速增长的尖锐矛盾,已成为当前我国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
尤为关键。因为未来的五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也是后十年经济顺利发展的基础。2004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开始向中低收入国家迈进。国际经验表明,从低收入国家步入中低收入国家行列的阶段,对任何国家的成长来说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它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又是一个“矛盾凸现时期”。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面对这种情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这项事业所产生的意义远远高于它自身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再生资源回收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建设。
(一)再生资源回收是缓解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资源十分匮乏,占有量是世界第53位,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缺口很大。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45种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天然气人均占有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和4.5%,铁矿石、铜和铝土矿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6、1/6和1/9。资源短缺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桎梏。据测算,目前我国可以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价值达3000亿元左右。而除废钢铁的回收率较高外,废塑料的回收率为25%,废橡胶的回收率为32%,废纸的回收率为35%,废玻璃的回收率只有13%,废旧家用电器、电脑等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还未完全开展起来,资源流失严重。建设现代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将极大地提高再生资源的回收率,弥补自然资源的不足,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再生资源回收是节约利用资源的有效手段。
利用再生资源进行生产,不仅可以节约自然资源,防止废弃物泛滥,而且具有比利用原生资源生产消耗低、污染物排放少的特点。据测算,回收1吨废钢铁,可炼钢0.8吨,节约铁矿石2—3吨,节约焦炭1吨;回收1吨废铜,可炼电解铜0.85吨,节约矿石1500吨、电能260度;回收利用1吨废纸,相当于木浆造纸节约纯碱40公斤,节约电能512度,节约水47立方米。如果目前全国1400万吨废纸都可回收利用,就能生产1120万吨好纸,少砍2.38亿棵大树,节省4200万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空间。据统计,仅“九五”期间,我国累计回收利用废钢铁1.6亿吨、废纸4000多万吨、相当于节约铁矿石3.2亿吨、标准煤6400万吨、木材1.2亿立方米、电240万千瓦、水240亿立方米。因此,加快建设现代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将有效地提高再生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发展。
(三)再生资源回收是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
我国目前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固体废弃物堆存量已达70多亿吨,占用土地5亿平方米。从卫星上看,我国大中城市被成千上万个垃圾填埋场包围,对土壤、地下水、大气造成的现实和潜在污染相当严重。积极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可以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有效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据测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同时,由于目前回收行业缺乏整体发展规划,网点布局不合理,加工处理方式落后,经营者不仅没有能力把废品进行分类回收,还造成了二次污染。建立现代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不仅可以提高废弃物的回收率,而且将显著降低城市环境负荷,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加快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四)再生资源回收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形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当今国际
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它强调的是资源利用的减量化、产品的再使用、废弃物的再循环原则,表现形式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实际上,我理解,循环经济是一种物尽其用的经济形态,它强调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延长产品的使用期,提高重复使用率,使产品完成其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内在价值,提高各类紧缺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如循环经济概念的产生地德国和日本,已经形成了“废物资源化”产业,即“静脉产业”。目前,发达国家资源再生产业规模已达6000亿美元,预计2010年可达到18000亿美元,同样资源匮乏的日本再生资源产业产值已达到4000多亿美元,而我国再生资源利用总值估计只有1700亿元人民币。因此,加快建设现代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有助于提高我国再生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回收企业的加工能力,促进再生资源回收产业化发展。
(五)再生资源回收是保障经济安全的有效举措。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对国际市场和外部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已达到50%以上。1979年—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7%,其中进口年均增长16.4%。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未来15-20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大量利用国外资源弥补国内资源缺口是必然的。但全球资源是有限的,如世界探明的铜的经济可利用储量为3.4亿吨,我国未来20年铜的缺口为6000万吨。如果世界其他地区也照此速度消费,20年后世界将无铜可采。况且,近年来我国石油和大宗原料进口迅速膨胀,对世界市场已构成不可忽视的冲击。面对全球日益紧张的资源形势和由此导致的贸易摩擦频发,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有助于缓解对国外资源的过分依赖,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二、我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总体情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再生资源回收在我国开展的较早,上世纪50~60年代,为解决社会物资严重匮乏的问题,政府就大力提倡勤俭节约、收旧利废,形成了商业(供销)部门负责回收城镇居民废旧物品、物资部门负责回收生产企业废旧物资、各专业部门负责回收本系统内报废设备和材料的多渠道纵向回收系统,建立起了较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改革开放以来,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在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下又得到较快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再生资源回收企业5000多家,回收网点16万个,回收加工厂3000多个,从业人员140万人。如果把农民工进城参与废旧物资的拾捡、收购、初加工等回收利用过程计算在内,从业人员可达1000万人以上。
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计划经济时期原物资部门和供销社系统垄断经营的状况已被打破,个体、民营企业蓬勃发展,非公有制已成为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主体。目前政府的管理和政策不到位,市场管理不规范,法律不够健全,回收行业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尤其是不规范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是:
(一)网点无序,经营秩序混乱。
近年来由于回收行业经营的开放,回收市场出现了无序化经营的局面。首先表现在行业发展缺乏规划,网点设置不合理,导致居民交售废旧物资存在困难;其次是国有回收企业因税赋重,效益较低,经营日趋萎缩,主渠道作用逐步丧失,回收市场失控和经济利益的驱动,造成了城市回收网点无序发展,这些分散的回收摊点已成为流动人口的聚居点、环境卫生的脏乱点、城市管理的空白点;再一个是经营者缺乏规范,经营秩序混乱,这引发大量社会治安问题,不仅给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带来困难,同时也导致大量低效益再生资源流失为垃圾。
(二)回收率低,资源浪费严重。
目前我国再生资源回收还只限于传统的几大类,许多可以回收利用的废弃物没有实现资源化。而且普遍存在着回收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利大抢收,利小少收,无利不收”的现象。对废钢铁、废铜、废铝、废纸等获利大的品种积极回收;对废玻璃、废塑料、废杂骨等获利小的品种无人愿意收购,基本上是随垃圾丢弃;大量应当和可以回收的废家用电器、电脑等电子产品白白流失,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据测算,目前我国每年约有500万吨废钢铁、20多万吨废有色金属、1400万吨废纸及大量的废塑料、废玻璃等没有回收利用,等于每年扔掉1000多亿元人民币。
(三)法制化和标准化程度低。
由于目前我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管理方式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没有一个国家性的法规,再生资源管理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出现了管理真空,管理难度加大。同时,由于回收行业门槛较低,特别是生产性废旧金属收购取消了特种行业许可后,大量个体民营企业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导致回收渠道混乱,电力生产和城市公用设施被盗案件时有发生,有些回收网点甚至成为收赃销赃的场所。据北京市统计,仅2004年,在全市废旧金属回收业内就查获犯罪嫌疑人1354人。
标准化程度低的问题也很突出。当前我国还没有废旧物资分类标准及技术规范,没有各类再生资源企业生产技术标准。如废纸的加工,由于没有统一的分类和再生质量标准,再生纸的质量无法保证。现有的废钢铁分类标准和有色金属分类标准也因管理问题和技术工艺问题无法实施,并且不能与国际接轨,亟待修订和制定。
(四)技术落后,行业发展缓慢。
再生资源回收是企业利润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高的行业,近年来,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投入,行业技术落后的问题比较突出。目前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仍以手工劳动为主;大件废钢铁解体仍采用氧割和锤砸;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及对废家用电器、电脑中贵金属的回收,仍采用酸浸、火烧、人工拆卸,工艺流程落后,污染严重;从业人员劳动保护措施不够,身体健康未得到很好的保障。同时由于科技投入低,加之行业的经营与“破烂”相关,行业内的科技人员比重远远低于其他行业。
上述问题表明,我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商务部组建以来,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2004年以来,我部围绕立法,标准化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规划、方案等做了大量工作。为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指导,最近,我们下发了《商务部关于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6项行业技术标准正在起草过程中。今年起,我部将在全国24个中心城市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下面,我就下一步的工作任务谈几点意见。
三、进一步加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建立现代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造福人类的伟业;它是一项环境工程,是一项公益事业,是一项战略工程,是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因此,加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任务艰巨,时间紧迫。
(一)健全法制,强化监督管理。
要抓紧制定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法律法规,解决无法可依的问题。经过近两年的调查、研究、论证,我部研究起草了《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并征求了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建设部、环保总局等相关部门意见,在这次会上还要听取大家的意见,争取尽快颁布实施。在《办法》中,提出了对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实行登记备案制度,对再生资源回收监督管理实行地方政府负责的原则,对回收网点和市场的设立做了原则性规定。今年,我们将在此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和经验,加快《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条例》的立法进程,把再生资源回收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同时,各地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主管部门要根据《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和
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多种形式的市场管理措施,加强监督管理。在当地政府领导下,联合公安、税务和工商等部门,整顿和规范回收市场秩序,切实解决回收行业环境污染、偷盗销赃、逃避监管和无序竞争等问题。
(二)制定规划,加强宏观指导。
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是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的改善。下一步,我部拟把促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的内容,纳入到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制定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提出我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和分阶段的推进措施。各地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主管部门也要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制定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划。要在当地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支持下,根据本地资源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重点和措施,将其列入“十一五”地方城乡建设规划和商业网点建设规划。
(三)完善政策,建立促进体系。
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不仅是商业行为,同时还带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对垃圾减量、减少环境污染有着直接作用,所以它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产业角度看,它是一个朝阳产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所以它应该在国民经济的规划、预算中占有一席之地,有相应的政策给予扶持。
目前国家对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免征增值税的政策对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很大的支持作用,但保障这个行业进一步发展,还需研究采取进一步的政策措施。要研究建立有利于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的促进体系,在财政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研究加大公共财政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支持力度,并在信贷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对经济效益差、但社会效益显著的不易回收的再生资源,国家在政策上应鼓励企业回收;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示范项目,政府应给予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同时,要加强回收行业标准化建设,制定再生资源分类和技术标准。要建立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并将其纳入到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体系中去。
(四)开展试点,抓好示范推广。
为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我部将在4个直辖市和20个省会及省辖市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采取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吸引多种社会资本参与,运用多种经营业态,推进回收体系建设。一是健全基层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引导回收企业在城市和乡镇社区设立和改造、完善统一管理、经营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站点。二是加强集散市场建设,逐步形成布局合理、集散功能分明、科学有序的再生资源市场体系。通过试点,进一步完善再生资源回收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措施,形成利用、改造和提升现有再生资源回收网络的工作思路,提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技术和项目领域,树立一批先进典型,为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提供示范。争取通过五年时间,使试点城市90%以上回收人员纳入规范化管理,90%以上的社区设立规范的回收站点,90%以上的再生资源进入指定市场进行规范化的交易和集中处理,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率达到80%,生产性废旧金属形成集中回收—加工—再生循环链条,实现再生资源回收的产业化。
建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要靠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不是靠一个企业、一个部门就可以完成,必须依靠社会各方面、各部门通力协作,才能使这项工作得以实施。试点工作也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及有关行业协会。为加强指导,我部准备成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协调小组和专家组,并在中央外贸发展基金中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建设的支持力度。会后要根据大家的意见,进一步修改、确定工作方案,落实试点工作条件,尽快启动。试点省市商务主管部门要牵头组织,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管理职能不在商务部门的也要高度重视,积极参与配合。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有关部门支持下,建立工作机制,编制实施方案,做好重点项目申报,以及试点建设的监督检查和验收工作。
(五)加大力度,培育龙头企业。
在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中,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按照市场规律,支持龙头企业以资本或生产为纽带,整合和规范个体经营,整合网络资源;引导企业运用连锁经营的方式,在社区内设立统一规划、统一标识、统一着装、统一价格、统一衡器、统一车辆、统一管理、经营规范的回收站点,采取上门及网上收购等多种方式进行回收;支持龙头企业对废旧电子产品等低效益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处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促进企业加强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不断提高再生资源回收效益和加工处理水平,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产业化。
(六)加强宣传,开展教育培训。
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宣传我国的资源状况;反映和正视再生资源回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大力宣传再生资源回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突出宣传国家有关促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标准和主要措施;介绍发达国家推动再生资源回收的机制和有效做法;举办再生资源回收行业高层论坛,不断提高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和环境意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使全社会都来理解、支持和自觉参与再生资源回收,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要加强对基层收购人员特别是农民工的从业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教育从业人员端正经营思想,提高服务水平,严格执行回收的有关政策。
同志们,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是提高资源利用率、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开拓,扎实推进,为尽快建成较为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四篇:姜异康同志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姜异康同志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工
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
8月14日讯今天,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姜异康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住机遇,强化措施,加强领导,着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主持会议,省政协主席孙淑义,省委副书记刘伟出席。
姜异康在讲话中指出,今年以来,全省经济运行呈现企稳回升、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各级党委、政府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结果,是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顽强拼搏的结果。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正处在关键时期,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稳定,面临的困难依然很多,竞争更趋激烈。因此,我们不能有丝毫松懈,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积极作为、科学务实的工作基调,进一步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不断巩固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努力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
姜异康指出,胡锦涛总书记对山东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去年以来,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精神,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决策部署,经过全省努力,正在见到积极成效。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认识,拓展思路、强化措施,加快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要突出科学发展这条主线,坚定不移实施强省战略;坚持高点定位,加强多点支撑,实施重点带动,努力实现经济文化强省的新跨越。
姜异康强调,今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我省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要部署,充分体现了对山东发展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战略举措,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我们要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紧密联系当今世界蓝色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深刻理解讲话的科学内涵;紧密联系国内区域发展格局的新变化,深刻理解讲话的精神实质;紧密联系我省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新任务,深刻理解讲话的内在要求。要深刻认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思想观念的重大转变,是发展思路的重大创新,是生产力布局的重大调整,是发展环境的重大完善,是改革开放的重大进展。要以开阔的视野、全球化的眼光、创新的意识,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深化对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坚定性。
姜异康要求,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尽快在重要领域、重要方面取得突破。一要正确把握蓝色经济区布局的重要关系。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总的要
按照“一区三带”的布局来展开,切实把握和处理好蓝色经济区建设与规划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日照精品钢基地等重点区域发展战略的内在关系,形成我省区域发展的新格局。二要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蓝色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统筹海域与陆域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统筹城市发展,统筹县域经济发展,统筹省内东中西部发展,统筹海洋开发与保护,提高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三要突出增强产业竞争力这个中心环节。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培植海洋优势产业,发挥重要载体的带动作用,抢占制高点,形成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四要强化科技教育人才的先导作用。充分发挥海洋科技优势,组织重点攻关,形成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进教育资源重组,优化教育布局,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强化人才支撑能力,积极面向海内外招聘蓝色经济专业人才,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紧缺型人才。五要创新完善富有活力的体制机制。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注重运用改革的措施和市场经济的手段解决实践中的问题,特别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要有新突破、新进展。完善市场流通体系,构建海陆相连、空地一体的现代流通网络。实施对外对内双向开放,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全方位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同时大力推进开放效应向内陆腹地延伸,构建外通世界、内接腹地的开放型经济“蓝色走廊”。加快一体化发展进程,特别是提高港口、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重大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水平,增强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
姜异康指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搞好统一规划,强化工作调度,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实施。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沿海各市要把蓝色经济区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及时研究蓝色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实际问题。要在广泛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尽快编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总体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全省“一盘棋”的观念,找准位置,发挥优势,主动搞好衔接配合。要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姜大明在主持会议时强调,姜异康书记的讲话深刻阐述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蓝色经济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省委常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等省几套班子领导同志,各市市委书记、市长和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省直有关部门、单位、省管企业和中央驻鲁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
第五篇: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姜增伟副部长在全国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会议上讲话的通知
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姜增伟副部长在全国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会议上讲话的通知
(商秩字〔2010〕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商务主管部门:
2010年1月15日,商务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会议。姜增伟副部长出席会议并讲话,对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做了动员和部署,要求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充分认识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增强全局观念,统筹考虑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齐心协力、全力以赴,做好这项工作,大力推动我国药品流通行业健康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现将讲话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〇一〇年一月二十六日
把握机遇 迎难而上
全面开创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新局面
——在全国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商务部副部长 姜增伟
(二〇一〇年一月十五日)
同志们:
药品流通行业管理是国务院最近赋予商务部的一项新的职能,是商务系统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工作任务。今天,商务部在这里召开全国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药品流通工作提出的要求,就加强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商务部党组和德铭部长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在全国商务工作会明确要求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去做好工作。刚才,卫生部和食品药品监督局等有关方面的负责人都作了很好的发言,对本次会议的召开和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首先,要充分认识深化医改的重要性。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2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同时,深化医改也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展医药卫生事业,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可以直接带动经济增长;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可以消除群众对看病就医的顾虑,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减少“大病医疗”储蓄,进而增加其它领域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因此,深化医改不仅将有力推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而且对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其次,要充分认识深化医改的紧迫性。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同时,也应该看到,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小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个人负担过重,对此,人民群众反映强烈。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对改善医药卫生服务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都给医药卫生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是广 3
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第三,要充分认识到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做得好坏,关系到医改的成败。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药品流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医疗机构和患者,是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公平可及的重要环节。做好药品行业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维护人民健康权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有利于落实“改善民生、扩大内需”的方针,促进消费和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提升我国医药事业整体发展水平,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好药品行业管理工作不仅是商务为民的工作体现,也是我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因此,加强对药品流通行业管理,是重要的民生和民心工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但是,如果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做得不好,这次医改中就将难以建立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就会受到影响,甚至还会产生某些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因此,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必须充分认识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行动起来,确保药品流通行业能够有效配合医改和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服务和维护好医改的大局,让党中央、国务院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
二、准确把握医改对我国药品流通行业的深刻影响
为了实现医改目标,中央提出要形成由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而在这四大体系当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要通过建立国家基本 4
药物制度和规范药品生产流通,来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这一新的重大任务对我国药品流通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提出了新要求,这既是一种严峻挑战,也是一次发展机遇。
首先,这对我国药品流通行业的物流发展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加快建立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即中发6号文明确规定“基本药物实行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同时,明确要求“发展药品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卫生部等九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则进一步明确“由招标选择的药品生产企业、具有现代物流能力的药品经营企业或具备条件的其它企业统一配送”,这就意味着先进的物流水平将成为药品流通行业直接参与药品招投标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药品流通行业的物流整体水平还不够高,拥有现代物流中心的企业也不够多,因此,提高现代物流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是我国药品流通行业当前非常紧迫的任务。
其次,这对我国药品流通行业的集中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药品流通行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由于多种原因,药品流通企业“小、散、乱”问题严重,组织化程度较低。我国目前拥有1.3万余家药品批发企业,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美国药品销售额占世界药品市场份额的40%以上,但美国药品批发企业总共只有70家;德国目前仅保留了10个大型药品批发企业,其中最大的前3家占国内市场份额达60%~70%;2008年,我国药品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的流通企业只 5
有491家,约占全国药品流通企业总数的3.7%。我国最大的前3家企业销售额只占同期医药商业市场销售总额的20%左右。在这次医改中,国务院印发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即国发12号文明确提出要“发展统一配送,实现规模经营;鼓励零售药店发展连锁经营”。因此,无论是从应对国际竞争,还是从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的目标来看,都迫切需要我们通过加强行业管理,调整行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行业集中度。
第三,这对我国零售药店的功能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论是中发6号文,还是国发12号文,都明确规定:所有零售药店均应配备和销售国家基本药物,满足患者需要。这意味着在这次医改中,药品流通企业的功能作用不仅没有被削弱,而且得到进一步认可和加强,而且零售药店的公共服务功能得到了进一步重视和强化。为了保障零售药店能够履行好职责,保障群众基本用药的公平可及,这就需要各有关部门共同关心零售药店的生存与发展,通力协作,为零售药店配备和销售国家基本药物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目前,我国药品流通行业管理的工作基础,总体上还比较薄弱。辩证地看,做好当前药品流通行业的管理工作,同样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既有有利条件,又有不利因素。
做好工作的有利条件:一是有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发6号文已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加强组织领导,把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作为改善 6
民生、扩大内需的重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这将为加强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二是有明晰的职责界定。我们已与国家食药监局进行了多次沟通,并对各自职责进行了界定,明确了商务主管部门的职责定位。即按照现行《药品管理法》,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继续分管药品监督管理工作,承担药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责任;商务主管部门作为经济综合主管部门,负责制定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也就是说,我们主要围绕行业发展问题开展工作,大家可以放下思想包袱,大胆开展工作。三是有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已经向中编办正式提出了明确职责和增加编制的申请。中编办正在为我们积极协调解决。这将为地方机构改革和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依据。四是有行业发展的客观基础。据统计,1999年至2008年10年间,我国医药商业销售总额由1350亿元增长到4699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约为15%。目前,全国共有药品零售企业36万多家,从业人员数百万人,药品流通行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行业,也是商贸流通业的一个大行业。五是有强大的行业协会作为支撑。行业协会既是行业自律组织,又是联结政府和企业的桥梁与纽带,目前我国药品流通行业涌现出了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等一批优秀的行业组织,这些行业组织都拥有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和扎实的行业工作基础,可为各级商务部门做好行业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六是我们有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从近年来商务工作特别是去年贯彻国务院134号文件,落实搞活流通扩大内需的各项支持政策的情况看,各级商务部门的同志都能克服困难,开拓进取,围绕中 7
心,服务大局,出色地完成了任务,部党组相信你们这次也一定能打好这一仗。
当然,当前接手这项工作,我们确实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一是虽然近年来药品监管工作取得了成绩,但由于近年来机构变化,药品流通行业管理部门长期缺位,没有可以承接的有关行业发展与管理的制度和办法;二是开展这项工作的法律依据缺乏,目前只有《药品管理法》第五条,即由国务院经济综合主管部门负责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缺乏相应的配套办法,也缺乏相关的行业标准,也就是说行业管理目前没有实际的抓手;三是机构和人员不适应,内贸机构长期受冲击,人才流失严重,目前在岗的同志大都缺乏管理该行业的知识背景和工作经验,一切要从头学起,人手也缺乏;四是这项工作与我国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和医药卫生体制紧密相连,确实有一定的复杂性。
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开展这项工作,机遇大于挑战,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只要我们鼓足勇气,增强信心,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适应改革潮流,通过改革提升自身发展能力,主动积极地提出应对措施和办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就可以化挑战为机遇,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切实履行好国务院赋予我们的职责,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三、努力完成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各项任务
加强药品流通行业管理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和标准,抓好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和行业统计等基础工 8
作,发展药品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证群众基本用药的可及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费用负担,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药品市场体系,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前不久,商务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药品流通行业管理的通知》,已进一步明确了我部以下五项主要职责:一是研究制定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行业标准和有关促进政策并组织实施;二是维护公平竞争,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药品流通市场体系;三是指导和推动药品流通企业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提高流通效率和行业组织化水平,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四是建立药品流通行业统计制度;五是指导有关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开展行业培训,推动行业信用建设。围绕以上职责,我们今年和今后一段时期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建立部门协作机制,研究提出政策措施。
目前,商务部是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各地方也要参与当地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参与有关政策的制定,反映行业的呼声和要求,协调处理有关问题。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与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进行工作对接,建立沟通协调和合作机制。要按照两部门印发的《通知》要求,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和应当配合的事项。要会同当地卫生管理部门,协调解决医院阻碍处方外流,导致零售药店难以销售处方药的问题,保障患者购药选择权。要会同财政、物价等部门关注药品流通企业特别是基层零售药店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中遇到的困 9
难,研究提出相应的财税物价政策。要会同工信、卫生等部门积极引导企业重组、组建药品流通联合体、开设专业药店、建立健康管理中心等。要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企业兼并重组或倒闭关闭及职工转岗下岗等负面影响,要从保民生、保稳定、保发展的大局出发,采取有效措施排除可能出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要与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协调配合,对确因结构调整或倒闭而出现的职工分流转岗,开展再就业培训。商务部已会同卫生部、工信部和食药监局制定了有关预案,将于近期印发各地,请各地根据本地情况,抓紧制订本省预案。
同时,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结合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对药品流通行业结构调整和药品保障体系建设予以积极支持。要充分发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现有流通网络资源的作用,实施“放心药下乡工程”,有效利用市场机制和财政补贴等多种手段,完善县级以下药品流通网络,确保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的药品供应。商务部将向财政部门申请专项资金。在国家未出台有关财政补贴政策前,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可以主动争取地方财政支持,对有关企业或网点进行适当补贴。
(二)加大指导力度,大力发展先进营销模式。
要指导规模较大、有一定实力的药品批发和零售企业发展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实行标准化统一配送,创新营销模式,拓展流通网络,提高服务水平。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提升行业组织化程度中的基础性作用,鼓励企业自发兼并重组,消除妨碍公平竞争的体制机制,实现药品流通企业的优胜劣汰,不断提高行业集中度。要及时研究和跟踪现代化 10 的发展模式,引导和鼓励药品流通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和高科技管理手段降低成本,不断提高竞争能力,逐步做大做强。要大力开展国际国内合作和交流培训,学习借鉴和推广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
(三)开发行业统计系统和建立业务信息报送制度。
统计工作是决策的前提和依据,市场运行数据和企业基础数据是行业管理的基础。今年要与国家统计局建立起行业统计制度,全面掌握企业和从业人员数量、销售额、利润率等第一手数据,为行业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我们还要在商务部市场运行监测平台上开发药品流通业务统计系统,委托相关医药行业协会维护日常运行,供全系统使用。下一步要根据行业管理情况,在各地增加企业直报点,提高统计覆盖面和准确度。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积极组织本地企业及时做好统计信息报送工作。我们也将会根据统计信息,及时向商务系统和社会发布行业运行动态。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用好统计信息,为行业管理工作服务,同时要及时向商务部报送行业管理的重要信息。
(四)配合相关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规范行业经营秩序。
首先,要对各零售药店是否按中央要求配备和销售基本药物的情况进行经常性检查,确保群众用药公平可及。其次,要积极配合工商、税务、价格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开展打击制售假劣药品的专项行动,严查购销合同、往来票据、财务账目、购销记录等经营数据,以保证群众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第三,要与有关部门共享监管信息,共同完善药 11
品流通行业的市场准入、监管和退出制度。对在专项检查中发现的严重违法违规者,要联合食药监部门对其实行行业禁入制度,逐步建立规范药品秩序的长效机制。要充分发挥12312商务行政执法投诉举报热线的作用,接受投诉举报,发动社会力量,加强行业监督。
(五)加大诚信宣传教育,推动行业信用体系建设。
这项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基础工作,对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至关重要,一定要下力气长期抓下去。首先,要将药品流通行业纳入商务信用建设的范畴,加大诚信宣传教育力度,利用好每年一度的“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引导药品经营企业增强诚信意识,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政策能够落实执行到位。其次,要推动药品流通行业开展“诚信经营”示范创建活动,按照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制度健全、诚恳规范服务、履行社会责任、自觉接受政府、社会和舆论监督等六个方面的创建要求,组织药品经营企业进行整改、提高,评选出一批诚实守信经营的示范店,树立行业诚信标兵。第三,要加强对行业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企业信用信息的管理和使用,将各种执法检查活动中查处的违法违规企业名单录入“商务领域信用信息系统”,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实行信息公开和分类监管;有关企业自律和信用状况等信息也要主动提供给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共同推动行业信用体系建设。这项工作今年要出台专门文件进行布置。
以上工作任务大多数都是我们以前不太熟悉的,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开拓进取,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整合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这项工 12
作,在工作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妥善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行业规划与市场准入退出的关系。行业规划是市场准入的前提。科学的市场准入、退出制度必须是建立在合理的、符合市场规律的规划基础上,应当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医药卫生体制发展要求及行业发展状况来进行规划。商务主管部门要与药品监管部门密切沟通配合,共同研究制定行业规划,作为行业准入的参照。商务部门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还应共同检查规划的落实情况,共同研究建立市场准入退出机制。
二是处理好促进发展与维护稳定的关系。推动体制改革,调整行业结构,提升行业集中度,是行业内的深刻变革,涉及药品流通行业的利益调整,必将对药品流通行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我们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发展现代流通方式等途径做大做强,这也必然会影响中小企业的利益。我们要善于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药品流通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妥善考虑各方面的利益,确保整个行业在稳定中进行调整和发展。
三是处理好商务部门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及其它部门的关系。做好这项工作,商务部门与药品监管部门的工作关系最为密切,两部门的关系应是相辅相成的。做好药品流通行业管理有助于缓解药品质量监管的压力,而加强药品质量监管又有助于净化行业经营环境,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双方既要各司其职,又要相互密切配合,形成友好协作、齐抓共管的关系。另外,我们还会和卫生、工商、税务、价格、财政、社会保障等部门建立密切联系,要主动拜访,加强沟通,争取得到各有关部门 13 的支持,形成工作合力。
四是处理好商务部门与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关系。推动行业管理必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和服务的功能,引导企业诚信自律、自主经营、自我发展。比如,可以探索授权行业组织采用准入评议、行业备案、违规退出等方式做好行业监管工作的新途径,上海市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政府工作的重点在于为行业和企业发展提供服务、支持和帮助,同时要教育和引导企业严格贯彻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政策,通过制定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标准,积极推广已被市场认可的先进经验和经营模式。
处理好了以上几个关系,就可以为我们做好行业管理奠定很好的基础。希望大家在工作中能够认真体会和把握,因势利导,努力开创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四、认真组织实施
今年是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的开局之年,必须开好头,起好步,建立工作机制,打好工作基础。下面,就组织实施工作提出几点要求:
(一)及时汇报,争取支持。各位代表回去之后,要及时向地方政府汇报会议精神。比照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组成构架,各地商务部门应列为地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级商务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与相关部门共同研究提出做好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的意见,并争取得到更多部门的支持。
(二)加强领导,落实机构和人员配置。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性 14
质特殊、覆盖面广、责任重大,但基础薄弱,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对本省的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负总责,强化机构人员的配置力度,由主要厅局级领导牵头负责,尽快明确责任处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保障办公条件,制定工作计划,迅速开展工作。市、县商务主管部门要指派专人从事这项工作。在今年6月以前,各项基础工作必须到位,并列入工作予以考核和监督。
(三)着眼长远,制定行业发展规划。要本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认真积极地做好包括零售网点设置规划和批发企业设置规划在内的药品流通行业规划,通过规划来引导行业发展。商务部将组织药品流通行业专家、相关政府机构和协会代表,研究制定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要根据行业发展规划纲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药品流通行业状况、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展、城镇和住房建设改造规划、小区商业形态布局、人口密度及群众购药需求和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状况等实际,着手研究制定全省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同时,要指导县、市、区的规划制定,并提出统一要求,进行工作部署。市场秩序司要在调研基础上尽快提出指导意见,同时,要与药监局协商对新建药店的审批如何适应转轨后的体制要求。
(四)建立标准体系,提高行业整体素质。要通过制定有关行业标准,来逐步加大对行业发展的指导力度。商务部市场秩序司要围绕行业发展目标,抓紧提出药品流通标准目录体系。当前比较急需的,如《医药物流服务规范》、《药品零售企业经营服务规范》和《药品现代物流 15
企业标准》等行业标准,今年要抓紧制定出台。各地要积极参与这些工作,积极开展调研和论证。今后要探索和实行药品流通企业分级分类的管理办法,按照扶优扶强,提高行业集中度和流通效率的原则,指导和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加速药品流通行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五)加强学习培训,尽快熟悉和掌握行业情况。药品流通行业工作专业性强,也是一项长期工作,同志们要加强学习,迅速掌握行业情况,做好基础工作。要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熟悉管理程序和现状;要认真学习研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准确把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针和方向,注重跟踪了解当地政府医改政策和进展状况。我们已经把与药品流通有关的相关文件印发给了大家,希望各位同志认真学习,针对我们行业管理出现的具体问题研究提出适应行业管理的新政策。会后,将考虑举办行业管理人员培训班,希望大家能够尽快熟悉药品流通管理工作,成为行业管理工作的专家。各地要建立与本地区重点药品流通企业的联系和对话制度,以及征求消费者意见制度,及时跟踪了解本地区药品流通企业经营状况和消费意见,为行业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六)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沟通情况。会后,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立 16
即开展调研工作,对本地区药品批发企业和零售药店布局、经营状况、行业组织化程度、物流配送能力和水平,以及群众购药需求等多方面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各地要及时报送在行业管理中掌握的行业综合分析、调研成果、政策建议以及当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进展等信息,供上级机构决策参考。各地在药品流通行业管理中先进经验、好的做法和碰到的问题建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反映,相关材料可以采取简报方式实时报送。对于行业突发的重大紧急事件,如聚众上访等事件,要在第一时间报商务部值班室(商务部应急办)。
同志们,药品流通行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数以万计的经营企业和数百万从业人员,关系到医改的成败,关系到全民健康水平和重大民生问题,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任重道远,责任重大。希望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能够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增强全局观念,着眼于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信心,齐心协力、开拓进取,履行职责,不辱使命,为深化医改,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