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聚集场所电气火灾隐患及其防控措施(本站推荐)
公共聚集场所电气火灾隐患及其防控措施
论文编辑:王彦
公共聚集场所电气火灾隐患及其防控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比例不断提高,公共聚集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这些公共聚集场所由原来简单的电影院、饭店、学校、百货公司等向现代装饰豪华的夜总会、宾馆、酒店、歌舞厅、酒吧、桑拿浴室、游艺厅、放映场所、茶艺馆、商场、大型集贸市场等立体复杂的局势发展。
这些公共聚集场所普遍存在的特点是:具有人员密集、流动量大、人员层次复杂、可燃装修和装饰材料多、用电设备多、功率大以及电气线路复杂等等。一旦起火,会对消防疏散、火灾初期的扑救造成困难,极易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火灾事故和巨大的经济损失。下面,笔者对公众聚集场所电气火灾隐患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关防控措施。常见电气火灾隐患
(1)温度过热,可能滋生火源,造成严重火灾隐患。公众聚集场所最严重的电气火灾隐患就是电气设备、线路的温度过热。在消防监督检查和电气设备检测过程中,供助红外热像仪等检测设备能够寻找到过热部位及热源,利用超声波探测仪查找电气线路、设备的虚接、打火现象,并采用红外点温仪等设备可以测量具体部位的温度,经常会发现空气开关整体或接线端子温度过热等火灾隐患。另外,变压器地线接点、照明开关互感器、配电室母排桥架、电缆线、保险丝等温度过热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2)电气设备安装不规范,导致电气设备故障。电气设备安装不规范所导致的电气故障也是引起火灾隐患的重要原因,像电源线接头外露现象,电气线路敷设保护措施不到位,移动插座问题突出,接线端子导线压接不规范,电气设备保护装置不全等。
(3)电气设备与可燃物未采取有效隔离措施,加大火灾危险性。具体表现在:一是有些电气设备外壳采取可燃材料。配电箱箱体材料采用木质结构的现象最普遍,另外有的电缆沟盖也采用木质结构。二是有些电气设备直接安装在可燃构件上,最常见的是空气开关、漏电断路器、灯具变压器、日光灯镇流器、灯具控制开关、电源插座直接安装、放置在木板上。三是管理措施不到位。有的仓库灯具垂直下方堆放可燃物;有的发电机与明火锅炉及其他可燃物同置一室。另外,电源线敷设在可燃地毯下无保护的问题也比较严重。
(4)电气线路及设备施工不同程度存在火灾隐患,最突出的问题是应急照明灯电源线穿过吊顶处以及穿过可燃装饰夹层未采取保护措施。公共聚集场所电气火灾隐患的防控措施
2.1防火设计方面
充分按照各类防火设计规范要求进行建筑设计,防患于未然。公共聚集场所装修材料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建筑内部装修设计应妥善处理好装修效果和使用安全之间的矛盾,在满足规范对选材要求的基础上,在考虑美观装饰的前提下,积极采用不燃性材料和难燃性材料,尽量避免采用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浓烟或有毒气体的材料,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倡导公共娱乐场所的装修大量采用无烟、不延燃的新型装修装饰材料。
2.2 防火审核方面
(1)图纸审核。电气设计防火审图主要是审查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电气设计、施工图纸中对电气防火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重点审查如下内容,看其是否符合防火要求:电工建筑物的位置与耐火等级;消防电源种类、进线路数、电源切换方式与位置(点)、消防用电设备的耐火耐热配线;火灾应急照明与疏散标志的位置、照度、装置耐火性能和电源供给;用电设备与开关装置的选型、位置,防火间距、负荷状况等;易燃易爆环境电气防火、防爆措施;火灾自动报警与联动控制系统的功能,消防控制室的位置,探测器的类型、安装位置、保护面积,信号传接方式,联动对象和控制方式等。
(2)竣工验收。电气防火工程竣工后,在设计单位自检自验合格的情况下,建设单位将其与消防工程一起向消防监督审核机构呈交书面验收申请报告,并提供有关文件和资料后,消防审核机构方能受理验收申请。有关文件和资料如下:建设过程中消防部门的电气防火审核文件、备忘录及其落实情况;隐蔽工程检查记录、自检自验和施工单位的安装调试记录、耐压实验记录;施工单位、产品厂家提供的资质证书和产品检测证书;设计单位、监理公司确认是否按设计施工,功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的确认文件;竣工验收情况表。
当上述文件、资料齐全后,建审人员即可在规定时间内到达现场进行施工质量检查,并予复核,合格后提出验收意见,交付使用。
(3)进行检测。运用先进检测技术,使用现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定期对电气线路和设备进行检测,是做好电气线路设备防火工作的有效手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营的发展,公共聚集场所电气设备往往因各种不同原因出现过载、发热、漏电等现象,我们可以运用先进的红外热像仪和超声波探测仪等技术手段,定期对电气线路进行热成像分析和接触不良放电检测,发现隐患及时整改消除。
另外,在市场竞争中,检测中介企业也应有相应的管理法规,以使新的高科技技术在防火工作中得以进一步推广,使多年来经济损失最大、人员伤亡最多的电气火灾得以遏制。2.2 安全管理方面
如何加强公共聚集场所电气设备的消防安全管理,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把好源头关、严格进行建筑设计防火审核。公共聚集场所设计必须符合国家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及电气安装和施工规程,高温灯具和动力较大的电气设备线路应单独敷设,并采取隔热材料加以保护;插头、插座要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采用技术监督部门认可的漏电、短路、过负荷保护装置。
(2)对电气设备加强管理。公共聚集场所在经营管理中,必须把电气设备消防安全管理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根据不同设备的性能特点,采取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对电气设备的维护要定点定人并且有严格的检查、奖惩措施,场所转包应如实向接手的经营者介绍所有的电气设备设置安装及性能运行情况,新职工上岗前必须进行消防安全培训。
(3)加强宣传教育,实行全员防火安全责任制。要想有效地控制电气火灾,宣传教育工作尤为重要。可通过各种媒体宣传,举办消防安全培训班等多种形式,使大家认识到电气火灾的危害性,提高电气设备的技术管理水平。尤其加强对电工、电焊工及电气操作、运行、管理等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实行特殊工种员持证上岗。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实行防火安全责任制,这是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公共聚集场所不论在建筑设计、装潢维修和正常电气设备消防安全管理都要贯彻谁主管谁负责、谁实施谁负责的原则,杜绝不合格电气设备进入娱乐场所,杜绝违规操作和有关电气设备隐患的失控漏管。
(4)加强消防监督,强化依法管理。公安消防部门对辖区内存在的电气火灾隐患,应做到早发现、及时督促整改。对距离消防机构远、规模较小的场所,电气消防安全监督可由公安机关授权属地派出所,由派出所派专(兼)职消防民警,依照消防监督程序,依法实施监督管理。对因消防责任不落实、违章操作造成的电气火灾,要坚持“三不放过”的原则,发生一起,查处一起;另外可根据需要适时开展专项治理,以杜绝因电气灾害引起的群死群伤和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结语
电气设备是公共聚集场所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主要动力能源,也是美化装饰、应急疏散乃至灭火救灾要发挥的主力军,理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可以说公共聚集场所只要设计规范、建筑和装饰工程合格,做好电气设备火灾预防工作是遏制群死群伤特大恶性火灾事故的重要手段;落实好公安部61号令的命令,建立健全的消防体系,为公共聚集场所的消防安全做最好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杨在塘.电气防火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 杨旭坤.公众聚集场所电气火灾隐患之我见[J].电气与智能建筑
第二篇:公共聚集场所电气火灾隐患及其防控措施
公共聚集场所电气火灾隐患及其防控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人们在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比例不断提高,公共聚集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这些公共聚集场所由原来简单的电影院、饭店、学校、百货公司等向 现代 装饰豪华的夜总会、宾馆、酒店、歌舞厅、酒吧、桑拿浴室、游艺厅、放映场所、茶艺馆、商场、大型集贸市场等立体复杂的局势发展。
这些公共聚集场所普遍存在的特点是:具有人员密集、流动量大、人员层次复杂、可燃装修和装饰材料多、用电设备多、功率大以及电气线路复杂等等。一旦起火,会对消防疏散、火灾初期的扑救造成困难,极易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火灾事故和巨大的经济损失。下面,笔者对公众聚集场所电气火灾隐患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关防控措施。常见电气火灾隐患
(1)温度过热,可能滋生火源,造成严重火灾隐患。
(2)电气设备安装不规范,导致电气设备故障。
(3)电气设备与可燃物未采取有效隔离措施,加大火灾危险性。
(4)电气线路及设备施工不同程度存在火灾隐患,最突出的问题是应急照明灯电源线穿过吊顶处以及穿过可燃装饰夹层未采取保护措施。公共聚集场所电气火灾隐患的防控措施
2.1防火设计方面
充分按照各类防火设计规范要求进行建筑设计,防患于未然。公共聚集场所装修材料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建筑内部装修设计应妥善处理好装修效果和使用安全之间的矛盾,在满足规范对选材要求的基础上,在考虑美观装饰的前提下,积极采用不燃性材料和难燃性材料,尽量避免采用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浓烟或有毒气体的材料,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倡导公共娱乐场所的装修大量采用无烟、不延燃的新型装修装饰材料。
2.2 安全管理方面
如何加强公共聚集场所电气设备的消防安全管理,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把好源头关、严格进行建筑设计防火审核
(2)对电气设备加强管理。
(3)加强宣传 教育 ,实行全员防火安全责任制。
(4)加强消防监督,强化依法管理。结语
电气设备是公共聚集场所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主要动力能源,也是美化装饰、应急疏散乃至灭火救灾要发挥的主力军,理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可以说公共聚集场所只要设计规范、建筑和装饰工程合格,做好电气设备火灾预防工作是遏制群死群伤特大恶性火灾事故的重要手段。
第三篇:浅析公共场所电气火灾隐患及其防控措施
浅析公共场所电气火灾隐患及其防控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文化娱乐公共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这些公共场所由原来简单的电影院、饭店、学校、百货公司等向现代装饰豪华的夜总会、宾馆、酒店、酒吧、桑拿浴室、游艺厅、茶艺馆、商场、大型集贸市场等立体复杂的局势发展。
这些公共场所普遍存在的特点是:具有人员密集、流动量大、人员层次复杂、可燃装修和装饰材料多、用电设备多、功率大以及电气线路复杂等等。一旦起火,会对消防疏散、火灾初期的扑救造成困难,极易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火灾事故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就公众场所电气火灾隐患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关防控措施。常见电气火灾隐患
(1)温度过热,可能滋生火源,造成严重火灾隐患。公众场所最严重的电气火灾隐患就是电气设备、线路的温度过热。在消防监督检查和电气设备检测过程中,供助红外热像仪等检测设备能够寻找到过热部位及热源,利用超声波探测仪查找电气线路、设备的虚接、打火现象,并采用红外点温仪等设备可以测量具体部位的温度,经常会发现空气开关整体或接线端子温度过热等火灾隐患。另外,变压器地线接点、照明开关互感器、配电室母排桥架、电缆线、保险丝等温度过热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2)电气设备安装不规范,导致电气设备故障。电气设备安装不规范所导致的电气故障也是引起火灾隐患的重要原因,像电源线接头外露现象,电气线路敷设保护措施不到位,移动插座问题突出,接线端子导线压接不规范,电气设备保护装置不全等。
(3)电气设备与可燃物未采取有效隔离措施,加大火灾危险性。具体表现在:一是有些电气设备外壳采取可燃材料。配电箱箱体材料采用木质结构的现象最普遍,另外有的电缆沟盖也采用木质结构。二是有些电气设备直接安装在可燃构件上,最常见的是空气开关、漏电断路器、灯具变压器、日光灯镇流器、灯具控制开关、电源插座直接安装、放置在木板上。三是管理措施不到位。有的仓库灯具垂直下方堆放可燃物;有的发电机与明火锅炉及其他可燃物同置一室。另外,电源线敷设在可燃地毯下无保护的问题也比较严重。
(4)电气线路及设备施工不同程度存在火灾隐患,最突出的问题是应急照明灯电源线穿过吊顶处以及穿过可燃装饰夹层未采取保护措施。公共场所电气火灾隐患的防控措施 2.1防火设计方面
充分按照各类防火设计规范要求进行建筑设计,防患于未然。公共场所装修材料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建筑内部装修设计应妥善处理好装修效果和使用安全之间的矛盾,在满足规范对选材要求的基础上,在考虑美观装饰的前提下,积极采用不燃性材料和难燃性材料,尽量避免采用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浓烟或有毒气体的材料,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倡导公共娱乐场所的装修大量采用无烟、不延燃的新型装修装饰材料。
2.2 防火审核方面
(1)图纸审核。电气设计防火审图主要是审查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电气设计、施工图纸中对电气防火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重点审查如下内容,看其是否符合防火要求:电工建筑物的位置与耐火等级;消防电源种类、进线路数、电源切换方式与位置(点)、消防用电设备的耐火耐热配线;火灾应急照明与疏散标志的位置、照度、装置耐火性能和电源供给;用电设备与开关装置的选型、位置,防火间距、负荷状况等;易燃易爆环境电气防火、防爆措施;火灾自动报警与联动控制系统的功能,消防控制室的位置,探测器的类型、安装位置、保护面积,信号传接方式,联动对象和控制方式等。
(2)竣工验收。电气防火工程竣工后,在设计单位自检自验合格的情况下,建设单位将其与消防工程一起向消防监督审核机构呈交书面验收申请报告,并提供有关文件和资料后,消防审核机构方能受理验收申请。有关文件和资料如下:建设过程中消防部门的电气防火审核文件、备忘录及其落实情况;隐蔽工程检查记录、自检自验和施工单位的安装调试记录、耐压实验记录;施工单位、产品厂家提供的资质证书和产品检测证书;设计单位、监理公司确认是否按设计施工,功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的确认文件;竣工验收情况表。
当上述文件、资料齐全后,建审人员即可在规定时间内到达现场进行施工质量检查,并予复核,合格后提出验收意见,交付使用。
(3)进行检测。运用先进检测技术,使用现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定期对电气线路和设备进行检测,是做好电气线路设备防火工作的有效手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营的发展,公共场所电气设备往往因各种不同原因出现过载、发热、漏电等现象,我们可以运用先进的红外热像仪和超声波探测仪等技术手段,定期对电气线路进行热成像分析和接触不良放电检测,发现隐患及时整改消除。
另外,在市场竞争中,检测中介企业也应有相应的管理法规,以使新的高科技技术在防火工作中得以进一步推广,使多年来经济损失最大、人员伤亡最多的电气火灾得以遏制。
2.2 安全管理方面
如何加强公共场所电气设备的消防安全管理,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把好源头关、严格进行建筑设计防火审核。公共场所设计必须符合国家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及电气安装和施工规程,高温灯具和动力较大的电气设备线路应单独敷设,并采取隔热材料加以保护;插头、插座要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采用技术监督部门认可的漏电、短路、过负荷保护装置。
(2)对电气设备加强管理。公共场所在经营管理中,必须把电气设备消防安全管理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根据不同设备的性能特点,采取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对电气设备的维护要定点定人并且有严格的检查、奖惩措施,场所转包应如实向接手的经营者介绍所有的电气设备设置安装及性能运行情况,新职工上岗前必须进行消防安全培训。
(3)加强宣传教育,实行全员防火安全责任制。要想有效地控制电气火灾,宣传教育工作尤为重要。可通过各种媒体宣传,举办消防安全培训班等多种形式,使大家认识到电气火灾的危害性,提高电气设备的技术管理水平。尤其加强对电工、电焊工及电气操作、运行、管理等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实行特殊工种员持证上岗。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实行防火安全责任制,这是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公共场所不论在建筑设计、装潢维修和正常电气设备消防安全管理都要贯彻谁主管谁负责、谁实施谁负责的原则,杜绝不合格电气设备进入娱乐场所,杜绝违规操作和有关电气设备隐患的失控漏管。
(4)加强消防监督,强化依法管理。公安消防部门对辖区内存在的电气火灾隐患,应做到早发现、及时督促整改。对距离消防机构远、规模较小的场所,电气消防安全监督可由公安机关授权属地派出所,由派出所派专(兼)职消防民警,依照消防监督程序,依法实施监督管理。对因消防责任不落实、违章操作造成的电气火灾,要坚持“三不放过”的原则,发生一起,查处一起;另外可根据需要适时开展专项治理,以杜绝因电气灾害引起的群死群伤和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结语
电气设备是公共场所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主要动力能源,也是美化装饰、应急疏散乃至灭火救灾要发挥的主力军,理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可以说公共场所只要设计规范、建筑和装饰工程合格,做好电气设备火灾预防工作是遏制群死群伤特大恶性火灾事故的重要手段;落实好公安部61号令的命令,建立健全的消防体系,为公共场所的消防安全做最好的准备。
第四篇:公众聚集场所电气火灾隐患之我见(xiexiebang推荐)
公众聚集场所电气火灾隐患之我见
摘 要 由于公众聚集场所电气火灾隐患多分布在吊顶、地沟、井道、装饰夹层等部位,隐蔽性强,对电气火灾隐患的检查、检测需要专门检测设备,技术性强。我国目前尚无认定电气火灾隐患的判定标准等原因,对电气火灾隐患的认识和防控措施一直是单位内部消防安全管理和公安消防机构监督检查的薄弱环节。笔者从多年消防监督检查工作实践出发,对公众聚集场所电气火灾隐患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关工作建议。
关键词 公众聚集场所
电气火灾隐患 问题分析 建议
商场、市场、宾馆、饭店、体育场馆、会堂以及影剧院、录像厅、礼堂、舞厅、卡拉OK厅、保龄球馆、旱冰场、网吧、桑拿浴室、具有娱乐功能的夜总会、音乐厅等公众聚集场所,在利用大量电气设备、设施为人们提供舒适的购物、住宿、休闲、娱乐、消费环境的同时,也增大了电气火灾发生的危险性。从黑龙江省1997~2002年的火灾统计情况看,公众聚集场所电
气火灾起数占火灾总起数近1/4,占火灾总损失近1/2。电气火灾对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特别是导致了多起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1990年以来,黑龙江省共发生电气类特大火灾11起。其中,佳木斯市华联商厦“1998.1.31”特大火灾就是由于商厦一楼储蓄所木质地板上放置的电热器长时间通电引燃可燃物造成的,这起特大火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638.5万元。七台河市秋林有限责任公司“1998.7.13”特大火灾,也是商场首层一柜台处的日光灯违章安装在木板上,日光灯镇流器过热引燃木质柜台而造成的,火灾造成直接财产损失1300多万元。
公众聚集场所电气火灾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电气火灾隐患的大量存在。然而,电气火灾隐患的普遍存在并没有引起一些公众聚集场所,甚至是有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对电气火灾隐患的熟视无睹和疏于防范,为火灾事故的发生提供了可乘之机。本文将具体分析公众聚集场所电气火灾隐患现状,希望引起有关单位和部门的足够认识,并能够将整改电气火灾隐患的措施落实在火灾事故发生之前,而不是等事故发生后再亡羊补牢。
1 常见电气火灾隐患
1.1温度过热,可能滋生火源,造成严重火灾隐患
公众聚集场所最严重的电气火灾隐患就是电气设备、线路的温度过热。在消防监督检查和电气设备检测过程中,供助红外热像仪等检测设备能够寻找到过热部位及热源,利用超声波探测仪查找电气线路、设备的虚接、打火现象,并采用红外点温仪等设备可以测量具体部位的温度,经常会发现空气开关整体或接线端子温度过热等火灾隐患,如图1所示。另外,变压器地线接点、照明开关互感器、配电室母排桥架、电缆线、保险丝等温度过热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1.2 安装不全乎规范易导致电气设备故障,存在潜在火灾危险性
1.2.1 电源线接头外露现象最为普遍
最常见的是照明灯、移动插座、配电室柜式空调、广告射灯等电源线接头外露现象。吊顶、电缆井、装饰墙面、商品柜台、橱柜内暗装的插座电源线接头外露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1.2.2 电气线路敷设保护措施不到位
(1)吊顶部位电气线路敷设问题最严重,如木质吊顶内灯具配线未穿保护管;吊顶内电源护套线、塑料绝缘导线明敷,未采取保护措施;灯具电源线穿过吊顶处,未采取保护措施;吊顶内灯具导线穿管保护不全,导线有裸露部分,灯具配线穿保护管未引入器具内等现象;
(2)电源线或电缆线穿墙、穿过金属构件、可燃构件未采取保护措施。电源线未穿金属管暗敷在可燃装饰夹层内;电源线穿过木隔墙、楼梯间隔墙未采取保护措施;电源护套线沿门框或穿过木门框明敷;配电箱电源线穿铁管管口处无保护措施;电缆线进入配电箱易受损伤处未采取保护措施,电缆井内电源线穿金属构件未采取保护措施等现象;
(3)电气线路敷设位置不当。如电气线路敷设位置过低,电缆线直接敷设在地面上,易受损伤;电气线路敷设的位置与热源距离过近(例如:碘钨灯电源线贴暖气管敷设);电源护套线贴近散热器、金属管道敷设或缠绕在金属管上等现象。
1.2.3 移动插座问题突出
(1)移动插座未使用护套线的问题比较普遍,饮水机等电气设备插座电源线位置过低,未采取保护措施;
(2)移动插座串接使用、电源线过长,插座安装、使用随意性大;
(3)应采取防水措施的部位,例如餐厅花坛处、商场出售洗衣机、鱼缸处的移动插座均未使用防水插座。
1.2.4 接线端子导线压接不规范
空气开关端子处、零线汇流排端子、漏电断路器等接线端子压接多根导线或多股导线无端子压接,以及接线端子压接不牢的现象时有发生。
1.2.5 电气设备保护装置不全
配电柜刀型转换开关、隔离开关无灭弧罩;屋顶广告射灯配电箱无盖板,无防雨措
第五篇:一般“三合一”场所火灾隐患的形成原因及防控措施
“三合一”场所火灾隐患的形成原因
及防控措施
摘 要: 消防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安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文章详细分析了“三合一”场所的消防安全环境, 对“三合一”场所主要存在问题形成原因及防控措施, 提出了从生产、经营、销售、管理四个环节,加强对 “三合一”场所的消防安全环境的建议。
关键词: “三合一”场所;火灾隐患;形成原因;防控措施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创业谋生,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加工和沿街租赁商业用房的开发利用发展迅猛,衍生出了大量住宿、生产、储存经营合用的场所,即所谓“三合一”场所。此类场所多集中于私人作坊类小企业等领域,由于这些场所自身条件所限存在消防安全条件差、从业人员消防安全意识和素质低等问题,所以火灾隐患突出,火灾事故频发,极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恶性火灾事故。如何预防和遏制此类“三合一”恶性火灾悲剧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出现,维护社会安全平稳发展,已刻不容缓的摆在各级政府、消防部门面前的一个紧要课题。
1、“三合一”场所存在的问题 1.1、安全疏散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
绝大多数“三合一”场所只有一个安全出口,且出口处安装卷帘门、防盗铁栅栏等现象较普遍。住宿场所与生产、经营、储存场所在安全疏散上不能独立,或者住宿人员必须经过生产、经营、储存场所才能疏散到室外的情况比较突出,致使一旦住宿外部分发生火灾,住宿人员逃生困难。
1.2、经营、储存与住宿场所无防火分隔,建筑及装修材料耐火等级低。
据以往的火灾事故调查发现,多数“三合一”场所经营、储存与住宿部分未进行防火分隔,火灾发生后极易蔓延扩大。另外,“三合一”场所中采用可燃材料分隔吊顶,甚至在简易阁楼和木夹层内住宿的现象也经常发生,消防安全问题非常严重。
1.3、居住人员复杂,弱势群体居多且易发生纵火案件。“三合一”场所主要是以家庭住宿和以外来人员为主的员工集体宿舍。居住人员复杂,人员之间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发生纵火案件的几率较一般建筑火灾要高。
1.4、业主、住宿人员和从业人员消防安全意识淡薄,且场所消防设施、器材缺乏。
由于业主在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导致其消防知识、技能缺乏,主要表现为业主和从业人员对消防工作认识不到位,消防安全意识差,对火灾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建筑面积小,建筑物一旦发生火灾,有能力及时发现并控制,因此,对配
备必要的消防设施和器材缺乏主动性,更不用说主动掌握基本的消防常识了;住宿人员也往往缺乏正确的逃生知识,发生火灾后往往采用错误的逃生方法,直接导致火灾伤亡严重。
1.5、消防安全管理混乱。
多数闲置房屋改造的人员集中居住点由于缺乏严格统一的管理,安全疏散通道内堆放易燃可燃物品,安全出口上锁或封堵等情况比较普遍,这也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2.二、“三合一”场所频发恶性火灾成因 2.1、经济发展模式与社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三合一”经济模式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初级阶段,根植于我国人口多、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这种家庭作坊式企业是原始资本积累过程中必经的一种生产方式,也是经济成本最低,产出效益较高的一种生产经营模式。由于其生产方式简单,生产成本低廉,深受家庭作坊式企业主欢迎,有其存在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所以发展十分迅速,滋生出较多的生产型、经营型“三合一”场所。为拉动经济,有些政府部门只注重扶持和推动产业及民营经济的发展,缺乏安全发展理念,安全监管存在漏洞,此类场所长期得不到规范管理,势必造成其大规模无序发展,形成了“三合一”群体现象,形成成片的火灾隐患,极大地加大了社会消防安全负荷。
2.2、消防基础设施投入与城市化进程不相适应近年来由于各地以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由于一些地方单纯以经济建设为头等大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尚未形成,导致目前一些城市市政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这在西部后发展城市显得尤为突出,且每个消防站责任区保护面积远远超过国家规定,“三合一”场所脆弱的消防安全条件与落后的城市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使得这类场所一旦发生火灾后果将会十分严重。
2.3、监管失位,硬件配套设施与市场迅猛发展不相适应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流物流大量集中,由于没有相适应的物流和仓库厂房与市场相配套,城乡结合部由当地村民自建的住宅民房除了自家居住外,家家户户都给市场搞配套,都成了存放物资、从事作坊性生产的理想场所。出租房形成“三合一”现象,而此类场所建筑由于自身性质,在建设之初和建成投入使用,往往不需要城建、土地、消防等部门的审批,但建成之后房主只顾经济效益,随意出租,甚至经营生产未办理相应登记注册、无经营工商执照,这类场所的生存发展带有很强的隐蔽性,留下了许多下先天隐患和问题。在社会其他相关管理部门之间形成了监管 “真空”,而社会过分依赖于警力十分有限的消防机构一家来管,造成了大量“三合一”场所火灾隐患长期积累导致最终爆发。
2.4、从业人员素质与消防安全需求不相适应
在“三合一”场所、家庭作坊的从业人员甚至业主,大多未经正规岗位职业培训即上岗,其中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工等进城务工人员,自身消防安全意识低,逃生自救能力差,不明白所从事生产工作的火灾危险性,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火灾时,又缺乏灭火自救常识,不能及时进行处理,他们既是火灾的受害者,也是导致火灾事故发生的主要群体。
3.“三合一”场所火灾隐患整治对策
3.1、对已产生的“三合一”场所政府各职能部门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和落实消防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整治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组织有关部门形成整治合力。乡镇街道与部门形成了合力,部门之间形成了合力,公安、工商、国土、城建、规划、税务、电力等部门联合执法,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对“三合一”场所的违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司法部门及时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制宣传,供电部门以停电等措施积极配合整治工作,监察、安全监督等部门切实加强监督和检查。部门统一步调、通力协作,共同执法,强势推动“三合一”场所火灾隐患的督促整改工作
3.2、加强宣传工作,努力构筑全民整治“三合一”的体系
加强宣传,提高“三合一”建筑内从业人员和住宿人员 的消防安全素质。各级消防部门要积极发动新闻媒体、相关部门以及企业单位自身开展相应的消防宣传教育,广泛宣传“三合一”建筑的危害,并通过具体活生生、血淋淋的火灾案例对业主进行教育,使其知道“三合一”建筑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必将人财两空,从而推动业主积极整改;尤其要让业主和从业人员明确“三合一”现象对生命的重大威胁,使员工认识到危险而自觉抵制;对广大社会群众要重点阐明“三合一”对其家庭、社区、乡村和社会公共秩序的危害,使其能主动举报,努力实现从政府整治“三合一”到全民整治“三合一”的转变。
3.3、群防群治,综合治理,避免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
“三合一”场所大小不等,建筑形式不同,但其隐患所造成的结果是相同的。因此,整治“三合一”场所决不能有侥幸心理,政府需加强综合治理,运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采取强有力的整治措施,调整经济结构。政府应在政策导向上加以调整,提高规模效应,建立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工业区,强化设施建设,让“三合一”场所无滋生之地。
3.4、严格依法监督,加大查处力度
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通过明查暗访、新闻曝光等形式,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促进“三合一”隐患的整改。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各个职能部
门应逐级签订消防安全责任状,加强监督管理。针对“三合一”场所点多的特点,要充分发挥公安派出所的作用,加强对“三合一”场所的消防安全检查。同时,要设立公开举报电话,发动群众,加大查处力度。对于既不能根本解决,也不能采取有效的消防安全措施的,应当立即停止使用,严格依法查处;对造成严重后果的,必须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3.5、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三合一”场所的消防安全整治是一项长期性和持久性的工作。一是要落实各部门责任,乡镇(街道)应以分管领导为辖区内的“三合一”场所消防安全综合整治第一人,成立综合整治办公室,对辖区范围内的“三合一”场所进行消防安全综合整治工作,并积极督促相关单位及时整改,应及时向县政府汇报本辖区“三合一”整治的情况,配合县政府组织实施对“三合一”集中区域的改造工作;公安机关在“三合一”场所消防安全综合整治工作中,对阻碍执法或散布谣言等违法行为,依法予以行政拘留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发挥监管作用,及时督促各镇乡、部门认真开展“三合一”场所综合整治工作,履行整治职责,追究安全生产责任;公安消防机构负责指导、督促、实施“三合一”场所整治工作,加强对整治人员的培训工作,接受举报、投诉,对未办理相关消防手续的建筑内
存在“三合一”现象的,严格依法处理,随时掌握各乡镇(街道)的工作开展情况,及时研究整治中出现的问题和对策;建设部门对检查中发现违反国家建设相关规定的,严格给予处罚,对须增设第二消防通道的建筑,应予以支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三合一”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对无证经营或生产的,依法给予查处,及时向县政府报送整治情况;各部门对“三合一”场所消防安全综合整治工作应提出好的建议和意见。二是要强化督察考评,抓好进度和质量双落实。政府、公安机关要加大督察力度,对“三合一”整治工作进度、质量定期开展检查,对工作失职、进度拖拉、质量不高的单位和个人,要结合工作情况。对工作不落实的单位或火灾隐患严重且长期得不到改善的地区,要开展执法帮扶,保证整治活动底数清、情况明、措施实、效果好。对于发生有影响火灾事故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落实奖惩措施。三是要健全监管网络,落实长效措施。政府、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完善联动制度,整合警力资源,实现对“三合一”和各类火灾隐患的综合执法。公安机关要将“三合一”场所监管纳入治安防控工作,充分发挥保安队伍派驻单位、乡村、社区居民区的点多面广的优势,加强对“三合一”场所的动态监控,建立定期“回访”制度,防止“回潮”现象,巩固治理成果。要积极依靠和发挥乡镇(街道)、企管站、安监站、村镇办、城管队等基层单位和治保会、流
动人口管理办等组织的作用,开展对“三合一”场所的群防群治。通过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不断建立和完善“三合一”场所专项整治工作的长效机制。
3.6、加大消防安全的社会培训力度,提高“三合一”场所业主及其从业人员的消防安全素质
各级公安消防部门要与劳动、教育等部门建立消防安全培训制度,根据“三合一”场所特定的对象,分别采取集中、上门培训和重点培训等方式,针对其从业人员多为进城务工人员、农民工等组成特点,以防火逃生、生产经营火灾危险性常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培训重点,提请政府劳动培训部门将消防安全常识培训纳入农民工就业培训课程当中,着重提高广大业主和从业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和素质,指导业主制定场所防火安全制度、岗位职责和灭火预案,定期组织开展演练,使之会查改火灾隐患、会组织人员疏散、会扑救初起火灾、使广大从业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普遍增强,各级消防部门要与文化、广电等部门以及新闻媒体密切协作,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三合一”场所整治火灾隐患的技术措施,普及逃生自救知识,使之家喻户晓。同时及时曝光火灾隐患,公开典型火灾案例,让业主和从业人员明白“三合一”场所火灾隐患对生命的重大威胁,使员工认识到危险而自觉抵制,使广大社会群众认识到“三合一”场所存在火灾隐患对家庭、社区和社会公共安全的危害,使其发现
隐患后能主动举报,使此类场所无处藏身。
“三合一”场所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特有现象,“三合一”场所的火灾防控要依靠政府领导,形成部门合力,依托全社会各级机构和人员的力量,积极营造氛围,多管齐下,注重当前实效,立足长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同时在工作的过程中应注意工作方法,结合实际,区别对待,做到标本兼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减少“三合一”场所和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